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赞摄释卷第四
化城喻品
疏此所起慢或欲界等者。此得定人。要伏欲界俱生烦恼。分別不伏。故容得起。欲分別惑。有云。此所起执分別烦恼。而是色界。以得上定。欲分別惑。虽未伏断。以无影辈。故不得起。议曰。虽有此断。未可为依。无明教故。问起欲分別。为何性耶。答有二释。一云。此得定人。虽不能伏欲分別惑。由定慙等力所制伏。不起不善。二云。既不能伏。容起不善。议曰。若准前解。所起慢等。非是欲界。唯识论云。若欲界系分別起者。唯不善摄。發恶行故。若依后释。起欲慢等。理即无违。
疏凡夫有学闻此假解等者。问若闻他说所变假相。以为涅槃。而执求者。何要得定。岂不得定。不闻他说。不执求耶。答论据曾习胜人说也。
疏如二乘所起四倒者。举此证彼二乘假解。在出定后。非解脱道。作斯解也。所言四倒者。谓我生尽等。
疏又有释等者。问疏主结断。取于初解。然观论旨。后释为优。故论云。以有三昧。实无涅槃。生涅槃想。若不执于自所得定。以为涅槃。论言有定生涅槃想。岂非虗设。答谈彼二乘。有世间定。生涅槃想。凡夫求之。斯有何过。问论文既通斯之二理。疏何断令依于前解。答佛陈七喻。大意有二。一叙昔事。二者谈今。若言叙昔。无文说彼下根之类。在凡位曰。执自得定。以为圣果。是增上慢。若言对今。增上慢众。方便品中。拂席而去。枝叶无遗。对何说耶。以此推究。故初释善。
疏说化灭化者。说彼二乘涅槃。为化灭。彼凡夫自执化城。
疏是喻法者。法者涅槃。今以化城。喻涅槃法。或喻即法。法名通故。
疏释迦修行至犹称王子者。此难意云。设大通世。初始發心。迨于今时。已逾三劫。况大通时。早为王子。王子行位。非是初心。云何许时。今方得佛。犹为尚也。义意可知。
疏意趣有四者。庄严摄论。皆广辨之。今疏所引。与论名字。虽少有殊。大意不別。今依摄论等。粗宣其义。冀诸后学。披疏易悟。略开三义。一立意。二出体。三正释。初立意者。以斯四种。决了如来秘密言教。令生开悟。故对法云。由此意趣。故方广中。一切如来所有秘密。应随决了。二体性者。皆以如来后智为体。由缘一切差別义理。为利众生。安立教故。故无性云。远观于他。欲作摄受。名为意趣。意云。谓能化者。远方便中。先视于彼所化人之宜。以何法而摄受之。名为意趣。三正释者。先总后別。思量名意。趣谓理趣。思量理趣。故名意趣。有财释也。趣谓其境。意是相应。智用斯二。以得名故。別名四者。一平等意趣。此彼佛身。身功德等。悉皆相似。言过去佛。即是我身。非实彼佛即定是此。故楞伽经。大慧菩萨白佛言。何故世尊言。我是过去一切诸佛。佛言以四等故。一字平等。过去及我。同名佛故。二语平等。谓三世佛。皆有六十四种美妙梵音。言语说法。我亦同彼。三身平等。我及诸佛。法身色身。相好庄严。无异无別。四法平等。我及诸佛。皆得三十七菩提分。十力无畏。诸功德故。依此四种。唱言我是𤘽留孙等。又无性释云。谓一切佛。由资粮等。互相似故。作如是言。彼即是我。然非昔时毗钵尸佛。即今释迦。问本以意趣。决诸秘密。如言彼佛即是我身。有何秘密。复如何决。答胜观释迦。本非一体。经言彼佛即是我身。道理有乖。故云秘密。谈佛意趣。据平等理。言彼是我。以会相违。余三准此。二別时意趣者。言虽说此。意在他时。言说与意。时分有异。名为別时。故无无性释云。谓观懈怠。不能于法精懃学者。故说是言。若诵多宝如来名者。便得决定。由唯發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此意长养先时善根。如世间说。但由一钱。而得于千。意云。最初一钱。是彼后时得千之因。于一因中。说千之果。法亦如是。问持名愿往。何秘密耶。答持名發愿。皆是其因。后时方得决定菩提。往生净土。经依今因。说于当果。言持名等。即是决定往生安乐国。故名秘密。今以別时意趣通之。故无妨矣。言虽即指持经决定。意在后时。方得决定。三別义意趣者。虽谈此义。意主別义。言说与意。义有不同。名別义意。故摄论云。若已逢事尔所殑伽河沙等佛。于大乘法。方能解义。无性释云。谓证相大乘法义。与教相大乘法义。甚有差別。由此故言。于河沙佛。方能解义。意云。解义有二。一证理之时。名为解义。即证相大乘。在初地已上菩萨所证。二听法闻思之时。亦名解义。即教相大乘。在十信前。凡夫所闻。圣凡阶位。而有不同。故言差別。问言逢多佛。方能解义。何秘密耶。答据教中义。解实非难。言逢多佛方能悟解。岂非秘密。故以別义意趣通之。佛虽指于教相中义。本意在彼所证之义。故事多佛。方能解之。故涅槃经云。初依菩萨。供五恒佛。方解十六分之少分。然疏中云。谓说诸法。皆无自性等者。言虽总说法无自性。而意別在遍计法也。余类可知。四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者。虽于一法赞毁不同。为对所化意乐故尔。故名众生意乐意趣。故摄论云。谓如为一补特伽罗。先赞布施。后还毁呰。如于布施。尸罗亦尔。无性释云。先为悭贪。赞叹布施。后为乐施。毁呰布施。为欲令修胜品善故。赞毁惑等。准施可知。问此赞毁教。何名秘密。答于一施中。赞而复毁。而岂非是自语相违。故是秘密观所化器。意乐不同。对彼而说。故不相违。
疏善心相续至犹称王子者。言三劫者。据求菩提方便善心。刹那积数相续而说。若起余无记不善等时。不取为数。今者三性所有时节。总合而言。故经尔许。问唯寿量品。明成佛时。已在十六王子前矣。纵有多会。岂不相违。答彼据实成。此依示相。或复彼依平等意趣。此据实成。广如下疏。
疏下诸长行方颂有文者。末品下颂。方始颂此。长行之文。中间颂者。诸梵请文。非颂长行。文言似倒。应云颂方有文。
疏十事坐于道场者。按彼经第四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事故。坐于道场。何等为十。所谓种种震动一切刹故。普照一切诸世界故。除灭一切诸恶道故。变一切刹为金刚故。观一切佛师子吼故。离一切虗妄心。净如虗空故。示现随顺净身威仪故。随顺圆满金刚三昧故。受一切佛清净坐处故。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众生故。坐于道场。
疏破魔军有十义者。按彼经第四十云。菩萨摩诃萨。坐道场时。有十种义。故示现降魔。何等为十。所谓五浊恶世众生。乐相征伐。欲显菩萨功德力故。悉灭天人诸疑惑故。为欲化度魔眷属故。诸天世人乐征伐者。令集化故。集天人已。显现菩萨功德之力不可破坏。调伏众生故。發起一切众生力故。哀愍未来一切众生故。乃至道场现有魔事。悉能超出众魔境故。显烦恼力势羸劣。大悲善根势强威故。顺五浊世诸众生故。示现降魔。
疏即二世界铁围山间者。即两围山之中间也。而由日月持双山高围山障故。故两山中。常无日也。问中间众生。何界所摄。设摄不摄。俱何失耶。难二俱有失。若言摄者。如两界物取不犯盗。以无属故。此何不尔若不摄者。此中间者。应非三界之所收故。若复尔者。即有三界摄生不尽之妨。答未见正文。待后捡之未间。且为一释。如物处中。虽非二界。然亦不离三界之中。名三界物。中间众生类亦应尔。虽非二界。何废亦是三界中收。
疏或初禅至梵福量者。请转法轮。感梵福量。梵福量报。即初禅故。
经东方五百万亿国等者。问二乘通运。不越三千。梵王凡夫。云何得逾五百万亿。答略为二释。一诸梵王等。皆是菩萨。得受十王位故。二或是凡夫。佛加被故。故唯识云。定通等力。即不决定。仗佛通力。远来何失。又序品云。毫光照于万八千界。而此世界。尽见彼土。又如十住断结经法界品后云。吾曾游处野马世界。去此七十二亿江河沙数诸佛刹土。时我弟子。名目连。神通第一。至野马界。放大音声。遍三千界。演说其法。此乃如来加之令往。若不尔者。二乘神通。不越大千。云何得至尘沙界外。故佛加也。故知凡夫佛加亦得。二释任取。
经其所散华如须弥山等者。问十方梵众。皆悉献华。一一华积。并若须弥。此界云何容多须弥。答此中化土。及受用境。合而说之。大即报境。小即化土。随应释之。余皆准此。
经诸梵天王说偈请转等者。按大集经第二。梵王说偈。请转法轮云。如来虽有大慈悲。怜愍众生如一子。我今劝请法应尔。愿转无上正法轮。如来初生發誓言。我当救彼苦众生。众生渴仰甘露味。愿大施主施法雨。
经天宫殿俱者。问云何宫殿天身俱来。答有二释。一云。梵王既是菩萨。宫殿俱来何难。二云。纵是凡夫。自亦有通。复依佛加。如来亦无失。问若言梵王是菩萨者。八地菩萨。必受变易。梵众等类。云何得见。答凡梵所见。亦即化身。
疏老死有二因至齐识退还等者。德证无说等。能为依者。亦得名因。以彼生支。是无记故。问证意可详。然文难悟。何唯二因。复分麤细。俱至识退。不及余二。答生果所由。二种便足。去果远近。能所感异。分为麤细。然举一隅。以示三故。至识退还。故瑜伽论九十三云。由老死支。苦谛所摄。故于缘起。逆历观察。当知此中由三种相。于其老死。如理观察。观察细因缘故。二者。观察麤因缘故。三者。观察非不定故。感生因缘。亦名为生。即生自体。亦名为生者。释有及取爱。感生名生。即能生名生。生支自体。而是其生。复能生他。总名为生。言前生是细。后生为麤者。释有取爱。名之为前。生支名后。业烦恼故。名之为细。逆报果故。故得麤名。言观前细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观由后麤生缘故。得有老死。当来老死。细生为因。现法老死。麤生为因者。释明彼麤细二因各別。而与其果。异世同世。名前后矣。待前过去。故得后名。言除二生。体余定无。能与老死果者。释第三相。非不定义。言如观老死。生有取爱。各由二种。如理观察。当知亦尔者。释例显生等。各有麤细两种因。言依缘起门。逆次而入。先缘后际。如理思惟。老死苦谛。乃至其爱者。释未来生死与死。总名苦谛。有取爱三。名为集谛。言如是观察。后际苦集。未为喜足。释虽知未来生老死苦。因有取爱集之所起。然未知有取爱三法。依何而有。更欲知之。言未喜足。言遂复观察后察集谛由谁而有者。释推有取爱有之所从。言知由从先集所生起识为边际现法若有者。释观受与触六处名色。至识为极。故名边际。此现识等。苦谛之法。是彼先集之所生起。未来有取爱等三集。依此识等。现苦方有。言既知从先集所生起不应复观此云何有者。释此显逆观。但至识支。不观过去。行无明支之所以也。为前已推后际。有取爱等三法。依先集谛之所生起。现识等五。准知识等。即是过去行无明生。不应复观识等五支。云何而有。由观至识。更不观行。及无明支。名为退还。又依前文及无性论意。逆观老死。由生而有。及至名色。由识而有。识复由彼名色而有。由识名色展转为依。故为此观。而至于识。不观由行得有识支。却观因彼名色得有。名为退还。故彼论云。齐识退还者。识者即是阿赖耶识。自体为依。无间转故。自体即是名色支也。问十二支缘识于行。云何今言依名色耶。答据识现缘。但观名色。故不观行。
疏不说非支亦名为集者。诸无漏法。外无情物。并名非支。不说此等以为集谛。
疏真如至名为灭谛者。标灭谛相。言灭依能灭灭性者。亦彼论文。释前三种名灭所以。灭性即是择灭无为。正名灭谛。灭依能灭。相从而言。亦名灭谛。非正灭谛。故辨中边论云。能寂静道。并寂静道。所缘真如。及彼所证并是寂静无为。
疏依诠显实至灭谛所摄者。若息于诠。即非灭谛。寄诠以辨。可灭谛收。即对法云。真如灭依。亦名为灭。
疏灭性正是灭谛所摄者。举正灭谛。以显真如。约诠相从。亦名灭也。
疏有作无作四圣谛者。小乘观谛。望度更有。大乘谛观。可修习故。故名有作。大乘观谛。望后更无。余观可修。故名无作。亦名有量无量四谛。小乘法中。虽观四谛。总相麤知。名为有量。大乘法中。随別细知。名为无量。如一苦中知尘沙苦。集灭道三。亦复如是。即涅槃经。以为明证。
疏如是八谛非二乘所知者。问无作四谛。可非二乘知。有作云何彼亦不悟。答知不尽故。亦名不知。故胜鬘经云。如是八圣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义。唯如来事究竟。非二乘事究竟。释究竟有二。一解究竟。解知一切四谛法相故。二行究竟。于己苦集断尽。灭道修满足故。如来名事究竟。不究竟者。亦有二种。翻前应知。是故二乘。名非究竟。然彼经文。而不一处。言八圣谛。非二乘知。疏主取意。合一处言。读者知之疏即新经云安立等者。问非安立者。废诠为义。言无作者。无后可作。名为无作。然可施设。二义既差。云何相即。答非安立名。通于二义。一唯废诠。与无作別。即瑜伽论。非安立谛。唯是一也。二言非者即是无义。安立是作。名字有別。义谛无差。经云。非安立故。即无作也。
疏如所说相不舍离义者。如说苦相。实是其苦。不可令乐。乃至灭苦之道。实是真道。不可令其苦为非苦。乃至道为非道。名不舍离。不舍离者。是即实义。实义名谛。
疏由观此故等者。此即能生不颠倒觉。名为谛义。离颠倒者。名清净故。
疏灭者彼俱寂静义者。彼苦集二。悉皆灭离。名俱寂静。
疏能成三义义者。能成知苦断集证灭。三种义利之义。故论重言义义也。
疏此中苦事至亦尔者。一一谛中。皆有事理。及如三种。三种皆随自谛为名。
疏趣苦灭行者。道谛名为趣苦灭行。行者是道。此道而能趣向苦灭。
疏由彼集谛苦谛摄者。烦恼业种。更无別体。即是赖耶。故苦谛。摄相皈性门也。问现行惑业。复如何耶。非赖耶故。答现行望种。正是其果。体复逼迫。苦谛所收。义明显也。何待言矣。
疏言触证者至触证灭谛者。能缘之智。亲对了悟。简彼非亲。故言触证。是现见也。又显不起贪染等心。言不生怖等。或从喻言。身根取境。对触而证。亲于余根。故取为喻。
疏乃能成办所说三义者。即是知苦断集证灭。
疏由此故苦为初者。逼迫故苦。为此苦谛。而是取蕰。逼迫体故。故取在初。
疏如此故苦为次者。而论正云。如此故苦。此为第二。如此者。指斥之词。如此集谛。故今有苦。故在第二。或如者似义。集因似此。所生苦果。有逼迫义。故在第二。所似能似。以为次故。
疏由此故乐为第三者。由此苦集。二种灭故。故有其乐。故此灭谛。以为第三。
疏如此故乐为第四者。如此之言。指斥词也。如此圣道。能证彼乐。故为第四。或如者似义。道因似此所灭之果。离逼迫故。故在第二。所证能证。以为次故。
疏如次无常等者。大小乘中。皆悉有明。今依杂集。粗显之也。苦四行相者。一无常相者。略有十二。一非有相。谓蕰处界。于一切时。我我所性。常非有故。故曰无常。无彼常相。名无常矣。二坏灭相。谓诸行法。生已即灭。暂有还无故。三变异相。谓诸行异。由不相似相续转故。四別离相。谓于诸行。失增上力。或他所执。或资具等。自在失坏。或他陵夺。为己有故。五现前相。谓正处无常。由因随逐。今受无常故。六法尔相。谓当来无常。由因随逐。定当受故。死无常性。决定当受。七刹那相。谓诸行刹那。后必不住。无间必坏故。八相续相。谓无始来。诸行生灭。相续不断。展转相乘。轮回不绝故。九病等相。谓四大乖违。住持势力尽故。十种种心行转相。谓一切时起有贪心。或于一时起离贪心。余嗔痴等。诸不善善。皆如是知。十一资产兴衰相。谓诸兴盛。终归衰变。由诸世间富贵荣盛。不可爱乐。非究竟故。十二器世成坏相。谓火水风三种成坏故。二苦相。谓三苦八苦。广如前明。三空相。谓若于是处此非有。由此理。正观为空。问于何处。谁非有。答于蕰界处。常恒不变。我我所等非有。由此理。彼皆是空。又有三种空性。一自性空性。二如性空性。三真性空性。初依遍计所执自性观。由此自相定非有故。第二依依他起自性观。由此如所计度。皆非有故。第三依圆成实自性观。由此即空真性故。四无我相。谓如我论者所立我相。蕰界处非此相。由蕰界处我相无故。我论外道计度诸行为我。彼诸行非此相故。故名无我。集四行相者。一因相。谓能引發后有习气因。是名因相。由业烦恼。是能引發后有习气因故。二集相。谓彼彼有情。所集习气。于彼彼有情类。为等起因。是名集相。由诸有情所集习气。于天人等有情类中。能为相似形皃种类平等起因故。三生相。谓各別内身。无量品类差別生因。是名生相。是诸有情。各別内身相续决定。趣生地等。所有一切品类差別。乃至有顶生因故。四缘相。谓诸有情。別別得舍因。是名缘相。能令有情得未曾有。得自体舍已。曾得自体故。灭四行相者。一灭相。谓烦恼离系故。即流转因。烦恼离系。故名为灭。二静相。谓苦离系故。行苦所摄。不寂静相。取蕰离系。故名为静。三妙相。谓乐净事。诸烦恼苦。究竟离系。自然乐净。以为自体。故名为妙。四离相。谓常利益事故。不复退还。最极安隐。如其次第。名常利益。最胜善性。故名为离。道四行相者。一道相。谓因此道。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二如相。谓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三行相。谓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四出相。谓趣真常路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路。是故名出。
