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49
- 维摩经疏科(二)
- 初释经题(二)
- 初释译人
- 二释经题(二)
- 初列旧注(二)
- 初释初题(二)
- 初标
- 二释
- 二释次题(二)
- 初标
- 二释
- 初释初题(二)
- 二伸今疏(二)
- 初总标五重
- 二各释五重(五)
- 初释名(二)
- 初释初题
- 二释次题
- 二辨体
- 三明宗
- 四论用
- 五判教
- 初释名(二)
- 初列旧注(二)
- 二释经文(三)
- 初释序分(三)
- 初依译标品
- 二约义释序
- 三正释经文(二)
- 初通序(六)
- 初所闻法体(如是)
- 二能持人(我闻)
- 三闻持和合(一时)
- 四说教主(佛)
- 五所依处(在毘)
- 六闻持伴(四)
- 初得果声闻(与大)
- 二菩萨众(五)
- 初明气类(菩萨)
- 二举大数(三万)
- 三叹众德(三)
- 初略叹二德(二)
- 初叹自利德(四)
- 初为众所尊(众所)
- 二智行成就(大智)
- 三佛威建立(诸佛)
- 四堪能护法(为护)
- 二叹利他德(五)
- 初善能说法(能狮)
- 二名闻遍满(名闻)
- 三作不请友(众人)
- 四绍隆佛种(绍隆)
- 五降伏魔外(降伏)
- 初叹自利德(四)
- 二广叹二德(二)
- 三总结二德(三)
- 初叹自利德(二)
- 初正报庄严(无量)
- 二依报庄严(无量)
- 二叹利他德(二)
- 初见闻获益(其见)
- 二功无虗弃(诸有)
- 三结其总叹(如是)
- 初叹自利德(二)
- 初略叹二德(二)
- 四列众名(卅四)
- 初列从观得名三菩萨(其名)
- 二列从自在得名二菩萨(定自)
- 三列从想得名二菩萨(法相)
- 四列从严得名二菩萨(光严)
- 五列从积得名二菩萨(宝积)
- 六列从手得名四菩萨(宝手)
- 七列从心得名三菩萨(常修)
- 八列从辩得名一菩萨(辩音)
- 九列从藏得名一菩萨(虚空)
- 十列从宝得名三菩萨(执宝)
- 十一列从网得名二菩萨(宝网)
- 十二列从无缘得名一菩萨(无缘)
- 十三列从慧得名一菩萨(慧积)
- 十四列从胜得名一菩萨(宝胜)
- 十五列从天得名一菩萨(天王)
- 十六列从坏得名一菩萨(坏魔)
- 十七列从电得名一菩萨(电得)
- 十八列从王得名一菩萨(自在)
- 十九列从巧用得名一菩萨(德相)
- 二十列从说法无畏得名一菩萨(师子)
- 二十一列从音得名二菩萨(雷音)
- 二十二列从象得名二菩萨(香象)
- 二十三列从勇于二利得名二菩萨(常精)
- 二十四列从生得名一菩萨(妙生)
- 二十五列从严得名一菩萨(华严)
- 二十六列从观音得名一菩萨(观音)
- 二十七列从大势得名一菩萨(得大)
- 二十八列从梵网得名一菩萨(梵网)
- 二十九列从宝杖得名一菩萨(宝杖)
- 三十列从无胜得名一菩萨(无胜)
- 三十一列从严土得名一菩萨(严土)
- 三十二列从髻得名二菩萨(金髻)
- 三十三列从慈得名一菩萨(弥勒)
- 三十四列从德得名一菩萨(文殊)
- 五结大数(如是)
- 三杂众○
- 四修因声闻众○
- 二別序○
- 初通序(六)
- 二释正宗分○
- 三释流通分○
- 初释序分(三)
- 初释经题(二)
- ○三列杂众(九)
- 初天众(三)
- 初梵王(复有)
- 二帝释(复有)
- 三余天(并余)
- 二龙众(龙)
- 三神众(神)
- 四夜叉众(夜叉)
- 五乾闼婆众(乾闼)
- 六阿修罗众(阿修)
- 七迦楼罗众(迦楼)
- 八紧那罗众(紧那)
- 九摩睺罗伽众(摩睺)
- 初天众(三)
- ○四修因声闻众(二)
- 初出家二众(比丘)
- 二在家二众(优婆)
- ○次別序(二)
- 初现瑞(六)
- 初大众围绕(彼时)
- 二为众说法(而为)
- 三佛现胜身(譬如)
- 四长者献葢(尔时)
- 五佛示神变(二)
- 初所变葢体(佛之)
- 二葢中所现(四)
- 初现世界(而此)
- 二现诸山(又此)
- 三现诸宫(及日)
- 四现佛及说法(又十)
- 六众叹希有(尔时)
- 二赞叹(二)
- 初经家叙起(长者)
- 二长者说偈(三)
- 初总赞(三)
- 初赞色心俱胜(四)
- 初赞色胜(目净)
- 二赞心胜(心净)
- 三赞业胜(久积)
- 四赞慈胜(导众)
- 二赞神变难思(既见)
- 三赞法财普施(法王)
- 初赞色心俱胜(四)
- 二別赞(三)
- 初赞顿初说法功德(二)
- 初赞内证殊胜(能善)
- 二赞说法微妙(说法)
- 二赞渐初说法功德(三)
- 初赞三宝(三)
- 初赞佛宝(始在)
- 二赞法宝(三转)
- 三赞僧宝(天人)
- 二结成(三宝)
- 三赞美(以斯)
- 初赞三宝(三)
- 三赞渐中说法功德(四)
- 初赞佛心平等(毁誉)
- 二赞神力难思(今奉)
- 三赞应身普遍(大圣)
- 四赞说法微妙(三)
- 初一音各得解(佛以)
- 二一音随所解(佛以)
- 三一音获四益(佛以)
- 初赞顿初说法功德(二)
- 三汇赞(四)
- 初赞万行功德(稽首)
- 二赞永断生死(稽首)
- 三赞三智微妙(三)
- 初假智微妙(悉知)
- 二空智微妙(善于)
- 三中智微妙(二)
- 初赞双遮智(不著)
- 二赞双照智(常善)
- 四赞谛智皆空(稽首)
- 初总赞(三)
- 初现瑞(六)
- ○二正宗分(十三)
- 初释佛国品(二)
- 初补释品题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经家叙起(尔时)
- 二机应扣發(二)
- 初长者启请(二)
- 二如来许答(三)
- 初赞善许说(佛言)
- 二受教祗听(于是)
- 三正为宣说(四)
- 初总摽净土之因(三)
- 初全标(佛言)
- 二正释(二)
- 初征
- 二释(四)
- 初横约所化众生取土广狭释(所以)
- 二竖约所调众生染净不同取土胜劣释(随所)
- 三横竖约何国入佛智慧取土胜劣释(随诸)
- 四横竖约何国起菩萨根取土胜劣释(随诸)
- 三重释(三)
- 初说法(所以)
- 二喻说(三)
- 初正喻(譬如)
- 二反喻(若于)
- 三双合(菩萨)
- 三合法(菩萨)
- 二別出净土之行(二)
- 三总结因行生起(二)
- 初约十二行展转生起(十二)
- 初直心能發行(如是)
- 二發行得深心(随其)
- 三深心意调伏(随其)
- 四意调如说行(随意)
- 五说行能回向(随如)
- 六𢌞向有方便(随回)
- 七方便成众生(随力)
- 八成众佛土净(随佛)
- 九土净说法净(随佛)
- 十法净智慧净(随说)
- 十一智净其心净(随智)
- 十二心净功德净(随其)
- 二以心净则佛土净总结(是故)
- 初约十二行展转生起(十二)
- 四因疑现土显净(二)
- 初承佛兴疑(尔时)
- 二佛知释疑(四)
- 初如来正告(二)
- 初喻说(二)
- 初如来问(佛知)
- 二身子答(对曰)
- 二法说(二)
- 初过归众生(舍利)
- 二责归身子(舍利)
- 初喻说(二)
- 二梵王助显(三)
- 初梵王见净(尔时)
- 二身子见秽(舍利)
- 三净归佛智(螺髻)
- 三神力现净(五)
- 初按指现净(于是)
