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大成科

法华大成弘传序科文

  • 初序题(弘传)
  • 二人题(终南)
  • 三序文(五)
    • 初牒经标本(妙法)
    • 二序经缘起(三)
      • 初序两土出处(龟结)
      • 二序三朝翻译(三)
        • 初西晋译(四)
          • 初译经时(西晋)
          • 二译经处(长安)
          • 三译经主(墩煌)
          • 四初译经名(初翻)
        • 二东晋译(二)
          • 初译经时(东晋)
          • 二译经主(龟兹)
          • 三二译经名(次翻)
        • 三隋朝译(四)
          • 初译经时(隋氏)
          • 二译经处(大兴)
          • 三译经主(北天)
          • 四三译经名(后所)
      • 三明独宗奏译(三经)
    • 三序经诠旨(二)
      • 初泛序一化始终以明机教差別(二)
        • 初序义(夫以)
        • 二释疑(是知)
      • 二的序本经诠旨以显权实正理(二)
        • 初略序三周开显(所以)
        • 二总结全经幽深(词义)
    • 四赞较祈愿(二)
      • 初赞较明三宝殊胜(三)
        • 初赞佛慈悲(自非)
        • 二赞法较胜(自汉)
        • 三赞机因深(将非)
      • 二祈愿申作序之意(輙于)
    • 五结归序题(弘赞)

法华大成卷一科文

序品

  • 初经题(妙法)
  • 二人题(姚秦)
  • 三经文(三)
    • 初序分(二)
      • 初通序(三)
        • 初建立之由(谓如)
        • 二建立之意(谓安)
        • 三正解经文(六)
          • 初信成就(如是)
          • 二闻成就(我闻)
          • 三时成就(一时)
          • 四主成就(佛)
          • 五处成就(住王)
          • 六众成就(二)
            • 初列众(三)
              • 初声闻众(二)
                • 初比丘众(二)
                  • 初无学众(三)
                    • 初举类标数(与大)
                    • 二明位叹德(皆是)
                    • 三列名总结(其名)
                  • 二有学众(复有)
                • 二比丘尼(麻诃)
              • 二菩萨众(三)
                • 初举类标数(菩萨)
                • 二明位叹德(皆于)
                • 三列名总结(其名)
              • 三八部众(七)
                • 初诸天众(尔时)
                • 二龙王众(有八)
                • 三紧那罗(有四)
                • 四乾闼婆(有四)
                • 五阿修罗(有四)
                • 六迦楼罗(有四)
                • 七人王众(韦提)
            • 二总结(各礼)
      • 二別序(五)
        • 初众集序(尔时)
        • 二现瑞序(六)
          • 初说法瑞(为诸)
          • 二入定瑞(佛说)
          • 三雨华瑞(是时)
          • 四地动瑞(普佛)
          • 五众喜瑞(尔时)
          • 六放光瑞(尔时)
        • 三疑念序(二)
          • 初弥勒疑念(尔时)
          • 二大众疑念(尔时)
        • 四發问序(二)
          • 初长行(尔时)
          • 二偈颂(二)
            • 初五十四行颂上问(二)
              • 初四行问此土(于是)
              • 二五十行问他土(六)
                • 初三行问六趣众生(眉间)
                • 二四行问见诸佛及闻说法(又睹)
                • 三三行问他土四众得道(若人)
                • 四一行半结前起后(文殊)
                • 五卅一行半广问他土菩萨种种因缘相皃(三)
                  • 初一行总问(我见)
                  • 二十五行次第问(六)
                    • 初六行问檀度(或有)
                    • 二二行问戒度(文殊)
                    • 三一行问忍度(或见)
                    • 四一行问精进(又见)
                    • 五二行问禅度(又见)
                    • 六三行问般若(复见)
                  • 二十五行半不次第问(七)
                    • 初二行问禅度(又见)
                    • 二一行问精进(又见)
                    • 三一行问戒度(又见)
                    • 四一行半问忍度(又见)
                    • 五二行问禅度(又见)
                    • 六五行问檀度(或见)
                    • 七三行问般若(或见)
                • 六七行问供舍利起塔(文殊)
            • 二八行请答(佛放)
        • 五问答序(二)
          • 初长行(四)
            • 初惟忖答(尔时)
            • 二略曾见答(诸善)
            • 三广曾见答(三)
              • 初引一佛同(诸善)
              • 二引二万佛同(次复)
              • 三最后一佛同(三)
                • 初曾见事与今已同(其最)
                • 二曾见事于今今同(二)
                  • 初现相同(是时)
                  • 二疑念同(弥勒)
                • 三曾见事与今当同(六)
                  • 初因人同(时有)
                  • 二说法同(是时)
                  • 三时节同(六十)
                  • 四唱灭同(日月)
                  • 五授记同(时有)
                  • 六通经同(三)
                    • 初灭后通经(佛授)
                    • 二教化弟子(日月)
                    • 三结会古今(弥勒)
            • 四分明判答(今见)
          • 二偈颂(二)
            • 初四十三行颂上长行(二)
              • 初四十一行颂广曾见答(二)
                • 初二行颂引一佛同(尔时)
                • 二三十九行颂最后一佛同(三)
                  • 初一行颂曾见已同(佛未)
                  • 二十五行半颂曾见今同(三)
                    • 初四行颂此土瑞相(时佛)
                    • 二十行颂先照他土同(此光)
                    • 三一行半颂疑念同(尔时)
                  • 三廿二行半颂曾见当同(六)
                    • 初二行半颂因人同(天人)
                    • 二一行颂说经同(说是)
                    • 三一行一句颂时节同(满六)
                    • 四五行颂唱灭同(佛说)
                    • 五一行半颂授记同(是德)
                    • 六十二行颂灭后通经同(三)
                      • 初三行颂灭后通经同(佛此)
                      • 二八行颂教化弟子(是诸)
                      • 三一行颂结会古今(彼佛)
              • 二二行颂分明判答(我见)
            • 二二行结劝待问(诸人)
    • 二正宗○
    • 三流通○

一序分已竟

法华大成卷二科文

方便品

  • ○二正宗(四)
    • 初方便品至法师品为开佛知见(二)
      • 初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二)
        • 初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二)
          • 初略开三显一(二)
            • 初长行(二)
              • 初寄言叹二智(二)
                • 初明诸佛权实(二)
                  • 初经家提起(尔时)
                  • 二正叹权实(三)
                    • 初双叹二智(诸佛)
                    • 二双释二智(所以)
                    • 三双结二智(成就)
                • 二明释迦权实(三)
                  • 叹权释权(二)
                    • 初叹权智(舍利)
                    • 二释权智(所以)
                  • 二叹实释实(二)
                    • 初叹实智(舍利)
                    • 二释实智(无量)
                  • 三结权结实(二)
                    • 初结权智(舍利)
                    • 二结实智(舍利)
              • 二绝言叹二智(三)
                • 初正绝言叹(止)
                • 二征释绝言(所以)
                • 三释权实相(所谓)
            • 二偈颂(二)
              • 初十七行半颂上长行(二)
                • 初四行颂寄言叹二智(二)
                  • 初二行合颂二佛二智(尔时)
                  • 二二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本从)
                • 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二智(五)
                  • 初半行颂释权实相(如是)
                  • 二半行颂征释绝言(我及)
                  • 三半行颂正绝言叹(是法)
                  • 四十行半颂不知之人(七)
                    • 初一行许信力能解(诸余)
                    • 二一行半拣二乘不知(诸佛)
                    • 三一行拣身子不知(假使)
                    • 四一行半拣大弟子不知(正使)
                    • 五二行拣辟支佛不知(辟支)
                    • 六二行半拣發心菩萨不知(新發)
                    • 七一行拣不退菩萨不知(不退)
                  • 五一行半颂第一希有唯佛能知(又告)
              • 二三行半略开三显一(二)
                • 初一行半明诸佛显实(舍利)
                • 二二行明释迦开三(告诸)
          • 二腾疑致请(二)
            • 初经家叙疑(尔时)
            • 二当机正请(五)
              • 一初请为自他求决(二)
                • 初长行(二)
                  • 初陈疑(尔时)
                  • 二陈请(我自)
                • 二偈颂(五)
                  • 初三行半颂疑二智(尔时)
                  • 二三行总颂三乘四众疑(无漏)
                  • 三一行半別颂自己疑(于诸)
                  • 四一行別颂三乘疑(佛口)
                  • 五二行总明同疑致请(诸天)
              • 二二止为惊疑不信(尔时)
              • 三二请久植必解(舍利)
              • 四三止谤必堕苦(佛复)
              • 五三请为利根得益(尔时)
        • 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
      • 二法师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
    • 二宝塔天授二品为示佛知见○
    • 三持品至寿量四品为悟佛知见○
    • 四分別功德至常不轻四品为入佛知见○

