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15-A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科疏(并叙)

闻夫真际寂寥绝染净于色心之域法性空廓超修证于理智之阶冲虗灵鉴妙粹凝常独露万象而非多卓立十方而匪异良繇非一多之缘起染净齐峙以融通惟修证之体空因果两忘而交彻是以空有空空不空有空有有不有不有有有非常不空空空非断非断故乃真空非当故即妙有然则妙有真空之道同时相容而互即一念交摄以相含至于含摄双忘容即两立玄同真际妙等法性诚胜义谛中真胜义性逈出三乘高超八部乃此经穷微尽化之极谭妙绝言思之玄唱也故我世尊象驾俄临鹫岭龙天列侍狮床圣众云拥道场王臣风趋理窟入定湛智海澄波放光皎性天慧日他方大士妙花香灯作供此土世主宝幢幡葢投诚变净土于尘沙现宝台于百亿佛踞金莲流徧恒沙国土共谭般若摄归一派灵源斯王念请护国吾佛言答护心示离相以明真观体空而行化达身佛同一实相标理事总一灵玄乃护国之枢机之要径也既悟护果观空须达修因行化故明性与无性本一灵知五十二位真修一十四门玄趣寄位权化伏断证修至于三假俱空一相无实头头耸般若妙光步步踏实相理地二护既明一真当显故咨二谛有无意明本非一二斯王偈赞如来述成为行法所依理体果德能照智用耳二护理事抗行般若体用无二是以斯王重咨护国如来复示真慈云国土众生共业招感祸福人心別业变现心正则天清地宁心邪则灾殃祸祟欲使千灾顿息万祸潜消须百法师以持般若严一道场供诸圣容故帝释修持顶生即退普明讲演班足弃荣者良有以也然诸王领解各各依真献华华变珍台佛佛共谭般若或现一华多土多土一华大小染净互相摄入诚谓罄宏廓之幽宗尽难思之海会故知一念净信之福胜化证恒沙小乘举心受持之功超施七宝大德者信不诬矣向谭护果未尽行因复于五忍十地详示伏断证修度生数量时劫短长至令五方金刚说呪往卫意令因行大成护国诚念究竟是以依之护国当念世道康和仗之护果顷刻菩提妙证若夫祈皇图而永固祝圣寿以无彊舍此般若其孰与焉然念请护国先说护果者葢以护果正念为护国金汤令国中七难潜消五常弥布即此护国深心作转凡妙药俾果上四智圆明三身顿证此则护国护果无出乎忍地证修相为用矣乃至玄微既阐当时胜益应沾末世如来预忧法灭王臣力能护持谆谆示诫切切叮咛时王领诲泣撼三千即誓行道不制四众经名甘露法药信服却病延年受持功德福等虗空能护国王功高城壍可谓一极悲心大哀旷济者也大哉此经三根普摄五味俱含仰夫秦译幽秘天台疏阐玄微窃惟唐翻灵篇后哲未窥其奥加以言空言有而义圆名同有空而体异后昆有所未达故贵从之为解自神祖戊午夏因礼清凉山回惊闻奴贼跳梁失陷抚顺蒿目之忧流注悟寐誓弘此典上报国恩不揆肤受笔录成篇时门人敬贤忠公关中人留心较梓其志未满早作古人去年己巳虏薄都城贵潜质山岩亦被围困重整先心希殄灾厄仰蒙佛庇法孙海濶率徒寂妙等舍命忘躯夜扶老体同戒密观还居本寺后有门人湛一肫公营山人精严教理见围厄已解忆弘经念深再四迫余灾木偿愿遂再參详欲辞达义通僭名科疏庶覧者有秉烛之观无寻枝之厌借此以通经经通而意得意既得矣则般若智体昭昭然于心目之间晃晃乎于色尘之内如是则灵山不离当处仁王即我圣皇五忍 朝中玉柱擎 天十地塞外金梁架海四夷消氛于无何有乡八表归心于大明上国聊尽报国福民之葵诚庄严圣教之丹悃也疏成非敢布诸讲肆取哂高明唯便八十老人自备遗忘耳

时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佛成道日京师慈慧寺开山嗣贤首宗第二十五代前钦依皇坛承旨讲经论赐紫玉环比丘蜀东普真贵谨序

仁王经科疏目次

  • 卷首
    • 科文
    • 悬谭
  • 卷第一
    • 序品第一
  • 卷第二
    • 观如来品第二
    • 菩萨行品第三
  • 卷第三
    • 菩萨行品之余
    • 二谛品第四
  • 卷第四
    • 护国品第五
    • 不思议品第六
    • 奉持品第七
  • 卷第五
    • 奉持品之余
    • 嘱累品第八

仁王经科疏目次(终)

No. 515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科疏科文

  • 将释此经(三)
    • 初归敬请加(稽首)
    • 二开章悬叙(二)
      • 初举数列章(将释)
      • 二依列牒释(十)
        • 初释教起因缘(二)
          • 初诸教因缘(初中)
          • 二本经因缘(二)
            • 初正明因缘(二別)
            • 二明十利益(若一)
        • 二释藏教所摄(二)
          • 初明藏摄(三)
            • 初明三藏(第二)
            • 二明二藏(二藏)
            • 三明藏相摄(三明)
          • 二明教摄(二)
            • 初总明诸师(次明)
            • 二別明五教(三)
              • 初五教师宗(二別)
              • 二五教法相(若约)
              • 三明教相摄(五教)
        • 三释诸宗对辩(三)
          • 初叙师承(三诸)
          • 二列三宗(三)
            • 初列法性(一唯)
            • 二列法相(一三)
            • 三列破相(三破)
          • 三明宗相摄(三相)
        • 四释分齐幽深(二)
          • 初明有境智(二)
            • 初引论观总标(四分)
            • 二依标別释(三)
              • 初引起信五重(二)
                • 初论经合辨(今初)
                • 二通释妨难(难云)
              • 二引法界三观(二)
                • 初标列科目(二引)
                • 二依标別释(四)
                  • 初摄归真实(初中)
                  • 二彰其无碍(第二)
                  • 三周徧含融(第三)
                  • 四结成深玄(上之)
              • 三再释妨难(再释)
          • 二明离境智(后明)
        • 五释教所被机(二)
          • 初牒章总标(第五)
          • 二依标別释(三)
            • 初约拣非器(初中)
            • 二普收是器(后普)
            • 三结前成种(然上)
        • 六释总辨教体(三)
          • 初列数类简(第六)
          • 二依数牒释(五)
