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493-A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科

  • 一总题
  • 二別文(三)
    • 一序分(二)
      • 一通序(如是)
      • 二別序(尔时)
    • 二正宗(二)
      • 一约發心后住降离相明金刚般若(二)
        • 一赞问(希有)
        • 二答释(三)
          • 一印许(佛言)
          • 二领旨(唯然)
          • 三正明(二)
            • 一约广略研释明住降(二)
              • 一略答住降离相(二)
                • 一答降(诸菩)
                • 二答住(复次)
              • 二广释住降离相(二)
                • 一以果法验明降心离相(二)
                  • 一举身相验明(二)
                    • 一明身相俱非(于意)
                    • 二显闻义俱深(二)
                      • 一能闻人胜(白佛)
                      • 二所闻义胜(何以)
                  • 二举果法验明(如来)
                • 二约性福广释无住生心(三)
                  • 一提相福较福德性(二)
                    • 一出相福为较本(若人)
                    • 二示性功生佛法(若复)
                  • 二历诸法点无住心(二)
                    • 一历明无住(四)
                      • 一佛法(所谓)
                      • 二四果(须陀)
                      • 三佛得(于意)
                      • 四庄严(菩萨)
                    • 二结示生心(二)
                      • 一正示(是故)
                      • 二喻显(譬如)
                  • 三结相施重显性福(二)
                    • 一重拈相福为较本(如恒)
                    • 二广显性功生佛法(二)
                      • 一略持人处福胜(二)
                        • 一人获胜福(佛告)
                        • 二处如塔庙(复次)
                      • 二广持人处福胜(二)
                        • 一人成胜法(何况)
                        • 二处如圣贤(若是)
            • 二寄闻持名义显功德(二)
              • 一持名功德(二)
                • 一问(尔时)
                • 二答(三)
                  • 一出名教持(二)
                    • 一直示(佛告)
                    • 二重释(所以)
                  • 二历显无住(如来)
                  • 三结示功德(若有)
              • 二闻义功德(二)
                • 一正明(二)
                  • 一闻义(二)
                    • 一委出经义离相(二)
                      • 一空生伸解(二)
                        • 一幸己解以叹能闻希有(尔时)
                        • 二轻己解以叹当闻希有(世尊)
                      • 二如来述成(二)
                        • 一印证(佛告)
                        • 二深述(二)
                          • 一述能闻希有(若复)
                          • 二约事理释成(二)
                            • 一约第一理(第一)
                            • 二约忍辱事(二)
                              • 一由安忍故不惊怖(忍辱)
                              • 二引往事释忍离相(如我)
                    • 二结示离相生心(二)
                      • 一无住生心(是故)
                      • 二无住行施(二)
                        • 一正明(是故)
                        • 二重释(二)
                          • 一约理释疑(三)
                            • 一标离相(如来)
                            • 二示实语(如来)
                            • 三明合理(如来)
                          • 二约慧显用(若菩)
                  • 二功德(三)
                    • 一标示(须菩)
                    • 二正明(二)
                      • 一生福德(二)
                        • 一人成胜福(三)
                          • 一较示持说福胜(二)
                            • 一出相施为能较本(初日)
                            • 二点初随况出后位(若复)
                          • 二释明经义离相(以要)
                          • 三结显人成佛法(二)
                            • 一正明(若有)
                            • 二反显(若乐)
                        • 二处如有塔(在在)
                      • 二灭罪功(二)
                        • 一正明(须菩)
                        • 二引较(我念)
                    • 三结具(于后)
                • 二总结(当知)
      • 二详住降前發心无法显般若波罗蜜○
    • 三流通○
  • ○二详住降前發心无法显般若波罗蜜(二)
    • 一问(尔时)
    • 二答(二)
      • 一示發心平等故称性本无(二)
        • 一称性故无所度生(须菩)
        • 二平等故无能發法(所以)
      • 二历诸法显无归平等衍门(二)
        • 一正历诸法释无显平等(二)
          • 一历二法(二)
            • 一历果释显(二)
              • 一正明二意(二)
                • 一释实无所得(于意)
                • 二释所得平等(所得)
              • 二结显二意(二)
                • 一正结(所言)
                • 二喻显(譬如)
            • 二历因释显(二)
              • 一离相度生因(菩萨)
              • 二无住庄严因(若菩)
          • 二历三业(三)
            • 一历意释显(二)
              • 一约境智释显(二)
                • 一出能照智(五眼)
                • 二融所照境(二)
                  • 一约实无所得荡相(须菩)
                  • 二约平等常住释明(所以)
              • 二以施福贴显(若有)
            • 二历身释显(佛可)
            • 三历口释显(二)
              • 一无所说法(汝勿)
              • 二无能闻生(慧命)
        • 二复疎所历释无显平等(二)
          • 一疎历二法(二)
            • 一疎历果释显(二)
              • 一正疎二意(二)
                • 一疎实无所得(佛得)
                • 二疎所得平等(二)
                  • 一直示性体(复次)
                  • 二称性修证(以无)
              • 二结显二意(二)
                • 一约善法结明(所言)
                • 二引施福贴显(若三)
            • 二疎历因释显(二)
              • 一标起(汝勿)
              • 二释明(二)
                • 一释度生(二)
                  • 一正释(莫作)
                  • 二反释(若有)
                • 二释我当(二)
                  • 一正释(如来)
                  • 二转释(凡夫)
          • 二疎历三业(三)
            • 一超疎历身释显(二)
              • 一直显中实平等(可以)
              • 二双遮有无二著(二)
                • 一遮著有(若以)
                • 二遮断无(汝若)
            • 二追疎历意约施贴显(若菩)
            • 三疎历口释显(二)
              • 一正约三法(三)
                • 一所说果人平等(若人)
                • 二所说器界平等(须菩)
                • 三所说诸见平等(佛说)
              • 二例通一切(發阿)
  • ○三流通(二)
    • 一结劝通流(二)
      • 一举益劝通(若有)
      • 二示流通法(云何)
    • 二结益流通(佛说)

