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92-A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序

一切众生自性般若与诸佛平等众生唯妄执未谢故波迸六道甘沦溺而不之返世尊为说一切修多罗不过令其于己躬下证其本有如是之事而然诸契经演说不同有曲有直有纯有杂唯金刚般若一经破执断疑最为直说纯说者也此经总之则一析之有三种一曰实相般若如金之坚即理经也二曰观照般若如金之利即行经也三曰文字般若如金之光即教经也利根圆获钝者浅执昔六祖大师闻客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峰老人读至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豁然悟入此顿见实相最上利根也其次则明观照又次则信文字至于但信文字根斯为下矣然末世顿入者少故理由行证行借教明则文字实又二种般若之津筏也是经文则甚略而义该大部入位上流乍难窥测然自创译已来此方疏释约数百家深经浅解已谓少益况偏辞臆说至有不堪闻见者乎昔佛灭后西域有无著菩萨入日光定上升兜率诣弥勒问此经义弥勒以八十偈颂之无著出定与其弟天亲各禀偈造论二论互释经旨弥深仍非浅智所了唐圭山大师以妙悟之姿泳游教海愍物兴慈遂正本二论旁采诸说述纂要疏二卷辞精理极为众释中最然一往读之不了者什犹六七石壁师別为广解又失之太繁长水师复起而翦削之成刊定记而疏义显矣疏义显而后金刚般若教行理三经乃无不显矣但今宇内谬解偏多传讲诸师又恒习世本各封己见以故鲜知宗尚嗟乎独不思圣凡愚智藐若云泥无著是登地菩萨天亲是地前加行菩萨二人亲禀弥勒弥勒是补处大士亲禀释尊今疏悉依二论则疏即佛语佛语不宗将谁宗乎䇿昔因阅藏幸遇斯文精研三复如获重宝但以疏记別行寻讨维艰文义连绵科章间错起止血脉作者犹迷于是不量庸愚秉笔从事校经节疏会记编科缮写严核至三脱其稿于中添削厘合殊费斟裁俾览者无神昏目眩之嫌有执谢疑除之益特授剞劂以广流传或曰子禅者也乃事经疏之学耶予曰噫子过矣请无远论即圭山长水二师一则宗大鉴而彻禅源一则叩琅邪而悟心要亦皆续教内之真传即文字而直指苟具正眼岂存二见况此般若者乃觉体之异名种智之殊号性空缘会法尔无差功德發心本无限齐吾将流通如是之经以期己他之兼利也流通文字用严化身流通观照用严报身流通实相用严法身如是则为具足佛身何以故生了二因决能成就故经云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诸有福智者应作如是观

