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宝镜疏科
十別解文义准常分(三)。
- 一序分
- 二正宗
- 三流通
- ○初序文(二)
- 一证信(二)
- 一明五义证信(如是)
- 二引大众证信(三)
- 一声闻众(二)
- 一举类标数(与大)
- 二叙德详名(二)
- 一叙德(皆是)
- 二详名(其名)
- 二缘觉众(复有)
- 三菩萨众(二)
- 一自咨先集众(十方)
- 二闻音后集众(迦陵)
- 一声闻众(二)
- 二發起(四)
- 一王臣设供(时波)
- 二佛僧赴请(佛勅)
- 三阿难误堕(二)
- 一出将堕之由(唯有)
- 二明正堕之事(尔时)
- 四如来遣救(如来)
- 一证信(二)
- ○二正宗分(二)
- 一正请正说(三)
- 一阿难正请(二)
- 一悔闻请定(阿难)
- 二会众愿闻(于时)
- 二如来正说(二)
- 一正谈大定始终(二)
- 一约破显谈定体以明信解之理(二)
- 一明妄真以生信(二)
- 一如来破妄显真(二)
- 一破所执妄心(三)
- 一取心定判(三)
- 一问(佛告)
- 二答(阿难)
- 三判(佛言)
- 二正与斥破(二)
- 一如来破妄(三)
- 一破妄无处(七)
- 一破在内(五)
- 一诫直审缘(汝今)
- 二举喻定处(佛告)
- 三执心在内(二)
- 一正执(阿难)
- 二例定(佛告)
- 四悬示定名(尔时)
- 五正为斥破(二)
- 一引例(佛告)
- 二正破(阿难)
- 二破在外(二)
- 一转计(阿难)
- 二斥破(二)
- 一立例(佛告)
- 二正破(佛告)
- 三破潜根(二)
- 一转计(阿难)
- 二斥破(二)
- 一立例(佛告)
- 二正破(佛告)
- 四破内外(二)
- 一转计(阿难)
- 二斥破(三)
- 一正破(佛告)
- 二转破(三)
- 一破对内(若离)
- 二破在空(若在)
- 三破两觉(必汝)
- 三结破(是故)
- 五破随合(二)
- 一转计(阿难)
- 二斥破(三)
- 一牒计(佛告)
- 二正破(二)
- 一破无体(是心)
- 二破有体(二)
- 一约内外出与入破(若有)
- 二约一多徧不徧破(阿难)
- 三结破(是故)
- 六破中间(二)
- 一破泛计(二)
- 一泛计(阿难)
- 二泛破(佛言)
- 二破正计(三)
- 一正计(阿难)
- 二正破(佛告)
- 三结破(是故)
- 一破泛计(二)
- 七破无著(三)
- 一转计(阿难)
- 二斥破(佛告)
- 三结破(是故)
- 一破在内(五)
- 二斥妄非心(二)
- 一阿难自责请益(尔时)
- 二如来显發非心(三)
- 一光表破显诸相(尔时)
- 二發明真妄二本(佛告)
- 三正斥妄识非心(二)
- 一征起直斥(阿难)
- 二惊索示名(阿难)
- 三示妄无体(二)
- 一阿难述怖求示(阿难)
- 二如来安慰显示(二)
- 一慰真许有(尔时)
- 二示妄则无(若汝)
- 一破妄无处(七)
- 二大众知非(即时)
- 一如来破妄(三)
- 三结皈其判(佛告)
- 一取心定判(三)
- 二显所遗真性○
- 一破所执妄心(三)
- 二庆喜明心生信○
- 一如来破妄显真(二)
- 二辩相性而开解○
- 一明妄真以生信(二)
- 二约修证谈定用以明行证之事○
- 一约破显谈定体以明信解之理(二)
- 二通示全经名目○
- 一正谈大定始终(二)
- 三阿难获益○
- 一阿难正请(二)
- 二重请重说○
- 一正请正说(三)
以上一破所执妄心竟。
- ○二显所遗真性(二)
- 一当机舍妄求真(阿难)
- 二如来就妄显真(二)
- 一光表许说(即时)
- 二正显即真(三)
- 一就妄示真(二)
- 一带妄显真(十)
- 一指见是心(四)
- 一将拳验见(阿难)
