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垣墻(至)厚十四由旬者。
述云。第四广垣墻也。垣谓园墻。高六十二由旬者。显生彼者逾破六十二见故。厚十四由旬者。表御摧十四不可记事。应法师云。梵音喻缮那。此云合也。应计应合尔许广量。同此方驿也。又解应量。自古圣王一日行也。传解虽异。今依藏论。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踰缮那。今言由旬者。讹略也。此表生天者。皆超八妄想。是六十二见等之本故。此四严中。初二进行。皆归一乘。發心证果。有差別故。次一破嗔痴。济有情类。后一永离外道耶见。由此胜用。故重显之。垣(于烦反)四周墻也。释名云。垣援之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墻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五百亿(至)围绕此垣者。
述云。第三龙王守护有三。初龙守护。次雨宝树。后树说法。此初也。法王都化。天神卫警。恐致外侵。龙王守护。五百亿者。显内具五力。四魔不能屈伏。外有龙王。非人不能逼害。内持五戒。诸恶不侵。外感龙围。横灾自灭。问此龙王为化为实。答曰化龙。问天宫亦有实龙王不。答曰亦有。但化龙王。无毒害故。现化庄严。此乃是弥勒大悲愿力之所示现也。
一一龙王(至)庄严垣上者。
述云。此次雨宝树也。因五根起七财。故感龙王雨树。严餝七圣财者。信。戒。闻。舍。慧。惭。愧。广如显扬论。
自然有风(至)诸波罗蜜者。
述云。此后树说法也。风喻大慈悲。任运吹击真俗。智树棠触。谈演如是等法。所谓一切有漏。逼迫自性。皆苦所执。法体都无名空。有为起尽。迁流生灭。无总自体。常一实我。由此能令诸修行者。越到彼岸。名波罗蜜。上虽散解。今应总释。斯乃宫随愿起。庄以七宝之园。华逐光生。严以百亿之菓。加复颇梨發采。婉转出慈悲之声。宝 为主。名造法堂。以实言之。具作内院。文亦有三。初大神發愿。次所愿果遂。后诸天睹胜發愿往生。初中复二。初仪范。后發愿。此初也。牢度䟦提。此云恶主。治恶之主故。此乃鬼神。与华严经夜叉天相似。实潜难测。名曰为神。神中最胜。曰大。普凭威力。遍礼十方。欲解广大。發弘誓愿。虽知凡圣。同感内院。方成菩萨力。增多由圣现。一大神者。表无漏智能起妙土故。佛地经云。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如如意珠。有神用故。亦是凡夫發菩提心。加行智感。
若我福德(至)自然出珠者。
述云。此后發愿也。宣妙义合。名善法堂。表亲尊重。珠从额出。内院宫宇。如下自陈。法堂尊胜。故标愿首。
述云。第二所愿果遂有五。一作宫。二作园。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宫天女宝色皆同。初又有八。一作宫。二兰楯。三天子女。四手生华。五光明。六乐器。七起儛。八说法。初中有二。初出珠。后作宫。此初也。瑠璃碧色。颇梨红色。额上之珠。举碧红为道。余众色类一切皆足。或此二宝。一切色类皆悉具足。紫谓紫色。绀者。说文云。帛深青而扬赤色。绀含也。青而含赤色。今此中绀。与彼稍异。如紫青色。珠乃瑠璃颇梨之色。紫绀摩尼之光。内外朎胧。故表里映彻。此即表弥勒闻百亿总持之门。无相不显。无障不净也。
此摩尼光(至)微妙宝宫者。
述云。此后作宫也。四十九重者。持戒坚牢。宫遂重密。此表弥勒既过十信等四十心及极喜等九地。而居法云。故宫有四十九重。以所修行。有四十九。
一一栏楯(至)所共合成者。
述云。第二作栏楯也。总持如栏楯。即由弥勒所领百亿总持故。外感万亿。摩尼亿数。有多少故。前后无违。
诸栏楯间(至)五百亿天女者。
述云。第三化天子。天女即方便。住持诸行故。子即般若。殖种德本故。此二不同。广如弥勒问论。德种虽多。必由九品之慧。故云九亿。方便虽众。而由信等五根之力。以涉百亿之界。故云五百亿。
一一天子(至)七宝华者。
□□□□(至)不鼓自鸣者。
述云。第六化乐器也。由智慧力。辨才无滞。能生有情欢悦之心。故名乐器。弥勒既居第十地。于诸病药。皆无功用。故云不皷鸣。
此声出时(至)竞起歌儛者。
述云。第七起儛也。乐声既动。女起以儛。即表辨才。唱响应方便。亦起身化。以利众生。
时咏歌音(至)无上道心者。
述云。第八说法也。虽复咏歌。不依生死之戏。皆演十善四弘誓愿。即表弥勒非唯身业利益。亦以语业开化。十善即生天之因。四弘即成道之因。何者四也。七佛经云。一覆育一切众生。犹如椅船。度人无倦。二节含万物。犹如大虗。三愿使我身。犹如药树。其有闻者。患苦悉除。四愿我当来得成佛时。所度众生。如恒河沙。是为菩萨度济之心。菩提资粮论云。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苏息者。应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经论实弘。誓既多。随谈一义。亦无违。是故诸天闻已。發大乘心。發大乘心。有七因缘。如法印经云。發菩提心。有七种因。一者诸佛教化。二者见法欲灭。三者于诸众生。起大慈悲。四者菩萨教化。五者因布施故。六者学他。七者闻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初三發心。能护正法。疾成无上觉。余四發心。非真菩萨。不能护持。诸佛持正法。疾成无上觉。今此發心。既因弥勒菩萨教化。故非真实也。此上八严。由圣行八道。受八解脱乐。凡持八戒。如次所感。圣凡众行。助正智等之所集成。如慧为先。安布间餝。故能致此。不尔。何缘有斯胜处。上虽散解。今应总释。盖摩尼栏楯暎餝微妙之宫。天化红莲。光含清净之乐。于是宝慧自鸣。乘轮云而屡儛。清歌發儒。闻法音而𣫍心。斯愿力难思。故得此庄严。
时诸薗中(至)琉璃渠者。
一一渠(至)而用合成者。
述云。第二宝珠合成。诸宝即况百行。百行合成律仪故。百行必由信等五根。故云五亿。
一一渠中有八味水者。
其水上踊(至)如宝华流者。
述云。第四生四华事。四华者。青黄赤白也。即渠流八水。绕虹梁而吐浪。色發四华。暎赤门而散釆。又八色之水。从华而出。四色之华。从水而生。水色交暎。如宝华流。此表八正行。当显常等四德之果。
一一华上(至)庄严身相者。
述云。第五华生天女。常等果上。必有方便。方便之本。即持戒也。此表持七支戒防三世恶。三善受故。所感果有二十四。
手中自然(至)自然盈满者。
述云。第六手出宝器。手况教也。藏论云。正法教手故。此表大千众生。听受正法。生信精进等。五根俱行。善法欲等。故云五百亿。即初發心。随其自乘来。顿希道果。故云满甘露。
左肩荷佩(至)六波罗蜜者。
述云。第七天女。从水出也。诸天女左佩璎珞。右负乐器。从色水而出。如瑞云住空。口赞菩萨所行六度。此之表慈氏左相好右辨才。从空而出。如云含雨。雨正法雨。利益众生。总而言云。凡持七支戒。及修七圣财。圣行七觉。除七随眠之所招感。如是天女。或非实女。或佛菩萨。所共化成庄严道场。或是女人宿持。净戒精进。无犯之所感现。不可凡心之所测度。
若有往生(至)天女侍御者。
述云。第二结生彼得。此表众生生彼天者。得弥勒方便化导也。
亦有七宝(至)高四由旬者。
述云。第三座庄严有二。初座量高广。后座宝庄严。此初也。何者七宝。如称赞净土经云。一金。二银。三吠瑠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摩揭抵波。七牟娑洛揭抵婆。解云。金银二宝。此土有故。诸教皆存。存此方名。真谛云。梵音弗师罗伽。此云黄色宝。即金也。梵音旃陀罗乾。此云白色宝。即银也。吠瑠璃者。正梵音也。毗瑠璃者。讹也。真谛梁论抄云。瑠璃者。是青色宝。烧不可坏。唯有鬼神有神力者。能破为器。或是其金翅鸟卵也。颇胝迦者。即黄绿色宝。佛地论云。羯鸡恒诺迦宝。智论云。过一千岁。冰化为颇梨珠。赤真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名赤真珠。或珠体赤。名赤真珠。真谛云。即无价宝珠也。阿湿摩揭抵婆者。云马瑙。真谛云。赤色宝。即违无性论。论云。是帝青等故。牟婆洛揭抵婆者。昔云车渠。真谛云。即绀色宝。智论云。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 化为颇梨珠。大业论云。七宝皆是石所摄。然七宝随方爱重。经论不同。不可致疑。问此七宝坐。何名师子。答智论云。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广说如彼譬喻经云。五百师子。闻佛出世。化诸众生。皆生天人。禽兽若尽。我当何食。心中怀毒。欲往害佛。佛即化作绝妙之座。在师子头上而坐。众人见之。名曰师子座。今此坐得。彼智论清净法界。内含四德。化身之座。高四由旬。
