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
- ○九总释名题(题为)
- ○十別解文义(二)
- 初解序(三)
- 一依经序题(大乘)
- 二序主朝代(唐宪)
- 三正释序文(三)
- 一發语叹世(二)
- 一正叹情欲(噫夫)
- 二结迷不返(二)
- 一叹自不能明(岂复)
- 二结自不能救(不有)
- 二幸遇真诠(四)
- 一至人传法迷流得度(由是)
- 二妙观真谛生灭归如(不灭)
- 三真理难解必借能诠(然则)
- 四结显圣教归恩于佛(此葢)
- 三述明来历(二)
- 一西域来源(二)
- 一牒定经名(大乘)
- 二释迦亲说(释迦)
- 二东土来源(三)
- 一梵本初来之代(其梵)
- 二圣主披阅合机(朕嗣)
- 三传诏翻译流通(三)
- 一标定译意(夫如)
- 二义学翻经(乃出)
- 三结归朝代(嗟叹)
- 一西域来源(二)
- 一發语叹世(二)
- 二注经(二)
- 一译人(罽宾)
- 二经文(三)
- 一序分(二)
- 一品名(序品)
- 二经文(二)
- 一通序(四)
- 一标信与闻(如是)
- 二时主及处(一时)
- 三广列听众(八)
- 一二乘声闻众(五)
- 一举类(与大)
- 二标数(三万)
- 三叹德(皆是)
- 四列名(其名)
- 五结众(各礼)
- 二大乘菩萨众(五)
- 一举类(复有)
- 二标数(八万)
- 三叹德(三)
- 一总叹位隣妙觉(皆是)
- 二別叹万德庄严(二)
- 一总叹(百福)
- 二別叹(六)
- 一叹圆光破暗德(身光)
- 二叹两智兼利德(二)
- 一叹实智自利德(智慧)
- 二叹权智利他德(然大)
- 三叹和光妙用德(自在)
- 四叹事上利下德(经无)
- 五叹破魔成道德(披精)
- 六叹觉悟群品德(吹大)
- 三结叹不久成佛(此诸)
- 四列名(其名)
- 五结众(如是)
- 三天龙八部众(八)
- 一天众(二)
- 一欲界诸天众(四)
- 一标数举类(复有)
- 二次第列名(其名)
- 三彰本叹德(悉皆)
- 四结显天色众(各与)
- 二色界诸天众(四)
- 一标数举类(复有)
- 二次第列名(其名)
- 三彰本叹德(悉皆)
- 四结显天色众(各与)
- 一欲界诸天众(四)
- 二龙众(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三药叉众(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四乾达婆众(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五阿修罗众(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六迦楼罗众(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七紧那罗众(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八摩睺罗伽(三)
- 一标数举类
- 二次第列名
- 三叹德结众
- 一天众(二)
- 四轮王士庶众(四)
- 五發心外道众(二)
- 一举类显诚(复有)
- 二结领同众(各与)
- 六非人鬼神众(二)
- 一举类显诚(复有)
- 二结领同众(各与)
- 七乌兽王属众(三)
- 一标类举诚(复有)
- 二呈因欲果(而白)
- 三结领同众(各与)
- 八琰魔王吏众(二)
- 一标类举诚(复有)
- 二结领同众(亦与)
- 一二乘声闻众(五)
- 四总结众集(各礼)
- 二別序○
- 一通序(四)
- 二正宗○
- 三流通○
- 一序分(二)
- 初解序(三)
- ○二別序(二)(卷一之末)
- 一主宾会集(二)
- 一序佛威仪(尔时)
- 二序众钦诚(为诸)
- 二發起源流(二)
- 一如来正發(三)
- 一威仪表德(时薄)
- 二定感诸天(二)
- 一入定能感(入有)
- 二诸天献供(三)
- 一无色诸天供(时无)
- 二色界诸天供(色界)
- 三欲界诸天供(六欲)
- 三婆伽现瑞(二)
- 一变定施通(二)
- 一变定(尔时)
- 二施通(二)
- 一总标(现大)
- 二別释(二)
- 一变相严净(谓动)
- 二群生获益(滋长)
- 二正明现瑞(三)
- 一如来放光(尔时)
- 二光中现相(二)
- 一现六凡相(二)
- 一依报世界相(二)
- 一总相(此金)
- 二別相(乃至)
- 二正报众生相(罪业)
- 一依报世界相(二)
- 二现诸圣相(二)
- 一总标(又此)
- 二別列(三)
- 一別现释迦因果相(二)
- 一总明因果(释迦)
- 二別明因果(二)
- 一明经历之时(于其)
- 二明所行之道(二)
- 一通明诸行(所有)
