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䟦多罗宝法经精解评林
楞伽阿䟦多罗宝法经。
○一切佛语心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住南海滨楞伽山顶者。说法之处也。宝华庄严者。是其处胜也。大比丘菩萨众者。列同闻之众也。从彼异佛刹来者。举远知近。以显众多也。无量三昧等者。赞菩萨之德也。此乃一切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真实义)。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乃一经之张本。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自性者。曰妄想。曰缘起。曰成也。识即八识也。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也)。
注曰。如是者。指所闻之法。我闻者阿难从佛闻持是法也。一时者。教主徒众嘉会之时也。佛者觉也。谓觉道既成。乘机说法。导利群生也。自大慧下。別赞大慧之德。诸佛手灌其顶者。明其位居等觉。当受佛位。故为灌顶。自心现境界者。一切善恶境界皆由自心發现。大慧善解。其智超胜也。种种心色者。谓一切有情五蕴种种不同。大慧以无量度门而普应之。则法门深广也。已上诸法。大慧皆能究竟。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为众作發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赞之也。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以偈赞佛曰。世间离生灭。犹如虗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众背觉合尘。流转生死。而起妄想。心识。复计断常二见。无由出离。故如来欲度脱之也)。
注曰。如来以妙智。观察了达生灭等一切诸法。如空华如幻如梦。不有不无。故兴大悲心。而度脱之。使皆得远离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𦦨。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此离惑智二障。烦恼惑障也。尔燄乃梵语智障也)。
注曰。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执。无我者。无此二执也。若于智生著。智亦成障。如来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净无相。众生有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济之。
一切无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佛与众生同具此理。尚无生死可断。焉有涅槃可证。然非证而证。证此涅槃。是则佛为能证之人。涅槃是所证之法。离法无人。离人无法。故云无有)。
注曰。一切者。一切众生也。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也。觉即佛。所觉即涅槃。人法俱泯。故云远离也。人与法两件。所谓二也。二者俱泯。是有而未甞有。无而未甞无。所谓悉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牟尼是梵语。寂默。佛之名也)。
(赞佛偈语止此)。
注曰。此言人能如是观佛寂静之体。从远离而生。是则于佛不生取著。故今世后世皆得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问答)。
注曰。生谓因缘所生。住谓住止。异谓变异。灭谓灭尽。此不言异者。文略耳。然此诸识生灭之相。惟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灭者。谓识蕴于内。念念相续。如水流注。未始暂停也。言相生住灭者。谓相显于外。根境相对。起生住灭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相者。无始熏变。觉成不觉也。业相者。以不觉故。动则成业也。真相者。随缘不变。体性真净也)。
注曰。云业相转相现相。乃从真起妄。妄动成业。因动故转见有境界。次第發现也。此不言现而言真者。盖言体性随缘不变。故名真耳。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別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三种者。真识即如来藏识。现识即如来藏所转。亦名识藏。名转而体不转。分別事识。即意根意识及五识身。此开藏识为二。合事识为一也。八相者。即合上真识现识为一藏识。开上分別事识为七识。谓意根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注曰。此诸识广略开合不同者。良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随染净缘熏变不同。众生无始恶息所熏。惟逐染缘。故如来藏转名识藏。次第转生诸识。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随于净缘。了达诸识皆即真智。如来藏无复转名。则即事而理。反妄归真矣。镜喻现识。是能生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镜之照物。妍丑不差也。
大慧。现识及分別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对境离境。居尘出尘。虽坏不坏。非异不异。此二识。唯坏不坏有异。而展转相因。非异非不异)。
注曰。现识含藏善恶种子无失。故名不坏。事识以根对境。起憎爱心。念念生灭。故名为坏。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言不思议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
注曰。熏谓熏炙。变谓转变。真妄不二。事理体一。不熏而熏。不变而变。不可心思口议。如是熏变。成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识因。
(种种尘者。六尘也。取者。六根取六尘。而起爱见也)。
注曰。无始妄想熏者。无始以来。起此爱见妄想。熏成事识。是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虗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尘根灭。则幻亦灭)。
注曰。覆者反覆也。谓若能返照真识。则一切爱见妄想。自然消灭。能熏妄想既灭。则所熏根识亦泯。是为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相续灭者。即流注灭也。识之相续。是有因缘。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因谓无始妄想。缘谓自心所见分別境界。无始妄想。即根本无明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別。
(此喻从真起妄。妄灭真显。金为庄严具。其喻亦然此喻乃一经之要。所谓佛语心者)。
注曰。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藏识是真。转识是妄。泥团因微尘而成。其体是一。故不可言异。泥团微尘若定是一。则无所分別。故不可言非异。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义。
(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彼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见。然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见。然藏识真相终不可灭)。
注曰。如是下。言转识灭藏识不灭。已显其非异非不异。犹恐大慧未达深意。故复告云。真相不灭。但业相灭。盖真是不变之性。本离生灭。业是无明虗妄之相。故有生灭。既反妄归真。则妄灭而真不灭也。真若有灭。何异外道。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释七种自性名义。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所谓色常等。常谓真常。即法性五阴也)。
注曰。集性自性。即万善聚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内而相外也。大种自性者。谓四大种果也。果故有因有缘。因亲而缘疎也。因果所成者。成性自性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言境界者。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別之异。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诣第一义也)。
注曰。心能發慧。慧力既胜。则成智用。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正见现前。则超断常二见。乃至超越菩萨境界。至如来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自此以下。明如来依自性第一义。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
注曰。成就世间者。示同人法而化佗也。出世间者。通三乘也。出世间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若相续。谓因果相续。若事。谓事物。若生。谓阴界入等生。若有。谓如上诸法实是有者。则显涅槃等四谛之法皆无也。乃成其破坏断灭之论)。
注曰。涅槃与道。是出世间之法。若业缘若苦果。是世间之法。此云四谛。是佛所说真俗法门。彼以为无。成断灭论。故复征释其义云。以此现前四谛之法。彼皆以为实无。于我见最初起处。计有计无。皆是邪见。非解脱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
(设此二喻。以明外道断见)。
注曰。初喻无果。无果则无因也。次喻无因。无因则无果也。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㜑城。无生幻𦦨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虗偽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別。
(见离自性者。谓见一切法。悉离自生性执。亦离佗生共生无因生性执)。
(境界。即六尘。摄受。即六根。言及摄受者。即六识也)。
注曰。自性以离性执故无生也。譬之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寻香城。如幻如𦦨。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与幻境一也。若达此幻境本无内外。见有内外。然从无始妄想虗偽所成。是不离自心。自心性离。则妄想因缘灭尽。此即妄想三有苦果灭也。是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至于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一切皆离。言不相应者。由了识境空寂。则无待对。岂复有生住灭。然后藏识自心得起。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別。无不可也。
解三界如幻。分別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金刚喻者。言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心所得之定。从此定转入佛地)。
注曰。此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现境界。不复有种种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舍离彼生所作之方便也。如如者本觉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诸变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言入一切佛刹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处者。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离心意识。得无分別智。普现色身三昧故也。言转身自得如来者。此总结菩萨所证之果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位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虗偽过色习气计著。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缘者。根即眼根。眼所对境。自心發现。由不觉故。妄生执取。色缘者。色尘本空。无始时来执着为色。妄想熏习。使之然也。识缘者。识以分別为性。根尘相对而起计著。欲见缘者。虽三缘和合。若不起心欲见。则诸色相。犹不见也)。
注曰。四缘者。根缘。色缘。识缘。欲见缘也。由是四缘眼识转生。若推其本。起于藏识。故曰水流处。由藏识而生转识。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心体如海八识如水流注。七识如暴流。六识如波浪)。
(明镜海水之喻。谓了悟有天人之异也。镜之现像。无有前后。风吹海水。则前波起而后波随也)。
注曰。八识流动。得有眼等转识浪生。如眼识。余五根至于一微尘一毛孔。皆与识俱生。无不觉知。随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尘境界。亦与识渐次而生。万法唯识。见于是矣。然识之所生。有顿有渐。如明镜现众色相像者。喻顿生也。如猛风吹大海水者。喻渐生也。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心为外尘所动。如风吹海。诸识浪生。相续不断。藏识为因转生因。所以生入妄计执著。不知色等自性体空。故眼等五识。次第转生)。
注曰。言身者聚集之义。谓聚诸见尘为一眼识等。既生五识。则有意识与之俱缘。故曰即彼五识身俱。然彼五识。因五尘差別分段之相而生知觉。意识因者。言五识是六识之因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谓彼转。
(彼身转者。谓彼五识转生六识。而识亦不自谓展转相因而生也)。
注曰。彼身转而被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皆由自心所现妄计前境。境有生灭。转亦随之。或以彼境有变坏之相。识亦俱转。又以彼识分別诸境而识转。故曰谓彼转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行𫈉子曰。此以下皆偈言也)。
