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疏第五卷

第十五

恐从念数入道者以今师将十心数对十弟子但从义对未有正文故著恐言

皆佛自制者皆由他犯方始制立亦非无端自制也

正内眷属者出家二众也

律相者律教相也

或重罪方便者因简也

采薪女者十诵律中虽有此缘亦不绝分明检

记云

集僧唯二者大界自然

羯磨通三者单白白二白四也

六入真分判者谓令观无生理忏耳

记云

焉力其难者以世人犯罪一向唯云观无生忏大小事忏一向不为故也

记云

不应观理者意云世人但云观理除过去罪而不断现在相续之心故云而令续行也

毕故不造新者一得前一念罪心为故第二刹那为新今观前刹那妄想之心即是无生名为毕故由毕故故第二刹那自然而息故云不造新

又傍约十二因缘者无明行为故现在爱取有为新又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故爱取有为新又生老死为故释曰由毕无明行故故不造现在爱取有新又由毕现在五果故故不造现在爱等三因新又由毕现在爱取有新不造未来生老死故言毕者大观此苦身无常生灭以入空通人幻等

记云

不作罪时者意云虽不新旧业非无应须观照破坏无始业鄣等(云云)

无住者有住则有生无住无生也

无坏者有坏则有灭今无坏则无灭即是见罪心不生不灭也

名大忏悔者谓遍法界忏悔也

名庄严者只此忏心定慧具足庄严法身也

名破坏心识者以见心无生妄想分別心识皆灭也

前两解释者已分出竟

第三文者从又罪从心生下平惟于心是也

记云

小乘之中但有作法者明波离执云小乘之中但有作法无观理性之文大士即引小乘毗尼中自有观心忏文何但大乘独有无生之教故问汝何心作等

记云

圆教三空者所知即真性解脱能知即实慧解脱境智和合能众生令生无垢即方便解脱也

记云

在弘教者成论师及龙树是也

记云

长不住等者此明相待假相又待他无心知我有心即横待也又将今日身心待昨日身心即竖待也又将今日悔心待初作罪心以亦是竖也

随理三假者达因成等即空是也

净名权实乐说之辨者明净名此中权实俱用躰法是理实智用也知病识药等权智用也

罗云章

如贤愚经者捡十智至八解脱是有为功德二涅槃是无为功德

乃是自显者若为诸长者子说出家功德乃是将自身中所行功德说示前人则成自显也

记云

作多四句者谓四教教教皆具心形四句教教复约心形以论信法又复约心偏圆对形辨以亦为四句故多也

明覆戒等者若能覆戒无为不令他觉名为密行

记云

密积功德者若见佛性住三德秘藏方名密积也

不随诸数者法身智德无为非界内外有为即无二种阴入数法岂有界内阴入法耶又云岂同十智限局之身故云不也

记云

大小名同者只是大小俱有无为名俱有密行名依真依中二体自別

记云

何以名之为真密行者问意经中但以大无为破小无为疏家何以将真密行斥小密行宣不乖经耶

答文举如意者意云真无为及真密行其体无二所以同用珠喻余如记中

记云

密行中上品者圆为上品罗云示小乘但是下品耳

烦恼为中流者由生死有烦恼破烦恼有涅槃故

属中依举果成因者智者圣行二句经文皆从果释即是令诸长者子慕智者之果而行其因故成因也

化他功德者前文依于非因非果法身之体修于实相密行因果而成自行今还依于非因非果法身之体修于实相密行因果而成自行今还依于非因非果而成化他功德大集明得菩萨道破烦恼魔者彼经第九云复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坏阴魔若远离集破烦恼魔若证灭者则坏死魔若修道者则坏天魔此释通于四教但依谛智四相分也

开六道出二十五有者以六道名浅二十五有名深一一皆用三昧破之及通界外故须开出

五力者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谓信故不欺进故不怠念故不嗔定故不恨慧故不怨故云无有欺怠等

记云

迭生迭本者意云降魔既为本意度五道等亦互为本互能相生四邪疑者谓四教各有离疑懈怠邪念散乱愚痴等诸不善烦恼

四种觉分者此是初住已上法门也

记云

对前出家者亦是对于罗云不观中道但云出家耳

记云

非谓發心即具戒体者意云若千里内无能受戒师于佛像前受戒者要须缘佛像以为發戒之境及自要心和合方具(云云)

记云

上品咸心者明大小乘戒皆须用心以为其体若无上品之心何能致于上品之戒(云云)

