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科

  • 释经分(二)
    • 一题目(大佛)
    • 二本文(三)
      • 一序说分(二)
        • 一证信序(二)
          • 一说经时处(如是)
          • 二引众同闻(二)
            • 一声闻(三)
              • 一标类举数(与大)
              • 二总叹行德(皆是)
              • 三列众上首(其名)
            • 二缘觉(复有)
        • 二發起序(四)
          • 一夏制圆成众求密义(属诸)
          • 二师资感应教演真乘(即时)
          • 三王臣请供主伴分临(时波)
          • 四庆喜无斋入城循乞(二)
            • 一归园无请(唯有)
            • 二入国循乞(三)
              • 一平等行乞(二)
                • 一正行平等以循乞(即时)
                • 二仰効无遮以除谤(阿难)
              • 二示遇恶缘(尔时)
              • 三佛垂哀救(三)
                • 一斋毕归园(如来)
                • 二放光说呪(于时)
                • 三遣呪住救(敕文)
      • 二正说分(三)
        • 一阿难悲恨请修三昧(阿难)
        • 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于时)
        • 三如来乘机广为开演(七)
          • 一显如来藏心(二)
            • 一破阿难认妄迷真显如来藏(二)
              • 一正约心见以破显(五)
                • 一审其初心(二)
                  • 一问發心之始(佛告)
                  • 二答舍爱之缘(阿难)
                • 二彰其妄失(二)
                  • 一总彰沦溺(佛言)
                  • 二別释因由(二)
                    • 一迷真(皆由)
                    • 二认妄(用诸)
                • 三劝其直语(三)
                  • 一正劝(汝今)
                  • 二引证(十方)
                  • 三结益(心言)
                • 四问其见爱(二)
                  • 一问(阿难)
                  • 二答(阿难)
                • 五辨其真妄(二)(○第一以下)
                  • 一推妄所在(七)
                    • 一破在内(二)
                      • 一立(四)
                        • 一牒前以语(佛告)
                        • 二举事以况(譬如)
                        • 三示过以问(使汝)
                        • 四引例以答(二)
                          • 一引佗为例(阿离)
                          • 二指己结答(我今)
                      • 二破(二)
                        • 一正破(三)
                          • 一举事定其所见(三)
                            • 一问境内外(佛告)
                            • 二定见先依(阿难)
                            • 三审见因由(阿难)
                          • 二示益安其所怀(尔时)
                          •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
                            • 一引例正问(佛告)
                            • 二依理以答(阿难)
                            • 三合喻夺破(三)
                              • 一正夺(阿难)
                              • 二纵破(纵不)
                              • 三反责(必不)
                        • 二结破(是故)
                    • 二破在外(二)
                      • 一立(二)
                        • 二正立(阿难)
                        • 二释成(二)
                          • 一引喻领悟前非(所以)
                          • 二蹑喻成立今义(一切)
                      • 二破(二)
                        • 一正破(二)
                          • 一引例立理(二)
                            • 一一多同饱问(佛告)
                            • 二自佗殊体答(阿难)
                          • 二据理推破(二)
                            • 一以理定其相外(佛告)
                            • 二约见验其相知(我今)
                        • 二结破(是故)
                    • 三破潜根(二)
                      • 一立(三)
                        • 一述前所破泛立一处(阿难)
                        •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佛言)
                        • 三举喻所成复伸潜理(二)
                          • 一举喻合法(犹如)
                          • 二据理成立(然我)
                      • 二破(二)
                        • 一正破(三)
                          • 一蹑喻定其俱见(佛告)
                          • 二据法责其独观(佛告)
                          • 三踪见不见咸失(若见)
                        • 二结破(是故)
                    • 四破见内(二)
                      • 一约见暗以成立(阿难)
                      •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
                        • 一难破(二)
                          • 二破前计(二)
                            • 一双征(佛告)
                            • 二双破(二)
                              • 一破对(二)
                                • 一对眼不属内(若与)
                                • 二外室成焦腑(若成)
                              • 二破不对(若不)
                          • 二破转计(二)
                            • 一牒计夺破(若离)
                            • 二展转纵破(四)
                              • 一在空非内同佗破(见面)
                              • 二佗见还同己体破(即应)
                              •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汝眼)
                              •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必汝)
                        • 二结破(是故)
                    • 五破随合(二)
                      • 一引经成立(阿难)
                      • 二牒计推破(二)
                        • 一正破(二)
                          • 一破无体(佛告)
                          • 二破有体(二)
                            • 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
                              • 一正夺破(若有)
                              • 二破转救(二)
                                • 一救(阿难)
                                • 二破(佛言)
                            • 二一多偏局非理破(二)
                              • 一总征(阿难)
                              • 二別破(二)
                                • 一一体多体义失(若一)
                                • 二徧与不徧非理(若徧)
                        • 二结破(是故)
                    • 六破中间(二)
                      • 一引经成立(阿难)
                      • 二据理推破(二)
                        • 一推破(二)
                          • 一就身处以随破(二)
                            • 一定其中位(佛言)
                            • 二随计斥破(二)
                              • 一在身无中破(若在)
                              • 二在处不定破(若在)
                          • 二托根境以立中(二)
                            • 一立(阿难)
                            • 二破(二)
                              • 一总征(佛言)
                              • 二別破(二)
                                • 一破兼(二)
                                  • 一若兼成杂破(若兼)
                                  • 二不杂非中破(物非)
                                • 二破不兼(兼二)
                        • 二结破(是故)
                    • 七破无著(二)
                      • 一引经成立(阿难)
                      • 二据理推破(二)
                        • 一破(二)
                          • 一牒计双征(佛告)
                          • 二展转推破(三)
                            • 一不在同无破(无则)
                            • 二有体成著彼(有不)
                            •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无相)
                        • 二结破(是故)
                  • 二破妄显真(二)
              • 二约三科七大破显(三)
            •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
          • 二明修行方便(二)
          • 三辨离魔业行(二)
          • 四示位地阶差(二)
          • 五出圣教名殊(二)
          • 六辨趣生因果(二)
          • 七陈蝉那境界(二)
      • 三流通分(二)
  • ○二破妄显真(二)
    • 一破妄心显真心(三)
      • 一阿难伸请(二)
        • 一责躬遭难(尔时)
        • 二请示修行(唯愿)
      • 二如来现瑞(尔时)
      • 三正为开示(三)
        • 一双示真妄二源(二)
          • 一总斥不了(佛告)
          • 二別示二源(二)
            • 一示妄源(云何)
            • 二示真源(二)
              • 一正示(二者)
              • 二斥迷(由诸)
        • 二正推真妄二体(四)
          • 一推征妄体(四)
            • 一屈指推征(四)
              • 一举拳以问(阿难)
              • 二约见以詶(阿难)
              • 三再审谁缘(佛言)
              • 四別推心见(佛告)
            • 二正陈妄体(阿难)
            • 三顿呵令问(佛言)
            • 四克示非真(佛告)
          • 二显示真心(二)
            • 一阿难伸疑(二)
              • 一別叙疑(三)
                • 一發心修行疑(阿难)
                • 二谤法退善疑(纵令)
                • 三无心土木疑(若此)
              • 二总结请(离此)
            • 二如来正显(二)
              • 一约现法随缘以显心(尔时)
              • 二约自性不变以显心(二)
                • 一举况(阿难)
                • 二正显(何况)
          • 三重破执情(二)
            • 一就执定其有性(若汝)
            • 二就因显其唯尘(二)
              • 一正示唯尘(二)
                • 一例对五尘显(如汝)
                • 二单就法尘显(纵灭)
              • 二遣其自揣(二)
                • 一尘亡体在容是真常(我非)
                • 二境去心空足彰虗妄(二)
                  • 一正示(若分)
                  • 二释成(尘非)
          • 四彰其自失(即时)
        • 三结示执妄过失(佛告)
    • 二破妄见明真见(三)
  • ○二破妄见明真见(三)
    • 一承前开示责己求哀(二)
      • 一责己无修(二)
        • 一正叙(阿难)
        • 二喻显(譬如)
      • 二述迷求解(世尊)
    • 二放光灌顶许为宣说(二)
      • 一放光灌顶(即时)
      • 二许为开显(告阿)
    • 三约破计执广辨见性(二)
      • 一且示见性惟心(二)
        • 一举前问答引出常情(二)
          • 一举前所答问其因由(二)
            • 一问因(阿难)
            • 二答由(阿难)
          • 二且约无拳例其无见(二)
            • 一约无拳以例问(二)
              • 一告语(佛告)
              • 二正例(阿难)
            • 二据常情以类答(阿难)
        • 二约盲缘境以夺破(六)
          • 一夺(佛告)
          • 二验(所以)
          • 三难(阿难)
          • 四征(佛告)
          • 五通(如是)
          • 六释(三)
            • 一牒向执情(阿难)
            • 二引证例破(彼暗)
            • 三结归心见(是故)
      • 二广约诸见辨释(三)
        • 一对境动摇粗论真见(二)
          • 一阿难伫佛慈音(阿难)
          • 二如来广为开示(三)
            • 一问悟客尘引其开解(二)
              • 一如来问悟因由(尔时)
              • 二陈如述己领解(二)
                • 一标所悟(时憍)
                • 二述所解(二)
                  • 一述客义(世尊)
                  • 二述尘义(又如)
            • 二放光屈指辨其静摇(二)
              • 一约境开合以辨见(三)
                • 一引手问答(即时)
                • 二就见推穷(佛告)
                • 三再审动静(佛言)
