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业经疏卷下
九入法际智所谓四十辨才者。以诸辨才。巧入诸法差別边际。故言入法际智。四十辨才者。四无碍智有十种故。如十地论云。是四无碍智十种差別。一依自相。二依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小乘大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地相。自相者有四。一生法自相。二差別自相。三想坚固自相。四彼想差別自相。如经。是菩萨用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故。以义无碍智。知诸法差別相故。以辞无碍智。知不坏说诸法故。以乐说无碍智。知诸法次第不断故。同相者有四种。一者一切法同相。二者一切有为同相。三者一切法假名同相。四者假名假名同相。如经。复次以法无碍智。知诸法无体性故。以义无碍智。知诸法生义相故。以辞无碍智。知诸法假名而不断假名法说故。以随说无碍智。随假名不坏无边法说故。乃至广说。
次言一切功德行皆成就者。此四十辨才门中。一切德行无不摄故。心习已灭无明亦除者。此地名为心自在地。著心重习已断灭故。作得住地无明之内。迷心空者亦已除故。一切佛藏者。以诸多罗尼。得诸佛法藏。如彼经言。第九菩萨地。名为得诸佛法藏。能作大法师。得众义多罗尼。众法多罗尼。乃至满足十阿僧祗百千多罗尼门故。一切变通藏者。以得法明自在力故。遍于十方作变作故。如彼经言。是菩萨于不可说不可说世界。遍满其中。随心随根。随信说法。得法明故。求如来力。满足佛事。与一切众生而作依止故。
无量以下。重显上句十无碍智观。所谓无量法云雨[澍-士+上]及一切众生者。法云之义。略有二种。一能受诸佛无量法雨。二能注众生无量法雨。今约后义以显法云。如彼经言。佛子是菩萨住此法云地。自从愿力。起大慈云。震大法雷音。通明无畏以为电光。大智慧光以为疾风。大福德善根以为原密云。现种种色身为障色云。说正法雨。破诸魔怨。于一念间。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世界。皆亦遍覆。注大法甘露善根法雨。灭除众生随心所乐无明所起烦恼尘炎。是故此地名为法云故。二习无明今已尽灭者。色心自在此地转增。微细二习已尽故。其本无明亦得灭故。受大职位者。如彼经言。菩萨随顺行如是智。得入受位地。即得菩萨名。离垢三昧而现在前。乃至十阿僧祗百千三昧。最后三昧。名一切智智受胜位三昧。而现在前。即有大宝莲华王出。周圆如十阿僧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广说故。神通无量不可具说现同如佛无相用故者。如彼经言。住此菩萨法云地。于一切界中。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乃至大般涅槃。一切佛事。随所度众生。得智自在。乃至百千阿僧祗世界。乃至广说故。
如是以下第二总结。指华严经十地品也。无垢地中。文有三分。先心。次行。后即总结。初名入法界心者。入一法界之初门故。为究竟道之方便故。
次明行中有二。先显所依定。后明能依行。初中言勇伏定者。能伏佛地所断障故。从此定入法光三昧。登法界山顶。照诸法界故。次能依行。总标別显。若依前说三地相配者。此中明所依定。在百劫位。彼言住寿百劫修千三昧故。別明十中。前之四法在千劫位。彼言住寿千劫学佛威仪乃至神通化导之法故。后之六法。在万劫位。彼言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界外非有非无无心无色因果二习无习。无有遗余。现同古佛。但有应名。现诸色心。教化众生。常行中道。大乐无为。而生灭为异故。今前四中第三重习先所行法门者。谓前二门。仰修佛德。率成为难。所以重习。第四问讯。亦为学佛威仪所摄。五与无明父母別者。不生佛地故今先別。此位犹与无明俱故。六入重玄门者。谓空空门名为重玄。此空空门。唯佛所穷。今得少分。故名为入。七现同如佛现一切形相者。现同古佛。现诸色心故。八二种法身具足者。于因行中得具足故。九无有二习者。因果二习无有余故。法执为因。人执为果。此二熏习皆断故。是约最后一念而说。从此已前犹有余故。十登中道第一义谛山顶者。谓前四门。所显中道。于此位中得到顶故是故以下第二总结。于中四句。一举先行。二显今德。三示前广说。四结今略说。初中有二。先通举四十心。后別举十地身。四十心内之第四十。此是圣位。有二身故。经百千劫以下。今德亦经万劫。但略举耳。第三示广说中。第三禅者。华严经中。不现此会。应在彼经大本文也。第四略说。文相可知。
