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叙
夫金刚般若经者。劈我法之巨斧。启修证之要关也。其义深远。其词疎杂。非大智无以导其微。岂小慧可能搆其绪。所以慈氏颂之。无著受之。世亲承之。乃致教流印土。若金乌之𦦨赫扶桑。义阐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岭。义净法师云。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八十行颂。又云。能断金刚。西方乃有多释。考其始也。此颂最先。是金刚般若经之有颂。而颂之出于慈氏者。有明证矣。然义师既知此颂是慈氏所传。其所译颂本。乃云无著造者。盖命字之误耳。且所译之颂。与菩提留支所译者校之。犹轮一筹。故令注疏家。多取留支译也。今撰新疏。亦用留本。但不同诸家随意取舍前后參差。务使经偈相对。势如合璧。意旨互通。资并交芦。逐段销释。体皆如此。亦有无偈者。疏中各出其由。检阅自知。第虑夫讲者依疏并谈。听者执经无偈。遂令师启双户资获半珠。得毋便于讲而不便于听乎。缘制会本弁疏流通。庶后讲者听者。各有所凭。宛如两镜相对一灯中然。不唯齐照互容。且彼此酷肖焉。将付剞劂。略述此以示鄙意云尔。
旹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十一月望前三日
贤宗后学通理谨识
No. 487-1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终)
No. 487-2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通叙大意
真空不空。妙有不有。妙有不有。有而性常自空。真空不空。空而性常自有。遮照无碍。存泯自由。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实相欤。因而有空。缘空而有。缘空而有。回萌蘖于焦芽。因有而空。挽狂恶于醉象。圣凡俱益。大小同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金刚般若经欤。故我正觉。肇彼祗园。当食时而入城。情忘精舍。乞食已而还处。念绝人寰。是固以无所住心。随缘而安住也。至若食讫收缘。洗足敷座。一念不动。诸法皆空。是又以无所动心。自然而降伏也。如是则降心住心之旨。已昭然于叙分中矣。
正宗分中。诸家异判。或依无著分住。或依天亲断疑。或依梁昭明逐分销释。或依功德施因著立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苟能得意忘言。无烦说非道是。然群盲摸象。不妨随摸异说。三兽渡河。亦许缘渡自知。今依本经次第浅深。分为四分。第一略明降住生信分。第二推广降住开解分。第三究竟降住起修分。第四决定降住成证分。
第一分中。首自须菩提见佛举止。验佛威仪。在在无非护念。时时咸彰付嘱。极口称赞为众表扬。第恐妄拟圣境。反招画鹄之讥。为怜初步。敬陈住降之请。于是世尊重赞善哉。深印其说。是犹欲其于著衣持钵。去来行坐时。荐取世尊护念付嘱意耳。其奈出廐良驹。已摇鞭影。传经沉疾。须设治方。故世尊诫听许说。而当机唯然承旨也。
夫菩萨以二利得名。降住从悲施入手。悲则能所双寂。灭度一切众生。而无度相。施则内外俱空。徧行一切檀度。而无住心。无住心则觉心可住。无度相则妄心可降。降心住心。略明如是。
第以布施一法。通乎上下。恐谓下济众生。可以不住生相。上供诸佛。岂可不住佛相。故问以可以身相见如来不。空生因问得悟。如来进示提持。不惟应化非真。乃至果报身相。亦不应住。以凡所有相。皆是虗妄故也。
然义意既渐入深微。而章句亦倍增玄妙。于是问答激扬。启發净信。展转征释。结示增修。至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则如来为众解粘去缚之意已深切矣。
然既遣之又遣。不合有得有说。为防斯疑。故尔致问。当机答以得无定得。说无定说。则二乘随法生取之坚执已摇动矣。法执既破。净信斯生。因为校量持福。以终一章之义也。
第二推广降住开解分中。初约小乘因果以明降心者。为其无我也。无我则无念。无念则有相皆离。心无可降。是真降心。次约大乘因果以明住心者。为其无法也。无法则无执。无执则是法不住。觉元不昧。是真住心。自是校况持福。请名奉持。为义略周。而又进示说法无说。尘界非界。化相非相者。葢为净除余疑开广知见。所以四句功德。虽恒沙身命布施。未足为校焉。缘兹当机深解。感悟涕泣。叹信解功德。第一希有。验当来有斯。倍更为难。以能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故耳。
如来欲令闻赞發心。见贤思齐。故以如是如是而印许之。复以不惊不怖不畏者而证成之。其次又以般若非般若。例明忍辱非忍辱。佛意葢以六度万行。一切俱非。故总结之曰。菩萨应离一切相發心。不应住色等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也。前此教以不住色等布施者。亦斯意耳。欲遮深疑。具示五语。为助妙解。双陈两喻。良以有住行施。则永沈长夜。故以如人入暗喻之。无住行施。则径达彼岸。故以如人有目喻之。然此推广分中。少示降心。多示住心者。以觉心如主。妄心如客。但使觉心安住。自令妄心不兴。亦如主人若悟。客邪不得其便也。至此显示经功。生福与灭罪齐驱。校量持福。供佛兼承事莫及。总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但办肯心。必不相赚。解分极旨。尽于是矣。
第三究竟降住起修分中。重举發菩提心者。谓信解之后。發起修习菩提心也。虽蒙开示。已解降住之宗。未历真修。莫究降住之实。故重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意葢欲究竟所解。以造其实耳。
答降心中。而有略明.详示二义。略明中。教以如前所解。而究竟之故仍约度生无度。显久行即修故。
详示之中复分为四。
第一得记离相。第二感报离相。第三修因离相。第四知见离相。
第一得记离相。虽事在然灯。与前解分中取意不同。前为遣所授法以明无住。故问其于法有所得不。此为遣能受法以示降伏。故问以有法得菩提不。答以无法。印以无法者。以有法则不契真如。佛不与记。无法乃适符如义。佛始与记。葢以如来者。即诸法中如如不动义也。
是知如来于菩提树下。得成菩提。亦缘实无有法。虽曰实无有法。亦非一向永寂。故进示以所得菩提。无实无虗。无实故。说有不有。说空不空。故无妨如来说一切法。无虗故。说有不有为妙有。说空不空为真空。为欲显示真空妙有。故无妨说皆是佛法。恐犹未了。仍复申明。故曰一切法非一切法。名一切法。此又如来于正说降心法中。兼示中道第一义耳。
第二感报离相者。谓法身性具。可说无得。报体修成。宁与同伦。为防斯疑。故重拈解分中。身如须弥山王之喻。而云譬如人身长大。此当机先所已悟。故才闻举处。便劈空栏住而自释也。
第三修因离相中。先约度生遣相。言菩萨亦如是者。谓菩萨非菩萨。亦如大身非大身是也。是知彼若起心作言。我当度生。则是以菩萨自负。却非真实菩萨。以彼若知实无有法。乃可名为菩萨。彼既作言自负。故斥以不名也。至云是故佛说等者。乃承引如来已向所说。皆为显示二无我理以证成之。次约严土遣相中不名菩萨准上可知。以彼若于严土之时。通达无我无法者。乃许其为真是菩萨。以有二空之智。决定成佛故。
第四知见离相中。既一佛而通具五眼。则是本惟一见。随缘而成五见。其犹开池引月。因池之异。而说月之异。若决堤通水。则又以池之一。而说月之一。应知异固非异。一亦非一。以月例见。见岂有定相哉。既一知而悉知众心。义似有体。其奈众心虗妄。三际叵得。是虽知而本无所知。知岂有实相哉。据此则佛知佛见。尚无定实。况夫未到佛地。妄知妄见。固知其为彻体虗妄。不待降伏矣。
答住心中。亦有略明.详示二义。略明中。满界宝施。其福似多。而如来问心多不者。良以行布施时。有住相不住之异。住相则福德有实。不可言多。以有漏故。不住则福德无故。可说为多。以无漏故。然此修分之中。略明降心。仍约度生无度。略明住心。仍约布施无住者。为显行解相应。所谓如是而解。如是而修。如目与足。如是而见。如是而行也。
详示之中。亦分为四。一见佛无住。二闻法无住。三得果无住。四修因无住。
第一见佛无住。义似复前而有二意不同。一兼正不同。二化报不同。兼正不同者。以信分中。明不可以身相见如来。而解分中。明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其意皆是兼为释疑。非正示降住之文。今则正示住心。此兼正不同也。
化报不同者。谓前二说身说相。初无具足之言。次有四八之数。明知其为应化之身。今身相皆以具足见称者。应指实报之身。葢必万德庄严方称具足。以具足即圆满义也。而又言非具足者。以既属因感。即是缘起。缘起无性。岂真具足。意显其不应住耳。
第二闻法无住中。先明说者无住。言如来虽已随机说法。皆以无缘而应。实不预为作念。我今当为说何等法。是虽终日说法。而实无所住矣。次明闻者无住。而言彼非众生者。以既信无住。即名无佛故。又云非不众生者。以虽名为佛。但是理具故。征释中。言既非众生。而又名为众生者。谓佛以能信即佛说非。解修未极说是也。
第三得果无住者。准前信分云。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解分亦云。实无有法。得阿耨菩提。是当机之所已知。而今复以所得菩提。为无所得为问者。葢为印证前语。以便观察修习故也。如来印证。而云无少法可得者。以还复旧时性。无有一法新故。
第四修因无住中。而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乃申明上文无少法可得之意。以引生下文无我修善得菩提义也。意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而现见生佛判然者。以凡夫有我。不得正觉。二乘不修。失于正等。菩萨修而不具。未及无上。佛以无我。异凡夫之不觉。名曰正觉。佛以修善。异二乘之偏枯。名曰正等。佛以具修一切善法。异菩萨之有上。名曰无上。故云即得阿耨等也。恐闻善法二字。又起有法之疑。故又以即非.是名遣之。修分之旨。至此已极。因为校量持福。以發行人胜进之意焉。
第四决定降住成证分中。乃有三义。一降心离相。二住心无住。三结归问意。
初中略明降心。亦约度生无度。而与前文逈异。谓前约菩萨。未得决定。是勉而行之。此约佛地。已得决定。是安而行之也。
详示降心。复有二义。一观相离相。二离相亦离。观相离相中。问虽同于解分。而所为不同。谓前为防疑。此为破见。葢当机历承开示。相似心空。未免欲立心空之见。观其答处。顿改前辙。其意以但自无心。则见色非干色。一切色是佛色矣。佛既不斥其非。未全非也。但恐其相似心空。未得决定。故以轮王三十二相。而勘验之。当机果是脚跟不稳。而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所谓依悕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別调中也。佛既不印其是。未全是耳。又恐其前无新证。退失故居。历览二际。自生艰险。故惟说偈以示离色离声。且授之以把稳生涯也。
离相亦离者。以上示离相。乃为遣取相之执。若更起离相之执。何异从冥入冥。故文中两诚莫作是念。葢恐其以盲引盲。致令一类發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成焦芽败种。堕一阐提。佛亦难救。所谓宁使著有如须弥山。不使著空如芥子许也。
略明住心中。亦以不住施福为言。然与前有异。以前文但显不住福多。启發修习之心。此中的指得忍菩萨。决定不受福德。有志决定者。亦知取法可尔。
详示住心中。亦有二义。一正报无住。二依报无住。正报无住者。谓如来内证不变之体。外现随缘之用。来去坐卧。一味随缘。故曰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知如来正报。尚不应住。降斯已还。岂应有所住乎。
次明依报无住者。谓界既可析。尘又可合。则尘界俱非实有。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而入理菩萨。宜应无所住矣。
又上文详示降心中。佛以一切诸见束为断常二见。二见不生。一切皆尽。是为决定降伏。此中乃以一切诸法。束为依正二报。二报不住。一切俱空。是为决定安住。
结归问意者。准前两番请问。皆以住心在前。降心在后。两番开示。皆以住心在后。降心在前。其意以妄心久炽。觉心乍兴。乍兴则力微。久炽则功著。功著则降不容缓。故在前。力微则住不宜速。故在后。
今当开示已竟。亦先结降心。后结住心。结降心者。以前两答降心。皆令度生无我。且言若菩萨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萨。恐谓说由心生。如来既说人有我等相。见。则是如来心中。先有我等相见。为防斯疑。故曰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乃至云。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以如来说我非我。是名为我。既所说尚惟是名。能说心中。岂先有我等相见。如谷答向。元无作者。此约决定无我以结。至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等者。由前历示降心之法。今其应于一切降心法中。如是由知而见。由信而解。信解之后。渐次究竟。以至决定降伏。则并前所说降心之法。心中亦复不生。此约决定无法以结。然此心中我等相见。及于法相。俱属微细深惑。此既不有。尚有何妄。故此结归。应前云何降心问也。