疏为除四倒至除我者。问何故苦一除二倒。空无我二除一我倒。答夫言苦者。体必有漏。有漏之法。唯是不净。由知是苦。即知不净。故一苦行。能除二倒。蕰界处中。无彼所执常恒之我。名之为空。即蕰界处。无彼外道所计我相。名为无我。由斯二行。共对治我倒。
疏集谛至独爱者。四爱行相。如前已辨。依此四倒。四爱生也。行相可悉。问集谛四行。一一別观四种爱耶。答此四数总相。相当立集四行。非一一行別別对彼四种爱也。以彼四爱一一皆有因集生缘四种理故。思可知之。灭道四行。对四爱等。亦据总相。以一一爱灭。皆有灭静妙离四种理故。道亦如之。并思可悟。
疏于一刹那为行所集等者。如刹那顷。而杀生等。即刹那行。而能集于当来苦报五果之种。善亦准此。
疏有处亦说至非通种子者。彼经既言。生引同时。引因识等。既是种子。生支老死明亦通种。然实非种。义言是种。问然观唯识。唯会彼经。说识等五通现所以。不言彼经说生老支亦是种子。故唯识云。或依当来现起分位。复由此说。生引同时。但明识等。据当起位。名为同时通现所以。何以得知。彼经亦言生等通种。答文不明言。理准知矣。既言生引。同时而有。即言彼经说识等五。通现行收。以彼引支。同生支故。亦应生支与引同时。生支同引。亦通种子。由有此理。故疏说云。经说生老。死通种子也。不尔难悟。
疏此有故彼有显无作缘生义者。由此无明等缘法有。故彼行等果法。而得有也。余支相望。皆准斯矣。外道小乘。执缘有用。今破于彼。名为无作。虽无妄执真实作用。仍能生果。故名缘生。
疏此生故彼生显无常缘生义者。此无明等。从因生故。彼行等果。方得从于无明等生。余支相生。例亦同此。外道妄执自在梵世冥性神我等。体是常法。不从因生。而能为因。生他果法。今显异彼。名曰无常。从因生故。缘生同前。
疏显势用缘生等者。外道执时方等法。能为多果之因。今破于彼。显无明等。但望于行。能有势用生起之义。不能普生余一切支。余支展转。相望亦尔。问若但隣次。有生能故。名势用者。何故瑜伽云。无明支乃至亦与老死为缘。答缘有二种。一近。二疎。瑜伽前文。及对法论。据近缘故。但言无明与行为缘。瑜伽后文。通依近远。故云乃至。亦与老死。而为缘也。不相违。
疏无明有二至异熟果起者。异熟。谓三涂恶报。由愚不信恶行能感三涂异熟。异熟之愚。依主名也。由此愚故。起诸恶行。正违信解三涂异熟。所有正见。故对法论第七卷云。由异熟愚。發非福行。必不容受信解异熟。行相正见。真实义者。即四圣谛。由愚迷此。不知三界。皆是其苦。妄执人天。以之为乐。及涅槃等。故起不动。及以福行。愿求彼果。真实义之愚。亦依主也。故对法云。真实义者。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發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问發行无明。为现为种。为同为异时。答种现俱通。通同异时。故对法云。由非福行。是染汙性。与无明合时。此即现行。与非福行。俱时起也。又云。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此明种与不动福二行俱也。又云。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發福不动行。此明前念愚痴所有势力。發后念福不动行也。真实义愚。既以行同时种及后念现。能發二行。异熟愚中。亦应如是。影略说故。唯现无明。福不动行。不俱时發。明昧异故。问若据谛故。名真实义。五趣果体。皆苦谛收。总名真实。若酬因边。名为异熟。三界果法。悉是异熟。何故无明迷人天报。名真实愚。迷三涂果。名异熟愚。答非福行与愚合时。不了恶因。得恶异熟。由迷所感异熟果故。發非福行。福不动行。由无明力。迷人天果。谓为乐报。及以出离。起行求生。虽人天果。亦是异熟。三涂异熟。亦苦谛收。然起非福行时。不知得报。所以不明报中有苦。名为逆苦但由迷彼所感异熟。名异熟愚。迷人天者。定知其业而能感果。所以不得言异熟愚。但为不知人天果苦。及非涅槃。妄以名乐。及以涅槃。起行求生。所以名为真实义愚。
疏一分別自性缘起等者。分別者。区分差別之义。即诸法因。令所生果。各各分类。差別转故。名为分別。非是缘虑解释分別。言自性者。即是种子因之自体。或是种子所生果体。后解为胜。故瑜伽云。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分別者。是因之用。自性即是所生果体。从用及界。以立名矣。自性之分別。依主释也。自性分別之缘起。亦依主释。爱非爱者。善趣异熟。可欣乐故。名之为爱。恶趣异熟。不可欣乐。名为非爱。缘起即是二趣因也。分別同前。亦是从用及果。以为其因。依主释也。问此二缘起。以何为体。答有云。初自性缘。若据通论。三熏习种。各生自果。并自性缘。今此所明。多取名言无记种子。望异熟果。为自性缘。议曰。观摄论意。三熏习种。对望自果。为自性体。不唯无记。望异熟果。故本论云。此中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是名分別自性缘起。无性释云。以能分折一切有生杂染法性。令差別故。准本论中。言诸法生起。释论云。一切有生。岂唯望于异熟之法。而名诸法及一切耶。故知即以三熏习种。以为自性。是论言心矣。爱非爱缘体尅性。唯以有漏善种不善种生。望生善恶异熟之果。是爱非爱。故缘起经云。由善不善业。令三涂人天差別。又梁摄论云。福及不动是可爱。非福是不可爱。若据通论。十二有支。现种因果。皆爱非爱。故摄论云。后有十二支缘起。是名分別爱非爱缘起。以于善恶趣。能分別爱非爱种种自体。为缘性故。本释二论。皆依通体。
疏依阿赖耶识等者。出缘体也。本识是彼诸依处故。举所依识。显能依种。言诸法生起者。举所生果。
疏一则名缘识等者。言缘识者。谓即藏识。是余转识之生缘故。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以受用境。受数为胜。从识俱受。立受者名。即隣近释。言此中者。六转识中。名为此中。或双指前缘识受者。名为此中。议曰。后解为胜。不尔。缘识岂无相应受心。所等耶。能受用者。谓即受蕰。言分別者。即是想蕰。推心所者。谓行蕰中。思作意等。令心造作。䇿举于心。故名推心。举思作意等行蕰中。诸心所也。此心心所。皆能受用所缘境故。名受用缘。
疏若识俱三蕰等者。除受蕰也。自是支故。即想蕰全。行色二蕰。各少分也。色除五根及身语表无表业色。如次属彼六处有支行。除无明无惭无愧。以无惭愧缠中摄故。思触沈掉贪生异灭。別立支故。故取少分。
疏住名色根说为六处者。名色是总。根是其別。以別依总。名住名色。问意根过去。现唯有五。云何刹那具十二支。阙六处故。答如名色支。非摄非色。色法皆尽。由居此位。得名名色。六处亦尔。虽数有少。亦不名阙。或由五根。能满六处。六处之分。亦名六处。如言烧衣。烧衣一分。名烧衣故。故正理云。有色诸根。说为六处。
疏诸法生起名生业者。问生相未来。老死唯现。时既分二。云何刹那具十二支。答有二释。一云。此依四相作用究竟。名一刹那。故十二支。而有具义。二云。四相体用合说。生据其体。得与老死。用同现在。二释任取。
疏复有说至非同前义者。此异师说。刹那连缚。俱遍有为。通情非情有漏无漏。然连缚缘。诸师皆许。遍诸有为。刹那有別。故对连缚。钗异说也。问连缚何义。答无间名连。相接为缚。或隣次名连。相属名缚。故正理论云。连缚缘起。谓同异类。因果无间。相属而起。
疏即此至名远续者。即此第三分位缘起。约起隔远。而相续故。故名远续。此据于后。及不定说。故正理论云。远续缘起。谓前后际。有顺后受及不定受。业烦恼故。无始轮转。问此缘起差別云何。答刹那缘起。二说不同。如前已辨。连缚缘起。通情非情有漏无漏。分位远续。有情有漏。又连缚缘。前后刹那。无间相隣。连接相续。若分位缘。据十二支。分位无间。相续而起。及不定说。若远续缘。据分位中。后及不定说也。
疏或位安立谛等者。问纵依安立。何先观苦。答安立四谛。苦谛在前。故先观苦。
疏谓老死至趣灭行者。四谛如次如观老死。当老死支。名为苦谛。生支名为老死集谛。老死因故。灭道可知。余支皆尔。当支为苦。前支为集。
疏无明无因即智种阙故者。种犹因也。由智无因故不得成四十八也。又按婆沙百一十云。何故不说知无明智。答若法有支所摄。以有支为因。是有支果者。此中说之。无明虽亦有支所摄。而不以有支为因。亦非有支果。故此不说。复次若依此法。具起四智。此中说之。依无明支。但起三智。不起缘有支集智。故此不说。
疏缘教法名支不摄者。即此教法。非十二支。名支不摄。前之六智。缘理之智。道理理也。第七之智。缘事之智。问何故名法住。答谓世俗智。如佛施设。听闻法已。智无倒智。名法住智。智无其谬。而住法也。法即四谛。因果法也。故瑜伽论九十四云。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或法是果。住是因名。名为法住。同于小宗故。按婆沙百一十云。法者是果。住者是因。智知果法。所住因故。谓知三界上中下果所住之因。名法住智。此智唯知因之別相。非圣行相。故唯世俗智所摄也。评家取之。以为正义。
疏异生圣者俱有此智者。问准瑜伽论九十四云。住异生地。能以妙慧。悟入信解。四谛法中。名法住智。又云。当知建立七十七智。从此无间。入谛现观。准斯圣旨。但目异生。云何而云。皆通凡圣。答若法住智。凡多圣少。若真实智。圣多凡少。论据多分。故不相违。
疏是闻慧故名法住智者。问按瑜伽论九十四云。住异生地。便能如实。以闻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四谛因果。名法住智。何故违教断唯闻慧。答疏主既言通圣得有。岂容不许有修慧耶。但据异生。多分说也。故不相违。
疏逆顺缘起者。问逆顺之名。据何而立。答有三对。一因果对。先因后果。名之为顺。顺生之理。返此名逆。二细麤相对。先细后麤。名之为顺。顺积聚理。返此名逆。三近远相对。先近后远。名之为顺。顺观适理。返此名逆。故婆沙论二十三云。以因推果。名顺观察。以果推因。名逆观察。复次从细入麤名顺观察。从麤入细。名逆观察。复次因近观远。名顺观察。因远观近。名逆观察。
疏虽无现前至十二行相者。此伏释违。违云。十二因缘。本被缘觉。下明得益。元无辟支。所为既不会莚。甘露岂无徒降。故疏答云。令声闻人。闻缘起教。因兹亦得悟于自乘。如因外典得悟内宗。赖彼小乘。趣皈大运。议曰。亦有缘觉。经中但云。说法时那由他人。不受一切法等。通有辟支。斯亦何失。若尔何故。经次说云。从是已后。声闻无量。答有二种。一从多言。二从通说。声闻之名。通辟支故。若不尔者。有相例失。云何佛说四谛大乘之法。即有所被声闻菩萨。说十二支。何无所化。故通无爽。
疏弥勒三会等。问弥勒大通。俱言有会。齐是化身。何化生数。多少不等。答弥勒三会。而所列者。且举释迦遗法弟子。非准尔数。或举德首。或缘感异。何要齐同。后解胜也。
疏释迦不说会者。或说有空非空非有三时说法。即名三会。
疏待机熟故过二万劫者。或令于法生稀有难遭心故。
经佛说是经于八千劫者。问佛说法时。何少沙弥。答对机感故。或由如来处定时多。是以沙弥。说法时广。
疏示现四种道理者。按集论第十一云。由依四种道理。能观彼法故。一观待道理。谓诸行生时。要待众缘。如牙生时。待种子等。诸识生时。待根境等。二作用道理。谓异相诸法。各別作用。如眼根等。为眼识等。所依作用。色等境界。为眼识等。所缘作用。眼等诸识。了別色等。金银匠等。善修金等。三证成道理。谓为证成所应成义。宣说诸量不相违语。所应成义者。谓自体差別。不相违语者。谓现量等。不相违立宗等。言四法尔道理者。谓无始来。于自共相。所住法中。所有成就。法相法尔。如火能烧等。如经说言。眼虽圆净。空无有常等。所以者何。其性法尔。
疏今此除离欲等者。今此经中。脱离欲者。以彼离欲与其示现。俱令修行。译主合之。然实不可。虽俱修行。初令离染。第二示现。令其信解。两义別故。又化之渐法须五故。又按智度论五十四云。示其善恶。教令舍恶。而从于善。未得法味。心生退没。能为说胜果。使修善因。令见利益。故名为利。随其所乐。而称叹之。令欢喜故。故名为喜。有义。取今经意。释斯四者。初示三乘是方便乘。一乘是真实乘。故名为示。次令舍三入于一乘。故出教也。次复说彼三乘报劣。一乘果胜。使修一因。令见利益。说名为利。复观机缘。或以法说喻说。说宿世因。随其所乐。应器令欣。故云喜也。议曰。虽无其教。理可观也。然云令舍于三。说三报劣。理即不可。但应说云。令舍于二。说二报劣。理如乘章。或三学错。令为二字。更勘余本。
疏因言长理者。如言因论。而生论也。
疏今解至名为涅槃者。问诸有学未回心前。元本未得有余涅槃。云何今言。未回心前。所得有余。答约彼有学。若不回心。定能证得自乘有余。今经谈彼未回心前。所令证得。涅槃为名。名之为住。问何故此圣回心劫数。悬隔若斯。答有惑无惑。利钝差別。致此不等。问有学烦恼多。多劫至菩提。凡夫顿發心。应稽于渐悟。答凡夫二惑全。欣背增。故称顿悟。有学缺于惑。背舍悲增。故多劫。问惑少背舍劣。所以经多劫。无学惑全无。无背更多劫。答无学全无凡全有。背增无彰劫无多。有学有障背不增。有无不全劫经久。问有学趣向二乘极果。时不经多。纵回心已。取二无学。岂不省彼长劫艰虞。答既回心已。厌彼二乘。由如怨敌。谁肯更取。有经云。菩萨怖向二乘之中。如惜命者。怖归屠肆。如下广引。
疏曾经七生等者。古师意云。前五种人。皆是无学。由经生数。多少不定。经中遂与初果等名。虽俱无学。根有利钝。故所经劫。多少不定。
疏凡身得果等者。创从凡位。得于圣果。名凡身得圣。得圣已后。复经于生。后所起身。名为圣身。即依此身。而证无学。入般涅槃。故总说云。凡身得果。圣身涅槃。若从凡夫。更不经生。即得二乘无学之果。入般涅槃。即说此类。名凡得果。凡身涅槃。
疏卷第八
疏十烦恼至皆互相资者。略为二释。一云。烦恼及业。各自类十。而互相资。非烦恼业更相资也。以能感业等。相资有百。故所感苦。亦有百也。非是果体能自相资。由烦恼等而以资故。若尔惑业。既各有百。所资苦果。应成二百。答理实应尔。然二能资苦资一果。故但云百。不以能资而有二故。惑业苦三。分成二苦。今亦应尔。二云。所感十类。自各相资。以成其百。问自各为果。更何待借。云互相资。答相假有力。即名相资。非己为果。便不待借。如现根境。杂是其果。由相待起。岂彼不得名相资耶。其类非一。议曰。二解俱得。然后释者。顺于疏文。自云惑业苦三。皆互相资。苦苦不相资。何须标列。后释故顺。任情取舍。
疏变易生死至二百者。问何故不取能招之业。亦为三百。答无漏业者。不名为险。有漏业者。非正能感变易之果。所以除之。有义。五百喻三界二乘。过三百者。出三界也。故智度论牒大品经云。度四百由旬。即去城邑不远。龙树释云。三百譬三界。四百喻二乘。若尔四五数既不同。何得为证。答大品经中。合于二乘。以名一百。此经开之。开合虽殊。体即无別。取喻何过。议曰。此与疏释。名目虽殊。义意无別。分明易悟。疏议可玩。
经聪慧明达者。有义。智在耳曰聦慧。在眼为明达。又聪慧譬种智。明达譬三达。种智横照万法。三达竖鉴三世。议曰。依俗而释。耳目聪明。理可通矣。若依佛典。未必须然。后释无妨。
经今欲退还者。问若时未退。拟将退故。言今欲者。下文更无说退之处。若时即退。何得言欲。答有义。为根性不定。有退为凡。退住二乘。进为菩萨。为斯不定。故标欲言。实当已退。问既有二退。今云退者。退处何位。答退处凡夫生死之位。所以导师为设化城。议曰。据根性殊。意欲不定。而言欲者。非无其理。然观经文。但云其退。无有根性求退別相。白佛今欲。如是之言。皆义说矣。佛知其意。而义谈之。
疏或令求出至后时说故等者。举事释成。如身见戒取及疑三结。入见道除。然说不还。除五下结者。据彼尽处。后时说也。即初果等。出三恶道。亦令得名。过于三百。然未永出。永出之者。即是无学。五全离者。名永出也。故言无学过三百也。问理实初果具断见惑。云何圣教言断三结。答按杂集论第十三。略为二释。一障解脱。二迷三境。由断此过。但说断三。即彼论云。由此三种。障解脱得。最为殊胜。由萨迦耶见。执取五蕰。为我我所。深生爱乐。于大苦聚。不生厌背。于胜解脱。无發趣心。或虽發趣。然戒禁取。及疑僻执邪道。疑正道故。便邪出离。及不正出离。又萨迦耶见。迷所知境。因于大苦聚。虗妄增益我我所相。故由戒禁取迷能见因。于颠倒见。谓为清净出离因故。由疑迷对治因。于三宝所。不决定故。若依小乘。义与此异。如俱舍论二十一说。
