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疏钞事义

△第一卷

云栖寺

宋咸湻临安志寺名云栖(出寺观类第十五叶)在钱塘五云山后详具云栖治平二年改名栖真寺今曰云栖复其旧也

知所先后

大学圣经章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始所先末终所后

守约施博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守约是修身施博是天下平

与知与能

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即本智而求佛智

华严玄谈云真妄交彻即凡心而见佛心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本智者即众生本有之智佛智者即究竟果佛之智

画虎不就

东汉光武时伏波将军马援征蛮遗书诫子曰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反落一筹

算也张良云请借前箸筹之是也又古人饮博以筹记罚杨纂怒尹君不同己判欲更之执笔沈吟久之纂输一筹

嫂溺援之以手

湻于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倚门而望

王孙贾齐湣王臣淖齿弑湣王王孙贾未有讨贼意归宁其母母曰汝朝出而晚归则吾倚门而望汝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汝今事王王出走汝不知其处何面目立天下乎贾于是兴国人攻淖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论语

事必师古

傅说对商高宗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父曰吾怙母曰吾恃

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覆冒之意倚赖之意

劬劳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螟蛉异姓

诗经螟蛉有子蜾臝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怀慕终身

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左右无方

礼记檀弓篇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

定省不违

礼记曲礼上篇凡为人子者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既竭心思

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又曰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心之官则思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出孟子犹司也职掌之谓得其理也)

精诚之极鬼神与通

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通之精诚之极也

孺子封侯

汉高帝初起时魏无知荐陈平才可用以为护军中尉及得天下封功臣陈平封曲逆侯平曰臣非魏无知何繇得进愿让封帝曰陈平可谓不背本矣乃更官魏无知陈平微时为里社分肉甚均社老称孺子善宰平曰使平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

用蠡测海恃管窥天

东方朔答客难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梃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浅深發其音声哉

蚁山风水

莲宗宝鉴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

田蛙井鲋

庄子曰田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易经井卦九二爻井谷射鲋

曝腮

华严玄谈云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积行菩萨曝腮鳞于龙门言积行菩萨不能入华严大道如禹门三级鱼跃不过者曝腮而还

永嘉拟之萤光

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婬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

不净错施炉鞲数息不利塚人

舍利弗教二弟子修不净观及数息观久之无益心欲反道往见佛佛问在家业何行修数息者曰守坟塚修不净者曰治金器佛令二人易观修之不久皆证道果

三心圆發

观经上品上生章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

乾曰大生坤曰广生

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宝镜遁妖

隋王度得宝镜为县令县中有大树树有神令至者必祭否则为崇度令人夜悬宝镜于树其夜大雷雨则晨视之树粉碎有大蛇死树下又遇逆旅见其家有女殊色主人云数月前有客携至此云续当来取迄今杳然度心疑其非人潜出镜女即惶骇请死我乃狐也惑人多矣今死于君手乞藏镜即当受死度曰藏镜汝得无遁乎妖曰神物所烛何处隐形愿得一醉而死与之酒大醉而寝就视之老狐死于床上其余种种灵异不可尽述

七年之病

孟子曰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如牛坏车

如牛以牵车为苦便坏其车主人复造如人厌身为苦速灭其身不知此身虽灭复受余身

生身尊特犹待辩疑

有言六十万亿那由他之身乃是生身盖净土之身胜于秽土秽土生身丈六净土生身宜尔许高大也知礼法师以十三重问答辩此决是尊特身也(出妙宗钞)

菩萨六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佛者慈悲导师念法者三世佛母念僧者人天福田念天者长寿安乐念戒者清净身心念施者普济贫穷

十心向往

于众生起大慈无损害心于众生起大悲无逼恼心于佛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于一切法發生胜忍无执著心不贪利养敬重净意乐心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于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于诸佛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诸天共器食有精麤

净名经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食色有异

三兽同河渡分深浅

永嘉集云譬夫象马兔渡河足有短长而分深浅

十门推本

音声语言名句文身通取四法诸法显义摄境唯心会缘入空理事无碍通摄所诠事事无碍海印炳现

香饭作佛事

净名经云众香国中香积如来以香饭而作佛事

尊者无说我乃无闻

空生晏坐石室中空中帝释天散华供养空生曰散华者谁我天帝释也何以散华以尊者善说般若尊者曰我本无说帝释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乃真说般若也

