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上
- 如来真实功德章第一
- 十受章第二
- 三愿章第三
- 摄受章第四
- 一乘章第五
- 卷之下
- 一乘章之余
- 无边圣谛章第六
- 如来藏章第七
- 法身章第八
- 空义隐覆真实章第九
- 一谛章第十
- 一依章第十一
- 颠倒真实章第十二
- 自性清净章第十三
- 如来真子章第十四
- 胜鬘狮子吼章第十五
胜鬘经述记目次(终)
胜鬘经述记卷上
此经有三分。初说经由致分。二如来妙色身以下。加持广说分。三尔时世尊放胜光明等下。还述依行分。前中有二。初诸经通叙。二时波斯匿王下。此经別叙通叙中。若依大智度论有六。一谓如是。二谓我闻。三时。四佛。五处。六众。明文。若依佛地论有五。如是我闻。总合为一。为令生信。何以然者。若说如是。即我闻別者。既说我闻。欲闻何法。以即前是別故。今总为一。今言如是前法我从佛闻。合一为胜。问。此言佛住。乃至余经。复言佛在耶。答。在者游化之处。住者游化所居。古释有多。非关三住等义也。问。佛地有五。何故此经独无教所被机耶。答。胜鬘长为国后。生在深宫。出入既难。折法至重。如来愍其聪慧。为现空中。居将每逐。众人恐招议论。于空挺住。复释讥嫌。所以此经无通叙众。胜鬘眷属。即教被机。创听深经。非常随也。如来独往。所以无常应随众。既在孤独园中。岂是胜鬘说经之处耶。解云。不举说经之处。但谈付属之所也。问。付属之所。尚列为处所。何不标付属之众作同闻之人。解云。付属之众。非是所为。故此不列。付属之处。佛意故偏释。又解。此经亦有同闻众。故下经云。天龙八部等。但是经家隐前显后。若列在初者。恐时人谓给园众生同闻胜鬘所说。此经隐前显后者。耆阇虽无。祗洹众有。为成二家別。故有隐显也。
于別叙中有四。初平章遣信。二胜鬘得书以下。胜鬘喜请。三即生此念时等。佛现在空。四胜鬘及眷属下。接叹归礼。前中有二。初谈平章因。二明遣使果。
言波斯匿王者。此谬也。应言钵罗犀那恃。此云胜军也。其仁王经云。波斯匿王。是月光王也。今三藏会云。有二种王。名此人非。故十六群童子为义。言末利夫人者。本非正妃。未得为三夫人列。故末利人也。以能有扶夫之用。名曰夫人也。二云末利者薗名。从因地受称。名末利夫人也。应云末利迦。此云造鬘者。此女先是摩诃男家守园贱士。因施佛饭。奉愿随身当为国母。因即现报。每以众𫄧贯华。名造鬘者。问。何故古名尘头婢耶。答。抄笔者误。然三藏意说。此以造华鬘串于头上。为此方不解故。置华于头上。欲庄末利。名造鬘者。此方不悟。遂疑己心。名尘头婢。傥置余华。应名众色头婢耶。言信法未久者。为夫抢归佛法。其信未坚。然婢虽久净心随夫。总言未久。此谈平章之因也。若言未久。如何能难如来三德耶。应云信法未久。书写家错故。
第二明遣使果。正辨平章中有四。初叹女德高。二夫人敬诺。三作书遣信。四使者依行。于叹女德中有五。初泛示平章。二明女字。三恰受四叹女德高。五正明筹议。
言共相谓言者。泛示也。问曰。两人相对。言论谈道。可说共相。下独夫人敬诺。唯王语。何得称共相谓言耶。答曰。四解。二情和顺。故名为共。夫独申语曰谓言。所以下文夫人敬诺也。又可两面相觌无反曰共。王出言告。称曰谓言。夫人面难相对。上文由是未语情无违背。下文所以言。又可其王發语。夫人许诺操云如是。即谓共相。非夫人先發。下独称敬诺也。又云。欲明父母俱解常住。共宜重欲及女同得此解。故言共相谓也。
言胜鬘者。二明字也。梵音云末利室罗。此云胜鬘。有三义。一云。夫人种因久远。行果令生。聪慧利根。堪闻妙法。灌胜法在心。是鬘者之女。故名胜鬘。二云。然末利产生既多。上有瑠璃太子。能除释种。下有金刚女。门亦不逾。中有胜鬘。形貌端政。才量难思。复为用妃。末利深生敬重。是夫人爱胜之女。鬘过胜故。名曰胜鬘。三云。其母初为贱余。后始高尊。然女终始俱珍过母。母边胜故。名曰胜鬘也。问。既标胜之足。何须复道夫人耶。解云。子尊不加于父。虽为国后。然是女所以先标鬘。为与贵重人作轨则。复置夫人之德。若称正名。便违他国法也。
是我之女者。三恰念也。彰己语知。也言夫人。足知是女。何须重言是我之女耶。二解。如前作书为別余女故。二云。本来解常之时。生死之女。今已解常。名真女。故须重也。
言聪慧等下。四叹德也。于中有二。初聪至悟者。生知之德。二从若至无疑。长益之能。亦可初在凡之德。后居圣之德。又可初有漏之德。后无漏之德。兹出性天然。如宝在自洁非不成其器。要见佛而无疑。于生知之德中。有二义。为六。或可为三。言六者。一聪。闻法即悟。不假裁节故。二慧。简择是非故。三利根。速证真理故。四通。事理无拥故。五愍。明而不乱故。六易悟。闻能速解故也。云三者。上三是标。下三是释。通故聪。简故通也。敏故慧。疎略之慧。易悟故利根。简诸外道故。此出性天然。名生知德也。言若见佛者至心得无疑者。述曰。明长益之能。有四解。由逢佛故必速解法。修善也。心得无疑。离恶也。惑有见修障圣唯见。见中万品。疑是为先。今所以独疑也。二云。以遇佛故。得正理证。必速解法也。大智能生。心得无疑。三云。善谓二种性得方便。方便中有三。谓闻思修。故由近善知识。有闻思二慧起。即若见佛者。必速解法也。因二得定。修慧便生。简择诸法。谓心得无疑也。四云。胜鬘四谛具证。名为速解法也。四种净在身。魔不能灭。谓心得无疑也。
言宜时遣信發其道意者。述曰。第五正辨筹议也。心信堪可。故说名宜。今正应尔。故名曰时。上人慰下称遣。今传意到曰信。信至大愿。遂生行因。故菩提乃尅。所以名为發其道意也。言夫人白言今正是时者。述曰。夫人敬诺也。闻法是时。宜应速往也。
言王及夫人等者。述曰。第三作书遣信。于中有二。初作书。第二遣信。言王及夫人至无量功德者。作书也。言与胜鬘书至赞。彰能叹也。如来以下。明其所叹功德无量。不可具陈。今少称扬。故名略赞。乘如实道。名曰如来。内德无穷。称为无量。行因所得。乃以功德为名。问。父母爱女情重。义言天隔。何不嗳女来听合彼俨思。何得庵含略赞功德耶。答。不得有二种过。若[*]嗳女来听。夫所制物。若合遥念。恐生我慢。但可略示尊名。任自安念也。
言即遣内人名旃提罗者。述曰。第二遣信也。旃提罗者。古释使人名故。今解不尔。此名声类。有三种名。战陀罗。月也。旃陀罗。屠儿也。今旃提罗者。黄门儿也。总谈其德。非独使人之名也。
言使人奉书至敬授胜鬘者。述曰。第四使者依行。言阿踰阇国者。此云无生国。以此国中多学大乘无生观故。从学为名也。此王名右称王故。尊信既重。不可守门。以是内人。今直入其宫内。必为下隷。所以须护于胜鬘。故名为敬。前跪申手。付书了彼。称为授也。上为第一平章遣信也。
言胜鬘得书以下。第二胜鬘喜请。于中有二。初明喜。二明请。
前喜中有二。初得书欢喜。二向旃提罗等下。敬赞欢喜。问。胜鬘得书。何利作此欢喜耶。答。有三解。一云。见送书人。异于常徒。表此书中。必有胜事也。二云。书有二种。谓吉凶故。向观此人形。颜貌怡悦。定非凶事也。三云。胜鬘大士隐迹女人。欲化此国之人无由。及今得书已。近适侣情。远合化道。众生根熟。正堪闻法。所以欢喜。