又若于师边受者诸佛为师文等菩萨为尊证记境發于誓愿上求下化心成方發戒品(云云)

阿难章

九恼者一金锵二马麦三寒风四热病五出血六旃遮女谤七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八为婆罗门害九背病三藏报身者父母生身故云报也

四时五时者虎岳岌于断更为三十二年前明三藏见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后齐至法华明见空得道名无相教㝡后双林明一切众生佛性阐提作佛名常住教宗爱师为四时三如前更于无相后常住前指法华会三归一万善悉向菩提名同归教定林柔次二师四不异前更于无相之后同归之前指净名思益诸方等经为丧贬折抑教则是五时皆不取华严即以华严名须教

犹是八十年佛者古人将般若在方等前犹同三藏佛是无常

七百阿僧祇者首楞严下卷坚首菩萨白佛言世尊佛寿几何何时入灭佛告坚首东方去此三万二千佛土国名庄严佛号照明庄严自在王十号具足今现说法如彼佛所有寿量我寿亦尔又问彼佛寿命几何佛言汝自往问彼自当答坚首承佛神力乃至答言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释迦亦尔古人用七百之寿同今法身无为故不可也何者七百之寿由是有为何名无为耶

记云

荣即是大者意云今家释十弟子示不受弹折皆为成于枯荣之教以显法身咸令物机得涅槃无为之益思即是行者行支属业道也

与行合者爱惑润行也

有余报身至果者即是父母遗体生身烦恼虽尽果身犹在故云果也

三漏者欲漏有漏无明漏三也

记云

具足权实者亦是具足法应一身而

记云

利及二人者安慰阿难为利益婆罗门故令取乳不须耻愧不取也

第十六

菩萨品

得不思议依正者正谓法身依即寂光

悉滞无为者二乘已断通惑证偏真无为由著所证为尘沙所障不能出假同于菩萨故云也

皆沾大利者通指衍门三教为大利也

一转教者明如来为说即是转教依教修观即是转观也

故开方便引接者引藏入通引通入別引別入圆也

记云

定及不定者定谓显露五时次第不定通二不定也

记云

横竖者横则约行味味皆尔竖则约教方等但得生苏而

二顿转者此是三藏教中菩萨来至方等得入圆者则是显露不定若在鹿菀得入圆者即秘密不定也

若生语见者位在五品外凡

或顺道法爱者位在六根著相似法爱若得入者名醍醐中煞人言醍醐者五品六根皆禀醍醐之教故名醍醐煞人也

记云

待別弹斥者亦是只于此方等中弹斥名为別耳

若约行人至俱可者法谓禀教所行之法以法在人故须呵破

记云

以教望教者只以共教望不共教共名同部三乘共闻般若故不共名异部独菩萨法故

记云

亦得有同有异者有同者有一德即三德故有异者三经各各偏举一德

记云

鹿菀理须密者凡言秘密不定钝根菩萨对二乘论也若显露不定约三教利根菩萨相对论也

记云

华严中四者密通后三味也

记云

若尔一音至小得者似破古人以法华玄文第十明古人将一音以判一代教门但是小得未可依用(云云)

言一弊诸者诗虽三百讽刺于王意令王以正法治国故论语云曰思斯无邪归于正也今经但用一圆弹呵何方四教机不等同入圆矣

记云

入自益位者入初住为自益位也

得生三土者二同居为一方便实报为三也

记云

般若同异者约二乘及钝菩萨名为熟苏利根菩萨处处得入故也

至后三味者广䟽云但未证入者至大品法花涅槃耳

大同小异者广䟽云大同故说大品入即说方等入也小异者亦是方生大熟耳

记云

明大小共者且约三共位三乘判也

昔呵之妙者意在入故云妙也三祇六度至䟦致地且指第三僧祇满是位不退为䟦致地也通教亦且指位不退別教十行为行不退圆教即指念不退也

无容佛自说教者明佛欲说教须得菩萨辅佐方可记说

法事有傍正者诸菩萨正用权傍用实净名正用实傍用权也

今没圆存三者圆为能呵三为所呵故若圆不得意亦须破(云云)

众生缘至众生相者以依根本禅修得此慈但拔四趣苦与人天怨亲中人等乐故名有漏也

或有漏或无漏者以大乘望之小乘无漏犹是有漏或无漏者当小乘涅槃是也又缘众生五阴法空属有漏缘二乘涅槃名无漏也

唯圆然能与前三者同体权实之慈故具前三又若据展转具前圆亦道理具三由为兜率至之行者问弥勒但为诸天子说不退行下文净名何故但呵弥勒自身得菩提记此则与被呵之由破相违耶答如记中今私助一释文正申此意

