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別行疏科文

  • 释疏大分为(二)
    • 初解疏题目(二)
      • 初所述疏目(二)
        • 初所释经题(二)
          • 初释总题(大方)
          • 二明品目(普贤)
        • 二能释疏目(別行)
      • 二能述人名(勅太)
    • 后正释疏文(四)
      • 一总标名意(四)
        • 初通叙法界为佛法大宗(三)
          • 一约法以明(二)
            • 初总标体性(大哉)
            • 二別明体相(三)
              • 初明为诸法本(万法)
              • 二明包徧离情(包空)
              • 三明妙用自在(妙有)
          • 二约人以显(二)
            • 初约佛显(三)
              • 一智德(我佛)
              • 二断德(廓净)
              • 三恩德(寂寥)
            • 二约王显(我)
          • 三法喻结叹(是知)
        • 二別叹此经以申旨趣(三)
          • 初标叹(大方)
          • 二释叹(六)
            • 一本源深妙(三)
              • 一标指其源(指其)
              • 二正明深妙(六)
                • 一融情智(情尘)
                • 二融真妄(妄惑)
                • 三显离谤可入(四句)
                • 四泯真俗一多(冥二)
                • 五融拂事理(事理)
                • 六融摄事相(以性)
              • 三喻结难思(若秦)
            • 二成益顿超(二)
              • 一时处超(故得)
              • 二因果超(诸佛)
            • 三诠旨圆融(一字)
            • 四说仪深奥(五)
              • 一明至定(语其)
              • 二明妙智(海湛)
              • 三明真身(星罗)
              • 四明说本(圆音)
              • 五明修证(万行)
            • 五约器明非器不测(虽四)
            • 六指例显当机益深(四)
              • 一约人以显益(当其)
              • 二约法以显益(遇三)
              • 三始末交彻以显益(二)
                • 初始终(契文)
                • 二本末(入普)
              • 四得失相对以显益(失其)
          • 三结叹(三)
            • 初四德名叹(杳矣)
            • 二六德义结(实乃)
            • 三形外义结(岂唯)
        • 三教起由致庆遇希奇(二)
          • 一明昔翻未具(然玄)
          • 二明今译多具(三)
            • 初明圣朝德广为译之缘(我皇)
            • 二明外国献本是译之因(东风)
            • 三正明诏命译赞之相(三)
              • 一圣主埀诏(特回)
              • 二庆承诏命(澄观)
              • 三译赞之相(抃阐)
        • 四略释总题令知纲要(三)
          • 一标名(大方)
          • 二释名(极虗)
          • 三结叹(总斯)
      • 二归敬请加○
      • 三开章释文○
      • 四庆赞回向○
  • ○二归敬请加(二)
    • 初三句归敬(二)
      • 一能归三业(稽首)
      • 二所归三宝(真法)
    • 二一句请加(显得)
  • ○三开章释文(二)
    • 初标列章门(将释)
    • 二依章解释(五)
      • 初教起因缘(三)
        • 初总标大意(三)
          • 一略标(今初)
          • 二返显(无言)
          • 三顺结(故圣)
        • 二別释十门(二)
          • 初标列(因缘)
          • 二牒释(十)
            • 一法尔常现(今初)
            • 二詶昔行愿(二酬)
            • 三遂通物感(三遂)
            • 四明示真门(四明)
            • 五开物性源(五开)
            • 六宣说胜行(六宣)
            • 七令知次位(七令)
            • 八显果难思(八显)
            • 九示其终归(九示)
            • 十广利今后(十广)
        • 三总结指广(略此)
      • 二辨教宗旨(三)
        • 一总辨诸教(第二)
        • 二通难举益(虽无)
        • 三別明此经(三)
          • 初指其所宗(今此)
          • 二释其义理(二)
            • 初略配(法界)
            • 后广释(二)
              • 初开章(今释)
              • 后牒释(三)
                • 初明所入(二)
                  • 初标牒(今初)
                  • 后正释(二)
                    • 初总指一真法界(三)
                      • 初标指辨相(统唯)
                      • 二指其法体(总该)
                      • 三显体离过(三)
                        • 初明体相离过(体绝)
                        • 二显分限难筹(莫寻)
                        • 三彰迷悟损益(迷之)
                    • 二別开三重法界(二)
                      • 初结前生后(诸佛)
                      • 二融而开释(二)
                        • 先开章(而理)
                        • 后牒释(三)
                          • 一释事法界(第一)
                          • 二释理法界(二)
                            • 初标指辨相(第二)
                            • 二分门解释(二)
                              • 一性净门(二)
                                • 初标门略释(一性)
                                • 二通难释成(虽徧)
                              • 二离垢门
                          • 三释无障碍法界(二)
                            • 初分门(第三)
                            • 二解释(三)
                              • 一相即无碍门(今初)