(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
注曰。此二喻。正谓八识心。与六识和合俱生。非异非不异。而云七识者。以意根意识兼五识身而言。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別。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承上海浪之喻而言。上段言异。下段言不异)。
(水凝为氷。氷化为水。何所区別)。
注曰。八识转生诸识。如海水变起诸波浪。言以彼意识思惟诸相者。以意识思惟六尘等相。故曰异。不坏相有八者。谓八识无坏相也。无相亦无相者。谓八识本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如海浪虽异。同一湿性。则无差別。诸识唯心。藏识可得。故曰异亦不可得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心意识三。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为意。分別为识。又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別为识)。
注曰。言心名采集业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而生取著。成善恶业。意名广采集者。由前心转入意根。起贪嗔痴。广造诸业。诸识识所识者。谓第六识。分別前之五识所受五尘。故云现等境说五。五即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發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问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此明所造之业。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摄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达妄即真。如波即水。同一湿生。焉有差別之相)。
注曰。此明众生依正二报。及所作业。皆是自心妄现。如水起波。
(如来之意。正欲说实。而未说者。机未熟耳。故云彼心无真实)。
注曰。由彼心无真实故。如来说藏识转生诸识。如海起浪。及镜中之像。梦中之事。虽一时俱现。皆非真实。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分別五识所取外尘。故云识所识也)。
注曰。此明外尘境界非心本具。但随业转生。六识意根对法尘而起意识。亦复然矣。五识随五尘而显现。岂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主故。绮错绘众像。
(此喻言说文字。无实之义)。
(了然照彻自觉想所觉离。奚不言说)。
注曰。如来随机说法。如画师之随形图像。虽由彩色笔素而成。其实则非彩色笔素。但为取悦众情。假之以绘诸像也。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声闻亦非分。哀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以况如来应心说法有异)。
注曰。如来所说自觉真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相即外道。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初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別自性经八百句。分別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別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徧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如来闻诸菩萨生法自共相执。为说妄计自性差別义门。知是义已周徧观察。则离人法二我之执。执既离已。乃入诸地。所以度越凡小禅定。优入如来不思议境。其五法三自性之妄执。不离而离也。法身智慧庄严者。自行之果圆也。起幻境界者。现土化佗也。至于一切佛刹天宫。凡有众生可受化者。无不于中示现受生成等正觉。兜率陀者。此云知足。谓于五欲知止足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者。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角者。因上兔无角。作牛有角想。生来乃计有计无二见也)。
注曰。此言非观察等者。盖了妄想无自性。为无不同异之分別。对有言无。盖彼以分別妄想。为生法之因。如因角有无而起分別。故云以依角生妄想。言离异不异者。异谓依角而起而无分別。不异谓角无分別。离此见故。故云耳。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释妄想异角之义)。
注曰。谓分別与角异者。则角非所应之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分別。若分析至于极微。悉不可得者。则有角无角。二见俱泯。故曰不异角故彼亦非性。非性者。非实性也。若有无二法俱无性者。指何法而言无邪。言无故无角者。谓异于有角而言无角者。决无是理。故云不应作想。言不正因者。谓不得正因。论有无者。皆无实义。故云二俱不成也。
大慧。虗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虗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別。亦不住虗空。非彼无虗空。
(上言不善分別色空。此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此四大生时。坚湿煖动自相各別。虽未甞离于虗空。故云非彼无虗空也。不住于虗空)。
注曰。持所持处者。谓色为虗空所持。于所持处建立诸色。则空外无色。云何而言离虗空起分齐见也。言性色空事者。谓性色性空之事。当如是分別也。四大种者。地水火风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別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此见言有言无。总是执着)。
(刹那者。微细念也)。
注曰。观牛有角等者。是对牛角之有。言兔角之无也。此牛角析为微尘。又分析之至于邻虗。如是则觉无觉相。求刹那住相亦不可得。彼外道计无者。对牛角之有而言。牛角求之既无微尘可得。不知对何物而言无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虗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结劝缘二种见。又曰当思惟自心现妄想)。
(最胜子。犹佛子也)。
注曰。欲知妄想有无之实。但当返观自心。是果有邪果无邪。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思之自得。亦当以此教导于佗。故曰随入一切刹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妄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者。颂上妄想自性。不出色等外尘及内识心)。
(广说等者。颂上有无妄想及观待等。皆非正因也。微尘分別事。不起色妄想。颂上析角无角邪计妄想也。心量安立处者。颂上思惟自心离有无计。即第一义)。
注曰。色等及心。以理言之。本无所有。此一无字。断妄利刀。莫过乎此。承当得去。何想不除。但凡夫不了。而起妄想。反取以长养自心。故身受用等物。由之建立。自本而言。藏识所见。故心意识次第而生。自性法有五者。约三自性。立名相等五法。及二无我也。安立之处。非外道小乘恶见梦想所乐境界。乃佛所说自觉境界也。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著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著不可得。
(习气计着。不实如幻。三道该乎九界。故云种种计着。然此三道。本是三德。众生迷之流转三道。佛说此法。令其了达自性本空。即妄成真。真妄俱泯。故曰不可得)。
注曰。法依佛者。法即法身体也。依佛即报佛用也。谓全体起用。说一切法。法即大乘法也。入自相共相等者。言众生迷于本性。入于自相共相之执。是自心所现烦恼。名习气因。由烦恼相续妄计。造诸结业。名计著因。由烦恼结业。受诸虗妄生死。故云不实如幻。
复次大慧。计著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依草木等作种种幻。此喻缘自性也。若干形等者。谓妄想自性也。彼诸妄想。如幻师作诸幻相。故云亦无真实也)。
注曰。由缘自性。而生妄想自性之相。故复以喻显之。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著习气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上以幻法。喻诸妄想。此合前喻)。
注曰。种种妄想等者。因有心则有想。有想则有行。有行则有事。无非妄想。即前三道之相。但开合异耳。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究竟。何所不离。而特言心者。以心为万法之本。心若不亡。则一切法生。今言离相。则诸法寂灭。寂灭相者。法身之谓也)。
注曰。法佛者。修德法身也。言离心自性相者。离妄念也。既言离相。则法身名相何自而立。故曰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所谓强指法性为法身。斯乃无名之名。非相之相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別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行简子曰。定慧。阴如定。阳如慧。慧定偏者。皆不见佛性)。
注曰。化佛者。即应身佛也。说三乘法度诸众生。所说六度者。菩萨法也。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及解脱识相分別者。二乘法也。观察建立。即后文二种觉。乃菩萨自行化佗法也。超外道见者。离断常二见也。无色见者。计无色定为涅槃定。即受想心灭也。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此段释着相声闻)。
注曰。四大种色言非作生者。非作造而生也。仍于阴界入自共相而生执著。先胜是佛。谓佛善巧宣说言。执教声闻。不能了达自性本空。见彼境界诸相。起自性妄想。为菩萨者。当知是过而舍离之。随入法无我相等者。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等者。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入诸地。是名下结。
补注曰。初释性妄想。谓四大种色。各有自然之性。如地以坚为性。水以湿。火以煖。风以动。皆自然之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佛告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虗空涅槃灭。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言外道之非。而显正道之是)。
(第一义。即是中道实相。以是为因。即是常因。以是为相。即是常相。违离有无〔之〕言诸如来等者。佛言非但我法如是。诸佛所证常不思议无不然也。故诫菩萨应当修学)。
注曰。言离性则非有。离非性则非无。非有非无。正显中道。中道绝待故常。常故妙。妙故不可思议。此所以为如来究竟常不思议。异彼外道无自相因。故复言有因有相。言譬如无作虗空等者。虗空以无为故常。涅槃以灭尽无常。此常不思议。则与外道诤论。自不侔矣。
(此斥外道无常性。所以难其无果。以其因非正因故。反覆斥之)。
注曰。言异相因者。非我自因之相也。彼言常者。非自作正因实相之力所成之常。乃非常计常之常。岂显常性之果哉。又复外道所计常不思议。乃言世间所作之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性非性即有无也。作是见已。妄计神我。以为常不思议。故云思量计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言凡夫堕生住灭有无三见。所以去道日远)。
(诸外道辈下。结其过有四。言说妄想一也。自因相非分二也。非自觉得相三也。思量计常四也。故云有如是过也)。
注曰。又曰我亦以如是因缘者。谓如来亦见彼性无常。而修于常。显自觉圣境界。而后乃知彼无常性。故说彼常无因。又若以外道邪因邪相。成常不思议者。然彼因自相性。但有言说。而无实义。故云同于兔角。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斥外计四义。初斥思量计常。二斥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三斥去佛所得相远。四彼不应说者。斥其但有言说也)。
注曰。我常不思议等者。谓我之得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同外道有已还无为无常。以神我思量计常。若复外性等者。复斥外计亦有四义。
复次大慧。诸大众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行简子曰。为小乘人说大乘法。心则狂惑狐疑。所谓以大海纳于牛迹也。若为大乘人说小乘法。是以秽食置于宝器。彼凡愚说有三乘。是即堕爱欲轮𢌞根者。鸟知涅槃)。
注曰。小乘畏惧生死。忻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皆是妄想。无有实性。此小乘智眼。见未来根尘息灭。认为涅槃。岂真所谓自觉圣智所趣之境。亦非藏识所转之涅槃也。言凡愚说有三乘者。谓生死即涅槃。大乘之法。非彼所知。为说小乘真空涅槃。心量无所有。即真空也。而又不知三世诸佛涅槃妙心。自心發现。非別有也。妄计心外有法。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別种性。
(著相声闻不异外。虽欲出离三界。而不能出)。
注曰。论其种性。本无差別。无始熏习。或内或外。或大或小。或定或不定。此经所以明夫种性有五。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熈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發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声闻厌苦心切。急于取证。故又说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时。则身心悦豫。阴界入自共相。虽开合不同。即是苦谛。相智者。四谛之总相智也)。
