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观心定解科
- ○经文分(三)(第一卷)
- 一序(二)
- 一通序(六)
- 一信成就
- 二闻成就
- 三时成就
- 四主成就
- 五处成就
- 六众成就(三)
- 一声闻众(五)
- 一明类(与)
- 二示数(千)
- 三显位(皆)
- 四叹德(佛)
- 五列名(其)
- 二缘觉众(复)
- 三菩萨众(属)
- 一声闻众(五)
- 二別序(二)
- 一王臣营斋(二)
- 一佛应王宫(时)
- 二僧应臣舍(城)
- 二阿难被摄(二)
- 一独行无供(二)
- 一阿难他行(惟)
- 二独还无供(既)
- 二乞食遭摄(二)
- 一乞食运怀(三)
- 一俯运等慈(即)
- 二仰遵呵诫(阿)
- 三肃仪如法(经)
- 二经历遭摄(二)
- 一摄入婬席(尔)
- 二如来慈救(二)
- 一在宫密知(如)
- 二归园演法(斋)
- 三文殊护归(勅)
- 一乞食运怀(三)
- 一独行无供(二)
- 一王臣营斋(二)
- 一通序(六)
- 二正宗○
- 三流通○
- 一序(二)
△一序分竟
- ○二正宗(二)
- 一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证(二)
- 一正明修证(三)
- 一约破显以开圆解(二)
- 一对阿难双约次不次明三止观(三)
- 一阿难悔请(阿)
- 二大众愿闻(于)
- 三如来演说(二)
- 一酬请开示(三)
- 一寄从假入空酬奢摩以助圆理(二)
- 一审问心见(二)
- 一审问發心(二)
- 一问(佛)
- 二答(阿)
- 二详审心见(三)
- 一直示常心(佛)
- 二劝进直心(汝)
- 三正审心见(二)
- 一审心见(二)
- 一问(阿)
- 二答(阿)
- 二审心目之处(二)
- 一问(佛)
- 二答(阿)
- 一审心见(二)
- 一审问發心(二)
- 二破妄显真(二)
- 一约三摩提观假(七)
- 一破在内(三)
- 一以现事比例(三)
- 一定内外(佛)
- 二定先后(阿)
- 三定因由(阿)
- 二示最初方便(尔)
- 三正破斥在内(二)
- 一立例按定(佛)
- 二循例正破(阿)
- 一以现事比例(三)
- 二破在外(二)
- 一立计(三)
- 一因破转计(阿)
- 二立喻例显(所)
- 三结意请正(是)
- 二正破(二)
- 一立例按定(佛)
- 二循例破执(佛)
- 一立计(三)
- 三破潜根(三)
- 一立计(二)
- 一因破计生(阿)
- 二因征叙计(佛)
- 二逐破(二)
- 一立例按定(佛)
- 二循例破执(佛)
- 三结破(是)
- 一立计(二)
- 四破内外(二)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双约对不对破(二)
- 一双定(佛)
- 二双破(若)
- 二单约内对破(二)
- 一立内对(若)
- 二破内对(二)
- 一正破(合)
- 二纵破(见)
- 一双约对不对破(二)
- 三结破(是)
- 五破随合(三)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牒执(佛)
- 二正破(二)
- 一直明无体(是)
- 二委破有体(二)
- 一约内外出入破(二)
- 一破(若)
- 二救(二)
- 一救(阿)
- 二破(佛)
- 二约一多遍局破(二)
- 一定(阿)
- 二破(若)
- 一约内外出入破(二)
- 三结破(是)
- 六破中间(三)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约身处破(二)
- 一按定(佛)
- 二推破(二)
- 一破在身(若)
- 二破在处(若)
- 二约根尘破(二)
- 一救(阿)
- 二破(佛)
- 一约身处破(二)
- 三结破(是)
- 七破无著(三)
- 一立计(阿)
- 二佛破(佛)
- 三结破(是)
- 一破在内(三)
- 二约奢摩他显真○
- 一约三摩提观假(七)
- 一审问心见(二)
- 二寄从空出假酬三摩以归圆理○
- 三明中道了义酬禅那以显圆理○
- 一寄从假入空酬奢摩以助圆理(二)
- 二闻法领悟○
- 一酬请开示(三)
- 二对满慈更审除细惑明如来藏○
- 一对阿难双约次不次明三止观(三)
- 二示正助以修圆行○
- 三明迷悟以证圆位○
- 一约破显以开圆解(二)
- 二结显经名○
- 一正明修证(三)
- 二约別能招报心以明修证○
- 一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证(二)
- ○二约奢摩他显真(二)
- 一请奢摩他(尔)
- 二演奢摩他(二)
- 一现瑞(尔)
- 二声益(二)
- 一示二种根本(二)
- 一标示(佛)
- 二正明(云)
- 二明奢摩他路(二)
- 一双征心目(阿)
- 二斥妄辨真(二)
- 一斥妄心(三)
- 一咄破(佛)
- 二惊问(阿)
- 三显示(佛)
- 二辨真心(二)
- 一疑问(阿)
- 二开示(三)
- 一番圆別进否(二)(第二卷)
- 一略示圆心(二)
- 一略示惟心(二)
- 一显惟心(尔)
- 二举物况(阿)
- 二明妄无体(二)
- 一斥妄(二)
- 一正斥(二)
- 一明无体(若)
- 二勅揣摩(我)
- 二默领(即)
- 一正斥(二)
- 二结过(佛)
- 一斥妄(二)
- 一略示惟心(二)
- 二別显见性(二)
- 一哀请(阿)
- 二开示(二)
- 一现瑞许说(二)
- 一现瑞(即)
- 二许说(佛)
- 二正辨见性(三)
- 一见性是心(三)
- 一征定拳见(二)
- 一问(阿)
- 二答(阿)
- 二复例拳见(三)
- 一问(佛)
- 二答(阿)
- 三破(佛)
- 三会见归心(四)
- 一计诸盲立难(阿)
- 二以二黑相较(佛)
- 三复顺问而答(如)
- 四正破根显见(阿)
- 一征定拳见(二)
- 二见性不变(二)
- 一默请(阿)
- 二正示(三)
- 一征名騐悟(三)
- 一问(尔)
- 二答(时)
- 三印可(佛)
- 二现相证成(二)
- 一以客尘义令见性脱尘(即)
- 二以客尘义令见性脱根(如)
- 三结会责失(于)
