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二

【疏】就第三有一受名摄善法戒亦分为二第一直明不忘摄受正法

[科02]世尊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摄受正法终不忘失

【疏】摄受正法终不忘失者既云摄受正法是八地以上行故云他分行今胜鬘迹在七地而言不忘者但愿得八地以上故摄受正法之心暂不敢忘非言自得而不忘也

第二释不忘

[科03]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忘大乘者则忘波罗蜜忘波罗蜜者则不欲大乘若菩萨不决定大乘者则不能得摄正法欲随所乐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

【疏】就第二释中凡有三行三欲三行是八地以上行三欲谓七地以还故

【钞】三欲判在七地已还者璎珞云十信菩萨今复修行无量功德所谓十波罗蜜乃至集一切善法八万四千波罗蜜一切诸法门摄我心中念念不去心此是今经三欲意彼经文中已有二欲大乘欲可知

【疏】三行者一摄受正法行二大乘行三波罗蜜行七地以还非不大乘但大义未显何者七地以还断结与二乘齐同出三界

【钞】七地以还断结与二乘齐等者璎珞释七地菩萨心所观法中谓尽果报无障无碍智所谓以三空智观三界习色心果报灭无余一切功德功用造作已竟

【疏】而未及八地以上冥合众流更无异趣故大义不明

【钞】冥合众流者彼经释八地中不思议无功用观所谓无相大慧方便大用无有色习无明亦尽百万劫事无量佛土事以一念心一时得现如佛形示一切众生形以一念心中一时行以无功用故华严三十八云菩萨住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又云佛子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于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随风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此未至其未至时设经百岁亦不能及佛子菩萨亦如是积集广大善根资粮乘大乘船至菩萨行海于一念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等本有功用行经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疏】波罗蜜者名到彼岸七地以还亦是无相彼岸但未能并照故波罗蜜义亦未彰七地以还亦修万行但一念之中不能齐故亦不得摄受之名

【钞】并照者十波罗蜜一念心中一时行照之以无相七地已还次第行万行故云不齐

【疏】所以摄受大乘波罗蜜皆名八地以上为明三欲即是愿得此三行之心故七地以还许其有也而此三行皆是八地以上一心上用但随义立別名耳故云若忘失法即三行都忘三行既忘即三行之欲亦皆忘也应有波罗欲略无也列行则以摄受为先列欲则以大乘为初是葢逐便无大意也

【钞】逐便等者逐三行中第三波罗蜜行便列波罗蜜欲故也经既失三行忘三欲

【疏】从随所乐入以下明失行即起恶也

【钞】随所乐入法门不得入又不能超过凡夫地岂非大过哉此一段文总取七地已还三欲以为摄善法戒故疏云许其有也

【疏】第三结不忘

[科01]我见如是无量大过又见未来摄受正法菩萨摩诃萨无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疏】从我见如是以下第三结不忘言忘则致祸不忘得福故受不忘

【钞】无名疏统收今后两章亦不出七地已还行与今意同彼云报胜则道高行精则果能在己进德曰行及物胜曰愿故十受以守戒不犯为先三愿以安慰众生为首也十受中五明止恶五说修善而修善以摄受正法为原止恶以戒慎为本故建此两端以统万行修善进德以慈悲为首故前两行以明慈后二行以明悲将明得失之深大故阶节以言欲者向道之初门波罗蜜者大乘之妙行大乘者理极之都称摄正法者人法之合名也夫遗终则忘始数之然矣开此章义彰于下

【疏】从法主世尊以下章中第三立誓断疑就中亦有四第一佛前立誓

[科02]法主世尊现为我证虽佛世尊现前证知而诸众生善根微薄戒起疑网以十大受极难度故彼或长夜非义饶益不得安乐为安彼故今于佛前说诚实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说行者以此誓故于大众中当雨天华出天妙音