阎浮檀金(至)以为庄严者。
述云。此次座。庄严有九。此金宝严也。弥勒三业。随智而行。超出凡小之所严故。即华严云。金色师子座也。
座四角头生四莲华者。
述云。第二华庄严也。慈悲喜舍。内四无量。外感四华故。
二莲华百宝所成者。
述云。第三百宝严也。十善业道。自作教他。赞叹庆喜。少分多分全分。少时多时。尽寿行故。一一有十。名为百行。内修内行。外百宝成。所以经前后多说百数。
一一宝出百亿光明者。
述云。第四光明严也。由百行之所成智放光明。慧破愚暗故。
其光微妙(至)庄严宝帐者。
述云。第五宝帐严也。兼修信等助百行。故云五百亿。众行互助。故云杂华。
时十方面(至)以为宝铃者。
述云。第六梵宝严也。内修四辩。外有大梵悬铃。大人敬重。此表弥勒既过等觉百千劫。而居终位。修十地行。而成辨才。
时小梵王(至)弥覆帐上者。
述云。第七梵网严也。内修总持。外得小梵为网故。总而言之。将欲敷决定说。先起师子之座。示其庄严绮丽。莹餝精华故。金道辉百宝之光。珠帐垂千梵之网。故云弥覆其上。
尔时百千(至)以布座上者。
述云。第八华布座严。即表弥勒般若方便既得满故。必生无上道果也。
是诸莲华(至)侍立帐内者。
述云。第九天女侍帐。即表慈氏善巧方便。演正法手。化导百亿。中立趣也。以此九严。足前座量。有十庄严。皆由凡除十恶修十善。或菩萨亦修十无尽。戒之所招致。
述云。第四作柱有四。一持宫宝柱。二摩尼交珞。三阁间乐音。四乐音宣法。此初也。昙识解此。即持四十九重法堂之四柱。又可堂外四角有四宝柱庄严之具。初善顺经文。
一一宝柱(至)诸波罗蜜者。
如是天宫(至)亦同宝色者。
述云。第五□□天女。宝色皆同。欲显内院种种庄严。为令有情同入佛慧。
尔时十方(至)兜率天宫者。
述云。第三诸天睹胜發愿。往生弥勒。生已方皆發愿。亦有未生而發愿者。总而言之。盖宝华□坐。天童侍帐。珠柱持宫。摩尼交络。以清乐铿锵。六度韵而成□。宝光皎洁。诸天映而同色。睹慈华丽。殊胜庄严。莫不住想归依。愿生兜率。此上述第二大神作内院已讫。
时兜率天宫有五大神者。
述云。第三辨五大神于外内宫种种严餝有二。初总标。后別显。此初也。由菩萨等内修五蕴妙用无方。外感五神威力无比。问若言天上有神者。便应天中有余道耶。答天牛天马。即是畜生鬼等。帝释座处。今神作天宫之有鬼神道。既有鬼有畜生。亦应有人有狱。天上既尔。余亦当各修故。华严经曰。人生法有二天守护。一名同名。二名同生。天得见人。人不得见天。即人中有天。又云。夜天水天。地天河天。天既通类。诸道悉通于义。便当五道。道各有五。五五二十五道。权类应尔。
第一大神(至)适众生意者。
述云。第二別显有五。此初神也。内持戒蕴得尊高。如宝幢高显。故戒七支雨七宝。由持戒故。各称人心。感得乐音。适众生意。
第二大神(至)以为导引者。
述云。此次定蕴果也。内修空蕴。外感华德。定水彻清。出妙华故。起四无量。垂覆四生。故雨众华。化成华盖。无量众行。助严禅定。感百千幡。以为导引。
第三大神(至)绕宫七迊者。
述云。此次慧蕴果也。内具慧蕴。说法利物。破无明臰。外感大神。名曰香音。音此岸□香六铢。贾直娑婆世界。智慧可量如海。此岸香能除七漏。故绕七迊。七漏者。谓见。念。爱。修。根。恶。亲近漏。广如涅槃经。
第四大神(至)助菩提音者。
述云。此次解脱蕴果也。内满解脱蕴。外感大神。名曰喜乐。远离忧苦。得胜解喜乐。心既决定。修行能成。故雨如意珠也。心常决定。住于真如。外感神住在幢幡。既说三归。又说五戒及诸善法。饶益者利乐义。劝者赞勉义。助者资益齐借义。音谓音声。者谓行者。此即总显神珠。演说三归五戒等利乐。劝勉發求大菩提声之行者。
指异生处。不敢辄定。但大圣示身。随机异见。见既不同。生何同处。由是道理。不足致恠。有义。华严经指其养处。故不相违。父母非唯生。亦有养者故。不尔。如何贤愚经云。国王闻之。心恼生惧。恐夺其国。伺其未长。方欲除之。内人既知。潜报父母。私送舅氏。避难习业。基云。贤愚经表生处。上生经指养处。舅名波罗利。故虽有三解。第二为胜。初违慈氏一往之化故。诸相违之。文止□应无会释义故。后虽通二经。华严有违故。
结跏趺坐如入灭定者。
述云。第三入灭相也。结者交也。跏者重也。释迦表化缘尽故。右胁枕手而入涅槃。显弥勒佛利乐未终。当得果智。事方尽故。二相不同。表极未极有差別也。似入涅槃。实未圆灭。方上生故。如入灭定。
身紫金色(至)兜率陀天者。
述云。第四后生相也。身紫金色者。表利当生最第一故。如百千日者。能破众生痴常想故。
其身舍利(至)不动不摇者。
述云。第五舍利形也。舍利者。稻谷也。䭾都者体也。佛体大小。如稻糓量。故以为名。释迦如来碎分舍利。表分身十方导利多也。弥勒全身。表居兜率行一佛化故。如铸金不动摇者。表佛法身本无生灭动作事故。又解肥瘦如常。长短不变。鎚打不舒。色似金尊。故例铸金。
身圆光中(至)字义炳然者。
述云。第六圆光神异。梵音三摩地。此云等持。三昧者讹也。大乘之中妙定。及慧字之与义。二俱炳然。炳然者。焕烂之异名也。此意即显圆光之中有定与慧。字义焕烂。塔目显然。瞩其文而义显。故义称现。不尔。如何光能现义。显虽入灭。禅定智慧。由成明焕。首楞严者。此云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萨之所得故。依涅槃经。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四者师子吼。五者佛性。随其所作。立此五名。等持虽通诸位。而表弥勒居等觉位。当成正觉。故云首楞严。
时诸人天(至)供养舍利者。
述云。第七天人供养。梵音𡨧堵婆。此云积聚。昔云兜婆。此云塔。讹略也。
时兜率陀天(至)忽然化生者。
□□□□(至)阎浮檀金色者。
述云。第二生相也。于师子座上。更有莲华。一切佛座。净土等中。皆坐莲华。表出生死之淤泥。秀二乘之浊水故。结跏趺者。如盘龙足。以左狎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既将说法。显作吉祥。身色如金。表可宝重也。无量光三昧经云。弥勒白银色。会通而言。其体阎浮提金色。而外照之光者。是银也。是以在表见者。为银色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弥勒金色。而于白银光明。以黄金校餝。如白银山。此亦有白银之光。会还同前。
形长十六由旬(至)以严天冠者。
述云。第三身量庄严。十六由旬者。德高无比。能越六道。超十地故。相好之义。至下当说。寿量随示同俗故。长越天众。真德高故。释迦毗楞伽摩尼者。谓能种种现。如意珠甄叔迦宝者。状如延珪。似赤瑠璃。或云净白色。或是树名。其华赤色。此宝似之。因以名焉。
其天冠宝(至)住天冠中者。
述云。第四异圣神变。即显心首。常共诸佛十方菩萨。为伴侣也。十八变者。一振动。依定自在。普能振动无数世界故。二炽然。于其身上。發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或此相违。举身洞然。出种种焰故。三流布。流布光明。遍满无数世界故。四示现。如其所乐。示诸相故。五转变。所有自相。可变色物。皆随胜解。而转变故。六往来。随其所乐。纵身往来。无障碍故。七卷。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故。八舒。能舒一极微。令如雪山王等故。九众像入身。一切色像内己身。令诸大众。知入身故。十同类往趣。随所至类。无不同彼故。十一隐。于大众前。百千度等隐自身。十二显。于大众前。复令显故。十三所作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故。十四制他神通。如来神通。普能制伏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一生菩萨。或最后有所有神通。除诸如来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故。十五能施辨才。穷尽能与辨才故。十六能施忆念。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故。十七能施安乐。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故。十八放大光明。身放光明。无数世界。令一切有情。