- 二就拳例见(佛告)
- 三引例辩谬(佛告)
- 四结显唯心(是故)
- 二显见不动(三)
- 一叙众望示(阿难)
- 二辩定客尘(三)
- 一问(尔时)
- 二答(时憍)
- 三印(佛言)
- 三正显不动(三)
- 一对外境以显不动(即时)
- 二就内根以显不动(如来)
- 三责明知故认妄动(于是)
- △三显见不灭(三)(第二卷)
- 一请问(二)
- 一众作念请(尔时)
- 二王出词问(时波)
- 二说示(二)
- 一说身有变迁(二)
- 一略说变灭(佛告)
- 二广辩变灭(大王)
- 二明性无生灭(二)
- 一征定许说(佛告)
- 二彰明不灭(二)
- 一彰所见不灭(大王)
- 二明能见不灭(佛言)
- 一说身有变迁(二)
- 三领悟(王闻)
- 一请问(二)
- 四显见不失(二)
- 一疑问(阿难)
- 二说示(二)
- 一以背倒无失为喻(即时)
- 二以心倒无失合喻(三)
- 一举法直合(则知)
- 二令观颠倒(随汝)
- 三通示正倒(三)
- 一引昔教明正(佛兴)
- 二责认妄成倒(云何)
- 三喻虽倒不失(譬如)
- 五显见无还(二)
- 一疑请(阿难)
- 二开示(二)
- 一破缘心有还(二)
- 一总标法喻(佛告)
- 二別示可还(二)
- 一略明无性(若以)
- 二广示有还(斯则)
- 二显见性无还(三)
- 一求示无还(阿难)
- 二正示无还(三)
- 一明见性即真(佛告)
- 二示可还非真(汝应)
- 三显无还乃真(汝见)
- 三结责自沦(则知)
- 一破缘心有还(二)
- 六显见非物(二)
- 一当机伸问(阿难)
- 二如来正显(四)
- 一标定能所(二)
- 一明能见性(佛告)
- 二明所见物(阿难)
- 二就中拣择(汝应)
- 三物见分明(四)
- 一正明物不是见(阿难)
- 二正明见不是物(阿难)
- 三反辩见不是物(若见)
- 四反辩物不是见(又则)
- 四责疑自性(云何)
- 一标定能所(二)
- 七显见无碍(三)
- 一当机因尘疑碍(阿难)
- 二如来显性无碍(二)
- 一正明无碍(佛告)
- 二转释无碍(阿难)
- 三通结碍与不碍(一切)
- 八显见惟真(二)
- 一疑问(阿难)
- 二决答(二)
- 一双遣二途(三)
- 一正遣是见(佛告)
- 二转遣非是(佛复)
- 三因众俯慰(于是)
- 二正明一真(二)
- 一文殊启请(是时)
- 二如来慈示(二)
- 一明真心绝待(二)
- 一正说(佛告)
- 二例明(文殊)
- 二结迷悟差殊(是以)
- 一明真心绝待(二)
- 一双遣二途(三)
- 九显见超情(三)
- 一超外道情(二)
- 一疑问(阿难)
- 二决答(佛告)
- 二超内教情(二)
- 一转计(阿难)
- 二推破(佛言)
- 三超内外情(当知)
- 一超外道情(二)
- 十显见离见(三)
- 一引教致问(阿难)
- 二对理辩明(二)
- 一明昔说是权(佛言)
- 二辩今说非缘(阿难)
- 三正显离见(二)
- 一正显(是故)
- 二结劝(汝等)
- 一指见是心(四)
- 二辩妄明真○
- 一带妄显真(十)
- 二会科明性○
- 三历大融相○
- 一就妄示真(二)
以上一带妄显真竟。
- ○二辩妄明真(二)
- 一通明请许(二)
- 一述迷请示(阿难)
- 二责滞许宣(尔时)
- 二別为开示(二)
- 一辩明妄真(二)
- 一详彰二妄(二)
- 一直示名目(二)
- 一总示(阿难)
- 二別明(二)
- 一明別业妄见(云何)
- 二明同分妄见(云何)
- 二进退合明(二)
- 一总示(阿难)
- 二別明(二)
- 一举別例同退同合別(阿难)
- 二举同例別进別明同(阿难)
- 一直示名目(二)
- 二显示本真(若能)
- 一详彰二妄(二)
- 二通破疑执(二)
- 一蹑前悟与未悟(阿难)
- 二正破和合非合(二)