言我闻佛音等者。述曰。第二喜也。问。胜鬘先未见佛。但睹其书。只可眼见。如何得闻耶。答。有五说。一云。论实读书。应名眼见。听彼者言述。依此名闻。二云。无辟林解云。胜鬘读书。非是耳听。今将眼赞耳。故名我闻。此解不可。三云。若论语表。独在于声。纸载其文。色非表业。今见色文而起解。若睹相而思仁。鉴果意念其因因。故实为闻也。四云。口读于书。耳闻昔。名闻也。五云。胜鬘得书意。父母作书意。令胜鬘赞书请佛。今既得已即请。如似我身于父母前坐闻相似。名闻故也。问。此我闻一颂。异说何耶。答有二意。一云。恭敬使人。此意云。今我得书。闻佛名誉。世所无此。实生希有。汝今所欲。如来实。实如言者。我今抑汝劬劳之甚。故曰应当修供养也。二云。供养如来。非使人故。此意云。我闻如来功德好音。所言若真。我今应当具以三业修持供养如来也。此是旁义。故无辟林云。使人汝言若真。与汝作衣裳。问。上文云。胜鬘具听。聪慧利根。一闻领悟。无所凝滞。下文复说。我久安立汝前世已开觉等。如来非使人。乃是有疑。如何说聪耶。答有二解。一云。前后二文。实为聪敏。但闻即悟。无有疑心。今此示相生疑。欲令事事皆审。喻如复若如来知而故问也。二云。此中实生其惑。何故前文说听等耶。有二种义。前约生知之德天性。所以言[*]听。后据长益之能。怆实生于心或。功德胜故。由是生疑。
言仰惟佛世尊等一行。明请也。问曰。仰惟伏惟。此二何別耶。答。深心任念名曰伏惟。佛德既高慕遵曰仰。言普为世间出者。普有二义。谓遍故并故。遍故无所不游。并哉若日辉于东域。普照天下。喻大智也。
言即生此念时等一行。第三胜鬘嘿说。现于空。王言不得輙尔。不将常随之众入宫。恐招议论。如来所以在空。放光故智德圆。现身故断德立。又可上恩德利他具。下断德是自利。又可放光故令灭诸缠。现身故令修万行也。二云。地是有。空是无。如来在空者。明佛体有相生空故空也。三云。世间处空必离去地。表如来脱三相离生死地也。
言胜鬘及眷属等一行。第四接叹归礼。接故身业也。心故意业也。叹故语业也。问。夫言接足亲捧尊容。佛既住空。如何接足耶。答有二种。一身亲一身接。二意亲名接。今胜鬘相对尊容。意立名接也。
下说一章下正说分。言如来妙色身等以下。第二加持广说分。于中十五章经。分之为二。谓自利利他行。前十四名自利。第十五名利他。利他即自利。一无別。何者。修智惑灭名曰自利。说授他学名曰利他。利他若成摄归即是自利。故言为一。前自利中有二。初十三明法。第十四辨人。人无別体。揽实以成人。故前为法。十四为人也。依摄论瑜伽有三义。一处。二修行。三修行者。摄论云。十殊胜者。前二为境。今是处也。中六为行。乃修行也。后二为果。即是修行之者。今十章中。既见法身真境。生灭之尘。二境共圆。名境处也。前十四章修其万行。第十五章名修行者。其人是也。前法中有四。谓教理行果。初有四章名行。第五一章明果。后有八章。总为教理。问。何以不次第耶。答。教理前世开觉。所以后明。行果曾来示修。今时无说。于中有二。初有二章明行。修二章明愿。行中有二。谓有漏无漏。或有世间出世间。或有自利利他愿也。
于真实章中有四。初六行颂。赞叹如来。二有一行颂。佛许摄受。三有一行颂及少长行。胜鬘欢喜设礼处恭。四佛于众生下。见殷懃为其授记。
于六行中有二。初五行叹佛。次有一行。發心求摄。于前中有二。初四行。別叹三事。总叹涅槃。次有一行。总叹众德。別叹福智。
于前中有三。初二行叹法身。次有一行叹解脱。次有一行。叹摩诃般若。叹法身中即是三身佛也。问。涅槃所说三事唯是法身。此处及成唯识三身为法身耶。答。涅槃据如一体义说三名。此处成唯识。约事三说。若二乘位。名解脱身。在大牟尼。名法身故。体依聚义说为身。然诸论中。说智及处。俱名为般若。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摄论又云二断二智为菩提故。故此三身。并名法身也。于二偈明三身中。初一行明化身。次两句明报身。次后二句明法身故。云妙色身者。四事既不可唯变相色。色虽本影有別。不失其位。有用心法。若通影本。相心为境。无用所以唯化为色。此中独叹也。言世间无与等者。有三义。无等齐德。无比者无类德。不思议者无言虑德。故释迦如来因中。叹燃灯佛云。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中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言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者。叹自受用身。一切法有二。色聚。非色聚。色聚举色为首。非色以智为先。以佛果中智慧强故。故涅槃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
言一切法常住者。叹法身也。一切有二。谓一切一切。少分一切也。若一切一切。如来所知。是佛境名一切法也。常住所谓真如。真如与彼为依。即是一切法之常住。故我归依也。若少分一切。谓如来地恒沙功德。唯无漏。唯无为。唯善性。一切法与常住故。我依归佛故。此三身有三种常。法尔凝然常。不变易故。报身不断常。一受已去更不断故。变化身相续常。随机应物故。言降伏心过恶等一行。明解脱也。降者下义。令烦恼卑下。伏者归义。令相应净。故名降伏也。然起烦恼。由二种境。一谓色。二谓心。心为因故。诸烦恼起。名心过恶。色为境故。积聚名身。四大种故。曰及与身四种也。第二解云。起诸烦恼。由三业故。言心过恶。意业也。及与身。身三邪。言四种。语四过也。译者意存省略。若有应言。降伏心三语四及身三种过恶。应在其下。今此语业标有四。应教身心各具三种过恶。既居心下。彰身与语。只有此名。三云。心过恶者。无明住地。身四种者。余四住地。今意身者。已此依身起。谓所依得名也。烦恼在身。为他所伏。罪惑皆尽。故名难伏地。地者谓无明住地为难伏。佛地方断故。二者。即指如来。
言知一切尔炎等者一行。明摩诃般若。言尔炎者。此翻为境。亦名智母。以能生智故。此境名后得智。一切种智也。智慧身自在者。谓根本智。昔由烦恼所拘。不得自在。永离罪染。解脱无为。名为自在。观空之智也。言身者。通释二智依止名身故。摄谓包含。一切境界。全分俱尽。真俗具収。是佛所知。后得智也。持谓任持。不令流散。持一切法者。少分非多。是根本智。能证真理。任持少分一切法界之理。名持一切法。由是我等今敬礼。
言敬礼过称量等一行。总叹众德。別叹福慧也。然有四种。一谓数分。若依俱舍有六十大数。四已遗落。有五十六名。阿僧祗劫。若依华严经。一百二十大数。至亿数已。乃加亿亿。名非等也。二谓喻分。乃以世间法为譬。三时分。谓有四时分故。四力分。所不能伏故。今此颂中。依此四种。言过称量。者过数分。也称谓能计。量谓所度。名曰称量也。言无譬类者。过喻分也。如王势力尚自无碍。况有如来喻所能譬也。言无边法者。过时分也。言难思议者。过力分也。寻思所不及。言论不能知。世所难伏。名过力分也。又有解者。此一行释疑。疑曰。见上叹佛意谓如来功德。有所叹中。便即有限。今释云。向叹说不尽。且略明之。故云叹也言哀愍覆护我等一行。等二發心求摄。哀谓慈。能生乐。愍谓悲愍。能拔苦。覆乃覆阴。护即持。由上有慈悲二。能此覆护。具足喜舍之用。如来既能无量设造。能令于我法种增长故。法谓菩提种。即本有因也。既逢世尊。复植上因。愿此世及后世。佛常摄受也。
言我久安立汝等一行。明如来许摄。佛意云。我久于过去。安立开觉。今现摄受。未来亦然。故我今时应摄受汝也。离三途名安。得人天名立。又可教断生死之方名安。与發大安名立也。开文诠理名开。發教解生名觉。觉知善恶。
言我已作功德等。第三胜鬘欢喜设礼处恭。可解也。言佛于众中即为授记等者。第四明授记也。于中有三。初总标授记。二別陈授记。三大众欢喜。言佛于众中即为授记者。述曰总标也。问。于三身中。记何身耶。答。一义唯记变化身他受用身。法身与自受用身不可记故。有义自受用身可有记也。
