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来现佛(至)念诸佛耶。
述曰。第□□□□二。初举意。二何故下举相结问。□□□也。法位□□相念以三上心者故佛今嘿然现相□□不自照乎等□□□□□□定辞。又说三世佛佛佛相念者。诸佛属缘佛及佛事。合言佛佛相念。然即昔来事无不思。何用別相。若有所不念者。可谓有別所念。故更现別相。更须別相者。今佛有不念初耶。
何故(至)光光乃尔。
述曰。结问如文。
述曰。第四叙兴分。于中有二。初叹问合仪。二如来下叙兴世意。前中有三。初如来反问。二阿难奉答。三叹今问。此即初也。
阿难白(至)问斯义耳。
述曰。二阿难奉答如文。
佛言善哉(至)问斯慧义。
述曰。三叹今问。言问斯慧义者。如来现相者。欲说净土法门。彼净土法门。是慧境界。故言慧义。即是境界阿毗昙也。
如来以无尽(至)出兴于世。
述曰。第三叙兴世意。于中有二。初总。二光阐道教下別。此即初也。言无尽大悲者。尽未来际无穷尽故。亦有本云无盖。谓无有加过故。
光阐道教(至)真实之利。
第二別。于中有五。初以法济世。二□□□逢。三叹问多益。四其知难量。五身□□世。此即初也。
述曰。二文也。
今所问者(至)诸天人民。
述曰。三文也。
阿难当知(至)无能遏绝。
述曰。四文遏(音阿达反实塞也)。
以一飡之力(至)光颜无异。
述曰。第五身兴踰绝世也。于中有三。初标立。二所以下啧所由。三如来下示所以。言一飡食者。凡食有四种。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凡夫。二清净依止住食。谓诸罗汉。三净不净依止住食。谓上界及有学人。四示现依止住食。谓佛世尊。其佛示食时。诸天转接。将生□□□□诸佛意所许。然依未现以一飡□□□多劫。此即□□□□□□无损如文。然现殊光者。且为说殊胜之法故。
所以者何。
述曰。二啧所以。问意既现殊相。何故光颜无异。此中佛答意约实德说反啧之意。执迹为难。
如来定慧(至)自在。
述曰。三如来释所以。如文。
阿难(至)汝说。
述曰。第五正说分。于中有三。初勅听。二对曰欲闻受耳。三佛告下广说。第二文中。愿乐欲闻者。但为闻也。一云显三闻也。谓愿闻乐闻欲闻。如次为生三慧。是故十地论云。闻法人者。如渴求水。如饥求食。如□□□其次第。今生三慧。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至)佛世尊。
三广说中有二。初古佛兴世。二时有国王下。明有王修行。初中先明时劫。后锭光如来下明化王。又前可见。地持云。广诸思议故言不可思议。言智者。智度论云。劫者秦云分別时节也。[革*英]亦央。梵阿僧祇。此云无[革*英]数。王免云央尽也。锭(普定实有足曰锭无足曰灯锭光燃灯也)言世自在王佛者。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名为王也。言如来者。本地云。语。无虗妄故名如来。智度论第二卷云。如法相说。如法相解。脱如诸佛安隐道来。佛如是来。更不去后有中。是故名为多陀阿伽度。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言应供者。瑜伽八十三卷云。所言应者。应受供养故。智度论云。云何名阿罗诃。阿罗名贼。诃名杀。是杀贼。复次阿名不。罗诃名生。复次阿罗诃名应受供养。言等正觉者。应言等觉正觉。如次量智理智是也。智度论云。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名正遍知。案云。应言正知遍知知者即是等觉。言明行足者。八十三卷云。明行圆满。所谓三明遮行行行皆悉圆满。又复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皆悉圆满。前是行行。后后是住行。此中清净身语意业现行。正念是行圆满。密护根门是遮圆满。由此二种。显示如来三种不护无忘失法。由不造过世间静虑遮自苦行。乐云。若具言明及行圆满。明谓三明。一宿住随念明。二生死智证明。三漏尽明。行谓合二行开三。合二者。一行行。二住行。开三者。一遮行。二行行。三住行。此中前二为行行。故言合二。其遮行能遮过非。行行能行善行。□□住心取量智相应定故。言世间□。智度论十二卷云。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天眼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神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案云问通障与明障。为同为异。答若于利根无別。若于钝根有异。何以故。若利根者。断通障时。更无明障故。明二障无別。其钝根者。虽得□通。而不得明。故知有异。□□□名身业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故知明行具足。案云瑜伽亦明能起意业。此论取所起身口。是故彼广此狭。言善逝者。八十三云。谓于长夜具一切种自利利他二功德故。案云。或有住而无善。如不得利。或有住以有善。如得利益。今佛如后人。故言善逝。智度论[*]十二卷云。修伽陀。修秦云好。伽陀或言去。或言说。是名好去好说。好去者种种诸障三摩提无量等诸大智慧去。如说。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说者。如诸实相说。不著□□弟子智慧力(云云)如是观察弟子智力而为说法。是名好说。言世间解者。如八十三说。谓于一切种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善通达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路伽备。路伽秦云世。备名知。是名世间知。问曰云何知。答曰知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尽。言无上士调御丈夫者。如八十三云。无上丈夫调御士者。智无等故。无过上故。于诸法是大丈夫多分调御无量丈夫。最第一故。极尊胜故。案云佛即大夫又多分御丈夫故。由是二戒故。□□□智度论[*]十二云。阿耨多罗。秦云□无上。问曰云何无上。答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是涅槃。不从他闻。亦将导众生。会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云云)阿名无。耨多罗名答。一切外道法可答可破。非实清净故。佛法不可答不可破。出一切语言道故。亦实清净故。以是故名无答。(云云)富楼沙。昙藐波罗提。富楼沙秦云丈夫。昙藐秦云可化。波罗提秦云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大智故。有时濡美语。