宗有十门

我法俱有法有我无法无去来通现假实俗妄真实诸法但名三性空有真空绝相空有无碍圆融具德

支娄谶等五译人

支娄谶后汉时人光武中兴故名后汉明帝光武子也康僧恺魏人曹丕继汉国号魏支谦三国孙吴时人宋法贤赵宋时人元魏菩提流志南北朝魏人拓䟦氏改姓元国号魏

周有嬴秦南北朝有苻秦姚秦

周时有非子者伯益之后善养马周平王爱之封于国号秦是为嬴秦其姓也苻秦东晋时氐种也苻坚强盛据关中国亦号秦是为苻秦姚秦羗种也姚苌为苻坚将后坚为晋所败苌遂据关中传子兴是为姚秦

周礼掌四方之语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皆官名言能寄寓风俗之异于此言能倣象风俗之异于彼则欲別其服饰之异则欲辩其语言之异周官通谓之象胥而世俗通谓之译也又译释也犹言誊也谓以彼此言语相誊释而通之也

遣将吕光

秦苻坚建元十三年使吕光伐龟兹破之拥众归至凉州因据州称凉王光死姪吕隆降晋乃迎什师入关居逍遥园

孤山十疏流通

文殊般若经佛遗教经般若心经瑞应经四十二章经不思议法门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阿弥陀经首楞严经世称十经疏主

其丽不亿

诗云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宝王论

草堂飞锡法师作念佛三昧宝王论

龙舒等

龙舒居士王日休作净土文无尽居士张商英有求生净土文侍郎王古直作净土决疑集吴郡沙门大佑作净土指归集无功居士王阗作净土自信录慈云忏主遵式作净土略传

径路修行

善导和尚偈渐渐鸡皮看看行步龙钟(云云)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神栖安养

永明寿禅师作神栖安养赋

诸家怀净土诗

宋中峰本禅师元西斋楚石琦禅师等

枝低只为罣金台

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云云)

空谷毒峰天奇

皇明空谷隆禅师有空谷集毒峰善禅师有语录天奇瑞禅师号㷀绝老人有㷀绝集

群星悉皆拱北

论语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圆照标名莲境

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參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迁净慈雷峰材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待净慈本禅师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俟禅师盖师虽在宗门兼修净土后临终坐逝谥圆照

僧叡莲华出榻

僧叡从罗什法师禀受经义后预卢山莲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众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叡榻前一金莲华倐尔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文潞公苏长公

文彦博为宋宰相封潞公苏轼为翰林学士兴弟辙俱有盛名故号长公

岐黄

岐伯与轩辕黄帝问答作内经等书为医家祖

清照说偈西归

慧亨住武安称清照律师延寿初依灵芝习律专修净业六十年临终集众念佛为说偈曰弥陀口口诵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决定生安养

舍仙学而回心净业

葛济之句容人世事仙学妻纪氏独精诚念佛元嘉三年方在机杼忽觉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葢幢幡映蔽云汉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礼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焉自是归佛法矣

焚仙经而专修观经

后魏昙鸾性嗜长生受陶隐君仙经十卷后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观经学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昙大喜遂焚仙经而修净业

冥君敬礼

永明寿禅师入灭后有僧自临安来经年绕师塔人问故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礼敬密询其人则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皆经冥府此师已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以其德故敬礼也

罗刹休心

有罗刹在一聚落其民人日送子与食有子归信三宝一心念佛遂不能食得归

拟议

易云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唐太宗为秦王时与太子建成相忌欲举兵众议恐不胜命卜之张公谨取龟投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第二卷

天台六即

理即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名字即佛知识经卷闻名知字观行即佛依教修行即五品位相似即佛相似解發十信位分证即佛分证分破初住至等觉位究竟即佛智断圆满妙觉位

华严明十身佛

一正觉佛二愿佛三业报佛四住持佛五涅槃佛六法界佛七心佛八三昧佛九本性佛十随乐佛

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

南岳石头和尚參同契曰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

读古

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斵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君之所读者何书公曰古人之书古人存乎公曰往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生无说则死请以臣之业观之斵轮徐则甘而不固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心而应之手有数存焉臣不能喻臣之子臣之子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轮夫古之人其不可传者已往矣然则公之所读者其古人之糟粕也

瑜伽四义

瑜伽第六云略繇四义故称我闻一为世间语便易故二为随顺世间故三为断除定无我怖畏故四为宣说自他得失令生决定信解心故

弘广菩萨之所流通

涅槃经第四十卷佛告文殊师利阿难比丘是吾之弟给事我来二十余年所可闻法具足受持喻如泻水置之一器是故我今顾问阿难为在何所欲令受持是涅槃经善男子我涅槃后阿难比丘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能流布