结住心中。而言满无量僧祗世界宝施。不及持说此经者。以不得此经。不成无住行故。又恐谓受持无住易。演说无住难。故征其云何为人演说。而示以不取于相。良以一切有为。总如梦事。眠时似有。悟时实无。况夫色阴如幻。无而忽有。受阴如泡。虗而无实。想阴如影。托外物现。行阴如露。乘夜气生。识阴如电。假明暂發。一一皆是无常。法法总归灭尽。作如是观。自然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约决定无住。应前云何应住问也。
流通中。当机全身担荷。余众随分受益。三草二木。各得增长。故云皆大欢喜。谓喜其成佛有分。非常喜也。
信谓忍其教。受谓领其理。奉则遵教循理。行则自行化他。夫如是则慧水常流。法脉永通。尽尘劫而不滞。利万彚而无遗矣。
(理)也无知。谬承师印。向虽历參多席曾未得闻是经。既在持诵之余。用心研究。又于讲演之际。加意寻讨。将陈斯疏。尚冀资成。澄观补处之偈。妙契大圣之心。依经求偈。偈得经而词畅。借偈通经。经因偈而义明。缘兹合释。用此济美。未善两论。不敢强同。仍以乍异旧说。恐泥先闻。故总以新眼名之。赐览者愿少留意。
No. 487-3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悬示
将释此经。预建章门。夫杂华严饰。为诸经中王。贤首清凉。乃一家之祖。十门通经。万世标准。虽依法随人。开合不定。而忘言得意。会理无殊。故今解释此经。略变其式。而为六门。一翻译前后。二宣说时处。三教乘摄属。四因缘所为。五受持感通。六释题解文。
第一.翻译前后者。以经是佛说。文属梵言。翻梵成夏。必得其人。出译凭时。乃堪取信。此经前后翻译。阅有六师。
一姚秦鸠摩罗什译
姚秦。译经时也。后秦姚氏。建都长安。为別前秦符氏。故称姚秦。鸠摩罗什。译主名也。具云鸠摩罗什婆。此翻童寿。以童年有耆德故。(开元释教录云。一名鸠摩罗耆婆者。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什父鸠摩罗炎。母字耆婆。故兼取为名)。祖居印土。家世相国。其父以聪敏见称。避位出家。游学龟兹。龟兹王闻。以女逼而妻之。乃生于什。什处胎日。母增慧辩。如舍利弗处胎相类。什生。母即出家。得证初果。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九岁随母到罽宾。依名德法师槃头达多。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氏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不毁戒。度人不减毱多。若破戒者。止可为才明俊艺法师而已。又到沙勒国。见佛钵。遂顶戴之。俄念钵重。即不能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即以唯心之义答之。及还龟兹。名葢诸国。至于四围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后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之非。于是传习大乘。广求要义。
有顷。什母预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果其大化得行。虽当𬬻镬无恨。乃留住龟兹。止王新寺。后又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义。达多感悟。反礼什为大乘师焉。自是道播西乾。声流东震。当此土前秦符坚。建元九年。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于是先致道安。后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致什至西凉。光闻符坚为姚苌所弑。乃自据凉土。即三河王位。什亦留止。苌即位。亦闻师名。屡请。吕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光卒。子隆立。姚兴伐凉。请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当弘始三年时也。
因见旧译经论。率多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所译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什临灭。集众谓曰。自以暗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是知师舌。与如来广长舌相。等无有异。所以此经六译。而时所宗尚。皆弘秦本。今疏依之。(细寻什师行状。自古纪载不同。愚先注法华指掌。但据大成。今见译经图纪。及释教录所载。不惟与大成不符。即二书亦递相龃龉。至于金刚蒙引所载。益难考稽。是疏且约图纪教录斟酌去取。恐有未妥。故述此以俟博览者教之)。
二元魏菩提留支译
后魏元氏。初都恒安。南迁洛阳。后迁邺。凡十三帝。一百五十五年。为別前魏曹氏。故称元魏。菩提留支。此云觉希。北印土人也。徧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以魏永平之岁。至止洛京。宣武下敕。慇勤敬劳。处之永宁大寺。供待甚丰。七百梵僧。并皆周给。敕留支为译匠。创翻十地论。厥初命章。宣武亲自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讫尽论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从传授。孜孜如也。自是翻译不辍。至永熈三年。洛京迁于漳邺。留支亦至邺翻译。前后近三十年。始从洛阳宣武帝永平元年。终至邺都孝靖帝天平二年。所出经论。共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所译此经。名同秦本。经有五种不同。一起问不同。以魏本有四问。一问云何發心。二问应云何住。三问云何修行。四问云何降心。秦本则合问發于问住。该问修于问降。葢以能住便能發。能降乃能修故。二有无不同。以魏本于后半卷内。有尔时慧命须菩提。乃至云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一段。秦本原无。乃后人依襄阳石刻补入。葢什师译漏也。三答问不同。以秦本后半卷内。有佛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而须菩提答以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至魏本则答以不以相见。葢留师秪知随顺前文。不知空生前后见异。虽后之四译皆尔。而本疏以秦本为是。四详略不同。此有二处。一魏本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乃至云法体不可见。彼识不能知。共有八句。秦本唯取前四句。以八句中前四句反显。后四句正明。余四译皆倣魏本。什师以反显足明。故略后义。二秦本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唯有六喻。魏本则有九喻。余之四本。亦倣魏译。什师以六喻虽略。约义可摄诸法。九喻虽详。约义亦不出此。且四句难收。故不尽取。五立分不立分不同。以魏本分此经为十二分。前后五译皆不立分。今秦本三十二分。乃梁昭明立。此五之外。仍有小异者。义则大同。不具述。
三陈朝真谛译
陈氏莅朝。都建业。始自武帝永定元年。终至后主祯明三年。凡五主。共三十三年。译经缁素三人。真谛其一焉。梵名波罗末陀。本西印土优禅尼国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厝怀。志在弘通。随方利物。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届都邑。武帝面伸礼敬。安置于宝云殿。自是传翻经教。不羡奏时。更出新文。有逾齐日。无何梁季崩乱。所怀不果。虽复翻译。栖遑靡托。逮陈武帝永定二年。乃还返豫章。又上临川晋安诸郡。虽传经论。道缺情离。遂欲泛舶往楞伽修国。道俗虔请。结誓留之。权停南越。至文帝天嘉四年。杨都建元寺。僧宗法淮僧忍等。远浮江表。亲承访问。谛欣其来意。为翻摄大乘等论。首尾两载。又至梁安郡。欲返西国。为太守王万賖所请。暂留海隅。后以泛舶西引。遇风瓢还广州。适逢刺史欧阳穆公𬱟。延住制止寺。请翻新文。谛顾此业缘西还无指。乃对沙门慧恺等。翻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后穆公薨。世子纥重为檀越。相续翻译。按谛于梁代所出经论总十一部。梁末入陈。复出三十八部。其所译此经。名亦同于秦本。经有四种不同。一起问不同。以秦本唯二问。一问云何应住。二问云何降心。陈本则有三问。一问發菩提心行菩萨乘云何应住。二问云何修行。三问云何發起菩萨心。淮余本皆末问降心。或真谛误释降心为發心耳。二有无不同。此有二处。一秦本前半卷内。于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下。別无征释之文。陈本则加何以故。世尊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故说般若波罗蜜三句。魏本唯有前二句。余本全无。疑是衍文。二同魏本。此有无不同也。第三答问不同。此亦二处。一同魏本。二者秦本于若以色见我之偈后。直接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一段。中无別文。陈本则加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相得菩提不。乃至云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一段。葢如来前说色见声求不得。恐执此又堕断见。故急埽之云。汝若作是念等。疑是真谛不论此义。强为联合。置此一段。仍依什译为是。第四详略不同。亦同魏本。此外小异大同。不悉。
四隋朝笈多译
隋国号。杨氏御极之称也。始于文帝。终于炀帝。二主共三十七年。文帝姓杨名坚。弘农华阴县人。其父杨忠。仕北周有功。封隋国公。忠卒。坚袭爵。后继周即位。建都长安。国号大隋。故称隋朝。笈多略称也。具云达摩笈多。此翻法密。南天竺罗啰国人。刹帝利种。姓虎氏。年二十三岁。往中天竺耳出城黄华色伽蓝出家。二十五岁。方受具戒。受具之后。徧历西域大小乘国。广见博闻。艺业内充。后于迦臂施国。遇北路商人。闻说大支那国。三宝兴盛。遂结契来游。䟦涉积年。更历诸国。随所至处。不断讲说。于开皇十年。来届瓜州。初契同徒。或留或没。独顾单影。悲喜交集。寻蒙帝旨。延入京师。处之名寺。供给丰沃。初与崛多共參备译。迨仁寿之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自是专主传译。及炀帝定鼎东都。敬重弥隆。敕于洛水南濵上林园内。置翻经舘。始从大业初年。终于大业末岁。译大方等善住意等经。金刚般若等论。共九部计四十六卷。并文义澄洁。华质显畅。今详释教录。九部内无此经名。唯彦琮笈多传云。初笈多翻金刚断割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及普乐经十五卷。未及练覆。值偽郑沦废。不暇重修。据此乃是后人搜访传流。因断割过质。故以能断易之。目曰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译对梵文。语多倒词。意虽不乖佛旨。习乃有背时机。句且难寻。义应莫晓。葢即彦琮所谓未及练覆。不暇重修之故。然以余本求之。亦皆小异大同。存之在藏。为备參考。倘余本有疑未决。亦可取之旁通。厥功不泯。略此述成。
五唐玄奘法师译
大唐李氏。都长安。自高祖武德元年。至开元十八年。兼天后代。凡一百一十三载。译经缁素。三十七人。唯玄奘为最。玄奘本名袆。俗姓陈氏。陈留人也。汉太邱长陈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北齐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县人也。父惠。英洁有雅操。隋大业中。拜江陵令。解缨而返。有四男。奘最小。其次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奖之。十一岁得度出家。其后隋氏失御。天下沸腾。昆季相𢹂。届于京邑。住庄严寺。洎唐武德元年。国基草创。兵甲尚兴。京城未有讲肆。又从兄入蜀。历席听讲。年满二十。即于成都受具。自后徧參诸方。咸罄其旨。乃自惟曰。余周流吴蜀。爰逮赵魏。未及周秦。遇有讲筵。率皆登践。虽已布之言。蕴积胸襟。而未吐之词。解签无地。若不轻生狥命。誓往华胥。焉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于是于贞观三年。奋志西征。远历多国。诚重劳轻。履险若夷。既达印土。无倦咨筹。师承戒贤。论制恶见。印土学人。咸仰盛德。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当此土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还届京师。见帝于洛阳宫。谈叙真俗。无爽帝旨。帝曰。自师行后。朕奉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弘福寺。将来梵本。可就翻译。既承明命。遂返西京。广集硕学名德沙门灵润等五十余人。即于是年五月。开演梵文。翻译大菩萨藏等经论。自是翻译无辍。讫于麟德元年。总出大小乘经律论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译此经。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与秦本起问相似。一问云何应住。二问云何修行。三问云何摄心。葢摄之与降。皆治伏义。但多中闲一问。又秦本唯说四相。此说八想。谓有情想。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葢相即所想。但四八开合稍异。又秦本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此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即是无生法性增语。即是永断道路增语。即是毕竟不生增语。其与秦本答问不同。亦同魏本。而色见声求偈亦八句。偈后加文。亦与陈本小异。后偈九喻。亦同魏本。余皆大同秦本。但浮演之文过多。似未若什本直捷。令人乐读耳。