妙觉地中亦有三分。先心。次德。第三结明。初中言寂灭心者。寂照慧故。妙觉地下第二显德。略举四德。一常德。二智德。三不可思议德。四独在无二德。初中言妙觉地者。远离一切杂染之麤。亦离一切无明亦眠故。常住一相者。离诸生灭。无前后异故。第一无极者。无始无终。无中无边。若纵若横无穷际故。即由是义。湛若虗空。第二中言一切种智者。总举如来能照智故。下即別显。于中有四。一二谛门。二始终门。三杂染因果门。四清净因果门。初中无生者。达无谛故。有谛始终者。照有谛故。无始为始。无终为终。欲显照穷。假说始终故。第二中言众生根本者。谓四住地。有始者。以如来藏为其本故。有终者。二种生死为其末故。至后文处当更分別。第三第四中言一念知者。如来实无前后念异。但此菩萨无常之智。如彼一念顷。佛能遍知故。第三德中言住不可思议者。佛住无上菩提。有五不思议故。如无上依经言。一切如来住无上菩提处。有五种因缘不可思议。何等为五。一者自性。二者处。三者住。四者为一异。五者为利益。云何如来为菩提自性不可思议。即色是如来不可得。离色是如来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四大六根亦如是。即有法是如来不可得。无法亦如是。是名菩提自性不可思议。云何如来为菩提处不可思议。如来在欲界不可思议。离欲界不可思议。色无色界亦如是。六道十方亦如是。是名处不可思议。何者住不可思议。安乐住。如来住不可思议。寂静住。如来住不可思议。如是有心住。无心住。梵住。如来住不可思议。云何为一异不可思议。三世如来在一处住。何者一处。自性清净无漏法界。是诸如来。若一若异不可思议。云何为利益事不可思议。如来等一法界智慧神力皆悉平等。住于无漏清净法界。能为众生无量利益。是名利益不可思议。复次不可思议有二种。一者不可言说。过语言境界故。二者出一切世。于世间中无譬类故。是名不可思议故。第四德中。言二谛之外独在无二者。人王经言。超度世谛第一义之外。为第十一地萨云若。觉有非无法然清净。言世谛者。谓依他性及分別性。有无二谛。此中合为世谛。依他性中分別性无。所显。真如名第一义谛。如来归于一心之原。非有非无。非虗非实。非有为非无为。非差別非平等。故言二谛之外。是第三谛无比无对。名无二谛。名无尽谛。故言独在无二。如华严言。由信解力故。知非得无尽谛智故。吾先以下。第三结明。先指广说。后结略说。
上来第一正明行德。此下第二诸门分別。于中有二。先问。后答。问中言后一地者。谓如来地。法性身者。以依法性而生实智。故从所依名为法性。下文言实智法身。即此身也。
答中有六。一出世界门。二世间果门。三能治门。四所治门。五二生门。六二业门。初中有三。先显二身。次显二土。第三重显身土。初中有二。总标。別解。义如前说。文相可知。二土中文有三。谓标释结。释中有二。先兼显凡夫土。后正明圣人士。此中有二。先菩萨士。后如来土。是故以下第三结也。初地一念以下第三重显甚深。于中有三。一者二身甚深。二者法身甚深。三者因果甚深。初中有二。先明难量。后显假说。假说中言初地百身千身万身等者。二地千身三地万身等。有缚有解者。其摄报果限在百数。故言有缚。其愿智果出数量外。故言有解。又望未断故言有缚。望其已断故言有解。其法身处以下第二法身甚深。于中有二。先明理智无见。后显量智有见。亦可得言以下第三因果甚深。于中有三。先明假说。有因有果。三贤为因。妙觉为果故。次明因果绝言化道假说。汝应以下第三结劝。
第二世间果中有二。谓牒释结。第二释中有十五阶。前四阶中皆有五句。一庄严。二王位。三眷属。四受教处。五教化处。后十一中唯有四句。初阶中铜宝璎珞者。喻十住行庄严其身故。铜轮王者。受王位时铜轮来应故。有福子者。王有百子。皆有福德故。生一佛土受佛教行者。一时得生一佛世界故。教二天下者。于二天下而作王故。下下五句准此应知。第三中言入十方佛国中者。一时得生十佛世界故。欢喜地中四天王者。华严经说多作阎浮王者。此是佛成道处。为欲建立佛法故生。今此中言四天王者。上下阶降当此处故。是故二文皆有道理。诸余异说准此应知。千宝璎珞以下二地。万宝璎珞以下三地。乃至等觉三界王者。亦化无色界众生故。生在非想非非想处故。如十住断结经言。佛言与汝说无色定。四大造色所谓为色。彼无此色乃谓无色。夫色有五乃成四大。唯无形色故谓无色。痛色行色识色非是凡夫五通所睹。唯有如来阿维颜菩萨乃见彼色。不退菩萨。执权方便。往游有想天上。与彼微识说微妙法。妙觉中言法界王者。通化无边法界众生故。佛子以下第三总结。动止俱游者。外相宝轮随王俱行故。常随其身者。内行璎珞常随二身故。