- 二勅令试观(佛告)
- 三身子颁旨(舍利)
- 四明了开示(三)
- 初法说(佛语)
- 二喻显(譬如)
- 三合法(如是)
- 五众会获益(当佛)
- 四佛摄神力(二)
- 初正明(佛摄)
- 二获益(二)
- 初远尘离垢(求声)
- 二漏尽意解(八千)
- 初如来正告(二)
- 初总摽净土之因(三)
- 二释方便品○
- 三释弟子品○
- 四释菩萨品○
- 五释问疾品○
- 六释不思议品○
- 七释观众生品○
- 八释佛道品○
- 九释入不二法门品○
- 十释香积佛品○
- 十一释菩萨行品○
- 十二释见阿閦佛品○
- 十三释供养品○
- 初释佛国品(二)
- ○二释方便品(二)
- 初释品题(法华)
- 二释经文(二)
- 初序人名(尔时)
- 二序功德(二)
- 初序内证十德(四)
- 二序外现善权(二)
- 初随缘善权(三)
- 初示现长者(欲度)
- 二以道胜人(二)
- 初正明(四)
- 初以六度摄(资财)
- 二以世相摄(虽多)
- 三以世道摄(虽明)
- 四以尊贵摄(十一)
- 初长者中尊(若在)
- 二居士中尊(若在)
- 三刹利中尊(若在)
- 四净行中尊(若在)
- 五大臣中尊(若在)
- 六王子中尊(若在)
- 七内官中尊(若在)
- 八庶民中尊(若在)
- 九梵天中尊(若在)
- 十帝释中尊(若在)
- 十一护世中尊(若在)
- 二结成(长者)
- 初正明(四)
- 三总来意(长者)
- 二广大善权(三)
- 初示身有疾(其以)
- 二因疾致问(以其)
- 三因问说法(二)
- 初总标(其往)
- 二別明(四)
- 初说当厌此身(二)
- 初总示身之过患(诸仁)
- 二別示身之过患(二)
- 初示身为苦本(为苦)
- 二示身之虗偽(三)
- 初约十喻求身不可得(是身)
- 二广释四大无我(是身)
- 三以六义示身过患(六)
- 初示身不净(是身)
- 二示身虗偽(是身)
- 三示身为灾(是身)
- 四示身有老(是身)
- 五示身无定(是身)
- 六示身怨毒(是身)
- 二说当乐佛身(二)
- 初标(诸仁)
- 二释(二)
- 初示所生之果(所以)
- 二示能生之因(三)
- 初总明(从无)
- 二別明(十二)
- 初从五分功德生(从戒)
- 二从四无量心生(从慈)
- 三从五波罗密生(从布)
- 四从方便生(从方)
- 五从六通生(从六)
- 六从三明生(从三)
- 七从道品生(从三)
- 八从止观生(从止)
- 九从十力等生(从十)
- 十从断恶生善生(从断)
- 十一从真实生(从真)
- 十二从不放逸生(从不)
- 三总结(从如)
- 三结归宗病本(诸仁)
- 四闻法获益(如是)
- 初说当厌此身(二)
- 初随缘善权(三)
- ○三释弟子品(二)
- 初释品题(弟子)
- 二释经文(二)
- 初长者心念(尔时)
- 二如来遣问(三)
- 初遣诸弟子(二)
- 初广叙十人(十)
- 初遣舍利弗(三)
- 初如来勅遣(佛知)
- 二尊者固辞(二)
- 初总辞不堪(舍利)
- 二別释所以(二)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三)
- 初总折(时维)
- 二別释(六)
- 初示以不现(夫宴)
- 二示非现而现(不起)
- 三示非舍而舍(不舍)
- 四示非住而住(心不)
- 五示不动而修(于诸)
- 六示不断而断(不断)
- 三总结(若能)
- 三结成不堪(时我)
- 二遣目犍连(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目连)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总折(时维)
- 二別释(二)
- 初指所说法体(夫说)
- 二明法离诸过(四)
- 初正明离过(二)
- 初约所离明离(法无)
- 二约能离明离(四)
- 初明法无诸相(法事)
- 二明法体真实(法同)
- 三复明无相(法无)
- 四直言无相(法离)
- 二明法不可说(唯大)
- 三明无说而说(二)
- 初法说(夫说)
- 二喻说(譬如)
- 四示说法之要(二)
- 初鉴机运悲(当了)
- 二念报佛恩(念报)
- 初正明离过(二)
- 三闻法获益(维摩)
- 三结成不堪(我无)
- 三遣大迦叶○
- 四遣须菩提○
- 五遣富楼那○
- 六遣迦旃延○
- 七遣阿那律○
- 八遣优婆离○
- 九遣罗睺罗○
- 十遣阿难陀○
- 初遣舍利弗(三)
- 二略叙五百(如是)
- 初广叙十人(十)
- 二遣诸菩萨○
- 三遣文殊菩萨○
- 初遣诸弟子(二)
- ○三遣大迦叶(二)
- ○四遣须菩提(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须菩)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总折示其平等(谓我)
- 二別折示其平等(三)
- 初示平等(三)
- 初约即逆而显示(二)
- 初约法而示(二)
- 初约三道三德示(若须)
- 二约凡夫圣人示(三)
- 初约谛示(不见)
- 二约人示(非得)
- 三约结成(虽成)
- 二结成食等(乃可)
- 初约法而示(二)
- 二约即逆而逆示(二)
- 初约法而示(二)
- 初荡其佛法二见(若须)
- 二随其六师而堕(彼外)
- 二结成食等(乃可)
- 初约法而示(二)
- 三约即逆住逆示(二)
- 初约法而示(七)
- 初以邪见正见槩其平等(若须)
- 二以有难无难槩其平等(住于)
- 三以烦恼菩提槩其平等(住于)
- 四以正定不定槩其平等(汝得)
- 五以福田恶道槩其平等(其施)
- 六以波旬佛道槩其平等(为与)
- 七以三宝三途槩其平等(谤诸)
- 二结成食等(若汝)
- 初约法而示(七)
- 初约即逆而显示(二)
- 二茫然不知(时我)
- 三慰令弗惧(二)
- 初以言慰(维摩)
- 二示其所以(二)
- 初问答(二)
- 初问(于意)
- 二答(我言)
- 二正示(二)
- 初示(维摩)
- 二释(四)
- 初示言说即幻(所以)
- 二示知幻故无惧(至于)
- 三示文字即解脱(何以)
- 四结解脱即诸法(解脱)
- 初问答(二)
- 初示平等(三)
- 三闻法获益(维摩)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五遣满慈(二)
- 初如来敕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富楼)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先呵满慈(二)
- 初呵不入定观机(时维)
- 二呵差机说法(六)
- 初呵以小投大(无以)
- 二呵以视大同小(当知)
- 三呵以小伤大(汝不)
- 四诲大弗示小(欲行)
- 五呵弗以小教(无以)
- 六智浅差机(富楼)
- 二后为说法(二)
- 初入定加被(二)
- 初得识宿命(时维)
- 二豁悟本心(即时)
- 二因为说法(维摩)
- 初入定加被(二)
- 初先呵满慈(二)
- 三闻法获益(于阿)
