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讲卷上

金刚是金中之精坚者刚生金中百炼不销质极坚利不为物破而无物不破譬如般若能照破众生贪嗔痴爱一切颠倒之见也般若者梵语华言智慧性体虗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者谓诸佛究竟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经者径也犹云路径谓欲到彼岸必由此路径也波罗蜜有六种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淫邪三忍辱度嗔怒四精进度懈退五禅定度散乱六智慧度愚痴各占六度之一惟一般若能生八万四千智慧则六度兼该万行俱俻佛言梵语中国莫识其义宏始三年姚秦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什用中国语翻译此经指示后学盖人之真性本是虗灵不昧历劫常存惜为万欲昏蔽所以沉沦苦海受报无穷我佛慈悲特说此经犹乘筏度津以至彼岸也所谓金刚者盖万物不能逃乎五行而五行之中惟金最坚利长久木有时而朽水有时而涸火有时而熄土有时而崩以金试之于木则能成器用沉之于水则光湛常新投之于火则百炼愈精埋之于土则永劫不坏其位在西北能摧折万物人能用之于身可以斩一己之邪魔除万里之妖孽儒有龙泉宝剑定国道有青蛇宝剑斩绝情欲佛有金刚宝杵降伏魔王大易以乾为首元门以金丹为首此经以金刚为首得此般若者证西方无量寿果西方金方也金之为义大矣哉故以金刚为喻般若者智慧也人生日用间图名贪利奸偽百出至死时心尚不足自以为乖巧伶俐不知溺于罪孽苦海真痴愚也必以智慧打破痴愚独秉乾刚勇猛精进明了自性岂不到彼道岸与诸佛同清净身如哉总之金刚喻也般若法也波罗蜜证果也此讲章乃石公天基所注于金刚般若波之义所解甚明故存原讲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译经时也后秦姚氏建都长安为別秦符氏故称姚秦鸠摩罗什译经者之名也什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祖居印土家世相国其父以聪明见称避位出家游学龟兹龟兹王闻以女迫而妻之乃生什什处胎日母增慧辩如舍利弗处胎相似什生母即学佛修行得证初果自年七岁亦俱习佛乘从师受经日诵千偈九岁随母到罽宾依名德法师槃头达多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氏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岁不毁戒度人不减毱多若破戒者止可才明㑺艺法师而又到沙勒国见佛钵随顶戴之俄念钵重即不能胜失声下之母问其故即以唯心之义答之乃还龟兹名盖诸国至于四明五围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从从卑摩罗义学十诵律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乘之非如是专习大乘广求要义有顷什母预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乃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果其大化得行虽富炉镬无恨乃留住龟兹止王新寺后又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大乘妙义达多感悟反礼什为大乘师焉自是道播西乾声流东震当此土前秦符坚建元九年异星现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臣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于是先致道安后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致什至西凉光闻符坚为姚苌所弑乃自据凉土即三河王位什亦留止苌即位亦闻师名屡请光不允苌卒子兴立复请不允光卒子隆立姚兴伐凉请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当宏始三年时也因见旧译经论卒多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八百余人所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所译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什临灭集众谓曰自以暗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根不坏后果如之是知师舌兴如来广长舌相等无有异所以此经六译而时所宗尚皆宗秦本今疏依之

佛生于西土阎浮州当东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初八日从母摩耶氏右脇而入即从右脇而出涅槃于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越一千一十七年至后汉永平十年戊辰岁其教始行于中夏梵音佛华言觉也谓于一切有情中能觉悟也内觉无诸妄念外觉不染六尘又云教主也非相而相应身佛也相而非相报身佛也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释迦文佛谈般若二十二年计六百余卷金刚般若乃第五百七十七卷名曰断疑品大部般若之总要故独流通能令持诵者得坚固生智慧惟贵恒诵无间自然感应利益无穷也

是经古今刻本最多每有错讹虽经莲池大师较正而诸本仍有传误兹刻考订原文字字端的更于句下圈点分为三类佛所说者用此○圈须菩提说者用此◎圈阿难结者用此俾读者一目了然经意不解自明矣

嗣文佛七十一世孙法轮沙门行敏顶礼谨述

余所著此经者因见各家经解甚多悉心细查未有傍注恐读者不能悟悟者不能诵故详明傍注使读者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參悟知其义理修一切无相无为之法非教人徒然持诵遂得福德之胜内修之福田外修人所共见共闻谓之阳德内修人所不睹不闻谓之阴德有相有为自不及无相无为之福外修自不及内修之福阳德自不及阴德之大以见般若无相之法六度万行皆当体此无相之法修是以辗转教人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使人知无相之法精为奥妙可以自修自悟明心见性耳盖信受者要知三藏之大略先除六根六尘后除五蕴全空方能入无我人等四相无我人等四相则自然民物与为怀六根六尘污染不著则不见有辱之人受辱于我自然精进一乘永不退转则四大非有五蕴全空心心相自然清净则自性常空无有障碍一真显露光无不遍照无不周佛说经成藏无非發明四句之义佛法包括无余故无我人等四相之法不但为金刚一部之骨髓寔为三藏全经之骨髓读经者知此四句寔为经之全体可谓真能契般若经者也奉佛者能遵此施行何患彼岸之不到哉是则余之愿也夫是为序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至敷座而坐乃序说法之时会众之处故称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如是者此也我者即集经者自谓也阿难尊者曰如此之法乃我亲闻之于佛也

一时

一时者谓说般若之时也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名曰佛即释迦牟尼佛也

在者所在之处

舍卫国

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

祇树

祇树者匿王太子名祇陀园中树乃祇陀所植故名祇树

给孤独园

给孤独园者舍卫国有一长者王之宰臣本名须达拏常好施给孤独因名之为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在祇树园建造精舍请佛说法故曰祇树给孤独

与大比丘众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上乞法于佛以明己之真性下乞食于人以为世人种福盖佛将说真空无相妙理必得道之深者方能领悟岂小比丘所能与哉比丘者菩萨罗汉之类也

千二百五十人俱

千二百五十人俱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而同处也

尔时

尔时者彼时也

世尊

佛为三界之尊故称世尊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食时

食时当午前将欲食之时也

著衣

著衣著柔和忍辱之衣即僧伽之衣

持钵

持钵持四天王所献之钵

入舍卫大城

入舍卫大城园在舍卫国城外故曰入

乞食于其城中

乞食于其城中佛是金轮王太子谁无供养而自持钵乞食欲教化众生之舍离憍慢去此贪心并欲使后世比丘之不积聚财宝以炼种性正君子谋道不谋食也

次第乞

次第乞不越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如来大悲平等无有选择次第皆到而

还至本处

还至本处谓乞毕而归还祇树园之处

饭食讫

饭食讫谓食饭已完

收衣钵洗足

收衣钵洗足谓收起袈裟钵盂洗足以净身业将入禅处于是收拾其衣钵使心无系累也洗其足以洁其身也

敷座而坐

然后敷座而坐敷乃排列也谓排列序次之座而坐此我佛之去来动静任运合道历历我所亲见而毕记者法会之因由如是而起矣

○善现起请分第二

善现出座问佛故称善现起请分

时者谓佛自入城还园敷座而坐时也

长老

长老者德长老之谓众弟子之中惟德尊而言之

须菩提

须菩提梵语也华言解空一名善现谓能解悟空理善扬發现也

在大众中

在大众中者在千二百五十人众也

即从座起

善现即从自己座位起身整顿威仪出座起立也

偏袒右肩

偏袒其右肩者以示不敢倍乎其师东土以谢过请罪故肉袒西土以兴敬礼仪故偏袒

右膝著地

右膝著地者以示不敢左乎其道般若经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必以右膝著地偏袒亦以右肩者用正去邪之意也以见身业䖍诚