第三能治门中有二。別明。总显。言三贤菩萨伏三界烦恼麤业道麤者。已伏三界分別起惑。亦伏恶道不善业故。相续果亦起麤者。八难之果亦不起故。是见道喜忍伏三道业道者。断三恶道业种子故。而未能离根本无明。故名为伏。上地诸伏皆作是说也。初地障有二无明中。第二恶道业无明也。离忍伏人中业道者。微细犯戒种种业行人道多起故。名人中业。第二地障有二之中。第二种种业行无明也。明忍伏六天业道者。六欲天中五欲分別。障第三地胜定行故。此下诸障思数相应通名业故。第三地障有二之中。第一欲贪愚痴也。炎忍伏诸见业道者。于诸教法如言取义。障第四地道品行故。第四地障有二之中。第二微妙净法爱因无明也。胜忍伏疑见业道者。为入生死。为入涅槃。如是犹预。故名疑见。第五地障有二之中。第一一意欲入涅槃。一意欲入生死思惟无明也。现忍伏因果道者。分別十二因缘行相。第六地障有二之中。第一行法相续显现无明也。无生忍伏果业道者。分別果法刹那三相。七地二中。第一微细诸相或现不现无明也。不动忍伏色因业道光忍伏心因业道者。著色著心现行分別。望可熏种。说名因故。永不现行。故名为伏。八九二地有二之中。皆取第二无明障也。寂灭忍伏心色二习业道无垢忍伏道果习者。第十地中能断二著之熏习故。无垢地中能舍二著之麤重故。依彼现因及与熏习所生麤重。相续不断。故说麤重名为彼果。就实而言。一一地中皆断三种。但为显其能治转深。故说先因次习后果。又麤重有二种。若烦恼品麤重。种子断时亦随断灭。若异熟品麤重。是彼种类而微薄者。种子灭后相续不绝。故言习先已灭而果不败亡。今舍此故为伏习果也。是故以下第二总明。总作三位以明伏断。三贤唯伏未能见故。十一地中。亦伏亦断。未拔根本故。已断种子。故妙觉忍中。唯断非伏。根本无明已永尽故。法界中一切无明者。异熟识中所起无明。于中生得佛地顿断。故言顿断。于中委悉后文当说。
此下第四所治愚门。在文有二。先因。后果。因愚之中別明总结。別中先明根本无明。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而起三界业果者。不了一切法即是一法界。如起信论云。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故。次显技末。于中言戒盗见者。即是戒取。计邪因故。果盗见者。即是见取。计邪果故。谓于生死计乐净等。又有足上故名果见。如是二种名盗见者。邪取之义名为盗故。疑见者。推求道理犹预分別。是慧分別。故名为见。犹预之慧以为疑故。为显是义。故言七见。见一切处求故见。言六著者。开贪为三。障出离道最胜因故。淫欲名欲。余名贪爱。著现前境名贪。愿恋过去。希求未来。总名为爱。又于欲界外门所起名贪。色无色界内门所起名爱。于法界中一切时起者。谓如说。十三熏习。异熟识中恒流不绝故。所以是识名法界者。能持三界诸法种子故。界是持义及因义故。佛子以下第二总结。一切烦恼以十三为本者。随烦恼中大中及小。皆以十三为根本故。无明住地。与此十三而作本故。是以已下次明果愚。于中有三。总标。別释。后明相摄。別释中言见著二业者。见著二惑所發业故。如是惑业。迷异熟识之所摄持。诸色欲心所起之报分。为欲界。若离淫欲。但迷色心所起之报分。为色界。若离色爱。但迷定心所起之报。为无色界故。是故以下相摄分齐。于中有二。先明相摄。后显不摄。初中言不出法界者。皆为异熟识所摄故。第二中言唯佛一人出法界外者。唯佛能离异熟识故。来入法界藏者。以应化身入于三界故。人王经中名三界藏。彼言一切众生烦恼。不生。出三界藏。一切众生果报二十二根。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外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別有一众生界藏者。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此义具如一道章说。