【钞】第三立誓断疑中引佛为证者无名云证者证其受必能行信薄则生疑疑生则入网既入生死之密网焉得涅槃之安乐哉

【疏】第二从说是语时以下明雨华出声为证

[科03]说是语时于虗空中雨众天华出妙声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真实无异

【疏】言有声必有言故以声证言非虗有华必有实故以华证行必果

第三从彼见妙华以下明众疑得断仍發愿

[科04]彼见妙华及闻音声一切众会疑惑悉除喜踊无量而發愿言恒与胜鬘常共俱会同其所行

【疏】第四明佛为赐记可见

[科01]世尊悉记一切大众如其所愿

【疏】从尔时胜鬘复于佛前以下自分行中第三三大愿章归依受戒既殊于昔故愿亦更發胜愿远期常住法身异于昔日愿身灭智亡就中开为三第一明为愿作愿第二从以此善根以下正發三愿第三从尔时世尊以下明佛述成

[科02]尔时胜鬘复于佛前發三大愿而作是言以此实愿安慰无量无边众生

【疏】以此实愿者通言以我今将愿三大愿也明大士立怀非但自为必先为物故云安慰众生一云实愿者必行其行

【钞】第三三大愿章为愿作愿者为三大愿对佛發愿愿行此三愿也愿必行其行愿不虗故云实愿也

【疏】就第二正發三愿中自有三愿第一愿愿得正法智

[科03]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愿

【疏】正法智者谓常住之智

【钞】以此善根者指前归依常住戒行之善根

正法智者归依三德常住正法依此起解故云常住智自行若成必化他也化他之功必严自行

【疏】第二愿愿为众生说

[科04]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是名第二大愿

【疏】第三愿愿护法

[科05]我于摄受正法舍身命财护持正法是名第三大愿

【疏】第一第三二愿要就自行兼明化他中间一愿因明化他并显自行即与上十大受同

【疏】第三如来述成可见

[科06]尔时世尊即记胜鬘三大誓愿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萨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此三愿者真实广大

【疏】而此三愿并是住前之愿而言摄受诸愿者此但取住前诸愿非兼八地以上愿也

【钞】疏取住前诸愿者璎珞上卷释十住前十信心信心有十故修行百法明门常發无量有行无行大愿得入习种姓中广行一切愿经文广十信心者信进念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习种姓谓十信是一贤位

经恒沙诸愿皆悉入此三大愿中者璎珞云我因果愿悉已具足一切愿行摄在其中今于诸佛前受大愿愿今已满修进余行一切菩萨若入是愿无不得入萨婆若海彼在住上义通住前已上三章自分行讫

【疏】从尔时胜鬘白佛言以下明乘体中第二举二章明他分行二章即自为二第一摄受正法章明万善出生义言八地以上一念心中能生五乘诸善第二入一乘章收入一义言总取能生八地之行所生五乘诸善皆入一乘

【钞】第四摄受正法章

言万善出生义等者此乃辨两章之同异摄受章八地已上一念心中摄诸愿行以得名此心能出生五乘因果故名为能生也一乘章总収能所皆入一乘也

【疏】一往释摄受正法能摄万行之心为摄受所修之善当理非邪故言正为物轨则故言法而释此摄受正法种种不同

【钞】一往释摄受正法下释名体宽狭先释名从一往至为摄受释摄受二字所修之善释法字当理非邪故释正字

【疏】或云夫善皆能摄生众生诸行故自凡至圣皆取以为摄受正法

【钞】从摄生众生已下释体宽狭摄生众生诸行故等言摄受正法能摄诸行故从初信乃至妙觉之善皆取

【疏】或云外凡之善皆以相心而作故不得为摄受正法但内凡以上可取

【钞】或云下除十信外凡从十住内凡已上皆取

【疏】或云内凡犹未得真解故亦未足取但初地以上正是真观故从此可取而今所须者八地以上一念之中备修万行之心为摄受所修之行当理非邪故言正为物轨则故言法初地以上七地以还之行实是真无漏故亦应言正为物轨则故亦可称法然但一念之中不能备修万行亦未并观故犹不得摄受之名且临文自证若尽并取七地以下以为摄受正法者那得言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所言自分他分以此为辨也就中初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有大功德有大利益明愿摄第二从胜鬘白佛言我当承佛神力竟章明行摄受