合掌

合掌者心合于道道合于心以示其归依也

恭敬

恭敬者以示其严肃心恭意敬以见意业䖍诚

而白佛言

内外䖍诚方启白佛白者启也言者發语赞叹也

希有世尊

希有者少也犹言少有我世尊也

如来

如来者佛之总称如而不生来而不灭即或真性之体用单修智慧曰菩单修福业曰萨双修曰菩萨诸菩萨只会下学道之人如者以真性之光明照无量世界而无所蔽慧通无量劫事而无所碍能变现一切众生而无所不可是诚能自如者也其谓之来者以真性能随所如而来现故谓如来

善护念诸菩萨

善现谓如来入城还园去来如如不动密示住心标榜后进正是护持注念在会诸菩萨与以智慧力上求佛果使之信受也

善付嘱诸菩萨

又以食讫晏坐一念不生密示降心模范新意正是付嘱在会诸菩萨与以教化力下度众生使之奉行也菩者觉也萨者有情一千二百五十人皆善恶俱遣之大比邱于一切有情中皆能觉悟也但恐未来众生不得亲睹我佛仪容无有标榜

世尊

故启咨世尊而问曰

善男子善女人

谓世间或有善淑男子并女人学道之初

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先發此无上菩提之佛心阿无耨多罗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正也菩提觉也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以真性湛如无有更上之者故云无上然上自诸佛下至蠢动此性正相平等故云正等其圆明普照无偏无亏故云正觉得住此性者智无不遍用无不周不言自治无为自化善现良以善男女初發是心轻若鸿毛不能同佛随缘安住

云何应住

当如何常住而使之不退转

云何降伏其心

当如何降伏而使之不惑乱我真心也应者当也云何者如何也住者止也降伏者制御之谓也

佛言善哉善哉

佛因闻善现之所问甚善寔足以继往圣之心传开后学之□法故重言善哉以赞美之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付嘱二句原是善發我未發之言

汝今谛听

佛深契善现所问善發我未發之言如此我若不说则为失人故云汝当详审谛听

当为汝说

当为汝说此住心降心之道

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下谓人之一心朋从往来攻取日众最难發此菩提觉心

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若善男子并女人既發此无上菩提之真心则满腔中纯是天理真如本性自然显露自然常住不灭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应当如是常住不灭则五蕴自然皆空如是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矣所谓道心为主人心退听也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

唯然

善现闻佛所说笃信于心随应之以唯旋思而复应之以然者惟恐初發心之善男女乃现在未来众生不能了达一贯之理必得我如来条分缕晰以开道

世尊

是以启咨世尊而曰

愿乐欲闻

我等弟子愿乐欲闻我佛之分別解说得以垂经显法使现在未来众生遵循于不朽耳

○大乘正宗分第三

是经为大乘者说非教小乘者住大乘惟降伏其心不能降伏者以有我人等四相也四相既离妄心自伏真如自住非正宗而何是以谓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皆大悟菩萨也我谓善男子并女人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降伏其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若果能应如是所發之心常存不昧则一真显露无妄可降如是降伏其心矣其所以不能常住此所發之菩提本心者因妄心迷蔽真心至是必须先降伏妄心使人欲净尽而天理流行也汝皆欲上求证佛下度众生者也自度度生应如是降伏其心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所有一切众生虽无数无穷总不外乎四生八变之十二类故种种一切众生妄心极难降伏何以见之

若卵生

卵为想生或有心易轻举飞扬远适谓之卵生

若胎生

胎因情有心常流转习气深重谓之胎生

若湿生

湿以合感心随邪见沉沦不省谓之湿生

若化生

化以离应此四生也心见景趣迁变起幻谓之化生

若有色

执相修因顿起邪思名为有色

若无色

内守顽空不修福慧名为无色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有色情而合无色情而离依胎而变

若有想

滞诸闻见系念染著名为有想

若无想

静沉死水犹如木石名为无想有想想而合无想想而离依卵而变

若非有想

起生灭见落两头机名非有想

非无想

非无想然此九种众生心皆非菩提真心一或有之死即随类受生堕于胎卵湿化之物虗空等神天魔等鬼所以轮回六道难入涅槃者也非有色情离而合非无色情合而离依湿而变非有想想离而合非无想想合而离依化而变故有十二类众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我者佛自谓也皆者尽也令者使也入者行至于内也无余者无有余剩也梵语涅槃此云谓无余涅大涅槃也灭消灭也度化度也佛之意盖说如前所谓一切众生妄心皆不是我菩提觉心我皆令此受学诸菩萨将此妄心入于清净无为之乡消融其渣秽度脱其染者如红炉点雪必使人欲清净纤毫不留造于元默之境所谓心外无余道道外无余乐也人有虗灵之性包括天地谓之真空又名法身亘古亘今所不能灭即大禹见黄龙负舟自言生寄也死归也四大色身原是假合空无毁坏之理愚人不能明心见性所以死归阴趣随业受生迁转不圣人明觉了然如虗空杲日当天普照或出应时则为报身化身随缘或不住世则弃四大如弃敝屣永证清净法身寂然常乐是其来也从体起用无所从来其去也摄用归体亦无所去岂非涅槃常住不灭哉世人不知误以为死非也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

而灭度之

而灭度之灭者化也度者度生也灭化以度其生使各遂其生也

如是灭度

佛说如是以前所言灭度之道使般若智慧打破种种邪见烦恼

无量无数

故此无限量无计数如是灭度天上地下人间四生七趣十二类之无量无数

无边众生

无边际一切众生之心行无为自然之化

实无众生

寔无有灭度众生之相

得灭度者

以众生为我得而灭度者已灭度无余者岂我真能使之令入涅槃而灭度之哉盖以凡夫原有此无上菩提之心只为迷而不悟今心地一旦豁然开朗顿见本性空寂是乃自性自度本来无此众生妄心曷得而灭度之

何以故

夫无有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也佛自征何以故谓寔无众生得灭度者盖真性即是道真性虗灵至公无我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方是无上正觉之道心若有我人等众生寿者即是众生无此四相即是菩萨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菩萨