此下第五明二生门。于中有二。別明。总结。別中有二。先明业生。后显变生。业生之内亦有二別。三贤位中伏麤无明。离于系业。而有细爱用。不系业故。善为缘子者。报因种子为增上缘故。爱为润业者。以现行爱润业种子故。故名息用而不断爱用者。息系业用故。异前凡夫。爱用润业故。异后圣人也。次言十一人亦伏法界中三界业果者。总举圣位。初地乃至七地三界果俱伏尽无余八地乃尽者。明此位中理以业生。用愿智力自在生故。故不起爱以为润业。乃至七地爱。最后身复不更受。故言无余。八地不受。故言乃尽也。从此以上示现作佛。此下第二显变化生。谓从八地以上四地。不受三界业种子报。故言无子爱三界之报。以三界烦恼皆伏尽故。法执无明未能伏尽。故言唯有无明习在。以是法执无明力故。發无漏业。受变易报。而其三界熏习种子。乃至金刚。相续不绝。是故说为不出三界。又其净土依止妙色。虽是无漏法处所摄。而皆依止于异熟识。是故不名为净土也。以大愿力故变化生者。谓于秽土王宫受生。及与六道受种种生。皆是变化不由业生故。以是故我昔以下总结。天中说者。第六天中说是义故。业生者。七地已还故。变生者。八地已上故。
此下第六明二业门。于中有二。別明。总结。初慧业中言无相无生智者。忘分別相及依他生故。心心缘法性者。证实性故。而生无照者。以离能取所取分別故。伏断等业亦是慧业。但前已显。故今不说耳。智出有谛中有为无漏等者。依正体智出后得智。于中俱有慈悲等德。上弘佛道。下化众生。所以通名为功德业。从初圣以下。重显功德业。以变易故。毕故不造新者。功德转增前变后易。故于生死有漏之业。但能毕故而不造新也。变化生一切者。七地以下虽有业生。而亦兼有变化生故。
正明六入有三分中。初列名字。次辨观相。如是二分竟在于前。此第三依观行相。释前名义。训释诸名义。故名释义品也。在文有四。牒问。许说。总标。別释。初牒问者。学观品初。问言云何菩萨学观名字义相。及心所行法。复当云何。此二问中。后问已答前义相问。彼品略答而未广释。故今重牒言汝先言义相云何者也。所谓以下第二许说六位义相。佛子以下第三总标所释体义。菩萨体者。谓种性体义。名功德者。依种性起一切功德。有大义利故。有深所以。故佛以下第二別释。释六位义。即为二分。前三后三为二分故。
释三贤中。別明总结。初十住内释初有二。先明入住方便。后释正入住相。初方便中。八句示现。一牒所入位。二举能入人。三者發心。四者立名。五者修行。六者受报。七者得失。八者进退。發心住者。是牒所入。是人以下举能入人。言具缚者。在外凡位。不识者不识三宝故。不解者不解望人故。不智者。以迷好恶因故。不知者。不了苦乐果故。从不识以下第三明發心。值佛菩萨教法者。谓或值佛。或值菩萨。或值佛及菩萨教法故。中起一念信者。于三境起决定信。信有佛道修行可得故。發是信已名入内凡。發菩提心者。于大菩提發决定愿。愿我当成无上菩提。作诸众生一切义利故。此人以下第四立名。言尔时者。發心已后。言住前者。初住已前。是时名为信想菩萨。以能修行十信心故。假名菩萨者。心未坚实故。犹如轻毛故。名字菩萨者。行不称名故。未得义相故。其人以下第五修行。于中有二。先明十信。后显十戒。言十善者。谓遮十恶。五八十戒者。是摄律仪戒。六波罗蜜戒者。是摄善法戒也。复行以下第六受报。于中亦二。先牒十善及十信因。后显天报及人王报。铁轮王者。统领一州。如色蕰门总摄诸色。粟散王者。別领诸国。如界门中十色界別等故。如粟別故曰散。若依是义。自余诸王。各领別国。皆名粟散。如仁王经言。上品十善铁轮王。中下品十善粟散王故。今此经中。分粟散王以別二品。其中品者仍受本名。下品王者。別名人王。由發大心。故得为王。善根差別。故有三別也。具足以下第七得失。虽具诸惑而集诸善根。亦退以下第八进退。先标。后释。文相可知。
佛子以下明初住相。于中有二。先牒方便。始入以下正明住相。依人空尽门。得显种性。故言始入空界住空性位。始入空界。是發心义。依人空门初發心故。依人空智發有中行。依佛教法作意修习一切功德。是为住义。离诸分別不自造心。任运生起一切功德。是为地义。而今未得。是故不名为地。但得名住。此是简別住与地別也。治地中言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者。依六度法净尔许门。是义广说如贤劫经。彼有菩萨。名曰喜王。晏坐七日。作是思惟。菩萨行何三昧。便速逮致八万四千诸度法门陀罗尼门等。过七日已。往诣佛所。请前所念。佛时对曰。快问是义。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行是三昧。便速逮致八万四千诸度门等。何者是其八万四千。彼经中说。诸佛功德。