息众苦故。由此神通。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广如瑜伽论威力品中说。或有经云。住天窓中。即额中央之名也。虽有二本。前顺 泽。引长一寻。放即右旋蠡真殊。解云。诸佛豪相眉间者。极端严故。面为尊。上间表两中显佛恒时贵处中道。[*]豪相若舒。便长无量。卷如秋月。圆皎解光。白类雪珂。晖焕众景。白为色本。表作情。依时有卷舒。显随缘现。流出众光者。影演五乘相中最胜。所以偏说。三十二相者。始从世尊足。有平满相。妙善住。犹如奁底。地虽高下。随足所蹈。皆悉坦然。无不等触。终至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广如般若第三百八十一。说二之相。皆百福成。故云百宝色。三十二相。由行五修。一發心。二长时。三无间。四慇重。五无余之所感德。故有五百亿色。好即随好。随好有八十种。始从世尊指爪狭长薄闰光洁鲜净如华赤铜。终至世尊手足及胷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文同绮畵色类朱丹。赤如大般若经中说。好之五百亿。例相可解。艶者美义。而非焰义。云者出生荫覆之义。由行八万四千教行。逼八万四千根病。因而得相好。故出八万四千光色。基云。八十随好。由行八万四千教行之所感故。二好美。出八万四千光明云。良恐非也。三十二相亦由八万四千行故。亦违经云二相好故。
与诸天子(至)法轮之行者。
述云。第六说法利益有三。初陈所说。次显利益。后示常业。此初也。表菩萨众并出生死之淤泥。故云各坐华座。曰昼三夜三。名为六时。即住六时。恒起六神变。说六度行。拔六趣生。破六随眠。起六尘故。有说。八地已上不退之行。有说十信已上菩萨所行六波罗蜜。俱不可然。三乘凡圣。皆闻此已。获己利故。
述云。此次利益也。今生五根。具足五力。当圆五眼。超五道故。成五百亿天。
如是于兜率陀天(至)广诸天子者。
述云。此后常业也。彼恒常明。都无暗夕。以起睡相。得其夜名。佛即不然。常度天子。而藏论云。依华开合。诸鸟鸣静。建立日夜者。且谈一相。义亦无违。
阎浮提岁(至)下生经说者。
述云。第三住天寿量。梵云瞻部。此树名也。今阎浮提讹也。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一日夜。类彼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天寿而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五十六亿万岁者。依瑜伽论第四。立世第七。毗婆沙等。计此间四百年。为彼一日。此四千 当此一千四百四十亿岁。彼天四千岁。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即与经文相违。今以理推。初以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夜。后若以百为一。数计即相当。一当百故。人间中四千岁。为彼十日。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人间一千四百四十岁。为彼一年。人间一万四千四百岁。为彼十年。人间一亿四万四千岁。为彼百岁。人间十四亿四万岁。为彼千年。彼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西方有三亿数。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三千万为亿。以理推排。以千万为一亿。计之即相当矣。是故于经字之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应万上安。只恐梵本诵有參差。亦虑译家自成谬笇。不尔。便少一亿五万岁。理定应尔。智者应知。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贤劫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当下作佛。其五亿者。即五十亿。前以千万为一亿。成五十亿。此以万万。为一亿故。七十万者。即七亿也。十万为一亿故。六万数同。更不劳释。唯此一经。增减虽殊。与论笇同。自余皆別。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令不相当此经。及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五十六亿万岁。当于龙华树下得成佛道义。如前已解。菩萨处胎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为一亿。笇之六千万者。六千亿也。义不相违。如是推寻。虽乖古疏。寻文究理。亦应无谬。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大成佛经说。寿六万亿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天尽其年。人间早灭。众生厌故。化缘毕故。处胎经云。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文。无可和会。弥勒下生成佛利益。如下生经。天利既毕。人机后熟。故乃下生。基作此解。虽有此解。与经论违。大小教云。人间五十岁。四天王天为一日夜。彼天寿量。为五百年。忉利天为一日夜。彼天寿量。为一千岁。人间二百年。炎摩天为一日夜。寿二千岁。人间四百年。兜率天为一日夜。寿四千岁。上寿例此可知。其量既下上天寿。以人寿量。作一日夜。岂兜率天。初以人间四百三十年。为一日夜。后以百为一。数不可定。余亦可然故。若尔。如何立世经云。人间五十岁。是四天王天一日一夜。由此日夜三十日为一日。十二月为年。由此年数。五百天寿。是其寿命。当人中岁数九百万岁。人中一百年。是忉利天一日一夜。(云云)寿数千年。当人中三千六百万岁。人中二百年。是夜摩天一日一夜。(云云)寿命二千岁。当人中十四千万。人中四百年。是 减方一小劫故。若诸众生。机根成就。有见佛缘。一一小劫。有千佛出。亦无有过。岂况更有十九小劫故。真谛解。后十劫中。无有佛出。及前五劫。亦无佛者。必非正理。又彼引藏论云。庄严劫中。后之三佛。在彼释迦相好业九十一劫中。前后而出。将知不同一劫有千佛者。不然。大乘不说三僧祇后于百劫修相好业。而言释迦三祇已满。更于九十一劫。值彼三佛。修相好业者。此亦顺小乘不了义说。不可引证。是故将知。观药王药尚经说。初千人者。同在一庄严劫出世。亦是一水火劫中千人者。同一在贤劫出。后千人者。同在一星宿劫出现于世。即快顺智论。此劫中有千佛出。今捡此二解。若谈大乘义。更有相违。知其如次说小大宗义。甚可玩矣。小乘虽言多成坏劫。而大乘宗在一成坏。义无违故。以何得知。多成坏劫。为贤劫者。贤劫经第九。辨贤劫千佛出世。时人寿云。能仁如来。今世寿百岁。竖戒如来。法氏如来。妙御如来。此三如来出世时。皆人寿亿岁。修观如来出时。人寿九十亿岁等。若如后解。二十住劫中。千佛出者。瑜伽婆沙等云。增长至八万。减短但十。云何得言亿岁九十亿岁乎无量岁。渐减之时。应有此亿年等故。又五独经云。今当贤劫第九住劫。已有四佛。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忖陀佛出世。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迦叶波佛出世。智论第九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后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有毗婆尸佛。(此云胜观)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此云火)二名鞞恕婆附。(此云一切胜)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沧陀。(此云冠顶)二名迦那含牟尼。(此云金仙人)三名迦叶。四名释迦。诸如是等经论。皆据随转理。而作此说。复如何知。一成坏劫为贤劫者。菩萨处胎第三。如六天王等。满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广大。