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37-A 法华玄赞决择记序
序曰。决择者。辅玄赞而开释也。自经传东夏。剖判颇多。而独监灵台。逈高诸见者。惟玄赞欤。以事必师古。用本论为指南。以教必有凭用。众经为准的。义丰文约。理邃词华。仰之而端倪罕窥。挹之而波澜莫测。见重于世。悬诸日月者。岂无由哉。其覃思研精。钓深索隐。不忘得而得者。在夫乎天竺大师。大师苦节居贞。㧑谦养正。大唐三藏。所译论经。义无偏圆。部无巨细。过耳必诵于口。遇目必了于心。注之其情匪盈。酌之其智匪竭。弘传之暇。喟然叹曰。夫易象虗无。尚资乎彖系。况斯赞玄奥。不借乎筌蹄。遂博考旧闻。裁摭新义。附于兹文。随而决择。俾传经学士。不待抠衣。负笈门生。能开独见。皎皎然净满月于秋空昭。昭然烛明灯于暗室者也。起草云毕。挍于入室。门人法清。津师。[*]津师解行道德。接武师矣。日益云学。未敢青蓝。岁积解功。颇阶亚圣。闻扬三藏。十有余年。岂惟十哲播美于宣尼。四子见称于罗什而已。每正释之余。旁谈玄理。虽口受先德。故输墨𨷂书。予叨陪廓庑。乾乾诚请。乃展为八卷。成一家言。斯天竺大师。草创之。讨论之。律伯清公。修饰之。闰色之。经此二贤。义无遗矣。
时我唐御天大历三年春正月也
法华疏决择记卷第一
第一然释此序。初之两字。發语之端。至觉权真下。正陈所说。盖闻者。然凡述作。云盖闻窃以等。皆是不自尊之词。故孝经疏解。盖天子之孝。卑谦也。或盖者。略也。故玄经孝经云。盖者略也。意云。天子所说。天子之孝事无量。今所论者。且略而言之。然云盖闻。亦取其略义。以佛教虽即殷繁。今略而说之。故云下尔也。陈所说中。总分二。初至者乎。总叙教意。后从首称下。正解题目。前中又二。初有四句。异明现身设教。后振融山下。广显经之宗意。前中初两句现身。后二句设教。
疏至觉(至)诞迹者。现身也。至觉者。至极之觉。然觉有三。如来觉行穷满。异于凡夫二乘及菩萨等。故称至觉。权者。本无此事。应物而现。故称为权。真者。真实成就。总名为真。且一释云。至觉者。三身之总号。何以知然。梵云佛陁。此言觉者。良以三身俱是佛故。权者化身。真者报身。然三劫积因。功成道满。以对化佛。故得真名。问何故但举化报二身。不明法佛。答法身是本。报化是末。本即体性湛然。不可论其成与不成。今欲应物而言。所以旦谈化报。故此据末以明。不说其本。各据一义。亦不相违。或云。至觉同前。权真者。具有三身。谓化及他受。并称为权。自受及法身。皆名为真。问何故以尔。答以他受用及化身佛。为应十地二乘等宜。故总称权。若自受用及法身佛。果满酬因。自受法乐。真际常住。永绝过非。所以二身总名真也。故此权真二字。三身备矣。又云。至觉者报身。权者化身。真即法身。夫以佛果不自然而成。必由修因。而方尅得果。虽复已满大悲。理须应物。应物有益。推功归本。在乎法身。故今三身次第。意在兹矣。上来三说。各有旨趣。若论文意。初二释优。若以义求。后解亦得。且略论意。用启来蒙。其中广义。至下当辨。余皆例尔。学者应知。辨凭也。机根也。诞生也。依玉篇云。信也。迹踪也。然正觉之体。含其权实。将欲度物。必凭机而利见。根缘既熟。故王宫以现生。故云尔也。
疏灵枢擅妙(至)扬筌者。设教也。灵谓灵奇。枢谓枢机。益是如来所说枢辨。犹今世人户转明孔。如门能开能合。喻佛且然。以能随显。名曰枢机。故周易云。枢机之發。荣辱之主。又云。横曰开。竖曰键。键即枢也。如书云。尺枢可以御两扇。寸辖可以辅双轮。擅者专也。独也。佛专玅故。犹如诸只称曰专城。佛独玅故。亦犹鬪鷄得胜。擅先鸣故。如言擅作此事。独作此事等。应谓契应。群谓众多。品者物类。扬者举也。筌者取鱼物也。筌者香草。铃者衡此。诠玉篇具也。今取从竹。余非此用。
下广显经之宗意中。初別叙经意。后从藻掞下。总显胜。初中文五。初六句药草喻。第二两句化城喻。第三两句火宅喻。第四句解髻珠喻。第五两句医师喻。
疏振融山(至)珠茂者。此初也。药草喻品正明出现世间随欲说法。融朗也。秀出也。世尊色身明朗。犹如金山。为欲利乐。出于大千。故经云。如来身色如金山。即其义也。腾谓涌。委者输也。众流之水。东注于海。故曰也。海者喻佛智慧。显说教门。多委如来智慧海也。八万者。合具足言八万四千。且举大数。故言八万。如亦俱舍颂。牟尼说法蕰。数有八十千。又如汉书艺论志云。诗三百者。其实有三百六篇。或委海者。即书云。欲察大海。先察委源。委源者。水之本也。以委源喻根本。大海譬后得。然大海之水。起自委源。如来后得。發乎根本。从于后得。演八万四千之法门。故云然也。此解甚佳。智者悉当。津者渡也。故论语子路问津。注云。津者渡也。意明八万法门各是一济渡义。叆叇者。广雅云。叇犹翳荟。翳荟云兴盛皃。通俗文。云覆曰为叆叇。庇荫也。骤𫘝也。然叆叇云兴。必降甘雨。喻佛慈悲既發。大荫群生。三草二木。下自广彰。
疏然以幼商(至)化城者。第二段也。然以者。标举生起之词。幼者小也。商行卖也。倦疲懈也。线远也。险阻也。始初也。循顺也。故论语云。夫子循循然也。郑玄云。循者顺也。诱引导也。其意可见。当如下辨。
疏雅子玩于(至)优驾者。第三段也。稚幼也。玩好也。羬轩者。玉篇(五咸渠炎二反)今取初读。说文作此。庶咸切。麙切韵山羊。尔雅羊商。六尺为羬。亦如马八尺。名为駥。郭璞注云。周礼。马八尺已上为龙。牛七尺为之揨(如均反)[((雪-雨)/(土*矢))*(百-日+ㄎ)]五尺为[昜*(白-日+(九*、))]。[((雪-雨)/(土*矢))*(百-日+ㄎ)]音滞。[方*(虒-虎+七)]音𠨬。㺃四尺为獒。鷄三尺为鶤。鶤音昆。玉篇钱来之山。有羊而马尾。有云兽鸟。其形如羊而马尾。名羬羊。今有大月支国。有大羊而驴尾也。竟毕也。照明也。又作照。亦明也。取前为正。晋进也。如周易晋卦。坤下希上。晋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故曰也。犪者。准㘦韵。作𧀥(渠追反)龙也。字乃从牛。如招而绍(三反渠追无反)。又说文玉篇等。并无扰作达读。有人引庄子云。夔怜蚿。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此一足牛。日行千里。所以知者。故下经云。其疾如风。又山海经云。东海中有流汥山。有兽如牛。仓身而无角。出入水侧。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作皷。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此上二文。并单作夔。然按尔雅。犩(鱼威反)牛。郭璞云。即𤛾牛也。𤛾(臣悲反)如牛而大。肉数千斤。出蜀中。山海经曰。崏山多𤛾牛。卒依尔雅。作此𤛾字。今兹流传。乃作𤛾字。传写者谬。
疏由是摧十军(至)明珠者。第四段也。十军者。杂藏经云。欲忧愁饥。浊爱唾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轻慢彼等。至下当释。尔雅曰。后君也。又云。十军者。十烦恼也。不及前解。未见教文说十烦恼。以为十军。
疏建八谛(至)妙药者。第五段也。八谛者。有作无作。各四谛圣。故名为八。下文自说。无烦预陈。问论判此经。都有七喻。今疏所举。何故唯五。答论意为治七种慢人。所以总明七喻。今唯五者。且幼约如来自说。若穷子系珠。此之二喻。盖是中下声闻领悟。所以不明。或云。今此序意。但总谈经之大旨。何必具引。是以不说。虽有此判。前解为胜。极有深致。达者详之。
疏藻棪(至)千古者。下总显胜能中。初正显胜。复立喻况。此初也。藻文末也。准棪玉篇从乎。余瞻余瞻(二反)犹艶。若从本说文(七册反)。相传云(舒焰反)。覆也。意显此经文巧覆棪。众经如下。寂然闲居等。学士深叹巧丽。因兹生信。如书云。摛摛棪天迟。即其事也。先师云。余瞻反。意飞上之意。如焰腾上也。且司马相如子虗赋。扬德意诵天子闻。故谓之摛天庭。䆳轶百宗之外者。䆳深也。轶(徒结反)车相遇。又以质反。意显此经深远。遇于百家之外。百宗者。百家之宗旨也。笼七地而孤荣九分者。七地者。所谓种性等七地。九分者。小乘九部。此等七地九部。下自引尺。冠五乘而独颖千古者。五乘者。谓三乘并人天也。或云。三乘不定。及无性也。颕秀也。故尚书云。嘉禾合𩓙。
疏大矣哉(至)万象者。下立喻以况中。初正举宗。后立喻况。此初也。大矣哉者。叹美之词。一实者。一乘也。两权者。谓二乘也。
疏岂可以溟输(至)乎者。此立喻况也。溟者海也。庄子曰。北溟有鱼。南溟天池。玅高者。梵云苏迷卢。此云妙高。方比也。峻高也。躅直录反。踯也。迹也。意云。海虽深。不可比此经之幽旨。山虽峻。不可类此经之高显。大意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已上总当別显经之宗旨也。
疏首称玅法(至)都名者。自下正解题目。就中初总释。后別解。前中初解一部之总名。第二释品之別号。此初也。宏大也。强旗也。如旗幡等。以标军众。今兹题目。标经众义。旌(青盈反表也)。
疏序品第一(至)別目者。此释品之別号。如镜可以鉴形。观品即知其事。显异筌之別。目者。品之別名也。
疏淫含持轨(至)彰莲者。此別解。于中初別解题目。后释经义。及与品名。前中初正解题目。后明经法被物有益。初中复二。初法喻別说。后法喻对辨。此初也。法合持轨者。此释法也。法有二义。一者任持。二者谓轨持则。任持不舍自性。轨则可生物解。故唯识云。法谓轨持。轨谓轨则。持谓任持。今法具包二义。故云尔也。绾群祥以称玅者。解玅字。绾系也。花兼秀發者。释花字。论解莲华有其二义。一出水。二开敷。今言秀者出水。發者开敷。总众美而彰莲者。释莲字也。
疏体业俱陈。法喻双举。有法喻对辨也。体谓体性。业谓功用。无量义谈体性。法华明功用。法喻双举者。玅法是法。莲华是喻。此经以法喻为名。故言双举。
疏半满之途(至)方著者。此明经法被物有益。半谓二乘。满谓大乘。故经云。为诸声闻。说半字法。为诸菩萨。说满字义。取舍之路方著者。此经宗明一乘为实。二乘为权。令舍二权。而取一实。著者明也。
疏经者为常(至)是实者。下释经及品名。于中初释经名。后解品因。就解经名又两。初总列。后別释此。初也。
疏常则道轨(至)觉岸者。此別释中。初有四句。牒释经名。后有两句。明说经意。常则道轨至庸生者。此牒释经名。庸生者。凡夫也。常愚拒知。名之为庸。庶令毕离至觉岸者。此明说经之意。庶望也。毕竟也。苦津者。三界生死也。经者。究极也。觉岸者。佛果也。然佛说法。望令众生毕竟离此生死苦津。终究登于佛果彼岸。
疏序者由也(至)故名第一者。此解品目。序者由也等者。释序字也。品者类也等者。解品字也。派分池流也。彚音谓。类也。第者次也等者。释第一两字也。经有二十八类等者。总合释第一也。
疏一为酬因(至)显时机者。叙经起中。略有五义。且大意云。谓酬自酬他。生信生解。授果授因。现益当益。约法约人。如次配五。思之可知。
疏初酬因(至)酬说因者。下释酬因。文三。一列其六所以。三牒名辨相。此初也。
疏佛果不可虗成(至)六义者。总明六因次第所以。初辨。后结。佛果不可虗成等者。行因。行不孤起必愿资生者。愿因。行愿虽复自兴等者。求因。虽逢缘以等者。持因。得果既圆等者。相因。大相既彰等者。说因。由此酬因。具斯六义者。总结也。所以可知。不复別释。
疏酬行因者。下牒名辨相。然此六因。各有两意。初引文示。后总判释。且行因中。初至下当知来。是引教文。诸佛道法既尽行之下。是总判释。下皆例然。至文自显。
疏方便品中至下当知者。引文也。又有人云。举八甚深意。取第二修行甚深。余之七种。乘便故来。又云。总举八深。通明酬行。云何乃言。唯取第二。观今此解。其理稍通。文义略明。前释为善。无第六第八者。无第六无上。第八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任持甚深。即经略论广。至下当知者。方便品也。