              • 二约身摇动以辨见(二)
                • 一放光左右以辨头(如来)
                • 二约头摇动以明见(阿难)
            • 三双结会通责其迷失(二)
              • 一双结会通(于是)
              • 二总责迷失(云何)
        • 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
        •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四)
  • ○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第二之上)
    • 一且对匿王破其断见(二)
      • 一述阿难所怀愿辨真妄(尔时)
      • 二明匿王引外请证不生(四)
        • 一引外叙疑(时波)
        • 二述身迁改(四)
          • 一问答身常无常(佛告)
          • 二问答未灭知灭(佛言)
          • 三问答老幼何貌(佛言)
          • 四问答顿渐流年(佛言)
        • 三示性不灭(三)
          • 一佛问不灭王答不知(佛言)
          • 二许示无生应辨无改(二)
            • 一许示无生(佛言)
            • 二征诘广辨(三)
              • 一问答见河之初(大王)
              • 二问答见河同异(佛言)
              • 三问答见有童耄(佛言)
          •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佛言)
        • 四信悟续生(王闻)
    • 二正对阿难破其常见(二)
      • 一阿难乘违發问(阿难)
      • 二如来验破执情(三)
        • 一验出倒情(二)
          • 一垂手以问引出常情(四)
            • 一问(即时)
            • 二答(阿难)
            • 三征(佛告)
            • 四释(阿难)
          • 二竖臂以示比出倒见(佛即)
        • 二征其倒处(二)
          • 一征倒所在(随汝)
          • 二叙其罔知(于时)
        • 三广示倒相(二)
          • 一与悲告语叙其常说(佛与)
          • 二显真示妄斥其倒情(二)
            • 一就法辨释迷情(五)
              • 一标指(汝身)
              • 二责失(云何)
              • 三叙妄(晦昧)
              • 四显执(昏扰)
              • 五结迷(不知)
            • 二约喻结指倒相(譬如)
  •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四)
    • 一显缘心非性(二)
      • 一阿难述悟彰疑(二)
        • 一述悟(阿难)
        • 二彰疑(而我)
      • 二如来约喻显释(二)
        • 一指定其非(佛告)
        • 二喻显其失(二)
          • 一执指亡月斥认能诠(二)
            • 一喻(二)
              • 一指月双迷(如人)
              • 二明暗俱失(岂唯)
            • 二合(汝亦)
          • 二客去主留责滞缘想(二)
            • 一约法喻顺推有体(三)
              • 一法
              • 二喻
              • 三合
            • 二约缘尘反责无性(三)
              • 一例成无性(云何)
              • 二指同外宗(如是)
              • 三结责非主(离诸)
    • 二示见性无还(二)
      • 一阿难承前叙难(阿难)
      • 二如来约相对辨(三)
        • 一约权标指以许说(佛告)
        • 二约境可还以明辨(二)
          • 一明境有还(二)
            • 一列八境(阿难)
            • 二明各还(阿难)
          • 二示见无还(三)
            • 一标(汝见)
            • 二释(何以)
            • 三结(诸可)
        • 三就实彰迷以结责(则知)
    • 三约体用重明(二)
      • 一伸问(阿难)
      • 二答释(二)
        • 一约用优劣以略明(佛告)
        • 二约体非物以应辨(二)
          • 一正辨见体非物(三)
            • 一标尘(阿难)
            • 二敕拣(汝应)
            • 三正辨(二)
              • 一明非见之物是前尘(阿难)
              • 二明非物之见是真性(阿难)
          • 二广破展转执情(二)
            • 一师资能见互缘破(三)
              • 一正破(若见)
              • 二转破(若同)
              • 三结破(若不)
            • 二心境更观杂乱破(三)
              • 一正破(又则)
              • 二显是(阿难)
              • 三斥疑(云何)
    • 四就疑难广释(四)
      • 一破见性缩断疑(三)
        • 一伸疑(阿难)
        • 二正破(三)
          • 一总斥其非(佛告)
          • 二举喻释义(四)
            • 一双问(譬如)
            • 二双破(若定)
            • 三合显(汝言)
            • 四会释(阿难)
          • 三就疑难破(二)
            • 一以延破缩疑(若如)
            • 二以续破断疑(若筑)
        • 三会通(二)
          • 一迷心执境(一切)
          • 二悟物同真(若能)
      • 二破见性离身疑(三)
        • 一伸疑(三)
          • 一疑(阿难)
          • 二难(而今)
          • 三结(何殊)
        • 二广破(三)
          • 一如来破其疑(三)
            • 一标指其非(佛告)
            • 二牒疑立理(若实)
            • 三依理正破(二)
              • 一约离物以推是见(三)
                • 一推征其体(四)
                  • 一令观物像(且今)
                  • 二劝指见精(若必)
                  • 三以理推征(阿难)
                  • 四使其明示(汝可)
                • 二答释不能(二)
                  • 一述己不能(阿难)
                  • 二引佗况(世尊)
                • 三即成难辨(佛言)
              • 二约即物以推非见(四)
                • 一牒前无是(佛复)
                • 二征此有非(今经)
                • 三答释不知(阿难)
                • 四印成难晓(佛言)
          • 二大众失其守(于是)
          • 三法王安其意(如来)
        • 三会通(二)(○第二之下)
          • 一文殊旁为请问(三)
            • 一叙其不悟(是时)
            • 二出其因由(世尊)
            • 三为其请问(唯愿)
          • 二如来正与会通(三)
            • 一显诸法唯真是非双绝(佛告)
            • 二引文殊为例二相元无(三)
              • 一引例(二)
                • 一问(文殊)
                • 二答(如来)
              • 二合显(佛言)
              • 三重喻(如第)
            •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是以)
      • 三破因缘自然疑(二)
        • 一破自然(二)
          • 一伸难(三)
            • 一外计同真难(阿难)
            • 二自语相违难(世尊)
            • 三双结请开示(我今)
          • 四正破(二)
            • 一牒疑审定(佛告)
            • 二就缘推破(二)
              • 一征(汝且)
              • 二破(阿难)
        • 二破因缘(二)
          • 一翻前为难(三)
            • 一伸难(阿难)
            • 二正破(二)
              • 一破因义(二)
                • 一征(佛言)
                • 二破(阿难)
              • 二破缘义(二)
                • 一征(复次)
                • 二破(阿难)
            • 三会通(二)
              • 一亡相显法(当知)
              • 二结责滞情(汝今)
          • 二引经为难(三)
            • 一伸疑(阿难)
            • 二正破(三)
              • 一总示双征(佛言)
              • 二別答双难(二)
                • 一答(阿难)
                • 二难(二)
                  • 一正难(阿难)
                  • 二反难(阿难)
              • 三结成俱见(若复)
            • 三会通(二)
              • 一结显会通(三)
                • 一会前见往非佗所成(是故)
                • 二克示见体离自见相(汝复)
                • 三责小无识劝进大途(汝等)
              • 二酬请广释(三)
                • 一承前置请(阿难)
                • 二总告许宣(尔时)
                • 三举事开晓(三)
                  • 一双标二见(阿难)
                  • 二双释能喻(二)
                    • 一別业(三)
                      • 一別征略示(云何)
                      • 二广破即离(二)
                        • 一別破(二)
                          • 一破即灯即见(于意)
                          • 二破离灯离见(复次)
                        • 二总结(是故)
                      • 三重以喻显(二)
                        • 一喻(如第)
                        • 二合(此亦)
                    • 二同分(二)
                      • 一通列外报(云何)
                      • 二別示业缘(阿难)
                  • 三双例所喻(二)
                    • 一总标(阿难)
                    • 二別例(二)
                      • 一例合別业
                        • 一举喻例法(二)
                          • 一能喻灯眚(二)
                            • 一示妄(阿难)
                            • 二显真(然见)
                          • 二所喻心境(二)
                            • 一示妄(例汝)
                            • 二显真(见与)
                        • 二重释结酬(二)
                          • 一寄喻重释(见所)
                          • 二寄喻结酬(是故)
                      • 二例合同分(二)
                        • 一举喻例法(二)
                          • 一能喻一多理齐(阿难)
                          • 二所喻心境俱妄(例阎)
                        • 二息妄归真(若能)
      • 四破和合非合疑(二)
        • 一牒前未晓(阿难)
        • 二別破疑情(二)
          • 一破和合疑(二)
            • 一指出疑情(阿难)
            • 二正破和合(二)
              • 一破和(二)
                • 一总征(则汝)
                • 二別破(二)
                  • 一就明推破(四)
                    • 一明见相杂何形(若明)
                    • 二若见不见非理(若非)
                    • 三互徧失其和义(必见)
                    • 四俱亡立理不成(见必)
                  • 二略例余尘(彼暗)
              • 二破合(二)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破(二)
                  • 一就明推破(二)
                    • 一正推破(若明)
                    • 二破转救(若见)
                  • 二略例余尘(彼暗)
          • 二破非和合疑(二)
            • 一述所解(阿难)
            • 二破所计(二)
              • 一破非和(三)
                • 一牒计总征(佛言)
                • 二就明推破(二)
                  • 一非和宛成其畔(若非)
                  • 二不及畔义全乖(阿难)
                • 三略例余尘(彼暗)
              • 二破非合(三)
                • 一总征(又妙)
                • 二別破(若非)
                • 三例余(彼暗)
  • ○二约三科七大破显(三)
    • 一正就三科显性(二)
      • 一会缘入实以总标(四)
        • 一总指咸真(阿难)
        • 二別列诸妄(如是)
        • 三斥迷圆实(殊不)
        • 四结显超情(性真)
      • 二破执显真以別释(四)
        • 一破五阴(二)
          • 一总征(阿难)
          • 二別破(五)
            • 一色阴(三)
              • 一寄喻总标(阿难)
              • 二约喻广破(二)
                • 一标无生(阿难)
                • 二破生处(如是)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二受阴(三)
              • 一寄喻总标(阿难)
              • 二约喻广破(二)
                • 一标无生(阿难)
                • 二破生处(如是)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三想阴(三)
              • 一寄喻总标(阿难)
              • 二约喻广破(三)
                • 一标无生(阿难)
                • 二破生处(如是)
                • 三类思崖(想蹋)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四行阴(三)
              • 一寄喻总标(阿难)
              • 二约喻广破(二)
                • 一标无生(阿难)
                • 二破生处(如是)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五识阴(三)
              • 一寄喻总标(阿难)
              • 二约喻广破(二)
                • 一标无生(阿难)
                • 二破生处(如是)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二破六入(○第三之上)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破(六)
            • 一眼入(三)
              • 一标其无体(二)
                • 二举喻显妄(阿难)
                • 二约尘辨无(因于)
              • 二破成无相(二)
                • 一标无生(如是)
                • 二破生处(何以)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二耳入(三)
              • 一标其无体(二)