典领三千大千刹土。诸梵天众。无量无限。不可称数寿命。过一贤劫。其命乃终。梵王寿命。既六十劫。而言过贤劫。如何得言多成坏劫。又智论云。后一劫有千佛。一劫即以成坏为一故。将知贤劫在一成坏。又依五百王子经。宝藏如来。告海地尊言。过一恒河沙等祇劫有劫。名曰遍敷忧钵罗华。世界名愿爱。是时人民。寿八万岁。汝于是中。成无上菩提。号曰宝山。乃至告三姿婆。言愿爱世界。人寿转多。八十亿岁。汝当 心。第二云。人间四百年。为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兜率陀天四千岁。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是呼地狱一日一夜。藏论云。等活等上下六。如次欲天寿为一日夜寿量。如次亦用彼天而言。第四天独后以百为一。数之相当。一何猛浪。有义。贤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第六迦叶佛出世。人寿转减。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年时。下阎浮提。杂论云。从弥勒菩萨灭后。生第四天。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间四百年。即准人间。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等正觉。贤愚处胎仙人经。如前已引。今上生经亦同。智光经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以此言之。彼天四千岁。准人间岁。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此以万为首。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万。此中若依千万为亿。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当于杂心之文。若依万万为亿之数。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近于定意经。而言七千六百为六十故。其余三经。皆言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十万为亿之数。但随飜译之家。烦有增减而已。天人岁数。配之略然。今捡此解。虽似无过。而有四难。一长短不当难。如藏论云。如是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寿八千岁。住阿僧祇年。乃至众生。未造十恶。从起十恶业道。时寿命因此十岁。减度一百年。即减十岁。乃至广说。今于彼天四千岁数。不满人间阿僧祇年。况百岁。稍减至十。从十稍增。至于八万。准此而言。不得相当故。二二圣不齐难。若据弥勒。百岁时上。至于八万岁时下生。即于中劫。才过其半论也。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方乃下生。即过一劫。亿长于前。而皆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如何相当。三圣教相违难。若释迦经多死生。弥勒于彼经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违半劫一劫者。即违经说。一生补处亦违五十余亿等故。四乖越寿量难。瑜伽第四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年。十二月为一岁。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是黑绳寿量。以时分夭寿重。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化乐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天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准此而 劫。无间一劫亦转倍之。然今弥勒菩萨。在知足天。经半劫余。释迦菩萨。在于彼天。经一劫余。故经号叫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亦半劫等。如此妨难。如何可会。真谛三藏云。补处菩萨。生于彼天。虽无中夭。受多死生。何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芥子尽。一刀兵劫量。此之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一日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一年除一千四百四十芥子。十年除一万四千四百。百年除一亿四万四千。千年除十四亿四万芥子。四千年除五十七亿六万粒芥子。不过二三升余。然释迦菩萨。第八劫二万岁。迦叶佛时。相好业满。上生兜率多天。至第九劫百年时方出世。从迦叶佛时。二万岁渐至十岁。第八劫尽。后第九劫。从十岁渐上至八万岁。从八万渐减至二万岁时。已一劫满。计既经一由旬芥子尽。复更从二万岁。渐减至百年。方下生故。在彼天经一劫余。是知补处生兜率天。无数死生。但必尽四千岁。然后命终。故言不中夭。五百菩萨等。虽兜率天有多死生。于剡浮提。并有一生。故名一生作天生也。若依此义。通余经论者。诸说五十余亿等之文。直显当于彼天一生之数。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以是义故。前所设难。都无可会。有说。立世经以十万为亿。故云五千七百六十亿年。上生经千万为亿。故云五十七等。其实无异。毗婆沙论百三十五云。经于五十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等正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彼论百七十八云。问何故菩萨唯于都史多天受天趣。㝡后异熟不于余天耶。虽有多说。而引一说。唯睹史多天寿量。与菩萨成佛及瞻部州人。见佛业熟时。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彼俱胝者。即云亿也。故智论第七云。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是名三千大千世界。瑜伽第三云。百俱胝四大州。乃至百俱胝梵世间。名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应言。拘胝即亿也。婆沙百七十七云。积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俱胝。百千俱胝名那庾多。藏论第十二云。十一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俱胝。十俱胝为末施。十末施为阿庾多。智论第四云。一一名一。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总而言之。拘未尽理。圣说众多。不可以三亿堪会通故。佛本行经第三十八。辨伊罗钵龙王事云。世尊。我何时得脱此龙身。更何时得复于人身。尔时世尊。告伊罗钵大龙王言。汝大龙王。从今已去。过若干年。若干亿。于后当有佛。出于世。名曰弥勒多施等。五分律第十五云。时伊罗钵龙王。作是念。昔迦叶等佛。记我于当来。过百千万亿岁。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当记汝脱龙身时。时今应至。当往见佛等。复白佛言。愿记我。何时当得脱此龙身。佛言。当来过百千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现于世。汝于尔时。得脱龙身。具彼应说。除三亿外。更有何亿会此教乎。又彼通贤愚经等六字。应云七。七字应言六者。良恐非也。暂诽圣言。久置重苦。㝡不可故。又极乐国。去此婆国土多小。经文亦异。然不可以笇数。不同而和会故。今作一解。弥勒所化。机宜不定。或闻弥勒。迟下人间。以生信心。或闻慈氏。疾下剡浮。