- 一先破和合(二)
- 一牒疑(阿难)
- 二正破(二)
- 一破和(则汝)
- 二破合(复次)
- 二破非和合(二)
- 一转计(阿难)
- 二斥破(二)
- 一破非和(佛言)
- 二破非合(又妙)
- 一先破和合(二)
- 一辩明妄真(二)
- 一通明请许(二)
以上一就见显真竟。
- ○二会科明性(二)
- 一总标即妄即真(阿难)
- 二別明即妄即真(四)
- 一会五阴即性(二)
- 一总征(阿难)
- 二別释(五)
- 一色阴即性(阿难)
- 二受阴即性(阿难)
- 三想阴即性(阿难)
- 四行阴即性(阿难)
- 五识阴即性(阿难)
- △二会六入即性(二)(第三卷)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释(六)
- 一眼入即性(阿难)
- 二耳入即性(阿难)
- 三鼻入即性(阿难)
- 四舌入即性(阿难)
- 五身入即性(阿难)
- 六意入即性(阿难)
- 三会十二处即性(二)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释(六)
- 一眼色即性(阿难)
- 二耳声即性(阿难)
- 三鼻香即性(阿难)
- 四舌味即性(阿难)
- 五身触即性(阿难)
- 六意法即性(阿难)
- 四会十八界即性(二)
- 一总征(复次)
- 二別释(六)
- 一眼色识即性(阿难)
- 二耳声识即性(阿难)
- 三鼻香识即性(阿难)
- 四舌味识即性(阿难)
- 五身触识即性(阿难)
- 六意法识即性(阿难)
- 一会五阴即性(二)
以上会科明性竟。
- ○三历大融相(三)
- 一当机疑问(阿难)
- 二呵诫许宣(尔时)
- 三正为开示(二)
- 一总示大性(阿难)
- 二別显大性(七)
- 一地大即性(汝观)
- 二火大即性(阿难)
- 三水大即性(阿难)
- 四风大即性(阿难)
- 五空大即性(阿难)
- 六见大即性(阿难)
- 七识大即性(阿难)
以上一如来破妄显真竟。
- ○二庆喜明心生信(二)
- 一经家叙益(尔时)
- 二当机赞述(六)
- 一赞佛法(玅湛)
- 二述明心(消我)
- 三發大愿(愿今)
- 四请证盟(伏请)
- 五希更示(大雄)
- 六表深信(舜若)
以上一明妄真以生信竟。
- ○二辩相性而开解(二)(第四卷)
- 一满慈叙疑请示(尔时)
- 二如来破疑许宣(三)
- 一许宣诫听(尔时)
- 二正为破疑(二)
- 一正告满慈(二)
- 一破诸相生续疑(二)
- 一正破所疑(三)
- 一总辩真妄(二)
- 一牒定真觉(佛言)
- 二辩明妄觉(佛言)
- 二別明生续(二)
- 一明忽生之故(觉非)
- 二明相续之由(三)
- 一世界相续(觉明)
- 二众生相续(复次)
- 三业果相续(富楼)
- 三通结终始(富楼)
- 二兼释转难(二)
- 一满慈执因难果(富楼)
- 二如来真妄喻释(二)
- 一喻妄不复生(佛告)
- 二喻真不复变(又如)
- 一总辩真妄(二)
- 一正破所疑(三)
- 二破大性圆融疑(二)
- 一正破所疑(二)
- 一喻明性相(二)
- 一牒疑举喻(富楼)
- 二以法合喻(真玅)
- 二正明性相(三)
- 一因迷悟辩性相(二)
- 一明迷即世相(富楼)
- 二显悟即藏性(我以)
- 二正圆融示藏性(三)
- 一正示空藏之性(而如)
- 二复示不空之性(即如)
- 三圆示空不空性(即如)
- 三以法喻策进修(如何)
- 一因迷悟辩性相(二)
- 一喻明性相(二)
- 二复释转难(二)
- 一满慈领问(富楼)
- 二如来决答(二)
- 一明妄本无因(佛告)
- 二显真非有得(汝但)
- 一正破所疑(二)
- 一破诸相生续疑(二)
- 二兼示阿难○
- 一正告满慈(二)
- 三获益开解○