注曰。声闻根钝。乐修此智。不修缘起發悟之相者。缘即十二因缘。乃缘觉所修而發悟者。而声闻不乐修也。声闻以无间三昧。见第八辟支佛地。断现行见思烦恼。未断无明別惑。言习烦恼者。即无明也。以故未能超越变易生所死。能超越分段生死若海耳。师子吼。即无畏说也。谓至八地。说言我生已尽。断苦集也。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修道证灭也。皆实不虗。故云如实知也。修习人无我。乃至得涅槃觉。谓空人执而得涅槃证真空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別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合若离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者。从佛禀教。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名为缘觉。亦名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缘自悟也)。
注曰。各別缘无间者。闻说十二因缘因果循环。而悟无生。适其所愿。悲感交集。至于流泪。言不相近等者。谓乐独善寂。修远离行。凡所有相皆不能著。或时为说身通变化。或离一身为多。或合多身为一。闻如是说。心有所入。菩萨知彼缘觉种性。当为说此缘觉乘法也。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如来种性无间者。谓其性圆融无碍也)。
注曰。言四种者。一自性法。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二离自性法。谓此性离性执也。三得自觉圣。即如来究竟觉智也。四外刹殊胜。谓如来悲愿严土摄生。种种殊胜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如来境界。惟定可入。未能断尘。终为惑乱)。
(彼自觉藏等者。唐译云。〔人〕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所依识。即自觉藏第八识也。烦恼习。即无明也)。
注曰。不定种性者。闻说彼声闻缘觉如来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从小入大。其性可移。故言不定。初治地者。即乾慧地人。为其说不定种性。令彼超入无所有地。此地即第七已办地。作是建立者。作是说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偈中。所谓名相觉想自性二相者)。
(分別自性。乃此经要领)。
(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因缘有根尘因缘。有业惑因缘。而业惑又从根尘而起。凡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不从因缘而生。[尬-介+(二/(必-心))]经所谓因缘所生法是也)。
注曰。言妄想自性从相生者。正从缘起相生也。缘起者。谓从因缘起乎事相。事相显现。而生二种计著。言相相者。事相非一也。如来建立者。即如来为众生演说妄想自性。以令了妄无妄也。名相计著相者。谓于根尘内外法中。计著名相。事相计著相者。谓即于彼根尘法上。不了性空。计著自相共相。若依若缘生。正明缘起自性。依即因也。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成即成就。言离名相事相妄相者。谓诸佛圣人观因缘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离诸妄想。成就正智如如也)。
注曰。圣智所得。即正智也。自觉圣智。即如如也。合此二法成一自性。是为如来藏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言人无我法无我。无即空也。人乃众生假名。法乃五阴实法。凡夫于此假实。我见偏重。故以无我破之。若达无我。则一切离着。显出本性。妙人妙法矣)。
(此等诸法。求其妄执。皆不可得。是为人无我也)。
注曰。人无我中。言离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实法也。盖假不自假。依实法而有假名。若推假必兼其实。故曰阴界入聚。无知即烦恼。谓实法从烦恼业爱所生。眼色等者。谓眼等诸识。取于色等诸尘。器身藏者。器即依报。谓世间如器。身即正报。藏即藏识。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虗偽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呪机發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此發明人无我故)。
(唐译云。譬如死尸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善彼相知即善知如上喻相。是观人无我妙智也)。
注曰。河流等五。喻刹那坏相。躁动等三。乃虗妄识相。故以猿蝇风火喻之。然皆无始虗妄习因。随于生死三有轮转。故以汲井轮喻之。种种身色等者。此喻幻身。如幻术能使机發。神况能使像起。
(此發明法无我故)。
(唐译云。无能作者。既无能作。〔实〕有所作诸法。故云离自共相外。此虗妄之相。是凡夫妄想分別。非诸圣贤。既了法法本空。尚何妄想之有哉。故曰自性离也)。
注曰。法无我智。从实法直示。谓觉知阴界入相。是妄计性。如阴界入等者。例前人无我观。离我我所。但由阴等积聚业爱缠绕。互为缘起。推其自性。了不可得。故曰无动摇。动摇即造作也。离非远离。即达其性亡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尔时世尊。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建立常见。诽谤断见。离此二见。乃得菩提正法。故闻四种相后。而求趣究竟之地)。
(此言菩萨善知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可趣究竟之地。自行既成。当化众生。随类现形。故云作种种类像言)。
注曰。如妄想等者。况菩萨随机设化。亦犹凡夫妄想从缘而起。又曰譬如众色等者。喻菩萨以一身一切身。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与诸大众。听受如来说法。其所说者。如幻如梦。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及以断常。不住二乘之地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界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此大慧觉悟诸法无生无异。离性离相。而以圣趣为请。故条答之)。
(空空者。空之又空之谓也。空之又空。能空之观也。妄想自性处。所空之境也。由凡夫于此执者。妄想自性。故如来说空无生无二性。离性离相之法也)。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別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佗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此释相空)。
(言一切法本无自他共离四性。众生妄执。从四性生。四性求其生相。了不可得。故云相空)。
注曰。展转积聚者。即阴界入互相待对也。分別无性者。即分析推求。皆无自性。无性亦无。故云相不生也。自佗俱性无性者。此覆疏上义。自谓自生。它谓它生。俱谓共生。无谓无因生。无因生即离生也。相不住。即不住于相也。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此释行空)。
(行空。言阴离我我所者。阴是我所。性本离执。从阴成我。从我起行。故云然)。
注曰。因所者。因我所也。谓因我所起业。方便和合而生妄执。顺性推求。皆不可得。名行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此释无行空)。
注曰。无行空者。不离前所作行。乃了达诸阴。展转逐起。无有自性。乃行无行矣。是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觕。(音粗)汝当远离。
(譬如鹿子等者。鹿子人名也。其母毗舍佉优婆夷。深重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
(初彼字。指外道。但于彼无彼。而不能无此。又言七种空内。而彼彼空最觕者。是外道之邪计。故戒学者。深当远离也)。
注曰。彼彼空者。正谓外道所计之空。对此言之。但空于彼。而不空此。故云于彼无彼空。譬如鹿子下。言彼舍空者。但无象马为空。非谓彼丘众亦空。非舍以下。总斥外道邪计之空。谓其纵能空舍比丘。而不能空其二者之性。纵以是处众象马为空。而余处非无。是则能所彼此宛然。何空之有。是名一切法下。结斥之词。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此答无生之问)。
(不自生者。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佗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注曰。非不生者。谓非一向不生。以理言之。无生无所不生。除住三昧者。除登初地。初住破无明显法性。是真无生也。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答离自性之问)。
注曰。此约无生言之。故曰离自性即是无生。言刹那相续流注者。心也。及异性现等者。法也。谓心若变动。则有异性所现一切诸法。若了心空。则诸法自泯。故云离自性也。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此答无二之问)。
(此二者。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若不了此。而谓有异相因。则各有自性。故说无二以一之既了此二无。则一切法无不然也。是故须结语)。
注曰。先约事示其二相。阴热长短黑白之相。待对宛然。不得不二。又曰一切法无二者。约而言也。以其理一。融彼事异別。一切法无二也。言非于涅槃等者。生化涅槃本来平等。非涅槃外別有生死。非生死外別有涅槃。彼即外也。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贪欲恚痴不实妄想尘劳所汙。一切诸佛之所演说。云何世尊。同外道说我。言有如来藏耶。世尊。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徧不灭。世尊彼说有我。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不应作我见计著。譬如陶家于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轮绳方便。作种种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以是因缘故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是名说如来藏。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令离不实我见妄想。入三解脱门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作如是说如来之藏。若不如是。则同外道。是故大慧。为离外道见故。当依无我如来之藏。
(如来三十二相者。一足下有平满相。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坦然等触。二足下千辐轮文。辋毂众相无不圆满。三手足并皆柔软。如兜罗绵。四两足一一指间。犹雁王。鞔网交络。文同绮昼。五手足诸指圆满。纤长可爱。六足跟广长圆满。与趺相称。七足趺修高光满。与跟相称。八双腨渐次纤圆。如鹿王腨。九双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阴相势锋藏密。犹尨马。十一毛孔各一毛生。绀青宛转。十二发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转。十三身皮细薄滑润。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色晃耀。诸宝庄严。十五两足两掌中颈双肩。七处充满。十六项圆满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实。十八容仪洪满端直。十九身相修广端严。二十体相量等圆满。如诺瞿陀。二十一领臆并身上半。威容广大。如师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寻。二十三齿相四十齐平。净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鲜白锋利。二十五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净广长。能覆面轮。至耳发际。二十七梵音词韵和雅。随众多少。无不等分。二十八眼睫犹若牛王。绀青齐整。二十九眼睛绀青鲜红环间节皎洁分明。三十面轮犹满月。眉相〔皈〕净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间有白毫相。柔软如丝。白逾珂雪。三十二顶上乌瑟腻沙。高显隆圆。犹如天盖也)。
注曰。我说如来藏初无我相。但为显真破妄。故说我与无我。不同外道妄计之我。言空无相无愿者。三空也。空是性空。无相是相空。无愿是性相俱空。无所愿也。如实际。是真如实际也。法性。法名轨则。性名不改。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涅槃者灭度也。或说离自性。或说不生不灭。或说本来寂静。或说自性涅槃。如是诸句。皆如来藏之异名。然如来以种种名演说如来藏义。为令众生离我。但机乐不同。惧闻无我之名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离妄即无我。是为如来藏门。门者能通。欲众生从此门而入。故戒云不应计著。譬如下。引喻结显。泥聚一也。本无定器。陶家以作工方便故。成种种器。喻法无我亦一也。本无定名。以智慧方便说种种名。如前空无相至涅槃等是也。故结云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名虽不同。义则是一。盖开引著我外道。说如来藏。本令离著。入三脱门。成等正觉。岂同外道神我之见耶。三解脱者。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观未来众生。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修行无间如诸菩萨摩诃萨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为四。谓善分別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
(果非因行莫成。行非方便莫进。故因问而發之)。
注曰。言成就四法是大方便者。方便多门。四法乃方便之大。故与其他方便不同。然此四者。不出修性因果。谓全性起修。从因至果也。