            • 初释声名句文体(初中)
            • 二释通摄所诠体(二通)
            • 三释诸法徧空体(三诸)
            • 四释会相归性体(四会)
            • 五释理智无碍体(五理)
          • 三结属今经(以上)
        • 七释明经宗趣(二)
          • 初叙义总标(第七)
          • 二依标牒释(二)
            • 初通明诸宗(初通)
            • 二別明此经(四)
              • 初约理智为宗趣(二明)
              • 二约五对为宗趣(若就)
              • 三约十义为宗趣(然此)
              • 四约心观为宗趣(若会)
        • 八释会通地位(二)
          • 初叙义分科(第八)
          • 二依科別释(三)
            • 初引诸教不一(五)
              • 初引始教(二)
                • 初正引位次(四)
                  • 初引唯识(唯识)
                  • 二引璎珞(璎珞)
                  • 三引地持(地持)
                  • 四引金刚(金刚)
                • 二举数简异(然前)
              • 二引终教(若约)
              • 三引顿教(若约)
              • 四引圆教(二)
                • 初约行布(若圆)
                • 二约圆融(二圆)
              • 五结拣诸位(二)
                • 初配对结属(此上)
                • 二结括他宗(即知)
            • 二明证真不二(二)
              • 初立理标本(次明)
              • 二互相摄属(若诸)
            • 三结归观心(此中)
        • 九释显法护国(第九)
        • 十释部类品会(二)
          • 初通示大部(第十)
          • 二別显今经(三)
            • 初通明二经传译(二別)
            • 二別叙今经疏解(然秦)
            • 三唐译御制经序(仁王)
    • 三正释经文○
  • ○三正释经文(三)
    • 初释经总题(仁王)
    • 二译主时德(唐三)
    • 三崇古科判(三)
      • 初法会繇致(二)
        • 初证信序(二)
          • 初当品名题(序品)
          • 二入经详解(二)
            • 初信闻时处(如是)
            • 二标列大众(三)
              • 初辅翼圆满众(二)
                • 初三乘贤圣众(三)
                  • 初无学众(与大)
                  • 二有学众(复有)
                  • 三菩萨众(复有)
                • 二三界人天众(二)
                  • 初人众(二)
                    • 初入道众(二)
                      • 初五戒入道众(复有)
                      • 二七贤入道众(复有)
                    • 二国王众(复有)
                  • 二天众(三)
                    • 初欲界天众(复有)
                    • 二色界天众(色四)
                    • 三诸趣修罗众(诸趣)
              • 二变化流通众(复有)
              • 三总结众集(有如)
        • 二發起序(二)
          • 初定瑞开發(二)
            • 初时定光彩(尔时)
            • 二当机助發(二)
              • 初睹瑞兴疑(二)
                • 初时众罔知(尔时)
                • 二匿王请决(二)
                  • 初知必说法(时室)
                  • 二问众无酬(即问)
              • 二作乐觉悟(波斯)
          • 二光明徧觉(二)
            • 初放光现化(尔时)
            • 二光被有缘(二)
              • 初总显普益(是佛)
              • 二別明来众(二)
                • 初标方列名(彼他)
                • 二持供礼佛(持种)
      • 二正演玄微(二)
        • 初分科略叙(此下)
        • 二依科释文(四)
          • 初内护佛法显理虚玄(二)
            • 初略开二护(二)
              • 初当品名题(观如)
              • 二正解经文(三)
                • 初预知请意(尔时)
                • 二略开诫听(善男)
                • 三领诫赞供(是时)
            • 二问答广释(二)
              • 初当机正问(时波)
              • 二如来垂答(四)
                • 初明自利答第一问(三)
                  • 初正观空理(二)
                    • 初正演真空(二)
                      • 初标宗正释(二)
                        • 初正释(二)
                          • 初指所化境(佛告)
                          • 二能化之智(二)
                            • 初正观蕴空(不观)
                            • 二征释喻显(所以)
                        • 二结行(是为)
                      • 二问答重释(三)
                        • 初明三种般若(三)