康熈甲辰岁仲夏之吉荆溪后学行䇿书于武林之河渚草堂

No. 492-B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科文

  • ○疏文分(三)
    • 初标题目(二)
      • 初经疏名题
      • 二作者嘉号
    • 二叙宗旨(二)
      • 初叙赞经旨(二)
        • 初通明起教之缘(二)
          • 初明迷真起妄(二)
            • 初真空
            • 二妄有
          • 二明习妄流转(由是)
        • 二別明说教之意(二)
          • 初叙说阿含之意(二)
            • 初正叙(故我)
            • 二结判(既除)
          • 二叙说般若之意(二)
            • 初总示大部(二)
              • 初叙教释意(欲尽)
              • 二显瑞彰会(三千)
            • 二別示今经(二)
              • 初略标指(令之)
              • 二广叙赞(二)
                • 初叙叹幽玄(二)
                  • 初具叙一经诠旨(三)
                    • 初正叙(句偈)
                    • 二反显(不先)
                    • 三顺结(故虽)
                  • 二结叹四法幽玄(三)
                    • 初正结叹
                    • 二示难了
                    • 三彰谬解
                • 二引文结显(河沙)
      • 二述造疏意(二)
        • 初示疏论师承有据(二)
          • 初二论师承斥他添削(且天)
          • 二示今述解不攻异端(故今)
        • 二示名题义意在下(纂要)
    • 三解本文(二)
      • 初偈文皈请(稽首)
      • 二开章正释(二)
        • 初标列章门(将释)
        • 二依章正释(四)
          • 初辩教起因缘(二)
            • 初总论诸教(二)
              • 初通赴机缘(初中)
              • 二克就佛意(若据)
            • 二別显此经(五)
              • 初对治我法二执(三)
                • 初标(后別)
                • 二释(二)
                  • 初总标由执起障(由此)
                  • 二別示一障过患(二)
                    • 初烦恼(由烦)
                    • 二所知(由所)
                • 三结(二执)
              • 二遮断种现二疑(二)
                • 初标(二为)
                • 二释(遮未)
              • 三转灭轻重二业(二)
                • 初标(三为)
                • 二释(转重)
              • 四显示福慧二因(三)
                • 初标(四为)
                • 二释(二)
                  • 初未说失为凡小(佛成)
                  • 已说得为佛因(二)
                    • 初顺释(故谈)
                    • 二反显(若无)
                • 三结(故须)
              • 五發明真应二果(三)
                • 初标(五为)
                • 二释(未闻)
                • 三结(故此)
          • 二明经宗躰(二)
            • 初明宗(二)
              • 初统明诸教(第二)
              • 二別显今经(三)
                • 初约法正立(別显)
                • 二约喻释成(以即)
                • 三约行结显(万行)
            • 二明躰(三)
              • 初标立(二躰)
              • 二正释(文字)
              • 三总结(故皆)
          • 三分別处会(二)
            • 初总明佛说大部处会(二)
              • 初总示大部(第三)
              • 二別显此经(此经)
            • 二別明传译此卷时主(三)
              • 初正明东土翻译前后(二)
                • 初通辩诸译(后別)
                • 二克示所传(今所)
              • 二因辨西方解释异同(天竺)
              • 三示今科判依据差別(二)
                • 初正明科释所依(今科)
                • 二结成立题所以(题云)
          • 四释通文义(二)
            • 初解题目(疏二)
              • 初释所诠(三)
                • 初释金刚(二)
                  • 初翻名示相(金刚)
                  • 二约法辨义(二)
                    • 初引经论总彰二义(三)
                      • 初总标略辩(极坚)
                      • 二引教委释(涅槃)
                      • 三结显喻旨(皆以)
                    • 二引真谛別示六种(二)
                      • 初正明六种(又真)
                      • 二结示傍正(傍兼)
                • 二释般若(二)
                  • 初翻名略指(般若)
                  • 二引教广释(二)
                    • 初引论別相释(二)
                      • 初明总摄三慧(若约)
                      • 二引论文释成(二)
                        • 初正释成(故无)
                        • 二配因果(二)
                          • 初双引论(又云)
                          • 二双解释(则闻)
                    • 二引经通相释(若依)
                • 三释波罗蜜(三)
                  • 初约语对翻(波罗)
                  • 二约义顺释(二)
                    • 初释义(谓离)
                    • 二通难(一切)
                  • 三顺义通结(若兼)
              • 二释能诠(二)
                • 初翻名(经者)
                • 二释义(契者)
            • 二释经文(疏)
  • ○二释经文(疏二)
    • 初科分(后释)
    • 二随释(经三)
      • 初序分(二)
        • 初证信序(疏三)
          • 初明建立因(释此)
          • 二明建立意(二明)
          • 三正释文义(二)
            • 初标列述意(三正)
            • 二依科解文(六)
              • 初信成就(二)
                • 初合释(一信)
                • 二单释(单释)
              • 二闻成就(二)
                • 初正释我闻之义(二闻)
                • 二商较所闻之法(阿难)
              • 三时成就(二)
                • 初拣显释(三时)
                • 二会法释(又说)
              • 四主成就(二)
                • 初翻名(四主)
                • 二释义(二)
                  • 初引论正释(二)
                    • 初约体离念释(起信)
                    • 二约位三义释(然觉)
                  • 二引论反释(三)
                    • 初反显(故知)
                    • 二引证(起信)
                    • 三顺结(又云)
              • 五处成就(二)
                • 初释舍卫(五处)
                • 二释祗园(二)
                  • 初总指(祗树)
                  • 二別释(三)
                    • 初释祗陀(祗陀)
                    • 二释给孤(梵语)
                    • 三释园字(西国)
              • 六众成就(二)
                • 初释标类(六众)
                • 二释举数(千二)
        • 二發起序(疏二)
          • 初叙意(二發)
          • 二随释(经二)
            • 初戒(疏七)
              • 初释化主(分七)
              • 二释化时(二化)
              • 三释化仪(三化)
              • 四释化处(四化)
              • 五释化事(五化)
              • 六释化等(六化)
              • 七释化终(七化)
            • 二定(疏二)
              • 初正解此文(三)
                • 初并资缘(分二)
                • 二净身业(二净)
                • 三正入定(三正)
              • 二通前表法(二)
                • 初约大云广辨(三)
                  • 初标(然大)
                  • 二释(二)
                    • 初表通序(表本)
                    • 二表別序(觉心)
                  • 三结(欲谈)
                • 二引资圣略明(二)