有苦切□□杂语。以此调御合不失道。□□是故佛名可化丈夫调御师。问曰如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女中男大。女属男故。男能辨大事故。复次女人有五碍。不得作转轮王释天王魔天王梵天王三界法王。以是故不说。复次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譬如王来不应独来。必有侍从。如是说丈夫。上根无根及女尽摄。以是因缘故。佛名可化丈夫御师。一云□具有□多分□更不相违。□□□□八十三卷云。天人师者。由彼天人解是深义𤏊修正行有力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舍多提波□魔㝹舍南。舍多秦云教师。提婆言天。魔㝹舍南言人。是名天人教师。问曰佛能度龙鬼神等随解道中生者。何故独言天人师。答曰虽度解脱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复次。言天即摄一切天人。言人即尽摄地上生者。何以故。天上即天大。地上即人大。是故天即天上尽摄说人即地上尽摄。□云必无□□□□下有于天地之上故□□□。言佛者。八十三云。言佛陀者谓毕竟断一切烦恼并诸习气。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智度论十二卷云。佛陀秦云知者。世尊者。八十三云。薄伽梵者。怛然安坐妙菩提坐。任运摧灭一切魔军大势故。智度论十二卷云。路迦耶陀秦云世尊。八十三云。此中如来是初总序。应正等觉。谓永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故。于其別中。略有二种。所谓共德及不共德。于共德中。□□□说诸□□□□□解明行圆满等句。是不共德。案云。二乘于八解脱等定障得□解脱所知障亦名共□□□□中。几自利。几利佗。答有说初五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远法师云。前五自利。后五利他。今谓不尔。何以故者。言无虗妄何必自利。明应义中。亦云应作世间无上福田等。是何自利。应作是解。初二俱利。次三自利。次四利佗。后一俱利。问三十八云。三性法中。现前等觉。故名为佛。是何利佗。解云。能令解佗三性法故。□□□□佛若□□□□□□有何差別。唯以如实觉了一切诸法。约自利说显示善恶。□□舍恶据利佗说。问十号中□□□号以何最胜之所显示。答正行最胜是利佗故。四令三□□所摄所依最胜以丈夫士所摄。断住圆满威力四种最胜。三自利令三俱利一分所摄。智最胜者正遍知所摄。问若正行最胜利佗摄者。何故解正行最胜。云由诸如来自利利佗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念愍世间。令诸人天获得义利利益安乐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胜。□云利佗必由自利义故。且作此说。是以下云名大悲者。又说。通自利利佗。然据一相故。名大悲者也。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述曰。上来古佛兴世已。自下第二有王修行。于中有七。初闻法。二發心。三出家。四叹德。五赞佛。六叙请。七说法。此即初也。言闻佛说法者。闻世自在王佛说法。法位云。然不知说何法相。今准文相。说理事法。理者大乘二空之理。既闻大乘之二空理故。發无上道心。事者净佛国土事。闻此事故。下文中愿言义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等故。
心怀(至)道意。
述曰。二發心。言无上正真道。言發意者。明能求心。
弃国(至)法藏。
述曰。三出家学道。不领尊位如观草土。舍离五欲如弃涕唾。言沙门者。法位云。此反寂或。远云此反息恶。玄奘云。梵本正音室罗摩拏。或言舍罗摩奴。此云功劳。修道有多劳也。言沙门行者。是持业释。功劳即行故。即是五支不放逸行。一过去所犯如法忏悔。二未来当犯如法忏悔。三现前所犯如法忏悔。四如所行如所住专心故护持。是名已作不放逸行。五依已作不放逸行。案云前有二种。谓作为止。作名所行。止名所住。言名曰法藏者。此出家名。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俗名龙珍王。此王入山修道时。中臣之二女随入学道。一名缘波那。二名洗泽河。法藏山南。二女山北。钞然修行彼时国王成今弥陀。彼禄那今是观世音是。洗泽河今是大势至是也。今此经文。于世自在王佛發心修行。若据悲华经。宝藏佛所發心修行。是故彼经第二卷云。佛告寂意菩萨。善男子。我于往昔过恒沙等阿僧祗劫。此佛世界名那提岚。是时大劫名曰善持。案云释迦佛言我忆往昔劫。宝藏佛世界名那提岚。是故下云此世界当名娑婆也。彼文殊师利南方成佛时。彼佛土广大故。此娑婆世界。亦入彼土分。是下云今方汝文殊师利于未来世过二恒河沙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入第三无量无边阿僧祗劫。于此而方有佛。世界名清净无垢宝真。此散提岚界。亦入其中。彼世界中。有种种庄严。汝于此中。当成阿耨菩萨。号普现如来(云云)佛世尊。于彼劫中。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王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宝海。是梵志种。知占相。时生一子。有三十二相。璎珞其身。八十种次第庄严。以百福。成就一相。常光一寻。其身圆满。如尼拘卢树。谛现一相。无有厌足。(云云)法服出家。成阿耨菩提。(云云)尔时转轮王诸佛及圣众。于三月中。受我供养。如来嘿然许之(云云)时转轮王。顶载一灯。肩荷二种。左右手中。执持四灯。其三膝上。各宜一灯。两足趺上亦各一灯。如是竟夜供养如来。佛神力故。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转轮圣王所受快乐。亦复如是。供养终竟三曰。(云云)时王千子。第一太子。名曰不眴。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云云)第二王子。名曰尼摩。终竟三月。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如不眴太子所奉哒嚫。如上所说(案哒嚫者翻布施)第三王子。名曰王众。(云云三十八名经文自列)是时圣王及其千子。如是供养。满二百五十岁。第三卷云。尔时宝藏如来。复作是念。如是等无量众生。已不退转于阿耨菩提。我今当与各各受记。等为众现种种佛土。尔时圣王。闻是记已。即起合掌长跪白佛最白佛言世尊。我今贡宝。欲得菩提。如我先于三月之中。以诸所须。