【钞】或内凡已下从初地已上皆取如上三师自是一途今家自取八地已上愿摄受者华严云八地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

【疏】私释少异此章正以出生义为宗但物闻上三愿便谓愿极于此故一往从初讫有大利益先明七地以下恒沙诸愿皆入八地以上一念愿中若论其至极正在于此第二从胜鬘白佛我当承佛以下正明出生义第一明愿摄中亦有二第一正明愿摄第二明如来赞成就第一正明愿摄中即有三第一明胜鬘受命

【钞】私释已上疏主义判非即用此为正科文言出生为宗者此一意明摄受正法菩萨能出生五乘义此为章中之宗要也

[科01]尔时胜鬘白佛言我今当复承佛威神说调伏大愿真实无异

【疏】承佛威神者外形端肃曰威内心难测曰神而今承者直是如来许已有说恣其所辨非谓异术相加木石使能言之前三章不求承威但从此章乃请承威则所谓自分他分亦可证调伏大愿者心恒附理为调伏无德不期为大愿真实无异者言与佛昔愿无异也又云如佛所说无异

【钞】如来许已有说者金刚论云于菩萨身佛与功德智慧之力故名加也

言自分他分亦可证者七地已还是自分行不假承威八地他分非自能述必假威神葢从迹以判也大愿者八地已上愿必顺理故云心恒附理三德四义及恒沙万德为无德不期广则恒沙万德略则三德四义摄一功德尽也

【疏】第二明佛许说

[科02]佛告胜鬘恣听汝说

【疏】许听可见

【钞】许听者听(地丁反)提也(亦他定反)

【疏】第三从胜鬘白佛以下正明愿摄

[科03]胜鬘白佛言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真为大愿

【疏】第三正明愿摄恒沙诸愿皆入一大愿中者一愿谓八地以上一念心中愿言七地以下恒沙诸愿皆入八地以上一念愿中故云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者出一愿体与万行正法即是八地以上一念上用故云摄受正法真为大愿也

【钞】八地已上一念上用者自行化他之用悉有一念如引华严经经文云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愿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随力随分

【疏】从佛赞胜鬘以下明愿摄中第二如来赞成就中亦有五第一赞其现德

[科04]佛赞胜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

【钞】疏赞其现德者无名云智以照空权以入有能体空说有者可曰甚深微妙也

【疏】第二从汝已长夜以下叹其往因

[科05]已长夜植诸善本来世众生久种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说

【钞】长夜等者于无明夜种诸善本智慧为诸善之本也故经云大智本行也

【疏】第三从汝之所说以下叹其所说与诸佛同

[科06]汝之所说摄受正法皆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

【钞】三叹同诸佛者无名云三世诸佛虽殊而其道不二不二之道汝能一之得一者岂远乎哉道无二宗其能得异乎自以为证

【疏】第四从我今得无上菩提以下叹说与释迦同

[科07]我今得无上菩提亦常说此摄受正法

【疏】然释迦即入诸佛但是一化之主故更別举

第五从如是我说以下叹摄受正法所有功德

[科08]如是我说摄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辩才亦无边际何以故是摄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疏】不得边际者只是摄受正法理深幽远说不可尽故云不得边际如来智慧辩才亦无边际者释疑若摄受功德不得边际者亦应无能解此理者谁以此理为说众生耶故释曰佛智从无边理而生故佛智亦无边际今以无边际之智还照无边际之理为佛何难所以称为一切种智从何以故以下仍释佛智无边际标疑云何以如来慧智亦无边际耶释曰此摄受正法之理有大功德利益故所生佛智亦无边际也亦释何以摄受所有功德无边际者此摄受正法上能感种智下能化众生如是功德利益说不可尽故不得边际也