初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已竟

  • ○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三)
    • 初法说一周被上根(五)
      • 初正法说(二)
        • 初长行(三)
          • 初许说(尔时)
          • 二受旨(舍利)
          • 三正说(二)
            • 初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智(二)
              • 初总明诸佛(四)
                • 初叹法希有(佛告)
                • 二说无虗妄(舍利)
                • 三开方便门(舍利)
                • 四示真实相(四)
                  • 初标出世意(所以)
                  • 二重征出世意(舍利)
                  • 三正明出世意(二)
                    • 初明大事因缘(诸佛)
                    • 二明会权归实(佛告)
                  • 四总结出世意(舍利)
              • 二別列三世佛(二)
                • 初別明三佛开权显实(三)
                  • 初明过去佛(舍利)
                  • 二明未来佛(舍利)
                  • 三明现在佛(舍利)
                • 二总结诸佛出现大事(舍利)
            • 二明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二智(五)
              • 初开方便(舍利)
              • 二显真实(舍利)
              • 三举五浊释权(二)
                • 初标名显相(舍利)
                • 二乘时开三(舍利)
              • 四拣偽敦信(二)
                • 初拣別真偽(二)
                  • 初不闻不知非真弟子(舍利)
                  • 二闻不信受成增上慢(又舍)
                • 二开除释疑(余佛)
              • 五说无虗妄(舍利)
        • 二偈颂(二)
          • 初四行一句颂上许荅(尔时)
          • 二百十六行三句颂上正法说(二)
            • 初七十三行一句颂四佛章(四)
              • 初三十四行三句颂诸佛(五)
                • 初五行三句颂诸佛开权(诸佛)
                • 二十三行颂诸佛显实(二)
                  • 初三行颂大事因缘(我设)
                  • 二十行颂会权归实(有佛)
                • 三四行半颂诸佛劝信(三)
                  • 初二行半举果劝(若人)
                  • 二二行举因劝(舍利)
                • 四九行半颂诸佛五浊开三(四)
                  • 初一行总明五浊障大(若我)
                  • 二六行別明五浊障大(五)
                    • 初二行明众生浊(我知)
                    • 二一行明命浊(受胎)
                    • 三一行明见浊(入邪)
                    • 四一行烦恼浊(深著)
                    • 五一行明劫浊(于千)
                  • 三一行明为五浊故说小(是故)
                  • 四一行半明为大故施小(我虽)
                • 五二行颂诸佛不虗(我有)
              • 二廿七行半颂过去佛章(二)
                • 初三行略颂开显(过去)
                • 二廿四行半广颂开显(二)
                  • 初一行半总明方便助显(又诸)
                  • 二二十三行別明开显之相(二)
                    • 初二十二行约众善显缘因功德(七)
                      • 初二行约六度明开显(若有)
                      • 二一行约悲恋心明开显(诸佛)
                      • 三四行半约供舍利明开显(诸佛)
                      • 四三行约造佛像明开显(若人)
                      • 五三行半约畵像明开显(彩畵)
                      • 六七行约供塔像明开显(若人)
                      • 七一行约称佛名明开显(若人)
                    • 二一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于诸)
              • 三六行半颂未来佛章(二)
                • 初一行开三(未来)
                • 二五行半显一(三)
                  • 初一行半正明显一(一切)
                  • 二一行明佛本愿(诸佛)
                  • 三三行重明开显(未来)
              • 四四行半颂现在佛章(三)
                • 初一行半标出世意(天人)
                • 二一行颂显实(知第)
                • 三二行颂开权(知众)
            • 二四十三行半颂释迦佛章(二)
              • 初二行总颂开权显实(二)
                • 初一行颂显实(今我)
                • 二一行颂开权(我以)
              • 二四十一行半別颂开显六义(六)
                • 初四行颂五浊(舍利)
                • 二十七行半颂施权(二)
                  • 初六行半念用大乘拟宜不得(三)
                    • 初一行半大乘拟宜(我始)
                    • 二三行众生无机(二)
                      • 初一行障重不堪闻大(众生)
                      • 二二行梵王请佛说法(尔时)
                    • 三二行念欲息化(我即)
                  • 二十一行念同诸佛三乘随宜(二)
                    • 初十行明化得(四)
                      • 初一行明三乘拟宜(寻念)
                      • 二六行半明有小机(二)
                        • 初四行半明诸佛赞善(作是)
                        • 二二行明释迦酧顺(舍利)
                      • 三一行半正明施化(思惟)
                      • 四一行明受行悟入(是名)
                    • 二一行释疑(从久)
                • 三六行颂显实(四)
                  • 初二行大乘机动(舍利)
                  • 二二行一句明佛欢喜(我即)
                  • 三三句正明显实(于诸)
                  • 四一行受行悟入(菩萨)
                • 四五行半颂叹法希有(如三)
                • 五二行半颂不虗(汝等)
                • 六六行颂拣偽敦信(二)
                  • 初三行拣偽(以五)
                  • 二三行敦信(舍利)
      • 二身子领解○
      • 三如来述成○
      • 四与之授记○
      • 五四众欢喜○
    •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
    • 三因缘一周被下根○

一正说法已竟

法华大成卷三科文

譬喻品

  • ○二身子领解(二)
    • 初经家叙置(尔时)
    • 二身子自陈(二)
      • 初长行(五)
        • 初总标闻法得解(今从)
        • 二明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所以)
        • 三明昔日之疑显今日之解(世尊)
        • 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尽断(世尊)
        • 五结成领解自肯成当(身意)
      • 二偈颂(二)
        • 初十六行半颂上长行(四)
          • 初一行颂总标闻法得解(尔时)
          • 二一行昔失今得(昔来)
          • 三六行颂昔疑今解(我处)
          • 四八行颂昔悔今断(我常)
        • 二九行颂领前广略开显之文(初闻)

二身子领解已竟

  • ○三如来述成(三)
    • 初昔曾教大(尔时)
    • 二中忘取小(舍利)
    • 三还为说大(我今)
  • ○四与之授记(二)
    • 初长行(十)
      • 初明时节(舍利)
      • 二明行因(供养)
      • 三明得果(当得)
      • 四明国土(国名)
      • 五明说法(华光)
      • 六明劫号(其劫)
      • 七明众数(彼诸)
      • 八明寿量(舍利)
      • 九转记补处(华光)
      • 十法住久近(舍利)
    • 二偈颂(二)
      • 初十行颂上长行(十)
        • 初一行超颂得果(尔时)
        • 二一行追颂行因(供养)
        • 三一句追颂时节(过无)
        • 四一句超颂劫号(劫名)
        • 五一行半颂国土(世界)
        • 六一行半颂众数(彼国)
        • 七半行颂说法(如是)
        • 八二行颂寿量(佛为)
        • 九一行半颂法住久近(佛灭)
        • 十半行供养舍利(舍利)
      • 二一行半颂结叹(华光)
  • ○五四众庆赞(二)
    • 初长行(二)
      • 初经家叙置(二)
        • 初叙众喜(尔时)
        • 二叙供养(各各)
      • 二四众领解(而作)
    • 二偈颂(二)
      • 初二行颂上长行开显(尔时)
      • 二四行半自述得解回向(我等)

初法说一周被上根已竟

  •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四)
    • 初正说譬喻(二)
      • 初身子代请(三)
        • 初自述得记无疑(尔时)
        • 二兼述同辈有惑(是诸)
        • 三普为四众代请(善哉)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抑扬發起(尔时)
        • 二正说譬喻(二)
          • 初长行(二)
            • 初喻说(二)
              • 初总喻(六)
                • 初长者喻(舍利)
                • 二舍宅喻(其家)
                • 三一门喻(唯有)
                • 四五百人喻(多诸)
                • 五火起喻(堂阁)
                • 六三十子喻(长者)
              • 二別喻(四)
                • 初长者见火喻(长者)
                • 二舍几用车喻(二)
                  • 初舍几(三)
                    • 初长者念救(舍利)
                    • 二诸子不听(父虽)
                    • 三驰戏视父(但东)
                  • 二用车(四)
                    • 初拟宜三车喻(尔时)
                    • 二知子先心喻(父知)
                    • 三叹美三车喻(三)
                      • 初劝修转(而告)
                      • 二示相转(如此)
                      • 三作证转(汝等)
                    • 四适子所愿喻(尔时)
                • 三等赐大车喻(四)
                  • 初父见子免难欢喜喻(是时)
                  • 二诸子索车喻(时诸)
                  • 三等赐诸子大车喻(三)
                    • 初双标子等车等(舍利)
                    • 二广明车等(二)
                      • 初明车之体相(其车)
                      • 二释有车之由(所以)
                    • 三广明心等(二)
                      • 初广心等(而作)
                      • 二释心等(所以)
                  • 四诸子得车欢喜喻(是时)
                • 四长者不虗喻(三)
                  • 初如来垂问(舍利)
                  • 二舍利弗答(二)
                    • 初直答不虗(舍利)
                    • 二申明不虗之意(四)
                      • 初免其火难不虚(是长)
                      • 二结况以重夺轻不虚(况复)
                      • 三不乖本心不虗(世尊)
                      • 四结况过本所望不虗(何况)
                  • 三如来叹善(佛告)
            • 二法合(二)
              • 初合总喻(六)
                • 初合长者喻(舍利)
                • 二合五百人喻(大慈)
                • 三合舍宅喻(而生)
                • 四合三十子喻(为度)
                • 五合火起喻(生老)
                • 六合一门喻(教化)
              • 二合別喻(四)
                • 初合长者见火喻(四)
                  • 初合能见(见)
                  • 二合所见火(诸众)
                  • 三合广前所见(众生)
                  • 四合长者惊怖(舍利)
                • 二合舍几用车喻(二)
                  • 初合舍几(二)
                    • 初合长者念救(舍利)
                    • 二合诸子不听(所以)
                  • 二合用车(二)
                    • 初牒前三喻(舍利)
                    • 二正合用车(四)
                      • 初合拟宜三车(如来)
                      • 二合知子先心(为说)
                      • 三合叹三车希有(三)
                        • 初合示相转(而作)
                        • 二合作证转(我今)
                        • 三合劝修转(汝等)
                      • 四合适子所愿(三)
                        • 初合羊车(舍利)
                        • 二合鹿车(若有)
                        • 三合牛车(若有)
                • 三合等赐大车喻(二)
                  • 初牒前二喻(舍利)
                  • 二次合二喻(二)
                    • 初合诸子免难(如来)
                    • 二合等赐大车(三)
                      • 初合释有车之由(如来)
                      • 二合广明心等(是诸)
                      • 三合广明车等(是诸)
                • 四合长者不虗喻(二)
                  • 初先牒前喻(舍利)
                  • 二正合不虗(如来)
          • 二偈颂○
    • 二四子领解○
    • 三如来述成○
    • 四与之授记○
  • ○二偈颂(二)
    • 初一百行颂上长行(二)
      • 初六十五行半颂喻说(二)
        • 初三十三行颂总喻(四)
          • 初一句颂长者喻(佛欲)
          • 二三行一句颂家宅喻(有一)
          • 三二句颂五百人喻(有五)
          • 四二十九行广颂火起(四)
            • 初廿二行颂明地上事喻欲界火起(四)
              • 初明所烧之类(二)
                • 初正明所烧(二)
                  • 初明禽献被烧喻五钝使众生(二)
                    • 初正喻五钝(五)
                      • 初二句颂喻慢使(鸱枭)
                      • 二二句颂喻嗔使(蚖蛇)
                      • 三二行颂喻痴使(守宫)
                      • 四二行颂喻贪使(狐狼)
                      • 五二句颂喻疑使(鬪诤)
                    • 二二句颂结显宅变(其舍)
                  • 二明鬼神被烧喻五利使众生(二)
                    • 初二句总明五利(处处)
                    • 二九行半別明五利(五)
                      • 初三行喻邪见(夜叉)
                      • 二二行半喻戒禁取(鸠槃)
                      • 三一行半喻身见(复有)
                      • 四半行喻见取(复有)
                      • 五二行喻边见(复有)
                • 二一行半总结所烧(夜叉)
              • 二一行明火起之由(是朽)
              • 三二行明起火之势(于后)
              • 四一行半明被烧之相(诸鬼)
            • 二三行半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四)
              • 初一行明所烧之类(恶兽)
              • 二一句明火起之由(薄福)
              • 三一句明火烧之势(为火)
              • 四二行明被烧之相(共相)
            • 三二行半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二)
              • 初一行明所烧之类(蜈蚣)
              • 二一行半明所烧之相(鸠槃)
            • 四一行总结众难多端(其宅)
        • 二卅二半行颂別喻(三)
          • 初二行半颂长者见火(三)
            • 初三句颂长者能见(是时)
            • 二一行一句颂所见(汝诸)
            • 三二句颂惊怖(长者)
          • 二十三行颂舍几用车喻(二)
            • 初五行半颂舍几(三)
              • 初四行半颂长者念救(方宜)
              • 二三句颂诸子不听(诸子)
              • 三一句颂驰戏视父(嬉戏)
            • 二七行半颂用车(三)
              • 初三行颂拟宜三车(是时)
              • 二三行颂叹美三车希有(告诸)
              • 三一行半颂适子所愿(诸子)
          • 三十七行颂等赐大车喻(四)
            • 初五行颂免难欢喜(长者)
            • 二三行颂诸子索车(尔时)
            • 三七行半颂等赐大车(长者)
            • 四一行半颂得事欢喜(诸子)
      • 二三十四行半颂法合○
    • 二六十五行补颂二义○