六唐义净法师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龆龀之年。辞亲出家。徧询名匠。广探群籍。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有志西游。未能谐愿。暨登具之后。誓期必往。于是于咸亨二年。三十有七岁。初结同志。数满十人。洎乎泛舶。余皆退罢。唯净坚心。奋志孤行。备历艰险。渐达印土。所至之境。皆洞言音。凡遇王臣。咸蒙礼重。鹫峰鷄足鹿苑祇园佛境灵迹。皆亲瞻仰。憩那烂陀。礼菩提树。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于天后证圣之元。乙未仲夏。还至河洛。将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并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天后敬法重人。亲迎于上东门外。洛阳缁素。备设幢幡。兼陈皷乐。在前导引。敕于佛授记寺安置所将梵本。并令翻译。初共于阗三藏实义难陀译华严经。久视已后。方自翻译。权舆于天后久视元年庚子。投笔于睿宗景云二年辛亥。历福先寺.西明寺.荐福寺等处。总出经律论五十六部。凡二百三十卷。所译此经。名同奘本。起问处亦同。其与秦本不同者。秦本于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下。別有请名奉持一段。魏陈隋奘四本。大略皆同。此本则直接说法无说。尘界非界。现相非相等文。而乃将请名奉持。移于闻经悲泣。叹昔未闻之下。其意葢以说经未久。不合突然请名。必是空生自叹。从昔未闻是经。因知非常。故尔请问。虽似有理。但与五译相违。恐是臆见。非佛本旨。又秦本于色见声求偈后。恐其立断灭见。故诫以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以若作是念。恐令發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承上接下。似为得理。而魏陈隋奘四本。虽各添余文。亦大同小异。至此本则直问發趣菩萨乘者。其所有法。是断灭不。既与什译不符。视余本亦似有缺。其余文义大同奘本。而删去浮词。尤得什师之妙。翻译前后竟。
第二.宣说时处者。以如来法不浪施。因机而说。机有生熟。说有前后。是故一代圣教。说分三时。
第一日出先照时
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为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別。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其所说经。即是华严.梵网等也。
第二日升转照时
先总后別。
总者此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为方便教。令彼三乘人等。转三成一。譬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別者。于此一时中。复分三转。谓初转.中转.后转也。
初转时者。谓佛初于鹿苑。为钝根下类众生转小乘法轮。名为隐实教。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譬如日升。转照黑山。其所说经。即是提胃.阿含等也。中转时者。谓佛次于中时。为中根一类众生。转三乘法轮。名为引摄教。令彼二乘人等。转小成大。譬如日升。次照高原。其所说经。即是深密.方广等也。后转时者。谓佛次于后时。为利根上类众生。转大乘法轮。名为融通教。令彼权教三乘。转权成实。譬如日升。然后普照一切大地。其所说经。即是妙智.般若等也。
第三.教乘摄属者。此复有二。一辨教。二分乘。辨教者。谓西域东夏。弘阐之流。于一代圣教。或合为一教。或开为二三。再开之而至四五。人兼缁素。凡有一十八家。甲顺乙违。难尽他宗。事精理备。无越贤首。因依贤宗诸祖。略述五教。
一小乘教。亦名愚法二乘教。异大乘故。逐机设故。随他语故。说诸法数一向差別。以其拣邪正。辨圣凡。明因果。分欣厌。然其所说法数。惟七十五。但说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唯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二大乘始教。亦名分教。但明诸法皆空。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但明一切法相。有成佛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三终教。亦名实教。谓明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四一乘顿教。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等。既不同前渐次修行。亦不同后圆融具德。故立名顿。总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缘起。妄想。成)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默住等。別为一类离念机故。亦为对治空有俱存。三种著相人故。
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等正觉。故名为圆。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摄法界。
今此经者。正属始教。以般若一往属空宗故。兼属终顿。如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既无有高下。则一切众生。悉当成佛。即终教义。又云。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既离相即佛。则不依地位渐次而说。即顿教义。若以一音说法。随类各解。亦通于圆。如云。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也。
分乘者。谓教义有浅有深。被机有胜有劣。微细分之。品类实繁。大略收录。乘行有三。一声闻乘。依四谛法。慇懃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如羊车。二辟支乘。依因缘法。慇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如鹿车。三大乘。对上二小乘为言。亦名菩萨乘。依六度法。勤修精进。求一切智等。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如牛车。
然有权有实。若住相之行因果历別。则名为权。若无住之修。因果该彻。则名为实。
此经属菩萨乘。实一分摄。以空生两番请问。俱为發菩提心者起见。且经中始终具示降心离相。住心无住义故。
又三乘之外。前加人天。后足佛乘。名为五乘。言人天乘者。依戒善禅定之法。求下界五欲。及上界净妙之乐。如最小之车(法华经火宅喻云。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虗妄。葢譬人天也)。言佛乘者。依万行因华。严一乘道果。如大白牛车。
此经属佛乘摄。如文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檀含万行)。又云。此经为發最上乘者说故。若以此摄彼。虽人天不遗。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余可准思。教乘摄属竟。
第四.因缘所为者。谓教深乘广。足發深省。再辨因缘。以资胜解。然因缘有二。一总二別。总谓。如来一代圣教。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所谓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故。別则別就当经。略为十种因缘。
第一为示降心住心法故。良以觉心妄心势如汉贼。妄心不降而觉心难住。觉心不住而妄心难降。是故觉心要住。妄心须降。为此双示。一得两成。如世尊食时入城。乞已还处。正示不住一法。而觉心常住。食讫收缘。洗足敷坐。正示不起一念。而妄心自降。第以如来境界。初心莫拟。为此说经。令其言荐。
第二为破我执法执障故。良以我法二执。凡小病源。凡夫依之而起烦恼。小乘因之而成所知。轮转生死。碍正知见。如梦如醉。不自觉知。佛为破此。因说是经。如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是语类。皆为破我执也。又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如是语类。皆为破法执也。
第三为断现行种子疑故。良以一翳在眼。乱华起空。片疑介心。万妄驰性。约已起当起。而障现未之胜解。或疑理疑事。竟成烦恼之根本。无智自解。唯佛能释。故说此经。通为遮断。如经中当机有问。如来为答者。皆为断现行之疑。如来反征。于意云何等。皆为断种子之疑。又在当时。皆为现行。谓佛智鉴机。知其已起故。望后世总名种子。谓假彼空生。利及将来故。
第四为转重业轻业报故。良以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惟有忏悔力。乃能得除灭。然忏悔之力。此经最大。故尔宣说。令知受持。如经云。若有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菩提。据此则是转当来重报。而以现前轻报抵之。至于转轻全消。经虽无文。义则必然。以重业既轻受。轻业应不受故。
第五为显行解必相应故。良以超凡入圣。以信解为入门。从因至果。缘修证取实效。是故有解无行。必堕狂慧。有行无解。定落有为。故此经于信解之后。当机重问住降。葢自觉信解虽成。习气难除。对境起念。住降莫致。而如来答降心仍约度生无度等。答住心仍约不住施福等言者。乃欲其渐次修习。务令行与解相应耳。
第六为显空有无碍义故。良以真空不空。妙有不有。由不达真空义故。二乘逃形于界外。由不达妙有义故。凡外沉迹于域中。各住一边。俱违中道。为此说经。显无碍义。如经云。如来所得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虗。乃至云。所言一切法者(总该空有)。即非一切法(谓说空不空。说有不有故)。是名一切法(谓说空不空为真空。说有不有为妙有。故无妨假立名字。说为一切法)。如是语类。皆为显空有无碍义也。
第七为救知见立知弊故。楞严云。知见立知。成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是知金屑虽贵。落眼成尘。因明立所。万法从生。依妄生妄。积迷成迷。不唯无功。反成大过。为救此弊。因说是经。如经云。如来有肉眼不等。乃至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佛知佛见。尚不应立。况夫未到佛地。日灯隙明者哉。
第八为遣即相离相见故。言即相观佛。固为常见。离相观佛。尤堕断灭。均为不见佛性。终成凡外种族。今说此经。为令双遣。如经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等。遣即相见也。又云。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等。遣离相见也。
第九为破依正二报相故。夫受报以根身为正。器界为依。根身乃四大假和。器界以众微积聚。总属缘生。皆为幻妄。众生不知。认为实有。执我执法而轮转于中。保之守之而莫由出离。为破此相。因说是经。如经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等。是知如来应身。尚自无实。况夫众生色身。岂当有据。又云。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乃至云。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等。此则世界总相。尚非实有。况夫随业所感別相。势若灯轮。宁可坚执。
