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科文

  • ○将释疏文大分为(二)
    • 初标举题目(二)
      • 初所述疏目(二)
        • 初所释经题(二)
          • 初释总题(大方)
          • 后明品目(普贤)
        • 后能释疏目(別行)
      • 后能述人名(二)
        • 初总指述处(𠡠大)
        • 后正举述人(沙门)
    • 后正释疏文(四)
      • 初总叙文意(四)
        • 一通叙法界为佛法大宗(三)
          • 初约法以明(二)
            • 初总镖体性(大哉)
            • 后別明体相(三)
              • 初为诸法本(万法)
              • 次包遍离情(二)
                • 初能包空有(包空)
                • 后妙入言象(入言)
              • 后妙用自在(妙有)
          • 次约人以显(二)
            • 初约佛以显(三)
              • 初智德(我佛)
              • 次断德(廓净)
              • 后恩德(二)
                • 初寂用俱常(寂寥)
                • 后依正交彻(融身)
            • 后约王以明(我皇)
          • 后法喻结叹(是知)
        • 二別叹此经乃正申旨趣(三)
          • 初总叹(二)
            • 初穷尽源流(大方)
            • 后广深难测(放)
          • 次別叹(六)
            • 初本源深妙(三)
              • 初标指其源(指其)
              • 次正明深妙(六)
                • 初情智同源(情尘)
                • 二真妄合体(妄惑)
                • 三绝相普收(四句)
                • 四寂用无方(冥二)
                • 五融拂事理(事理)
                • 六性德重重(以性)
              • 后喻结难思(若秦)
            • 二成益顿超(二)
              • 初时处互融(故得)
              • 后圣凡交彻(诸佛)
            • 三诠旨圆融(一字)
            • 四说义深奥(五)
              • 初至定冥寂(语其)
              • 二妙智含空(海湛)
              • 三真身普应(星罗)
              • 四说本恒传(圆音)
              • 五真修妙证(万行)
            • 五明器非器(二)
              • 初是器(难四)
              • 后非器(而一)
            • 六显机益深(四)
              • 初约人显益(二)
                • 初举善财(当其)
                • 后释南友(明正)
              • 二约法显益(二)
                • 初即染以圆净(过三)
                • 后万〔意〕以顺道(千化)
              • 三始末显益(二)
                • 初信智无二(契文)
                • 后理智同体(入普)
              • 四权实显益(二)
                • 初反显渐权(失其)
                • 后正明圆顿(得其)
          • 后结叹(三)
            • 初四德名叹(杳矣)
            • 次六德义叹(实乃)
            • 后形外义结(岂唯)
        • 三教起由致庆遇希奇○
        • 四略释总题令知纲要○
      • 二归敬请加○
      • 三开章释文○
      • 四庆赞回向○
  • ○三教起由致庆遇希奇(二)
    • 初昔翻未俱(然玄)
    • 后今译多具(三)
      • 初圣朝德化广被为译之缘(我皇)
      • 次外国远献梵文为译之因(东风)
      • 后正明诏命承述译赞之相(三)
        • 初圣垂诏命(特回)
        • 次庆承诏命(澄观)
        • 后译赞之相(抃跃)
  • ○略释总题令知纲要(三)
    • 初总配(大方)
    • 次別释(极虚)
    • 后结叹(总斯)
  • ○二归敬请加分(二)
    • 初三句归敬(二)
      • 初能归三业(稽首)
      • 后所归三宝(三)
        • 初三字法宝(真法)
        • 次七字佛宝(光明)
        • 后一句僧宝(普贤)
    • 后一句请加(愿得)
  • ○三开章释文分(二)
    • 初总标(将释)
    • 后开章(二)
      • 初正列(一教)
      • 后別释(五)
        • 一教起因缘(三)
          • 初总标大意(三)
            • 初略标大意(今初)
            • 次反显释成(离言)
            • 后顺结由致(故圣)
          • 次別释十门(二)
            • 初标列章门(二)
              • 初总标(因缘)
              • 后別列(一法)
            • 后牒章解释(十)
              • 一法尔常规(此初)
              • 二酬宿行愿(二酬)
              • 三遂物感通(三遂)
              • 四明示真门(四明)
              • 五开物性原(五开)
              • 六宣说胜行(六宣)
              • 七令知位次(七令)
              • 八显果难思(八显)
              • 九示其终归(九示)
              • 十广利今后(十广)
          • 后总结指广(略此)
        • 二辨教宗旨(二)
          • 初标牒章门(第二)
          • 后正明宗旨(三)
            • 初总明佛教宗旨(二)
              • 初诸教总宗(统论)
              • 后随教別宗(随经)
            • 次通难成有宗说(虽无)
            • 后別明此经宗旨(三)
              • 初指此所宗(今此)
              • 次释其义理(二)
                • 初略配能所(法界)
                • 后广释义门(二)
                  • 初开章标门(今释)
                  • 后牒章解释(三)
                    • 初明所入门(二)
                      • 初总指一真法界(三)
                        • 初标指辨相(今第)
                        • 次指归一心(总该)
                        • 后体离过等(五)
                          • 初体绝诸相(体绝)
                          • 二相无起灭(相非)
                          • 三竖无终始(莫寻)
                          • 四横无边涯(宁见)
                          • 五迷悟之依(迷之)
                      • 后別开三重法界(二)
                        • 初结前生后(诸佛)
                        • 后融而开释(二)
                          • 初标列章门(二)
                            • 初举意标门(而理)
                            • 后依标別列(第一)
                          • 后牒而別释(三)
                            • 初释事法界(第一)
                            • 次释理法界(二)
                              • 初标牒辨相(第二)
                              • 后分门解释(二)
                                • 初性净门分(二)
                                  • 初标门略释(略有)
                                  • 后通难喻显(虽徧)
