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疏记会本科文
第一卷科
- 释疏(二)
- 初释题目(二)
- 初正释题
- 二说记人
- 二释疏文(二)
- 初豫分章段(二)
- 初叙二家三段
- 二今师下示天台多种(二)
- 初明多种分文
- 二若作下正依三段节目
- 二就前下正释经文(三)
- 初前问答(二)
- 初分科
- 二一尔下随释(二)
- 初问(四)
- 初时节(二)
- 初释字义
- 二即是下明悉檀(二)
- 初別释相(四)
- 初世界
- 二或可下为人
- 三或可下对治
- 四或可下第一义
- 二诸佛下总明悉
- 初別释相(四)
- 二标人(二)
- 初释別名(三)
- 初中道对小
- 二又云下三谛明圆(二)
- 初总示
- 二大品下別示(三)
- 初圆空无尽
- 二又大下圆假无尽(二)
- 初引经示相(三)
- 初大集约八十明假(二)
- 初本土所修
- 二身子下依法立字(二)
- 初身子问
- 二菩萨答
- 二又净下净名就二谛明假
- 三华严约十藏明假
- 初大集约八十明假(二)
- 二如此下结经明假
- 初引经示相(三)
- 三又如下圆中无尽(二)
- 初引经示相(四)
- 初胜鬘约佛法明中
- 二大品约法界明中
- 三净名示即边是中
- 四大品明诸法皆中
- 二如此下结经明中
- 初引经示相(四)
- 三通达下从德立名(二)
- 初正立名
- 二亦名下例诸法
- 二菩萨下释通名(三)
- 初对梵翻名
- 二约华释义(二)
- 初释众生(二)
- 初通明因果
- 二別明菩萨
- 二發心下释余字
- 初释众生(二)
- 三广释如別
- 初释別名(三)
- 三敬仪(二)
- 初分经
- 二起者下随释(三)
- 初释起(二)
- 初事释
- 二观释(三)
- 初约空论起
- 二又菩下约假论起
- 三又中下约中论起
- 二偏袒下释袒(二)
- 初事释(二)
- 初约西土
- 二此方下约此方
- 二观释
- 初事释(二)
- 三释合掌(二)
- 初释合掌(二)
- 初事释
- 二观解(二)
- 初表权实
- 二又五下表事理
- 二释向佛
- 初释合掌(二)
- 初释起(二)
- 四正發问(二)
- 初分文立意(三)
- 初带总分节
- 二大经下问答功德
- 三释论下简示今问
- 二世尊下依文释义(三)
- 初释称叹
- 二观世下释所问
- 三何因下释正问(二)
- 初问能成因缘(二)
- 初別取境智
- 二若就下互通凡圣
- 二名观下问所成名号
- 初问能成因缘(二)
- 初分文立意(三)
- 初时节(二)
- 二佛答○
- 初问(四)
- 二后问答○
- 三闻品功德○
- 初前问答(二)
- 初豫分章段(二)
- 初释题目(二)
- ○二佛答(二)
- 初分科
- 二数者下随释(三)
- 初总答(二)
- 初贴文(二)
- 初明机(四)
- 初标人数(二)
- 初举多数(三)
- 初牒经略示
- 二如一下同受一苦
- 三将此下以例诸趣
- 二所以下明多意
- 初举多数(三)
- 二遭苦(二)
- 初成上义显无量(二)
- 初以別业该同受
- 二用此下以此意历十界
- 二今言下对別答彰偏该(二)
- 初明总答
- 二后別答
- 初成上义显无量(二)
- 三闻名(二)
- 初遭苦闻名共作机
- 二闻有下四闻三慧俱能感(二)
- 初释相(二)
- 初別指四教四闻
- 二若能下正示圆教三慧
- 二此文下结示
- 初释相(二)
- 四称号(二)
- 初牒示事理
- 二若用下各示称念(二)
- 初事(二)
- 初明一心
- 二明称名
- 二理(二)
- 初明一心
- 二知声下明称名
- 初事(二)
- 初标人数(二)