第十总示我法二空观故。言总示者。以前之九种。展转生起。以此经两番请问。皆为降心住心。故有第一。住降之要。首在破执。故有第二。执欲破而疑惑潜生。故有第三。信未立而业报卒至。故有第四。业报既转。正解斯成。行与解违。终难契入。故有第五。欲契真空。不外妙有。故有第六。空有无碍。任运修行。历位渐证。中途多滞。故有第七。不滞中途。攀仰妙果。即相离相。均非实证。故有第八。纵获实证。证亦不住。现身而不住身相。令众生知根身唯妄。摄界而不住界相。令众生悟器界非真。故有第九。如是九种別义。递互相资。门门可入。皆为方便。设于是中。惧不速成者。总以二空观门济之。无弗克理。
如经云。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示我空境也。
又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此示法空境也。
又云。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示能观智也。
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示以智对境。理易显而观易成也。此经正属空宗。且约二空言之。密示俱空。非显了说。如我法才言即非。又云。是名。以即非即是二空。是名则空亦不立非俱空乎。灌顶直解云。始教中空宗。亦是密说顿门。此之谓也。如是十种因缘。前九为別。随机各入故。后一为总。总能成彼故。总別合论。又统为一大事因缘。细寻于此。不待披文而胜解成矣。因缘所为竟。
第五.受持感通者。因缘既深。教起亦大。未知受持读诵。有何感通。故授此门。以为有志修行者劝。然感应灵迹。莫可殚述。今依灌顶直解。择其驯雅者录之。直解云。受持者。僧如法藏。闻仙乐而往乐邦。尼如净真。睹宝莲而生上品。
(法藏。隋时僧。居郦州宝室寺。写金刚经百卷。寿至九十九岁。临终陞座。说偈別众。空中弥陀佛现。仙乐幢幡。引往西方)。
(○净真。唐时尼。居长安积善寺。诵金刚经十万徧。语弟子曰。是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吾已生上品矣。遂逝)。
男如孙老翁。坐石不饥。女如吴道媪。龛身长发。
(唐政和中。真州石匠孙翁日持此经三卷。后同二十余人。入山凿石。山忽崩。尽丧其中。经二十年。郎凿到此。见翁端坐石窟。语曰。始因食一酥饼。至今不饥不渴。还家取经视之。上有一孔。恰如饼状)。
(○现果录云。媪吴氏。济寗人。随夫唐某至松江。年四十三。长斋持经六载。四十九时。忽告人曰。吾将逝矣。经云。金刚不坏身。可留身三年。验之。乃说偈曰。风卷云雾散。明月碧团圆。了然无罣碍。池内现金莲。没后龛身。三年启视。果不坏。顶发长一寸。提督梁公。遂为漆身。建庵供奉。额曰坐化)。
恶如任氏脱剑树之苦。赵妻解蟹山之冤。
(唐龙朔中。任五娘暴死月余。托梦弟妹曰。我好食肉。杀害禽畜。活鱼作鲙。今受刀山剑树地狱之苦。可将我遗下户资。求净土寺宝献大师。写金刚经七卷。即脱身上七刀之苦。弟妹依嘱。圆时。复梦来谢)。
(○赵妻者。泗州赵璧妻李氏也。氏亡。璧及第归。梦氏来语曰。奴在生。每于蟹出之时。买作醉蟹。恣意食啖。今堕蟹山地狱。群蟹钳咬。昼夜难当。乞将房奁变卖。为奴写经流通。乃可救拔。璧如其言。完夕。梦妻谢曰。承斯脱苦生天矣)。
畜如螺蛳送经。蟒蛇听法。
(唐王待制。船至汉江。风浪击作。遂将平昔所持经本投中。遂得风息浪静。后至镇江。见舟尾百步许。有物似毬状。使渔者取之。乃无数螺蛳。团成一毬。剖之。外湿内乾。视中即向所投经也)。
(○唐武德间。陈昭江陵人。长斋诵经。时有大蟒来听。经毕即退。邻人力昌。疑而杀之。暴卒。托梦于妻曰。蟒愿听经百卷。可以升腾。只少七卷。被杀不甘。恳为写经七卷。诚𮘗七徧。彼得生天。乃放舍此事矣。妻如其言。子遂出家。名为僧护。大兴佛法)。
又若自持则箭不能伤。教诵则鬼不能缚。
(唐富阳徐玘。为府吏。一夜贼劫其家。綑玘在箭垛上。射之不著。问有何术。玘曰。每日五更。持金刚经三卷。方入公门。曾无间断。別无他术。贼闻释放。并回心出家)。
(○唐王陀。染瘴疾。發心每日念金刚经五卷。一日。见二鬼曰。王令追汝。且止念经。陀闻之。念经益䖍。鬼莫近。少顷又见一鬼报曰。念经善人。王令权放。自是昼夜受持。寿延九旬)。
施舍则起死回生。随喜则脱畜还人。
(宋绍兴间。宋承信。秀州华亭县人。患翻胃病。百药无效。一夜梦梵僧谓曰。汝施金刚经千卷。病苦可除。信悟。即捐资行施。其病渐瘥)。
(○宋苏州朱进士。游虎邱寺。值佛印禅师讲一切有为法四句偈。闻之甚喜。次午睡去。梦二吏引五人同行。朱亦随后。到一家厨房。桶内有汤。五人俱饮。朱思经偈。渴亦欲饮。吏呵曰。听佛法人。不可饮此。乃惊觉。访之彼家。厨养六犬。内一死者。朱遂弃业持经。寿八十九。八月十五日立化。临终偈曰。八十九年朱翁。两手劈破虗空。脚下踏着白云。立化菩提树东)。
如斯感应。备在本传。普劝来学。幸勿自轻。况此经犹如佛母。譬同金刚。信愿熏修。定成智种。受持感通竟。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卷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释此经题。略作三法。一能所作对。二分別义相。三为存古式。能所作对者。通题八字。能所具有四对。一能诠所诠对。二能到所到对。三能拣所拣对。四能喻所喻对。能诠所诠对者。谓理不自明。必得义以析之。义不自显。必得经以诠之。是则经为能诠。上七字为所诠。能到所到对者。以梵言波罗蜜。此云彼岸到。译随梵言。为语仍倒。若依此方顺义回文。合云到彼岸。是知般若为能到。涅槃彼岸为所到也。能拣所拣对中。复具两重。一拣诸经。二拣当会。拣诸经者。以佛说修多罗藏。通名为经。若不拣別。恐滥前后所说。故以般若拣之。见者即知非余经故。则般若为能。余经皆所。拣当会者。般若一会所说。经分八部。皆带般若之名。若不拣別。恐滥余部。故加金刚二字拣之。见者即知非道行.光赞等故。则金刚二字为能。余部皆所。能喻所喻对者。以般若理微。劣机难入。取像金刚。庶有發明。故法华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是知金刚为能喻。般若为所喻。分別义相者。先释所诠。次释能诠。释所诠中。首言金刚者。梵言䟦折罗。亦云嚩左罗。天帝所有。力士所执。金中最刚。故以金刚名之。其体最坚。一切无能坏。其用最利。能坏于一切。如涅槃云。譬如金刚。无能坏者。而能碎坏一切诸物。无著云。金刚难坏。金刚能断。又晋武帝起居注云。武帝十三年。炖煌有人。献金刚宝。生于金中。色如紫石瑛。状如荞麦。百炼不销。可以切玉如泥。是知坚利之极也。用此为喻。喻下般若。不知般若者。可以准思。
般若。正翻为慧。智度论云。因位名般若。果位名智。是则慧为智之因。智为慧之果。纂要疏云。若依大品经。若字通智慧二义。故智与慧。名义少殊。体性无別。刊定记释云。此明字界字缘。若字是字界。般那都为缘。若以般为缘。助于若字。则名为慧。若以那为缘。助于若字。则名为智。常途亦有不分。以智即是慧。慧即是智。故般若二字。一往翻为智慧。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是果中亦名为慧。又云。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是因中亦名为智。既有教可凭。今亦不分。然译主不翻。仍存梵言者。以尊重故。
金刚𫔇云。般若者。众生之心。有实相观照之殊。实相者。心本无相。以远离虗妄。真实有体。不可破坏。无相之相。强名实相。此亦即是心体。可同金刚之坚。观照者。心本非照。以远离分別。真明皎然。有执皆破。无照之照。强名观照。此亦即是心用。可同金刚之利。法喻合明。故云金刚般若。以斯命名。葢欲众生。即金刚之坚利。识般若之体用。因中破执。依实相而起观照。果中证理。依观照而契实相。如珠發光。光照珠体。故知下之涅槃彼岸。即是究竟实相。曾无一法从外来者。楞严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于此可见。波罗蜜。译梵为华。回倒为正。已于能所作对中明。今约此方正语释之。
刊定记云。彼岸即是涅槃。为对生死之此。故号涅槃为彼。
到之一字。义兼事.理。若于因中。信知本有实相般若。依之而起观照般若。观照功极。当下执空。顿悟实相般若。即是到于彼岸。此理到也。若于既悟。之后自觉习气难除。虽曰执空。任运还起。对境逢缘。力不自由。由是重起观照。抵对妄习。加以六度万行。渐次磨砺。果到妄尽理圆。始称究竟彼岸。此事到也。
学般若者。切忌以悟为证。自滞中途。纂要云。离生死此岸。度烦恼中流。到涅槃彼岸。今疏云。执空妄尽。即是度烦恼耳。又永康云。西域风俗。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据此则是称赞般若。以此经所诠般若。于诸般若中。为最胜故。释能诠者。即是经字。梵语修多罗。或云修妬路。或云苏怛览。约义翻为契经。吃谓契理契机。以能上符佛理。下叶人心故。经谓贯穿摄持。以能贯穿所应说义。摄持所应度生故。若按西域修多罗。一名而召四实。谓圣教.席经.井索.线也。古德见此方圣教称经。遂半取席经。为顺两方圣教之义。又恐滥于儒道之经。故上以契字拣之。若通作梵言说者。应云欲底修多罗。以欲底翻为契故。不翻井索及线者。有二意。一別指彼物故。二此方不贵故。或言经者常义。谓过去诸佛已说。现在诸佛今说。未来诸佛当说。三世无能易故。或言经者法义。谓菩萨依之成佛。二乘依之回心。众生依之發意。一切皆应遵故。此经是佛所说。非余四人。合上所诠。理应信受。为存古式者。复有四义。一辨虗实。二判离合。三成比量。四明题法。
辨虗实者。但言金刚。不知所喻何法。但言经字。不知所诠何义。二皆为虗。般若波罗蜜为实。
判离合者。经是能诠属体。般若能生信.發解.起行.证果属用。经上加即字。持业释也。又金刚般若等。是所诠实法得胜之义。经之一字。是能诠虗文得劣之义。密下加之字。依主释也。又经非般若。以能诠般若。名般若经有财释也。又般若乃大部之名。此既別行。仍称般若者。以相近故。隣近释也。若谓般若有二。二即般若。亦通带数。若谓金刚是喻。般若是法。举法及喻。比类發明。亦通相违。
成比量者。般若是有法。无能破者。能破一切宗。因云体最坚。用最利故。同喻如金刚。异喻如余金。
明题法者。立题之法。通有七种。谓人法喻三。单复具足。今是法喻为题。经题竟。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者。译经朝代。若论正统。当言东晋。以译经在秦。故以秦朝纪之。拣异前秦符氏。故曰姚秦。乃后秦姚兴在位时也。三藏法师者。译主德号。三藏者。经律论也。法师二字。义兼两利。若以三藏圣法。为自宗师。则是自利。若以三藏圣法。师范人天。则是利他。译主兼二。故总以三藏法师称之。鸠摩罗什者。译主發讳。华梵行实。详见第一门中。译者易也。易梵语成华言也。总释名题竟。
二別解文义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此是道安法师所判。凡属佛经。无论丰约。皆准此科。以其冥符西域。理应今古通遵。初二。一证信序。二發起序。
初证信者。谓说听时处。主伴分明。证是佛说。令人生信故。亦名通序。诸经通有故。亦名经后序。佛说经时。未有此序。既说之后。结集建立故。
建立此序。有因有意。建立因者。谓佛于将涅槃时。阿难愁恼。阿泥楼豆谓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须裁抑。当诣佛所。咨问后事。阿难言。云何后事。阿泥楼豆告曰。汝问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谁而住。佛在世时。恶性比邱。佛自调伏。佛灭度后。如何调伏。佛在世时。说法度生。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一切经首。当置何语。阿难承教。一一咨问。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当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恶性比邱。默而摈之。一切经首。当置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若干等语。
建立意者有三。一断疑。二息诤。三异邪。断疑者。谓如来灭后。结集法藏时。阿难陞座。感身相好如佛。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说法。二疑他方佛来。三疑阿难成佛。一说此言。三疑顿断故。息诤者。谓阿难与众。德位相等。若不推从佛闻。则诤论起。故唱此言。显是佛说。群诤自息故。
异邪者。西域外道经初。多置阿忧二字。今言如是等。为异彼故。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邱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准智度论。此段具六种成就。以六缘缺一。教则不兴。兴则必具。故云成就。
首言如是。即信成就。以信者言如是。不信者则言不如是故。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故居其首。华严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是故根力善法。皆以信为首也。若连下我闻。则是指法之词。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也。