【钞】智慧辩才等者辩有四种一义无碍辩二法无碍辩三辞无碍辩四乐无碍辩此四通名无碍辩者如来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別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一义无碍智者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滞故又能知一切义皆入实相故二法无碍智者法名一切义名字为知义故悉通达诸法名字分別无滞又能以是法无碍智分別三乘而不坏法性于所说语言中无有滞碍也三辞无碍智者以语言说名字义种种庄严言语随其所应能令解了所谓一切众生殊方异语若一语若二语略男女等语过去未来现在语如此等语言能令各各得解辩无碍一切闻者悉解其言说也四乐说无碍智者于一字中能说一切字一语中说一切语一法中说一切法于是所说法皆是真实皆随可度者有所利益所谓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随一切众生根性乐闻善赴机缘言方无滞闻者无厌乃至无量劫说为佛何难者用智照理得成为佛虽无边际说何难无差机之过已上并是经论诚文

【疏】从我当承佛神力以下第二明摄行私云正明出生义又开为二第一正明行摄第二从尔时世尊于胜鬘所说以下竟章亦明如来赞成就第一正明行摄又分为三第一先出行摄之体亦可能生之体第二从譬如劫初成时以下正明出生义第三从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以下明相即以释物疑第一中亦有三第一受命

[科01]胜鬘白佛我当承佛神力更复演说摄受正法广大之义

【疏】第二许听

[科02]佛言便说

【疏】第三从白佛以下正出行体皆可见

[科03]胜鬘白佛言摄受正法广大义者则是无量得一切佛法摄八万四千法门

【疏】广大义者谓行体也一云牒前句从则是无量以下皆释广大八万四千法门余疏有记而今不记

【钞】八万四千法门者结八地三行之体不出八万四千法门大小乘经论所出不同今存一释贤劫经云佛初發心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为十合八万四千彼经文相稍隐古来皆用以为准的然诸经所出虽多不出四谛八万四千法藏即苦谛尘劳门即集谛对治门三三昧门诸陀罗尼门此三合为道谛诸波罗蜜门即灭谛大论问三昧与陀罗尼何別答陀罗尼慧性三昧定性故将此二合为道谛但是对治之义

【疏】就第二明其出生义凡有四譬分为二第一初二譬明法能出生第二后二譬明人能出生所以知者前二譬直言摄受正法而不见善男女后二譬即合中皆言善男女就第一明法能出生中二譬自分为二第一云兴譬

[科04]譬如劫初成时普兴大云雨众色雨及种种宝如是摄受正法雨无量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

【疏】明其荫覆之义言八地以上摄受正法能荫覆众生贫人亦第二有大水譬明其洗荡之用言八地以上摄受正法亦能洗荡众生垢累就第一云譬即开合为二譬中即有四句初句譬如劫初成时譬八地以上真身初建第二句普兴大云譬应身说法此二句皆为能生摄受作譬第三句雨众色雨譬能生五乘因第四句及种种宝亦譬能生五乘果此二句皆为所生五乘作譬第二合譬有三句初句如是摄受正法并合上能生中劫成云兴二譬言八地以上真身初建垂应化物则义同劫成云兴第二句雨无量福报退合上所生中及种种宝言八地以上摄受能生五乘果即义同雨种种宝第三句及无量善根之雨超合上所生中雨众色雨言能生五乘因即义同雨众色雨

【钞】荫覆众生贫人等者众生乏五乘之法财蕴五住之惑垢也

真身初建应身说法者璎珞云从初地至佛地有二种法身一极果法身二应化法身于第一义谛法流水中从实性生智故实智为法身法名自体集义为身一切众生善根感此实智法身故法身能现应无量法身所谓一切世界国土身一切众生身一切佛菩萨身皆悉能现不可思议国土亦然应身说法相具如释迦一化所演半满之教无异也

【疏】就第二大水譬开为三第一开比

[科01]世尊又如劫初成时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亿种种类洲

【疏】比中亦有四句初句又如劫成时亦比八地以上真身初建第二句有大水聚亦比应身说法此二句亦皆为能生摄受作比第三句出生三千大千界藏者比能生菩萨大乘第四句及四百亿种种类州比能生四乘

第二合比

[科02]如是摄受正法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安稳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及出世间安乐

