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授手科
- 大段分(四)
- 一略释经题
- 二特标译主
- 三別释品名
- 四正解文义(三)
- 一序分(二) 序品科
- 一六种证信序(三)
- 二放光發起序(五)
- 一众集供养而兴赞叹
- 二如来现瑞以为發起(二)
- 一此土六瑞(六)
- 一说法
- 二入定
- 三雨华
- 四动地
- 五众喜
- 六放光
- 二他土众瑞(二)
- 一举能照之智
- 二举所照之境(七)
- 一见六趣
- 二见诸佛
- 三闻说法
- 四见得道
- 五见行道
- 六见涅槃
- 七见起塔
- 一此土六瑞(六)
- 三会众疑念是何因缘(二)
- 一弥勒疑念(三)
- 一正疑念
- 二当问谁
- 三忆文殊
- 二会众疑念
- 一弥勒疑念(三)
- 四弥勒因众而伸请问(二)
- 一长行(二)
- 一经家叙
- 二弥勒问
- 二偈颂(二)
- 一颂问(二)
- 一问此土六瑞
- 二颂他土众瑞(六)
- 一颂见六趣众
- 二颂闻佛说法
- 三颂他土三乘(三)
- 一声闻
- 二缘觉
- 三菩萨
- 四颂结前开后
- 五颂他土修行(三)
- 一总问
- 二別问(六)
- 一问施(二)
- 一舍外财
- 二舍身命
- 二问戒
- 三问忍
- 四问进
- 五问禅
- 六问慧
- 一问施(二)
- 三杂问(七)
- 一问禅定
- 二问精进
- 三问净戒
- 四问忍辱
- 五再问禅
- 六问檀度
- 七问般若
- 六颂佛入涅槃(二)
- 一明起塔供养
- 二明塔严国界
- 二请答(二)
- 一举疑事以述请
- 二释伏难以明意
- 一颂问(二)
- 一长行(二)
- 五文殊拟古以致答问(二)
- 一长行(四)
- 一正惟忖答
- 二略曾见答
- 三广曾见答(三)
- 一引一佛同(三)
- 一明时
- 二标名
- 三说法(三)
- 一说顿教同
- 二开渐法同
- 三归圆教同
- 二二万佛同
- 三最后佛同(三)
- 一出家同
- 二说法同(二)
- 一经名不异
- 二时节不异
- 三唱灭同(二)
- 一唱灭授记不別
- 二灭后通经不別(三)
- 一明持经时节
- 二明流通得人
- 三结会古今
- 一引一佛同(三)
- 四分明判答
- 二偈颂(三)
- 一颂广曾见
- 二颂最后佛(三)
- 一颂出家同
- 二颂说法同(二)
- 一颂彼此众瑞(二)
- 一颂此土瑞
- 二颂他土瑞(五)
- 一颂见六趣同
- 二颂见诸佛同
- 三颂闻顿法同
- 四颂闻权教同
- 五颂闻大乘同
- 二颂四众疑念
- 一颂彼此众瑞(二)
- 三颂唱灭同(五)
- 一人法同
- 二时节同
- 三唱灭同
- 四授记同
- 五通经同(四)
- 一颂灭度时节
- 二颂弘经时节
- 三颂所益弟子
- 四颂结会古今
- 三颂分明判答(三)
- 一颂说大乘经
- 二颂教菩萨法
- 三颂佛所护念
- 一长行(四)
- 二正宗○
- 三流通○
- 一序分(二) 序品科
方便品科
- ○正宗分大段(二)
- 一迹门开显(二)
- 一略开三显一(二)
- 一略陈开显(二)
- 一双叹二智(二)
- 一长行(二)
- 一寄言叹二智(二)
- 一明诸佛权实(三)
- 一双叹(二)
- 一经家提叙
- 二正叹二智
- 二双释
- 三双结
- 一双叹(二)
- 二明释迦权实(三)
- 一双叹
- 二双释
- 三双结
- 一明诸佛权实(三)
- 二绝言叹二智(二)
- 一举绝叹之由
- 二正绝言叹(二)
- 一绝言
- 二释意(二)
- 一最上修行不可说
- 二甚深境界不可说
- 一寄言叹二智(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寄言叹(二)
- 一合颂二佛
- 二合释结叹
- 二颂绝言叹(五)
- 一颂不思议境
- 二追颂绝言境
- 三追颂绝言叹
- 四颂举不知人(八)
- 一总拣不解
- 二拣能入人
- 三拣二乘人
- 四独举身子
- 五诸弟子众
- 六辟支佛众
- 七發心菩萨
- 八不退菩萨
- 五唯佛与佛知(二)
- 一显佛知
- 二明佛示(二)
- 一诸佛显实
- 二释迦开三
- 一颂寄言叹(二)
- 一长行(二)
- 二动执生疑
- 一双叹二智(二)
- 二腾疑致请(二)
- 一略陈开显(二)
- 二广开三显一○
- 一略开三显一(二)
- 二本门开显○
- 一迹门开显(二)
- ○二广开三显一(三)
- 一为上根作法说周(四)
- 一如来为正说开示(二)
- 一长行(三)
- 一诫听拣机
- 二受旨诫听
- 三正与开示(二)
- 一广开诸佛权实(二)
- 一总明诸佛(四)
- 一叹法希有
- 二说无虗妄
- 三开方便门
- 四示真实相(五)
- 一标人法殊胜
- 二论出世本怀
- 三征出世因缘
- 四正分释四门(四)
- 一明理一(二)
- 一正释
- 二结成
- 二明人一
- 三明行一
- 四明教一