若诸菩萨摩诃萨皆修无上菩提之因已证菩萨之果或若有此四相则前一切众生妄心安能灭度以至涅槃哉决非菩萨地位中人矣

有我相

若计我为能度则有我相也

人相

若计他为我度则有人相也

众生相

若计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则有众生相

寿者相

若更计灭度众生经万劫而不息历亘古以如兹则有寿者相有此四相则自心不能降伏与众生无异

即非菩萨

且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贪嗔痴爱四恶业贪则惟思我富我贵己之长己之能争名夺利只为我身之计是我相也嗔则嫉人之有妬人之能攻人之短吝人之来讦人之私皆人相也痴则五蕴计其和合六尘汩没灵源是众生相也爱则执法修因希冀飞升或烧丹炼药期求增算或舍义而贪生或临难而苟免是寿者相也有此四相则贪嗔痴爱之心缠绵固结五蕴六尘之劳扰粘染如此妄心之执迷则与道相违而沉沦无穷尽也若离此四相则一念不生全体發现妄心自伏真如自住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序而生生不息之机与道合真也况佛说大乘无上菩提之法总不外乎六度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若无此四相则六度兼该无我人等四相则自然民胞物与为怀即是布施波罗蜜无我人四相则六根自无而六尘污染不著即是持戒波罗蜜无我人四相则不见有辱我之人受辱于我即是忍辱波罗蜜无我人四相自能精进一乘永不退转即是精进波罗蜜无我人四相则四大非有五蕴全空心心相续湛然清净即是禅定波罗蜜无我人四相则自性常空无有障碍一真显露光无不遍照无不周即是智慧波罗蜜佛说经成藏无非發明此四句之义佛说也括无余故无我人等四相之法不但为金刚一部之骨髓读经者如此四句为金刚之全体可谓真能契般若经者也学佛者能遵此四句十一字而修行之则无上菩提之真心何患彼岸之不到哉

○妙行无住分第四

菩萨妙行法应无住故谓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

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词也佛呼须菩提曰我谓应如是降伏其心之法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寔无众生得灭度者以住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我故说若菩萨有我人等四相即非菩萨

菩萨于法

盖菩萨于六度万行之法以布施为先

应无所住

应当无所住

行于布施

行于布施也若四相既无所住则六根自无所住也六根既无彼六尘者又安住何所

所谓不住色布施

所谓不住于眼即不住色布施矣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于耳鼻舌身意即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矣

须菩提

佛是以呼须菩提曰

菩萨应如是布施

汝等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也我谓菩萨应如是布施于自心众生舍其所贪归于空寂不于六根六尘上有所系累拘执但自性虗空妙圆明净随感而应

不住于相

不住于相何也

何以故

佛自征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则六根清净五蕴全空以湛然明寂之心行普度众生之法圆满无上菩提之道则尽皆善福

其福德不可思量

其福德量等虗空岂人之心思可得而测度忖量哉非享福报之谓也

须菩提

复又呼须菩提曰我谓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不可思量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东方虗空可思量不

譬如东方虗空可思量否

不也

须菩提答云以大莫大于虗空非人之所能测度故以弗也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佛思不住相布施之福德犹不止一方虗空之可较量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不不也

须菩提意以一方之虗空尚不可思量而十方之虗空更不可测度而思量矣故亦以弗也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两次弗也答之知须菩提已深悟十方虗空之不可思量是以呼须菩提而告曰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四方四维上下虗空之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汝要知无住相布施之福德等于十方虗空之大不可思量汝等菩萨之学道者不必他有所求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但应如我所教不住相之法以无住而住之理便就此上应用之间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可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破执相虗妄习情始悟真如之理寔见真性如来故谓如理寔见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菩萨应不住相布施应如我所教无住相而住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可以色身之相好见即是如来之法身否

不也

须菩提了达此理即以弗也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

须菩提又自解曰何故不可以身相见之

如来所说身相

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之末非真空无相之道岂可指而谓之真如来哉

即非身相

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所答已悟身相之不可住故又呼须菩提进一层以告曰汝既知现具身相乃属形体之化质

凡所有相

世间凡有形相可见可闻可嗅可食可触可法乃天地人物山川草木昆虫一切有形有色诸相

皆是虗妄

皆有生有灭乃是虗妄而非真寔坚牢之本体

若见诸相非相

若见一切诸相能体全空之非相必无执相迷真之失自能回光返照

即见如来

即见自性中有平等法身之如来随处显现不致住相布施得无住之法矣刊定记云执相迷真对面千里虗心体物天地一家

○正信希有分第六

正信谓一念不偏希有谓实为难得分

须菩提

须菩提得闻佛说无住布施无相见佛之法

白佛言世尊

乃白佛言启咨世尊曰我佛说无住布施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之义已得生寔信矣但此理奥妙深微后之学佛者恐不能悟此精蕴以致难生寔信且众生布施大半为求福之因希得富贵利达之果不思成佛闻无住之因见佛之果不独以为渺茫难及抑且所乐不从以致不生寔信

颇有众生

不知颇有众生

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得闻如是无住无相之言说章句

生实信不

果能生寔信否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佛告须菩提曰汝莫作生寔信否之说然此无相真空妙理必有大根基之善人方能任其道

如来灭后

设或佛灭后

后五百岁

到五百岁之时乃浊劫恶世之中不信佛法之时

有持戒修福者

有持戒而诸恶莫作修福而众善奉行因持戒修福之力悟无住无相之理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又能于经中之一章一句

以此为实

然生信固以持戒修福助成而能持戒修福又因宿善所發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岂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此善根哉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历佛既多则闻法已多修行亦久自能了悟无住无相之理寔修而寔证汝何可以学佛者不能悟此精蕴而有难生寔信之疑乎且无住无相之法我不徒为善根深者而说使之寔修而寔证也善根浅者自必经年受持累月读诵修菩提之因证菩提之果不待言矣即有善根之浅者惟知希福但六祖曰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佛又告须菩提若有此善根之人闻得此经之章句乃至顷刻顿空四相净焉而心不乱信焉而心不疑布施而三轮体空利济而无分人我一念之中能生净信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如来悉知悉见

如来色相虽灭法性常存周遍虗空无微不照如来悉知悉见不肯沮其一念净信之心必使遂其所求之愿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我能尽知尽见此人虽名众生而持戒修福之德善根受用不尽其福德岂有限量哉世间所享者名福报信此经者名福德

何以故

佛言是诸众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

是诸众生

盖一念之能生净信是诸众生已深契无住无相之理顿悟大道至公无我之心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

四相既无诸相自然不有不执著于心外之法而生妄见无法相矣

亦无非法相

所行布施方便持戒忍辱亦无非行善去恶之法相矣

何以故

佛又转征无我人等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者何以故耶

是诸众生

盖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

若心取相则有我之见必私己利而无济人利物之心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

汝若取法相则必心外求法而不悟本心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

佛转征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若取非法相则必毁佛谤法而不修明心见性之善因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