- 三结成不堪(我念)
- ○六遣迦旃延(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迦旃)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总呵生灭心行(时维)
- 二別示实相之法(五)
- 初示真无常义(迦旃)
- 二示真苦义(吾受)
- 三示真空义(诸法)
- 四示真无我义(于我)
- 五示真寂灭义(法本)
- 三闻法获益(说是)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七遣那律(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阿那)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折其两端(三)
- 初正质两端(时维)
- 二示两端义(假使)
- 三被折默然(世尊)
- 二示以中道(二)
- 初梵王启问(彼诸)
- 二大士开示(维摩)
- 初折其两端(三)
- 三闻法获益(于是)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八遣优波离(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优波)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
- 二叙其折辞(七)
- 初诲当直除灭(时维)
- 二示罪性本空(三)
- 初约罪示(所以)
- 二约心示(如佛)
- 三约法示(诸法)
- 三直以已示(如优)
- 四示其垢净(唯优)
- 五示其垢本(二)
- 初示生灭不住(三)
- 初法说(优波)
- 二喻说(如幻)
- 三合法(诸法)
- 二示妄见而有(诸法)
- 初示生灭不住(三)
- 六结成律行(其知)
- 七为彼所𠷣(于是)
- 三闻法获益(时二)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九罗睺罗(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阿难)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四)
- 初示无有为之利(三)
- 初呵不应谈利(时维)
- 二示无利无德(所以)
- 三结有利有为(有为)
- 二示有无为之利(二)
- 初总示无为无有相之利(夫出)
- 二別示无为有无相之利(二)
- 初先示其无为之体(罗睺)
- 二复示其无为之用(九)
- 初示所破所证(离六)
- 二示智圣受行(智者)
- 三示所降所度(降伏)
- 四示所净所得(净五)
- 五示不恼离恶(不恼)
- 六示摧伏超越(摧诸)
- 七示所出无出(出淤)
- 八示内怀外护(内怀)
- 九示所随所离(随禅)
- 三结成是真出家(若能)
- 四劝请长者出家(三)
- 初大士以佛世难值劝(于是)
- 二长者子以父母不听辞(诸长)
- 三大士以發心即出家劝(维摩)
- 初示无有为之利(三)
- 三闻法获益(尔时)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十遣阿难(二)
- 初如来敕遣(佛告)
- 二尊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阿难)
- 二释其所以(二)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三)
- 初大士诲勅(五)
- 初诲如来无病(维摩)
- 二诲默往弗谤(默往)
- 三诲以劣况胜(阿难)
- 四诲行矣遮谤(行矣)
- 五诲佛身超胜(当知)
- 二尊者惭媿(二)
- 初尊者怀惭(时我)
- 二空声告论(即闻)
- 三结其慧辨(世尊)
- 初大士诲勅(五)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二遣诸菩萨(二)
- 初释品题(菩萨)
- 二释经文(二)
- 初广叙四大菩萨(四)
- 初遣弥勒菩萨(二)
- 初如来勅遣(于是)
- 二菩萨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弥勒)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破其分別之心(三)
- 二示无分別之道(二)
- 初结前生后(弥勒)
- 二示无分別(二)
- 初示无分別之本(所以)
- 二示无分別之行(廿五)
- 初寂灭行(寂灭)
- 二不观行(不观)
- 三不行行(不行)
- 四断行(断是)
- 五离行(离是)
- 六障行(障是)
- 七不入行(不入)
- 八顺行(顺是)
- 九住行(住是)
- 十至行(至是)
- 十一不二行(不二)
- 十二等行(等是)
- 十三无为行(无为)
- 十四知行(知是)
- 十五不会行(不会)
- 十六不合行(不合)
- 十七无处行(无处)
- 十八假名行(假名)
- 十九如化行(如化)
- 二十无乱意行(无乱)
- 二十一善寂行(善寂)
- 二十二无取行(无取)
- 二十三无异行(无异)
- 二十四无比行(无比)
- 二十五微妙行(微妙)
- 三闻法获益(世尊)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二遣光严童子○
- 三遣持世菩萨○
- 四遣善德长者子○
- 初遣弥勒菩萨(二)
- 二略叙诸大菩萨(如是)
- 初广叙四大菩萨(四)
- ○二遣光严童子(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菩萨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光严)
- 二释其所以(三)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以处所问
- 二以理行答(二)
- 初正答(十八)
- 初以發觉四心示(答曰)
- 二以彼岸六行示(布施)
- 三以四无量心示(慈是)
- 四以自利二法示(神通)
- 五以利人二法示(方便)
- 六以正修二法示(多闻)
- 七以助道法品示(三千)
- 八以四谛圣行示(谛是)
- 九以因缘圣行示(缘起)
- 十以烦恼示(诸烦)
- 十一以众生示(众生)
- 十二以一切法示(一切)
- 十三以降魔示(降魔)
- 十四以三界示(三界)
- 十五以说法示(狮子)
- 十六以果行示(力无)
- 十七以三明示(三明)
- 十八以一念知一切法示(一念)
- 二结成(如是)
- 初正答(十八)
- 三闻法获益(说是)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三遣持世菩萨(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持世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持世)