                          • 初实相般若(二)
                            • 初问何相化生(波斯)
                            • 二不住相化(二)
                              • 初真则无化(佛言)
                              • 二俗则有化(二)
                                • 初明因假故有(繇世)
                                • 二明执有迷真(大王)
                          • 二观照般若(二)
                            • 初智照相违问(波斯)
                            • 二理智一如答(二)
                              • 初略标宗答(佛言)
                              • 二广征释答(二)
                                • 初所观俱空(二)
                                  • 初总显性空(所以)
                                  • 二历观诸法(二)
                                    • 初正明法空(是即)
                                    • 二释成空义(是诸)
                                • 二明能观双照(二)
                                  • 初观照有无(二)
                                    • 初真实般若(以甚)
                                    • 二相似般若(诸有)
                                  • 二明其得失(二)
                                    • 初邪观则失(善男)
                                    • 二正观则得(二)
                                      • 初以理正观(若于)
                                      • 二具足圣位(圣智)
                          • 三文字般若(三)
                            • 初多佛共说(大王)
                            • 二举事况胜(若有)
                            • 三明信解相(二)
                              • 初正明文字相空(所以)
                              • 二兼明行位俱空(何以)
                        • 二明依教發观(二)
                          • 初凡夫邪观(大王)
                          • 二智者正观(三)
                            • 初人天染净空(有情)
                            • 二圣贤断证空(三界)
                            • 三说听法性空(善男)
                        • 三总结答意(大王)
                    • 二总结答意
                  • 二別观佛身(三)
                    • 初如来垂问(尔时)
                    • 二匿王敬答(三)
                      • 初总显真空(波斯)
                      • 二別明离相(四)
                        • 初离世间法(无前)
                        • 二离对待法(明无)
                        • 三离度蔽法(非施)
                        • 四离业报法(非来)
                      • 三结归真际(心行)
                    • 三印许令观(佛言)
                  • 三时众得益(说是)
                • 二明利他答第二问○
                • 三二利双修答第三问○
                • 四明二护所依真理○
          • 二外护国难显法妙利○
          • 三报恩供养显果难思○
          • 四弘经相貌显教无尽○
      • 三遐芳万古○
  • ○二明利他行答第二问(二)
    • 初当品名题(菩萨)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当机请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三)
        • 初答前二问(三)
          • 初正答二问(二)
            • 初正答前问明利他(三)
              • 初略答(佛告)
              • 二广答(五)
                • 初伏忍位(三)
                  • 初习种性(善男)
                  • 二性种性(复次)
                  • 三道种性(复次)
                • 二信忍位(复次)
                • 三顺忍位(复次)
                • 四无生忍(复次)
                • 五寂灭忍(三)
                  • 初因果对辨(复次)
                  • 二別明果相(一切)
                  • 三依宗明异(三)
                    • 初指摄生分齐(善男)
                    • 二斥邪说难凭(若有)
                    • 三引昔说证今(大王)
              • 三总结(是为)
            • 二答后问兼自利(二)