次言我闻。即闻成就。以聋者无闻佛不与说故。我者拣他。显是自己亲闻。非私淑读古者类故。闻谓耳根發识。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即便得闻。今唯言我。不言耳识等者。葢是废別从总。以我为一身之总故。又虽言我闻。实不计我。以阿难此时。已证四果。已达我空故也。经云愿乐欲闻。佛乃有说。故云成就。楞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是故七圣财中。亦以闻为财也。
三言一时者。时成就也。一者始终究竟之谓。时者迁流转变之法。体是不相应行。或否或泰。皆可言时。今云一者。应是清泰之时。以否则说听不能究竟。不得称一故。不纪岁月者。以如来说法。通乎上下。灭后结集。达于遐迩。约上下延促不等。约遐迩纪历不同。岁月难稽。故惟言一时。葢即取说无异座。听无异席。二俱究竟。为一时也。古德云。时节若至。其理自彰。法华云。今正是其时。时为如实说。则时之所关。亦大矣哉。
四言佛者。即主成就。具云佛陀耶。此云觉者。谓自觉觉他觉圆满故。异彼凡夫二乘及与菩萨。以凡夫不自觉。二乘不觉他。菩萨觉不满。故让如来独擅其名。若以本经释义者。自觉则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觉他则灭度一切众生而无度相。觉满则离一切相。即名为佛。的指其人。即本师释迦文也。此法唯佛能证.唯佛能说。余则不能。故让佛为主。又设若无佛。望前则信无所归。闻无所从。时唯虗度。望后则众无所依。处亦空陈。是知余五成就。皆赖主成就耳。
五言舍卫等。即处成就也。舍卫亦名舍婆提。新云室罗筏悉底。葢五天梵音不同。此云丰德。或云闻物。以国丰四德。为物所闻故。四德者。谓欲尘.财宝.多闻.解脱也。义净三藏。译为名称大城。亦闻物义。此城在中印土憍萨罗国。今但言舍卫者。以南印土。亦有憍萨罗国。恐滥彼故。此总处也。下乃別处。祗园者。祗陀太子所施树也。祗陀。此云战胜。是波斯匿王太子。生时王征外国。战胜而还。因以为名。园中树木。是其所施。故名祗树。给园者。给孤独长者所施园也。长者本名须达多。是波斯匿王大臣。或名须达拏。此云善施。以好善行施为名。给孤独。是其德号。给周给也。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长者善施。又偏能周给此二。世美其德。故以此称。买园建舍。长者为主。故云给孤独园。
按刊定记引云。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须达多。为儿聘妇。躬至王舍城。寄止长者删檀那家。删檀那中夜而起。庄严舍宅。营办肴饍。须达问言。欲请国王为婚姻之会耶。答言。非也。为欲请佛。须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等名佛。删檀那即为备述佛之功德。须达喜。问佛在何处。删檀那言。今在迦兰陀竹林精舍。时须达多一心念佛。忽然天明。见有光明。即寻光处。至城门下。佛神力故。门自开辟。寻路而往。尔时如来。出外经行。须达见已。欢喜踴跃。不知礼法。时首陀天化作四人。至世尊所。接足礼拜。胡跪问讯。右绕三匝。却住一面。须达见已。依而行之。世尊即为说法。须达闻已。得证初果。乃请佛言。唯愿临顾至舍卫城。受我微供。佛言。卿舍卫国。颇有精舍。能容我众共居止否。须达多言。必见垂顾。便当营办。尔时世尊。默然受请。令舍利弗同往舍卫。指授处所。唯太子园。可容佛僧。于是须达躬诣太子。议买其园。太子戏曰。能以金甎布地。即卖与卿。须达即出金藏。为砖布地。太子感發。并树施之。共搆精舍。请佛及僧于中住止。此犹略述。广如涅槃.贤愚等经。及四分律.西域记说。今说此经。即在此处。设无此处。佛僧何依。六成就中。此亦叵少。依真谛记。住处有二。一境界处。为化俗故。即舍卫也。二依止处。为统僧故。即祗园也。善见论云。举舍卫令远人知。举祗园令近人知故。
六言与大比邱等。即众成就也。与者共义。显听非一人。复有所共之众故。人非泛常。故名为大。依纂要有二义。一名高。谓称誉广远。是人皆知。到处皆闻故。二德重。谓行业恢隆。外现声闻。内秘菩萨故。然此二义。亦互相资。以德重故显名不浪得。以名高故显德是实有。是则名德俱大。故总以大称。
比邱名含三义。一破恶。谓修戒定慧。能破见思烦恼恶故。二怖魔。谓魔王惊怖。恐出三界。损其党故。三乞士。谓离四邪命。乞食资身。利檀那故。翻一遗二故存梵名。五不翻中含多不翻。和合名众。谓多人共住。事理俱和。事和则戒同持。见同解。利同均。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理和则择灭无为同证。设不尔者。虽多非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佛初成道。度憍陈如五人。次度三迦叶波。兼徒总一千。次度舍利弗。目犍连。各兼徒一百。次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经举大数。故减五人。此等皆向修异道。空无所获。遇佛得证。感恩不舍。为常随众也。非无余众。意准流通中知。不具叙。证信序竟。
二發起序。
發起者。乞食往复。食讫敷坐。默示住降。發起正说故。亦名別序。別在当经故。亦名经前序。未说经前。先以相显。引發上根。密令当机故。
尔时者。大众成就机感盈前时也。机感盈前。不得不说。说不遽说。必待请问。故尔默示住降。以發当机之问端也。
世尊者。十号之一。成实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崇。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
食时者。人间饭食时也。按金刚蒙引。约十二时。分四食分。丑寅卯三。诸天食分。辰巳午三。人间食分。未申酉三。畜生食分。戌亥子三。鬼神食分。今论乞食。且约辰时为言。此有二意。一者当日初分。求乞易得。不恼自他故。二者乞已还园。正当巳时。如常斋法故。
著衣者。著僧伽黎衣。以律载。凡入王宫。及陞座说法。聚落乞食。应著此故。持钵者。持四天王所献绀瑠璃钵。以是维卫佛所遗之法器故。又佛必著衣持钵者。亦是为众作轨。寓有四意。一异俗。二拣外。三肃己。四益他。异俗者。在家著乐。多尚锦衣宝器。纵恣身心。出家异彼。以身所著衣。唯许麤疎麻布。手所持钵。唯许铁瓦二器故。拣外者。外道盲修。躶形捧饭。致招诃丑。僧众拣彼。以伽黎著身。不至躶露如畜。应器持手。不至抟食似鬼故。肃己者。衣像水田。著之则身有所矜。不敢妄行。钵唯应量。持之则心有所限。无复过贪故。益他者。有威可畏。有仪可仰。生他敬信故。
入者。由远及近。自外向内。纂要云。园在城东南五六里。故须入也。舍卫乃中印名都。故称为大。准西域记云。国周六十余里。内城周二十里。智度论云。居家九亿。据此则地广人稠。亦可以大城称之。
乞食者。为欲显示头陀功德。令放逸者。知慙愧故。准缨络女经。说化佛身。如全段金刚。无生熟二藏。涅槃云。如来之身。非杂食身。今云乞食者。利益他故。又佛教比丘离四邪命。乞食自活。故自乞食。所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若准缨络经说。佛自乞食。有十种意。避繁不引。今略取三意。一折伏余众憍慢故。二怜愍障阂众生故。三显示不应畜积故。折伏憍慢者。以佛为王种。出世成佛。尚尔乞食。何况余众。岂可自生憍慢而不行乞。怜愍障碍者。如妇女受制老病无能等。不得见佛。不得行施。皆名障碍。佛为愍此。自行乞食。令其得见。随便行施。示不应畜者。以末法僧伦。多事畜积。致于非法。佛慧预知。因示乞食。令知畜积。法所不应。
次第者。挨门沿户。无所拣择。必如此乞者。依纂要有五意。
一.内证平等理故。谓佛性平等。无有高下。凡小未证此理。遂于众生见有差別。佛既证此。一体同观。以不见有贫富等相。故能次第而乞。
二.心无贪慢故。无贪则不趣富贵。无慢则不傲贫贱。持心平等。慈无偏利。故能次第。无所拣择。
三.表显威德故。以小乘律中。不许入恶象家。恐彼损害。不许入婬女沽酒家。恐生染心。以其无有威德。故尔禁制。佛乞不尔。故次第也。
四.破二乘分別心故。如大迦叶舍富乞贫。意在令生福德。须菩提舍贫乞富。意在不欲恼他。各有遮限。皆为分別。佛为破此。故尔次第。楞严云。开阐无遮。即斯意也。
五.为息凡夫猜嫌故。谓舍富从贫。多致凡夫生猜。舍贫从富。多致凡夫生嫌。佛以次第而乞。二过俱免。楞严云。度诸疑谤。即斯意也。
然此五意。虽出纂要。而释义稍详。为取易明。不费寻讨。后二义易前为后者。为取顺便易释。以猜嫌由偏乞致故。乞而云已者。非谓乞偏一城。但满钵则已也。
还至本处者。由城返园。正当巳午。如常斋法时也。
若论佛不须食。为令他福得满。亦应随众。以佛若不食。他福不得满故。若依宝云经说。随所乞得。分为四分。一拟与同梵行者。二拟施贫病乞人。三施水陆众生。四分自食。十二头陀经。唯说三分。除梵行者。刊定记释云。以自乞故。今约有因缘故。不暇自乞者。故应分与。故梵行与贫病乞人。而言拟与拟施。葢不一定。以来者则与之施之。不来则不须也。若水陆众生。一定应施。故不言拟。然处字下文缺饭食。影在下句。以有讫。即有正食时故。饭食讫者。无论美恶精粗。一饱则讫也。
衣钵不收。心有劳虑。不能成定。故须收好。佛实不尔。但示现为后轨耳。为护生故。跣足行乞。恐著尘染。故须洗已而坐。问。阿含经说。佛行离地四指。莲华承足。何用洗为。答。不欲衒异。随顺世间故。
敷座者。自敷坐具于座。魏译云如常敷座。以如来每说般若。皆自敷坐具。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表敬法故。今亦如常。
而坐者。端身正住。一念不生。所谓身体及手足。静然安不动。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乱也。魏译云。结跏趺坐。今虽不言跏趺。准常可知。以诸佛坐必跏趺。无异式故。智论云。见画跏趺坐。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身不倾动。是故佛及弟子通依此法。又跏趺有四种利益。一由身摄敛。速發轻安。二能经时久。不速疲倦。三不共外道。彼无此法。四形相端严。起他敬信。由此四义。可为后轨。故知佛坐。必用跏趺。此是随文销释。
若明發起正说意者。有说著衣持钵。次第行乞。通名为戒。敷座而坐。乃名为定。意显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今以欲谈般若深慧。先示戒定而为發起。此亦有理。但本疏所取。意在言外。良以此经妙旨。惟在降心住心。要知一有所住。则觉心便亡。才欲施降。而妄心愈炽。是须以无降而降。无住而住。乃为真降心.真住心也。试观世尊于未到食时。其心本自不动。一到食时。便尔著衣持钵。入城便入。初无系念于祗园。乞食便乞。何曾有心于彼此。以任繁华射眼。佛自乞已还归。所谓如如而去。如如而来。于我本觉真心。何曾动著丝毫。此正如来密示住心法也。
遽尔收缘洗足。敷座而坐。一念不生。万虑皆亡。五蕴既空。四相何有。此又如来密示降心法也。
准楞严经。阿难乞食。于未乞之先。则曰方行等慈。度诸疑谤等。已有许多计算。于将乞之际。则曰徐步郭门。严整威仪。又有许多做饰。于正乞之时。则曰肃恭斋法。然既曰肃恭。则是住著。是觉心已无所住。至被摩登伽女。摄入婬席。其妄心又何能降哉。两经对观。则降心住心之旨。思过半矣。
但此意人所难知。唯有空生觑破。故向下开口便赞。又以如来境界。非初心所能及。由是连兴二问。以敬正说之端。所谓發起者。意在是耳。叙分竟。
二正宗分四。一略明降住生信分。二推广降住开解分。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四决定降住成证分。初四。一当机诚请。二如来许说。三当机愿闻。四如来开示。初二。一承前赞善。二因机设问。
初。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时。即如来乞食还园。食讫晏坐时也。空生仰观调御。明明护念付嘱。俯察群机。昏昏如盲如聋。正当请问。故尔修敬赞德。以启發问之端。
长老者。德腊俱尊之称。唐译云具寿。唯显腊尊。魏译云慧命。唯显德尊。空生兼二。故什师以长老译之。须菩提。当机人也。含多义故。经存梵名。谓或翻空生。以初生时。其家库藏空故。或翻善吉。以相师占云。此子善吉。不须虑故。或翻善现。以既生七日。其家库藏复现。父母称善故。按西域记云。是东方青龙陀佛。影现释迦之会。示迹声闻。發扬空理。据此则初生藏空等。即后来解空之兆。从座起者。有所咨询。不应坐故。如曾子避席之类。偏袒右肩者。执弟子礼。取服劳之便。右膝著地者。示下役相。取领命之速。此上皆身业虔诚。合掌者。端秉一心。恭敬者。尊重其事。此表意业虔诚。而白佛言等。乃發语赞叹。又口业虔诚也。
去来动静。任运合道。唯佛一人。余非所论。空生见此。不胜叹异。故曰希有世尊。
天亲论云。善护念者。依根熟菩萨说。谓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与教化力。令摄受众生。善付嘱者。依根未熟菩萨说。惧其退失。付授智者。嘱令教化。此约起后意说。谓先赞后请也。
今约承前。另为一理。言善护念者。约未得住心者说。言觉心难住。或三月不违。或日月一至。如来时时加护。心心忆念。务令常得安住。善付嘱者。约未得降心者说。言妄心难降。或对境而起。或任运而兴。如来付以方法。嘱令降伏。务令永以不生。