疏虽亦出于人天等者。然无学人。亦出人天。斯乃应名过五百矣。但变易生。人天趣摄。二乘未离彼变易生。不得言越人天趣也。所以但言。过三百矣。
疏对种智车故名为一者。约为无为异。种智有为。既有三种。灭理无为。故称一也。或可种智。而体一故。对之名一。若尔车三。云何言一。答据名虽三。论体但一。羊鹿两运。本无体故。问灭理无二。自然是一。何假对智。方名为一。答灭理无二。是一一义。对种智故。复是一义。二文別也。乍看似同。
疏实得无余至终满处说者。以类成也。欲入灭定。至近加行。早已证得。想受无为。然言灭定得无为者。依显处说。定中想受。而皆不行。想受灭言。彼时显故。若不尔者。已入定竟。六识不行。说谁证于想受灭耶。要有能证心。方有所证故。况意可悟。有云。此第九定中。无想受故。前定虽厌。未名受想灭无为者。议曰。理义甚乖。且以前定。得此受想无为不耶。若言不得。为喻不成。意证无余已前得故。若言得者。大小乘教。皆总不言。先之八定。得想受灭。故名说谬。
疏胜鬘至去涅槃界远者。明二乘四智不具所以。言余生等者。显我生尽。而未究竟。即知苦智。虽断分段。变易犹在。故言有余。以未尽故。当更有生。虽更不受后有之生。然变易生。既生死法。有此生死。名为有生。分段后受故。
疏言更言余梵成故等者。明梵行以立未究竟也。即证灭智涅槃名梵证。梵之行。依主为名。梵行有二。一分段因尽。显有余依。分段果尽。显无余依。二变易果尽。显无余依。无漏依在。显有余依。定性二乘。但得前一。不定性者。前一之中。唯得有余。定不定性。俱未得后有无余智。虽有所成。然为变易因果所杂。故名不纯。望自得者。名为成也。是后智余。名有余矣。或复后智。二乘未得。是得者余。此当可成。故名为成。言事不究竟等者。明所作已办。不究竟也。即修道智。修道有二。一分段对治。二变易对冶。二乘未修后之对治。谓此修道。事犹未毕。名不究竟。更可进习。名有所作。言不度彼等者。明不受后有。不究竟也。即断集智。断集有二。一分段因。二变易因。二乘虽断分段之因。变易因在。名不度彼。不度彼故。当必须断。上总明彼四智不究竟也。言去涅槃界远等。牒前第四。以例余三。显彼涅槃未满足也。佛大涅槃。名涅槃界。二乘功德。而未圆成。复要三祇。乃方逮彼。故云[*]逮也。
疏所作未办等者。以此经文。属彼四智未究竟义。经文略也。疏具明之。细寻可悟。故不释也。然疏云。梵行不成。不字[日*责]也。彼经之中。无不字故。
疏思空胜义舍者。思谓能思。空胜义者。所思胜义。真如之理。理为其舍。如来家故。故论说云。住极喜地。生如来家。举彼能思。显所思体。取以为舍。依主释名。或思属所思。即持业也。义可知矣。住空真如。亦得名空胜义也。故二乘得。
疏觉品至八解为浴地者。三十七菩提品。而以为华。并有敷荣显实义故。总持能以摄持诸行。类园御外。能持内故。大乘之法。万德滋茂。故等于林。华茎干实。备诸蓊郁。二乘功德。虽不名大。亦有滋茂。故亦名林。故取彼经。相拟宜矣。又阿含经。四无量为园。诸无漏为林。望义別也。定能洽润。解脱离垢。故比流池。
疏重门等者。空无相愿。俱为人空。舍之所由。故名重。重为不壹。有义。重门同前。尽无生智。称高楼阁。有云四谛十六行。配三空门。义如信解品疏所配。初观所取。以之为空。后观能取。亦复是空。故名为重。无相愿二重。而亦准此。又十六行。摄之为三。观四谛境。以为空故。即行空智。入无余灭。心境俱空。以此为门。名为重门。无想愿二。亦准此知。然入灭者。即唯定性。不定性人。亦得有此重空之义。故有宗云。如杖转尸。尸既尽已。杖亦弃之。议曰。喻意全差。非为善释。有宗但据能所二空。名之重空。不明门义。此况三种俱能入理。故名重门。思之可悉。
疏真实谛法为男生空真智是者。由闻谛教。生空智起。所起之智。能绍三宝。名之为界。谛法之界。依主立称。
疏于下劣心生虗妄解者。挟劣心者。所求二果。生虗妄者。能求执心。或心字属下。是能执心。更思。
疏此是有学及凡夫者。问七种染慢。皆是凡夫。何故复言是有学耶。答虽言有学。亦凡夫摄。若尔何故置及字耶。答凡夫有二。一学求趣。得有学名。二不求趣。但得凡称。此二种人。俱无定心。俱执二极。为有所简。故有及言。或可修习。久近不同。故言有学及凡夫也。
疏又下根至先已领故者。满慈领际。五百之徒。亦同领讫。余如文。
疏二领授记等者。问授记品末。总言弟子皆当授记。今即领之。方便品末。亦言声闻。闻说一偈。皆成于佛。何不领之。答方便品中。虽总言成。未见別与二乘记別。尚怀犹豫。授记品前。已鹙子等。得別记別。方生决定。所以领之。不同舍利是上根人。而能领解方便品也。
疏四领神通等者。问设化城等。言中施为。导诸倦高。即名神通。火宅穷子。药草喻等。义亦同之。何不通摄。俱言设故。答理实俱是悟通所收。但为化城。文中自言。我所化作。余喻不然。故不为例。
疏离所诠故者。于所诠法。不生执著。名离所诠。故名清净。
疏修梵行常持菩萨三聚戒者。梵谓涅槃。行者因义。三聚净戒。是涅槃因。名为梵行。
疏七佛等者。问佛实恒数。何唯言七。答传云。佛之施化。本利群惑。惑俗而立七庙之事。今随于彼。故立七佛。欲渐化之。归真实故。
疏贤劫有四等者。何故尔耶。答所言七者。兼自他数。所以故尔。后至弥勒。退毗钵尸。加慈氏也。问贤劫之称。何所因立。答按悲华经第五云。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因立劫名。余经多分。而无善字。问七佛之中。已兼释迦。云何复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第一耶。答七佛据总。今我所者。依別而说。是今化主。故更独明。下言贤劫。总別准知。
经护持佛法等者。问夫护法者。为任既重。何人堪可。法等复何。答义有多门。略明三种。一能护人行。二护法之意。三得益。就初复二。一总明其行。二约人別辨。总护法者。上自诸佛。下至末俗。佛具功德。护法决能。未知余者。何行能护。夫欲护法。当崇重尊德。不陵卑下。无违教诠。随顺正理。惠舍育物。调心守根。过恶扬善。殡邪树正。言行相应。能成斯行。真护法矣。故大般若五百七十一及二云。行不违言。尊重师长。随顺正法。心行调柔。志性纯质。诸根寂静。远离一切恶不善法。修胜善根。又云。宁舍身命。不舍正法。于他谦下。不起憍慢。卑贱耻辱。其心能忍。饥渴有情。施好饮食。在危难者。能施无畏。于诸疾病。如法疗治。严饰塔庙。恶事掩过。善事无扬。又云。若顺文字。不违正理。常无诤论。名护正法。又大集经第十九云。有二种人。能守护法。一如法而住。二诵是文字。若无文字。法不可说。二依人別者。初僧护法。戒德严总。智慧凝明。远离伤毁为护法矣。故涅槃经第三云。夫护法者。谓具正见。能广宣说大乘经典。终不捉持王者宝盖。油瓶谷米。种种菓瓜。不为利养。观近国王大臣长者。于是檀越。心无谄曲。具足威仪。摧伏破戒诸恶人等。是名持戒护法之师。后俗护法者。为护法城。墻堑三宝。示威摄物。怀慈不杀。即护法矣。故涅槃经第三云。今听持戒人。依诸白衣持刀杖者。以为伴侣。若诸国王大臣长者。优婆塞等。为护法故。虽持刀杖。我说是等。名为持戒。虽持刀杖。不应断命。若能如是。即得名为第一持戒。又大集经第六云。诸天子。若能护我诸弟子者。即是护持我之正法。如是护者。法则久住。二护法意者。显法难遇。为令不灭。度诸有情。所以护之。故大般若三百二十七云。护持正法。不惜身命。常作是念。我宁弃舍财宝亲属。终不弃舍诸佛正法。所以者何。财宝亲属。及自身命。生生恒有。甚为易得。诸佛正法。百千俱胝邪庾多劫。乃得一遇。遇已长夜。获大利乐。又五百七十二云。一切如来。常共守护。如是文字。不起不尽。常无隐灭。其所显义。亦不起尽。常无隐灭。所以护法。又五百七十三偈云。为度诸有情。成大悲愿力。护持佛所说。此甚深法要。三护法得益者。常为四摄。眷属坚固。功业难量。皆赖护法。故大集经第十云。若人能护佛正法者。即为四摄。一为佛摄。二为天摄。三为福摄。四智摄。佛摄复四。一常得亲近诸佛。二魔不得便。三获得无尽陀罗尼门。四得住不退转地。天摄亦四。一说法之处。诸王设净。二说法之时。众乐听受。三终不为因缘所害。四不信者信。福摄亦四。一庄严于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庄严于口。凡所演说。众生乐闻。三庄严土。四庄严种姓。所谓释梵转轮王。智摄亦四。一知众生根。如意说法。二知众生病者。随病施药。三得大神通。游诸佛土。四了了通达法界。善男子。欲得如是功德。当护正法。又偈云。世界微尘可说尽。护法功德不可量。欲得不可宣说知。应当坚心护正法。又涅槃第九云。若诸菩萨。懃加精进。欲护正法。以是因缘。所得眷属。不可阻坏。
疏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者。广大法味。是能生法。喜乐二种。是所生法。由因大法。喜乐生故。取彼所生。为二食也。
疏不净等食者。欲界有情。名不清净。见修烦恼现种具有不清净。反此二乘无学。名为清净。上之二界。有学三果。名净不净。上界异生。能伏下惑。名为清净。随眠未断。自他之惑。犹未能伏。名不清净。前三果人。见等惑亡。名净。修惑未尽。名不净。如来及八地已上菩萨。实不受食。亦不假食。自身安住。然顺世间。示现受食。示现假食。其身安住。名示现食。问按彼论云。食有四种。谓依止住食等。云何其食。云何依止耶。答人是能依。依止于食。方得住故。食从人果。以立其名。名依止住。问如欲界者。能伏无所有处下惑。此所住食。四中何摄。答是俱句收。论据全界。及有学明。故略不说。问此之四食。段等四食。摄几种。答不净具四。净不净中。上二界者。除段有三。下欲界中。亦具四种。第三清净。随何界圣。具三四也。方现示之。亦有四也。问云何上界无段食耶。答已离欲故。故无段食。段食能长淫等故。又身轻微。无色无形。俱不假段。问彼论但说佛示现食。云何兼说八地上圣。答论据果满。略不明因。实尔八地。亦不假段。决定已受变易身故。
疏能长气力至不坏者。段触长力。思长希望。识摄根种。或通四明之。皆有此能故。今但依初。
疏观入念住故但有四者。为观此境。入念住故。念住既四。故所观食。亦但四也。
疏不颂问众者。前长行中。云汝等见是富楼那等。是佛问众。亦有疏云。不颂四众。四字误也。长行无文。列四众故。
疏理虽至应化弟子者。据理但颂满慈今现之德。乍观颂文。似颂一切应化之德。故经云。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问文中既有诸菩萨言。何故不许兼颂一切。答举诸菩萨。意显满慈权化所以。非为显余。言诸菩萨。
疏僚友等者。疏华严有十种行者。按彼经第三十八云。乐听受法故。利益众生故。调伏自心故。教化成就欲界众生故。令速转故。速成净慧故。教化众生故。恭敬礼拜供养一切佛故。断一切生死相续故。不断菩萨行故。名如疏列。此十行相。如次配名。
疏今取此为喻者。取如意珠。以为譬也。
疏衣谓意识者。發菩提心。而在意识。故以喻衣。或第八识。名为意识。在意处故。立意识名。是所熏处。以喻衣也。若不尔者。第六意识。体非能持。云何得言。汝衣里珠。今故现在。
疏今以第六不共无明等者。若第七识。在异生位。一类染汙。云何可言起已游行。第六可有起于善心。求胜法时。名起无失。议曰。菩提心珠。第六意發。發时不得与无明俱。云何得言醉时而系。由此理故。取第七识痴为醉体。亦应无失。后言游行。据第六善。然亦而是醉中行也。真无漏智。方名醒故。
疏或是大乘至谓戒身等者。谓是大乘五分法身。举戒等余慧定等四。
疏从贝[宋-?][宋-?]音酉者。[宋-?]者。酉字也。疏主恐有不识。故以今时酉字音之。然写疏者。皆错为卯字。卯字与古酉字。稍相似故。
人记品
疏高名之记等者。满慈一人。授佛名号。时节等別。名为一异。陈如五百。佛号等同。故名为同。陈如五百。得记前后。有差別故。名为二异。
法师品
疏此中多以至名法师故者。现得记中。既名法师。故知持读在佛前者。亦名法师。约多分者。且依灭后。现为弟子。
疏又现习学至亦名法师者。此影略言。若在佛前。人为弟子。影八部类。持经亦然。佛灭度后。人为法师。八部持读。示为法师。
疏以药王久持经等者。问已后方便说药王因事。如何今者即告药王。答药王在会。以彼昔时早时此经。所以告之。称因何失。因者因由。所以义故。又准法华经。此品名药王如来品。初长行及偈。广明过去药王佛世。有宝盖王及善盖太子。法供养事已。然后方言。
尔时世尊。告八万菩萨。因药王开士。故知疏释。理无违也。有云。正法华经。法师品初。先明药王过去持经之事。所以经云。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议曰。品初虽有药王之号。乃是佛也。非菩萨矣。王及太子。经自会云。尔时王者。现在宝燄佛。是太子善盖。今我身是。总无药王菩萨之事。故知谬引。
经何况尽能受持等者。问法本亡言。名诠莫迨。若取名字。非善求法。所以净名经云。法非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今赞受持经者。岂不转增其痼。答依言妄执。诸教共诃。假筏筌真。众圣同许。谁之人出。不由户哉。故大菩萨藏经第十六颂云。如人入暗室。覆蔽绝光明。虽有众色像。非明眼所见。如是随有人。内具诸明解。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听增长闻。闻能增长慧。慧能修净义。得义能招乐。聪慧得义已。证现法涅槃。净觉法相应。证得第一乐。闻菩萨藏已。正法善安住。为世大光明。行菩提妙行。所以如来郑重赞咏。又般若论。福不取菩提。一者受持。二者演说。
经能窃为一人说等者。问云何而为一人说法。即为佛使。答说乖正理。而无巧便。纵为多人。诚非佛使。不因于此。致出世故。若也顺理善巧。虽为一人。实为佛使。能令所作。至究竟故。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夫其说法。随顺法相。是名称理。若诸所说。不违法相。与法相应。能入平等。显现义理。名巧便说。由此故知。非诸说法者。皆得名佛使。
疏若坏乱菩萨至毁坏一切佛法者。问害佛破僧。杀阿罗汉。焚毁障碍。云何不名坏一切法。答金刚之体。何有害者。害者纵有。岂废法行。僧破杀罗汉。但是小乘。设有破亡。大乘之法。讵因而灭。又复不依大乘五逆。若菩萨者。能弘大法。即人既亡。故法随失。
疏自他有多少等者。若赞于佛。唯能赞得益。如来果圆。更无益故。故名无少。若赞持者。能所赞者。皆得其益。以所赞者。其果未圆。遇赞己已。欢喜勇锐。而倍进习。既自他利。故名为多。准前毁佛轻重理也。
疏无生而有生等者。无学之者。集苦都尽。名曰无生。今令回趣三大劫生。名为有生。亦如燋糓可更生故。故为难信。
疏中外相形名之为舍者。大乘名中。外道小乘。名之为外。由形于彼。名之为舍。舍为中故。
宝塔品
疏智度论至如何有众者。问按论第七。诚文如疏。疏如何断。传解难知。答论言无请。无请多宝说法华故。非言多宝全不说经名为无请。若不尔者。无人请说法华故。塔现为证。亦不说余。余经宝塔。何不现证。证不证殊。故知有说。不说异也。论言无请不证法者。言总意別。非古难知。故无过矣。
疏同为宝性故者。同以七宝。而为国土。名宝同也。即释经中。所变国土。以颇梨等。庄严所以。
经悬铃者。按说文云。铃下也。从金令声。
疏容佛佛世尊何须再坐等者。问问于再坐。何故乃答三变所由。答[*]容佛再坐。为主三变。故举三变所由为答。言三至道。似同儒典。按论语云。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郑康成云。言齐鲁有太公周公之余化。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使如鲁。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
经师子座者。佛无所畏。能伏一切。故名师子。师子之座。名师子座。非实师子。亦非金等。作师子座。故智度论第七云。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座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疏座假灯王者。灯王佛刹。而借于座。以待客也。
疏放光至唯在八方者。此释伏难。放光变土。方域数异。故为难也。