                              • 二形夺无寄门(二形)
                              • 三双融俱离门(二)
                                • 初总牒(三双)
                                • 后开释(三)
                                  • 初开(曲有)
                                  • 二释(二)
                                    • 初前七门明理事无碍(六)
                                      • 一初二门出理事相(二)
                                        • 一事坏即理(一由)
                                        • 二理泯即事(二由)
                                      • 二第三门明理时不失事(三由)
                                      • 三第四门明事时不失理(四由)
                                      • 四第五门融(初二)明理事俱绝(五由)
                                      • 五第六门融(三四)明理事双存(六由)
                                      • 六第七门融(五六)明理事无碍(七由)
                                    • 二后三门明事事无碍(三)
                                      • 一第八(蹑前)明诸法各摄无尽(八由)
                                      • 二第九(蹑前诸法明因)果摄法无尽(九由)
                                      • 三第十(蹑前)因果明重重无尽(十因)
                                  • 三融结(以其)
                • 二明能入(二)
                  • 一总标行愿能入(第二)
                  • 二別说身心能入(二)
                    • 初略指身心(若別)
                    • 二广释心入(二)
                      • 初正列释(二)
                        • 初标列(身由)
                        • 二解释(谓于)
                      • 二总结成(解行)
                • 三能所契合(三)
                  • 初释入字得名(第三)
                  • 二双指因果(略有)
                  • 三寄说因门(二)
                    • 初明入理法界(三)
                      • 初标举开章(今且)
                      • 二随门牒释(五)
                        • 一明能所历然(第一)
                        • 二明能所无二(第二)
                        • 三明能所俱泯(第三)
                        • 四明存泯无碍(第四)
                        • 五明举一全收(第五)
                      • 三结前五门(上但)
                    • 二明入无障碍法界(若以)
      • 三翻译传授○
      • 四释经名题○
      • 五随文解释○
  • ○三翻译传授(二)
    • 先标章(第三)
    • 后解释(二)
      • 初征源(二)
        • 一正指其源(今初)
        • 二以略含广(三)
          • 初引西域相传(故西)
          • 二详理印定(今以)
          • 三释其所以(一经)
      • 后翻译(三)
        • 初总标三译(二)
          • 初总标(第二)
          • 二別列(三)
            • 一明晋本(初即)
            • 二兴善本(第二)
            • 三贞元本(第三)
        • 次会通今昔(五)
          • 初明昔谓非经(而上)
          • 二以今证昔是经(今乃)
          • 三辨昔疑所以(良以)
          • 四明昔文含隐(又前)
          • 五今文显备结定无疑(今有)
        • 后別明今经(二)
          • 初明翻译一品具诸胜缘(四)
            • 一正明翻译(即贞)
            • 二会通新旧(即旧)
            • 三明梵本来处(其经)
            • 四正名胜缘(三)
              • 初得梵本之希奇(二)
                • 初彰昔劣(然自)
                • 二明今胜(二)
                  • 初明彼帝心诚(未有)
                  • 后明我皇德感(若非)
              • 次辨翻译之缘备(三)
                • 初标(然夫)
                • 二列(十)
                  • 一明时清(要在)
                  • 二明处胜(大国)
                  • 三明君圣(明王)
                  • 四显臣贤(辅佐)
                  • 五彰器感(人多)
                  • 六明圣应(方有)
                  • 七明内护(不惮)
                • 八明外护(明贤)
                  • 九结内外(内外)
                  • 十示隐显(潜显)
                • 三结流通(方今)
              • 后校量今昔之具阙(缅想)
          • 后明別行一卷枢要可宝(三)
            • 初标经属当(今此)
            • 二赞重劝修(而为)
            • 三应请別行(三藏)
  • ○四释经名题(二)
    • 初标章科判(第四)
    • 二依科正释(二)
      • 初叙题意(总题)
      • 二正释题(经二)
        • 初释总题(大方疏二)
          • 初分门(总名)
          • 二正释(四)
            • 一总显得名(今初)
            • 二对辨开合(第二)
            • 三具彰义类(二)
              • 初总标(第二)
              • 二別释(七)
                • 一大字义(一释)
                • 二方字义(二释)
                • 三广字义(三释)
                • 四佛字义(四释)
                • 五华字义(五释)
                • 六严字义(六释)
                • 七经字义(七释)
            • 四展卷难思(二)
              • 初标(第四)