- 二別现因果(三)
- 一往昔因行相(乃于)
- 二现世始终相(六)
- 一受生相(或现)
- 二出家相(舍后)
- 三苦行相(六年)
- 四破魔相(降诸)
- 五成佛相(得阿)
- 六总结光现(有如)
- 三八处灵塔相(三)
- 一总标(又此)
- 二別列(八)
- 一降生处宝塔(拘娑)
- 二成佛处宝塔(摩伽)
- 三初转法处宝塔(波罗)
- 四辩外道处宝塔(舍卫)
- 五神异处宝塔(安达)
- 六说大乘处宝塔(摩竭)
- 七现疾处宝塔(毗舍)
- 八圆寂处宝塔(拘尸)
- 三结显(如是)
- 二別结释迦因果相(如是)
- 三总明诸圣差別相(又十)
- 一別现释迦因果相(二)
- 一现六凡相(二)
- 三众喜请法(三)
- 一序發心(一切)
- 二序作念(时诸)
- 三序请法(惟愿)
- 一变定施通(二)
- 二大士傍通(二)
- 一长行(二)
- 二偈颂(二)
- 一标能颂之人(尔时)
- 二明所颂之偈(二)
- 一颂主宾会集(二)
- 一总赞佛德(敬礼)
- 二別赞佛德(十二)
- 一赞佛神通(普用)
- 二赞佛相好(希有)
- 三赞佛福智(无边)
- 四赞佛因行(我观)
- 五赞成正觉(因缘)
- 六赞佛体用(诸佛)
- 七赞佛万德(如来)
- 八赞佛神应(如来)
- 九赞佛大悲(随心)
- 十赞佛大慈(大智)
- 十一赞佛难遇(如来)
- 十二愿世随佛(愿于)
- 二颂發起源流(二)
- 一颂如来正發(二)
- 一颂定感诸天(二)
- 一颂入定能感(今者)
- 二颂诸天献供(二)
- 一总颂圣凡献供(世间)
- 二別颂三天献供(四)
- 一颂欲界诸天供(六欲)
- 二颂色界诸天供(十八)
- 三颂无色诸天供(无色)
- 四增颂龙王修罗供(龙王)
- 二颂婆伽现瑞(二)
- 一颂变定施通(二)
- 一颂变定(时婆)
- 二颂施通(六种)
- 二颂正明现瑞(二)
- 一颂如来放光(𮌎臆)
- 二颂光中现相(二)
- 一颂照依报世界相(大圣)
- 二颂照正报圣凡相(三)
- 一颂释迦因果相(二)
- 一颂因中苦行相(二)
- 一历颂诸相(十三)
- 一颂割肉救鸽相(又现)
- 二颂雪山求道相(时佛)
- 三增颂布发供佛相(昔为)
- 四颂舍身救虎相(昔为)
- 五增颂流水救鱼相(流水)
- 六增颂翘勤赞佛相(七日)
- 七增颂象王投猎相(昔为)
- 八增颂施眼相(或作)
- 九颂鹿王舍身相(又作)
- 十增颂身施夜叉相(为迦)
- 十一增颂施妻子相(又作)
- 十二增颂舍头目相(或为)
- 十三颂轮王出家相(佛昔)
- 二总结全现(如是)
- 一历颂诸相(十三)
- 二颂果上灵塔相(三)
- 一颂总标八塔(又此)
- 二別颂八塔(净饭)
- 三结显供养(如是)
- 一颂因中苦行相(二)
- 二增颂造塔获福相(若造)
- 三增颂云集供众(三)
- 一颂云集圣凡(十方)
- 二颂神力兴供(各以)
- 三颂伽陀赞佛(微妙)
- 一颂释迦因果相(二)
- 一颂变定施通(二)
- 一颂定感诸天(二)
- 二颂大士请法(四)
- 一正请转法(惟愿)
- 二来仪表诚(如我)
- 三三昧献供(以三)
- 四总结供养(我等)
- 一颂如来正發(二)
- 一颂主宾会集(二)
- 一如来正發(三)
- 一主宾会集(二)
○第二卷
- ○二正宗分(四)
- 一佛谈心地薰修引發四恩应报(二)
- 一品题(报恩)
- 二经文(二)
- 一正谈心地熏修(三)
- 一出定称叹(二)
- 一出定(尔时)
- 二称叹(二)
- 一标叹善哉(告弥)
- 二释成善意(汝等)
- 二许说妙法(五)
- 一显佛真慈(我今)
- 二叹法难遇(如是)
- 三征释所以(所以)
- 四佛离四失(然诸)
- 五结显难闻(声闻)
- 三观心成道(菩提)
- 一出定称叹(二)
- 二引發四恩应报(二)
- 一长者恶大求小以为知恩报恩(二)
- 二如来广赞四恩引其回小向大(三)
- 一通为五百(六)
- 一赞许说与恩处(二)
- 一称叹(尔时)
- 二诫许(谛听)
- 二广说四恩应报(三)
- 一总标(善男)
- 二別显(四)
- 一父母恩(二)
- 一总申名义(善男)
- 二广显深恩(三)
- 一粗以较量(我今)
- 二细与分別(十)
- 一未形之恩(世间)
- 二将产之恩(若产)
- 三乳哺之恩(若无)
- 四怜爱之恩(长养)
- 五怨言子堕(若有)
- 六子孝获福(若善)
- 七以孝较恩(若善)
- 八慈爱生天(昔有)
- 九广明十德(以是)
- 十较量贫富(善男)
- 三结劝行孝(是故)
- 二众生恩(三)
- 一互为父母(善男)
- 二反恩为怨(如是)
- 三结劝报恩(以是)
- 三国王恩(三)
- 一总标胜德(国王)
- 二別明胜德(十一)
- 一诸天护祐(三十)
- 二正喻国体(譬如)
- 三德化感祥(王失)
- 四爱民如子(譬如)
- 五善恶相关(如是)