疏上位佛土中有者。为四善根位。所现土有此山也。对余凡等。名为上位。又上位者。即他受用土。亦有山也。所以经云。摩诃迷卢。若不尔者。何假复致摩诃之言。又寿量品云。在灵鹫山。故知受用土有山也。若尔何故。经云移山。答移彼化土诸山也。又解他受未必有山。言摩诃者。亦是多义。如言大比丘。众多得大名。此亦尔。
疏字林僮苫者。捡诸字书。竟未见释。今以愚度。应是僮仆。所居第室。以苫覆之。名为僮苫。从人从物。以立名焉。
疏示现化佛至为成大事者。总说三身。皆为成此一大事也。
经行头陀事者。大小三藏。具明斯义。今依瑜伽。略举二门。一辨名相。二別对治。然总名者。应云杜多。正释如疏。又云洗浣。洗浣烦恼。故浣衣之子。名杜多也。应云斗薮。斗薮尘垢故。浣义相类。亦云修治其心也。十二功德。束为三类。一者明食。而有四种。谓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坐食。先止后食。二者明衣。而有三种。谓持三衣。毳衣。粪扫等衣。三者明处。有其五种。谓空闲处。及树下露处。塜间常坐。名为五处。一常期乞食者。而常邀期。乞食自济。二次第乞者。谓入圣巷。巡家而乞。随得随现。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愿我当获精妙饮食。三一坐食者。谓坐一坐。乃至应食。悉皆受食。从座起已。必不重食。四先止后食者。谓为食故。坐如应座。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过此不食。如是念已。然后方食。五但持三衣者。谓但三衣。而自支持。一僧伽胝。此当在上义。谓入王宫聚落。最在上披。名为在上。二嗢怛罗僧伽。亦有在上披义。谓在寺内。谓即七条。于寺内中。在五条上披。亦名在上。或名为中。在大衣下。五条之上。故名为中。三安怛婆參。此云内衣。安怛内也。婆參衣义。下一婆參。该上二处。论巧略也。除此三衣。更无过长。六但持毳衣者。谓所持三衣。或是长衣。皆用毳作。无余所作。谓细羊毛。名之为毳。毳织为衣。名为毳衣。或但细毛。即名为毳。通诸禽兽。一切细毳。非独羊也。七持粪扫衣者。谓所有衣。他舍弃掷。或街巷市廛。道非道处。或杂便秽脓血洟唾之所涂染。取如是等不净衣物。除去麤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问毳毛杂物。亦作三衣。与前三衣。而有何別。答初三衣者。用好氎等之所刾成。非毛杂物。恐不知足者。以无价氎等。而为其衣。故以毛杂物。而为衣也。此三三中。随持一三。非三三衣悉顿总待。八住阿练若者。此名空闲处。谓住空闲。山林坰野。受用边际。所有卧具。远离一切村邑聚落。极恶卧具。名边际也。郊外林外。名为坰野。九常居树下。谓常期愿。住于树下。依止树根。十常居逈露者。谓常期愿。住于逈露。无覆障处。十一常住塚间。塜间者。谓常期愿。住塚墓间。诸有命过。送尸骸处。十二常期坐处。如常坐者。谓于大林小林。草叶等座。端身而坐。推度时日。不以背脇。依倚大林。小绳床树。草叶等坐。名常期坐。谓所坐卧。诸草诸叶等座。如应敷设。而常坐卧。一敷设后。不数翻举修理。第二对治者。先总后別。问何名为杜多功德。答譬如毛等。未鞭弹纷擘等之时。相著不轻䎡。不任作缕綫及毡蓐等。若纷等己。耎轻任用。如是行人。由于饮食衣服敷具。而心染著。彼由杜多功德。能净修治。令其纯直。柔妙堪任。随顺依止。能修梵行。別对治者于饮食中。有二种贪。能障修善。断美食贪故。故常期乞食。次第乞食。断多食贪。故但一座食。先止后食。于衣服中。有三种贪。能障修善。断多贪故。但持三衣。断耎触贪故。但持毳衣。断上妙贪故。持粪扫衣。于敷具中。有四种贪。能障修善。断諠杂贪。故住阿练若。断屋宇及婬佚贪故。常居树下。逈露塚问。断倚乐卧乐贪故。常期端座。断敷具贪故。处如常座。或开屋宇婬佚二贪。为五亦得。
疏卷第九
提婆达多品
疏天授与之者。古有解云。提婆天也。达多名热。由造逆罪。堕地狱中。受烧煑等苦。故名天热。又云。以初生时。诸天心热。故名天热。天心何热。天知此人造三逆罪。故见初生。心所以热。因为名也。议曰。西方土俗。从天乞得。名提婆达多。同祠祀得。名耶若达多。余提婆达多。非造逆罪。何故天心而为热耶。非一切提婆皆造逆故。故知古释乃意定之。应从疏正。
疏蓏谓瓜瓞之属者。瓞音姪。俗云。瓟子小瓜之类。瓟音扑也。
经本声闻人至大乘空义者。问明海会众。何故说言住虗空中。答有二释。一在声闻时。观三空门。以为依止。名住虗空。说声闻行。二直指海会出者。在虗空中。问此声闻人。为在空后修行大行。为在海中。已回趣耶。若在海中。已回趣者。如何在空。说声闻行。答设已回心。说声闻行。亦复何失。岂佛菩萨。不得说彼声闻行耶。或谈彼昔说声闻行。皆不违也。
疏不得作魔王等者。问具修十善。奉敬三宝。何得名魔。答由因十善。敬三宝故。故得于魔。非得魔已。肯行斯敬。然人趣者。皆因善招。女者乃是別报惑感。所以不得作魔王等。
持品
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等。问准前授记。无八千人。此何而来。答有三释。一准涅槃文。有八十人。千字应悮。二即法师品中。得授记。三八字疑错。应为二字。是前授学无学人二千人。有义。持品有五类人。前四人中。初三是直往菩萨。后比丘尼。是回小入大。议曰。初之一类。直往可然。五百八千。既昔声闻。今适發趣。何非亦是回小入大。文极分明。不知此德。何意斯断。
疏倾身似有下至身语谄者。按玉篇。谄谀也。倾身似有下也。庄子云。希望其意道。其言曰谄。
疏云身语谄者。释彼两家差別。非庄子等中。云身语也。
疏𧋠声之行者。按瑜伽论第二十一云。或犯尸罗。内怀朽败。外现贞实。如水所生杂秽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略有二释。一云。蜗牛在水。而令水浊。如彼牛涎。恶行比丘。亦汙佛法水。亦复如是。故类蜗牛。然西国土俗。尚彼螺音。而有狗呼。似彼螺音。而行狗行。况彼比丘。内怀贪欲不善之行。外现善言直正之行。二云。蜗牛喻出家身行不清。螺音喻比丘语不正。法此似好语。而不能表出离因故。狗行喻彼意行。显如其狗。相虽可爱。常怀贪嫉。非真出家。亦复如是。
疏乔答弥于女声中呼者。西域声明之法。总声有三。谓男声。女声。非男女声。轻重等异故。有云。乔答弥。此云明女。故十二游经云。明女亦得其少分。非尽理也。问何故释迦及乔答弥。而同姓耶。岂可同姓。而为姻媾。答国俗不同。未可为难。又释姓是总。非亲族类而以为婚。稍似此方五姓之中。如一商等。而有多类。同商为婚。亦如农商四人之类。有云。如此方者。适主家。名王氏女。其乔答弥。亦复如是。此释不然。违本行经等。
经观八万菩萨等者。有义。显诸菩萨智慧利根。悬得佛意。及经旨趣。令物信之。如庄周云。目击道存故也。
经贪著利养故者。按出曜经第十利养品。佛昔为提婆。说于偈云。芭蕉以实死。竹芦实亦然。螺驴坐任死。士以贪自丧。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愚为此害贤。首领分在地。愚人贪利养。求望名举称。在家自兴嫉。常求他供养。能谛知是者。比丘真佛子。不乐著利养。闲居智乱意。又大菩萨藏经第十二偈云。苦乐欲住诸财宝。不乐出离所行处。如是无理诸凡愚。安住地狱之前道。
经恶鬼入其身者。外魔来入身中。令其毁谤。或同火宅。诸烦恼等。亦为恶鬼。前释善也。后释理通。
经念佛告𠡠故皆当忍是事者。问本意弘经。何乃行忍。答由行忍故。诸诤不生。诤不生故。恶事当息。既无恶事。何法不弘。
经说佛所嘱法等者。问驰骤诸道。受诸伤毁。坚志传法。其利如何。答法为佛师。人能弘道。道既常存。佛亦不灭。具多德故。故假佛宣。故持人经第一云。若有持诵。为他人说。以是象典。劝诸菩萨。令学讽诵。转复宣布。所以者何。若是景仆。久在天下。则佛正道。永长现矣。如来常存。以是观之。故须传布。
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者。有云。安乐行品所明四行。名之为正。余六品所明。名为助行。议曰。不然。且如法师功德品中五种法师。自力勤求。云何名助余类非一。应云自正行者。名为正行。傍闻随喜等。皆名助行。非局一品。
疏说大乘法而取非大乘法者。显颠倒也。实有大乘。而不肯取。实无小乘。而妄求之。故名颠倒。又本学大乘。而返取小。故名倒矣。问为闻说大。即趣小果。为退大后。方趣小果。答法华会所。大分为彼退大声闻。故闻大后。退求小果。然实亦有闻于大乘即求小者。何以明之。故大品经云。六十菩萨。闻说般若。成阿罗汉。问岂不根法。有差失耶。答一雨所润。生长不同。从多所为。名为大乘。故未爽矣。
疏以此法门令二乘同十地满等者。此法门者。所谓一乘。一乘而辨。十地行满。今令此人。依此一乘。得行圆满。如十地大士。故论言同。或复此经。是一乘故。如十地行满。故名为同。以顶明珠。最为尊极。故比此经。为极亦尔。
疏如来密与解释等者。论云授记。授记者。解释之义。王赐珠意。令彼为王。佛与其法。令其作佛。与珠与法。表作佛王。故称为密。
疏虽文有异至是前义残者。第六无上。第六喻皆说明珠。虽前后异。明珠是同。故是义残。
疏身行亲疎总別等者。即亲近处。名之为亲。行处各疎。疎即总行。亲是別行。或可亲附。名为亲。不可亲者名疎。空有名总。余四名別。
疏下颂虽依人至于理无违者。即下颂云。又复不行一颂。颂前长行又复于法无所行等。颂云亦不分別等颂。颂此一唱亦不行不分別等。然观颂文。虽寄人法。解于二空。总明于法无所行摄。言解二种者。即前云又复不行等。及此云亦行不分別等。两唱文也。
疏六书者。按周礼保氏教国子六书。一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迳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连义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书者。按广雅。书如也。记也。又说文。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释名。书庶也。记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
疏律中入王宫有十种过者。按四分律第六十云。出家人入王宫。有十过失。一若王与夫人和合时。比丘入宫。至䌽女间。夫人见比丘咲。比丘见夫人亦咲。王作是意言。比丘若已作是事。当作是事。二若王醉时。与夫人和合不忆。后夫人有娠。王作是意言。比丘来入宫。是比丘所为。三王太子欲反杀王。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教。四王在内秘密之言。以闻于外。王作是念。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所传。五王失宝若似宝。王作是意。比丘来入我宫内。是其取去。六王以贱人。在高位处。外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七王或以高位者。处在下职。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八无事因缘。非时王集四部兵。其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九王或集兵中路而还。其不喜者。作是言。比丘入宫。是其所作。十若王在宫。䌽女间出好马鸟端正女人。见则心生爱著。非比丘法。是为十过失。
疏吴主同辇者。按高僧传。吴王孙皓。以马车迎沙门康僧会入宫。不言同辇。按高僧传。道安法师。与秦主符坚同辇。传云。释道安。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七岁读书。再览能诵。至十二出家。遇佛图澄。因澄为师。后避难襄阳。广宣佛法。备搆福事。时符坚素闻安名。每云。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祈。后遣符丕。南攻襄阳。安与朱序。俱获于坚。坚谓仆射权翼曰。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后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參厕。坚勃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舆辇之荣。未称其德。即勅仆射。扶安登辇。余之神德。具言于传。今略不叙。议曰。今从于传。疏言吴者。乃草悮耳。或余传记。有吴王事。或约车马迎会之事。名为同辇。
疏秦主让妻千龄受耻者。按高僧传云。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父鸠摩炎。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出家。东度䓗岭。龟兹主闻其弃荣。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主有妹。年二十。识悟明慜。乃适妻焉。生什公也。什年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善大小乘。博览四韦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以偽秦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秦主姚兴。遣使敦请。至长安。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后秦主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没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別立其舍。每至讲说。先自说譬。譬如臭泥中生莲华。但秉莲华。勿取臭泥也。
疏掉戏之人等者。按出曜经第四复第五放逸品云。又第十四云。放逸之人。转能行恶。不顾后缘。不念后世。犹如谷子投火。欲望苗干者事不然。犹如小凷塞江。欲以止流者。终不可得。放逸之人。意行暴虐。欲求毫𨤲善者。吾亦不见。
疏对法有十四至皆名不律仪者。为欲活命。屠养买卖羊猪等类。乃捕鱼等。恒处山林。调执野象。习呪龙蛇。戏乐自活。以离间语。毁坏他亲。持用活命。名不律仪。问云何得成不律仪者。答若生如是不律仪家。或生余家。如其次第。谓身语方便。为先决定。要期现行彼业未起舍彼不律仪缘。名不律仪者。
疏不悕二乘果至是菩萨破戒者。又按大般若经五百八十六云。若时菩萨。不现發起一切智心。尔时无记心相续而住。是时菩萨。犹名具戒。未名毁犯弃舍菩萨净戒。若时菩萨不现记一切智心。向声闻等地。是菩萨舍菩萨地。失自行处。随尔所时。回向声闻。即尔所时。于无上乘。应知名死。虽非实死。而得死名。如工巧幻师。执小儿手。引上高梯。幻解身支。分分堕落。时彼眷属。咸谓命终。菩萨亦尔。舍大菩提。退住声闻等地。失一切智。应知如死。彼小儿而彼亲属。起于死想。
疏五种不男等者。故杂集第八云。如扇𢮎迦。及半择迦。不堪亲近奉事苾𫇴苾𫇴尼等。又云。半择迦有五种。生便等故同。此经令远离也。问扇𢮎迦等。唐义目何。答扇𢮎迦。此云无根。设纵有根形。毕竟不有男根势用。并名扇𢮎迦。半择迦者。此云乐欲。乐他于己为非法故。或云染汙。由乐他人。于己为过。能染汙他。故名染汙。问五种之中。生便除去。此之二种。永无男势。应名扇𢮎。云何乃言半择迦耶。答若无男势。复不乐他。于己为过。即名扇𢮎。虽无男势。若乐他人于己为过。故名半择迦。据实望彼。无男势用。合名扇𢮎。此经集论。据与他人。而为所遏。五种总名。为半择迦。故瑜伽云。是除去等。若不被他。于己为过。唯扇𢮎迦。若有被他。于己为过。名半择迦。五种之中。见他行婬。自男势动。名为嫉妬。被他于己。行非梵行。得他精血。自男势起。名为灌洒。半月半月。男势方动。得半月名。余二可悉。又瑜伽论五十中。三说有三种。此开彼合。亦不相违。