言汝叹如来至皆集于彼者。述曰。別陈授记。于中二。一授因。二记果。授因中有二。初内德圆满。二主缘会遇也。言汝叹如来至为自在王者。述曰。内德圆满也。由叹如来真实功德。资益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长。所资种子。当得报身。不能资有漏善种子。能招地前十王果报。故说天人中尊。据位应得十王果报。菩萨成而不取也。言一切生处等者。述曰。主缘也。于中有二。初明见一佛。二广事如来。言一切生处至如今无异者。述曰。明见一佛也。如来记云。汝于今生。逢我称叹。愿更余生。当现赞叹。眷属无舍。问。胜鬘有尽之身。如来化形有极。于兹永灭。更不重生。如何说言生生常见耶。答。有二解。一云。若胜鬘地下凡夫。当见化佛。佛于此土一面各有三十二。一时成佛。或次第生。胜鬘舍身。于彼称赞。以此化身相续故。二云。胜鬘既是八地菩萨。见受用身。或见佛报。报佛常于此处。大火所不能烧。胜鬘常在此中称叹。有何过失。言当复供养无量阿僧祇佛者。述曰。明主缘更多广事如来也。若依小乘。初劫逢六万五千。第二劫逢六万六千。第三劫逢六万七千也。今大乘。初劫五恒河沙佛。二劫六万六恒河沙佛。三劫逢七恒河沙佛。依涅槃经。第十地菩萨。事八恒河沙佛。然胜鬘具事诸佛。具缘不小也。言过二万阿僧祇等者。述曰。记果也。于中有三。初明时。二列名。即正报。三举果。即依报。言过二万阿僧祇劫。述曰。明时也。二果用证要三僧祇。佛德既高。无边因感。三僧祇劫。必善心相续。胜鬘三性所间。或杂或纯。所以要经二万僧祇初。准此胜鬘未十信也。言当得作佛至应正徧知者。述曰。明佛名正果也。由佛普放净光遍世间出。为斯授记胜鬘。名曰普光如来应正徧知。略举前立三德智断及恩三德圆满也。言彼佛国土等者。述曰。第三明依果也。于中有二。初明所无恶。二明所有善也。明无恶中有二。初果。后因。言彼佛国土至不适意苦。述曰。明无恶果也。言恶趣。无彼三途。唯有人天。又无八苦等事。如理思取也。言亦无不善恶业道名。述曰。明因也。果既非有。何得独有其因。故无不善业名也。又解云。老死人趣。衰恼趣。余同前。言彼国众生等者。述曰。明所有善也。于中有二。初明果。二明因。言彼国众生至自在诸天。述曰。明果也。色故无老苦。颜色不改故。力故无病苦。由无彼病。气力无竭故。寿命故无恼。必无寿命若中灭者临死众生。法不生爱恼。故云众生等无不适意苦。于一切二境中。皆悉快乐。故于六欲天中。唯他化自在天。欲境最胜。今彼国内快乐过彼。故云胜于他化自在天也。言彼诸众生至皆集于彼。述曰。明因也。如师子王绕围故。今胜鬘所生之处。当成大乘根器众生共于彼国也。
言胜鬘夫人至皆当往生。述曰。第三胜鬘得记欢喜皆愿生也。上明真实功德语行始起。
自下明十大受身行久修。于中有二。胜鬘佛前而立自受下说第二章十大受。第二世尊下。作证求相。前中有三。总标得记。第二別说受十受仪戒。第三明得十大受之意。
言尔时胜鬘闻受记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者。述曰。总明得记也。世尊者。能授也。大者。出过二乘。体用弘广。名之为大。大有容纳。复名为受。即是大受之受。依主释也。恭敬者。心肃曰恭。形处曰敬。二云。立而受戒似慢。今名恭敬立者。佛立空。胜鬘在地。欲使言语通天故立。声闻自跪。但支形恭。不与心会。菩萨二俱不妨。今言立者。即无二乘心也。三云。夫立者必持行之。独得胜受。得意能行。故起受戒。为受者要。受方行故。问。此中受。为是受语。为是持语。答。只持语。乃至菩提不起犯心等。即是持文。又云。恭敬而立受十大受。即是受文。
于別说十。依菩萨地。有三种戒。谓律仪等。即此十中。受之为三。初有五种。明律仪戒。第二有四种。明饶益有情戒。第三有一种。明摄善法戒。然菩萨戒及八五戒。通时因缘受。若出家戒。不能行卧受。故无有自受。其菩萨三戒。起受心时。要先断恶。方能修善。由断恶修善已。始能饶益有情。然此文相。次第稍別。由先断恶故。此前说菩萨起心法欲。一利物故。余第二说饶益有情戒。既能自恶已断。令他亦善。于诸善品。方能摄受故。次第三明摄善法戒也。律仪戒者。断一切恶。菩萨戒内。有四种者。亦依此义。文中有二。初有一大受。于性及遮。若轻若重。根本随顺。但悉坚持。第二有四受。唯持其性非遮。唯重非轻。唯根本非随顺也。于中有四。即四波罗夷。此名他胜处。恶法损己。名他胜处。善法益已。名已胜处。何者为四种。一若有财法不得恡惜。二不得为名闻等自赞毁他。三有怨嫌彼此相和。四不得起大邪见谤无因果。今此文中。不依斯次。从后向前说。欲明断恶。邪见最重。所以先明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犯心者。述曰。第一总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慢心。述曰。第一明第四不得起大邪见也。慢者。自恃非他。高举之相。今于诸尊者一切功德尊宿之处。不起慢心。长谓师长。有德之人。亦无慢意。由此不起增上慢邪见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恚心。述曰。第二明第三不得赐欢喜也。若有一人于我所生憎害心。又若相共有怨嫌心。相谢令喜。不生嗔恨。故云不起恚心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嫉心。述曰。第三明第二不得为名闻等也。若怀嫉妬。于他身色及外众具即是依止二根内外二果。深生嫉妬。所有造作。皆为名等。既无嫉所作。不为名等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不起悭心。述曰。第四明第一不施财法也。由持戒故。若内财法。若外财法。物不生恼恨。是故不起四波罗夷也。于四大受。明饶益有情中有二。初之二种。明慈与乐行。第二有两大受。明悲拔苦行。于初中有二。初畜净财。二明摄受有情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贫苦众生。述曰。置净财也。菩萨所有钱财有三种。一敬田。谓三宝。二悲田。谓贫苦等。三中容田。谓从子等。菩萨愿所受畜。皆为此三。不已名等置钱财等。言世尊我从今日至一切众生故。述曰。第二摄受中。于中有二。初总。后別。此即初也。菩萨所畜。不自为己。乐行四摄。利益一切众生。四摄者。谓布施通三。二爱语。柔和悦故。三利行。乐劝为善。四同事。共所作业。故名四摄也。言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述曰。別受解。然世间中。有三种心极急可汙。一于知识生爱染心。二于怨家起杀害心。三于中容人起不摄受心。今菩萨无此三种故。名四摄圆。言不以爱染心者。无第一故。言无厌足心。于诸怨恶。不欲弃舍。生怀念之。无碍心者。于中容者。当欲摄受。不生舍相也。二云。无释疑故。众疑既问。爱诸摄物情。谓菩萨染心说。更有即足有碍故。解云。大众宜闻故说。非染心故。既无有染。即无足无碍也。三云。不同凡夫故无染。不同二乘无足。俱离此二。即无碍心也。上二名与乐也。下二明拔苦。于中有三。初拔现在苦果。二明拔未来苦因。初中有二。初标宗。二释所以。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暂舍。述曰标也。胜鬘意云。若见孤谓无父母。若见独谓无儿等。幽谓深加重缚。系谓枷鎻等系。病即恶风。种种危难者。危谓危怖。难谓厄难。困苦众生。通结上也。若见此类。终不暂舍。何以故引。言必欲安隐至然后乃舍。述曰释也。若见危难。令得安隐。义有二义。一财义。二道理义。若见孤独人。必以财义饶益。然后乃舍。若见幽系人。道理拔彼。令得饶益。后方可舍。若有疾病等人。安慰与药。令除重病。饶益方舍也。