疏诸佛道法(至)因行者。总判意也。所修万行。皆种智因。要由具行。方得成佛。然今果满。酬彼因行。故说是经。兼亦劝他。修于因行。即明自利他。悉周备矣。
疏酬愿因(至)佛身者。引文也。摄释云。愿因者。夫愿有多。不出二种。如瑜伽四十八云。愿有二种。一求菩提。二利乐他。因中之愿。具有两种。果中唯一。但愿度生。果已满故。如我昔所愿等者。摄云。问现四生沉溺九有。愿满无异。岂不爽欤。答愿众生如我行因趣果。生既發心。欣无上觉。证入道因。故对有缘言满无失。摄叙多解。已辨其非。今之所陈。唯申正说。下皆类然。不复繁述。上虽已具。今更助明。佛于因中發愿。愿令众生如我行因证果。佛今圆满。果已圆故。二云。如我昔愿。今者满足。非诸众生并得成佛。名为满足。既言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故知俱劝行因证果。非皆得佛名愿满足。寿量品云至成就佛身者。前因中求愿。此果位發心。下引摄释。但言摄云。读者须知。
疏若昔因中(至)出世故者。判意也。若昔因中者。方便品愿也。若今果位者。寿量品愿也。若因若果。皆须發愿。愿如我身。得入佛道。今酬说经。亦令众生而發此愿。行愿相符致出世故者。此通意也。设外难云。夫求佛果。必假修行。前说行因。足得趣果。何须更说酬愿之因。故此答云。行愿相符。致出世故。问愿有几种。答然愿随因。何量之有。且准圣教。亦可略论。且如瑜伽。有二。一求菩提。二利乐他。诸经有四弘誓愿。药师一十二。弥陀四十八。华严一百四十。更有多种。不可具言。问愿誓何別。今此双举。答誓愿少异。愿宽誓狭。自有愿非誓。谓但發一念愿心。而不起弘誓之志。自有誓即愿。如立誓言。我当勇猛精进。更不退转等。又如發菩提心经。愿有十种。誓有六心。十愿者。一愿我所有善根。与一切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二愿我回向菩提已。以此善根。常得供养一切诸佛。不生无佛国中。三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无刹那顷。远离诸佛。四愿我亲近佛已。为我说法。即得成就菩萨五通。五愿我成就通已。通达世谛假名。解第一义。得正法智。六愿我得正智已。以无猒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七愿我能开解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供养听法。广摄众生。八愿我于诸佛所受正法已。能转清净法转。十方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舍离恼發菩提心。九愿我能令众發菩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负荷正法。十愿我荷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六誓者。菩萨發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之心。终不放逸懈怠慢缓。何故以立决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能坚固其心。二能制伏烦恼。三能遮放逸。四能破五盖。五能懃修六度。云何立誓。所谓布施乃至智慧。菩萨以十大愿。持正法行。六大誓制放逸心。必能精进。修集六度。成阿耨菩提。又發菩提心。须具十德三观。至下当辨。又如阿阇世王经。遇缘虽同。由愿故果別。彼云。往昔过去无量大劫。有佛出世。号一切度。与诸弟子。在路而行。有三小儿。见佛及侍者光明严肃。互相谓曰。可共供养。二小儿曰。既无华香。以何供养。其一小儿。即脱顶上白珠。以著手中。便谓二小儿曰。可以供养。其二小儿。亦各脱珠。而供养佛。二中一曰。不敢如佛。愿如世尊左边尊者。一曰愿如右边。一小儿曰。愿得如佛在中而行。时三小儿發此愿已。即以自珠。同散佛上。二發声闻心。珠在两肩。一發菩提心。殊在佛顶。变成宝盖。盖中有佛。佛告舍利弗。愿左边者。汝身是也。愿右边者。目连是也。愿中间者。即我身是也。汝等畏生死故。不發菩提心。欲疾涅槃。我为利益诸众生故。广發胜心。遂致成佛。上之所引。为欲令知。若至讲时。取要而已。
疏酬求因(至)达多是者。引文也。
疏以佛过去(至)求重者。判决也。兼释外难。难云。但愿相资。理然得果。何故又说酬求之因。故此释之。其义云尔。故今宣说等者。然今说此。非但影酬自求之行。亦令一切众生。生尊重心。于善友所。尊重求之。问为王求经。与十六王子。及常不轻时。为前为后。答未见文说。且相传云。为王已前。未求此经。若十六王子。及常不轻身。已求此法。是故为王。应在前也。又问。此为王时。与舍身求半偈时。何者前后。答舍身求偈。此亦未求法华。以理推之。应在前也。余有是妨。准而通之。上来判释。乍观可尔。既无凭据。先后难详。
疏酬持因(至)我身是者。文引也。初依菩萨供五恒佛等者。摄云。问依何地位。立此四依。答相传多释。一云。见道前劫。为第一依。未入圣故。初之三地。为第二依。同世间故。次四五六。为第三依。同二乘故。余之四地。为第四依。纯菩萨故。又真谛释。如下疏引。问准下学无学人。供养五十世界尘佛。方成正觉。二十六恒。一何少耶。答若供养自国佛。二十六恒。若约他方。数乃尘界。又云。起通供养佛。世界五十。若依业力。二十六恒。更增寿命二百万亿等者。问劫增之时。只有八万。今何乃多。答淄酬云。四善根人所受用立所见佛身土。一四天下故。寿不同凡夫。如海龙王经云。时有轮王。王十六四天下。由此菩萨于前二位所感。王化国土。胜劣不同。寿命亦异。
疏故为往时(至)受持者。判释也。然说此经。非直酬于住持。亦劝众生。常受持也。
疏酬相因(至)名妙法莲华者。引文也。既成佛已等者。有人辨酬相因。总有六种。一外相。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二内相。入无量义定。三无相。雨四华。四地相。振六动。五远相。放毫光以远瞩。有本作照字。六近相。众见此已疑生者。说八相。于前之中加二。四众瞩作。八部欢喜。虽有此说。前六者好。
疏三世诸佛(至)此经故也者。总辨也。余经无此。初大相者。摄云。问初相者何。答说无量义经入定等瑞。总名初相。若尔涅槃在于遗教前说。涅槃应是遗教初相。答不例。非涅槃后定说遗教。法华经前毕说无量。无量所以得名初相。体用两法相因说故。又彼经者。虽为菩萨。傍益二乘。作闻此渐。又云。入定雨华。放光动地。总名初相。余经不具雨华等事。故言失也。问何故不取无量义经。答虽无量后即说法华。彼经自为菩萨而说。弥勒等众复无疑。故非其相。问光等非首。如何说初。答正宗前故。得称初也。问余经何故无此初相。答自昔未曾说二乘作佛。今欲开㩲显实旨。恐有疑生。故现奇祯。拂彼迷意。故大般若经第七十七。四百九十八。五百五十六等云。佛言憍尸迦。若入声闻独觉正性离生者。不复能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彼于生死行流。已作限隔故。维摩经云。声闻之人。犹如败种。顺权方便经第一云。声闻如败种。无所加设。大树紧那罗经云。入正位者。烧败于种。于大乘中。永非法器。更有多文。恐繁不具。今谈此等。悉皆成佛。与昔说別。意旨难信。是以余经。无此初相。又依菩提资粮论云。菩萨之人。犹如谷种。谷种可生。有成佛义。声闻之人。犹如于米种不可生。无成佛义。又菩萨如下淤泥。可生莲华。声闻如似高原。莲华叵生。菩萨不言。我与如来。一种无异。而有进修。名之为下。声闻自言。我与如来。一种无差。不肯进修。名为高原。唯此经中。说声闻不定性者。皆得作佛。以是难故。故须现此初大相也。
疏酬说因(至)种智故者。引文也。可略。
疏三世诸佛(至)说斯玅法者。判释也。问所言说因。其相云何。答摄云。今观疏意。乃为二释。一成佛出世。是说法因。故疏自云。诸佛成道。必说一乘。二未成佛前。愿成佛已。说于一乘。故疏结云。皆是因中方便求趣。复云。故赴宿因。说斯玅法。若尔。说因愿因。二有何別。答愿成正觉。名为愿因。愿说玅法。名为说因。对望不同。故分为二。然上六因。泛言各两。亘酬行中二。一自利。二利他。若指经文。其相甚广。今但依疏引文所明。既云昼行诸佛无量道法。即是自利利他二行备矣。愿因有二。一因中愿。二果中愿。因者。方便品云。我本立誓愿等。果者。寿量品云。每自作是意等。求因二者。一自求。二他求。自者。天授品云。吾于过去。求法华经等。他者。疏略不引。理合有之。即如药王玅庄严等。说他药王求事。即他求。持因中二。一近持。二远持。近者如经。常不轻。临终之时。闻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远者。更增寿命。乃至心于诸法中。受持此经等。或名现时持后时持。相因二者。一古相。二今相。古者如经。文殊告言。乃至即说大法等。今者。即释迦放光等。说因二者。一开权。二显实。权者。指鹿苑所说。实者。即灵山所谈。如文所引。即合开权显实之两意也。摄云。问所述六因。为因果因。为因果由因。答有二释。一云。因果之因。若尔。大相佛位方起。何得言因。答昔见他佛。现相方说。逐自發心。将说现相。二云通二。前四在因。后二居。果居果即以因由名因。然观疏意。有二释意。故疏结云。皆是因中方便求趣。即前顺释。义虽已备。今更助明。向言初四在因。后二居果者。初四因果之因。在过去故。后二因由之因。在现在故。或可初四如向所辨。第五果中之因。在现在故。第六通二义。以二世有故。若过去世。若成佛竟。必欲为生说大乘故。问此之六因。各是何释。答前之五因。唯约持业。后之一种。通持业依主。然说因中。有其两意。若依前说。说即是因。持业释也。若依后说。说之因故。是依主释。问六因之中。几内几外。答愿行求三。唯是于内。相说二种。唯是于外。持因一个。兼通内外。问几通几別。答行愿求时四是通。余经有故。余二是別。属此经故。或相通余。问几自及他。答前四为自。次一通自他。谓说无量义。乃至放光为自。四众瞻仰。八部欢喜。为他说因。唯自现身。即说因故。问几正因助因。答说因为正。余为助也。问几古几今。答前四是古。相说是今。问几因与缘。答行相为因。余者为缘。问几悲几智。答总通悲智。问何故已前不说此经。至于今日。方演斯法。答为离四过非故。所以今时方说。言四者何。一处。二时。三器。四法。离此四非。所以四十年前。世尊未说四非之义。行相易知。不烦別释。智者思之。问如来有大神力。何以初不为说。今时始说。威力何在。答一作业定。二报决定。若业决定。佛力不排。若尔。既佛力不排。何须先种种方便。何不待彼业尽根熟。而为说耶。答若不先以种种方便。及净名等示现。呵诸声闻。今时闻亦不解。所以先须方便。欲为大乘之渐。故曰也。上来所引。有作此释。故叙之耳。讲时不必繁文。事在临机而已。
疏后酬请者。此下将欲正明酬请。先叙菩萨成佛因由。故此已下。至永出三界来。总明成道。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等下。正明请说。
疏如经中说者。此下所引。是智度论。然彼论中。叙诸经所说。故今疏主。言如经说。