凡有三百五十种门。于彼三百五十种德。各修六度以之为因。便有二千一百诸度。对治四大六衰之愚。便有二万一千诸度。言四大者。谓内四大。言六衰者。谓外六尘。六尘之贼衰耗善法。故名为衰。彼前二万一千诸度。各对众生四种心患。便有八万四千诸度。言四患者。多贪嗔痴及等分行。是谓八万四千法门。次言清净鲜白故名治地者。依前八万四千法门。能治四大六衰四患。所以心地清白。故名治地住也。修行中言长养一切行者。依前所治清白心地。长养诸行。故名修行也。生贵中言生在佛家种子性清净者。依所修行得生佛家。由佛教力空解转增。故名生贵也。多习无量善根者。巧便修习众多善根。以之故名方便具足也。成就第六般若者。对治邪执故。名正心也。入无生毕竟空界者。依般若力转入三空。有进无退。名不退也。从發心不生倒者。从發心来。远离颠倒。不起烦恼邪魔。可以破菩提心。以是义故名为童真。犹如年少沙弥生来不犯色欲。如央掘魔罗经言。尔时世尊告央掘魔。汝当受持童真。净戒子注中言。童真是沙弥別名。胡本云式叉。宋言学。亦言随顺无违。今此位中名童真者。从發心来随顺理教。而无违义也。当绍佛位者。由前童真随顺力故。从教生解。名法王子也。得无生心最上者。生空解中此最胜故。故名灌顶也。
十行中先总明。进入五阴法性空者。前十住中得内人空。此十行位得内法空。依法空解。亦行八万四千法门。是故通名为中十行。次別明中始入法空者。前得人空。而犹存法。今得法空。于内无遗。是故始生欢喜心也。第二中言常化众生者。内持戒行。外导众生故。名饶益也。于实得法忍心者。于法实性得法忍心。依法忍故得众生忍。无我我所。名无嗔恨也。常住功德者。精进无息。所以常住。常住不废。故名无尽也。不失正念者。依禅定力。深伏痴乱。所以临终不浊。是故名为离痴乱也。生生常在者。由般若力随顺觉者。所以常在佛土现生。故名善现也。于我无我者。依方便力。巧离二边。乃至诸法无所染著。故名无著也。常顺敬者。依愿度力。常能随顺三世佛法。故名尊重也。说法度人者。依力度动成物轨。离恶行善。故名善法也。二谛非如者。非二言下如言有二。故曰非如。所以然者。以非相非非相故。以非相故。非如有谛之言。非非相故。非如无谛之称。作如是解。离虗妄言。以是义故名真实行。是依智度以立其名。与前慧度有何异者。彼明遣相入空以顺佛法身义。此显亦遣非相涉俗离虗妄义。由是道理。二度差別也。
十回向中亦先总明。众生空者。假名人空。无我空者。五阴法空。无我之法亦性空故。二空平等。无別者。其人空观通遣自他亲疎之性。故言平等。其法空观遍遣内外差別之相。故言无別。一观相者平等观故。一合相者无別见故。上言入者。一时顿入内外人法二空观故。是名第三平等空观。即为见道三心方便。谓内遣有情假缘智者。十住人空为方便故。内遣诸法假缘智者。十行法空为方便故。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者。以十回向平等空观为方便故。从此方便。立彼三心故。学习百万亿乃至空观故。回易前后者。增前八万四千法门。以至百万亿诸法门故。回前空观。易后空观。展转增进不相离故。心心观唯者。前心观其诸境唯心。后心亦观诸境唯心故。明明寂灭者。前明不取生起之相。后明亦遣暄动相故。如是心明长养地上真明观法。故言长养。上地明观法故。回因向果。此中因者地前方便。果者即指地上正观。乃至佛地一切功德。即以是义名为回向。复以无量心者。以四无量心。受生三界。故言不舍。而无取著。故言不受。故十向法如是者。是总结也。
常以已下第二別明。常以无相心者。离众生相义。常行六道者。救护众生义也。观一切法但有受等者。释不坏义。不增假名而不住故。但有受者。是观受假。但有用者。是观法假。但有名是观名假。是三假义。后文当说也。三世诸佛法一切时行者。依教遍趣。故言等行。是释等一切佛义也。入一切佛国土者。即是至一切处义也。以常住三宝授与前人者。于一心内蕴三宝德。恒授与人而无穷尽。即是无尽功德藏义也。言相善者。涉事化物之行。无漏善者。忘相观空之解。解时不坏假名。行时不失空解。如是习行不相违背。故言随顺平等善根也。一切法者。有谛差別。一合相者。无相平等。平等是如。故曰如相也。诸法无二者。不著所取之境。般若无生者。不著能取之智。不著能所。是无缚义。有无平等三世一合。是解脱义也。觉一切法第一义谛者。是释法界义。中道无相。一切法皆一照相者。释无量义。是三十心以下。第二总结三贤位也。