- 一征名騐悟(三)
- 三见性常住(二)
- 一请(二)
- 一庆喜密请(尔)
- 二匿王显问(时)
- 二答(二)
- 一开示(二)
- 一身有变迁(佛)
- 二性无生灭(二)
- 一审问真性(佛)
- 二如来开示(佛)
- 二领悟(王)
- 一开示(二)
- 一请(二)
- 一见性是心(三)
- 一现瑞许说(二)
- 一略示圆心(二)
- 二番圆別进否(二)
- 一进圆(二)
- 一畅明圆理(二)
- 一摄前致问(阿)
- 二正为开示(三)
- 一喻显倒正(即)
- 二被问茫然(随)
- 三正示圆理(二)
- 一正示色心不二(佛)
- 二兼示依正不二(晦)
- 二当机不悟(二)
- 一呈疑(阿)
- 二佛斥(二)
- 一遣所缘之教(佛)
- 二破能缘之心
- 一畅明圆理(二)
- 二否別(二)
- 一见性无还(二)
- 一承责咨请(阿)
- 二示以无还(三)
- 一拣示许说(佛)
- 二正辨境见(二)
- 一明境可还(二)
- 一示八境(二)
- 一示境(阿)
- 二明还(阿)
- 二明该摄(则)
- 一示八境(二)
- 二明见无还(汝)
- 一明境可还(二)
- 三指心责迷(则)
- 二见性非物(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正明真见非物(二)
- 一示见量(佛)
- 二示非物(二)
- 一劝检自他(阿)
- 二正检自他(二)
- 一明他(阿)
- 二明自(阿)
- 二展转破见是物(三)
- 一示见非物(若)
- 二约物我结过(又)
- 三结责当机(阿)
- 一正明真见非物(二)
- 一见性无还(二)
- 一进圆(二)
- 三番圆別进否(二)
- 一明圆证(三)
- 一圆证超观大观小(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正破疑(二)
- 一正破(佛)
- 二反破(若)
- 二明圆理(一)
- 一正破疑(二)
- 二圆证出是见非见(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破执(三)
- 一如来破执(二)
- 一总破见在我前(佛)
- 二別破是见非见(二)
- 一物无是见(佛)
- 二物无非见(佛)
- 二大众茫然(于)
- 三如来安慰(如)
- 一如来破执(二)
- 二会通(二)
- 一腾疑咨请(是)
- 二正为会通(二)
- 一正明绝待(佛)
- 二引例释成(二)
- 一指人引例(二)
- 一指人问(文)
- 二会意答(如)
- 二说法释成(二)
- 一离是非(佛)
- 二明得失(是)
- 一指人引例(二)
- 一破执(三)
- 三圆证离因缘自然(四)
- 一见性离自然(二)
- 一疑自然(阿)
- 二破自然(二)
- 一斥趣总责(佛)
- 二历境別破(阿)
- 二见性离因缘(二)
- 一疑因缘
- 二破因缘
- 三明正体(当)
- 四总结责(汝)
- 一见性离自然(二)
- 一圆证超观大观小(二)
- 二明別理(三)
- 一辨真俗二谛(二)
- 一问
- 二答(二)
- 一判二谛(佛)
- 二明二谛(三)
- 一先破世谛(阿)
- 二明第一义谛(是)
- 三然斥劝进(汝)
- 二破同別妄见(二)
- 一牒前说疑请(阿)
- 二约二见开示(二)
- 一呵诫许宣(尔)
- 二推因正说(二)
- 一示轮回由妄(阿)
- 二约二见广释(二)
- 一正明(二)
- 一別业妄见(三)
- 一指人(云)
- 二正破(二)
- 一破即(于)
- 二破离(复)
- 三结显(是)
- 二同分妄见(云)
- 一別业妄见(三)
- 二例合(二)
- 一总标(阿)
- 二別示(三)
- 一別中法喻(三)
- 一喻(阿)
- 二法(例)
- 三结(是)
- 二进退合明(阿)
- 三同分合法(二)
- 一以起妄正合(例)
- 二以归真显示(若)
- 一別中法喻(三)
- 一正明(二)
- 三破和合非合(二)
- 一责迷(阿)
- 二征破(二)
- 一破和合疑(二)
- 一标责(阿)
- 二正破(二)
- 一破和(二)
- 一定(则)
- 二破(二)
- 一正破明(若)
- 二例余境(彼)
- 二破合(二)
- 一定(复)
- 二破(二)
- 一正破明(二)
- 一正破(若)
- 二转破(若)
- 二例余境(彼)
- 一正破明(二)
- 一破和(二)
- 二破非和合(二)
- 一转计(阿)
- 二佛破(二)
- 一责疑(佛)
- 二正破(二)
- 一破非和(二)
- 一定吾
- 二破(二)
- 一正破非明(二)
- 一约边畔指问(若)
- 二显不和非畔(阿)
- 二例破余境(彼)
- 一正破非明(二)
- 二破非合(二)
- 一定(又)
- 二破(二)
- 一正破非合(若)
- 二例破余境(彼)
- 一破非和(二)
- 一破和合疑(二)
- 一辨真俗二谛(二)
- 一明圆证(三)
- 一番圆別进否(二)(第二卷)
- 一斥妄心(三)
- 一示二种根本(二)
- ○二寄从空出假酬三摩以归圆理(二)
- 一总示本真(二)
- 一略示(阿)
- 二广示(如)
- 二別会诸境(四)
- 一会五阴(二)(第三卷)
- 一总征(阿)
- 二別示(五)
- 一色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虗妄离计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二受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虗妄离计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三想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虗妄离计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四行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虗妄离计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五识阴(二)