- 二明应(二)
- 初分科
- 二应有下随释(二)
- 初明应相(二)
- 初明偏圆益相
- 二众机下明机应速相
- 二皆得下明解脱(二)
- 初约多机显圆应
- 二或时下约三速再贴文
- 初明应相(二)
- 初明机(四)
- 二问十下料简(二)
- 初明十界机应俱时徧(二)
- 初以多机差別难
- 二答譬下四事圆普答(五)
- 初以四喻示
- 二菩萨下约四法合
- 三安乐下引此经证
- 四又如下又三喻显
- 五又是下示三昧力
- 二问一下一心事理立能感(二)
- 初久称无効问
- 二散心乖法答
- 初明十界机应俱时徧(二)
- 初贴文(二)
- 二別答○
- 三劝持○
- 初总答(二)
- ○第二別答(二)
- 初分科叙意(二)
- 初分科
- 二叙意(二)
- 初叙他师意(三)
- 初立三机(三)
- 初有人下定三业前后
- 二通论下论三机与拔
- 三叙三番料简(三)
- 初问答
- 二问答
- 三问答
- 二有人下立七难(二)
- 初明双只
- 二明次第
- 三有师下立八难(二)
- 初一师立
- 二一师破
- 初立三机(三)
- 二今明下明今师意(二)
- 初明三机(二)
- 初斥他非(二)
- 初斥情下圣应
- 二今不下斥悲门与乐
- 二今言下明今意(二)
- 初随世立次
- 二若寻下圣应无谋
- 初斥他非(二)
- 二他既下明七难(二)
- 初明次第(二)
- 初且一往立次
- 二至如下诫不可定执
- 二问诸下明所表(二)
- 初以难多唯七责
- 二答此下以七难表六答(二)
- 初正示表意(二)
- 初通明七六
- 二云何下別示空识(二)
- 初明表相
- 二空为下明为难(二)
- 初空
- 二识
- 二所以下结示唯七意
- 初正示表意(二)
- 初明次第(二)
- 初明三机(二)
- 初叙他师意(三)
- 二依义释文○
- 初分科叙意(二)
- ○二一火下依义释文(三)
- 初口机(二)
- 初明七难(七)
- 初火难(二)
- 初科意(三)
- 初节经文
- 二上总下叙经意
- 三释诸下列义门
- 二贴文下随释(三)
- 初贴文(四)
- 初持名(二)
- 初释文义(二)
- 初释持名
- 二释若有
- 二余皆下明前后(二)
- 初叙古
- 二今释(三)
- 初约义释
- 二如慈下引事劝(二)
- 初引事证
- 二行人下劝忆持
- 三火难下约重结
- 初释文义(二)
- 二遭苦(设入大火)
- 三应(火不能烧)
- 四威神下结
- 初持名(二)
- 二次约下举事(二)
- 初示二人著传
- 二其传下举四人免难
- 三就观下观释(三)
- 初通标列
- 二果报下示分剂
- 三果报火难下随次释(三)
- 初果报火(二)
- 初遭难(三)
- 初通明处
- 二如阿下別示相
- 三凡一下总结数
- 二持是下感应(二)
- 初机成获脱
- 二直就下指数斥局
- 初遭难(三)
- 二次明下恶业火(二)
- 初遭难(二)
- 初明修因
- 二多为下明遭火(三)
- 初释相
- 二术婆下引证(二)
- 初引事
- 二金光下引经
- 三能破下被烧
- 二若能下感应(三)
- 初成机得脱
- 二故请下引消伏证
- 三由斯下用此文结
- 初遭难(二)
- 三烦恼火(二)
- 初果报火(二)
- 初贴文(四)
- 初科意(三)
- 二水难○
- 三罗刹难○
- 四刀杖难○
- 五鬼难○
- 六枷锁难○
- 七怨贼难○
- 初火难(二)
- 二○
- 初明七难(七)
- 二意机○
- 三身机○
- 初口机(二)
- ○二水难(二)
- 初列义门
- 二贴文下随门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科经