供养于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我今回向阿耨菩提。终不愿取不净佛佛土。世尊。我先已于七岁之中。端坐思惟种种庄严清净佛土。世尊。今我从愿。令我成阿耨菩提时。世界之中。无有地狱畜生饿鬼。一切众生命终之后。令不堕于三恶道中。世界众生。皆作金色。人天无別。皆得六通。(云云)愿我世界无有女人及其名字。一切众生。等一化生。寿命无量。(云云)尔时宝藏如来。赞转轮王言。善哉善哉。大王今者所愿甚深。已取净土。是中众生。其心亦净。大王。汝见而方过百千万亿佛土有世界。名尊善无恬。(云云)大王所愿无异种种庄严佛之世界。等无差別。悉已摄。无量无边调伏众生。今改汝字。为无量清净。(云云)大王。如是诸佛。灭已后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入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是时世界转名安乐。汝于是时。当得作佛。号无量寿如来乃至佛世尊。(云云)有转轮王。名无量净。王四天下。三月供养宝藏如来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过一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已。始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祗劫。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常身光明。周遍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云云宝藏佛记第一太子言)善男子。无量寿佛般涅槃已。第二恒河沙等阿僧祗劫后分。而初夜分中。正法藏尽。夜后分中。彼土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所有种种庄严无量无边安乐世界。所不及也。善男子。汝于后夜。种种庄严。在菩提树下。坐金刚座。于一念中间。成阿耨菩提。号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应供乃至佛世尊。其佛寿命九十六亿那由佗百千劫。般涅槃已。正法位世六十三亿劫。(云云记第二子言)善男子。汝于来世。当于如是最大世界。成阿耨菩提。号曰善住珍宝山王如来乃至佛世尊。善男子。由汝愿取大世界。故因字汝为得大势。解云。彼宝藏佛时發心發愿。此自在王佛时亦尔。问一佛亦名宝藏。亦名世自在王。为异佛耶。答异佛也。何以知者。且由五义故。一佛名即別故。二所化名別。谓彼时无量净。此时法藏故。三在家出家別。谓彼时在家。此时出家故。四思惟净土行时別。谓彼时七岁。此时五劫故。五男女別。谓彼时观音大势至曾作轮王之身。此时作臣之女故。问既知別佛。未如何佛为先。答未见成文。然以义准者。宝藏是先。自在王佛为后。谓瑜伽等说。發大心已。修行迳三阿僧祗劫。成等正觉。然宝藏佛记言。过一恒河沙阿僧祗劫等。今此经中。但云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乃至下文德云。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嗔觉害觉等。不言迳恒沙等劫。解云。彼宝藏佛时。至此自在王佛时。既迳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由此义故。明知彼宝藏佛先。自在王佛后也。问既论亦迳三阿僧祗劫。何故宝藏佛时。發菩提心。而迳尔所劫。答取三阿僧祗者。但舍起行时。若虽發心。而或时行退。或时行息。通取此等时。即迳无量阿僧祗劫。故无相违。问若起行时。不过三阿僧祗劫者。何故智度论第四卷。破迦旃尼弟子辈言。佛言。无量阿僧祗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故言三三阿僧祗劫。阿僧祗劫有量有限。解云。既言无量阿僧祗劫。如何得云三阿僧祗。解云。小乘三阿僧祗第六十转名为阿僧祗。故有量有限。大乘宗中。依智度论。大数百第八转名阿僧祗。故无量无限。问既知此法藏發心是为后时。未知地前四十心是何所摄。答亦未见成文。然准远法师解。此应十回向末心。是故远云此中有二。初明世间之行。二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下明出世行。地前所行。名为世间。地上所行。名出世间。下明出世行中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清之行。解云。闻地上庄严国土行已。五劫思惟。内证彼行。名为摄取。既迳五劫。能入地上。是故明知是十回向之末。然明發心。瑜伽头扬等。皆云發心有二。一世俗受發。谓地前發心。二得法性發心。谓地上發心也。若依佛性论。有三發心。一信成就發心。谓十信十解。二解行發心。谓十行十回向。三证發心。谓初地已上。此云發心者。二中是初。三中第二是也。
高才(至)超异。
诣世自在王(至)合掌。
述曰。第五赞佛。此中先叙敬相。后以颂正叹。此即初也。
以颂赞曰(至)超出无伦。
述曰。颂中有二十行。此中有二。初有七颂赞佛。二有十三颂自述所愿。前中有五。初有两颂半赞佛色相。二有半颂赞佛各闻。三有两颂叹佛福智。四有半颂赞佛断德。五有一颂半赞佛恩德。此即初也。言日月摩尼者。日月皆以摩尼所成。摩尼者翻如意。即是珠名也。
正觉(至)十方。
述曰。二文也。
戒闻(至)涯底。
述曰。三文也。言戒闻者。憬法师云。戒之闻也。闻谓名誉令闻。谓持戒芳声令远闻故。问与前何別。答前大觉之声。此持戒之声。故有差別。示可忍辱之声。六度中除施。显五度之威德。所以除施者。布施是易故。
无明(至)永无。
述曰。四文也。约根本故。约三毒而明断德。问余处中云贪嗔痴。何故此中无明为先。嗔为后耶。答解处约起多少而明次第。谓贪数起嗔次不共无明是嗔之次。今此文中。约本末而明次第。谓无明最本故先说。贪是次。谓通一切处故。嗔唯欲界。思之可解。
人雄(至)大千。
述曰。五文也。功勋(勋音述云实功。周官云。王功曰勋国功曰功日庸事功曰劳。治功曰力。战功曰多)。
愿我作佛(至)解脱。
述曰。第二以十三颂。自述所以。于中有八。初一行愿作佛。二一行愿修行。三有一行愿安众。四有四行。愿行不退。五有两行。愿摄妙土。六有一行。愿摄众生。七有两行。愿佛证明。八有一行。愿能忍苦。此即初也。言齐圣法王者。自在王佛名圣法王。第二文中云如是三昧智慧为上者。指前四土。名为如是。或有四度。离于定慧。为或有四度定慧为上首。今誓言如是四度。以定慧为上首也。第三文中云。普行此愿者。如次下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名为此愿。第四文中有二。一两行对劳而明胜。二一两行举事而显胜。言光明悉照者。逮云佛光所照。如是世界。精进修行长免难量。亦可以自身光明悉照等也。第五第六如文。第七文中有二。一一行请世自在王佛为我证明。二一行请世自在王以佛神力十方诸佛令知我心。言發愿于彼力精所欲者。指前所求事。名为于彼。即彼六度等事。名为所欲。今佛为证怒力精进修行。第八文易也。