- 六善法同天(若有)
- 七成就十德(以是)
- 八百灵潜护(大梵)
- 九隣国咸归(若不)
- 十恶人神诛(若有)
- 十一善人获福(若有)
- 三总结胜德(以是)
- 四三宝恩(二)
- 一总标三宝(善男)
- 二別明广示(二)
- 一如来正示三宝(三)
- 一佛宝(二)
- 一正明佛宝(三)
- 一总标佛德(二)
- 一修证功德巍巍(是诸)
- 二警策凡流不觉(一切)
- 二別述三身(二)
- 一总标三身大义(二)
- 一标一体三身(善男)
- 二明三身大义(三)
- 一第一佛身(第一)
- 二第二佛身(第二)
- 三第三佛身(第三)
- 二別释三身差別(三)
- 一自性身佛(善男)
- 二受用身佛(二)
- 一总标二身(其受)
- 二別明二身(二)
- 一自受用身(五)
- 一行满将欲成道(自受)
- 二海会尊重供养(而不)
- 三惑尽究竟成佛(尔时)
- 四發明真身寿量(如是)
- 五分別转识成智(二)
- 一正明四智差別(二)
- 一总标四智(四智)
- 二別明四智(四)
- 一大圆镜智(一大)
- 二平等性智(二平)
- 三妙观察智(三妙)
- 四成所作智(四成)
- 二结显功德无量(如是)
- 一正明四智差別(二)
- 二他受用身(三)
- 一明身土相好说法(诸善)
- 二明十身说十地法(二)
- 一总标(一切)
- 二別列(二)
- 一分释前三地(第一)
- 二例明后七地(如是)
- 三结显十身证道(如是)
- 一自受用身(五)
- 三变化身佛(五)
- 一即报垂化(诸善)
- 二各现成道(各于)
- 三随机说法(二)
- 一总标随宜(为诸)
- 二別释随宜(四)
- 一应菩萨(为诸)
- 二应辟支(为求)
- 三应声闻(为求)
- 四应人天(为余)
- 四结属化身(诸如)
- 五通释疑难(善男)
- 一总标三身大义(二)
- 三结显佛恩(二)
- 一总示大恩(诸善)
- 二別明众德(三)
- 一明十号(以是)
- 二显六德(善男)
- 三结常利(依具)
- 一总标佛德(二)
- 二兼释转难(四)
- 一长者以众生不见为难(尔时)
- 二如来以盲不见日为喻(佛告)
- 三以众生罪障不见合喻(佛告)
- 四以成就善根之者得见(若有)
- 一正明佛宝(三)
- 二法宝○
- 三僧宝○
- 一佛宝(二)
- 二因问重申宝义○
- 一如来正示三宝(三)
- 一父母恩(二)
- 三结劝(善男)
- 三长者请问报恩(尔时)
- 四如来教發大心○
- 五长者發心获益(尔时)
- 六合会闻法获益(尔时)
- 一赞许说与恩处(二)
- 二结劝受持○
- 三別为智光○
- 一通为五百(六)
- 一正谈心地熏修(三)
- 二智光發心出家请佛除疑说法○
- 三弥勒疑佛往语重问兰若修证○
- 四文殊启问心地用观佛果必成○
- 一佛谈心地薰修引發四恩应报(二)
- ○三僧宝(三)
- 一总标三种(善男)
- 二別释圣凡(二)
- 一圣僧(文殊)
- 二凡僧(二)
- 一具戒说法僧(三)
- 一据德标名(若有)
- 二销释疑难(虽未)
- 三会圣真僧(如是)
- 二毁戒正见僧(四)
- 一正显(复有)
- 二较胜(当知)
- 三释疑(如郁)
- 四较福(若善)
- 一具戒说法僧(三)
- 三总结僧恩(如是)
- ○二因问重申宝义(三)
- 一长者疑问宝名(二)
- 一正问(尔时)
- 二请说(愿佛)
- 二佛以十喻领答(二)
- 一称叹能问(尔时)
- 二十义喻明(二)
- 一总标十义(譬如)
- 二別以开明(一者)
- 三结显神变无量(佛法)
- 一长者疑问宝名(二)
- ○四如来教發大心(三)
- 一略举三种十行(佛告)
- 二略述三义拣別(四)
- 一明布施拣真实(若有)
- 二明亲近拣真实(若有)
- 三明真实拣前二(若善)
- 四真实能报四恩(若善)
- 三征释真报所以(二)
- 一征(所以)
- 二释(前二)
- ○二结劝受持(二)
- 一正劝广令流布(尔时)
- 二指明现未功德(二)
- 一现世增延福寿(如是)
- 二当来果证菩提(三)
- 一命终往生内院(若命)
- 二随意见佛闻法(十方)
- 三速证菩提种智(速成)
○第三卷
- ○二別为智光(二)
- 一品题(报恩)
- 二经文(四)
- 一智光钦诚请法(二)
- 一经家叙置(尔时)
- 二智光请法(二)
- 一先申来意(而白)
- 二恳请宣说(惟愿)
- 二如来赞善诫述(二)
- 一赞善诫听(尔时)
- 二述诚获报(二)
- 一泛述得轮王果报(若有)
- 二确明智光果报(汝大)
- 三如来说偈重示(二)
- 一承前许说(我虽)
- 二正说偈言(二)
- 一颂佛圣德(三)
- 一人天尊胜德(最胜)
- 二相好神通德(具诸)
- 三智辨说法德(金口)
- 二重颂前文(二)
- 一颂佛谈心地熏修(自出)
- 二颂引發四恩应报(二)
- 一颂长者恶大求小(时诸)