                                • 后离垢门又分(二)
                                  • 初依宗解释(二离)
                                  • 后通难喻显(体虽)
                            • 后无障碍法界(三)
                              • 初相即无碍门(二)
                                • 初标指解释(第三)
                                • 后举喻结显(其犹)
                              • 次形夺无寄门(二)
                                • 初标牒门名(二形)
                                • 后正释义理(谓无)
                              • 后双融俱离性相浑然门(二)
                                • 初标牒(三双)
                                • 后开释(二)
                                  • 初开释(二)
                                    • 初开(曲有)
                                    • 后释(二)
                                      • 初前七门明理事无碍(六)
                                        • 初二门正出理事相(二)
                                          • 初事坏即理(一由)
                                          • 后理泯即事(二由)
                                        • 第三门理不碍事(三由)
                                        • 第四门事不碍理(四由)
                                        • 第五门理事双泯(五由)
                                        • 第六门理事双存(六由)
                                        • 第七门存泯无碍(七由)
                                      • 后后三门明事事无碍(三)
                                        • 初蹑前为此门之所以(八由)
                                        • 次正显事事无碍之行相(三)
                                          • 初第八门明诸法无尽(如理)
                                          • 次第九门明因果无尽(九由)
                                          • 后第十门明重重无尽(十由)
                                        • 后结归大小依正之无尽(故广)
                                  • 后融结(以其)
                    • 次明能入门○
                    • 后能所契合○
              • 后总结归宗(上之)
        • 三翻译传授○
        • 四释经名题○
        • 五随文解释○
  • ○次明能入门(二)
    • 初总标行愿能入(第二)
    • 二別说身心能入(二)
      • 初略指身心(若別)
      • 二广释心入(二)
        • 初述由偏释(二)
          • 初标列有三(身由)
          • 后义释三种(谓于)
        • 后总结扶契(解行)
  • ○后能所契合(三)
    • 初释归入义(第三)
    • 次双指因果(略有)
    • 后寄说因门(二)
      • 初明入理法界(三)
        • 初标举开章(今且)
        • 次随章別释(五)
          • 一能所历然(二)
            • 初依义正释(第一)
            • 后举喻以显(如日)
          • 二能所无二(二)
            • 初依义正释(第二)
            • 后举喻以显(如一)
          • 三能所俱泯(二)
            • 初依义正释(第三)
            • 后举喻以显(如波)
          • 四存泯无碍(二)
            • 初依义正释(第四)
            • 后举喻以显(如波)
          • 五举一全收(二)
            • 初依义正释(第五)
            • 后举喻以显(如海)
        • 后结前起后(上但)
      • 后入无障碍法界(若以)
  • ○三翻译传授(二)
    • 初标牒(第三)
    • 后正释(二)
      • 初标列(略有)
      • 后解释(二)
        • 初征源(二)
          • 初正指其源(今初)
          • 后以略含广(三)
            • 初引西域相传(故西)
            • 次详理印定(以今)
            • 后释其所以(三)
              • 初会主能说理(一经)
              • 次普贤因果理(五周)
              • 后品卷穷终理(复是)
        • 后翻译(三)
          • 初总标三译(二)
            • 初总标(第二)
            • 后別列(三)
              • 初明晋本(初即)
              • 次兴善本(第二)
              • 后贞元本(第三)
          • 次会通今昔(五)
            • 初明昔谓非经(而上)
            • 二以今证昔是经(今乃)
            • 三辨昔疑所以(良以)
            • 四明昔文含隐(又前)
            • 五今文备足无疑(今有)
          • 后別明今经(二)
            • 初翻此品具缘(四)
              • 初正明翻译(即贞)
              • 次会通新旧(即旧)
              • 三梵本来处(其经)
              • 四正明胜缘(三)
                • 初得梵本之希奇(二)
                  • 初彰昔缘劣(然自)
                  • 后明今缘胜(二)
                    • 初彼帝心诚(未有)
                    • 后我皇德感(若非)
                • 次辨翻译之缘备(三)
                  • 初标起缘多(然夫)
                  • 次正列十缘(十)
                    • 初时清(要在)
                    • 二处胜(大国)
                    • 三君圣(明王)
                    • 四臣贤(辅佐)
                    • 五器惑(人多)
                    • 六圣应(方有)
                    • 七内德(不惮)
                    • 八助缘(明贤)
                    • 九肃静(内外)
                    • 十卫护(潜显)
                  • 后结得流通(方令)
                • 后校今昔之具阙(缅想)
            • 后明此卷可宝(三)
              • 初标经属当(今此)
              • 次赞重劝修(而为)
              • 后应请翻传(三)
                • 初承命翻译(三藏)
                • 次诸师诚请(国德)
                • 后勉旃作疏(勉竭)
  • ○四释经名题(二)
    • 初标章(大方)
    • 后正释(二)
      • 初科分(于中)
      • 后正释(二)
        • 初释总名(总名)
        • 后正释义(二)
          • 初释总题(四)
            • 初总显得名(三)
              • 初总举七义(今初)
              • 次別列四对(故人)
              • 后结摄无尽(故无)
            • 二对辨开合(二)