              • 初总牒前问(佛言)
              • 二再为垂答(三)
                • 初略标地行(菩萨)
                • 二广申义相(十)
                  • 初歌喜地(若菩)
                  • 二离垢地(若菩)
                  • 三發光地(若菩)
                  • 四燄慧地(若菩)
                  • 五难胜地(若菩)
                  • 六现前地(若菩)
                  • 七远行地(若菩)
                  • 八不动地(若菩)
                  • 九善慧地(若菩)
                  • 十法云地(若菩)
                • 三结显道同(是为)
          • 二说偈赞佛(三)
            • 初时众供赞(尔时)
            • 二匿王偈赞(三)
              • 初总颂三宝(二)
                • 初颂三宝业用(二)
                  • 初赞佛三业清净(世尊)
                  • 二赞众闻法得益(时众)
                • 二颂五忍深玄(三)
                  • 初因果同依(五忍)
                  • 二果位独超(唯佛)
                  • 三含摄三宝(佛法)
              • 二別颂五忍(五)
                • 初颂伏忍(二)
                  • 初正颂忍位(二)
                    • 初颂十信位(十善)
                    • 二颂住行向位(习种)
                  • 二別颂忍德(二)
                    • 初结前忍位(伏忍)
                    • 二颂后胜进(二)
                      • 初明出生因果(三世)
                      • 二明心相功能(若得)
                • 二颂信忍(二)
                  • 初正颂信忍(三)
                    • 初颂初地忍(二)
                      • 初颂寄位功能(欢喜)
                      • 二颂入位功德(入理)
                    • 二颂二地忍(离垢)
                    • 三颂三地忍(發光)
                  • 二总结信忍(欢喜)
                • 三颂顺忍(二)
                  • 初正颂顺忍(三)
                    • 初颂四地忍(𦦨慧)
                    • 二颂五地忍(难胜)
                    • 三颂六地忍(现前)
                  • 二总结断证(𦦨慧)
                • 四颂无生忍(三)
                  • 初颂七地忍(二)
                    • 初颂地位行相(远行)
                    • 二颂断惑分齐(进入)
                  • 二颂八地忍(不动)
                  • 三颂九地忍(善慧)
                • 五颂寂灭忍(二)
                  • 初颂下忍位(二)
                    • 初正颂十地(法云)
                    • 二结忍分齐(寂灭)
                  • 二颂上忍位(三)
                    • 初颂荡无纤尘(无明)
                    • 二颂富有万德(寂照)
                    • 三颂超绝因位(三贤)
              • 三颂结赞佛德(三)
                • 初颂佛慈荫物(如来)
                • 二颂说法无畏(口常)
                • 三颂众喜顶礼(尘沙)
            • 三时众获益
          • 三如来赞述(二)
            • 初赞能说甚深(二)
              • 初指王昔迹(尔时)
              • 二印王胜解(如是)
            • 二叹所说甚深(三)
              • 初正赞所说(三)
                • 初赞不可思议(二)
                  • 初指法难思(善男)
                  • 二假征广释(三)
                    • 初就佛化身明不思议(何以)
                    • 二就众生明不思议(二)
                      • 初正释难思(三)
                        • 初人法对辨明不思议(二)
                          • 初正明法空(善男)
                          • 二明人空(一切)
                        • 二境智合辨明不思议(二)
                          • 初辨境空(法境)
                          • 二辨智空(善男)
                        • 三结上四义总显难思(是以)
                      • 二总结名义(如是)
                    • 三双结因果名不思议(是故)
                • 二释不可称量(善男)
                • 三释唯佛乃知(三世)
              • 二劝如理修(二)
                • 初正叹劝修(善男)
                • 二推征广释(何以)
              • 三大众赞益(是时)
        • 二答第三问○
        • 三时众获益(说是)
  • ○三二利双修答第三问(三)
    • 初牒前问意(尔时)
    • 二正答其相(三)
      • 初标义略答(菩萨)