              • 二释(四)
                • 一展(五)
                  • 一展真界至理智(谓本)
                  • 二展理智至总题(次理)
                  • 三展总题至一卷(次展)
                  • 四展一卷至一部(若更)
                  • 五展一部至无尽(乃至)
                • 二卷(五)
                  • 初卷无尽至一部(收无)
                  • 二卷一部至一卷(复摄)
                  • 三卷一卷至总题(复摄)
                  • 四卷总题至理智(更摄)
                  • 五卷理智归真界(融此)
                • 三展卷无碍(舒则)
                • 四结归名题(若展)
        • 后释品目(入不疏二)
          • 初正解品目(二)
            • 初分品开章(第二)
            • 二随章牒释(三)
              • 初释所入(三)
                • 一总标(第一)
                • 二正释(四)
                  • 初显得不思议名(何名)
                  • 二指不思议体(三)
                    • 初直指(何法)
                    • 二解释(二)
                      • 一释解脱(解脱)
                      • 二释境界(境界)
                    • 三结成(即于)
                  • 三释不思议由(何故)
                  • 四辨不思议意(何用)
                • 三通结(已知)
              • 二释能入(三)
                • 初总指行愿(第二)
                • 二喻明行愿之要(行之)
                • 三约人法释普贤(二)
                  • 初总指(然人)
                  • 二別释(二)
                    • 初约人以显(若约)
                    • 二约法以显(二)
                      • 一通释普贤(若约)
                      • 二別释十普(若別)
              • 三释入字(第三)
          • 二品摄经圆(二)
            • 一引例明备成一经(然此)
            • 二释不题次第所以(又于)

四释经名题竟

  • ○五随文解释(二)
    • 初标牒章门(第五)
    • 后正释文(三)
      • 初会通前后(此经)
      • 二科判此品(今经)
      • 三依科正释(经三)
        • 初序文(尔时疏二)
          • 初牒指经文(称)
          • 二释前后意(二)
            • 一明前劣(以前)
            • 二彰今胜(今明)
        • 次正宗分(疏二)
          • 初标指叙意(第二)
          • 二依科释文(二)
            • 初正陈所说(二)
              • 初明长行(三)
                • 初正示普因分(四)
                  • 初标示所应(若欲疏二)
                    • 初指经文(今初)
                    • 二释行愿(希欲)
                  • 二征数列名(何等疏三)
                    • 一总释(第二)
                    • 二別释(诸经)
                    • 三明今具(今文)
                  • 三牒名征释(二)
                    • 初总征(善财)
                    • 二別释(疏二)
                      • 初通科判(后普)
                      • 二正释经(经十)
                        • 一礼敬诸佛(三)
                          • 一牒名(普贤疏三)
                            • 初释名意(且第)
                            • 二显差別(勒那)
                            • 三会今文(文中)
                          • 二释相(三)
                            • 初所礼境(所有)
                            • 二能礼因(我以)
                            • 三能礼相(二)
                              • 初总明(悉以)
                              • 二別显(一一)
                          • 三结无尽(二)
                            • 初总显无尽(疏二)
                              • 一会前科判(三虗)
                              • 二正释经文(经二)
                                • 初別明虗空(二)
                                  • 初反显(虗空)
                                  • 二顺释(以虗)
                                • 二总例余三(如是)
                            • 二別彰无间(念念)
                        • 二称赞如来(三)
                          • 一标名(复次)
                          • 二释相(三)
                            • 一所赞境(所有)
                            • 二能赞因(我当)
                            • 三能赞相(各以)
                          • 三结无尽(如是)
                        • 三广修供养(三)
                          • 一标名(复次)
                          • 二释相(二)
                            • 初正明供行(四)
                              • 一明所供境(所有)
                              • 二辨能供因(我以)
                              • 三列所供具(悉以)
                              • 四正明供养(以如)
                            • 二校量显胜(二)
                              • 初正校量(二)
                                • 初举所校量(二)