- 二释其所以(二)
- 初示其折事(六)
- 初魔来礼敬(所以)
- 二持世错谓(我意)
- 三戒弗自恣(而语)
- 四为其说法(当观)
- 五魔以女施(即语)
- 六持世弗受(我言)
- 二示其折辞(十一)
- 初示悟持世(所言)
- 二降伏波旬(即语)
- 三魔王惊惧(魔即)
- 四诸天劝与(即闻)
- 五为女说法(四)
- 初發无上道意(尔时)
- 二合乐法乐(总言)
- 三女问法乐(天女)
- 四大士为说(十八)
- 初乐三宝(答言)
- 二乐离五欲(乐离)
- 三乐离欲本(乐离)
- 四乐护道意(乐丰)
- 五乐益众生(乐饶)
- 六乐敬养师(乐敬)
- 七乐修六度(乐广)
- 八乐广道心(乐广)
- 九乐降众魔(乐降)
- 十乐净佛国土(乐净)
- 十一乐成就相好(乐成)
- 十二乐庄严道场(乐庄)
- 十三乐闻法不畏(乐闻)
- 十四乐三脱时(乐三)
- 十五乐近同学(乐近)
- 十六乐将护亲近(乐将)
- 十七乐心喜清净(乐心)
- 十八乐修道品(乐修)
- 六魔欲女还(于是)
- 七诸女不从(诸女)
- 八魔反乞之(魔言)
- 九居士还(维摩)
- 十女请开示(二)
- 初请(于是)
- 二示(三)
- 初譬说(维摩)
- 二合法(如是)
- 三结归(汝等)
- 十一女随魔还(尔时)
- 初示其折事(六)
- 三结成不堪(世尊)
- ○四遣善德长者(二)
- 初如来勅遣(佛告)
- 二长者固辞(三)
- 初总辞不堪(善德)
- 二释其所以(四)
- 初叙其折事(所以)
- 二叙其折辞(二)
- 初总夺其事(时维)
- 二以顿夺渐(二)
- 初问(我言)
- 二答(二)
- 初总明果上顿施(法施)
- 二別明由因起果(三)
- 初问(曰何)
- 二示(廿二)
- 初起四无量心之因(謵以)
- 二起六波罗密之因(以摄)
- 三起三解脱门之因(教化)
- 四起方便之因(护持)
- 五起四摄之因(以度)
- 六起除慢法之因(以敬)
- 七起三坚法之因(此身)
- 八起思念法之因(于六)
- 九起质直之因(于六)
- 十起净命之因(正行)
- 十一起净欢喜之因(心净)
- 十二起调伏之因(不憎)
- 十三起于深心之因(以出)
- 十四起多闻之因(以如)
- 十五起空闲处之因(以无)
- 十六起于宴坐之因(趣向)
- 十七起修行之因(解中)
- 十八起福德之因(以具)
- 十九起于智业之因(知一)
- 二十起于慧业之因(知一)
- 廿一起一切善业之因(断一)
- 廿二起助佛道法之因(以得)
- 三结(如是)
- 三闻法获益(世尊)
- 四因益行施(二)
- 初先行财施(我时)
- 二转为法施(四)
- 初行不思议施(维摩)
- 二现不思议应(一切)
- 三重明等施(时维)
- 四受者获益(域中)
- 三结成不堪(故我)
- ○五遣文殊菩萨(二)
- 初释品题(文殊)
- 二释经文(四)
- 初如来勅遣(文殊)
- 二菩萨谦辞(二)
- 初谦难酬对(文殊)
- 二叹其功德(深达)
- 三菩萨承命(三)
- 初正叙承命(虽然)
- 二叙其威仪(五)
- 初大众念徃(于是)
- 二菩萨来仪(于是)
- 三大士预式(尔时)
- 四菩萨入见(文殊)
- 五主宾款酬(二)
- 初大士美其来仪(时维)
- 二菩萨以理酬对(文殊)
- 三问答(五)
- 初正问其疾(三)
- 二问室空无侍(二)
- 初發二问(文殊)
- 二以二答(二)
- 初答室空问(二)
- 初正答其问(维摩)
- 二因答反问(二)
- 初三问答明果德之空(三)
- 初一问答以何为空(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二一问答空何用空(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三一问答空可分別(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初一问答以何为空(二)
- 二三问答明因人之空(三)
- 初一问答空当何求(二)
- 初问
- 二答
- 二一问答见当何求(二)
- 初问
- 二答
- 三一问答解脱何求(二)
- 初问
- 二答
- 初一问答空当何求(二)
- 初三问答明果德之空(三)
- 二答无空问(二)
- 初正答(又仁)
- 二征释(所以)
- 初答室空问(二)
- 三问此疾相因(三)
- 初问所疾何相(二)
- 初问(文殊)
- 二答(维摩)
- 二问此病何合(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三问何大之病(二)
- 初问(又曰)
- 二答(二)
- 初明即大离大(答曰)
- 二明众病我病(而众)
- 初问所疾何相(二)
- 四问云何慰论(三)
- 五问云何调伏(二)
- 初问(文殊)
- 二答(三)
- 初约从假入空明调伏(二)
- 初破人假入空(三)
- 初推谁受病者(维摩)
- 二释身亦无主(所以)
- 三示不应生着(又此)
- 二破法假入空(二)
- 初令当起法想(二)
- 初结前生后(既知)
- 二正明法想(二)
- 初明因法起灭(应作)
- 二明各不相知(又此)
- 二令当灭法想(二)
- 初颠倒应离(彼有)
- 二正明灭法(五)
- 初明离法(云何)
- 二明离我我所(云何)
- 三二空平等(云何)
- 四此二皆空(以何)
- 五当除空病(得是)
- 初令当起法想(二)
- 初破人假入空(三)
- 二约从空出假明调伏(九)
- 三约从空假入中道(二)
- 初双即空假明调伏(三)
- 初结前生后(是故)
- 二征起缚解(何谓)
- 三释明缚解(三)
- 初正释(二)
- 初先明缚解(贪著)
- 二释明慧便(二)
- 初先标二义(又无)
- 二释明二义(二)
- 初明方便为首释(二)
- 初明无方便慧缚(何谓)
- 二明有方便慧解(何谓)
- 二以慧为首释(二)
- 初明无慧方便缚(何名)
- 二明有慧方便解(何谓)
- 初明方便为首释(二)
- 二结成(文殊)
- 三重释(二)
- 初第一释(又复)
- 二第二释(又复)
- 初正释(二)
- 二双非空假明调伏(二)
- 初双约空有结前生后(二)
- 初标(文殊)
- 二释(所以)
- 二双非空假正明中道之行(卅二)
- 初约调伏不调伏以明中道(是故)
- 二约生死涅槃以明中道(在于)
- 三约离凡夫圣贤以明中道(非凡)
- 四约离垢净行以明中道(非垢)
- 五约遏魔降魔以明中道(虽遏)
- 六约离时非时以明中道(求一)
- 七约离不生不入以明中道(虽观)
- 八约离缘起邪见以明中道(虽观)
- 九约摄生爱见以明中道(虽摄)
- 十约离远不离尽以明中道(虽乐)
- 十一约即三界法性以明中道(虽行)
- 十二约即行空而殖中德以明中道(虽行)
- 十三约即无相而度生以明中道(虽行)
- 十四约即无作而受生以明中道(虽行)
- 十五约即无起而行善以明中道(虽行)
- 十六约即行度而知生心数以明中道(虽行)
- 十七约六通不尽漏以明中道(虽行)