              • 初标开合(第二)
              • 后释五对(一经)
            • 三具彰义类(二)
              • 初标举(第三)
              • 后別释(七)
                • 一大(一释)
                • 二方(二释)
                • 三广(三释)
                • 四佛(四释)
                • 五华(五释)
                • 六严(三)
                  • 初标名(六释)
                  • 次释义(即上)
                  • 后结归(故以)
                • 七经(七释)
            • 四展卷难思(二)
              • 初标牒(第四)
              • 后正释(四)
                • 初展至无尽(五)
                  • 初展真界为理智(谓本)
                  • 二展理智为总题(次理)
                  • 三展总题至一卷(次展)
                  • 四展一卷至一部(若更)
                  • 五展一部至无尽(乃至)
                • 二卷归真界(五)
                  • 初卷无尽至一部(收无)
                  • 二卷一部至一卷(复摄)
                  • 三卷一卷至总题(复摄)
                  • 四卷总题至理智(更摄)
                  • 五卷理智归真界(融此)
                • 三展卷无碍(舒则)
                • 四结归经题(若展)
          • 后释品目(二)
            • 初正解品目(二)
              • 初略配开章(第二)
              • 后随章牒释(三)
                • 初释所入(三)
                  • 初总标(第一)
                  • 次正释(四)
                    • 初显得不思议名(何名)
                    • 二指不思议体(三)
                      • 初直指(何法)
                      • 次解释(二)
                        • 初解脱(三)
                          • 初总标(解脱)
                          • 次別释(二)
                            • 初作用解脱(一作)
                            • 后离障解脱(二离)
                          • 后融结(由内)
                        • 二境界(三)
                          • 初总标(境界)
                          • 次別释(二)
                            • 初分齐境(一分)
                            • 后所知境(二所)
                          • 后融结(由证)
                      • 后结成(即于)
                    • 三释不思议由(何故)
                    • 四辨不思议意(何用)
                  • 后通结(已知)
                • 次释能入(三)
                  • 初总指行愿(第二)
                  • 次喻明行愿(行之)
                  • 后人法释名(二)
                    • 初约人解(然人)
                    • 后约法释(二)
                      • 初通释普贤(若约)
                      • 后別释十普(十)
                        • 初所求普(若別)
                        • 二所化普(二所)
                        • 三所断普(三所)
                        • 四事行普(四事)
                        • 五理行普(五理)
                        • 六无碍行普(六无)
                        • 七融通行普(七融)
                        • 八所起大用普(八所)
                        • 九所行处普(九所)
                        • 十修行时普(十修)
                • 后释入字(第三)
            • 后品摄经圆(二)
              • 初引例明备成一卷(然此)
              • 后释不题次第所以(又于)
  • ○第五随文解释(二)
    • 初标牒章门(五随)
    • 后正伸解释(二)
      • 初会通前后开列科段(二)
        • 初总名大部(二)
          • 初正明所属(此经)
          • 后明缺序分(序分)
        • 后別明此经(三)
          • 初总标今经(今经)
          • 次开为三分(初明)
          • 后显三分义(三分)
      • 后正依经文次第解释(三)
        • 初序分(二)
          • 初结前广偈(初文)
          • 后结说不尽(二)
            • 初举经(二结)
            • 后疏释(二)
              • 初广偈通因难说(以前)
              • 后今又设果宁穷(今明)
        • 次正宗分(二)
          • 初经前总释大意(二)
            • 初举普因顺释(二正)
            • 后以权乘反显(若不)
          • 后科判正释经文(二)
            • 初正陈所说(二)
              • 初长行(三)
                • 初正示普因(四)
                  • 初标示所应(二)
                    • 初指前佛德(文二)
                    • 后正示普因(二)
                      • 初总释(二正)
                      • 后別明(希欲)
                  • 二征列名数(三)
                    • 初总标开合(二征)
                    • 次別释广略(若离)
                    • 后今文具十(今文)
                  • 三牒名解释(二)
                    • 初善财总征(三牒)
                    • 二普贤別释(二)
                      • 初经前科例(二)
                        • 初标总开別(二別)
                        • 后例十各三(段各)
                      • 后依经正释(十)
                        • 一礼敬诸佛(三)
                          • 初牒门名(二)
                            • 初释相显益(第一)
                            • 后显礼差別(三)
                              • 初余宗说七(勒那)
                              • 次今加十礼(今加)
                              • 后本经所用(文中)
                          • 次释行相(三)
                            • 初所礼境(二释)
                            • 次能礼因(二)
                              • 初普贤力(二)
                                • 初标因(二能)
                                • 后释成(此即)
                              • 后信解力(二)
                                • 初标因(深心)
                                • 后释成(此即)