是故不应取法而生执

不应取非法

不应取非法而生疑

以是义故

以是无住无相之法修佛者得大乘智慧希福者得无量福德之义故

如来常说

如来常说各经中言之详矣

汝等比邱知我说法

当知我与汝等说此法者因汝诸人有此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起于彼岸我不过假此法门度脱生死苦海既见自性证涅槃乐则我之当弃之无所用矣

如筏喻者

如渡河之筏喻者渡众生一切灾厄流离之患难普济以慈航岂以一味教人证佛之法哉善根深者寔信寔修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功圆果满自登觉岸而证菩提即善根浅者能一念净信即一念善缘自获福报且无住无相之法原教人明心见性迁善改过宁舍法而悟性不可执法以迷心如来教人修真悟性之法尚不可执著而宁舍何况执我之法为精微奥妙学佛者之难生寔信是取法也疑佛法不能希求世福而求福者之不生寔信是又取非法也取法取非法皆非我之法也汝安得以无人寔信而生颇有之疑乎傅大士曰譬如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

○无得无说分第七

体空无得言寂无说是以谓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

佛恐须菩提尚未透彻云设此问呼须菩提曰我谓不应取法似无法可得无法可说又谓不应取非法又觉似有法可得有法可说也盖我之所说者真空不空之法耳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以我如来无上菩提之法果有所求而得之于己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抑以此法谆谆然有所说而教于人耶

须菩提言

须菩提了悟佛意乘机而答曰

如我解佛所说义

解者晓也定者泥于一处而不通也如我心中解悟佛所说之义理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之义无上菩提之寔性人人具足或由布施持戒而成或因忍辱精进而证或修禅定智慧而悟六度万行皆可默契

无有定法

则知无上正等正之法此吾本来真空人人所具足者也

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说法原为闻众生之迷悟但众生之根器有利钝学性有浅深随机设教对病用药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来不尽之法定无法可名如来不尽法言只无定法可说永曰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何以故

须菩提自征释何以故无有定法可得无有定法可说

如来所说法

盖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之法

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

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故云不可取也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意言之表故云不可说须菩提所以辨论两者皆不可也但可取可说固不可取不可说亦不可若执著可取可说是必住于取住于说反成邪见且是法为开悟众生而设非有真寔之法故云非法若谓不可取不可说是住于无可取无可说即成断灭然又须假此以开悟众生如离筏渡河则有沈溺之害又不可仝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非法非非法即是如来所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所以者何是须菩提释非法释非非法之义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音雌)

盖谓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法本不有莫作无见作有则执法作无则执空不执法执空则了悟我法双空即曰无为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以者用也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悟得浅者则为贤人悟得深者则为圣人是无为之法则一因有浅深为贤为圣而差別之不一也佛说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须菩提总结出一无为之法真了悟透彻佛所说之义也此无为者即是无上菩提即是涅槃即是如来即是无相即是无住即是这金刚般若波罗蜜也有为法世间法也无为法出世间法也后学者要知无为寔无不为可以超三界证菩提可以得无量无边福德其功之大效捷诚莫可思量也若执著无为拘泥空寂勉强造作则无为而寔有为反成槁木死而无用矣惟顺我至中至正之真性于日用伦常之间率性而行各尽其道不偏不倚不即不离得自然而然之妙道斯为深悟无为之旨深契金刚般若之法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三世诸佛皆依此法出生功德是以谓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说离相降心离相布施离相即见如来离相之一念净信即得无量福德汝总结一无为之法诚能了达无相之旨發明我未發之言也我试以有为之法而较无为之法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三千大千世界者言形容其多也世间之方位界限也三千大千统言一大世界也此日月所照为小世界其中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弗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腰故此山之高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所每方分八所中间有一所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忉利天是其中间有一所也日月运行如此四天下谓之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其寔则一大千耳如此谓之一大世界七宝者琉璃珊瑚玛瑙赤珍珠玻璃七须也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极言七宝无数之多也

以用布施

以用布施以此无数之七宝布施于人布施定有福德况以七宝满大千世界之多这个布施作舍施看与前篇无相布施不同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此人所获福德汝以为多乎不多宁字作是字看

须菩提言甚多

须菩提会佛之意答云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又自征解何以故言福德之甚多盖借物而修仅得身外名禄之福德而于明心见性了无所得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盖是福德乃有相之施于我性中真空无相妙法全不相关必竟非福德性所得名禄福德终有尽期可以计其世代之远近可以教其阀阅之多少非若内修福无尽无穷不可数计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故如来所言福德者乃人天小果之因以名禄之福德有数可计其多也佛闻须菩提答毕而汝云有为福德非福德性所得虽多终有尽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复者再也佛言如再有人于此金刚般若经中也

受持

受持者受谓领受于心持谓持守不失也信力曰受受之不忘于心也念力曰持持之不厌其久也

乃至四句偈等

四句偈等指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也等者凡有四句等处

为他人说

更为他人解说其义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则是自度度他也

其福胜彼

所获之福胜彼之七宝施者多矣住相布施纵得名禄之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性见心明福等大虗历劫不坏故云其福胜彼

何以故

佛言人能受持讲说是经其福胜彼者此何以故也六祖曰以财布施得身外之福受持经典得性内之福身外之福即衣食性内之福即智慧今生丰衣足食而愚钝者即是前生布施而不持经典之人今生聪明贫穷无衣少食者即是前生持经而不行布施之人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现世之宝般若在心之珍内外双修方为全福若要现在子孙及来世生身富贵智慧兼全者须是准修此是论叹持经功德恐人不知经典之利益故以胜布施之功德而较量然佛法六度亦以布施为先务人不可执此而舍彼也金刚经为大藏之骨髓耳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一切佛法

盖真空无相之理乃诸佛之本性一切三世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皆从此经中所说四句无相之法悟出真性如来凡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舍此更无他法矣

须菩提

佛又恐人执著于法复呼须菩提告曰

所谓佛法者

又曰所谓佛法者本来无有不过假此以开悟众生使之言下见性乃虗名为佛法也真性中本来空寂无有相之法固不可执相生心又不可执法成病本性真寔法非真寔

即非佛法

故曰即非佛法汝当不即不离以求见性明心可耳

○一相无相分第九

一真如相原无有相是谓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四句无相之法悟出真性如来不但诸佛如是即四果罗汉莫不由无相之法而证也盖佛与罗汉虽有高下而真性菩萨无有增减不稍差別不过于无相之法悟有浅深证分高下佛是以将己得证四果罗汉为问以见凡四果得道者必从无相而得著不得丝毫之相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须陀洹

已得初果之须陀洹

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自谓我得此果否

须菩提言不也

须菩提知其不然乃曰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故谓弗也

须陀洹

盖须陀洹初入无相之门

名为入流

得与圣人之流

而无所入

而无所入之念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但不能顿悟真空而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无有不入之相