- 十八约行四心不生𣑽天以明中道(虽行)
- 十九约行禅而不随禅以明中道(虽行)
- 二十约四念处即即而离以明中道(虽行)
- 廿一约正勤不舍身心精进以明中道(虽行)
- 廿二约如意足自在神通以明中道(虽行)
- 廿三约五根分別众生以明中道(虽行)
- 廿四约五力求佛力以明中道(虽行)
- 廿五约觉支佛智以明中道(虽行)
- 廿六约八正道行佛道以明中道(虽行)
- 廿七约止观不堕寂灭以明中道(虽行)
- 廿八约诸法不生相好庄严以明中道(虽行)
- 廿九约现二乘不舍佛法以明中道(虽现)
- 三十约究竟应身以明中道(虽随)
- 卅一约空寂现土以明中道(虽观)
- 卅二约带果行因以明中道(虽得)
- 初双约空有结前生后(二)
- 初双即空假明调伏(三)
- 初约从假入空明调伏(二)
- 四闻法获益(说是)
- ○六释不思议品(二)
- 初释品题(不思)
- 二经文(四)
- 初略寄借座明不思议(三)
- 初欲座兴念(尔时)
- 二知意呵斥(五)
- 初维摩泛问(长者)
- 二身子实答(舍利)
- 三正事呵斥(五)
- 初以为法不贪躯命斥(维摩)
- 二以求法非有三科三界斥(夫求)
- 三以求法不着三宝求斥(唯舍)
- 四以求法不着四谛求斥(夫求)
- 五以法身正义斥(唯舍)
- 四约成正意(是古)
- 五闻法获益(说是)
- 三借座与坐(十三)
- 初维摩问何处座好(尔时)
- 二文殊答座好之处(文殊)
- 三维摩现通借座(于是)
- 四灯王佛遣座与之(即时)
- 五座室大小相容(诸菩)
- 六维摩诘命各就座(尔时)
- 七诸菩萨变形就座(其得)
- 八余众皆不能升(诸新)
- 九问身子何不就座(尔时)
- 十命身子礼佛可升(维摩)
- 十一依命礼佛得升(于是)
- 十二身子赞叹希有(舍利)
- 十三维摩诘示不可思议(维摩)
- 二广举众事明不思议(十二)
- 初须弥纳芥(四)
- 初牒解脱之本(若菩)
- 二示不思议相(以须)
- 三明机见不同(而四)
- 四结成法门(是名)
- 二毛入大海(又以)
- 三断界远掷(又舍)
- 四演日为劫(又舍)
- 五促劫为日(或有)
- 六以佛土示众(又舍)
- 七擎上不动(又菩)
- 八毛见供具(又舍)
- 九毛见日月(又十)
- 十口吸诸风(又舍)
- 十一腹内劫烧(又十)
- 十二取土过界(又以)
- 初须弥纳芥(四)
- 三广举现身明不可思议(三)
- 初神通现身(又舍)
- 二变声演法(又十)
- 三总结不思议力(舍利)
- 四总结智慧方便之门(四)
- 初迦叶赞叹自鄙(五)
- 初赞法门希有(是时)
- 二鄙小乘绝分(我等)
- 三显声闻应泣(一切)
- 四显菩萨自在(一切)
- 五显魔无如何(若有)
- 二天子闻赞發心(大迦)
- 三大士叹显菩萨(三)
- 初明菩萨多作魔王(尔时)
- 二明菩萨多现恶乞(又迦)
- 三明菩萨方便本心(二)
- 初明有威德力(所以)
- 二叹是为难事(二)
- 初法说(如是)
- 二譬说(譬如)
- 四结成解脱法门(是名)
- 初迦叶赞叹自鄙(五)
- 初略寄借座明不思议(三)
- ○七释观众生品(二)
- 初释品题(观众)
- 二释经文(二)
- 初正明观生(四)
- 初明所观众生(二)
- 初文殊以云何观众生问(尔时)
- 二维摩以二十九喻答(维摩)
- 二明能被四心(四)
- 初慈无量心(二)
- 初文殊以云何行慈问(文殊)
- 二维摩以为先说斯法答(二)
- 初正明(二)
- 初总举真实慈(维摩)
- 二別开三十慈(行寂)
- 二结成(菩萨)
- 初正明(二)
- 二悲无量心(二)
- 初问(何谓)
- 二答(答曰)
- 三喜无量心(二)
- 初问(何谓)
- 二答(答曰)
- 四舍无量心(二)
- 初问(何谓)
- 二答(答曰)
- 初慈无量心(二)
- 三明所依功德(六)
- 初明生死有畏当何所依(二)
- 初问(文殊)
- 二答(维摩)
- 二明如来功德当依住(二)
- 初问(文殊)
- 二答(答曰)
- 三明欲度众生当何所除(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四明欲除烦恼当何所行(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五明云何行于正念(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六明何法不生不灭(二)
- 初问(又问)
- 二答(答曰)
- 初明生死有畏当何所依(二)
- 四明善不善根本(二)
- 初答明(六)
- 初一问答善不善孰为本(又问)
- 二一问答身孰为本(又问)
- 三一问答贪孰为本(又问)
- 四一问答虗妄分別孰为本(又问)
- 五一问答颠倒想孰为本(又问)
- 六一问答无住孰为本(又问)
- 二结成(文殊)
- 初答明(六)
- 初明所观众生(二)
- 二兼明余义○
- 初正明观生(四)
- ○二兼明余义(二)
- 初天女现身(五)
- 初现身散花(时维)
- 二花着不着(花至)
- 三弟子去花(一切)
- 四天问何故(尔时)
- 五天女说法(五)
- 初示花无分別非不如法(天曰)
- 二示仁者自生分別故不如法(仁者)
- 三示若无分別是则如法(若于)
- 四指一切菩萨不着为证(观诸)
- 五指畏生死故五欲得便(二)
- 初譬喻(譬如)
- 二合法(如是)
- 二因事问答(二)
- 初天女彰其弁才(六)
- 初一问答明真解脱义(二)
- 初且往复泛问(四)
- 初问止此久如(舍利)
- 二答以耆年解脱(答曰)
- 三问止此久耶(舍利)
- 四反问解脱亦久(天曰)
- 二正示以解脱(二)
- 初身子显小乘解脱(二)
- 初以无言示解脱(舍利)
- 二以言语释无言(二)
- 初天女问(天曰)
- 二身子答(答曰)
- 二天女示大乘解脱(二)
- 初示文字解脱(三)
- 初竖义(天曰)
- 二征释(所以)
- 三结成(是故)
- 二示诸法解脱(三)
- 初天女示以要义(所以)
- 二身子因疑兴问(舍利)
- 三天女示其所以(天曰)
- 初示文字解脱(三)
- 初身子显小乘解脱(二)
- 初且往复泛问(四)
- 二一问答明无得无证(二)
- 初身子问何得何证(舍利)
- 二天女答无得无证(二)
- 初竖义(天曰)
- 二征释(所以)
- 三一问答明三乘何所志求(二)
- 初身子问(舍利)
- 二天女答(二)
- 初明随机化现(天曰)
- 二明唯求佛乘(五)
- 初立薝卜花譬况其所以(舍利)
- 二以方丈室合其功德(如是)
- 三示大乘机惟乐佛香(舍利)
- 四举十二年但闻佛香(舍利)
- 五示此丈室八未曾有法(三)
- 初总标(舍利)
- 二別出(八)
- 初金色光照(何等)
- 二不为垢恼(此室)
- 三大乘来会(此室)
- 四常说六度(此室)
- 五常奏法乐(此室)
- 六宝藏周济(此室)
- 七诸佛说法(此室)
- 八现诸净土(此室)
- 三结成(舍利)
- 四一问答明诸法无有定相(三)
- 五一问答明无没何生(四)
- 初问此没何生(舍利)
- 二答佛化所生(天曰)
- 三问非没生耶(曰佛)
- 四答众生犹然(天曰)
- 六一问答明大道不可得(九)
- 初身子问久如当得道(舍利)