                            • 后能礼相(二)
                              • 初总明徧常(三能)
                              • 后別显周徧(二)
                                • 初身多(二別)
                                • 后徧礼(一一)
                          • 后结无尽(二)
                            • 初显无尽(二)
                              • 初文前对辨(二)
                                • 初十地有十(三总)
                                • 后此经唯二(二)
                                  • 初标举属名(今此)
                                  • 后会违释意(于众)
                              • 后正释经文(二)
                                • 初別明虚空(二)
                                  • 初反显(文二)
                                  • 后顺释(二顺)
                                • 后总例余三(二总)
                            • 后彰无间(二彰)
                        • 二称赞如来○
                        • 三广修供养○
                        • 四忏除业障○
                        • 五随喜功德○
                        • 六请转法轮○
                        • 七请佛住世○
                        • 八常随佛学○
                        • 九恒顺众生○
                        • 十普皆回向○
                  • 四结益令知○
                • 次显经胜德○
                • 后结劝受持○
              • 二偈诵○
            • 后结说赞善○
        • 后流通分○
  • ○二称赞如来(三)
    • 初牒门名(第二)
    • 次释行相(三)
      • 初所赞境(二释)
      • 次能赞因(二能)
      • 后能赞相(四)
        • 初标能赞相(三能)
        • 二正明赞叹(称扬)
        • 三赞所经时(穷未)
        • 四明其周徧(尽于)
    • 后结无尽(三总)
  • ○三广修供养(三)
    • 初标门名(第三)
    • 次释行相(二)
      • 初正明供行(四)
        • 一所供之境(二释)
        • 二能供之因(二能)
        • 三列所供具(二)
          • 初总指供具(三列)
          • 后別列种类(三)
            • 初种种云(所谓)
            • 次种种香(天种)
            • 后种种灯(然种)
        • 四正明供养(四正)
      • 后校量显胜(二)
        • 初校量(二)
          • 初举所校量(二)
            • 初总指法胜(二校)
            • 后別明七种(二別)
          • 后正明校量(二)
            • 初对辨得失(二)
              • 初叙先译差错(二)
                • 初标先译之意(二正)
                • 后正立理核破(四)
                  • 初指余文以明(二)
                    • 初诸教共说(然法)
                    • 二前章已明(文殊)
                  • 二正斥其失(但先)
                  • 二对净名辨(何者)
                  • 四核此无端(今先)
              • 后申详审正(五)
                • 初按定本文(下偈)
                • 二引梵本证(三)
                  • 初标举梵文(故梵)
                  • 次释上梵文(此中)
                  • 后胜劣所以(以未)
                • 三重释胜供(又法)
                • 四引经证成(二)
                  • 初引法华经(法华)
                  • 后引净名经(净名)
                • 五重以理释(是财)
            • 二逐难释经(言迦)
        • 后征释(二)
          • 初征(二征)
          • 后释(二)
            • 初标举所以(以诸)
            • 后结归胜供(若诸)
    • 后结无尽(二)
      • 初标指经文(三总)
      • 二重成前义(若此)
  • ○四忏除业障(三)
    • 初呼机牒名(二)
      • 初名通华梵释(第四)
      • 后名唯华言释(二)
        • 初释忏悔名(若別)
        • 后释忏悔相(二)
          • 初能忏功德(除恶)
          • 二所忏体相(二)
            • 初因归且业(是故)
            • 后实通诸障(实则)
    • 次正释行相(二)
      • 初总辨忏相(三)
        • 初明作法事忏(二释)
        • 二起行理事忏(三)
          • 初双标理事(若犯)
          • 次广释理事(三)
            • 初方等唯释事忏(事如)
            • 次净名唯释理忏(理如)
            • 后二经唯明二忏(二)
              • 初标经具二(普贤)
              • 后別释二种(二)
                • 初普贤观(二)
                  • 初事忏(观经)
                  • 后理忏(观心)
                • 后随好品(二)
                  • 初事忏(随好)
                  • 后理忏(观诸)
          • 后双结理事(事忏)
        • 三明逆顺十心(三)
          • 初总标逆顺(若具)
          • 二別明顺逆(二)
            • 初所忏十顺(二)
              • 初总标別列(谓先)
              • 后显生皆具(从无)
            • 后能忏十逆(二)
              • 初总标別列(次起)
              • 二结灭对辨(若具)
          • 三对別品料简(随好)
      • 后正依经释(二)
        • 初举所忏(二)
          • 初正举(三)
            • 初业因(文二)
            • 二业具(發身)
            • 三业体(三)
              • 初属体标二三(作诸)
              • 二別释二三种(二)
                • 初三取恶(一善)
                • 后三通取(二现)
              • 三释业由惑起(三三)
          • 二显多(二)
            • 初总属別明(二显)
            • 后归所忏心(此即)
        • 后辨忏相(二)
          • 初正释忏相(二)
            • 初能忏业具(三)
              • 初标属经意(二辨)
              • 次三业所因(昔因)
              • 后义释三业(谓䖍)
            • 后忏所对境(二)
              • 初所对境(二)
                • 初徧法界处(二)
                  • 初徧布事法(二明)
                  • 后徧称法性(二称)
                • 后徧诸佛前(极微)
              • 二能忏心(二)
                • 初忏一切罪(二)
                  • 初释诚心(诚心)
                  • 后释忏悔(忏悔)
                • 后断相续心(后不)
          • 后忏成功德(二)
            • 初法喻总明(恒住)