                                  • 先总(善男)
                                  • 后別(所谓)
                                • 二正明能校量(善男疏二)
                                  • 初释善(二)
                                    • 初叙先译差错(二)
                                      • 初标译之意(准先)
                                      • 二立理核破(四)
                                        • 一指余文以明(然法)
                                        • 二正斥其失(但先)
                                        • 三借净名对辨(何者)
                                        • 四核此文无端(今先)
                                    • 二伸详审文理(五)
                                      • 初按定本文(下偈)
                                      • 二引梵本证(三)
                                        • 一标举梵文(故梵)
                                        • 二释上梵文(此中)
                                        • 三彰胜劣所以(以未)
                                      • 三重释前二胜供(又法)
                                      • 四双引二经明法施差別(二)
                                        • 初引法华(故法)
                                        • 二引净名(净名)
                                      • 五重释前意以理结成(是则)
                                  • 二销文(言迦)
                              • 二征释所以(何以疏二)
                                • 初释征(后何)
                                • 二释释(释意)
                          • 三结无尽(此广疏二)
                            • 一标指经文(三此)
                            • 二重成前义(若此)
                        • 四忏除业障○
                        • 五随喜功德○
                        • 六请转法轮○
                        • 七请佛住世○
                        • 八常随佛学○
                        • 九恒顺众生○
                        • 十普皆回向○
                  • 四结益令知○
                • 二显经胜德分○
                • 三结劝受持分○
              • 二彰偈颂○
            • 后结说赞善○
        • 后流通分○
  • ○四忏除业障(三)
    • 次标名(复次疏二)
      • 一翻对释名(第四)
      • 二明意及益(除恶)
    • 二释相(疏二)
      • 初叙义(疏三)
        • 一明作法事忏(二菩)
        • 二明起行事理双忏(三)
          • 一双标事理(若犯)
          • 二广释事理(三)
            • 一引佛名方等释事忏(事如)
            • 二引净名释理忏(理如)
            • 三引二经双明二忏(二)
              • 一双标二经具二忏(普贤)
              • 二各別引文以证成(二)
                • 一普贤观经(观经)
                • 二随好品(随好)
          • 三双结事理(事忏)
        • 三广明逆顺用心忏(三)
          • 一总标(若具)
          • 二別释(二)
            • 一明所治顺生死十心(三)
              • 一标(谓先)
              • 二释(十)
                • 一妄计人我
                • 二内具烦恼
                • 三灭善心事
                • 四纵恣三业
                • 五恶心徧布
                • 六恶心相续
                • 七覆讳过失
                • 八虏扈抵突
                • 九无惭无愧
                • 十拨无因果
              • 三结(从无)
            • 二明能治逆生死十心(三)
              • 一标(次起)
              • 二释(十)
                • 一明信因果
                • 二自愧克责
                • 三怖畏恶道
                • 四不覆瑕玼
                • 五断相续心
                • 六發菩提心
                • 七修功补过
                • 八守护正法
                • 九念十方佛
                • 十观罪性空
              • 三结(若具)
          • 三料拣(随好)
      • 后释文(二)
        • 初科分(文分)
        • 二随释(经二)
          • 初举所忏(菩萨疏二)
            • 一正明造业(今初)
            • 二辨其广多(无量)
          • 后辨忏相(我今疏二)
            • 一标忏业具(后我)
            • 二明所对境(徧于)
    • 三结无尽(如是)
  • ○五随喜功德(三)
    • 一标名(复次疏二)
      • 初释名义(第五)
      • 二明次第(二)
        • 初叙別意(然余)
        • 二明此意(今明)
    • 二释相(疏四)
      • 初叙意(二所)
      • 二科经(一喜)
      • 三显经次第(佛为)
      • 四引文校量(二)
        • 初引二经比校(大品)
        • 二据今经彰胜(此随)
    • 三结无尽(如是)
  • ○六请转法轮(三)
    • 初牒名(复次)
    • 二释相(二)
      • 初举所请境(所有)
      • 二正明请法(而我)
    • 三结无尽(如是)
  • ○七请佛住世(三)
    • 初标名(复次)
    • 二释相(所有)
    • 三结无尽(如是)
  • ○八常随佛学(疏二)
    • 初显文通別(二)
      • 先释通意(第八)