- 二天女答汝还为凡夫我当得道(天曰)
- 三身子答我还为凡夫无有是理(舍利)
- 四天女答我得道果亦复如是(天曰)
- 五身子问诸佛得道皆何谓(舍利)
- 六天女答世俗文字有去来今(天曰)
- 七天女反问汝得无生道耶(天曰)
- 八身子答无所得而得(曰无)
- 九天女答诸佛菩提亦复如是(天曰)
- 初一问答明真解脱义(二)
- 二维摩赞其功德(尔时)
- 初天女彰其弁才(六)
- 初天女现身(五)
- ○八释佛道品(二)
- 初释品题(佛道)
- 二释经文(三)
- 初明云何通达佛道(二)
- 初文殊问(尔时)
- 二维摩答(三)
- 初总答(维摩)
- 二別答(二)
- 初问行于非道(又问)
- 二答行于非道(十六)
- 初约三恶之果报示(三)
- 初地狱道(答曰)
- 二畜生道(至于)
- 三饿鬼道(至于)
- 二约色无色界示(行色)
- 三约三恶之因示(示行)
- 四约六蔽示(示行)
- 五约謟憍示(示行)
- 六约憍慢示(示行)
- 七约诸烦恼示(示行)
- 八约魔道示(示入)
- 九约二乘示(示入)
- 十约辟支佛示(示入)
- 十一约贫穷下贱示(示入)
- 十二约资生眷属示(示入)
- 十三约讷钝示(观于)
- 十四约邪济示(示入)
- 十五约遍入诸道示(现遍)
- 十六约般涅槃示(现于)
- 初约三恶之果报示(三)
- 三总结(文殊)
- 二明云何为如来种(二)
- 初维摩问(于是)
- 二文殊答(三)
- 初约有为明种(二)
- 初历法明种(五)
- 初总指苦道即法身(文殊)
- 二指惑道即般若(无明)
- 三重指苦道即法身(六入)
- 四重指惑道般若(七识)
- 五指业道即解脱(十不)
- 二举要明种(以要)
- 初历法明种(五)
- 二斥无为明种(二)
- 初问起(曰何)
- 二释明(二)
- 初斥无为之过(答曰)
- 二双譬无为有为(三)
- 初重法譬明有为无为功过(二)
- 初譬喻(譬如)
- 二合法(如是)
- 二重法譬明有为无为功过(二)
- 初譬喻(又如)
- 二合法(如是)
- 三重法譬独显有为之功(二)
- 初譬喻(譬如)
- 二合法(如是)
- 初重法譬明有为无为功过(二)
- 三二乘自鄙绝分(三)
- 初法说(尔时)
- 二譬说(譬如)
- 三合法(二)
- 初约二乘单合(如是)
- 二约圣凡双合(二)
- 初立义(是故)
- 二释成(所以)
- 初约有为明种(二)
- 三明法门摄属(二)
- 初普现色身菩萨问起(尔时)
- 二维摩居士答出(四)
- 初历事明法(二)
- 初具足大体(十八)
- 二示现大用(十四)
- 初能摧灭烦恼(摧灭)
- 二能降伏魔冤(降伏)
- 三能无生示生(虽知)
- 四能现诸国土(悉现)
- 五能供养诸佛(供养)
- 六能常修净土(虽知)
- 七能随类现形(诸有)
- 八能觉魔示魔(觉知)
- 九能示老病死(或示)
- 十能示三灾(二)
- 初示大三灾(三)
- 初略现火灾(或现)
- 二众求菩萨(无数)
- 三种种化导(四)
- 初以技艺化(经书)
- 二化以众道(世间)
- 三化以诸天(或作)
- 四以四大化(或时)
- 二示小三灾(三)
- 初救疾疫灾(劫中)
- 二救饥馑灾(劫中)
- 三救刀兵灾(二)
- 初以慈悲息诤(劫中)
- 二以等力安和(若有)
- 初示大三灾(三)
- 十一能济三途(一切)
- 十二能令愦乱(示爱)
- 十三能示欲鈎(或现)
- 十四杂明诸化(六)
- 初同事祐众(或为)
- 二宝藏济贫(诸有)
- 三消伏憍慢(我心)
- 四施以无畏(其有)
- 五离欲仙人(或现)
- 六僮仆供事(或须)
- 二指法无量(如是)
- 三诸佛所赞(口令)
- 四结指劝修(谁闻)
- 初历事明法(二)
- 初明云何通达佛道(二)
- ○九释入不二法品(二)
- 初释品题(入不)
- 二释经文(四)
- 初诸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
- 初维摩居士问(尔时)
- 二三十一菩萨答(卅一)
- 初约生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会中)
- 二约我我所说入不二法门(德守)
- 三约受不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不眴)
- 四约垢净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德顶)
- 五约是动是念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善宿)
- 六约相无相二法说入不二法门(普眼)
- 七约声闻菩萨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妙臂)
- 八约善不善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弗沙)
- 九约罪垢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师子)
- 十约漏无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师子)
- 十一约为无为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净解)
- 十二约世出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那罗)
- 十三约生死涅槃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善意)
- 十四约尽不尽二法说入不二法门(现见)
- 十五约我无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普守)
- 十六约明无明二法说入不二法门(电天)
- 十七约色空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喜见)
- 十八约异种空种二法说入不二法门(明相)
- 十九约眼色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妙意)
- 二十约布施𢌞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无尽)
- 廿一约空无相无作二法说入不二法门(深慧)
- 廿二约三宝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寂根)
- 廿三约身身灭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心无)
- 廿四约身口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上善)
- 廿五约罪福二法说入不二法门(福田)
- 廿六约彼我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华严)