            • 后结归大意(总此)
    • 后总结无尽(三总)
  • ○五随喜功德(三)
    • 初呼机牒名(二)
      • 初所喜成善(二)
        • 初标所因(第五)
        • 二明所益(除嫉)
      • 次对辨次第(二)
        • 初余教之意(然余)
        • 后此经之意(今明)
    • 次正释行相(二)
      • 初正释经文(四)
        • 初喜如来善(二)
          • 初标所喜佛(二释)
          • 后明所喜事(二)
            • 初別明功德(二)
              • 初从因至果(六)
                • 初所为事(从初)
                • 二所经时(经不)
                • 三舍难舍(一一)
                • 四圆诸度(圆满)
                • 五证诸地(证入)
                • 六成菩提(成就)
              • 后遗形普济(及般)
            • 后通结随喜(所有)
        • 二喜诸趣善(二喜)
        • 三喜二乘善(三喜)
        • 四喜菩萨善(四喜)
      • 后校量胜德(三)
        • 初总摄辨次(谓随)
        • 次引证校量(二)
          • 初引大品经(大品)
          • 后引法华经(法华)
        • 后彰自重显(此随)
    • 后总结无尽(三总)
  • ○六请转法轮(三)
    • 初呼机牒名(二)
      • 初明所益(第六)
      • 后辨具阙(声闻)
    • 二正释行相(二)
      • 初举所请境(二释)
      • 后正明请法(二正)
    • 后总结无尽(三总)
  • ○七请佛住世(三)
    • 初呼机牒名(第七)
    • 次正释行相(四)
      • 初标所请境(二)
        • 初标唯如来(二)
          • 初举数标佛(二释)
          • 后示劝请缘(将欲)
        • 二释通余人(二)
          • 初通举三乘(及诸)
          • 后余善知识(乃至)
      • 二正明劝请(我悉)
      • 三住所经时(经于)
      • 四伸劝请意(二)
        • 初释前标意(标从)
        • 二明后释意(释从)
    • 后总结无尽(三总)
  • ○八常随佛学(二)
    • 初疏先会通(二)
      • 初依后三门同(二)
        • 初牒门标释(第八)
        • 后引证结成(故下)
      • 后依此三门异(二)
        • 初第八自利九十利他不同解(若別)
        • 后八九所回第十能回不同解(亦是)
    • 后正销经文(三)
      • 初呼机牒名(二)
        • 初指同大经(文三)
        • 后属归二利(亦自)
      • 次正释行相(二)
        • 初学本师(二)
          • 初明所学(二)
            • 初明因行(二)
              • 初所学本师(二释)
              • 后所学法行(二)
                • 初發心精进(从初)
                • 后正明起行(二)
                  • 初正明法行(二)
                    • 初内财(二)
                      • 初总标(以不)
                      • 后別显(二)
                        • 初正明法行(剥皮)
                        • 后结通所为(为重)
                    • 后外财(何况)
                  • 后別显余行(及余)
            • 后明果用(二)
              • 初成道利生(二)
                • 初明成道(二辨)
                • 后明利生(三)
                  • 初能化身通(三)
                    • 初现通(示种)
                    • 次起化(起种)
                    • 后现身(现种)
                  • 次所依众会(三)
                    • 初总标(处种)
                    • 次別显(五)
                      • 初菩萨众会(或处)
                      • 二二乘众会(或处)
                      • 三诸王众会(或处)
                      • 四族姓众会(或处)
                      • 五天等众会(乃至)
                    • 后总结(处于)
                  • 后圆音普被(以圆)
              • 后归真益物(乃至)
          • 后辨能学(二辨)
        • 后例一切(二例)
      • 后总结无尽(三总)
  • ○九恒顺众生(三)
    • 初标牒门名(二)
      • 初释意(第九)
      • 后属行(即利)
    • 次正释行相(二)
      • 初正明(二)
        • 初标所顺生(二)
          • 初总标(二释)
          • 后別显(二)
            • 初显四生(二)
              • 初总标四生(所谓)
              • 后依义別显(二)
                • 初约差別(三)
                  • 初依止差別(或有)
                  • 次种类差別(种种)
                  • 后受用差別(种种)
                • 后摄所余(乃至)
            • 后明余五(有色)
        • 后正明随顺(三)
          • 初总标随顺(二正)
          • 次正明顺相(二)
            • 初总举顺相(种种)
            • 后正明顺行(二)
              • 初喻显顺心(如敬)
              • 后略显顺事(于诸)
          • 后结成随顺(菩萨)
      • 后征释(二)
        • 初令佛喜(二)
          • 初征(二征)
          • 二释(二)
            • 初释所顺生(二)
              • 初依供养(二释)
              • 后依承事(若于)
            • 后结令佛喜(若令)
        • 后增大悲(二)
          • 初征(二)
            • 初释征文(二增)
            • 后解答意(二释)
          • 二释(三)
            • 初法说(三)
              • 初指同大经(文三)
              • 次引经证成(故出)
              • 后出理结释(以了)
            • 次喻明(三)
              • 初別合(二喻)
              • 次总合(水滋)
              • 后结备(合文)
            • 后法令(四)
              • 初正合法(三法)
              • 二重征释(二重)
              • 三反结成(三反)
              • 四结示令知(四结)
    • 后总结无尽(三总)
  • ○十普皆回向(三)
    • 初牒名(三)
      • 初牒名(第十)
      • 次释意(回谓)
      • 后显益(除狭)
    • 次释相(二)
      • 初所回善根(二释)
      • 后正明回向(二)
        • 初疏释大意(二)
          • 初配三回向(二正)
          • 后出三所以(三)
            • 初悲智离相(所以)
            • 次三五相资(二)
              • 初实际具三(又此)
              • 后例指余二(余二)
            • 后別开十类(二)
              • 初总标別列(更以)
              • 后依列解释(二)
                • 初释初门(二)
                  • 初牒属(言三)
                  • 后配释(谓向)
                • 后例余九(余九)
        • 后正释经文(二)
          • 初离苦成善(二)
            • 初总摄回向(文二)
            • 后發起愿心(二)
              • 初离苦得乐(愿令)