一喻说已竟

  • ○二卅四行半颂法合(二)
    • 初四行颂合总喻(告舍)
    • 二三十行半颂合別喻(四)
      • 初三行颂合长者见火(如来)
      • 二四行颂合舍几用车(二)
        • 初一行颂合舍几(虽复)
        • 二三行颂合用车(以是)
      • 三八行颂合等赐大车(二)
        • 初五行颂合等赐(汝舍)
        • 二三行颂合欢喜(得如)
      • 四十五行半颂合无虗妄(二)
        • 初三行半颂合不虗章门(告舍)
        • 二十二行颂合不虗(三)
          • 初二行释同皆是子理应平等(若有)
          • 二七行释不能受大乃说三乘(若人)
          • 三三行明后若堪能还与其大(其实)

初颂上长行已竟

法华大成卷四科文

  • ○二六十五行补颂二义(二)
    • 初九行半颂叹法希有(五)
      • 初一行颂上三世诸佛说无分別法(汝舍)
      • 二二句颂上诸佛出兴悬远说是法复难(在所)
      • 三四行颂上闻法欢喜赞乃至过于优昙华(若有)
      • 四一行颂上多劫闻法难(斯法)
      • 五三行颂上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一切)
    • 二五十五行半颂拣偽敦信(二)
      • 初卅六行半颂拣偽(四)
        • 初二行嘱其非机莫说(又舍)
        • 二四行半明其谤毁罪因(若人)
        • 三二十八行示其毁谤罪报(三)
          • 初一行半明地狱报(其人)
          • 二十行半明畜生报(从地)
          • 三十六行明人报(若得)
        • 四二行结其大悲莫说(告舍)
      • 二十九行颂敦信(二)
        • 初十七行勅其是机应说(五)
          • 初三行颂过现一对(若有)
          • 二二行半上下一对(若人)
          • 三三行内外一对(又舍)
          • 四三行半自他一对(若人)
          • 五五行始终一对(若有)
        • 二二行结其大慈与传(告舍)

二正说譬喻开三显一已竟

信解品

  • ○二中根领解(二)
    • 初经家叙喜(二)
      • 初内喜(尔时)
      • 二外仪(即从)
    • 二自陈领解(二)
      • 初长行(二)
        • 初法中略说(二)
          • 初明昔日不求(三)
            • 初正明不求(我等)
            • 二释不求之意(世尊)
            • 三征不喜乐之意(所以)
          • 二明今日庆得(我等)
        • 二喻中广明(二)
          • 初喻说(二)
            • 初启發(世尊)
            • 二说喻(四)
              • 初父子相失喻(四)
                • 初子背父而逃走(二)
                  • 初背父而去(譬若)
                  • 二向本而还(年既)
                • 二父求子而中止(二)
                  • 初求子不得(其父)
                  • 二中止一城(中止)
                • 三覔衣食而渐还(二)
                  • 初到城之由(时贫)
                  • 二遂到父城(遂到)
                • 四虑家业以无传(二)
                  • 初念失子苦(父等)
                  • 二念得子乐(复作)
              • 二父子相见喻(二)
                • 初子见父喻(四)
                  • 初见父之由(世尊)
                  • 二见父之处(住立)
                  • 三见父之相(踞师)
                  • 四见父避去(穷子)
                • 二父见子喻(四)
                  • 初见子之处(时富)
                  • 二见子便识(见子)
                  • 三见子欢喜(心大)
                  • 四见子适愿(即作)
              • 三遣使追诱喻(二)
                • 初即遣傍人追(三)
                  • 初强追将还(即遣)
                  • 二执急闷绝(于时)
                  • 三暂放得喜(四)
                    • 初愍痴命放(父遥)
                    • 二征释放意(所以)
                    • 三使者正放(使者)
                    • 四喜往贫里(穷子)
                • 二密遣二人诱(四)
                  • 初徐诱除粪(尔时)
                  • 二他日遥见(又以)
                  • 三亲劝安意(三)
                    • 初劝修转(语诸)
                    • 二示相转(后复)
                    • 三作证转(所以)
                  • 四欣遇久住(尔时)
              • 四领付家业喻(二)
                • 初领家业(二)
                  • 初心相体信(二)
                    • 初明体信(过是)
                    • 二犹居本位(然其)
                  • 二命领家业(二)
                    • 初父命子知家事(四)
                      • 初明时节(世尊)
                      • 二命知家事(语穷)
                      • 三诫令体心(我心)
                      • 四勅无漏失(宜加)
                    • 二子受命领知家业(四)
                      • 初正受佛命领知众宝(尔时)
                      • 二心无希取自甘无分(而无)
                      • 三未舍劣心犹居本处(然其)
                      • 四鄙弃先心欲求大道(复经)
                • 二付家业(二)
                  • 初正付家业(四)
                    • 初付业时节(临欲)
                    • 二集众为证(而命)
                    • 三结会父子(即自)
                    • 四正付家业(今我)
                  • 二得付欢喜(世尊)
          • 二法合○
      • 二偈颂○

一喻说已竟

  • ○二法合(四)
    • 初合父子相失(世尊)
    • 二合父子相见(如来)
    • 三合遣使追诱喻(二)
      • 初合傍人追(世尊)
      • 二合二人诱(三)
        • 初合徐诱除粪(今日)
        • 二合欣遇久住(既得)
        • 三合他日遥见(然世)
    • 四合领付家业(二)
      • 初合领家业(世尊)
      • 二合付家业(今我)
  • ○二偈颂(二)
    • 初七十三行半颂上长行(二)
      • 初二行颂略法说(尔时)
      • 二七十一行半颂喻说(二)
        • 初四十一行颂喻说(四)
          • 初十三行颂父子相失(四)
            • 初一行半颂子背父而逃走(譬如)
            • 二七行颂父求子而中止(其父)
            • 三二行超颂虑家业以无传(而年)
            • 四二行半追颂覔衣食而渐还(尔时)
          • 二七行半颂父子相见(二)
            • 初六行半颂子见父(佣贫)
            • 二一行颂父见子(长者)
          • 三十行半颂遣使追诱(二)
            • 初三行颂即遣傍人追(即勅)
            • 二七行半颂密遣二人诱(三)
              • 初三行颂徐诱除粪(即以)
              • 二二行颂他日遥见(长者)
              • 三二行半颂亲劝安意(方便)
          • 四十行颂领付家业(二)
            • 初三行半颂领家业(长者)
            • 二六行半颂上付家业(欲与)
        • 二三十行半颂法合(三)
          • 初半行颂合父子相失相见(佛亦)
          • 二一行半颂合遣使追诱(未曾)
          • 三二十八行广颂合领付家业(二)
            • 初十八行半颂合领家业(二)
              • 初六行颂合领家业(佛勅)
              • 二十二行半颂合无希取(二)
                • 初二行正明无希取(如彼)
                • 二十行半增明无希取之意(三)
                  • 初二行标不喜大(我等)
                  • 二六行征释所以(所以)
                  • 三二行半结无希取(我等)
            • 二十行合付家业(二)
              • 初三行颂合付家业(如富)
              • 二七行颂合得付欢喜(我等)
    • 二十三行叹佛恩德(三)
      • 初六行半叹佛大恩莫能报(世尊)
      • 二二行半叹佛实智不思议(诸佛)
      • 三四行叹佛权智度众生(诸佛)