述曰。第七说法。于中有三。初反问令思。二推深请说。二如来正说。此即初也。法藏不久。入于初地。若已入初地。心平等故。庄严佛土自然现见。如余经说。有分別心故。见丘垢等。若无分別者。即见净土。是故佛告法藏。不久汝自当知。
比丘白佛(至)成满所愿。
述曰。二文也。法藏位地。既在地前。彼地上行。非其境界。是故敢问。
尔时世自在王佛(至)志愿深广。
述曰。第三如来正说。于中有七。初知机。二授法。三摄行。四明摄行成。五合显说。六陈愿行。七摄果相。此即初也。如文。
即为法藏(至)何愿不得。
述曰。第二授法。于中有二。初有愿心得果。二说相授与。此即初也。如文。
于是世自在王佛(至)悉现与之。
述曰。第二说相授与。言人天之善善者。明土之因。此中秽土因。说名为恶。净土之因。说名为善。非谓三性中善性名之为善不善性名为恶。言国土之粗妙者。明土之果。此中秽土名之为粗。净土名为妙。又说恶趣名粗。善趣名妙(粗与麤字音实无別)。
时彼比丘(至)殊胜之愿。
述曰。第三摄行。于中有五。初观相發愿。二其心下依愿起行。三具足下修行时节。四阿难白佛下明命修短。五时法藏下摄行多少。此即初也。由二缘故。發起胜心。一闻佛说譬如大海等法故。二见严净国土故。问佛通说粗妙国土。何故唯说严净国皆悉现见。不说秽土见。答虽通说二土。而彼所愿者。唯净妙土。是以佛随彼所乐净土令见。故上云应其心愿悉皆与之。又说虽通见二土。發心之由。唯是净土。是故偏说。问若如后说者。何故前前云应其心愿。解云。随乐净土之心。故言为应。虽有二说。初解为胜。且反此上为净土时。不见秽相故。
其心寂静(至)无能及者。
述曰。二依愿起行现观方便故。言无所著。不求世间果故。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又说即无所著故言无能及者。
具足五劫(至)清净之行。
述曰。第三明修行时节。劫虽有五。唯修一行。所谓其心寂静志无所著。
阿难白佛(至)四十二劫。
述曰。第四命修短。问答如文。远云如佛之命。法藏亦可尔。今谓难定。问若彼得寿多劫。劫尽之时。居住何处而修行耶。答远云余人见其劫尽。其法藏等彼国土安隐不动。故得起修。如法华经常在灵鹫山等。今案后意。始示在秽土。而经现在净土。犹如释迦。今准法华论。约日月岁数劫。故言四十二。乃五劫非谓大劫也。是故彼论云劫有五种。一日二夜。三月。四时。五年故。又说劫长短唯随人心。释迦法华会中。亦有至五十劫。彼岂净土佛耶。唯是随心造作。无別自性。以以因缘法无所有故。随其因缘。无所不有。胡可以定有长短远近之別。是故由四十二劫。故知是净土依非为定证。
时法藏(至)清净之行。
述曰。摄行多少。如文。
述曰。第四明摄行成。如文。
佛告比丘(至)无量大愿。
述曰。第五令显说。言發起悦可一切大众者。汝今所说四十八愿。能利群生。是故闻其所利。一切大众。皆能發起悦可之心。言菩萨闻已修行此法者。大众之中。有發大心。名为菩萨。闻四十八愿。自能修行。其四十八愿。名为比法。言缘致满足无量大愿者。汝法藏比丘。缘此利佗善因。遂致满足汝所求无量大愿。其所求愿。无量无边。非但四十八。然具举一二日。自下第六广陈愿行。于中有二。初明胜愿。二阿难时彼下明胜行。前中有四。初七行利愿。二以偈颂三佛语下称愿动祥。四空中下显愿成就。初中有三。初总标举。二设我得佛下別申愿。此即初也。亦可正说中有六。五如前。六正说净土因果。以此经以净土因果为宗致。此中有二。一说因。二说果。初中先愿后行。愿中小段。如法位说。今具依二解而判经文。
设我(至)正觉。
述曰。第二文中有四十八愿。然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中。但二十四者。详者之脱也。一一中皆有二。谓愿及誓。愿是希求义。誓是邀制义。皆言说我得佛等是愿言。不取正觉者即是誓言。若约义类者。束为十三愿。初两愿愿愿无恶趣。二两愿愿色相齐同。三有五愿。愿得五通。四有一愿。一无贪著。五有一愿。愿信定聚。六有二愿。愿自身光寿无限。七有二愿。愿望众及寿无限。八有二愿。愿无恶名善声普闻。九有三愿。愿往生皆得。十有十二愿。以众生及上德满严净。十一有五愿。愿光明普益。十二有二愿。天人受乐。十三有九愿。愿自界他方大士获益。初中有二。初愿愿国中无三恶道。第二愿愿有情后生不随三恶道。二愿文相可见。
第二色相齐同中。言形色不同等者。因法师云。约实而论亦有胜劣。然其状相似故。说无好丑。
第三五通愿如文。
第五愿中。言不住定聚必灭度者等者。辨法师云。定聚有三。若入僧祗数故名定聚者十信。若不退故名定者十解。第七心已上。若得真观故名定聚者。初地已上。今此文所说定聚。通于三种。以生彼国。要入此定聚。方命终故。然广明三聚。如下当说。咨嗟(音上之伊下之耶实〔叹〕叹之音也)。
第九三愿中。初愿中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法位云。是依十法起念。非是称名十念。此之上三品言除五逆等者。上三品中。无造逆罪者故。若准观经下品下生者。有五逆十恶人临终具足十念称佛名亦得往生。第二愿者。此之中三品。第三愿者。此之下三品。言十念。如弥勒所问经说。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常起悲心。除残害心。三者守护法心。不惜身命。乃至一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發一切智心。日日常念。无有發妄。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去憍慢。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论。不生味著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不生愦闹散乱之心。十者除去诸相。正念观佛。一之称佛名十念。如观经说。问若尔何故此中除五逆耶。答远法师二说。一云约人分別。造逆罪人有上有下。善趣已前常没造逆说为不。善趣位中遇缘造逆说之为上。解云。十信如以前名常没。十信已上名为善趣。若上人者。必能重悔令罪消灭。故能生彼。观经约此而说。下人造逆无重悔故。不得生彼。此经约此。故言除也。二约行分別。谓造逆之人。行布定散。观佛三昧。名之为定。修余善根。名之为散。六善为不能灭除五逆重罪。不得往生。定善力强。能消逆罪。故得往生。是故二经各据一也。广如观经疏也。一云若唯造逆者由十念故得生。若造逆罪。亦诽谤法者。不得往生。故二经各据一边。余分別如常。第十有十二愿中。言一生补处者。且约秽土菩萨有四种。一住定菩萨。谓修相好业百劫中菩萨。定离四过失。得二果报。住此定位。故言住定也。二近佛地菩萨。若通说者。亦是位定也。