              • 后止恶成善(四)
                • 初恶法不成(欲行)
                • 二善法成就(所修)
                • 三闭恶趣门(关闭)
                • 四开示正路(开示)
          • 后發心代苦(二)
            • 初解经文(二)
              • 初明代苦(二)
                • 初标苦因果(二發)
                • 后正明代受(我皆)
              • 后令获益(二)
                • 初令脱苦(令彼)
                • 后获胜益(究竟)
            • 后释代苦(三)
              • 初总征(苦由)
              • 次正释(二)
                • 初总标(略有)
                • 二別释(七)
                  • 初但起悲愿(一起)
                  • 二同事为缘(二修)
                  • 三说法息苦(三留)
                  • 四损命自堕(四若)
                  • 五苦己济物(五由)
                  • 六愿苦同真(六大)
                  • 七自他无异(七法)
              • 料简(二)
                • 初正料简(上七)
                • 后总释妨(然约)
    • 后总结(三总)
  • ○四结益令知(二)
    • 初正结大愿(四结)
    • 后举益令知(二)
      • 初举益(二)
        • 初造修(若诸)
        • 后成益(三)
          • 初成熟众生(则能)
          • 次圆满菩提(则能)
          • 后成就行愿(则能)
      • 后令知(是故)
  • ○次显经胜德(二)
    • 初校量闻经德(三)
      • 初举能校量(四)
        • 初标能供人(二显)
        • 二列所供具(以满)
        • 三正明供施(二)
          • 初明施凡(布施)
          • 后明供圣(供养)
        • 四供所经时(经尔)
      • 次明所校量(若复)
      • 后正明校量(此前)
    • 后显余众行德(二)
      • 初总明法行略说功德(二)
        • 初总明法行(二)
          • 初通明十种(二显)
          • 后此经阙具(今但)
        • 后略说功德(二)
          • 初业障殄除(二)
            • 初灭无间业(速能)
            • 后除诸障恼(所有)
          • 后魔鬼潜护(二)
            • 初明远离(一切)
            • 后明守护(或时)
      • 后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二)
        • 初举一行(二偏)
        • 后广辨德(三)
          • 初通明五果(五)
            • 初增上果(四)
              • 初于世无碍(二广)
              • 二圣所称叹(诸佛)
              • 三人天礼敬(一切)
              • 四众生供养(一切)
            • 二等流果(二)
              • 初赞叹行人(二等)
              • 后齐本圣果(不久)
            • 三异熟果(三异)
            • 四士用果(三)
              • 初坏恶趣(四士)
              • 次离恶友(悉能)
              • 后伏外道(悉能)
            • 五离系果(二)
              • 初解脱烦恼(五离)
              • 后堪受物供(堪受)
          • 次別明净土果(二)
            • 初显法功德(三)
              • 初世果终失(二別)
              • 次此愿不离(三)
                • 初愿王不离(唯此)
                • 二引导其前(于一)
                • 三得生极乐(一刹)
              • 后引生净土(二)
                • 初总释经意(谓报)
                • 后引教证成(同无)
            • 后別明胜果(二)
              • 初利生正化(三)
                • 初得见圣众(二別)
                • 次见圣功德(此诸)
                • 后得生蒙记(其人)
              • 后利生大用(二)
                • 初明得记(二利)
                • 后显利生(三)
                  • 初利生时(经于)
                  • 次利生处(普于)
                  • 后正利生(以智)
          • 后究竟成佛果(二)
            • 初正释经文(二)
              • 初降魔成道(三究)
              • 后转法利生(转妙)
            • 后疏文总解(二)
              • 初正解此文(亦离)
              • 后通释前意(二)
                • 初配释三报(然前)
                • 后举益劝修(唯诵)
  • ○后结劝受持(三)
    • 初结前胜德(三结)
    • 二正明受持(二正)
    • 三重明胜德(四)
      • 初行愿速成(三重)
      • 二获福无量(所获)
      • 三令生离苦(能于)
      • 四得生净方(二)
        • 初标显劝意(殷勤)
        • 次举德劝持(然此)
  • ○后偈颂(二)
    • 初标举(二偈)
    • 后正颂(三)
      • 初五十二偈颂正示普因(二)
        • 初五十一偈別颂十门(八)
          • 初有二偈颂礼敬诸佛(二正)
          • 二有二偈颂称赞如来(二颂)
          • 三有三偈颂广修供养(三颂)
          • 四有一偈颂忏除业障(四颂)
          • 五有一偈颂随喜功德(五颂)
          • 六有一偈颂请转法轮(六颂)
          • 七有一偈颂请佛住世(七颂)
          • 八有四十偈颂后三门(二)
            • 初疏先标举会通(二)
              • 初标举(八合)
              • 后会通(三)
                • 初标所以(以后)
                • 次別属释(八随)
                • 后总结成(三)
                  • 初正结不离(故此)
                  • 次科判重显(文二)
                  • 后因释不次(今初)
            • 后随经正伸解释(二)
              • 初三十六颂合颂三门(三)
                • 初有一颂总标回向(二)
                  • 初三句所回善根(二)
                    • 初正属大意(文三)
                    • 后释略之妨(牒前)
                  • 后一句正明回向(二)
                    • 初正属大意(回向)
                    • 后释略之妨(略举)
                • 次三十四偈別颂三门(二)
                  • 初标科释妨(二別)
                  • 后正释经文(三)
                    • 初二偈颂常随佛学(文三)
                    • 次二偈颂恒顺众生(二)
                      • 初释经违妨(二)
                        • 初顺生顺佛(二颂)
                        • 二为生举佛(又佛)
                      • 二引证结成(故晋)
                    • 后三十偈颂普贤回向(二)
                      • 初䟽会(二)
                        • 初会前后广略(二)
                          • 初正会行相(二)
                            • 初总标广略(三颂)
                            • 二正明会意(二)