二中根领解已竟

法华大成卷五科文

药草喻品

  • ○三如来述成(二)
    • 初略述成(二)
      • 初双叹善哉(尔时)
      • 二领所不及(如来)
    • 二广述成(二)
      • 初长行(二)
        • 初述成开三显一(二)
          • 初法说(二)
            • 初举不虗以劝信(迦叶)
            • 二正述开三显一(二)
              • 初约教明开显(于一)
              • 二约智明开显(如来)
          • 二喻说(二)
            • 初喻说(二)
              • 初有差別喻(六)
                • 初土地喻(迦叶)
                • 二卉木喻(所生)
                • 三密云喻(密云)
                • 四澍雨喻(一时)
                • 五受润喻(其泽)
                • 六增长喻(诸树)
              • 二无差別喻(三)
                • 初一地所生喻(虽一)
                • 二一雨所润喻(一雨)
                • 三三草二木喻(而诸)
            • 二法合(二)
              • 初合有差別喻(二)
                • 初正合六喻(六)
                  • 初合密云喻(迦叶)
                  • 二合澍雨喻(三)
                    • 初唱号令知(于大)
                    • 二弘誓知见(未度)
                    • 三召机来听(汝等)
                  • 三合土地喻(尔时)
                  • 四合卉木喻(如来)
                  • 五合受润喻(随其)
                  • 六合增长喻(是诸)
                • 二提喻帖合(如彼)
              • 二合无差別喻(五)
                • 初无差別法众生蒙润不知(如来)
                • 二唯有如来如实知之(所以)
                • 三举喻帖合众生不知(如彼)
                • 四牒前结释如来能知(如来)
                • 五释疑(佛知)
        • 二复宗称叹(汝等)
      • 二偈颂(二)
        • 初四行颂上法说(二)
          • 初半行颂法王不虗(尔时)
          • 二三行半颂开权显实(随众)
        • 二五十行半颂喻说(二)
          • 初十行半颂上喻说(二)
            • 初九行半颂有差別(六)
              • 初三行颂密云喻(迦叶)
              • 二一行颂澍雨喻(其雨)
              • 三一句颂土地喻(山川)
              • 四二句颂卉木喻(幽邃)
              • 五二行三句颂受润喻(大小)
              • 六二行颂增长喻(一切)
            • 二一行颂无差別(如其)
          • 二四十行颂法合(二)
            • 初三十五行颂合有差別(六)
              • 初一行颂合密云(佛亦)
              • 二八行半颂合澍雨(三)
                • 初三行颂唱号令归(既出)
                • 二一行半颂四弘度生(充润)
                • 三四行颂召机来听(诸天)
              • 三四行颂合土地(我观)
              • 四二行颂合卉木(贵贱)
              • 五十一行颂合受润(三)
                • 初一行总明受润(一切)
                • 二七行別明受润(或处)
                • 三三行总结能润所润(佛平)
              • 六八行半颂合增长(二)
                • 初二行总领增长(我雨)
                • 二六行半別颂增长(诸佛)
            • 二五行颂合无差別(如是)

三如来述成已竟

授记品

  • ○四授四子记(二)
    • 初正与中根授劫国庄严记(二)
      • 初授迦叶记(二)
        • 初长行(五)
          • 初行因(尔时)
          • 二得果(于最)
          • 三劫国(国名)
          • 四寿命正像(佛寿)
          • 五国净眷属(国界)
        • 二偈颂(五)
          • 初四行颂因行(尔时)
          • 二半行颂得果(于最)
          • 三六行颂国净眷属(其土)
          • 四一行半颂寿命正像(其佛)
          • 五半行颂总结(光明)
      • 二授三子记(二)
        • 初三子请记(四)
          • 初请记(尔时)
          • 二说喻(如从)
          • 三法合(我等)
          • 四总结(大雄)
        • 二如来与记(三)
          • 初授须菩提记(二)
            • 初长行(四)
              • 初行因(尔时)
              • 二得果(于最)
              • 三劫国严净(劫名)
              • 四寿命正像(佛寿)
            • 二偈颂(四)
              • 初一行诫听(尔时)
              • 二三行颂行因得果(我大)
              • 三六行半颂劫国严净(其佛)
              • 四一行半颂寿命正像(其佛)
          • 二授迦旃延记(二)
            • 初长行(四)
              • 初行因(尔时)
              • 二得果(当得)
              • 三国净眷属(其土)
              • 四寿命正像(佛寿)
            • 二偈颂(三)
              • 初一行诫听(尔时)
              • 二二行三句颂行因得果(是迦)
              • 三三行一句颂国净眷属(国土)
          • 三授目连记(二)
            • 初长行(五)
              • 初行因(尔时)
              • 二得果(当得)
              • 三劫国(劫名)
              • 四国净眷属(其土)
              • 五寿命正像(佛寿)
            • 二偈颂(四)
              • 初四行半颂行因(尔时)
              • 二二行颂得果寿命(渐渐)
              • 三二行半颂眷属众多(常为)
              • 四一行颂正像(佛灭)
    • 二二行半颂许为下根作宿世因缘(我诸)

四授四子记已竟

二喻说一周被中根已竟

化城喻品

  • ○三因缘一周被下根(二)
    • 初正说因缘(二)
      • 初明知见久远(二)
        • 初长行(三)
          • 初明所见事(佛告)
          • 二喻明久远(譬如)
          • 三见昔如今(我以)
        • 二偈颂(三)
          • 初一行颂所见事(尔时)
          • 二四行颂喻明久远(如人)
          • 三二行颂见昔如今(如来)
      • 二明宿世因缘(二)
        • 初长行(二)
          • 初明结缘之由(二)
            • 初明结缘远由(二)
              • 初明大通智佛成道(五)
                • 初佛寿长远(佛告)
                • 二成道前事(二)
                  • 初明所经时节(其佛)
                  • 二明诸天供养(尔时)
                • 三正明成道(诸比)
                • 四眷属供养(二)
                  • 初长行明亲近供养(其佛)
                  • 二偈颂叹庆(三)
                    • 初三行半叹佛因果(以偈)
                    • 二三行庆己所遇(今者)
                    • 三一行半总结(今佛)
                • 五请转法轮(尔时)
              • 二明十方梵王请法(二)
                • 初威光照动(佛告)
                • 二十方梵请(二)
                  • 初明九方(四)
                    • 初东方云集(七)
                      • 初智佛现瑞(尔时)
                      • 二梵众惊骇(诸梵)
                      • 三互相问决(是时)
                      • 四寻光见佛(尔时)
                      • 五广陈供养(即时)
                      • 六请转法轮(尔时)
                      • 七默然允许(尔时)
                    • 二东南方云集(七)
                      • 初智佛现瑞(又诸)
                      • 二梵众惊骇(昔所)
                      • 三互相问决(即各)
                      • 四寻光见佛(尔时)
                      • 五广陈供养(时诸)
                      • 六请转法轮(尔时)
                      • 七默然允许(尔时)
                    • 三南方云集(七)
                      • 初智佛现瑞(又诸)
                      • 二梵众惊骇(昔所)
                      • 三互相问决(即各)
                      • 四寻光见佛(尔时)
                      • 五广陈供养(时诸)
                      • 六请转法轮(尔时)
                      • 七默然允许(尔时)
                    • 四总明六方云集(西南)
                  • 二明上方云集(六)
                    • 初智佛现瑞(尔时)
                    • 二梵众惊骇(昔所)
                    • 三互相问决(即各)
                    • 四寻光见佛(尔时)
                    • 五广陈供养(时诸)
                    • 六请转法轮(尔时)
            • 二明结缘近由(二)
              • 初转半字教(三)
                • 初智佛受请(尔时)
                • 二正转教法(二)
                  • 初说四谛法(即时)
                  • 二说因缘法(及广)
                • 三闻法得道(佛于)
              • 二转满字教(七)
                • 初王子出家(尔时)
                • 二请转法轮(俱白)
                • 三所将人众出家(尔时)
                • 四受请说经(尔时)
                • 五时众有解不解(说是)
                • 六说经时节(佛说)
                • 七说已入定(说此)
          • 二正明结缘(二)
            • 初法说结缘(三)
              • 初明昔供结缘(三)
                • 初王子覆讲(是时)
                • 二众得利益(一一)
                • 三出定称叹(二)
                  • 初正叹希有(大通)
                  • 二劝物亲近(汝等)
              • 二明中间值遇(佛告)
              • 三明今还为说(二)
                • 初会结古今(二)
                  • 初会师古今(诸比)
                  • 二会弟子古今(二)
                    • 初正会(二)
                      • 初受大后退(诸比)
                      • 二正会古今(尔时)
                    • 二释疑(我灭)
                • 二正说法华(三)
                  • 初时众清净(诸比)
                  • 二正说法华(便集)
                  • 三释疑(比丘)
            • 二喻说结缘(二)
              • 初喻说(二)
                • 初明导师喻(五)
                  • 初五百由旬喻(譬如)
                  • 二险难恶道喻(险难)
                  • 三多众人喻(若有)
                  • 四欲过恶道喻(欲过)
                  • 五有一导师喻(将导)
                • 二明将导喻(三)
                  • 初所将人众喻(将导)
                  • 二中路懈退喻(二)
                    • 初退大(三)
                      • 初中路懈退(所将)
                      • 二白导师言(白导)
                      • 三不复前进(不能)
                    • 二接小(四)
                      • 初多诸方便(导师)
                      • 二伤其失宝(而作)
                      • 三化作一城(作是)
                      • 四欢喜入城(是时)
                  • 三灭化城至宝所喻(尔时)
              • 二法合(二)
                • 初正合(二)
                  • 初合导师喻(诸比)
                  • 二合将导喻(二)
                    • 初退大接小(若众)
                    • 二合灭城至宝所(若众)
                • 二举喻帖合(如彼) 一长行已竟
        • 二偈颂○
      • 二正明授记○
  • ○二偈颂(二)
    • 初廿二行半颂结缘之由(二)
      • 初十二行颂远由(二)
        • 初六行颂大通成道(尔时)
        • 二六行颂十方梵请(世尊)
      • 二十行颂近由(二)
        • 初五行颂转半字教(无量)
        • 二五行半颂转满字教(时十)
    • 二二十七行颂正结缘(二)
      • 初八行颂法说结缘(三)
        • 初三行颂昔日结缘(是诸)
        • 二一行颂中间值遇(彼佛)
        • 三四行颂今还为说(是十)
      • 二十九行颂喻说结缘(二)
        • 初十一行半颂喻说(二)
          • 初三行颂导师喻(譬如)
          • 二八行半颂将导喻(二)
            • 初六行颂中路权立化城(众人)
            • 二二行半颂灭城引至宝所(导师)
        • 二七行半颂法合(二)
          • 初六行半正颂法合(二)
            • 初二句颂合导师喻(我亦)
            • 二六行颂合将导喻(二)
              • 初一行颂合懈退(见诸)
              • 二四行颂合灭城至宝所(既知)
          • 二一行颂举喻帖合(诸佛)