      • 后释別意(若別)
    • 二正释经文(三)
      • 一标名(复次)
      • 二释相(二)
        • 初学本师(二)
          • 一明所学(二)
            • 初明因行(如此)
            • 二明果行(乃至)
          • 二辨能学(如是)
        • 后例余佛(如今)
      • 三结无尽(如是)
  • ○九恒顺众生(三)
    • 初标名(复次)
    • 二释相(二)
      • 初正明(二)
        • 初举所顺生(谓尽)
        • 二正明随顺(如是)
      • 后征释(二)
        • 初令佛喜(二)
          • 初征(何以)
          • 二释(菩萨)
        • 后增大悲(二)
          • 初征(何以)
          • 二释(疏二)
            • 初叙释意(后释)
            • 二解释文(经三)
              • 一法说(诸佛)
              • 二喻明(譬如)
              • 三法合(四)
                • 一正合(生死)
                • 二重征释(何以)
                • 三结成(是故)
                • 四结示(善男)
    • 三结无尽(菩萨)
  • ○十普皆回向(三)
    • 一标名(复次)
    • 二释相(二)
      • 初明所回善根(从初)
      • 二正明回向(疏二)
        • 初叙意(二)
          • 初配三回向(后皆)
          • 后出三所以(三)
            • 一具悲智离相(所以)
            • 二显互相资成(又此)
            • 三別开十类(三)
              • 初标列(更以)
              • 二略释(言三)
              • 三例余(余九)
        • 二释经(二)
          • 初愿离苦成善(皆悉)
          • 二明發心代苦(苦诸疏四)
            • 一征(后若)
            • 二释(略有)
            • 三料拣(上七)
            • 四释妨(然约)
    • 三结无尽(菩萨)
  • ○四结益令知(善男)
  • ○第二显经胜德分(二)
    • 一校量闻德(若有)
    • 二显余行德(二)
      • 初总明法行略说功德(或复疏三)
        • 一总明法行(言法)
        • 二別显今经(今但)
        • 三略说功德
      • 后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二)
        • 先举一行(是故)
        • 后辨多德(三)
          • 初通明五果(五)
            • 一明增上果(行于)
            • 二明等流果(此善)
            • 三明异熟果(若生)
            • 四明士用果(悉能)
            • 五明离系果(悉能)
          • 二別明净土果(二)
            • 初显法功能(又复)
            • 二別明胜果(二)
              • 初正明化生(到已)
              • 后利生大用(得授)
          • 三究竟成佛果(不久疏二)
            • 初结会三报(然前)
            • 二举益劝修(唯诵)
  • ○第三结劝受持分(三)
    • 初结前胜德(善男)
    • 二正明劝持(是故)
    • 三重举胜德(是诸)
  • ○第二彰偈颂文(二)
    • 初标说主(尔时)
    • 二明说偈(三)
      • 初五十二偈颂正示普因分(二)
        • 初五十一偈別颂十门(八)
          • 初二偈颂礼敬诸佛(所有)
          • 二二偈颂称赞如来(于一)
          • 三三偈颂广修供养(以诸)
          • 四一偈颂忏悔业障(我昔)
          • 五一偈颂随喜功德(十方)
          • 六一偈颂请转法轮(十方)
          • 七一偈颂请佛住世(诸佛)
          • 八四十偈颂后三门(疏二)
            • 初科判文意(八所)
            • 二正释偈文(二)
              • 初三十六偈合颂三门(三)
                • 初一偈总标𢌞(所有)
                • 次三十四偈別颂三门(疏二)
                  • 初叙文(二三)
                  • 后释偈(三)
                    • 初二偈颂常随佛学(我随)
                    • 次二偈颂恒顺众生(所有疏二)
                      • 一标举(二有)
                      • 二释意(二)
                        • 初通难(二)
                          • 先释通(以顺)
                          • 后印证(故晋)
                        • 二结意(明知)
                    • 后三十普皆𢌞(疏二)
                      • 初标举(三我)
                      • 后叙释(四)
                        • 初会通长行(此下)
                        • 二会通初地(文有)
                        • 三依经科文(今次)
                        • 四正释偈文(二)
                          • 初二十二偈別發大愿(十)
                            • 一受持愿(我为疏二)
                              • 先标举(第一)
                              • 后配释(二)
                                • 一标举地经(故十)
                                • 二以文对属(二)
                                  • 先明前偈(今文)
                                  • 后明后偈(后偈)
                            • 二修行二利愿(勤修疏三)
                              • 先明总句(二有)
                              • 二释別句(余句)
                              • 三能所结成(上之)
                            • 三成熟众生愿(悉除疏二)
                              • 初标举(三悉)
                              • 后配释(第五)
                            • 四不离愿(所有疏二)
                              • 初标举总释(四有)
                              • 二总別配释(二)
                                • 初明总句(初句)