                              • 初此通孤颂(此下)
                              • 后前狭此通(回向)
                          • 二指同大经(今经)
                        • 二对地经次第(文有)
                      • 后经文(二)
                        • 初二十二偈別發大愿(十)
                          • 初受持愿(二)
                            • 初別属引经(文二)
                            • 二依经配释(二)
                              • 初释前偈(三)
                                • 初初句(今文)
                                • 二次句(次句)
                                • 三二句(二)
                                  • 初正配(次二)
                                  • 后指〔系〕破穿
                              • 二释后偈(二)
                                • 初正释行相(后偈)
                                • 二引经证成(故上)
                          • 二修行二利愿(二)
                            • 初有七句能增长行(二)
                              • 初标释总句(二修)
                              • 二标释別句(三)
                                • 初行体(余句)
                                • 次行业(第三)
                                • 后行相(二)
                                  • 初释法颂(二)
                                    • 初出世行(后偈)
                                    • 二世间行(及魔)
                                  • 后释喻颂(二)
                                    • 初正喻合(犹如)
                                    • 后因总结(上之)
                            • 后第二句所增长心(二)
                              • 初标指异名(第二)
                              • 后引大经证(故十)
                          • 三成熟众生愿(二)
                            • 初正释颂(三成)
                            • 后指法源(即十)
                          • 四不离愿(二)
                            • 初总标大意(四不)
                            • 二別解经文(二)
                              • 初释总句(初句)
                              • 后释別句(三)
                                • 初自分行同(余句)
                                • 次一切行愿同(一切)
                                • 后胜进同(后一)
                          • 五供养愿(二)
                            • 初总释(五供)
                            • 后別释(二)
                              • 初明总句(第三)
                              • 后释別句(二)
                                • 初总标(大有)
                                • 后配释(一心)
                          • 六利益愿(二)
                            • 初总释(六利)
                            • 后別解(二)
                              • 初明前偈(二)
                                • 初标(前偈)
                                • 后释(二)
                                  • 初不空因(谓暂)
                                  • 后不空果(得如)
                              • 二明后偈(二)
                                • 初利益时处(后偈)
                                • 二引经证辨(十地)
                          • 七转法轮愿(二)
                            • 初属名释义(七转)
                            • 二正释经文(三)
                              • 初偈转法处(二)
                                • 初凭此文合前(文中)
                                • 后依余本属此(前已)
                              • 次偈能转音(次一)
                              • 后偈时体等(次二)
                          • 八净土愿(二)
                            • 初总释(二)
                              • 初显意(八净)
                              • 后释略(略无)
                            • 后別解(二)
                              • 初总标(而具)
                              • 二配释(七)
                                • 初同体净(二)
                                  • 初释所用意(初偈)
                                  • 后却会经文(今文)
                                • 二自在净(二)
                                  • 初标喻成(二有)
                                  • 后属文意(是故)
                                • 三明因净(二)
                                  • 初约因净(二)
                                    • 初总配因净(三有)
                                    • 后別释二因(二)
                                      • 初辨生因(因有)
                                      • 后释依因(二)
                                        • 初释二依(二者)
                                        • 二归佛境(此二)
                                  • 后约相净(又境)
                                • 四明因净(二)
                                  • 初标摄三(第八)
                                  • 二正释此(二)
                                    • 初总配属(谓四)
                                    • 后释二果(二)
                                      • 初所生果(一所)
                                      • 后示现果(二示)
