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585-A
记读教。自以记遗忘。非谓传乎人也。嘉定初。在佛陇。方草创。已有传之者矣。东山南湖。传之者又多。晚在天竺。随讲修饰。于经疏重言诸师异同则删去。学者有请锓木。以正旧传。何如。曰可传乎。
宝祐四年春甲子天台晦岩法照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目录
- 妙玄
- 时教说
- 五章议
- 经体论
- 第一卷
- 普门子序
- 章疏题
- 玄文四序
- 玄句听次
- 甘露门
- 待绝二妙
- 莲华三喻
- 附法观
- 法华教主
- 华严三照
- 梵王见净
- 不定教
- 第二卷
- 秘密教
- 十二部经
- 通別申论
- 开权
- 三经通別
- 当分跨节
- 三法通局
- 第三卷
- 十二因缘
- 七种二谛
- 三法解源
- 翻宗立识
- 教证
- 別教接俗
- 减缘行
- 起修
- 遮照
- 第四卷
- 十身舍那
- 支佛
- 借別名通
- 如佛
- 六种性
- 三种意生身
- 三藏菩萨断惑
- 第五卷
- 十种境界
- 大师位次
- 六重本迹
- 本迹比决
- 四佛迹因
- 四佛成道
- 寂光有相
- 偏圆权实
- 三不退
- 第六卷
- 教体
- 大小乘印
- 二空
- 別教纵横
- 忏重
- 三藏教名
- 性相二宗
- 乞乳
- 第七卷
- 提谓经
- 六因四缘
- 楞伽制肉
- 双游
- 华严教主
- 涅槃五味
- 通別五时
- 方等授记
- 十行横学
- 文句
- 第八卷
- 释文句二字
- 六难
- 能开佛慧
- 记释委释等科
- 寄行约教
- 观心引证
- 三宝
- 第九卷
- 结益
- 三分
- 所闻法体
- 三疑
- 结集法藏
- 心王境观
- 第十卷
- 声闻
- 无生镜体
- 半头天眼
- 第十一卷
- 传衣
- 別教房宿
- 三种佛界
- 三界天主
- 无量义经
- 四伏难
- 方便品题
- 五浊体相
- 第十二卷
- 知法常无性
- 佛种从缘起
- 索车
- 身子六心退
- 四种缘集
- 五人得菩提
- 第十三卷
- 齐探
- 上下五分结
- 无住本
- 性类二种
- 第十四卷
- 舍利
- 法华分身
- 三变土田
- 龙女成佛
- 寿量四句
- 品信开合
- 六根盈缩
- 文殊位次
- 第八卷
- 止观
- 诸部
- 第十九卷
- 光明定题
- 事理二定
- 信相位次
- 三种忏法
- 观心观佛
- 安养教主
- 定散二善
- 第二十卷
- 通相三观
- 料拣三土即寂光
- 四土净秽
- 四外二境
- 见见
- 遣非
- 习气
- 随缘
- 八相
- 尘沙
- 第十九卷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目录(终)
玅玄(一)
时教图
时教说
时教者圣人之所以开后学也众生无始背觉合尘吾佛哀而拯之甚闲而不乱故寝大施小弹斥淘汰终归开显而能事毕矣夫逗机设教莫越乎化仪诠理化物莫越乎化法化法所诠莫越乎真中二理真中二理莫越乎如来藏心此理此心一而二二而一也去佛既远不有智者正出世之经为人道立教则光明种子或几乎息矣舍时教无以传圣人心学者当自时教始。
五章议
夫两种五章皆果佛之法约教则约如来设教被机之相约行则约佛自行所得之法不作此解何分在缠能诠之名哉然则明佛自行所得之法意令学者闻名识体依体明宗宗成有用起教分別亦若是而已矣是则初心之人便得果佛五章作自己受用而佛世尊只先得我之五章者也问签(五)(十六)言体宗用足者境体也行宗也智用也又云境即是体是法身智行是宗是用何耶曰境智行三对体宗用则宗对般若是智妙用对解脱是行妙取三德义便故若宗是因果以对行妙行始为因行终为果亦便也用是智用化物必智导含识对智妙亦便故知各从其义耳问凡释首题须立五章何故戒疏但三涅槃二十五耶曰菩萨戒经既行部外又非一经之总目乃是什师诵出一品二卷中偏节戒法一卷別行于世称菩萨戒经若一经之目应云梵网若一品之目应云心地经品之目须论五章戒本別行节者私安故不用也若涅槃者以顺经文说三一圆融一摄一切故也如经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以此而知只是依经文圆诠三德故立二十五章虽诸经义具而无显文故不立也。
经体论
法华经体唯一实相葢大雄氏自行究尽化他开显之法点世相为常住即妄念以成真不顺迷情独取悟理实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然一实相无空假中之异故妙玄通释标体则曰正指实相別释显体则曰即一实相印推原经文则曰诸法实相也唯佛究尽法体本融依正色心莫不全是但此体上具德而有三名当处绝待之谓中当处立法之谓假当处亡泯之谓空故引寿量非如非异双照如异与二论四句皆显三谛经曰如是相等三转读之即三谛也记主云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又此三谛以圆融故互具成九故释签简曰空假即中中为经体中即空假亦指于中夫即一而论三圆具而成九故虽作圆具九三说只可作一实相著是知三法乃是体上之具德九法又是三法之圆融皆转释一实相之义且非正显经体正显经体只一实相云尔又应须知就经体言一切诸法此体收尽而此体外更无一法若有一法在此体外名魔事也妙经玄签经体之意备求其说惟四明尊者得之言经体则曰心路绝处如彼圆伊当上一点绝思绝议非用非宗也言体德则曰而其性融一不定一如伊一点点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也言互具则曰彼之四句不出三谛以圆融故三谛各三也若全此一实相经体而起经宗或起经用但名体宗用三义成合矣若全体礼体底体达而起宗本宗要宗助或起本用当用自在用义成离矣又何起修离合之辨哉余故曰经体明即具法相论离合。