                • 一举喻显妄(阿难)
                • 二约尘辨无(因于)
              • 二破成无相(二)
                • 一标无生(如是)
                • 二破生处(何以)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三鼻入(三)
              • 一标其无体(二)
                • 一举喻显妄(阿难)
                • 二约尘辨无(因于)
              • 二破成无相(二)
                • 一标无生(当知)
                • 二破生处(何以)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四舌入(三)
              • 一标其无体(二)
                • 一举喻显妄(阿难)
                • 二约尘辨无(因甜)
              • 二破成无相(二)
                • 一标无生(如是)
                • 二破生处(何以)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五身入(三)
              • 一标其无体(二)
                • 一举喻显妄(阿难)
                • 二约尘辨无(因于)
              • 二破成无相(二)
                • 一标无生(如是)
                • 二破生处(何以)
              • 三结成虗妄(是故)
            • 六意入(三)
              • 一标其无体(二)
                • 一举喻显妄(阿难)
                • 二约尘辨无(因于)
              • 二破成无相(二)
                • 一标无生(如是)
                • 二破生处(何以)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三破十二处(二)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破(六)
            • 一眼色处(三)
              • 一举事以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二耳声处(三)
              • 一举事以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三鼻香处(三)
              • 一举事以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四舌味处(三)
              • 一举事以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五身识处(三)
              • 一举事以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六意法处(三)
              • 一举事以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四破十八界(二)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破(六)
            • 一眼识界(三)
              • 一牒计双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二耳识界(三)
              • 一牒计双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三鼻识界(三)
              • 一牒计双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四舌识界(三)
              • 一牒计双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五身识界(三)
              • 一牒计双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六意识界(三)
              • 一牒计双征(阿难)
              • 二随计牒破(阿难)
              • 三结示虗妄(是故)
    • 二重约七大会相(三)
    • 三承前开示复悟(二)
  • ○二重约七大会相(三)(○第三之下)
    • 一伸难(阿难)
    • 二许宣(三)
      • 一指意标示(尔时)
      • 二牒疑举呵(如何)
      • 三敕许伫听(汝今)
    • 三正说(二)
      • 一立理总非(阿难)
      • 二举性別破(七)
        • 一地性(四)
          • 一举事以标(汝观)
          • 二立理应破(阿难)
          • 三会通实理(汝元)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二火性(四)
          • 一总标无性(阿难)
          • 二举事广破(二)
            • 一举事标征(汝观)
            • 二依理推破(阿难)
          • 三会通实理(汝犹)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三水性(四)
          • 一总标无性(阿难)
          • 二举事广破(二)
            • 一举事标征(如室)
            • 二依理推破(阿难)
          • 三会通实理(汝尚)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四风性(四)
          • 一总标无性(阿难)
          • 二举事广破(二)
            • 一举事标征(汝常)
            • 二依理推破(阿难)
          • 三会通实理(汝宛)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五空性(四)
          • 一总标无性(阿难)
          • 二举事广破(二)
            • 一举事标征(如室)
            • 二依理推破(阿难)
          • 三会通实义(三)
            • 一类通前义(若此)
            • 二斥劝研详(阿难)
            • 三正会今理(汝全)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六根性(四)
          • 一总标无性(阿难)
          • 二举事广破(二)
            • 一举事标征(如汝)
            • 二依理推破(阿难)
          • 三会通实义(三)
            • 一类通前义(若见)
            • 二斥劝研详(阿难)
            • 三正会今理(汝曾)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七识性(四)
          • 一总标无性(阿难)
          • 二举事广破(二)
            • 一举事标征(汝今)
            • 二依理推破(阿难)
          • 三会通实义(三)
            • 一类通前义(若此)
            • 二斥劝研详(阿难)
            • 三正会今理(汝元)
          • 四结责迷情(世间)
  • ○三承前开示获悟(二)
    • 一具叙大众领悟(二)
      • 一略叙除疑(尔时)
      • 二广述得益(四)
        • 一悟心广大益(是诸)
        • 二了物咸真益(一切)
        • 三反顾遗身益(反观)
        • 四妙获元心益(了终)
    • 二阿难说偈赞述(二)
      • 一标举(礼佛)
      • 二正说(四)
        • 一叹佛法希有(二)
          • 一正叹(妙湛)
          • 二述益(销我)
        • 二愿得果度生(二)
          • 一正陈所愿(二)
            • 一陈愿(愿今)
            • 二述意(将此)
          • 二重请证明(伏请)
        • 三乞除惑速成(大雄)
        • 四喻道心无动(舜若)
  •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第四之上)
    • 一致请(三)
      • 一总述未了(三)
        • 一展敬伸叹(尔时)
        • 二引喻述迷(世尊)
        • 三比论得失(世尊)
      • 二別叙所疑(二)
        • 一藏性生相疑(世尊)
        • 二大性俱徧疑(又如)
      • 三双结求诲(而我)
    • 二许宣(三)
      • 一叙诠(尔时)
      • 二显益(令汝)
      • 三敕听(汝今)
    • 三伫闻(富楼)
    • 四答释(二)
      • 一答藏性生相疑(二)
        • 一正答所疑(三)
          • 一牒疑(佛言)
          • 二正答(二)
            • 一唯一真心(汝常)
            • 二起诸妄法(三)
              • 一总问觉明(佛言)
              • 二答由所觉(富楼)
              • 三约计叙妄(二)
                • 一且破满慈能所执见(三)
                  • 一破真觉堕能所(佛言)
                  • 二破妙性非湛明(无所)
                  • 三结示真妄二觉(性觉)
                • 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二)
                  • 一通明妄觉托真之相(觉非)
                  • 二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
                    • 一立因相(二)
                      • 一別示三相(三)
                        • 一异相(所既)
                        • 二同相(异彼)
                        • 三无同异相(同异)
                      • 二总指释成(如是)
                    • 二辨果相(二)
                      • 一由因引果(二)
                        • 一由细引麤(由是)
                        • 二由内感外(起为)
                      • 二正明果相(三)
                        • 一世界相续(二)
                          • 一辨其相(二)
                            • 一明四轮所起(四)
                              • 一风轮(觉明)
                              • 二金轮(因空)
                              • 三火轮(坚觉)
                              • 四水轮(宝明)
                            • 二明诸相發生(火腾)
                          • 二结相续(交妄)
                        • 二众生相续(二)
                          • 一辨其相(二)
                            • 一明根尘创结(二)
                              • 一指前因相(复次)
                              • 二结成根尘(以是)
                            • 二辨生类初因(二)
                              • 一举类总标(同业)
                              • 二就因別辨(二)
                                • 一揽尘成种(二)
                                  • 一情想所因(见明)
                                  • 二结成种类(流爱)
                                • 二分为四生(胎卵)
                          • 二结相续(情想)
                        • 三业果相续(二)
                          • 一辨其相(二)
                            • 一正辨(三)
                              • 一欲本(富楼)
                              • 二杀本(贪爱)
                              • 三盗本(以人)
                            • 二释成(汝负)
                          • 二结相续(唯杀)
          • 三结答(富楼)
        • 二別答违妨(二)
          • 一满慈伸难(富楼)
          • 二如来喻释(二)
            • 一约真如门释(二)
              • 一迷除方正喻无明本空(二)
                • 一正喻(二)
                  • 一问答迷本无因(佛告)
                  • 二问答悟后不妄(佛言)
                • 二合显(富楼)
              • 二翳差华亡喻山河不实(二)
                • 一约喻问答(二)
                  • 一待华愚慧问(亦如)
                  • 二颠倒狂痴答(富楼)
                • 二反质结詶(佛言)
            • 二约生灭门释(二)
              • 一喻(二)
                • 一喻果成(又如)
                • 二喻惑灭(如木)
              • 二合(诸佛)
      • 二答大性俱徧疑(二)
        • 一释本疑(二)
          • 一牒疑(富楼)
          • 二正释(二)
            • 一寄喻略释(三)
              • 一举喻(二)
                • 一总举喻本(二)
                  • 一标(富楼)
                  • 二释(所以)
                • 二略难喻相(三)
                  • 一征(于意)
                  • 二难(若彼)
                  • 三结(当知)
              • 二指法(二)
                • 一相无所指(观相)
                • 二性无不容(观性)
              • 三令显(二)
                • 一正合前文(真妙)
                • 二重喻俱现(二)
                  • 一正喻(云何)
                  • 二正难(不应)
            • 二约义广释(二)
              • 一约体用正释(二)
                • 一约迷悟显用(二)
                  • 一迷成世间相(富楼)
                  • 二悟成出世用(我以)
                • 二约三谛示体(三)
                  • 一约非相以明真谛(而如)
                  • 二约即相以明俗谛(即如)
                  • 三约遮照以明中道(即如)
              • 二举法喻结责(四)
                • 一总责(如何)
                • 二举喻(譬如)
                • 三合显(汝与)
                • 四结斥(由不)
        • 二释別疑(二)
          • 一释满慈疑妄因(二)
            • 一伸疑(富楼)
            • 二答释(二)
              • 一总告(佛告)
              • 二別释(二)
                • 一明妄本无因(三)
                  • 一举事问答(二)
                    • 一举事(汝岂)
                    • 二问答(于意)
                  • 二约法正明(三)
                    • 一就名责因(佛言)
                    • 二引悟释相(虽佛)
                    • 三贴喻况显(得菩)
                  • 三指喻合显(如彼)
                • 二显真元无得(二)
                  • 一正明(二)
                    • 一劝息妄缘(汝但)
                    • 二显自真体(歇即)
                  • 二喻显(譬如)
          • 二释庆喜难缘起(二)(○第四之下)
            • 一伸疑(四)
