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中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前来并约法身断疑此问次约应身断疑疑曰法身是真如真如不可取者应身是真智真智不可取也如其是可取何取有累于无相如其不可取何以自取为法王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须弥山王喻应身也量高八万可言大也胜出诸山可言王也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答意明应身以真智为体以自在为用体周法界可言大也用超众圣可言王也须弥虽大以非心故不谓我是山王应身虽大以离相故不谓我是法王也

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更晓身之大义何者身有二种一有流身二无流身非身者非有流之身大身者是无流之身夫有流即遇物斯限无流即触徒斯契有限者不能周能契者必能遍不能周故失大身之名必能遍故得大身之义也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前来宗明经体自下主明经用用难指事故格量以喻之初言三千不即言恒沙者自少之多开化渐也恒河者恒是河之神名河即因神立目问意言初以一恒之沙为数次有尔许沙数恒河后诸恒之中复各有诸沙数是诸沙数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诸河为总诸沙为別河尚无数况乃沙乎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一恒之沙为第一多一沙复为一恒河为第二多诸恒之中复各有诸沙数为第三多诸沙之中一沙复为一世界为第四多今问若人施宝同乎此量所生之福得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答明多也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如此福德胜前福德

舍宝虽多而生福少持经虽少而生福多者经之胜用在乎此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下明此经之胜成彼生福之多此章明此经能令物尊随何处说此经即令此处可尊随何人说此经即令此人可贵随何所舍此宝不令此处可尊随何人舍此宝不令此人可贵由此义故持经虽少而福多舍宝虽多而福少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何况者一以无情况有情谓以地况人二以少况多即一偈况于尽受也地本无灵说处尚令尊仰人既有识持者深须虔养也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希有之法是菩提成就菩提即人可贵也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有经之处则有佛教佛教不异经教也可重之者是弟子弟子即是菩萨也有佛显有能说有菩萨显有能受两圣居中处可尊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此章明此经体是真流夫证真如者得真般若从真般若流乎大定从大定流乎大悲从大悲流乎化身从化身流乎此经故此经真所流也经是真流故持虽少而福多宝非真流故施虽多而福少须菩提欲显此义故设两请初请约文以求目此文以何为名后请约义以问持此义云何修奉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此答初问显真流义也夫名以宣实实为名本证实者能流名寻名者能津实欲显此经既为证真者之所流还诠证真者之般若故目之曰金刚般若也金刚以不坏为义喻智真也般若以神照为功即智体也波罗蜜以到岸为趣显智用也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此答后问即令依向所立之名以持此文之义所以尔者立名之意欲令依名以取文依文以寻义依义以修行依行以证真故须依此名字而奉持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更晓前意夫证真之曰得真般若得真之时便舍文字故云佛说般若即非般若也若能依名作取舍两意以持此文之义即是如法奉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此章明此经是诸佛同说夫能证真者能说真如说行者能证真诸佛已证为他证故同说菩萨未证为自证故同行欲显同行者必同证先明同证者必同说故为斯问问意言颇有一法唯我释迦独说非余诸佛所说耶若唯我独说即我名有所说若余佛亦说即我名无所说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此说同彼佛则说无所说也若然者随是一法则一切诸佛同说无有一实得一切诸人共舍法可同说同行者必同证所以持虽少而福多财无共舍別舍者不同证所以施虽多而福少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此章明此经是灭惑之本夫通论财施之福内生不善之惑外感无记之尘弘经之善则近灭烦恼之因远感菩提之报今欲明施福之所生即经福之所灭故为斯问夫积微尘以成世界则尘因而界果碎世界以作微尘则界因而尘果然则世界作微尘是微尘从世界出此喻示何义示烦恼从财施生微尘众甚多是微尘遍满虗空此喻示何义示烦恼弥纶法界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尘以染坌为义界以因性为理地尘非染尘是说地微尘世界非染因是说为世界此喻通显两意一取非为喻显智慧非染尘经福非染因二取是为喻显烦恼是染尘施福是染因然则前是破麤为细示因少而果多此即摧有入无显始生而终灭何以明之夫地尘是相结属分別性烦恼尘是麤重结属依他性相结虽不可以无生观断然可以无相观灭麤重结虽不可以无相观灭然可以无生观断二尘虽异俱财用之所生两观乃殊并经力之能致若尔财福之所生即经福之所灭能灭即为胜所灭即为劣由此义故施宝虽多而福少弘经虽少而福多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此章明弘经之福是诸善中胜夫因以感果果以酬因果胜即因胜果劣即因劣欲寄应真两果以辨胜劣二因故为斯问问意云如来以真如为体三十二相是虗妄之法可以此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丈夫之相无相是菩提之相即是非相非菩提之相是名三十二相是丈夫之相此明两相异体即显应真殊状夫三十二相是世间之胜报其因尚劣于经福无相是出世之妙果其业理胜于施善由此义故施宝虽多而福少弘经虽少而福多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前寄舍财以明胜此寄舍身以明胜依报易舍正报难捐自易之难亦化渐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