疏六方之中各有五事者。按迦罗越礼六方经云。向东礼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时作饮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思。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药师治之。父母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去恶就善。二当教计书疏。三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取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叹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恩念不厌。五者。当后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妄。四者。诸疑难悉为解。五者。欲令弟子知胜师。西向拜者。谓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婬心于外。夫骂詈之。不得还言作色。四者。当用夫教戒。所有什物。不藏匿。五者。夫休息。善藏乃得卧。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饮食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璅。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侍御。北向拜者。谓入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非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赴救护之。三者。私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叹。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与之。向地拜者。谓大夫视奴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饮食与衣被。二者。病疲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时之财物。当使平等。奴容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指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士。当用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之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慕恋之。五者。沙门道士人中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出之事。沙门道士。当以六意视凡氏。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贪。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三者。教之忍辱。不得自恚怒。四者。教精进。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放意。六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于父母。如是行之。为如汝父在时。六向拜之教。何忧不富乎。问何故以父母等。配之六方。有斯次第。答拟日出没下上尊卑圆缺为喻。思之可悉。
疏远四恶友者。问何等人。名为恶友。答破戒邪见。背菩提等。为恶友故。大般若经五百六十八云。菩萨不亲近恶友。谓破戒人。著邪见人。不律仪人。邪命人。无义语人。住懒惰人。乐生死人。背菩提人。爱俗务人。问何时不亲。答一切时不亲。即前经云。菩萨梦中。不近恶友。况于觉时。而亲近彼。若尔。云何怜愍众生。如一子耶。答即彼经云。菩萨虽常怜愍。而不共住。由如是法。远离恶友。但令离长染等缘。非心善根。令离彼也。故郁伽长者经云。出家菩萨。不应亲近多人众中。我应舍彼。我之善根。终不舍于一切众生。
疏或七倒者。谓于无常乐我净之法。妄计为常乐我净等。名之为四。五者想倒。于常等四。起妄想分別。六见倒。于是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乐。建立执著。七心倒。于执著贪等烦恼。
疏乱相及乱体等者。五尘等界。名为乱相。相者因也。能生识故。诸能缘心。名为乱体。体是妄倒。故名乱体。第二句结前乱相。识所变故。能生识故。不离识等。故名色识。第三句者。结前乱体。第四句者。显无所变。乱相色等。能变乱体。亦不得有。要有其因。果方有故。
经是名菩萨第二亲近处者。举前不可亲近之处。翻彼即名可亲近处。又按郁伽长者经。有四亲近行。彼云。出家菩萨有四亲道。如来所许。一亲近法。二亲近成就一切众生。三供养如来。四亲近不舍一切智心。
疏如食旷野子宍等者。按报恩经第一孝养品。佛告众言。过无量劫。尔时有国。号波罗奈。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像法中有王出世。号曰罗阇王。波罗奈国王大臣。名曰罗睺。心生恶逆。断大王命。寻诣边国。次杀二子。其第三子。有守宫神。而语之言。罗睺大臣。逆谋夺国。杀于父王及二兄竟。不久将至。何不逃命去也。而王思念。欲投隣国。然路有二。一七日。二十四日至。王时入宫。命子须阐提。即出进路。夫人亦随。心竟迷乱。悮入十四日道。路险粮尽。王欲杀妻。以活其子。其子谏曰。何处有子。啖于母宍。可乞一愿耶。日割子肉三斤。以充三人之食。父母从愿。得至前路。尔时王者。今我父悦头檀王是。母者。今摩耶是。太子者。今我身是。今引意者。食子肉者。非甜其味。但为命也。沙门受食。但为修道。而支其身。不贪味也。
疏如无垢称者。即维摩经云。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诸触如智证。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经于声闻至赞叹其义者。问夫菩萨者。扬善止恶。谦下正直。若也二乘非正。即直言斥之。若许善可录。即谦辞赞美。何因二事。俱不许为。答夫人赞毁。情必欣恶。欣恶斯起。种智莫生。净戒沦没。故今见止。故大般若经五百八十八云。诸菩萨若𫏐起心。赞毁二乘。应知毁犯菩萨净戒。所以者何。若赞彼地。便于彼地。心生爱著。不能趣求一切智。若毁彼地。心生轻蔑。即障所求一切智智。于菩萨戒。有所毁犯。是故菩萨。于二乘地。不应赞毁。此亦应尔。故诚无爽。
经譬如强力转轮圣王等。问轮王有四。王领不同。具辨如疏。七宝德化。其义如何。答萨遮尼乾子经第三云。转轮圣王。七宝具足。一夫人宝。二摩尼宝。三者轮宝。四者象宝。五者马宝。六大臣宝。七主藏宝。其化德者。彼转轮七宝具足。遍行大地。无有敌对。无有怨刾。无有诸恼。无诸刀杖。依于正法。平等无偏。安慰降伏。王四天下。得自在故。所出教令。无违逆故。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悉令受持。离十恶业。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为法王。问所感七宝。何因而至。答依离嗔心不善业道之所得也。若尔何故仁王经言。上品十善。铁轮王等。答彼经具言。此据增胜。故无过矣。问七宝现者。本应圣王。各有何德。以先圣王。夫人德者。身口等中。出于无价栴檀优钵罗华之香。身触柔煗。寒时能暖。热时能凉。王见夫人。离诸疲劳饥渴忧恼。受最第一无极之乐。复有五德。一者。知念不违王心。二者。能生千子具足。三者。自然性尊豪贵。四者。能令住处具足一切资生。五者。若王与诸夫人。受欲乐时。不起嫉妬嗔恨恶心。摩尼珠宝德。有八种。一于夜暗放大明光。如秋满月。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于夏日。众生患热。放光触身。得清凉故。二王行旷野无水之处。众生饥渴。珠放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饥渴。三王所须者。一切皆从摩尼宝出。四有八楞相。一一楞中。出种种光。五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众生。皆离病苦。常得定心。所作善业。无空过者。六所住境界。无诸恶龙能放毒气。雹风恶雨。伤害众生。七一切山川。嵠谷沟㵎。泉水乾竭。悉令还服。树林草木华菓枯悴。能令滋茂。池水华林。一切具足。八所在之处。人民无有疾疫诸毒。非时死者。至于畜生。虎狼之类。相食啖者。不起害心。轮宝之德。而有五种。一轮宝体。纯阎浮金。具足千辐。广五由旬。显现世间。如第二日轮。二飞虗空。去无能障。而一日能行八千由旬。三随王心念欲。谓四天王。行四天下。随王念处。即飞虗空。在前而去。依彼轮力。四兵象马。及车步等。一切悉皆飞腾而去。四有不伏转轮王者。王若心念。而彼轮宝。随所念处。即飞而去。悉令降伏。五轮宝势。无有歒对。一切小王。见者降伏。象宝德者。彼大象宝。犹如良马。调伏柔濡。随自在用。降伏他国。七友善住。彼象能于三处有用。所谓虗空水中陆地。彼象能速疾行。一日三匝。行阎浮提。轮王乘象。象同王心。随王念处。即从而去。行步平正。犹如鹅王。不疾不迟。不曲不戾。凡人中行。不令惊怖。至鬪战时。极能现大凶害之相。不可侵近。马宝德者。色白如彼拘牟头华。天旋轮文。遍满身相。不小不大。不高不下。身体正足。心性柔濡。善能调伏。如帝释王婆罗河马。随意去住。一日三遍。行阎浮提。无疲劳相。大臣宝德者。代王理政。一如王心。忧国忘身。不营私务。念护百姓。如养草木。随王所念。如念即办。不碍不著。修行正道。离于非法。主藏宝德者。彼主藏宝。有大功德。一切诸山。深𡼏幽峪。旷野川泽。丘陵堆阜。坑坎高下。不平之处。能以金刚宝因陀罗宝等。一切珍宝。以用填满。而宝不尽。何况金银瑠璃颇梨。不在数者。彼主藏宝。心常欢喜。无谄曲相。问七宝之中。几情非情。答珠轮二宝。是非情法。余五有情。问七宝将应。其相云何。答按中阿含第十一。增一经中。第四十八云。王具七宝。而现空中。有白象王。须臾之间。行遍四海。王上西楼。向视见。有绀马王。乘空而来。王土东楼。东向视见。有神珠长。一尺六寸。有八楞相。绀瑠璃色。乘空而来。悬于幢头。照十二由旬。王上东楼。东向视见。有刹帝利女。名曰夺情。端政无双。乘空而来。王上北楼。北向视见。有主藏臣。名曰财幢。乘空而来。王上南楼。南向视见。有大将军。名曰无畏。乘空而来。问马色珠光。与前经別。一何不同。答大小乘异。见闻不同。故无过也。余准此释。问七宝出处。其本何耶。答按观佛三昧经。有金翅鸟。名正音伽楼罗王。命终已后。火起焚之。余悉灰灭。唯有心在。难陀龙王。取此鸟心。为明珠。轮王得。名如意宝珠。余经不言。复传释云。轮珠二宝。天帝所有。下应轮王。象是善住龙王。五百子中之一子也。马亦天帝之龙马。象女臣兵三。亦皆天帝之臣妾也。后之五宝。下生阎浮。以应轮王。轮王化息。还无皈天。余二但从天中应下。问尼乾子经云。如帝释王与。岂不相违。答诸教对机。说各有异。亦应无失。问王之千子。其德云何。答尼乾子经。轮王千子。身体洪壮。勇猛雄杰。降伏世间。随顺王命。能护大法。随顺法行。心能慈愍。一切众生。广会诸教。及余门义。具如章辨。
疏三种魔类者。分段变易。各有三种。故品三类。由经但言三魔。故疏言三。天魔別说。故言并也。
疏六恒住者。谓阿罗汉而住六境。无喜忧等。故大论第五十云。谓阿罗汉。诸漏永尽。于六恒住常无间。多分安住。谓眼见色已。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齅香已。舌甞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不喜不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疏二乘圣者至全破分破等者。有学分除。无学全破。二乘不能任运毕竟除于天魔。故但言三。下言四者。约其加行。及暂时说。疏破魔先后者。
疏亦名莲华者。此释伏难。难言。二乘破分段。而赐法华。菩萨破变易。何不赐法华。故今云。无量经即是法华。
经若于梦中等者。问外境本无。梦因何起。答假余缘力。虽无实境。梦心得起。故智度论第六云。有五种梦。一热气多。多梦见火。见黄见赤。二冷气多。多见水见白。三风气多。多见飞见黑。四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五天与梦。而欲令知未来事故。今经所明。即是第五。纵佛菩萨加之令梦。亦第五收。类相似故。
涌出品
经他方国土诸来菩萨等者。问此等菩萨。何时而至。经之上下。无文辨故。答有义。塔品命持经人。故诸菩萨。应命欲持。至此方矣。又释。即无量义经会中菩萨。经家举胜。是以经首而不列叹。或是妙音普贤二士所从之众。问涌出品后。妙音等方至。云何八恒。是彼徒耶。答理实妙音等。涌出前至。而集经者。排其次第。安在于后。若不尔者。妙音等本旨。欲听法华。及至此方。说经宗已讫。来作何为。以此故知。涌出之前。早已来矣。议曰。初释省非。后二不如。思之。
经止善子不须汝等者。问纵彼持经。何伤不许。答有义。他方菩萨。非释迦所化。不得显释迦寿量。是故止之。此土菩萨。是释迦所化。得显释迦寿量。故即许之。疏释如文。议曰。与本疏释。言虽有別。意相似矣。问疏云为显佛化功能者。岂可欲自衒德。而止他乎。答若不显自功。诸疑不起。疑既不有。因何显佛寿量长远。为斯止他。非欲自衒。
经此界虗空中住者。问既言虗空。即金轮下。云何得是此界摄耶。答此界势分。亦此界摄。如律结界之势分。远近而分。亦属近界。
经少病少恼者。问病恼何別。而俱问耶。答身心异也。故智度论云。随世俗法。有二种问辞。一问讯心。名为少恼。二问讯身。名为少病。
经乃不识一人者。问弥勒妙觉当成。薰习已远。云何此众。不识一人。答据真实理。无彼此相。彼此相无。故不得言。我识于彼也。或诸法离言。未可语之。识与不识。或依示相。故下经云。新發意菩萨。或不信受。明已信知。亦兼识矣。有义。踊出菩萨。为开法身之相。法身非十地所了。故言不识一人。议曰。意明不识能开之人。不明所开法身之体。不识法身。何关踊出菩萨之事。
疏于此伽耶处至此城亦尔者。或伽耶名。往已有矣。久已在此。成道化生。下弥勒疑。为言今世。居伽耶城。成道化也。故揲为问。
疏佛言不虗四无谬者。不妄说四事。名四无谬。故天亲般若论云。以如来实智。不妄说佛菩萨小乘大乘受记之事。所以经云。如来是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如次说四。说彼小乘苦谛等法。唯是谛故。名不妄说小。说大乘者。说法无我真如故。名不妄说大。一切过去未来现在受记故。名不妄说受记。问何故如来有此四语。答按功德施菩萨释云。以世间中求名利者。于上人法。未证言证。言证佛异彼人。故说真语。复有贪欲。情多憍妄。曾获神通。自知已失。有人来问。但云先得。远离是心。说于实语。又有修得世间之定。心暂不生。相同寂灭。而向人说。我证涅槃。永除此谬。故说如语。以诸凡夫。于乾闼婆城等。如其所对。如是取著。名为异如。诸佛不然。是故说不异如语。凡夫所取。城等非城等。有名为异。如来所证。非虗妄有不诳性。故名不异如。又约如来证四谛理。说于四谛。而无虗谬。如次名真语等也。
寿量品
疏于第一乘至增上慢者。不集善者。不集大乘善根故。论云。于第一乘。不集善根。故言不取。为第一者。释于此人。成于颠倒。增上慢之所以。今昔二时。皆未集故。名为不集。
