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疏發隐事义

△卷第一

画一之规

汉曹參代萧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百姓歌曰萧何为政较若画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直也明也又整齐也

陈隋

陈时大师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讲大论等于光宅寺讲仁王般若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太子于金城殿从师受戒

梦符手接

大师年十八出家湘州果愿寺一日梦岩崖万重云日在侧沧海在下山顶一僧招手唤上接引令登觉以语人此天台山也师遂往遇定光禅师光谓师云忆昔年招手相接时否

瑞感钟鸣

又闻钟声满谷众咸怪异光谓师云钟是召集有缘尔当住此之祥也

魑魅望德而消

师往华顶独静头陀忽于后夜大风拔木雷震动山魍魉千群一形百状而能安心湛然空寂又作父母师僧之形师唯深念实相寻复消灭强輭二缘所不能动

梵僧从空而礼

师讲净名忽见空中有三道宝阶跨似虹桥梵僧数十皆手擎香炉从阶而下入堂敬礼

弘经螺水

佛陇山北螺溪之源地平泉清处所闲敞师乃止焉有神人具疏云请师于此行道

示寂石城

隋帝屡诏请师不获行至石城乃云大王召吾吾不负言而来今知命在此不须前进也于是示寂

智者

大师为炀帝授戒竟乃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

委质虔恭

左传云䇿名委质委质言屈膝也委身也豫让曰已委质为臣孟子曰庶人不传质为臣质读曰至质者当也委其身以质当于君己有也又质者贽也执贽而奉君是就臣列也一说委其形质曰委质

罗什法师

师在龟兹前秦符坚遣骁骑将军吕光伐龟兹请师至凉州闻坚已殁后秦姚兴又伐凉遂迎师至长安师少时日诵三万二千言随母出家徧游西域淹贯群籍尤善大乘后居秦国大阐经论秦主师事之优宠特甚

指掌

论语云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视诸斯乎指其掌指掌言明且易也

尸毗代鸽

昔有菩萨为大国王号萨婆达布施众生恣其所索帝释欲试之乃命边王化鸽己身化鹰逐之鸽怖投王足下云大王哀哉吾命穷矣王曰莫恐吾今活汝鹰至向王说曰鸽足吾食愿王相还王曰鸽以相归已受其归吾自足尔鹰曰惟欲得鸽不以余肉若王慈惠必哀众生者割王肌肉令与鸽等吾欣而受王即自割髀肉称之令与鸽等鸽肉逾重割身肉尽犹未与等命近臣曰尔疾杀我称之令与鸽等吾奉佛戒济众生苦厄虽有众邪之恼犹若微风焉能动太山乎鹰照王怀守道不移各复本形稽首于地令天医神药傅王身疮斯须霍然都愈二王右绕三匝欢喜而去(辅行叙佛昔作王名尸毗天变鸽以试按萨婆达即尸毗)

普明全信

昔有国王曰普明慈惠光被十方歌懿隣国有王名曰驳足常好食人誓取千王以赛山神普明王出察民苦乐为驳足所执王大啼哭恨生来实语许民救济而今乖信驳足放之还国大施王安立太子仍往就死驳足感悟

歌利割截

昔有菩萨号忍辱仙人山中修道歌利王入山畋猎疲倦而寝妃共礼仙人王觉寻至仙所问得四果否皆答言不得王乃割截菩萨支体仙人忍受略不起嗔反生慈悯

大施抒海

大施太子求如意珠雨宝济贫得珠堕海抒海取之筋骨断坏终不懈废诸天助抒海水减半龙恐海乾送珠还之

尚阇鸟巢

尚阇黎得第四禅出入息断鸟谓为木于髻生卵定起欲行恐损其卵即更入禅鸟去方起

分地息诤

劬宾大臣分阎浮提城邑山川为七分平均各足曾无缺欠繇是息诤

二中进位

中道二种谓但不若见但中別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来接又受接人三根不同若上根三地四地被接中根五地六地下根七地八地所接之教真似不同若似位被接別十回向圆十信若真位受接別初地圆初住

丽泽交滋

易兑卦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

止观诫勿领徒

摩诃止观云若被名誉罗羂利养毛绳眷属集树当早推之莫受莫著

台衡皆曰损

天台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止登五品耳南岳云一生望入铜轮领徒太早祇获六根清净位耳