须菩提欲叹经胜以成福先陈己悟以兴感然则凡夫悲感多为忧生圣人悲感多因喜起今者须菩提耳飡正说慧鉴真如一则愍彼舍身二则欣今所说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此叹希有昔来之所不闻约时以显希有也慧眼之所不闻约行以显希有也经是希有故弘虽少而福多身非希有故施虽多而福少也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此叹不共何者斯经有实信不与二乘共也信心清净信教也则生实相信理也然实相可显不可生言生实相者但生实相信耳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更晓前意则是非相则非二乘之实相说名实相说名大乘之实相非二乘之实相下人之所不成是大乘之实相上人之所独得由经有不共之实相所以弘虽少而福多身无不共之实相所以施虽多而福少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此叹生解深夫信为人道之初宗智为究竟之玄术将言生智之不易先美起信之为难须菩提言我今承力而得解易故非为希有末世自思而起信难故方为希有

何以故

欲明希有意故發问以征之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此明依经起信悟人空以答之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此明依经起信悟法空以释之此明法空者何以不言法相即是非相耶夫无我有二种前明无人我之相今明无法我之相不相违也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相若是实则佛不能离今离相名佛故知相即非相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是如是述其言也得闻不怖成其义也一往怛愕名惊心胆怯弱名怖深恶前事名畏惊是始行人怖是二乘人畏是外道人初人于真空理有信而无定乱故所以心惊次人有定而无信疑故所以生怖后人无信亦无定谤故所以生畏异初人故闻经不惊异次人故思义不怖异后人故修行不畏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此叹教中胜夫斯经以般若为主般若则六度之中为胜故云第一非余人之所量故云非第一言非第一者显不共义是名第一者显最胜义般若为因言教为果般若胜故言教第一经是第一故弘虽少而福多身非第一故施虽多而福少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此中复有疑此疑从有住起疑曰舍身苦身而得福劣者依经起行亦生苦受得福云何胜耶为断斯疑故明忍度何者此忍以无痴善根为体无生法忍为性唯诸佛之所穷故名波罗蜜非余人之能究故说非波罗蜜依经起行既生无生之胜忍岂苦受之所倦哉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前明有苦而能忍此明有忍故无苦何者若有自我他我之异便见能害所害之殊我于尔时既无两我之执则不见歌利为能害我身为所害既无两害之体苦受从谁而生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更说无苦义节节支解害事极也不生嗔恨忍力猛也嗔恨因我执而生我执既无嗔恨从谁而作然嗔是大惑恨是小缠大惑即可报之以杀心小缠但得加之以楚毒也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前明有忍故无苦此明无苦故有乐何者作忍辱仙人显有慈悲无我等相明无嗔恨无嗔恨故无苦有慈悲故有乐也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下更防其过也夫见苦而行苦者则心疲而退没忘苦而行苦者则心轻而进升为防退没之行所以教發无住之心也夫菩提以无住为体若能忘相發心心即泯同无住所以离相發心即无住心之体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此示无住境也不住色等生心令离果报也应生无所住心令离报因也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此示无住障也若心有住住前二境则为非住不住菩提若有此心便成障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此示无住行也夫升高者必自迩涉深者必自浅是故欲入无住之心位者应修无住之行也无住心位初地以上无住行位道种以还故摄大乘论曰愿乐位六波罗蜜虽是世间法能引出世心今言施者亦以三檀摄六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前约有住断疑今约无住断疑疑曰若其无住为谁修行若见众生可为应名住著众生今明约俗可言有为故言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若三檀分別即令众生舍三种苦得三种乐由资生檀故令舍贫穷苦得巨富乐由无畏檀故令舍怖畏苦得安隐乐由法檀故令舍生死苦得涅槃乐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此明约真可言无住何者诸相是众生之体众生之体即众生之名诸相非相体空而非实众生非生名空而是假名体空矣何所住哉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前约外化明无住此约自行明无住疑曰道若无住不应与果为因若住果者何得复名无住今明道虽不住而能为因此乃证真者之所通非理外者之能达但可依我语以取信凭圣教以修行耳欲显此行可信未可证故举五语以劝之五语者为显四义真语说真智如语说真如实语说四谛之理不诳语说三世之事不异一语即总定前四不可回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前既举言以劝信或畏守言而失道为防彼故今对治之此法即目如来言教之法此法是佛法辨之所通是佛辞辨之所说与佛相应故是如来所得法夫道处无言守言即失道所以此法无实然言能示道离言不见道所以此法无虗言能示道故指月之譬兴道处无言故舍船之喻作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此章双约有住无住断疑疑曰若菩提即真如真如之体时无不通处无不遍若尔云何心无住时能得菩提心有住时即不能得云何圣人处可得凡夫处不得今断此疑故为斯譬暗以譬惑明以譬道色以譬真若心有住是有惑而无道若心无住是有道而无惑夫真虽不隔于惑道其惑不灭不可以道证真犹色虽不隔于明暗其暗不灭不可以眼见色若尔见者自得不见者自不得得与不得由乎见与不见何关真如遍与不遍也哉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从上初恒以来大意主明经用自此讫于后问义旨为显修行能于此经修行处也受持读诵修行事也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欲显修福之转胜先言得福之无边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前舍多身而时短今舍多身而时长从短之长此转胜之义也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