阿难求三愿

不受佛故衣不随佛受別请二十年法请重说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

今之正月初昏时斗柄指寅十二月指丑十一月指子夏时取人生于寅故以建寅为岁首商取地辟于丑故建丑为岁首周取天开于子故建子为岁首而建寅为正

三三昧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百八三昧

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师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乃至离著虗空无染三昧

孔恩周急

论语孔子云君子周急不继富

岐政先㷀

孟子举文王治岐之政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曰哿矣富人哀此㷀独

四邪命食

一方口食曲媚权势通使四方二维口食种种呪术卜算吉凶三仰口食仰观星宿以自活命四下口食种植田园和合汤药

千里面谈

唐太宗为秦王时在军中使房玄龄入奏事于高祖高祖笑曰玄龄为吾儿奏事虽隔千里犹如面谈

久在泗濵相依陈蔡

山东泗水之濵有杏坛是孔子兴弟子谈道处孔子将适楚道过陈蔡陈蔡大夫發徒围之此时十哲皆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十六大国

五天竺国如舍卫王舍等

颜闵无文游夏缺行

颜闵即颜渊闵子骞列在德行之科游夏即子游子夏在文学科

目连化身降龙

难陀䟦难陀兄弟居须弥边海佛尝飞空上忉利宫是龙嗔恨云何秃人从我上过后时佛欲上天是龙吐黑云暗雾隐翳三光诸比丘咸欲降之佛不听目连云我能降是龙佛即许之其龙以身绕须弥七帀尾拖海水头枕山顶目连倍现其身绕山十四帀尾拖海外头枕梵宫是龙嗔盛雨金刚砂目连变砂为宝华轻輭可爱犹嗔不目连化为细身入龙身内从眼入耳出从耳入鼻出龙受苦痛其心乃服

外道移山制之不动

外道师徒五百用呪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已动目连念言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结跏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安固还若于初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法

一城释种举之梵天

瑠璃大王灭释种目连欲救佛以定业难逃不允其请目连以神力将钵盛五百释种托至梵天瑠璃王灭释之后举钵视之唯血水而故知业力佛亦不能救也

止车烧堂

耆域善知方药生忉利天目连因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游耆域乘车不下但合掌而目连以神力驻之耆域云诸天受乐怱怱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目连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帝释与修罗战胜造得胜堂楼台七宝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𫄧不相著而能相持天福之力能如此目连飞往帝释将之看堂诸天女皆羞目连悉隐避不出目连念帝释著乐不修道本即以神通烧得胜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帝释欢喜后堂俨然烟色

子系母故

尊者幼丧父母欲改适因子系故不遂其心犹绳系扇故曰扇绳

马麦之报

佛与弟子三月在毗兰邑食马麦以偿宿报独憍梵于天上受供

尸利沙国

大国名

塔犹却贝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薄拘罗塔而说偈言虽自练无明于世少利益因供二十贝子而贝子从塔飞出来著王足诸臣惊怪以生平闲静少欲其塔犹有是力(又外国用贝如此土用钱人以贝供尊者塔前贝即落地以示不受)

不假玑衡

璇玑玉衡也美珠也机也以璇饰玑所以象天之体转运也横也谓衡箫也以玉为管横而设之所以窥玑而齐七政之运行犹今之浑天仪也

比之螺蛤

阿㝹楼䭾听法之次多昏睡佛责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难兄难弟

东汉太丘长陈实生二子曰元方季方俱有俊才二子之子各论父功德诣祖决其优劣实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文殊十瑞

光明满室甘露盈庭地涌七珍神开伏藏鸡生凤子猪娩龙豚马产麒麟牛生白泽仓变金粟象生六牙

详有五名

一云尊重一名威猛一云降伏一云  一云  

龙蛇混杂凡圣交參

无著禅师礼五台遇文殊化老翁问云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僧尼少持戒律无著云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云龙蛇混杂凡圣交參

命在呼吸

四十二章经云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答言数日间子未知道又问人命在几间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又问人命在几间答云人命在呼吸间佛言子知道矣

十种权实净土

华严合论第一阿弥陀经净土第二观无量寿佛经净土此二是权未实第三维摩经净土是实未广第四梵网经净土是实未广第五摩醯首罗天净土第六涅槃经净土此二是权未实第七法华经三变净土亦是权未实第八灵山会所指净土是实非权第九唯心净土是实净土第十毗卢所居净土是实净土