- 二问何下释义(三)
- 初遭水(二)
- 初问
- 二答(二)
- 初就水难答
- 二火难下对火难答
- 二称名
- 三水难下蒙应
- 初遭水(二)
- 二引证
- 三观释(二)
- 初列三水
- 二如地下释三水(三)
- 初果报(二)
- 初遭难
- 二是时下机应
- 二次恶下恶业(二)
- 初遭难
- 二若能下机应
- 三烦恼(二)
- 初明机(二)
- 初论惑水(二)
- 初通明诸有水
- 二二乘下別示四教机(二)
- 初示声闻
- 二次支下例诸位
- 二复次下示四流
- 初论惑水(二)
- 二菩萨下明应(二)
- 初通示二观慈悲
- 二所以下別明三昧渐顿(二)
- 初渐(二)
- 初渐修
- 二今成下顿应(二)
- 初乘誓赴难
- 二如华下引经证成(二)
- 初证
- 二当知下结
- 二复次下顿(二)
- 初顿修
- 二如此下顿应(二)
- 初明不应而应
- 二明不分而分
- 初渐(二)
- 初明机(二)
- 初果报(二)
- 初贴文(二)
第二卷科
- ○三罗刹难(二)
- 初列义门
- 二随门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科经
- 二人数下随释(二)
- 初明难(五)
- 初举数(二)
- 初释人数
- 二贤愚下明入海
- 二次遭下难由(三)
- 初正释难由(二)
- 初证风非正难
- 二难由下推风是难由
- 二七宝下追释宝物(二)
- 初分真偽
- 二示似真
- 三黑风下更释风相(二)
- 初他解(三)
- 初旧师立
- 二有人下他人弹
- 三今还下今例难
- 二请观下今释(二)
- 初经明风色
- 二风加下风黑怖甚
- 初他解(三)
- 初正释难由(二)
- 三罗刹下遭苦
- 四一人下明机
- 五明应
- 初举数(二)
- 二何意下结名
- 初明难(五)
- 二约事
- 三观释(二)
- 初明风义不局
- 二从地下释风通三障(三)
- 初果报(二)
- 初遭苦(二)
- 初上至三禅
- 二如僧下下徧诸趣
- 二当此下明机应
- 初遭苦(二)
- 二次明下恶业(二)
- 初遭难
- 二急须下机应
- 三次明下烦恼(二)
- 初明机(二)
- 初声闻
- 二次明下诸位
- 二法界下明应(二)
- 初通示二观慈悲
- 二菩萨下別明三昧渐顿(二)
- 初渐(二)
- 初修时遂行起誓
- 二今入下明证时随难相关
- 二若作下顿(二)
- 初修时三谛圆融
- 二用时一念差別
- 初渐(二)
- 初明机(二)
- 初果报(二)
- 初贴文(二)
- ○四刀杖难(二)
- 初列门
- 二解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科经
- 二释义(三)
- 初遭难
- 二称名
- 三今言下蒙应(二)
- 初据文消释
- 二问下对前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二约证
- 三观行(二)
- 初通示三障
- 二从地下別释三相(三)
- 初果报(二)
- 初明遭难
- 二若能下明机应
- 二次明下恶业(二)
- 初遭难
- 二起怖下机应
- 三次明下烦恼(二)
- 初机(二)
- 初声闻(二)
- 初遭苦(二)
- 初释相
- 二故大下引证
- 二尔时下得脱
- 初遭苦(二)
- 二次明下诸位
- 初声闻(二)
- 二复次下应(二)
- 初渐(二)
- 初明本誓
- 二今住下明赴机(三)
- 初赴机相
- 二刀杖下所住法
- 三如华下引经证
- 二复次下顿(二)
- 初圆修
- 二圆起下顿应(二)
- 初总示
- 二若欲下分別
- 初渐(二)
- 初机(二)