二俱言善者。若待起心护念。则护念有时。若待發言付嘱。则付嘱无多。不名为善。今以如来入城还园。如如不动。密示住心。标榜后进。正是加护忆念。又以食讫晏坐。一念不生。密示降心。模范新意。正是付授诚嘱。如天不言。四时运行而无闲。地不言。万物生成而不遗。是不唯护念付嘱。且二者俱善。空生开口叹希。良有以也。孔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邱也。今佛不自说。必待空生注破。为令引發同类机故。
偈。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
合云。上二句颂善护念义。巧即善也。护亦摄念。谓身护必由心念起故。应知者。应知即在日用动用中也。加即加被。亦是护义。彼指未得住心者言。身指佛身。同行者。谓同行乞食之事。葢佛不须食。但为加护于彼。示现自身与其同行。彼若果能同佛行处而行。不患乎觉心不能住矣。
下二句。颂善付嘱义。不退二字。双通得与未得。言妄心已降。则是不退已得。妄心未降。即是不退未得。但降与未降。得与未得。初心不自觉知。故如来示现食讫晏坐。一念不生。无妄可降。即是降心。彼若果能如佛降处而降。即不退已得。设未能者。即不退未得。当自黾勉。务令同佛。亲切提持。无踰此者。故云是名善付嘱也。承前赞善竟。
二因机设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先称世尊者。示问有所属故。世尊去来动静。总为护念付嘱。空生虽知。其奈余众未谕。第恐妄拟圣境。有类画鹄。故特举善男善女等以问也。男子以刚徤为德。女人以柔顺成美。此虽称善。犹通外教。今言善男善女者。显是佛教中人。以是宿植善根。现从佛化之男女故。
發者许發。谓许身于佛。發起上求下化之心。期证无上果也。然义通能所。以上之善男善女为能發。下之阿耨等为所發故。
梵语阿耨多罗。此云无上。梵语三藐。此云正等。梵语三菩提。此云正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言无上者。究竟圆满之号。正等正觉者。悲智双运之称。以正等即悲。谓平等普度无偏党故。正觉即智。谓觉了自心。离邪外故。亦可正觉拣凡夫。以凡夫有我。不能自觉。纵有所觉。亦属邪外。非正觉故。正等拣二乘。以二乘无平等心。不能修善度生。纵有所度亦堕偏党。非正等故。无上拣菩萨。以菩萨虽修善度生。不能修一切善。度一切生。犹有可上。非究竟故。故后文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知无上属果。正等正觉属因。所發之心。通乎因果。先言无上者。正是所求故。欲求无上。须假度生。故次云正等。欲度众生。要先自悟。故次云正觉。逆次而言。即是自觉觉他觉圆满也。
良以初發是心。轻若鸿毛。不能同佛随缘安住。故问云何应住。意是求佛说出。有何方法。能令相应而住。又以妄心数起。状如野烧。不能同佛自然降伏。故问云何降伏。意是求佛说出。有何方法能使任运而降。然此二问。亦互相资。以觉心住则妄心不降而降。妄心降则觉心不住而住。所谓汉贼不两立者。可为譬耳。当机诚请竟。
二如来许说二。一赞善印是。二诫听许说。
初。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空生二问皆有切于初心。故重言善哉以赞之。赞已呼名者。示赞有所属。葢明奖空生。密感众心也。如汝所说者。非印其所问。乃印其赞佛之说。犹云如汝所说者是矣。如来二句。原是空生赞佛之语。今佛极力承当。犹是欲令会众。于如来著衣持钵。去来动静处。荐取护念付嘱之意。
二诫听许说。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听者。谛有二义。一者真实义。谓诫以真实心听。勿得以生灭心。而听实相法故。楞严云。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故须真心。二者审思义。谓诫以审思而听。勿得过耳成空。如不闻故。智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生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故应审思。具上二义。既无缘心听法之𠍴。亦无漏文失义之过。此而不说。则为失人。故云当为说也。
前当机设问。原为善男善女發心者起见。今如来许说。故亦约善男善女發心者言之。上云当为汝说。但是许说。不知当说何法。此云应如是住等。乃应其所问而再许之。佛意以初發心人。固不能如我所住。如我所降。亦自应有渐次住心渐次降心之法。谓应当如是如是而住。如是如是而降。是知自下所说。乃至正宗分尽唯一住心降心。无异法也。如来许说竟。
三当机愿闻。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文语曰唯。野语曰阿。皆应诺之词。故老子云。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今于唯下继之以然者葢直应连应。犹既云阿。复言是也。金刚𫔇云。闻有三种。曰闻言。曰闻义。曰闻意。闻言者。耳根發识。但闻于言。闻义者。意识于言。采取其义。闻意者。神凝心一。寻义取意。良以说者依意而现于义。由义而發于言。听者因言而寻于义。以义而取于意。得意忘义而遗言。则近道矣。今云愿乐欲闻者。知不唯闻言闻义。将必至得意忘义。而况于言乎。观后之涕泪悲泣。自叹从昔未闻。则愿乐欲闻之语。为不虗也。
若以字义释者。愿是心许。乐是好乐。欲是希求。若唯是心许而不好乐。闻或不切。又虽亦好乐而不希求。闻或不深。故曰愿曰乐曰欲。华严十地品云。如渴思冷水。如饥思美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即愿乐欲闻义也。
四如来开示三。一开示降住。二成就信心。三较量持福。初三。一降心之方。二住心之方。三兼释伏疑。初三。一标示。二正明。三征释。
初。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者。前许今说也。菩萨者。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释有三义。一约自利。二约利他。三兼二利。约自利者。谓觉已分证。余有情识故。约利他者。谓说法度生。觉悟有情故。兼二利者。谓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故。
摩诃萨亦略言也。具言摩诃菩提萨埵。摩诃云大。谓是大菩萨故。问。请许皆为初心。何故此约大菩萨说耶。答。此有二义。一约發心胜劣。二约说经前后。發心胜劣者。若發住相之心。或滞有漏。但称菩萨。今發离相之心。定是无漏。故兼以摩诃萨称之。说经前后者。此经前后。分为四分。信解二分。为初心说。修证二分。为深位说。是则诸菩萨者。对前二分称之。摩诃萨者。对后二分称之。然菩萨与摩诃萨。各有降心之法。故两言之。前虽总许。但以言不并彰。且先示降心。故再为別标。而言应如是降。又如是二字。对上二种菩萨。意含浅深。犹言诸菩萨。应如是如是而降。以有信降解降异故。摩诃萨应如是如是而降。以有修降证降异故。据此则上释诸菩萨摩诃萨。二义之中。后义为正。标示竟。
二正明。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所有句。总显所度之广。一切者。总该之词。众处受生。众法相生。各有其类。繁难俱悉。故以一切众生之类该之。若卵下。略分十种异生。从古注家。所说各异。有取楞严十二类生之义释者。然数既不符无庸强会。有约受生差別。依止差別。境界差別之义释者(受生差別意指四生。依止差別。意指有色。无色。境界差別。意指有想。无想等)。但语出论文。不甚晓畅。今取易明。略以三界各別收之。胎卵湿化。约欲界言。以欲界五趣杂居。四生具故。如古德颂云。人旁生具四(人四生者。常人胎生。毗舍佉母卵生。奈女湿生。劫初之人化生。旁生四者。如正法念云。化生金趐鸟。能食四生龙。余可例知)。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三皆化生)。鬼通胎化二(地行罗刹。及鬼子母。属胎生。余皆化生也)。若释其相者。卵谓从卵殻出。胎谓因胎藏生。湿谓因湿气有。化谓因变化成。楞严云。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葢约一念之差。而分四生之异。上二界唯有化生。生不具故。不以生论。有色约色界言。虽有凡圣外道。皆具身相。故总以有色名之。望欲界言。色相胜妙。故独擅有色之名。无色约空处言。以其无身相故。上三虽亦无身。另有可称。故无色之名。独让空处。有想。约识处言。以其无色。唯以想心相续为命故。无想。约无所有处言。以其诸识都灭。虽赖耶独存。而无分別。分別尚无。岂复有想。故以无想名之。非有想非无想。即非非想处天也。以此天欲尽赖耶。深入灭定。以定障故。似赖耶尽。故作非有想。灭定稍亏。似赖耶存。故作非无想。如楞严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是也。此分二类。楞严云。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合前卵胎湿化。乃至有想无想。是为十种异生。
我皆下。示以度生降心。我之一字。即指發心菩萨。如来代彼说故。若论菩萨不应计我。为拣所度。假名为我。非彼凡夫徧计。及外道邪计。令者。使令。谓说法度之也。而言皆令者。显示平等心故。
涅槃略梵语也。具云般涅槃那。此云圆寂。谓无真不圆。无妄不寂。故秦言灭度。谓证寂灭。度生死故。故下言。而灭度之。使华梵互影也。
无余有二。一约小乘。若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依。以犹有最后身智为所依故。若灰身泯智。滞寂沈空。为无余依。以不受后有。无余所依身故。二约大乘。若五住究尽。二死永亡。证转依果。住于涅槃。为有余依。以犹有涅槃为所依故。若不住涅槃。还度众生。虽度众生。不住生死。名无余依。以无余涅槃。无余生死。为所依故。今约大乘言之。准唯识论说有四种涅槃。一自性清净涅槃。凡圣同有。真本自圆。而妄本自寂故。二有余依涅槃。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三无余依涅槃。身出生死。苦无依故。四无住处涅槃。悲智相兼。生死涅槃。两无住故。四中初唯性具。次二小乘。后一大乘。今是后一。
而灭度之。之字非但语词。寓有证得之义。若连上文。则是令入涅槃。而灭度证得也。
无著云。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何故句。难词也。意以五性众生三分半不得成佛。是不可得度者。何故愿皆令入。是明知不可而虗發是愿。何所益乎。生所句。通词也。意以三分半众生。亦是众生所摄。既是众生所摄。莫不有心。涅槃云。凡是有心。定当作佛。何不可度)。又云。卵湿无想有顶。则不能。云何普入。有三因缘。一难处生者待时故。二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三已成熟者解脱之。(卵湿等亦难词。意以卵湿二生。是畜生难。无想有顶是长寿天难。既有难缘所障。则不能入。云何普入。普即皆也。有三下。亦通词。意以难处者。纳种待时。非难处种未成熟者。令成熟。已得成熟者。令解脱。是虽种熟脱三。浅深不同。而今后中间。远近得度。何不可入)。又金刚𫔇云。为菩萨者。但当發此满足之心。行此满足之行。不必其一时即有此满足之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一夫不被。若己溺之。可证此义。如是灭度等者。正教以降心之法。
言一切众生。略明十类。详分则有无量无边。若待如是灭度。恐无尽时。此念一萌。则是妄心。设不能降。其行必退。故示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言实无众生等。依古德说。有五义。一性空故。二同体故。三本寂故。四无念故。五法界故。今合本寂。无念为一。为顺始终顿圆四教义故。言性空者。谓一切众生。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生法本无。本无即性空义也。言同体者。谓自身他身。同一真如。真如无別。岂复见有众生为我所度。言本寂者。以无念故。谓无念则无分別。无分別则不见众生。故本寂也。言法界者。谓一真法界。无法不融。言我则一切皆我。谁为所度。言生则一切皆生。谁为能度。能度所度。称性混融。岂复见有众生灭度。始终顿圆。依次分配。虽浅深不同。同一无生灭度。知此义者。则终日度生。不见生相。一切众生。一时成佛。尽亦可。不尽亦可。度亦得。不度亦得。既无疲劳。焉有退堕。此降心之第一法也。正明竟。
三征释。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何以故者。征起之辞。言既曰如是灭度而又言实无众生得灭者。何也。须菩提等。乃重呼当机而释成之。意谓设若菩萨。计我为能度。则有我相。计他为所度。即有人相。若更计所度无量无边。必待长时度脱。则有众生.寿者二相。如是度生。必见退堕。故云即非菩萨。是知为遣四相。故示以实无等。以既无所度。则无能度。能所尚无。况计数多。及与时长。则四相俱遣。任运成就菩萨行矣。
偈。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
合云。此通颂上科及此科义也。言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涅槃。即广大心。不唯令入涅槃。且是令入无余涅槃。即第一心。实无众生灭度。不见生相。则无疲劳。即是常心。为遣四相。故言实无等。即是不颠倒心。如是利益。成深远心。而住菩萨之行。则此大乘自利利他。一切功德。皆圆满也。降心之方竟。