楞严深呵

楞严破想阴文云都指见在即为佛国无別净居及金色相

多岐亡羊

列子载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子共追之杨子曰一羊何追者之众多岐路已而返竟不得羊岐路之中又有岐焉不知所之故也故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专注中鹄

皮革中之的也射候用皮其中画鹄以为的

见卵而求时夜

庄子曰且汝亦太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时夜鸡也见卵而即望其报晓甚言欲之极也

体露金风

僧问云门树彫叶落时如何门云体露金风

瑜伽一百一十苦

详具论中

二十四乐三十益

详具彼钞彼论

圣解还成魔境

楞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佛见早堕铁围

经云佛言文殊昨夜起佛见法见被吾贬向二铁围山

牛羊绝牧

孟子曰牛山之木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谓牧养牛羊而戕其芽也

过迦旃邻陀

迦旃邻陀者天竺柔輭草名也触之者能生乐受

庭前柏树

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柏树子

槛外药栏

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花药栏

八种清风

世间八风谓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然彼土无四时或应八方或对八卦或自有八种不必强为之说

尧处茆茨

唐尧为天子时宫室俭素茆茨不翦谓以茆茨草葢屋而不翦齐其簷极言其朴陋也

箕谏象玉

箕子纣之叔父纣作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则远方珍怪之物至矣遂入谏纣不听囚之

舜在𤱶亩

孟子曰舜發于𤱶亩之中书曰帝耕于历山

警跸冕旒

天子出陈警入陈跸天子仪仗也冠也天子十有二旒

有天下不与

论语云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诵斯偈者尚致口出青莲华香

昔有女尼日诵法华经青莲华香白莲华香二句后世因感口有莲华香之报

营修世福为有漏因

达摩初见梁武帝帝问寡人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功德否祖云实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答曰净智妙玄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第三卷

埙鸣箎奏

埙土篪竹二器互相唱和诗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箎

玉振金声

孟子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钟也宣也八音未作则先系镈钟以宣其声磬也收也俟其既阕后击特磬以收其韵

哀矣不伤乐而不泆(二号)

论语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泆即淫也

羽寂宫沈

宫商角征羽号为五音

当平心地则世界平

持地菩萨于普光佛时为比丘平填道路至毗舍如来时国大王延佛设斋尔时菩萨平地待佛佛摩顶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平

心有高下丘陵坑坎

维摩经云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大千世界珍宝严饰

夜气清明

孟子曰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谓一日之间汩没于物欲其气昏浊平旦之时其气清明所好恶与人相近不至大背于人情也

三种意生身

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属声闻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属菩萨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属佛

四种三昧

一常行三昧般舟九十日为期专念彼佛亦云佛立三昧二常坐三昧文殊问般若九十日为期专缘法界理不兼余事亦云一行三昧三半行半坐三昧方等法华等忏限期不定或三七日七日十日等上三实相理观四非行非坐三昧诸经行法不专行坐并属此摄即随自意三昧此一唯事观

释迦调达宿因

释迦佛与调达往昔为共命鸟一为调达者睡一为释迦佛者醒醒者因取香菓而食香气芬然睡者觉而恶曰何瞒我而食也吾当以毒菓害之遂食毒菓二命俱丧

由之瑟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言其声之不和己不同也

郑之声

孔子曰放郑声郑声淫人殆

黄钟大吕

乐有十二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六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阴六律

二十二根

共十六根男根女根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命根具知根

五邪命

一为利养诈现异相二为利养自说功德三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得供养以动人心

扞格

礼记学篇扞格而不胜拒扞也读如冻𠗂之𠗂谓如地之冻坚强而难入也

一暴十寒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六律交唱

阳六阴六同前

八音克谐

此书经舜典后夔之语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者和也)

三法忍

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

忉利天鼓

华严经云忉利诸天著五欲乐行放逸时天鼓之中自然出音告彼天子此乐无常莫行放逸等

雷音宝林

雷音例忉利宝林例天鼓

虗空及性功德

虗空功德者往生论颂云无量宝交络罗网虗空中种种铃發响宣吐妙法音性功德者颂云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

犹是王老师儿孙

蘗到南泉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南泉下来见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师云威音那畔泉云犹是王老儿孙

三转四谛

一示相转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此是苦已知此是集已断此是灭已证此是道已修

洛闳一行

洛闳汉武帝时人精于历数汉时改正朔其所定也算周天数云后几百年当有差讹必有圣人出而正之唐玄宗时僧一行果出复定历数

九章

一方田二粟布三差分四少广五商均六均输七当程八盈肭九勾股

置子庄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使齐人传之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庄岳齐街里名