三轨四行

入如来慈悲室著如来忍辱衣坐如来法空座是名三轨身行口行意行慈悲行名四安乐行

饭犬

人有以饭上佛佛分饭与饿狗佛言此二功德平等不异

投醪

越王伐吴有馈醇醪者命投于河令军士下流饮之一军皆醉

边际智满

妙宗云达无明底到诸法边名边际智不思议权智也今發隐另出一说达无明源底边际为句虽小不同大意则一

八念

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入出息八念死

狄邑不能下

田单将攻狄往见鲁仲连仲连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攻狄三月不克乃问仲连连曰将军之在即墨坐別织篑立则杖锸为士卒倡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所以破燕也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不能以天下取河北

神尧唐高祖也以一旅之小取天下传至代宗时河北叛终不能平故曰不能以天下之大取河北言姑息不振也

投身饲虎

昔有菩萨逝心恒处山泽专精念道行索果蓏道逢乳虎乏食欲食其子菩萨心悲四顾无物可以饲虎遂投身饲之

破脊全鹿

昔者菩萨身为鹿王普覆群鹿牧人以闻王率士众合围逼之鹿王垂泣谓群鹿言吾将没命济尔群小鹿王就索下前两足云登吾踊出群鹿如之咸获免焉鹿王身肉决裂血流满地

碎形饭民

昔有饥世菩萨化为大鱼令诸饥民割肉食之谓诸人言汝但勿断吾命若断命者身肉腐烂难久济尔不断命者吾肉久存可济尔等至禾熟时也

△卷第二

南洲三事胜

一断婬力二念力三精进力一云三佛皆生此故

五十学易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注云五十字似是卒字盖孔子此时年已六十

佛性种子

佛性虽含灵普具繇戒發生亦可称种子如佛种从缘起是也

地不相应

华严化乐不说此经说华严普光明殿说十忍此经二禅中说

前后异席定地參差

华严再会普光说十定先地而后定此经他化天说十定先定而后地

南中三教同异

南中诸师也彼无渐教以央掘六年即说大故归不定今不为此以唯为大士

境本定身

境本定者不变不动也什迦已证三身重复现起报身舍那说戒而应身什迦受戒则与此经舍那说什迦受不相违背(什疑释存考)

八自在我

一能示一身多身数如微尘二以尘身满大千界三以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常居一国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虗空存没随宜不穷

青帝慈仁

春属东方其色青主春生者名为青帝

越人神圣

扁鹊春秋时渤海郡人姓秦名越人神圣者医经云望颜色而知之谓神闻声而知之谓圣问证而知之谓工切脉而知之谓巧

有山从四方来

涅槃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唯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

罗刹乞浮囊

涅槃云如世有人欲渡大海得一浮囊专心保守有罗刹言如是浮囊可全乞我彼人不从乞半乞如手许乞如指许乞一微尘许皆不从之比丘保守净戒浮囊亦复如是乃至不与烦恼罗刹一微尘许破戒因缘若有少损则不能渡生死大海

遮难重询

来受具足戒者先问十三重难十六轻遮无者方授

放下屠刀

涅槃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回心受戒放下屠刀自言我是千佛一数

毁訾不轻

常不轻菩萨见诸四众常语之言我不轻于汝汝等皆当作佛诸人闻轻毁骂詈以是因缘堕阿鼻狱

奉养无方

礼记曰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无方者在在处处时时刻刻皆当奉养有何方所

简在

书曰惟简在上帝之心(简阅也人有善简阅于天心也)

冥加

孝衡云加护有二种一显加谓现身语赞印其所作二冥加谓潜垂覆摄不现身语

[目*焱]魔救父

睒魔王子父有疚医谓唯人目可许遂割目救父

慈心代苦

慈心童子偶断母发一茎堕火轮地狱见诸罪者受苦无量即立誓言彼之所受我悉代之發是誓火轮即灭

曾參闵损

孟子曰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无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衣以緜絮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之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

大舜莱子

虞舜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又不格奸老莱子孝奉二亲行年七十恐亲以老为忧乃身著五色斑斓之衣作婴儿戏尝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为小儿啼弄雏于亲侧欲亲之喜忘其老也

文王薛包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至寝门外问内侍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

○薛包好学笃行父娶后妻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庐于舍外旦入而洒扫父怒又逐之乃庐于里门晨昏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

赞孝

仲尼曰先王有至总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曰甚哉孝之大也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性命孝悌为一事

论语云夫子言性不可得而问也命者夫子所罕言也然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性命之外无孝悌也