以上一正告满慈竟。
- ○二兼示阿难(二)
- 一阿难执前疑问(即时)
- 二如来破疑诫劝(二)
- 一破疑(二)
- 一即喻推破(佛告)
- 二以法况显(是故)
- 二诫劝(二)
- 一诫徒闻无功(菩提)
- 二劝真修有益(是故)
- 一破疑(二)
- ○三获益开解(阿难)
以上一约破显谈定体以明信解之理竟。
- ○二约修证谈定用以明行证之事(二)
- 一明正助以示行(二)
- 一示当机圆通正修(二)
- 一阿难述领致请(重复)
- 二如来宣示法要(二)
- 一经家叙意(尔时)
- 二世尊正示(二)
- 一双审二本(二)
- 一总征(汝等)
- 二別释(二)
- 一审因地心(二)
- 一总劝须审(阿难)
- 二正示当审(二)
- 一总立例(以是)
- 二別示法(二)
- 一以生灭法例可作(二)
- 一出妄总标(则汝)
- 二依义別释(二)
- 一通明浊义(云何)
- 二別示浊名(阿难)
- 二以无生灭例虚空(二)
- 一澄浊还清(阿难)
- 二以喻合法(如澄)
- 一以生灭法例可作(二)
- 二审烦恼本(二)
- 一总劝须审(第二)
- 二正示当审(二)
- 一总立例(阿难)
- 二別示法(二)
- 一以颠倒倒结(二)
- 一总示结根(则汝)
- 二別明结相(二)
- 一就众生性以明数无多少(阿难)
- 二约境界相以明用有优劣(阿难)
- 二以降伏例解(二)
- 一略示心要(阿难)
- 二广示心要(二)
- 一疑请(阿难)
- 二正示(二)
- 一约惑体总示(二)
- 一统示流根(佛告)
- 二辩明一六(今汝)
- 二约结相別示(二)
- 一明迷真成结(由明)
- 二明返妄为解(三)
- 一示返妄圆㧞(汝但)
- 二示悟真互用(二)
- 一举互用人(不由)
- 二引互用例(阿难)
- 三显真常性本(二)
- 一示圆常性(二)
- 一因疑致问(阿难)
- 二除疑开示(三)
- 一斥迷许示(佛告)
- 二即事除疑(二)
- 一就声尘审定(即时)
- 二即闻性显常(阿难)
- 三结示断常(以诸)
- △二示结解本(二)(第五卷)
- 一明结解无二(二)
- 一疑请(阿难)
- 二指示(二)
- 一经家叙瑞(尔时)
- 二如来正示(二)
- 一诸佛共说(于是)
- 二本师亲宣(二)
- 一疑问(阿难)
- 二正示(二)
- 一长行(佛告)
- 二偈颂(二)
- 一标偈(尔时)
- 二正颂(二)
- 一祇夜颂前(真性)
- 二伽陀开后(解结)
- 二明六解一亡(二)
- 一叙益呈疑(于是)
- 二举事辩答(二)
- 一辩结巾喻迷(即时)
- 二辩解巾喻悟(三)
- 一喻六解一亡(佛告)
- 二喻解结唯心(阿难)
- 三喻结解即定(阿难)
- 一明结解无二(二)
- 一示圆常性(二)
- 一约惑体总示(二)
- 一以颠倒倒结(二)
- 一审因地心(二)
- 二直示一门○
- 一双审二本(二)
- 二示未来道场助行○
- 一示当机圆通正修(二)
- 二辩迷悟以明证○
- 一明正助以示行(二)
- ○二直示一门(五)
- 一当机求示(阿难)
- 二如来徧询(尔时)
- 三诸圣各说(二)
- 一诸圣略明(四)
- 一六尘圆通(六)
- 一陈那观声(憍陈)
- 二沙陀观色(优婆)
- 三香严观香(香严)
- 四药王观味(药王)
- 五贤护观触(跋陀)
- 六迦叶观法(摩诃)
- 二五根圆通(五)
- 一那律观眼(阿那)
- 二槃特观鼻(周利)
- 三憍𣑽观舌(憍梵)
- 四毕陵观身(毕陵)
- 五空生观意(须菩)
- 三六识圆通(六)
- 一舍利眼识(舍利)
- 二普贤耳识(普贤)
- 三难陀鼻识(孙陀)
- 四满慈舌识(富楼)
- 五波离身识(优婆)
- 六目连意识(大目)
- 四七大圆通(七)
- 一乌𫇴观火(乌𫇴)
- 二持地观地(持地)
- 三月光观水(月光)