疏菩萨初生(至)出三界者。此明菩萨成道也。且依佛本行经云。释迦本名护明菩萨。为化众生。住兜率天。寿四千岁。天寿满已。五衰相现。告勅诸天。勿生忧恼。当于春初万物滋茂。正取鬼宿星合之时。为彼诸天。说于法要。菩萨将下。诸天号泣。时净居天。告众言曰。莫生忧恼。菩萨下生。定成正觉。还来至此。为汝说法。护明菩萨于夜下生。从摩耶夫人右脇而入。是菩萨母。梦见白象入己右脇。入是胎时。光明普照。六种震动。种种奇特未曾有法。母怀菩萨。满十月已。入园观看。至波罗叉树。准因果经。树名无忧。以菩萨威力。枝自然曲。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执波罗叉垂曲树枝。仰观虗空。菩萨见母立地攀枝。即从母胎右脇而出。当生之时。放大光明。此等已下。并如文引智度论说。
疏即行七步放大光明者。涅槃经第四云。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昼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现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除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供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汙。犹如虗空。下行七步。示现法尔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隐乐。
疏我生胎分尽(至)众生者。摄云。菩萨有三。一者。一生所系。二者。最后之身。三者。坐于道树。上生即一生所系。下生𡱈得二身。今说偈身。即当第二。若乃成佛。三生并尽。今此三生。唯约化佛。余未见文。以理而言。亦通余有。如第七地。唯此一身。即受变易。名一生系。八地已上最后身。往自在宫。坐莲华座。名坐道场。此取自受。有三生也。若他受用。理亦如是。观音之身。名为最后。其坐道场。一生所系。未见成证。理必定有。问一生补处。约何等生。名为一生。答且如弥勒。昔在人中。名一生者。一大生也。若据小且。而有四也。天中中有。及本有。二人中中有。及本有。二合乃四生。如七生等。依大生说。实理论生。有二十八。若尔。何故智度论说弥勒三生。答以在人中。即得成佛。故除人中本有一生。但言三也。问得变易生。已舍胎藏。云何于今。方说无耶。答舍之与受。俱示相言。理实久离此之秽业。问若论化相。尽有情界。有情界有。化何尽耶。答生既无尽。化亦无穷。且据一期八相之事。言尽何失。又问经说菩萨处胎。犹如婴儿。又经言如五岁童子。华严经明摩耶夫人腹。郭周法界。含容一切。菩萨在中。为诸菩萨。说诸玅法。何故不同。答根器有异。见闻不等。故曰也。游出四门等者。佛本行经。尔时虗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告太子曰。今须觉察。早弃舍出家。作瓶天子。欲令太子出园观看。發厌离心。太子即唤驭者。严驾好车。驭者依命。太子乘车。从城东门出。作瓶天子。化作一老人。太子见已。即问驭者。此是何人。时驭者因彼天子神通之力。白言。如此人者。世名为老。太子复问。何者名老。驭者曰。凡名老者。为于衰耄所逼。诸根渐败。无所觉知。气力绵微。身体羸瘦。既到苦处。被亲族駈。无所能故。不知依怙。兼且此人。亦不能久。非朝即夕。其命将终。以是因缘。故名为老。太子复问。此人独尔。一切皆然。驭者曰。一切众生。皆有此法。太子又问。我今此身。受老法耶。驭者曰。贵贱虽殊。凡是有生。悉皆未过如老法。问已通。回车入宫。作瓶天子。如前方便。令出园林。太子乘车。从城南出。天子化作一病人。太子见问。此是何人。天子以神通力。今驭者言。此病人。太子复问。此何人名病。驭者言。此人身体。不善安隐。威德已愚。困笃无力。死时将至。无处归依。欲得求活。极大困苦。以是因缘。故名病也。复有问答。准前而引。乃至回车还入宫。尔时天子。如前方便。令太子出游观园林。太子出城西门。天子化作一死人。太子问曰。此何人也。天子神力。令驭者答。此名死尸。复问。死尸是何。答曰。此人已舍世间之命。无有威德。今同木石。犹如墻壁。无有別异指弃一切亲族知识。唯独精神。自向后世。从今已后。不复更见。故名死尸。余之问答。如前可知。尔时天子。如前方便。太子乘车。从北门出。天子化作一出家相。太子问言。此是何人。时天子以神力故。令驭者答。此人名为出家之人。复问。出家者此行何行。答曰。此人恒常行善法行。善行平等。调伏诸根。善伏自身。能与无畏。于诸众生。生大慈悲。善能护念一切众生。以如是故。名为出家。太子𠡠令引车。向出家人所。汝是何人。天子神力。令彼报言。我今名为出家之人。复问。何名出家。彼答言。我见世间诸行。尽是无常。舍一切世事。求解脱故。舍家出家。善行诸行。我名出家。若依因果经。皆是净居天子之所化为。又彼经老病死三。并问从者。第四沙门相。问化比丘。依普曜经。诸天化作老人等相。摄云。何问彼时。云何得有沙门。答有两释。一云是化。若尔。侍者云何识耶。虽无正教。外俗教中。何妨说有沙门等状。博闻乃识。亦犹牺皇等君。所有形像。记之典册。达观知委。问牺皇等君。是彼外事。外典可记。沙门非外。何得为例。答周书记佛生灭等事。宣尼说彼西方圣人。西方外论记。千年后有佛出世。此岂非外记内事耶。彼亦何失。二云。外道沙门。虽非是正。而亦厌世。承此生欣。踰城出俗。累年外学。若不尔者。云何见彼内道沙门。而求外法。准此二解俱通也。思之。又云。按智度论第一。太子以刀剃发。持上玅宝衣。贸麤布僧伽梨。以衣准人。沙门是化。而未甄分。故于外道。修苦乐行。然依本行经。皆天子神力。令驭者答。因果经。太子问化比丘。比丘自答。普曜经问于御者。御者具答。准本行因果两经。摄释问答。乃是徒设。若依普曜。问答无妨。有智之者。幸愿审思。
中夜观察见诸伎人等者。本行经云。太子在宫。夜睡眠时。净居诸天。至迦毗罗城。是时城内。所有人民。皆悉迷闷。有一天子。名曰法行。来至宫中。以神通力。令诸婇女。现种种恶相。太子深生厌离。作瓶天子。于夜半时。告言。今生一切诸天人。愿令太子舍离出家。修学圣道。太子闻已。从宫中出。合十指掌。至心念于一切诸佛。念已仰瞻虗空。时护世四王等。知太子出家时至。皆来聚集。诸天唱大声言。今时至矣。欲求胜法。莫住于此。太子思惟。我今时至。宜出家也。即唤同日所生奴子车匿告言。汝速被我今同日所生马王乾涉。车匿再三。方被乾涉。乃至太子谓马曰。我今最后乘。不复更乘也。时空中有一夜叉。名曰钵足。及诸夜叉众。各以手承马之四足。安徐而行。车匿白言。宫门已开。太子曰。我心决定无疑。出宫门已。至毗耶啰门。有一夜叉。名曰善入。共五百夜叉。见太子来。共相谓。太子夜半而来。我等可为太子开门。善入夜叉。开彼门已。太子出城。欲界诸天。各作端正摩那婆身。在太子前。引导太子。平坦道路。梵王及眷属围绕。在太子右边。忉利天众。在太子左边。四大天王及乾闼婆等。执持甲杖。在太子前道而行。虗空诸天。散华供养。从夜半行。至明星出。行二由旬。摩诃僧祇师言。十二由旬。复有诸师。行百由旬。至一聚落。名弥尼迦。至日出时。到䟦伽婆仙人居处。净居诸天。去太子不近不远。有一华鬘。名须蔓那。于其华下。作一净发师。执利剃刀。不远而立。太子见已。谓净发师。汝能为我净发以不。彼报曰。我能为之。即以利刀。剃于太子。无见顶相。绀螺发髻。时天帝释所落之发。以衣承之。将向天中。而以供养。剃落发已。己观于体上。犹有天衣。念言。此衣非是出家之服。谁能与我袈裟色衣。时净居天。知太子心。化作獦师。身著袈裟。在太子前。于是太子。以迦尸迦衣。价直千万亿金。复为种种栴檀香等之所薰修。从獦师所。易得袈裟。遣车匿还已。自手执刀。割于头发。剃除发须。身著袈裟。准智度论。令被自马行十二由旬。今疏所引。十四由旬。应有別据。请更捡勘。
䟦伽婆者。本行经注云。随言凡师。有处言贤守。于熈熈连河侧等者。依本行经。从迦毗罗出。迬往向彼优楼频螺聚落之所。居连河边。菩萨作念。今诸众生。求解脱者。悉行种种众杂苦行。见已發心。欲行可畏极苦之行。而有偈说。菩萨既至尼连河。以清净心岸边坐。为诸求道不真故。欲行大苦。化彼邪徒。菩萨复更思惟。世间或有沙门婆罗门。制限食故。而建立行。各守清净。彼等或唯食麦。或乌麻。或小豆大豆。种种苦行。菩萨念言。我今亦应如是。日別上食一粒乌麻。或一粳米大小豆等。日日如是。经于六年。厌其非道遂食乳糜者。菩萨六年既满。至春二月十六日。作如是思。我今不应将如是食而证菩提。我今更从谁边。求美好之食。有一天子。知菩萨心。速诣善生村主二女之边。至已告言。汝当知时。菩萨今求美食。然后欲证阿耨菩提。汝等今可为彼备辨。足十六分玅好乳糜。二女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速集十千牸牛。而𤚲乳取转更将饮五百牸牛。更別日𤚲此五百牛。转持乳将。饮于二百五十牸牛。如是一百二十五。六十。三十。十五。后日搆此十五牛乳。著于一分净好粳米。为菩萨煑乳糜。其彼二女煑乳糜时。现种种相。尔时菩萨。至于二月二十三日。于晨朝时。齐慗著衣。欲向优楼频螺聚落。而行乞食。渐渐至于难提迦村。在村主家大门之外。默而立。欲求食故。是时善生村主二女。即便取一金钵。盛贮安置和蜜乳糜。满其钵中。自手执持。向菩萨前。白言。唯愿受我蜜和乳糜。菩萨问言。我若食谁。后将此钵。付嘱与谁。女言付与仁者。菩萨言。我如是器。无有因。处。女言。仁者随意。思念所作。菩萨受已。至尼连河岸。到已。持所得食。安清净之地。脱衣入彼河中澡浴。菩萨浴时。虗空诸天。以种种微玅香末。和彼水。雨种种杂下而于水上。菩萨浴已。欲度彼水。彼流遄疾。不能得济。尔时彼河。有一大树。名頞谁那(随言今者)。彼树之神。名柯俱婆(随言小峰)。时神以诸璎珞庄严之臂。引向菩萨。是时菩萨执树神手。得度彼河。菩萨食彼糜讫。以金钵器。弃掷河中。向菩提树。
受吉祥草等者。本行经云。菩萨念言。欲证菩萨。当坐何座。即自觉知。应坐草上。时净居诸天白言。如是如是。过去诸佛。皆坐草座。菩萨思惟。谁能与我。是时忉利帝释天王。即化其身。为刈草人。于菩萨前立。刈取于草。菩萨至彼人边。问言。汝名字何。答言。我名吉利。菩萨闻已念言。我今欲求自身吉利。且为他人。以求吉利。我今定当证获菩提。菩萨告曰。与我草不。时刈草人。即便奉草。菩萨受往菩提树下。又依因果经。名为吉祥。金刚座者。广百步。准大般若经第二。如来所行之处。法尔有金刚座。不尔。佛身便陷于地。