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弃舍。述曰。第二未来苦因也。于中有二。初举宗。二释所以。于前有二。明众生造业我见生念。第二正明折伏。此即初也。然恶律仪。经论有异。如弥勒疏说。律谓法也。仪谓戒也。有所法戒。故名律仪。今造众苦行彼净戒。名恶律仪。律仪之体。非造恶也。胜鬘發意。若见恶律及有破戒等人。终不弃舍。令广造罪欲何所作耶。言我得力时至而摄受之。述曰。正明折伏也。胜鬘云。我自无力。所不能为。若不得有人王力时也。又得众生机根感我无量力时。降伏有二。谓刚强众生。二随顺者。若刚强者。必苦折伏之。若随顺者。应业摄受之。此举宗竟。释所以中有三。初征起所由。二正释所由。三结摄之意。言何以故者。述曰征也。于正释有二。初举不舍。二明得益。言以折伏摄受故。述曰。总举不舍也。此文中总。应別论云。言该下二。故者结于下。若刚强者当折伏故。随顺者应以摄受故。言令法久住至而得随转。述曰。明得益也。由摄持此二种有情故。诸恶法离。善法俱生。教不自陈。要由人说。既流机学。正法不灭。故云令法久住也。由法久住。人天多。恶道少。善根纯熟。既有斯事。常说过佛正法轮起。恒随如来。听闻胜法也。见是利故等。述曰。于第三明摄善法戒中。有三。初标宗。二释所以。言世尊我从今日至终不忘失者。述曰标宗也。摄者包含义。法界善法修。受者领纳义。众善法须念也。于此正法。欲不忘失也。言何以故者。述曰下释所以。于中有三。初征。二释。三明忘失有损。此即为初征竟。释中有四。即是大乘教理行果。言忘失法者至则不欲大乘者。述曰释也。忘失法者。谓失教法也。忘大乘者。谓忘理也。忘波罗蜜者。谓无行也。不欲大乘者。谓不得果菩提涅槃等果也。言若菩萨不决定大乘至越凡夫地者。述曰。明忘失有损也。不决定者。谓无胜解。胜解若有。于大乘等。深生决定。既于大乘。不能决定。由无胜解。即涅槃心中。生胜解脱。教法不习。则不能摄受正法。无有法。即欲于四善根随所乐入之义永绝。由是不能越凡夫地也。
言我见如是无量大过至故受此大受者。述曰。第三胜鬘明受之意。既见现在无量过失。深生欲断。复见未来正法可摄。菩萨功德。无有边际。为有斯利故。我今日受此十受也。上虽有三文。今是第一受十受也。
自下第二法主证明。胜鬘请应。于中有六。初法主为证。二胜鬘求相三瑞相现前。四大众俱见。五同时發愿。六如来许可。
言法主世尊现为我证者。述曰。胜鬘引佛为证明。法真堪可遵持。世绝言故。
于请瑞相中有二。初起请所因。第二正明發请。前中有二。初为根薄疑生。长夜不安。非义饶益也。言惟佛世尊现前证知至极难度故。述曰。有情根薄疑生故。须请证如来。虽为我身作证。现有情类。不能悟解。何以彼善根极为微薄。从闻深理。疑惑便已。何以生耶。以十大受极难受故。度者到彼岸也。言彼或长夜至说诚实誓者。述曰。众生长夜不安。非义饶益故。今日请瑞相证明。而众生等。恼于长夜。起不饶益事。不得安乐。受诸苦。为安彼故。令常得乐故。我今于佛前。说诚实誓。誓言何耶。言我受此十受至出天妙音者。述曰。第二正明發请也。我今日受十受。十受功德。如说依行。终不弃舍。誓当护持。永无忘失。愿行威力。于大众中。一雨华出音。证明我誓。令法非利益群品。华有过恶结果。二能声有引悟依学两用。为此故祈斯相也。
言说是语时至真实无异者。述曰。第三瑞相现前也。由前發誓其心王至如来为应。出声雨华。于音乐中。而声言曰。如说行者。如是如是。正法无鏁真菓疑。可当依学也。
言彼见妙华至喜跃无量。述曰。第四大众俱见也。胜鬘眷属。俱见此事。一切众会。疑惑除灭。喜不息止也。
言而發愿言至同其所行者。述曰。第五同时發愿也。愿有二种。我等大众。愿常同生。不相舍离。二若有众行。所习无殊也。
言世尊悉记至如其所愿。述曰。如来许可也。虽有二受。即是初文二行。
下有二受明教散定二愿。于中先散。后定。散中有二。初胜鬘發愿。二如来赞叹。前中有二。初总标發愿之意。二別發三愿。
言尔时胜鬘至无边众生。述曰总标也。我已行之。今發实愿。安慰有情。无苦得乐。益诸众生。已下三愿。文即为三。言以此善根至第一大愿。述曰。此發正法之智愿。演教智也。言我得正法至第二大愿。述曰。由前發正法智已。若得愿。于无量劫中。为诸有情。常说妙法。永无疲厌劳虑之心也。言我于摄受至第三大愿。述曰。由说法无厌故。于摄受正法中。所有身命财等不恡惜心。常能护持正法不坏故。护者守护。持者任持。正法终无忘失。
言尔时世尊即应胜鬘至三大誓愿。述曰。第二如来赞叹有三。初法。二喻。三合法。此即初也。汝既能發斯三愿。体用弘广。名为大故。言如一切色悉入空界。述曰喻也。如众色空界能纳。今此如室除喻若不见恶。言如是菩萨至真实广大。述曰合法也。恒沙大愿。皆入三内。以三愿体用弘广故。云真实广大也。
于定愿中有二。初略。二广。略中有四。初胜鬘请说。二如来听许。三胜鬘正说。四如来赞叹。
言尔时胜鬘至真实无异。述曰。初请说也。胜鬘言。今复承佛威神。更请调伏大愿。定非虗妄。调谓修善。伏谓折恶。或调者自利。伏者利他。或住前有漏相心所拘。为相心所间。非为调伏。今明无相真解不为相心所间。故言调伏也。问上之三业。皆无承佛。为何此处独得此名耶。解云有二。一云。上三心是住下之行。是己智分。不假承佛。今摄受正法十地行。愿深取远。非我境界。要须承佛。二云。初章正明常住佛果。理实是难。为奉来书。书上具载。胜鬘披已。随解无疑。因即叹说。今日此章。行愿二种无所载。胜鬘生长。但住深宫。未闻圣旨。仰空对佛。请加方说。以此行愿。非凡小知。唯佛能悟。故此经云。如来述赞此摄受正法。皆是三世诸佛共所叹说。今我亦然。功德无量。故此一章。独有承佛之言也。
言佛告胜鬘恣听汝说。述曰。第二佛许也。恣者从任。汝随意所说。我今加有三。三谓三业也。初显示无师身身加也。二叹胜鬘语加。發此二业。心有二即思即是心加故。今恣说故。
言胜鬘白佛至真为大愿。述曰。第三正说有三。初摄受总。只名摄用归体。二所谓下。正出愿体。三摄受下。结叹愿胜。然总意云也。菩萨所有无量诸愿无不皆入一大愿中。何者是耶。谓摄受正法愿。乃至包含法界善法皆尽。名之为摄也。此愿真为大愿故。
于如来叹中有二。初如来赞叹。二胜鬘复叹。前中有三。初叹智谓二能。第二引三世诸佛为证。三自行为证也。前中有二。初叹智。二叹说。言佛赞胜鬘至甚深微妙。述曰。汝有智慧方便。非下所知。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也。智慧者实智也。方便者权智也。实智照实。名甚深也。权智巧用。名微妙也。亦可二智俱深俱巧也。言汝已长夜至解汝所说。述曰叹说也。汝久植善本。来世有情。若非久植善根。余者未能解汝所说也。汝所说甚深难测故。言汝之所说至今说当说。述曰。引三世佛为证己。不但汝今始说此摄受正法。过去三世诸佛。曾已广说故。言我今得无至摄受正法。述曰。自引为证也。何但三世诸佛已说。我得无上菩提已来。常亦说也。自下胜鬘复说叹。前中有二。初标。二释也。若准梵本。先说。后智慧。今翻译者依此本。不据彼方。若论此因。应先智慧。后方说故。于中有二。初标说。二标智也。言如是我说至不得边际。述曰标说也。如是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若欲穷之。不得边际。三十二相中。梵音声相最为殊胜故。言如来智慧辨才亦无边际。述曰。七辨无尽。岂心虑所及乎。言何以故是至有大利益。述曰释也。是摄受正法功德利益。俱无量故。已上略竟于广中有二。初胜鬘广说。二如来随喜。前中有二。初胜鬘承加广说。二推功归佛。前中有三。初胜鬘请说。令佛加持。二佛许说。三正说也。