                  • 初正明(资圣)
                  • 二引证(故涅)
      • 二正宗分○
      • 三流通分○
  • ○二正说分(疏二)
    • 初标列章门(第二)
    • 二依章随释(二)
      • 初约无著七种义句以悬判(三)
        • 初正示七句(七)
          • 初种性(初中)
          • 二發起(二發)
          • 三住处(三行)
          • 四对治(四对)
          • 五不失(五不)
          • 六地位(六地)
          • 七立名(七名)
        • 二总指后四(后四)
        • 三广释第三(三)
          • 初正辨十八住处(十八)
            • 初發心住(十八)
            • 二波罗蜜相应住(二波)
            • 三欲得色身住(二欲)
            • 四欲得法身住(四欲)
            • 五修道无慢住(三)
              • 初正示此文(五于)
              • 二通叙后段(从此)
              • 三別结对治(今当)
            • 六不离佛世住(六不)
            • 七愿净佛土住(七愿)
            • 八成熟众生住(八成)
            • 九远离外论住(九远)
            • 十观破色身住(十色)
            • 十一给侍如来住(十一)
            • 十二远离退失住(十二)
            • 十三忍苦住(十三)
            • 十四离寂静味住(十四)
            • 十五证道离喜住(十五)
            • 十六求佛教授住(十六)
            • 十七证道住(十七)
            • 十八求佛地住(六)
              • 初国土净具足(十八)
              • 二见智净具足(二无)
              • 三福自在具足(三福)
              • 四无上身具足(四身)
              • 五无上语具足(五语)
              • 六无上心具足(六心)
          • 二重以八义相摄(又十)
          • 三更约地位配释(十八)
      • 二依天亲问答断疑以科释(二)
        • 初牒章分文(第一)
        • 二依章正释(经四)
          • 初善现申请(二)
            • 初整仪赞佛(疏二)
              • 初释请人(长老)
              • 二释请仪(二)
                • 初正释经文(从座)
                • 二別解菩萨(菩提)
            • 二正發问端(疏二)
              • 初释当机(曲分)
              • 二释正问(三)
                • 初释魏本(二释)
                • 二会当经(秦译)
                • 三引论证(故无)
          • 二如来赞许(疏三)
            • 初印赞所赞(曲分)
            • 二敕听许说(二敕)
            • 三标劝将陈(三标)
          • 三善现伫闻
          • 四如来正说(二)
            • 初正答所问(二)
              • 初举总标別以牒问(疏四)
                • 初正释经文(此以)
                • 二斥他谬判(有科)
                • 三详定经旨(况详)
                • 四牒难释通(不別)
              • 二约別显总以答问(二)
                • 初答安住降心问(四)
                  • 初广大心(疏二)
                    • 初释标(文二)
                    • 二释列(三)
                      • 初受生差別(二)
                        • 初释文(若卯)
                        • 二通难(卯劣)
                      • 二依止差別(二依)
                      • 三境界差別(二境)
                  • 二第一心
                  • 三常心
                  • 四不倒心
                • 二答修行降心问(五)
                  • 初总标
                  • 二別释
                  • 三总结
                  • 四显益(疏二)
                    • 初科释文意(初句)
                    • 二別辨喻旨(虚空)
                  • 五结劝
            • 二蹑迹断疑(疏二)
              • 初约论分文(二蹑)
              • 二依论科释(经分二十七)
                • 初断求佛行施住相疑(疏一)
                  • 初标章叙疑(一断)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举疑因以问
                    • 二防相得以酬
                    • 三释体异有为
                    • 四印佛身为相(疏二)
                      • 初释前二句(二)
                        • 初正释(非俱)
                        • 二引证(故起)
                      • 二释后二句(二)
                        • 初正释(若见)
                        • 二引论释(四)
                          • 初引起信(故起)
                          • 二引肇注(肇云)
                          • 三引本论(偈云)
                          • 四依无著(无著)
                •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经二断)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约无信以呈疑
                    • 二呵疑词以显信
                    • 三明能信之所以(二)
                      • 初明历事善友积集信因
                      • 二明善友所摄成就信德(二)
                        • 初明摄受得福显福德门(疏二)
                          • 初释佛知见
                          • 二释得福德(得福)
                        • 二明摄受所以显智慧门(疏二)
                          • 初叙意(二明)
                          • 二科释(经二)
                            • 初正明已断麤执(疏二)
                              • 初节释经文
                              • 二商较经旨(然离)
                            • 二因显未除细执(疏二)
                              • 初释总明二相(若心)
                              • 二释別明二相(二)
                                • 初正辨二相(若取)
                                • 二別解征意(中有)
                    • 四示中道之玄门
                •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三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答断疑(四)
                      • 初举疑因以问
                      • 二顺实理以酬
                      • 三释无定法之言(疏二)
                        • 初引无著
                        • 二引天亲(二)
                          • 初释文(论云)
                          • 二通难(何故)
                      • 四释无取说所以
                    • 二校量显胜(四)
                      • 初举劣福以问
                      • 二释福多以酬
                      • 三判经福超过(疏二)
                        • 初正释经文
                        • 二別示句相(四句)
                      • 四释超过所以(二)
                        • 初正释
                        • 二转释
                •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四断)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入流果(疏三)
                      • 初正释经文
                      • 二商较果证(然非)
                      • 三结断疑情(故知)
                    • 二一来果
                    • 三不来果
                    • 四不生果(疏二)
                      • 初辨得名(四不)
                      • 二分科释(经三)
                        • 初举所得以问
                        • 二明无取以答
                        • 三引己证令信(三)
                          • 初明佛先印