若利说者。知足天以落一生是也。三一生补处菩萨。知足天菩萨。受此天一生已。能补佛处故。四最后生菩萨。谓成佛之身若约净土者。未见成文。然基法师云。净土观音菩萨。虽一生补处。而不在天。不同秽土。问若依基解。今是观音。即是身中成佛耶。各后身耶。答彼亦未別说。今依解义。应述二解。一云更受后身方成正觉。以最后身方成佛故二云即是此身中成佛。即此一生中成佛故。言一生同秽土。何以故秽土一生菩萨。在于天上。净土一生菩萨。不在天上。既尔何妨秽土一生菩萨受后身方成佛。而净土一生菩萨即是身中成佛之也。亦可观音菩萨在于下处。名近佛地。彼弥陀佛将来之时。生于知是。名一生补处。更待成文。言除具本愿者。随本愿力。而受多生故。法藏誓言。他方未至一生补处位菩萨。来生我国者。必定至一生补处位也。言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者。其所求名礼香等之供养具。名为德本。以众功德由供养而起。故言德本。彼安乐国菩萨。随乐现乐前供养之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言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者。谓能演说一切智之境故。言金刚那罗延者。那罗延是梵音。此翻胜力。然毗细天力等风轮力。是故同得那罗延名。(出元晓师金光明记及小论说)经言弥陀佛身长六十万亿那由佗恒河沙由旬。既尔树下身高何成庄严。答令因师三说。一云观经所明佛。约他受用门而显殊胜。此经所明树。约变化边。故无相违。谓若变化身者。短于树故。二云佛德不可思议。彼广长身荫于一尺树。于佛非难。况四百万里者也。三云此云四百万里者。佛顶已上去佛足量。若并佛身相称之长。即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余四百万里也。亦可彼佛尺步所计四百万里也。
第十一有五愿中。言无生法忍者。初地无生忍。言无生法忍者。基云。由无法教而记忍可心故。言无生忍也。憬法师云。无生忍者。显人空智。无法忍者。显法空智。
第十三有九愿中。言净解脱三昧者。八解中第三解脱。名为净解脱。缘色解脱中。是最胜故。须別说之。又说所有三昧。离系缚故。名净解脱。言普等三昧者。由此三昧力。普见诸佛世界。故言为普。平等现见无所不见。故言为等。言第一第二第三法忍者。法位云。案人王经有五忍。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位在地前。习种性种道种。信忍位在初二三地。顺忍位在四五六地。无生忍位七八九地。寂灭忍位在第十地及佛地。今此中言第一二三者。即是初三忍。今谓即此经下所明三忍。谓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是也。
佛告阿难(至)颂曰。
述曰。第二偈颂。于中有二。初经宗长行序二正说偈颂。此即初也。
我建超世愿(至)誓不成正觉。
述曰。第二偈颂中。有十一行颂。分为三。初三行颂总颂誓。二有七颂总颂愿。三有一颂祈验。此即初也。如文。
离欲深正念(至)等此最胜尊。
述曰。第二七颂颂愿有七。一定忍慧二利愿。二神光消徐冥难愿。三开眼灭闭恶道愿。四威闭天光愿。五雨大法雨佛大修因成佛愿。七等世尊愿。此七行颂如次愿七愿。今随难解。言离欲深正念者。显定心也。以根本定离欲方得故。问何故明定。举深正念。答定品中念增上故。又说得言方深正念故。言净慧修梵行者。明慧也。若得净慧者。欲顺离边清净行。故修梵行。其所愿求。虽有众多。而胜唯定慧。故偏说之。言志求无上尊者。即是自利。言为诸天人师者。即是利他。言消除三垢冥者。远公以小乘法令灭三毒。言开彼智慧眼。闭恶道开善趣。今谓未心大小教別应作是说。消除三毒者。由彼信心故。闭恶道者。由彼智慧故。谓初见神光而起信心。内消三毒。名。
自下第二明胜行人。有经曰阿难时彼比丘也。若有愿无行。愿即虗偽。若有除三恬外离横难名济难。名济难。其济难事。是分明故。言为明济。信心既兴。智慧随生。融灭无明。暗心既净。故众生净。永不生恶道。故言闭塞。常生人天故言通达善趣门。祚(音之阿〔文〕实福也助也)戢(音什实集也)言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者。万行之中。檀那为首。四摄之行。布施为初。是以供养名众德本。言愿慧悉成满者。立愿而言所有诸慧皆悉成满能为界雄言愿。言愿我功德力者。功德慧谓智慧五愿。而言功德智慧二种成就。等此世尊。指世自在王佛。名之为此。
斯愿若克果(至)当雨珍妙华。
述曰。第三一欲所验。
应时普地六种震动。
自然音乐(至)深乐寂灭。
述曰。自下第四显愿成就。言于是法藏比丘至不虗。指上动地雨化及与赞言。名为于是法藏比丘。国彼三事。作如是念。我若具足修行圆满者。如我所以如是大愿诚谛不虗。言超出世间深乐寂灭者。既作此念已。都不愿乐世间果。深心愿乐寂灭涅槃。
述曰。广陈愿行中有二。一明赫愿行无愿行即非尽是故明以已次明其行。此中即二。一结前。二起行。此即初也。若依一解。明因中有二。一明愿。二明行。上来明愿已。自下第二明行。此即二段。如或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者。除魔梵所余名诸。即此魔梵。及诸天。即是八部之中天也。龙谓即是八部之中第二。神谓后六。谓衣义健闼波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然即诸天魔梵龙神即是八部大众也。言發斯弘誓者。四十八愿中。一一皆具誓愿。如前已说故。
一向专志(至)无变。
述曰。第二起行中有二。一总明起行。二別起行。此即初也。为得妙土而起行故。先明惠志庄严妙土。问所专志庄严妙土。是狭小耶。是广大耶。与余妙土为等为胜。又为有衰变。为不尔耶。答为此等。问故所修佛国等文相可见。问此上三中是何。答法位云。是自受用土。今谓虽有此理。而远之意。何故伏所愿土而起此行。故谓前所愿国土是众生所生。如何得是自受用土。可说此应化土。虽应化土。而无须弥七金山等。言开廓等。若依一解。正起行中有二。先正明起行。二问答分別。初中先总后別等。小同法位。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
述曰。第二別明起行。于中有四。初明自利行。二明利佗行。三明兼利行。四明行功能。前中有四。初长时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恭敬修。此即初。兆载。黄帝笔三品。今且举一十千亿为兆。十千兆为京。十千京为姟。十千姟为抒。十千抒为匹。十千匹为载。今案慧大论抄漠地大数有十五。一一。二十。三百。四千。五万。大亿。七兆。八景。九改。十俱。十一间。十二紫。十三让。十四政。十五载。然初举中间一致显其长劫。兆唯尔时如千人单也。
积殖菩萨(至)先意承问。