【疏】第二合比即有五句初句如是摄受正法亦并合上能生中劫成大水二比言八地真身初建垂应说法即义同劫成有大水聚也第二句出生大乘无量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者合上所生中出生三千大千界藏第三句一切世间安稳快乐举人乘合上四百中一百州第四句一切世间如意自在举天乘合上四百中二百州第五句及出世间安乐举二乘共合上四百中三四百州明二乘同出三界故共合也

第三双结开合

[科03]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

【疏】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于中出者第三双结开合劫成取开比之初天人本所未得取合比之末出世间安乐是天人本所未得比取其初合取其末中间为略故云乃至皆于中出者双结大千界藏及四百亿类州皆从劫中而出亦天人本所未得皆从摄受而生也此二比有三可辨一为本作比即二比皆云劫初成时故文意皆同二为迹作比前比普兴大云后比有大水聚故意一文异三为所生作比前比合人而辨因果后比辨人而合因果故文意皆异然亦无大意但圣人说法互举而明也

【钞】有三可辨者云兴大水二比之中皆有劫成并喻八地已上真身之本此即文同其意亦同二比之中皆有垂应之迹此即文异而意同文异者即普兴大云有大水聚也二比之中前比但言雨众色雨是因及种种宝是果而不明人人合在因果之中后比但言菩萨神通及安隐等而不明因果因果合在人中故文意皆异互举而明者言初本中一切菩萨真身之本皆同故文意皆同以显之一切菩萨从本垂迹虽同而化迹各异故意同文异以第三所生中前比但出法后比但出人者互举而明也何者八地真身初建垂应说法不出五乘因果或举法以显人故如前比或举人显法即如后比一代教门此即极多溢敷经论表之所化五乘或开因果而显人不同或开于人而显因果有异故云互举而明也然亦不出从真起应说五乘法化五乘人说因说果或离或合即収一化人之兴法能化所化声无不尽即是菩萨一念无功用行中摄受一切诸行等法故云行摄也

【疏】从又如大地以下明出生中第二明人能出成就中亦有二比自为二第一名重担比明八地以上大士荷负众生之义第二名宝藏比明八地以上大士为众生蕴藏之义就第一重担比即开合为二就开比即有二第一初二句为八地以上能负人作比

【钞】荷负众生之义者菩萨垂形九道同事而摄故经云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蕴藏之义者一念含藏五乘之法故经云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科01]又如大地持四重担

【疏】第二从何等为四以下为所负法作比

[科02]何等为四一者大海二者诸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

【疏】有四句一大海比菩萨言广抱众生即如大海抱纳无穷故以为比二诸山比缘觉乘言真高出亦如众山之高故以为喻三草木比声闻乘言其头数繁多如草木故以为比四众生共比人天乘人天乘但在生死中如众生处处受生故以为况

【钞】缘觉出声闻之上故喻之以山菩萨可不高耶菩萨垂形六道和光同尘利物故喻之以海广抱

【疏】第二合比分为三第一正合第二结合第三赞叹能负人就第一正合中亦有二第一合能负人比

[科03]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踰彼大地

【疏】踰彼大地者地唯负形不如大士兼负形神教令改恶修善故云踰彼大地

【钞】经建立大地者真应二身之地以能生五乘故踰者(羊朱反)越也度也

【疏】第二合所负法比

[科04]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疏】第二合所负法唯倒合先合众生比可见从声闻以下合上草木比从缘觉以下合上诸山比从大乘以下合上大海比言八地以上大士能负五乘众生则义同大地负此四种也

第二结合可见

[科05]是名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

【疏】从世尊以下合中第三赞叹能负人亦可见

[科06]世尊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

【疏】友是相救为义然请而后救即非真友故云作不请之友菩萨化物知慈母就婴儿故云为世法母

【钞】不请友者世以同志为友菩萨四摄有同事摄善巧同根缘修五乘善令得无漏果故经云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净名云众人不请友而安者未安道谛即令安道谛即与今经大悲安慰全同无名云大悲内兴救不待请哀愍安慰犹如慈母举此结终以明地德之厚戴也

【疏】从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以下第二宝藏比明八地为众生蕴藏之义即开合为二开比中亦有二第一正比