云何善分別自心现。谓如是观三界唯心分齐离我我所。无动摇离去来。无始虗偽习气所薰。三界种种色行系缚。身财建立妄想随入现。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別自心现。
(此释分別自心现)。
(五阴仅言色行者。略举五阴之二也)。
注曰。言观三界唯心分齐者。三界由妄想而起。妄想不出自心。分齐者界限也。了知心外无法。则人法二执俱离。复何动作去来之相。但由无始妄想熏故。有三界种种五阴系缚。由有五阴之身故。有资身财物建立。如是诸法。皆因自心妄想显现。若知本来空寂。安有生灭。是为善分別。
云何善观外性非性。谓𦦨梦等一切性。无始虗偽妄想习因。观一切性自性。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善观外性非性。是名菩萨摩诃萨善观外性非性。
(此释外性非性义)。
(前观内心。此修外观。此之二观。修乃随宜。未必俱用)。
注曰。言外性非性者。了外法之性。非自他等四性而生也。谓阳𦦨梦幻等性是也。此一切法。由无始妄习为因。故皆不实。如𦦨梦等。是为善观外性非性也。
云何善离生住灭见。谓如幻梦。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随入自心分齐。故见外性非性。见识不生。及缘不积聚。见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一切法不可得。见离自性生见悉灭。知如幻等诸法自性。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离生住灭见。是名菩萨摩诃萨善分別离生住灭见。
(此释离生住灭见义)。
(离生住灭见。谓如梦等。牒前所观也。见识不生下。正示离见)。
注曰。言由前观故。见内心识。不生外缘。尘不积聚。一一推求。性不可得。故云不生。不生而生。以妄想缘。生于三界内外诸法。均一理故。皆不可得。则离自性。由离性故。缘生与见皆悉寂灭。如是证知诸法如幻。即是无生法忍。无生则无灭。故生住灭之身。无不离也。
云何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得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得意生身。
(此释自觉圣智善乐成)。
(此自觉圣智。谓得无生法忍者。初破无明显)。
注曰。言善乐者。既得无生以此为乐。又云住第八菩萨地者。此乃通教第八地也。菩萨至此地受接。始证无生法忍。作余教释之不可也。离心意识等既证无生。何法可离。乃非离而离。得意生身者。起用之本。亦舍意得意之用已。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缘。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无碍。故名意生。譬如意去石壁无碍。于彼异方无量由延。因先所见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绝。于身无障碍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时俱菩萨摩诃萨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圣种类身。一时俱生。犹如意生无有障碍。随所忆本愿境界。为成就众生。得自觉圣智善乐。
(无障无碍。便入菩提境界)。
(意生身等者。意有三义。取以为喻。一迅疾。二无碍。三徧到。盖言菩萨得如幻三昧。现身摄父。亦有此三义也)。
注曰。凡夫意到而身不能到。身意俱到。惟圣及得通者能之。言如幻三昧自在神通者。能生之意也。玅相庄严圣种类身者。所生之身也。一时俱生犹如意生者。法喻泯合也。成就众生者。令其亦得善乐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缘因之相。以觉缘因相故。我及诸菩萨。离切性有无妄见。无妄想见渐次俱生。佛告大慧。彼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者。作因已内外法生。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相因者。作无间相相续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转轮王。显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现作所作。如灯照色等。待因者。灭时作。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当有因者。谓所作因。乃根尘所生法也。相续因者。谓扳缘根尘。成善恶业。续生后因种子。果复为因也。相因者。谓作无间断善恶业相。因果相续不断也。作因者。谓于因上作因。名增上也。显示因者。谓凡妄想事。生必有因。能作所作境相。如灯照物显然可见也。待因者。谓妄想。灭时还作。作时还灭。若相续念断。则妄想性。生。以妄待不妄。是为待因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都无生。亦非因缘灭。于彼生灭中。而起因缘想。非遮灭复生。相续因缘起。唯为断凡愚。痴惑妄想缘。有无缘起法。是悉无有生。习气所迷转。从是三有现。真实无生缘。亦复无有灭。观一切有为。犹如虗空华。摄受及所摄。舍离惑乱见。非已生当生。亦复无因缘。一切无所有。斯皆是言说。
(此因问大因之法渐次之旨。故说此偈以答之)。
(犹如虗空华者。言众生于真如实理中。起生灭见。如病眼见华耳)。
注曰。言一切法渐次与顿俱不生。既云不生。岂有灭乎。但以本迷而起生灭之想耳。所以说无生灭者。非谓实无生灭缘起。为断凡愚妄计。作如是说。若究其本性。何生何灭。但无始习惑迷转。遂有三界生灭。三有者即三界也。摄受及所摄者。乃谓能取所取。于此根尘境界。不见有无惑乱等相。则已生当生一切无有。乃假名言说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及余菩萨摩诃萨。若善知言说妄想相心经。则能通达言说所说二种义。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言说所说二种趣净一切众生。佛告大慧。有四种言妄想相。谓相言说。梦言说。过妄想计著言说。无始妄想言说。相言说者。从自妄想色相计著生。梦言说者。先所经境界随忆念生。从觉已境界无性生。过妄想计著言说者。先怨所作业随忆念生。无始妄想言说者。无始虗偽计著过自种习气生。是名四种言说妄想相。
(〔具〕实理上。离言说相。相尚叵得。岂有四哉。如来说此四者。以言遣言。虽说第一义心。亦当离着。况此四种。皆说众生妄想也。相言说者。谓从自心所现妄想色相。分別自相共相而生也。梦言说者。谓忆念所历境界。形于梦𥧌。而有言说。然觉已无实境界。故云无性也。过妄想计着言说者。谓昔有冤业。曾害于我。随时忆念。而生想恨之言也。无始妄想言说者。谓从无始戏论妄执习气所生也。若能离此四种妄想言说。则显一实妙理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性无自性。亦复无言说。甚深空空义。愚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说法如影。自觉圣智子。实际我所说。
(诸性无自性者。离心缘相也。亦复无言说者。离言说相也)。
注曰。既绝言思。是为第一义空。愚夫昧此。则堕诸有。一切性自性等。谓一切法有自性。则有言说。然皆不实如影。惟圣智所证实际。是我所说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离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觉圣智所行。离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实之义。诸地相续渐次上上增进清净之相。随入如来地相。无开發本愿。譬如众色摩尼境界。无边相行。自心现趣部分之相一切诸法。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一切安乐。具足充满。
(自一异至无常四句有三。初一异四句者。合云一异亦异亦不异非异非不异。俱即亦异亦不异。不俱即非异非不异也。有无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也。常无常四句者。常无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也。经文从略。不具列也)。
注曰。首三四句。各有宗计。一切外道正坐此见。言不行者。不能离也。惟圣智由能离四句。故不见有自共相。可登第一义真实之地。渐历诸地。至于佛地。无开發本愿者。盖自行既满。复以本愿。普入佛刹。化诸众生。如如意珠所现境界。无不具显。无边相行者。相谓地相。行即所修之行。虽则无边。皆惟心所现。一切诸法。差別之相。部分即差別也。我及下。结请人满自他愿行也。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痴凡夫。取内外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自性习因。计著妄想。
(二者自性习因。由宿习所熏而起。邪计妄见下。文凡十二喻。各有法有喻有合。不无同异。随文別点)。
注曰。总约法说有二。一者不知自心现量。于阴二内见有外法。计内外性。于同相起一见。于別相起异见。依此两间而起俱见。离此两间起不俱见。有无常无常。皆若是也。
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𦦨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无始虗偽妄想所熏习。三毒烧心。乐色境界见生住灭。取内外性。堕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妄见摄受。
如犍闼婆城。凡愚无智而起城想。无始习气计著相现。彼非有城非无城。如是外道。无始虗偽习气计著。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不能了知自心现量。
(此喻外道不达自心现量。起一异见)。
(犍闼婆城。本无城种。无智之人。妄习所熏。而作城想)。
譬如有人。梦见男女象马车步城邑园林山河浴地种种庄严。自身入中。觉已忆念。大慧。于意云何。如是士夫。于前所梦忆念不舍。为黠慧不。大慧。如是凡夫恶见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梦自心现性。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见。
(梦所见境。本非实事。而乃忆念不舍。非痴而何。此喻外道邪计。不了惟心起诸见也)。
譬如火轮非轮。愚夫轮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恶见希望。依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想。一切性生。
(此喻外道邪心取境。无而为有。起种种见)。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于无所有说有生缘。有者言灭。
(浮沤非有非无。不可执着)。
注曰。水泡喻中。于无所有。说有生者。义通前喻。以莫非无有说有及于正因缘。说有处则反言断灭。此外道之倒见。例皆如是。
(外道种种计着。自谓过人。若不类彼立量破之。执何由破。故如来叙三种量五分论。虽各建立修之。则得自觉圣智。能离缘起妄想二种自性。而愚夫迷教。犹计有性。妄想分別也)。
注曰。三种量者。谓现量。比量。圣言量也。量如斗量物也。现量者。现即显现。亲得法体。离妄分別。而非错缪也。比量者。比即比类。比类量度。而知其然。如隔山见烟。必知有火。隔墻见角。必知是牛。虽非亲见。亦非虗妄。圣言量者。谓以如来正教为准绳故。五分论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结。宗因喻三亦云三支。比量合结。但成此三义耳。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音镇)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愚夫所行禅。
(上明离惑智二障。能入如来所证法门。然非定莫能造诣。故又明四种禅定。盖非浅无以明深。故兼三种言之)。
(愚夫〔神〕言二乘外道修者。以其所观人无我性。不能了自心量所现。自相共相性空。并以愚〔大〕目之)。
注曰。骨璅者。即小乘所观。自他身骨璅相连。皆是无常若不净相。对治计著。此观为首。言相不异观者。谓定中相见。与观不异。此观成之相也。虽次第增进至无想定。然不离相。是名愚夫禅也。
(此偏教菩萨所修者)。
注曰。谓人无我等。叠前所离也。外道自他等者。亦离外道自他俱性。于法无我诸地相义。一一随顺观察也。
云何攀缘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此顿教菩萨所修者。缘真如禅。缘即观也。真如即理。谓观理将除妄想)。
注曰。妄想者。乃人法二执。二无我者。空二执之观也。若但分別。心存取舍。是为妄想。若了二执当体即空。无所待对。是为如实处。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此定登妙觉地。究竟自觉圣智者)。
注曰。佛以首楞严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为所住之处。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三种住。其在兹乎。不思议事者。是无作妙用。谓全体起用。成就众生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愚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譬如日月形。钵头摩深险。如虗空火尽。修行者观察。如是种种相。外道道通禅。亦复堕声闻。及缘觉境界。舍离彼一切。是则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谓于定中。或见如日月形。或见钵头摩。此云红莲华。或见海有深险之状。或如虗空。或如火尽。凡修观者。见此种种相观。不应取着。着则堕于外道邪禅。及落二乘境界。当善观察。悉须舍离。不见有一法可得。则无所有。可入如来禅也)。
注曰。譬如日月等。出诸禅相以示得失。
(涅槃有三。谓外道妄涅槃。二乘取证涅槃。如来究竟涅槃。苟不以法而正。其如来藏。与凡小混。不可不辨)。
注曰。一切众生心识性执熏习气分。藏意意识者。即藏识与事识。此言自心也。皆言习者。由无始爱见妄想熏习故也。转变者。谓转藏识事识。为自觉圣智境界。名为涅槃。然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何转变之有。所谓名转而体不转也。诸佛及我者。佛谓此究竟涅槃。我及诸佛同证。证无別证。但了生死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是为空事境界。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离断常二见。则可入如来境界)。
(离情故非常。显性故非断)。
注曰。涅槃言不坏不死者。是对有坏有死而言也。良以涅槃是不生不灭之理。若凡夫是有坏死。小乘人于真空涅槃。灰身无身。灭智无智。亦可谓不坏不死。虽离分段之生。复受变易之生。是有相续之相。虽于有复著于空。是犹有为。今如来涅槃。离此诸相。是为大乘行者之所归趣。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申上涅槃之义。复总结之)。