              • 一叙所闻(即时)
              • 二正生难(斯则)
              • 三引佗例(世尊)
              • 四结同邪(今说)
            • 二答释(二)
              • 一正破疑情(二)
                • 一推破(三)
                  • 一标质所疑(佛告)
                  • 二就疑互破(二)
                    • 一双破因缘自然(二)
                      • 一以因缘破自然(阿难)
                      •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自)
                    • 二单破转计自然(本狂)
                  • 三结归悟旨(若悟)
                • 二结示(三)
                  • 一俱尽灭生显无功用(菩提)
                  • 二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
                    • 一纵立正显(若有)
                    • 二举况重明(犹如)
                  • 三双非二离示正忘情(本然)
              • 二广斥执见(五)
                • 一斥成戏论(菩提)
                • 二引事验知(汝虽)
                • 三结劝真修(是故)
                • 四举佗为证(如摩)
                • 五责随尘境(如何)
  • ○第二明修行方便(二)
    • 一阿难领悟祈修(四)
      • 一叹佛悲深(二)
        • 一经家总叙(阿难)
        • 二阿难別叹(而白)
      • 二叙己得失(二)
        • 一正叙(世尊)
        • 二喻显(我今)
      • 三正请修路(唯愿)
      • 四伫听慈旨(作是)
    • 二如来广陈修证(二)
      • 一总告许宣(二)
        • 一经家叙意(尔时)
        • 二举义许宣(宣示)
      • 二別明二义(三)
        • 一正明二义(二)
          • 一因果同异门(三)
            • 一标义总劝(云何)
            • 二约义显非(阿难)
            • 三正辨行相(二)
              • 一料拣因门(二)
                • 一举喻总彰生灭(以是)
                • 二就身广辨虗妄(二)
                  • 一总明(二)
                    • 一示其浊因(则汝)
                    • 二喻其浊相(云何)
                  • 二別明(五)
                    • 一劫浊(阿难)
                    • 二见浊(汝身)
                    • 三烦恼浊(又汝)
                    • 四众生浊(又汝)
                    • 五命浊(汝等)
              • 二修因契果(二)
                • 一劝拣妄依真(阿难)
                • 二示修定旋觉(二)
                  • 一正示用心(以湛)
                  • 二举喻贴释(如澄)
          • 二根尘结解门(三)
            • 一标义总劝(第二)
            • 二约义显非(二)
              • 一正显(阿难)
              • 二喻释(阿难)
            • 三正辨行相(三)
              • 一总标六根过患(则汝)
              • 二別示根用优劣(二)
                • 一约世界流变总明功德(三)
                  • 一释名辨相(阿难)
                  • 二拣定方位(而此)
                  • 三流变成功(四数)
                • 二约根用优劣別示功德(六)
                  • 一眼根(阿难)
                  • 二耳根(如耳)
                  • 三鼻根(如鼻)
                  • 四舌根(如舌)
                  • 五身根(如身)
                  • 六意根(如意)
              • 三令拣圆根修证(二)
                • 一正劝令拣(四)
                  • 一总劝详择(阿难)
                  • 二別示功能(若能)
                  • 三许为發明(我今)
                  • 四须拣所以(十方)
                • 二酬请广说(二)
                  • 一伸请(阿难)
                  • 二广释(四)
                    • 一且破一六之见(三)
                      • 一况显未亡法执(佛告)
                      • 二推破一六疑情(三)
                        • 一征(今汝)
                        • 二破(二)
                          • 一破一(阿难)
                          • 二破六(若此)
                        • 三结(是故)
                      • 三释成一六俱妄(二)
                        • 一释成(阿难)
                        • 二喻显(如大)
                    • 二广明根结之由(二)
                      • 一別明(六)
                        • 一眼根(由明)
                        • 二耳根(由动)
                        • 三鼻根(由通)
                        • 四舌根(由恬)
                        • 五身根(由离)
                        • 六意根(由生)
                      • 二总结(二)
                        • 一结由迷發现(阿难)
                        • 二结离尘无体(是以)
                    • 三正示入一之门(汝但)
                    • 四结显真觉之理(二)
                      • 一略标示(不由)
                      • 二广释成(四)
                        • 一约人辨用(阿难)
                        • 二就法融体(阿难)
                        • 三举事例显(阿难)
                        • 四指妄结真(缘见)
        • 二別破疑情(三)
          • 一真识断灭疑(二)
            • 一阿难伸疑(二)
              • 一牒所闻(阿难)
              • 二叙疑难(四)
                • 一举果常住(世尊)
                • 二显因无常(若此)
                • 三进退成疑(云何)
                • 四结难求示(如来)
            • 二如来为断(二)
              • 一斥迷许说(佛告)
              • 二约事广明(二)
                • 一约声尘显其倒情(二)
                  • 一问答(二)
                    • 一约根问答(二)
                      • 一问答有无(即时)
                      • 二问答所以(佛问)
                    • 二约尘问答(二)
                      • 一问答有无(如来)
                      • 二问答所以(佛问)
                  • 二斥破(佛语)
                • 二就闻性破其断见(三)
                  • 一正破(三)
                    • 一破其执断(阿难)
                    • 二显其本常(是故)
                    • 三结斥垂劝(汝尚)
                  • 二释成(三)
                    • 一引睡人释成不断(如重)
                    • 二例死者释成不断(纵汝)
                    • 三结斥迷倒不循妙常(以诸)
                  • 三结劝(若弃)
          • 二解结同体疑(二)(○第五之上)
            • 一阿难伸请(二)
              • 一述己犹迷(阿难)
              • 二请示结解(唯愿)
            • 二如来广演(五)
              • 一世尊摩顶(尔时)
              • 二诸佛放光(即时)
              • 三同说结根(于是)
              • 四阿难再请(阿难)
              • 五佛为释通(二)
                • 一长行(二)
                  • 一双标(佛告)
                  • 二双释(二)
                    • 一总显无性(阿难)
                    • 二別明缚脱(是故)
                • 偈颂(二)
                  • 一标举(尔时)
                  • 二正颂(六)
                    • 一二颂标宗破执(二)
                      • 一比量正破(真性)
                      • 二显过况破(言妄)
                    • 二两颂结解同体(中间)
                    • 三一颂生起下文(解结)
                    • 四一颂无明习气(陀那)
                    • 五一颂一句遣幻非幻(自心)
                    • 六一颂三句赞法令忻(是名)
          • 三六解一亡疑(二)
            • 一伸疑请决(二)
              • 一叙庆所闻(于是)
              • 二正陈疑意(阿难)
            • 二举事广明(三)
              • 一且明结之因起(二)
                • 一举事(二)
                  • 一问答结名(二)
                    • 一绾巾问结(二)
                      • 一结巾初问(即时)
                      • 二再结再问(于是)
                  • 二约体问名(佛告)
                  • 二征释同异(二)
                    • 一问答(佛告)
                    • 二印成(佛言)
                • 二合显(则汝)
              • 二正示六解一亡(二)
                • 一就事问答(佛告)
                • 二贴喻释成(佛言)
              • 三却辨解结次第(二)
                • 一示解因(三)
                  • 一拣非显是(二)
                    • 一二边俱非(阿难)
                    • 二中心方是(佛告)
                  • 二示正因缘(二)
                    • 一显今说意(阿难)
                    • 二別示所知(如是)
                  • 三总彰解益(是故)
                • 二明次第(二)
                  • 一就事问答(阿难)
                  • 二约法合显(佛言)
        • 三广引修证(四)
          • 一阿难请问圆根(四)
            • 一述解伸疑(阿难)
            • 二叙明遇佛(世尊)
            • 三结愿彰益(若复)
            • 四请示法门(唯垂)
          • 二如来询诸圣众(尔时)
          • 三诸圣各说证门(五)
            • 一灭尘合觉证(六)
              • 一憍陈如(三)
                • 一遇佛获悟(憍陈)
                • 二正陈悟旨(佛问)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二优波尼沙陀(三)
                • 一值佛显悟(优波)
                • 二正陈悟旨(二)
                  • 一观成得道(以从)
                  • 二重指释成(如来)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三香严(三)
                • 一叙承尊教(香严)
                • 二依教修观(三)
                  • 一标观察(我时)
                  • 二正观境(二)
                    • 一观行(我观)
                    • 二观益(由是)
                  • 三重释成(尘气)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四药王药上(三)
                • 一叙宿因(叶王)
                • 二获现悟(二)
                  • 一正陈悟旨(承事)
                  • 二蒙印获益(佛)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五跋陀婆罗(三)
                • 一遇佛显悟(跋陀)
                • 二正陈悟旨(二)
                  • 一叙悟获益(既不)
                  • 二重指释成(彼佛)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六摩诃迦叶(三)
                • 一叙遇胜缘(三)
                  • 一佛在依学(摩诃)
                  • 二灭后遵承(佛灭)
                  • 三由因感果(自尔)
                • 二正陈悟旨(二)
                  • 一陈观行(我观)
                  • 二重释成(我以)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二旋根归性证(五)(○第五之下)
              • 一阿那律(三)
                • 一叙悟因由(阿那)
                • 二正陈悟旨(我不)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二周梨盘特(三)
                • 一叙其因由(周利)
                • 二正陈悟旨(我时)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三憍梵钵提(三)
                • 一叙悟因由(憍梵)
                • 二正陈悟旨(二)
                  • 一叙观行(观味)
                  • 二叙观益(内脱)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四毕陵伽婆蹉(三)
                • 一叙悟因由(毕陵)
                • 二正陈悟旨(二)
                  • 一叙观行(我念)
                  • 二明得悟(摄念)
                • 三结答所问(佛问)
              • 五须菩提(三)
                • 一叙宿悟(须菩)
                • 二明悟旨(二)
                  • 一悟但空(如是)
                  • 二悟中空(蒙如)
                • 三结答所问(佛问)
            • 三湛识循源证(六)
              • 一舍利弗(三)
                • 一叙宿悟(舍利)
                • 二明今悟(二)
                  • 一获慧眼(我于)
                  • 二获佛眼(从佛)
                • 三结答所问(佛问)
              • 二普贤菩萨(三)
                • 一事佛發行(普贤)
                • 二行成起用(二)
                  • 一指体略标(世尊)
                  • 二约机广释(若于)
                • 三结答所问(佛问)
              • 三孙陀罗难陀(三)