疏且除八障者。问对治行相。云何得知。答按庄严论。略而言之。一除轻佛障者。谓有有情。见于如来。始生王宫。道树成佛。蕰道时近。疑无种智。生轻蔑想。为治此人。故大乘经。说往昔毗婆尸佛。即我身是。约平等意。故作斯说。二余轻法障者。谓有众生。取于释典。麤文浅义。非不解生。遂于佛教。生鄙浅心。轻而蔑之。为对治此。故大乘说。于无量恒河沙佛所。修大乘行。乃能生解。言生解者。生证解也。依別义意。故作斯说。三除懈怠障者。谓有有情。虽已發心。谓行难修。而生懈怠。不肯进习。为对此人。故大乘说。郁生安乐。及称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据別时意。作斯说也。四除少善等障者。谓有有情。已修少行。谓有所得。便生足想。更不进趣。为治此人。故大乘中。于一善根。或赞或毁。冀令众生。不执一法。生喜足心。令遍修善。依意乐意。故作斯说。五除贪行障者。谓有有情。贪此秽土五尘境界。而不修习胜妙之因。为治斯执。故大乘说。诸佛国界极妙乐事。而令求趣。六除慢行障者。谓有有情。恃己高贵。见佛居秽刹。身命俱短。及诸下事。便轻慢之。为治斯过。故大乘说。身命修长。国界严丽。诸德圆明。无有可恶。七除悔行障者。谓有有情。轻佛法僧。恒生追悔。悔为修善。敬崇等事。障修胜善。故大乘说。于佛菩萨起不饶益事。得生善道。况修善乎。冀修胜善。八除不定障。如疏可知。问除前四障。见四意趣。云何得言。对治秘密之所治耶。答意趣別分。四秘密中。但第三摄。开合异也。若尔。意趣秘密何殊。答有二释。一云。意趣约彼能说者意趣。秘密据彼所说难解。二云。谓能化者。远方便中。先须观他所化根器。宜以何法。而摄受之。故名意趣。后亲对机。善巧方便。说法开悟。名为秘密。良由如来意趣善巧。有方便故。依秘密义。对彼根宜。有益便说。故所设教。皆名秘密。意趣是能说。秘密是所说。远观根性。近设方便。依秘密义。趣秘密教。故二別也。议曰。广略不同。大意无別。问疏列八障。第二与庄严等行相。何故不同。答应疏写悮。或疏意云。胜观如来。既即我身。明所有法。亦为秘妙。不如初释。
疏转变秘密等者。于能诠字。所诠义中。转变显义。为此密义。又转诠显了义字变。目密义故。无性论云。谓于字义。转变差別。言觉不坚等者。谓即调柔。无散乱定。名为不坚。能于此定。起坚固慧。故云为坚。为彼散乱。令心刚逸。名之为坚。定异于彼。故名不坚。问不坚之名。自目于定。何名转变。复称秘密。答不坚之名。俱目定散。目散义显。目定义隐。何所以者。谓散乱者。于境驰流。不专守一。世共所知。故名为显。若彼定心。而专一境。不坚义微。唯善解法者。知定调柔。有不坚义。非世共知。故名为密。以彼显言。诠此隐义。故名转变。准理而言。定散俱名坚不坚矣。若也真实专守一境。名之为坚。即唯定矣。若驰流散动。令心刚逸。名之为坚。即散乱也。若性调柔。名不坚者。即在于定。不能专境。非真实故。名为不坚。即是散乱。故对法云。坚有二义。一真实。二散动。由此散动。令心刚逸。故亦名坚。无性论云。刚强流散。说名为坚。非此坚故。说名不坚。即是调柔。无散乱定。二论影说。故知定散具坚不坚。妄执有为常乐我净。名为颠倒。若人于此颠倒之中。解知无彼常乐我净。名为善住。为利有情。长时精懃。修难行行。为彼劬劳。疲倦所逼。名烦恼所恼。由前三句。行而不废。得于诸佛三菩提义。名为最上。有义。觉不坚为坚。谓如意足。善住于颠倒。谓四念住。极烦恼所恼谓四正懃。由正懃故。为诸有情。受诸难苦。是故精进。名极烦恼。准思作。余同于前。
疏他报化身俱名生者。随众所宜。数现生故。得生身名。
疏二应身非化生至一应身者。问准何得知。四善根人。见于大千。一应佛耶。答虽未见文。以理言之。固应有也。如十地別。他受用身。各各不同。资粮加行。位既不同。所应佛身。何故不异。准斯形量。大小亦別。问资粮位有四十心別。亦应佛身。应不一种。答取大位別。不依一一少分不同。即令身异。四十总名资粮位故。
疏十佛至随其所应三身所摄者。释曰。化身现于树下成道。名现等觉。以愿乘通。化一切生。名弘誓愿。百劫修业。招王宫身。相好之报。名业异熟。缕素等像。名为住持。法身自体。名法界佛。第八无漏。名为心佛。大定之身。名为定佛。自受用身。从本种姓。三劫修成。名本性佛。随彼地上。所乐不同。现身有异。名随乐佛。初五化身。住持似化。故化所摄。第六法身。后四受用。或初五化身。次二法身。后三受用。或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四是化身。第六七九三是法身。第九佛地。名本性佛。法身为本。其义显故。第三八十三是受用。受用酬因。名异熟佛。名义符会。化身化应。以为业报。理不明著。且随相增。分为三释。
疏楞伽经至蕰界入等者。按四卷楞伽第一云。法佛者离心自性者。释法佛所说之法。离妄想心。自性相法。即离能缘所缘自性相也。又云。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者。释自觉。谓自悟智所证之理。名所缘境。建立自觉所证之法。以为法佛所说之法。言施作者。即是说也。举能证者。而显法佛说法所以。又云。法佛者离攀缘。释。离诸妄想攀缘心也。又云。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者。释由离攀缘心故。一切妄想。诸根量相等。皆悉灭也。问夫言说法。假文名等。既离攀缘。诸相寂然。云何名说。答说法本意。令他生解。法佛为境。令菩萨等。根本智生。故名为说。所以经云。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云。法依佛说一切法者。释即报佛也。依法身起。名法依佛。即他受用。名为报身。非自受用。自受用身。不说法故。有云。法依佛者。即是化身。此义不然。下文自说化佛相故。又云。入自共相者。释。五蕰等法。各异名自。苦无常等。通贯诸法。名为共相。问贯何法。答四虽名共。贯有宽狭。苦是有漏法之共相。漏皆苦故。无常一切有为共相。诸造作者。皆无常故。空无我二。是一切法之共相也。一切诸法。皆无有我我所故。故大般若经四百一十三云。苦是有漏法共相。无常是有为法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问五蕰何故。名自相耶。答相不互通。故名自相。故大般若经四百一十三云。变碍是色自相。领纳是受自相。取像是想自相。造作是行自相。了別是识自相。共成一身。故名共相。此不然矣。无文义局。复言。入者解也。解自共相。是自心现。或入者摄也。前云。法依佛说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摄入彼。自共相中。或入解也。令所化生解自共相。名入自共。非约佛身名之为解。佛解极成。不待说故。又云。自心现习气因者。释现者现行变现。习气谓种子。此自共相。自心变现。熏成种子。即此现行。为种子因。名习气因。又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释以况众生。依缘起法。起种种妄想。又云。彼诸妄想。亦无真实者。如彼幻师。所幻起法。既无其实。依缘起法。所起妄想。亦无真实。然疏引文。而取大意。文虽差异。意乃同也。三佛所说。麤细別也。问化佛说于六度等法。云何名麤。答虽言六度。不言有为。皆如幻化。是故名麤。
疏如一切智光仙人等者。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中。广说其事。今略言之。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众生。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闻者必超百亿劫重罪。成佛无疑。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六十四能。闻佛彼经。即生诘难。不能屈伏。便發信心。愿持彼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舍家入山。满八千岁。乞食诵经。时遇荒年。乞食不得。经于七日。是时林中。而有白兔。其数五百。一兔母子。见仙无食。而作是言。法山将崩。法海将渴。我今为法。不惜身命。供养法师。舍身投火。以充其膳。用济仙命。肉既热已。后诸神等。而白仙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自投于火。其肉已熟。宜可取食。仙人闻之。悲不能对。久而说偈。宁当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诸佛所说慈悲经。中彼经说慈悲者。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啖肉食众生。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又發愿言。世世不起杀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断肉戒。语已投火。与兔并命。由是菩萨。乃至成佛。犹名弥勒。
疏如说阿弥陀为法藏比丘等者。按无量寿经云。锭光如来。出世之后。更有无量诸佛出世。最后佛名世自在王。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發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自在王佛所。说偈请法。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懃苦之本。法藏闻法。广發大愿。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成道已来。凡经十劫。
疏合是生至四生根熟等者。取初见佛所受之身。名为初生。第二生者。不约见佛。三四亦见。即此喻中有此四生。思配可悉。问观疏之意。即舍利等。今见释迦。为第三生。按五浊经。贤劫之中。有千佛出。第九住劫。已四佛出。人寿四万岁。迦诺迦村陀佛出世。人寿三万岁。迦诺迦牟尼佛出世。人寿二万岁。迦叶婆佛出世。人寿百岁。释迦佛出世。纵舍利等。逢迦叶佛。已为初生。至今释迦。岂唯三生。若尔。云何独乃长寿。甚为可怪。若不尔者。云何从初逢佛。至今释迦。名三生耶。答略为二释。一云。初逢迦叶佛。还生此界。迨逢释迦。合有多生。此界命促故。若生他界。及于天上长寿之处。至遇释迦。何废只三。二云。但言从初。至释迦佛。总有三生。何必要逢此界佛也。他界逢佛。后至此界。更逢释迦。合为三生。于理何爽。其第二生。或此他界。受皆无失。
疏是第四生值弥勒佛者。问弥勒出世。望去释迦。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是人云何。但受一生。即逢弥勒。若更经生。云何得言是第四生。逢弥勒耶。答约三生后。至逢弥勒。总名一生。不言此后唯更一生。名第四生。逢弥勒也。不障此人有多生故。问何故三生。即约行人。自经生说。是第四生。即不尔耶。答利根极远。限至三生。故唯约自。钝根之人。极迟六十劫。生即不定。故且对前三生云。后生逢弥勒。名第四生。议曰。经文之中。既不定生。论复不说。纵不约生。而明其喻。斯亦何过。若法归分別。假生赞成经之深旨。所有妨难。当如前会。亦何不通。
疏为有不定等者。不唯二乘。兼有菩萨。为此不定。故经说言。乃至百也。
分別功德品
疏菩萨无取舍等者。问任持所余说一乘。准此亦为菩萨。说乘权实。而有取舍。如何无有道证等耶。答为二乘说。令舍昔权。而取今实。故有记证。菩萨之人。先取彼大。为说权实。但令不退。不同小乘。故不相例。
疏无生是境等者。今依大般若经。略为二释。一法即无生。名无生法。故彼经三百七十六。及第五第六十帙。并同。云谓令一切烦恼不生。微妙智慧。常无间断。观一切法。毕竟不生。是名为无生法忍。意云。谓能断彼烦恼之智。观彼一切遍计所执。毕竟不生。此能观智。名无生忍。无生即法。无生法之忍。依主释也。无体之法。亦名法故。二智所断惑。毕竟不起。名为无生。智了诸行同阳炎等。名之为忍。无生即法。无生法之忍。依主释也。不同于前。唯依遍计所执。名无生法。故前经云。由斯势力。乃至少分。恶不善法。亦不得生。是故名为无生法忍。此令一切我及我所慢等烦恼。毕竟寂然。如实忍受。诸行如梦。寻香城等。此忍名智。得此智故。名为获得无生法忍。有义。真如法身。名为无生。初地证得此真如故。名得无生忍。议曰。虽有此理。准般若等经。义即不尔。圣教多途亦无有失。
疏即三无生等者。问何以得知。缘三之智。名无生忍。智缘三种耶。答按集一切福德三昧经第三云。为缘何法无生忍。佛言缘阴界入。得无生忍。释曰。缘阴界入。无自然生。得无生忍。又云。亦复缘于常乐我净。彼得法忍。释曰。缘常乐等。惑苦无生。得无生忍。又云。忍之所缘。非与世法。而共俱行。乃至不与一切法俱行。释曰。有体之法。可云与俱。遍计所执。本无其体。所以故云。不与一切诸法俱行。而缘此之遍计无法。得无生忍。如次即缘依他圆成遍计所执三种无性。
疏涅槃十六分义者。经文不释。古今多解。今略叙三。一云。常乐我净。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若迷此者名倒。若悟此者名正。涅槃所明。大意不逾此之八种。见道已前。而能信悟此之八种。入见去往。即证悟入。见未见別。各有八种。合成十六。二云。有为无为。各有八倒。合成十六。返十六倒。即十六义。三云。涅槃总意。明诸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能解此者。品类不同。有十六分。十六分者。而是成数。故举言之。如一斤十六两故。故涅槃云。十六分慈。不可难言。何唯十六。分终有一难。不必须通。议曰。既无明教。三德所言。无可不可。涅槃抄中。当广言也。
疏末尼珠王最胜等者。胜劣有殊。分为二种。或经说言。末尼如意。唐梵双说。由此珠有品类不同。唐梵双言。为彰胜劣。
疏此经虽说出生等。释伏难也。难云。法华胜鬘。俱说出生一乘之义。何故彼经。总对六度。此除般若。故有斯答。如文可解。
疏多云此经唯说出生。唯字悮也。合为虽字。
疏数力无似胜等者。按天亲释云。数胜者。如经百分不及一等。以数无限。齐是以摄得余数。意云。持经之福。以数无限。是以摄得布施之福。布施之福。量所不及。故云数胜。力胜者。如经不及一歌罗分故。疏云胜时。疏意说云。胎内五时。歌罗是初。最少时也。举此少时持经之德。余施多时。所不及也。据有其能。故论名力。有云。如折一毛。以为百分。百分中一。名歌罗分。以少歒多。故论义翻。名为力胜。言无似胜者。此福德中。数不相似。以此福德不可数故。如经数不能及。疏云。胜喻故者。疏意云。似者喻也。不可喻故。故名胜喻。今助一释。布施之德。可以数数。名为相似。持经之福。数不可数。故云无似。论自別言不可喻故。故知似者。未必取喻。言因果不相似。此因果胜彼因故。如经乃至忧波尼沙陀分者。意云。金等布施。得三界果。持经等福。必得佛果。所以名胜。
疏四方众僧生八道者。四方众僧。各各皆成八道也。故三十二。余之表意。类此可知。
疏卷第十
经皆衰老将死不久者。若未登圣位。虽受人天福乐欢喜。老病死事。而无避者。故知三有。深可厌患。是以劝之。修证圣果。故出曜经云。自古迠今。大畏有五。不可得避。应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应病之法。欲使不病。此不可得。应死之法。欲使不死。此不可得。应磨灭之法。欲使不磨灭者。此不可得。应尽之法。欲使不尽者。此不可得。问何故老等名可畏耶。答能坏盛事。诸苦所依。故名可畏。故本行经云。老最可畏。所以者何。老来逼时。能夺年少。盛壮将去。摧折身形。腰脊伛偻。不能行步。犹如枯树。谁喜乐著。此最可畏。其病来者。是名可畏。所以者何。平健之时。不知不觉。一期痛切。宛转呻吟。华色充鲜。忽然悴减。烦冤楚毒。眠坐不安。当于是时。谁能代者。卧在床机。势不从心。以是因缘。病最可畏。死最可畏。所以者何。死来之日。灭我寿命。忽撮将去。虽复力能。统四天下。金轮摧伏。七宝道箭。利刃强兵。不能遮制。争夺可得。以是义故。死最怖人。问居老等位。诚可吁嗟。弃之修练。若处盛年贵健之际。阿患须厌。令更造习。答夫处世者。必不可保。隙影石光。须臾变灭。故教捐舍。故出曜经云。世有四事。不可久保。一者。常必无常。二者。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別离。四者。强健必死。