- 初果报(二)
- 初贴文(二)
- ○五鬼难(二)
- 初列门
- 二贴文下随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科经
- 二三千下释义(四)
- 初标处(二)
- 初大千假段
- 二对上料简
- 二遭难
- 三称名
- 四鬼所下蒙应
- 初标处(二)
- 二约事
- 三观解(三)
- 初果报(二)
- 初明难
- 二如是下明感
- 二次明下明恶业(二)
- 初明难(二)
- 初鬼动三毒
- 二三毒下诸恶名鬼
- 二若能下明感
- 初明难(二)
- 三次明下烦恼(二)
- 初机(二)
- 初明难(二)
- 初所遇难(二)
- 初明满大千
- 二何以下徧三界
- 二此鬼下遭难人
- 初所遇难(二)
- 二若称下明感
- 初明难(二)
- 二次別下明应(二)
- 初渐(二)
- 初随修立愿
- 二于诸下乘誓普救(三)
- 初示相
- 二如华下引经
- 三故知下结益
- 二若圆下顿(二)
- 初明圆观慈悲
- 二若分下随机分別
- 初渐(二)
- 初机(二)
- 初果报(二)
- 初贴文(二)
- ○六枷锁难(二)
- 初列门
- 二随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节经
- 二上临下释义(四)
- 初标罪
- 二在手下遭难
- 三鸟死下称名
- 四蒙应
- 二约事
- 三观释(二)
- 初正明枷锁(三)
- 初果报(二)
- 初明难
- 二若能下明感
- 二次明下恶业(三)
- 初明难
- 二若欲下明感
- 三故经下引经
- 三次明下烦恼(二)
- 初明机(二)
- 初明声闻(二)
- 初约小释(二)
- 初明难
- 二称名下明感
- 二此复下明通大
- 初约小释(二)
- 二次明下例诸位
- 初明声闻(二)
- 二若论下明应
- 初明机(二)
- 初果报(二)
- 二若三下兼明空识(二)
- 初普应指前
- 二论其下本观今说(二)
- 初渐(二)
- 初本观慈悲(二)
- 初随观示
- 二故净下引经证
- 二成王下乘誓应赴(二)
- 初示相
- 二华严下引证
- 初本观慈悲(二)
- 二若作下顿(二)
- 初空识圆修
- 二起无下慈悲普应
- 初渐(二)
- 初正明枷锁(三)
- 初贴文(二)
- ○七怨贼难(二)
- 初列门
- 二贴文下随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正释怨贼(二)
- 初科经
- 二难处下释义(四)
- 初标难处(二)
- 初明处
- 二次明下明难(二)
- 初释满中
- 二怨者下释怨贼
- 二二标下遭难人(二)
- 初示四义
- 二商者下释四义(四)
- 初释商主
- 二既有下释商人
- 三既涉远下释重宝
- 四险路下释险路
- 三机者下明有机(二)
- 初示经四义
- 二所以下通释四义(二)
- 初明前三助进(二)
- 初释(二)
- 初明设三所以
- 二明无三不进
- 二故知下结
- 初释(二)
- 二三义下明后一能感(二)
- 初明因三故唱
- 二南无下翻梵就华
- 初明前三助进(二)
- 四明蒙应
- 初标难处(二)
- 二次结下寄结口机(二)
- 初举经
- 二今言下释意(二)
- 初约威力明
- 二巍巍下约字义显
- 初正释怨贼(二)
- 二约证
- 三观释(三)
- 初果报
- 二修善下恶业
- 三次明下烦恼(二)
- 初略明机(二)
- 初通明四行遭贼
- 二将此下历诸教明感
- 二例明应
疏上
疏下
- 初略明机(二)
- 初贴文(二)
- ○第二意业机(二)
- 初列门
- 二贴文下随释(二)
- 初贴文(二)
- 初科经