读教记卷第一
普门子序
章疏题
净名玄一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止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
签(一)(二)玄悟法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玅记(八)(廿九)略举经题玄收一部。
玅宗(上)(二)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大师预取解释经题。
別行玄记(上)(一)言玄义者能释之义门也玄者幽微难见之称义者深有所以也斯葢大师以三昧力彻法性际深见今品人法之意也应知名等五义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见。
光明句记(二)(二十)玄义者文选云睿哲玄览注云玄通也谓离文通示其义故曰玄义。
玄之一字四明玅宗別行记约所释得名与净名玄同光明记约能释得名与荆溪合然准妙宗之文则览所释为能释也文句二字当亦然故妙乐云文谓文字一部始终句谓句逗义通长短则一部文字始终句逗指经明矣光明记踵此说但就能释而言谦辞耳问诸部题名曰玄义曰文句曰疏者何曰精微云疏是通名玄句是別目如妙玄文句等从別单题若净名玄疏別行义疏等乃通別双题或单从通名则观经疏等是也。
指归钞(一)(一)云一家言教解题与释文各部者则名有玄义文句之异其合为一部者则总题曰疏如净名疏观经疏之例也(文)涅槃称疏此乃新意非旧题名问法华疏题名文句与教体三假文身句身同异云何北峰师曰体相是同用与少异同称文句属三假中二体相同也故妙乐释文句二字牒唯识文而例同之用与异者此是题名彼是教体一不同也题属一经彼通诸教二不同也题就色立教体通声三不同也问妙乐云此亦不论色行等体亦之一字对何文下耶曰唯识云文即是字句诠差別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今题云文句非但不可唯识一实三假亦不同于俱舍摄色行体也编次玄句疏于后。
光明记(一)(一)文句者文即经文句谓章句亦句逗也即以章句节其经文令其诠旨各有分齐故荆溪云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题云文句良由于此然立此二字葢谦辞耳若观释经大义非少。
新记云文句二字是经文经句大师消文节句揽所释为能释。
玄文四序
北峰曰玄文四序一总序既是章安私记缘起理合居初二序王大师将释五重玄义先以一序序经首题王起众文之始三私序王大师虽序经始末且从其义章安从说故复重释四玄文本序正序玄文此四序安布次第也窃详章安总序与私序王则大师说玄时未有也大师将说五重玄义先览五义別为序王以释经名令知经名通冠本迹次作本序正序玄文章安私序乃因大师序王但序经题义含五章未明经文亦具五章故重作私序而释成之惟总序缘起乃最后作也问別行经序为是谈玄之序为是別时讲经之序若云经序何云正序玄文若云序玄何云別行经序曰荆溪两云正序玄文的是玄序而名经序者对玄文本序得名也荆溪因见玄文自有本序又见章安释云葢序王者序经玄意故科此別释经名为別行经序行训作也问序王与本序显释五章之名荆溪何云似但释名而已曰记主见大师于经字前著荡化等语故知似但释名尔却科荡化为探取经旨旧云別行与本序则能释所释异一章五章异。
玄句听次
玄序云昔于建业始听经文次在江陵奉蒙玄义。
玅乐(一)江陵禀受玄旨建业方听经文。
妙乐引证一徧记难如玄序云云语虽倒置事则无殊葢作文法也近人以方训始艸庵谓之文误者非。
甘露门
玄(一)(一)知甘露门之在兹。
签(一)(三)实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药今释玅法能通实相故名为门。
句(一)(二)今明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记(一)(九)则甘露门开者则言乃表唯声益故实相为甘露诸教为其门门无开闭理非通塞此土入者不假余尘由之通理故曰门开。
问签文云玅法为能通门玅乐何云诸教为其门耶曰玅乐因释此土声教入道故云诸教为门签文释经首题故云妙法为门要知开显诸教即玅法也。
待绝二玅
玄(一)(一)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签(一)(三)初释妙者但举一不思议则已简于可思议也彼止观为成观故乃以相待为可思议麤唯一绝待为不思议妙今则不尔圆中约时待绝俱妙余味约部或妙或麤若前三教时之与部一向为麤至法华被开方称为妙止观相待义似于別故判为麤今此妙名兼于本迹彼文妙观独在于圆虽异而同细寻可了下文广释不俟多云。
辅行(三上)(二)今法华唯具二妙所谓待绝所言待者唯有待麤成妙更无待妙成麤若以迹望本亦可互形若以部望部一向唯妙今约法华迹理复置互形所以玄文待绝俱称为妙故以部教相望复有横竖望前四时名为竖待圆望三教名为横待此文既依法华经意而释名等大槩准彼相待是麤义当待麤论妙绝待是妙义当开麤论妙此二亦名废麤开麤故法华中唯论二妙更无非待非绝之名彼为判教故待之与绝同称为妙今此相待则判为麤唯明绝观无部可待则无竖待无教可望名无横待故唯一绝以为能诠虽立相待以显绝待尚无于绝何待之有。