初正说因缘已竟

法华大成卷六科文

五百弟子受记品

  • ○二正明授记(二)
    • 初授千二百记(二)
      • 初授满慈记(二)
        • 初经家序其默念领解(四)
          • 初序得解之由(尔时)
          • 二序得解欢喜(得未)
          • 三序默念领解(而作)
          • 四念發迹请记(唯佛)
        • 二如来与之述成授记(二)
          • 初长行(二)
            • 初述本迹(三)
              • 初约释迦世行因發迹(二)
                • 初举示其人(尔时)
                • 二發迹显本(我常)
              • 二约过去世显其本行(汝等)
              • 三约三世佛所述其修因(诸比)
            • 二与授记(三)
              • 初明因圆果满(渐渐)
              • 二明国土严净(四)
                • 初国土严净(其佛)
                • 二纯是善道(无诸)
                • 三三乘众多(有无)
                • 四总结庄严(其佛)
              • 三明劫寿法塔(劫名)
          • 二偈颂(二)
            • 初十四行颂發迹显本(二)
              • 初七行总發诸声闻本迹(五)
                • 初一行总标为行难思(尔时)
                • 二一行明垂迹之由(知众)
                • 三二行明垂迹利益(以无)
                • 四二行明内秘外现(内秘)
                • 五一行结略抑广(我若)
              • 二七行颂發满慈本迹(今此)
            • 二七行半颂与之授记(三)
              • 初一行颂因圆果满(供养)
              • 二三句颂劫国名号(其国)
              • 三五行三句颂国土严净(菩萨)
      • 二授千二百记(三)
        • 初默念请记(尔时)
        • 二如来与记(二)
          • 初长行(三)
            • 初许记二千(佛知)
            • 二別授陈如(于此)
            • 三別记五百(其五)
          • 二偈颂(二)
            • 初九行半颂陈如五百名号(尔时)
            • 二一行半总颂一切声闻记(迦叶)
        • 三五百领解(二)
          • 初长行(二)
            • 初经家叙喜(尔时)
            • 二自陈领解(二)
              • 初法说(二)
                • 初悔得少为足(世尊)
                • 二责根钝难悟(今乃)
              • 二喻说(二)
                • 初喻说(二)
                  • 初醉卧不觉喻(世尊)
                  • 二亲友觉悟喻(于后)
                • 二法合(二)
                  • 初合醉卧不觉喻(佛亦)
                  • 二合亲友觉悟喻(一切)
          • 二偈颂(二)
            • 初一行半颂得解欢喜(尔时)
            • 二十一行颂自陈领解(二)
              • 初一行颂法说(于无)
              • 二十行颂喻说(二)
                • 初六行颂喻说(二)
                  • 初四行颂醉卧不觉喻(譬如)
                  • 二二行颂二友觉悟喻(与珠)
                • 二四行颂法合(我等) 初授千二百记已竟
    • 二授二千人记○

授学无学人记品

  • ○二授二千人记(二)
    • 初二千请记(二)
      • 初二人请记(二)
        • 初默念请记(尔时)
        • 二發言请记(二)
          • 初引例(即从)
          • 二引望(又我)
      • 二二千请记(尔时)
    • 二如来授与(二)
      • 初记二人(二)
        • 初记阿难(五)
          • 初长行正与授记(尔时)
          • 二偈颂重明果德(尔时)
          • 三八千菩萨生疑(尔时)
          • 四如来發迹释疑(尔时)
          • 五阿难显本述叹(阿难)
        • 二记罗云(二)
          • 初长行(尔时)
          • 二偈颂(尔时)
      • 二记二千(三)
        • 初长行授记(尔时)
        • 二偈颂重明(尔时)
        • 三得记欢喜(尔时)

初说三周法授三根记已竟

法师品

  • ○二叹持经人与所持法(二)
    • 初叹美五种持经之人(二)
      • 初长行(四)
        • 初明广记现在(二)
          • 初拣出人类(尔时)
          • 二普为授记(如是)
        • 二明悬记未来(佛告)
        • 三明现未功报(二)
          • 初现在法师功报(三)
            • 初明法师供养(若复)
            • 二明法师功报(药王)
            • 三明法师悲愿(药王)
          • 二未来法师功报(二)
            • 初明法师说经(若是)
            • 二明法师功报(当知)
        • 四明逆顺罪福(二)
          • 初明逆者得罪(药王)
          • 二明顺者得福(药王)
      • 二偈颂(五)
        • 初二行颂奖劝(尔时)
        • 二四行颂现在功报(若有)
        • 三三行颂未来功报(吾灭)
        • 四六行颂逆顺罪福(二)
          • 初二行颂逆者得罪(若于)
          • 二四行颂顺者得福(有人)
        • 五一行结叹此经尊妙(药王)
    • 二叹美五种所持之法(二)
      • 初长行(二)
        • 初叹经法(五)
          • 初约法叹(尔时)
          • 二约人叹(药王)
          • 三约处叹(药王)
          • 四约因叹(药王)
          • 五约果叹(五)
            • 初明近果(其有)
            • 二明譬喻(药王)
            • 三明法合(菩萨)
            • 四征释近意(所以)
            • 五明拣非(药王)
        • 二示方轨(二)
          • 初示方轨(三)
            • 初标章(药王)
            • 二解释(如来)
            • 三劝修(安住)
          • 二明利益(药王)
      • 二偈颂(三)
        • 初一行颂总劝(尔时)
        • 二十六行半颂长文(四)
          • 初一行半颂譬喻(如人)
          • 二二行半颂法合(药王)
          • 三三行半颂示方轨(若人)
          • 四九行颂利益(我人)
        • 三一行颂结劝(若亲)

初开佛知见一大科已竟

见宝塔品

  • ○二示佛知见(二)
    • 初宝塔出现显示实相(二)
      • 初长行(三)
        • 初宝塔涌现(六)
          • 初塔现之相(尔时)
          • 二诸天供养(三十)
          • 三多宝称赞(尔时)
          • 四时众惊恠(尔时)
          • 五乐说请问(尔时)
          • 六如来垂答(三)
            • 初答第二问(尔时)
            • 二答第一问(彼佛)
            • 三答第三问(其佛)
        • 二分身远集(七)
          • 初乐说请见多宝(是时)
          • 二佛告分身应集(佛告)
          • 三乐说请集分身(大乐)
          • 四如来放光远召(尔时)
          • 五诸佛告众同来(尔时)
          • 六严净堪忍国界(三)
            • 初变娑婆一界(时娑)
            • 二更变八方世界(时释)
            • 三更变八方世界(释迦)
          • 七与欲开此宝塔(五)
            • 初诸佛问讯说欲(是时)
            • 二释迦右指开塔(尔时)
            • 三四众一同见闻(即时)
            • 四二佛分座并坐(尔时)
            • 五四众默念请加(尔时)
        • 三释迦唱募(以大)
      • 二偈颂(三)
        • 初三行半颂宝塔涌现(尔时)
        • 二八行半颂分身远集(又我)
        • 三三十六行颂释迦唱募(二)
          • 初八行半举三佛以劝持经(三)
            • 初一行半颂募覔其人(告诸)
            • 二三行举三佛以劝(其多)
            • 三四行释上劝意(其有)
          • 二廿七行半举难持以坚誓愿(二)
            • 初二十行正举劝持(三)
              • 初一行颂诫劝(诸善)
              • 二十七行颂正劝(六)
                • 初五行颂无愿说难(诸余)
                • 二二行颂无愿书难(假使)
                • 三二行颂无愿读难(若以)
                • 四二行颂无愿持难(假使)
                • 五三行颂无愿听难(若持)
                • 六三行颂无愿奉难(若人)
              • 三二行颂结劝(我为)
            • 二七行半总释劝意(诸善)
    • 二难易得果证法平等(二) 提婆达多品
      • 初明达多通经释迦资之成道(三)
        • 初师弟原委(二)
          • 初长行(四)
            • 初明求法时节(尔时)
            • 二正明求法(二)
              • 初明發愿(于多)
              • 二明修行(二)
                • 初明六度行满(为欲)
                • 二明推求妙法(时世)
            • 三求得法师(时有)
            • 四受法奉行(王闻)
          • 二偈颂(五)
            • 初二句颂求法时节(尔时)
            • 二一行半颂正明求法(虽作)
            • 三一行半颂求得法师(时有)
            • 四二行颂受法奉行(时王)
            • 五二行结证劝信(普为)
        • 二结会古今(二)
          • 初正结会古今(佛告)
          • 二明师弟功满(二)
            • 初明弟子功报圆满(由提)
            • 二明法师妙果当成(三)
              • 初正明得果(告诸)
              • 二明果后化度(时天)
              • 三明灭后利益(时天)
        • 三劝信生善(佛告)
      • 二文殊弘经龙女因之成佛(二)
        • 初明文殊通经(五)
          • 初智积请退(于时)
          • 二释迦止之(释迦)
          • 三文殊寻来(尔时)
          • 四智积请问(智积)
          • 五文殊垂答(文殊)
        • 二明通经利益(十)
          • 初智积偈问(尔时)
          • 二文殊略答(文殊)
          • 三问有得果(智积)
          • 四答有其人(文殊)
          • 五智积疑问(智积)
          • 六龙女释疑(言论)
          • 七挟权难问(时舍)
          • 八献珠除疑(二)
            • 初献珠以表圆解(尔时)
            • 二果满正除众疑(当时)
          • 九时众得益(尔时)
          • 十会众默然(智积)