- 二释义(二)
- 初正明意机(二)
- 初总示经文
- 二通称下通释经义(三)
- 初依经论释三毒(二)
- 初通释(二)
- 初明单复
- 二有人下明多少(二)
- 初他明少
- 二意谓下今明多(二)
- 初立少乖经
- 二今明下明多能感
- 二大论下別释(二)
- 初正別释(三)
- 初贪欲(四)
- 初大论明病因
- 二不择下现事明过患
- 三净住下二经明虫鬼
- 四如大下大经明多少
- 二嗔恚(四)
- 初约喻明嗔相
- 二故遗下二经明障道
- 三大集下二经明魔业
- 四若例下例上有虫鬼
- 三愚痴(二)
- 初明过患
- 二例前下例虫鬼
- 初贪欲(四)
- 二三毒下总结过
- 初正別释(三)
- 初通释(二)
- 二欲离下约伏断明得离(三)
- 初示念得离
- 二有人下斥非显是(二)
- 初他解非灭离
- 二今谓下二经明尽净
- 三今作下正明伏断
- 三问离下约问答明常念(二)
- 初约念非离惑难
- 二答经下约念即智慧释(二)
- 初略明正念之德(二)
- 初即念明慧之功
- 二若如下离念说慧之过
- 二今此下委明修观之相(二)
- 初忘照各论四句
- 二或次下渐顿有诸四句
- 初略明正念之德(二)
- 初依经论释三毒(二)
- 二结意机
- 初正明意机(二)
- 二观释○
- 初贴文(二)
- ○二次就下观释(二)
- 初前七番指上
- 二今但下后三番当说(二)
- 初三毒逆顺委示(二)
- 初约界外双标
- 二今取下依法相广释(二)
- 初逆顺各示(二)
- 初顺约烦恼释(二)
- 初明毒害(二)
- 初二乘三毒(二)
- 初明毒相(二)
- 初合明三毒
- 二开三下开成八万
- 二净名下引经证
- 初明毒相(二)
- 二未断下菩萨三毒
- 初二乘三毒(二)
- 二欲除下明机应(二)
- 初明正念机应
- 二永离下明上土全分
- 初明毒害(二)
- 二次明下逆约法门释(二)
- 初明毒观欲成(二)
- 初明凡小毒少
- 二菩萨下示圆人毒多(二)
- 初就毒名论大
- 二如此下约法门明妙(三)
- 初标列三门
- 二大慈下解释三相(三)
- 初大贪法门
- 二大嗔法门
- 三大痴法门(三)
- 初约无缘直示
- 二举鉴像难思
- 三引净名杜口
- 三引人证结
- 二欲满下常念感应(四)
- 初明机成德满
- 二一切下诸圣所依
- 三故无下引无行经证
- 四一切下结成佛法
- 初明毒观欲成(二)
- 初顺约烦恼释(二)
- 二此三下逆顺合谈(二)
- 初被物双示
- 二如华下引经委证(三)
- 初证贪欲逆顺
- 二又四下证嗔恚逆顺
- 三方便下证愚痴假实
- 初逆顺各示(二)
- 二次此下明二观慈悲例前
- 初三毒逆顺委示(二)
第三卷科
- ○第三身业机应(二)
- 初列门
- 二贴文下随释(三)
- 初贴文(二)
- 初分经料简(二)
- 初分经
- 二文云下料简(二)
- 初独女求男问
- 二解者下女无子苦答(二)
- 初他谬解
- 二今解下今正解
- 二求男下依经解释(二)
- 初求愿(二)
- 初大师锁文(二)
- 初释求男(二)
- 初唱经
- 二释义(二)
- 初分经三义
- 二愿与下略二解一(二)
- 初略愿行
- 二德业下释德业
- 二释求女(二)
- 初唱经
- 二求女下解释(二)
- 初明存略意
- 二女人下明相貌意
- 初释求男(二)
- 二有人下章安斥谬(二)
- 初叙他谬立
- 二私难下明今正义(二)
- 初难破(二)
- 初立义难
- 二难观下引文难
- 二今明下正立(二)
- 初释
- 二今不下结
- 初难破(二)
- 初大师锁文(二)
- 二结叹(二)
- 初两向解释