述曰。第二无余修。言不生欲觉等者。不生三恶觉故。此中说寻。名之为觉。理实通伺。然约麤现及初地。故且说寻也。言不生欲想等者。不起三恶想故。此中想是因恶。由恶想方恶寻起故。言不著色声香味之法者。五欲之中且举所造。故独略不说。言忍力成就不计众苦者。耐恶害忍等成就故也。言小欲知足者。小欲缘未来。知足缘现在。二中知足胜。是故四圣种中唯取知足。言无染恚痴者。无三毒故。言和颜者身业。言爱语者口业。言先意承问者意。以善意为先。故言先意。
勇猛精进(至)群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述曰。第四恭敬修。如文。
以大庄严(至)功德成就。
述曰。第一利他行。若自利不成。无由利物。故举前自利。为利生基。故言以大庄严等也。
述曰。第三兼利行。于中有二。初別明诸行。二如是下总结。前中有三。初明三业调柔行。二明六度离著行。三明神通示现行。初中即三。一意业调柔。二口业调柔。三身业调柔。此即初也。言无作无尽者。因无所作。果无所起。故谓唯假有。无实因果故。又说无作者故言为无作。无受者故言为无趣。
远离(至)兼利。
弃国(至)财色。
述曰。三身业调柔。如文。
自行(至)令行。
述曰。第二六度离著行。于中有二。初二行。二释。此即初也。
无央(至)自然發应。
述曰。第二释中。先释自利行。二释利他行。此即初也。言在意所欲等者。有意所欲。宝藏而应故。
教化(至)之道。
述曰。二释利他行。
或为长者(至)一切诸佛。
述曰。第三神通示现行。此中长者者是随类生。刹利等者是胜生。六欲天主等者是增上生。
如是(至)称说。
述曰。第二总结也。
口气香(至)而得自在。
述曰。第四显行功德。如文。
阿难白佛(至)为今现在。
述曰。法位云。自下第七摄果相。愿行若成就。终不虗忌故。今明摄果相。于中有二。初佛摄果相。二徒众摄果相。前中有七。初明成佛时节。二明器世庄严。三明报相妙。四摄命修短。五从众多小。六宝树丽。七楼阁槃欝。別中有二。初明成佛。二明时节。前中先问后答。此即初。若依一解。自下第二问答分別。此中二反问答。如文可见。
佛告阿难(至)名曰安乐。
阿难又问(至)几时。
述曰。第二明时节。此即问也。
佛言(至)十劫。
述曰。答意所见。若平等觉经。迳十八劫。大阿弥陀经迳十小劫。然是同本定说译家得失。未知是非。然因法师会小八別二说。一云实小字而言。八者是谬。何以故。此经及小经皆云十劫故。一云实十八。然小经中十者。约大数可。若依此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正。
述曰。第二器世庄严。于中有二。初修有善严。二明无恶相。此即初也。一云上来明净土因已。自下第二显净土果。义积师云。往生论释此以后经文。是故彼论云。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故。解云。若此经中不说十七功德等者。论至依何经故。言我依等。以观经等三净土经皆不说故。然功德愿与论不同者。论不同者。论求性相。经依次第。不可啧也。彼论观察有三种。一明国土有十七功德。二明国主有八功德。三明菩萨有四功德。今此经中。亦有此三种。彼论云真实功德相者。谓据胜故。且说佗受用土相。令生作乐。今此牒经文中有三。谓一量功德。二形相功德。三种种事功德。初中有二。一明宝数量。二界分量。言其佛国土至为地者。第一数量。言恢廓至限极者。第二分量。论约第二文故。云究竟如虗空广大无边际也。然明七宝。略有二种。一轮王別十宝。二诸人通七宝。言轮王七宝者。一马宝。二鸟宝。三宝藏臣宝。四主兵臣宝。五玉女宝。六如意珠宝。七轮宝。二通七宝者。经文处处不同。若约普门品及金光明经。一金银。二琉璃。三车𤦲。四马瑙。五珊瑚。六虎魄。七真珠。若依法华经第一显。一金。二银。三珊瑚。基云红赤色名脂似树形。四真珠。五摩尼。六车𤦲。基云青白开色。七马瑙。基云色如马瑙。故从之为名。今此经文。除真珠开为七。如文。恢(音苦灰实大也)言悉相杂厕至奇丽者。二明形相功德。如彼论说。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解云。光明是显色。然取镜等方圆等相故。言形相功德也。熀曜(上又作愔。音由狗实感也曜也下又作耀亦作燿。音以照实光也明也。上字又作焜。古恩反实明也)言清净庄严至第六天宝者。三明种种事功德。如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解云。经中说众宝中精。论中云备诸珍宝性。文异义同。
又其国土(至)常和调适。
述曰。二无恶相。此中即二。一明所无。二问答料简。一云即是四清净功德。如彼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解云。虽约麤相故。无三恶趣等。论约细相故。云过三界道。道谓五道。可言三界及道。言佛神力故欲见即见者。为厌秽土故。亦欲见秽土。即见秽土须弥等相。由此文故。明知欲不见时。不见秽土。问即彼净土处中见秽耶。见余世界秽土等相。答即彼净土处非別处。所以者何。见余处须弥等相。不应须佛之神力故。犹如色界眼。不假佛力。而能见须弥等故。
尔时阿难等(至)故问斯义。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至)超日月光佛。
述曰。第三报相妙。于中有三。初释迦自叹。二众圣共叹。三显说无尽。初中有二。一正明光明。二明光有益。此即初也。一云六光明功德。此中有三。一正明光明。二其有下明益。三无量寿佛至尚不能尽。重叹光明。如论云。佛慧明慧明净日除世痴暗冥故。言无量光者。数无量故。言无边光者。无边际故。言无碍光者。无障碍故。言无对光者。无与等故。言光炎王者。是最胜自在故。言清净光者。垢染不著。如莲华故。又说遇光者灭三垢故。言欢喜光者。遇者悦意故。言智慧光者。智慧所及故。又说遇者得智故。不断光者。恒相续故。言难思光者。下情难计故。无称光者。不可称叹尽其所有故。
其有众生(至)皆蒙解脱。
述曰。二明益。如文。
无量寿佛(至)亦如今也。
述曰。第二众圣告叹。文相易了。
佛言我说(至)尚不能尽。
述曰。显说无尽。言昼夜一劫者。一劫之中。昼夜不息。说不能尽。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至)知其限极。
述曰。第四报寿修短。于中有二。初明佛寿。二明徒众寿。此即初也。一云七明主功德。如论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解云。其寿长亦能善住持土及人故。
声闻菩萨(至)所能知也。
述曰。二明徒众命。一云此文八明眷属功德。于中有三。一例释寿命。二略叹数及德。三广明数量。文別可见。如论云。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解云。如来教法。若正觉华。如华从莲池。如是教法。说正遍智海之所生故。又如华成果。如是教法。能成圣果。故云净华。觉所化之众从教解生。故言化生。有人云。此经及弥陀经声闻是应化。观经是实。此不可定。