二示佛知见已竟

持品

  • ○三悟佛知见(二)
    • 初因迹门弟子通经(二)
      • 初明持经(二)
        • 初明受持(三)
          • 初菩萨奉命此土弘经(尔时)
          • 二声闻發愿他土弘经(尔时)
          • 三六千比丘尼众请记(三)
            • 初波阇波提请记(二)
              • 初请记(尔时)
              • 二与记(于时)
            • 二耶输陀罗请记(二)
              • 初请记(尔时)
              • 二与记(佛告)
            • 三尼众领解發愿(尔时)
        • 二明劝持(二)
          • 初长行(二)
            • 初如来目视(尔时)
            • 二菩萨發愿(是诸)
          • 二偈颂(三)
            • 初十七行广明忍难(二)
              • 初一行总明恶世弘经(即时)
              • 二十六行广明所忍之境(四)
                • 初一行总明忍恶(有诸)
                • 二三行三句邪慢行事(恶世)
                • 三五行三句出过谤毁(好出)
                • 四五行半敬佛忍难(浊劫)
            • 二二行略明通经(诸聚)
            • 三一行总结誓愿(我于) 初明持经已竟
      • 二示方执○
    • 二發本门弟子通经○

法华大成卷七科文

安乐行品

  • ○二示方轨(二)
    • 初文殊请问(二)
      • 初叹深位如是弘经(尔时)
      • 二问浅行云何宣说(世尊)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总标章门(佛告)
      • 二详释四行(四)
        • 初身安乐(二)
          • 初长行(二)
            • 初总标行近(一者)
            • 二別释行近(二)
              • 初释行处(二)
                • 初明事行(文殊)
                • 二明理行(又复)
              • 二释近处(二)
                • 初明事行(二)
                  • 初明远(十)
                    • 初远豪势(云何)
                    • 二远邪人(不亲)
                    • 三远险戏(亦不)
                    • 四远恶人(又不)
                    • 五远二乘(又不)
                    • 六远欲想(文殊)
                    • 七远不男(亦复)
                    • 八远危害(不独)
                    • 九远讥嫌(若为)
                    • 十远畜养(不乐)
                  • 二明近(常好)
                • 二明理行(复次)
          • 二偈颂(二)
            • 初二十三行颂上长行(二)
              • 初十五行颂二处事行(尔时)
              • 二八行颂二处理行(二)
                • 初二行半颂行处理行(又复)
                • 二五行半颂近处理行(一切)
            • 二五行三句结明行成(若有)
        • 二口安乐(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章(又文)
            • 二释行法(二)
              • 初明止行(若口)
              • 二明说行(善修)
          • 二偈颂(二)
            • 初十一行半颂上长行(二)
              • 初七行半颂止行(尔时)
              • 二四行颂观行(昼夜)
            • 二五行颂结明行成(我灭)
        • 三意安乐(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章(又文)
            • 二释行法(三)
              • 初释止行(无怀)
              • 二明观行(当于)
              • 三结行成(文殊)
          • 二偈颂(三)
            • 初二行颂止行(尔时)
            • 二三行颂观行(是佛)
            • 三一行颂行成(第三)
        • 四誓愿安乐(二)
          • 初长行(二)
            • 初明行法(三)
              • 初标章(又文)
              • 二释行法(于在)
              • 三结行成(二)
                • 初明行成无过(文殊)
                • 二明行成利益(常为)
            • 初叹经法(二)
              • 初法说(文殊)
              • 二喻说(二)
                • 初不与珠喻(二)
                  • 初喻说(文殊)
                  • 二法合(文殊)
                • 二与珠喻(二)
                  • 初喻说(文殊)
                  • 二法合(如来)
          • 二偈颂(二)
            • 初十四行半颂上长行(二)
              • 初四行颂释行法(尔时)
              • 二十行半叹经法(二)
                • 初四行颂喻说(二)
                  • 初三行颂不与珠喻(譬如)
                  • 二一行颂与珠喻(如有)
                • 二六行半颂法合(二)
                  • 初三行半颂合不与珠喻(如来)
                  • 二三行颂合与珠喻(既知)
            • 二二十三行总结行成(三)
              • 初一行半结劝四行(我灭)
              • 二二十行半颂行成感征(二)
                • 初四行半明三障感报(三)
                  • 初一行报障清净(读是)
                  • 二二句业障清净(不生)
                  • 三三行烦恼清净(众生)
                • 二十六行明梦境征相(六)
                  • 初一行半梦诸佛说法(若于)
                  • 二一行梦八部围绕(又见)
                  • 三二句梦自身说法(自见)
                  • 四六行半梦闻法得记(又见)
                  • 五一行半梦修禅见佛(又见)
                  • 六五行梦八相成道(诸佛)
              • 三一行总结利益(若后)

初因迹门弟子通经已竟

从地涌出品

  • ○二發本门弟子通经(三)
    • 初从地涌出(三)
      • 初他土菩萨请命(尔时)
      • 二如来止他召此(尔时)
      • 三下方菩萨涌出(二)
        • 初经家叙相(五)
          • 初地裂涌出(佛说)
          • 二菩萨身相(是诸)
          • 三菩萨住处(先尽)
          • 四闻召故来(是诸)
          • 五眷属众多(一一)
        • 二赞叹问讯(五)
          • 初海众赞叹(是诸)
          • 二上首问讯(是菩)
          • 三佛答安乐(尔时)
          • 四偈颂随喜(尔时)
          • 五如来述叹(尔时)
    • 二弥勒疑问(二)
      • 初此土菩萨疑(二)
        • 初长行疑念(尔时)
        • 二偈颂正问(五)
          • 初一行一句问从所来(无量)
          • 二一行三句问何缘来(以何)
          • 三九行叙数无量(一一)
          • 四二行问师是谁(是诸)
          • 五五行半请答原委(如是)
      • 二他土菩萨疑(尔时)
    • 三如来详答(二)
      • 初诫听(二)
        • 初长行(尔时)
        • 二偈颂(尔时)
      • 二正答(二)
        • 初略开近显远(二)
          • 初开近显远(二)
            • 初长行(二)
              • 初答师弟(尔时)
              • 二答处所(此诸)
            • 二偈颂(二)
              • 初五行半颂长行(尔时)
              • 二三行动执生疑(我于)
          • 二因疑更请(二)
            • 初长行(二)
              • 初疑念(尔时)
              • 二陈请(二)
                • 初法说(三)
                  • 初执近疑远(即白)
                  • 二执远疑近(世尊)
                  • 三结其难信(世尊)
                • 二喻说(二)
                  • 初喻说(譬如)
                  • 二法合(三)
                    • 初合成道近喻(佛亦)
                    • 二合所化多喻(而此)
                    • 三合难信请答(三)
                      • 初举佛语(今日)
                      • 二明请意(我等)
                      • 三正请答(唯然)
            • 二偈颂(二)
              • 初五行颂法说(尔时)
              • 二九行颂喻说(二)
                • 初二行颂喻说(譬如)
                • 二七行颂法合(三)
                  • 初二句颂合成道近喻(世尊)
                  • 二三行半颂合所化多喻(是诸)
                  • 三三行颂合难信请答(我等)
        • 二广开近显远(二) 寿量品
          • 初诫信(三)
            • 初三诫(尔时)
            • 二三请(是时)
            • 三重请重诫(复言)
          • 二正答(二)
            • 初长行(二)
              • 初法说(二)
                • 初三世益物(二)
                  • 初明过去益物(二)
                    • 初出执近之情(如来)
                    • 二明破近显远(二)
                      • 初显远举喻(二)
                        • 初正明显远(然善)
                        • 二举喻格量(三)
                          • 初举喻难问(譬如)
                          • 二答其难知(弥勒)
                          • 三合显长远(尔时)
                      • 二过去益物(三)
                        • 初益物之处(自从)
                        • 二拂迹中疑(诸菩)
                        • 三正明益物(二)
                          • 初明感应(诸善)
                          • 二明施化(处处)
                  • 二明现在益物(二)
                    • 初明机感(诸善)
                    • 二明应化(二)
                      • 初非生现生(二)
                        • 初明非生现生(为是)
                        • 二明现生利益(二)
                          • 初明益物不虗(诸善)
                          • 二征释不虗(二)
                            • 初照理不虗(所以)
                            • 二称机不虗(以诸)
                      • 二非灭现灭(二)
                        • 初明非灭现灭(二)
                          • 初本实不灭(如是)
                          • 二迹中唱灭(然今)
                        • 二明现灭利益(二)
                          • 初不灭众生有损(二)
                            • 初不灭有损(所以)
                            • 二释有损意(若见)
                          • 二唱灭于物有益(二)
                            • 初叹佛难值(是故)
                            • 二征释难值(所以)
                • 二总结不虗(又善)
              • 二喻说(二)
                • 初喻说(二)
                  • 初良医治子喻(三)
                    • 初医师远行喻(二)
                      • 初喻应化(二)
                        • 初喻应化(譬如)
                        • 二喻机感(其人)
                      • 二喻现灭(以有)
                    • 二还已复去喻(二)
                      • 初喻机感(诸子)
                      • 二喻应化(二)
                        • 初非生现生(二)
                          • 初喻形声二益(二)
                            • 初明形益(是时)
                            • 二明声益(父见)
                          • 二喻利益不虗(其诸)
                        • 二非灭现灭(二)
                          • 初不久应死喻(二)
                            • 初明唱灭之由(余失)
                            • 二正唱应死喻(我今)
                          • 二诸子醒悟喻(二)
                            • 初现灭利益(是时)
                            • 二未来机感(自惟)
                    • 三寻后来归喻(其父)
                  • 二治子实益喻(诸善)
                • 二法合(佛言)
            • 二偈颂(二)
              • 初二十行半颂法说(二)
                • 初十九行半颂三世益物(三)
                  • 初四行颂过去益物(尔时)
                  • 二五行颂现在益物(二)
                    • 初三行颂非生现生(众见)
                    • 二二行颂非灭现灭(以方)
                  • 三十行半颂未来益物(四)
                    • 初一行半颂未来机感(我见)
                    • 二四行明常住不灭(神通)
                    • 三二行明不见因缘(我净)
                    • 四三行得见因缘(诸有)
                • 二一行颂皆实不虗(汝等)
              • 二五行颂喻说(二)
                • 初一行颂喻说(如医)
                • 二四行颂法合(我亦)