                          • 二彰己不取
                          • 三却释佛意
                •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五断)
                  • 二依经断疑
                •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六断)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举取相庄严问
                    • 二释离相庄严答
                    • 三依净心庄严劝
                •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疏二)
                  • 初随章指疑(七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答断疑(疏二)
                      • 初总释喻旨
                      • 二別解非身(二)
                        • 初牒经略指(非身)
                        • 二引论广释(二)
                          • 初引本偈(故偈)
                          • 二引论文(三)
                            • 初双标(论云)
                            • 二双释(以唯)
                            • 三双结(以是)
                    • 二校量显胜(二)
                      • 初约外财校量广显经胜(二)
                        • 初校量胜劣(三)
                          • 初约多河以辨沙
                          • 二约多沙以彰福
                          • 三约多福以显胜
                        • 二释胜所以(五)
                          • 初尊处叹人胜(三)
                            • 初明处可敬
                            • 二显人获益
                            • 三显处有佛
                          • 二约义辨名胜
                          • 三佛无异说胜
                          • 四施福劣尘胜
                          • 五感果离相胜
                      • 二约内财校量倍显经胜(二)
                        • 初校量胜劣
                        • 二释胜所以(五)
                          • 初泣叹未闻深法胜
                          • 二净心契实具德胜(二)
                            • 初正明
                            • 二拂迹
                          • 三信解三空同佛胜(三)
                            • 初总标信解
                            • 二別显三空
                            • 三如来印定
                          • 四闻时不动希有胜
                          • 五大因清净第一胜
                •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八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明超忍以断疑(二)
                      • 初明忍体
                      • 二明忍相(二)
                        • 初引一生证极苦忍(二)
                          • 初正明
                          • 二反显
                        • 二引多生证相续忍
                    • 二劝离相以安忍(疏二)
                      • 初引论叙意(二劝)
                      • 二分文正释(经二)
                        • 初总标
                        • 二別显(二)
                          • 初对治不忍流转苦
                          • 二对治不忍相违苦(疏二)
                            • 初引无著显意
                            • 二约天亲释文(论云)
                •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九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断疑(疏二)
                      • 初略销经意
                      • 二广释五语(真语)
                    • 二离执
                • 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二)
                  • 初随章叙疑(十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举喻断疑
                    • 二赞经功德(二)
                      • 初总标
                      • 二別显(十)
                        • 初舍命不如(二)
                          • 初舍命福
                          • 二信经福
                        • 二余乘不测
                        • 三依大心说
                        • 四具德能传
                        • 五乐小不堪
                        • 六所在如塔
                        • 七转罪为佛
                        • 八超事圣尊(疏二)
                          • 初总叙意(八超)
                          • 二別科释(经二)
                            • 初供佛多中全具福
                            • 二持经多中少分福
                        • 九具闻则疑
                        • 十总结幽邃
                • 十一断住修降伏见我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一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
                    • 二答(三)
                      • 初若名菩萨必无我
                      • 二若有我相非菩萨
                      • 三能所俱寂是菩提
                •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二)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举疑处
                    • 二断疑念
                    • 三印决定
                    • 四反覆释
                •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二)
                  • 初科分(十三)
                  • 二随释(三)
                    • 初断一向无佛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初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显真如是佛故非无
                        • 二明佛即菩提故无得
                    • 二断一向无法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遣执遮疑
                        • 二释义断疑
                    • 三显真佛真法体
                •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四)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遮度生念(三)
                      • 初明失念
                      • 二明无人
                      • 三引前说
                    • 二遮严土念(二)
                      • 初明失念
                      • 二释所以
                    • 三释成菩萨
                •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疏三)
                  • 初随章叙疑(十五)
                  • 二引论明意(断之)
                  • 三依经断疑(经二)
                    • 初约能见五眼明见净(疏五)
                      • 初肉眼
                      • 二天眼
                      • 三慧眼
                      • 四法眼