      • 二申宗广释(二)
        • 初所化如幻(七)
          • 初明法假(三)
            • 初明梦识能为识本(然诸)
            • 二明本识能生色心(从初)
            • 三明色心能成阴等(色名)
          • 二明受假(善男)
          • 三明名假(善男)
          • 四相续假(诸法)
          • 五相待假(诸法)
          • 六因成假(诸法)
          • 七缘成假(一切)
        • 二能化如幻(善男)
      • 三总结名义(是为)
    • 三时众获益(说是)
  • ○四明二护所依正理(二)
    • 初当品名题(二谛)
    • 二正释经文(三)
      • 初问答明旨(三)
        • 初明二谛不二(四)
          • 初匿王请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佛言)
          • 三引证昔说(三)
            • 初正申二谛(三)
              • 初明无作二谛(尔时)
              • 二明无性二谛(法性)
              • 三明圆融二谛(无无)
            • 二正答所问(三)
              • 初理智相对遣一异(有无)
              • 二理智相对遣情执(解心)
              • 三理智相对入真义(于解)
            • 三结成上义(三)
              • 初世谛有无(世谛)
              • 二圣见有无(幻化)
              • 三结成正观(若了)
          • 四释成二谛(二)
            • 初明常二义(大王)
            • 二明常一义(三)
              • 初标能所以明一(佛及)
              • 二约境智以明一(以一)
              • 三约染净以明一(菩萨)
        • 二明说法不二(三)
          • 初当机启请(波斯)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明说空(佛言)
            • 二明修空(二)
              • 初正辩修习(大王)
              • 二逐难重释(三乘)
          • 三总结前文(大王)
        • 三法门不二(三)
          • 初机教相违问(波斯)
          • 二教繇机异答(二)
            • 初双标总答(佛言)
            • 二微释不异(二)
              • 初约机器明二谛(何以)
              • 二约观照明二谛(若菩)
          • 三结答不二(是故)
      • 二劝持功德○
      • 三时众获益(说是)
  • ○二劝持功德(三)
    • 初叹教同说(大王)
    • 二举益劝持(汝等)
    • 三较量显胜(四)
      • 初举能较量(二)
        • 初佛佛无尽(大王)
        • 二般若无量(是诸)
      • 二举所较量(二)
        • 初以一分较全分(于诸)
        • 二以一念较解持(若有)
      • 三结显成佛(即与)
      • 四时众得益(说是)
  • ○二外护国难显法妙利(二)
    • 初当品名题(护国)
    • 二正演玄微(三)
      • 初诫听许说(尔时)
      • 二广释本义(三)
        • 初广明护法(三)
          • 初护国功德(四)
            • 初所护之时(一切)
            • 二能护之法(三)
              • 初标法劝持(汝等)
              • 二建立福田(严饰)
              • 三讲听难灭(每日)
            • 三明护法体(大王)
            • 四显所护难(二)
              • 初明所护六难(若国)
              • 二明能护般若(是诸)
          • 二护福功德(若于)
          • 三护难功德(疾疫)
        • 二引古证今(二)
          • 初引天事证护国(二)
            • 初顶生兴恶灭帝(大王)
            • 二天帝依法得乐(时彼)
          • 二引人王证护国(二)
            • 初引昔难事(大王)
            • 二明能护难(二)
              • 初请假修福(其普)
              • 二正明护难(二)
                • 初依教请佑(其王)
                • 二说偈开心(二)
                  • 初正说偈文(四)
                    • 初说无常理(时彼)
                    • 二说俱苦理(生老)
                    • 三说皆空理(有为)
                    • 四说无我理(识繇)
                  • 二闻者获益(三)
                    • 初王闻悟解(尔时)
                    • 二复行转教(其王)
                    • 三开觉邪心(三)
                      • 初斑足开解(时斑)
                      • 二诸王还国(汝各)
                      • 三斑足弃位(时斑)
        • 三结示劝持(三)
          • 初明过去依法获报(大王)
          • 二明现在应当受持(汝等)
          • 三明未来亦应受行(若未)
      • 三时众得益(说是)
  • ○三报恩供养显果难思(二)
    • 初当品名题(不思)
    • 二正演玄微(三)
      • 初散华供养(三)
        • 初闻法欢喜(尔时)
        • 二散华显妙(三)
          • 初散行华(散百)
          • 二散般若华(复散)
          • 三散妙觉华(复散)
        • 三诸王敬愿(时波)
      • 二叹教欢持(佛言)
      • 三现通利益(二)