玄(二)(十二)若破麤显妙即用上相待妙若开麤显妙即用上绝待妙。
玄(二)(九)一相待二绝待此经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
签(二)(卅一)既云此经当知妙题兼此二义故使今释诸妙以二冠初故迹门十妙一一妙中开多科目无不二释言更无非待非绝等者理性实是非待非绝祇向待绝约理论二不同双非二边更有中道之理恐有人疑应更別有双非绝待之理故便释云文理俱无此待绝理已破无明已显中道故知双非无复所显故云破何惑等。
玄(二)(九)今待麤妙者待半字为麤明满字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麤妙也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即是明满字也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满也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亦是对鹿苑为第一待般若为第二也涅槃云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于尸城复转法轮众经皆共以鹿苑为半为小为麤待此明满大妙其义是同今法华明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之法轮此亦待鹿苑为麤法华为妙妙义皆同待麤亦等文义在此也(云云)二绝待明妙者为四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绝待也三別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入別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別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麤形谁得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
签(二)(卅一)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为满故对三藏为半简之(云云)所以重叙前诸经者明今经相待不应对三教文亦且同诸教所待故亦指鹿苑而为所待结中意者一往以所待之麤对圆为能待之妙(云云)释绝待中为七(云云)初文约教显圆问若明绝待祇应但一何故开四以四相形与待何別答若相待中展转明妙前麤犹存今论绝待绝前诸麤无可形待又所以渐明四种绝者为知圆绝极妙无过前三被绝圆外无法细消文意各有深致(云云)意但且论展转相望以明诸绝显于圆教无复能绝(云云)次岂更下明绝待相状明法界体一无复形待待谁为麤等者明无能待能即是妙法外无法待谁麤妙无所可待等者明无所绝所即是麤法外无法故无所绝(云云)不可以相待示不可以绝待示待绝俱绝故名灭待灭绝。
玄(二)(十一)用是两妙妙上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
签(二)(卅四)次二妙妙上三法者欲明三妙在于法华方得称妙故须二妙以妙三法故诸味中虽有圆融全无二妙三被妙已故三即妙故上文云此妙即法此法即妙故得三法皆具于十成三十妙良由于此问向释妙云待绝俱绝方名为绝今何以言待绝二耶答前明绝待故须俱绝今述经意故须双明经意虽双理无异趣以此俱绝对前称待所待未会会方名绝是故此部得二妙名。
相待论判绝待论开即诸文判麤玅开麤玅也相待者待麤而论妙能待之义在于法华绝待者绝相待之麤妙而论妙亦绝能待之妙而论妙亦在法华旧谓相待是施权义非也。
莲华三喻
玄(一)(一)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签(一)(四)妙法不出权实故莲以譬实华以喻权(云云)若非莲华无以显于妙法故也(云云)为莲故华者约时且寄华严顿后而说顿中之別理实教权且置未论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为开废而作方便如此说者且在于小若约教者通前四时三教皆权二乘唯在法华菩萨处处得入而今文引且从引小小难引故故寄说之(云云)次明开者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云云)第三废者舍是废之別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云云)若尔开废何別答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若尔法喻差违何成喻法答据理似与喻有违据事似先开后废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实既识实已永不用权若约理者开废俱时开时已废故也。
玄(一)(四)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