                                • 五受用净(二)
                                  • 初释义(五解)
                                  • 后引证(故十)
                                • 六住处净(六梵)
                                • 七明相净(七者)
                          • 九承事愿○
                          • 十成正觉愿○
                        • 后有八偈总结大愿○
                • 后结归回向○
              • 后四偈颂愿生净土○
        • 后一偈总颂十门○
      • 次七偈颂显经胜德○
      • 后三偈颂结劝受持○
  • ○九承事愿(二)
    • 初总释义(九承)
    • 后別配释(二)
      • 初标总別句(第八)
      • 后唯释別句(四)
        • 初承事处(二)
          • 初标(初之)
          • 后释(二)
            • 初明所知见(三)
              • 初真实相(初二)
              • 次一切相(就中)
              • 后无量相(第三)
            • 二明能知见(三)
              • 初引地经释能见(其第)
              • 次依梵本释深入(三)
                • 初标指梵文(梵本)
                • 次別明深入(深入)
                • 后明深入意(入彼)
              • 后依意进退经文(若去)
        • 二所事佛(第五)
        • 三承事时(六七)
        • 四地经具阙(地经)
  • ○十成正觉愿(二)
    • 初总释义(十成)
    • 后別配释(二)
      • 初标举科分(文有)
      • 二依次解释(二)
        • 初明业用(二)
          • 初标指(前九)
          • 二正释(七)
            • 初明自在业(初一)
            • 二示正觉业(二)
              • 初标(二一)
              • 后释(二)
                • 初依地经偏释普门(不离)
                • 二依梵本回文通释(合云)
            • 三说实谛业(二)
              • 初总标名义(三次)
              • 后随文解释(二)
                • 初说德(二)
                  • 初正明(文中)
                  • 二引证(故梵)
                • 后说益(后句)
            • 四证教化业(三)
              • 初显名义(四以)
              • 二释经文(谓以)
              • 三梵本证(梵本)
            • 五种种说法业(五一)
            • 六不断佛种业(六一)
            • 七法轮复住业(七一)
        • 二结因成果(二)
          • 初标(后三)
          • 后释(二)
            • 初正释(由内)
            • 后重释(亦可)
  • ○后有八偈总结大愿(二)
    • 初有三偈总结十愿(二)
      • 初结前总指(二总)
      • 后依文结配(二)
        • 初结前九愿(谓一)
        • 二结正觉愿(后之)
    • 二有五偈总归二圣(二)
      • 初明所以(二)
        • 初归二圣(归二)
        • 后摄所余(二)
          • 初标(二结)
          • 后释(二)
            • 初正释(言摄)
            • 后指同(即同)
      • 后正释文(二)
        • 初二偈偏同普贤(二)
          • 初经文(三)
            • 初举所同(文二)
            • 次明能同(二)
              • 初总同(我今)
              • 后別显(三)
                • 初智行同(愿诸)
                • 次三业同(愿身)
                • 后行土同(诸行)
            • 后总结同(如是)
          • 后䟽释(三)
            • 初释同所以(偏同)
            • 二別释长子(二)
              • 初依义解(二)
                • 初牒经释(言长)
                • 后引例成(出现)
              • 二表法解(三)
                • 初释长子(若表)
                • 二引偈成(如有)
                • 三蹑前结(既无)
            • 三义摄所余(但云)
        • 后三偈双同二圣(二)
          • 初解经(三)
            • 初二偈彰己勤修(二)
              • 初一偈明勤修(二双)
              • 后一偈明所修(二)
                • 初标所修(我所)
                • 后明所获(获得)
            • 二半偈所齐智行(文殊)
            • 三半偈回向愿同(我今)
          • 后䟽释(二)
            • 初显意(二)
              • 初约解行(文殊)
              • 二约现智(又表)
            • 二结归(行愿)
  • ○后结归回向(三结)
  • ○后有四偈颂愿生净土(二)
    • 初解经(四)
      • 初一偈愿生净土(二)
        • 初半偈临终除障(二颂)
        • 后半偈见佛生彼(面见)
      • 二一偈愿成利乐(二)
        • 初三句到彼愿成(我既)
        • 后一句正明利乐(利乐)
      • 三一偈得生蒙记(二)
        • 初半偈生胜会(彼佛)
        • 后半偈蒙记別(亲睹)
      • 四一偈分身普益(蒙彼)
    • 二疏释(四)
      • 初会通长行(二)
        • 初标文同(全同)
        • 后明意別(此令)
      • 二会兴善本(三)
        • 初标同长行(然准)
        • 二重科彼意(则此)
        • 三回文释成(即应)
      • 三会归今经(今且)
      • 四会转生意(不生)
  • ○后一偈总颂十门(二总)
  • ○次七偈颂显经胜德(二)
    • 初二偈颂校量闻经益(二颂)
    • 后五偈通颂显众行益(二)
      • 初四偈通颂五果(二通)
      • 后一偈颂究竟果(二颂)
  • ○后三偈颂结劝受持(三)
    • 初二句结前诸行(三颂)
    • 次六句重显胜益(二重)
    • 后一偈结成回向(三结)
  • ○后结说赞善(二)
    • 初结前所说(二结)
    • 二欢喜赞善(三)
      • 初善财踴跃(善财)
      • 二菩萨欢喜(一切)
      • 三如来赞善(如来)
  • ○后流通分(二)
    • 初指所说法(二)
      • 初标举分二(三流)
      • 二显意释成(二)
        • 初正显(二)
          • 初约当会(一此)
          • 二通九会(二徧)
        • 后结成(向见)
    • 后时众受持(二)
      • 初列能持众(三)
        • 初菩萨众(二时)
        • 二声闻众(二声)
        • 三杂类众(三杂)
      • 二总显受持(二总)
  • ○第四庆赞回向(二)
    • 初偈庆遇申赞(二)
      • 初三句所证难思(二)
        • 初二句标佛悲愿(四偈)
        • 后一句显证难思(证此)
      • 二一句庆闻赞演(何幸)
    • 后偈举益回向(二)
      • 初四字所回善根(愿此)
      • 二皆上下正申回向(二)
        • 初回向有情(二)
          • 初四恩(皆上)
          • 二一切(及含)
        • 后回向二处(同证)

华严行愿品疏钞科文(终)


校注

意异作虑 系异作繁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料【CB】科【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行愿品疏科
关闭
华严经行愿品疏科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