金刚般若部旨科(终)

No. 49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

○一总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即凡圣共有之心而凡小迷之不显者由四相六尘之所染汙而不得起乎金刚大用故也今贯之以金刚则真空慧观当前不但破六凡四住抑且荡二乘疑执矣凡前半卷明住降离相一切俱非处皆是也波罗蜜即衍门实相元无彼此到否秪是对凡夫全迷二乘执著俱未开秘藏未见宝渚者名为到彼耳凡后半卷明發心平等一切俱是者是也良由总者总于別別者別于总总別虽二所诠只一故不可离去总题別开解释况此经部旨惟在荡疑会法不但別文显著即此总题大义了然金刚般若大空荡相也平等彼岸会一切皆摩诃衍也总別显映骊珠宛抱若曰即三般若亦秘密藏名分通別义开五重如常所明兹不胪列

△二別文三一序分二一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二別序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

要显如来全体大用究竟深智乃假世间日用寻常衣食浅事而为發起正如法华开为合序观经苦为乐序之意不可勉作寂灭忍第一空等表法而释亦不用戒为定慧之基而说葢一作法律奇特之谈即失寻常事用为序之意矣

△二正宗大分二一约發心后住降离相以明金刚般若二详住降前發心无法以显般若波罗蜜

○夫般若部旨在以空慧水遍荡执情会八十一科皆摩诃衍前半卷明住降修入工夫重在荡执消尘故多明一切即非以显金刚大用而从便会入真空实相故虽有是名等说然而破正会傍大判属于明金刚般若后半卷空生既解住降离相名义翛然却顾本因则最初尚有一發心之法在无明未去则源头未清秘藏难开地住难入虽有修功恐仍有相未免住不得善住降不得善降而因果修证均不究竟平等矣故有重问而如来直示之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若有一發心之法可得即于平等体上有增有减矣须知实相般若湛然常住纤尘不立曾无有无之名相可得苟一言有即有对有之无成对待增减之法非平等性体也故言实无有法發阿耨菩提心此实无有法不但无有抑且无无有无双遣平等斯彰既于初因了知性自齐平则从因至果皆无得无修无庄严无度生一切俱无俱会平等故虽炽然因果修证莫不全性起修修全在性性修一契入究竟摩诃衍彼岸矣凡文中诸法如义无实无虗皆是佛法是法平等如如不动及一切是名处皆点衍门彼岸从浅至深先破后会法应尔也