降伏魔军者。菩萨向菩提树。生如是念。此欲界内。是彼魔王波旬为主。我今应语令知。若不告彼。不成大觉。所以者何。为欲降伏魔彼波旬故。摄受彼故。亦兼摄受降伏一切欲界诸天。彼之魔众。魔宫殿中。复有无量无边诸魔眷属诸天。已于往昔。种诸善根。若闻我证菩提。则悉来至。發菩提之心。菩萨思已。从眉间白毫相中。放一光明。名能降伏散魔军众。放此光已。应时即至魔之宫殿。翳彼一切诸魔旧宫本业之光。又复斯光。傍遍三千大千世界。作大光明。一切皆满。彼时波旬。于睡眠中。心忽惊动。自然梦见不吉祥相。从睡而悟。遍体战栗。心意不安。普唤一切魔家眷属。皆令集聚。汝等诸人。我见不祥梦已。甚大恐怖。我应不久必失此处。恐思更有大威德福力之人。来生此处。替代于我。有一夜叉。名曰香兽。守护于彼菩提之树。去不远。见菩萨来。即更告一同伴。名为赤眼夜叉言。仁者汝速为我。往魔王边。咨如斯语。昔𤘽留孙。及𤘽那含。并迦叶等。诸天大仙圣。于此地中所居之处。成等正觉。今复更有精进之人。具足诸相。侵于魔王境界所住。是彼释种净饭王子。名悉达多。已舍苦行。来至于此。愿大王知时。赤眼闻已。速诣波旬所。如上说之。魔王闻已。即召他化自在。化乐兜率。三十三天四天等。并诸龙夜叉。乃至摩睺罗伽。鸠槃茶。罗刹。毗舍遮等。而勅之言。汝等悉集。听我处分。有释迦种姓之子。欲取菩提。我等相共至彼。断其如此勇猛之心。勿令取证。遂装束四种精兵。带甲持仗。又无量百千万亿天神鬼兵。能现种种可畏之相。如是军众。奉命即行。魔王告一切夜叉众言。汝等宜减少众。速诣菩提树下。伏藏而住。莫使释种在于此间。时诸夜叉。去树不远。伏藏而住。遥见菩萨来时。身体赫奕。犹如金山。照曜放光。不可譬喻。复闻树神报已。悉皆星散而走。魔王谓菩萨言。汝今不合此树下。何以故。此处多有毗舍遮夜叉罗刹。恒来食人。菩萨报言。我心无畏。亦非无智。但我久知。往昔诸佛。在此树下。得成圣道。以是来此。有一夜叉。语菩萨言。汝可速疾移他处去。菩萨报言。我愿在此。得成菩提。时彼夜叉白魔王言。更作何事。能得彼去。波旬报言。唯应种种方便。不听此处。菩萨见魔作是语已。舖草而坐。發如是愿。我今坐彼往昔过去诸佛所坐。金刚之处。坐已当伏魔王。断诸烦恼。当证微玅甘露清凉之法。尔时魔王。从彼地所。隐身不现。经少时间。即化其身。头发解乱。分土满身。著鹿褐衣。江唇乾[火*(?/示)]。状若饥渴。手中执持一大束书。速疾而来。向菩萨前。将所持书。掷与菩萨。[*]江如是言。此一封书。汝释种摩那摩许遣我送来。此一封是尼楼駄许。一封是枝提伽。此一封是难陀。此一封是阿难陀。自外诸书。各各是彼诸释种童子。寄与汝来。其书上偽抄不实。虗妄言词。作如是语。提婆达多。今在于此迦毗罗城。以受王位。入汝宫内。尽皆纳受汝之妃后。取于汝父净饭大王。系牢狱中。自余叔父。白饭斛飰甘露饭。并诸释种王。尽皆駈逐。遣出城外。汝见此书。速疾须来。菩萨闻已。思惟世间境界。悉皆无常。秽汙不净。念念生灭。无暂时住。思已誓言。我不成道。不起此座。魔王复告诸军众言。汝等齐意。莫惊莫怖。莫畏莫走。我试彼心。乃告诸女言。汝等各各。听用我言。汝宜至彼释种子边。试观其心。有欲情不。其诸魔女。听父𠡠已。到彼处已。去菩萨不远。现种种谄媚之相。菩萨深心寂定。本来清净无垢。善摄诸根。调伏心意。彼既见已。生惭耻也。还向父所。陈己不能。魔王即自往菩萨所。白言。汝今何故。来在于此。此多恶龙。云雨野兽。可畏可惊。黑夜处所。独自入斯林下坐。汝可不畏彼一切诸怨贼盗之人。菩萨报言。我今欲求寂灭涅槃。往昔诸佛所行之处。最上无畏。诸有尽处。以求是故。独自在此树下而坐。魔复语言。汝速离此处。定得转轮王。七宝具足。统领一切。又汝身体柔软。长在深宫。今旷野多诸独兽。恐损汝身。又还本宫。得受五欲。悦目适心。然菩提难得。徒疲劳耳。菩萨报言。汝今不须作如是语。何以故。我意不乐五欲之事。我亦久舍四天下中。丰乐之处。及以七宝。我今不久。定取菩提。当得作佛。魔王更以方便。白菩萨言。速起速起。仁自小来。未见战鬪。战鬪刀兵。甚可怖畏。菩萨闻说。确然不从。我今已坐金刚窂固。结跏趺坐。甚难破坏。为欲证彼甘露法故魔。王波旬。汝欲作随意。魔王嗔發。语菩萨言。汝今何故。独树下魔。出虗吼之声。汝不见我所领来种兵众象马车步诸杂军等。以种种可怖之事。加及菩萨。尔时魔众。尽其威力。不能惊动菩萨一毛。菩萨语魔王言。汝善谛听。我本来此菩提树下。将一把草。铺已而坐。所以者何。恐畏后时共魔王波旬。成于怨仇。鬪诤相竞。恶口骂詈。汝魔波旬。造诸恶行。无有善心。我今欲断汝魔波旬一切怨仇。欲灭汝等一切恶业。我若成就无上菩提。一切诸事。付嘱于汝。愿汝回心。生大欢喜。一切魔众。皆悉退散。势屈不如。各各奔游。问华严经有十相。未委此中有几种也。答十相者。一现舍天寿相。二现受生相。即王宫诞质。此二略而不说。三现为童子相。作是誓已下是。四现作出家相。游出四门下是。五现作苦行相。于熈连河下是。六现向菩提树相。厌其非道下是。七现降魔相。以智慧下是。八现乐寂净成无上相。证大菩提下是。九现转法轮相。是时下是。十现入涅槃相。此一且不说。然今正明出世。未明入灭。故此不论入灭相也。
疏鹙子等请(至)真应之果者。问何故鹙子弥勒文殊等。请境行果。各不同耶。答鹙子小圣。未能修行一乘之法。然但执我与如来等。不知所得而是其权。所以问境。欲知舍权取实故。文殊大智。能行一乘之行。所以问行。弥勒菩萨。果尅当生。次居佛位。所以问果。故有差別。摄云。问鹙子问境。如何为说果之与因。开示悟入。前三为果。后一因故。答智所缘故。且得名境。示彼令知。使修进也。
疏破疑者(至)诸疑悔者。下破疑文三。初明起疑之人。次显疑除所以。后通释妨难。前中。初明疑人。后总结成中。先声闻。后菩萨。此初也。于中两意。初佛自成道。至永不作佛来。此正明声闻起疑所由。二故舍利弗。至断诸疑悔。引文为证。
疏诸小菩萨(至)且无分者。此菩萨也。然有二类。疑他声闻不得作佛。次有一类。疑自亦无菩提之分。
疏由是三乘俱有疑网者。总结成也。问前明疑人。但声闻菩萨。不说缘觉。何故结文言三乘人俱有疑也。答向言声闻等。即等独觉。故总结云。俱有疑网。亦可法华会上。无独觉果人。除疑得记。故前不引。有求彼者。斯亦为说。故此结文。三乘俱尔。然此疑中。可为四句。一疑自不疑他。谓二乘是。二疑他不疑自。谓地前顿悟菩萨。三自他俱疑。谓地前渐悟菩萨。四他俱不疑。地上菩萨。今所破者。但破前三。
疏由此经言(至)当作佛者。此显疑除所以。言声闻成佛无疑。由据佛所化应成之者。故作是说。非谓定性二乘二得成佛。此经正意。不破彼故。
疏此中破疑(至)除悔者。此释妨难。难云。破疑之中。亦破悔不。故此释云。此中破疑。亦兼破悔之相。云何疏云。昔悔修小。乃至知小乃为大之因故。若尔。何不标章。言破悔也。
疏云疑通三乘(至)不说除悔之唯小有者。舍利弗等。不定性二乘。未说法华已前。常悔修小行。悔。悔证小果。所以悔唯小有。菩萨修行大乘。元不学小。故无有悔。以宽摄狭者。疑通三乘。故名为宽。悔唯小有。故名为狭。今举破疑。以摄于悔。故云然也。摄云。问何故经云。求三乘人。疑悔皆断。答有二释。一云。文约义繁。合而言也。理实菩萨无得有悔。大胜小劣。不可悔胜方求劣也。二云。亦有如不定性诸小菩萨。于大菩萨。起悬岸想。退求小位。斯岂非悔。虽有此理。然无显文。说悔修大。以至理言。有悔修大。故信解品云。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乃至不如往彼贫里。肆力有地。复云何故至此。按此等文。即悔修大。若尔疏主。何乃言无。答疏意不彰菩萨有悔。然法华会无有此者。信解品中。叙昔事故。问三根声闻。各至何处。而断疑耶。答上根声闻。昔未闻大。不为授记。疑无佛分。今闻大教。授记作佛。所以疑除。故下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等。又云。汝等既已知。乃至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等。舍利弗闻佛说已。譬喻品初。踊跃欢喜。即起合掌。乃至得未曾有。又云。今从世尊。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今日乃知。真是佛子等。佛述成已。便为授记。即是上根断疑之处。故下经云。舍利弗。汝等信受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虗妄。又偈云。诸求三乘人等。又佛从定起。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等。又云。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又云。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等。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等。又云。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其中根人。闻说火宅三车事已。便生领解。佛述成已。便为授记。故授记云。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不知当云何。得佛无上慧。虽闻佛音声。言我等作佛。心尚怀忧惧。如未敢便食。若蒙佛授记。尔乃快安乐。佛为之记。便即疑除。其下根人。闻化城已。五百弟子品中。便生领解。佛述已记。既得记已。心生领解。便自悔责。故彼品云。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又云。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是下根断疑之处。问何故上根疑除方记。中下不耶。答根胜劣异。劣假闻记。迷情乃息。中望下胜。对上不如。故亦得记。复始疑昼。问悔通小有。即彼三品。并得有不。答上根有悔。经自具陈。中下二根。今略指述。序品末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等。譬喻品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即中根也。授记品云。每悔惟小乘过等。且中根也。五百弟子品云。顶礼佛足。悔过自责。即下根也。问三根有悔。悔有新旧。何者是耶。答五百弟子品中言悔。闻记方生。即新悔也。余者是旧。问疑即通于三乘。未知菩萨疑且新旧不。答吉藏师云。菩萨旧疑者。昔禀三乘之教。既疑道理有三。或疑退随二地。或疑进成佛道。今疑者。疑佛所说。今昔相违。昔说有三。今不应明一。今辨有一。昔不应说三。故方便品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问菩萨新疑。出何文也。答身子请中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欲闻具足道。当知菩萨亦有疑也。问八万大士。皆是法身菩萨。何容有疑。答身子权行。接引实人。法身菩萨应同新学。故无过也。问何故除疑三乘俱说。列名授记。独无缘觉。答不障被三。但缘觉机。于法华会。根独未熟。故不列名。无亦得记。除疑索车。据彼向说。不谈彼果。故下言。诸求三乘人。即是据向。或可但据彼之根性。作如是说。非要有向索车断疑。
疏后破执者。下破执且三。初明能执人。次正说除执。后引文释成。能执人中。初人中。初声闻。后菩萨。声闻中二。初列差別。第二引论解释。前中复两。初且泛列。后引文明。
疏声闻有二(至)不定性者。泛列声闻。有其二种。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者。谓定性声闻。是菩萨等外。名之为余。身中功德。解脱神通胜遍等总名善根。庄严论中。取此名为顿舍所舍。如灯焰灭。不在诸方。或无漏种。名为善根。应审。
疏然瑜伽及法华论者。下引文。明声闻差別也。
疏二增上慢(至)罗汉者。今此举后。而列于前。如报执初禅为初果等。皆是慢人。其相至下自明。未烦预举。
疏三退已(至)种性者。若依瑜伽。名不定性。据法华论。名退还發。问何故不同。答摄云。法华一会。多是退心。不言不定。瑜伽总谈。不言退心。不定性宽。退心言狭。有不定性。非退心故。
疏经六十劫(至)小果者。文如下引。须诗检叙。问六十劫者。是何劫也。答虽无文定断。义准不是日月岁等之劫。以时节大少理。应合是增减劫也。
疏非不定性(至)不定性故者。此遮简也。有不定性。且名退心。有不定性。但名不定。不名退心。故言非不定性。是皆退类。然此意云。非不定性。尽是退类。有不是退者。何者是耶。即如疏云。且有昔日未求于大等下是。
疏法华论云者。下引论释。于中。初引。后释。从退菩提心下是。
疏其趣寂(至)令發心者。此趣寂增上慢。佛不与记。以根未熟故。所以佛不与记。若常不轻菩萨。与此二人授记。经云。汝行菩萨道。当得作佛。据论。菩萨与记。令發心故。非即实得作佛佛然。摄云。發心有二。一發趣向心。二發信向心。增上即初。趣寂第二。合而言之。总名發心。又菩萨有二。一者初业。二者久修。久修达器。随性与记。如胜鬘经。菩萨堪能荷四重任。求菩提者。授菩萨乘等。若初业者。未识根器。但总發愿。今得作佛。即般若经。我皆令入无余涅槃。不轻同此。