                • 一叙承尊教(孙陀)
                • 二依教修观(二)
                  • 一明观行(我初)
                  • 二明悟益(心开)
                • 三结答所问(佛问)
              • 四富楼那(三)
                • 一叙宿辨(二)
                  • 一具谈权实(富楼)
                  • 二备演法门(如是)
                • 二明现证(世尊)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五优婆离(三)
                • 一遇佛受教(优波)
                • 二因戒获证(如是)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目犍连(三)
                • 一遇缘闻教(大目)
                • 二因教通悟(二)
                  • 一获悟入道(我顿)
                  • 二因悟得道(我游)
                • 三结酬重指(佛问)
            • 四复大同本证(七)
              • 一火头(三)
                • 一遇佛闻教(乌刍)
                • 二依教修观(二)
                  • 一观成获悟(教我)
                  • 二重指释成(从是)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二持地菩萨(三)
                • 一遇佛受教(二)
                  • 一历值诸佛具修福业(持地)
                  • 二別值毘舍亲承开示(毗舍)
                • 二因教获悟(二)
                  • 一正陈悟旨(我即)
                  • 二因悟获证(我于)
                • 三重指结酬(佛问)
              • 三月光童子(三)
                • 一值佛受教(月光)
                • 二依教修观(二)
                  • 一备陈修行(二)
                    • 一正成水想(二)
                      • 一正作想(观于)
                      • 二叙偏证(我于)
                    • 二因观值缘(四)
                      • 一入观值缘(当为)
                      • 二出观如病(我出)
                      • 三审缘指告(尔时)
                      • 四再定获安(童子)
                  • 二因修获证(逢无)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四瑠璃光菩萨(三)
                • 一遇佛受教(瑠璃)
                • 二依教修观(二)
                  • 一正修观行(我于)
                  • 二观成获益(逢佛)
                • 三结酬所问(佛问)
              • 五虗空藏菩萨(四)
                • 一同佛所得(虗空)
                • 二备叙神用(尔时)
                • 三由观获证(此大)
                • 四结酬所问(佛问)
              • 六弥勒菩萨(三)
                • 一遇佛受教(弥勒)
                • 二依教修观(二)
                  • 一久修离过(历劫)
                  • 二观成得道(二)
                    • 一证唯心(至然)
                    • 二现诸佛(世尊)
                • 三重指结酬(佛问)
              • 七大势至菩萨(三)
                • 一遇佛受教(二)
                  • 一标指(大势)
                  • 二叙教(二)
                    • 一喻显(二)
                      • 一喻不念之失(譬如)
                      • 二喻念佛之得(二人)
                    • 二法合(二)
                      • 一合不念(十方)
                      • 二合念佛(二)
                        • 一提喻贴合(子若)
                        • 二寄喻重显(如染)
                • 二修习获证(我本)
                • 三结答所问(佛问)
            • 五返闻真实证(二)(○第六之上)
              • 一正陈修证(三)
                • 一正叙因修(二)
                  • 一遇佛禀教(尔时)
                  • 二如教修观(初于)
                • 二具彰果德(二)
                  • 一获果德(忽然)
                  • 二明妙用(三)
                    • 一三十二应(三)
                      • 一标举(世尊)
                      • 二列释(四)
                        • 一圣身(四)
                          • 一佛身(世尊)
                          • 二独觉(若诸)
                          • 三缘觉(若诸)
                          • 四声闻(若诸)
                        • 二天质(二)
                          • 一释梵自在对(若诸)(梵王身已下)
                          • 二统摄鬼神对(若诸)(天大将军身已下)
                        • 三人位(三)
                          • 一帝王臣佐对(若诸)
                          • 二出家在家对(若有)
                          • 三女主童身对(若有)
                        • 四鬼神(三)
                          • 一天龙夜叉乐神类(若有)
                          • 二无酒疑神蟒形类(若阿)
                          • 三人非人等杂趣类(若诸)
                      • 三结成(是名)
                    • 二十四无畏(三)
                      • 一标举(世尊)
                      • 二列释(四)
                        • 一闻声离苦(一者)
                        • 二遭难消厄(三)
                          • 一三灾恶国难(二者)
                          • 二鬼狱恶贼难(六者)
                          • 三三毒恶心难(九者)
                        • 三随欲应求(十二)
                        • 四称名获福(十四)
                      • 二结成(是名)
                    • 三四不思议(二)
                      • 一标举(世尊)
                      • 二列释(四)
                        • 一现形说法(一者)
                        • 二无畏众生(二者)
                        • 三舍法求哀(三者)
                        • 四所求随欲(四者)
                • 三总结释成(二)
                  • 一结答所问(佛问)
                  • 二叙叹得名(世尊)
              • 二庆说难思(四)
                • 一诸佛交光(尔时)
                • 二大众蒙益(是诸)
                • 三雨华饰界(即时)
                • 四合国宣音(此娑)
          • 四佛敕文殊料简(三)
  • ○四佛敕文殊料拣(三)
    • 一佛敕文殊(二)
      • 一指说显同(于是)
      • 二应根令拣(我今)
    • 二说偈料拣(二)
      • 一奉旨伸敬(文殊)
      • 二正说偈辞(三)
        • 一颂真妄双源(二)
          • 一略明真妄(三)
            • 一唯一真元(觉海)
            • 二因迷起妄(二)
              • 一正明起妄(元明)
              • 二贴喻释成(空生)
            • 三反妄归真(沤灭)
          • 二修证异同(二)
            • 一理同行异(归元)
            • 二圣同凡异(圣性)
        • 二广料拣诸圣(四)(○第六之下)
          • 一依尘显悟门(六)
            • 一色境(色想)
            • 二声境(音声)
            • 三香境(香以)
            • 四味境(味性)
            • 五触境(触以)
            • 六法境(法称)
          • 二依根证入门(五)
            • 一眼根(见性)
            • 二鼻根(鼻息)
            • 三舌根(舌非)
            • 四身根(身与)
            • 五意根(知根)
          • 三依识修断门(六)
            • 一眼识(识见)
            • 二耳识(心闻)
            • 三鼻识(鼻想)
            • 四舌识(说法)
            • 五身识(持犯)
            • 六意识(神通)
          • 四依大归性门(七)
            • 一地大(若以)
            • 二水大(若以)
            • 三火大(若以)
            • 四风大(若以)
            • 五空大(若以)
            • 六识大(若以)
            • 七根大(若以)
        • 三颂观音圆通(三)
          • 一广显圆门(四)
            • 一标叹所入法(我今)
            • 二略叹能入人(良哉)
            • 三广辨圆通根(二)
              • 一显闻性(二)
                • 一对辨真实(三)
                  • 一圆真实(我今)
                  • 二通真实(目非)
                  • 三常真实(二)
                    • 一正显(音声)
                    • 二释成(纵今)
                • 二拣非显是(今此)
              • 二明观行(四)
                • 一告语(阿难)
                • 二斥失(汝闻)
                • 三正示(二)
                  • 一正明观行(三)
                    • 一法(三)
                      • 一脱尘旋根(闻非)
                      • 二尘消觉显(见闻)
                      • 三觉极无碍(净极)
                    • 二喻(如世)
                    • 三合(六根)
                  • 二观成利益(尘垢)
                • 四劝修(大众)
            • 四结显同此证(此是)
          • 二重明差当(诚如)
          • 三结愿劝学(顶礼)
    • 三时众获益(于是)
  • ○第三辨离魔业行(二)
    • 一阿难观时请问(三)
      • 一叙所悟(阿难)
      • 二陈所愿(常闻)
      • 三述所请(世尊)
    • 二如来广为宣说(二)
      • 一赞请许宣(尔时)
      • 二正为广说(二)
        • 一自行离魔(二)
          • 一总明三学(佛告)
          • 二別示戒学(四)
            • 一离欲因(二)
              • 一正辨是非(三)
                • 一标示(阿难)
                • 二正辨(二)
                  • 一举过显非(二)
                    • 一欲为魔因(汝修)
                    • 二未来多惑(我灭)
                  • 二结成明诫(汝教)
                • 三诫劝(二)
                  • 一重彰过患(二)
                    • 一喻显(是故)
                    • 二结失(汝以)
                  • 二劝令除断(必使)
              • 二结归邪正(如我)
            • 二离杀因(二)
              • 一正辨是非(三)
                • 一标示(阿难)
                • 二正辨(二)
                  • 一举过显非(二)
                    • 一杀为鬼因(汝修)
                    • 二未来多惑(三)
                      • 一正明(我灭)
                      • 二辨异(阿难)
                      • 三示过(汝等)
                  • 二结成明诫(汝教)
                • 三诫劝(二)
                  • 一重彰过患(二)
                    • 一顺明口过(二)
                      • 一喻显(是故)
                      • 二况显(清净)
                    • 二反显身过(二)
                      • 一正明所离(若诸)
                      • 二反喻所以(何以)
                  • 二劝令除断(如使)
              • 二结归邪正(如我)
            • 三离盗因(二)
              • 一正辨是非(三)
                • 一标示(阿难)
                • 二正辨(三)
                  • 一辨其邪行(二)
                    • 一盗为邪因(汝修)
                    • 二未来多惑(我灭)
                  • 二示其正修(二)
                    • 一正示行缘(二)
                      • 一明正行(我教)
                      • 二斥邪行(云何)
                    • 二別示转业(二)
                      • 一正示方法(若我)
                      • 二反结酬偿(若不)
                  • 三结成明诫(汝教)
                • 三诫劝(二)
                  • 一喻显不断(是故)
                  • 二劝令除断(若诸)
              • 二结归邪正(如我)
            • 四离妄因(二)
              • 一正辨是非(三)
                • 一标示(阿难)
                • 二正辨(二)
                  • 一妄为苦因(二)
                    • 一对辨(二)
                      • 一显偽作(二)
                        • 一标列设诳(所谓)
                        • 二结成招苦(是一)
                      • 二明真化(二)
                        • 一列化事(我灭)
                        • 二诫明言(终不)
                    • 二结责(云何)
                  • 二结成明诫(汝教)
                • 三诫劝(四)
                  • 一喻其不断(是故)
                  • 二举其防微(我教)
                  • 三重喻大过(譬如)
                  • 四断成巨益(若诸)
              • 二结归邪正(如我)
        • 二他力离魔(二)(○第七之上)
          • 一述意略明(四)
            • 一总结前文(阿难)
            • 二劝诵神呪(若有)
            • 三指陈功効(且汝)
            • 四略示持方(二)
