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12-A 序
净慧居士刻观经成。有议之者。谓禅非意想。观经纯以想得往生。居士既已身在宗门。便当力持祖道。今毋乃使人滞于蹊迳欤。余谓兹属浅视净土之猥谈。并不知真禅之旨归也。夫參彻至明心见性。断必系念一处。不令走漏到利欲界内。与五浊相磅礴。久则心行处灭。情想俱空。法不存。佛不立。方成大解脱。奚独如来佛。是甚乾屎橛。即祖师禅。唤作盌跶丘。迩来阴识依通。而悟者比比。肯向静寂中淘去邪思。练成正觉。虽不待十六观镜像现前。九品莲托胎见佛。谅曾打并一番。日用自然清净。寂光自得现前。强似徒向册本上学言记语。造谤大般若之业。居士睹今禅敝。痛伤祖道凌夷。尽皆向外驰求。攘成倾夺恶习。特拈出此经以铖砭之。使各于斯返照。殆乃挽回风化之急助也。何可议哉。
顺治乙未秋日南湖老人褎翁行盛譔
No. 412-B 叙
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者何。生死大事也。故始于说法。终于拈华。不过欲诸众生。各证成等正觉而已。然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求其速了生死。最捷径者。莫过于參禅了道。而捷中之捷。径中之径。为异方便者。尤莫尚于念佛往生。乃世有聪明才智之士。往往鄙之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夫口诵弥陀。而心存尘垢。志希安养。而念系娑婆。诚可鄙矣。至于真能念佛之人。则渊寂通微。冥心入妙。能所两忘。事理一致。如此而亦鄙之。真天如禅师。所谓非鄙愚夫愚妇。乃鄙文殊普贤。及马鸣龙树耳。此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不可以不诵也。经中虽具有十六观法。尤以观佛为一经宗要。善观者。观一切相为非相。则能见弥陀之全体。观一切法如幻法。则能入净土之真境。观我身之无我。则能具如来之正见。是以从一如来。而见无量如来。入一境土。而周无量净土。悟一法身。而融无量法身。无念而念。无修而修。无证而证。岂非善了大事因缘者哉。天台无尽法师。教中义虎。精通三观。搆图精工。摄颂尔雅。惜年久湮芜。传布甚少。故特重梓流通。复为麤释一二典故。以便初机。俾见闻者。因相以寓目。因文而动怀。欢喜赞叹。發无上心。同结净土胜缘。即有疑者谤者。亦植善因不浅。譬之城东老母。誓不见佛。以手障面。终莫能逃。况乎一历识田。永为道种耶。是知此事。不问亲疎。无分利钝。各有自性弥陀。自现惟心净土。所以十恶五逆。尚且十念往生。散心持名。亦可同登乐国。独彼疑谤之人。笼鸟鼎鱼。翻称快乐。隙驹泡影。妄计久长。但恐一旦色力痿羸。神识迷乱。文章无灵。钱神莫挽。去路茫茫。无本可据。是使聪明才智之士。反见笑于愚夫愚妇也。敢请直下承当。共入弥陀愿海。
岁次乙未秋日武林菩萨戒弟子张文嘉仲嘉甫薰沐拜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 译
如是我闻(至)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灵山嘉会
尔时王舍大城(至)一不得往。
阇王幽父
按梵语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母怀之日。有冤恶相。占者预记。因以为名。
○调达。佛堂弟。一名提婆达多。与佛世世为仇。以种种变幻。动王子心。立大精舍。得大供养。为王子云。我杀牟尼。以作新佛。汝杀频婆。以作新王。共化世间。不亦快哉。乃教王子。放五百醉象。蹋杀如来。佛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象见怖畏。投地敬礼。佛为众云。我于尔时。手五指头。实无师子。乃是慈善根力。故令彼伏。后复以恶毒著指抓中。欲因礼拜。以中伤佛。往而未到。地自然裂。火车来迎。生入地狱。
国太夫人(至)颜色和悦。
加恶弑母
时韦提希(至)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缘起弑逆韦提哀请
佛告韦提希(至)名曰初观。
落曰悬鼓
次作水想(至)名第二观。
大水结冰
按八风者。四维八方。有八种风。致自然之乐。演妙法之音。
世有八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別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佛谓憍陈如等五比丘曰。汝知色受想行色。为是常。为无常也。为是苦。为非苦也。为是空。为非空也。为有我。为非我也。五比丘众闻之。漏尽意解。成阿罗汉。
此想成时(至)名为邪观。
七重行树
按大本云。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瓈树。珊瑚树。码碯树。砗磲之树。
梵语释迦毗楞伽。此云能胜。梵语摩尼。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染。又翻增长。谓有此宝处。增其威德。又或翻为随意。如意。
阎浮檀金。此云胜金。阎浮者。梵语云染部捺陀。乃须弥西南西域河。有此树。形高大。其果甘美。果汁入水。沙石成金。一粒置常金中。皆失色。佛身似之。
如帝释缾者。帝释梵语释迦因陀罗。此云能主。谓其能为天主。言缾者。昔有贫人。常供养天。满十二岁。求索富贵。天慜此人。自与一器。名曰德缾。而语之言。所须之物。从此缾出。其人应意所欲。无所不得。今以妙华涌出诸果。如彼天缾。出种种物。故以喻之。
次当想水(至)名第五观。
八功德水
按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輭。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
众宝国土(至)名为邪观。
莲华宝座 颂二