- 一立喻显法
- 二寄喻破执(二)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正示
- 二反破(二)
- 一破空来(只初阴)
- 二破根出
- 二结虗妄离计
- 一喻阴相无生(二)
- 一色阴(二)
- 二会六入(二)
- 一总征
- 二別示(六)
- 一眼(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二耳(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三鼻(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四舌(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五身(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六意(三)
- 一从真起妄
- 二辨妄无实(二)
- 一约世谛假立
- 二约真谛无生
- 三了妄即真
- 一眼(三)
- 三会十二处(二)
- 一总征
- 二別示(六)
- 一眼色处(三)
- 一举事征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二耳声处(三)
- 一举事征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三鼻香处(三)
- 一举事征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四舌味处(三)
- 一举事征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五身触处(三)
- 一举事征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六意法处(三)
- 一举事征起
- 二牒执推破
- 三了妄即真
- 一眼色处(三)
- 四会十八界(二)
- 一总征
- 二別示(六)
- 一眼识界(三)
- 一指解征起
- 二牒执推破(三)
- 一彼以根为界
- 二破以尘为界
- 三破根尘共生
- 三了妄即真
- 二耳识界(三)
- 一指解征起
- 二牒执推破(三)
- 一彼以根为界
- 二破以尘为界
- 三破根尘共生
- 三了妄即真
- 三鼻识界(三)
- 一指解征起
- 二牒执推破(二)
- 一破以鼻为界(二)
- 一立征
- 二推破(二)
- 一约浮尘根破
- 二约胜义根破
- 二破以香为界
- 一破以鼻为界(二)
- 三了即真
- 四舌识界(三)
- 一指解征起
- 二牒执推破(四)
- 一破从舌生
- 二破因味生
- 三破虗空生
- 四破和合生
- 三了即真
- 五身识界(三)
- 一指解征起
- 二牒执推破(三)
- 一破以身为界
- 二破以触为界
- 三破身处为界
- 三了即真
- 六意识界(三)
- 一指解征起
- 二牒执推破(二)
- 一破以意为界(二)
- 一约法有无破
- 二破识同异破
- 二破以法为界
- 一破以意为界(二)
- 三结显藏性
- 一眼识界(三)
- 一会五阴(二)(第三卷)
- 一总示本真(二)
- ○三明中道了义酬禅那以明圆理(二)
- 一疑请
- 二开示(二)
- 一呵诫(尔)
- 二正说(二)
- 一牒疑总示(二)
- 一牒疑(阿)
- 二总示(阿)
- 二历大別显(七)
- 一地大(四)
- 一示地性无坚
- 二举色空相成
- 三破和合之妄
- 四示非和不和之真
- 二火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破和合(二)
- 一例同
- 二正破(二)
- 一征
- 二破
- 四明非和不和之真
- 三水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征破(二)
- 一征
- 二破
- 四明非和不和之真
- 四风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征破(二)
- 一征
- 二破
- 四显真(阿)
- 五空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征破(二)
- 一征
- 二破
- 四显真(三)
- 一均前四大
- 二斥迷令悟
- 三不变随缘
- 六见大(四)
- 一略示
- 二举事
- 三微破(二)
- 一征
- 二破(三)
- 一破四句(二)
- 一正牒破(四)
- 一破一体(阿)
- 二破异体(若)
- 三破双亦(明)
- 四破双非(分)
- 二劝审观(汝)
- 一正牒破(四)
- 二破和合(见)
- 三破无因(不)
- 一破四句(二)
- 四显真(三)
- 一均成六大
- 二斥迷令悟
- 三不变随缘
- 七识大(四)
- 一略示(阿)
- 二举事(汝)
- 三征破(二)
- 一征
- 二破(三)
- 一破四处(二)
- 一正牒破(阿)
- 二劝详审(汝)
- 二破和合(识)
- 三破无因(不)
- 一破四处(二)
- 四显真(三)
- 一会成七大(若)
- 二斥迷令悟(阿)
- 三不变随缘(汝)
- 一地大(四)
- 一牒疑总示(二)
- ○二闻法领悟(二)
- 一长行(二)
- 一叙当机获益(二)
- 一略叙益(尔)
- 二广上文(二)
- 一悟心徧(是)
- 二获常心(了)
- 二叙内敬外悦(礼)
- 一叙当机获益(二)
- 二偈颂(五)
- 一赞叹述益(妙)
- 二誓愿报恩(愿)
- 三请证大愿(伏)
- 四希更说法(大)
- 五总结前偈(舜)
- 一长行(二)
- ○二对满慈更审除细惑明如来藏(二)(第四卷)
- 一答富那问(四)
- 一疑请(二)
- 一述未达(尔)
- 二呈二疑(二)
- 一疑世界生起(世)
- 二疑大性周遍(又)
- 二许宣(尔)
- 三伫听(富)
- 四正答(二)
- 一答世界生起(二)
- 一众生迷真故起妄(二)
- 一答忽生山河(二)
- 一直拈正义(佛)
- 二勘出忽生(二)
- 一世界生起迷源(佛)
- 二世界生起相状(二)