是名须陀洹

是故名为初果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斯陀含

已得三果之斯陀含

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自谓我必得此果否

须菩提言不也

须菩提即不然云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以故谓弗也

斯陀含

盖斯陀含已深悟无相之理尚有一生一灭之心

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名一往来而寔无往来之相是故名为斯陀含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阿那含

已得三果之阿那含

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自谓我有得果之心否

须菩提言不也

须菩提即不然云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以故谓弗也

阿那含

盖阿那含内无欲心外无欲境欲净而无私意之往来

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名为不来寔无不来之相是故名为阿那含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阿罗汉

已得四果之阿罗汉

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自谓我得这个道否

须菩提言不也

须菩提知其不然而即否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何以故

我何以故谓弗也

实无有法

性本自空寔无有法可得也

名阿罗汉

盖阿罗汉已造到情无顺逆境智俱亡无有所得之念无有得道之相寔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启咨世尊而反征之曰

若阿罗汉作是念

设若阿罗汉作得道之念

我得阿罗汉道

有我得阿罗汉之相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矣是兴凡夫无异安得谓之阿罗汉哉

世尊

须菩提又将平日所得佛说启咨世尊而印证之曰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

佛当日曾说我须菩提一念不生诸法无诤心无生灭正定空寂得无诤三昧

人中最为第一

得此之正见于诸弟子中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许我为第一必定是我脱尽人欲断绝此念方是许我为离欲阿罗汉也

世尊

启咨世尊曰

我不作是念

因我不作得离欲阿罗汉之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

复启咨世尊又反征之曰

我若作是念

我若是作此思念

我得阿罗汉道

我若作我得离欲阿罗汉之念则四相不空生灭犹在我即不是无诤三昧人中第一离欲阿罗汉也

世尊则不说

佛即不于诸大弟子中说

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是好乐寂静之人有是无诤之行也

以须菩提

何以见之以我须菩提不著修无诤三昧之行

实无所行

寔无此乐阿兰之行

而名须菩提

方才名我须菩提

是乐阿兰那行

是乐阿兰那行即是无诤三昧以无诤三昧方受解空善现须菩提之名乐者好也行者功也乐阿兰行者谓好无诤三昧之行也萌诸心曰念见诸修曰行必有是得有是行而心无是行之念有所得而心无所得之相宜乎佛以乐阿兰那行名之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非外面修饰之庄严乃心地清净之庄严故谓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

佛恐诸菩萨所得心未除执著住于有法不生清净心故设是问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我当初于然灯佛处得成无上菩提之道

于法有所得不

果然得本师之法否

不也

须菩提即解其意曰弗也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如来在然灯佛所

如来虽在本师处听法不过因师开导寔乃自悟自修

于法实无所得

于心外之法寔无所得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世间所谓庄严者造寺作塔行种种善事是有相庄严也佛恐人认做这样庄严故呼须菩提而谓之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菩萨于佛土中果作善缘福业庄严否

不也

须菩提随答以弗也

世尊

启咨世尊而征释

何以故

何故也

庄严佛土者

不庄而庄不严而严

即非庄严

即非外貌有相有为之庄严

是名庄严

乃是心地光明万行具足之庄严是故名庄严也

是故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之所答寔可启当时之妙悟發后世之心传是故呼须菩提曰

诸菩萨摩诃萨

诸菩萨指大修行人而言也菩萨庄严既不在于外饰则当反而求之于心使大字之中湛然常虗无一毫染浊灵台之内寂然常定无一丝扰乱法本心悟非由外得土因心定不在外庄

应如是生清净心

当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有相之形色生心也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

应于一切有相有为之烦恼尘劳无所住

而生其心

而生无相无为清净真性之本心如此得以智慧圆明光无不照化无不周宇宙不能包藏天地不能覆载法身超出三界圆满十虗矣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说无所住而生其心则真如發现如日月之照临光无不遍如四时之运行化无不周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可以言大否

须菩提言甚大

须菩提深悟佛意乃以甚大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曰

何以故

又自征释何以故谓之甚大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盖佛所说之身乃无相无为之非身故言甚大也若以有相之色身而喻则须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为众山之王色身何能敌其大惟无相之非身是我清净之心乃真性之道体此心包括宇宙圆满大灵无相无为万法皆从此出则须弥山之身在真性道化之中又不啻一微尘矣是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耳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无相四句乃无为之法受持四句之福胜恒河沙数七宝布施故谓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今既明四果以无相而证释迦之法以无相而得佛土之庄严以无相而严佛身之大以无相而大若能受持无相之法者其功果之福德岂可以多寡度量而思议哉试以恒河沙喻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我今以众人之所易见者先反诘之恒河之沙固多

如是沙等恒河

设或不只一恒河数其如沙之多恒河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是诸恒河多乎不多西土有河名曰恒河从阿耨池东流出周回四十里沙细如面佛多在此处说法故取为喻西土只有一个恒河焉有许多恒河亦是假设之言

须菩提言甚多

须菩提答言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曰

但诸恒河

但河中而有沙者一沙即为一恒河是诸恒河中各有其沙

尚多无数

且多无数

何况其沙

何况河中之沙乎言多而又多也佛设此喻以为较量福德多寡之张本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以河沙无数之多而答故呼须菩提曰

我今实言告汝

我今以朴寔言语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

以七宝等物

满尔所恒河沙数

满尔所恒河沙数

三千大千世界

尽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以用布施与人

得福多不

所得之福多乎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

须菩提即以甚多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曰汝谓无数七宝布施得福甚多此乃有相之福德虽多而终有穷尽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

于此般若经中

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信而受之于心会其妙义而毫无所疑坚而持之于心存其精蕴而毫无所失必见自己真如菩提之智朗然偹矣

为他人说

不能以此真空妙义为人解说使人听闻之下心地开通明了自性可以脱离轮回永超生死则是人己兼成自他俱利得以渐悟真性明德新民

而此福德

此福即无为福也无有尽期

胜前福德

寔胜前恒河沙数七宝布施之福德也所获利益之多岂恒河布施者可同日语哉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此喻菩提妙道非佛法不至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受持此经天人尊重故谓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

如来已较量持说双行者而此福德胜前宝施之福德复次者连前启后之词也呼须菩提曰我谓于此经中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恒河沙数七宝布施之福德已闻知矣犹不持说双行者有此胜福即专为他人说者亦不必于经中通前彻后全为人说但能于是经中或至无相降心或至不住相布施或至无相即见如来或至一念能生净信者无有四相或至得阿罗汉道者不著四相也

随说是经

若或有人随其所在便能演说此经

乃至四句偈等

乃至四句偈等之妙令诸听者除迷妄心

当知此处

当知此说经之处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自然感得一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皆应供养