        • 初变现难思(二)
          • 初标章举数(尔时)
          • 二別叙神变(一华)
        • 二时众获益(当佛)
  • ○四弘经相貌显教无尽(二)
    • 初当品名题(奉持)
    • 二正解经文(三)
      • 初正明奉持(三)
        • 初匿王见佛(尔时)
        • 二正申请益(二)
          • 初赞法难思(白佛)
          • 二请问奉持(云何)
        • 三佛为垂答(二)
          • 初说长行(三)
            • 初总标忍行(二)
              • 初标法指人(佛言)
              • 二劝令供养(汝等)
            • 二別明忍相(十三)
              • 初习种性(四)
                • 初标位指人(善男)
                • 二發心利物(修十)
                • 三根纯德善(闻赞)
                • 四別显不定(善男)
              • 二性种性(三)
                • 初标位示住(复次)
                • 二显其行业(二)
                  • 初別明观修(舍财)
                  • 二治倒复真(对治)
                • 三入位时行(中品)
              • 三道种性(三)
                • 初标位示修(复次)
                • 二观行差別(五)
                  • 初观法无生(观诸)
                  • 二观修全性(所修)
                  • 三观性起修(住无)
                  • 四观法皆如(善观)
                  • 五示受生处(虽常)
                • 三入位时行(上品)
              • 四欢喜地(三)
                • 初标位超出(复次)
                • 二智行差別(四)
                  • 初通明二智(住平)
                  • 二断除惑障(断诸)
                  • 三方便起修(二)
                    • 初总明修习(大悲)
                    • 二別明方便(非证)
                  • 四重明二智(三)
                    • 初实智离相(善男)
                    • 二权智自在(方便)
                    • 三法喻合显(如水)
                • 三入证时节(三)
                  • 初刦行分齐(于四)
                  • 二智愿自在(此地)
                  • 三修檀利生(念念)
              • 五离垢地(三)
                • 初标名示位(复次)
                • 二本地行业(四无)
                • 三证入时节(于五)
              • 六發光地(三)
                • 初标名示迹(复次)
                • 二明其行业(住无)
                • 三入证时节(于六)
              • 七燄慧地(三)
                • 初标示名迹(复次)
                • 二当地行业(三)
                  • 初观忍断证行(修行)
                  • 二修习助道行(修智)
                  • 三成就胜进行(为欲)
                • 三入位时行(于七)
              • 八难胜地(三)
                • 初标示名位(复次)
                • 二本地观修(二)
                  • 初自利行(以四)
                  • 二利他行(二)
                    • 初能利之行(为利)
                    • 二所利之益(但为)
                • 三入位时节(于八)
              • 九现前地(三)
                • 初标示名迹(复次)
                • 二本地观修(二)
                  • 初总显住断(得上)
                  • 二別观因缘(大悲)
                • 三入位行时(于九)
              • 十远行地(三)
                • 初标示名位(复次)
                • 二本地观修(二)
                  • 初总明断证行(修无)
                  • 二別明不住行(住于)
                • 三入位时行(于十)
              • 十一不动地(三)
                • 初标名示位(复次)
                • 二当位修证(二)
                  • 初明寂灭忘缘(住无)
                  • 二明悲愿双运(二)
                    • 初佛加起行(由本)
                    • 二悲利群生(以十)
                • 三入位时行(于千)
              • 十二善慧地(三)
                • 初标名示位(复次)
                • 二本地行业(二)
                  • 初略显断证(住上)
                  • 二別明业用(具大)
                • 三入位时行(于万)
              • 十三發云地(三)
                • 初标示名位(复次)
                • 二本地行业(无量)
                • 三对位显胜(三)
                  • 初伏断差別(二)
                    • 初总标伏惑(善男)