- 二颂如来广赞四恩(二)
- 一颂佛智甚深(二)
- 一总标佛智引發(我开)
- 二別颂权小莫测(如来)
- 二颂四恩应报(二)
- 一斥凡愚迷背恩处(世间)
- 二说四恩令生正见(二)
- 一总标四恩(我为)
- 二別释四恩(五)
- 一父母恩(二)
- 一总申名义(慈父)
- 二广显深恩(三)
- 二众生恩(三)
- 一正颂有恩(有情)
- 二诫勿怨嫌(如何)
- 三劝令發愿(若欲)
- 三国王恩(三)
- 一颂总标胜德(十方)
- 二颂別明胜德(十一)
- 一颂诸天护佑(三十)
- 二颂正喻国体(世间)
- 三颂德化感祥(王以)
- 四颂爱民如子(譬如)
- 五颂善恶相关(仁王)
- 六颂善法同天(若有)
- 七颂成就十德(圣王)
- 八颂百灵潜护(若王)
- 九颂隣国咸归(境外)
- 十颂恶人自诛(若生)
- 十一颂善人获福(若有)
- 三颂总结胜德(八)
- 一明戒德薰修(智光)
- 二明劝人持戒(二)
- 一正明戒品(三)
- 一上品法王戒(若人)
- 二中品轮王戒(中品)
- 三下品犹王戒(三)
- 一下上品大鬼王(下上)
- 二下中品禽兽王(下中)
- 三下下品琰魔王(下下)
- 二结胜劝持(以是)
- 一正明戒品(三)
- 三颂结显王因(是故)
- 四颂教修忏法(二)
- 一明所忏之罪(若欲)
- 二明能忏之法(若能)
- 五颂教修二观(三)
- 一总标二观(若能)
- 二別明二观(二)
- 一事观灭罪(三)
- 一总标三品(观事)
- 二別列三品(三)
- 一上品灭罪法(若有)
- 二中品灭罪法(若泪)
- 三下品灭罪法(若有)
- 三结显三品(如是)
- 二理观灭罪(三)
- 一正明理观(若欲)
- 二更愿佛加(惟愿)
- 三能灭诸罪(若有)
- 一事观灭罪(三)
- 三诫勿轻说(诸善)
- 六颂应请戒师(三)
- 一正请圣师外护(若欲)
- 二及请现前戒师(及以)
- 三结劝报恩受戒(普为)
- 七颂广引劝持(三)
- 一赞三世如来因戒得果(三)
- 一正明诸佛获益(唯有)
- 二喻明戒德胜益(超越)
- 三承益劝王敬戒(是故)
- 二赞法宝一味随机各解(宝法)
- 三赞僧宝开化权实并行(三)
- 一正显圣僧开化(菩萨)
- 二众生承恩获益(菩萨)
- 三大悲隐胜现劣(大悲)
- 一赞三世如来因戒得果(三)
- 八颂教知法要(一切)
- 四三宝恩(二)
- 一总牒四恩(善男)
- 二別颂三宝(三)
- 一颂佛宝(二)
- 一总颂佛德(佛宝)
- 二別颂三身(四)
- 一颂法身(二)
- 一正明断德(法身)
- 二结劝修证(为欲)
- 二颂报身(二)
- 一自受用身(自受)
- 二他受用身(三)
- 一身土相好说法(他受)
- 二十身说十地法(为化)
- 三结显十身证道(如是)
- 三颂化身(其四)
- 四总结三身(如是)
- 一颂法身(二)
- 二颂法宝(三)
- 一总举标列(应化)
- 二诸佛所师(诸佛)
- 三广以喻明(法宝)
- 三颂僧宝(三)
- 一颂总标三种(智光)
- 二颂別释圣凡(二)
- 一颂圣僧(二)
- 一菩萨僧(文殊)
- 二声闻僧(舍利)
- 二颂凡僧(二)
- 一具戒说法僧(若能)
- 二毁戒正信僧(或有)
- 一颂圣僧(二)
- 三颂总结僧恩(如是)
- 一颂佛宝(二)
- 五总结四恩(二)
- 一正结(如我)
- 二引喻(譬如)
- 一父母恩(二)
- 一颂佛智甚深(二)
- 一颂佛圣德(三)
- 四智光父子發心○
- 一智光钦诚请法(二)
- ○四智光父子發心(三)
- 一智光承教请问报恩(二)
- 一赞叹知恩(尔时)
- 二承恩求报(惟愿)
- 二如来教与十波罗蜜(二)
- 一述前广说(佛告)
- 二略为分別(四)
- 一正教报恩深处(而今)
- 二征释深义所以(所以)
- 三劝行深法报恩(若有)
- 四重征转释教化(何以)
- 三智光父子问法获益(三)
- 一智光得不退转(尔时)
- 二子等發菩提心(时请)
- 三会众得法眼净(四万)
- 一智光承教请问报恩(二)
○第四卷
- ○二智光發心出家请佛除疑说法(二)
- 一正投出家述疑请法(二)
- 一品题(厌舍)
- 二经文(四)
- 一正陈疑问(四)
- 二佛与决疑(三)
- 一赞责不当(尔时)
- 二征释所以(所以)
- 三广说诸喻(九)
- 一贪如大海喻(六)
- 一标立喻本(所谓)
- 二举譬吞流(善男)
- 三以法合喻(世间)
- 四释明宅义(善男)
- 五智者不受(谁有)
- 六以偈重颂(尔时)
- 二石火烧木喻(四)
- 一正说譬喻(复次)
- 二以法合喻(世间)
- 三结喻火宅(以是)
- 四以偈重颂(尔时)
- 三石窟丧命喻(二)
- 一标举宝藏(复次)
- 二別喻父子(八)
- 一长者大富(譬如)
- 二命终付业(其父)
- 三痴儿耗业(时长)
- 四采薪获宝(遂投)
- 五群贼劫害(作是)