疏菩萨与记具理性因者。摄云。问案瑜伽论。理智双有。方名具因。今但有理。何得名具。答此经论云。示现众生。皆有佛性。若非理者。云何皆有。疏主依此。约理名具。具犹总也。众生齐有。故立具名。更有余释。如下当悉。问菩萨与记。尚令生信。佛何舍耶。答佛记作佛。必具国土名号等事。增上慢者。善根未植。而无此事。故佛不记。又有释云。如威音王佛时。根未熟者彼。佛不记。后末法中。不轻与记。何妨释迦在日。根未熟者。佛与不记。后末法中。有人与记。未必即是释迦却推弟子。令遣记別。以三世同。故举为例。
疏其趣寂者无大性者。此下疏主。正于论文。大意如何。谓论中言。趣寂声闻。根未熟故。佛不与记。菩萨与记。疏主意云。论言趣寂根未熟非。应言不熟。若增上慢。言未无失。其趣寂人。元来无有大乘之性。何得论其熟与不熟。理合应言。趣寂无大性。佛不与记。菩萨与记者。约具理因。具令信心不愚于大。所以与记。非趣寂人。根未熟故。后当可熟。菩萨与说。又菩萨与记。亦非令發趣大乘心。言当作佛。而与趣寂人记。若尔。何须与记。即次疏云。菩萨愿心。方便化之。令生信意。所以无记。何以知然。即次引文。如般若经。为证可悉。余文可知。
疏菩萨亦二者。下明菩萨。言且二者。前列声闻。有其二种。故此菩萨。还有其两。故称[*]且言。
疏由生数少或令无故者。摄云。前三果人。有七生等。名生数少。无学生尽。名曰令无。或在凡位。经六十劫。三生修习。于此生中。从初生至极。且名令无。或初果人。能超得果。且曰全无。有云。涅槃经说。有二根性。一者利根。能超得果。即于此身。得罗汉果。或名全无。二者钝根。次第得果。摄云。问顿渐之义。岂由生数。若不由者。何事须言。答举生数等。意显得圣。得圣而有学无学別。显二差別。并能回趣。非言生数。证渐悟义。问理虽可通。致生数言。且非至要。且言二乘。即乃包尽。何借生数。答若不言数。恐不能悉。学无学等。并能回趣。故非无要。
疏若从二凡者。摄云。二乘凡位。具二种性。修二乘行。未得二果。齐此已还。并名二凡。
疏曾發二心曾修二行者。谓發二乘心。曾修二乘行。
疏具彼性故修彼行故者。上句显前曾發二心。下句显前曾修二行。
疏闻思悟解(至)何必证悟者。此通妨难。难云。若曾發二心等。即名渐悟。既未证果。何名为悟。故此通云。闻思悟解。且名为悟。何要证果。名为后悟也。
疏况复且有(至)分等者。先解其义。后方释文。杂集论第十三云。未具资粮补特伽罗。已具未具资粮补特伽罗。已具资粮补特伽罗。乃至如是三种补特伽罗。由成就顺解脱分。顺解脱分。顺决择分。各三品故。约能引生顺决择分。及谛现观。如其次第。未定已定。即此生时。于谛增上清净信胜解相。是顺解脱分。即于此法。谛察法忍相。是顺决择分。如其次第。信增上故。慧增上故。此中三品。顺决择分者。谓除世第一法。由世第一法性唯一刹那。必不相续。即此生时。定入现观。非前位故。决云。前文意显资粮加行二位之中。各有三品。如其次第。未定已定。即此生时。然加行位。分为三品。未定已定。即此生时。在煗顶忍。除世第一法。第一法唯一刹那。名不相续。不可分之。然言即此生时定入现观者。此据刹那生说。前解脱分。言即此生。约一期说。又解。俱约一期生说。以世第一法云即此生时。既除世第一法。明约一期。虽增上忍。且一刹那。犹隔世第一法。非即此刹那生无间入见故。又复通分𣽈顶忍三。为三时故。彼论复有六种顺决择分。一随顺顺决择分。二胜进。三通达。四余转。五一生。六一坐。最初所起。缘谛境行。下品善根。即此善根。转成中品。是名胜进顺决择分。望前下品。是增胜故。即此善根。增至上品。于此生中。决定堪能。通达谛理。是名通达。又此位中。不定种性者。为回向最胜菩提。及诸独觉。为求无师自证菩提。转趣余生。是名余转。若于此生。定能通达。是名一生。若于此座。定能通达。是名一座顺决择分。然今文中。但言已定生。即此生时。及一坐顺决择分。意取生数少者。故不举余。此意摄云。此依凡位。望去见道。说为多少。问既约闻思。而释于悟。何以生等。为理证耶。答但曾發二心。曾修二行。即名渐悟。况复亦有去。二见道生数近者。不名渐悟。言生数者。意证文修。亦名渐悟。非以生数。证彼入见。方行大行。然非是彼师之本意。疏中两释。约生数者。非疏家意。疏主往在数门敷阐。诸德诤此顿渐之义。有人约此生数以判。故叙之耳。疏主但据或得二圣。或行二行。回趣大者。即名渐悟。
疏经据劫定(至)少者。此会涅槃文也。若言未入圣位。而有回向心。名渐悟者。何故涅槃经说。须陀洹人。八万劫等。回心劫数。不言凡夫。故此会云。其意可见。
疏此经所说(至)未爽者。此除执中。初述声闻。后叙菩萨。此经所说至为化记故者。述声闻也。然此意云。据论四种声闻中。中虽为二。说法华一会。正为退心。兼为应化。以满慈子。且在会故。义兼为三者。摄论十义中。无决定种性。今言义兼者。是疏主意。义兼定性。言十义者。至一乘章。当具分別。
虽亦可为二菩萨(至)未爽者。此叙菩萨意云。此经虽为顿渐二说。然经正宗。唯为渐悟。即三根声闻等益是。若据下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然准此义。兼为顿悟。理[*]且未失。
疏摄论十义解一乘云者。下引释成就中。初至小意来。明执小意。第二即摄论云下。引释成。
疏三种练磨心者。一菩提广大屈。引他况己练。二万行难修屈。省己增修练。三转依难证屈。引麤况玅练。然无性世亲摄论。皆广明相。今且依世亲。而叙释之彼第六卷云。论曰。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名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彼自释曰。此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唯修三种练磨心。所以者何。以诸菩萨。闻于无上正等菩提。最胜甚深广大。难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一练磨心。又诸菩萨。闻所修行波罗蜜多。最胜甚深广大难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二练磨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者。此中意乐。谓信及欲。菩萨于诸波罗蜜多。真实有性。具功德性。有堪能性。深生信解。是名为信。深信解已。乐欲修行。是名为欲。菩萨既得如是信欲。自性意乐。少用功力。修习六种波罗蜜多。当得圆满。又诸菩萨。于佛甚深广大言教。思议决择善巧转时。如是思量。如是无上正等菩提。难可证得。隔一念心。方可证得。心便退屈。对治此故。修第三练磨心。我有妙善者。我有一切十种地中。玅善积集。福智资粮。无障善者。谓金刚喻定。能破在骨麤重微细极难破障。此定无间。得一切障离系转依。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者。此中意说。于障离系。似彼命终时。一切种智。如彼体圆满。又于此中三种练磨心者。谓诸菩萨善根无缺。善根力持。由此力故。则能三种练磨其心。心无退屈。初当显示第一练磨心。谓人趣中。无量世界。无量有性。刹那刹那。能证无上正等菩提。云何我今独不能证。次当显示第二练磨心。谓诸菩萨。作是思惟。我此意乐。离诸障碍。波罗蜜多。悭等障碍皆无有故。不由功用。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故证佛菩提。后当显示第三练磨心。有障善者。谓由世间善。而成其善。此有障善。尚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况我今者。由无障善。而成其善。不当成佛无上菩提。无有是处。论曰。此中有颂。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善者于死时。得随意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复有余处颂云。十方世界诸有情。念念速证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且尔。不应自轻而退屈。是为第一。汝已恶道经多劫。无益受苦尚能超。今修少善得菩提。大利不应生退屈。是为第二。薄地凡夫初發心。向据远证菩提果。我已精进经多劫。不应退转劫沉轮。是为第三。三种练磨。论自解释。文相可见。不复繁言。余之料简。且依摄释。彼云。问依三练磨。未登圣位。云何得言。我有玅善。及无障善。答从当为论。若修不息。必得二善。二善既有。可不得果。非时已得。名有玅善。问此三练磨。在何地位。答有二释。一云。总在十信初位。二云。第一在十信前。及十信中第二。在彼十解前。及十解位。第三在彼十回向前。及回向位。故唯识云。此资粮位。于二种障。虽未伏除。修胜行时。有三退屈。而能三事。练磨其心。于所证修。勇猛不退。又云。三位中。通三退屈。不假別配。问三种练磨。通能所治。各以何法。而为自性。答能练磨。总以闻思二慧。而为自体。由闻于他發心修行。引他例己。䇿發自心。比量知故。故是闻思。所练体者。本有种姓。及菩提心。四菩萨菩提分等。所治即是三种退屈。所知障摄。即彼为体。由横思量。谓自无能。谓菩萨心。非众行因。谓果难得。故是法执所知障摄。问练磨者何义。答谓䇿發心。令其猛利。对治退屈。是练磨义。[*]且犹练金。复似磨镜。令心纯净。立练磨名。
疏断四处障(至)分別者。缘法义为境者。摄云。法谓能诠之文。义谓所诠之义。无性摄论第六云。似文似义。释论云。似外相博。实唯在内。准此即以有似于无。内似外也。四处者。依世亲摄论第六云。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故。论释曰。谓断声闻等诸作意故。摄云。由者因义。因离作意障。能入所知相。余三准此。断作意故者。释离作意。云所由也。此言断者。但是伏也。后三[*]且尔。此意说云。初修菩萨。见生死苦。涅槃为乐。欲舍生死。欣趣涅槃。此即名为二乘作意。障大菩提。故须先断。由观生死涅槃同无相性。及修大悲。断执小乘生死作意。作意即障。持业释名。或二无学执自乘极。不趣大乘。亦名二乘作意也。第二论云。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疑故。论释曰。谓于大乘甚深广大。能永断除异慧及疑。此中异慧。谓郑恶慧。于理动摇。疑谓犹豫。由于大乘诸疑离疑者。谓于大乘。安立法相。三自性教。谓若如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诸如是等。永无异门。依遍计所执自性而说。若说诸法如幻阳𦦨。梦相光影。影像谷响。水月变化。诸如是等。虗妄异门。依依他起自性而说。若说诸法真如实际。无相胜义。法界空性。诸如是等。真实异门。依圆成实自性而说。于此一切异慧及疑。永无复转。论释自明。无繁別叙。摄云。问标言疑离疑。离疑之言。目于何法。答能断彼疑。名为离疑。或云。诸小菩萨。先于佛说。显密三藏。种种不同。而生疑惑。名为诸疑。后执一是。斥余为非。自为决定。名为离疑。据实未悟。依妄解。名为离疑。然摄释中。断前解正。若以义推。后释[*]且得。第三论云。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故。论释曰。此中意说。断除法执。断执故者。乃至所闻所思法中。执我我所。终不于彼如实悟入。摄云。虽离诸疑。然随所闻。若教义等。皆执有性。便障唯识法空观智。故断法执。方入真观。