二住心之方三。一正示其方。二征释其意。三劝如教住。初三。一标示。二指释。三结示。
初。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降心约度生。住心约布施者。以度生降心难。逆事难忍故。布施住心难。顺境易入故。复次等者。谓复于降心之次。再呼当机进示住心法也。法该内外中间。及自身报恩果报等法。言但有所住。则觉心便晦。欲令觉心安住。故示以于法应无所住。修一切行。皆当如此。且约行于布施言之。以布施率万行之首。又能含摄于万行故。
偈。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合云。此颂布施能摄万行之义。檀略梵语也。具云檀那。此翻布施。义含三施。能摄六度。此总标也。资生句。先释檀义有三。一资生。即财施。资养形命故。二无畏施。能与无畏故。三法施。随机授法故。此中句。次释摄于六义。言此中第一资生。即摄六度中布施。谓一摄一也。此中第二无畏。即摄六度中持成.忍辱。谓二摄二也。以持戒不杀。忍辱不报。能令人无畏故。此中第三法施。即摄六度中进.禅.慧三。谓三摄三也。以精进则为人不倦。禅.慧则能与授法故。既三施能摄六度。则六度可开万行。是知但行布施。则为修菩萨行而住菩萨地矣。标示竟。
二指释。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所谓者。指释之词。言上云应无所住者。不住何等法也。故云所谓不住等。准天亲论。但指三事。谓自身。报恩。果报。今云不住六尘者。以六尘即含三事。谓若计六尘为己受用。不行布施。即是住于自身。若于受者。望其以六尘酧我。即是住于报恩。若计我能施。将来得大福德。即是住于果报。是知不住六尘。则三事皆不复住。又三事中。初有施物相。次有受施相。后有能施相。既已不住三事。则中间无物。外无受者。内无施者。是为三轮体空。如是布施。乃成无漏因矣。
合云。此通颂此科及上科义也。上二句标。斯字即指三事。谓三事皆不著也。下二句释。护犹遮也。亦同下句防字。存为己想。不行布施。是所应遮。以住自身相故。防犹止也。异事者。异含二义。一对自名异。求异事。即是望彼酬我。二对因名异。求异事。即是要来世福。此二皆所应防。以住报恩。及果报相故。指释竟。
三结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菩萨者。即前發心菩萨。示以应如是布施等者。以不住于相。则安住觉心。一色一香。有施皆回向菩提。一声一味。无因而不契佛果。發菩提心愿成佛果者。理应尔也。正示其方竟。
二征释其意。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文分三义。一征释。二喻例。三法合。在文可见。初中征者。谓以何以故。而言应如是布施等耶。释中。言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者。以是无漏因故。反显住相布施。纵有福德。亦可思量。以是有漏之因。如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虗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是也。
喻例中。首举东方虗空者。以是方之首故。不住之施。是无漏因。如虗空性。不可破坏。故以虗空喻之。正以虗空不可破坏。所以横徧竖穷。难可思量。以喻无漏之因广大甚深。非心识思量所能及也。
问以可思量不者。令其因喻知法。答以不也者。是空生于喻中已知故。更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喻者。显空不住方。随方异称。以喻无漏之因。不住诸位。随位各证。虽随位各证。亦互相摄。故皆以不可思量喻之。葢欲以一空。知一切空。一位见一切位故。法合中言不住相施福德亦如是等。正见如来所谓应如是布施等者。非无谓耳。征释其意竟。
三劝如教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言如上所教。即是住心之方。而發心菩萨。但应如我所教而住。无劳別求住心之法。住心之方竟。
三兼释伏疑。
偈。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合云。此是结前起后颂也。调伏彼事中。谓调摄觉心令住于彼行施事中。降伏妄心令灭于彼度生事中。远离取相心者。若见有生可度。有施可行。皆为取相。前于度生。则曰实无众生等。于行施。则曰不住色声等。则是于取相心已能远离。此结前也。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者。谓及此又复断种种疑。亦是防其因前生疑。及展转成疑之心。此起后也。
经文分二。一释因生疑。二防转成疑。
初。
疑云。布施一法。通乎上下。下济众生。不住生相可矣。以为超有漏因故。上供诸佛。岂可不住佛相。然佛是无漏。不住佛相。恐不成无漏之因。施何益哉。为有斯疑。故尔释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于意云何者。探问之词也。如来意谓。设汝疑佛相为可住者。吾今问汝。于汝意地之下以为云何。将谓可以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得见真如来不。若果以身相得见。是则可住。设不尔者。则非真实。云何欲住。而要依之成无漏因。其犹以手攀空。而欲依之为不坠因。固知其不可得矣。答以不也者。因问方醒。不可以身相得见者。是空生已知。虽上供诸佛。佛相亦不可住。良以法身如水。报身如水面之光。应身如光所现影。若认影为真。而欲依之。必遭陷溺之患。故不可也。
二防转成疑二。一防报相可住疑。二防究竟无佛疑。
初。
疑云。应化之身三十二相固不可住。或別有报身无量相海。为可住耶。恐转此疑。故尔防断。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
佛意。不惟应化身相。为不可住。即报身无量相海亦不可住。良以报身如水面之光。光即是水。岂离水而有光。是知报相即是法身。岂离法身而有报相。特由十地菩萨。微细念相不尽。妄见有报身无量相海。若住此相。不见法身。故总遣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葢是令其不住报相。亲见如来真法身故。
二防究竟无佛疑。
疑云。报化不住。法身无相。又不可见。将究竟无佛可供耶。恐转此疑。故尔防断。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意。以住应相。仍滞有漏。住报相。不见法身。其犹住影有陷溺之患。住光无得水之益。若见应报诸相。非是真相不生住者。不唯报身是佛。而应身亦是佛。其犹识影是幻。了光无体。不惟全光全水。而全影亦全水。故云即见如来。谓亲见如来真法身故。是知但不住相。供报应佛。即是供养法身如来。不患其不成无漏之因。岂究竟无佛可供哉。
偈。分別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
合云。此总颂因生疑。及转成疑中义也。分別有为体者。分別指能缘心智。有为体指所缘佛身。佛身有报有应。分別有粗有细。虽有粗有细。同一未离念相。故总名分別。虽有报有应。总是修因所成。故同号有为。如唯识云。应身有为有漏。报身有为无漏。可证此义。
防者不可义。防彼成就得者。谓不可以此有为身相。成就建立得见如来义故。
三相句。具释上成下二义。释上者。言有为身相。不可以成就得者。正以既属有为。即具生住灭之三相。非是法身体故。成下者。正以有为之身。属于三相。非是真体。所以离彼即是如来。言离彼者。即是不住于相。不住于相。全相全真。故云是如来也。总结开示降住竟。
二成就信心四。一显信具德。二展转征释。三结示进信。四重释伏疑。初二。一深生实信德。二一念净信德。初三。一当机问信。二如来答有。三显示其德。
初。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上文因取无漏。果取无为。因果俱深。取信良难。以众生修因。多著有漏。期果。多趣有为故。当机恐有不信。失大利益。故白佛以问也。颇者。可也.还也。问以可还有者。即恐有不信之意。言说二字。义通能所。佛为能言说。章句为所言说。葢通指因深果深文也。文中有章段。有句逗。故言章句。此但举能诠。即该所诠。以章诠大旨。句诠细义。不言可知故。
实信者。非但信其章句。必能信其旨义。以但信章句为浮。兼信旨义乃实。如才闻度生无相。行施无住。便信其为无漏之因。才闻不以相见。离相是佛。便信其是无为之果。决定忍可。不生疑惧。是为生实信者。不者。两可之词。应上颇字。葢是问以或有或无。希佛明示耳。
魏译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等。意以佛答有如来灭后等言。故尔足译。取问答必相应故。今本不言于未来世者。意以空生恐现在即有不信。如来答后世尚有能信。有以后。况今意故。或亦梵本原无。故什师不译。当机问信竟。
二如来答有。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意以高山流水。自有知音。耳提面命。岂无信者。故教以莫作是说。恐中下之机以难信生怯怖心耳。又莫作是说者。示以莫说现在。故向下约未来以况。
如来灭后。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于中初五百岁。解脱坚固。次五百岁。禅定坚固。三五百岁。多闻坚固。四五百岁。塔寺坚固。五五百岁。鬬诤坚固。今云后五百岁者。当末法五百年。正是鬬诤坚固。显当恶世时也。
持戒者。三聚精修。修福者。三施齐行。此二为能信之缘。显破戒无福者。不能信故。良以持戒者。必信罪福。修福者。必信因果。故曰于此章句能生信心。而言以此为实者。以无漏因。为真实之因。以无为果。为真实之果。决定忍可。不生疑惧。空生所问实信是也。此中有两重况显。一灭后尚信。何况现在。二后五百岁尚信。何况前四。且不可以难信生怯有失大利。
偈。说因果深义于后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
合云。此单颂此科义也。因取无漏。果取无为。即指前之所说。拣彼有漏有为。故曰深义。以彼为浅义。易知信故。于后恶世时。即指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时也。不空二字。应作逗。谓教不空设。以有实三字。连下读之。谓以有真实菩萨。持戒修福生信。三德备故。是葢以戒德.福德。助成信德也。
三显示其德。
言生信固以戒福助成。戒福亦由宿善所發。故曰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意以见佛若少。供佛闻法亦少。供佛闻法既少。宿世善根不深。现世未必能持戒.修福而助成信心。信心岂易言生哉。已于无量千万等者。正显其见佛多。供佛多。闻法多。善根既深。乃能于现世之中。持戒修福助成信心。据此则欲信般若者。当愿生生世世。见佛供佛闻法。种善根也。
偈。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
合云。此亦单颂此科义也。意以今生持戒。亦由修戒于过去佛时。今生修福。亦由种善于过去佛时。葢善习致之然也。经中但云种善。亦该持戒。以戒亦善法摄故。深生实信德竟。
二一念净信德。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佛意以宿种善根。今生实信。得福无量。不待言矣。设有闻是章句或经年受持。或月日读诵。乃至不必如此。但只一念之间。顿空四相。于此因果深义。生清净信。无介纤疑者。其所得福德。亦非浅鲜。故重呼当机而再告之。言如来悉知悉见者。显其得福无虗。天亲论云。若不说见。或谓如来以比智知。若不说知。或谓如来以肉眼见。故须二语。意显如来知处悉见。非比智知。见处悉知。非肉眼见故。得如是无量福德者。谓亦得如是前人无量福德。良以顿渐虽殊。能信无二。况后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其所得福德。岂让前人哉。
偈。戒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合云。此亦单颂此科义也。言虽一念净信。亦由持戒具足于过去诸佛之所。不言种善者。戒亦该善。以三聚中有善法戒故。亦说功德满者。如来悉知悉见。其功德自应无量。故亦同前人说其功德圆满。总结显信具德竟。
二展转征释三。一承征承释。二转征转释。三再征再释。
初。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初征起。言如上所说。二种能信之人。以何义故。得无量福德耶。是诸下。释成。无我相者。即已达我空。无我执也。纂要云。执取自体为我。计我展转趣于余趣为人。计我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为众生。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为寿者。前一为本。后三皆依我上而起。此总一我相也。无法相者。已达法空。无法执也。无非法者。已达空空。无空执也。以非法即是空。无非法。即并空亦空故。然既三空俱朗。见处同佛。如是而信。宜乎其得福无量。
偈。彼寿者及法远离于取相亦说知彼相依八八义別差別相续体不断至命住复趣于异道是我相四种一切空无物实有不可说依言辞而说是法相四种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闻声不正取正说如是取佛不见果知愿智力现见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