- 六以法合喻(愚痴)
- 七结劝出家(以是)
- 八以偈重颂(尔时)
- 四密观辨毒喻(七)
- 一毒杂甘露(复次)
- 二聪子辨毒(譬如)
- 三亲服毒药(尔时)
- 四子药解毒(是长)
- 五吐毒延寿(于是)
- 六以法合喻(出家)
- 七以偈重颂(尔时)
- 五暴风不住喻(八)
- 一举喻暴风(复次)
- 二征起合喻(何以)
- 三別举无漏(唯有)
- 四当机问观(尔时)
- 五佛授妙观(尔时)
- 六观成获益(若有)
- 七结成报恩(以是)
- 八以偈重颂(二)
- 一颂执妄(尔时)
- 二颂真修(若人)
- 六造立舍宅喻(八)
- 一标立喻本(复次)
- 二征起喻释(何以)
- 三重征合喻(所以)
- 四结示追求(善男)
- 五劝离引偈(然今)
- 六禽兽获益(尔时)
- 七结劝成道(善男)
- 八以偈重颂(尔时)
- 七痴子违父喻(七)
- 一标喻长者大富(复次)
- 二父子相袭行善(于多)
- 三痴子恣纵五欲(后有)
- 四招灾焚业丧命(于是)
- 五佛生合喻父子(在家)
- 六结劝厌离成道(以是)
- 七以偈重颂(尔时)
- 八童女作梦喻(八)
- 一标举法喻(复次)
- 二合家欢乐(譬如)
- 三梦娉生子(于是)
- 四子堕虎食(因危)
- 五梦觉知羞(尔时)
- 六以法合喻(善男)
- 七结劝修道(谁有)
- 八以偈重颂(尔时)
- 九众商采宝喻(八)
- 一标举法喻(复次)
- 二众商求师(譬如)
- 三后商哀请(后时)
- 四受请引导(尔时)
- 五猛风易处(时遇)
- 六利害双举(三)
- 一随风见利(四)
- 一随风见金(经于)
- 二复见珍珠(复经)
- 三见玻瓈宝(复经)
- 四见红色宝(复经)
- 二因风堕苦(七)
- 一水中火现(复经)
- 二菩萨警众(于是)
- 三众悲求救(尔时)
- 四觌面求师(或有)
- 五菩萨安慰(尔时)
- 六發愿济众(于是)
- 七随愿脱苦(是大)
- 三回头到岸(得至)
- 一随风见利(四)
- 七以法合喻(诸善)
- 八重颂法喻(尔时)
- 一贪如大海喻(六)
- 三求佛出家(五)
- 一当机深悟佛旨(尔时)
- 二出家离苦求乐(我今)
- 三如来印赞劝众(尔时)
- 四警策持戒最难(然出)
- 五长者决愿成道(时诸)
- 四世尊命度(三)
- 一佛命大士令度(尔时)
- 二大士领旨分度(时九)
- 三分別所获胜益(二)
- 一出家胜益(如是)
- 二闻法胜益(无量)
- 二既出家已诸佛说法○
- 一正投出家述疑请法(二)
○第五卷
- ○二既出家已请佛说法(二)
- 一智光请问无垢行业(二)
- 一品题(无垢)
- 二经文(二)
- 一经家叙仪(尔时)
- 二当机正请(三)
- 一述闻前法披剃(世尊)
- 二泛问乐远离行(惟愿)
- 三详问住修三事(世尊)
- 二如来诫许逐一分別(三)
- 一智光请问无垢行业(二)
- ○三追释四性(二)
- 一征起(智光)
- 二释义(四)
- 一总释四性(衣服)
- 二重征明益(诸比)
- 三偈颂前科(尔时)
- 四详明四性(三)
- 一明衣服卧具知惭获益(二)
- 一长行(六)
- 一教其知惭生福(复次)
- 二戒莫邪秽贪求(不得)
- 三警策贪求堕苦(堕于)
- 四结劝如法知惭(出家)
- 五广明十种胜利(十)
- 一覆身修善利(得十)
- 二远毒修道利(二者)
- 三相貌远邪利(三者)
- 四宝幢尊重利(四者)
- 五灭罪生福利(五者)
- 六远离贪爱利(六者)
- 七永断烦恼利(七者)
- 八消业增善利(八者)
- 九良田增长利(九者)
- 十甲胄防害利(十者)
- 六引证三乘共修(智光)
- 二偈颂(尔时)
- 一长行(六)
- 二明乞食除贪十种胜利(二)
- 一长行(三)
- 一标征十利(复次)
- 二分条別释(十)
- 一活命自由益(一者)
- 二说法起善益(二者)
- 三化他生福益(三者)
- 四福智无穷益(四者)
- 五消慢起敬益(五者)
- 六当得顶相益(六者)
- 七住持三宝益(七者)
- 八戒无希望益(八者)
- 九平等行慈益(九者)
- 十佛喜为缘益(十者)
- 三结略该广(智光)
- 二偈颂(尔时)
- 一长行(三)
- 三明恒服弃药十种胜利(二)
- 一长行(三)
- 一指名标征(复次)
- 二正明十利(十)
- 一息贪正念益(一者)
- 二观门成就益(二者)
- 三远证禅悦益(三者)
- 四知足解脱益(四者)
- 五亲近善友益(五者)
- 六知惭解脱益(六者)
- 七世间尊重益(七者)
- 八证得法身益(八者)
- 九永断烦恼益(九者)
- 十得大菩提益(十者)
- 三结嘱流布(智光)
- 二偈颂(尔时)
- 一长行(三)
- 一明衣服卧具知惭获益(二)
- ○三说修习(三)
- 一如来正教修摄其心(二)
- 一长行(五)
- 一教住兰若(复次)
- 二引圣证成(三世)
- 三标征十德(二)