愿受天乐

昔有贫女处于粪聚以人民所弃残余滓汁为食迦叶从乞以汁供养尊者问其所愿欲生天数日命终生忉利天福胜余天

愿作冥王

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立誓言愿我来世为地狱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亦复如是今地狱主毗沙国王是十八狱主十八大臣是

若合符节

孟子论舜与文王得志行于中国若合符节注云符节以玉为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为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

登龙与瀛

东汉李膺尚气节孤高峻白少所交与人被其容接者以为登龙门焉唐太宗开弘文馆以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十八人为学士人羡其荣以为瀛洲之选

大士求登莲录

长芦赜禅师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人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愿入莲华胜会乞书一名赜问何名答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赜觉而简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遂为会首云

卜居犹择里仁

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

矛盾

镩也即枪戈之属干也排也昔人双卖二事各叹其胜叹盾云矛刺不入叹矛即云能穿十重之盾智者语云我买汝矛还刺汝盾入与不入即无辞矣

喆老青公

喆老者住京师大刹四十年不睡坐禅精苦如此坐化后纸袄亦烧出舍利以不修西方后生大富贵处青公者即青草堂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常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妇人果生子及询草堂已坐化矣后官至宰相

皎然覆辙

汉贾谊曰前车覆辙后车戒

直观三道显本性佛

三道惑业苦也观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三德圆融是本性也

祀祖七庙

礼记云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共为七

教民七年

论语云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净名八法

一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二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三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五不与声闻而相违背六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八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尤生于净土

华严十念藏

一寂静念二清净念三不竭念四明彻念五离尘念六离种种尘念七离垢念八光耀念九可爱乐念十无障碍念

德云二十一种念佛门

一智光普照二令一切众生三令安住力四令安住法五照耀诸方六入不可见处七住于诸劫八住一切时九住一切刹十住一切世十一住一切境十二住寂灭十三住远离十四住广大十五住微细十六住庄严十七住能事十八住自在心十九住自业二十住神变二十一住虗空

传法四句偈

达摩初祖付二祖神光偈云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印心四卷经

祖对二祖曰吾有楞伽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要法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

仁道难熟他道有成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第四卷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古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指掌

语云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言易晓也

尧仁舜孝禹俭汤宽

尧仁者鉴云尧仁如天舜孝者舜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禹俭者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汤宽者伊尹赞汤曰代虐以宽

割鸡焉用牛刀

语云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注曰武城邑名言此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

溪声尽是广长舌

苏东坡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佛有八音

一极好二柔輭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吴其沼乎

此伍子胥语言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吴其沼乎(左传)

五种怖

一不活二恶名三死怖四恶道五威德

四无畏

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决疑无畏四说苦尽无畏

文殊取钵

仰之弥高

颜渊叹夫子之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易地则皆然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又曰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城取二三策而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火车相现

观经下品中生文中或有众生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赞说阿弥陀佛此人闻除罪往生等

灵山上德终成败北之愆

灵山会上五千退席及华严会上不见舍那之辈亦是其流败北者军战败曰北

汉地金刚始有灭南之想

德山号周金刚不信南宗单传直指之说作青龙钞径往南方欲灭南宗路遇婆子买点心婆子问云所担者何物金刚经青龙钞金刚经云三心不可得尊者欲点何心山无对后至龙潭往复扣击晃然大悟乃曰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虗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乃焚青龙钞云

妙首白槌

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天童颂云一段真风见也么緜緜化母理机梭织成古锦含春象无奈东君漏洩何

双林抚尺

梁武帝请傅大士讲全刚经大士座上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问陛下还会么帝云不会志公云大士讲经竟

仙陀婆

仙陀婆梵语具盐水马器四名惟有智臣乃能辨识如王食时呼仙陀婆即知要盐如王洗盥索仙陀婆即知要水如王作众务时呼仙陀婆即知要器如王出游索仙陀婆即知要马

觅心了不可得

初祖住止少林二祖晨夕參承时当隆冬大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后潜取利刀自断左臂我心未安乞师与我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觅心了不可得与汝安心竟


校注

晏异作宴 狱疑岳 唐本和本共有三行空处
[A1] 己【CB】巳【卍续】
[A2] 陕【CB】陜【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蘗【CB】蘖【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知【CB】智【卍续】(cf. X73n1456_p0746b02; 《论语注疏解经里仁第4》卷4p. 36(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
关闭
阿弥陀经疏钞事义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