- 四瑠璃观风(琉璃)
- 五空藏观空(虗空)
- 六弥勒观识(弥勒)
- 七势至观根(大势)
- 一六尘圆通(六)
- 二观音广陈○
- 一诸圣略明(四)
- 四佛现瑞印○
- 五文殊拣选○
- ○二观音广陈(二)(第六卷)
- 一通叙缘起(三)
- 一明古佛受定(尔时)
- 二明依教修定(初于)
- 三明發用由定(二)
- 一略述自证定力(世尊)
- 二广陈利他定用(三)
- 一陈三十二应(二)
- 一正明随应玅用(二)
- 一随四圣机(世尊)
- 二随六凡机(二)
- 一应希求心(若诸)
- 二应厌离心(若有)
- 二通结功由定力(是名)
- 一正明随应玅用(二)
- 二陈十四无畏(三)
- 一先标自证定力(世尊)
- 二正明施无畏用(四)
- 一八难无畏(一者)
- 二三毒无畏(九者)
- 三二求无畏(十二)
- 四持名无畏(十四)
- 三通结施无畏用(是名)
- 三陈四不思议(二)
- 一总标(世尊)
- 二別列(四)
- 一现像不思议(一者)
- 二呪力不思议(二者)
- 三受施不思议(三者)
- 四兴供不思议(四者)
- 一陈三十二应(二)
- 二结答圆通(佛问)
- 一通叙缘起(三)
- ○四佛现瑞印(尔时)
- ○五文殊拣选(三)
- 一佛命拣选(于是)
- 二文殊偈对(二)
- 一经家叙仪(文殊)
- 二文殊正选(五)
- 一發源应选(三)
- 一發真妄源(觉海)
- 二發生灭源(迷妄)
- 三正明应选(归元)
- 二別拣诸门(四)
- 一拣六尘(色想)
- 二拣六根(见性)
- 三拣六识(识见)
- 四拣七大(若以)
- 三正选耳根(五)
- 一明法玅(我今)
- 二明人胜(离苦)
- 三明定真(我今)
- 四明行当(今此)
- 五明应修(二)
- 一嘱听教修(阿难)
- 二详明修习(三)
- 一法说(闻非)
- 二喻说(如世)
- 三法合(六根)
- 四普劝修习(大众)
- 五结请真实(诚如)
- 一發源应选(三)
- 三大众获益(于是)
以上一示当机圆通正修竟。
- ○二示未来道场助行(三)
- 一伸请(阿难)
- 二赞许(尔时)
- 三正说(二)
- 一明以戒为本(二)
- 一总标三学之本(佛告)
- 二別示四重之戒(四)
- 一淫戒(阿难)
- 二杀戒(阿难)
- 三盗戒(阿难)
- 四妄语(阿难)
- △二明诵呪除习(二)(第七卷)
- 一通结前文(阿难)
- 二正开后说(二)
- 一略述受持(二)
- 一劝持显益(二)
- 一劝持(若有)
- 二显益(且汝)
- 二精修感应(若有)
- 一劝持显益(二)
- 二广显仪轨(二)
- 一正示仪轨(二)
- 一请问(阿难)
- 二示答(二)
- 一別示(二)
- 一坛法(二)
- 一立坛方法(佛告)
- 二供养方法(二)
- 一坛中供物(坛心)
- 二坛外庄严(令其)
- 二修法(三)
- 一示其行修(二)
- 一七中助行(于初)
- 二七后正修(即于)
- 二简其不成(阿难)
- 三明其获益(从三)
- 一示其行修(二)
- 一坛法(二)
- 二总结(汝问)
- 一別示(二)
- 二重宣神呪(三)
- 一当机启请(阿难)
- 二世尊正宣(二)
- 一化佛说呪(二)
- 一现化表显(尔时)
- 二正说神呪(南无)
- 二述功劝持(二)
- 一述果人自利化他功(阿难)
- 二述因人灭恶生善功(三)
- 一略示得失(汝等)
- 二广显利益(八)
- 一获益免难(阿难)
- 二诸圣拥护(阿难)
- 三不堕恶趣(从第)
- 四得佛功德(此诸)
- 五消除现业(阿难)
- 六消除夙愆(阿难)
- 七随求满愿(复次)
- 八护国安民(阿难)
- 三结劝真实(是故)
- 一化佛说呪(二)
- 三众圣愿护(二)
- 一天神愿护(说是)
- 二菩萨愿护(尔时)
- 一正示仪轨(二)