皆执幢幡宝盖侍立左右供养恭敬

如佛塔庙

如佛之真身舍利宝塔如佛之法体神仪庙堂在此处

何况有人

何况有人尽能于一经全文

尽能受持读诵

尽能于一经全文受持而体念于心读诵而研穷其义则此无住无相之理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真最上而无以加也第一而无可比也又绝无而仅有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当知是人

当知是人尽能受持读诵

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自然成就最上之清净法身第一之圆满报身希有之千百亿化身也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若是供养经典所在之处者

即为有佛

即自心是佛不从外得经在则佛在也

若尊重弟子

若供养经典之人为尊重佛法之弟子也经在法宝在也有佛佛宝在也为尊重佛法之弟子是僧宝亦在也三宝共处宁有不消灾而致福耶若是者此经其可不说其可不读其可不有乎六祖曰摩诃般若波罗密最尊最上第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当如金刚般若之法奉受持守故谓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

尔时彼时也须菩提闻前所说成就最上之法深有歆慕但未知受持之道何如

白佛言世尊

故启咨世尊曰我佛谓尽能受持读诵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此经功德诚莫可度量我等心切受持

当何名此经

请问此经当何以义命名

我等云何奉持

我等当何以道奉持

佛告须菩提

现在问答解说者无非發菩提真性之体用既有体用岂无名字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乃无上菩提妙心无相无住直至诸佛彼岸为最上希有之法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汝当奉受而持守也然以无上菩提真性之体用而名字曰金刚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

其故维何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佛说般若波罗蜜

盖以金刚之坚利能断碎一切诸有相之物譬如般若智慧之精明能照破一切有相之烦恼得以度脱迷津而登波罗蜜觉岸是故佛说般若波罗蜜也

即非般若波罗蜜

但真性本来空寂无诸罣碍亦无有此岸彼岸之別人能守其真性不为诸境所染不须奉持此经即非般若波罗蜜也

是名般若波罗蜜

无如凡夫执著我人众生寿者等相妄见妄念迷性感心又不得不假此破执而觉迷是名般若波罗蜜也但我所说般若波罗蜜原欲人了达般若性空之法岂可执泥言说其寔真性即是菩提无妄可破无岸可登无法可说三昧经曰心无心相不取虗空不依佛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罗蜜真妙理也大士曰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虗名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般若之法心法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阿所形其拟议若有所说即谤佛也故佛问有所说法否

须菩提

须菩提了达性空法空之义

白佛言世尊

启咨世尊答曰世尊与诸佛及一切众生本性中同具有金刚般若波罗蜜

如来无所说

自性自悟直下何容开口处所以无得无说矣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汝谓真性本来坚利空寂无法可说但真性虽坚利空寂而尘世之色相可扰无奈众生遇境则触遇尘则染世界微尘细劳皆能迷蔽真性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

所有微细尘埃

是为多不

果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

须菩提意谓大千世界中一切有色有相有音有声之可喜可怒可哀可乐可爱可欲莫非微尘故言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甚多之答乃呼须菩提曰世界中一切色相音声之微尘虽多皆非真寔终有坏期若以般若智慧之力照破凡所有相皆是虗妄不为一尘所染彼微尘虽多何能扰我虗灵不昧之府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原是幻妄之物虽有色声香味触法之多纷纷乱起而虗灵之府澄彻太空岂有纤毫尘垢而点污耶故言不是微尘

是名微尘

乃假名微尘也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所说世界者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原不是我心中本有的只因妄想安立故也人于世界中识得不是世界则心地廓然净无瑕秽便是出世间法非世界之所能囿是名为世界也不过种种色相之微尘和合一世界劫数尽时终有坏时是亦虗妄即非真寔之世界但是假名为世界也若以般若之功深圆明本来之觉性超出世界之表则不为世界所囿亦不是有世界文殊曰在世离世在尘离尘是为究竟法正此意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如来说世界是名世界佛相亦世界中之一色身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

不也

须菩提深会佛意以弗也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如来之相虽胜妙殊绝不宜以形色求之

何以故

又自征何以故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复自释曰

如来说三十二相

乃色虗妄之化质

即是非相

盖如来所说相者非真相也妙体如如湛然常寂乃诸佛本心者也

是名三十二相

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如眼耳鼻舌等类此乃色身佛也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者也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于般若性空之法解悟透彻复呼须菩提曰世间所重者莫过于身命示以诵经功德而曰我所谓金刚般若波罗蜜者般若智慧光明寂然历劫不寐寔如金刚之坚利能照破一切诸相诸法如微尘之小世界之大佛身之大佛身三十二相之妙以般若力燎然知其虗妄而非真若能奉受持守寔能觉妄明真以至真无妄之心无往而非善即无往而非福所得一切福德无有穷尽不但以七宝布施福德之福不可比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比此身命布施如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其所获之福视宝施之福尤有加焉但不如本性顽福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受持而讲说之

为他人说

自利利他

其福甚多

其获福无量较彼舍身者不甚多乎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汝当受持可也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诸形相自然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

尔时者彼时也须菩提闻佛言

闻说是经

闻说金刚般若波蜜经也

深解义趣

深解者心中大悟也义趣者义理旨趣也慧眼者圣人之心有七窍一闻千悟此智慧眼也深解佛说用自性真空之般若如金刚之坚利能断除一切诸相之烦恼以见性空般若寔相之义趣喜极生悲自伤闻经之晚又恐现在未来者不能信解受持致辜负我佛心传之妙法

涕泪悲泣

遂不觉涕泪悲泣鼻出曰涕目出曰泪大痛曰悲微痛曰泣谓始而涕泪继而大痛后而微痛微痛者收痛将陈也须菩提闻金刚般若之法得深解义趣彻底通明喜极生悲不觉涕泪悲泣一伤自己闻法之晚一伤现在未来之人恐不能信解受持也

而白佛言

启白佛而言也

希有世尊

赞叹之词也希者少也世间少有我世尊也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佛说以本来真空无相之般若而入真空寔相之般若如是甚妙深奥经典

我从昔来

我从昔修悟以来性知持守六根以致不入六尘境界渐次悟无相之理渐次脱离欲界渐次境智俱亡由今思昔以来持戒修行不知费许多苦修苦行始得第一离欲阿罗汉道

所得慧眼

有此慧眼善能聆悟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未曾得闻即用自性真空无相之般若照破诸相之虗妄即得见自性真空般若之寔相遂到诸佛波罗蜜觉岸如是之经也我今幸入法会已闻是经深解之义

世尊

启咨世尊曰

若复有人

若再有人

得闻是经

得闻般若波罗蜜经也

信心清净

信自心般若之清净不住一切诸相

即生实相

即生真空无相般若之寔相也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成就无上菩提之道心为第一少有功德也六祖曰皆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

世尊

启咨世尊曰

是实相者

是般若寔相

即是非相

空若太灵无有形迹当体全空之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若寔有相即属可坏是不坚之法也因无相而相亘古常存万劫不坏是故如来说名寔相也