此下第二释十二地。于中有二。总明。別释。初中言汝先言云何名地者。先总问名字义相。今于其中別牒地耳。持一切功德者。谓法界体周遍摄持一切功德。犹如大地持山海等。生成一切因果者。能生一切善因。成熟一切善果。犹如大地能生牙等。成花菓等。以是二义名为地故。
此下別明初地中。言舍凡夫行者。得圣法故。舍凡夫性。舍者即是过凡夫义。下以十句显是过义。一者家过。如经生在佛家故。清净法界为佛家故。二者位过。如经绍菩萨位故。无所得心为菩萨位故。三者圣众过。如经入圣众中故。已入诸大菩萨数故。四者离邪过。如经四魔不到故。诸魔邪障不能坏故。五者正观过。如经无二边平等双照故。俱融有无而双照故。六者胜进过。如经大信始满习学无生中道第一义谛观故。信学佛地中道观故。七者兼照过。如经常至二地三地乃至十一地故。兼照最胜等余门法界故。八者当分过。如经心心寂灭法流水中一相无相故。遍满法中界心心恒流故。九者法身过。如经二身无方故。十者佛土过。如经通同佛土故。依十种殊胜功德。无不欢喜。故名欢喜地也。
以正无相者。具足正戒。远离邪非。而不取戒及持犯相故。善入众生界现万佛世界者。随顺众生性。现诸佛土故。六通变化空同无为者。虽无所为而无所为故。内舍三轮之浊。外离二边之垢。以是义故。名离垢地也。
光慧信忍者。此第三地忍度增上。信忍三中居上品故。仰依如来十二部光。照诸众生十二支根。光光变通。故名明地也。
大顺无生起忍者。顺忍三中始入下品故。观一切法二谛相者。虽复大顺无生起忍。而恒观察有无相故。上观者上弘佛道。下观者下化众生故。是第三观慈悲喜舍。加三为七。七观照耀。故名炎地也。
顺忍修道者。顺忍三中修中品故。三界无明疑见一切无不皆空者。依诸谛观能胜烦恼故。八辨功德入五明论者。以是八五术胜诸世间故。所谓四辨因果内道外道辨者。是显八辨。于因于果各有四故。以是八辨胜内外故。因中四者。依菩萨地有四辨故。果中四者。依如来地亦有四故。如十地经言。复次法无碍智。知一切菩萨行法行智行随顺入。以义无碍智。知分別说十地义差別入。以辞无碍智。不坏说与随顺诸地道。以乐说无碍智。说一一地无量相。论曰是中菩萨地相者有四种。一智相。二说相。三与方便相。四入无量门相是中故。一切菩萨行者。法行智行。示现观智说故。十地差別者谓心说者。口言应知。不坏说与随顺诸地道者。不颠倒教授故。云何如来地相。经曰复次以法无碍智。知一切佛于一念间得正觉。以义无碍智。知种种时事相差別。以辞无碍智。随正觉差別说。以乐说无碍智。于一一句法无量劫说。而不穷尽。论曰是中如来地相者有四种。一法身相。二色身相。三正觉相。四者说相。是中时者。随何劫中成何等佛。事者以何等佛土随何等佛身。相者随名所记可得见闻故。随正觉者。依十种佛如正觉说应知故。如是二门各有四辨。是故名为八辨功德。内外者内明外明也。方道者医方也。因果者因明论也。宗名果故。鬼师者种种呪咀。是声明论。由是能胜世间诸道。总而言之。内即胜诸烦恼。外即胜诸世间。非彼所胜。故名难胜也。
上顺诸法观者。顺忍上品故。三世一合寂照无二。是观现行。故名现前地也。
无生忍诸法观者。无生三忍中。始入下品故。非有烦恼非无烦恼者。十地经言。住此菩萨远行地中。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贪求如来智慧。未满足故。一生一灭一果三界最后一身者。是明远至分段后边故。一入一出集无量功德乃至寂灭者。是明长时入观修行。以是二义。故名远行也。
言是故者。是前已受最后身故。此第八地舍三界报。既舍分段三界。故言变易果用。此是三种意生身中。大力菩萨意生身也。入中忍无相慧者。无生忍三中。始居中品故。出有入无化现无常者。恒出有谛常入无谛。任运并观化现自在。皆非常故。是依出入无异之义以释不动。如人王经八地中言。在有常修空。处空常万化故。自见己身当果诸佛摩顶说法者。己身相续所成当果。有二法身之中。果极法身无二无別。应化法身随缘众多。菩萨自见应化法身。故言诸佛。今此菩萨以众多身现诸佛会。故彼诸佛各为说法。此菩萨心遍彼诸身。随闻说法各別修行。故言身心別行。如是道理非思量境。故言不可思议。是依当果决定之义以释不动。以是二义。名不动地也。
复入上观光光佛化者。无生三忍中。复入上品。观智光色光无不妙故。以是二义名妙慧地。