- 一能所细相(二)
- 一立妄能所(性)
- 二出能所相(无)
- 二依正麤相(二)
- 一烦恼因(如)
- 二依正果(起)
- 一能所细相(二)
- 二答次第迁流(二)
- 一別示之相(三)
- 一世界相续(二)
- 一释相(二)
- 一成四大(觉)
- 二成诸相(火)
- 二结示(以)
- 一释相(二)
- 二众生相续(二)
- 一释相(二)
- 一根器和合流转四生(复)
- 二受生形相升沉不定(二)
- 一別示胎生(见)
- 二总明四类(胎)
- 二结示(以)
- 一释相(二)
- 三业果相续(二)
- 一释相(二)
- 一別示(三)
- 一欲贪果(富)
- 二杀贪果(贪)
- 三盗贪果(以)
- 二总显(汝)
- 一別示(三)
- 二结示(惟)
- 一释相(二)
- 一世界相续(二)
- 三总结元由(富)
- 一別示之相(三)
- 一答忽生山河(二)
- 二如来证真不起妄(二)
- 一疑问(富)
- 二喻释(二)
- 一妄因妄果其体本虗(二)
- 一迷方喻妄因本空(二)
- 一別喻(二)
- 一喻迷因无本(佛)
- 二喻觉不生迷(佛)
- 二总合(富)
- 一別喻(二)
- 二空华喻妄果非有(二)
- 一妄果元空(亦)
- 二印合结责(佛)
- 一迷方喻妄因本空(二)
- 二真智真断不重起妄(又)
- 一妄因妄果其体本虗(二)
- 一众生迷真故起妄(二)
- 二答大性周遍(二)
- 一立譬喻显法(二)
- 一喻虗空(三)
- 一立虗空譬(二)
- 一明不拒诸相(二)
- 一总明不拒(富)
- 二別喻七大(所)
- 二明诸相虗妄(于)
- 一明不拒诸相(二)
- 二即譬显法(观)
- 三正合空喻(真)
- 一立虗空譬(二)
- 二喻俱现(二)
- 一先喻(云)
- 二正合(二)
- 一正合随染缘(富)
- 二兼明随净缘(我)
- 一喻虗空(三)
- 二明三如来藏(四)
- 一空如来藏(而)
- 二不空如来藏(二)
- 一结前文(以)
- 二明俱即(即)
- 三中道了义(以)
- 四斥凡小不知(三)
- 一法(如)
- 二喻(譬)
- 三合(汝)
- 一立譬喻显法(二)
- 一答世界生起(二)
- 一疑请(二)
- 二更释余疑(二)
- 一满慈重征妄因(二)
- 一疑问(富)
- 二佛答(三)
- 一以演若以失头为喻(二)
- 一牒惑(佛)
- 二引喻(吾)
- 二以妄本无因合喻(二)
- 一合(三)
- 一决明妄本无因(佛)
- 二约得菩提况释(得)
- 三复宗明无得失(如)
- 二结(富)
- 一合(三)
- 三示顿乘不借修证(二)
- 一法(汝)
- 二喻(譬)
- 一以演若以失头为喻(二)
- 二阿难再执缘起(二)
- 一疑请(三)
- 一引所说立难(即)
- 二引自他得悟(我)
- 三结所说同邪(今)
- 二佛答(二)
- 一委辨因缘自然(二)
- 一辨因缘自然(二)
- 一总述(佛)
- 二別破(三)
- 一以因缘破自然(阿)
-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
- 三破转计自然(本)
- 二明无戏论法(二)
- 一明悟本俱非(若)
- 二简二种生死(菩)
- 一辨因缘自然(二)
- 二發起行门方便(四)
- 一佛果尚远(菩)
- 二须勤修证(非)
- 三戯论无益(汝)
- 四结劝进修(是)
- 一委辨因缘自然(二)
- 一疑请(三)
- 一满慈重征妄因(二)
- 一答富那问(四)
- ○二示正助以修圆行(二)
- 一示观理直入正行(二)
- 一庆喜叹领述请(二)
- 一经家叙相(阿)
- 二庆喜陈词(二)
- 一叹领(无)
- 二述请(三)
- 一述前但解(世)
- 二通喻解行(我)
- 三正请行门(唯)
- 二如来宣示行门(二)
- 一经家叙(尔)
- 二正宣示(二)
- 一發觉初心(二)
- 一正明二义(二)
- 一总述(汝)
- 二別明(二)
- 一征起(云)
- 二正释(二)
- 一审因地發心(三)
- 一略示因果同异(阿)
- 二明生灭不生灭(以)
- 三正示起浊除浊(二)
- 一示浊妄(二)
- 一明浊相(二)
- 一法(则)
- 二喻(二)
- 一立喻(云)
- 二略合(汝)
- 二示五浊(阿)
- 一明浊相(二)
- 二除五浊(二)
- 一择真妄(阿)
- 二明伏断(二)
- 一正明伏断(以)
- 二喻显修证(如)
- 一示浊妄(二)
- 二审烦恼根本(二)
- 一总劝审详(二)
- 一劝审详(第)
- 二须审详(阿)
- 二正示审详(二)
- 一委示颠倒处所(二)
- 一明六为贼媒(则)
- 二释众生世界(二)
- 一约众生以明世界(二)
- 一释名辨体(二)
- 一释名(阿)
- 二辨体(二)
- 一指相示数(汝)
- 二结归众生(一)
- 二简定流变(二)
- 一简三涉四(而)
- 二流变增叠(三)
- 一释名辨体(二)
- 二约世界以历六根(二)
- 一总标(阿)
- 二別简(六)
- 一眼
- 二耳
- 三鼻
- 四舌
- 五身
- 六意
- 一约众生以明世界(二)
- 二正劝详择降伏(二)
- 一简劝略明(二)
- 一劝简根修行(三)
- 一简圆通(阿)
- 二较优劣(若)
- 三许發明(我)
- 二示须简所以(十)
- 一劝简根修行(三)
- 二因疑广释(二)
- 一疑请(阿)
- 二广释(三)
- 一举果比斥(佛)
- 二理无一六(二)
- 一法(二)
- 一根非一六(三)
- 一征(今)
- 二破(二)
- 一破一(阿)
- 二破六(若)
- 三结(是)
- 二一六义生(由)
- 一根非一六(三)
- 二喻(二)
- 一喻(二)
- 一喻一六义生(如)
- 二喻理无一六(彼)
- 二合(则)
- 一喻(二)
- 一法(二)
- 三一入六净(二)
- 一六根生起(二)
- 一正明生起(二)
- 一列六根(六)
- 一眼根
- 二耳根
- 三鼻根
- 四舌根
- 五身根
- 六意根
- 二结(阿)
- 一列六根(六)
- 二离尘无体(是)
- 一正明生起(二)
- 二一入六净(二)
- 一明脱根尘(二)
- 一明一入六净(二)
- 一一入六净(汝)
- 二六根互用(不)
- 二证明不循根(阿)
- 一明一入六净(二)
- 二明消根尘(三)
- 一正明消根尘(阿)
- 二证暗不能昏(阿)