世尊

启咨世尊曰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我今亲承教谕心聆神会

信解受持

能感發信解受持之心

不足为难

故不足为难也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年久之时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

不过于文字辗转诵读

信解受持

信心者即难解悟者尤难又何能聆受于心持守不失若非多种善根之人必不能也

是人即为第一希有

所以是人非一世二世之善根必屡世种诸善根方能如是即为第一希有之人不易得也

何以故

何以故此人不多有也

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此人于浊劫之世独能信解受持无我人等四相

所以者何

又转征所以然者何

我相

因此人了悟我相

即是非相

本非真寔坚牢之体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了悟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虗妄终坏之质

即是非相

即非四相也

何以故

又征释何以故即为第一希有盖此人已无四相之执既无四相则不见有因之可修有果之可得

离一切诸相

是离一切诸相我法皆空心常湛寂即是般若真空之真相即到波罗蜜之觉岸与诸佛齐驱并驾耳

即名诸佛

即名诸佛矣

佛告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所解般若之法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深契般若之理故呼须菩提曰

如是如是

如是者所言当乎此理也

若复有人

佛说若果有人者无论现在未来之人

得闻是经

得闻般若妙法

不惊

不惊异而无疑心惊者骇其言之过也

不怖

不疑怖而无惧心怖者恐其道之高也

不畏

不畏避而无退心畏者怯其行之难也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者离一切诸相甚为希有也

何以故

我何以故谓此人甚为希有也盖此人善根种深已默契般若无相之法无时而行般若无时而非般若六度万行无非般若故得闻是经自能信解受持了无可惊可怖可畏是人甚为希有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须知般若无相之法总摄佛法六度万行一切诸佛阿耨多罗菩提皆不离夫般若无相之法而证也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

盖我所说第一波罗蜜乃与空无相自性自悟即如如来说第一波罗蜜乃由布施而到诸佛之彼岸也佛说三轮体空内不见布施之我相外不见受施之人相中不见所施之物相并不见第一波罗蜜之法相

即非第一波罗蜜

施无所施岸无所到即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不过假此开悟群迷而因无相布施得登彼岸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

亦复如是无相之忍辱也忍辱波罗蜜由忍辱不生嗔心以真性而到诸佛之彼岸也

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但真空本来无相如来内不见忍辱之我相外不见我辱之人相中不见我心中能忍之相亦不见有忍辱波罗蜜之法相忍无所忍辱无所辱岸无所到如来说即非忍辱波罗蜜

是名忍辱波罗蜜

因无相之忍辱得到彼岸是名忍辱波罗蜜亦即是般若无相之法也

何以故

何以故如来说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被割截身体时可鉴

我于尔时无我相

我于尔时心乃虗空不起四相所以无受割之我相

无人相

无割我之人相

无众生相

无畏割之众生相

无寿者相

无护命之寿者相

何以故

何以故也

我于往昔

割截手足耳鼻

节节支解时

当初节节支解散时可谓辱之极矣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若有四相

应生嗔恨

应生嗔恨之心而岂尚愿先度割截我之歌利王耶我不但近世之念贤劫中能无此四相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

再又思念曾于过去五百世在庄严劫中

作忍辱仙人

作忍辱仙人时

于尔所世

曾修忍辱之行于往世亦无四相之界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亦能无我人等四相我于近世念贤劫中及追忆五百世前之庄严劫中我皆无此四相故今得证佛果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

欲成佛道菩萨者当空其心

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离去一切形迹方可發此无上菩提道心即能安住矣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著于色相而萌可好之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不当住著于声香味触法而起可欲之念

应生无所住心

当于无所住者而生其心则此心圆通无碍真纯无欲非一切相之所系缚应生无所住六尘等相之心方得此心人欲净尽圆通无碍

若心有住

若心于六尘上有一住著便落他窠臼不能脱洒

即为非住

则所住不是菩萨住处佛因以心有所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

佛自谓我说菩萨心者本虗而明若住色而为运用此心不为觉矣是故佛一向说菩萨心

不应住色布施

所以不住色布施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

菩萨因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萨心因菩萨心而成佛果菩萨所以必欲利益一切众生故

应如是布施

应如是不住相布施也

如来说一切诸相

如来说离相布施何有诸相

即是非相

故非相也

又说一切众生

又说一切众生者以心有四相名为众生

即非众生

若能约己回光妄心自离即无众生可得故非众生也

须菩提

佛恐人闻此经之言便生惊怖畏惧不能成就乃开导之故呼须菩提曰佛说无相无住之法

如来是真语者

我如来所说般若波罗蜜法皆无上菩提了悟本性如来是真而不妄之语

实语者

寔而不虗之语

如语者

默契真常之理如如不变之语

不诳语者

所言者至诚非欺诳之语

不异语者

所论者至正非异常之论不过欲人自性自悟之语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如来所得法

如来所得证如来之法欲言其寔则无形可见无相可得欲言其虗则智无不遍用无不周无相而相无得而得寔而不寔虗而不虗

此法无实无虗

欲言其寔则无形可见无相可得欲言其虗则智无不遍用无不周无相而相无得而得寔而不寔虗而不虗中庸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正此谓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凡修行菩萨者当悟真空不宜有所住著以为运用也

若菩萨心住于法

若菩萨心中明知法不应住至行施时力不自由依然住于法

而行布施

而行布施则无明障碍

如人入暗

如人入暗室之中

即无所见

昏焉而一无所见则妄心何由而降觉心安得而住

若菩萨心

若菩萨心中既知法不应住

不住法而行布施

即不住法而行布施于外此则金刚眼然般若灯圆悟如来洞达无碍乃无上真性自见也

如人有目

如人本有眼目

日光明照

又得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见种种色了知一切妄境而不为所缚则妄心自伏而觉心自住矣佛深见般若无相之法寔足以感發人之善心惩戒人之恶意

须菩提

故呼须菩提曰

当来之世

当如来灭后五百岁之世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奉受而持守于心读诵而玩味其义不为诸境所触自能去恶而为善离相以布施离相而忍辱如来色相已涅槃而如来法性常存不昧洞鉴无遗

即为如来以佛智慧

即到菩提觉位为自性如来佛以智慧清净之目

悉知是人

去恶而为善

悉见是人

不住相以布施不住相而忍辱如来本大悲救度众生之心惟善人更加护佑自阴庇默相使是人满其所愿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此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见性之功德周法界而无方历万劫而常在岂有限量边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受持是经功德无量故谓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昔为歌利王割截身骵时不过引往昔所历之境以证明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始能忍辱无嗔而得自性之清净非教人舍身以求佛也且佛于屡劫皆无此四相方能造入割无所割截无所截虽身被节节支解以无嗔念其身仍还复如故已到佛之境界谁能若此佛恐人闻此割截身骵之说反起疑惑难信之心致住畏怖退悔之念又恐执迷之人执著舍身之说徒以身命布施而于自己心性与他人心性毫无利益故呼须菩提我试将以身布施者而较则可知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

