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夫理归中道二谛为宗何者万法之生皆假因缘而有生灭流谢浮偽不实称之为俗也因缘诸法皆无自性自性既无因缘都忘本自不生今则无灭体极无改目之为真真俗为二理审为谛圣心正观鉴真照俗此当中道法相之解称为般若般若慧也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则物莫能沮利故无物不摧以况斯慧邪恶不能毁坚之极也本惑皆破利之义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生死为此涅槃为彼大士乘无相慧舍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经由津通义也言由理生理经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此经本体空慧为主略存始终凡有三章初讫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语境未言于慧第二正名辩慧即明慧空但语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种问以下明菩萨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现前后相似意不同矣四时般若此最为初言约义丰幽旨难见敢以野陋辄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尽详析究密请俟明识者矣

如是

佛临泥洹时侍者请曰一切经首皆致何等佛勅阿难应言如是乃至时众也如我所传如佛所说称如是也

我闻

若从佗传闻不必如是我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矣

谓是自闻当理以不自不当理传之何为言则当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虽曰当理容不得时若不得时何能悟人明圣不虗说言必会机时哉之说也

佛在舍卫国

法王行运应物而游一时降集在舍卫大城憍萨罗国之也

祗树给孤独园

须达市园祗陀施树共立精舍故言祗树给孤独园也

○市疏作布字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圣化无私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信明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者耳

○私疏作秘

尔时世尊食时

日营资膳食熟之时此时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著衣

著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观良田[坑-几+品]乘齐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制僧那唯此为之欲令顾惟道无空信施之也

[坑-几+品]乘疏作区塍

持钵

执应器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

法身无待何须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现行分卫福物宜之也

○现疏作自福物宜作福物之宜

于其城中次第乞还至本处

不越贫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

将陈般若遵拭自敷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夫神钟虽朗非扣而不鸣圣不孤应影响唯仁师尊道重故尅敬尽恭也

○神钟疏作巨钟尅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岂可胜言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慈善将卫令其行令护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标意拟向远期正觉故言發心之也

○意疏作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万行虽旷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异始则抑心就理渐习自调谓之降伏终能契解会宗心不移去谓之为住耳

○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赞诸之仪当理会机尽善之甚诚如所言

○诸疏作请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听不审则漏言遗理或令谛听言理弗虗也

○或疏作诫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慈戒许说敬肃倾心

○戒疏作诫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虗心履道谓之菩萨旷济万物摩诃萨也应如下所说则是降伏之方也问降在后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浅故问者标深于初降浅易习故答之于前问答有指非其谬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万法虽旷略为二科一众生法二五阴法法不自起因缘故生但是因缘自性皆无斯则顺理为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转解则累灭无为身心为苦苦尽为乐尽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极惑尽身心俱忘寂然永乐谓之灭度非我弘化群生岂济凡解不自生要由渐习假名法麤抑心则易故始就众生空以明降伏也

○皆无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则作即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解会中道不有不无无性故不有假名则不无非无假名故恒度众生自性空故实无灭者矣

何以故须菩提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何故无灭者若有我相可言有灭既无我人其谁灭乎但是假名而横计我执我为非忘我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谓法弥旷略举内则六度外为六尘内外诸法斯皆因缘无性因缘无性则心无停处故应无住也舍心无恡谓之布施无相可存何恡之有施为六度之首尘为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尽既得法空解明行立无复退失故言住也

○基疏作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结成住义也施者受者财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释何故布施应不住相耶正以虗心而施则福不可量故知不住为是住相为非又理既无量心不应限称理行施故其福弥旷者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理极二空降住已彰理行既显时听戢心如说而行其福为多为多之况齐乎太虗之矣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菩萨發心义兼三端一化众生二修万行三向菩提降伏已明化物之仪辨住则示修行之轨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来身相即菩提之体若识法身则菩提可登若计实菩提乖之远矣故问法身明菩提空者乎

○之体疏作果体计实菩提作计性实菩提二字无故问作故举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深识法身故言不可以实身相而见也

○实字疏无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语而释也法身者万善之极体含万善妙集成身缘构无性故即非身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

即述成须菩提之言也又则虗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虗实计为妄乎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行合解通则为见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理空无相奇心无所时听昧然未即于心示同未悟咨问云尔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信验理身