- 二问礼下对前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初求愿(二)
- 初分经料简(二)
- 二引事
- 三观解(二)
- 初明果报(二)
- 初无子苦
- 二礼拜下明机应
- 二明修因(二)
- 初列章
- 二法门下释义(二)
- 初辨法门(二)
- 初以事表法(二)
- 初正表法(二)
- 初表世间法(二)
- 初明苦集
- 二若外下示外书
- 二若就下表出世法(二)
- 初表能生父母
- 二又慈下表所生男女
- 初表世间法(二)
- 二今借下结表意
- 初正表法(二)
- 二问那下释难明表(二)
- 初执无妨有难(二)
- 初立无男女理
- 二大经下引无男女文(二)
- 初正引教文(二)
- 初引大乘文
- 二小乘下引小乘文
- 二男女下结无所表
- 初正引教文(二)
- 二答大下即遮而照释(二)
- 初广释(三)
- 初说默相即(二)
- 初据理妙绝
- 二善巧下被机有无
- 二非有下明一二本融(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合
- 三言定下明定慧互具(二)
- 初约义明具(三)
- 初法
- 二譬
- 三定慧下合
- 二何但下据文证释(二)
- 初慧具定
- 二文云下定具慧
- 初约义明具(三)
- 初说默相即(二)
- 二故知下总结(二)
- 初以一二相即结
- 二理实下以说默相即结
- 初广释(三)
- 初执无妨有难(二)
- 初以事表法(二)
- 二次明下与愿(二)
- 初示义门(二)
- 初明十番感应(四)
- 初果报
- 二修因下世善(三)
- 初五戒(二)
- 初表行法
- 二若不下求愿满
- 二十善
- 三修禅下八定
- 初五戒(二)
- 三四教(四)
- 初三藏(三)
- 初声闻(二)
- 初表行法
- 二若不下求愿满
- 二支佛(二)
- 初表行法
- 二若不下求愿满
- 三次明下菩萨(二)
- 初表行法
- 二若定下求愿满
- 初声闻(二)
- 二通教(二)
- 初表法
- 二求愿下愿满
- 三別教(二)
- 初明男女生相
- 二慈悲下明男女有能所生
- 四圆教(二)
- 初表法
- 二方便下愿满
- 初三藏(三)
- 四变易
- 二复次下作三差料简(三)
- 初明人天定散(二)
- 初明有善禅之德
- 二从三下斥无动出之功
- 二从二下明藏通智断(二)
- 初明有无漏之德
- 二从二下明无中道之失
- 三唯有下明別圆地住
- 初明人天定散(二)
- 初明十番感应(四)
- 二故知下斥他局
- 初示义门(二)
- 初辨法门(二)
- 初明果报(二)
- 初贴文(二)
- ○第三劝持(二)
- 初科经
- 二劝持下释义(三)
- 初劝持
- 二格量(二)
- 初科
- 二格量下释(四)
- 初格量本
- 二问
- 三答
- 四正格量(二)
- 初约教释(二)
- 初约佛眼略示(二)
- 初以少格多
- 二问起答释(二)
- 初以人情问
- 二答佛下约佛眼答
- 二问何下对他解广释(二)
- 初问
- 二旧解下答(二)
- 初叙旧解非(五)
- 初引物论等
- 二二云下田有高下
- 三心有浓淡
- 四时解不解
- 五有缘无缘
- 二今明下明今义是(二)
- 初明今立义(二)
- 初约实际释
- 二一中下以经偈释
- 二法华下引本论证
- 初明今立义(二)
- 初叙旧解非(五)
- 初约佛眼略示(二)
- 二又约下约观释
- 初约教释(二)
- 三结成
- ○大章第二问答(二)
- 初标章述意(二)
- 初标章
- 二前问下述意(二)
- 初述前科
- 二今问下示今意
- 二分科解经(二)
- 初分科
- 二一云下释经(二)
- 初问(二)
- 初示三业文