                      • 五佛眼(疏二)
                        • 初局释当文(前四)
                        • 二通前总显(二)
                          • 初引无著义总释(无著)
                          • 二引古德偈重结(古德)
                    • 二约所知诸心明智净(五)
                      • 初约一个恒河以数沙
                      • 二约一河中沙以数河
                      • 三约沙河中沙以数界
                      • 四约尔所界中所有生
                      • 五约一一众生所有心(三)
                        • 初总明染净以标悉知
                        • 二会妄皈真以释悉知
                        • 三推破杂染以释非心
                •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六)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问福答福
                    • 二反释顺释(疏二)
                      • 初引论正释(偈云)
                      • 二问答解妨(问福)
                •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七)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由无身故现身
                    • 二由无相故现相
                •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八)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遮错解
                    • 二释所以
                    • 三示正见
                •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十九)
                  • 二依经断疑(经三)
                    • 初以无法为正觉
                    • 二以平等为正觉
                    • 三以正助修正觉
                •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
                  • 二依经断疑
                • 廿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一)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遮其错解
                    • 二示其正见
                    • 三反释所以
                    • 四展转拂迹
                • 廿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二)
                  • 二依经断疑(经五)
                    • 初问以相表佛
                    • 二答因苗识根
                    • 三难凡圣不分
                    • 四悟佛非相见
                    • 五印见闻不及
                • 廿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三)
                  • 二依经断疑(经四)
                    • 初遮毁相之念
                    • 二出毁相之过
                    • 三明福相不失
                    • 四明不失所以(二)
                      • 初明得忍故不失
                      • 二明不受故不失(二)
                        • 初正明
                        • 二征释
                • 廿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四)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斥错解
                    • 二示正见
                • 廿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五)
                  • 二依经断疑(经二)
                    • 初约尘界破一异(五)
                      • 初细末方便破麤色(疏三)
                        • 初引天亲明断疑
                        • 二引无著彼执法(无著)
                        • 三引大云示破相(大云)
                      • 二不念方便破微尘(疏二)
                        • 初约断疑释
                        • 二约破法释(又若)
                      • 三不念方便破世界
                      • 四俱约尘界破和合(疏二)
                        • 初引天亲解
                        • 二引无著解(无著)
                      • 五佛印无中妄执有
                    • 二约止观破我法(二)
                      • 初除我执(二)
                        • 初斥错解
                        • 二遣言执
                      • 二除法执(二)
                        • 初除分別(疏二)
                          • 初明无分別所依(二)
                            • 初总征三法
                            • 二別释第三(二)
                              • 初总标(此显)
                              • 二別释(二)
                                • 初总彰三义(于中)
                                • 二转释后义(以三)
                          • 二正显无分別理(云何)
                        • 二显本寂
                • 廿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六)
                  • 二依经断疑(二)
                    • 初明说法功德
                    • 二明说法不染(疏二)
                      • 初引无著解(二)
                        • 初申经意
                        • 二消经文(云何)
                      • 二引大云解(大云)
                • 廿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疏二)
                  • 初随章叙疑(二十七)
                  • 二依经断疑(疏二)
                    • 初开章指文(释此)
                    • 二随章辨释(三)
                      • 初约两论释九喻(二)
                        • 初约本论断疑(于中)
                        • 二兼无著释相(二)
                          • 初据论分文(二兼)
                          • 二随文正释(四)
                            • 初自性相(二)
                              • 初释章意(一自)
                              • 二別解文(三)
                                • 初星喻见(一星)
                                • 二翳喻相(二翳)
                                • 三灯喻识(三灯)
                            • 二著所住味相(二著)
                            • 三随顺过失相(二)
                              • 初释章意(三随)
                              • 二正解文(二)
                                • 初露喻身
                                • 二泡喻受
                            • 四随顺出离相(三)
                              • 初释章意(四随)
                              • 二正解文(三)
                                • 初梦喻过去(初梦)
                                • 二电喻现在(二电)
                                • 三云喻未来(三电)
                              • 三总结示(无著)
                      • 二约诸经显喻意(二约)
                      • 三会秦经明广略(二)
                        • 初指喻显法(三会)
                        • 二正会广略(魏译)
  • ○三流通分(疏二)
    • 初随经文別释
    • 二引论疏赞释(无著)