签(一)(十二)华实具足等者为莲故华华掩于实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体复不异故云即实而权机熟须开开彼能覆情怖近果名之为覆袥彼近谓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又华落莲成等者华落譬非权莲落譬非实开已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
玄(七)(六)复次为十妙故开出十麤如为莲故华意在于莲(云云)又华开莲现譬开十麤显十妙则无复十麤唯一大事不可思议境界乃至利益。
玄(五)(十六)昔权蕴实如华含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离此华已无別更莲离此麤已无別更妙何须破麤往妙但开权位即显妙位也。
玄(一)(十一)问华以喻权权是小乘之法则不应破于艸庵艸庵既破何得以华喻权答小乘是化佗之权是故须破今明自行之权故以华喻耳。
签(一)(廿九)答小乘是化佗乃至喻耳者且约初说小隔于大是故云破以大破之故云须破自行即是体内之权故以华喻然化佗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又初约施权故属化佗今论开权故属自行施开被缘其理不二。
北峰曰莲华喻法约佛意说以喻一代施化之意如来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如为莲故华华本含莲正喻同体但众生权中有实华含于莲是故开显令知据众生不知则不名莲华正是开艸华为莲华但今莲华喻佛施化之意故不论艸华也如玄(七)(廿六)一华生必有于莲为莲而华莲不可见此譬约实明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文云我意难可测无能發问者(文)既云意在于实而众生不知故须开也又复须知虽喻佛意无非玅法若从所喻权法当体但空但中不能即实亦可譬麤故云昔本隐实如华含莲又云为十妙故开出十麤如为莲故华等即此义也详玄签意小乘是化佗之权正如前玄多华一果等此约在昔当分喻桃李艸华也今明自行之权故以莲华为喻然化他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此据佛意喻莲华也又云初约施权属化佗今论开权属自行此又约施权喻艸华开权喻莲华是则施权隔实如艸华故须破开权即实如莲华故须显今明开权即玅及以佛意故以莲华为喻也。
附法观
玅玄(一)(三)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签(一)(九)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
玅玄(一)(十一)六明观心者(云云)心如幻燄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辨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
四明十义书破立甚精此乃玅玄一部观心式样十不二门指要钞广此说耳。
法华教主
玅玄(一)(五)今经体者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
签(一)(十四)初文即是开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为小乘化他权实今开即是同体权实璎珞长者。
此章安师私谓经体开权之文四明玅宗立法华身是尊特佛引为诚证的示开权绝待妙故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开麤即妙妙外无麤是故得云璎珞长者看解谤书净觉神智皆不及也。
华严三照
玅玄(一)(六)云何分別(云云)。
释签(一)(十六)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问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別答涅槃五味转变而祇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祇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別行疏(下)(十二)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记(下)(十四)问华严顿后方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顿后渐其义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两相答诸文所论初顿次渐葢是化仪施设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方尽鉴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大机念欲息化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却云无量劫来赞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是说是故思机然后施小此等之说皆是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文预鉴群机原始要终度物之意也。