故释论云。执著皆无。于其胜义。证现观故。第四论云。由于现前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別。断分別故。此中有颂。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別。得最上菩提。论释曰。谓加行分別智转时。如理作意。住一切定心。诸相作意。分別皆断。断分別故者。谓于现前色等现住。及骨鏁等定所安立。一切所缘。诸境界相。皆不作意。无所分別。由无分別。方便能入。若异分別。终不能入现前自然住等。摄云。断分別言。而通一切分別之法。若随別说。是忍一位。能观之智。此即胜障入初地障。入初地时。自灭名断。问何以复须断此忍位分別智观。答此忍虽离能所分別法执。然自有彼微细分別。障彼初地无分別智。故须灭也。问何者为处。答处者处所。即四所障。由此四障。障四观行。从彼所障。名之为处。或此四障。是分別心所居之处。障即是处。前释依主。后释持业释。此此中总意。初二障彼厌小欣大之行。后二障彼舍妄证真之行。故得障名。若能断智。即观无相。及于三性。由证法空。及证无能所。断分別心。如次四智。断彼四障。问于何地位。断四障耶。答于十信位。断于初障。在十解位。断第二障。在十回向。乃至忍位。断第三障。在世第一。断第四障。问何以然耶。答十信位中。由离小心。初入大乘十信位故。所以能断初障。若十解位。由于大乘。离疑惑故。而得正解。修菩萨行。所以能断第二障。若十回向。至忍位中。由作遍计观。遣所执故。所以能断第三障。若在世第一位中。由分別观智。加行息灭。得成初地最上觉故。所以能断第四障也。问引三练磨。断四处障。有何意耶。答引四障来。释成破执。兼说除疑。第一第三。即破执义。第二即是破疑。其第四障。文便引来。然三练磨。有对治义。亦乘便来。非以练磨除四处障。
疏今破此执(至)是经者。明破执。意显二乘非极者。破执二乘果为极也。住二乘者等者。破菩萨执。以小菩萨。执唯已依大乘修行。可得成佛。已住声闻。不得作佛。今说此经。住二乘者。[*]且得作佛。故破彼执。
疏由此摄论(至)二种者。彼中二乘作意。即执二果为极。言我能然。余不能尔。即诸小菩萨。执唯已依大乘修行。可得成佛等。名二种也。
疏诸疑离疑即是前破也者。前破疑中摄也。问此顿渐二悟。执佛菩萨已有分等。与破疑中何別。答执是决定。疑则犹豫。故二有別。今且论破小菩萨。若依华严。八地已上诸大菩萨。[*]且有烦恼。[*]且无烦恼。无烦恼者。现行已伏。有烦恼者。谓贪求无上菩提。作意欣求。而修行故。据此而论。非独破小。然依此经。且说破小。
疏初彰记(至)是经者。下彰记三。初标举。次引证。后结成。此初也。彰者明也。问过去十六子时。已闻法华。下经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既云闻一偈时。皆得成佛。何言未为授记。答溜洲解云。自退入声闻已来。未为授记。虽先为说。亦已妄失。故下经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等。故下经云下。引证。故此以前下。结成也。下例如斯。不复繁述。
疏后彰行者(至)行故者。[*]且三。初标。次引。后判释结成。此初也。
疏故下经云(至)一事故引者。文也。摄云。问若未先行。今说令行。可名彰行。佛子心净。即先已行。如何得言。今说法华。为彰行耶。答举大先行。令复小者[*]且慕行之。举胜引劣。冀令二乘。见贤思齐。[*]且不违也。此经上下。多有此妨。倣斯通释。
疏要由修福慧(至)功德者。判释也。要由修福慧等者。摄云。初之五句。如次配眷属境界文字实相观照般若。并名因行。第六一句。即一乘果。由前五因。得此果故。或云。初之两句。明修福慧空有二行。次之四句。明观教理行果四种。虽云修行。未知如何可以修之。故举教等。令依修习。同本彰于行。何故说彼理教等耶。答虽言于行。要在理等。若不因诠。行从何起。不知理果。而何所欣。故说无失。因即七地等者。七地者。依瑜伽四十九云。前之六地。唯菩萨地。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何等为七。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净胜意乐地。四行正行地。五决定地。六决定行地。七到究竟地。如是七种菩萨地中。最后一种。名为杂地。未發心位。名为种性。發心已去。在于地前。名胜解行。入于初地。名净胜意乐。从离垢至远行。名行正行。第八地菩萨。名为决定。有三决定。一种性。二發心。三不虗行。此第八随在第三决定。第九地菩萨。名决定行。第十地菩萨及佛地。名到究竟。第十因究竟。佛地果究竟。四菩萨行者。一菩提分法行。二神通行。三波罗蜜多行。四成就有情行。又问。七地既通因果。何故言因即七地四菩萨行。答第七究竟。通因及果。因说七地。理[*]且无失。下随所应等者。摄云。下文散广。不可繁谈。今略叙之。示方隅耳。其七地者。如舍利弗等。在法华会。未解一乘。未趣大乘。名种性地。或初發心。亦种性地。经二万劫。到十信故。分別功德品云。八世界微尘众生。發菩提心。观音品云。八万四千众生。發无等等心。此等并名胜解行地。分別功德品云。众生得无生法忍。天亲释云。而是初地。即是第三增上意乐地。又云。菩萨得闻持及旋陀罗尼。即是第四行正行地。此且一相而说也。又云。菩萨能转不退法轮。即当第五决定地摄。又云。菩萨得乐说辨才。即属第六决定行地。又云。菩萨能转清净法轮。即是第七究竟地中。菩萨位摄。寿量[*]且明三身佛果。即第七地果究竟摄。彼等经文。下疏自说。四菩萨行。下[*]且自明。
疏初利今(至)得益故者。利今文二。初略释意。第二辨相。此初也。
疏此有二类(至)证利者。下辨相中。初列。次辨。此初也。
疏果记利者(至)益今者。下辨中。先标。次叙。此标也。会二者。会二乘教行。归一乘之理果。或云。总会二乘教等。归一乘教等。故称会二。破二者。二乘执二果为极。今说非极。令归至极。此义至下一乘章说。盖是灵山一会。三根声闻。授记作佛。即是利今。果记利也。摄云。问授记何不在前彰记门摄。答前门摄谈。而为记別。后门別记。利益不同。故分二门。[*]且无失矣。
疏方便品下者。下叙释中。初经。后论。虽知六处示现授记下是。自下科判。随义略指。不能具列。智者当思。
疏经出六处示现授记者。意云。此六记中。有因法华佛记。有不因非佛记。为有简故。故言经也。
疏二者同记(至)俱时与记者。摄云。问法明普明。二种不同。何名同耶。答法普虽异。明名同故。故名同记。若尔。善现名为名相。学无学等。名为宝相。相名同故。应名同记。答经品不同。根性[*]且异。不可为例。问品同性等。即名同记。庆喜罗睺。性等品同。应名同记。答性品虽同。名不同教。又云。满慈一人。名为法明。余名普明。以少从多。总名同记。斯[*]且无失。又云。庆喜罗睺。合名同记。为欲简別五百千二百等。故言后记。若言同记便滥彼故。为言庆喜等。与五百等。同一记故。若言前同记。后同同记[*]且滥。故但言后记。
疏与天女记者。摄云。法师品中。言八部等。一切闻经。皆与授记。据此文宽。得有天女。或但此经。通记之处。即摄释女。非𡱈一品。然准经文。无有天女得记之处。不依上释。论乃难通。学者当审。
疏初已三及第五(至)当知者。料简也。问初二第五。理则不违。第四一种。既不由闻法华。何名利今记也。答然在于会。可言利今。
疏合四位益者。摄云。问前二位。为是此界。为彼方耶。若是彼方。何开此经。现益之事。若此界者。经无明文。以何为准。又复疏主。下释彼文云。前二位彼土得益。一何𭿺𥍿。答准上下疏。疏有二意。一者。四位总此界益。故判四位。总名利今。二者。前二彼界之益。经文形势。有此难准。故为二释。又云。初之两益。由闻彼佛说法得益。后之二类。遥见地动获益故。前后各二。別观文势。初二似如彼方。审而长读。俱为此益。前后皆有娑婆世界言故。故皆属此也。摄云。问四位之中。第二第四。而云记者。何佛记耶。答为二释。或即彼佛。或即释迦。文不明言。任情取舍。问彼佛者。何名现益。答由闻法华。赖彼佛记。[*]且名现利。问既得授记。何不属彼果记利中。答虽云得记。文不记为成佛之事。但可记彼地位等事。故非属果。
疏分別功德(至)菩提心者。问既言得菩提。得何地位。又复何非果现利摄。答论云。八生等得者。证初地菩提故。此非得果。现生中证。故现证摄。问若是初地菩萨。何故经中云摩诃萨。答地前菩萨。望未發心。及二乘等。[*]且名大故。又菩萨有五。一發心菩萨。十信已前。發厌生死。求菩提心。二伏心菩提。三贤中伏烦恼故。三明心菩提。即初地上。证百法明门等。四出倒菩提。八地已上。离分段死变易故。五无上菩提。佛果位是。今言得菩提。即第三门心也。余义至文当释。下皆例然。
疏前之五记(至)法华者。结判也。前之五记等者。即前引论。六种记中。取前五记。是果记利。此二十五类等者。天授品中有四位。分別品有十一位得证。一位發心。并前为十六。药王品下。有其九品。以九配前。成二十五也。问如何灵山。安此多众。答如无色界。共立毛端。或可是佛不思议力。如真会等。或此等多众。皆是变净土后。闻经得益。不同于秽。后二解好。又问释迦既是化身。如何获益。乃是登地等菩萨。又资粮位。见一四天下化佛。加行位。见一三千化佛。无见报身者。哲答云。以三身相依。化即报法。不相离故。又地前见报。[*]且见化佛。若登地见化。[*]且成报也。
疏利后者。自下有三。初标。次引。后总释成。
疏散廗已后(至)皆是利后者。此标也。余文可寻。不能繁指。摄云。问他随喜福尚无边。自受持等。云何乃少。答理实无限。若具彰陈。恐诸小智。心生狂乱。狐疑不信。故般若云。我若具说。心即狂乱。是故略举。随喜犹多。故智亲听。福不应冥。复有人问。佛在自说。可为利益。灭后遗教。何成益耶。答只如先帝虽崩。遗制犹须行用。厥父虽殁。告身[*]且荫子孙。所以佛之遗教。[*]且有利益。
疏初显时者。下时文两。一总略释。二广辨时。
疏诸佛设教(至)大乘所摄者。略释也。问此正明时。何须说机。答将欲辨时。先须约教。教不孤起。必对其机。机缘有殊。教分顿渐。由此方能识教时分。意云。由机有异。时[*]且不同。或云。此通解时机二別。前解为胜。如胜鬘经等者。摄云。胜鬘说彼四实一权。为对决定四种机故。顿教大乘者。即四乘中。大乘是也。一乘权者。即彼经会以前说言。唯一乘者。是权说也。问彼经上下。总无此言。何得以知一权四实。答直据显文。彼似非有。以理取教。之即非无。言四乘者。经云。摄受正法。
善男子。建立大地。荷四重任。乃至授以大乘。言一乘者。经云。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大乘。无有二乘四乘。不言随欲方便。故明四实。一乘即言随欲方便。明说一权。若不尔者。随欲等言。何所彰表。问随何意欲。说一无二。答法华等。随不定意。说一无二。胜鬘会之。云方便说。问若说一权。应唯三实。四中大乘即一乘故。答唯说一乘。不立余运。此佛权说。名之曰权。非大体无。名为权也。四中大乘。对大根性。同余三乘。有所对器。故四名实。问四对定四。应器名实。一对不定。随性非权。答望自不定。是实非权。形四定性。故权非实。如此经中所说一乘等者。摄云。问胜鬘说四同重担。即言四实一乘为权。法华说乘。同诸草木。[*]且应一权三乘是实。答法华本为不定声闻。故说一实。下因转破。说三草木。而非本故。故非三真。理实各对定性而言。[*]且得言实。对望不同。故不相例。又云不同。以不定声闻。必舍小归大。故一称实。若尔。舍小归大。大得实名。身子舍大学小。小应名实。答不例。舍小归毕竟更学大。
疏古有释言者。下广辨时中。初古。后今。古中。初叙教时。后定是非。