- 一明理一(二)
- 五结诸佛如是
- 二別明三世(三)
- 一明过去(二)
- 一开权
- 二显实
- 二明未来(二)
- 一开权
- 二显实
- 三明现在(三)
- 一标出世意
- 二方便开权
- 三为众显实(二)
- 一別明现在教行一
- 二总明三世人理一
- 一明过去(二)
- 一总明诸佛(四)
- 二广开释迦权实(四)
- 一明开显
- 二明五浊(二)
- 一标意
- 二明浊
- 三明真偽(二)
- 一拣偽
- 二明真
- 四明无妄
- 一广开诸佛权实(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上许答(二)
- 二颂上正答(二)
- 一颂四佛章(四)
- 一颂诸佛(五)
- 一颂施权(二)
- 一正颂施权
- 二结施权意
- 二颂显实(四)
- 一颂理一
- 二颂人一
- 三颂教一
- 四颂行一
- 三颂劝信(二)
- 一举果劝信(二)
- 一举内心
- 二举外色
- 二举因劝信
- 一举果劝信(二)
- 四颂五浊(三)
- 一总明五浊障重
- 二別释五浊深源(五)
- 一众生浊
- 二命浊
- 三见浊
- 四烦恼浊
- 五劫浊
- 三结说小大之意
- 五颂不虗
- 一颂施权(二)
- 二颂过去(二)
- 一颂开三
- 二颂显一(二)
- 一总颂
- 二別颂(二)
- 一总约五乘显一
- 二別约五乘显一(三)
- 一约菩萨
- 二约二乘
- 三约人天(二)
- 一约缘因显实(十)
- 一供养起塔
- 二戏沙作塔
- 三志心建像
- 四戏𤱪作佛
- 五结成显实
- 六诸鏖供养
- 七散心献华
- 八身业供佛
- 九结成福聚
- 十散心念佛
- 二约了因显实
- 一约缘因显实(十)
- 三颂未来(二)
- 一颂开三
- 二颂显一(四)
- 一颂人一
- 二颂行一
- 三颂教一
- 四颂理一
- 四颂现在(三)
- 一标化意
- 二颂显实
- 三颂开权
- 一颂诸佛(五)
- 二颂释迦章(二)
- 一颂四佛章(四)
- 一长行(三)
- 二身子述承教开解○
- 三佛为述久修授记○
- 四会众述欢喜求请○
- 一如来为正说开示(二)
- 二为中根作喻说周○
- 三为下根作因缘周○
- 一为上根作法说周(四)
文至授学无学人记品止共七品半为迹门正宗。
方便品科竟。
譬喻品科
- ○二身子述承教开解(二)
- 一经家叙仪
- 二身子自陈(二)
- 一长行(三)
- 一标喜
- 二特释(三)
- 一释昔感伤
- 二释昔怀念
- 三释昔不待
- 三结成
- 二偈颂(二)
- 一颂标喜
- 二颂特释(三)
- 一颂感伤
- 二颂怀念(二)
- 一怀不得佛
- 二念证小果
- 三颂今得(四)
- 一颂自觉
- 二颂除疑
- 三颂知权
- 四颂证实
- 一长行(三)
- ○三如来述久修授记(四)
- 一昔曾教大
- 二中忘取小
- 三还为说大
- 四正与作记(二)
- 一长行(十)
- 一时节
- 二因行
- 三得果
- 四国土
- 五说法
- 六劫名
- 七众数
- 八寿量
- 九补处
- 十流通
- 二偈颂(二)
- 一正颂(九)
- 一超颂得果
- 二追颂行因
- 三超颂劫名
- 四正颂国净
- 五颂明众数
- 六正颂说法
- 七颂明寿量
- 八颂法久近
- 九颂供舍利
- 二叹结
- 一正颂(九)
- 一长行(十)
- ○四会众述欢喜求请(二)
- 一长行(二)
- 一经家叙众喜陈供
- 二念众解开权显实
- 二偈颂(二)
- 一颂上开显
- 二自述回向
- 一长行(二)
为上根法说一周竟。
- ○二为中根作喻说(四)
- 一本品譬喻开显(二)
- 一世尊述譬喻开示(二)
- 一当机述请(二)
- 一自述无疑
- 二同辈有感
- 三普为四众
- 二如来委答(三)
- 一發起(二)
- 一抑令愤勇
- 二引令速进
- 二譬喻长行并百行偈(二)
- 一长行(二)
- 一开譬(二)
- 一总譬(六)
- 一大长者譬(二)
- 一出名位
- 二论德业
- 二广舍宅譬
- 三惟一门譬
- 四五百人譬
- 五大火起譬(二)
- 一明所烧之相
- 二出能烧火境
- 六三十子譬
- 一大长者譬(二)
- 二別譬(四)
- 一长者见火
- 二舍几用车(二)
- 一舍几(二)
- 一劝门拟宜
- 二诫门拟宜
- 二用车(四)
- 一拟用三车
- 二父知子心
- 三叹车希有
- 四适子所愿
- 一舍几(二)
- 三等赐诸子(四)
- 一喜子免难
- 二诸子索车
- 三等赐无二(三)
- 一正标等赐
- 二广明车相(二)
- 一叙车体
- 二释车由
- 三明等赐意
- 四得车欢喜
- 四无所虗妄(三)
- 一问
- 二答(二)
- 一免难不虗
- 二过望不虗
- 三叹
- 一总譬(六)
- 二合譬(二)
- 一合总譬(五)
- 一合大长者
- 二合广舍宅
- 三合五百人
- 四合大火起
- 五合惟一门
- 二合別譬(四)
- 一合长者见火(三)