六地齐功者三乘至此地功齐也

支佛与菩萨功齐以声闻不进后位初先总定者此犹弥勒内心实领解之世尊与我授四教一生之记故根弹呵弥勒若云无生之理有何说示但众生有四悉因缘而为说记则不致被弹呵故先定之

记云

二即人天者从人生天为二生又从天生人亦名二生

记云

易滥实故意云別教著于断一品无明等言则滥圆教断无明故著示言令人知是权而

又言有教无人者別初地即初住故

答观名离滥者通教虽云即色是空与圆即事而中似等通则与大小共故不须云显示者亦是指示补处菩萨亦须更断一品无明耳

余亦有者通藏亦得云示者皆是圆人遥垂迹示为也

华严至未来成佛相新经云尔时善财童子恭敬右绕弥勒菩萨摩诃萨而白之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时弥勒菩萨前诣楼阁弹指出声其门即开命善财入善财心喜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同于虗空阿僧祇宝以为其地乃至或见弥勒菩萨初發无上菩提心时如是名字如是种族如是善友之所开悟乃至如是寿命经尔许时亲近供养悉皆明见或见弥勒最物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乃至见得忍或见住地或见成就清净国土或见护持如来正教为大法师得无生忍其时某处某如来所受于无上菩提记(云云)

法身四十一品者应知华严虽列四十一位不云位位皆破无明余经列位亦尔今从义判之何者初住既破无明二住已去岂不破耶

记云

迹中圆说者意云若但说前三不能表得实本若见说圆融之法方知已证妙觉实本故以说圆而表本也

此约体用本迹界内事理无生者通惑究竟尽五分满果为事无生真理究竟显名理无生也

別教因是界内外理无生者次第证五谛理故

果是界外事理无生者中理满为理无生无明究竟尽极果究竟满为事无生也

制立有果者圆真缘合修別则缘修显真修兼复地住二位高下不同故云异也

得渑者有部中业入过去同至未来身死得谢未来报起如一业成以大得得于业法又以小得得于大得第二刹那以三大得得前二得及以业法初念之时俱成法故又三小得得前三大并初刹那九法成就第三念廿七法论云初念作现在成第二念作过去成若有法俱第二念去前前之念转成法后法后念大小得得若无作者初第一念亦但有法俱亦如前作中第二念说言法俱者法后得同时而起一无作法及大小得即则第二念中九法俱生并初念三成十二法所以第二念中有三大得及三小得得初三得法同时复有三法俱起故第二念九法俱生并初念三成十二法所以第二念中六得得于过去名过去成又有二得得现在法名现在成故云初念无作现在成第二念无作二世成凡云大小得者皆以大得得于本法复以小得得于大得还以大得得于小得故大小得更互相得乃至得遍虗空过去实法善灭者计意者五阴实法过去之善随阴而立以阴灭故善则随灭故不约过去授记又云得报不失者计云阴及善法虽灭而假名我不灭由不灭故得至现在亦不约此我而授记也

若约现在取过去等者此约三世皆先纵之次难在文可见

心念念灭者善在于心故云随等

此破三世无者三世本无何故计有也

记云

约有门用破空门者弥勒依昙无德空门计现在得授未来记故约萨婆多有门三相不可得破之

记云

出三相耳者出前三教权

记云

相耳假名菩萨者名字位菩萨也

前三非真者既未见现结业犹在依转生死未得自在等

寄破此三者广䟽云寄意破禀三教菩萨也

此三种记皆非决定者且顺四悉与记耳

见地名观欢喜地者此约借別名名通菩萨位语略应位位

并出通义法身自行者只是自修菩萨位语略应位位并出通义

法身自行者只是自修证得法身名为自行耳

诸师至多疑者疑今家用切[葸-十+夕][葸-十+夕]引于別圆二教

一断一切断等

忆想者只悕望授记名为忆想麤障六根净人已断见思故无麤也

皆以无为法者以一大无为法而作本也

二种无生者偏圆二种也

第十七卷

理无受记可然者弥勒伏难云若理与一切众生共有不得记者可然众生虽有理而无行我今依理起行得记如何更难故云何妨等也

惑暗渐灭者等觉一分微烟惑耳

若通別教至事同者并缘修智断为无生行也

既默然受定者即是默然许可也何者意云问我如生如灭皆得如疏说一约通教者下出其相也

若如无生灭不成智断者者先且纵之岂得下难破

记云

事理即是智境者事谓智断境即是如也

记云

今以事约行者事谓四句以权无生之行

非两十番者意云若更约严严四门门门三假假假四句则成多番圆教真修至难存者意云但破不立圆义无用所以今家约理约事破其执心执心若破依圆真修为授圆记是则圆义存也若有执心则圆义不存圆若不立通別之义亦不存也由圆立故通別可立故也