按西域。有甄叔迦树。具七宝色。形大须弥。此宝色似此等。因以名焉。
须弥山者。上云妙高。如夜摩天者。此云善时。以彼见光明。无昼夜之別。故云善时。
阿弥陀佛。以昔因中。作菩萨比丘。名为法藏。于世界法王佛所。發四十八愿。取此净土。摄诸善念。今愿力成。故令所依。华座若此。
佛告阿难(至)三藐三佛陀。
次当想佛
想彼佛者(至)得念佛三昧。
先作像观
按正徧知。如来十号之一。无量甚深。故喻如海。
梵语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梵语阿罗诃。此云应供。梵语三藐三佛陀。即此云正徧知。皆诸佛之总号。心感诸佛。心即诸佛。心尚能作诸佛。岂不感于弥陀。心尚即是诸佛。岂不即是弥陀。应知弥陀与一切佛。不多不少。诸佛乃即一之多。弥陀乃即多之一也。
十二部经教。总称修多罗。同名为经。
佛告阿难(至)名为邪观。
佛真法身 颂二
按佛于八万四千尘劳。皆见实相。理智冥合。故能示现相好光明。故节节云八万四千。
无缘慈者。无心攀缘。自然现益也。皆是如来慈善根力。自然成就。
慈云忏主云。欲修观者。当于一处。绳床西向。加趺端坐。项脊相对。不昂不伛。调和气息。定住其心。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稜。其毫中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静明彻。显暎金颜。停心注想。坚固勿移。然复应观想念所见。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缘。无实性相。所有皆空。如镜像月影。如梦如幻。虽空而亦可见。此皆心性所现。不一不异。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心想寂静。则能成就。念佛三昧。久而乃起。盖因相有八万。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观若成。八万皆现。而此丈五观法。更便初机。
佛告阿难(至)名为邪观。
观音法身 颂二
按宝积经中。应持菩萨。用神力上观三十二恒河沙世界。不能见佛顶。故曰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次观大势至菩萨(至)大势至。
势至法身 颂二
见此事时(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普观当生
佛告阿难(至)名第十三观。
杂观三圣
按观首相者。顶上有化佛者。观音也。顶上有宝缾者。势至也。余相皆同。
佛告阿难(至)是名上品上生者。
九品总图
上品上生 颂二
上品中生者(至)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 颂二
上品下生者(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 颂二
佛告阿难(至)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上生 颂二
按八戒斋者。一名八关斋戒。谓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及香油涂身熏衣。不自歌舞往听。不过中食。关者。禁闭八罪。不令犯也。斋以不过中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为期。
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 颂二
按具足戒者。即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也。
中品下生者(至)名第十五观。
中品下生 颂二
佛告阿难(至)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上生 颂二
佛告阿难(至)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中生 颂二
佛告阿难(至)名第十六观。
下品下生 颂二
说是语时(至)逮无生忍。
夫人悟道
五百侍女(至)發无上道心。
侍女發心
按夫人悟道。侍女發心。阿阇父王。亦证阿那含果。独阿阇世。未彰报应。心窃疑之。后阅涅槃梵行品云。阿阇世。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又大弥陀经。亦载阿阇世王太子。与五百长者子。闻说阿弥陀佛功德。皆大欢喜。愿如阿弥陀佛。佛即授记。皆当作佛。由是观之。如来法门广大。不拒来者。亦足以为十恶往生之一证云。而或又谓调达阇世。频婆韦提。皆是大权菩萨。现逆现顺。利益众生。理容有之。
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十念往生者。皆是宿善业彊。始得成就。乐邦文类云。世有十种临命。不得念佛。一善友不遇。无人劝念。二病苦缠身。不遑念佛。三或偏风失语。不能念佛。四或狂乱失心。注想难成。五遭水火。不暇志诚。六遇豺狼。无复善友。七临终恶友。坏彼信心。八饱食过度。昏迷致死。九军阵鬭战。奄忽而亡。十忽坠高岩。伤坏性命。如是十种。断不能念。应须预为修持。使净业先成。纵遇难缘。必得弥陀接引而往也。
尔时阿难(至)皆大欢喜。
王宫流通 颂二
按梵语分陀利。此云白莲华。涅槃云。水生华中。分陀利最为第一。
尔时世尊(至)还耆阇崛山。
绘图摄颂二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图颂终)
校注
论疑偏 顷念疑写倒【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2 册 No. 412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