三悟佛知见已竟

分別功德品

  • ○四入佛知见(三)
    • 初明证解功德(二)
      • 初明证入(二)
        • 初长行(三)
          • 初经家叙益(尔时)
          • 二如来分別(三)
            • 初入道功德(于时)
            • 二得果功德(复有)
            • 三發心功德(复有)
          • 三时众供养佛说
        • 二偈颂(二)
          • 初十一行颂如来分別(尔时)
          • 二八行颂时众供养(雨天)
      • 二明解入(二)
        • 初明现在解入(四)
          • 初一念信解(二)
            • 初长行(三)
              • 初标举其人(尔时)
              • 二格量功德(三)
                • 初标德无量(所得)
                • 二举格量本(若有)
                • 三格量多少(以是)
              • 三结明不退(若善)
            • 二偈颂(三)
              • 初十四行颂格量功德(尔时)
              • 二四行颂结明不退(其有)
              • 三一行半颂深心信解(若有)
          • 二略解言趣(二)
            • 初标举其人(又阿)
            • 二格量功德(是人)
          • 三广为人说(二)
            • 初况举人相(何况)
            • 二格量功德(是人)
          • 四深信解相(二)
            • 初举示其人(阿逸)
            • 二极显观成(则为)
        • 二明未来解入(二)
          • 初五种持经功德(二)
            • 初长行(五)
              • 初直起随喜(又复)
              • 二加自授持(二)
                • 初况举人相(何况)
                • 二格量功德(阿逸)
              • 三加他授持(二)
                • 初标举人相(阿逸)
                • 二格量功德(则为)
              • 四兼行六度(二)
                • 初况举人相(况复)
                • 二格量功德(其德)
              • 五备行六度(二)
                • 初标举人相(若人)
                • 二格量功德(阿逸)
            • 二偈颂(四)
              • 初五行半颂加自受持(尔时)
              • 二三行颂加他受持(若能)
              • 三三行颂兼行六度(若有)
              • 四八行颂备行六度(况复) 初五种持经功德已竟
          • 二格量随喜功德○
    • 二明持经根净○
    • 三显能证之人○

法华大成卷八科文

随喜功德品

  • ○二格量随喜功德(二)
    • 初弥勒请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长行(二)
        • 初明随喜能说功德(四)
          • 初展转相教(尔时)
          • 二举格量本(三)
            • 初诫听许校(阿逸)
            • 二举受施之人(若四)
            • 三举能施之人(有人)
          • 三问答显胜(于汝)
          • 四正为格量(佛告)
        • 二明听法劝人功德(四)
          • 初自往听经(又阿)
          • 二分座与人(若复)
          • 三劝往听经(阿逸)
          • 四具听修行(阿逸)
      • 二偈颂(二)
        • 初九行颂随喜能说功德(三)
          • 初一行半颂展转相教(尔时)
          • 二五行半颂举格量本(最后)
          • 三二行颂正为格量(最后)
        • 二九行颂听法劝人功德(四)
          • 初五行颂劝往听经(若有)
          • 二二行颂自往听经(若故)
          • 三一行颂分座与人(若于)
          • 四一行颂具听修行(何况)

初明证解功德已竟

法师功德品

  • ○二明持经根净(二)
    • 初总列六根清净(尔时)
    • 二別作六章解释(六)
      • 初眼根功德(二)
        • 初长行(是善)
        • 二偈颂(尔时)
      • 二耳根功德(二)
        • 初长行(二)
          • 初总标耳闻(复次)
          • 二別列诸声(八)
            • 初明杂类声(象声)
            • 二明六对声(男声)
            • 三明八部声(天声)
            • 四明三灾声(火声)
            • 五明恶道声(地狱)
            • 六明二众声(比丘)
            • 七明四圣声(声闻)
            • 八结其功德(以要)
        • 二偈颂(二)
          • 初一行颂总标耳闻(尔时)
          • 二十七行颂別列诸声(七)
            • 初一行半颂杂类声(象马)
            • 二一行半颂六对声(无数)
            • 三五行颂恶道声(山川)
            • 四一行半颂诸天声(其诸)
            • 五一行半颂二众声(一切)
            • 六三行颂四圣声(复有)
            • 七三行颂结其功德(三千)
      • 三鼻根功德(二)
        • 初长行(二)
          • 初总标鼻闻(复次)
          • 二別列诸香(五)
            • 初人间无情香(须曼)
            • 二人间有情香(又复)
            • 三天上无情香(持是)
            • 四天上有情香(又闻)
            • 五四圣人香(及声)
        • 二偈颂(二)
          • 初一行颂总标鼻闻(尔时)
          • 二二十九行颂別列诸香(三)
            • 初十六行颂人间无情有情香(须曼)
            • 二七行颂天上无情有情香(天上)
            • 三六行颂四圣人香(诸比)
      • 四舌根功德(二)
        • 初长行(二)
          • 初总标舌净(复次)
          • 二別明说法(四)
            • 初闻法欢喜(若以)
            • 二八部供养(又诸)
            • 三王民供养(及比)
            • 四佛圣护念(又诸)
        • 二偈颂(二)
          • 初一行颂总标舌净(尔时)
          • 二七行半颂別明说法(五)
            • 初一行半颂闻法欢喜(以深)
            • 二一行颂八部供养(诸天)
            • 三二行颂王民供养(是说)
            • 四二行重颂八部诸天(诸天)
            • 五一行颂佛圣护念(诸佛)
      • 五身根功德(二)
        • 初长行(二)
          • 初总标身净(复次)
          • 二別明现像(二)
            • 初身中现六趣(三千)
            • 二身中现四圣(若声)
        • 二偈颂(二)
          • 初二行半颂总标身净(尔时)
          • 二五行別现明像(二)
            • 初三行颂身现六趣(三千)
            • 二二行颂身现四圣(诸佛)
      • 六意根功德(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意根净解(复次)
          • 二明净意说法(解是)
        • 二偈颂(二)
          • 初一行半颂意根净解(尔时)
          • 二九行半颂净意说法(次第)

二明持经根净已竟

常不轻菩萨品

  • 三显能证之人(二)
    • 初长行(三)
      • 初双举前品罪福(尔时)
      • 二双开今品信毁(二)
        • 初明事本(得大)
        • 二明本事(二)
          • 初标时节人名(最初)
          • 二征释不轻之名(二)
            • 初明不轻之行(得大)
            • 二明得名所以(四众)
      • 三双明信毁果报(二)
        • 初信者果报(二)
          • 初正明果报(三)
            • 初明现报(是比)
            • 二明生报(是菩)
            • 三明后报(以是)
          • 二结会古今(得大)
        • 二毁者果报(二)
          • 初正明果报(得大)
          • 二结会古今(二)
            • 初结会(得大)
            • 二劝持(得大)
    • 二偈颂(二)
      • 初五行半颂双开今品信毁(三)
        • 初一行半颂事本(尔时)
        • 二一行半颂时节人名(是佛)
        • 三二行半颂不轻之行(不轻)
      • 二十四行颂双明信毁果报(三)
        • 初四行半颂信毁果报(其罪)
        • 二三行半颂结念古今(彼时)
        • 三六行颂举益劝持(我于)

二正宗分已竟

如来神力品

  • ○三流通分(八)
    • 初神力嘉赞(二)
      • 初长行(三)
        • 初菩萨受命(二)
          • 初经家叙仪(尔时)
          • 二發愿弘经(世尊)
        • 二佛现神力(二)
          • 初明所对众(尔时)
          • 二正现神力(十)
            • 初舌相上舒(现大)
            • 二通身放光(一切)
            • 三摄舌謦欬(然后)
            • 四诸佛弹指(俱共)
            • 五十方震动(是二)
            • 六普见大会(其中)
            • 七诸天唱劝(即时)
            • 八众生归命(彼诸)
            • 九遥申供养(以种)
            • 十世界合一(于是)
        • 三结要劝持(三)
          • 初称叹付嘱(尔时)
          • 二结要付嘱(以要)
          • 三劝持付嘱(二)
            • 初劝持起塔(是故)
            • 二释起塔意(所以)
      • 二偈颂(二)
        • 初六行颂上长行(二)
          • 初三行颂佛现神力(尔时)
          • 二三行颂结要劝持(以佛)
        • 二十行明持经功德(五)
          • 初一行半颂明得见三佛(能持)
          • 二二行颂明诸佛欢喜(能持)
          • 三一行颂明得近佛果(诸佛)
          • 四四行颂明得大辨才(能得)
          • 五一行半颂总结应持(是故) 初神力嘉赞已竟
    • 二属累传薪○
    • 三药王苦行○
    • 四妙音说法○
    • 五普门圆应○
    • 六神呪护持○
    • 七妙严转邪○
    • 八普贤劝發○

嘱累品

  • ○二嘱累薪传(二)
    • 初嘱累授受(三)
      • 初如来付嘱(三)
        • 初正明付嘱(尔时)
        • 二释付嘱意(所以)
        • 三诫勉随宜(于未)
      • 二菩萨领受(时诸)
      • 三事毕唱散(尔时)
    • 二时众欢喜(说是)