○或曰前半卷亦有无实无虗一切是名等说后半卷亦有一切俱非之言何得前半卷只属金刚般若之荡相而后半卷只属般若波罗蜜之会法耶此有二意一前后部旨各有傍正二彰体用圆融不同历別葢前半卷空生乍见离相般若而自己相心未绝未可即会圣凡诸法以归平等实相宜以真空慧观遍荡执情故明破明非之言多而间露是名之说及至最后结义中佛方少少点出无实无虗之旨者正一代教主意在圆也傥空生于此即会实相下半卷皆不必矣其如当机只在六根净位只领一切俱破以荡执情未了一切俱是尽入衍门此则前半卷但属真空荡相明矣由是重起入住有法之问佛知机宜渐已通泰堪以诸法实相之旨加于可加矣故言虽带于即非实无之说而义实彰夫实相平等之旨从此而愈入愈深随会因果三业世出世间八十一科八万生灭等法俱入实相摩诃衍而波罗蜜之义全显矣是则两章言稍相带而义实条分各有傍正不可混乱也又复前有俱是双遮之言后存俱非梦幻之说所以彰体用圆融不关历別者葢前虽破执明慧观之用而意不离实相之体故有是名无实无虗之说后虽会法显彼岸之体而意不外用故亦有俱非实无之言正破显相须而不相离体用各重而互相即之圆旨也

△今初分二一赞问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忽赞希有者因如来日用寻常不异庸人不露丝毫圭角而其内证慈智迥超九界是以希有葢行与人同而心与人异如樵者在山隐者亦在山在山则同所以在山则异也若在如来出世至今靡不皆尔然在空生向来不知而今日乍见不觉忍俊不禁三业踴跃骤然而赞曰希有只此一赞自不同于如聋若哑为除粪秽默受弹诃脱衣悲泣时矣

○随即释出希有所以曰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当知世尊自华严至今时时护付无不护付时但可曰护付不可曰善护善付已涉言诠故加骇动偏而非圆故也今则与同衣食略不现奇而悲心内护实为最亲切者故名为善如第五伦之于侄病夜十起问视而归则安卧其于子病虽不起问视而终夜不寐是也又复应知希有不即是护付而不外乎护付护付非即希有而初不离希有如世间圣人之一贯不即忠恕而不外乎忠恕忠恕非即一贯而初不离一贯要之在圣人自是混全第可曰一曰希有而在贤者未免分疏即视为忠恕护付矣善男子女人發阿耨菩提心应云何住降者空生未见已前得少为足不愿好者今既窥见一斑陡發大心忻慕上乘故曰我等已發希有之心矣但發心之后直欲造修至如来护付地位恐难顿入必从住降工夫渐次而入我知如来当日亦由住降發轫方至今日善护善付僧既求佛宜从佛行故问發心之后应云何住云何降伏耶

△二答释三一印许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当知善护善付是如来之行到而空生之见到二心不別故佛垂印许