疏古有释言(至)等是者。法苑云。昔时有隐士刘虬。立五时教。或有说云。真谛三藏立五时教。然菩提流支。別作。文疏破之。真谛居梁。流支在魏。故知不是真谛等作。先师云。齐朝时人。年二十八。为当阳令。二十九为南郡亟。南郡荆州是。丞今之司马。年三十三弃官。居武都山。立教有二。一顿。二渐。顿如华严等教。渐复有五时七阶差別。言五时者。一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二佛成道后。十二年中。说其三乘差別教门。如次应知四谛因缘六度。未说空理。三佛成道十二年后。于三十年。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未说一乘破三归一。四佛成道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辨一乘义。破三归一。未说佛性。明佛常住。五将灭一且夜谈涅槃。皆有佛性。说身常住。是了义教。七阶者。第二时中。別开三乘。即为七地。亲捡刘注经。不见此之说。应別制造。有如是明。因此略明。古来诸德。立时不同。一后魏菩提流支。唯立一时。所以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等。二北梁昙无谶。立二种教。所谓顿渐。顿如楞伽等。为诸菩萨上根性说。渐者始从鹿苑。终至双林。借浅至深。故即同其半满二字。三梁朝真谛。立三时教。佛成道后。七年已来。名转法轮。七年已后。四十八年已来。名照法轮。即般若等。自此已后所说诸法。名持法轮。即解深密等。四隋朝笈多。立四时教。一四谛教。即小乘经。二无相大乘。即般若经。三法相大乘。即楞伽等。四观行大乘。即华严明贤圣行位故。五唐朝波颇三藏。立五时教。一四谛教。二无相大乘。三观行大乘。四安乐大乘。即涅槃经。说常乐我常。五守护大乘。即大集经等。佛遣诸佛。守护国土等。
疏唯说三乘有行之教者。摄云。总对三乘而说。于有三乘。各依自乘所观观行差別。而为有也。
疏说彼三乘同行空教者。摄云。对彼三乘。总相说空。三故悟异。二乘达我空。菩萨双悟。
疏此中犹未(至)佛性者。指寿量品我在灵山等。此略明常住。不如涅槃分明显说常住佛性。金刚之身。不可坏故。故涅槃云。若有人言。如来之身。是无常者。云何此人。舌不堕落。又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等。
疏乍观可尔理即不然者。下觉爱破也。初且总非。后按文难。此初纵夺非也。乍观可尔。且纵许。理即不然。即夺破。
疏提谓经说(至)教也者。按文难也。初至名曰密成。是按教文。云何但言第一唯是世间教也者。正难也。宣律师感通记云。即摩伽陀国。向北一千余里。有国名缚唱。有处说此䓗岭。东向五百里。有一长者。名曰提谓。与五百人。南海采宝。回过摩伽陀国。去上茅城六十里。近伽耶城。忽然云雾暗天。风雷九十起。时提谓等。不知所由。有善卜者。云是树神。遂将𪎊蜜。而共求之。树神知来。化作一人。于路而立。谓提谓曰。汝何所之。提谓二人。具陈上事。树神答曰。神者我是。问曰。何故为穴。神曰。有迦毗罗国净饭王子。舍国出家。于苦行林。六年修道。在我树下。成等正觉。号之为佛。长者根熟。闻佛名已。心生欢喜。树神语曰。佛成道。未有供养。汝之𪎊蜜。可将奉佛。提谓遂即却报余人。闻悉随喜。俱至佛所。树神教令。达佛作礼。却住一面。奉佛𪎊蜜。佛便受之。与受三归。并为广说三归功德。闻已。發菩提心。佛便为记。号曰齐成。若准文引普曜经云。曰密成。有本齐成。传写者谬。问佛初成道。未有法僧。云何为彼提谓。受三归耶。答提谓见佛。佛为佛宝。三归功德。名为法宝。僧虽现无。令归未来。故归三宝。或依一体。佛即收三。若据律中。有二贾人。来至佛所。为授二归依。
疏先忏悔(至)吾我本净者。先忏悔彼等者。摄云。问佛适成道。法犹未唱。何得有谤法之𠍴。而言悔耶。答罪通过现。佛示令悔。四大本净等者。摄云。悟四大等本唯真理。离于妄执。故名本净。但申正解。非者不叙。又摄云。按觉爱难五时教。引提谓经云。四大本无。乃至六尘本无。又云。吾我本净。是人无我。即此备明二空。穷宗之记者。准此疏主。取意而谈。本无本净。义同文异。或经有异。故不相违。悟四大等。明法空理。吾我本净。明悟生空。疏本言五。而笔误也。又五我本净者。即五蕴是。若尔五我五蕴何別。答依他遍计有別。谓诸外道。妄执五我事等。世尊为破此妄执故。说其五蕴。不能了蕴是众缘生。妄执为实。若能证知本唯真理。名之为净。同既有四大本净。何不有四我本净。答外道多执内蕴为我。故不说之。或言五蕴中。即摄四大。故不別说。若尔者。言色蕴时。即摄四尘。何须別立四大净耶。故前解胜。得不起法忍者。准仁王及大般若。忍有五种。各各有三品。一者伏忍。地前三贤。为三品故。二信忍。初三地证不坏信故。三顺忍。次三地顺二乘观故。四无生忍。次三地分段烦恼更不起故。名不起法忍。五寂灭忍三品。第十地及等玅觉。得柔顺忍者。摄云。准仁王经。四五六地。名为顺忍。相同二乘顺无生故。依佛地经。唯第六地。名为顺忍。论自释云。随顺无生法忍故。问何乃不同。答仁王总约近远得名。佛地唯依近顺名顺。问柔者何义。仁王佛地。何无柔言。答柔者调柔。我见若存。是非等起。不名调柔。四地永亡。故得柔称。又此三地。能断害律。羸劣随眠。得名柔也。广略不同。故诸教异。三百龙王。得信忍者。摄云。按仁王经。初二三地。得不坏信。相同世间修绝或修。总名信忍。而言龙者。化相而言。实大菩萨。故华严云。何阿耨池龙。出水洽济瞻部洲人。皆大菩萨。若不尔者。岂畜生身。有得圣耶。若许。便违一切圣教。自余天等至道意者。十信已前。發大乘心。然尚未入十信位中。[*]且可即是十信初心。十亿天心至十善者。十信善位中。有上中下三品。十善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等。提谓长者灭三界苦者。既入初地。或是八地。便受变易。更永不受三界分段生死苦身。故言灭三界苦也。即是初地或八地者。谓经自言灭三界苦。即是出分段死。入变易生。经中为无悲智二言。故置或字。提谓若是智增。即是初地。若是悲增。即是八地。由此不定。故疏云或。
疏云何但言(至)世间教也者。上总引文。今正为难。难意云。然提谓经。或得不起法忍。乃至或授成佛记。据斯此义。皆为菩萨。云何乃言。第一唯是世间因果教也。
疏但为此日(至)法轮方名转者。摄云。此释外难。外难意云。为提谓等。说法之日。有得坐者。何不当即名转法轮。至五比丘。始名为转。答意如文。问经文自言。提谓等众。得果大小。各各不同。何故不名三乘同观。答但言果別。不说同观。问五比丘时。岂说同观。答即下所引。大般若之转四谛。是同名同观也。溜洲云。法轮有二。一化渐悟。二被顿悟。三七日后。名转法轮。据化渐悟。若依顿悟。初七日等。[*]且得名转。若不尔者。如何得言。佛所施为。无非法轮。总有二义。三乘同观。二一座成坐。故得名转。故云。三转法轮于大三千。摄云。法轮有二。一者同行。同观四谛理故。二者別行。三乘观境。得果名別。三七日后。名转法轮。据通行说。若言凡所施为。并名法轮。依別行言。[*]且不相违。
疏次第二时教。此牒起也。
疏觉爱难云有教者。此正破中。初按文。后云何乃言下正难。觉爱者。菩提流支。此云觉爱。大般若云。佛在鹿野小者。此文即当第三七日三乘之人。同观四谛。若尔何故解深密经云。佛初一时。在波罗痆斯仙人堕处。唯为發起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彼此俱是大乘。一三得益。何乃乖返。答曰。据理。初转法轮。三乘俱益。正为声闻。傍兼中大。深密据正。说利声闻。般若通其傍正故谈。三乘得益。正傍別说。且不相违。
疏是知一雨(至)先后者。上已难竟。下申自义。兼及释成。是知一雨普润禀教不同者。此述自义。不可说佛教必有先后者。此返释也。意云。佛所说法。犹如一雨。受润有殊。不可定判佛教先后。
疏今依古义正者。自下叙今。先破。后释。此初也。今依古师。觉爱[*]且破初二两时。自余三时。[*]且如彼破。乍虽可尔者。纵词。理即不然者。夺意。
疏依今新经(至)三时者。下释中。先略举。后广引文。此略举也。然此意者。若顿悟之教。唯有一时。以大机不从小發故。若渐次之教。即有三时。以从小至大乘故。
疏解深密经者。下广引三。初引诸教。次会通。后结成。
疏依于三性(至)性已者。三性者。唯识颂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释曰。就二颂中。初一颂解遍计性。次半颂解依他。后半解圆成。言遍计所执性者。周遍计度。故名遍计。谓由虗妄。分別执彼。若我若法。自性差別。总名遍计。言依他起性者。谓三界心。及心所等。依他众缘。而得起故。此性非无。名依他起。如外种子。托众缘生。[*]且名依他。言圆成实性者。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言三无性者。唯识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释曰。即依前三性。立三无性。依遍计所执。立相无自性性。依依他起性。立生无自性性。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自性性。问云何依三性。立彼三无性。答唯识论云。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虗空。离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言皆是遍计所执性已者。谓于三性。说三无性。总是遍计所执性。问何以说三无性皆是遍计。答说三无性。是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上且略叙所要。广如唯识所说。
疏毗湿传药者。摄云。此云有功德药。有言此云天马耳。形如乾姜。摄云。取前为正。一者名宽。二者疏主。三藏门侍。相传非谬。此意说云。于诸丸散汤等之中。若置此药。令余诸药。功能转胜。于一切教。置此三性。了义云经。义乃显了。余喻准此。
疏波罗痆斯者。摄云。此乃河名。义无相当。故不制也。问唯菩萨念佛三昧经云。波罗奈城。云何名河。答城从于河。立名无失。
疏仙人堕处者。摄云。按婆娑云。昔时有王。将诸婇女。在园游观。有五百仙人。乘空而度。见已堕落。因立名焉。问瑜伽深密。文既言堕。为同小部。为取大乘。若同大乘。何乃言堕。答为二释。随转理门。文言堕故。二依大乘义。堕者即是住之异名。
疏总密说有(至)有其何性者。然第一时。但总密意而说言有者。其有依他圆成。有其遍计。不的言有何性。故云然也。
疏总密说空(至)且空何性者。此第二时中。但总密意。即说言空。不的言空。空其何性。为空遍计。为[*]且依圆。
疏有为无为(至)为空者。依他圆成二性为有。依他即有为。圆成无为。其遍计性。我及我所。体性是空。如空华等。
疏转照持者。转四谛法。置他身中。含生解故。说般若空。合以智慧。照破有执。明非空有。意除滞著。方何任持。以为究竟。
疏涅槃亦言(至)如是者。摄云。问按涅槃经。初医服乳。喻于外道。客医断乳。及后教服。皆譬如来。如何有教。同于外道。经言初医。性复顽嚚。且后不知病起根原。复不善解风冷热病一切诸患。岂我世尊有斯过耶。答慧日论曰。此对外道执有我。为破此有。令入人空。[*]且密说人空。义显为小。初说法有。次破法有。密说法空。涅槃会中。方为显说。除外道执有故说空。除声闻执空故说有。以闻佛性。非妄计我故非有。有常等故非空。合第二时。摄释有破。然今疏之取意而立。智者当思。复有释云。初医服乳多死者。喻凡夫外道著我。沉沦。不服皆差者。喻二乘无我。出证涅槃。后和药服者。双对凡夫及二乘等。对治凡夫妄执有我。须说无我。对治二乘执无我理。须说有我。此言我者。即是大般涅槃。乐净常我。故中百论偈云。诸佛或说我等。