四境

孝衡云父母有生育之恩故须孝顺师僧有训导之恩故顺孝顺三宝有拔济之恩故须孝顺至道之法真如法性也离过契合故名孝顺故开四境今不用

下气怡声

内则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

定省周旋

曲礼曰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深爱

曲礼曰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终慕

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子于大舜见之矣

恐辱其亲

乐正子春曰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思显其亲

孔子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拾椹回凶

汉蔡顺少孤养母值王莽乱天下大荒顺拾桑椹赤黑二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乃感悟

舍肉悟主

左传郑庄公怨其母姜氏幽置之誓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颕考叔见庄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食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我独无也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遂为母子如初

△卷第三

命根

唯识开蒙云云何为命根依业所引第八种子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命根

取长陵土

汉文帝时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张释之奏当弃市上欲致之族释之言法如是足也今盗宗庙器而族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高帝墓曰长陵

结草护戒

昔佛在世有诸比丘为贼劫掠恐其追获以草系之佛制比丘不坏生草繇此安坐不敢动作王过见之乃得解释

折柳谏君

宋程颐为崇正殿说书哲宗戏折柳枝颐谏曰方春發生不可无故摧折

舜诛四凶

书云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周公戮逆

周公居冢宰以成王年幼代王当国南面负扆以朝诸侯管叔蔡叔霍叔(皆文王子)流言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奄君武庚与管叔等同反周公乃作大诰奉王命讨武庚管叔诛之

断死流涕

梁武帝断重罪则终日不怿或谋反事觉亦泣而宥之

三覆行刑

唐太宗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临刑三覆奏无疑然后行刑

物诚何罪

齐宣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神享克诚

书曰神无常享享于克诚

孔甘蔬水

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为牺牲

梁天监十六年四月诏以宗庙用牲牢有累冥道宜皆以为之

象人以葬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虎北渡河

汉刘昆为弘农太守先是殽渑驿道多虎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

鳄鱼远徙

韩文公知潮州州有鳄鱼为害公作文祭而遣之鱼遂远去

捕蝗斩蛟

唐开元间山东大蝗姚崇奏遣捕而瘗之卢怀慎以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姚崇曰昔楚庄吞蛭而愈疾叔敖杀蛇而致福奈何不忍于蝗而忍人之饥死乎若使杀蝗有祸崇请当之周处不修细行州里患之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稔岁丰何为不乐父老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为三害南山白额猛虎长桥下蛟并子为三害处曰吾能除之乃入山射杀虎投水搏杀蛟遂励志好学心存义烈言必忠信克期年州县交辟

声闻三篇

说极重过犯僧残篇说次重罪犯波逸篇说轻罪犯恶作篇

有誉不有毁过仁不过义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古云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义同三谏

四分律云九戒初犯余至三谏书云父母有过三谏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去之

秦皇贤逐客

秦宗室大臣谏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曰臣闻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王乃召李斯复其官卒用李斯之谋兼天下

汉主悦智囊

汉鼌错以才辩得幸景帝号曰智囊美其智之广也

析石断命

若比丘犯非梵行譬如有人刀断其头终不得活若妄语譬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还合

△卷第四

公孤

书曰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

受孔子戒

元廉希宪世祖常令受帝师八思马戒希宪对曰已受孔子戒世祖曰汝孔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是也

常啼

□□□□□□□□□□□□□□□□□□□□□□□□□□□□□□□

律明十过

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目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田业资生六致疾病七益鬬讼八恶名流布九智慧减少十死堕恶道

伏地无知

佛世一罗汉能降龙后因悮饮如水色酒醉卧于地虾蟆戏于如来与阿难游行见之谓阿难曰汝识此人否能降恶龙今不能搏虾蟆酒不可不戒也

诸戒尽丧

昔有优婆夷因饮酒醉隣有鸡至其家攘而杀之人为索鸡又从而婬复妄言不取为一饮故五戒尽丧

牛饮灭宗

商王纣作酒池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悬肉为林男女相逐于其间终至亡国

漏言失事

宋寇莱公准当真宗有疾事决于后准以为忧一日请问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羽翼之丁谓钱惟演乃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帝然之准密令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且欲亿辅政已而准被酒漏言谓闻之竟以是罢

弃酒不弃身

齐桓公饮管仲以酒仲半弃公曰弃酒可乎仲曰臣闻饮酒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宁弃酒不弃身也