- 一略述受持(二)
- 一明以戒为本(二)
以上一明正助以示行竟。
- ○二辩迷悟以明证(二)
- 一当机悟修请位(阿难)
- 二如来赞许开示(二)
- 一赞许(尔时)
- 二开示(二)
- 一总标真妄之源(佛言)
- 二別示迷悟之理(二)
- 一示迷真逐妄则为类生(二)
- 一通明二倒(阿难)
- 二別释二倒(二)
- 一释众生颠倒(阿难)
- 二释世界颠倒(三)
- 一总释因名(阿难)
- 二別释果相(十二)
- 一卵生相(阿难)
- 二胎生相(由因)
- 三湿生相(由因)
- 四化生相(由因)
- 五有色相(由因)
- 六无色相(由因)
- 七有想相(由因)
- 八无想相(由因)
- 九非有色相(由因)
- 十非无色相(由因)
- 十一非有想相(由因)
- 十二非无想相(由因)
- 三通结其名(是名)
- △二示返妄归真便成圣位(三)(第八卷)
- 一总明渐次三位(二)
- 一结前开后(阿难)
- 二总标別详(二)
- 一总标(云何)
- 二別详(三)
- 一除助因(云何)
- 二刳正性(云何)
- 三违现业(云何)
- 二別示贤圣诸位(九)
- 一乾慧位(阿难)
- 二十信位(即位)
- 三十住位(阿难)
- 四十行位(阿难)
- 五十向位(阿难)
- 六加行位(阿难)
- 七登地位(阿难)
- 八等觉位(如来)
- 九玅觉位(阿难)
- 三通结修证行位(是种)
- 一总明渐次三位(二)
- 一示迷真逐妄则为类生(二)
以上一正谈大定始终竟。
- ○二通示全经名目(二)
- 一文殊请名奉持(尔时)
- 二如来示名教持(佛告)
- ○三阿难闻经获益(说是)
以上正请正说竟。
- ○二重请重说(二)
- 一当机即事重请(二)
- 一述益谢前(即从)
- 二重疑请后(三)
- 一疑真何有妄(世尊)
- 二疑地狱同別(世尊)
- 三恳慈悲开示(唯垂)
- 二如来因请重说(二)
- 一重详七趣以励精修(二)
- 一赞许(佛告)
- 二说示(三)
- 一总明二分(四)
- 一通明真妄(阿难)
- 二双示内外(二)
- 一内分(阿难)
- 二外分(阿难)
- 三总示升沉(阿难)
- 四结答同別(循造)
- 二別详七趣(七)
- 一地狱趣(三)
- 一总标习因交报(阿难)
- 二別示习因交报(二)
- 一明十习因(十)
- 一淫习(云何)
- 二贪习(二者)
- 三慢习(三者)
- 四嗔习(四者)
- 五诈习(五者)
- 六诳习(六者)
- 七怨习(七者)
- 八见习(八者)
- 九枉习(九者)
- 十讼习(十者)
- 二明六交报(二)
- 一总征(云何)
- 二別释(六)
- 一见报(何云)
- 二闻报(二者)
- 三嗅报(三者)
- 四味报(四者)
- 五触报(五者)
- 六思报(六者)
- 一明十习因(十)
- 三通结习因交报(阿难)
- 二诸鬼趣(三)
- 一总标(复次)
- 二別释(若于)
- 三结示(阿难)
- 三旁生趣(三)
- 一总标(复次)
- 二別释(物怪)
- 三结示(阿难)
- 四明人趣(三)
- 一总标(复次)
- 二別释(汝今)
- 三结示(阿难)
- 五明仙趣(三)
- 一总标(阿难)
- 二別释(阿难)
- 三结示(阿难)
- 六诸天趣(二)
- 一详列诸天(三)
- 一六欲(三)
- 一标因(阿难)
- 二示相(于邪)
- 三结名(阿难)
- △二四禅(四)(第九卷)
- 一明初禅三天(阿难)
- 二明二禅三天(阿难)
- 三明三禅三天(阿难)
- 四明四禅九天(二)
- 一凡外四天(阿难)
- 二圣众五天(阿难)
- 三四空(五)
- 一简𢌞心超出(复次)
- 二示四空天相(若在)
- 三辩圣凡有异(此等)
- 四明王民不同(阿难)
- 五结空天名目(阿难)
- 一六欲(三)
- 二结成虚妄(此皆)
- 一详列诸天(三)