注曰。言非一者。是非空。非种种者。是非假。非空非假。正显中道大涅槃也。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虗偽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二种性相。起各有由。如经所说。若了言说性空。诸法惟心。何计着之有哉。事即诸法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不自说道者。谓佛说缘起。不言缘起所以。故云不自说道。外道言胜自在等。而诸法生。诸性即诸法也。然与如来所说因缘生法。被机言教。为有问异耶。无间异耶。悉檀。即四悉檀机也)。
注曰。因缘之说。有邪有正故。并举之问。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因大慧所难。而破之)。
(若摄所摄计著等者。唐译云。若不了诸法惟心所现。计有能取所取。执着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
注曰。此即六根。彼即六尘。谓根尘相由而起。摄所摄非性等者。谓了因缘生法惟心所现。无能取所取非性谓离性执也。过即杂乱也。彼即外道也。性非性即有无也。因缘和合而生者。正酬无因之问。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常声者何事说。大慧。彼惑乱者。有种种现非惑乱作无常。所以者何。谓离性非性故。
(彼惑乱等者。言彼妄法现时。虽有种种差別不同。然非无常。良以诸法本离有无。一一即性。即性故常。离性非性。即离有无也)。
大慧。云何离性非性惑乱。谓一切愚夫种种境界故。如彼恒河。饿鬼见不见故。无惑乱性。于余现故非无性。如是惑乱。诸圣颠愿倒不颠倒。是故惑乱常。谓相相不坏故。大慧。非惑乱种种相妄想相坏。是故惑乱常。
(执无为有。非常计常。是名颠倒惑乱也)。
(饿鬼虽近恒河。而不见水。以其见水是火。故云见不见也。见虽有异。而彼恒河。体常自若。无惑乱性者。谓不以见故为有。不以不见故为无。自其见者言之。非无恒河。故曰。于余现故。非无性也)。
注曰。惑乱之法。圣人见之。其性本常。而必曰离性非性者何。以未能了达。即是愚夫境界故也。如彼恒河等者。承上愚夫所见。举以为喻。如是惑乱等。正释惑乱常义。谓诸圣以离倒不倒见故。即彼惑乱体是常住。以其法法不坏故也。又言非惑乱者。谓非诸妄法自有种种差別之相。以愚夫妄想分別见有异。相若离分別。妄法即常。故曰惑乱常也。
彼惑乱者。倒不倒妄想。起二种种性。谓圣种性及愚夫种性。圣种性者。三种分別。谓声闻乘缘觉乘佛乘。云何愚夫妄想起声闻乘种性。谓自共相计著。起声闻乘种性。是名妄想起声闻乘种性。大慧。即彼惑乱妄想起缘觉乘种性。谓即彼惑乱自共相不亲计著起缘觉乘种性。云何智者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谓觉自心现量外性非性不妄想相。起佛乘种性。是名即彼惑乱起佛乘种性。
(承上惑乱其常。不起颠倒觉。非不颠倒觉来)。
(觉自心现量等。义见前释。是为佛乘种性)。
注曰。言彼惑乱者。谓分別妄法。是倒非则。则成二种种性。非倒是圣。倒即愚夫。先出圣种性。复有三种。谓声闻缘觉佛乘。初声闻乘中。言愚夫妄想起者。谓愚者于五阴自相共相。照了空寂。而生厌离。乃成声闻种性。缘觉亦云自共相者。离执义同。但乐修远离。故云不亲。是为缘觉种性。佛种性中。特言智首。异二乘故。
大慧白佛言。世尊。惑乱为有为无。佛告大慧。如幻无计著相。若惑乱有计著相者。计著性不可灭。缘起应如外道说因缘生法。
(自此之下。问答有四。初问惑乱有无。因上以惑乱为〔长〕为实。又以妄想。然则果有耶果无耶)。
注曰。如幻无计著相者。意谓若言妄法定有定无。则生计著。性不可灭。故以如幻言之。若不能了如幻则缘起之法。同于外道邪计因缘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圣不见惑乱。中间亦无实。中间若真实。惑乱即真实。舍离一切惑。若有相生者。是亦为惑乱。不净犹如翳。
(前四句。明大乘圣智。了妄即真)。
(后四句。明小智离妄显真)。
注曰。惑乱妄法。乃凡夫境界。佛眼见之。无非真实。而此真实亦无实体。离此空有。是为真实。良由圣智。了达妄法即是真实故也。于真著相。亦为惑乱。如目有翳。见为不净也。
复次大慧。非幻无有相似。见一切法如幻。大慧白佛言。世尊。为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法如幻。为异相计著。若种种幻相计著。言一切性如幻者。世尊。有性不如幻者。所以者何。谓色种种相非。世尊无有因色种种相现如幻。是故无种种幻相计著相。似性如幻。
(上言一切法如幻。佛恐大慧疑。何独以幻为喻。故复告云。非假幻喻。诸法更无有可相似者。故说一切法如幻也)。
注曰。佛说一切法如幻。为执著种种幻相而言如幻耶。为不执著诸相而言如幻耶。若执著幻相言诸法如幻者。未必诸法皆如幻也。故曰有性不如幻者。性即法也。若槩言之。凡诸色相。应无別因。然世间未有有因之色皆如幻者。
(如是一切以下。言一切诸法。依自分別。自共相现。亦复如是。以不能观察无所有故。而妄计著种种色相)。
注曰。言诸法如幻者。正非计著幻相。直以一切法不实。速灭如电。乃如幻耳。又以喻显。电光刹那。起灭之速。惟圣智乃知。非愚夫所觉现相。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一切性无生及如幻。将无世尊前后所说自相违耶。说无生性如幻。大慧。非我说无生性如幻前后相违过。所以者何。谓生无生觉自心现量。有非有外性非性无生现。大慧。非我前后说相违过。然坏外道因生故。我说一切性无生。大慧。外道痴聚。欲令有无有生。非自妄想种种计著缘。大慧。我非有无有生。是故我以无生说而说。
(既曰性无。一则无矣。而又曰如幻非有耶。取此大慧疑其相违也)。
注曰。非我说有相违。所以生无生者。言我了于生即是无生。唯是自心之所现故。若有若无。一切外法。其性本无有生。故我说无生也。又谓坏外道因生如彼。计种种异。因有生故。说一切性无生。破外道计有无生。非自执著妄想为缘。又告大慧云。我非有无者。谓离有无之见。故我以无生之说。而说无生也。
大慧。说幻性自性相。为离性自性相故。随愚夫恶见相希望。不知自心现量。怀因所作生缘自性相计著。说梦幻自性相一切法。
(幻义有二。一为知性离故。以知幻性。即离自性。所谓知幻即离是也。二为破愚夫取着相)。
注曰。破愚夫取著相有三。不知自心现量一也。坏正因缘所生法二也。缘自性相作实有计著三也。故说一切法如幻如梦之相破之。
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
(名句形身者。唯识论云。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即是字。为形所依。形即文也。身者聚义。名诠自性者。如说六根。但云眼耳鼻舌身意之名而已。句诠差別者。如云眼是佛眼法眼慧眼等种种差別也。然此名句形三身。名为三假。假者对〔变〕而言。则声为实。此一实三假。乃能诠教体。今但云名句形身。而不言一实者。以佛说法之声。即一实也)。
注曰。依事立名者。即名诠自性也。句有义身者。即句诠差別也。凡句以诠义差別为性。故决定究竟不相混滥。是身句之功也。形身谓显示名句者。即由文字以显名句。亦即名句以成文。故曰文即是字为形所依。又形者是喻。喻如人之形有长短高下。文之长短亦犹是也。句身谓径迹者。如因迹始知有象马等所行。犹寻句而得义也。上乃以形句对言。若名与形相对言者。则如五阴之受想行识。四阴无色而有名。色阴自相显现。故说有形亦。犹文因义而显也。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曰。众具无义者。生常无过。若无分別。觉氷离定。从其所立宗。则有众离义。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注曰。语大慧。未来世菩萨。当以离四句相。问彼世人。意示入道之门。彼无智人。不达此意。乃答云此非正论。谓色等者。言约阴入界等诸法上。而分常无常异不异等四句也。如是涅槃诸行者。行即能显涅槃之行。能相所相。能依所依。能造所造。能见所见。尘及微尘。谓泥团微尘也。修与修者。即人法也。如是比展转相者。言上相对二法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佛告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不灭。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一切法下。明不生句。有二意。一离所作因缘故不生。二离自共性相故不生也。不可持来下。以事言之。非无去来。但以四句。求自共相。不可得故。不见有去来之迹。净名经云。来者无所从来。去者亦无所至。此以理言之也。诸法不灭者。谓一切法。本无性相。岂有灭乎。常无常句。约情理言。若以情见。相相迁流。故云相起无常。以理言之。法法即性。故云相起无生。此无常即常也)。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著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著。如热时𦦨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著。
(以彼非有下。正释上妄想身见。以本非四见。而有四见。则是无实妄想相。如彼缘起)。
注曰。身见者。彼于五阴身作主宰见。此分二种。俱生者。谓见与身俱生。如前身见。妄想复依见而起。如后边见。故曰如缘起等。谓依缘起故起妄想自性。而愚夫以妄想故起种种妄想。自性计著。故譬之如热时𦦨。非水谓水。即其邪也。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者计。初果向人。以人无我观。了本无性。故其惑即断。言无智者。谓染汙无知也。
复次大慧。有二种觉。谓观察觉。及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者。谓若觉性自性相。选择离四句不可得。是名观察觉。
(上云。若觉得解脱。又告之以觉知之道)。
注曰。二种觉义。虽若真妄之异。然据结文云菩萨成就。则皆大士所观。而真俗不同。观察觉。即真谛之觉也。建立觉。即俗谛之觉也。良以菩萨观真不舍俗。照俗不违真。若觉性自性等者。即观一切法之自性。此性本来离相。不可以一异等四句分別有择。故云不可得也。
大慧。云何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谓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煖动不实妄想相。四大种宗因相譬喻。计著不实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是名二种觉相。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二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观察行地得初地入百三昧。得差別三昧。见百佛及百菩萨。知前后际各百劫事。光照百刹土。知上上地相。大愿殊胜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当得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入三昧见佛等者。以百言之者。以菩萨初破无明。能分身百界。所入法门。数皆如之。故摄论云。菩萨入初地时。证十百明门。一于一刹那顷。证百三摩地。二以净天眼。见百佛国。三以神通力。能动百佛世界。四能徃百佛世界。教化众生。五能以一身。化百类身形。令有情见。六能成就百类所化有情。七若为利益。能留身住世百劫。八能知前后际百劫事。九能以智慧入百法明门。洞达晓了。十能以身观百类眷属。余各倍倍增胜。十无尽句者。如华严十地品。住初欢喜地。有十不可尽句。云云。亦如普贤十行愿。皆言无尽)。
注曰。二建立觉者。谓于坚湿煖动诸大种性。取相执著。虗妄分別。以宗因喻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执著建立智。宗因喻者。即五分论法。虽是不实建立。以世谛故而建立之。则真俗两行不相妨碍。若菩萨下。总结二觉成相。初觉成故。故人法知无我相。次觉成故。了无我相不离人法。故曰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觉者。还以二种觉观。历于行地。而后得入初地也。以此善系其心。成熟众生。至于自觉圣乐三昧。则菩萨之能事毕矣。
复次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云何为四。谓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是名诸外道四种涅槃。非我所说法。大慧。我所说者。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涅槃者。不生不灭之谓。其实种非一)。
注曰。外道四种涅槃。名相如经所列。涅槃是果。果由因得。其因既邪。果亦非正。故云非我所说。我之所说涅槃者。直以妄识心灭耳。盖由外道涅槃不离神我。神我即妄识。故以妄想识灭。而对破之也。
大慧白佛言。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因上妄想识灭。名为涅槃。遂疑八识亦灭。故明之)。
(相因有本有末。本谓八识转生诸识。末谓六识起善起恶。七识则转送其间。故云展转相因。复以喻显。海喻八识。以喻六识以六尘为境界风。境界乃自心所现。还吹八识心海。转生诸识。若生若灭。亦犹依海而有风。因风而皷浪。展转之相。其若是也)。
注曰。以不灭言建立者。不灭也。又疑七识不灭。答以彼因及攀缘故七识不生者。彼即六识。言因及攀缘在六识。而七识执我未甞相离。若六识灭。则七识亦不生也。意识者下。通示以诸识展转相因。未始不俱。乃体一而相异也。又有四意。一境界分段者。言六识从六尘生也。二习气长养者。言六识不离七识八识也。此三我所计著者。言七识我执。从思惟彼因彼缘而生。四不坏身相藏识。即第八识。言因攀缘自心现境界等。此人因于六识能缘。还缘自心所现境界。即六尘也。以计著故而生六识。能总诸心。故曰心聚生也。谓八识与六识展转相因而生如此。譬如风吹海浪。风息则浪灭。故云意识灭七识亦灭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不涅槃性。所作及与相。妄想尔𦦨识。此灭我涅槃。彼因彼攀缘。意趣等成身。与因者是心。为识之所依。如水大流尽。波浪则不起。如是意识灭。种种识不生。
(外道不杂性相。为四种涅。既斥之矣。此复偈以晓之)。
注曰。我不以性相为涅槃。直以妄想智障识灭为涅槃耳。彼因彼攀缘等。言七识由意趣因等成六识身。究其本因。还以八识之心为识之所依。如水下。喻意可见耶。
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自觉圣智相及一乘。若自觉圣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萨。善自觉圣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达佛法。
(了了解脱断第二见。乃可以说一乘法)。
大慧。云何一乘相。谓得一乘道觉我说一乘。云何得一乘道觉。谓摄所摄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一乘觉。
(此释一乘行相。言一乘者。谓如来所乘大乘法也)。
注曰。此一乘法。不离人之一心。所谓妙法即心也。盖心具妙法。与法所证无二无別。欲觉一乘之道。须究自心。故云摄所摄妄想。谓了根尘能取所取妄心。即妄显真。如实而住。故云如实处不生妄想。