末利饮酒

波斯匿王尝欲杀厨人时末利后即办酒肉沐浴庄严将诸妓女来至王所王见后饮宴嗔心乃息后遣人诈传王勅勿杀厨人明日诣佛忏罪佛言如是犯者得大功德何以故为利益故

百拜祸弗侵

乐记曰先王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所以备酒祸也

无量乱不及

孔子惟酒无量不及乱

终身不醉

蔡文忠公少纵酒登第后友人赠诗云圣君宠重龙头选慈母恩深发垂君宠母恩俱未报酒如成疾悔何追公遂终身饮不至醉

醉胜醒人

晋孔思远性嗜酒居官常醉而政事不废时谓远一月有二十九日醉胜余人常醒也

九种

一不为己杀二不见杀三不闻杀四不疑为己杀五自死六鸟残七生乾八不期遇九前已杀

十种

人蛇象马驴狗狮子狐猪猕猴十不可食

鸥去海翁之机

列子云海上之人好鸥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之至者百数之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

鸽摇罗汉之影

昔有鸽为鹰所逐趣避于舍利弗之影犹载栗不迁于佛影方乃释然繇罗汉尚有杀之习气未能如佛大慈悲也

恶衣

孔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衣服常服蔽膝也以韦为之冕冠也智祭服也)

晬盘

世俗孩子盈周岁以百物列前试其所取名曰晬盘

八斋

一不杀二不盗三不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著香华鬘及香油涂身八不自歌舞及往观听八者助成不过中食之斋

雪山殒躯

昔菩萨雪山修道帝释欲往试之化为夜叉口说半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菩萨求说后之半偈夜叉曰我腹饥虗何暇为说菩萨问欲得何食答曰吾所食者人血肉耳愿为说之舍身供养即敷座请说夜叉曰生灭灭寂灭为乐菩萨以偈徧书于山石树木之间登树舍身夜叉以手接之复其本形作礼而去

南訽百郡

华严经善财童子展转南行求善如识经一百一十城今但举大数

徧历千山

唐大随法真禅师有僧问劫火洞然这个坏也不坏答云坏僧云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其僧疑之寻师參叩徧历山川至于万里古所谓一句随他语千山走衲僧者是也

三登九上

雪峰存禅师为大事未明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窜身伍队

慈明瑯琊谷泉大愚结伴參汾阳当西北用兵遂易衣混火队中

行脚八旬

古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是也

致诏曹溪

唐中宗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曰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因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祖上表辞愿终林麓

手书明教

宋仁宗时明教嵩禅师进传法正宗辅教篇上览之大喜手书赐号明教

外道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说诸法不生不灭二末伽黎拘賖黎子说众住苦乐皆自然三删阇多毗罗胝子说众生时熟得道如缕丸所投极则停住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说众生当受苦行苦尽得涅槃五迦罗鸠陀迦旃延说诸法亦有亦无六尼犍陀若提子说皆繇业定无逃避处

躬处疠坊

唐智岩于石头城置疠人坊为其说法吮脓洗秽无不曲尽永徽中终于疠所颜色不变异香经旬

舆归病者

唐智宽性慈惠好赡病人不计道俗及路远近无人治者即舆来房中躬自经理有患痈脓不能出口为吮之遂获痊可

解网

商王成汤出遇猎人布四面网祝曰从天来者从地来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为去三面止留其一改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上者上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吾网

折弓

许真君少好畋猎一日射中一鹿鹿母为䑛疮痕良久不活鹿母亦死真君剖其腹视之膓寸寸断乃大恨悔过折弓矢入山修道后证仙品

德山棒

德王宣鉴禅师尝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石巩弓

石巩慧藏禅师本以弋猎为务因逐鹿从马祖庵前过闻祖开示掷弓箭投祖出家师住后常以弓箭接机

各擅纵衡

公孙衍张仪苏秦苏代等苏秦为合纵之计合六国以拒秦张仪为连衡之计连六国割地以事秦

谈仁义

宋牼曰吾闻秦楚搆兵将说而罢之言其不利也孟子曰何必曰利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却献纳

宋富弼使契丹议增币契丹曰南朝既增我岁币其辞当曰献弼曰南朝为兄岂有兄献于弟乎然则为纳字弼曰亦不可契丹主曰南朝既以厚币遗我是惧我也则于二字何有弼曰本朝兼爱南北何名为惧或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当以曲直为胜负非使臣之所知也契丹主不能夺