不思议之妙智者净名玄照三教菩萨之执而设难也

深求其意者经中但是众生等一言而例上下文须约三教作并故云也

三是顺竝者谓将生等三顺并弥勒名为顺并退将弥勒一人并前三名为逆并

若通若并者通谓申通得记之理如前若观其如下文并难为并也

记云

依尚可记者只是一成一切成也

四还约弥勒如反并者广疏云弥勒如无生灭得受记贤圣如不生不灭不得受记贤圣如不得受记者弥勒如那独受记若不得记即如有异若异则非如若不异那得一得记一不记得况诸贤圣不得记者弥勒亦不得记次弥勒如反并一切法次反并众生皆尔但別圆两教皆约中道真如作并为异也

二结并者应知此文即以弥勒为初顺并众生等三名为顺并又将贤圣等三反并弥勒名为反并也以须顺中逆逆中有顺故也

答二但论体別等者亦是将异复踈上句耳如生公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下句复踈上二句也

故云是则复踈两端空有齐照文略不出者广疏云经文不出此须义作

若一切法不得受记者广疏云一切众生不得受记弥勒亦不得受记(云云)

当修相好者以相好是菩萨之器故

观令修如令净舍执病既去者执权智断病既去也

记云

立中有破者智即是立令云不观则是反释显于立中有破故也

破中立者不观即是断德名即破也此之不观则是大观故名为立则是顺释亦此一句有两向义又云二十五句皆破偏而立于圆即是破中立也若消记文应用前释若通说二十五句大体则依后释

若智不住四教者破圆语见故云四也

诸句皆尔法尘对内意根者方便教入以法尘为所缘意根为能缘有能有所即是二法圆观中道故无二也

不见众生心行者方便教不能任运见但是作意方见也

入会于理者方便教智来入境方会于理耳

离于元品习者须约四十二灯之喻所以初住能破㝡初无明也

言不与合者全无明是法性法性外更无法故

去取甚难者应去权教取实教去无明取真如去语见取实证言取者权全是实无明全是真如方名为取实证亦尔又分別经中智断甚难也

无比是菩提者此明绝待以结成也

光严章

一色光者若据八色光明唯意地所得则属于心今云色者据从骨人所放也

瑠璃光菩萨者此是东方菩萨闻释迦牟尼佛说涅槃不生生等及不至至等不闻闻等欲来此土故先放光令此众见佛问文殊此是何光文殊答佛是第一义光佛言不应作如此说应以世俗而为解说

非色之色者瑠璃光菩萨所放令一切众生见故云非色之色也

智慧者令一切众生见者破其暗惑故云非心说心也

答如日镜者良由缘能显眼(云云)

住鸠摩罗伽地者第八住名童真住也

心无染爱者谓不染三惑也

不的在后身者人虽在等觉法在初心下通观行中通初住以为初心也

圆教事迹所明道场者亦是圆人起应迹示

初成妙慧道场者判令入实也

圆教虗空莲花为座者者只寄別教成道处而说以圆佛成道亦无別处故云犹是

非初非后者非初者初心但破一品无明未是极

不离初者初由观入理也

非后者后以初为本

不离后者至后方极

记云

但附理者只是且附道理而立非为尽理也

一往约观者三教皆以念处为初心当分果头为后心也

记云

任运上求下化者菩提心即真位上求下化也

及缘修报者三教皆是缘修也

即是得愿具足者以行慎愿一分始满名为具足

众行之首者以四等导诸行故云首也

心无取舍者心冥法性即是遍法界舍也

是能化法者只此六通是能化法也

由脱成通者以解脱是体神通是用故云次明也

破恒沙无知者真化他位能破他同体尘沙无知也

记云

悉破八者广䟽云能除八倒谓常无常等八也

界内四谛至有为者无量苦集道皆名有为也

无量灭谛者存教道故

若不见众生定性者谓不见众生定是九界生死也

说四因果者集因苦果道因灭果四教皆尔故云也

十种智力如华严者彼第十四卷初云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佛子菩萨云何得处非处智力过未现在业报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解智力一切至处道智力禅解脱三昧染智力宿住念智力无障碍天眼智力断诸习智力若常修此观者自行也教化众生下化他也