- 三显觉心圆妙(缘)
- 一明脱根尘(二)
- 一六根生起(二)
- 一简劝略明(二)
- 一委示颠倒处所(二)
- 一总劝审详(二)
- 一审因地發心(三)
- 二决通疑滞(二)
- 一明因果竝常通初义(二)
- 一庆喜疑(二)
- 一疑因心不能克果(阿)
- 二以念与见性再推(世)
- 二世尊答(三)
- 一斥迷许说(佛)
- 二示闻性常(二)
- 一就闻钟显迷倒(二)
- 一诘闻声(二)
- 一诘闻(二)
- 一诘有无(即)
- 二诘所以(佛)
- 二诘声(二)
- 一诘有无(如)
- 二诘所以(佛)
- 一诘闻(二)
- 二斥矫乱(佛)
- 一诘闻声(二)
- 二就闻性示因常(二)
- 一就闻正示(三)
- 一正破无闻(阿)
- 二辨析闻尘(二)
- 一斥谬(知)
- 二正显(是)
- 三斥显闻性(汝)
- 二引梦明常(二)
- 一引睡梦騐常(如)
- 二结形销不灭(纵)
- 一就闻正示(三)
- 一就闻钟显迷倒(二)
- 三结会通示(二)
- 一迷常故无常(以)
- 二弃无常即常(若)
- 一庆喜疑(二)
- 二明解结无二通次义○
- 一明因果竝常通初义(二)
- 一正明二义(二)
- 二显示修证○
- 一發觉初心(二)
- 一庆喜叹领述请(二)
- 二示带事兼修助行○
- 一示观理直入正行(二)
- ○二明解结无二通次义(二)(第五卷)
- 一正明解结无二(二)
- 一疑问(阿)
- 二开示(二)
- 一现瑞(尔)
- 二正说(二)
- 一诸佛同宣(于)
- 二释迦申释(二)
- 一疑问(阿)
- 二答释(二)
- 一长行(三)
- 一约十八界示(佛)
- 二约十二入示(阿)
- 三约六根示(是)
- 二偈颂(二)
- 一颂正说(二)
- 一重颂(三)
- 一颂十八界(尔)
- 二颂十二入(言)
- 三颂六根(结)
- 二孤起(三)
- 一起后文(解)
- 二示陀那识(陀)
- 三诫取自心(自)
- 一重颂(三)
- 二赞美(是)
- 一颂正说(二)
- 一长行(三)
- 二兼显六解一亡(二)
- 一疑请(二)
- 一经家叙事(于)
- 二阿难陈词(我)
- 二开示(二)
- 一明结成次第(三)
- 一以六结总譬六根(即)
- 二喻六根总名为结(佛)
- 三喻六根体一用异(佛)
- 二明六解一亡(三)
- 一喻六一俱亡(二)
- 一立喻(佛)
- 二合法(佛)
- 二喻结解由心(二)
- 一正显由心(阿)
- 二释明因缘(二)
- 一释疑(阿)
- 二正明(如)
- 三喻解当次第(二)
- 一立喻(阿)
- 一合法(佛)
- 一喻六一俱亡(二)
- 一明结成次第(三)
- 一疑请(二)
- 一正明解结无二(二)
- ○二显示修证(五)
- 一阿难请问圆根(二)
- 一述解陈疑(阿)
- 二叙意陈疑(世)
- 二如来询诸圣众(尔)
- 三请圣各说圆通(五)
- 一六尘(二)
- 一叙悟缘起
- 二牒证结答
- 二五根(二)
- 一叙悟缘起
- 二结答圆通
- 三六识(二)
- 一叙悟缘起
- 二结答圆通
- 四七大(七)
- 一火大(二)
- 一叙悟缘起(三)
- 一贪欲为因(乌)
- 二值佛受教(有)
- 三结成火光(我)
- 二结答圆通
- 一叙悟缘起(三)
- 二地大(二)
- 一值佛修福慧(持)
- 二从毗舍获悟(二)
- 一开解(毗)
- 二入证(二)
- 一证阿罗汉(微)
- 二开佛知见(回)
- 三水大(二)
- 一值佛受教
- 二修观入证(二)
- 一证小(四)
- 一未得忘身
- 二因观值缘
- 三出观知病
- 四审缘获安
- 二证大
- 一证小(四)
- 四风大(二)
- 一值佛受教
- 二修观入证(二)
- 一修观
- 二入证
- 五空大(三)
- 一同佛所得
- 二备显神用
- 三由观获证
- 六识大(三)
- 一值佛受教
- 二依教离过
- 三观成得道
- 七根大(二)
- 一遇佛受教(二)
- 一法
- 二喻(二)
- 一相忆喻(二)
- 一立喻(二)
- 一不念之失(譬)
- 二念佛之得(二)
- 二合法(二)
- 一帖合不念之失(十)
- 二帖合念佛之得(二)
- 一帖合(子)
- 二正合(若)
- 一立喻(二)
- 二染香喻
- 一相忆喻(二)
- 二自行化他(我)
- 一遇佛受教(二)
- 一火大(二)
- 五耳根○
- 一六尘(二)
- 四放光现瑞印可(尔)
- 五佛勅文殊拣选○
- 一阿难请问圆根(二)
- ○五耳根(二)(第六卷)
- 一叙悟缘起(二)
- 一值佛受教(尔)
- 二备显修证(二)
- 一述修证(二)
- 一入空(初)
- 二入中(生)
- 二显圆通(三)
- 一三十二应(三)
- 一总明
- 二別列(三十二)
- 三总结(是)
- 二十四无畏(三)
- 一总明
- 二別列(十四)
- 三总结
- 三四不思议(二)
- 一总标
- 二別列(四)
- 一三十二应(三)
- 一述修证(二)
- 二结答圆通(佛)
- 一叙悟缘起(二)
- ○五佛勅文殊拣选(三)
- 一佛勅文殊(二)
- 一示圆融(于)
- 二明须拣(二)
- 一为阿难
- 二为未来
- 二奉命简辨(二)
- 一述敬仪
- 二正说偈(二)
- 一通明所证理(二)
- 一从真起妄
- 二返妄归真
- 二別简能入根(二)
- 一总述意(归)
- 二別简辨(二)
- 一拣诸行非(四)
- 一简六尘
- 二简五根
- 三简六识
- 四简七大
- 二显观音是(六)
- 一明方便(我)
- 二叹观音(离)
- 三显圆通(三)
- 一圆真实
- 二通真实
- 三常真实
- 四示迷悟(二)
- 一明循声故迷(今)
- 二明入流则悟(二)
- 一诫谛听
- 二明入流(二)
- 一标闻闻(欲)
- 二释闻闻(二)
- 一明修证圆满(二)
- 一根脱则尘返(闻)
- 二根除则尘消(二)
- 一由假入空中(见)
- 二从空中出假(却)
- 二譬一返六脱(二)
- 一喻(二)
- 一喻从真起妄(如)
- 二喻返妄归真(息)
- 一喻(二)
- 二合(二)
- 一合起妄(六)
- 二合归真(三)
- 一一返六脱
- 二辨分满位
- 三结劝闻闻
- 一明修证圆满(二)
- 五明圆证(此)
- 六结宜终(二)
- 一结酬以明去取(诚)
- 二请加以益未来(顶)
- 一拣诸行非(四)
- 一通明所证理(二)