以种善根。是故如来随机。宜闻而说。弥勒下生时年。久近差別。不可凡情。輙趣定其实。不尔。便违圣说。契经化物之始。阿毗达磨辨法实性。尚有称机拟宜之说。况修多罗。为化众生。而种善根。无随宜之说。理必如是。不可致恠。问弥勒出时。至人寿八万。即应经小劫。今说五十六万亿岁。下于剡浮。奈何侣焉。察云。当今向于劫末。若过五十六亿万岁。即至八万。此有何妨。又劫名不可数时者。有多种不可数。或以刹那。须申日月等。并据世间人心。力所不知。名不可数。未必唯数时行年双等。为不可数。极微含大千之界。刹那总三际之时。说五十六亿万岁。而疑修促者哉。基云。贤劫经云。人寿一千二百岁。释迦始生。睹史人寿一百岁下生作佛。睹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岁。始下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而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不应难言。释迦经增减劫。何生彼天中。岁数同唯增时。九十一劫中。有二十住劫。初住劫。减二万岁时。上生彼天。渐至百年。方下人间。弥勒初住。还增至八万岁。始下剡浮故。二菩萨在天时等。有虽二解。皆不尽理。极微含大千之界。刹那总三际之时者。乃是示理含事虗荡之门。不可以此证。法相远近故。不尔。如何可说。弥勒生兜率天。天即人之所含。更无所生故。又增劫时长。减时唯五十六万亿岁。定无是处。故今解此 相称。谓人间经五十七俱胝六十千岁。能化所化。善根应熟。彼即是睹史多天寿量。是故菩萨唯生彼天故。彼天虽复多度死生。且说最后死生寿量令生机缘渴仰心故。傍论且止。应归本文。
佛告优波离(至)兜率陁天因缘者。
佛灭度后(至)读诵经典者。
述云。第二劝生彼天。将释修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门。一辨修因人。二辨所修因。三见圣不同。四生得益。五还解本文。第一修因人。虽复无量。略有三例。一菩萨。二二乘。三凡夫。初菩萨者。有说。从初發心。乃至法云不然。八地已上。永离分段。定不应生兜率天故。今解。从胜解行地。至远行地。为欲供养一生菩萨故。为欲闻法种善根故。生兜率天。次二乘者。有诸众生。發心愿求声闻缘觉菩提之道。善根未熟。资粮未俻。于现身中。不能悟入。因佛为说兜率陀天一生菩萨。十善报应。极妙乐事。闻弥勒名。欢喜恭敬。回心發愿。故得往生。后凡夫者。有诸众生。虽受禁戒。不能护持。造众恶业。闻名悔过。离障清净。造弥勒像。种种供养。故得往生。修人略尔。
第二所修因。欲生净土。所修之因。愿兜率天者。亦须修之。故诸经论。因虽众多。今且依此经。辨彼天因。略有五种。一舍施。因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懃修功德。扫塔涂地。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种种供养。于彼天处。欲生即生。二防非因。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善业。思惟兜率持佛禁戒。一日乃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于天处。即得往生。三离散因。行众等持。深入正受。应当系念。念佛形像。于彼天处。欲生即生。四简择因。读诵经典。称弥勒名。發弘誓愿。于彼天上。即得往生。五净重因。佛灭度后。四部弟子。及天龙等。得闻弥勒菩萨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经文因虽有此五。准论必有五门。一礼拜门。依名礼拜。一生菩萨。求生天故。二赞叹门。至心称叹。一生菩萨。智慧光明。一切功德故。三作愿门。生兜率天。修彼菩萨所行所成四观察也。所观有三。一观彼天上功德㽵严。二观彼一生菩萨功德㽵严。三观彼天众功德㽵严。庄严既多。不可具论。五回向门。不舍众生。回向为首。所作功德。回以施之。共生天上。故以此五门。资前五因。必生彼天也。第三见圣 故。不成二因。以十行中分为二故。基云。六事法者。一精进修福。敬恩悲田中。所作业等。二威仪不缺。坚守诸前行。自住轨则等。三扫塔涂地。修饰道场。正理制多等。四香华供养。四事什物。随洽济等。五凡夫行三昧闻思等定。圣人入正受。随所得禅。或凡三昧。非六行足。六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闻思。亦名三昧。六读诵经典。演说修习十行法等。且举偏胜。易行上首。有此六事。其中一一。具摄众业。此解不尽。离威仪不缺等。更无诸功德故。由此初解。于理为善。事虽有六。行唯有三。谓戒定慧。威仪不缺。即止戒行。扫塔涂地。香华供养。即作戒行。行众三昧等。即定行也。读诵经典。即慧行也故。地持论云。六度之中。前四戒学。次一定学。后一慧学。即其义也。傍论且止。应释经文。精进之心。遍筞诸行。故云懃修。威者畏也。仪者轨也。戒与威仪。虽复不同。且表总义。塔即佛塔。地即僧地。供即供具。亦云备也。定行非一。曰众。渊奥难穷。曰深。三昧即三摩地。此名等持。今云。三昧。此云正受者。谬也。前行后入者。影略也。总而言之。若具修六。或能修五。上上品生。若修三四。上中品生。若修一二。上下品生。生于净土。既有九品。生兜率天。亦有九品故。问既不断结。应生下界。如何可说入正定耶。答有义。由此欲界亦有定心故。唯识论亦云。欲界有轻安。不然。彼说。定加行亦有轻安故。智论云。电光定者。谓欲界定者。约随转门。而作此说。此即虽居下界。专修六行。以澄三业。离诸乱想。故同正受。
如是等人(至)如得六通者。
述云。第二教回愿有三。初叹业胜。次辨摄念。后辨回愿。此初也。虽诸凡夫不断结使。异于圣者。若修六事。神用广大。必定往生。如得六通圣者无异。即叹慧行也。
应当系念(至)称弥勒名者。
述云。此次摄念也。以念形像。类恻真应二种法身。故念形像。此显虽复修行。仍须正念心想形容口恒称念。即行众三昧等也。称弥勒名。即前慧行也。有说。念佛即意业。称名即口业。义亦可也。
如是等辈(至)發弘誓愿者。
述云。此后回愿也。如上所说。行六事辈。极少。但能于一念顷。至心不犯。持八戒斋。随修净业。發愿资助。回向定生。言一念者。非余时犯。唯一念持戒。初唯發愿一念持。何况多时。受八戒斋。即前戒行。修诸净业。即前扫塔涂地。香华供养。虽复修因。必资大愿。令定天果故。须發四弘誓愿。
定出生死。除烦恼故。既生彼天。住于梵行。故于华上。结跏坐也。
百千天子(至)以散其上者。
述云。第四诸天赞劝有三。初散华。次赞叹。后劝归。此初也。摩诃曼陀罗华者。即大适意华。此表内心。以心念故。以华散之。
赞言善哉(至)来生此处者。
述云。此次叹也。所行所得。既皆深极。故再言善哉。由习大因。令成胜果故。善男子者。叹修行之人。阎浮提者。叹所修之因。生此处者。叹所受之果。
此处名(至)汝当归依者。
述云。此后劝归也。处名知足。由此不躭生死。主名慈尊。故能垂矜苦厄。归依即覆护义。谓覆生修善。护离众之心。离众恶故。不堕三涂。生诸善法。得见弥勒。
应声即礼(至)生死之罪者。
述云。第五生彼利益有二。初灭罪之益。后不退益。此初也。白豪相光。即所观之处。利益大故。无间罪劫一增减。余处罪劫岁数。为之末劫。凡夫行多。庸鄙能超恶境。祈彼净方。夙运不弹。生为上品。况乎灵景独在出豪光。心专谛观。不超生死者也。问随观一相。应得灭罪。何故偏说白豪之相。答白豪相光。以诸功德之所成。故如大集经第三十七云。云何菩萨助道无尽。菩萨所修助道功德无量。无边菩萨于中。不应限量。何以故。一切众生。若去来现在。及声闻缘觉所有功德。于佛世尊。始是成就一毛孔功德。如是一一毛孔所有功德。聚集成就。如是成就如来一相。如是一一相至三十相。聚集百倍功德。始成如来眉间豪相。乃至修集。倍是豪相。百千功德。始成如来无见顶相。问豪光既有如是功德。何故但灭九十亿劫之罪。答理实灭罪。随自心力。多少不定。今且随机。宜闻而说。
是时菩萨(至)无上道心者。
述云。此后不退益也。随说往缘。今悟前业法。因知自成不退。昔不退者。更为坚因。随其位次。成上發心。
如是等众生(至)值遇弥勒。
述云。第六总结成上有四。一得生上。二随下生。三值贤劫佛。四值星宿佛。此初也。三业俱净。六事齐修。后生彼天。此复何恠。随修六事法。少净三业。心期不二。后定上生。
亦随弥勒(至)第一闻法者。
述云。此次随下生也。父母之道。当感天然。虎啸风生。此事何惑。六事满三业圆。上品生彼者。随初会而闻法也。
于未来世(至)一切诸佛者。
于星宿劫(至)受菩提记者。