第十八

烦恼生死苦报者只是能遮二死因果也

三闻持者由前内心无漏失故能持十方佛法也

总別不二者只是亦总亦別善德即是非总非別皆在初心故也

皆破因中者且约偏说皆须互具

已得圣道者阿含经云得那含別圆中得首楞严三昧

但观行觉知者菩萨但观无常等以伏烦恼等

寄此修道者以不断烦恼及阴入法而行六度教化众生即是寄于烦恼及阴而修道也

不能伏者只是不能调伏而

缘修照寂者寂在初地方证

证无尽灯者位在初住

善来者为法而来故名善来

当观五欲者婆沙云于诸恼中无常为㝡故令观无常也

不杖惠施者此之三坚一一皆具止作二行不杖是止行惠施是作行止煞是止行放生是作行真心治悭是止行布施是作行也

天报不久者忉利天但寿千岁能得几时

无所恡惜者即是财坚也

华报者三祇之内得五事具足一不生恶道二不生边地三常离女身四诸根完具五得宿命智即是华报

別教善法财者由地前万行至登地时得一分财坚是解脱分具

记云

解脱法财者财属万行故也

强贼又入者若据女施亦是软贼今施违于沙门之法故属强也

谦恠者无以此非法等是恠此非我宜是谦谦谓敬也

达色源际者谓达色如即故云也

化魔菩萨者此菩萨常以化魔为事故云也

因机助化者明此菩萨知诸魔女有堪闻法之机是故空声助净名化诸魔也

遮那声者即是从法身起一切声应一切色应一乐归

三宝者经中似別相三宝今须从一体而释

即得法乐者道谛法乐也

为苦所苦者若不修无作念处等观何能破二死之苦也

因缘具足者自内心善为因外明师为缘又自行为因化化为缘又机为因应为缘(云云)

別是遍历万行者须将六度一一入此文中如云为广菩提心而修六度降魔等皆尔

胜增道长者劝诸天女上求下化常令增长日有其新故也

记云

即此別示是通示者一切诸行无非净土行也

宾主者主如释迦应宾如众生感也

非时即二乘者既未至宝所何以取化城之证也

过其上者者圆教發随善心过前三教上也又过于无恚碍心上也

真实知等者如止观禅境中释喜支中说修云如实知大知心动至心喜是憙支今文剩真字又今但云喜心不同彼文以喜动契于心故名法乐故云心也

去取难解者此诫后人若不得

今家明四教意者消诸经文皆不通畅应看其经部用几种道亦等(云云)

皆得法愿具足者自行化他皆至圆极方名愿足

一油少炷小者前譬前二教又前三为油少別存教道亦属油少

善得章

三乘至第一义理者通教即色是空且名善得

即二而不二者财法为二财即法法即财方名为不二

是檀是度者从通教去皆先斥前教

次正释当教通教云是檀檀者财施也是度者财即空也別教中能分別位在十行

前呵后劝者前呵云不当如汝所设后劝云当为法施之会文是也

记云

今欲双明者财即是法也

经论多明者少说圆教财即是法故云多

记云

既无崖者法即界之法故云无崖也

慈悲至勋修者意令于一一行法上皆以慈悲誓愿福智导于财以施众生令一切众生冥得法施之益为值佛闻法得度之因

一切同沾者意云非但七日内受者得益遍法界众生皆同此益何以故尔财即法界故众生亦是法界故得同沾也

但非圆普者谓前三教慈悲偏理行誓愿福德智慧皆偏置成法非圆事非普也

记云

三教心不能即者以圆望之前三属俗故也

出没者约观为出约教为没又通方便教为出或唯在圆为没也

记云

九界若非者九界若非佛法界者耳

记云

卷权归实者卷前三界而归佛界也

记云

以财引法者意云若无财引前人无受法之缘令达财施即见一心百界千如空假中只此三千空假中五字摄一切佛法大师观心及释义之妙专在于此人少知之

一如法施者圆教主二

如法受者圆教四门机也

一时供养者一色一香施众生时达于所受之人具百界千如即空假中以法随人遍益于彼故云等供

而能双照者六道有边圣是空边也

煞活于人者煞前三教人活于圆人又煞煞明人活法性人也

上文云寂灭是菩提者明寂灭是诸法之本故皆居首

又与大涅槃乐者谓菩提涅槃其体无二故以涅槃而释菩提也

若观三事见虗空佛性等者所施众生即是正因能施之心即是了因财物即是缘因故云即摄三智等

记云

为欲相成者虽云独显而复一一相成何者慈无六度不成无缘余例尔离于二边者悭施是二边也

以离身心相者前三教或有身精进心不精进心精进身不精进名之为相

且据内怀者且约自行说耳

记云

令成圆行者圆三脱一即具三今且从別对耳

起方便力者方便有力故云也

起除慢法者除法界上慢也

念擅能舍一切法者舍三教缘修一切法也

六和者一戒和敬菩提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如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知见分別增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四身慈和敬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故敬之如佛五口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言语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六意和敬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意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未来必定当得无上之心是故敬之如佛