              • 一示行仪(若有)
              • 二明感应(阿难)
          • 二詶请广说(二)
            • 一具明坛法(二)
              • 一请仪(阿难)
              • 二答释(二)
                • 一示结坛方法(二)
                  • 一道塲基量(佛告)
                  • 二供养法式(二)
                    • 一列供具(二)
                      • 一长时供具(坛心)
                      • 二随时供物(每以)
                    • 二陈像设(令其)
                • 二明诵呪轨仪(二)
                  • 一明修行(三)
                    • 一修助行(于初)
                    • 二入观行(即于)
                    • 三示不成(阿难)
                  • 二明得果(从三)
            • 二正说神呪(三)
              • 一请问(三)
                • 一叙承呪力(阿难)
                • 二愿闻呪辞(虽)
                • 三众咸伫听(于时)
              • 二与说(二)
                • 一正说神呪(二)
                  • 一现化佛(尔时)
                  • 二说呪辞(南无)
                • 二叙呪功能(二)(○第七之下)
                  • 一明诸佛受持(三)
                    • 一持者成德(三)
                      • 一成佛降魔说法相(阿难)
                      • 二授记苦事师相(十方)
                      • 三摄亲示灭付法相(十方)
                    • 二指广功能(若我)
                    • 三不持过失(亦说)
                  • 二劝众生受持(三)
                    • 一总劝受持(阿难)
                    • 二別明功力(二)
                      • 一标(阿难)
                      • 二释(十一)
                        • 一能除诸难(若我)
                        • 二能生诸智(阿难)
                        • 三不堕恶处(从第)
                        • 四诸功德聚(此诸)
                        • 五众行成就(是故)
                        • 六轻重罪灭(阿难)
                        • 七宿业销除(阿难)
                        • 八所求随愿(复次)
                        • 九安其家国(阿难)
                        • 十年丰障消(阿难)
                        • 十一恶星不入(阿难)
                    • 三结示益相(二)
                      • 一除障恼(是故)
                      • 二获心通(汝及)
              • 三护持(六)
                • 一金刚众(说是)
                • 二天王众(尔时)
                • 三八部众(复有)
                • 四天神众(复有)
                • 五灵祗众(复有)
                • 六藏王众(二)
                  • 一述化意(尔时)
                  • 二叙护持(世尊)
  • ○第四示位地阶差(二)
    • 一阿难请问(二)
      • 一述益(阿难)
      • 二正请(世尊)
    • 二如来广说(二)
      • 一赞请许宣(尔时)
      • 二正为分別(二)
        • 一叙迷真起妄为立之因(三)
          • 一总显迷悟(二)
            • 一显一真(佛言)
            • 二叙二相(因妄)
          • 二劝识妄因(阿难)
          • 三別辨颠倒(二)
            • 一总叙倒因(阿难)
            • 二別明倒义(三)
              • 一众生颠倒(二)
                • 一因迷有相(迷本)
                • 二随业受生(展转)
              • 二世界颠倒(二)
                • 一明世界因起(阿难)
                • 二明颠倒相生(是故)
              • 三类生差別(三)
                • 一总标列(乘此)
                • 二別释(十二)
                  • 一动类(阿难)
                  • 二欲类(由因)
                  • 三趣类(由因)
                  • 四假类(由因)
                  • 五障类(由因)
                  • 六惑类(由因)
                  • 七影类(由因)
                  • 八痴类(由因)
                  • 九偽类(由因)
                  • 十性类(由因)
                  • 十一罔类(由因)
                  • 十二杀类(由因)
                • 三结名类(是名)
        • 二返妄归真辨地位之相(三)(○第八之上)
          • 一辨渐次修行(二)
            • 一结前生后(二)
              • 一结前颠倒因(阿难)
              • 二生后渐次法(汝今)
            • 二正辨修行(二)
              • 一征列(云何)
              • 二別释(三)
                • 一除其助因(二)
                  • 一总指食为助因(云何)
                  • 二別示食辛过患(三)
                    • 一劝令断(阿难)
                    • 二示过患(二)
                      • 一现同鬼住(是五)
                      • 二终作魔民(是食)
                    • 三结成行(阿难)
                • 二刳其正性(二)
                  • 一劝持戒(二)
                    • 一正劝止持(三)
                      • 一正明(云何)
                      • 二反显(阿难)
                      • 三顺结(当观)
                    • 二教行次第(先持)
                  • 二明利益(二)
                    • 一远多过累(禁戒)
                    • 二获多神用(是清)
                • 三违其现业(三)
                  • 一返流全一(云何)
                  • 二获无生忍(十方)
                  • 三结显立位(从是)
          • 二明地位差別(九)
            • 一乾慧地(阿难)
            • 二十信位(二)
              • 一蹑前总示(欲习)
              • 二正开十心(十)
                • 一信心(妙信)
                • 二念心(真信)
                • 三精进心(妙圆)
                • 四慧心(心精)
                • 五定心(执持)
                • 六不退心(定光)
                • 七护法心(心进)
                • 八回向心(觉明)
                • 九戒心(心光)
                • 十愿心(住戒)
            • 三十住位(十)
              • 一發心住(阿难)
              • 二治地住(心中)
              • 三修行住(心地)
              • 四生贵住(行与)
              • 五方便具足住(既游)
              • 六正心住(容貌)
              • 七不退住(身心)
              • 八童真住(十身)
              • 九法王子住(形成)
              • 十灌顶住(表以)
            • 四十行位(十)
              • 一欢喜行(阿难)
              • 二饶益行(善能)
              • 三无嗔恨行(自觉)
              • 四无尽行(种类)
              • 五离痴乱行(一切)
              • 六善现行(则于)
              • 七无著行(如是)
              • 八尊重行(种种)
              • 九善法行(如是)
              • 十真实行(一一)
            • 五十回向位(十)
              •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阿难)
              • 二不坏回向(怀其)
              • 三等一切佛回向(本觉)
              • 四至一切处回向(精真)
              •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世界)
              •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于同)
              •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根)
              • 八真如相回向(即一)
              • 九无缚解脱回向(真得)
              • 十法界无量回向(性德)
            • 六加行位(二)
              • 一结前生后(阿难)
              • 二正辨加行(四)
                • 一煖位(即以)
                • 二顶地(又以)
                • 三忍地(心佛)
                • 四世第一地(数量)
            • 七十地位(十)
              • 一欢喜地(阿难)
              • 二离垢地(异姓)
              • 三發光地(净极)
              • 四焰慧地(明极)
              • 五难胜地(一切)
              • 六现前地(无为)
              • 七远行地(尽真)
              • 八不动地(一真)
              • 九善慧地(發真)
              • 十法云地(二)
                • 一标指(阿难)
                • 二正显(慈阴)
            • 八等觉位(二)
              • 一正明(如来)
              • 二结显(阿难)
            • 九妙觉位(初乾)
          • 三结依行成位(三)
            • 一结用行(是种)
            • 二结位次(阿难)
            • 三结邪正(作是)
  • ○第五出圣教名殊(二)
    • 一文殊问(尔时)
    • 二如来答(佛告)
  • ○第六辨趣生因异(二)(○第八之下)
    • 一阿难问(二)
      • 一叙得果(二)
        • 一闻法增道(说是)
        • 二叹佛述益(即从)
      • 二述所疑(二)
        • 一正陈疑问(二)
          • 一总问诸趣(世尊)
          • 二別问地狱(世尊)
        • 二请说伸益(唯垂)
    • 二如来答(二)
      • 一赞请许宣(佛告)
      • 二正为分別(三)
        • 一约情想以总明(三)
          • 一总开二分(二)
            • 一标列(阿难)
            • 二正明(二)
              • 一内分约情(二)
                • 一释相(阿难)
                • 二结成(阿难)
              • 二外分约想(二)
                • 一释相(阿难)
                • 二结成(阿难)
          • 二別辨趣生(二)
            • 一总明业缘逆顺(阿难)
            • 二別明情想升沉(五)
              • 一明纯想(纯想)
              • 二情少想多(情少)
              • 三情想均等(情想)
              • 四情多想少(情多)
              • 五纯情(纯情)
          • 三结由自业(循造)
        • 二就业报以別辨(七)
          • 一地狱(三)
            • 一结前生后(阿难)
            • 二征起別辨(二)
              • 一十习因(十)
                • 一婬习(云何)
                • 二贪习(二者)
                • 三慢习(三者)
                • 四嗔习(四者)
                • 五诈习(五者)
                • 六诳习(六者)
                • 七怨习(七者)
                • 八见习(八者)
                • 九枉习(九者)
                • 十讼习(十者)
              • 二六交报(二)
                • 一总标(云何)
                • 二別辨(六)
                  • 一见报(二)
                    • 一临终见境(云何)
                    • 二乘业受报(一者)
                  • 二闻报(二)
                    • 一临终见境(二者)
                    • 二乘业受报(一者)
                  • 三齅报(二)
                    • 一临终见境(三者)
                    • 二乘业受报(一者)
                  • 四甞报(二)
                    • 一临终见境(四者)
                    • 二乘业受报(一者)
                  • 五触报(二)
                    • 一临终见境(五者)
                    • 二乘业受报(一者)
                  • 六思报(二)
                    • 一临终见境(六者)
                    • 二乘业受报(一者)
            • 三结显重明(三)
              • 一结成虗妄(阿难)
              • 二別显重轻(若诸)
              • 三结答所问(由是)
          • 二鬼趣(三)
            • 一总标(复次)
            • 二別显(若于)
            • 三结示(阿难)
          • 三畜趣(三)
            • 一总标(复次)
            • 二別显(物怪)
            • 三结示(二)
              • 一正结虗妄(阿难)
              • 二引问重示(如汝)
          • 四人趣(三)
            • 一总明(二)
              • 一酬剩反征(复次)
              • 二偿报难息(阿难)
            • 二別显(汝今)
            • 三结示(阿难)
          • 五仙趣(三)
            • 一总标(阿难)
            • 二別显(阿难)
            • 三结示(阿难)
          • 六天趣(二)
            • 一列释诸天(三)
              • 一欲界(二)
                • 一列释(六)
                  • 一四天王天(阿难)
                  • 二忉利天(于己)
                  • 三燄摩天(逢欲)
                  • 四兜率天(一劫)
                  • 五乐变化天(我无)
                  • 六佗化自在天(无世)
                • 二结示(阿难)
              • 二色界(三)(○第九之上)
                • 一总指(阿难)
                • 二列释(四)
                  • 一初禅(二)
                    • 一释(三)
                      • 一梵众天(但能)
                      • 二梵辅天(欲习)