- 三时众获益(四)
- 一阿难明道(于)
- 二普会入位(普)
- 三登伽证果(性)
- 四众生發心(无)
- 一佛勅文殊(二)
- ○二示带事兼修助行(三)
- 一持根本大戒(二)
- 一陈请(二)
- 一经家叙
- 二正陈词(二)
- 一述自悟(大)
- 二请利他(二)
- 一禀佛教(甞)
- 二述意请(二)
- 一欲以正行益物
- 二更请助行益物
- 二宣说(二)
- 一赞德诫听(尔)
- 二正为宣说(二)
- 一举戒为众基(佛)
- 二明持犯损益(二)
- 一征起
- 二解释(四)
- 一婬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一持则不随生死
- 二犯则必落魔道
- 二嘱诫灭后(二)
- 一魔令毁犯
- 二汝教坚持
- 一宣示损益(二)
- 二重示(二)
- 一犯障修证
- 二持获菩提
- 一正明(二)
- 二结显邪正
- 一辨示持犯(二)
- 二杀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一持绝生死
- 二犯落神道
- 二嘱诫灭后(三)
- 一鬼神诳世
- 二如来简显(二)
- 一释疑情
- 二斥邪计
- 三嘱付阿难
- 一宣示损益(二)
- 二重示(二)
- 一犯障修证
- 二持戒解脱
- 一正明(二)
- 二结显邪正
- 一辨示持犯(二)
- 三盗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一持出生死
- 二犯落邪道
- 二嘱诫灭后(二)
- 一邪徒乱正(二)
- 一妖邪惑正
- 二如来简显(二)
- 一显正斥邪
- 二示灭罪法
- 二嘱付阿难
- 一邪徒乱正(二)
- 一宣示损益(二)
- 二重示(二)
- 一犯障正定
- 二持获三昧
- 一正明(二)
- 二结显邪正
- 一辨示持犯(二)
- 四妄戒(二)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正明(二)
- 一宣示罪障(三)
- 一标示
- 二显相
- 三结过
- 二嘱诫灭后(二)
- 一显正破邪
- 二嘱付阿难
- 一宣示罪障(三)
- 二重示(二)
- 一立三喻
- 二正诫劝
- 一正明(二)
- 二结显邪正
- 一辨示持犯(二)
- 一婬戒(二)
- 一陈请(二)
- 二明诵呪除习○
- 三明结坛立行○
- 一持根本大戒(二)
- ○二明诵呪除习(二)(第七卷)
- 一结前文(阿)
- 二明今意(二)
- 一略显诵持利益(二)
- 一劝诵持(然)
- 二显利益(阿)
- 二略示道场方轨(二)
- 一方便(若)
- 二正修(二)
- 一明修
- 二明证
- 一略显诵持利益(二)
- ○三明结坛立行(二)
- 一广示道场方轨(二)
- 一问(阿)
- 二答(二)
- 一別示(二)
- 一明坛法(二)
- 一立坛方法(佛)
- 二供养方法(二)
- 一坛中供物(二)
- 一昼夜常供(三)
- 一坛心庄严(坛)
- 二八方庄严(取)
- 三分置供物(取)
- 二二时別供(每)
- 一昼夜常供(三)
- 二坛外庄严(二)
- 一列诸位(令)
- 二悬八镜(又)
- 一坛中供物(二)
- 二示诵仪(二)
- 一修(二)
- 一行道(二)
- 一明成就(二)
- 一助行(于)
- 二正行(即)
- 二不成就(阿)
- 一明成就(二)
- 二坐禅(从)
- 一行道(二)
- 二证(有)
- 一修(二)
- 一明坛法(二)
- 二总结
- 一別示(二)
- 二重宣佛顶呪辞○
- 一广示道场方轨(二)
- ○二重宣佛顶呪辞(三)
- 一阿难述请(二)
- 一阿难请(阿)
- 二大众请(于)
- 二如来宣说(二)
- 一现化佛说呪(尔)
- 二述功德劝持(二)
- 一果人由此自行化他(二)
- 一正示(三)
- 一备列众义(二)
- 一总明出生功德(阿)
- 二別示十种功德(十)
- 一成正觉
- 二降魔外
- 三应尘土
- 四转法轮
- 五蒙授记
- 六拔群苦
- 七事知识
- 八摄亲因
- 九入涅槃
- 十付佛法
- 二指广结名(若)
- 三更说別名(亦)
- 一备列众义(二)
- 二劝持(汝)
- 一正示(三)
- 二因人以此灭恶生善(二)
- 一广明生善灭恶(二)
- 一总劝受持(阿)
- 二別明功德(二)
- 一标(阿)
- 二释(十)
- 一能除诸难
- 二能生诸智
- 三不堕恶趣
- 四具诸功德
- 五除诸垢罪
- 六宿业消除
- 七所求如愿
- 八国界安宁
- 九年丰障消
- 十恶星不入
- 二总述佛意结劝
- 一广明生善灭恶(二)
- 一果人由此自行化他(二)
- 三述愿加护(六)
- 一金刚
- 二天王
- 三八部
- 四天神
- 五灵祗
- 六金刚藏王(二)
- 一述意(尔)
- 二叙护(世)
- 一阿难述请(二)
- ○三明迷悟以证圆位(二)
- 一阿难述请(二)
- 一叙过述益(阿)
- 二因行请位(世)
- 二如来宣说(二)
- 一标明(二)
- 一理绝名言(佛)
- 二对迷立悟(二)
- 一迷真起妄(因)
- 二灭妄名真
- 二別示(二)
- 一迷真起妄颠倒类生(二)
- 二返妄归真浅深位立(三)(第八卷)
- 一总明渐次(二)
- 一结前生后(二)
- 一结颠倒因(阿)
- 二生渐次法(汝)
- 二标列正明(二)
- 一标列(云)
- 二正明(三)
- 一修习除助因(三)
- 一征(云)
- 二释(二)
- 一总明四食(阿)
- 二明断五辛(二)
- 一述意(一切)
- 二正断(二)
- 一约断显助开(是)
- 二约人明过患(二)
- 一说法人过(如)
- 二坐禅人过(是)
- 三结(阿)
- 二真修刳正性(三)
- 一征(云)
- 二释(二)
- 一以戒刳性(二)
- 一持小乘(二)
- 一正明(阿)
- 二反显(阿)
- 二持大乘(先)
- 一持小乘(二)
- 二持戒利益(二)
- 一明利益(禁)
- 二得神通(是)
- 一以戒刳性(二)
- 三结(是)
- 三增进违现业(三)
- 一征(云)
- 二释(三)
- 一初相(阿)
- 二中相(十)
- 三后相(是)
- 三结(是)
- 一修习除助因(三)
- 一结前生后(二)
- 二別明诸位(九)
- 一乾慧
- 二十信