言胜鬘白佛至广大之义。述曰请也。言佛言便说。述曰许也。于正说中有二。初总标有三。第二依标广说。言胜鬘白佛至四千法门。述曰总略也。既言摄受正法广大义。何者是耶。今有三义。一是无量出生广故。二一切佛法成就[*]广故。三摄八万四千法门包含广故。具斯三义。名为摄受正法广大义也。下释中有三。解此三故。有何所以。有此三耶。答。以上發三种大愿故。一得正智。当今无量也。二以无厌心为众生说。当今第三八万四千法门也。三护持正法。当今第二一切佛法也。云水地藏四字。解上无量也。六波罗蜜下。解上八万四千也。舍三得三护持正法下。解上得一切佛法也。问。何故标中不说前。以后广释中。乃有前耶。答。标中标果。为论要先以根成熟。后方摄生。为是所依。前义次第。下广释中。果既由自。随因次第。更不可说也。
于释无量中有四义。一云显内德融故。二水他满故。三地摄益足故。四宝藏包含具故。问。何故三地摄四喻次第。答。劫初云能普覆。云雨日心水聚为喻。水枯归地为喻。地中有藏为喻。前中有二。初喻。次法也。言譬如劫初成时至及种种宝。述曰喻也。二十劫空讫。从上向下。成器世间界。至四空居天竟。于炎摩天中大云露。乃迁二千界。云中起风二边。其中风下坚鞭。绕四方持。渐复下雨。有水风击。有金为地轮。地轮上更有水成海。以向上名为须弥山。有七金山。四大洲起故。大云内出生无量有果五雨及以种种宝。谓四色故。东黄金。南瑠璃。西白银。北水精也。东名胜身。面目端严故。南名瞻部。从树得名故。西名牛货。用牛为市故。北名拘卢。地侧四方故。此得举喻也。言如是摄受至善根之雨。述曰法也。由此摄受正法出生善根之雨。无量福报随二即而生。今此文中。不依次第。先果后因也。
于第二中有二。初喻。后法。言又如劫初成时至种种类洲。述曰举喻也。三千界藏者。谓一佛所化。水所持也。四百亿种种类洲。(离此三千。为四百亿。亿类不同。或以百万为亿。或以万万为亿。进不就广。退不就略。但取中间千万为亿。亿亦不多。钱团不少。得百亿名。名不不殊。一须弥其四天下。既有百亿须弥。约四天下百亿。一四百亿也)言如是摄受至皆于中出。述曰法也。摄受正法者。如喻三千藏也。一切菩萨也。一切菩萨神通之力者。喻东方胜身洲。一切世间安隐快乐者。喻西方牛货洲也。一切世间如意自在者。昔不自由。闻摄受法。后得自在也。及出世间安乐劫成者。明得净土也。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者。总结上四也。
于第三中有二。初喻。后法也。言又如大地持至四者众生。述曰举喻也。大地能持四种担也。于法中有三。初总标喻地。二征別含四。三结四同喻。言如是摄受至喻彼大地。述曰。今摄受正法能含四种众生。即如于地也。言何等为四至摄以大乘。述曰。別说有四。为常所说也。言是名摄受至为世法母。述曰。此即结文。于中有三。初结同彼大地负四种之担。二结与众生作不请之友。三结为世法母。如文可解。
自下第四。于中有二。初喻。次法。言又如大地至四种宝藏。述曰。如意名无价。海岸名上价。金等名中价。铜名下价。此举喻也。自下举法。于中有四。初总举同喻。二问起。三別同。四结。言如是摄受至最上大宝。述曰总同也。言何等为四。述曰问起也。言摄受正法至授以大乘。述曰別同也。言如是得大至摄受正法。述曰此即结文。其中有二。初结众生得宝。显由摄受正法。二结大宝。即是摄受正法也。如文可解。
自下解摄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二。初以总即別教。二以总即別行。言世尊授受至即是摄受正法。述曰。将总即別。別复即。相即故体无异。
自下于即別行中有三。初标。二释。三结也。言世尊无异至是波罗蜜。述曰总标也。准前教应言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波罗蜜等。然翻译家。不能繁广。以前置讫。后文略之。但言无异波罗蜜等也。
別释中有二。初征。后释也。言何以故摄至子善女人。述曰此征记也。善男子等言。该下六度。前六度中。文即为六。
自下说布施中有三。初标其所化。二以施成熟下。同行摄。三是名下结己化行为波罗蜜义。言应以施成熟者。述曰第一标其所化也。于同行摄中有三。初菩萨自行布施。二将护彼意下。以施摄他。三彼所熟下。明所化众生因化德位也。言以施成熟至舍身支节。述曰。第一菩萨自行施也。言将护彼意而成熟之。述曰。第二以施摄他也。言彼所成就建立正法。述曰。第三所化众生德也。言是名檀波罗蜜。述曰。第三总结也。下余五度。皆如施中。不能繁述。自应准知。
于戒中有三。言应以戒成就者。述曰。标所化也。言以守护六至正四威仪。述曰。菩萨自持戒也。言将护彼而成熟之。述曰。以戒摄他也。言彼所成熟至建立正法。述曰。所化答。言是名等。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于忍中有三。准知。言应以忍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若彼众生至颜色无变。述曰。菩萨自行忍也。若有众生种种骂辱无恚心者。耐怨害忍也。言饶益心者。安受苦忍也。第一忍者。谛察法忍也。言将护彼意而成熟之者。述曰。以忍摄取也。言彼所成熟至建立正法。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下。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精进中亦有三。言应以精进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于彼众生至若四威仪。述曰。菩萨自行精进也。言不起懈怠者。被甲精进。也生大欲心。者摄善精进也。第一者。利乐精进也。言将护彼意等。述曰。以精进摄取也。言彼所熟等。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下。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于禅度中亦有三。言应以禅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于彼众生至终不忘失。述曰。菩萨行禅也。以不乱心者。安住静虑故。即四禅中现法乐住也。不外向心者。引發静虑也。但能引發无量神通。心恒缘内故。第一正念等者。辨事静虑也。以能成熟一切有情。于所作所说。久时不忘失故。言将护彼意等者。述曰。以禅摄取也。言彼所成熟等者。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述曰。第三结也。
自下于智慧中亦有三。言应以智慧成熟者。述曰。标所化也。言彼诸众生至工巧诸事。述曰。菩萨自行慧也。显菩萨具学五明论。成熟众生故。言将护彼意等。述曰。以慧摄取也。言彼所成熟等。述曰。所化益也。言是名等下。述曰。第三结也。
言是故世尊至是波罗蜜多。述曰。第三结文也。
自下于第二。得一切佛法。即是前文三大愿中。第三护持正法也。文分为三。初请说。二佛许。三正陈。
言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述曰请说也。复佛三加。我今更说也。言佛言便说。述曰佛许也。佛言汝随时宜顺便应当更说也。自下正陈中文有三。初将法即人。二释上所以。明即有三別。三明拥护也。前中有二。初明人法无异。二明相即。言胜鬘白佛至摄受正法。述曰。明无异也。者谓假者。即五蕴也。人人无別。人揽別法。以成总假人故。今行摄受正法別行。即是摄受正法者。总离別法无体。故名无异也。言摄受正法至即是摄受正法。述曰。明即是无异也。既言摄受正法善男子即是摄受正法。故知法即是其人也。