- 一标征(其阿)
- 二分释(十)
- 一威仪自在德(一者)
- 二离我我所德(二者)
- 三无爱无畏德(三者)
- 四三毒远离德(四者)
- 五不求五欲德(五者)
- 六修习佛道德(六者)
- 七事业易成德(七者)
- 八易成出世德(八者)
- 九百千三昧德(九者)
- 十无碍大智德(十者)
- 四劝住莫离(智光)
- 五遇阻作观(若有)
- 二偈颂(尔时)
- 一长行(五)
- 二大士疑问兰若修证○
- 三乐远离行代佛广赞○
- 一如来正教修摄其心(二)
- ○三佛释后益(二)
- 一劝持流布(尔时)
- 二正明后益(四)
- 一所生处益(如是)
- 二现世获益(而于)
- 三后生兜率(命终)
- 四随愿往生(若欲)
- ○二大士疑问兰若修证(三)
- 一品题(大乘)
- 二经文(二)
- 一长行(六)
- 一经家叙仪(尔时)
- 二述旨疑问(世尊)
- 三哀请决疑(惟愿)
- 四如来赞许(尔时)
- 五当机应唯(唯然)
- 六如来正答(四)
- 一直斥非当(尔时)
- 二征释所以(所以)
- 三正明住意(善男)
- 四存想固志(四)
- 一念依报无常(常作)
- 二念正报无常(三界)
- 三念自身无常(我今)
- 四承志發愿(二)
- 一总以發愿(作是)
- 二別分等级(四)
- 一三根發愿(上根)
- 二结显功德(如是)
- 三未成厥志(若未)
- 四结证菩提(善男)
- 二偈颂(二)
- 一标章(尔时)
- 二正颂(五)
- 一引证令信(昔诸)
- 二广明深益(若欲)
- 三结颂三世(三世)
- 四通颂三根(上根)
- 五引巳结证(今我)
- 一长行(六)
- 三获益(尔时)
○第六卷
- ○三乐远离行代佛广赞(二)
- 一离世一品乐远正赞(二)
- 一品题(离世)
- 二经文(四)
- 一经家叙置(尔时)
- 二菩萨代宣(四)
- 一标定征起(出家)
- 二诫众诚听(诸佛)
- 三大众乐闻(诸菩)
- 四广为分別(三)
- 一标住兰若所为(是时)
- 二征起种种恐怖(云何)
- 三详明恐怖非一(二)
- 一略说(三)
- 一法说众过(或有)
- 二喻明毒害(三)
- 一取喻毒蛇(譬如)
- 二以法合喻(世间)
- 三结显障道(无数)
- 三引古证成(六)
- 一飞蛾投火喻(过去)
- 二群鹿中箭喻(譬如)
- 三蜜蜂爱香喻(譬如)
- 四龙鱼贪饵喻(譬如)
- 五白象贪染喻(譬如)
- 六总结远离(世间)
- 二广说(二)
- 一长行(八)
- 一明恐怖多种境相(三)
- 一贪酷为因(或有)
- 二三途为报(以是)
- 三转生余报(毕是)
- 二明兰若离怖得果(四)
- 一总标知怖求脱(一切)
- 二广示恐怖之相(十九)
- 一渴爱追求怖(或有)
- 二我法二见怖(或有)
- 三邪疑断常怖(或有)
- 四嫉掉不信怖(或有)
- 五无惭无愧怖(或有)
- 六忿恨忘失怖(或有)
- 七不善黑业怖(或有)
- 八五葢憎恶怖(或有)
- 九破戒忧愁怖(或有)
- 十恶作狂死怖(或有)
- 十一妄语颠倒怖(或有)
- 十二恶友五蕴怖(或有)
- 十三烦恼诸魔怖(或有)
- 十四无记八难怖(或有)
- 十五地狱三途怖(或有)
- 十六三界终堕怖(或有)
- 十七趣生厌死怖(或有)
- 十八语言心意怖(或有)
- 十九总结在缠怖(若在)
- 三萨多证果之相(过去)
- 四结劝兰若修证(汝等)
- 三住兰若存想追本(二)
- 一总标我见为本(复次)
- 二別释我见差別(一切)
- 四反究离过当住(若我)
- 五正显离过当住(汝等)
- 六正明有德当住(二)
- 一结前起后(诸佛)
- 二正列众德(若得)
- 七喻明兰若无怖(五)
- 一略以草木为喻(汝等)
- 二略以菩萨合喻(菩萨)
- 三又复以喻合喻(观自)
- 四结合如木无怖(常应)
- 五结成阿耨菩提(时诸)
- 八广明法相兰若(复次)
- 一明恐怖多种境相(三)
- 二偈颂(尔时)
- 一长行(八)
- 一略说(三)
- 三如来印证(尔时)
- 四海众获益(尔时)
- 二厌身一品弥勒问观○
- 一离世一品乐远正赞(二)
- ○二厌身一品弥勒问观(二)
- 一品题(厌身)
- 二经文(二)
- 一问正住兰若于身何观(二)
- 一经家叙置(尔时)
- 二弥勒正问(世尊)
- 二如来赞许诫听当说(二)
- 一赞诫乐闻(尔时)
- 二如来正说(五)
- 一佛与分別(二)
- 一标作诸观(善男)
- 二分別诸观(廿九)
- 一秽器盛蛇观(当观)
- 二死狗不净观(出家)
- 三蚁台象破观(出家)
- 四芭蕉无实观(出家)
- 五如涂附墻观(出家)
- 六养蛇取害观(出家)
- 七冤家诈亲观(出家)
- 八水泡起灭观(出家)
- 九乾城不实观(出家)
- 十影像非真观(出家)
- 十一强敌侵掠观(出家)
- 十二朽宅崩坏观(出家)
- 十三近怨怀怖观(出家)