- 三十住
- 四十行
- 五十向
- 六四加行
- 七十地
- 八等觉
- 九妙觉
- 三总结诸位(三)
- 一以止观结
- 二以渐次结
- 三以邪正结
- 一总明渐次(二)
- 一标明(二)
- 一阿难述请(二)
- ○二结显经名(二)
- 一问
- 二答(五)
- 一定经体
- 二定经力用
- 三定经宗
- 四定经教相
- 五定经名
- ○二约別能招报心以明修证(二)
- 一示现行能招报(二)
- 一疑问(二)
- 一叙闻得益
- 二起礼陈疑(二)
- 一起礼述益(即)
- 二对佛陈疑(二)
- 一双问能所
- 二別问所招
- 二开示(二)
- 一赞许(佛)
- 二正示(二)
- 一双答能所(二)(第九卷)
- 一总示能招所招因果(二)
- 一能招报因(二)
- 一约迷真双标(一)
- 二分内外別示(二)
- 一内分
- 二外分
- 二所招报果(二)
- 一牒二习因(阿)
- 二所招五果(五)
- 一纯想
- 二情少想多
- 三均筭
- 四情多想少
- 五纯情
- 一能招报因(二)
- 二別详能招所招因果(七)
- 一地狱(三)
- 一结前标起(循)
- 二详辨因果(二)
- 一能招十习因(二)
- 二所招六交报(二)
- 一总明(云)
- 二別示(二)
- 一征
- 二示(六)
- 一见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發二相
- 二历六根
- 二闻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發二相
- 二历六根
- 三嗅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發二相
- 二历六根
- 四味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發二相
- 二历六根
- 五触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發二相
- 二历六根
- 六思报(二)
- 一标
- 二释(三)
- 一临终见相
- 二入狱初相(二)
- 三入狱后相(二)
- 一發二相
- 二历六根
- 一见报(二)
- 三总结显妄(二)
- 一由妄所成(二)
- 一总结由妄所成(阿)
- 二別结能所因果(五)
- 一阿鼻因果
- 二八无间因果
- 三十八狱因果
- 四三十六狱因果
- 五一百八狱因果
- 二非真本(有由)
- 一由妄所成(二)
- 二鬼趣(三)
- 一总明
- 二別显(十)
- 三总结(二)
- 一正结虗妄
- 二引前重示
- 三畜生(三)
- 一总明
- 二別显(十)
- 三总结(二)
- 一正结虗妄
- 二引前重示
- 四人道(三)
- 一总明(二)
- 一反征其剩(复)
- 二酬偿难息(阿)
- 二別显(十)
- 三结示(是)
- 一总明(二)
- 五仙道(三)
- 一总明(二)
- 一反征其剩(复)
- 二酬偿难息(阿)
- 二別显(十)
- 三结示(是)
- 一总明(二)
- 六天道(二)
- 一別示诸天(三)
- 一欲界六天(二)
- 一正释(六天)
- 二结示
- 二色界十八天(二)
- 一別释(四)
- 一初禅三天(二)
- 一正释
- 二结示
- 二二禅三天(二)
- 一正释
- 二结示
- 三三禅三天(二)
- 一正释
- 二结示
- 四四禅分(二)
- 一四根本(二)
- 一正释
- 二总示
- 二五不还(三)
- 一总示(阿)
- 二別明(五天)
- 三结示(阿)
- 一四根本(二)
- 一初禅三天(二)
- 二总结
- 一別释(四)
- 三无色界四天(二)
- 一正释(二)
- 一明感报(二)
- 一简回心不入(复)
- 二明生天类殊(二)
- 一別明四天(四)
- 二总辨二类(此)
- 二辨王民(阿)
- 一明感报(二)
- 二结示
- 一正释(二)
- 一欲界六天(二)
- 二总结虗妄(此)
- 一別示诸天(三)
- 七修罗(复)
- 一地狱(三)
- 一总示能招所招因果(二)
- 二结示劝断(二)
- 一结示(二)
- 一结能所本妄(二)
- 一能招现行因妄(如)
- 二所招七趣果妄(阿)
- 二示悟无能所(二)
- 一妙悟皆无(若)
- 二妄生本无(不)
- 一结能所本妄(二)
- 二劝断(二)
- 一结劝得失(汝)
- 二结显邪正(作)
- 一结示(二)
- 一双答能所(二)(第九卷)
- 一疑问(二)
- 二详發得能招报○
- 一示现行能招报(二)
- ○二详發得能招报(二)
- 一正明發相(二)
- 一结前
- 二正详(二)
- 一详明發得(二)
- 一标示能所(三)
- 一标示(二)
- 一标
- 二示
- 二许宣(汝)
- 三伫听(阿)
- 一标示(二)
- 二详明能所(二)
- 一总明發得因由(三)
- 一明發得因由(二)
- 一生佛理同佛
- 二迷悟事异(二)
- 一迷真起妄(由)
- 二悟理魔發(二)
- 一归元妄灭(汝)
- 二将归魔發(二)
- 一诸圣心通(汝)
- 二魔凡惊慴(一)
- 二明魔發本意
- 三明损益劝诫
- 一明發得因由(二)
- 二別解發得相状(五)
- 一色阴(三)
- 二受阴(三)
- 一总示始终(三)
- 二正详發得(十)
- 一见物生悲(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二勇齐诸佛(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三枯渴沉忆(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四自疑舍那(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五生无尽忧(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六生无限勇(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七起大我慢(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八轻安自足(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九拨无因果(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十爱极發狂(二)