○一切佛语心品第三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意生身分別通相。我今当说。大慧白佛言。善哉善哉。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如来揭意生身。分別通相而告之者。欲其谛听也三种意生身。乃通教菩萨自行化他之道。为菩萨者。不可不知。故如来不待问而告之)。
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
(此菩萨。从三地至四地。断见惑。从五地至七地。断思惑。得真空三昧之乐。三昧翻正受。言三昧又言正受。华梵兼举耳)。
注曰。意生身者。谓作意成真空法性身也。种种自心等。谓菩萨证空。不同二乘心生味著。为相风所动。故曰安住心海。又不同凡夫起六识波浪。盖了一切境界。惟自心现。皆无自性。是为初意生身。此自行也。
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
(此从涅槃空。入建立假)。
注曰。此言菩萨入第八地。觉了诸法如幻皆无有相。身心转变无碍。住如幻诸三昧门。普入佛刹。神通自在。如妙华之庄严也。如意如幻等者。皆言化身速疾无碍也。非造非所造者。谓化身色相。不同四大实造。如造所造者。谓此色相与造相似。如此幻造色相。具足福慧庄严。垂形刹土。达此诸法惟我自性之性。是为自性性意生身。此化佗也。
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初则从生死假。入涅槃空。次则从涅槃空。入建立般。令入中道。所谓觉一切佛法等言。菩萨从八地已去。接入回向位中。了达诸佛自证法相。即我自心。故云自得乐相也)。
注曰。言种类俱生者。了佛证法。即入中道。属佛种类。故云俱生。至此位中。智转行融。名无行作。未入证道。但名意生。是为第三意生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非我乘大乘。非说亦非字。非谛非解脱。非无有境界。然乘摩诃衍。三摩提自在。种种意生身。自在华庄严。
(摩诃衍。即所乘之法。乃至三种意生身。是大乘之法也。三摩提者。即初意生身也。种种意生者。超颂种类俱生身也。华庄严者。颂第二意生身也)。
注曰。如来自证离相。故皆以非言之。谓虽是大乘。以离相故。是无乘可乘。盖离诸名相。无证无得。而亦非无境界可示。然乘摩诃衍者。乘即能乘。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之知觉。世尊。何等是佛之知觉。佛告大慧。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断二烦恼。是名佛之知觉。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以是因缘故我说一乘。善知二无我。二障烦恼断。永离二种死。是名佛知觉。
(向言一乘觉道。其说犹略。而未甞言所以所觉者何法。于是复申此请。佛乃告之)。
(二障。即上二执为惑。二空为智。既以二空。空其二执。是无惑障。能空之智亦泯。是无障。二障乃生死之因。〔灭〕故果灭。故云离二种死)。
注曰。人法无我。是为二。了二障是为知。究论人法。生佛平等。本无二执。所谓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此无人执也。平等性中。无自佗之形相。此无法执也。众生迷之。成二我执。如来觉了本性。二执皆空。故云无我也。二障者。惑障智障也。二死者。分段变易之死也。二烦恼者。谓通別二惑也。此二惑累。至于极果。方能断尽。如是了达。名为佛之知觉。二乘虽小。若能回心向大。如佛觉知。是佛而已。故亦名为佛。
尔时大慧菩萨。复请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有无有相。令我及余菩萨摩诃萨离有无有相。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此世间依有二种。谓依有及无堕性非性。欲见不离离相。
(至理寂绝。非有非无。众生昧此。堕于二边。不能复本。故大慧为众發问。佛先顺问而答。而后微释其义)。
注曰。依二种等者。谓世间众生。依有无之境。起有无见。堕性非性。即有无见也。欲见谓乐著此见。非出离法。妄谓出离。故云不离离相也。
大慧。云何世间依有。谓有世间因缘生。非不有从有生。非无有生。大慧。彼如是说者。是说世间无因。大慧。云何世间依无。谓受贪恚痴性已。然后妄想计着贪恚痴性非性。大慧。若不取有性者。性相寂静。故谓诸如来声闻缘觉。不取贪恚痴性为有为无。
(此因大慧问有无有相。及谁有无有相而答之)。
(依有下。是释有相。依无下。是释无相)。
注曰。云何依有。谓实有世间因缘。而生诸法。非不实有。实从有生。言非无有生者。谓能生因缘。是言此计无为有故。复告云彼如是说者。是外道无因论也。云何依无。谓先受三毒性已。而后妄计其性非性。非性即妄计为无。若不妄受三毒为有性者。则无所取。无取则性相本来寂静。如佛与一乘。不取三毒性。乃离有无之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不实妄想相。不实妄想云何而生。说何等法名不实妄想。于何等法中不实妄想。佛告大慧。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大慧。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生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
(大慧之问。有三。一问妄想云何生。一问何法名妄想。一问因何而起妄想。故佛详答之)。
注曰。种义者。凡外法有种种相义。皆虗妄。因之而生妄想。故云种种不实妄想计著生也。次答言摄所摄计著者。谓于根尘计著。不知惟心所现。及于心外堕有无见。依是增长诸外道见。皆妄想法。知其法则知其所以妄也。后合。言妄想习气等者。即上所依据也。又曰心心数妄想计著我我所生者。即人法二我。是其处也。知其源既不实。妄即灭矣。
大慧白佛言。若种种义种种不实妄想。计著妄想生。摄所摄计著。不知自心现量。及堕有无见增长外道见。妄想习气计著外种种义。心心数妄想。我我所计著生。若如是外种种义相。堕有无相。离性非性离见相。第一义亦如是。离量根分譬因相。何故一处妄想不实义。种种性计著妄想生。非计著第一义处相妄想生。将无说邪因论耶。说一生一不生。
(大慧问。如是说者。则于外种种义。堕有无相。亦是性离有无。及离诸见之相。然第一义。亦是离诸根量。宗因喻相。意以外种种义与第一义无异。何故言种种义生分別。第一义不生分別。岂非世尊所言乖理。有生不生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一不生。所以者何。谓有无妄想不生故。外现性非性。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大慧。我说余愚夫自心种种妄想相故。事业在前种种妄想性相计著生。云何愚夫得离我我所计著见。离作所作因缘过。觉自妄想心量。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地如来自觉境界。离五法自性事见妄想。以是因缘故。我说妄想。从种种不实义计著生。知如实义得解脱自心种种妄想。
(此段言愚夫不能了悟。何以得解脱。而息妄想)。
注曰。所以生不生者。谓了有无妄想。所见外法离性。觉了惟心所现。而妄想不生。非別有第一义谛也。但愚夫不了自心所现。故见所作有为事业在前。于中起诸分別妄计耳。非別有世谛也。既而佛又念。诸愚夫在迷。云何能离人法二我。及离能作所作因缘之过。又念。云何能觉妄想皆自心量。而得身心转变。究竟明解一切智地。到如来自证境界。离五法三自性事。见妄想事。即名相。见即妄想。既作是念。所以我说妄想。从种种虗妄计著而生。知如实义者。谓能如是了知如实之义。即得解脱。息诸妄想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诸因及与缘。从此生世间。妄想著四句。不知我所通。世间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不从有无生。亦非非有无。诸因及与缘。云何愚妄想。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如是观世间。心转得无我。一切性不生。以从缘生故。一切缘所作。所作非自有。事不自生事。有二事过故。无二事过故。非有性可得。
(此偈颂上所作因缘也)。
(凡所生之法。有因则必有果。如业因招生死之果。原其因既不生。果岂自生果耶)。
注曰。诸因及与缘等。谓凡诸世间法。莫不从因缘生。而妄想者。于因缘法著有无等四句之见。不知如来所通之理。世间非有生下。离性执四句。谓诸法本无四性。又曰诸因及与缘等。仍责前过。谓诸法本空。云何愚夫于中而生妄想。非但本无有无四句执性。亦无非有非无四句相执。具如大论性相二空也。若能如是观察。转彼性相二执。而得人法二无我智。然性实不生。从缘故有。此诸法既从缘生。则法无自体。又曰事不自生事者。事即果也。无果自生果。二事之过。任运离乎有无性执。故云非有性可得也。
观诸有为法。离攀缘所缘。无心之心量。我说为心量。量者自性处。缘性二俱离。性究竟妙净。我说名心量。
(此承上觉妄想心量。显如来境界。说缘性者。缘即能缘。性即所缘之法也)。
注曰。此八句。略领心量。不了诸法惟心。则有所缘之境。以正智观之。离乎能缘之心。所缘之境。既离能所。则无分別之心。是为惟心。故云我说为心量。虽了诸法惟心。犹存性执。对境未能忘能缘之念。直须缘性俱离。始为究竟如来藏心之心量也。
施设世谛我。彼则无实事。诸阴阴施设。无事亦复然。有四种平等。相及因性生。第三无我等。第四修修者。
(世谛我者。人执也。诸阴阴者。法执也)。
注曰。人我二执。以自共相求之。无实事可得。则法皆平等。相必有因。因性与果性平等。因果具故有我。则我与无我平等。能了无我者。是修则有为。与无修平等也。
妄想习气转。有种种心生。境界于外现。是世俗心量。外现而非有。心见彼种种。建立于身财。我说为心量。
注曰。妄想等者。由无始妄想熏习。次第转生种种心识。妄心既作。见有外境。此世俗心量也。然外境本无。由心取之。见种种相。即五尘等是身财建立。谓五识身财。即妄想心量也。
离一切诸见。及离想所想。无得亦无生。我说为心量。非性非非性。性非性即离。谓彼心解脱。我说为心量。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
(由离前名相妄想。至于正智。以极真如实际。住于涅槃法界之中。故能示现种种意生之身。度脱众生。是为如来第一义心心量也)。
注曰。前四句。谓离人法二我之见。及离能想所想。则无得无生。是为正智之心量也。中四句。谓离有无性执。及离能离之心。亦即正智心量非性即非有。非非性即非无。性非性即有无。后四句。言如如即真如。空际即实际。涅槃即究竟大涅槃。法界即佛法界。此皆一体异名。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菩萨摩诃萨当善语义。云何为菩萨善语义。云何为语。云何为义。佛告大慧。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语自能诠言教。义即所诠义理。谓善解能诠。即达所诠。善解所诠。即了能诠)。
注曰。约大乘言之。虽有能语所语。而能所不二。故云非异非不异。义虽忘言。非言无以辨义。则必因言而入于义。如灯照色者。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所谓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善语善义之谓。
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段言随语计着之过)。
注曰。异建立异妄想者。谓因言说差別建立。而起异妄想计著。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圣贤也。
复次大慧。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大慧。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大慧。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知生灭者。一切智也。知自共相者。道种智也。知不生不灭者。一切种智也)。
注曰。只一佛智。而有三用。名为三智。又云无碍相是智者。谓于前之三智。一心融泯。无染碍之相。是智。反是则谓识也。又云三事等者。三事即尘根及我。三事和合相应。而生是识。此不知自性相。故若知性相。则一念灵知不假生。故曰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也。又曰得相不得相为识智者。相即性相之相。相惟是一。而有离不离之异。故云得不得也。自得者。所谓如来自得圣智境界。无以名状。故云不出不入如水中月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逮得自在力。是则名为慧。缚境界为心。觉想生为智。无所有及胜。慧则从是生。
(不堕顽空。不着耶见。惟存一心。湛然常照。慧光生矣)。
注曰。采谓采取。集谓招集。以根对尘。而生取著。起善恶业。招集生死。是名为识。如是观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解脱自在。名上上智。慧即智也。心外无境。不了惟心。为境所转。是名为缚。心即识也。觉此妄心则为智矣。
心意及与识。远离思惟想。得无思想法。佛子非声闻。寂静胜进忍。如来清净智。生于善胜义。所行悉远离。
(首句言识。二句言智。三句则转识为智。四句言智之始。五句言如来寂灭忍智。智之终也)。
注曰。清净智从善胜第一义生。所以行处悉远离也。
我有三种智。圣开發真实。于彼想思惟。悉摄受诸性。二乘不相应。智离诸所有。计著于自性。从诸声闻生。超度诸心量。如来智清净。
(生所知之三。是如来所开發故。所知生灭诸法。总皆真实也。二智一心。此之谓也)。
注曰。于彼思惟等。重出前二智。以显上上之智。谓彼凡夫。以妄想故受诸生灭。二乘反是。故不相应。离诸所有。而又计著自性。则二乘智而已。若如来极智清净。则超越一切心量也。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易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见。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此外道妄计九种转变论。谓形相因成者。不出四大五〔明〕等法。彼见其生灭异相。故计有转变。而正教则曰缘生。曰如幻。曰自心现。外性非性。反不变等。然未甞定说。此邪正得失。所以分也)。
注曰。形谓身形。相谓生住灭相。因谓所作之因。成谓所成之果。见谓随物迁移。性谓生生不改。缘谓因缘变灭。作谓造作不常。事谓有为之法。是为九种。言因是起有无者。谓自有之无。或自无之有。皆转变相。不出有无而已。云何下征释。形处转变者。即四大诸根形质处也。彼见其形随时变异。谓有转变。而不知性未尝变。金变作诸器。器虽有种种之异。而金性不变。又曰一切性变亦如是者。性即法也。言一切法虽变。而性不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等。乃结斥外道。言彼非如非异者。谓彼于非如。
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以彼彼妄想。妄想彼彼性。非有彼自性。但妄想自性耳。若但妄想自性。非性自性相待者。非为如是说烦恼清净无性过耶。一切法妄想自性非性故。
(述如来所说诸妄想意为问)。