                      • 三大梵天(身心)
                    • 二结(阿难)
                  • 二二禅(二)
                    • 一释(三)
                      • 一少光天(阿难)
                      • 二无量光天(光光)
                      • 三光音天(吸持)
                    • 二结(阿难)
                  • 三三禅(二)
                    • 一释(三)
                      • 一少净天(阿难)
                      • 二无量净天(净空)
                      • 三徧净天(世界)
                    • 二结(阿难)
                  • 四四禅(二)
                    • 一四根本(二)
                      • 一释(四)
                        • 一福生天(阿难)
                        • 二福爱天(舍心)
                        • 三广果天(阿难)
                        • 四无想天(若于)
                      • 二结(阿难)
                    • 二五不还天(三)
                      • 一标示(阿难)
                      • 二释相(五)
                        • 一无烦天(阿难)
                        • 二无热天(机括)
                        • 三善见天(十方)
                        • 四善现天(精见)
                        • 五色究竟天(究竟)
                      • 三结胜(阿难)
                • 三总结(阿难)
              • 三无色界(二)
                • 一列释(二)
                  • 一正明感报(二)
                    • 一指回心不入(复次)
                    • 二辨入者类殊(二)
                      • 一別明四天(四)
                        • 一空处(若在)
                        • 二识处(诸疑)
                        • 三无所有处(空色)
                        • 四非非想处(识性)
                      • 二总辨二类(此等)
                  • 二辨异王臣(阿难)
                • 二结示(阿难)
            • 二总结虗妄(此皆)
          • 七修罗趣(复次)
        • 三结妄因以诫离(二)
  • ○三结妄因以诫离(二)
    • 一结妄因(四)
      • 一总结虗妄(阿难)
      • 二通示业因(阿难)
      • 三显正修行(若得)
      • 四別示重结(阿难)
    • 二劝除断(汝勗)
  • ○第七陈禅那现境(二)
    • 一如来无问自说(三)
      • 一如来告语(三)
        • 一结前生后(即时)
        • 二示迷显失(二)
          • 一认魔境(魔境)
          • 二取少证(又复)
        • 三敕听许说(汝应)
      • 二阿难伫闻(阿难)
      • 三正为分別(三)
        • 一总明(三)
          • 一通明真妄(二)
            • 一显生佛体同(佛告)
            • 二明迷妄成异(二)
              • 一迷真妄起(由汝)
              • 二悟真妄除(汝等)
          • 二別示降魔(二)
            • 一致魔兴(二)
              • 一因悟动魔(二)
                • 一正明(汝辈)
                • 二反显(恋此)
              • 二正为留难(是故)
            • 二辨降伏(二)
              • 一顺明(二)
                • 一引喻广明(然彼)
                • 二结劝降伏(当处)
              • 二反显(若不)
          • 三引事例证(如摩)
        • 二別显(五)
          • 一破色阴(三)
            • 一尽未尽相(二)
              • 一明区宇(阿难)
              • 二明尽相(若目)
            • 二正明现境(十)
              • 一身能出碍(阿难)
              • 二体拾蛲蛔(阿难)
              • 三密义闻空(又以)
              • 四华台踞佛(又以)
              • 五空呈宝色(又以)
              • 六物见暗中(又以)
              • 七伤体无知(又以)
              • 八徧观诸果(又以)
              • 九佗方夜睹(又以)
              • 十师体变移(又以)
            • 三结劝弘宣(阿难)
          • 二破受阴(三)(○第九之下)
            • 一尽未尽相(二)
              • 一明区宇(阿难)
              • 二明尽相(若魇)
            • 二正明现境(十)
              • 一见物生悲(阿难)
              • 二勇志齐圣(阿难)
              • 三渴心沉忆(又彼)
              • 四疑自果成(又彼)
              • 五逼意忧愁(又彼)
              • 六生心喜乐(又彼)
              • 七无端我慢(又彼)
              • 八顿获轻安(又彼)
              • 九误入空心(又彼)
              • 十狂成贪欲(又彼)
            • 三结劝弘宣(阿难)
          • 三破想阴(三)
            • 一尽未尽相(二)
              • 一明区宇(阿难)
              • 二明尽相(若动)
            • 二正明现境(十)
              • 一贪求善巧(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欲经历(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三愿契合(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四乐辨析(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五希冥感(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六冀静谧(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七祈宿命(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八求神力(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九爱深空(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十好永岁(二)
                •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 三结劝弘宣(四)
              • 一总结诸境(阿难)
              • 二敕劝弘宣(汝今)
              • 三重示迷因(阿难)
              • 四再勗流布(汝等)
          • 四破行阴(三)(○第十之上)
            • 一尽未尽相(二)
              • 一明区宇(二)
                • 一想尽益相(阿难)
                • 二行阴现相(生灭)
              • 二明尽相(若此)
            • 二正明现境(十)
              • 一二无因论(二)
                • 一标(阿难)
                • 二释(二)
                  • 一计本无因(二)
                    • 一正辨(一者)
                    • 二结成(由此)
                  • 二计末无因(二)
                    • 一正辨(二者)
                    • 二结成(由此)
              • 二四徧常论(三)
                • 一标(阿难)
                • 二释(四)
                  • 一二万劫常(一者)
                  • 二四万劫常(二者)
                  • 三八万劫常(三者)
                  • 四不生灭常(四者)
                • 三结(由此)
              • 三四一分常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四)
                  • 一我常彼无常(一者)
                  • 二劫坏劫不坏(二者)
                  • 三我如微尘转(三者)
                  • 四行常余无常(四者)
                • 三结(由此)
              • 四四有边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四)
                  • 一三世(一者)
                  • 二众生(二者)
                  • 三心性(三者)
                  • 四生灭(四者)
                • 三结(由是)
              • 五四不死矫乱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四)
                  • 一八亦(一者)
                  • 二唯无(二者)
                  • 三只是(三者)
                  • 四俱见(四者)
                • 三结(由此)
              • 六十六有相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二)
                  • 一本计(或自)
                  • 二別计(从此)
                • 三结(由此)
              • 七八无相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二)
                  • 一本计(见其)
                  • 二別计(从此)
                • 三结(由此)
              • 八八俱非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二)
                  • 一本计(色受)
                  • 二別计(又计)
                • 三结(由此)
              • 九七断灭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或计)
                • 三结(由此)
              • 十五现涅槃论(三)
                • 一标(又三)
                • 二释(或以)
                • 三结(由此)
            • 三结劝弘宣(二)
              • 一结前诸境(阿难)
              • 二敕劝弘宣(汝等)
          • 五破识阴(三)
            • 一尽未尽相(二)
              • 一明区宇(二)
                • 一行尽益相(阿难)
                • 二识阴现相(六根)
              • 二明尽相(若于)
            • 二正明现境(十)(○第十之下)
              • 一因所因执(二)
                • 一约其所计(阿难)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二能非能执(二)
                • 一约其所计(阿难)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三常非常执(二)
                • 一约其所计(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四知无知执(二)
                • 一约其所计(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五生无生执(二)
                • 一约其所计(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六归无归执(二)
                • 一约其所解(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七贪非贪执(二)
                • 一约其所解(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八真非真执(二)
                • 一约其所解(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九定性声闻执(二)
                • 一约其所解(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十定性缘觉执(二)
                • 一约其所解(又善)
                • 二判属邪徒(是人)
            • 三结劝弘宣(四)
              • 一结前斥失(阿难)
              • 二敕劝弘宣(汝等)
              • 三显佛所乘(如是)
              • 四阴尽功用(识阴)
        • 三结劝(四)
    • 二阿难因闻请益(二)
  • ○三结劝(四)
    • 一结指魔事(此是)
    • 二识即离邪(魔境)
    • 三別显呪能(若诸)
    • 四劝令钦奉(汝当)
  • ○二阿难因闻请益(二)
    • 一阿难问(三)
      • 一钦奉前闻(阿难)
      • 二正申二问(于大)
      • 三祈为开示(唯愿)
    • 二如来答(二)
      • 一正答所问(三)
        • 一答妄想(三)
          • 一总明(二)
            • 一显觉圆净(佛告)
            • 二明妄想發兴(三)
              • 一顺叙妄起(乃至)
              • 二反破妄因(三)
                • 一示无因(妄元)
                • 二破妄执(迷因)
                • 三总结斥(阿难)
              • 三结成妄想(是故)
          • 二別显(五)
            • 一色(汝体)
            • 二受(即此)
            • 三想(由汝)
            • 四行(化理)
            • 五识(二)
              • 一正辨其相(又汝)
              • 二重显微细(阿难)
          • 三总结(阿难)
        • 二答边际(汝今)
        • 三答顿渐(此五)
      • 三结劝弘宣(此五)
  • △正正分竟
  • ○三流通分(二)
    • 一如来况显经能(二)
      • 一举施福无边(二)
        • 一问多(阿难)
        • 二答胜(阿难)
      • 二显经益超胜(二)
        • 一说者转业显福德门(佛告)
        • 二持者得果显智慧门(阿难)
    • 二大众钦闻礼退(佛说)

大佛顶首楞严科终

以义立此一科 初题目偈文一也 次十悬谈二也 后笔颂三也

  • ○此䟽总科(三)
    • 初䟽文二节
      • 初题目(二)
        • 初经疏通题(首楞)
        • 二述作人号(长水)
      • 二偈文归请(二)
        • 初归命三宝(稽首)
        • 回向群灵(普共)
    • 二分文解释(二)(将释下)
      • 初分章(一教)
      • 二随释(十)
        • 初因缘中(二)(初中)
          • 初分中(分文)
          • 二正释(二)
            • 初总中(二)
              • 初正示因缘(总者)
              • 二克论佛意(若原)
            • 二別中(三)
              • 初标(別者)
              • 二列(十)
                • 初示真定(二)
                  • 初略引(谓阿)(以义)
                  • 二广引(至于)
                • 二破妄执(二为)