[科07]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何等为四一者无价二者上价三者中价四者下价

【疏】正比中亦有二第一初二句为能蕴藏作比可见第二为所蕴藏法作比有四句无价比菩萨乘上价比缘觉乘中价比声闻乘下价比人天乘

第二结比

[科08]是名大地四种宝藏

【疏】是名有四种宝藏者第二结

就第二合比亦有三第一正合第二赞叹第三明即正合中亦有二第一合能蕴藏比

[科09]如是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

【疏】得众生四种最大宝者解有四种第一解言五乘之善义属众生八地大士备之在心故言得众生宝第二云八地以上大士得教化四种众生之宝故云得众生宝第三云摄受正法由教化四种众生而得故言得众生宝第四解四种众生善根并由八地菩萨为得故云得众生宝而第一第二解但言本末有异大意似同

【钞】但言本末有异者初备在心即自行成以为本将此法化众生以为末合此二文总成今家出生义

【疏】第三第四解但其处得上下各异故语意皆不同

【钞】但其处得等者第三得之于下第四得之于上

【疏】且第四解于文即便但此未合所蕴藏

【钞】且第四解于文即便者文云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女得此奇特希有功德此乃赞叹能蕴藏人不合所蕴藏

【疏】然以后结文为推亦所是也

【钞】然以结文为推者即此章末结劝文云是故胜鬘当以摄受正法开示众生教化众生建立众生也此文与初二师解同是故今用并是能蕴藏

【疏】第三解好即好矣但其取之甚远也

【钞】取之甚远者由教化四种众生方成摄受正法者其义太远矣

【疏】第一第二随念为用而四种宝中唯无价最上那得皆是最上者以胜兼劣故通称最上又云余三始终会成上价故通称最上

【钞】余三始终会成上价者会始归终同成一乘故云通称最上

【疏】第二合所蕴藏比

[科01]何等为四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疏】从何等为四以下第二合所蕴藏法从无闻以下合上下价从声闻以下合上中价从缘觉以下合上上价从大乘以下合上无价

从如是以下合中第二叹

[科02]如是得大宝众生皆由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

【疏】从世尊以下合中第三明即

[科03]世尊大宝藏者即是摄受正法

【疏】而前重担譬但结而不明即今此宝藏譬即而不结者前重担譬即言以身为负于事可难而负非他身故即义可信所以结而不明即也宝藏譬况言有宝故即义难明而非以身负故于事可易所以即以不结且前重担譬既言踰彼大地今此宝藏譬直言得众生宝此亦同此意也

【钞】第三相即者世尊大宝藏等者即喻八地已上摄受正法也

而前重担譬已下明二比中即结互有出没何者前比立譬自即于义易信更不用別出即文言将身为负于事实难故结出也后比立譬不即于义难明所以別出即文言不以身为负于事实易故不用结也虽有结即不同而二譬俱胜理无优劣故云此亦意同也

【疏】从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以下正明行摄中第三明相即以释物疑上正明出成中前二比明法能出成后二比明人能出成物谓人非法法非人二体各异故今致比亦不同又因此广生诸疑诸万行正法异于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异于波罗蜜故举此相即为释也就中开为二第一从初讫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先明法法相即第二从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以下明人法相即然疑本但在人法此情即一往难遣所以先明法法相即因令稍解后明人法相即以遣之也就第一法法相即中分为二第一万行正法即摄受之心

[科04]世尊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正法无异摄受正法正法即是摄受正法

【钞】双明无异中皆取上句来无异下句何者且如初释无异正法一句者即取上双牒中下句来故云能摄之心无异所摄万行正法也次释无异摄受正法一句者即取上无异正法句来故云所摄万行正法无异能摄之心也此势下文屡有此中故委明之

【疏】正法即是摄受正法者明万行正法即是摄受之心次应言摄受正法即是正法经文阙也言八地以上既是法身故以万行正法为心以心为万行正法心法一体更无二相故云万行正法即是心心即万行正法也七地以下非未法身且不能一念备修故不得然