△二领旨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三正明分二一约广略研释明住降二寄闻持名义显功德初又二一略答住降离相二广释住降离相说于般若有广略二门双被利钝是也一略答二一答降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二答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之所以印证空生者因其所见不谬也至于求至护付工夫曰云何住降则又局在小乘见解矣意谓我空生已能安住偏真矣今又应如何弃去万缘得安住实相耶已视四生如桎梏而降伏四住矣今又应如何降伏无明耶佛知一切小乘保证已来未堪加大第与弹诃而今空生既见希有顿發大心堪以大空开拓小空大智扩充小智故直反其所问而进之曰汝向视四生如桎梏欲离生降心乃小乘境界也今既發大心当改途易辙广度众生万是降心而度生处必须离相此竟将圆乘大任一肩付与空生使其转教正加者加于可加时也即汝向来沉空住寂执守偏真亦小乘境界也今既求作佛亦不可守定故武当广行六度方是安住然行六度时又不可著诸法相须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则行行皆全性起修与虗空等此又将大乘妙行而勉进空生正付与财物一任出内取与也乃如来时时欲诱小乘向大始于今日得其机宜故一并付予此两答的是般若会上付财令其转教也至于以身相果法重重勘騐而引进之是使诸法融通汰尽余疑皆入衍门矣此广略等释中皆先降后住者在空生向来沉空住寂故问亦急于住理而后于降心在如来因其發心向大贵乎先历事行而住理自在其中故亦反其所问而先降后住非降心文略安住文广之谓也

△二广释住降离相二一以果法騐明降心离相二一举身相騐明二一明身相俱非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已上空生發问如来委答理虽明了未知当机领与不领故换一问头如探竿影草以騐试之曰因中度生离相果上成佛身相为复是有是无傥犹著身相是有则渠行因离相之旨未全透脱今空生如俊鹰快见鞭影即归正路故直答之曰發心究竟二不別因既离相果何身法哉要知空生此时已用金刚慧抉四眼之膜故尽情呈露无相之解此中有三层领解不也一层不可以身相见二层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三层也此解若邪佛当诃斥此解若正佛当赞许佛则二俱不用而开深其解曰汝将谓佛身离四绝百清净无为为非相乎须知染净圣凡一切皆非也又汝向来但知六凡世相皆为虗妄而弃去之岂知即二乘菩萨佛相亦皆虗妄不实耶葢因其分见而开令圆满引其小空而归于大空在佛成道已来即循循善诱欲开小空小智无奈机宜未可且尔默默今得可开之机称佛本怀故即引而申之曰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加于可加时矣一切虗妄诸相非相金刚般若也即见如来般若波罗蜜也须知此等显实之言据佛意在圆故处处点出而机情未熟只领真空破荡之功不可于此执文害意

△二显闻义俱深二一能闻人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空生意谓此真空妙说我积劫至今方一闻见降我已后恐闻信无人斯道或绝佛谓金刚般若人人本具在汝乍见以为奇特在佛圆照代不乏人岂惟佛世多机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鬬诤坚固之时犹有火里青莲闻此般若能生实信但其夙植深厚为佛见知非聊尔人也一念净信即是金刚得用扫尽千念万念情尘而独露般若灵知之一念正万法归一识得一则万事毕也此初心一念般若与佛证穷甚深般若孱齐故为佛悉知悉见

△二所闻义深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著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既显此一念则如迷方既悟不复更迷精金一出更不杂鑛诸相悬离圆明莫染故曰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复者不更不再之谓岂但无凡夫四相且无圣证法相及观智能空之非法相观智不忘如大经之阇楼衣未脱故曰若一著非法即为生死四相所以法非法相均不可著次即引事而释成之曰我所说法如对此岸人说渡河之筏一般此筏即法非法相也对著有者说空为筏对著空人说实相为筏因病發药病去药除初无定在既渡岸二俱应舍出阿含经筏喻品