自下于释所以中有三。初凭上所以作势生起。明人法相即。有三分义。第二明舍三得三。第三总结。前中有二。初问起。二正释也。言何以故。述曰。问曰有何所以摄受正法无异者故。复言即耶。次文是答也。言若摄受正法至舍三种分。述曰释也。有何所以。得知即法为人。以能舍三种別故。以知为即。何者是耶。自下別解中有三。初征起。二略答。三別解也。言何等为三。述曰问也。既言有三。何者是耶。言谓身命财。述曰略答也。舍身。谓将己身助化造作不惜功力等也。舍命者。谓不顾身命能有拔济众苦等事。舍财者。谓能具舍内外财故也。別释此三中。文即为三。前中有二。初明起常等。二明五德也。言善男子至生死后际等。述曰。明迷悟等也。言生死者。谓染缚也。后际者。谓还灭也。言等者。此二无异也。何以故者。以彼真如迷悟依故。若有智慧达解。则为后际涅槃。若有愚痴迷谬。则生死逐起。谓无涅槃名染缚故。言离老病死至如来法身。述曰。明五德也。一离老病死德。二所不坏常住德。三无有变易。四不可思议功德。五如来法身德也。于舍命中有二。初明无异故等。如前解可解。二明五德也。何者是耶。言舍命者等。述曰。明生死涅槃无异也。言毕竟离死至甚深弘法。述曰。明五德也。一毕竟离死。二得无边。三常住。四不可思议功德。五通达一切甚深[*]弘法也。于舍财中有二。初明无二故等。二明六德。何者是耶。言舍财者生死后际等。述曰。明生死涅槃无异也。言得不共一切众生至殊胜供养。述曰。明六德。一不共德。二无尽无减德。三毕竟成就德。四不可思议德。五具足功德。六供养功德也。言世尊如是至之所瞻仰。述曰。总结也。
言世尊又善男子等。述曰。第三明能护也。于中有二。初正法将灭四众乖反。二以正直心入彼和解也。言世尊又善男子等者。是即初文。朋党谓互相扇惑也。诤讼谓彼此言断也。言破坏。诤讼故然。云离散。朋党故尔也。又云。朋党意业也。诤讼语业也。离散身业也。言以不谄曲至入法朋中。述曰。明和彼也。于中有二。初明不惜身命和解。二为如来所记也。此即也。此即为初。此以五种心。能和于彼诤讼乖违。一不谄曲身业。二不欺诳心语业。三不幻偽心意业。已上三种不同恶也。四爱乐正法意业也。五摄受正法语业也。入法朋中身业也。下三同善也。为此三心所拘碍故。入法朋中。不趣邪徒之内也。言入法朋者至之所授记。述曰。如来所记也。
言世尊我见至亦悉知见。述曰。第二推功归佛。明佛为证。显法可行也。
于第二如来随喜中。有二。初经家标举。明佛起随喜心。二正明随喜心也。言尔时世尊至起随喜心。述曰。此经家总标明佛随喜意。既能摄受正法。是大精进力。精谓精纯。进谓悍勇。故名精进也。
于正喜中有三。初明精进力大。二劝胜鬘摄受。三引自为证也。前中有三。一谓力士。二牛王。三须弥山王也。力士中有二。初举喻。二法合。言如是胜鬘至大苦痛。述曰。汝既能持摄受正法大精进力。无能屈伏。如大力士以小威力少触身分。彼人生苦无穷也。言如是胜鬘至令魔苦恼。述曰合也。有二。举余。反解。此初。菩萨解具此摄受正法。能除四魔。以小力故。众魔退散。修自利善根。名为少分。魔皆忧苦。由少摄受正法也。言我不见下。述曰翻解。不见凡夫二乘小善令苦小善也。
于牛王中有二。初举喻。二合法。言又如牛王至胜一切牛。述曰明喻也。然此牛王。有五种相。谓角峰胡归局。形色严丽。诸牛中胜。名曰牛王也。言如是大乘至以广大故。述曰。一切善根。有三差別。今此摄受善根。胜余二乘善根。唯举利他一德。名为少分。何以故耶。大乘以广大故也。
于山王中有二。初举喻。二二合法也。言又如须弥山王至胜于众山。述曰。然须弥七重山内。最为殊胜。名为山王也。
言如是大众至以广大故。述曰。摄受有二。一不舍身命财。谓地前初住菩萨。二舍身命财。复能摄受正法。地上菩萨。故云胜不舍身命财大乘初住菩萨善根。尚不同地上菩萨善根。何况二乘有善。故云何况二乘。所以者何。以大乘广大故也。问曰。何以要有三种喻耶。答有五解。一云。上文云摄受无量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也。今力士。即无量也。牛王者。即摄四千也。须弥山王者。谓一切佛法。二云。有三种行。谓离恶。利生。摄善。今力士者。离恶行也。牛王者。利众生行也。须弥山王者。摄善行也。三云。三乘故。力士。胜声闻也。牛王者。出缘觉也。山王者。出于七地也。四云。佛有三身故。五因有三惑故。六用有三明故。七能除三毒故。八能修三学故。九能出三居故。十永离三涂故。力士取力胜。牛王取外好胜。山王取体胜。又云。力士喻降魔胜。牛王对二乘胜。山王形地前胜。言是故胜鬘当以摄受至建立众生。述曰。第二劝学也。于中有二。初明劝胜鬘开演也。二明开演利益。此即初也。然即众生三种机別。一最下。二中。三。言开士。为下机力士也。言教他者。为中机牛王也。言建立者。为上机山王也。或有众多三分如所述也。言如是胜鬘至如是大果。述曰。明利益也。与声闻乘。名为大利。力士。与缘觉果。名为大福。牛王也。与大乘果。名为大果。山王也。更有余三。准前可解也。
言胜鬘我于至不得边际。述曰。第三引佛自下证也。于中有二。初说难尽。二难功德无边也。此即初也。佛言。此摄受正法。于多僧劫。说之难尽也。不但说之难穷。功德复无量。何者。言是故胜鬘至无边功德。述曰。总结明功德无边也。上来四章明行讫。
言佛告胜鬘至摄受正法。述曰。佛加劝说。加有三加。谓身语意。如上具辨。问。上之四章。如来不劝。胜鬘自陈。何故此中佛加劝说耶。答。上之四行。已曾修学。所以自陈。今果虽复通因。今位曾未来修。非己之分。所以须加也。昔开一为三。未明合三为一。胜鬘则为破。念恐其情违于圣教。为此要待佛告。
于正说中有二。初胜鬘敬诺叹仰受教。第二承力即说也。言胜鬘白佛至唯然受教。述曰。承佛威力。敬诺于故。故曰唯然也。说中有二。初明出生名曰大乘。二六处下。摄入故名曰大乘门。何以有名二耶。答有二义。一云。若定姓智定皆从大乘中出。名出生名大乘也。二云。若不定种姓及大乘种姓。毕竟还归大乘。名摄入大乘。二云于不定性中有二义。若始从小教。趣小果时。名出生故名大乘。若已回心归大乘时。名曰摄入故。名大乘也。
于前明出生名大乘中有三。初总标略举。二释所以。三结成也。言即白佛言至是摩诃衍。述曰。略标举也。今言摄受正法者。即是摩诃衍。摩诃衍者。名大乘故。此名讹。应名摩诃耶那。方语谬名为衍故。于释中有二。初总。次別。总中有二。初征。后释。言何以故。述曰征也。言摩诃衍至出世间善法。述曰总释也。何以故者。有何所以。摄受正法。即是摩诃。而能出生三乘等耶。答意云。摩诃衍者是总。总能含別。为是能出三乘等也。
于別释中有二。初出生德。二依生德。出生德亦有二。初举喻。二合法也。言世尊如阿耨等。述曰举喻也。言阿耨者。名曰清凉。无诸热故。此名谬略。应言阿那婆达多池故。此在香山南雪山北。深五十由旬。方亦如是。其岸亦高五十由旬。除非得通人。方能往彼。此池出四大河。南殑伽。北信度。西徙多。东博𫇴。作牛头等。此四出已。各绕池一周。入四方海也。此四河出。至五十由旬。各分为五。四有河。何故此中言八大河耶。答。余经中四者据本说。复有余经言二十河。末并合说。此中言八者。说此经。在南面。河分五河。更取余三方根本。名曰八河。南取末除本。余取本非末也。言如是摩诃至出世间善法。述曰合法也。可解。问。喻中八河为况。法中但有声闻等四。如何喻相喻耶。答。法中还有八义。即此四中。俱有因果二义。即名为八义也。言世尊又如至而得生长。述曰。此名依生德。世间一切种子。皆依于地。而得生。而得长也。言如是一切至而得增长。述曰合法也。三乘等种。依大乘而得增长也。