注曰。彼彼者。正言彼诸妄想也。然诸法本无实性。但妄作耳。而大慧犹有疑者。但谓是妄想自性。非诸法有自性。此自性与非自性相待者。岂非世尊所说染净诸法。皆无实性耶。大慧意以一切法无自性。妄想有自性为难。
佛告大慧。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大慧。非如愚夫性自性妄想真实。此妄想自性。非有性自性相然。
(谓诸法无自性。为是妄想。有自性为非)。
注曰。非如愚夫等者。言不同彼凡夫计性自性之妄想。以为真实。又曰此妄想自性等者。此但妄执。无有性相。
大慧。如圣智有性自性。圣知圣见圣慧眼。如是性自性知。大慧白佛言。若使如圣以圣知圣见圣慧眼。非天眼非肉眼。性自性如是知。非如愚夫妄想。世尊。云何愚夫离是妄想。不觉圣性事故。世尊。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所以者何。谓不觉圣事性自性故。不见离有无相故。
(上云自性非性者。〔迨〕情也。此云有性自性者。显理也。然此如实理。性非佛智。佛眼莫之能见。故云圣知圣见也)。
注曰。佛既以自证境界示之。大慧即领悟斯旨。又谓曰。若果如圣所知见。非凡夫知见。故云非天眼非肉眼也。因复疑而难之曰。愚夫既不能觉了圣自性事。云何得离妄想。能明此理。因上圣凡所见不同。故云彼亦非颠倒非不颠倒。复谓不觉圣事性者。言凡夫非不颠倒也。不见离有无相者。言圣人非颠倒也。盖圣眼所见。无不真实。不见有一法可舍故也。
佛告大慧。非我说空法非性。亦不堕有见说圣智自性事。然为令众生离恐怖句故。众生无始以来。计著性自性相圣智事自性计著相见说空法。大慧。我不说性自性相。大慧。但我住自得如实空法。离惑乱相见。离自心现性非性见。得三解脱如实印所印。于性自性得缘自觉观察住。离有无事相见。
(无空有空。无色有色。无无有无。有有无有。始终暗昧。毕竟迷惑)。
(凡夫闻空生怖。闻有生执。故说圣智自性以导之)。
注曰。圣智事固非有无。而著有者。乃说空法以治之。是知说空说有。皆为众生。未甞说有实法也。故曰我不说性自性相。即示自证之法曰。但我得如实空法。即本住毕竟妙空也。不堕邪倒惑乱。常居中道。故虽自心现性非性诸见。即得悟三解脱。获如实印。见法自性。了圣境界。离有无一切诸著。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谓宗一切性非性故。及彼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彼宗则坏。彼宗一切法不生彼宗坏者。以宗有待而生故。又彼宗不生入一切法故。不坏相不生故。立一切法不生宗者。彼说则坏。大慧。无有不生宗。彼宗入一切性。有无相不可得。大慧。若使彼宗不生。一切性不生而立宗。如是彼宗坏。以有无性相不生故。不应立宗。五分论多过故。展转因异相故。及为作故。不应立宗分。谓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无自性。不应立宗。
(既言妄想与圣智皆空。无一俱遣。是同生义。又恐菩萨立此为宗。混于外计。故言此以破之)。
(初宗有九过。曰现量相违。圣教相违。世间相违。比量相违。自语相违。相符极成。能別不极成。所別不极成。俱別不极成。次因有十四过。谓徧是宗法性。初相宗有四不成。曰随一不成。所依不成。两俱不成。犹豫不成。后二相共十过。有方不定。曰同分异全不定。异分同全不定。俱品一分转不定。共不定。不〔其〕不定。决定相违不定。有四相违。曰法自相相违。法差別相违。有法自相相违。有法差別相违。三同喻有五过。別喻有五过。同喻中曰。所立不成。能立不成。俱不成。无合倒合。別喻中曰。能立不违。所〔以〕不违。俱不违。不离倒离。共三十三过也)。
注曰。一切法不生。则言想俱绝言之已。非况妄立宗乎。如彼外道立不生宗。反生故业。故云不应立是宗。所以者何下。谓宗一切性非性者。意谓宗宗有主。若宗一切性。性自非性。宗义何在。凡言不生。必因生立。既有待对。则不生成生。自坏不生义。其不应立宗一也。又彼宗不生。必入一切法中。言不生义。徧一切世间诸法之中。言不坏相不生故者。言诸法本皆不生。岂待立耶。故云彼说则坏。其不应立宗二也。言有无不生者。前以无为不生。此乃转计有无皆不生。言入一切性者。性即法也。谓有无不生。亦徧一切法中。皆离有无之相。纵又转计有无性相皆不可得。是亦不生义。其不应立宗三也。五分论多过者。指宗因喻三过也。展转因异相者。言彼转计因相不同。及堕有为有作。其不应立宗四也。又曰谓一切法不生。又曰空。又曰无自性。此三者若各立宗。则有多宗。其不应立宗五也。
大慧。然菩萨摩诃萨说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故。当说一切法如幻梦性。除为愚夫离恐怖句故。大慧。愚夫堕有无见。莫令彼恐怖远离摩诃衍。
(既斥立宗之非。此复显其是以诏之)。
注曰。一切法如幻梦现不现相。现不现谓非实有也。及令众生离见闻觉知之过故。又云当说。言除为愚夫者。盖愚夫堕于有无之见。不说如幻如梦。不能离彼二见。复恐小机闻此不有不无。而生怖畏。不受大乘。故戒云莫令彼恐怖远离大乘。意令菩萨随机说法也。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外道世论种种句味因譬庄严。无有自通。自事计著者。世尊亦说世论。为种种异方诸来会众天人阿修罗。广说无量种种句味。亦非自通耶。亦入一切外道智慧言说数耶。佛告大慧。我念一时于一处住。有世论婆罗门。来诣我所。不请空闲。便问我言。瞿昙。一切所作耶。一切非所作耶。一切常耶。一切无常耶。一切生耶。一切不生耶。一切一耶。一切异耶。一切俱耶。一切不俱耶。一切因种种受生现耶。一切无记耶。一切记耶。有我耶。无我耶。有此世耶。无此世耶。有佗世耶。无佗世耶。有解脱耶。无解脱耶。一切刹那耶。一切不刹那耶。虗空耶。非数灭耶。涅槃耶。瞿昙。作耶。非作耶。有中阴耶。无中阴耶。大慧。我时报言。婆罗门。如是说者悉是世论。非我所说。是汝世论。我惟说无始虗偽妄想习气种种诸恶三有之因。不能觉知自心现量。而生妄想攀缘外性。如外道法。我诸根义三合知生。我不如是。婆罗门。我不说因不说无因。唯说妄想摄所摄性施设缘起。非汝及余堕受我相续者所能觉知。大慧。涅槃虗空灭非有三种。但数有三耳。
(婆罗门者。华言净裔。亦云净行。祖自梵天王口生。因从梵姓)。
(此示正教不出三道。无始至习气。烦恼道也。种种诸恶。业道也。有苦道也。因者。谓烦恼恶业。为苦道之因也。由不能觉知诸法惟心所现。于彼外法。而起妄想攀缘。此乃并因缘之说。非外道所知。又曰。如外道法者。重举彼计。以格其说。言我诸根义三合知生者。谓我及根境三缘和合而知生。知即识也。故曰我不说因。不说无因。惟依妄心。以能取所取。而说缘起。非汝及余外道者。我执之而不断者所能测。言涅槃虗空灭。此三无为。虽数有三。实非有三)。
○一切佛语心品第四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
(涅槃是所证之法。如来是能证之人。大慧既领涅槃之旨。又以如来为问)。
注曰。如来应供正觉三号。即三德。如来即法身。中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正觉即般若。真谛也。通号有十。而问此三者。乃其要也。作谓修持造作义。该因果。事即果也。相谓身相。说谓言说。觉谓觉知。谓如来于此辞句。为异为不异耶。
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所因。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
(此答以如来应供正觉之义。非事非因。即非非作非不作。言俱有过者。不特言事因非果也。合云来。若唯是事因。则堕有作之过。若非因而已。正言如有过也。事因则堕无所)。
注曰。言如来是事等者。谓若如来定须用因果等事。则是无常。若是无常。则一切所作之法应是如来。然我及诸佛。皆不欲同彼事也。若非所作等。即核上非事因句。谓非所作则无所得。则智慧方便皆为徒设。同于兔角石女儿也。又言无事无因者。谓法身既非有作。则离有无之过。离有无过。则出于四句之外。四句者即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等四句也。不堕此四句。是为如来句义。为智者之所取也。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別。而修行者见分別。是故非异非不异。
(此以法身如来。对解脱而言)。
注曰。如来之所究显。盖由了结业即解脱故也。此如来与解脱非异非不异者。云异者。解脱应身色相则是无常。若不异者。则修行之人与解脱相应。无因果人法之异。然有能所分別。故结云非异非不异也。
如是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大慧。智及尔𦦨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
(此以。般若对智障而言。智即般若。尔燄即智障。谓其为异。则离障无智。谓其不异。则障岂是智。但云非异非不异者。略文耳)。
注曰。般若与智障非异非不异者。则与法身解脱无一无別。故复总结而通例之曰。非常非无常等总不出。非二边显仁道。非能所显一相。非四句显忘言。故又云离一切量。量即数也。
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虗偽。出过一切虗偽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大慧。三貌三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尔时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缘云云。
(经中言不生不灭最多。而所诠之旨亦异。故大慧以为问)。
注曰。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摄受者。谓含摄其理。又云此是如来异名。大慧以为不生不灭是无性义。云何言是异名。岂如来亦无性耶。佛答以不生不灭是离有无。故曰有无品不现。此以一答二请矣。大慧又以为不现是不生。若一切法不生。岂是如来异名。若是异名。于名字中岂亦有不生法义。故又问之。答言非无性者。谓如来非是无法。亦非摄取不生不灭。亦不待生灭之缘而言不生不灭。言亦非无义者。起后答也。
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三阿僧祇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此列如来种种名号。我于娑阿世界等。凡例二十三种异名。始言愚者悉闻各说我名。谓名各有义也。而不解我如来异名。则不知其体一。本于不生不灭也。乃至云。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阿僧祇。此云无数时。此乃如来果后施化之迹。言百千名号不增不减者。盖随举一名。则摄诸法名。在多不增。在一人不减。此方他界。皆如佛名。言如水月不出不入者。月喻应身。水喻众生之心。众生心净。如来即应。如月在水。然月在空。影现于水。月不下降。故云不入。亦不离水。故云不出也)。
尔时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虗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別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別。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灭。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別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不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別故。
(此问有四。一以外道说生因之因。与佛所说三无为法为难。虗空即虗空无为。非数缘灭即非择灭无为。涅槃即择灭无为。二以彼生因。与佛所说十二因缘生为难。三以微尘等生。与佛所说一切性不生灭为难。九物者。一时。二方。三虗空。四微尘。五四大种。六大梵天。七胜妙天。八尊所说四大为难。此皆以外道之说。此同佛说者)。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灭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
(外道虽说不生不灭。乃妄想分別。是生死因也。佛说不生不灭。是中道实理。不生义也)。
注曰。外道有性自性等。谓彼所说性有自性。如云常以四大坚湿煖动之性皆不坏不乾。以为得不生不变之相。然亦苦心妄计。虽曰不生不灭。实有生灭。堕于有无。佛谓我不如是。我之所说不生不灭。离于有无生灭及非有非无。如幻梦色现是非无。色性不可得是非有。言色无自性相摄受者。梦幻色相本非实有。愚人妄想故现。其实不现。妄心摄取。实不可取。故知一切诸法非有非无。但能觉了诸法惟心。心外无境。则妄想自灭。安于涅槃之乐。永息生死之事矣。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
(上言不生不灭。是真常之义。犹未辨邪正之分。故再闻之)。
注曰。常与无常之名。无异外道。不以义定邪正。曷分此问意也。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名虽有七。总之不出色性二字。七种无常。皆是外计。下方释其义。色转变无常。言四大造色转变。谓生住异灭。无间自之散坏等者。谓相续不断。能令变异自然归灭也。如乳酪之转变。虽不可见。然在法中。自然变坏一切法也)。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性无性者。谓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相。皆归变坏。故曰无常)。
注曰。四大自性。谓大种自性本来不生。不生尚无。何生何灭。言无常耶。
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
(以外道不达无生之旨。虽说无生。实为有生。故斥云生无常也)。
注曰。非常者。谓常与无常一切有无诸相。对法体本不生。乃至分析至于微尘。亦无所见。以是义故说不无生。此为如来所说不生无常之相。若不了此义。则堕外道计生无常义。
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
(真常不坏之体。岂凡夫之可了了者)。
注曰。世间诸法有坏者。因无常故。无常徧于诸法之中。如杖瓦石能破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
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无常此是事。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別异。而悉见有异。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此斥外道之过)。
(一切性。即一切法也)。
注曰。非因不相似事生者。谓无常若非有因。则无差別事生。若其生矣。一切法则与之偕生。悉皆无常。岂非差別事。以騐无常之有因必矣。如彼所计。则此法彼法能作所作。应无差別。而现见差別之异。云何妄计无因生差別法耶。若性无常等者。凡言性必究竟无作。无作则常。既云无常。则堕于有作诸法非究竟义。以是为因。则堕作因性相。失体性义。言自无常应无常者。谓能作之性若是无常。应同所作之法皆是无常。自性既是无常。则所作无常之法。反应是常。
性若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
(四大常性。固自若也。安可作无常想)。