△二举果法騐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佛既示般若体露则四相法相非法相俱离不但度生之当离而恐空生未领故复举如来度尽众生乃证菩提修行既满为生说法以试騐之曰如来得菩提耶有说法耶此有二意一欲开深空生大智二即会一切法摩诃衍也空生至此心已融通故开口答辞便融通含畜不如前之率尔其曰若论如来历劫修行自然得果出世已来在在说法但我解佛比来所说筏喻无定之义则无定法名菩提不过对凡夫低下而假名无上对众生邪杂而假曰正等对迷人在梦假名正觉其实般若体上无生可得又何得有对生说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尚无定何有实得哉即所说之法如对病發药众生病尚叵得又何对空说有等之定法法既无定何可说耶犹恐无定之旨未明故复释之曰若有所说即堕四相矣是以皆不可取不可说此领上无四相也非法即领上无法相也非非法即领上亦无非法相也此一番已谨对领上所示旨趣而犹恐俱非之义未显故复释之曰若论修行证智虽有浅深大小贤圣之分其实所显离相般若一切皆同也勿谓我小智小空不同如来大空般若也葢若有四相非无为法若存法相即非无为若有非法相即非无为矣略中但云离四相今点无为般若上并无法相非法相岂非广前降心离相

△二约性福广释无住生心三一提相施较福德性二一出相福为较本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由前略答布施无住而犹未明如何布施如何无住福深故重提前相福之多以为较量无住性功之本非福德性即著相布施布施两提大千七宝无住不住十界圣凡福胜委出人处功德岂非广前无住行施

△二示性功生佛法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于此经持说即安住无住般若而自行化他今云出诸佛菩提即略答中虗空不可思量之福也至下重较量中并其人处广略委出福相

△二历诸法点无住心二一历明无住四一佛法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谓二字即牒前所出诸佛菩提即非二字即金刚般若

△二四果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更历四果者四空生已修已证之法而提问之令渠自招无住在空生一一言无者正一切圣贤皆无为法之明证也

△三佛得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于然灯佛所于法无得是举释迦修证而勘问之与前通说佛法不同

△四庄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此举菩萨六度万行以显无住从不住六尘四果菩萨佛法以显无住者是佛复于无住行施章内以圆空实智开空生小空小慧会一切法皆摩诃衍处也此旨不但于此正说两章中叠明即下持名闻义内亦莫不会一切皆归无住云

△二结示生心二一正示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二字乃结定之辞良由无住性德当前佛法四果如来庄严俱不可著是故汝最初问应云何住我即答汝曰诸菩萨应如是不住生心不应住六尘万法而生六度万行之心此说乃直提初问初答之语而结显之也不应住色生心即上不应住色生布施心乃至不应住色生万行心若一有所住即生死四相之染汙心一无所住而生万行之心乃金刚般若现前一一悉皆称性起修是以虽终日生心而其心终日清净也又复不应住者乃金刚宝剑直扫十界情尘也若二乘人执之以为究竟即沉空住寂孤调泥洹矣故更䇿进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有所指也葢谓六度万行迎宾送客著衣吃饭等心耳良以著衣吃饭六度万行一一皆依无住般若而起妙行故行行无非般若所谓入理般若名为住以无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也即释迦牟尼佛最初与同人法持钵乞食亦深安此理所以空生一见即便惊叹希有又复无住生心不但所生善心为般若即一切恶无记业报等心靡不皆然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切法者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皆依迷中实相而立若不即性则无厌足王胜热婆罗门调达和须密女皆实恶法矣所以从无住而生虽恶亦性苟有著而起虽善亦邪也

△二喻显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即举非身大身而譬明之曰若住于有虽山王亦小若了非身虽毫末亦大也若欲委简法相当依幽溪大师不住而生生而不住诸句及六即明无住等释

△三结相施重显性福二一重拈相福为较本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前但云大千宝施今复云恒沙大千宝施者秪是举相施之多益显无住受持功胜耳非有优劣之分也纵使能较相施容有多少若夫所较性功断无轩轾秪如今略持中人获胜福处如塔庙况出广持则人成胜法处如圣贤以对前略答中出无住福胜则曰虗空不可思量次广释初无住福胜则曰出生诸佛菩提足以见说法融通照映之妙何可分浅深优劣之殊哉

△二广显性功成佛法二一略持人处福胜二显性福而必约广略持说者正说于般若有广略二门说既有二持者亦然又广略中必有自持教他即般若付财令其转教意也法华云其中多少所应取与略为少广为多自行为取教他为与受持读诵是佛付财为他人说是佛令转教例之前后靡不咸尔