设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一日之中自旦至辰时为初日分

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

自辰至未时为中日分

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

自未至戌时为后日分

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莫谓一人止一身安得有恒河沙等之身于一日三时布施设即有无数之身每日三时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至于无量数劫则无量福报曷可胜言然止能受世间顽福耳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

若有人闻此般若无相之经典

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信自心本来清净而不著四相以背逆于初心其福胜彼以身布施者多而且久也盖以身布施者虽多而且久乃希求成佛住相布施也设若经典无相之法信心清净不著四相以背逆于心则心见性明万事同归岂不胜彼恒河沙等身布施者执相迷心之福哉闻信不逆尚胜彼恒河沙等身布施之福

何况书写

何况自书写其章句而寻译其言

受持读诵

受持读诵而解悟其理读者一身之中手眼心意皆具般若

为人解说

又以是经与人解说其义则不徒自明己性且教人各各见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又乌有限量哉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若能明此法门即见性成佛

以要言之

我只得以要言而说其义

是经有不可思议

则此般若真经有不可以凡心测度亦不可以浅言拟议

不可称量

不可称赞而度量

无边功德

则此功德之无边际虽赞叹所不及矣

如来为發大乘者说

如来为启發大乘者说欲以载度一切众生也

为發最上乘者说

为启發最上乘者说欲以兼载度诸菩萨也如此之法惟大乘之根器方能持诵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

若有人能奉受持守于心读诵研穷其义

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

具大乘之智慧

悉见是人

具大乘上乘之根器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此人既成就功德是莫大之功德

如是人等

受持读诵以明心广为人说以利众以先觉觉后觉

即为荷担如来

即能以身挺然任此大道背负为荷肩挑为担言无上菩提至重之任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将如来阿耨菩提之法荷担无遗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功德宁有涯哉

何以故

我何以故谓此人荷担无上菩提之任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盖是人如非大乘上乘根器

若乐小法者

或乐小乘法者局于见闻之小乐者喜好也小法者钝根之人志意不劣

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不免有人等见之私

则于此经

即于般若无相之经必不相合既与道违而不相合

不能听受读诵

则自己不能听受读诵

为人解说

又何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

佛呼须菩提此经功德能持读诵广为人说者其功之大其德之多固不待言即无论城邑市廛山陬僻壤厅堂内室楼阁亭院舟车旅邸在在处处

若有此经

若有此持经之人则功德素著如摩尼宝瑞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一切世间天道人道阿修罗道

所应供养

皆应供养

当知此处

当知经在之处

即为是塔

即为如来真身舍利宝塔

皆应恭敬

谁肯生一慢心而不恭敬

作礼围绕

必作礼而玉骵投地围绕而大众之归依

以诸华香

以诸宝华妙香如华严经所谓阇提华香茉利华香青莲白莲赤莲华香等类

而散其处

而布散于经在之处夫佛经在处即感动天人阿修罗如是之恭敬供养又何况受持广为人说者宁有不得无量无边之功德乎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金刚般若经能除三世罪业如云假饶造罪过山岳只须妙法两三行故谓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

如来于复次呼须菩提曰我谓此经功德不惟受持读诵者所得福德无量无边即在在处处若有此经者一切天人皆应恭敬供养如是之胜

若善男子善女人

设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受持读诵此经

既能受持读诵此经真可敬重也

若为人轻贱

真可尊贵而反为人轻贱其何故哉

是人先世罪业

盖此人必是从前未曾得闻此经之时著于四相住于六尘故有罪过业缘

应堕恶道

当堕于恶境下流之地今世雷诛法诛鬼诛等恶道缘因受持读诵此经得以轻报而偿重罪

以今世人轻贱故

所以轻贱不恭敬供养故也

先世罪业

今既持经而真性圆明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已前之罪业

即为消灭

即消灭矣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精进不已不惟先世罪业悉皆消灭当得无上正等菩提之果此经功德灭罪消愆迎祥迪吉之福莫可比议而较胜者也世者三十年为一世也恶道犹恶境也小而忧辱大而死亡皆是也六祖曰约理而言先世即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又曰以先世今世作前念后念真确论也不可把先世后世认作前生后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云宝施身施皆不能较胜于受持闻信此经之功德

我念过去

我今忆念于我往昔未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时

无量阿僧祇劫

梵语阿僧祇此云无央数梵语那由他此云一万万劫者世也

于然灯佛前

及至于然灯佛前受记之时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

约计得值八百四千万亿

那由他诸佛

即无量阿僧祇劫中所遇之诸佛也今以八百四千万亿而计那他者极言所遇之佛多也

悉皆供养承事

我悉皆如意奉赡以供养顺命侍使以承事所遇一一诸佛我皆一一供养事

无空过者

无有空过一处而不供承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

值人心险薄世道浇漓之时彼独超群拔类

能受持读诵此经

谓法久弊生波尘炽盛人根浅薄之世况无相无为之经佛悟违世之道率多憎嫉谁能信顺今日能受能持能读能诵其犹火裡莲花故不可等闲论也

所得功德

以是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较量我供佛之功德

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受持读诵此经功德之一分

千万亿分

即以我所供佛千万亿分之功德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乃至算数之多譬喻之广皆不及持经功德之一分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于后末法之时

有受持读诵此经

有能受持其理读诵其言

所得功德

所得无量功德必无疑矣

我若具说者

我若再尽言其详

或有人闻

或有钝根之人闻之起惊怖畏惧之心

心即狂乱

狂焉而无定持乱焉而无定见

狐疑不信

展转如狐之疑惑不信受盖不知此经之妙故也具者尽也狐是兽名野犴其性多疑果者功有所成报者理有所騐非今生后世果报之说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当知是经义

当知此经之义理乃真空无相最上一乘不可以心思言议探其底蕴也至于究竟一受持读诵之间先世之罪业消灭无量之功德难及此果寔报騐者

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又岂可以思议之哉真极盛而无以加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讲卷上


校注

臣疑朕 脆疑绝 赎疑续 也疑包 基机音通 云字疑衍 正下疑脱觉字 定无疑倒 取上疑脱不可二字 须疑宝 修疑德 感疑惑
[A1] 己【CB】已【卍续】
[A2] 弗【CB】佛【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CB】[-]【卍续】
[A5] 己【CB】已【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己【CB】已【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已【卍续】
[A17] 己【CB】已【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住【CB】往【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已【卍续】
[A26] 己【CB】已【卍续】
[A27] 己【CB】已【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己【CB】已【卍续】
[A37] 己【CB】已【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己【CB】已【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但【CB】伹【卍续】
[A46] 己【CB】已【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己【CB】已【卍续】
[A50] 己【CB】已【卍续】
[A51] 己【CB】已【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金刚经注讲(卷1)
关闭
金刚经注讲(卷1)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