- 一合能所见
- 二合广所见
- 三合起惊怖
- 二合舍几用车(二)
- 一合舍几(二)
- 一合拟宜
- 二明息机
- 二合用车(四)
- 一合拟宜三车
- 二合父知子意
- 三合叹车希有
- 四合适子所愿(三)
- 一合羊车
- 二合鹿车
- 三合牛车
- 一合舍几(二)
- 三合等赐大车(二)
- 一双牒二喻
- 二双合二譬(二)
- 一合免难
- 二合等赐
- 四合无虗妄
- 一合长者见火(三)
- 一合总譬(五)
- 一开譬(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譬喻(二)
- 一颂开譬(二)
- 一颂总譬(四)
- 一颂大长者
- 二颂广舍宅
- 三颂五百人
- 四颂大火起(四)
- 一明地上譬欲界(四)
- 一明所烧之类譬十使(二)
- 一正明所烧(二)
- 一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二)
- 一別明五钝(五)
- 一慢
- 二嗔
- 三痴
- 四贪
- 五疑
- 二总结变状
- 一別明五钝(五)
- 二明鬼神被烧譬五利(二)
- 一总明利使
- 二別开五利(五)
- 一邪见
- 二戒取
- 三身见
- 四见取
- 五边见
- 一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二)
- 二总结利钝
- 一正明所烧(二)
- 二明火起之由譬五浊
- 三明火起之势譬浊相
- 四明被烧之相譬众苦
- 一明所烧之类譬十使(二)
- 二明穴中譬色界
- 三明空裡譬无色
- 四总结众难非一
- 一明地上譬欲界(四)
- 二颂別譬(三)
- 一颂长者见火
- 二颂舍几用车(二)
- 一颂舍几
- 二颂用车(三)
- 一颂拟宜三车
- 二颂叹车希有
- 三颂适子所愿
- 三颂等赐大车(四)
- 一颂免难欢喜
- 二颂诸子索车
- 三颂等赐大车
- 四颂得车欢喜
- 一颂总譬(四)
- 二颂合譬(二)
- 一颂合总譬
- 二颂合別譬(四)
- 一颂合见火
- 二颂合舍几用车分(二)
- 一舍几
- 二用车
- 三颂合等赐大车(二)
- 一颂合正明等赐
- 二颂合得车欢喜
- 四颂合无虗妄(二)
- 一颂正合不虗
- 二颂合释不虗
- 一颂开譬(二)
- 二颂劝信○
- 一颂譬喻(二)
- 一长行(二)
- 三劝即后六十五行偈○
- 一發起(二)
- 一当机述请(二)
- 二迦叶因开解陈情○
- 一世尊述譬喻开示(二)
- 二信解品中根得解○
- 三药草品如来述成○
- 四授记品正与作记○
- 一本品譬喻开显(二)
- ○二六十五行劝信(二)
- 一颂标章(二)
- 一颂标可说不可说
- 二颂标可通不可通
- 二颂释义(二)
- 一颂释可说不可说
- 二颂释可通不可通(二)
- 一用大悲门恶人莫说
- 二依大慈门善者当说(二)
- 一分五对释
- 二总结应说
- 一颂标章(二)
譬喻品科竟。
信解品科
- ○二明中根得解(二)
- 一经家叙喜(二)
- 一叙内心
- 二叙外仪
- 二当机陈白(二)
- 一长行并七十三行半偈陈解(二)
- 一略以法说(二)
- 一正法说(二)
- 一明昔证小不求(二)
- 一标
- 二释
- 二明今会一方得
- 一明昔证小不求(二)
- 二略举喻
- 一正法说(二)
- 二广以喻说(二)
- 一开譬(二)
- 一诏發
- 二说喻(五)
- 一父子相失譬(四)
- 一舍父逃逝
- 二求子不得
- 三偶到父城
- 四父为忧念
- 二父子相见譬(二)
- 一子见父譬
- 二父见子譬
- 三追诱相近譬(二)
- 一遣傍人追
- 二遣二人诱
- 四委知家业譬(二)
- 一领家业(二)
- 一相体信
- 二命领业(二)
- 一命知家事
- 二受命领知
- 二付家事(二)
- 一正付家业
- 二承受欢喜
- 一领家业(二)
- 五会亲嘱付譬
- 一父子相失譬(四)
- 二合譬(四)
- 一合父子相失
- 二合父子相见
- 三合追诱相近(二)
- 一合傍人追
- 二合二人诱
- 四合领付家业(二)
- 一合领家业
- 二合付家事
- 一开譬(二)
- 一略以法说(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长行(二)
- 一颂法说
- 二颂喻说(二)
- 一颂开譬(四)
- 一颂父子相失
- 二颂父子相见
- 三颂追诱相近(二)
- 一颂遣傍人追
- 二颂遣二人诱
- 四颂委知家业(二)
- 一颂领知
- 二颂付业
- 二颂合譬三(与前科同)
- 一颂开譬(四)
- 二颂叹佛恩
- 一颂长行(二)
- 一长行并七十三行半偈陈解(二)
- 一经家叙喜(二)
信解品科竟。
药草喻品
- ○三如来述成(二)
- 一略述
- 二广述(二)
- 一长行(二)
- 一述成开显(二)
- 一法说(二)
- 一举法王不虗