△一人获胜福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二处如塔庙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二广持人处福胜二一人成胜法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最上第一希有即金刚般若波罗蜜之褒名也故至下问名中佛直以金刚般若之全名答之

△二处如圣贤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究竟者为佛分证者为弟子即为三字是如圣贤而非即圣贤也不必依魏译倒读释之

△二寄闻持名义显功德二一持名功德二一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上来约广略详明住降离相之旨已尽理当问名以便流通当何名此经者在空生闻此经义意超脱功用难思似乎不可得而名名之意况受持此说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则又不可标偏名以该圆德矣故曰当何名之

△二答三一出名教持二一直示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佛谓名者所以召实此经既有最上第一希有等三德之实固当即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等三德之全名而名之不可偏字矣

△二重释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下即出命名之义曰凡六百卷经皆曰般若波罗蜜而今特加金刚二字者何也次即释出加金刚二字之所以曰良由此金刚慧剑当前不但扫净六凡四相之著即般若之法亦不许著所谓般若大火聚四边不可取取之则烧若于般若取著亦以金刚大用而斩断之故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然后得显无相之般若波罗蜜也即非二字乃金刚大用此一答已尽加金刚二字之旨趣矣

△二历显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因便用上无住妙慧徧荡圣凡一切相著以显金刚胜用曰即非世界身相说法也此于持名中融通一切而归摩诃衍之部旨也

△三结示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今但持名而何必功德亦胜身命布施耶彦云声价千金名之所存即实之所存如至尊一名群臣莫及也

△二闻义功德二一正明二一闻义二一委出经义离相二一空生伸解二一幸已解以明能闻希有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章先明经义次明功德直至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双结今且师资合叹所闻经义希有闻说是经乃言语也深解义趣者言下所诠之义即金刚般若大用现前扫尽十界情著以归真空离相乃前处处所明即非是也是言外所显之意真空不空一一皆归实相彼岸会一切皆摩诃衍乃前处处所明是名者是也故直叹之曰希有希有与前不同前是初窥如来寻常日用莫非无住般若现前如天王华屋一时乍见曰希有今则宛转问答委曲详明深知真空不空法法皆实已睹弥勒楼阁重重细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而不暇遍言宫里事矣是则前窥广大今悉精微故曰希有然而今复悲泪者良由从得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傥一错过所失弥多故复悲泪次叹他闻希有中得闻是经乃闻慧信解是思慧受持乃修慧三慧既足亦当如我今日深解义趣矣信心清净即上义也用金刚大用扫空一切而真空体露不著十界情尘为清净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真空不空即显实相如春池喻内水清珠现镜净明生诸法不生而般若生为即生实相当知实相无能生所生不过开显如来藏体假名曰生所谓千年常住一朝生耳此是前所解之趣也既空万有此人岂非第一般若耶既生实相此人岂非已到宝所彼岸之希有人耶

△二轻已解以叹当闻希有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意谓我等已去见思开入大乘即六根净位之人况承佛谆谆善诱令我得开性藏以窥究竟不足为难但后五百岁刚强难化之时圣贤月没人根浅钝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但能入思修两慧相似见性当知是相似即佛即为第一希有次即释明第一希有之故何以故三字是征问之词言前边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已分证秘藏可曰第一今但信解受持不过五品六根在修之人而何得亦曰第一耶下释之曰当知此人既能信解受持已是思修二慧之人时时以金刚大用现前永离四相独露真空者矣故六根净位实道能通可为第一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乃释明希有二字此中何以故三字又是征词曰六根净位可与前信心清净相同而名第一矣其如此人但在修慧未得分证实相何得名曰希有耶故即释之曰但恐人心不空耳既能空诸所有即是真空不空不空即实相所谓镜净明生净极光通不真何待故此人即名到实相彼岸之相似诸佛为希有也又复应知离一切诸相处即前深解之义即名诸佛处即前深领之趣皆详明住降离相中宗旨今空生于所闻义内结要出之非离前文別说他法也空生既自解此法即以此法叹拟后人在文宛尔学者知之