- 二此是下明三业德(二)
- 初通释三业(二)
- 初标列三义
- 二三不下解释三义(三)
- 初释三不护(二)
- 初法
- 二譬如下喻
- 二三无下释三无失
- 三三轮下释三轮(二)
- 初徧示三轮
- 二虽普下释不思议化(二)
- 初约义释相
- 二净名下引经证释
- 初释三不护(二)
- 二问意下別明示意(二)
- 初问
- 二答
- 初通释三业(二)
- 二佛答下答(二)
- 初分经
- 二初別下释义(三)
- 初別答(二)
- 初悬示经意(三)
- 初明诸身皆答三业(二)
- 初明相(二)
- 初以三答三
- 二又但下约二答三(二)
- 初现身具三
- 二若说下说法具三
- 二二释下结示
- 初明相(二)
- 二从別下以诸身束对十界(二)
- 初约义示
- 二而文下足阙文(二)
- 初明菩萨(二)
- 初叙他四解
- 二若三下今取古本
- 二又无下明地狱(二)
- 初叙三释
- 二今明下明今有义(二)
- 初依总答明有
- 二又请下据二经明有
- 初明菩萨(二)
- 三今通下约诸身对机四句(二)
- 初释相(二)
- 初示四句
- 二別对三相(三)
- 初机应四句(二)
- 初若妙下释四句(四)
- 初一界度一界
- 二若寂下一界度多界
- 三若有下多界度一界
- 四若佛下多界度多界
- 二用此下历五味
- 初若妙下释四句(四)
- 二复次下人法四句
- 三因果下因果四句
- 初机应四句(二)
- 二观音下结示(二)
- 初结归圣能
- 二有人下叙他斥局
- 初释相(二)
- 初明诸身皆答三业(二)
- 二旧释下科释经文(二)
- 初科经(二)
- 初旧科(二)
- 初分三枝末
- 二若尔下释疑问答
- 二今明下今科
- 初旧科(二)
- 二一明下释义(八)
- 初圣身(四)
- 初佛身(三)
- 初垂应相状(二)
- 初约身简定(二)
- 初定应化
- 二问何下拣真应(二)
- 初问
- 二答
- 二若从下就土分別(三)
- 初实报(二)
- 初示应相
- 二示机宜
- 二复次下有余(二)
- 初论有无(二)
- 初大小有无
- 二释论下经论定判
- 二此应下明机应(二)
- 初明但示两应
- 二何故下明唯被二机(二)
- 初总示
- 二若圆下別示
- 初论有无(二)
- 三凡圣同居土(二)
- 初释相(二)
- 初通明二土二根(二)
- 初明所感二相(三)
- 初二土净秽
- 二两根利钝
- 三五浊轻重
- 二何故下明能感二行
- 初明所感二相(三)
- 二若秽下別示秽土二根(二)
- 初示乘戒四句(二)
- 初立句相
- 二戒急下判所感
- 二机有明大小二根(二)
- 初通明大小感佛
- 二顿机下別示大小得益(二)
- 初大机益相
- 二若小下小机益相○
- 初示乘戒四句(二)
- 初通明二土二根(二)
- 二结例○
- 初释相(二)
- 初实报(二)
- 初约身简定(二)
- 二本观慈悲○
- 三简土名体○
- 初垂应相状(二)
- 二菩萨身○
- 三支佛身○
- 四声闻身○
- 初佛身(三)
- 二天身○
- 三人身○
- 四四众身○
- 五妇女身○
- 六童男女身○
- 七八部身○
- 八金刚身○
- 初圣身(四)
- 初科经(二)
- 初悬示经意(三)
- 二总答○
- 三劝供养○
- 初別答(二)
- 初问(二)
- 初标章述意(二)
第四卷科
- ○二若小下小机益相(四)
- 初酪益(二)
- 初明小机应
- 二既非下对大甄拣(二)
- 初进对法华拣悟
- 二未堪下退就华严辨机(二)
- 初于大名乳
- 二闻方下于小名酪
- 二次闻下生酥
- 三次闻下熟酥
- 四次闻下醍醐(二)
- 初法华(二)
- 初明三乘皆得成佛
- 二故云下证一代俱入醍醐