疏如挍量佛梵音声相者。除梵音相。余三十相。不及无见顶相一种。无量顶相。不及一梵音。何以故。以梵音中。能出无量百千梵音。百千法义。利乐有情。证意可悉。故智度论云。三千菓树。不及一如意树。亦犹十方萤光。不及一日。大千野干。不如一师子也。又大般若三百四十一云。若善男子等。于初發心。及至一生所系菩萨功德。起随喜心。得几所福。佛告憍尸迦。假使三千大千界。合为一海。若复有能取一毛发。折为一百分。取一分端。沾彼海水。可知渧数。是随喜福。不可数知。何以故。是随喜福。无边际故。又云。于诸菩萨功德善根。生随喜回向菩提善男子等。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能圆满诸菩萨行。又四百三十二。菩萨所有。随喜功德。于彼异生。声闻独觉。诸福业事。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无等无等等。何以故。以异生修福业事。但为令己自在安乐。二乘修福业事。但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槃。菩萨所有随喜功德。普为一切有情。调伏寂静。般涅槃故。所以今者。第五十人。随喜功德难为比。
法师功德品
疏百福十善因所惑者。按涅槃经二十四云。菩萨不杀戒。有五种心。谓下中上。上中上。上乃至正见。亦复如是。是五十心。名初發心。具足决定。成五十心。是名满足。如是百心。名百福德。具足百福。成于一相。
琉今解唯在四善根位者。问至四善根。自能见于三千界等。何关经力。答由持法华。得至四善根。故见境等。亦名经力。又不持经。至善根位者。虽见三千。而不明利。若持经者。见乃明矣。又不持经。虽见界等。而无八百等功德也。今持经得见大千功德。
疏即如经云三千大千一化佛境等者。其教非一。又华严经言。初地得百法明门。见百佛世界。即是百个大千世界。一界一佛。名百佛界。此据四善根人所见佛境。故名百界。若据凡夫二乘资粮菩萨所见说者。即合说见百个百亿佛之世界。一四天下。一化佛故。故梵网经。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又大悲芬陀利经第四云。一切四天下。示成佛故。并是凡夫二乘资粮菩萨所见佛也。百亿四天。为大千故。经既但云。见百佛界。故知据彼善根人见佛境说也。
疏一云至于理无爽者。此解之中。文意有二。初云。诸根互用。至非唯三千故者。此释意云。言得功德。及见境量。属于地前。诸根互用。乃属地上。圣凡別也。二又初地至理无爽者。此意释云。见三千界。亦通地上。会意可知。
疏若加行地前亦得者。以加行力。而少分得。地前容得。
疏此本论至互用中故者。此意言者。论前所说。凡夫之言。通在得胜根用及根。及根互用两处文。
疏前凡夫位至有互用者。疏主结断。取初释也。地前功德。见境地上互用两位別也。实非地前得有互用。议曰。论意本明持经之人。所得功德。六根境量。诸根互用。功德境量。既属凡失。诸根互用。何即菩萨本不欲明地上菩萨。故又论引经。证互用云。眼见者。闻香知故。如经释提桓因。乃至鼻根知故。经中结云。父母所生。明非地上。准此之理。论明凡夫诸根互用。然疏断意。若论加行少分得者。不障地前自在即非。非全不许凡得互用。论据少分。故不相违。更思。
疏但知百劫劣二乘者。据任运起。言百劫也。若加行者。数即广多。岂可二乘同年而语。如华严经十地论中。而具言矣。若二乘者。知八万劫。即加功矣。又百劫言。且对所证百法门说。
经悉见三千界者。问何但三千。更不多耶。答有义。智度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天眼相违。故不能见。意明凡夫肉眼之力。风轮能违。故不更多见。
经弥楼山者。传云。此名光明山。
经须弥山者。传云。此名安明山。今正云妙高山。
疏又得三千至亦不相违者。意明此中所说耳境。通于凡圣大小位人。所有境分。
经三千大千界至有顶天者。问三千界量。如第二疏。五趣所依身寿量等。如第六疏。四洲及天。一一別名。疏未曾释。其事云何。答四洲者。一东毗提诃。此云胜身。身形胜故。或形南方。以得胜名。或翻为前。在余方前故。二南瞻部。即是树名。此树极高。故标洲称。或云林名。或以菓标名。此无相当。故不译也。旧云秽树者。悮矣。何以知者。树既高香。何得称秽。三西瞿陀尼。此云牛货。因高树下有一宝牛货。即是宝洲。从二事以得其名。或以牛货易。故名牛货。四北俱卢者。此云胜处。于四洲中。处最胜故。或云胜生。四洲有情。此最胜故。次明天趣。欲有六天。一四天王。如第二疏。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四面各八。及中帝释。从数为名。上之二天。皆地居也。居须弥故。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受乐时分。有不同故。四都史多。此云知足。谓即受乐。而知足故。或名喜足。多情喜足。行满足故。名喜足。五乐变化。乐变五尘。于中受乐。虽复亦有业所生境。从胜标名。六他化自在。有自在力。令他变化五尘之境。而自受乐。虽复亦有业生。自变五尘之境。而自受用。从胜标名。次明色界四静虑天。初禅有三。一者梵众。大梵从众。大梵所有。所领所化。故名梵众。二者梵辅。于大梵前。行列侍卫。辅弼大梵。名梵辅也。三者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没故。威德等胜。是天主故。得大梵名。梵言虽通。此为其初。独名为梵。二禅三者。一名小光。光明小故。二无量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三极光净。净光遍照自地处故。三禅三者。一名小净。意离喜踴。而纯受乐。名之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劣。名为少也。二无量净。净转增胜。量难测故。故名无量。三者遍净。净周普故。四禅九者。一者无云。以下空居。天所止处。如云密合。第四禅所居之处。是极轻薄。不同彼云。此天初故。故名无云。二者福生。有胜福者。方可生故。三者广果。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胜故。故名广果。四者无想。一期生中。除生及没。麤想不转。立无想名。五者无烦。谓彼天身。心无烦扰。一期领受纯寂静乐。非下所有。或证苦等谛。离下麤重诸烦恼故。故名无烦。六者无热。证四谛故。离下所起烦恼蒸热。或热者。炽盛之义。上品杂修静虑及果。此犹未得。故名无热。七者善现。由彼天形色妙端正。过下二天。又得上品杂修静虑。善彰显故。故云善现。八者善见。彼天形色转复妙好。众所乐见。又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微。又得上胜圆满杂修静虑。所得善法。转复麤显。故名善见。九者色究竟。谓彼天形色最胜妙。余所不及。又复于彼有色界中。最尊最极。又复色者。积聚之义。至积聚边。名色究竟。无色四天。如第三疏八解脱释。
疏坏根不坏境者。坏者杂坏。坏乱之义。下皆准知。互用之义。如唯识抄。
疏此是智境鼻根知故者。第六意识相应之智。依于鼻根。而能知彼。亦鼻根知。
疏得假似香等者。问诸教不见说香有假。云何言得假似之香。答准瑜伽论。好恶香等。名之为实。和合等香而是假也。故五十四云。空行风中。无俱生香。准有假合者。既言假合。故知是假。问空行风中。假合香者。其相云何。答风中无有根本之香。如风过树。树华等香。逐风而来。由因华等。风方有香。故名假合。假合故假。疏言得似。即瑜伽空行风香。不得实者。不得根本香之自体。
疏此据依形等者。此约依色界实身。而起通力。变起香等。
经地中伏藏闻香知者。问按成实论云。金银无香。金刚无味。岂不相违。答小乘根钝。而不知有。今经大乘。岂同彼耶。
经云命命鸟者。共命鸟也。
经末利华者。鬘华。堪作鬘。
经阇提者。金银华也。
经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者。问许因五识通无漏者。正符此文。护法所立。岂不违教。言虽未得。显有得故。答但言无漏而为能生。不言所生体即无漏。体即无漏。何须说云无漏生耶。问从无漏生。体应无漏。答如等无间。诸心相生。通乎三性。及漏无漏。此何疑乎。又言鼻者。而是根也。故长行云。清净鼻根。岂容鼻根同成无漏。故知经意。明圣菩萨。以无漏法。起鼻等用。名无漏生。生犹起也。非感亲生。圣不议故。
疏经亦说佛有鼻舌通过于眼耳者。按菩萨璎珞经第三。明有鼻通。又十住断结经第六云。如来眼通不可思议。如来耳通无能限量。如来鼻通倍不可计。如来舌通广无边际。
疏一月四月等且举月时分齐等者。按西国法。一年之内。分为三际。谓热雨寒。四月为一际也。所以经言四月等也。
不轻品
疏因彼说非正明者。彼谓不轻。因不轻故。方说威音。非为正说威音佛事。
疏初不可轻后犯戒故者。初是菩萨。而非比丘。礼拜四众。而不可轻。后是比丘。而非菩萨。若礼四众。即犯戒也。今者不轻。亦比丘亦菩萨。虽违遮禁。为利既大。是以礼也。
疏此二在凡四十心位者。问前早已住四善根位。何故今言在四十心。四十心者。资粮位故。答第十回向。摄四善根。今言满处。亦不相违。
疏后三并名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者。后三总名。在大众中。说法无畏。然別行別。故开为三。足前成四。行相易了。
神力品
经千世界至踊出菩萨等。问何故踊出。复请持经。答有义。菩萨踊出。而有二意。一为开敷寿量。则善其始也。二發誓流通。则合其终。
疏促不延时等者。若取舒舌。延劫之时。佛年无量。今除放时。但言八十。问何故摄舌。而不收光。答有义。表说法竟。故摄舌相。欲令十方通彻彼此相见。故不收光。
属累品
疏累谓重叠等者。按说文。属连也。广疋。委托累也。谓以事相属累。左传。相时而动。无累后人。谓累重也。有义。累谓凭累。
药王品
疏八尘之痼者。色香味触。地水火风。
疏七漏者。按成实论。及涅槃师子吼品。一者见漏。见道烦恼。二者修漏。修道烦恼。三者根漏。谓眼等根。能生漏故。四者恶漏。谓恶象等。生烦恼者。悉名恶漏。能生漏故。而得漏名。五亲近漏。谓衣食等。生贪因缘。近能生漏。名亲近漏。六者受漏。受三恶觉。能生漏因。不以受数名为受漏。三恶觉者。谓欲嗔恼。七者念漏。邪念起漏。故名念漏。七中前二。是其漏体。后五即是生漏因缘。总名为漏。
疏得此定已能随乐现身者。所起色身。即是定果也。或得定已。而能發通。现诸色身。身即通果所摄。色之三昧。依主为称。余皆类知。或有财释。
经兜楼婆毕力迦者。传什公云。出龙神国。此土所无。故不翻。又有云。毕力迦者。此翻为触。
经满千二百岁者。表居因位。十三住中。前十二住。皆因位故。问依毗尼法。若自烧身。得偷兰遮。烧臂得突吉罗。喜见岂不将犯戒乎。答古有两释。一云。可是在家菩萨。不预犯列。二者。设令出家。适时而化。如身子与须达长者。共载一乘。而不犯罪。或大小异。故无违也。
经以佛法至亦付汝等者。问若小乘者。言佛毕竟入于涅槃。可须付属。大乘如来。常住不灭。有感而应。何待付属。答有三因。一者。时众见佛慇懃付属有在。则重法情存。各欲宣持。二付属菩萨。令其自行及化他故。三者。佛知众生。于菩萨所。有深重缘。故付令其弘法济物。文中付属。而有二事。一法。二人。故金刚般若经论云。以根未熟菩萨。付属根熟菩萨。
经八万四千宝塔者。表佛八万四千功德满矣。八万四千尘劳之垢。以能除矣。问如来之体。金刚之固。云何烧破。为多分耶。答理实觉体。莫有能坏。良以悲感应物。佛力破之。以施三有。作诸佛事。故大般若经一百二十九。及五百三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本以大悲。观有情类。应于诸佛设利罗所。皈敬供养。而得度者。以金刚喻三摩地力。碎金刚身。令如芥子。问供养佛体。有何福利。此之菩萨。广崇宝塔。答近而言之。越三恶趣。受人天乐。远而言者。登涅槃乐。故大般若经一百二十七云。诸善男子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佛设利罗。决定不复堕三恶趣。常生天人。受诸快乐。富贵自在。随心所愿。乘三法而趣涅槃。问自供施他。福何优耶。答后胜于前。为能令彼广流布故。故大般若一百二十九。五百三云。若善男子等。从他请得佛设利罗。种种供养。若善男子等。从他请得。分施与他。如芥子许。令彼敬受。此二福德。何者为胜。天帝释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当胜。所以者何。令他得于无量福故。问舍利虽是如来之体。然不能现通说法。以利有情。云何堪受人天供养。复令供养获福无限。答按大般若一百二十八云。佛设利罗。是极圆满。甚深般若。所薰修故。是清净。甚深般若所依器故。堪受人阿素洛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又五百三云。皆因般若甚深经典。而皆生故。堪受供养。又一百二十九。五百三云。
复次深广大悲神力加持。如是佛设利罗。令于如来般涅槃后。有得一粒。如芥子量。种种供养。其福无边。于天人中。受诸妙乐。乃至最后。得尽古际。
经七万二千岁者。表居因位。德未满也。问前生何乃烧身以供养。今者但燃两臂献耶。答前生佛在。弘法生在。物有导者。所以燃身。今世佛无。若也烧身。众生无导。法无弘者。故但燃臂。
疏总別离恶摄善等者。初句名总。具彼离恶摄善二故。
疏随其所应配前三句者。配前法中三句法也。次下合文。亦准此也。
疏闻书功德等者。闻谓闻经。书谓书经。
疏得无边边等者。彼人功德。而无有边。佛能知彼无边功德。无有有边功德可知。名佛不知。
经闻是药王品不受女身者。问何独闻此品。得离女身。岂闻余品女身不离。答实闻余品。女身亦离。但约事相类。偏寄此明。何者。以女人者性多乐著己身。种种严营。今明菩萨舍身舍臂。破彼著性。不生染爱。故舍女身。
疏方便摄引云菩萨慧无与汝等者。佛为引接闻经之类。令其进趣。故云菩萨无与汝等。非实菩萨总不及也。
经病即消不老不死者。问夫有漏者。皆有病老死。云何凡夫闻经。离病老死。答古有多释。一云。由闻经已。要至于老方死。无中夭者。云不老不死。又云。百八烦恼。名之为病。得闻经已。能断烦恼。故云病消。不起六十二见。名为不老。不失慧命。名为不死。又云。由闻此经。知老病死本来寂静灭。故云不老病死。又云。由持经故。得好颜色。故不老。得延命。故云不死。不病可知。
妙音品
经甄叔迦宝者。赤色宝也。按西域传云。印度多有甄叔迦树。其华赤色。形大如手。此宝色似彼华。因以为名。又传云。璧珪也。又有云。此云鹦鹉宝。此宝似鹦鹉鸟𭉨而赤色。
普门品
疏随类往化者。问菩萨發愿。常侍于佛。如影随形。云何得言。随类化物。答据不化生。言不离佛。又心不离佛。身化六趣。又不起灭定。尚现威仪。化生侍佛。二皆不阙。
疏法琳皈命等者。按法琳法师別传云。俗姓陈氏。颕川郡人。祖因官从寓襄阳。住长安济法道场。贞观十一年。春正月。帝欲宣畅李风。导崇李系。爰發明诏。令道士女道士。齐供行立。在僧尼之前。时法师与京邑僧等进表。论佛道优劣。李氏真偽。申以直言。时天威震怒。敕法师曰。汝所著辨正论信毁交报篇言。念观音者。临刀不伤。既有斯灵。朕今赦汝。七日之内。尔其念哉。俟及刑科。能无断不。法师既羁缧绁。复迫刑期。氷炭交坏。控告无所。至第六日。夜从倚沈。吟步朗月以烟燃。慨浮生之若寄。仰天而叹曰。昔邹拘齐狱。丹质秦郊。尚敢夏景迁霜。乌颕为白。岂可独于琳也。无微应者哉。言已。俄有神人。身长丈余。素服无冠。踰垣戾止。而谓法师曰。既云刑殉道。弄纫类网。冥卫寔繁。幸无劳虑。语讫而失。法师恭虔五体。默念三尊。遂思逸胷怀。怿然无惧。至七日。𠡠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师曰。今赦期已满。当届临刑。比丘念观音。有何灵应。法师对曰。七日已来。唯念陛下。威等问曰。前奉𠡠旨。令师诵念观音。因何不念。乃云唯念陛下。法师对曰。琳闻观音圣鉴。尘形六道。上天下地。皆为师范。然我皇文思聪明。光宅海内。九夷奉职。八表刑消。君圣臣贤。不为狂滥。今陛下字育恒品。如经即是观音。既其灵应相符。所以唯念陛下。威等录状奏帝。帝悦。因召法师。而问释道优劣。法师援据今古。鸿儒博达。校量二宗优劣之事。而以面奏。𠡠览法师对异。而释放焉。