- 十四爱火烧身观(出家)
- 十五慈母怜子观(出家)
- 十六洗炭无益观(出家)
- 十七如油沃薪观(出家)
- 十八恶疾多病观(出家)
- 十九虫住无常观(亦如)
- 二十瓦石河水观(亦如)
- 二十一压油婴儿观(亦如)
- 二十二虾蟆如穴观(无救)
- 二十三无厌断常观(恒不)
- 二十四无惭死尸观(不生)
- 二十五受苦依身观(唯受)
- 二十六空聚空寂观(如空)
- 二十七空谷船舶观(如谷)
- 二十八大车到岸观(亦如)
- 二十九总结到岸(善男)
- 二结成法要(尔时)
- 三劝令流布(若有)
- 四究竟成德(速能)
- 五闻品成行(尔时)
- 一佛与分別(二)
- 一问正住兰若于身何观(二)
○第七卷
- ○三弥勒疑佛往语重问兰若修证(二)
- 一品题(波罗)
- 二经文(二)
- 一弥勒疑问(二)
- 一经家叙置(尔时)
- 二正陈疑问(四)
- 一疑佛今说(世尊)
- 二引昔证今(如来)
- 三今昔相违(世尊)
- 四为众申请(然我)
- 二如来决答(二)
- 一正释疑问(三)
- 一长行广示(五)
- 一标定两种菩萨(尔时)
- 二略叙二种差別(在家)
- 三分叙二种品格(然此)
- 四承前叮咛令观(如是)
- 五广明出家胜法(六)
- 一深位不拘其处(复次)
- 二未得须求胜缘(若有)
- 三指名劝当修学(善男)
- 四兰若易证菩提(复次)
- 五征释易满三度(所以)
- 六因问重明诸度(二)
- 一弥勒问施(弥勒)
- 二如来广示(四)
- 一正答檀度(佛告)
- 二开明诸度(九)
- 一戒度(复次)
- 二忍度(复次)
- 三进度(复次)
- 四禅度(复次)
- 五慧度(复次)
- 六方便度(复次)
- 七愿度(复次)
- 八力度(复次)
- 九智度(复次)
- 三随机广开(八)
- 一重征八万四千(善男)
- 二释明四种差別(汝等)
- 三结成根本转倍(善男)
- 四结为利他法门(如是)
- 五自利调伏之行(善男)
- 六利他调伏之行(若有)
- 七自叙调伏众生(善男)
- 八现未修习除障(善男)
- 四总结证果(皆诣)
- 二偈颂重宣(二)
- 三闻品获益(尔时)
- 一长行广示(五)
- 二再答转问○
- 一正释疑问(三)
- 一弥勒疑问(二)
- ○二再答转问(二)
- 一品题(功德)
- 二经文(四)
- 一弥勒示问(三)
- 一述承佛语(尔时)
- 二征起疑问(菩萨)
- 三哀请求示(惟愿)
- 二如来开示(四)
- 一总答一德堪住(尔时)
- 二征释一德源委(云何)
- 三再征法喻反释(所以)
- 四结前起后广释(三)
- 一结前(以是)
- 二开后(五)
- 一深究迷倒根本(一切)
- 二是人速证菩提(若有)
- 三劝人供养获福(若善)
- 四例出供母功德(若复)
- 五征释当证菩提(何以)
- 三广释(二)
- 一非机莫住(三)
- 一邪见贪财莫住(复次)
- 二憍慢恶法莫住(又善)
- 三邪见破戒莫住(又善)
- 二正机当住(二)
- 一四德当住(十一)
- 一总持等四德(复次)
- 二慈悲等四德(复次)
- 三头陀等四德(复次)
- 四持戒等四德(复次)
- 五布施等四德(复次)
- 六观察等四德(复次)
- 七度生等四德(复次)
- 八爱乐等四德(复次)
- 九舍见等四德(复次)
- 十观蕴等四德(复次)
- 十一成就等四德(复次)
- 二八德当住(五)
- 一八种三昧(复次)
- 二八种智慧(复次)
- 三八种神通(复次)
- 四八种清净(复次)
- 五八种多闻(复次)
- 一四德当住(十一)
- 一非机莫住(三)
- 三灭后功德(二)
- 一修习得不退转(尔时)
- 二更遇龙华成佛(如是)
- 四闻品获益(尔时)
- 一弥勒示问(三)
○第八卷
- ○四文殊启问心地用观佛果必成(二)
- 一品题(观心)
- 二经文(二)
- 一文殊问(三)
- 一经家叙置(尔时)
- 二正问心地(世尊)
- 三哀恳垂慈(惟愿)
- 二如来答(七)
- 一答问仪式(五)
- 一经家叹德(尔时)
- 二如来赞美(善哉)
- 三诫听许说(谛听)
- 四当机领诺(唯然)
- 五叹佛四智(尔时)
- 二正答所问(四)
- 一总标心地(是薄)
- 二广演差別(廿五)
- 一凡夫顿悟(此法)
- 二菩萨正路(此法)
- 三诸佛宝宫(此法)
- 四有情宝藏(此法)
- 五菩萨智处(此法)
- 六后身导师(此法)
- 七满愿宝珠(此法)
- 八诸佛本源(此法)
- 九能消恶业(此法)
- 十从愿如印(此法)
- 十一能度险难(此法)
- 十二能息苦浪(此法)
- 十三能救急难(此法)
- 十四能竭苦海(此法)
- 十五成佛种子(此法)
- 十六破暗如炬(此法)
- 十七助勇如甲(此法)
- 十八标指如旗(此法)
- 十九推运如轮(此法)
- 二十摧惑如幢(此法)
- 二十一策进如皷(此法)
- 二十二警众如螺(此法)