菩萨尔时入中道第一义谛观者。是明能入第十法界。此是总句。下出別义。十句示现。一者行入。如经大寂忍下品中行。行佛行处故。二者受入。如经坐千宝相莲华。受佛记位故。三者学入。如经学佛化功故。四者断入。如经二习伏断故。五者信入。仰信佛智。如经大信成故。六者证入。通达自境。如经同真际等法性故。同者以离能所二分別故。等者其三世平等性故。如仁王经言。智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故。七者平等入。依内证智。成一味德。如经二谛一相。一切功德故。八者差別入。以外化智。善达机根。如经入众生根故。九者内教入。如经无量璎珞功德故。十者外形入。如经一时等示一切形相故。依此十种功德之法。润彼六道众生善根。故名法云地也。
无垢地中。在文有三。一者显德。二立人称。三释地名。初中言住大寂门中品忍观者。第五大寂忍有三品之中。今此位中住中品故。此是总句。此住有十种。一者满住。因行圆满。如经功行满足故。二者登住。登中道顶。如经登大山台故。三者心住。如经入百千三昧故。四者身住。如经集佛仪用故。五者有为住。有异熟识苦谛生灭。如经唯有累果无常生灭故。六者无为住。远离一切分別造作。如经心心无为故。七者过下住。下十地中因行未满。如经行过十地故。八者同上住。照中道顶。佛智不过。如经解与佛同故。九坐处住。恒坐如来座。为众生说法。如经坐佛座处故。十境界住。二谛一切法。二智无不见。如经其智见二常无常一切法境故。言见二者。今犹未出二谛外故。当知以下相形立名。于中有二。先立。后释。所以已下是第二释。大变力者。神通力故。百劫万劫者。略千劫故。八法轮者。为二乘转有作四谛法轮。为菩萨转无作四谛法轮故。乃至进止一切法同者。以是义故名为学佛也。住是以下正释地名。所言是者指前说故。入金刚三昧者。依前所住百千三昧乘。入最后金刚三昧。此时不为诸相所坏。故言一相无相。亦复不为诸垢所碍。故言寂灭无为。以是义故名无垢地。
妙觉地中。亦有三分。总标。別释。第三总结。初总标言妙觉上忍大寂无相观者。大寂忍三品中。妙觉在上品故。別释之中有其二句。初句显德。后句释名。显德之内有二子句。初显利他功德周遍。后显自利功德圆满。唯以一切众生缘生善法者。如来圆智无功用心。但由一切众生机缘。任运遍生一切善法。是为利他功德周遍。亦自持一切功德者。虽恒与他一切善法。而常不失自内圆德。是为自利功德圆满。以是二义故名佛藏。此下第二释妙觉名。于中二句。正释。简別。而寂照一切法者。虽无功用。而有遍照。寂者妙义。远离生灭起动之乱故。照者觉义。永断无明暗昧之眠故。以是二义故名妙觉。下简別言。自佛以下一切菩萨照寂者。但照本来寂灭之理。故名照寂。而其内心未离生灭。其能照智不离无明。是故未能寂照。不名妙觉者也。第三总结之中有二。先指广说。后结略说。
○佛母品
依广开门显经宗内。科其四品为二分中。正明六入竟在于前。此下一品显六入境。言佛母者。母是生长之义。三世诸佛一切种智。皆依二谛中道而生。此处显是义。故名佛母品。
尔时以下在文有二。一者正明佛母。二者诸门分別。初中亦二。先问。后答。问中有二。先举智问。后就境问。初中言二。初照智者。谓佛初智。菩萨初智。为问生义。故举初智。寂照照寂之义复云何者。寂照慧依何起。此是通问初后二智。就境问中亦有二句。先问二谛法性。后问第一义谛。答中次第答前二问。前问中。正答重释。正答二句。先明三谛为母。后显诸门为母。言乃至者。十六谛中。先举三谛。后显十三谛门。乃至一切法门无有不为智之母故。二谛以下是答后问。在文有三。谓牒释结。释中有二。別释。总明。別释二谛即有四门。一有无有门。二二无二门。三因缘门。四假名门。有无有门者。谓分別性有理有事。道理假有假有非空。名为有谛。事法实无实无是空。名为无谛。如经世谛有故不空。无谛空故不有故。如是二谛常非不尔故不一。而实非然故不二。如经二谛常尔故不一。圣照空故不二故。此中二谛常尔者。假有不成假无。实无不成实有故。此是如量智所分別。圣照空者。假有不成假有。实无不成实无故。此是如理智所通达。所以假有不成假有者。依名假立。是为假有。所依名言不可得故。能依假有不得成立。所以实无不成实无者。遣所计有。以立实无。所遣实有不可得故。能遣实无不得成立。其如理智如是通达。故言圣照空故不二。是为初门二谛道理。此中不二正显真如。即是中道第一义谛也。第二二与不二门者。前说一谛有无差別常尔不变。名为世谛。有无俱空平等一味。是故名为第一义谛。如经有佛无佛法界不变故不空。第一无二故不有故。此中法界者。假有实无分齐不乱。故名法界。佛出世时。说是有无分界。佛灭度后有无分界不变。是故先言有佛。后言无佛也。第一无二者。是第一义无二相故。如是世谛有无差別。故与第一义谛不一。有无不成。故与第一义谛不二。如经无佛有佛法界二相故不一。诸法常清净故不二故。佛不出世之时。有无分齐不乱。若佛出世之时。有无如本无乱。不由佛出照无二故。