飞锡止兵

邓隐峰禅师诣五台路淮西属吴元济阻兵拒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视空中鬪心顿息

占铃息难

石晋佛图澄占殿阁铃声能知铃语而占吉凶赵王石勒奉事如神明勒好杀赖师保全甚众

弃野易棺

周易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巫匠之诫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巫者为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

三朝贵宠

南阳忠国师历唐肃宗代宗德宗靡不崇奉

七帝尊崇

清凉国师讳澄观会稽人生于唐玄宗开元示寂于文宗开成凡历九朝为七帝师

洛党朔党

宋程为崇正殿说书在经筵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遂成隙有洛党蜀党朔党之语洛党程为首而朱光庭贾易为辅蜀党苏轼为首吕陶等为辅朔党刘光世为首而辅者尤众

圆悟高庵

妙喜曰昔圆悟住云居高庵退东堂爱圆悟者恶高庵同高庵者异圆悟繇是丛林纷纷然有圆悟高庵之党

不饱众夫

楞严云佛告阿难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阿难答言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不分弟痛

宋太祖弟晋王尝病医为之灸王觉痛帝取艾自灸以分其痛

噬指惕心

蔡顺少孤养母尝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噬指顺即心动弃薪驰归

斫像堕首

唐臣有与安禄山谋叛者其人先为阆守有像在焉明皇幸蜀见之以剑击其首时阆守居陕西首忽堕地

约始三章

汉高祖始人关召诸父老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

答或人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讨陈恒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赵不讨贼

晋君被弑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盾不服罪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弑君非子而谁

外道数论

演义钞云梵音僧佉此翻为数数即慧数数度从数起论所谈二十五谛

五明论

一声明二因明三医方明四工巧明五内明

七毗尼法

四分律云应与现毗尼(云云)

僧物作僧堂

人天宝鉴云湖南云葢山智禅师夜坐丈室忽闻焦灼气枷锁声视之乃有荷火枷者枷尾倚于门阃智惊问曰汝为谁答曰前住当山守某也不合将供僧物造僧堂故受此苦望为估值僧堂填设僧供乃可免耳智如其言为偿之一夕梦颙谢曰赖师力获免地狱生人天中三生后复得为僧今门阃烧痕犹存

△卷第五

黄钟大吕

礼记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为阴

清庙明堂

清庙以供先祖明堂以朝诸侯

昭德象成

乐记谓乐以昭德指先王之德行也又曰夫乐以象成指先王之治功也

化民成俗

乐记曰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之周观乐

周景王元年吴使季子聘于鲁请观周乐鲁人为奏六代之乐按六代乐谓黄门黄帝乐也咸池尧乐也大韶舜乐也大夏禹乐也大濩汤乐也大武武王乐也(黄帝曰云门又曰咸池尧曰大章存以备考)

令瞽诵诗

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是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援琴解围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无何将甲者进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鼓瑟春风

曾点言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玉树增悲

陈后主每饮宴选宫女千余人习新声而歌之分部迭进其曲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因以亡国

霓裳肇乱

唐明皇溺于声色作霓裳羽衣曲启安禄山范阳之乱乘舆走蜀几至灭亡

郑卫忘倦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何也

鹦鹉伤心

王湻妾善琵琶湻击板鹦鹉即呼琵琶妾随呼而至后妾死偶击板鹦鹉呼琵琶公感伤为诗曰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伤心汉江水同度不同归遂成疾而卒

畜笛自娱

宋太微禅师扄门念佛精进不怠常纵步后山忽闻笛声豁然开悟因畜一笛自娱

投壶

礼记有投壶篇又有射义射义曰射者进退周旋必中福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此可以观德行矣故投壶与射同意

丹朱佚游

书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

河图洛书

龙马负图而出于河伏羲因之画八卦神龟负书而出于洛箕子以是陈九畴

诗感白癞

可公躭于吟诗老宿劝诵法华可读竟乃曰此中惟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二句为佳耳發是语遂感白癞

画堕泥犁

□□□□□□□□□□□□□□□□□□□□□□□□□□□□□□

贯休智永

唐贯休姓姜氏金华兰溪人能诗唐智永王羲之远代孙善书号铁门限

激發于座元

临济义玄禅师初在黄蘗会中时睦州为首座乃问济上座在此多少时三年州曰曾參问否不曾问不知问个甚么州曰何不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明日蘗上堂师依教而问三度被打后辞去參大愚于言下大悟愚令嗣黄蘗焉

得入于侍者

韩文公问大颠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时三平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曰作么平曰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临淄肩摩