- 二十三尊如师子(此法)
- 二十四师吼降魔(此法)
- 二十五赏罚如王(此法)
- 三正教心地(善男)
- 四断障成道(一切)
- 三兼释转难(四)
- 一文殊转难(六)
- 一引佛所说(尔时)
- 二问心何为染(法本)
- 三述心法本空(于三)
- 四述五目不睹(一切)
- 五明从妄生法(一切)
- 六哀求解说(愿佛)
- 二佛以喻释(二)
- 一牒前所问(尔时)
- 二诸喻类释(我说)
- 三深谈心法(七)
- 一释妄心本空(善男)
- 二释真心本寂(如是)
- 三征释离过(何以)
- 四达悟见真(如是)
- 五释心平等(一切)
- 六万法归一(如众)
- 七更释无別(此无)
- 四结劝修观(若有)
- 一文殊转难(六)
- 四以偈重颂(二)
- 一标章(尔时)
- 二正颂(七)
- 一颂文殊启问(三世)
- 二颂总标心地(我今)
- 三颂二利功深(十方)
- 四颂广演差別(一切)
- 五颂正教心地(是知)
- 六颂诸喻类释(心如)
- 七颂结劝修观(若能)
- 五助以神呪(四)
- 一标举说呪(尔时)
- 二正说神呪(唵室)
- 三呪印轨则(尔时)
- 四较量功德(胜于)
- 六菩提心印(二)
- 一品题(發菩)
- 二经文(三)
- 一经家叙仪(尔时)
- 二薄伽示众(五)
- 一如来许说發心(大善)
- 二文殊述请销疑(尔时)
- 三佛示空法遣见(三)
- 一法说(佛告)
- 二喻说(譬如)
- 三法合(心空)
- 四更遣空病(五)
- 一微释除遣(又善)
- 二历病药喻(善男)
- 三以法合喻(善男)
- 四结成正义(善男)
- 五自觉四义(二)
- 一标征四义(善男)
- 二凡圣二释(二)
- 一标定各二(谓诸)
- 二分別凡圣(三)
- 一凡夫二心(善男)
- 二贤圣二心(善男)
- 三结成四心(善男)
- 五详明观印(六)
- 一文殊问观(尔时)
- 二如来说与(佛言)
- 三传与真言(唵菩)
- 四说呪威神(此陀)
- 五群示观仪(善男)
- 六较量显胜(二)
- 一灭罪功德(若有)
- 二获禅功德(二)
- 一标征列名(即获)
- 二逐一释义(六)
- 一刹那三昧(云何)
- 二微尘三昧(云何)
- 三白缕三昧(云何)
- 四起伏三昧(云何)
- 五安住三昧(云何)
- 六定成果德(入此)
- 三闻品获益(尔时)
- 七究竟成佛(二)
- 一品题(成佛)
- 二经文(八)
- 一经家叙置(尔时)
- 二标列三密(喻伽)
- 三逐一分別(八)
- 一心秘密(云何)
- 二口秘密(云何)
- 三身秘密(云何)
- 四教与印相(善男)
- 五出印相名(是名)
- 六教与观相(尔时)
- 七借喻比观(譬如)
- 八法合观益(凡夫)
- 四文殊称赞(尔时)
- 五甲胄喻观(三)
- 一略标名义(尔时)
- 二征名广释(云何)
- 三结成福利(文殊)
- 六文殊赞谢(尔时)
- 七發愿流通(今者)
- 八闻品成益(尔时)
- 一答问仪式(五)
- 一文殊问(三)
- ○三流通分(二)
- 一品题(嘱累)
- 二经文(十三)
- 一如来告众(尔时)
- 二叙己修成(我于)
- 三嘱累流通(今以)
- 四说经妙益(如是)
- 五喻同如意(譬如)
- 六喻同天皷(亦如)
- 七较量显胜(二)
- 一文殊问福(尔时)
- 二佛与较量(四)
- 一七宝供佛功德(尔时)
- 二四句流通功德(若善)
- 三较量供福不及(以彼)
- 四女众流通功德(二)
- 一正叙六种流布(若有)
- 二更明现未之福(二)
- 一后身不堕八难(如是)
- 二现身十种胜福(于现)
- 八在处应供(文殊)
- 九灭后胜利(四)
- 一法师同佛(文殊)
- 二供师获福(若有)
- 三征释其义(所以)
- 四供者佛记(若有)
- 十报恩利益(四)
- 一明报恩读念(若人)
- 二明获福无边(如是)
- 三明诸天卫护(是人)
- 四明增长慧辩(如是)
- 十一临终见佛(二)
- 一明见佛三业不乱(文殊)
- 二明三业各有十益(三)
- 一明身业十种清净(初获)
- 二明语业十种清净(次获)
- 三明意业十种清净(次获)
- 十二结嘱生信(此心)
- 十三海会奉行(尔时)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终)
校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己【CB】,巳【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己【CB】,巳【卍续】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0 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