二嘱累薪传已竟

药王菩萨本事品

  • ○三药王苦行(四)
    • 初宿王请问(三)
      • 初总问游化(尔时)
      • 二別问苦行(世尊)
      • 三请答欢喜(善哉)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正答苦行(二)
        • 初明事本(尔时)
        • 二明本事(三)
          • 初彼佛说法(尔时)
          • 二广修供养(二)
            • 初明现在(二)
              • 初修行得法(是一)
              • 二作念报恩(二)
                • 初以三昧神通力供养(得此)
                • 二以正报色身力供养(三)
                  • 初正明烧身(作是)
                  • 二诸佛称叹(其中)
                  • 三明烧身时节(其身)
            • 二明未来(五)
              • 初生在王家(一切)
              • 二说昔本事(即为)
              • 三往诣佛所(白巳)
              • 四如来付嘱(尔时)
              • 五奉命任持(四)
                • 初灭后起塔(尔时)
                • 二烧臂供养(尔时)
                • 三时众获益(令无)
                • 四烧臂还复(尔时)
          • 三结会古今(佛告)
      • 二叹经功深(三)
        • 初明供养较胜(二)
          • 初供塔显胜(宿王)
          • 二供人显胜(若复)
        • 二叹所持经法(二)
          • 初叹法体(十一)
            • 初河海浅深喻(宿王)
            • 二群山高低喻(又如)
            • 三星月交光喻(又如)
            • 四日光破暗喻(又如)
            • 五王位尊卑喻(又如)
            • 六天王优劣喻(又如)
            • 七凡圣为父喻(又如)
            • 八约圣显说喻(又如)
            • 九法妙人尊喻(有能)
            • 十乘分大小喻(一切)
            • 十一唯佛独尊喻(如佛)
          • 二叹法用(三)
            • 初叹苦用(宿王)
            • 二叹与乐用(此经)
            • 三总结二用(此法)
        • 三明持经福德(二)
          • 初举闻全经福(若人)
          • 二举闻今品福(二)
            • 初格量(四)
              • 初明闻品益(宿王)
              • 二明劝修益(若如)
              • 三诸佛遥赞(是时)
              • 四结闻品益(宿王)
            • 二嘱累(是故)
    • 三闻品利益(说文)
    • 四多宝称叹(多宝)

三药王苦行已竟

法华大成卷九科文

妙音菩萨品

  • ○四妙音说法(六)
    • 初放光东照(尔时)
    • 二奉命西来(二)
      • 初明發来之缘(六)
        • 初经家叙德(尔时)
        • 二光照其身(释迦)
        • 三辞师愿往(即白)
        • 四彼佛垂诫(尔时)
        • 五妙音受旨(妙音)
        • 六先现来相(六)
          • 初妙音先现华瑞(于是)
          • 二文殊發问何缘(尔时)
          • 三如来答以欲来(尔时)
          • 四文殊请现其相(文殊)
          • 五释迦推功多宝(尔时)
          • 六多宝命彼来会(时多)
      • 二明正共發来(六)
        • 初眷属经历(于时)
        • 二叙相登台(是菩)
        • 三问讯传旨(到已)
        • 四请见多宝(世尊)
        • 五世尊为通(尔时)
        • 六塔中称善(时多)
    • 三十方弘经(二)
      • 初问答善根神力(二)
        • 初华德疑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二)
          • 初正答善根功德(佛告)
          • 二广明神力应化(三)
            • 初总举(华德)
            • 二別明(二)
              • 初应六凡(六)
                • 初应天众(或现)
                • 二应人众(或现)
                • 三应八部(或现)
                • 四应恶趣(诸有)
                • 五应宫禁(乃至)
                • 六结前广显(华德)
              • 二应四圣(若应)
            • 三总结(华德)
      • 二问答住何三昧(二)
        • 初问(尔时)
        • 二答(佛告)
    • 四两土得益(说是)
    • 五还归本土(尔时)
    • 六问品进道(说是)

四妙音说法已竟

普门品

  • ○五普门圆应(二)
    • 初问答显德(二)
      • 初长行(二)
        • 初初番问答观音人(二)
          • 初无尽兴问(尔时)
          • 二如来垂答(三)
            • 初总答(四)
              • 初标举人数(佛告)
              • 二总明遭苦(受诸)
              • 三闻名称号(闻是)
              • 四即得解脱(观世)
            • 二別答(三)
              • 初免七难(二)
                • 初正明七难(七)
                  • 初免火难(若有)
                  • 二免水难(若为)
                  • 三免罗刹难(若有)
                  • 四免王难(若复)
                  • 五免鬼难(若三)
                  • 六免枷锁难(设复)
                  • 七免冤贼难(若三)
                • 二结其神力(无尽)
              • 二离三毒(若有)
              • 三应二求(若有)
            • 三劝持名答(三)
              • 初劝持(若有)
              • 二格量(无尽)
              • 三结叹(无尽)
        • 二二番问答普门法(二)
          • 初无尽兴问(无尽)
          • 二如来垂答(三)
            • 初正答普门法(二)
              • 初普门圆应(八)
                • 初圣人身(佛告)
                • 二天王身(应以)
                • 三王民身(应以)
                • 四四众身(应以)
                • 五妇女身(应以)
                • 六童男女身(应以)
                • 七八部身(应以)
                • 八金刚身(应以)
              • 二结略指广(无尽)
            • 二劝兴供养(二)
              • 初劝供(是故)
              • 二受旨(五)
                • 初奉命兴供(无尽)
                • 二观音不受(时观)
                • 三无尽重举(无尽)
                • 四佛劝当愍(尔时)
                • 五受已奉佛(即时)
            • 三总结神力(无尽)
      • 二偈颂(三)
        • 初一行双颂二问(尔时)
        • 二二十二行双颂二答(二)
          • 初二行总叹行愿(具足)
          • 二二十行別颂二答(二)
            • 初十四行颂初答观音得名(二)
              • 初一行颂总答(我为)
              • 二十三行颂別答(二)
                • 初十二行颂七难(十二)
                  • 初一行颂免火难(假使)
                  • 二一行颂免水(或漂)
                  • 三一行加颂堕须弥难(或在)
                  • 四一行加颂堕金刚山难(或被)
                  • 五一行颂免冤贼难(或值)
                  • 六一行颂免刀杖难(或遭)
                  • 七一行颂免加鎻难(或囚)
                  • 八一行加颂呪诅毒药难(呪诅)
                  • 九一行颂免罗刹难(或遇)
                  • 十一行加颂恶兽难(若恶)
                  • 十一一行加颂蛇蝎难(蚖蛇)
                  • 十二一行加颂云雨难(云雷)
                • 二一行颂三毒二求(众生)
            • 二六行颂次答普门示现(四)
              • 初二行明身业普应(具足)
              • 二二行明意业普观(真观)
              • 三一行明口业说法(悲观)
              • 四一行加颂官障(诤讼)
        • 三三行双颂二劝(二)
          • 初一行一句颂劝持名(妙音)
          • 二一行三句颂劝供养(观世)
    • 二闻品得益(二)
      • 初持地称叹(尔时)
      • 二闻品获益(佛说)

五普门圆应已竟

陀罗尼品

  • ○六神呪护持(三)
    • 初问答持经功德(尔时)
    • 二请以神呪护持(五)
      • 初药王呪护(四)
        • 初请护(尔时)
        • 二说呪(即说)
        • 三称叹(世尊)
        • 四印善(时释)
      • 二勇施呪护(三)
        • 初请护(尔时)
        • 二说呪(即于)
        • 三结叹(世尊)
      • 三毗沙呪护(三)
        • 初请护(尔时)
        • 二说呪(即说)
        • 三结叹(世尊)
      • 四持国呪护(三)
        • 初请护(尔时)
        • 二说呪(即说)
        • 三结叹(世尊)
      • 五罗刹呪护(五)
        • 初列名(尔时)
        • 二请说(同声)
        • 三称叹(宁上)
        • 四誓愿(诸罗)
        • 五印善(佛告)
    • 三会中闻品得益(说是)

六神呪护持已竟

妙庄严王本事品

  • ○七妙严转邪(六)
    • 初略明事本(尔时)
    • 二标能所化(彼佛)
    • 三能化方便(八)
      • 初彼佛说法(尔时)
      • 二二子愿往(时净)
      • 三母子论议(母告)
      • 四二子现通(于是)
      • 五信子伏师(时父)
      • 六子喜报母(于是)
      • 七愿求出家(我等)
      • 八观亲觐佛(于是)
    • 四所化得益(十一)
      • 初叙宫眷德(彼时)
      • 二合宫从化(于是)
      • 三佛为说法(尔时)
      • 四舍爱回心(尔时)
      • 五佛力示现(于虗)
      • 六邪心顿绝(尔时)
      • 七佛与授记(时云)
      • 八出家修行(其王)
      • 九感叹二子(即升)
      • 十佛述行高(尔时)
      • 十一妙严赞谢(妙庄)
    • 五结会古今(二)
      • 初结会(佛告)
      • 二结叹(是药)
    • 六闻品进道(佛说)

七妙严转邪已竟

劝發品

  • ○八普贤劝發(四)
    • 初经家叙仪(尔时)
    • 二普贤劝發(二)
      • 初请问劝發(二)
        • 初问(白佛)
        • 二答(佛告)
      • 二誓愿劝發(二)
        • 初护人(六)
          • 初攘其外难(尔时)
          • 二教其内法(三)
            • 初行立读诵(是人)
            • 二常坐思惟(是人)
            • 三三七精进(世尊)
          • 三覆以神力(世尊)
          • 四示以胜因(若有)
          • 五示以近果(若但)
          • 六总结(是故)
        • 二护法(世尊)
    • 三如来述發(二)
      • 初先述护法(尔时)
      • 二述其护人(五)
        • 初述示其身教(普贤)
        • 二述示以胜因(如是)
        • 三述示以近果(普贤)
        • 四述攘其外难(若有)
        • 五述信者功德(是故)
    • 四闻品成行(二)
      • 初闻品利益(说是)
      • 二事毕云散(佛说)

三流通分已竟

法华大成科文毕


校注

(便宜上表题ヲ插入[○@编]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叹【CB】欢【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实【CB】宝【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己【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难【CB】杂【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法华经大成科
关闭
法华经大成科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