述云。第四值星宿佛。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供佛之心。当有余善故。亦逢当劫之佛。㽵严星宿之名。未见圣说。义准贤劫。解亦无违。彼二劫中千佛曾㽵严。及当例星宿而生。故仍名焉。此中将赞三劫。略作四门。一建立之意。二佛出之时。三三劫次第。四还解本文。第一建立之意。问有何义故。立此三劫。答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尔时释迦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往佛名。深心敬礼。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佛。于过去㽵严劫中。得成于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如来。于贤劫中。得成于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未来星宿劫中。当得作佛。无垢称经第六云。过去转轮王。名为宝盖。今宝焰如来。轮王千王子。今贤劫千佛月盍王子。今释迦是。智论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诸净居天欢喜故。名为善净居天。何以知。此劫当有千佛。前劫尽已。廓然都尽。后有大水。水底涌出千枝七宝光明莲华。是千佛之相。净居诸天。因此知有佛。以此言之。即由三千人發心因缘。故立三劫。而非过未必有此三也。
第二佛出之时。问此三劫中。既有千佛者。为一成坏有千佛。为经多成坏劫。答真谛三藏云。成坏空劫。皆无佛出。唯于住劫。有佛出世。于二十劫中。前十劫中。有佛出世。后十劫无。前劫中。前之五劫。亦无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孙佛出世。第七劫中。拘郍含牟尼佛出。第八劫中。迦叶佛出。第九劫中。释迦佛出。第十劫中。弥勒佛出。从弥勒后。无量劫中。空无佛出。故知千佛不得出一成坏劫。又若贤劫有千佛。即言同在成坏一劫中。亦过去㽵严劫中有千佛。应同在成坏一劫中。若言同者如何。藏论云。如彼过去庄严劫中。末后三佛。毗婆尸佛。即于九十一劫中。初劫出世。如尸弃佛。毗舍浮佛。即在三十一劫中出世。已后无佛。乃至第九十一劫。即贤劫之初。有拘留孙佛。㝡初出世。既说庄严劫中千佛。末后三佛。经九十劫中前后出世。将知贤劫千佛。亦不同在一成坏劫。奘法师云。 增至八十亿。贤劫经亦同一劫增减之也。然立世经云。成已住者。几多已过。几多未过。八小劫已过。十一小劫未来。第九一劫。现在未尽。此第九一劫。几多已过。几多未来。未来定余六百九十年在者。于大无妨。正是小乘宗故。问复如何知大乘宗中三劫已后。更无百劫修相好业。答优婆塞戒经第一云。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祇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若三劫后。更有百劫者。释迦不应补迦叶佛处。故知大乘菩萨修因。但经三劫。无別百劫。有义。二宗互通。各所引文。非也。真实随转二门故。
第三三劫次第。问此三劫次第。无间起不。答有说。初㽵严劫。望于贤劫。定应无间。故药尚经说。庄严劫千佛㝡先成佛。名和光。㝡后成佛。名毗舍。毗舍即前九十劫中。第三十一劫佛。是也。以此劫后不说別劫。至第九十一劫。方说贤劫。即知前九十劫。以云名庄严劫。其星宿劫。圣说不定。大般若第九云。佛告阿难陀言。此从坐起。无量苾𫇴。从是已后。六十一劫。星宿劫。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大幢相如来。以此将知。六十一劫为星宿劫。星宿劫前。皆名贤劫。贤劫经第十云。尔时普广意转轮圣王。即定光如来是也。其佛侍者。名曰无损智。比丘者唯卫佛是也。其王千子。是贤劫中千佛。过千佛已。六十五劫。当断无佛。然后有劫。号大名称。皆同斯劫。成㝡正觉。其彼世时。八万大臣。在大名称劫。而复道觉过劫已。中间断绝竟。八十劫都无佛兴。然后有劫。名喻星宿。其八万大臣。于斯劫中。成㝡正觉。过星宿劫。中间断绝境。三百中劫亦无佛兴。然后有劫。名重清净。此转轮圣王后䌽女八万四千。当于其劫。成㝡正觉。以此言之。贤劫已后。有大称劫。然后乃有星宿劫。中万佛出世。问药尚经说三劫千佛次第而起。如何此经说。贤劫后更有多劫。方说星宿劫。答应作二解。初解。药尚经星宿劫。即贤劫经大名称劫。但恐名滥后星宿劫。以异名说。其实名无別故。大般若经云。从是已后。六十一劫。星喻劫中。当得作佛。故知大名称劫。即星宿劫。后解。劫量长短不定。星宿劫者。总含多劫故。大般若经说星宿劫初。名星宿劫故。但说六十一劫。为星宿劫。贤劫经说星宿劫终 缚象三种。对法据多分。且说三种涅槃。意通捉矩之属。对法乐损涅槃中。无初八开差別故。即对法四。俱彼生故。对法谗揲。即是两舌。名別义同故。杂心小宗。但说重者。名非律仪。余者轻故。由此义故。头数虽別。而不相违。有说。此恶律仪亦摄一切犯戒恶行。非也。处中之恶。应成恶律仪故。傍论且止。还释文。其堕耶见及恶律仪。有佛无中边。诸方皆备有之。若闻弥勒名。皆定不堕。三业归依。深心欢喜。四等宿愿。威力加故。
恒生正见(至)不谤三宝者。
述云。此后有善有三。一恒生正见。即反前耶见也。二眷属成就。即反前恶律仪也。三不谤三宝。即反前不堕暗处。不生边地。恒逢三宝。生信向故。不但中品无恶。有三善上下品生。随应立有。欲明闻名者。改八部之异形。受四生之胜体。偏于中品。而独说之。
优波离(至)速得清净者。
述云。第三辨下品生。即众犯戒。悔净往生也。于中有三。初悔归罪灭。修行往生。次见圣不退。后值未来佛。初又有三。初罪灭。次修行。后往生。此初罪灭有二。一者先受戒禁。而后犯之。二者先不受戒。造众恶业。闻名归礼。两手二足。及以头首。五体投地。至诚忏悔。罪速清净。
未来世中(至)礼拜系念者。
此人命终时(至)得往生者。
述云。此后往生也。犯戒造恶。归依清净。闻名修行。命欲终时。菩萨放白豪之妙光。灭其罪暗。雨绮华之丽色。长其道种。佛天来迎。表慈深故。须臾往生。显业胜故。总相虽然。委悉说者。忏悔造像。供养礼拜。及系念者。下品上生。忏悔造像。供养礼拜。不恒系者。下品中生。忏悔造像。供养而已。不恒礼拜。不常念者。下品下生。虽归悔罪得销除。不造形像。供养礼拜等。或但形像。或但供养。或但礼拜。或但系念。或一称名。亦下下品。设不生彼。三会之中。亦得度脱。
值遇弥勒(至)得不退转者。
于未来世(至)诸佛如来者。
述云。第三当值佛也。即于当来。得值星宿劫。后恒沙诸佛。而非星宿劫中诸佛。不尔。便违上品三生。唯值星宿劫诸佛故。此上往生。虽复三类九品而生。并内众中。亲得见佛速闻法也。若生外众。虽第九品。任运后时。还成不退。佛号慈尊。善自长故。此述初修行往生已讫。
佛告优波离(至)作大归依者。
述云。第二总劝归圣证得善利有三。初圣作归依。次归者不退。后见光受记。此初之也。释迦灭度。五道众生。沈沦苦海。无所依恃。既未逢真报之佛。皆属慈尊。作归令度。若不见者。便失大利。故云大归依处。
若有归依(至)得不退转者。
述云。此次归得不退也。有说。归依弥勒。即得入位益。不然。入位即入十信故。多劫修行。得入十信处信处说故今。解值。弥勒必得菩提故。得不退转。
弥勒菩萨(至)即得授记者。
述云。此后得授记也。多陀阿伽度。如来也。阿罗呵。应也。三𦵧三佛陀。正遍知也。其得圣者慧瞩智光。若凡夫人。眼见金色。因既不退果□无上。
佛告优波离(至)系念思惟者。
述云。第三示归圣者。灭罪多少。三类九品。愿往生者。修十善行。念名恭敬。灭罪异故。于中有二。初辨乐生业满得生。后辨不乐行亦未满。初又有四。一令念。二劝行。三教愿。四灭罪。此初也。即以系念思惟。善心为生。兜率天因也。
欲念兜率陀天(至)行十善道者。
述云。第二劝行也。且论持戒。不说余业。举其极少。一日至七日。亦得往生。何况多年多生修行。以一切善。十善摄尽。故思念之。行据重者。名十善道。有说。別以前行。为往生因。总以十善。为往生因。不然戒及业道。行修別故。
以此功德(至)当作观者。
作是观者(至)生死之罪者。
述云。第四灭罪有三。初逢缘驻想。次闻名起敬。后礼拜投诚。此初缘有三。初有情。即见一天人也。随遇一有情缘。即念弥勒。有苦念㧞。无乐念与。恶者念除。善者念摄。胜者欣求。劣者念厌。善友念崇。恶友念拒。复诸法。即见一莲华也。随遇一法。即念弥勒。好法思供养。恶法不遇。染法欣断。净法欣修。然今且举 念。一切时念不暂休废。若一念顷。念灭千二百劫生死之罪。慈氏宿愿念者心专。故致于此。