                                • 后明別句(二)
                                  • 初明自分行(余句)
                                  • 二明胜进行(后一)
                            • 五供养愿(常愿疏二)
                              • 初标经释名(五愿)
                              • 后总別释文(第三)
                            • 六利益愿(我于疏二)
                              • 初标经释名(六有)
                              • 二随文配释(二)
                                • 初释前偈(前偈)
                                • 后明后偈(后偈)
                            • 七转法轮愿(普尽疏二)
                              • 初标经释名(七普)
                              • 二随文配释(文中)
                            • 八净土愿(我能疏二)
                              • 先标经释名(二)
                                • 初正释名(八有)
                                • 二会具阙(略无)
                              • 后随文配释(七)
                                • 一同体净(初偈)
                                • 二自在净(二有)
                                • 三因净(三亦)
                                • 四果净(第八)
                                • 五受用净(五解)
                                • 六住处净(六梵)
                                • 七相净(七者)
                            • 九承事愿(于一疏二)
                              • 先标经释名(九于)
                              • 后随文配释(二)
                                • 初分总別句(第八)
                                • 二唯明別句(四)
                                  • 一明承事处(初之)
                                  • 二明承事佛(第五)
                                  • 三明承事时(六七)
                                  • 四地经存阙(地经)
                            • 十成正觉愿(速疾疏二)
                              • 初标经释名(十有)
                              • 后随文配释(二)
                                • 先标举分文(文有)
                                • 后依次解释(二)
                                  • 先明业用(二)
                                    • 初料简(前中)
                                    • 后解释(七)
                                      • 一明自在业(一初)
                                      • 二示正觉业(二一)
                                      • 三说实谛业(三次)
                                      • 四证教化业(四以)
                                      • 五种种说法业(五一)
                                      • 六不断佛种业(六一)
                                      • 七法轮复住业(七一)
                                  • 后结因成果(后三)
                          • 后有八偈总结大愿○
                • 后有一偈结归𢌞向○
              • 后有四偈颂愿生净土○
        • 后一偈总颂十门○
      • 次七偈颂显经胜德分○
      • 后三偈颂结劝受持分○
  • ○后有八偈总结大愿(二)
    • 一科分(第二)
    • 二配释(二)
      • 先有三偈总结十愿(普能疏二)
        • 先结前九愿(前中)
        • 后结正觉愿(后偈)
      • 后有五偈结归二圣(疏二)
        • 初叙意科判(二一)
        • 后正释文(二)
          • 初二偈偏同普贤(一切疏三)
            • 一明同所以(今初)
            • 二释长子(二)
              • 一依义解(言长)
              • 二表法解(若表)
            • 三再广同义(但云)
          • 后三偈双齐二圣(我为疏三)
            • 一解行释(后三)
            • 二理智释(又表)
            • 三行愿结(行愿)
  • ○后有一偈结归𢌞向(三世)
  • ○后有四偈颂愿生净土(愿成疏二)
    • 一标举(第二)
    • 二会释(四)
      • 初会长行(全同)
      • 次会兴善(然准)
      • 三就今经(今且)
      • 四明转生意(不生)
  • ○后一偈总颂十门(乃至)
  • ○次七偈颂显经胜德分(二)
    • 初二偈颂校量闻益(十方)
    • 后五偈颂通显诸行益(疏二)
      • 初标文对会(后)
      • 二分文解释(二)
        • 先四颂通显五果(即)
        • 后一颂究竟果(速)
  • ○后三偈颂结观受持分(若人)

△第二章偈颂文竟

  • ○后结说赞善(尔时)
  • ○第三流通分(二)
    • 先指所说法(尔时疏二)
      • 一标举(大文)
      • 二会通(二)
        • 一约当会(一此)
        • 二通九会(二徧)
    • 后时众受持分(二)
      • 初列能持众(三)
        • 一列菩萨(文殊)
        • 二列声闻(大智)
        • 三列杂类(并诸)
  • ○四庆赞𢌞向(二)
    • 先偈庆赞(我)
    • 后偈𢌞向(愿)

普贤行愿品別行疏科文(毕)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科
关闭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科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