- 二述开三显一(二)
- 一约教明开显
- 二约智明开显
- 二喻说(二)
- 一开譬(二)
- 一有差別譬(三)
- 一土地草木譬
- 二密云一雨譬
- 三受润增长譬
- 二无差別譬
- 一有差別譬(三)
- 二合譬(二)
- 一合有差別譬(二)
- 一正以法合(三)
- 一合密云一雨
- 二合土地草木
- 三合受润增长
- 二提譬帖合
- 一正以法合(三)
- 二合无差別譬(二)
- 一正合无別
- 二明差別意(五)
- 一众生不知
- 二如来独知
- 三举喻帖合
- 四牒前结释
- 五释疑令知
- 一合有差別譬(二)
- 一开譬(二)
- 一法说(二)
- 二结叹希有
- 一述成开显(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法说(二)
- 一颂法王不虗
- 二颂述成开显(二)
- 一颂二教
- 二颂二智
- 二颂喻说(二)
- 一颂开譬(二)
- 一颂有差別譬(三)
- 一颂密云一雨
- 二颂土地草木
- 三颂受润增长
- 二颂无差別譬
- 一颂有差別譬(三)
- 二颂合譬(二)
- 一颂合差別譬(三)
- 一颂合密云一雨
- 二颂合土地草木
- 三颂合受润增长
- 二颂合无差別譬
- 一颂合差別譬(三)
- 一颂开譬(二)
- 一颂法说(二)
- 一长行(二)
药草喻品科竟。
授记品科
- ○四正与作记(二)
- 一正与中根作授记(二)
- 一授迦叶记(二)
- 一长行(六)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国名
- 四寿命
- 五正像
- 六国净
- 二偈颂(六)
- 一颂行因
- 二颂得果
- 三颂国净
- 四颂寿命
- 五颂正像
- 六颂总结
- 一长行(六)
- 二授三人记(二)
- 一三人请记(四)
- 一正请
- 二喻请
- 三合喻
- 四结请
- 二如来授记(三)
- 一授须菩提记(二)
- 一长行(五)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劫国
- 四寿命
- 五正像
- 二偈颂(五)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劫国
- 四寿命
- 五正像
- 一长行(五)
- 二授迦旃延记(二)
- 一长行(五)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劫国
- 四寿命
- 五正像
- 二偈颂(五)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劫国
- 四寿命
- 五正像
- 一长行(五)
- 三授目犍连记(二)
- 一长行(五)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劫国
- 四寿命
- 五正像
- 二偈颂(五)
- 一行因
- 二得果
- 三劫国
- 四寿命
- 五正像
- 一长行(五)
- 一授须菩提记(二)
- 一三人请记(四)
- 一授迦叶记(二)
- 二许与下根说因缘○
- 一正与中根作授记(二)
授记品科竟。
化城喻品科
- ○三为下根说因缘(二)
- 一本品正说因缘(二)
- 一先明知见久远(二)
- 一长行(三)
- 一出所见事
- 二喻明久远
- 三见昔如今
- 二偈颂(三)
- 一颂出所见事
- 二颂喻明久远
- 三颂见昔如今
- 一长行(三)
- 二正明宿世因缘(二)
- 一长行(二)
- 一结缘由(二)
- 二正结缘(二)
- 一法说结缘(三)
- 一明昔结缘(四)
- 一知佛入定
- 二王子覆讲
- 三众得利益
- 四佛从定起
- 二中间值遇
- 三还说法华(二)
- 一结会古今(二)
- 一结古今师法
- 二会古今弟子(二)
- 一会现在弟子(三)
- 一不退者
- 二退转者
- 三结古今
- 二会未来弟子
- 一会现在弟子(三)
- 二还说法华(三)
- 一时众清净
- 二正说法华
- 三释前开意
- 一结会古今(二)
- 一明昔结缘(四)
- 二喻说结缘(二)
- 一开譬(二)
- 一导师譬
- 二将导譬(三)
- 一所将人众
- 二中路懈退(二)
- 一退大
- 二接小
- 三即灭化城
- 二合譬(二)
- 一正合(二)
- 一合导师
- 二合将导(二)
- 一合中路懈退(二)
- 一合退大
- 二合接小
- 二合即灭化城
- 一合中路懈退(二)
- 二帖合
- 一正合(二)
- 一开譬(二)
- 一法说结缘(三)
- 二偈颂(二)
- 一长行(二)
- 一先明知见久远(二)
- 二后品方与授记○
- 一本品正说因缘(二)
化城喻品科竟。
五百弟子品科
- ○二正与授记(二)
- 一授千二百人记(二)
- 一独授满慈记(二)
- 一叙默领解(二)
- 一得解欢喜
- 二正叙默领