疏齐懽凭依者。按齐书。元魏天平年中。定州募士。孙敬德。在防造观音像。年满将还。在家礼事。后为贼所引。不堪拷楚。遂妄承罪。明日将决。其夜礼忏流泪。忽如睡梦。见一沙门。教诵救生观世音经。经有诸佛名。令诵千遍。得勉苦难。敬德忽觉。如梦所缘。了无參错。遂诵百遍。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专诵。临刑满千边。刀下斫之。刀为三段。皮肉不伤。易刀又斫。凡经三换。刀折如初。监司问之。具陈本末。以状奏闻承相齐懽。懽为表请免死。因此广行于世。所谓齐王观世音也。敬还设斋迎像。乃见顶上有三刀痕。疏意以事因懽奏得免。经复从齐立名。故云斋懽。实非懽身。免田之厄。亦不相违。
疏一定异熟等者。按瑜伽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释起思故作。兼复增长。此业定招异熟果故。名顺定业。言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而不增长业者。释故思虽同。不增长別。是故此业。招果不决。名顺不定业。疏取论意。而以牒云。文少不次。寻此应悉。
疏八十九至不增长者。按彼论云。若有离作不增长者。诸有造作如是业已。若无追悔。不修对治。彼于此业。若更增长。若不增长。此业亦转。令成顺恶受受。释由不追悔。及更作故。故令其业。受恶趣果。然论不言名增长业。疏取论意。立增长名。以论说言。若更增长。顺恶趣受。故知此业。得名增长。下言名不增长业。亦准此释。
疏或先增长业至复名不增长者。此来意者。论次前云。诸有故思。造不善业。此业亦作增长者。定于当来。受恶趣异熟故。疏云。此人若不起追悔之心。诚为定业。若逢善友。起追悔心。亦名不定。如未生怨。举事为证。由此故知。定不定业。大网望彼。悔不悔別。悔即不定。不悔定也。瑜伽前云。定受恶者。据不悔说。以猛利造恶有情。多不悔故。亦不相违。
疏对法第七有五故思业者。问他𠡠等。何名故思。答初虽他𠡠。后發故心故。亦名故思。故彼论云。他教𠡠者。犹如有一。虽不欲乐。因他强力之所𠡠教。發起故思。行不善业。他劝请者。虽不欲乐。因他劝导。执为利益。發起故思。行不善业。无所了者。不了得失。无所执著。随欲所作。發起故思。行不善业。倒分別者。依不平等因见。爱乐邪法。为求当来可爱异熟。發起故思。行不善业。余如疏引。
疏八自性无记者。略有二释。一云。谓善不善。非业道摄。中下品性。自性不增。不同善恶业道摄者。故名无记。非三性中无记性也。二云。即三性中性也。
疏九悔所损者。即是追悔。令业不增。名为损也。
疏六增长业者。一者加行。由极猛利三毒加行。發起诸业。二者串习。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之业。三者自性。语业中。妄语为重。于身业中。杀生为重。于意业中。邪见为重。四者事故。谓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五者所治。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无一时善。六者所治损害。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疏其十不增至多少者。十种不增。不越对法三种不增。六种增长。不离对法二种增长。但作论者。依分位殊。开合有异。问十种三种。相摄云何。答若名体而相摄者。瑜伽第二。摄彼第三。瑜伽第七。摄彼初二。余之七种。随其所应。义通三种。七据睡悟。狂不狂等。位之不同。而故开也。问对法五种。总言故思。十中第三。云无故思。云何相摄。答对法据后。总言故思。瑜伽据初。言无故思。对法初二。初云不欲。即是无故思也。问第九第十。与彼对法。全无相似。云何相摄。答即彼初二。由二损故。故他𠡠劝。而不增长。问一四五六八。彼五何所摄。答一五第六。是彼末三。四八二种。前二随摄。问六增长业。与对法二。相摄云何。答五中偏指恶业作法。六中通论善不善业。六总义通。彼二中有。对文观之。其义可见。故不具之。问若作增长。非不招果。颇有增长不作等耶。答有。故瑜伽论第六十中。作四句云。杀生所引不善诸业。或有是作而非增长。即前梦等所作。十不增业。或有增长而非是作。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由此因缘。彼遂增长杀生所引恶不善法。然不能作杀生之业。亦作亦增长者。除先二句。所余一切杀生业相。非作增长者。谓除前相。余九业道。倣此应知。
疏第十三业等者。三四五业。诸教不同。开合差异。可具言之。疏既有指。就披可悉。故不繁重。
疏由此故知初释为善者。即前亦有释言。上疏引瑜伽对法。而成立者。并名初释。
疏捡系摄录等者。又按广疋云。申也括也。为括束之。释名云。禁也。谓禁闭。诲物使不得开露也。
经天大将军者。有云。是天力士。如钵徤提之类。亦如那罗延之流。那罗延者。即天名也。
疏处位荏人曰宰者。又按声类云。宰治也。谓治邑吏。广疋。制也。谓制事也。
疏三转施恐乖彼心者。问既云不受。将何转施。故释之云。恐乖彼心。故见受之。而乃转施。亦名不受。
疏所以不受者。通结前三。
经观音受珠分作二分奉多宝等者。有义。受有二意。一上顺佛旨。二下愍群生。欲展转生施主福故。分为二分。示现生死涅槃平等。但奉二尊。又释迦生。而为智德。多宝灭入。即是断德。为显智断为福田故。又显二佛俱受。明二如来不灭也。
疏如巧医师至令發胜意者。可有二意。一令行恶者。以己方人。自知其苦。故不苦人。二令傍人见于不坚。而内自省。不与于恶。故著本人。非是菩萨无利困物。
经无等等菩提者。略为两释。一者。佛大菩提。而有二义。下所不及。名为无等。上佛有齐。故名为等。二者。上无等言。为显佛果超过一切。故云无等。下一等字。因菩提心。与果相似。故名为等。故涅槃云。發心毕竟二不別。又智度论四十一云。无等名佛。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一切法。无与等故。是菩提心。与佛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无等等心。前解不正。后理教具。
陀罗尼品
疏以少略密无义文字者。能以少略。而含多义。复是秘密。观其文句。而似无义。名无义言。非实无义。问何以明之。以少包广。复何所以少含多耶。答按大法炬陀罗尼经第二云。此一法句。出无量句。是大总持。通说诸义。何以故。欲令一切众生。易受解故。
疏总持有四谓法义等者。然四总持。一法。二义。三呪。四能。得菩萨无生忍。疏中所言辨才词者而有两义。一者疏错。辨才及词。非总持故。二者不错。词无碍解。法总持摄。辨才无碍。通于法义。总持中收。故举之也。
疏上来长行名法义持者。有二义。一当此品初长行。在呪上故。名为上来。二通前诸品诸长行也。后正问何除偈耶。答亦不除。为对后呪。总名长行。更思。
疏无得无生忍持者。此经不说得无生忍之总持也。问分別功德品中。由闻如来寿量长远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得无生法忍。妙音菩萨品。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忍。此品之中。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何得言无。答经不明得无生法忍。法用位次差別之义。名无无生。不障闻经有得者也。有义。下闻神呪。悟无生忍。岂非一乘。即此亦有无生忍总持也。议曰。兼取于前所得之忍。并名总持。斯亦何过。更思。问神呪所诠。诠于何法。答有义。不出三义。一者。说于极果胜德。或因中万行。二说三宝名字。或大力鬼神之名。三者。说于诸法深理无相。使闻者悟道。问此方何乃不译从此音乎。答有义。呪语含多。此间无物以拟之。若译之者。于义不尽。又恐失其势用。传有译者。未可依之。
经若有侵毁此法师者则侵毁是诸佛已者。问何故损人。即名损佛。答法师即如来使者。行如来事。是以毁之。即是毁佛。问夫何等者。真法师相。答三业清净。蕰德远非。可真法主。故涅槃经云。若欲说佛性如来藏。及三乘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诃责。无诃责。令无量人于大涅槃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便發菩提心。当知是人。是众生真善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释曰。且举麤相。而易为者。言令身净。实净三业。又按大集经第七云。凡所演说。不为饭食。至心演说。说时不轻。亦不自高。为出善巧。所闻不失。又般若经五百六十七云。谓随所化。多为爱语。含咲先言。远离频蹙。發词有义。能称如实。诸有所说。不欺侮人。所言决定。种种乐说。以柔煗语。令众欢悦。容色宽和。使他亲附。随义而说。闻悟解。为利益故。称法相说。平等为说。心无偏傥。离虗妄言。作决定说。随众根性。由此因缘。令众欢喜。
妙庄严王品
疏又净眼至故不说者。问妙严王。即前华德。今更明之。何不重滥。答妙庄严王。虽即华德。华德于前。不题为品。今立名题故无重滥。净眼即是前者药王。药王前者。以标品号。今者更言。岂无重滥。故不取也。
疏又作枛者。五篇稻也。稻音若冷反。
经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者。问在家何过。厌而舍之。答损德败善。长诸恶缘。所以见舍。故郁伽长者经云。所谓在家者。名杀善根。名不舍过。害助善业。是故名家。云何名在。一切结使。在中住故。故名为在。又复家者。在是中住。无恶不造。则于父母。沙门婆罗门。不好敬顺。又复家者。长爱枝条。忧悲苦恼。患在中生。未作善根。掉动不造。已作善根。悉令散灭。又若住是中。好废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聚。又若住是中。父母妻息。姉妹亲友。眷属知识。贪爱所摄。常思念财。贪欲无限。如海吞流。终不满足。又在家如幻。多容集聚。无实众生。在家如梦兴衰代故。在家如露。速破故。家如蜜渧。须臾味故。家如刾网。贪著色声香味触故。家如毒蛇。互相侵故。在家多怖。王贼水火所劫夺故。具斯多难。故见舍之。事同脱屣。问夫出家者。何利有之。而见求趣。答真出家者。能扗三有门。灭诸嚣累。發菩提路。生植众德。故郁伽长者经云。出家妙好。舍离多垢。远离爱欲淤泥。是涅槃际。甘露器。亿劫难得。有百余翻。对在家者。以明优劣。有斯胜德。故求出家。问若欲出家。以何为心。名真出家。答为损生死。为趣涅槃。离诸执著名利等事。是真出家。故郁伽长者经云。以何缘故。舍业出家。为修慧故。懃加精进。如救头然。应作是念。我应住于四圣种。乐行头陀。四圣种者。谓随所有衣服乞食卧具。而生知足。叹美知足。不为此等而行妄语。若不得此。不想不念。不生忧恼。设令得之。心不生著。不贪不住。知其过咎。知于出离。随是知足。不自称誉。不毁他人。乐断乐离。乐于修习。于乐断等。不自称誉。是名住四圣种。
疏善或经等亲近善友者。又按瑜伽三十五云。由四种相。当知菩萨具足。一谓菩萨所遇善友。性不愚钝。聪明黠慧。不堕恶见。二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放逸。亦不授与诸放逸具。三所遇善友。终不教人行于恶行。亦不授与诸恶行具。四所遇善友。终不劝舍增上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而复劝修下劣信欲。受学精进方便功德。所谓终不劝舍大乘。劝修二乘。劝舍修慧。劝修思慧。劝舍思慧。劝修闻慧。劝舍闻慧。劝修福业。劝舍尸罗。劝修惠施。终不劝舍如是等类。增上功德。而复劝修如是等类。下劣功德。是名善友具足之相。
疏绀青赤色者。按说文。帛染青而备赤色。释名云。绀含也。青而含赤色。切韵。音赤也。
经河月者螺属者。出海中。洁白如雪者也。
疏然瑜伽正定聚要入初地等者。按瑜伽论第一百云。邪正定法聚者。谓无间业。及断善根。正性定法聚者。谓学无学所有诸法。不定法聚者。谓余非学非无学法。问按大般若三百九十四云。若初發心。若不退位。若最后身菩萨。皆住正性定聚。如何论中。言学无学。方名正定。答略为二释。一论通三乘。经唯大运。二乘發心。多有退故。二经论相似。经言發心。即是初地证發心也。故彼经云。住正定菩萨。不复堕于三涂八难。三涂八难。得永不生。由入见故。更思。
劝發品
疏有云。灭后人年五十岁时者。又按楞伽经亦云。后五十年。注云。四百五十年后。至五百年。中间所有五十者。名后五十年。
经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者。有义。有三因故。而乘象也。一明菩萨羽仪。二欲以灵兽伏诸魔毒。三者。欲表三乘之人㝹马象三。如次喻故。又菩萨能乘之人。象乃所乘之物。表能所乘之法。并离于染。故复白也。又按俱舍论云。六牙譬六度。四脚譬四如意足。七支譬七觉。皆是一乘中別行。有斯表彰。故乘其象。
疏生下四天亦下品等者。四王众天。名下四天。
疏生夜摩天至文略无果者。兜率陀天。有弥勒佛。诸天得见。经文明举。其夜摩天。及上二天中无佛。天无所见。由此经中。略不说之。为中品修所感之果。议曰。忉利天中。亦无其佛。经何故言。但是举彼下上品修所感之果。影显中果。非要约彼见不见佛。方言不言。或不见佛。言释上二天为中品。所以文略无果。释经不言。若准斯理。疏言无失。文约义含。寻披方悟。
疏只如中品至各有下上者。意明十行。一一之中。皆有三品。如受持读诵中上品中而皆说故。取证于余。
疏今但于中品说有等者。如说修行。实有三品。今者经中但中品说。如说行下上两品。便不说也。
疏又修一二三行为下等者。若复有人。十法行中。唯能修一。或修二行。或修三行。并名下品行人。即下品中。有三类也。中上之行。亦准此悉。问下品之中。行二三行。对彼中品。二行之人。且高复胜。云何名下。答下品中三。如次对彼中之三品。名之为下。非以下品。第三对中。初一名为下也。中对于上。亦准此知。或复疏言。一二三者。如次下品之三品也。复云二四五六者。二言题是第二中品。非目十行之中二行。复云三七八九十者。三言乃目第三上品。非目第三行文中三法行也。此意总说。约彼十行。而有多少。分三品也。此释为正。
疏切韵至更无了音者。切韵。了音之中。唯四了字。无彼缭缭燎燎二字。字音刀小反。非了音也。了音卢鸟反。然镽者。镽𨲭长皃也。𨲭音巨小反。
疏有二燎字者。谓缭缭二也。缭者。按说文云。缭绕潦缠也。谓相缠绕也。
疏视也内𭾤也者。按苍颉篇内视曰睐。疏写多悮也。又相传云。内𭾤者。俗云眼仰𭾤。
法华玄赞摄释卷第四(终)
校注
无字疑衍 间一作闻 德一作意 说作记 观上一有一者二字 逆一作是 一无死字 苦下一有谛及后际苦所有七字 集下有谛字 缘上一有因字 度一作后 后疑复 谛一作体 一无死字 不上疑脱故字 逆一作迷 因一作目 业一作等 一无故字 悲一作非 全疑仝 得者疑后有 逮一作远次同 壹一作一 经卷第四 例一作通 三下一有云字 反一作及 [宋-(乂-(必-心))][宋-(乂-(必-心))]现本作卯卯 各一作名 法上疑脱正字 随一作虽 得一作净 取一作趣 一无能字 生疑来 容一作客次同 林一作床次同 一无故字 法疑虽 商一作人次同 主疑王 八下一有十字 任疑妊 害贤一作实贞 领一作颈 经卷第五 者上一有指事二字 见上一字可 迳一作迬 义作类 祈一作祖 言一作说 一有二十日三字 乃疑及 一无地字 竟疑意 愿疑命 服疑复 谓一作诣 向下疑脱西字 善下应有男字 萨一作提 永【CB】,求【卍续】,求疑永 郁一作愿 见一作是 热疑熟 约一作钝 经卷第六 箭疑前 可上疑脱不字 阿疑何 一无根字 妙下应有好字 同一作因 除放一作促 一无受字 乘一作业 法作宝 当疑后者为三字 人下疑脱天字 皆疑得 古疑苦 在一作无 消下应有灭字 导一作遵 赦一作教 凭疏作皈 受一作趣 一无长字 持上疏有总字 闻下应有者字 一无在字 或一作哉 正疑性【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4 册 No. 636 法华经玄赞摄释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3-01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