【钞】言七地以下非未法身者璎珞云佛子初地一念无相法身智成就百万阿僧祇功德双照二谛心心寂灭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识思量二种之法身何况二地乃至妙觉地

【疏】第二明波罗蜜即万行法分为三第一正明相即

[科01]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疏】第二从无异波罗蜜以下明波罗蜜即万行正法无异波罗蜜者谓摄受正法无异于波罗蜜也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者明即文不足亦阙也

第二举六度释正法即波罗蜜

[科02]何以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应以施成就者以施成就乃至舍身支节将护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罗蜜应以戒成就者以守护六根净身口意业乃至正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是名尸罗波罗蜜应以忍成就者若彼众生骂詈毁辱诽谤恐怖以无恚心饶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颜色无变将护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罗蜜应以精进成就者于彼众生不起懈心生大欲心第一精进乃至苦四威仪将护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是名毗棃耶波罗蜜应以禅成就者于彼众生以不乱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时所作久时所说终不忘失将护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是名禅波罗蜜应以智慧成就者彼诸众生问一切义以无畏心而为演说一切论一切工巧究竟明处乃至种种工巧诸事将护彼意而成就之彼所成就众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罗蜜

【疏】第二从何以故以下举六度法释正法即波罗蜜义标疑云何以正法即是波罗蜜耶正释曰八地大士欲以随机度物故一念之中修此六度而此六度行当理非邪故即是正法为物轨则故即是法无相修行故即是波罗蜜故云即正法也此中六度皆以此意为释也彼者谓彼八地以上

【钞】八地大士欲以随机度物等者华严释八地中此菩萨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別于彼佛国会众会之中而现其身所谓于沙门中示沙门形波罗门刹利毗舍首陀居士四天王三十三天乃至阿迦尼咤天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皆示其形一切国土亦复如是放大智光普灭众生烦恼黑暗能善开阐智慧门故

【疏】第三从是故世尊以下结即义

[科03]是故世尊无异波罗蜜无异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即是波罗蜜

【疏】从世尊我今以下明相即中第二明人法相即又分为三第一正明人法相即

[科04]世尊我今承佛威神更说大义佛言便说胜鬘白佛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无异摄受正法无异摄受正法者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摄受正法

【疏】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亦牒上句牒法下句牒人无异摄受正法者谓人无异于法无异摄受正法者谓法无异于人此二句双明无异次应明即文不足亦阙也所以知此明人法相即者此则言摄受正法善男女故也第二从何以故以下亦释相即义

[科05]何以故若摄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

【疏】第二释相即义标疑云何以人即法耶释曰八地以上人为摄受正法舍三种分此舍之心即是摄受正法之心即以此心既成此行人然即此摄受正法之心安得异于舍此三种分人

【钞】二释相即义中即以此心既成此行人者言以此摄受正法之心能成此舍三分人故知正法之心即是舍三分人无名云能舍之主目人所舍之理曰法故人即法也为摄受正法而舍三分可名人也第二愿开其端此章成其义

【疏】第三从何等为三以下出舍三分义第三出舍三分义因上焰明之也

【钞】因上焰明之者因前将舍三分人未释相即义故今仍明三分义也

【疏】又分为四第一正明三分义第二从世尊如是以下赞叹舍三分人第三从世尊又善男子以下明舍三分时节第四从世尊我见摄受正法以下引佛为证就第一正明舍三分中即有二第一直总举三分何等为三谓身命财是

[科01]何等为三谓身命财

【疏】第二从舍身者以下別出三分体

[科02]善男子善女人舍身者生死后际等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无有变易不可思议功德如来法身舍命者生死后际等毕竟离老病死得无边常住不可思议功德通达一切甚深佛法舍财者生死后际等得不共一切众生无尽无减毕竟常住不可思议具足功德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