- 二如来述记(二)
- 一长行(二)
- 一述本迹(三)
- 一就释迦行因發迹
- 二举过去佛世显本
- 三约三世佛所修因
- 二与授记(四)
- 一明因圆果满
- 二明国土严净
- 三明劫国寿量
- 四明流通法化
- 一述本迹(三)
- 二偈颂(二)
- 一颂上發迹(二)
- 一颂总發声闻迹
- 二颂發满慈本迹
- 二颂上授记(三)
- 一颂因果圆满
- 二颂劫国名字
- 三颂国土严净
- 一颂上發迹(二)
- 一长行(二)
- 一叙默领解(二)
- 二并授余众记(三)
- 一当机念请
- 二如来与记(二)
- 一长行(三)
- 一总记千二百
- 二別记憍陈如
- 三后记五百人
- 二偈颂(二)
- 一先颂授陈如五百记
- 二总颂授一切声闻记
- 一长行(三)
- 三会众领解(二)
- 一长行(三)
- 一经家叙喜
- 二自陈领解(二)
- 一法说
- 二喻说(二)
- 一略举喻
- 二正举喻(二)
- 一开譬(二)
- 一醉酒不知
- 二亲友觉悟
- 二合譬(二)
- 一合醉不知
- 二合友觉悟
- 一开譬(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内心得解
- 二领自陈领悟(二)
- 一颂法说
- 二颂喻说(二)
- 一颂略举
- 二颂正举(二)
- 一颂开譬
- 二颂合譬
- 一长行(三)
- 一独授满慈记(二)
- 二授二千人记○
- 一授千二百人记(二)
五百弟子品科竟。
授学无学人记品科
- ○二授二千人记(二)
- 一请记(二)
- 一二人请
- 二二千人请
- 二与记(二)
- 一与二人记(二)
- 一与阿难记(五)
- 一长行
- 二偈颂
- 三菩萨生疑
- 四如来發迹
- 五阿难显本
- 二与罗睺记(二)
- 一长行
- 二偈颂
- 一与阿难记(五)
- 二与二千人记(三)
- 一长行
- 二偈颂
- 三得记
- 一与二人记(二)
- 一请记(二)
迹门正宗止此下五品为迹门流通。
法师品科
- ○法师品叹美五种法师功深福重以劝流通(二)
- 一叹美能持之人(二)
- 一明弟子功深福重(二)
- 一明现世弟子
- 二明未来弟子
- 二显法师功深福重(二)
- 一长行(二)
- 一別(二)
- 一现在
- 二未来
- 二总(二)
- 一明逆者得罪
- 二明顺者得福
- 一別(二)
- 二偈颂(三)
- 一颂奖劝二利
- 二颂师门总別(二)
- 一颂別开二世
- 二颂总结逆顺
- 三叹经尊妙
- 一长行(二)
- 一明弟子功深福重(二)
- 二叹美所持之法(二)
- 一长行(二)
- 一深叹经法(五)
- 一约法叹
- 二约人叹
- 三约处
- 四约因
- 五约果(五)
- 一明近
- 二开譬
- 三合譬
- 四释近
- 五拣非
- 二正示方轨(二)
- 一示方法(三)
- 一标章
- 二解释
- 三劝修
- 二明利益(五)
- 一遣化人
- 二遣四众
- 三遣八部
- 四见佛身
- 五与总持
- 一示方法(三)
- 一深叹经法(五)
- 二偈颂(二)
- 一总劝
- 二颂前(二)
- 一颂叹经
- 二颂方轨
- 一长行(二)
- 一叹美能持之人(二)
法师品科竟。
见宝塔品科
- ○二显示一真妙境如来唱募以觅流通(二)
- 一长行(三)
- 一多宝涌现(六)
- 一塔现之相
- 二诸天供养
- 三多宝称赞
- 四时众惊疑
- 五乐说请问
- 六如来为答
- 二分身远集(七)
- 一乐说请见
- 二应集分身
- 三乐说请集
- 四放光远召
- 五诸佛同来
- 六三变娑婆(三)
- 一变娑婆国土
- 二变二百那由
- 三变二百万亿
- 七与欲开塔(五)
- 一诸佛问讯
- 二释迦开塔
- 三会众见闻
- 四二佛并座
- 五大众请加
- 三释迦唱募
- 一多宝涌现(六)
- 二偈颂(三)
- 一颂多宝灭度
- 二颂分身普集
- 三颂释迦付嘱(二)
- 一举三佛以劝流通
- 二举能持法以劝流通(二)
- 一正举劝
- 二释劝意
- 一长行(三)
见宝塔品科竟。
达多品科
- ○三發明弘经得果举古劝今以示流通(二)
- 一昔达多通经释迦成道(三)
- 一往昔师资(二)
- 一长行(四)
- 一求法时节
- 二正明求法
- 三求法得师
- 四受法奉行
- 二偈颂(五)
- 一颂求法时节
- 二颂正明求法
- 三颂得说法师
- 四颂受法奉行
- 五颂结证劝信
- 一长行(四)
- 二结会古今(二)
- 一正结会
- 二明功报(二)
- 一明弟子因报圆满
- 二明法师妙果当成(三)
- 一证果
- 二化度
- 三灭后
- 三劝净心信
- 一往昔师资(二)
- 二今文殊通经龙女成佛(二)
- 一文殊通经(五)
- 一智积请退
- 二世尊暂止
- 三文殊寻来
- 四智积请问
- 五文殊酬答
- 二明所利益(九)
- 一文殊自叙
- 二智积發问
- 三文殊致答
- 四智积生疑
- 五龙女明圆
- 六身子权难
- 七龙女呈珠