但闻弥勒名(至)生死之罪者。
若有至心生死之罪者。
述云。此后礼拜投诚。以首至地。日夜相续。除罪百亿劫。身心等归。并皆重故。此为㝡重见豪。第二一念顷。第三闻名合掌。第四轻重异故。问何故见身豪相。不如遥念。答见佛身相。灭罪寔多。良以遥念行而难生。见归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劝作难修。后劝作易行。又人间苦重。欣意殊深。天上乐多。厌心诚浅。又遥念者。一念顷时长故。意念故。见光者。𫏐时间时短故。眼见故。故遥念者灭罪多。见光豪者灭罪少。问闻名归念。灭罪多少。经有诚文。造形供养功德。亦有多少。答功德更多。作事相续念。亦大故。此中且举少念少礼一𫏐归闻。若数数听闻。频频敬礼。朝朝供养。功德更多。前三品修。但辨得生之福。未论灭罪之相故。至于此方。示归圣者。灭罪多少。有义。一念称名。唯有语业。而无余二。闻名合掌。亦有身业。至心敬礼。具有三业。故灭罪多少不同。然不身语二业必有意业故。然贤劫经约下位菩提。称供礼拜。故云除百千万阿僧祇劫生死之罪。亦不违此也。
设不生天(至)發无上道心者。
述云。第二不乐生天业力未满。未满善故。龙华三会亦發道心。前乐生天。三品业满。龙华三会。皆悉得道。此唯發心。故有差別。菩萨处胎经第三云。汝生快乐国。不如我国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受我五戒者。次说九十四受持三归者。后说九十二一称南无佛。据实。上品生修六事法。而言受五戒。初会得度者。且举修六中威仪不缺而已。上品下生。唯一事故。受持三归。第二会度者。中品上生。具三业故。一称南无佛。第三会度者。下品下生。唯口念故。彼经略举三中各一所修。故不相违。问预造弥勒当成佛形者。从后境中生福耶。答有义。从未来境生福。以心信未来故。而为赞美。即时大士当得作佛。故造佛形而菩萨善资。若追造佛昔菩萨形。亦有两义。例之可解。有义。不然。正从去来之境發福心。亦去来隔于现在。现在无资故。预造弥勒当成佛形。即于本地生。追造亦然。不尔。便违毁谤得罪义故。问若尔 来力所任持故。又涅槃云。二施果报等无差別者。以本佛同故。傍论且止。应释经文。此述初劝生彼行已讫。
说是语时(至)百千迊者。
未得道者(至)兜率陀天者。
世尊记曰(至)之所摄受者。
述云。第二佛记生也。汝等及未来下品行者。乃至一念称弥勒名。皆得生彼。况能修福持戒。上品不生。三乘五乘。皆度脱故。
佛告优波离(至)为耶观者。
尔时尊者(至)我今随喜者。
述云。第三问名喜行分有四。一问。二答。三时众获益。四喜退流通。初中后二。初赞说随喜。后正问持名。此初也。叹凡及圣功德业果故。成前说皆通二感。闻说庆悦。故言随喜。
唯然世尊(至)何名此经者。
述云。此后问持名也。唯然者。敬诺之词。此经要妙。如何受持。行之仪轨。复何名之。
佛告阿难(至)莫断佛种。
述云。第二答有二。此初答受持也。我今灭度。末代无依。故欢受持。勅令不忘。为令未来近受天中之法乐。舍四趣之沦丧。远示菩提之妙相。出三界而超骧。经在有植善根。法灭便须断佛种佛。谓圆觉种名为因慧。学故慧生。不学种断。
此经名至(至)如是受持者。
述云。此后正答名也。说弥勒菩萨涅槃之事。故以为名。示生彼相。令有瞩观。劝进發心。流通万代。依名释义。如是受持受。谓领纳在心。持者任持之不忘。
佛说是语(至)首楞严三昧者。
述云。第三时众获益有二。初圣益。后凡益。此初也。或有经云。十方菩萨。此即善慧地满心菩萨。闻此经故。得入第十地健行之定。以此证知。变化身亦化地上菩萨。不尔。当知虽复一会。所见异故。闻他受用身之所说法。而得法云。首楞严定同时处凡圣麁妙之身。佛地论说故。有说。十法菩萨。闻此经故。即得进成金刚三昧。不然。无別说故。
八万亿诸天(至)弥勒下生者。
述云。此后凡益。即此方兜率天众得益之也。非但当时發心。亦愿未来随生故。
是何种姓故。今作一解。一者菩萨行法不厌生死者。受生死苦。行利乐故。乐生天者。托胜所依。修妙行故。于一切生。受尊贵故。处劣自体行不圆故。生天得见弥勒佛故。不同二乘厌生死苦。恐天放逸。不乐生也。二者爱敬无上菩提心者。即示修胜行求大菩提。于弥勒所。闻大法故。不乐大乘。希小果者。随受生处。欣涅槃故。三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愿于恶界为作善。利苦有情。所希行救济。不愿净土。作余佛弟子。欣无苦有情可行济度。无苦可厌。欣心不深故。又释迦末法。持戒犯戒。有戒无戒。释迦皆嘱。弥勒度之。自揣解行。难生净土。可为弥勒作弟子者。于上所说。天宫处所。应作是观。其观者后。
作是观者(至)上妙快乐者。
述云。第二教生彼行也。欲生彼天。即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二持具足戒。即是出家五众所受。皆名具戒。懃[箱-目]等戒。虽非具戒。具延方便。故立此三戒之所以。广如瑜伽论。四身心精进。不求断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退故。不求断结者。非作精进。六行断结。断结便生上二界故。五修十善法。足离煞等。广如对法等。今此且论。凡夫散心。五麤因行。感内外院增上果业。未是巨细分別解释。生彼业因。广劝生中。方具教示。虽修此因。要须一一思惟彼天上妙快乐。回愿生故。前行非观。观为首故。思惟彼乐。
作是观者。
尔时优波离(至)极妙乐事者。
述云。第二辨内果有三。初發请。次广答。后结劝生彼。初又有三。初请仪。次叹胜。后正请。此初二也。
令此大士(至)何时生彼者。
述云。此后正请有二。初问此没。后问生彼。不以对没。难以显生。故兼足也。有义准答。即有五问。一问。弥勒既生兜率。从今已后。示知此人更经几年何月何日。人间命终。上生彼天。二问。弥勒舍命之时。身在何国何村何家。三问。弥勒临命死相。四问。弥勒死后殡相。五问。弥勒天上受身之相。虽有五问。问中略有㝡初之问。此解不然。中间三答。傍乘义故。非別问也。
佛告优波离(至)二月十五日者。
述云。第二佛答有四。一答此没后。二答生彼。三住天寿 表闻受记。修十二住。得度生死十二缘起。二月者。即春阳之月。种植根裁。华菓谷荣。百兽孚乳。此中二月。况二种法身。阳春和液。人所爱乐。即喻智者。乐于如来常乐我净。种植者。喻闻法欢喜。發菩提心。根裁者。喻于十方诸大菩萨。来诣佛所。咨受大乘之法。孚乳者。喻佛弟子。生诸善根。华喻七觉。菓喻四果。以是义故。二月没也。其十五日。亦有十一事。一者破暗喻破无明。二令见道非道。喻说正道耶道。三令见耶正。喻示生死涅槃。四除郁蒸得清凉。喻令人远离贪嗔等热。五破萤火高心。喻破外道光明。六息贼盗之想。喻破烦恼结贼。七除众生畏恶兽心。况灭畏五盖心。八敷优钵罗华。喻开众生种善根心。九合莲华。喻覆盖众生五欲之心。十發行人进路之心。喻起众生进修趣向涅槃之行。十一令诸众生。示受五欲。多获快乐。喻令诸众生示修解脱。以是义故。二月之内。上十五日。以命终之。准涅槃经。理必应然。佛与菩萨。虽覆不同。利乐之意。等无异故。
于此波罗捺国(至)还至生处者。
述云。第二假处也。波罗捺者。云江绕城。劫波利者。此云捉髑髅鬼。波婆利者。此云大护。即于本国本村本父父生之处。释迦欲表此方缘毕。余方教化。故于迦维生。俱尸那灭。慈氏菩萨此缘未尽。表于此灭。复于此生。行利他故。还本生处。而命终也。母家即南天竺波婆利国。故名还至。问弥勒性慈。何故父母皆波婆利。答慈氏即表德之姓。波婆利者。本俗之姓。(更勘)然弥勒生处。圣教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告善哉童子言。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波罗门家种姓中生。为欲灭彼高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族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欲化度被诸天故。贤愚经同。第十六云。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有补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相好备满。辅相增悦。即召相师。相师占言。有大德之相。故国人民悉闻弥勒所有高胜德相之声。国王闻之。怀惧忧。此子有德之相。必夺我德。欲煞其子故。即勅辅相。汝子可将来。吾欲见此因缘故。辅相密遣波婆梨所。此波婆梨。在婆梨富国令彼养。乃至广说。今此上生经。亦异彼二经。如何可会。答 別答初反故不。答尔许时下生故。