又声闻(至)称说。
述曰。第五徒众多小。于中有三。初总明数多。二略明德大。三別显初数为多。此即初也。
神智(至)世界。
述曰。三文可知。
语阿难(至)多少之数。
述曰。別明多中三。谓法喻合。此即初也。如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上卷云。佛告阿难。阿弥陀佛为诸菩萨阿罗汉说法时。都悉大会讲堂上。其国诸菩萨阿罗汉及诸天人民。无央数不可复计。皆飞到无量清净佛。悉前为无量清净佛作礼。却坐听法。越阿逸多菩萨。即起前长跪叉手问佛言。阿弥陀佛国中诸阿罗汉。宁颇有槃泥洹去者不。愿欲闻之。佛告阿逸菩萨。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若见之不。阿逸菩萨言。唯然皆见之。佛言而我第二弟子摩诃目犍连。飞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数星知有几许也。如是四天下星出众多不可得计。何为百千亿万亿。是四天下星也。解云。彼星虽多。而犹泥洹知者百千亿万亿于彼。是也。有说此文。故知定性二我亦生净土。此说不尔。要真發大心方得出故。然此文意。据应化境。
譬如(至)所能知也。
述曰。二喻如文。
经曰佛告阿难至如大海水。
述曰。合如文。
又其国土(至)自然相和。
述曰。第六明宝树庄严。此中有三。先明诸宝树。二明菩提树。三校量显胜也。此即初也。一云九明庄严功德。此中有三。明地庄严功德。二明虗空庄严功德。三明水庄严功德。初中二。先明诸树。后明菩提树。如前。如论云。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拦遍围绕故。解云。论具举宫殿。经曰举树者。约高胜故准(之韵反实相当)言五音声者。即是宫商等五行之音。既此经文明举宫商。不可须別说。
又无量寿佛(至)而庄严之。
周匝条间(至)诸佛国者。
述曰。二明虗空庄严功德中有三。一明庄严相。二对明得益。三校量显胜。此即初也。如论云。无量宝交珞罗网遍虗空种种铃發响宣吐妙法音故。此中树依地故。在地功德。其璎珞等。离地而有故。在于虗空功德之中。又有经本普流十方一切佛国。与遍诸佛国。义无相违。
其闻法者(至)无诸恼患。
述曰。二得益中有二。一对六尘而辨得益。二见树得益。此即初也。言甚深法忍者。谓无生法忍也。
阿难若彼(至)究竟愿故。
述曰。二文也。问树足他功德相。何故此中对而明益。答璎珞光明门等而见树故。此中对明。言音响等者。有二说。一。法位云。音响忍者。解树之音响。无而似有故。柔顺忍者。于解六尘无性不生乖通故名之为柔。不违于空故名为顺。堪可其理。故风为忍。言无生忍者。解诸法不生故。二。远云。三地已还。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四地已上。舍诠取实。名柔顺忍。十地已上。证实离相。名无法忍。亦可三皆无生法忍。然三慧別。故开为三。谓闻慧近从音教故名为音向。忍慧随分调心。故名柔顺。修慧观证无生理。正名无生也。言此皆无量寿佛等者。释得忍之所以。此中有六故。初一是总。余者是別。其本愿可解。言满足愿者。其利他愿是圆满故。言明了愿者。愿不虗故。言坚固愿者。不可坏故。言究竟愿者。此愿中路无休息故。
佛告阿难(至)第一。
述曰。三校量显胜。文相易了。言无非法音者。和雅之音。无倿[仁-二+圣]故。
又讲堂精舍(至)覆盖其上。
述曰。大文第七。明宫殿槃欝。于中有二。初明七宝严殿。二明池流狭卫。此即初也。一云三明水庄严功德。此中有二。一明水庄严之具。所有楼观。二正明池水。言交露者。准法华音义。二风。一云二交珠泣泣似垂露故。彼交珠名为交露。一云露谓现露。如露地也。以彼众宝而交于现处。即所以防风雨云具。
内外左右(至)不迟不疾。
述曰。第二明池流狭卫。此中有二。一正明池流。二明彼声。一云第二正明池水。如论云。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流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勘一论本无诸池带七宝渌水食八德下散黄金沙上曜青莲色)言八德水者。一清净。二香洁。三轻。四冷。五濡。六美。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病。位达皆云清净是色入摄。香洁是香入。轻冷濡是鼻入。美是味入。饮时调适饮已无病是法入。今此文中。但有三德。谓清净香洁味。如文可知。有人出过去。若后二是法入。当何法摄。是以但是前六之能迳前六摄。非別处摄。憬法师云。彼过非过。以喜乐受摄故。不可难言。如何得言心数为水德。以申水力之所起故。若谓由水而起非水物故不为水德者。亦可宫殿华等非是水故。非为水庄严。若谓能庄水故还为水功者。亦可二受由水而起。亦是水德。因法师云。清净是四尘之通德所摄。別色处摄。是故初一及后二种是通德。还四尘所摄。中间五德。义如上解。今以清净德通尘为胜。以四尘之清洁性名清净故。若依称赞净土经者。言调和冷曘自然随意者。其冷燸量不伤性故言调和。欲名冷冷应。欲曘曘应。故言随意。
波扬无量自然好声(至)名曰安乐。
述曰。第二明彼声。一云十明妙声功德。如论云。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扬(音伊汤实举人有经本波荡)问岂不妙声功德是主圆满摄。即是佛声。何以波声名声功德。答虽彼中出其三宝等声。皆是佛智之所起故。亦名佛声。以教法是佛出世之要故。言通慧音者。六通音。言无所作音者。无实因所作音。言不起灭音者。无实果起灭故。言甘露灌顶众妙法声者。授佛记声。谓第十地。言随顺离欲之者。顺涅槃故。言义者。谓义利。义利有二。一者虗妄即是世间利。二真实即具出世利。今简虗妄。故言真实。言随顺三实至之法者。顺于菩提。菩提有二。一佛。二菩萨声闻。此即佛也。今约同相三宝故。言三宝力无量等也。言随顺通慧至之道者。二菩提也。言通慧者。即是道也。通菩萨声闻之言。无有三途苦难之名者。无彼净土之三途名。以无三途故。问无三途名。应是大义门功德。何故此中说。答为欲显示但有妙声无其恶名。故此文来。是故还妙声功德所摄。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
述曰。上来明佛摄果相已。自下第一明徒众摄果相。于中有三。初明生类。二佛告阿难下。明教门。三佛告弥勒下劝励。初中有二。初总题往生类。二別显生类。此即初也。一云十一明受用功德。此中先牒后別所受用。此即初也。
具足如是(至)神通功德。
述曰。第二別显生类。于中有四。初明已生者摄果相。二佛告阿难其有众生下。明欲往生者行相。三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下。明众圣崇叹。四佛告阿难彼国菩萨下。明自土圣德。初中有四。初明内德。二外德。三形德齐等。四校量显胜。一云別明所受用中。先明内所受用。后明外所受用。此即初也。