- 八时会得益
- 九当机默信
- 一文殊通经(五)
- 一昔达多通经释迦成道(三)
提婆品科竟。
持品科
- ○四劝發久修新证奉旨受持以领流通(二)
- 一明受持(三)
- 一菩萨持经
- 二声闻發誓
- 三尼众请记(四)
- 一波提请记
- 二耶输请记
- 三尼众领解
- 四众尼發愿
- 二明劝持(二)
- 一长行(四)
- 一佛惟默视
- 二菩萨请告
- 三默然知意
- 四發誓通经
- 二偈颂(四)
- 一披衣弘经
- 二入室弘经
- 三坐座弘经
- 四总结佛知
- 一长行(四)
- 一明受持(三)
持品科竟。
安乐行品科
- ○五初心欣斯胜福说安乐行以便流通(二)
- 一问(二)
- 一叹深行菩萨
- 二代初心请问
- 二答(三)
- 一标四行章门
- 二释修行方法(四)
- 一身安乐行(二)
- 一释方法(二)
- 一长行(二)
- 一标近行
- 二释近行(二)
- 一释行处
- 二释近处(三)
- 一即远论近(十)
- 一远豪势
- 二远邪人
- 三远凶戏
- 四远旃陀
- 五远小乘
- 六远欲想
- 七远不男
- 八通危害
- 九远讥嫌
- 十远畜养
- 二即近论近
- 三非远非近(三)
- 一总标
- 二別释
- 三结成
- 一即远论近(十)
- 二偈颂(三)
- 一颂标章
- 二颂修行
- 三颂行成
- 一长行(二)
- 二结行成
- 一释方法(二)
- 二口安乐行(二)
- 一长行(二)
- 一标章
- 二释行(二)
- 一止行
- 二观行
- 二偈颂(三)
- 一颂标章
- 二颂行法
- 三颂行成
- 一长行(二)
- 三意安乐行(二)
- 一长行(三)
- 一标章
- 二释行(二)
- 一止行
- 二观行
- 三行成
- 二偈颂(二)
- 一颂行法
- 二颂行成
- 一长行(三)
- 四誓愿安乐行(二)
- 一长行(二)
- 一明行法(三)
- 一标章
- 二行法
- 三结成(二)
- 一总结无过
- 二別结慈悲
- 二正叹经(二)
- 一法说(二)
- 一显昔不得
- 二明今始得
- 二喻说(二)
- 一不与珠譬(二)
- 一开譬
- 二合譬
- 二方与珠譬(二)
- 一开譬
- 二合譬
- 一不与珠譬(二)
- 一法说(二)
- 一明行法(三)
- 二偈颂(二)
- 一颂行法(二)
- 一超颂行法
- 二正颂行成
- 二颂叹经(二)
- 一颂开譬
- 二颂合譬
- 一颂行法(二)
- 一长行(二)
- 一身安乐行(二)
- 三结行成之相(三)
- 一结劝四行
- 二三障清净(三)
- 一报障转得现报
- 二业障转得生报
- 三烦恼转得后报(二)
- 一別明烦恼障转
- 二总明一切障转
- 三总结行成
- 一问(二)
安乐行品科竟。
从地涌出品科
- ○二本门开迹显本(三)
- 一本门序分(二)
- 一明地涌之相(三)
- 一他方菩萨弘经
- 二如来止答不许
- 三下方涌出之相(二)
- 一经家叙相
- 二菩萨来仪(五)
- 一三业供养
- 二陈问讯辞
- 三佛答安乐
- 四偈赞随喜
- 五如来述叹
- 二弥勒陈疑(二)
- 一此土菩萨疑(二)
- 一长行疑念
- 二偈颂正问(五)
- 一问从何所来
- 二问何因缘集
- 三叙其数量
- 四问师为谁
- 五请决众疑
- 二他土菩萨疑
- 一此土菩萨疑(二)
- 一明地涌之相(三)
- 二本门正宗○
- 三本门流通○
- 一本门序分(二)
- ○二本门正宗(二)
- 一诫许(二)
- 一长行
- 二偈颂
- 二正说(三)
- 一正开近显远(二)
- 一略开明动执生疑(二)
- 一略陈开显(二)
- 一长行(二)
- 一双答
- 二双释
- 二偈颂(二)
- 一颂双答
- 二颂双释
- 一长行(二)
- 二因疑更请(二)
- 一长行(二)
- 一疑
- 二请(三)
- 一法说(二)
- 一执近生远疑
- 二执远生近疑
- 二喻说(二)
- 一开譬
- 二合譬
- 三请答
- 一法说(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法说
- 二颂喻说
- 一长行(二)
- 一略陈开显(二)
- 二广开明断惑生信○
- 一略开明动执生疑(二)
- 二总授法身记○
- 三明当机领解○
- 一正开近显远(二)
- 一诫许(二)
从地涌出品科竟。
寿量品科
- ○二广开明断惑生信(二)
- 一诫信重请(三)
- 一如来诫信
- 二会众重请
- 三世尊再诫
- 二正答所问(二)
- 一长行(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法说(二)
- 一颂三世益物(三)
- 一颂过去成道久远
- 二颂现在非生现在
- 三颂未来应机不灭
- 二颂皆实不虗
- 一颂三世益物(三)
- 二颂喻说(二)
- 一颂开譬
- 二颂合譬
- 一颂法说(二)
- 一诫信重请(三)
寿量品科竟。
分別功德品科
- ○二总授法身记(三)