○奇疏作寄

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圣不空言禀悟如流方问有是何言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此于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像法之中人衰道丧尚有信者况今大圣感兴英慧云集从化如林何谓无信乎后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无福愚暗自为疑滞非理不实之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见佛闻法积德已久然后能信明法之深妙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即以如来知见明理非虗一念净信其福无量推功测理岂不信之乎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释一念至促而福德无量何耶政以无或我人理解为弘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因缘法相亦无无因缘之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我人横计理故宜忘诸法是理何故复无耶正以心缘四大假名诸法而计我人见假名空我人息矣故应无也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色声香等实法相者亦起我人等见故应无之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释何故复无非法耶缘空故有有由有故空空若无有相云起起相计我万或慈生矣

○或慈应作惑兹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并结无法相无非法相也空有两忘心无所取解会平等结尽道成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引昔说以证今理也譬欲济河搆筏自运既登彼岸弃筏而去将度生死假乘万行既到涅槃万善俱舍道法尚舍而况非法之空也

○之空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竟尊重弟子引众圣同解以证理之必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我于佛所说义中而作解穷相尽谓之菩提无相故不有假名则不无不有不无何实可得何定可说也

○穷相之上疑脱解字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菩提无相可取诸法空不可说故无定实

非法非非法

非法则不有非非法故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有无之上疏有故不可说四字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理无生灭谓之无为无为之理众圣同解解会无为结尽道成所谓一解脱义同入法性者也然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明深昧浅优劣差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又格功德即以明理功德既多故宜弘也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差故即遣之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积宝多而功薄四句约而福厚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何以故四句约而功胜耶金玉三千正以养身四句虽约妙极资神岂可同日而等彼者也

○正疏作止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

爱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难觉宜应虗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例访众圣求之诸心优劣虽异忘怀必同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海为众流之川菩提神极之渊始会无生终必尽源

而无所入

理无乖顺何入之有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违理故入色声背色声则会于理理会无入非入色声也自下众果类可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计念则见我人起相受生非谓罗汉诸果类亦应尔但随义异明耳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己所解验理非虗心宣恒静诤从何起

○宣疏作空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行者寂静行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何时不静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得名不虗必积实也

○积疏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次明菩萨其解亦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菩萨自行严土化人严国之义亦在虗心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相或必土秽虗明则国净

○或疏作惑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理极于此结劝修明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封六尘相灭解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洹虗通犹身假能大也

○洹疑恒字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广格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封宾法身谓之为塔树像灵堂称之为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矣

○宾疑殡字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四句已尔况乎始终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胜理故宜然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则人有法以法成人则法有人人法所处理令弘矣初章讫之也

○令弘疏作当贵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夫修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也

○修疏作条

我等云何奉持

尊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闻其轨

○尊疏作遵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名贯首题已修矣然境慧相从通名波若取要宜归乎圣心

○贯首题疏作冠题首修疏作备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契经举目苓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弘

○经疏作纲苓作诠弘作习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释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虗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存于此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境慧都空复何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散为微尘合成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则是

○则是疏即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如来主也如来出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谁说法乎

○出下疑脱世字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飡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泪悲泣

嗟我晚悟兼悲未闻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资神之宝旷代难闻深庆自幸加难及人

○难疑叹字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闻妙不疑不解必真

○不解不疑生字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灭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虗尽实忘理之极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遇佛成圣方信何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道败时信此最可称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上士虗心故为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有封为或无封为解解为第一所以希有也

○或疑惑字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

相尽解极则是为佛故知惑见我人解则无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述成须菩提之言如汝所说是而非虗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即以忍辱明无我人安耐为忍加毁为辱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之也

○无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为证也有人受割可名为忍既无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何故尔时无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无我人明矣

○怡疏恬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僊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事理非虗重引益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离一切相者不住色声等也

应生无所住心

无相可缘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住相则心动故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还举前宗会以成义政以理无所住故应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施不望报利益必深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诸相皆无不见施者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既非众生受者亦无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不偽实无虗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忘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忘疏作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寄实以非虗何实之可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住相非晓则实若夜游

○实疏作冥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无或三事则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镜为日万行显別为种种色

○镜疏作境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所见理周非谬明劝将来宜加修懃也

○周疏作用修懃作勤修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弥旷矣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施则有限信心无极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但言已信况复持弘者也

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理圆道极言不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笇数不姟不称量也荡然无崖无边也取要言之备此三句