△二如来述成二一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双言如是者以空生叹闻经之人虽有证修差別至于均得第一希有功德殊非谬滥故双印之

△二深述二一述能闻希有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此即反其领叹之词而述成之曰须菩提尔何求全于人如是之深也必欲其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及信解受持而后许其为第一希有耶须知有人得闻如来所说以金刚慧遍扫十界情著即显实相希有之旨能安忍领解而不惊怖即是五品初心能一念随顺之人矣故卒闻一切俱空佛法亦空而不惊向来倚第一般若为导六度万行之主今亦非去而不怖向倚般若为归趣之处今亦空去而不畏已了知吾人心体一真未迷之前无般若之名相究竟极果之后又何般若之主导哉故闻此真空荡相之旨而能安忍不惊怖也当知此人已能圆伏五住观行如佛如法华经随喜品中叹其功德难思与佛比次故云甚为希有言一甚字即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难也如来既深许五品初心但不惊怖即为希有于理难信故双约事理以释明之

△二约事理释成二一约第一理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三字是征词此人云何不惊怖即希有耶释曰般若乃万行六度之主今金刚大用当前并第一般若之相不许著若著般若亦同四相故扫除之曰即非第一波罗蜜凡夫小乘闻如此说未有不惊疑怖畏者今圆人已深合真空实相随顺欢喜故不惊怖真空之下即实相常住复能安住不动是观行如佛与佛同心故许之曰甚为希有也

△二约忍辱事二一由安忍故不惊怖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闻深理而不惊良由已得伏顺二忍忍成于故宠辱不惊逆顺俱安天龙恭敬不以为喜恶王割截无有嗔恨十乘止观中能安忍则不退转皆是也今闻境智俱空在不忍者必多惊疑怖畏此人已能圆伏忍成故不惊怖法华云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此一句乃释忍成不惊者甚为希有义也盖忍辱之人一有我为能忍彼为能辱之念即堕四相不得为究竟彼岸之希有忍矣今此人深安辱境而人我俱忘四相俱扫故曰即非既即非之后一一成究竟实忍岂非希有耶

△二引往事释忍离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又是征起之词难曰人能安忍至理故不惊怖今如来复曰即非忍辱则并能忍亦空有何证成而知行忍者无人我相耶即举如来已修已騐之事而证成行忍并无四相盖平时可以虗假至于生死大难跟前不可丝毫勉强故曰我于尔时无有四相也何以故者又问般若可无四相至于忍辱因有我能忍彼为所忍故成此行是则即有四相何咎若有我相人相即生死非相矣何以故三字又是征诃何以证知如来行忍之时了无四相耶即释明曰我方节节支解时若少有我相等四即生嗔恨矣良由人我俱忘故嗔恨不生支节完复耳以由行忍离相故逆顺俱安恶境不生嗔恨好境不生喜著闻深不生惊怖耳又复四相远离故曰即非忍辱乃般若真空现前也法法皆是故曰是名忍辱乃真空不空到实相彼岸也故许此初随不惊之人即为希有此章许多何以故乃经中血脉联络处字字俱要著落经旨方现

△二结示离相生心二前广释中初历显无住然后结无住以示生心今出经义内先委明离相然后结离相以示生心而生心处仍曰无住者须知离相即无住无住即离相可得互举而复互显之也一无住生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二字乃结摄之词良由无住之旨虽般若深理犹不可著即忍辱相待之行亦离四相是故我先答汝曰无住菩萨即發心亦应离一切相及不应住色等生心布施也