不逆不谤也此中从浅至深有六种修行一书二受三持四读五诵六说夫不谤是行前之浅信受说即行内之深修浅信福已过前深修固难为喻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此下叹修行之用以励修者之心此章明境界深心口所不及不可思议也权衡不能准不可称量也

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

此章明依止大运出二乘之表故曰大乘显过两障之外故称最上由佛说有三一下说说四谛即小乘二上说说六度即大乘三最上说说三无性即一乘此经为發后二乘者说所以依止大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此章明满界种界种即是三种佛性也一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三至德果佛性自性住佛性即真如界引出佛性即菩提心至德果佛性即六度行初一名界后两名种所谓依真如之界發萌芽之种故合名界种若人依经起行即生无边之福与此三性相应故能圆满界种也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章明持正法正法即菩提也菩提名觉觉有四种一应觉谓真如觉之缘也二正觉谓真智觉之体也三觉分谓福德觉之因也四令觉谓正教觉之用也若人修行正说是摄持令觉依正说修正行是摄持觉分依正行生真智是摄持正觉依真智证真如是摄持应觉摄持即是荷担也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脱

此章明难信闻乐小是声闻缘觉著我是外道凡夫乐小明无受大之机著我显与无我正反并非法器岂妄授哉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香华而散其处

此章明处成尊恭敬围绕内心处也华香散处外则供也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章明净三障一惑障二业障三报障由经力故转重为轻促长令短此净义也为人轻贱转报障也先世罪灭转业障也当得菩提灭惑障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章明速证果阿僧祇此云不可数也外国算法有六十位过此以后佛可复知故名阿僧祇夫以事佛之福为一分持经之福为百分事佛福一分不及经福百中之一分次以百中之一分为千分亦不及千中之一分后去皆尔故云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此章明得大报先显因多也具说则文浩荡故耳识不能受义深邃故意识不能持耳不能受则耳识乱意不能持则意识狂由乱由狂则怀疑以生谤由疑由谤则堕狱而受殃由此义故佛不具说也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明果大也近招十王果报远感诸佛三身十王果报势力远而难思诸佛三身体用大而无测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前来第一周为立菩萨行体自下第二周为断菩萨行障何者前周之初教菩萨起三行涉行深者即忘怀而舍著發迹近者或存能以自取谓我能如是住我能如是修我能如是降伏我即真是菩萨夫有我即有住有住即有障无我即无住无住即无障住与不住相违我与无我正反有我之心既迷无我之妙理有住之执亦障无住之真行也夫行以趣果为功障以碍道为用障若不断行无由成障断行成则菩提之果日可登也为此义故须菩提重请前章以發端欲令如来绝彼证道之深累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答初请即断彼行障也何则夫存自者不能忘观存他者不能忘境其欲自他两灭者莫若境观双尽也是故如来控前无度以尽境引今无發以尽观境尽故绝乎所度观尽故绝乎能度所度绝即他我灭也能度绝即自我灭也两我之执既灭障道之累自静由此论之岂有一我为菩萨而为發心之物乎故曰所以者何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也须菩提既三行具请如来但举一答何也夫發心为初修行为次降伏为后發心为显摄道修行为显成就道降伏为显不退道既初无發心者而况修行乎况于降伏乎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卷中


校注

之神疑倒 脱经作说次同
[A1] 已【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注疏(卷2)
关闭
金刚经注疏(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