【疏】从舍身以下別明舍身从舍命以下明舍命从舍财以下明舍财旧释舍身谓自放为奴舍命为人取死今云舍命舍身皆是死也但建意异耳若如投身饿虎本在舍身若义士见色授命意在舍命舍财谓身外之物后际等者谓未来未来则无际谓常舍明矣又云金刚心为后际离老病死者谓分段生死无有变易者谓变易生死也此言得者谓令得众生也功德法财非如世财五家共有得一切众生殊胜供养者语少倒应言得供养殊胜一切众生或顺文直释得人天殊胜供养

【钞】若如投身饿虎等者即是金光明第四萨埵王子舍身缘彼舍身品中因菩提树神问如来昔日苦行之事如来神力大地震动有七宝塔从地踊出佛礼塔讫令阿难取舍利示此大众佛言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乃至无量波罗蜜之所薰修尔时世尊断众疑故说舍利往昔因缘过去世有王名摩诃罗陀而有三子一名摩诃波那罗次名摩诃提婆小名摩诃萨埵于是三子因游园林见有一虎新产七子身体羸损命将欲绝其萨埵王子自观己身不净深生厌离誓求无上涅槃故于高山王上投身虎前其虎食啖唯留余骨等佛告树神尔时萨埵今我身是第一王子弥勒是第二王子调达是虎者瞿夷是七子者今五比丘舍利弗及目连是光明施头者大方便佛报恩经第四云昔波罗柰国王名大光明心惠一切不违人意小国嫉之雇婆罗门从其乞头王自思惟从无始来未曾为法空度生死劳我精神今此身欲求菩提王言大善即者不与违我本心何当得成无上菩提王言大善即自以𩒐发系后园树上令婆罗门断头将去光明王者即释迦是

五家共有者一水二火三怨家四责主五王难

【疏】从世尊以下第二叹舍三分人可见也

[科03]世尊如是舍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常为一切诸佛所记一切众生之所瞻仰

【疏】从世尊又善男子以下第三明舍三分时节言夫护法之功在法将灭灭而更兴护功乃显也就中有二第一正明舍三分时节

[科04]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摄受正法者法欲灭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朋党诤讼破坏离散以不謟曲不欺诳不幻偽爱乐正法摄受正法入法朋中

【疏】明要在法欲将灭时必以正道心乃可为也

【钞】必以正道心者经文从以不謟曲已下并是

【疏】第二从入法朋者以下明佛赐记得时舍三分人皆可见也

[科05]入法朋者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疏】从世尊我见以下出三分义中第四引佛为证证言行虗也

[科06]世尊我见摄受正法如是大力佛为实眼实智为法根本为通达法为正法依亦悉知见

【钞】引佛为证者无名云实眼则见实智则知为法根本则照其始为通达法则鉴其终为正法依人所敬信佛既知见愿垂显证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之二


校注

三摄善法戒三初直明不忘 二释不忘 罗下恐脱蜜字 三结不忘 三立誓断疑四初立誓 二为证 三發愿 四赐记 三三大愿章三一明为愿作愿 二正發三愿三初愿正法智 二愿为众生说 三愿护持法 三佛述成 二明他分行二初摄受正法章二初明愿摄二初正明愿摄三初明胜鬘受命 二明佛许说 三正明愿摄 二如来赞成五初赞现德 二叹往因 三叹诸佛同 四叹释迦同 五叹法功德 二明摄行二初正明行摄三初先明行摄之体三初受命 二许听 三出行体 二明出生义二初二譬明法能出生二初云兴譬 二大水譬三初开比 二合比 三双结开合 二后二譬明人能出生二一重担比二初开比二初能负人 二所负法 二合比三初正合二初合能负人比 二合所负法比 二结合 三赞能负人 二宝藏比二初开比二初正比 二结比 二合比三初正合二初合能蕴藏比 二合所蕴藏比 二赞叹 三明即 三明相即释疑二初明法法相即二初明万行正法即摄受心 二明波罗蜜多即万行法三初正明相即 二举六度 三结即义 二明人法相即三初正明人法相即 二释相即义 三出舍三分义四初正明三分义二初直总举三分 二別出三分体 二叹舍三分人 三明舍三分时节二初正明舍三分时节 二明记舍三分人 四引佛为证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己【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2)
关闭
胜鬘经疏义私钞(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