苏秦说齐王曰临淄之地车毂击人肩摩连袵成帷挥汗成雨

十室忠信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各三成九

大衣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十七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五条为上品

六法尼

一不与染心男相触二不盗人四钱三不断畜生命四不小妄语五不非时食六不饮酒

约姓则鲁

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

开国则齐

姜姓出自太公吕望佐周武王伐纣定天下

七岁讲经

□□□□□□□□□□□□□□□□□□□□□□□□□□□□□□□

二旬首众

灵树二十年不置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迓乃云门也遂充首座

岳帝受戒

元珪禅师住嵩岳一日有异人称谒云我嵩岳神也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师付五戒付曰汝能不婬乎我亦娶也师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师曰汝能不盗乎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师曰非谓此也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师曰汝能不杀乎实司其柄焉云不杀师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师曰汝能不妄乎我正直焉有妄乎师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师曰汝不遭酒败乎师曰如上是为佛戒汝当奉持

伤体犯逆

调达破僧将五百比丘去身子厌令眠熟目连擎众将还调达眠起誓报此怨佛于灵山经行调达捧三十肘石掷佛山神手遮小石迸伤佛足出佛身血堕阿鼻狱

六物之名

邵康节渔樵问对六物具而得鱼谓竿纶浮沈鈎饵

垂任公钓

大鹏赋任公见之而罢钓任公事出庄子任公以数石粟作饵而钓吞舟之鱼

匹雏之胜

孟子曰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攘冯妇臂

孟子曰晋人有冯妇者善抟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贼夫人子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

十禅支

初禅五支一觉支二观支三喜支四乐支五一心支二禅四支一内净支二喜支三乐支四一心支三禅五支一舍支二念支三慧支四乐支五一心支四禅四支一不苦不乐支二舍支三念支四一心支(四禅共十重出者不论)

分河异帜

西域性相二宗分河饮水异色立帜

击芥操弋

华严钞云昔人胜负气高是非情厚上古妙义用而不言先贤小疪广申破斥先师在其译内斧凿太深纤芥在于珠中何须击破盖指静法苑公议其师也

○操戈何休康成入吾室操吾戈而伐我乎

一夫不获

书曰子弗俾厥后为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饮牛

尧以天下让许由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乃水洗其耳樊仲父将饮牛见巢父洗耳乃驱牛饮上流

荷蒉

夫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有心哉击磬乎

蛤生天

昔如来说法池边有一蛤蜊自池而起入于草中听佛法有农夫后至以不知故锄䦆之蛤死生于天上

鹏敬律

金翅鸟王常欲抟龙龙披袈裟则不兴害

虎避地

唐怀空禅师得庵基虎远避之

蟒革心

□□□与一友同学友先亡为蟒神颇著威灵师往诣开导神现形乃大蟒垂泪如雨明日蟒殒后林遂得度脱

海鱼兴法门

昔智者禅师剏放生池于海涯其放之也必为授皈戒说大法智者灭后至唐末中国天台之道寝息而海东高丽新罗诸国盛弘此教继忠法师云智者缘在此方而教敷于海东此必放生池中诸鱼闻教报生者尔

飞鸟为弟子

雉鸡听法师讲法华经后死托生人中为师作弟子

净名谈不二

维摩诘问文殊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谓无言无说离诸问答是为不二文殊复问维摩诘维摩诘于是默然

双林讲涅槃

傅大士降于双林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才陞座以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云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公曰大士讲经竟

不说法

四分戒本云人卧己立不得为说法不得为覆头人说法人持杖不应为说法以上除病

翘首高參

唐白居易守杭州入山谒鸟窠禅师问曰禅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江山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居易作礼而退

三诏不回

唐四祖道信大师贞观癸卯岁太宗向师道味欲瞻丰采诏赴京师上表逊谢前后三反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沙汰改更

唐武宗会昌沙汰天下僧尼宋徽宗宣和元年诏更佛号为大觉金仙僧为德士

戒疏發隐事义(终)


校注

已下七行从日本版补入 尾题新添
[A1] 袾【CB】祩【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己【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但【CB】伹【卍续】
[A9] 己【CB】巳【卍续】
[A10] 己【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己【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己【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陕【CB】陜【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蘗【CB】蘖【卍续】
[A30] 蘗【CB】蘖【卍续】
[A31]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發隐事义
关闭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發隐事义
关闭
梵网菩萨戒经义疏發隐事义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