言是故世尊至出世间善法。述曰总结有二。初大外无小。小外无大。二世出世亦尔。故得为生为依也。
于摄入明一。前中有二。初明因摄入。二明果摄入。前中有二。初总标。二释所以。言如世尊说至说此六处。述曰此总标也。文有三別。一引佛诚说。二別征。三別列明说也。此六法中。三义所摄。依四法迹。谓无贪无嗔为戒学迹。正念定学迹。正定慧学迹。戒学但是威仪。不能断惑。唯有定慧。方能灭除。今此文中。依断惑次第。先定慧。后说戒学。以定慧二能断惑修善故。名住名灭。住故善法得生。灭故诸惑皆尽也。前四名所受教法。后二名能受者行法。前四中。前二经法。后二律法。又六法中为三对。初二住灭相当。中二广略相当。后二始终相当。若此六法。趣声闻果。即是小乘家近方便。与大为方便。方便大乘也。波罗提木叉者。名为解脱。略本也。毗尼者。名为调伏。广本也。何以故下释。释中有二。初征。后释。何以故。谓征也。释中有三。释彼三学。文即为三。言正法住等。述曰解住也。通定慧二学故。言正法灭等。述曰释灭也。通二学故。言波罗提木叉等。述曰解戒学也。于中有二。初解波罗与毗尼无异。第二明出家受具足。言波罗提木至第一名异。述曰。明无异也。此二广略有异。而体无殊。同明戒学义故。于解出家受具足中。有三。初正解毗尼即大乘学。二明上所以结归出家受具足。三引阿罗汉为证明无异。言毗尼者至受具足故。述曰。解毗尼也。于中有二。初标。二释。释中有二。初征。后释。言毗尼者即大乘学者。标也。明与大乘为方便。毕竟归本故。何以故者。征问起也。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者。释所以也。以三乘学果随依佛学故出。大乘学也。言是故说大至是受具足。述曰。乘上所以。结为出家受具足也。而虽后起果不同。毕竟是归大乘故。此六法为大乘说也。有何所以得者知耶。言是故阿罗汉等。答上所以也。第三引阿罗汉为证也。于中有二。初标。二释。言是故阿罗汉等。述曰标宗也。阿罗汉人。无自能出家。要依佛故。又云。离大乘外。无有罗汉能自出家。要依大乘也。此中既云缘以有麟角喻人亦见佛故。唯有诸佛。自然得戒也。言何以故。述曰释也。有二。初征。后释所以。此即是征。
言阿罗汉依至受具足故。述曰。释所以也。阿罗汉人。要依如来出家等。故知六法。为大乘故。说究竟归本故。
于第二明果摄入中。有二。初略开二章。二略广释上章。言阿罗汉有恐怖。述曰略开二章也。初归依佛章。以色法未尽有归。此明心失。二有恐怖章。以对治未满五住地在有怖。此明行失。由是阿罗汉又须依于佛犹有恐怖。标宗也。下释中有二。初略释二章。二阿罗汉得辟支佛下。广释二章。略中有二。初言便先释恐怖章。二何以故世尊依不共依下。释归依章。前中有三。初法。次喻。后结。
言何以故至怖畏相住。述曰法说。言一切无有。无谓空无。即空观也。行谓缘空之智。若菩萨依止空智而无怖。其阿罗汉人。依大乘教观空之智。逐相住故。名怖畏相住。明二乘未修三乘之外对治无明住地之行故。故言无行也。恐怖者。变易生死也。相者。是慧于空住法不解名相也。住者。此二乘利。相者。自智解不满。住者余地名住也。若顺此方。应云住相。今顺西方。故名相住也。言如人执釰欲来害己。述曰喻说。无明为贪应因果相去甲如执。变易生死如釰。已者罗汉。是二乘已修自地名已满。谓无生死。今为变易生死堕后。故名害己。喻成相也。言是故阿罗至无究竟乐。述曰。明阿罗汉既是恐怖即知无毕竟乐也。
言何以故阿罗汉依不求依。述曰。释归依章有三。初法。次喻。后结。言依不求依者。不求依。谓如来更无有人能与如来为归依处故。名不求依。今罗汉依如来得住故。名依不求依。言如众生无依至则求归依。述曰喻也。二喻。二乘不能与他为依。如似多生于他无依。一彼无明。二彼生死。故言彼彼。如此众生有恐怖。便即求依。罗汉既恐。故知求也。言如是阿罗至依于如来。述曰。能成依佛也。
于广释中有二。初涤有恐怖人。二是故阿罗汉下。正解怖畏归依。于中有二。从初至无边不断如来解怖畏。二如来无有齐限下。广解归依。于中有二。初正明怖畏。二世尊彼者所得地下。正明摄入一乘。前中有二。初略明二乘不得菩提。二何以故唯如来下。广释。前中有二。初明无菩提。二明无涅槃。
言世尊阿罗汉至当有所断。述曰。明无菩提也。约四智文则有四。然四谛有二。谓有化四圣谛。二无化四圣谛。应唯无分段生。名我生己尽。未离变易生。故名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也。道有二种。谓生空。法空。若唯证生空智。名梵行已立。若未证法空智。名有余梵行成故不纯也。灭有二种。谓有余等。二云不住处也。若住有余等二。名所作已办。若未得不住。名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集有二种。谓二障也。若唯断故烦恼障尽。名不受后有。若未断所知障。名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也。此上明无菩提也。言以不断故至槃界远故。述曰。明无涅槃也。以未断烦恼。毕竟无有三事大涅槃也。
下广中有二。初广涅槃。二观察解脱下。广菩提。前中人二。文有五对。人二者。如来二乘也。问。直明二乘不得以竟。何须名如来得耶。答有三义。一举如来得。显三乘本来不得也。二云举如来得。显与二乘为归依处。五对中。前四明得不得义。第五双结。前四中有二。初三明行德分別。后一显断德分別。前行德中有三。初宽狭。次浅深。后麤细。以四中先明如来得。后明二乘不得。一一句中。皆有四句。初二明如来得。后二明二乘不得。翻前二也。亦有別解。明我生已尽智等现。五对中。前四如次第。一有为无为对。无宽狭对。言何以故唯至是佛方便。述曰。二乘唯得无为。言无涅槃。如来具证。实得涅槃也。然无为中有二。谓真假第二对也。言唯有如来至是佛方便。述曰。假实对。亦名浅深对。如来二种俱有。名有涅槃。二乘唯得是假。名无涅槃。言唯有如来至是佛方便。述曰。第三对。于假择灭中有二。若声闻唯得烦恼障假择灭。若如来具证二障假择灭。故于如来名得涅槃。麤细对也。言唯有如来至是佛方便。述曰。于假择灭中有二。谓种习对也。若声闻唯断种子。不除习气。若如来具断二种。名得涅槃。种习对也。言唯有如来得般涅槃至去涅槃界者。述曰。法身解脱对。若声闻所断。唯得名曰解脱身。若如来所得。名曰法身。为三界尊。作四生主。人天敬仰。八部遵持。故说如来实得涅槃。若声闻是方便也。
于广菩提中有二。初总明声闻不得四智。二別显。言阿罗汉至不了义说者。述曰总也。有二。初明如来昔之得四智。亦是大乘。有余经所说二乘人观察有得四智。名得苏息处。已上。以随他意语。不了义说。方便引导。非真实得。唯佛世尊。名为真得。问曰。化城不得实方便说二。何故羊鹿非实。然则具说三耶。答。涅槃唯果德假真说二。成事有因果別行异。说三车也。