△二无住行施二一正明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此乃结前广略住降中无住之旨以点明经义也但前无离相發心之语今佛直欲显无住之旨究竟故并其住降前發心无相而和盘托出其如空生虽闻此语未深领解故有下边菩萨既有發心则云何应住云何降伏之问若于此了知最初發心无法之旨下半卷问答均可已矣生心所该甚广六度万行善恶等心皆是也而今別提出无住布施之一端者以由如来最初略答时即有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语故今结出况布施为六度之首若此度详明无住之旨余者皆可比知矣

△二释疑一约理释疑三一标离相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菩萨行施时人我未忘与众生结怨爱之缘互为子孙父母冤家债主缠结无焉得离脱轮回生死耶若菩萨虽炽行六度而四相俱空则一一咸归无相般若成究竟彼岸之行乃大利益一切众生不可谓不住行施无益于六道也所以如来教人行施决不可住相者良由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即所施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翳眼空华妄有能所起灭耳若在如来以金刚慧眼观晴明空于中欲求能施所施了不可得故曰非相非生

△二示实语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前云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又云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母乃空有矛盾二三其说乎释曰如来是真语实语决不诖误后人况佛所说法必契理契机佛证三谛说必依之真语如语乃称真谛即空而说也实语称中道实相而说也是为遮则法尔空中若佛依俗谛门头教化一切亦无不当于二理故曰不诳不异

△三明合理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良由此法无实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良由此法无虗故如来说利益一切众生是则如来所说莫非称理皆真语实语非诳惑于人也

△二约慧显用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我之所以教诸菩萨不住生心者以由菩萨之心苟住于法而生不惟恶心不好即布施之心亦如人之入暗长夜漫漫永无所见若得金刚无住之大用而离相行施则诸相俱空般若炳现满目河山莫非实相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矣须知入暗之人如大富盲儿本有家珍反为困苦虽般若本智彼岸实境一著世相均为无明日日奔取随业受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一无所见若不住法如人有目等者日即本有大光明藏之般若种种色即诸法实相之彼岸以得金刚大用扫净相著故得如智如境一一照明又复应知即今日目色三一一显了并无所增当其住暗亦无所减只在当人迷悟背向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于三德中枉受轮回如演若迷头得失无改而自生忻戚为可怜愍

○试观佛于最初对答且尔汲引凡心远离相著重在金刚荡相之用今则机宜稍深堪开全德方示无实无虗之中道徧开三德三因之全体在暗不增处明不减金刚般若波罗蜜之秘藏和盘托出更无剩法即可结益以劝流通矣

△二功德三一标示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上边结摄经义既即广略中义则今结显功德亦不离前但在前散漫多端今则结成两章义弥显了又此功德即广前十方虗空不可思量及广略持说人处福胜之义也

△二正明二一生善德二一人成胜福三一较示持说福胜二

○此章大意结出般若部旨以显教相利益也夫般若带通別二正说圆教故曰为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人能荷担无上正觉及灭罪中当得菩提等益皆由一代教主意唯圆不诠凡小故也是以因反释而复拣去三藏小乘

△一出相施为能较本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二点初随况出后位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信心不逆即重指如来述成中不惊不怖之人以况出受持演说五品深信之功德

△二释明经义离相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發大乘者说为發最上乘者说

大乘即经中离相无住处处明即非二字皆通无生门及別教初空观也最上乘即经中无实无虗日光明照处处是名二字乃纯圆法也问如来往往教人植福感报因必有果皆可诠量纤毫不爽何故今日持说之福佛叵思量阿含等经因果分明可思可说者但为小乘人天说耳今之般若乃为大乘通別两种人说正为最上纯圆人说故不可思量若必欲出其五品功德当知是人即为荷担菩提之观行相似佛矣葢五品六根已相似得百界分身化度众生之任故曰即为荷担菩提也

△三结显人成佛法二一正明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二反显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二处如有塔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二灭罪功二一正明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利用当前不但能破四相六尘之惑障又能破二种生死之业障报障也

△二引较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二结具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二总结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


校注

[A1] 己【CB】巳【卍续】
[A2] 己【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部旨(卷1)
关闭
金刚经部旨(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