句(六)(十九)今明胜应应菩萨即卢舍那尊特身大机所扣者也劣应应小乘丈六弊衣小机所扣者也。
別行疏记(下)(十四)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种牛味高山大机能感顿教日光先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见佛性也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次第五味则对一代五时教味次第相生。
孤山论衡记云华严有三照之说涅槃有五味之谈华严既居最初涅槃仍居最后乃始终之二义也。
疑者曰华严预叙一代则是预借法华莫不以法华为所施耶当知预叙之言乃是约佛意判释所以得云先照等也不可以化仪为妨。
梵王见净
玅玄(一)(六)见有净秽。
释签(一)(十七)见净如梵王见秽如身子。
净名经(上)(七)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净名疏(三)(十二)埀裕记(四)(四)有前四种罪障者界内有为缘集障界内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无明障而此四障障于四净故知身子具四种障身子虽除恶有为集然由有于净有为集不依佛慧故使于垢不能见净是故四净悉皆不见。
玅乐(二)(廿八)別译阿含第六广明诸梵来下第八第十一广明诸天赞佛诸天若来并同人形第四云梵王来礼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离门唤之瞿伽离问谁唤答梵王又问佛记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问阿那含名为不来汝何以来梵王言如是之人不应与语故知一同人法还有违情而诫伽离(云云)既为一代请法轮主请大则大请小则小。
梵王为一代请法之主故在大则大在小则小所以依佛慧见土清净也。
不定教
玄(一)(七)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定。
签(一)(廿一)初文者此指华严不动不离而升而游者此指顿后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云云)虽转四谛指鹿苑此指虽施渐化而不起于顿此二味既然诸味准此虽为菩萨指方等般若彼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虽五人证界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得果不同证法不定应引大论显密法轮义释此中意故大论六十五云于阎浮提见第二法轮转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果今转法轮无量诸天得无生忍今转似初转问初转少今转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诸佛有二种法轮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祇人發无上道心行六波罗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补处坐道场是名为密故知初见八万一人属显露摄秘密者如次明之(云云)次引大经证中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故名为即(云云)问此与方等恐畏欢喜等为有何別答不定徧前四味若直语方等但弹斥而已既以身土令物殊途正当不定(云云)言味味者乳中则约圆別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別乃与八万对辨不定生熟二酥三四对辨其意可见。
按玄签文有二义自虽高下释相是约部竖明次味味下结是约教横辨或问净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四教义引证显露定教四教仪引明不定教净名记云佛以一音等是秘密义如此不同者何曰经意多含徧证无碍只一梵音演说取共相见闻之义证定教取得益不同证不定教取如来神光遮覆彼彼互不相知明秘密。
读教记卷第一
校注
插入止等四字 三字疑衍 明文句作论 绝待签作待绝 利下经有弗字【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28 册 No. 585 法华经三大部读教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普门子序私科为三初四教下叹教在人二惟三下传弘著述三普下谦己记时著述又二初广叙传弘二间者下的美著述又二初著述之艰二且法下签访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