                    • 二別明渐断(无相)
                  • 二因果差別(金刚)
                  • 三约证道修別(二)
                    • 初约无间道(善男)
                    • 二约解脱道(若解)
            • 三总结忍义(善男)
          • 二重偈讽○
      • 二別劝奉持○
      • 三时众获益○
  • ○二重偈颂(二)
    • 初总颂伏忍位(尔时)
    • 二別颂四忍(十一)
      • 初颂欢喜地(初证)
      • 二颂离垢地(远离)
      • 三颂發光地(灭坏)
      • 四颂燄慧地(清净)
      • 五颂难胜地(如寔)
      • 六颂现前地(观察)
      • 七颂远行地(方便)
      • 八颂不动地(住于)
      • 九颂善慧地(得四)
      • 十颂發云地(智慧)
      • 十一颂佛地(满足)
  • ○二別劝奉持(四)
    • 初护国劝持(二)
      • 初略叹难时(四)
        • 初举灭劝持(佛告)
        • 二明般若力用(一切)
        • 三释付嘱所以(我以)
        • 四別付匿王(是故)
      • 二广叹诸难(四)
        • 初标除难福生(大王)
        • 二別问答广明(二)
          • 初匿王请问(波斯)
          • 二如来酬答(三)
            • 初略明七难(七)
              • 初日月失度(佛言)
              • 二星辰失度(二者)
              • 三大火四起(三者)
              • 四时序改变(四者)
              • 五暴风数皷(五者)
              • 六天地亢阳(六者)
              • 七贼盗蜂攒(七者)
            • 二总结无量(大王)
            • 三劝令持经(一一)
        • 三诸王惊问(尔时)
        • 四佛答所因(佛言)
    • 二赞名劝持(二)
      • 初赞名殊胜(三)
        • 初约法赞德(大王)
        • 二喻况显胜(如摩)
        • 三以法合显(此般)
      • 二劝兴供养(三)
        • 初标示供养之法(汝等)
        • 二別明无间供养(若欲)
        • 三喻明供养极功(如事)
    • 三释劝持所因(三)
      • 初因过去福力故(大王)
      • 二恐现生福衰故(若王)
      • 三作未来利益故(三)
        • 初明人王护法为因(大王)
        • 二明佛圣遣护为缘(三)
          • 初标指其数(我令)
          • 二別列光印(五)
            • 初东金刚手(东方)
            • 二南金刚宝(南方)
            • 三西金刚利(西方)
            • 四北金刚药义(北方)
            • 五中般若金刚(五中)
          • 三结显其益(是五)
        • 三明菩萨说呪护国(二)
          • 初菩萨兴慈(二)
            • 初本愿须护(二)
              • 初在处护经(尔时)
              • 二法在国安(令其)
            • 二呪力能护(二)
              • 初呪力神速(世尊)
              • 二正说神呪(即于)
          • 二佛圣赞善(二)
            • 初诸佛共护(尔时)
            • 二不久得果(不久)
    • 四称名付嘱(大王)
  • ○三时众获益(四)
    • 初众愿不生难国(时诸)
    • 二诸王出家得忍(时十)
    • 三人天散华得法(尔时)
    • 四菩萨散华得忍(二)
      • 初得定住忍(无量)
      • 二利生成道(无量)
  • ○三流通分(二)
    • 初当品名题(嘱累)
    • 二正演玄文(二)
      • 初付嘱诫𠡠(三)
        • 初正明付嘱(二)
          • 初付嘱其时(佛告)
          • 二付嘱人法(此经)
        • 二別明诫𠡠(七)
          • 初诫灭法过(四)
            • 初举灭法时(大王)
            • 二明灭法人(一切)
            • 三辨灭法过(二)
              • 初制止四正(制我)
              • 二建立三邪(白衣)
            • 四结灭法过(当知)
          • 二诫坏四众行(大王)
          • 三诫禁不依法(大王)
          • 四诫自相破灭(三)
            • 初诫自毁(大王)
            • 二诫起恶(坏我)
            • 三招殃报(当堕)
          • 五诫非理苦役(大王)
          • 六诫谬信横制(四)
            • 初示修善(大王)
            • 二示作恶(而恶)
            • 三示谬信(其王)
            • 四示时过(横立)
          • 七诫自作自咎(大王)
        • 三结成不尽(若具)
      • 二依教奉行(二)
        • 初依法奉持(四)
          • 初诸王感伤(二)
            • 初正明伤感(尔时)
            • 二依教护法(时诸)
          • 二大众咨嗟(尔时)
          • 三请问经目(尔时)
          • 四佛为垂答(三)
            • 初正答经名(佛告)
            • 二赞法广大(大王)
            • 三功德护国(若有)
        • 二结会喜持(佛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科疏科文(毕)


校注

目录新作
[A1] 已【CB】巳【卍续】
[A2] 僭【CB】僣【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仁王经科疏科文
关闭
仁王经科疏科文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