于別显中有四番。我生已尽智等四智。文分为四。即十四智。于尽智无生智中。分为四智。言尽智无生智者。智能断惑。名之为尽。尽中得智。名为尽智。知彼烦恼当结不生。名无生智。于此二智中。离为四智。缘于生死尽处。名我生已尽。于中离出梵行已立智。云何得知。修断道意。欲断生死。生死既尽。我行得立。故尽中离出梵行已立智也。就无生智中。离出所作已办智。知当无生可爱。名不受后有智。知当无生不断不复作行。名所作已办。故知无生智中离出所作已办智也。又解脱境有四。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缘灭谛生。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缘道谛生。生明苦谛智中有二。初泛举道理。二正明未尽智义。前中有二。初问起总征。二別显相貌。何以故有二种死者。述曰问起也问。意也有三义。一云。总征下四云。有何所以。二乘四智俱未圆耶。若据下释。皆別征又。此中未必为总。二云。但征初人。有何所以。我生未尽。是佛不了义说耶。下別显中有三。初问。次列。后释。言何等为二者。问也。言谓分段死不思议变易死者。述曰列也。言分段死者谓虗偽众生者。述曰。此解分段。随业长短。寿有齐限。一期各別。名为分段。段即分故。生死即分段。俱持业也。谓虗偽者。既处三界。因果俱漏。名曰虗偽也。言不思议变易至无上菩提者。述曰。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改后转本形。名为变易。有三种得。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意生身。乃至涅槃。常受此身。于中不断。今言生者非也。既不辨体。何得言生耶。今解。三种意成身。但转本形。非新生故。问。此中欲明我生已尽。何故乃言二种死耶。答。此中据实。相生非死。以约无常相行。应说生死二名。但以生者仰观。死者厌观。今约厌观。但言二种死故。问。三举死明知生。今何故乃明梵行已立等三耶。答。实唯明我生已尽。不欲明后三。乘义相连故举。为成初一。故总明也。
二正明我生已尽。于中有二。初明四智相。二结归我生已尽也。前中有四。四谓四谛。言二种死中至我生已尽者。述曰。明离分段生死。名生已尽。不无变易。名不了义也。言得有余果证故说梵行已立者。述曰明灭智也。唯证有无二依。名梵行已立。梵者净也。即真如故。行谓因也。言凡夫人天至说所作已办者。述曰。明道谛智。凡夫人天。但依伏不断。道智不得。三果四向名七。唯能断惑。所作未办。唯阿罗汉。能除虗偽烦恼尽。名所作已办也。言阿罗汉至谓不受后有者。述曰。明集谛智也。既断烦恼障。發因俱无。名不受后有也。上別明四智讫。自下第二结归第一苦谛智也。言非尽一切烦恼至故说不受后有者。述曰。上来虽举余三。意明第一我生已尽也。
于释梵行已立中。文有二。初总举明障不断。二別显差別。言何以故至所不能断者。述曰总也。此文中。翻译者谬。不受。言烦恼非二乘断。通三乘故。应言有障非二乘断。不障二乘故。別显差別中有二。一別明四住地。二明无明住地。前中有二。初标宗有二。第二別解二种。前中有三。初标显形。第二征。三列也。言烦恼有二种。述曰举数也。言何等为二者。述曰问起二也。言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述曰列名也。下別解中有二。初解住地烦恼。明有四种。第二乘前解起烦恼。前中有三。初灭住名四。二征有四。三释其四。言住地有四种者。述曰。举数名也。住者是现行居止之处。名地种子能生上心之义。喻地。能生万物。种子亦然也。言何等为四者。述曰问起也。言谓见一处至方名有住地者。述曰列名也。古来大德解云。三界诸见。名一处住。三界中无明。名无明住地。欲界除见无明。名为欲爱。上二界并除无明见。名色爱之有爱住地。今基法师云不然。若三界无明。名无明住地者。即应三乘同断。如何乃言唯有如来涅槃智之所能断耶。以此准知前解未可。然障有二。谓烦恼所知。所知无明是胜。总立名无明住地。烦恼障中。分成见修。见道。以见为首。發业迷理是增。以一时断。但是分別。总立名见一处住地。修道。迷別事生。断复前后。复要须数。宜为此约界。分成三种。欲色二界。自界得名。无色恐执为无。显是三有。破外道计为涅槃。为名有爱。非是无也。
于第二乘前解起烦恼障中。有二。初牒前四住地能生起烦恼。生起下文。辨自住地功能。二此解起义。言此四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者。述曰。释四功能能俱能生起一切烦恼也。言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者。述曰正解也。起者现行义也。不起即已起。即与心相应名起。烦恼起已。缠绕其心。亦名为缠也。上总解四住地讫。
解无明住地中。有二。初总标。二別显义。言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者。述曰总标也。问。何故显此所知障。名心不相应耶。答。所知障。唯约种子为论。故言心不相应。若据现行。名相应故。余四住地。即云起故也。于別显中。有四。初明数多。二为大。三辨依。四结前。言世尊此四住地力至所不能及者。述曰。数多少也。但有人执。必法执。法执有时。未必人执。所以为少。法执为是多。故云所不能及也。明力中有三。初标法明力大。二举喻成力大。三结喻显力大。言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至最大。述曰。标力实大。四住之中。不能大故。言譬如恶魔波旬至自在殊胜者。述曰喻也。诸天虽无量类。然天魔。色力寿命眷属众具。相胜除天。名为胜也。言如是无明住地力至其力最胜者。述曰合法也。可解。言恒沙等数至久住者。述曰。第三明依也。然与自现行为依。复能具四住等。为所依义也。言阿罗汉至最为大力者。述曰。第四总结。唯有如来能断。二乘不除。故知无明。其力极大也。
胜鬘经述记卷上
校注
目录新作 如来真实功德章第一 恃下疑脱多字 故下疑脱曰字 人上疑脱夫字 士疑婢 抄一作此 抢疑创 难疑叹 女下疑脱名字 受疑念 以下疑脱曰谓 操疑敬 令疑今 也疑巳 如上疑脱一云二字 来疑未 在疑玉 拥疑壅 愍疑敏 疎上疑脱简字 独下疑脱举字 故字疑应在识字下 信堪可疑当作堪可信 嗳疑爱次同 庵疑奄 右称王宝窟云支祥王 利疑故 侣疑俗 二下疑脱敬赞欢三字 昔疑音 名闻故当作故名闻乎 此疑比 欲疑叹 实上疑脱真字 抑疑仰 听疑聪次同 怆疑创 言疑宫 利他具当作是利他乎 生疑在 一身二字疑名一字 十疑此 处疑虔 生当作中乎 有疑具 只疑亦 意疑言 等疑第 慈下疑脱哀字 即下疑脱护字 处疑虔 尊疑等 佛报疑倒置 六万疑衍 具疑其 立疑之 恶上疑脱无字 恼下疑脱天字 爱疑衰 胜上疑脱第一 总上疑脱第一 十受章第二 余疑次 但疑皆 赐疑伤 不下疑脱为字 之疑心 引疑耶 不疑尔 离字当在诸恶法上 说过疑悦遇 三愿章第三 摄受章第四 三一无 只疑亦 前上一有有二初略后广六字 广下一有大字次同 他一作池 覆下疑脱为喻二字 日心疑衍字 鞭疑鞕 千下一有界字 一切等五字疑剩 记一作起 彼下一有意字 答一作益 者一作有 弘一作佛次同 成就一作常住 此即也三字疑剩 善疑分 归一作睎 一无二字 众一作乘 三下疑脱上 士疑示 他疑化 难一作叹 一乘章第五 修一作习 破疑说 故疑彼 智疑不 名一本无 讹下一有也字 出下一有生字 四下一有五二十之三字 何下一有法字 故下一有者字 木下一有叉字 大下一有乘字 缘下一有觉字 略疑剩字 在上一有自字 共一作求 有一作者 无下一有恐字 者一作有 依下一有者字 应一作若 成上疑脱不 二疑剩字 故疑剩字 一无云字 异一作果 结一作续 爱一作受 生疑剩字 也疑剩字 又一作文 后疑剩字 举一作乘 举一作灭 一无名字 灭一作举 上一作巳 方名疑剩 有下疑脱爱 一无能字 相一作等 除疑余【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19 册 No. 352 胜鬘经述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