- 二若复下涅槃
- 初法华(二)
- 初酪益(二)
- ○二是为下结例(三)
- 初结佛身
- 二或示下例余身
- 三秽国下例净土
- ○二此中下本观慈悲
- ○三问经下简土名体(二)
- 初问
- 二答
- ○二问二下明土体(二)
- 初问
- 二答
- ○二次明下菩萨(二)
- 初明应相(二)
- 初补佛不同
- 二赴利下赴缘有异
- 二此中下明本观
- 初明应相(二)
- ○三支佛
- ○四次明下声闻(二)
- 初明所现
- 二内秘下明能现(四)
- 初能现意
- 二次引下能现人
- 三次引大下能现法
- 四问下寄料简(二)
- 初问
- 二答
- ○二二明下天身(六)
- 初梵王(二)
- 初释名相
- 二观音下明本观
- 二帝释
- 三自在
- 四大自在
- 五天大将军
- 六毗沙门(释阙)
- 初梵王(二)
- ○三小王下人身(五)
- 初小王
- 二长者
- 三居士
- 四宰官
- 五婆罗门
- ○四次列下四众
- ○五妇女
- ○六童真
- ○七八部(八)
- 初天
- 二龙
- 三夜叉
- 四乾闼婆
- 五阿修罗
- 六迦楼罗
- 七紧那罗
- 八摩睺罗伽
- ○八金刚(二)
- 初释相
- 二问答(二)
- 初问
- 二答
- ○第三劝供养(二)
- ○文后重颂二十六行分(三)
- 初一行双颂二问(二)
- 初一句叹德
- 二我今下三句双问(二)
- 初一句含上二问
- 二佛子下两句別颂初问
- 二具足下二十二行双颂二答(二)
- 初二句经家叙
- 二汝听下正颂佛答(二)
- 初一行半加颂总叹愿行
- 二我为下別颂二答(二)
- 初颂初答观音得名(二)
- 初一行颂总答
- 二假使下颂別答(二)
- 初十二行颂七难(十二)
- 初一行颂第一火难
- 二或漂下一行颂第二水难
- 三或在下一行加颂堕须弥峰
- 四或被下一行加颂堕金刚山
- 五或值下一行超颂怨贼难
- 六或遭下一行颂刀杖难
- 七或囚下一行颂幽执难
- 八呪诅下一行加颂呪诅难
- 九或遇下一行追颂罗刹难
- 十若恶下加颂恶兽难
- 十一蚖蛇下加颂蛇蝎难
- 十二云雷下加颂雷雨难
- 二众生下一行总颂三毒二求
- 初十二行颂七难(十二)
- 二具足下颂次答普门示现(二)
- 初正颂示现(二)
- 初一行超颂总答
- 二种种下追颂別答(三)
- 初一行別颂身业普应
- 二真观下颂意业普观(二)
- 初一行明本观慈悲
- 二无垢下一行明智光徧照
- 三悲体下一行颂口业普说(二)
- 初二句颂二轮化本
- 二澍甘下二句正颂口轮说法
- 二诤讼下加颂显机
- 初正颂示现(二)
- 初颂初答观音得名(二)
- 三妙音下三行双颂二劝○
- 初一行双颂二问(二)
- ○三妙音下三行双颂二劝(二)
- 初颂劝受持(二)
- 初一行明智境深妙以劝常念
- 二念念下一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 二具一下一行颂劝供养
- 初颂劝受持(二)
- ○第三叹闻品功德(二)
- 初持地叹功德(二)
- 初释闻上二益
- 二此中下释自在之业
- 二无等下闻品获利益(二)
- 初约四悉释无等等(二)
- 初释(四)
- 初世界
- 二又约下为人
- 三亦是下对治
- 四故经下第一义
- 二此即下结
- 初释(四)
- 二發心下约三即显真發
- 初约四悉释无等等(二)
- 初持地叹功德(二)
观音疏记会本科(终)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5 册 观音经义疏记会本科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