○笇姟疏作筭该

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

广运无崖谓之大乘三乘之胜谓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人高道旷唯佛见之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住持运行荷担义也

○住疏作任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故人能荷担耶心虗解旷道军必强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地是无知法处故贵道在于人而不宁乎

○宁疑尊字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辠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辠业则为消灭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矣

○殃下疏有灭字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累灭解生菩提可登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则福旷则功多

○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解通人旷德必无崖狂乱不信足以明道

○足上脱不字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万行渊深义能难测

○难疏作谁

果报亦不可思议

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第二章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萨空也夫解不顿生教亦有渐何者始开众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辩般若则非即慧空也此下云实无有法發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辩二行始终之义始习众生空为降伏终得法空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穷唯佛乃尽是为十地通有始终降住之义故众生空以有自降住法空亦尔是为初地之住则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问之旨义兼于此何以知之举二行为两问混一空而并答一空始终降住备矣事以逍遥而非重出虽幽开难启善拂易开岂敢独悟实希共晓

○则非二字疑衍有自疑写倒幽开疑幽关启疑启字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何故无灭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见我则非忘我为是既无我人岂得有灭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则非菩萨者何我法则我能發心无發心者故知无我计我为或故非菩萨也无發心者即行人空也

○或疏作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得记之解以证今记

○自下疏有昔字今记作前说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何以故无法便得记耶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说有如来得菩提者此俗闻人语非理中言也

○闻疏作间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

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著是故复遣之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虗无非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违一切法理为耶圣人以顺一切法理为正正则觉悟故皆佛法者矣

○耶疏邪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为理而言皆佛法耶诸法缘假自性皆无如假会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为悟佛法矣

○如假二字疑剩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旨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则非身即又况下菩萨观众生如身假名则可度无自性故无灭者若见实众生而欲化者则非菩萨者矣

○旨疏作直即字疑衍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合譬也无众生而横见众生犹无身而见身耳见则乖道非菩萨者也

○无众生上疏有元字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收结上义也以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虗矜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著谓之方便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之耳

○衿疏作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存于化而土自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通非偽真菩萨也

○解通疏作通达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相尽照极五眼净矣道成由乎行立净国本于化物国净则化周五眼必道极化周本愿备矣如来一念照达三世何用五眼之异乎于化境別为立耳

○眼必下恐脱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五眼照极理无不周略举色心于境尽矣心从缘起识了多端故若干种也

○于疏作收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言必当理故解无不周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说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大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矣

○大千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因备道成理之必然总为丈六金容別则众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构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而尽极乎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道成应出说法化人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谬传毁圣名为谤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嘿而不语也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矣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六十二字肇本无之天台疏亦无科判然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佛得道不也

○示上疏有以字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尽虗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向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尅无相之菩提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人既不有善何得实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菩提以无得为果教以忘言而说时听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谓如来见众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何故勿谓作念耶以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耶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云尔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而观求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时情谓然我解不尔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容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隔不见也

○金容疏作五色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之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则不常灭至随现故不断体令中轨物之拭也而限之一方岂不谬

○灭至疏作感至令中作合中道三字拭作式谬下有哉字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期报钟已名贪著无存我人取染何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一时般若文理粗周然上来所说事分言散故更略始结终领会大宗也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若计有实人履行而至为来运尽之灭故去处现优化则坐卧此但都形滞迹不及道也

○权字下疏有应字都疑睹字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何故见去来坐卧不解义耶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而云来去亦不乖乎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是实有应一性合而不可分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假众为一无合可得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假名无体不可定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痴惑则凡夫贪著故计实

○痴疏作疑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此辩无实众生可化如来但称诸见为邪不言见体是实若人报言佛说诸见是实者谬取佛意非谓解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虗假凡至圣也

○凡上疏有从字

须菩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始终既毕故旨宗以劝人也凡欲發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之也

○旨疏作指

如是信解

理深未明政应推信为解

不生法相

但是虗假非实法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七宝有竭四句无穷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末示弘宣之义也夫道不正不足授人中心疑者其辞枝说当于如故言如如始终不易不可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浮偽不实理之皆空空无异易故如如不动也

佛说是经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憙荡心服玩遵拭永崇不朽也

○喜疏作喜拭作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终)


校注

向与响通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己【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分不及【CB】及不分【卍续】(cf. T08n0235_p0751a02-03)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注
关闭
金刚经注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