- 一指相定名
- 二用心邪正(二)
- 一正心
- 二邪心
- 一见物生悲(二)
- 三结过劝示(阿)
- 三想阴(三)
- 四行阴○
- 五识阴○
- 一总明發得因由(三)
- 一标示能所(三)
- 二结劝钦承○
- 一详明發得(二)
- 二更断余疑○
- 一正明發相(二)
- ○四行阴(三)(第十卷)
- 一总示始终(三)
- 二正详發相(十)
- 一二无因论(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本无因(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二末无因(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一本无因(二)
- 三结示
- 二四徧常(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三常无常(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四四有边(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五四不死(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六十六有相(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七八无因(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八八俱非(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九七断灭(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十五现涅槃(二)
- 一正心绝魔
- 二穷元發见(三)
- 一总述
- 二別显(二)
- 一正明
- 二结过
- 三结示
- 一二无因论(三)
- 三结显妄源
- ○五识阴(三)
- 一总示始终(三)
- 二正详發相(十)
- 一因所因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二能非能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三常非常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四知无知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五生无生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六归无归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七贪非贪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八嗔无嗔执(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计成过(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九定性声闻(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解起著(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十定性缘觉(二)
- 一行尽识现
- 二因解起著(二)
- 一正叙
- 二结斥
- 一因所因执(二)
- 三斥邪结正(二)
- 一斥邪(二)
- 一显过(二)
- 一结由识(阿)
- 二具明过(二)
- 一八境(众)
- 二二乘(声)
- 二劝示(汝)
- 一显过(二)
- 二结正(二)
- 一示法门(如)
- 二明超能(二)
- 一能超至等觉
- 二能超至如来
- 一斥邪(二)
- ○二结劝钦承(三)
- 一总结示(此)
- 二劝两根(二)
- 一利根宜精识(魔)
- 二钝根托秘呪(若)
- 三令钦奉(汝)
- ○二更断除疑(二)
- 一疑问(阿)
- 二答释(二)
- 一正答所问(三)
- 一答五阴妄想(二)
- 一正答(二)
- 一总答(二)
- 一真如本净妄生诸法(佛)
- 二因缘自然二计虗妄(三)
- 一立(妄)
- 二破(二)
- 一总破二计(彼)
- 二別破二计(二)
- 一破因缘
- 二破自然
- 三结(是)
- 二別答(五)
- 一坚固妄想(汝)
- 二虗明妄想(即)
- 三融通妄想(由)
- 四幽隐妄想(化)
- 五罔象妄想(二)
- 一正辨识相(又)
- 二更显微细(阿)
- 一总答(二)
- 二结答(阿)
- 一正答(二)
- 二答请何为界(汝)
- 三答并销次第(三)
- 一约生灭(此)
- 二约事理(理)
- 三喻巾结(我)
- 一答五阴妄想(二)
- 二结劝传(示)
- 一正答所问(三)
△二正宗分竟
- ○三流通(二)
- 一结劝流通(二)
- 一以施福较劝(二)
- 一约施福较显(二)
- 一问(阿)
- 二答(阿)
- 二举功德劝通(二)
- 一灭罪功(佛)
- 二生福德(得)
- 一约施福较显(二)
- 二以成佛正劝(阿)
- 一以施福较劝(二)
- 二结益流通(佛)
- 一结劝流通(二)
△三流通分竟
首楞严经观心定解科(终)
校注
[A1] 三【CB】,二【卍续】
[A2] 一【CB】,二【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5 册 楞严经观心定解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