金刚经疏记会编科(终)

No. 492-C

十八住阶位图

十八住阶位图说

第一住配初發心住并摄前十信及余九住共二十心二中是六波罗蜜故次配六行四中法身分言说证得于证得中开智相福相故配后三行第十八中有六种具足初一具足配二地至等觉十位后五无上具足配妙觉位其余配属可见

详夫诸教所说地位差互不同或说五十二位或将十信摄入十住但说四十二位于中或复开前合后开后合前或前后俱开俱合开之则广合之则狭又或借小明大借权明实名相位号出入誵譌狥名遗旨多见差谬乃至楞伽诸典泯之全无缨络等经具说成有若有若无若广若狭皆随宜之说也惟华严行布万殊圆融一际有无濶狭悉皆无阂方为了义耳所以者何以约法则无约人则有今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无为故无差別故有于差別中不无濶狭也论主既仰师补处深悉经义以宗派兼明故正住中道不堕有无以法喻齐显故初后中间酌于濶狭配十八住处说三地五位诚尽善矣记主云然其行人念念须冥佛境反穷果海自然阶降不同若预等级用心毕竟障于证入况此经宗无相岂合列位浅深但约情惑渐薄地位转高义相稍同故略配摄也斯言得之然今之人乃有以此而病无著者嗟乎不解即相离相妄谓一向无相所以堕增上慢因果不分谬执经宗非毁先圣好心学般若者幸勿狥此一边之见住于中道离障证真依无为法入贤圣位则庶乎其不差矣