合云。此单颂承征承释义也。于中前十六句。合颂无我无法。后四句。別颂亦无非法。
前中首二句。略明二相俱离。彼字指能信之人。寿者即是我相。及法。即是法相。不言我相而云寿者者。以我相有四。寿者难破。菩萨以別代总。令知寿命无常。则我相易攻。余亦易破耳。远离于取相者。谓于我于法。已能远离取相心也。亦说下。是弥勒许彼之词。言不唯佛说彼能离于我法。我亦说其知彼我法二相。云何知也。言我法二相。相依而生八相。则有八义差別。下偈自见。
差別者。盛衰苦乐种种变异。相续者。前灭后生。即众生相。所依之体。计以为我。即是我相。相续不断。而至计命久住。即寿者相。计我展转复趣异道。即是人相。是皆依我执起。故云我相四种。
一切者。总该诸法。即是有相。若了性空。本无有物。即是空相。若谓二俱实有。此不可说。谓不可说其实有空义。实有有义。即双非相。为度众生。离二边故。依言词而说有。依言词而说空。即双亦相。是皆依法执起。故云法相四种。
彼人者。仍指能信之人。依信心者。依于二种信心。恭敬者。尊重于法。尊重于法。心开意解。实相理显。义言生也。实相既生。依实相而闻法。虽闻说我之声。不直取于我相。虽闻说法之声。不直取于法相。故云闻声不正取。正犹直也。若说我空法空。是为正说。如是取者。谓依佛所说。如是而取二空义故。故经云。无我相无法相也。
佛不下四句。颂无非法。言上云。如是而取。亦非决定取于空义。以何义故不决定取耶。以佛不见果知故。果者决定义。谓佛不立见。我决定知二空义故。若尔何故说空。但以大愿大智力故。为遣二执。示现见有我空法空之义。此法唯佛能说。若世间邪师及佛教之为利说法者。求供养求恭敬。彼人不能说此。是知能信之人。随顺佛意。亦不决定取空。故经云。亦无非法相。
二转征转释。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初转征。言上许是诸众生无我无法兼无非法者。何以故耳。是诸下转释。言无论我相法相非法相。但若心中有所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以既有所取之相。即有能取之我。既有能取之我。则人等三相。相依而兴。既四相依然。岂能于此离相因果。深生实信及顿生净信也哉。若取下防辨。恐有辨云。二乘已达我空。但取法相。似应无我。何言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等耶。故此防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三再征再释。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何以句再征。若取下再释。以若取非法。尚著四相。况复取法。不言可知。总以能所未忘。我未真空。
圆觉经。迷智四相。可证此义。(迷智四相者。心有所证。不忘能所。为我。悟我为非。此智不祛。为人。了我人非。存有所了。为众生。觉所了者。业智潜续。为寿者。详在彼文。兹不繁述)。是故下总结。谓以是上来取法.取非法。皆为著我义故。所以汝诸声闻。虽不取我。还要知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但有能取。即属我相故也。此上二科弥勒不颂者。以是相因而说。非正意故。总结展转征释竟。
三结示进信。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以是义故者。谓以是我相法相非法相三相皆不应取之故。所以如来寻常作是说也。汝等比邱。知我说法者。是如来寻常之间。呼诸比邱。教以应知我所说法之意。如我初说我空。为度我执。次说法空。为度法执。后说空空。为度空执。故曰如筏喻者。言初结小筏。为渡河而至江。次结中筏。为渡江而至海。后结大筏。为渡海而至宝山。是知守小筏。不能渡江。守中筏。不能渡海。守大筏。不能上山采宝。是三筏虽有胜劣。而及时俱应舍离。佛法亦然。故云法尚应舍。此中法字。不同前法相之法。葢是指佛所说法。下句非法。亦不同前之非法。葢是指世间所有名誉利养等事。言佛所说法。及时尚应舍离。何况世间名誉利养等。非佛法者。益应无所取著。此又世尊。为后世之口口谈空。步步行有者。作解粘去缚法耳。
偈。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合云。此是约义而颂。文势与经文稍异。经文承三相俱不应取。引寻常所说为喻。此中指能信之人。直取舍船筏为喻。若释其义者。彼指能信之人。信知佛所说法。皆为随顺时机。不生住取。故曰彼不住随顺。但于佛所说法。随分取证。故曰于法中证智。智谓我空智.法空智.空空智也。虽证三空之智。然亦不住三空。故曰如人舍船筏。以喻方法。法必同喻。故曰法中义亦然。结示进信竟。
四重释伏疑三。一防疑示问。二当机裁答。三征起释成。
初。
疑云。如上所说。一切皆不应取。不合有得有说。何故如来得道说法。为防斯疑。故先示问。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意。以实际理地。一法不立。建化门头。一法不少。若谓有得有说。即堕常见。亦违前语。若谓无得无说。又落断见。亦乖化门。故问以如来得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观二耶字。则如来已操必胜之势。左来左擒。右来右擒。且看空生识机不识机耳。古德云。辞虽得否双兼。意则在于无得。此说似不解空生答词。
二当机裁答。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空生亦善战老将。借彼之势。还攻于彼。故曰如我解佛所说义。葢即指前说一切皆不应取之义。意以虽一切皆不应取。亦非一向无得。但只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以凡言得菩提者。俱属应化之身。有机则现。无机则隐故。亦非一向无说。但只无有定法可说。以凡言说法者。俱属方便。有机则说。无机则默故。是知有得有说。固不可说。无得无说亦不可说。则空生可谓善解中道者矣。虽然。不因提起。几乎忘却。
偈。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
合云。意以应化之身。随机隐显。故非真佛。此颂无定法可得。方便之智。随机说默。故非说者。此颂无定法可说。
三征起释成。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首句承征。葢承前双征。得无定得。说无定说意也。如来下承释。单释说无定说者。以说例得故。如来句。通指昔年所说。皆不可取者。谓不可有能取.所取执故。所谓远离诸性相。能取所取执是也。不可说三字。连下读之。通贯非法及非非法。言不可说非法者。谓不可说其不是法。以是如己所证。渐次说故。言不可说非非法者。谓不可说其是法。以既是渐次而说。皆为方便。非真实义故。所以句转征。言既不可说非法。又不可说非非法。所以然者何也。一切下转释。一切贤圣者。总该三贤十圣.佛也。无为者。自性清净之心。本自具足。非作得故。故曰无为。三乘贤圣。离此无可取证。故曰皆以。谓皆以无为法为所证故。贤圣既尔。如来亦然。皆知如来凡有所说。皆依自证无为。岂可说其非法。而有差別者。谓虽以无为为证。而贤圣地位不同。前后浅深有异。是知如来凡有所说。皆为随顺机宜。方便非真。岂可说其非是非法。所说既尔。所得亦然。以是如其所得说故。既可例思。故不另释。亦可以何以下释说无定说。所以下释得无定得。言既皆以无为。不可说有得。以本自具足故。而有差別。不可说无得。以宛有位地故。若准弥勒之偈。前意为正。以彼亦唯释说故。如下自见。
偈。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
合云。上句颂不可取。谓佛所说法。不可于中有能取.所取二种执故。下句颂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谓佛所说法。无能于中说非说是。以法离言相不可说故。伏疑既破。净信斯生。总结成就信心竟。
三较量持福三。一能较量。二所较量。三释伏疑。
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开口便言于意云何者。欲其著意故。后皆倣此。若人者。谓设若有人。以下所说。乃假设之事故。三千大千世界者。俱舍偈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初禅各一千。(上覆一二禅)。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上覆一三禅)。说名一中千。此中千千倍。(上覆一四禅)。名为大千界。论偈义少不周。双书小字。乃今疏加之。末二句亦少更易。详论意。葢是以三次言千。叠成大千世界。谓三千之大千。依士释也。
七宝者。金银瑠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碯(见弥陀经)。佛意以大千地广。七宝珍贵。以珍贵之七宝。满大千之界地。用为布施。其福可谓胜矣。宁犹可也。问以可为多不者。欲假此福。形显下之二福。为最胜故。答以甚多者。已谕佛意故。恐招滥许之难。故又征起而瓜豆之。言是福虽胜。但是财施所感。有为有漏。名福德相。即非法施所感。无为无漏。名福德性。即此二语。已显此福。不及下之二福。以相属可坏。性是不可坏故。又相有分限。性属无分限故。是故如来四字。略断一断。说福德多。另作一句。犹云以是非福德性之故。今对如来说以福德甚多。以有分限故。意显若是福德性者。我则不说甚多。以无分限故也。能较量竟。
二所较量。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科首应有佛言或须菩提字样。以此下皆属佛语。或译者脱故。若复有人者。谓设更有人。于此经中者。即指前所说。净信既生。为义略周。故得以此经称之。是知自下所说。但推广此中之义。受持者。领受执持。谓文义双摄。且约自利言之。乃至者。超略之词。谓多则全分半分。少则乃至四句偈。或再少而至一句。故置等言。
问。上唯长行。何以言偈。答。此有二说。一者不必一定四言五言七言。但以四句义周。则为一偈。如圭峰指凡所有相四句可例。二者长行恐难记忆。贯成伽陀。如慈氏依经作偈之类。
为他人说者。以己所见。说之于人。乃约利他言也。其福者。即指持说之福。胜彼者。超过前人。以是法施所感。无为无漏。是福德性故。恐犹未明。故再征释。一切诸佛者。能证人也。阿耨菩提者。所证道也。皆从此经出者。有三因缘。一者是福德性。性能随缘。随修因之缘而成佛。随成佛之缘而证道故。二者经是信分。能生净信。为道之元。为功德母故。三者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无为。成佛证道。皆以无为有差別故。
偈。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于实名了因亦为余生因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
合云。前四句总颂能较所较。受持法及说者。谓受持此法。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也。此具二种福德。一持二说。空犹徒也。不空于福德者。谓此持说。不徒说于福德。且是福德性故。意显财施徒说福德。但是福德相耳。福不趣菩提者。谓财施福德不趣菩提。以是有为有漏福故。二能趣菩提者。谓此持说二福能趣菩提。以是无为无漏福故。校量文势。与经少异。经中以财施校法施。显法施福胜。此中以法施校财施。显财施福劣。其意一也。
后四句別颂征起释成。偈无征词。准经中说故若取周备。应补征词云所以趣菩提以何因缘故。再接本偈读之。义则畅矣。实即本觉亦即众生自性。久隐情识。唯持说可了。故曰于实名了因。余即始觉。亦即菩萨地位。万行修习。唯持说得生。故曰亦为余生因。此犹未显极胜。唯独诸佛及法。皆以此福所成。此福乃第一最胜。有真实体。所谓能趣菩提者以此。所校量竟。
三释伏疑。
疑云。如我前言得无定得。说无定说。佛既无词。即是忍可。佛今又言。佛及佛法。从此经出。然佛法有出。似是菩提可得。是经能出。似有此法可说。得毋前后相违。令两处义宗皆不成耶。释云。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言我所谓诸佛菩提及所说法者。即非诸佛菩提及所说法。以佛本无我。虽成佛不见成相。虽得菩提不见得相。虽说法不见说相。仍与前语不相违反。复何疑哉。
偈。不可取及说。自果不取故。
合云。取者证义。不可取及说者。谓不可说有菩提可证及有法可说。此明得菩提不见得相。说法不见说相。自果即佛。谓成自佛果也。不取者。于成佛时不生执取。此明成佛不见成相。故者。通承上三谓以是三相俱不见故。所以与前所说义不相违。总结大科。略明降住生信分竟。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卷上
校注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5 册 No. 487 金刚新眼疏经偈合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佛教电脑资讯库功德会提供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六.释题解文。二。一总释名题。二別解文义。初二。一经题。二译人。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