- 七修罗趣(复次)
- 一地狱趣(三)
- 三结妄劝修○
- 一总明二分(四)
- 二再辩五魔而妨惑乱○
- 一重详七趣以励精修(二)
- 一当机即事重请(二)
- ○三结妄劝修(二)
- 一结妄(阿难)
- 二劝修(若得)
以上一重详七趣以励精修竟。
- ○二再辩五魔而妨惑乱(二)
- 一正详定境魔事(三)
- 一普告魔事须知(即时)
- 二会众欢喜听诲(阿难)
- 三双明魔事总別(三)
- 一总明动魔之由(二)
- 一明正动因由(佛告)
- 二示迷悟得失(然彼)
- 二別详诸魔之境(五)
- 一色阴魔境(三)
- 一通明阴境(阿难)
- 二別示魔事(十)
- 一身能出碍(阿难)
- 二身彻拾虫(阿难)
- 三于空闻法(又以)
- 四见佛出现(又以)
- 五空成宝色(又以)
- 六暗中见物(又以)
- 七烧斫无觉(又以)
- 八徧见无碍(又以)
- 九遥见遥闻(又以)
- 十妄见妄说(又以)
- 三结害劝示(阿难)
- 二受阴魔境(三)
- 一通明阴境(阿难)
- 二別示魔事(十)
- 一过抑成悲(阿难)
- 二过激生勇(阿难)
- 三智衰成忆(又彼)
- 四慧强成劣(又彼)
- 五历险生忧(又彼)
- 六觉安生喜(又彼)
- 七见胜成慢(又彼)
- 八轻安自足(又彼)
- 九著空毁戒(又彼)
- 十著有贪婬(又彼)
- 三结害劝示(阿难)
- 三想阴魔境(三)
- 一通明阴境(阿难)
- 二別示魔事(十)
- 一贪善巧(阿难)
- 二贪经历(阿难)
- 三贪契合(又善)
- 四贪辩析(又善)
- 五贪冥感(又善)
- 六贪静谧(又善)
- 七贪宿命(又善)
- 八贪神力(又善)
- 九贪深空(又善)
- 十贪长寿(又善)
- 三结害劝示(阿难)
- △四行阴魔境(三)(第十卷)
- 一通明阴境(阿难)
- 二別示魔事(十)
- 一计二种无因(阿难)
- 二计四种徧常(阿难)
- 三计四种颠倒(又三)
- 四计四种分位(又三)
- 五计四种矫乱(又三)
- 六计十六有相(又三)
- 七计八种无相(又三)
- 八计八种俱非(又三)
- 九计七际断灭(又三)
- 十计五现涅槃(又三)
- 三结害劝示(阿难)
- 五识阴魔境(三)
- 一通明阴境(阿难)
- 二別示魔事(十)
- 一因所因执(阿难)
- 二能非能执(阿难)
- 三常非常执(又善)
- 四知无知执(又善)
- 五生无生执(又善)
- 六归无归执(又善)
- 七贪非贪执(又善)
- 八真非真执(又善)
- 九定性声闻(又善)
- 十定性辟支(又善)
- 三结邪显正(阿难)
- 一色阴魔境(三)
- 三通示进修之要(此是)
- 一总明动魔之由(二)
- 二重断阴相余疑○
- 一正详定境魔事(三)
- ○二重断阴相余疑(二)
- 一当机疑请(阿难)
- 二如来释答(二)
- 一具答三问(三)
- 一广答生起妄想(三)
- 一总明(佛告)
- 二別示(五)
- 一明色即坚固妄想(汝体)
- 二明受即虗明妄想(即此)
- 三明想即融通妄想(由汝)
- 四明行即幽隐妄想(化理)
- 五明识即颠倒妄想(又汝)
- 三结成(阿难)
- 二超答阴界浅深(汝今)
- 三追答灭除次第(此五)
- 一广答生起妄想(三)
- 二结劝传示(汝应)
- 一具答三问(三)
以上二正宗分竟。
- ○三流通分(二)
- 一世尊较福叹述(三)
- 一较供佛之福(阿难)
- 二叹灭恶之功(佛告)
- 三述生善之德(阿难)
- 二大众获益欢喜(佛说)
- 一世尊较福叹述(三)
大佛顶首楞严经科文(终)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6 册 楞严经宝镜疏科文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