No. 492-D

二十七疑脉络图

二十七疑脉络图说

首曰主者即不住相布施也以此是疑主故展转生起至二十七于中第三出十疑第十一总承前疑是为脉络肯綮处余疑可知

佛乃不思议人经名不思议说不思议者非思议能解也非思议能解者无思议者乃能解也无思议能解者非思议竟莫能解也何以故如上二十七疑来自经文之外已非思议所及然有次序来者有隔越来者有通贯来者有分承来者次或可知隔即难晓况通贯分承乎譬犹身中血脉地中泉脉经络支派潜伏流注殊非寻常义现于文易开物解者比也况加之以麤心浅心狥臆见妄生穿凿何关经义故曰非思议能解也弥勒以补处之智冥妙觉之经演难思之偈授登地之人曰断种种疑天亲始理疑脉以贯经曰断二十七种疑故曰无思议者乃能解也昔者以文求义予盾何多今也以脉定文參商斯绝违惟见其顺塞惟见其通断惟见其续暗惟见其明细心深心虗所见好古敏求之力也故曰非思议竟莫能解也好心学般若者当澄神摄虑熟玩而细研之将见此经全体血脉朗然跃现于文字句偈之表由是永断群疑深解义趣依解起行行起解绝不妨从思议中亲到无思议处即是亲见不思议人亲闻不思议说也尚勉之哉

例言

  • 此经六译秦译称最传布既广譌舛滋多故校诸疏本亦各差互今经字句一依北藏原本勘正
  • 此经注释无虑数百家虽有数家正疏然皆互有短长其尽善尽美唯纂要一疏而故今疏文悉遵原本无敢移易其刊定记文既会归本疏下首末开合不无增损字面贵使文义允当耳
  • 凡疏钞合本多见以两文竝书而首标疏钞字者其不便有二一者遇条分缕析处标字太烦二则于义未安葢钞不得与疏竝列犹之疏不得与经齐等譬如经则父也疏则子也钞则孙也伦次自应有別今初二卷以疏文顶格书记低一字自三卷以去则以经文顶格书疏让经一字记复让疏一字不同他本之式又记中有释经之语未涉疏意者会在疏前令不失次第
  • 此中分科须辨四种不同有记中所列之疏科有疏中所列之经科有疏中自列之疏科并节释之经科重繁错杂初学多迷今前二种皆加圈別之仍乃黑白使疏记首尾血脉通贯其后二种准疏文一例书之庶井然易见
  • 记中科题有遗前失后者窃意补之有应立不立者增入之有疏自列而记复列者翦削之或安科取便失次者随位置之或科名未尽善者略更易数字非敢妄专务期允当览者无以差脱见疑
  • 经文十八十九二疑之间有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一段计六十二字秦译原无系后人添入故疏不释然魏译有之二论亦皆释之添亦无失况记有补释之文今从世本添入如秦译法华普门品中添入隋偈亦无失也
  • 配十八住处断二十七疑为两论之纲宗一经之枢要若阶位不明则昧于横判脉络不清则迷于竖释今各为图说系于全科之后使开卷按图瞭然在目不致寻文难了
  • 疏记两文之中字句竝多错谬北藏且不可凭何论他本今则揆之文义苟一字不安必周徧𢯱寻得之旧册或深思自悟释然无疑具摘诸譌附于卷末一以见仇勘之难一以出藏本之误惟览者悉之
No. 492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一

卍云疏记会编之文出于科会故今省之


校注

初正释七句下一本有二科初牒释二随释 十八住处下一本有二科初牒标二随释 一无初科分二随释等二科 一无二引论等一科 初约能见科下一有初引偈彰意二分科释文经二科 (金刚经疏记科会 No. 491本卷所収[○@编]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三【CB】二【卍续】
[A9] 苦【CB】若【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CB】一【卍续】
[A15] [-]【CB】一【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CB】一【卍续】
[A18] [-]【CB】一【卍续】
[A19] [-]【CB】一【卍续】
[A20] [-]【CB】一【卍续】
[A21] [-]【CB】一【卍续】
[A22] [-]【CB】一【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疏记会编
关闭
金刚经疏记会编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