- 一经家总序
- 二如来分別
- 三时众供养
- ○三明当机领解(三)
- 一颂时众领解
- 二颂如来分別
- 三颂会众供养
- ○三本门流通(二)
- 一自此至不轻品明弘经功德以劝流通(三)
- 一此去至随喜品明因中功德以劝流通○
- 二法师功德品明果中功德以劝流通○
- 三不轻品引信毁罪福以劝流通○
- 二神力品下八品总明付嘱流通○
- 一自此至不轻品明弘经功德以劝流通(三)
- ○本品分(二)
- 一现在四信(四)
- 一一念信解(二)
- 一长行(三)
- 一举示其人
- 二总明功德
- 三明位不退
- 二偈颂(三)
- 一格量多少
- 二追颂人相
- 三行位不退
- 一长行(三)
- 二略解言趣
- 三广为他说
- 四深信观成
- 一一念信解(二)
- 二灭后五品(二)
- 一列五品格量四种功德(二)
- 一长行(五)
- 一直起随喜心
- 二加自持诵读
- 三兼劝他持诵
- 四兼行六度行
- 五正行六度行
- 二偈颂(四)
- 一颂第二品
- 二颂第三品
- 三颂第四品
- 四颂第五品
- 一长行(五)
- 二以随喜格量初品功德○
- 一列五品格量四种功德(二)
- 一现在四信(四)
分別功德品科竟。
随喜功德品科
- ○二以随喜格量初品功德(二)
- 一问
- 二答(二)
- 一长行(二)
- 一答内心随喜人(四)
- 一展转相教
- 二立格量本
- 三问答明功
- 四正与格量
- 二明外来听法人(三)
- 一自往
- 二分座
- 三劝他
- 四具听
- 一答内心随喜人(四)
- 二偈颂(二)
- 一答内心随喜人(四)
- 一展转相教
- 二立格量本
- 三问答明功
- 四正与格量
- 二明外来听法人(三)
- 一自往
- 二分座
- 三劝他
- 四具听
- 一答内心随喜人(四)
- 一长行(二)
法师功德品科
- ○二本品分(二)
- 一总列六根功德
- 二別作六章解释(六)
- 一眼根(二)
- 一长行
- 二偈颂
- 二耳
- 三鼻
- 四舌
- 五身
- 六意
- 一眼根(二)
法师功德品科竟。
常不轻品科
- ○三常不轻品(二)
- 一长行(三)
- 一双指前品罪福
- 二双开今品信毁(二)
- 一明事本
- 二明本事
- 三双明信毁果报(三)
- 一先明信者果报
- 二明毁者果报
- 三结饶益劝持
- 二偈颂(二)
- 一颂信毁因果(二)
- 一颂事本
- 二颂本事(四)
- 一颂双标二人
- 二颂明其得失
- 三颂信毁果报
- 四颂结会古今
- 二结颂劝持
- 一颂信毁因果(二)
- 一长行(三)
常不轻品科竟。
神力品科
- ○下八品明付嘱流通(三)
- 一神力嘱累明嘱累流通(二)
- 一本品明菩萨受命弘经(二)
- 一长行(三)
- 一菩萨受命(二)
- 一经家叙仪
- 二發誓弘经
- 二佛现神力(二)
- 一所对五众
- 二正现神力(十)
- 一吐舌相
- 二放身光
- 三出謦欬
- 四共弹指
- 五地震动
- 六见大会
- 七空中声
- 八同归命
- 九遥兴供
- 十通一土
- 三结要劝持(四)
- 一称叹付嘱
- 二结要付嘱
- 三劝奖付嘱
- 四释成付嘱
- 一菩萨受命(二)
- 二偈颂(二)
- 一颂神力
- 二颂结要(三)
- 一总颂四法
- 二別颂四法(四)
- 一颂一切法
- 二颂自在神力
- 三颂秘要之藏
- 四颂甚深之事
- 三颂总结劝
- 一长行(三)
- 二嘱累品明如来摩顶嘱累○
- 一本品明菩萨受命弘经(二)
- 二乐王下五品明化他流通○
- 三普贤一品约自行流通○
- 一神力嘱累明嘱累流通(二)
神力品科竟。
嘱累品科
- ○二明如来摩顶嘱累(二)
- 一特明付嘱(三)
- 一如来付嘱
- 二菩萨领命
- 三事毕唱散
- 二时众欢喜
- 一特明付嘱(三)
药王本事品科
- ○下五品约化他流通(五)
- 一出药王本事勗弘经法师(四)
- 一请问
- 二对答(二)
- 一答苦行(二)
- 一明事本
- 二明本事(三)
- 一明佛说法
- 二喜见修供(二)
- 一现在(二)
- 一修行得法
- 二作念报恩(二)
- 一用法身力
- 二用报身力(三)
- 一以神力燃身
- 二恒沙佛共赞
- 三明燃身时节
- 二未来(五)
- 一生王家
- 二说本事
- 三往佛所
- 四佛付嘱
- 五专任持(四)
- 一起塔
- 二烧臂
- 三利益
- 四现报
- 一现在(二)
- 三结会古今(二)
- 一结会
- 二劝修
- 二答叹经(三)
- 一叹能持之人
- 二叹所持之法(二)
- 一叹法体
- 二叹法用(三)
- 一㧞苦用
- 二与乐用
- 三结脱苦
- 三明持经福深(二)
- 一举闻全经得福
- 二举闻本品得福(二)
- 一格量
- 二嘱累
- 一答苦行(二)
- 三利益
- 四称赞
- 二明妙音往来励受法弟子○
- 三观音普门示现而显周徧○
- 四众圣神呪加持而明坚固○
- 五庄王出陈本事而坚护持○
- 一出药王本事勗弘经法师(四)
药王品科竟。