疏若以偏圆(至)不相违者。此下初判。次遮。后会。若以偏圆等者。判释也。从小向大。教有三时。非如古师。一五时等偏圆者。小乘名偏。大乘名圆。从小向大。名依偏圆。非一五等者。一谓觉爱。五谓刘虬。意云。若依偏圆。教有二別。非一五等。不可难等者遮难。难云。若教定三。何故经言。一雨普润。三草不同。既言一雨。故知。教但有一。何得立三。其顿悟之机至不相违者。会通也。一果之证者。摄云。不证小果。唯取大乘。名一果也。
疏此经三周(至)此经者。自下先总判释。后为显第三时下。结成也。
疏后显机者下。显机中。先引教文。后总判释。前中五类。一明一机有二。涅槃法华。二说两机有三。善戒地持摄论。三显三机有二。[*]且法华涅槃。四彰四机[*]且二。般若胜鬘。五论五机。文有三別。所谓楞伽庄严瑜伽。
疏依涅槃(至)大乘性者。下明一性。初引文明。后彰所为。此初也。
疏此经既说(至)教被彼性者。此彰所为。[*]且有本云。初彼大乘根性。
疏然性有二(至)作佛者。将明根异。先标种性。后方辨释会违。然性有二等者。释也。如下自明。不能预举。前皆有之等者。释会也。前皆有之。后性或无者。辨释。意云。前之理性。一切凡圣。悉皆有之。若四智菩萨行性。有无不定。故置或言。言谈有藏无说皆作佛者。会违也。然涅槃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得成佛者。意云。有行性者得成。非唯理性亦成。若尔。何名一切皆成。答谈其有者藏隐无者。故称一切。即少分一切。非言一切有无性等皆得成佛。又云。谈有理性藏无行性。故言皆作佛。前解应正。智者当思。
疏依善戒经(至)无性也者。下明且性。文三。善戒地持。合一处说。于中。初引。后被。此初也。六处殊胜者。此出无漏种性之体。无始者显法示义。六处殊胜者。谓十二处中。第六意处。摄第八识。其识含藏本有无漏种子。此无漏体是殊胜。此第六意。六中数。故言六处。更有余解。不及此释。广如唯识疏。
疏此被有性非被于无者。此彰所为也。
疏依有非无胜劣异故者。下皆文三。初标。次引。后彰所为。下皆例然。学者当悉。此初也。问此下皆先标起。何故前引善戒地持。答云。作者随时。不可齐一。然下标文。不过依有。非无胜劣有异。有无俱彰。大小类別。依同非异。以別摄通。通別类异。现当非有等。若准摄释。总先通解。今各至文而辨。庶使新学易知。依有非无胜劣异故者。下引摄论。依有性说。不依无性。以菩萨声闻皆是有性。菩萨为胜。声闻名劣。此[*]且应言。依同非异。文略不言。
疏天亲摄论(至)智力者。引文也。十力有根上下智力者。佛能观知。观所度生。根有上下。故佛智力。有上下也。上者菩萨。下者声闻。
疏依有非无(至)就別者。标也。依有非无。如前无別。依异非同者。二乘別说。不一处明。故言非同。以通就別者。三乘別明。不说不定。即以不定。就別而论。
疏远尘离垢者。摄云。论有二释。一云。由见所断诸烦恼缠。得离系故。名为远尘。由彼随眠。得离系故。说名离垢。二云。以现观时。有麤我慢。问无间转。名之为尘。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缘平等。即彼断灭。故说远尘。一切见道所断烦恼。随眠断故。故说名离垢。
疏有无俱彰(至)摄通者。有性无性俱明。故言有无俱彰。菩萨为大。二乘为小。故云大小类別。二乘合说。而不別明。故言依同非异。三乘別明不说不定。即以別性。而摄通性。故云以別摄通。
疏涅槃经言(至)一阐提者。彼经二十四云。初病者。谓定寿命。是人已于无量世中。修三品善故。如郁单越人寿命千年。次病者。是义云何。善男子。如是之人。命虽未尽。有九因缘。能夭其寿。一知食不安。即反食之。二多食。三宿食未消。而复更食。四大小便利。不随时节。五病时不随医教。六不随瞻病教𠡠。七强耐不吐。八夜行。以夜行故。恶鬼打之。九房室过差。以是因缘故。若遇即差。不过不差。后病者以命尽故。初喻菩萨。若遇善友诸佛菩萨。咨受深法。若不遇者。悉当成。何以故。以能發菩提心故。次喻二乘。若闻善友诸佛菩萨所说深法。發菩提心。不值不闻。则不能發。后喻阐提。若遇善友诸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一阐提心。以断善故。不能發心。若能發心。则不复名一阐提也。摄云。问四依菩萨。供佛极多。独觉之人。自然悟道。何言菩萨不遇疾疗。二乘要值。方得病疗。答言遇不遇。约始發心。不障后时得奉多佛。声闻必出得遇无违。麟角一人。望远且遇。或从多分。理[*]且无爽。问准何得知。菩萨不遇。亦能發意。若瑜伽论云。菩萨四缘。而能發心。四缘下当自引。至时检叙。
疏依有非无通別类异者。依有非无者。如前已说。通別类异者。通谓不定性。別谓三乘性。
疏虽未证入正性离生者。摄云。正性有二义。一者涅槃。二者圣道。见所断惑。为众惑本。犹如生食。为众病本。名之为生。圣道能断。名为离生。又大般若三百七十八云。以何为生。以何为离。佛言。菩萨以一切有所得为生。以一切无所得为离。又四百八中。以生食等。而为喻也。问何故前释般若不同。答前依瑜伽对法等论。通三乘释。般若唯依菩萨以明。望义异也。意云。不定性人。虽未入见道。离彼烦恼。闻此法已。皆發道心。或离生者。即离异生性。此解且善。智者应思。
疏诸论虽说(至)离生者。摄云。有回心已。即受变易。有未受者。论据即受。说圣回心。经依未受。故言未入。正性离生者。此人虽曾行二乘行。未得小果。闻大乘经。即發菩提。意云。此不定性人。未得小果。而即回心。既是凡夫。未得无漏。所以不能即受变易。若准此义。前解渐悟二师之中。后师为正。问如有一类。具三乘性。先不發心。不修二行。而顿求大者。此人为是顿悟。是名渐悟。为是定性。为不定性。此义应思。有解云。虽顿修大。仍是渐悟。不定性收。以有二乘种性故。今解不然。是顿悟摄。仍名不定。不修二行。如何名渐。问岂诸圣者。受变易已。方始回心。而言今说不受变易。已回心者。答得圣回心。即受变易。非谓受变易已然始回心。问其变易生。为一度受。为复多耶。答非一。谓圣者回心已去。欲拟长时修道。愿我所有。无漏资本。招生之业。令得十劫二十劫等。随短长分限。时既满已。更当如是發愿。乃至成佛。
疏此经被彼(至)定性者。大乘定性。谓發阿耨菩提心。小乘定性。即远尘离垢。问何故般若唯约有性。不言无性。答据入圣者。而辨乘性。故无无性。且依是说。然未尽理。何者。今但对缘而说。所以故无。或可前说[*]且得。
疏有无双彰以通从別者。准前思择。
疏又胜鬘经(至)授以大乘者。泛明重担。总有四种。一凡夫以妻子为重担。二前三果人。以爱结为重担。三二乘无学。以变易为重担。四菩萨以所化众生。而重担。今明菩萨荷负四生如大地者。地有二义。一普遍义。即喻菩萨遍六道化。二坚固义。即喻菩萨化众生时。逢难不退。四喻者。摄云。相传总有三释。一云。大海最重。以喻凡夫。诸山次轻。喻于声闻。草木转轻。喻于缘觉。众生最轻。喻于菩萨。准此依障轻重为喻。二云。海喻菩萨。理性深广。山喻独觉。乐处寂静。神通稍高。草木喻声闻。得涅槃已。后报尽故。众生喻阐提。但有人天生得善根。力渐微小故。喻理如是。然文不次。三云。海喻阐提。生死无尽故。山喻声闻。诸见不动故。草木喻独觉。神通之障。执轻小故。众生喻菩萨。二障执轻小故。教理行果。义非邪妄。名之为正。体苞轨持。目之为法。摄者苞含。受谓领纳。证法在心。名为摄受。无闻者。无闻熏习。法尔无漏。非法者。非圣法器。
疏依有非无(至)非有者。依有非无。通之与別。[*]且如前说。依有非无者。谓无性中。大悲菩萨。此经亦被。不可言无性也。所以故言。依有非无。现当非有者。无性之中。有二种人。一现非有。即焚烧善根。二当非有。大悲菩萨。亦有本言依有及无。以焚烧大悲。同是无性。故言及无。
疏佛尽一切众生(至)众生故者。然有解云。而众生界。无有尽期。菩萨愿心。未可成佛。但以依他因缘道理。三祗劫满。自然果圆。虽得佛果。以愿力故。常在生死。故度众生。以不舍众生故。故言菩萨常不入涅槃。维摩经云。虽得转于法轮。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又菩萨不同二乘入于涅槃。何以故。一以知诸法本来涅槃。二不舍一切诸众生故。有期二义。所以不入。非谓不成佛故。名不入涅槃。请智者思之。
疏有无并说(至)毕无者。现断毕无。此无性有二。一现断即𫏐时。二毕无谓毕竟无因。余者可见。
疏第五有二种(至)谓无因者。摄云。按庄严论第一云。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少善[*]且无因。释云。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一者。时边般涅槃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时边法者。有四种人。一者。一向行恶行。二者。普断诸善法。三者。无解脱分善根。四者。善根不具足。毕竟无涅槃法。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谓此但求死。不乐涅槃。因此便明无性差別。然阐提有三。一者一阐提。此云爱乐生死。爱乐生死故。二阿阐提。此云不爱乐。谓不爱乐涅槃故。三阿颠底迦。此云毕竟。毕竟无成佛义故。此三阐提。及智增菩萨。应为四句。一因成果不成。大悲菩萨。二果成因不成。谓时边人。三因果俱不成。谓毕竟人。四因果俱成。谓智增菩萨。
疏依有及无(至)通別类异者。当成不成者。摄云。当成不成。并同无性。当成有三释。此一释之法。所谓菩提。此当成法。而不得成。是以结名。当成不成。余文准前。问何故楞伽第五。无性无毕竟耶。答此约证法而说。或大悲菩萨。在第五中。与此同明。故无毕竟。何以故。俱名无性。不可一有一无。故不取也。前解为胜。问上来引文。言同异者。依何而说。答同者。约二乘同断惑障。同证生空理等言异者。据利钝劫数神通说法等。摄云。问上所引教。根器不同。各何所以。答依有无通別等者。是释所以。虽有斯释。终未离难。难云。何故依彼。无有等性。一五等別。实理解者。教所被器。器类不同。故一五等。种种有异。何乃须责。
疏若以一乘(至)经也者。此总別释。非说一乘之处等者。三周说法。是正一乘。流通已下。即是非之处。谓庄严品中。傍利声闻。居流通分。此即重释前所引文。又云。此意非是。但说一乘之处。要被声闻。今言被者。以会中有之。非要一切。此后解审。
法华玄赞决择记卷第一
校注
津疑律 故一作所 益疑葢 复疑后 强疑旌 淫含疑法合 持字疑剩 因疑目 转疑轮 昼疑尽 果字疑剩 昼疑尽或是剩字 受下应有安字 愚疑无 指疑捐 *凞字疑剩(凞ハ本文ニ熙トツクル。[○@编]) 居疑尼 将疑浆 谁疑已 因疑用 下疑华 曰一作言 彼字疑剩 天字疑剩 分疑坌 江疑口次同 独疑猛 魔疑座 种下疑脱种字 萨疑提 昼疑尽 经无悔字 报字疑剩 且疑亦次同 第上疑脱世字 且疑亦下同 博疑转 不下疑脱分字 妄疑忘 同字疑剩 门疑明 智疑知 且应作一日二字 九十应作卒字 穴疑害 或疑戒 何字疑剩 之疑三 三字疑剩 云疑之 唯疑准 且后疑亦复 间字未详(间ハ本文ニ问トツクル。[○@编]) 过疑遇(过疑遇ハ遇疑过ナラン。[○@编]) 若疑答 提下应有心字 而疑为 同一作因【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4 册 No. 637 法华经玄赞决择记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7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