注曰。若无常性徧诸法中。乃属三世变迁过去色已坏。未来生未生。现在色俱坏。色即四大差別之色。能造四大。及所造色。其性不坏。离异此一切外道谓四大体性不坏如此。三有之中能造所造。皆是生住灭相。岂更別有无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灭耶。
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无差別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
(二方便。谓同异更造之方便也)。
注曰。始造即舍无常者。非大种互过。大种以各別故。非自相造。以无异故。非复共造。以乖离故。当知是非始造无常。
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化不坏。至境不坏。大慧。境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
(彼虽妄想无常。而四大自性不坏)。
注曰。外道计此能造所造至。竟不坏至极也尽也。谓分析造化至于微尘。犹不可坏。但观察灭坏形状长短等见。不坏能造所造色体。此乃俗数言语。故云堕在数论。
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有言说。不见自相生。
(又言世俗言说非性者。是结前过。世论。即彼外道卢迦即见。以彼妄见诸法。但有言说。无自性相也)。
注曰。色即无常。谓此即是形处无常。非四大。谓非四大种性。若是大种亦无常者。于俗数言说有违有堕。违则非俗。堕则乖真。进退俱失。皆非正论。
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
(此即以金作器。而金性不变之谓)。
注曰。色异性现。普色即四大所造之色。谓色体变异故无常性现。以现处为坏。非四大种坏。如金作具。具有变坏。而金性不改。言无常事坏性不坏。亦如是也。
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
(正受即三昧。谓灭尽定也。此定三乘同入。而位次浅深不同。知此则于大灭定不舍。于小正受不堕矣)。
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非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別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
(此答有四义。初以六地七地。对明浅深。则六地是三乘同入灭尽定。此位最浅故。菩萨所得之定。未异二乘也)。
注曰。七地菩萨念念正受等者。念念则出入无间。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则不取摄所摄一切相故。不同二乘堕有行觉。有行觉者有为行也。必灭诸相然后得定。是故七地为非受正受。谓非彼注念之正受也。又曰得一切法无差別性者。及觉一切法性相无有差別。非分得者。非彼二乘于其定中分得诸相性也。善不善者。谓菩萨至七地。尚不住于善。况不善念乎。是为无善念正受。二约七地八地以辨异相。即是心意识妄想相。有灭未灭高下不同。至八地。三乘妄想悉灭。异乎七地也。
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虗偽习气所熏。
(此明三乘)。
注曰。从初地至七地。观三界诸法唯心意识。然虽同观。而妄想有灭不灭得失之异。离我我所等。得也。堕外性种种相等。失也。二种自心者。谓外道堕于有无。妄计能取所取。一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熏习手。
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此明八地。三乘同一涅槃。而有住不住之异)。
注曰。言菩萨以诸佛三昧觉力所加持故。为化众生。于三昧门不般涅槃。若不加持。则不能功行满足。到于如来之地。是弃舍众生而不化度。亦断如来种性。是故诸佛为说不思议功德。劝进令其究竟。二乘自调自度。著三昧乐。生涅槃想。所以失也。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
(分別部类。有善不善。灭不灭之异)。
注曰。七地菩萨。善修心意识相。了达识性本空。以除妄想。善修我我所等者。谓了人法二执。摄受二无我性。不堕生灭自相共。随善无碍辨才。及决定三昧力。则定慧均等。由是渐入诸地。得菩提分也。
尔时大慧复白佛言。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
(阴界入法。有迷解之异。故复问之)。
注曰。阴界入生灭。前言之矣。而大慧复请者。意谓阴界入法有迷有解。以解则彼无有我。谁为生灭。以迷则愚夫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何曰出离生死耶。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虗偽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
(譬如下。喻上随缘所造之法。本离二我。如伎儿依呪术故。变现种种形像。岂有二我之执)。
(海浪前后相逐。绵绵不断。必风息斯浪止矣)。
注曰。答中言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者。如来谓理性如来。现前一念所具。名之为藏。根尘一念心起。随染净缘。染即无明。随无以染缘。则为九界生死。净即教行。随教行净缘。则为四种道灭。四种者。即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也。故曰是善不善因。因必感果。言一切趣生者。即十界善恶果报。言三缘者。根尘识也。根尘和合。一念心起。由不觉故。随逐染缘。唯造惑业而成九界生死。彼外道以不觉故。妄计执著造作。由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识藏。转生七识。无明住地。言无明起之始也。从此根本乃生枝末无明。故喻之曰如海浪身。常生不断。此随缘染。从细至相也。若能一念回光。能随净缘。则离无常之过二我之执。自性清净。所谓德性如来则究显矣。
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苦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
(此言诸识有生有灭。诸识者。谓意识及意意识。并前五意识。是为七识。非第七二乘识也)。
(尘根意识。攀缘染着。何由解脱)。
注曰。由佛念念而起。起必同时。因不实妄想等者。谓六识取境也。种种形处者。六尘也。根尘既形。逐著名相。由不了色等自心所现。生苦乐受。展转生死。无由解脱。名相缚缠。从贪起贪。因及所缘互相由籍。皆所谓。生相也。彼诸受下。是言灭相。谓受根及想行等次第不生。惟余自心妄想不觉苦乐。言入灭受想者。谓受想心灭。即灭尽定。或得四禅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別相。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別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佛告大慧。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別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贤圣。
(前言五法虽详。犹未分別所以入如来地者。故复问之)。
(五法相有迷有悟。修行者趣入。则五法通是悟相。反是不觉。则五法通是迷相。盖法无自性。迷悟在人也。此总示所以趣入等相。后方详之)。
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六根六尘。总为色相。离诸色相。便非外道境界)。
(名相不可得者。谓欲求正智。但了名相不实。犹如过客。识心不起。离乎断常。不堕凡小境界。是为正智)。
注曰。名相二法。不出六识。取彼六尘。名之者名也。所取者相也。显示施设诸名相者妄想也。象马等名。以此名即显其相。名相既立。是名妄想分別也。已上三法。皆属凡夫。正智以下。就圣贤之法。以明悟相言。
大慧复白佛言。所说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悯解说。
(三世诸佛。如恒河沙。经教言之。多失诸佛之数。为果如所说而受耶。为別有义耶。故伏请之)。
注曰。恒河在天竺之界。沙喻其多耳。
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
(言难则生畏心。言易则启忽心。故以恒河为譬。优钵黄白色花也)。
(此二喻。言难言易者。皆如来化用边事。非如来自证境界。故云不以建立自通。若论自证。世间无等。非喻所及。一切凡愚莫能信受。亦非心意所能知见。然有时而为建立化他。何咎之有)。
注曰。诸佛数量过于恒沙。亦过世间心量所望。故非喻所喻。岂特恒沙而已。盖凡设喻。义非一揆。如彼凡愚未兑化者。生死无穷。佛则为说诸佛易见。非如昙华。令其不生退想。息其方便妄求。进求佛道。以难显易。所以进之也。有特观已受化者。为佛说之难值。犹如昙华。令其欣慕向道。所以䇿之也。又云昙花之难见者。无已今当见之说。如如来于世人皆见之。故知说如来如昙华者。实起人难遭之想耳。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是而不坏。
(此言沙性不坏。喻如来法身常住)。
注曰。言是地自性者。有事有理。以事则同一坚性。故为沙为石。以理则与彼坚湿煖动均一真性。故劫尽烧时而地性自若。盖地与火大俱是生故。愚夫不知。见谓烧尔。火因者。以地无火而不烧。火无地而不续。故地不得而烧。如来法身不迁不变亦复然也。
(随顺究竟涅槃之流。是为真常正觉)。
(断之一字。最不易言。斩断尘根爱障。则知生死本际)。
注曰。恒沙随流。愚人但见沙流而不见水。以智观□非无水也。此喻如来说一切法。随顺涅槃。有如顺流而非去义。故曰如来不随诸去流转。谓于法悟性。不随相转。故不同去流以去。是生死坏灭之义故也。生死本际等。生死本际不可得知。既不可知。云何说趣。大慧趣义是所。凡愚莫知趣即去也。
大慧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迹。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別。谓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自此岸登彼岸。由刹那真常。乃不度之功。故大慧问之)。
注曰。答言六度有三。初问六度。言我我所摄受计著等者。谓凡夫所修。其过为四。所谓计我我所。则无度生之念。一也。著于二边。则不能达中道彼岸。二也。为求胜报。则不免于生死。三也。乐著六尘。则非无住相施。四也。外道之得五神通。及生梵天。亦由修无漏事六度而得也。
(此二乘所修。依四谛十二因缘。行此六度)。
注曰。言堕摄受涅槃者。但为自度。而乐真空之乐。故与菩萨所修不同也。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此圆顿菩萨所修)。
(摄受者。谓六根摄受六尘。自心二者。言修檀度治悭贪□□□□□□□)。
注曰。菩萨既觉了诸法唯心所现。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则能治所治二无二也。二无二故。则三轮体空。故曰不生妄想。能施空也。不摄受。能受空也。不计著色相。所施之物空也。菩萨如是行施。是为利乐一切众生。故曰上上方便也。即于彼缘者。谓即为善修檀度之心。于持戒等缘。亦妄想不生。一一称性而持诸戒也。如是而持戒。则非持非犯。如是而安忍。则不违不顺。如是而精进。则何进何怠。如是而修禅。则无定无乱。如是而行般若。则非愚非慧。自然不即二边。不离二边。安于中道。直济彼岸。是为上上波罗蜜想。忍中言知摄所摄者。即能取所取。自性皆空。精进中凡两言方便者。一则別相。谓通经等。二则通相。谓兼五度。皆须精进而行。禅定中言不堕声闻摄受者。谓声闻定力偏多。及乐著涅槃。菩萨则不如是也。而六度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灭。或言非性。是六度虽异。而以离妄为本。若能离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转胜而不可坏者。谓六度增进。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转胜前五。不可破坏。得自觉圣趣。则又般若之至者。
校注
无下疑脱门字 息疑习 位疑住 诸等十一字疑衍文 时下疑脱世尊二字 入等十二字恐衍文 之下疑有脱字 所字疑衍 人疑又 首疑自 实原本字体不明或无字乎 既疑即 彼疑比 皈疑皎 切上疑脱一字 言下应有说字 具疑真 亦上疑脱亦常二字 时疑阳 神疑禅 大疑夫 若疑苦 境下应有界字 虽下疑脱离字 妄字疑衍 又疑入 则疑倒 首疑者 长疑虗 非下疑脱因字 变疑实 一等二十八字似有颠大藏作一切法不灭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先下疑有脱文 此三疑三我 灭上应有因字 种下应有种字 纵疑网 易疑异 明疑阴 如下疑有脱文 迨疑遮 其疑共 以疑立 所疑非 仁疑中 缘疑义 性若疑若无 现疑理 以疑明 兑疑受 不字疑剩 □疑察 所疑断 (阅经十二种第三(No. 674-3),第37卷所収。[○@编])【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8 册 楞伽经精解评林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罗整庵因知记云。达磨传法二祖。谓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经凡四译。四卷者乃刘宋时译本。其文颇奥蕋难读。当出自佛无疑)。
(行简子曰。楞伽经大旨有四。曰五法。曰三自性。曰八识。曰二无我)。
(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为法门)。
注曰。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以处表法。阿䟦多罗者。华言无上。亦云入。宝者至贵之物。以喻此经尊贵。故云法喻为名也。经者贯也。谓贯通诸义也。第一义心为体者。即如来藏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也。了妄显性为宗者。谓达妄显真。离性执也。斥小辨邪为用者。谓破小乘之偏执。摧外道之邪见也。方等大乘为教相者。谓经通三乘。义从圆顿也。楞伽山名也。达磨以付慧可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苏东坡䟦楞伽经云。此经谓之佛语心品。相传以为心法。如医之有难经。近岁学者务从𫈉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女子抵掌戏笑争谈禅说。高者为名。下者为利。譬知俗医不由经论。直受药方。以疗疾非不式中。至于遇病輙底。悬断生死。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难经不学。岂不误哉。
晁文元题楞伽经云。释延寿谓。此经以佛语心为宗。而李通玄则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延寿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