佛告阿难(至)执在心怀者。
述云。第二如来许说弥勒出世者。正许佛问。兼佛经几时。国土丰乐者。许境丰乐。弟子多少者。许弟子翼从。恐闻而忘失。说即无益。故思在心怀。
是阿难时(至)即还就坐者。
述云。第三阿难领旨。歛许说之旨。故曰受教顺定坐。故还就坐。
尔时世尊(至)于此国界者。
述云。第四佛答问有二。初正答问。后劝修因。初又有四。一答境丰乐。二答佛。三答弟子。四答几时。答众问中。兼辨神变。故不別答。初又有四。一国邑庄严。二地土广美。三人民相和。四王臣胜善。初又有三。初城邑庄严。次龙王加好。后鬼神除恶。初又三。初时。次处。后城。此初二也。说此经时。望弥勒出。经五十六亿万岁。故云将来久远。上生经曰。如弥勒下生经说者。即指此也。有说。经半劫故。将来久远。但上生经为宜物闻故。约彼天寿。而说五十六亿万岁。此说可也。义之如前。装法师云。西方说故。王舍城是香第城。未来有王。名饷佉。所都大城。名鸡头未。此名慧 檀那越披提罗达。所在国名。波罗那夷。今我释迦文佛。父字悦头檀。刹利种。母字摩耶。所治国名迦维。准义而言唯卫等。佛父虽是国王。而迦叶佛父应非国王。以云所在。不言所治故。长阿含第一言。迦叶佛父名梵德。波罗门种。母名曰财主。是时王名汲毗王。所治国名波罗捺。余虽异名。华夷不同。应无违也。毗婆尸佛时大臣。名提舍。余者可勘。
斯能分別(至)国界若干者。
述云。此次叹现在智。现在国界既无数量。不可具论。略如十住婆沙论。
亦复明了(至)真等正觉者。
述云。此后叹未来智。智虽复照当来诸佛。庆喜欲问。弥勒化导故。且举蠰佉时之事也。
欲闻其变(至)为经几时者。
述云。第二陈请。请其五事。一佛神力。即变也。二徒众多少。即弟子翼从也。三弥勒成佛。即佛也。四依报庄严。即境丰乐也。五住世之时。即经几时也。有说。变者。国土人民。前后不定。故言变。非神力变。无別答故。几时者。问五十六亿万岁之时。而非住时。不然。如来 前五因皆见菩萨应化二身。而来迎接。约增而言。唯修施因。以得见圣。由其施行。能舍财物。造立形像。种种供养。表圣圣故。见应化而来迎。接问禅定智慧二种因缘。何故不见。乃约施行。以彰见圣。若据实而论。修定慧因。皆有始修终成之义。若约终成合理之定。内证真智。实见菩萨应化来迎。今据始修。不契理证。所以不见已成施行。所表处胜。故约之辨。见上生不同。
第四彰生获益。因既众多。获益遂异。虽复无数。旦依此经。得益有二。一灭罪益。二闻法益。初益有六。一归依得益。如经云。礼已谛观眉间白毫。即得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二礼敬得益。如经云。若有礼敬。弥勒菩萨。除百亿劫生死之罪。三闻名得益。如经云。但得闻是弥勒名者。不堕黑暗边地耶见诸恶律仪。四灭罪得益。如经云。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生死之罪。五闻称得益。如经云。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六悔过得益。如经云。男子女人。犯诸禁戒。造众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悔忏。是诸恶业。速得清净。后法益有三。一闻法获益。如经云。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因。不退转于无上道心。二遇圣获益有三。一现值圣益。如经云。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剡浮提。第一闻法。二生值圣益。如经云。值遇贤劫一切诸佛。三后值圣益。如经云。于未来得值恒沙等诸佛。三授记获益有二。初为弥勒。受菩提记。如经云。若有归依弥勒菩萨。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菩萨成佛。见佛光明。即得授记。后为诸佛授记。如经云。于星宿劫。亦得值遇诸佛世尊。于诸佛前。授菩提记。傍论且止。应归释文。第五之门也。于中有三。初劝生彼行。次众發希愿。后结成正观。初又有三。初修因往生。品类不同。次总劝归圣。证得善利。后示归圣者。灭罪多少。初中后三。初上品因生。次中品因生。后下品因生。初中复六。一示修因。二教回愿。三正往生。四诸天赞劝。五生彼利益。六总结成上。初又有二。初总表。即懃修功德也。后別解。即六事因也。何者为六。一护戒行。即威仪不缺故。二敬塔行。即扫塔涂地也。三供养行。即以众名香妙华供养也。四等持行。即行众三昧。入正受也五读诵经行。六诵经行。即读诵经典也。有说。一威仪不缺。二 小乘宗既有不同。如何诸教令可准一。今作此说。依小乘宗。三劫未必无间而起减。佛善少故。今依大乘。三劫定应无有间绝。善根多故。成住坏劫。如次名为庄严贤劫星宿劫。理无违故。傍论且止。应归释文。第四之门也。菩提名觉。觉诸法故。授亦云受。受是弟子。授是如来。如来授与。记其必得。故名授记。弟子领意。信得不虗。故名受记。将讲授记。略作五门。一授记意。二授记者。三授记人。四时差別。五释文。第一授记意。如来授记。自有五意。一大师逆照。二因必得果。三令他人起敬。四不舍众生。有作佛义。五行位已高。由此五义。故须授菩提之记也。第二授记者。佛有三身。有说。若授二乘及地前菩萨记。唯是化身。若授大地菩萨记。通有报身。故摄论云。化身为二乘及地前菩萨说法。应身为地上菩萨说法。楞伽经说。应化佛为应化声闻授记。报法佛而授记別。智论说。法性生身佛说法。十位菩萨能受。此解不然。化身既化大地菩萨。应身亦应化二乘凡夫故。若不许然。便违佛地论。神力加而令暂见故。法身虽复说法与授记。义有异故。应说诸能授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思之可解。第三受记人有五故。资粮论云。一未發心。二共發心。三隐覆。四现前。五密意。前四授大乘人。后一授小乘人。初未發心者。有说。当十信位。由得增上信故。不然。十信已前。尚已發心。况亦十信而未發心。今解。无始之来。至未發菩提之心故。庄严论。判为性地。即性种姓故。如首楞严经云。是人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祗劫。当得阿耨菩提心。次共發心者。有说。十解十行位。由得增上行故。不然。十信亦已發心故。今解善法欲去。名为發心故。彼论云。成熟善根。种菩提种。得增上行。但欲解脱诸众生故。即發心时。入不退转。无堕落法。离八不闲。(即八难也)次隐覆者。始从十向。至七地位。若闻自授记。于六度行。不發精进。不闻更發。欲使断他念。此菩萨懃心精进。几时得菩提疑。故与授记。有说。乃至七地未得。法尔不退。于行有时退故。不然。初地已行。必不退故。次现前者。若菩萨成就。出世五根。得无生忍。住不动地。时非前后。诸佛现前。授记作佛故。后密意者。如法华经说。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语如。
校注
插入首题○释宋居士沮渠京声译本 宝下佚失 帛欤皂欤原本字体不明 说下佚失 八下佚失 石下佚失 时疑持 珠下佚矣 齐借疑济苦 者下佚失 忽下佚失 顺下佚失 豪与毫同下准之 影疑显 五疑三 德疑得 赤字更勘 间现流本作中 千下佚失 后疑复 是下佚失 乎字更勘 当下佚失 上下入生字见 重疑量 而下佚失 拘下佚失 此下佚失 圣下佚失 行法一作法行 者下佚失 出字疑剩 善下佚失 云下佚失 之下疑有脱字 终下佚失 补入名字 退下佚失 补入故字 举下佚失 位字字体不明 尔下佚夫 形疑显 云字疑剩 故下佚失 是等四十五行恐释別译经文 寿下佚失 答下佚失 慧下佚失 来下佚失 二下佚失【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1 册 弥勒上生经述赞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拔苦与乐。大慈悲法。大慈以无嗔善根为体。大悲以无嗔痴为性。此各有三。一有情缘。缘假有情故。二法缘。不见有情。唯有法故。三无缘。法相亦无。唯有真理故。或有情缘。缘有情起。法缘。缘十二分教起。无缘。缘真如起。无所缘故。弥勒慈导万物。故演慈悲之法。昙谶云。此宝树中。亦有金鸾宝凤白雀赤雀。略而不说。更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