- 廿七约有所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德藏)
- 廿八约明暗二法说入不二法门(月上)
- 廿九约乐涅槃不乐世间二法说入不二法门(宝印)
- 三十约邪正二法说入不二法门(珠顶)
- 卅一约实不实二法说入不二法门(乐实)
- 二文殊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
- 初诸菩萨以入不二法门问(如是)
- 二文殊菩萨以言遣言答(文殊)
- 三维摩诘说入不二法门(三)
- 初文殊以入不二法门问(于是)
- 二居士以无言遣言答(时维)
- 三文殊菩萨赞叹其美(文殊)
- 四五千菩萨闻法获益(说是)
- 初诸菩萨说入不二法门(二)
- ○十释香积佛品(二)
- 初释品题(香积)
- 二释经文(十五)
- 初乞食香积(六)
- 初身子念食(于是)
- 二知念呵许(二)
- 初呵(时维)
- 二许(若欲)
- 三神力示众(八)
- 初现其国土(时维)
- 二显其香气(香气)
- 三显惟菩萨(彼土)
- 四土惟香作(其界)
- 五香食周遍(其食)
- 六正共坐食(时彼)
- 七供自诸天(有诸)
- 八众皆目见(此之)
- 四问谁致食(四)
- 初维摩發问(时维)
- 二文殊威置(以文)
- 三维摩诃耻(维摩)
- 四文殊腾诫(文殊)
- 五径直显化(四)
- 初化作菩萨(于是)
- 二告勅当徃(而告)
- 三示其致辞(汝往)
- 四当述所愿(愿得)
- 六菩萨承命(三)
- 初菩萨去仪(时化)
- 二述所致辞(又闻)
- 三述其所愿(愿得)
- 二彼众问佛(彼诸)
- 三彼佛答众(三)
- 初答第二问(佛告)
- 二答第三问(佛号)
- 三答第一问(三)
- 初彼佛正答(彼有)
- 二彼众更问(彼菩)
- 三佛为答之(佛言)
- 四彼佛与饭(于是)
- 五菩萨偕来(四)
- 初菩萨欲徃(时彼)
- 二许可诫饬(三)
- 初诫摄身香(佛言)
- 二诫舍本形(又当)
- 三诫不轻碍(又汝)
- 三同至丈室(时化)
- 四化座与坐(时维)
- 六菩萨授食(时化)
- 七饭香远闻(饭香)
- 八闻香俱来(二)
- 初毘耶众集(二)
- 初月葢偕众(时毘)
- 二喜胜敬礼(见其)
- 二天神皆来(诸地)
- 初毘耶众集(二)
- 九维摩命食(二)
- 初命食(时维)
- 二诫饬(大悲)
- 十声闻念少(有异)
- 十一诫其少智(二)
- 初正诫(化菩)
- 二征释(所以)
- 十二众食不儩(于是)
- 十三受〔益〕获益(二)
- 十四彼此问法(六)
- 初此菩萨问法(二)
- 初维摩问(尔时)
- 二菩萨答(彼菩)
- 二彼菩萨问法(二)
- 初菩萨问(彼诸)
- 二维摩答(三)
- 初总指今佛说法
- 二別示今佛说法(言是)
- 三总结(三)
- 初法(以难)
- 二喻(譬如)
- 三结(如是)
- 三彼菩萨赞美(二)
- 初赞如来(彼诸)
- 二赞菩萨(斯诸)
- 四维摩显胜(二)
- 初总说此土菩萨功德多(维摩)
- 二別释此土菩萨十事胜(二)
- 初标(所以)
- 二释(何等)
- 五彼土菩萨重问(彼菩)
- 六维摩诘为说法(二)
- 初总示八法(维摩)
- 二別示八法(何等)
- 初此菩萨问法(二)
- 十五闻品获益(维摩)
- 初乞食香积(六)
- ○十一释菩萨行品(二)
- 初释品题(菩萨)
- 二释经文(三)
- 初先历事故(六)
- 初俱归佛所(四)
- 初园庵现相(三)
- 初园地庄严(是时)
- 二庆喜问故(阿难)
- 三佛答所以(佛告)
- 二丈室来仪(二)
- 初维摩偕文殊见佛(于是)
- 二文殊答维摩徃矣(文殊)
- 三神力擎众(维摩)
- 四广众俱往(三)
- 初维摩威仪(稽首)
- 二菩萨威仪(其诸)
- 三道俗威仪(诸大)
- 初园庵现相(三)
- 二世尊慰问(于是)
- 三佛显难思(四)
- 四园众闻香(五)
- 初庆喜问佛(尔时)
- 二佛答毛孔(佛告)
- 三身子复语(于是)
- 四问所从来(阿难)
- 五答其所致(曰是)
- 五明香久如(四)
- 初庆喜启问(阿难)
- 二维摩答之(维摩)
- 三庆喜复问(阿难)
- 四维摩复答(二)
- 初明分段势力(曰此)
- 二明入道势力(三)
- 初法(二)
- 初小乘入道(又阿)
- 二大乘入道(若未)
- 二譬(譬如)
- 三合(此饭)
- 初法(二)
- 六明佛事广多(二)
- 初庆喜略以香饭而为生起(阿难)
- 二如来广说诸法而作佛事(二)
- 初明诸佛说法不可思议(七)
- 初先为印可(佛言)
- 二广为宣记(三)
- 初明有诸指示而作佛事(二)
- 初明以诸法而作佛事(二)
- 初正明(阿难)
- 二结成(众生)
- 二明以诸譬喻而作佛事(有以)
- 初明以诸法而作佛事(二)
- 二明有诸言说而作佛事(有以)
- 三明无诸说示而作佛事(或有)
- 初明有诸指示而作佛事(二)
- 三无非佛事(如是)
- 四明其所以(阿难)
- 五结成法门(是名)
- 六诫其忧喜(菩萨)
- 七显慧平等(八)
- 初明慧无若干(二)
- 初譬喻(阿难)
- 二合法(如是)
- 二明法皆同等(阿难)
- 三明因实建名(三)
- 初正遍知(是故)
- 二如来(名为)
- 三觉(名为)
- 四明名称难思(阿难)
- 五明多闻难持(正使)
- 六显辨才难思(如是)
- 七庆喜自退多闻(阿难)
- 八如来诫弗退意(佛告)
- 初明慧无若干(二)
- 二明菩萨神通不思议(二)
- 初诫弗限菩萨(且止)
- 二显维摩神通(阿难)
- 初明诸佛说法不可思议(七)
- 初俱归佛所(四)
- 二正说行门(二)
- 初菩萨赞请(二)
- 初悔责赞善(尔时)
- 二请法还土(唯然)
- 二如来说法(三)
- 初总告(佛告)
- 二別释(二)
- 初释名(二)
- 初释尽不尽名(何谓)
- 二以为无为释成(如菩)
- 二释义(二)
- 初约二法开释(二)
- 初释不尽有为(三)
- 初标(何谓)
- 二释(三)
- 初建立根本(谓不)
- 二發弘誓愿(深發)
- 三以行填愿(十九)
- 初明填初愿行(教化)
- 二明填三愿行(于四)
- 三明填初愿行(故入)
- 四明填二愿行(于诸)
- 五明填三愿行(在诸)
- 六明填初愿行(见毁)
- 七明填三愿行(诸波)
- 八明填四愿行(以诸)
- 九明填二愿行(除一)
- 十明填初愿行(生死)
- 十一明填四愿行(闻佛)
- 十二明填二愿行(以智)
- 十三明填初愿行(荷负)
- 十四明填二愿行(以大)
- 十五明填三愿行(常求)
- 十六明填初愿行(起神)
- 十七明填三愿行(劝请)
- 十八明填四愿行(得佛)
- 十九明填三愿行(修行)
- 三结(行如)
- 二释不住无为(三)
- 初征(何谓)
- 二释(十)
- 初不住空无相无作无起(谓修)
- 二不住无常苦无我寂灭(观法)
- 三不住远离(观于)
- 四不住无所归(观于)
- 五不住无生(观于)
- 六不住无漏(观于)
- 七不住无所行(观于)
- 八不住空无(观于)
- 九不住正法位(观正)
- 十不住观诸法虚妄无牢等(观诸)
- 三结(修此)