不憎恶人者憎即是恶恶字入呼如䟽释空闲处者只是兰若耳

方便起诸空闲者四悉因缘说四理也

以具相好等者并属缘因善也

记云

或云因果者慧因智果或俱在因或俱在果如止观第三记引论释

忌前权实者三教随情二智也

但欲深进者初住已上位也

记云

寄法华说者皆云四不可说者即当用法华开权意也

成法施之会者又复应知若约说为法施者若说圆法被于前人名为显益若说前三教法被前人者但得冥成调熟种缘耳以财布施亦尔

彻照无染者善得闻法施彻见三谛之理更不染于事施之善

果上四德者以璎珞在于佛上故表果上四德也

经云等于大悲意云虽知众生犹如虗空与如来无二而众生全是无明而常大悲薰心拔其无明之苦与大涅槃之乐故云等也

不求缘修之报者不求三教佛果之报也

经云㝡下乞人者达此乞人及一切众生身心由如虗空如来无二別所以福田无二(云云)

第十九

问疾品

记云

前二处文者前方便品初分为二初半品叹德正明形益方便二从现身有疾下正明声益方便方便又四一为国王及臣民等二为發起弟子品三为發起菩萨品四为發起问疾品意乃有四经文大判总为二段一从此下说菩萨品有两品半是室外说法明弹呵折伏二从问疾品去有六是室内说法明引接摄受即其文也

记云

权谋耶者单权谋属于三教是故问起

今叹圆至之果者此叹得名三德之果文满足云深达实相等即三修之文

得见净刹者以净名神力令时众皆见无动佛国妙喜世界众既见咸皆發愿修无动行愿生彼国等

大众虗心得渴仰者明此中大众有未曾亲见大士身亲闻说法但见诸王士庶弟子等称述往昔被弹之事耳

见闻大士神智者神即神通现不思议之事也智即辨才无滞说不思议解脱之法

记云

复见大士施多权变者谓毛孔纳海等意云非但言说印定成经神变之事亦须印定起發

阿难者如菩萨行品经初云是时佛说法于庵罗薗乃至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等

四惬众情者诸菩萨非不惬于众情或三二五不能遍惬故不堪也

此亦一往者以位高人多约高而叹

但是一往者皆望后择所以前文但成一往

龙种如来者悲花经云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摩尼藏宝积佛又楞严经云过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

答事等从多者明文殊净名同是古佛金粟龙尊及居补处之极故云事等

从多者二人并弘于圆故云从多

鸯掘从少者既云多弘于圆必是少弘于偏由少施偏致为鸯掘呵折故云从少以诸菩萨多弘于偏少弘于圆所以不得为例

为净名称叹者经云善来文殊师利等是也

记云

义通于实者实亦身随缘动發者随四分缘又随三界缘也

四大增损者只是四大互相害身

四苦增加者四大增加重疾顿弊

通弱別强者还约人类已下作之

记云

但是附文者文亦是教而

因亦不定者若天中起于四趣之心而牵于下即是顺后受业也

因亦不定者谓轻系地狱或起善心或起恶心等得出当界等故名不定

取偏真者只是智住偏真为取自体

不成实疾者已证法性虽有无明任运而破不圆分段实有故云不成也

一切法趣地者已破无明证法性理地即法界故其如教何者如大经妙色文是也意云唯妙觉不为所迁等觉已下皆为迁

记云

古来不知此文难会者不知界外由有变  


校注

插入维等四字 插入第十五之一行 大疑人 中下记有之字 文疑父 须疑顿 国疑圆 三疑之 变下佚失
[A1] 已【CB】巳【卍续】
[A2] 但【CB】伹【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刺【CB】剌【卍续】
[A8] 但【CB】伹【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但【CB】伹【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但【CB】伹【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维摩经疏记钞(卷5)
关闭
维摩经疏记钞(卷5)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