所处(至)之物。
述曰。外所受中。先总明众具。后別明所食。此即初也。
若欲食时(至)时至复现。
述曰。別明所食。论偏约此言爱味佛法味禅三昧为食。经明外食。论明内食。更现可知乎。平等觉经云。食百味食所以不得者约实如此经。然彼经约见色闻香。故假说飡也。问色非食。何故此中举。答有举净土假食四尘为体。此解难用。远论说故。因法师云。见色益身。是独食所摄。以见色时[*]独能复受喜乐故。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至)之道。
述曰。十二明无诸难功德。如论云。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其诸声闻(至)无极之体。
述曰。第三形德齐等。一云十三明大义功德。于中先明无丑陋。后校量显胜。此即初也。如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欠二乘种不生故。此经但明无丑陋等。不说女人不生。平等觉经说女人不生。不说无丑陋等。二经皆不说二乘不生。然论主得经意故。说二乘不生。谓下三辈文中皆發心故。问若二乘不生。何故此说声闻之言。答此犹本说。论但遮二乘之劣种生于净土。不遮相相结故。言虗无之身等者。有说舍分段身故名为虗无。受变易身名为无极故。此经所明净土。但他受用。其中生者。皆是变易。此说未定。何以故。此经亦有说变化相故。如树高等。然多分所示现者。是他受用相耳。又生他受用土。皆是变易。此义非证。以七地下亦是分段生净土故。说虗无者。横无障碍故。言无极者。纵不衰退故。
佛告阿难譬如(至)类乎。
述曰。第四校量显胜。于中有三。一如来问。二阿难奉答。三如来述成。一云第二校量二段如前。
阿难白佛(至)故能致此。
述曰。二奉答。言底极斯下者。最极滓底陋下。斯与㒋音同。㒋者陋也。殆(音徒改实近几也)言皆坐前世等者坐谓罪也。谓相缘罪也。苍颉篇云。坐辜也。盐铁论曰。什伍相连。亲戚相坐。若引根本而及叶华。伤小指而累四体是也。即是相由义。言如是寿至无德可恃者。明生前过患。怙祐(音二并胡占实福也)言是故死堕至未同人类者。明死后过患也。飨(音许两实乡人饮食今此中训云资也也)又作向。又响(音二并向实应也)言服御者。若言御服者之是帝王衣服。若言服御者。服谓衣服。御谓车马等也。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至)不可计倍。
述曰。第三述成。此中有二。初述成校量。二广明胜相。若依一云无第二段。此中又有本计如。又有本譬如。皆无伤也。今此论王丑忉利天王好。然余经云。顶生与忉利王无別。所以不同者。因法师二说。一云约实大別。就对余人殊胜故。不能別见耳。一云亦有轮王与天王无別。如顶生王。然此文位多。故比而明胜劣。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至)尽极严丽。
自然德风(至)三昧。
述曰。第二明德风。一云別明所触风。约实而论。对前衣服等。而生胜乐。然具约一相故。风中方说。如论云。宝性功德草柔輭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隣陀故。论约宝性草而明所触。经约余物。各据一边。言迦旃隣陀者。此鸟名也。此鸟要轮王时方出。其羽柔輭。若轮王身不安时。来以羽摩身。身即安和。然净土草过彼故。言过等也。
又风吹(至)如是六返。
述曰。一云第十五雨功德。如论云。雨华衣庄严无量香勋故。论亦说雨衣。此中但说雨华。理实具有。然约胜故。且说华也。又因雨华而兼明地濡。言六返者。约迳一日夜也。馨(音贤映实盛光也)蹈(音宝厌伯履)芬裂(音上敷云实香和。又木香分布。下音力誓实光也美也。应作烈字。裂非此用字。此如衣割也)。
又众宝莲华(至)于佛正道。
两卷经说卷上
校注
玄一集两卷经记前后欠脱可惜而间有蠹食唯有其证文者补订之 具疑天 耶经作乎 至疑出 脱字疑剩 后字疑剩 乐疑案 十疑第下同 种上疑脱于字 障疑深 等字疑剩 慧下疑脱中字 上疑二 随解疑堕余 虽疑剩 解脱疑余一 人字疑剩 天上疑脱说字 等上疑脱现字 缘或作禄 昔字疑剩 萨疑提 现疑观 宜疑置 曰疑月 自等三字疑剩 佛字疑剩 而疑西 藏疑灭 位疑住 如疑知 德字疑剩 清疑净 头疑显 各疑名 为字疑剩 怒疑努 绕疑自在二字 垢疑墟 经疑终 以字疑剩 比疑此 详疑译 说疑设 愿字疑剩 望疑圣 叹疑赞 發妄疑废忘 不疑下 如字疑剩 六疑散 利疑別 是疑足 乐疑示 细疑纽 人疑仁 名下惜有落行 恬疑垢 三字疑剩 文疑反 欲经作颂 远疑述 二下惜有落行 化疑花 国疑感 衣疑夜 惠疑专 笔疑筭 漠疑汉 意下疑脱业字 三疑言 想经作相 尽疑起 趣疑起 案疑业 兼疑柔 忌疑妄 从疑徒 提疑恼 众经作宝 愿一作类 至疑主 论等四字疑衍 作疑欣 十疑七 鸟疑象 谓疑论 趣疑起 明慧二字疑剩 越字疑剩 知疑去 我疑乘 明上疑脱一字 是他疑是地 乖疑永 风疑名 忍疑思 风疑举 二字疑剩 去疑云 別上一有非字 名字疑剩 量疑畏 题疑显 一无乎字 者一作穪 独疑触次同 一无相字 犹疑触【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2 册 无量寿经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者早□□□□□□尊□念诸佛耶□□□□別。別中有五。初言奇特之法者。依神通轮现相异常故。又说。瑜伽第九十六卷云。复次如来有二种甚希奇法。一者显示一切诸法皆无有我。二者显示一切有情自作佗作皆无失坏。解云。今此中住皆无失坏义故。言住奇特法。如住下说法藏比丘大愿。皆是不失坏故。诸善恶业。皆不失坏故。又说。瑜伽三十八云。如是菩提名为最胜。七种最胜共相应故。云何名为七种最胜。一者依最胜故。名大丈夫者。二者正行最胜故。名大悲者。三圆满最胜□□□□□□□□□□□故名大戒者及大法者。四者智最胜故。名大慧者。五者威力最胜故。名大神通者。六者断最胜故。名大解脱者。七者住最胜故。名佗安住广大住者。解云。此七中。初据外相。后约内德。今阿难见外最胜相而念内德故。从此叹言。言住奇特之法者。总叹六最胜。言今日世雄住佛所住者。叹第七住最胜。言今日世眼住道师之行者。叹第三正行最胜。言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者。叹第四智最胜。言今日具尊行如来之德者□□谓第六三五。法位云。更无加上。名曰世尊。诸佛□□□□能制众魔雄徤天故。名曰世雄。住于五眼。引导众生。照见无过。名曰世眼。住于四智。孤檦犹秀。名曰世英。五天中最故。名为天尊。言五天者。如涅槃说。一者世天。谓世人王名为天子。二者生天。谓四天王乃至非想。三者净天。谓须陀洹等。四者义天。谓诸菩萨解诸法空义故。五者第一义天。谓佛如来坐□□□佛性不空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