                • 三显妙心(四)
                  • 初约迷显(三为)
                  • 二约破显(先就)
                  • 三约悟显(众皆)
                  • 四约疑显(洎满)
                • 四断疑网(四为)
                • 五辨修行(五为)
                • 六分別邪正(六为)
                • 七显呪功(七为)
                • 八明行位(八为)
                • 九示魔境(九为)
                • 十折妄源(十为)
              • 三结(由斯)(以义)
        • 二藏乘分摄(三)
          • 初藏摄(谓三)
          • 二乘摄(诸乘)
          • 三分摄(十二)
        • 三教义分齐(二)
          • 初标(教义)
          • 二正辨中(二)
            • 初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三)
              • 初标(一约)
              • 二通局(一小)
              • 三教摄(若于)
            • 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二)
              • 初正显本末(五)
                • 初一心为本源(初唯)(以义)
                • 二依一心开二门(二依)
                • 三依后门明二义(三依)
                • 四依后义生三细(四依)
                • 五依最后生六义(五依)
              • 二正显分齐(二)
                • 初通指诸教(若以)
                • 二別显今经(二)
                  • 初显分齐(初一)(以义)
                  • 二总叹(由是)
        • 四所被机宜(二)
          • 初标章(四所)
          • 二随辨中(二)
            • 初料拣(初谓)
            • 二普收(二)
              • 初下种结缘(后普)(以义)
              • 二益者浅深(谓宿)
        • 五能诠体性(二)
          • 初标章(五能)
          • 二随释(一随)
        • 六所诠宗趣(二)
          • 初标章(即有)
          • 二随释(二)(以义)
            • 初统论诸教(初谓)(疏语也)
            • 二別显今经(二)
              • 初拟佗解(二)
                • 初总(总以)
                • 二別(別有)
              • 二随要释(二)
                • 初结解行(若以)
                • 二约修证(此真)
        • 七教迹前后(二)
          • 初辨说之前后(佛说)
          • 二定文之部(若以)
        • 八传译时中(二)
          • 初明飜译(八传)
          • 二叙流传(二)
            • 初流传(先是)
            • 二叙异同(二)
              • 初异同(又据)(以义)
              • 二会通(今详)
        • 九通释名题(三)
          • 初正题疏(二)(大佛)
            • 初总(经有)
            • 二別释中(二)
              • 先略(先略以义)(二)
                • 初上之三字是总(二)
                  • 初含教理行果(上之)(以义)
                  • 二全约理法配(若以)
                • 二如来下配诸字(如来)
              • 次广释中(九)
                • 初大(二)(以义以初字)
                  • 初标(大者)
                  • 二释中(二)
                    • 初释名(当体)
                    • 二显义(常徧)
                • 二释佛顶(二)
                  • 初约果位释(三)(以义)
                    • 初标(佛顶)
                    • 二释(三)
                      • 初本觉(本谓)
                      • 二始觉(始觉)
                      • 三究竟觉
                    • 三结(此约)
                  • 二约现事释(若约)
                • 三释如来(如来)
                • 四密因(藏因)
                • 五修证(修谓)
                • 六了义(了义)
                • 七菩萨万行(诸菩)
                • 八首楞严(二)
                  • 初飜名(首楞)
                  • 二释义(二)(得此)
                    • 初正出体(此三)
                    • 二净用显(以一)
                • 九解能诠(二)
                  • 初就事释(经者)
                  • 二约理释(二)
                    • 初就藏体释(若约)
                    • 二徧一切法(心性)
          • 二別号(三)(一名中等也)
            • 初释印度(印度)
            • 二释道场(大道)
            • 三释灌顶(灌顶)
          • 三译人
        • 十別解文义疏(二)
          • 初分科(准常)
          • 二随释经分(三)
            • 初序分疏(二)
              • 初分文(证信發起证信之立)
              • 二随释(二)
                • 初证信序疏(二)
                  • 初立由意(二)
                    • 初立由(由何)
                    • 二立意(意为)
                  • 二科定经文(二)(然此)
                    • 初说经时处疏(五)
                      • 初释如是(二)
                        • 初合释(若兼)
                        • 二离释(二)(以义)
                          • 初约人释(如是)
                          • 二约法释(二)
                            • 初诸教(又契)
                            • 二就此经克性说(二)
                              • 初克性说(若约)
                              • 二会妄说(又一)
                      • 二释我闻(三)(以义)
                        • 初释我闻(二)(以义加初字)
                          • 初释我(闻成)
                          • 二释闻(闻谓)
                        • 二约空宗释(无相)
                        • 三就法性释(若约)
                      • 三释一时(二)
                        • 初据事释(二)
                          • 初标(师资)(以义)
                          • 二出体(一者)
                          • 三通妨(又诸)
                        • 二据实释(若约)(以义)
                      • 四释佛(二)
                        • 初飜名(具云)
                        • 二广辨相(二)
                          • 初约三义释(然三)
                          • 二引十义释(佛地)
                      • 五释处所(二)
                        • 初总指(处有)
                        • 二別解(三)
                          • 初释伐城(具云室)
                          • 二释祇桓(祇桓)
                          • 三释精舍(精舍)
                    • 二引众同闻疏(三)
                • 二發起序(二)
            • 二正宗分(二)
            • 三流通分○
    • 三总结(绝笔颂曰)
  • ○二引众同闻疏(三)
    • 初总(同闻之众)
    • 二科分(文二初文三)
    • 三随释经文二节(与大比丘下也)
  • ○二發起序疏(二)
    • 初指诸经(诸经)
    • 二指今经(今经)(以义)
  • ○初声闻众疏(二)
    • 初释标类(四)
      • 初释与字(与者)
      • 二释大梵(梵云)
      • 三释比丘(比丘)
      • 四释众(四人)
    • 二释年数(举数)
  • ○经科(二)
    • 初叹自利(佛子)
    • 二叹利他(五)
      • 初无刹不现(能于)
      • 二智堪遗付(从佛)
      • 三戒可遵依(严净)
      • 四定能现他(应身)
      • 五结悲济无尽(拔济)
  • ○二正宗分疏(二)
    • 初总叙意(由何)
    • 二分科文(文三)(以义)
  • ○初阿难悲恨请修三昧疏(二)
    • 初释叙偏失(多门佛与)
    • 二辨观行相(二)
      • 初飜名总指(二)
        • 初飜名(奢摩)(以义)
        • 二通示微妙(释其)
      • 二別解方便(二)
        • 初浅深总示(最初)
        • 二別解中(二)
          • 初约解释(复先)
          • 二约行释(信解)
  • ○三如来乘机广为开演疏(四)
    • 初指古判(古人)
    • 二明今判(今详)
    • 三明去取(然开)
    • 四随释(今初)(以义)
  • ○七破无著二经䟽
    • 初叙意(此上)
    • 二定处(微虽)
  • ○二显示真心疏(二)
    • 初示心体(二)
      • 初体德体量(真心)
      • 二三大二门(二)
        • 初举义标门(二)(然具)
          • 初真如门(若约)
          • 二生灭门(若就)
        • 二会二相(一心)
    • 二別释经意(二)
      • 初略指(今之)
      • 二广释(三)
        • 初通示诸教(然破)
        • 二广释相中(二)
          • 初破妄显真(今经)
          • 二即妄示真(下经)
        • 三总结由叹(此则)
  • ○一發心修行疑䟽(二)
    • 初引涅槃(准涅)
    • 二合今教(今经)
  • ○初正显失疏(二)(佛告)
    • 初释名相(四禅)
    • 二释疑难(二)
      • 初唯简凡夫释(然修)
      • 二通简三乘释(亦可)
  • 二出所以(皆由)
  • ○二破妄见明真见中疏(二)
    • 初明次第(由前)
    • 二会二文(然体用)
  • △第二之上
  • ○一兴悲告诸叙其常说疏(二)
    • 初释经文(天皷)
    • 二通妨(问前)
  • ○二许示无生广辨无改(二)
    • 初正述(此下)
    • 二引证(维摩)
  • ○三广约缘尘显真见疏(二)
    • 初六今意(以前)
    • 二正释经文(文四)
  • ○三叙妄疏(二)
    • 初对三细(无明)
    • 二对六麤(以有)
  • ○二彰疑疏(二)
    • 初释经文(佛以)
    • 二解名相(言圆)
  •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疏(三)
    • 初释经文(妄相)
    • 二斥非显是(然文)
    • 三结显(斯则)
  • △第二之下
  • ○一会前见性非佗所成疏(二)
    • 初明今意(明等)
    • 二斥佗解(此之)
  • ○二克示见性离自见相疏释(二)
    • 初解前二句(二)
      • 初约位辨异(前约)
      • 二正解二句(若以)
    • 二解中二句(真见)
  • ○二双标二见疏(二)
    • 初释同別(二)
      • 初正释同別(妄见)
      • 二拣异常论(是故)
    • 二重出所疑(问阿)
  • ○一总指咸真疏文(三)
    • 初正释经文(此诸)
    • 二答释疑难(四)
      • 初问(问幻)
      • 二答(答若)
      • 初问(问若)
      • 二答(答亦)
    • 三结示经旨(今广)
  • △第三之上
  • ○二破六入疏(二)
    • 初飜名释义(梵语)
    • 二分经文(文二)
  • △第三之下
  • ○二重约七大会相䟽(三)
    • 初显小乘法相(小乘)(以义)
    • 二显实教(二)(胜义)
      • 初正显七大(今下此)
      • 二引证(如下)
    • 三结判(斯则)
  • ○六破根大疏(二)
    • 初异立名(然小)
    • 二分经文(文四)
  • ○一正叹疏(三)
    • 初释叹佛(初句)
    • 二释叹法(下句)
    • 三重结示(上句)
  • ○二述益疏(三)
    • 初解初句(初句)
    • 二解下句(下句)
    • 三商较悟道(然据)
  • △第四之分
  • ○三比论得失疏(二)
    • 初释经文(开悟)(以义)
    • 二疑难(问何)
  • ○一藏性生相疑疏(三)
    • 初对消经文(前五)
    • 二释二经(二)(以义)
      • 初释圆觉(如彼)
      • 二释今经(今经)
    • 三总示(斯皆)
  • ○一唯一真心疏(二)
    • 初显经意(一真)
    • 二释经文(二)
      • 初释性本(性本觉)
      • 二释妙明(体相)
  • ○二起诸妄法䟽(二)
    • 初举义标门(即约)
    • 二依门天义(随缘)
  • ○二因内感外疏(二)
    • 初释前四句(起即)
    • 二释后二句(彼无)
  • ○四水轮疏(三)
    • 初消当文(于内)
    • 二通辨虗妄(由是)
    • 三拣异小乘(然小)
  • ○一约非相以明真谛疏(三)
    • 初解经文(谛缘)
    • 二释经意(此上)
    • 三释次第(今次)
  • ○二合䟽(二)
    • 初显前二喻(前就)
    • 二显后二喻(后约)
    • 三显相资(若经)
  • ○三约遮照以明中道疏(三)
    • 初释经文(此约)
    • 二通经意(且法)
    • 三引证(二)
      • 初引净名(故维)
      • 二引天台(又如)
  • ○二举况重明疏(二)(下卷)
    • 初释今意(举浅)(以义)
    • 二拣旧解(古人)
  • ○二引事验知疏(二)
    • 初释经意(佛果)(以义)
    • 二疑难(问何)(以义)
  • ○二明修行方便疏(二)
    • 初总结前文(上来)
    • 二叙今来意(次下)
  • ○二举义许宣疏(二)
    • 初略示经意(妙三)
    • 二广释止观(二)
      • 初止(一者)
      • 二观(二者)
  • ○三流变成功疏(三)
    • 初指古释(三变)
    • 二明今意(今所)
    • 三显异同(此约)
  • ○二就法融体疏(二)
    • 初释经文(三界)
    • 二斥谬解(若谓)
  • △第五之分
  • ○二诸佛放光疏(二)
    • 初正释本文(无明)
    • 二问答(问此)
  • ○二约法合显疏(三)
    • 初对消经文(此正)
    • 二引净名贴释(维摩)
    • 三合判(此则)
  • ○一比量正破疏(三)
    • 初略标示(此文)
    • 二別解文(言真)
    • 三总结(斯显)
  • △第六之下
  • ○三別示戒学疏(二)
    • 初示意(以定)
    • 二引证(扶律)
  • △第八之分
  • ○二明地位差別(二)
    • 初立位所由(二)
      • 初正明(夫论)
      • 二引证(二)
        • 初正引(二)
          • 初引经论约喻明(起信)
          • 二就二门约位显(诸大)
        • 二合显(此则)
    • 二立位同异(二)
      • 初引诸经显开合(又诸)
      • 二引天台辨同异(若约)
  • ○一总问诸趣疏(二)
    • 初释文(此疑)
    • 二结示(前文)

校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己【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偈【CB】愒【卍续】
[A11] 目犍【CB】犍目【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己【CB】巳【卍续】
[A14] 回【CB】迥【卍续】
[A15] 章【CB】草【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楞严经义疏注经科
关闭
楞严经义疏注经科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