- 初释不尽有为(三)
- 二约二法合释(四)
- 初约福德智慧一双释(又具)
- 二约大慈本愿一双释(大慈)
- 三约集药授药一双释(集法)
- 四约知病灭病一双释
- 初约二法开释(二)
- 初释名(二)
- 三总结(诸正)
- 初菩萨赞请(二)
- 三兴供赞叹(二)
- 初供赞(尔时)
- 二还国(忽然)
- 初先历事故(六)
- ○十二释见阿閦佛品(二)
- 初释品题(见阿)
- 二释经文(五)
- 初明观佛方法(二)
- 初如来问以何等观(尔时)
- 二维摩答以观佛之法(二)
- 初总竖大义(维摩)
- 二別明观法(三)
- 初正明观法(四十一)
- 初以非三际观(我观)
- 二以非五阴观(不观)
- 三以非四大观(非四)
- 四以非六入观(六入)
- 五以非三界观(不在)
- 六以三脱观(顺三)
- 七以一异观(不二)
- 八以自他观(不自)
- 九以无相取相观(非无)
- 十以此岸彼岸观(不此)
- 十一以寂不观(观于)
- 十二以彼此观(不此)
- 十三以智识观(不可)
- 十四以晦明观(无晦)
- 十五以名相观(无名)
- 十六以强弱观(无强)
- 十七以净秽观(非净)
- 十八以在方离方观(不在)
- 十九以有为无为观(非有)
- 二十以无示说观(无示)
- 二十一以蔽度观(不[旭-日+百])
- 二十二以来去出入观(不来)
- 二十三以言语道断观(一切)
- 二十四以福田不福田观(非福)
- 二十五以应供不应供观(非悲)
- 二十六以取舍观(非取)
- 二十七以有相无相观(非有)
- 二十八以同真际等法性观(同真)
- 二十九以大小观(非大)
- 三十以见闻观(非见)
- 三十一以觉知观(非觉)
- 三十二以众结缚观(离众)
- 三十三以诸智众生观(等诸)
- 三十四以诸法分別观(于诸)
- 三十五以得失观(一切)
- 三十六以浊恼观(无浊)
- 三十七以作起观(无作)
- 三十八以生灭观(无生)
- 三十九以畏忧喜厌观(无畏)
- 四十以己当今有观(无己)
- 四十一以一切言说显示观(不可)
- 二承上结成(世尊)
- 三显观正邪(以斯)
- 初正明观法(四十一)
- 二明无没无生(二)
- 初问何没何生(尔时)
- 二答无没无生(三)
- 初法(二)
- 初以汝得问明(二)
- 初问(维摩)
- 二答(舍利)
- 二结成无没(若诸)
- 初以汝得问明(二)
- 二譬(二)
- 初问(于意)
- 二答(舍利)
- 三合(四)
- 初引佛说合(二)
- 初问(汝岂)
- 二答(答言)
- 二以此反诘(若一)
- 三示没生妄(舍利)
- 四示没生事(菩萨)
- 初引佛说合(二)
- 初法(二)
- 三明示没示生(三)
- 初如来示维摩没生(是时)
- 二身子赞叹希有(舍利)
- 三维摩示非妄合(三)
- 初立日光譬(二)
- 初问(维摩)
- 二答(答言)
- 二明日光用(二)
- 初问(维摩)
- 二答(答曰)
- 三明菩萨亦然(维摩)
- 初立日光譬(二)
- 四明显妙喜国(十四)
- 五愿得土获通(二)
- 初佛问身子见否(佛告)
- 二身子得土(二)
- 初愿得土得通(唯然)
- 二显闻持功德(二)
- 初显现今善利(世尊)
- 二显现未善利(八)
- 初闻经善利(其诸)
- 二三慧善利(况复)
- 三手得善利(若有)
- 四解修善利(其有)
- 五供养善利(其有)
- 六书持善利(其有)
- 七随喜善利(若闻)
- 八信说善利(若能)
- 初明观佛方法(二)
- ○十三释法供养品(二)
- 初释品题
- 二释经文(二)
- 初明法之供养(二)
- 初天帝發起(四)
- 初赞所说经(尔时)
- 二闻者必得(如我)
- 三况出修行(何况)
- 四供养护持(世尊)
- 二如来宣说(五)
- 初明喜天帝(佛言)
- 二明经力用(此经)
- 三受持福胜(是故)
- 四较量功德(四)
- 初举所较福(天帝)
- 二问其多不(天帝)
- 三天答其多(释提)
- 四受持功多(佛告)
- 五引古证成(四)
- 初所植福田(佛告)
- 二能植之人(天帝)
- 三财法供养(二)
- 初明财供(二)
- 初轮王供养(尔时)
- 二千子供养(过五)
- 二明法供(二)
- 初月葢思惟供养最胜
- 二空声告以法供最胜(五)
- 初天声告与(以佛)
- 二反问法供(即问)
- 三命徃问佛(天曰)
- 四行诣白佛(即时)
- 五佛明告之(二)
- 初示甚深经义(十二)
- 初示佛说深经(佛言)
- 二赞微妙难见(一切)
- 三夺思惟分別(非但)
- 四为法持摄印(菩萨)
- 五明深法力用(至不)
- 六明功德广大(善分)
- 七显生善灭恶(入大)
- 八显顺缘无相(顺因)
- 九显有大功能(四)
- 初能令坐于道场(能令)
- 二能令入佛法藏(能令)
- 三能㧞毁禁众生(能救)
- 四能怖畏魔外(诸魔)
- 十显圣贤共叹(诸佛)
- 十一显背苦示乐(背生)
- 十二显诸佛所说(十方)
- 二如说修行(二)
- 初示甚深经义(十二)
- 初明财供(二)
- 四结成法供(如是)
- 初天帝發起(四)
- 二结最上第一
- 初明法之供养(二)
△第二正宗分竟。
- ○第三流通分即十四嘱累品(二)
- 初释品题
- 二释经文(三)
- 初如来嘱累(三)
- 初直以法付(于是)
- 二令广宣布(三)
- 初命无令断绝(如是)
- 二释当有大机(所以)
- 三明必多信乐(如此)
- 三拣机远恶(三)
- 初令当知二相(二)
- 初标(弥勒)
- 二释(何谓)
- 二告复有二相(二)
- 初标(弥勒)
- 二释(何等)
- 三告复有二相(二)
- 初标(弥勒)
- 二释(何等)
- 初令当知二相(二)
- 二会众流通(四)
- 初弥勒流通(五)
- 初遵命远恶(弥勒)
- 二遵命奉持(奉持)
- 三与其念力(若未)
- 四皆我建立(世尊)
- 五佛助尔喜(佛言)
- 二菩萨流通(于是)
- 三天王拥护(尔时)
- 四庆喜流通(四)
- 初佛令广宣流布(是时)
- 二庆喜奉命流通(阿难)
- 三请问何名此经(世尊)
- 四佛说此经名字(佛言)
- 初弥勒流通(五)
- 三会众信受(佛说)
- 初如来嘱累(三)
维摩经疏科(毕)
校注
益疑食 果疑成[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回【CB】,迥【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二约【CB】,约二【卍续】
[A8] 己【CB】,已【卍续】
[A9] 己【CB】,已【卍续】
[A10] 己【CB】,已【卍续】
[A11] 但【CB】,伹【卍续】(cf. X19n0348_p0669b05)
[A12] 女【CB】,[-]【卍续】
[A13] 己【CB】,已【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9 册 No. 349 维摩经疏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09-2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