妙音品科
- ○二妙音品励受法弟子(六)
- 一放光东召
- 二奉命西来(二)
- 一發来缘(五)
- 一经家叙福
- 二被照辞师
- 三师诫勿轻
- 四受旨承力
- 五现發来相(六)
- 一先遣华至
- 二文殊问瑞
- 三如来特答
- 四文殊请见
- 五推功多宝
- 六古佛促行
- 二正發来(六)
- 一主伴同临
- 二叙相登台
- 三问讯传旨
- 四请见多宝
- 五世尊通致
- 六塔中称善
- 一發来缘(五)
- 三十方弘经(二)
- 一问答善根神力(二)
- 一问
- 二答(二)
- 一答善根
- 二答神力
- 二问答今住何定(二)
- 一问
- 二答(二)
- 一答善根
- 二答神力
- 一问答善根神力(二)
- 四二土得益
- 五还归本国
- 六闻品进道
妙音品科竟。
普门品科
- ○三普门示现(三)
- 一长行(二)
- 一明两番问答(二)
- 一问观世音名(二)
- 一当机请(二)
- 一经家叙
- 二正兴问
- 二如来答(三)
- 一总称名答(四)
- 一人数
- 二遭苦
- 三称名
- 四解脱
- 二別脱苦答(三)
- 一口机应物(二)
- 一明七难(七)
- 一大火难(四)
- 一称名
- 二遇苦
- 三得脱
- 四明应
- 二大水
- 三罗刹
- 四王者
- 五恶鬼
- 六伽鎻
- 七怨贼
- 一大火难(四)
- 二结神力
- 一明七难(七)
- 二意机应物(二)
- 一离三毒
- 二显威神
- 三身机应物(二)
- 一正明诚求(二)
- 一求男
- 二求女
- 二结福不虗
- 一正明诚求(二)
- 一口机应物(二)
- 三劝持名答(三)
- 一劝持
- 二格量
- 三结叹
- 一总称名答(四)
- 一当机请(二)
- 二问普门示现(二)
- 一问施三业
- 二答其妙应(二)
- 一答所现身
- 二总答度生
- 一问观世音名(二)
- 二劝至诚供养(二)
- 一如来劝供
- 二无尽受旨(六)
- 一奉命
- 二不受
- 三求愍
- 四佛劝
- 五即受
- 六总结
- 一明两番问答(二)
- 二偈颂(三)
- 一双颂二问
- 二双颂二答(二)
- 一经家叙
- 二颂佛答(二)
- 一加颂叹行愿
- 二別颂明二答(二)
- 一答观音名(二)
- 一总
- 二別(二)
- 一颂七难加余(十二)
- 一颂火难
- 二颂水难
- 三加须弥
- 四加金刚
- 五超颂怨贼
- 六追颂刀杖
- 七追颂枷鎻
- 八加颂咒药
- 九追颂罗刹
- 十加颂恶兽
- 十一加颂蛇蝎
- 十二加颂云雨
- 二颂三毒二求
- 一颂七难加余(十二)
- 二答普门示(二)
- 一正颂示现(二)
- 一超颂总答
- 二追颂別答(三)
- 一颂身业普应
- 二颂意业普观(二)
- 一明本观慈悲
- 二明智光普炤
- 三颂口业普说
- 二加颂显机
- 一正颂示现(二)
- 一答观音名(二)
- 三双颂二劝(二)
- 一颂劝受持(二)
- 一明境智深妙
- 二明感应难测
- 二颂劝供养
- 一颂劝受持(二)
- 三明益(二)
- 一持地叹功
- 二闻品进益
- 一长行(二)
普门品科竟。
陀罗尼品科
- ○四陀尼品神咒加持(四)
- 一问持经功德
- 二答功德无量
- 三请以说咒护一(五)
- 一药王请说(四)
- 一求请说
- 二正说咒
- 三叹护持
- 四佛印证
- 二勇施请说(三)
- 一求请说
- 二正说咒
- 三叹护持
- 三多闻请说
- 四持国请说
- 五诸女请说(三)
- 一列名
- 二请说
- 三明护
- 四誓言
- 五佛赞
- 一药王请说(四)
- 四闻品得益
陀罗尼品科竟。
妙庄严王品科
- ○五庄王品出陈本事(六)
妙庄严王品科竟。
普贤劝發品科
- ○三普贤品约自行流通(四)
- 一经家叙仪
- 二问答劝發(二)
- 一请问劝發(二)
- 一普贤请
- 二如来答(三)
- 一总标四法
- 二別开四行
- 三总结成就
- 二誓愿劝發(二)
- 一护人(六)
- 一攘外难(二)
- 一总
- 二別
- 二教内法(四)
- 一行立读诵
- 二端坐思惟
- 三三七精进
- 四正与说咒
- 三覆以神力
- 四特示胜因
- 五复示近果
- 六总结一心
- 一攘外难(二)
- 二护法
- 一护人(六)
- 一请问劝發(二)
- 三述發久修(二)
- 一述护法
- 二述护人(五)
- 一述身教
- 二举胜因
- 三示近果
- 四攘外难
- 五述信功
- 四闻者得益(二)
- 一闻品得益
- 二通结闻经
普贤品科竟。
法华授手科(终)
校注
[A1] 二【CB】,三【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己【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2 册 法华经授手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