有无分界生其差別。是故先言无佛。然后言有佛也。言诸法常清净者。谓随言相皆不成就。故与无相而不二也。第三因缘二谛门者。诸佛已出三界诸行。而赴机缘。还入六道。如是感应因缘集会。以知不无名为有谛。虽不是无。而不得有。不得有故且谓之无。虽谓之无。而不存无。有无俱无。名为无谛。如经诸佛还为凡夫故不空。无无故不有故。如上文言。因缘集故谓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缘散故谓之无。非曰有是无者。正谓此门之二谛也。人王经言。无无谛实无。寂灭第一空。诸法因缘有。有无义如是故。此中无谛之空是真实故。不与有谛为一。有谛之法本不生故。不与无谛为二。故言空实故不一。本际不生故不二。此门二谛即是中道第一义。所以然者。有不生故即为无谛。无亦空故即为有谛。所以二谛即为中道。如上文言二谛一谛一合相故。第四假名二谛门者。三假集有名为世谛。实相名为一义谛。如经不坏假名诸法相故不空。诸法即非诸法故不有故。人王经言。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三假集假有。正谓此门之二谛相。言三假者。所谓法假受假名假。此中名假是分別性。依名假立诸法相故。受法二假是依他性。似人似法皆非实故。此三假法。非是法故。不与第一义谛为二。虽非是法。非非法故。不与第一义为一。故言法非法故不二。非非法故不一。別明二谛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总明八不。释此文意。略有二门。一者通门。二者別门。言通门者。谓如前说二谛四门。各有此中四双八不。是义云何。此初一双不一不二。总释四门不一不二。言之与义不异前故。其第二双不常不断。通释四门不空不有。有即为常。无便断故。第三不来亦不去者。重显初双不一不二。有空不一故。有不从空来。空有不二故。空不遣有去也。第四不生亦不灭者。重显第二不常不断。不生故不有。不灭故不无。无是断义。有即是常边故。是故八不通于四门也。若就別义。释此四双次第示现。彼前四门。是义云何。此中不一亦不二者。显彼初双二谛离边。以有无常尔故不一。圣智照空故不二故。第二不常亦不断者。显第二门二谛离边。以法界不变故不断。第一无二故不常故。第三不来亦不去者。显第三门二谛中道。以因缘和合而无从来。因缘破散而无所去故。第四不生亦不灭者。显第四门二谛中道。以不坏假名而非有生。用显实相。而非有灭故。是谓別门八不义也。而二相即圣智无二者。前说四双皆不相离。故离诸边而不随中。谓如不一即是不二。乃至不灭即是不生。如是相即远离诸边。如是二谛相即不离。所以二智随境无二。是故无二之二谛境。能为无二之二智母。以之故言无二故。是诸佛菩萨智母。然智母之义。略有三种。一者一切众生本觉之性。始觉所依。故名智母。能与始觉而作本体。二者一切菩萨当来佛果现智所依。故名智母。未得之时彼名佛性。已得之时名萨婆若。如人王经言。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来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萨婆若。三乘般若不生不灭。自性常住。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案云三乘以下。重显第一本觉之性。故言常住。亦名觉性也。三者二谛中道非本非当。能生圣智。故名智母。今此文中显第三义也。十方以下第三总结。正明智母竟在于前。
此下第二诸门分別。于中有二。先问。后答。初问之中即發三问。先问能觉之顿渐。次问所断之一异。后问修时劫数久近。答中有二。一者赞问许说。二者对问正答。此中次第答前三问。先答初问。于中有二。正答。结答。初中正明是顿非渐。然此渐顿有二义。一者依人渐顿。二者对境渐顿。依人渐顿者。若依一人相续始终。即渐净诸漏。其智渐增。若依诸人众多相续。即顿净诸漏。顿成正觉。如楞伽经言。譬如奄摩罗菓。渐次成就。非为一时。大慧。众生清净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次清净非为一时。又言大慧。譬如阿梨耶识分別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知。非是前后。报佛如来亦复如是。一时成就诸众生界。置竟天净妙宫殿修行清净之处。乃至广说故。第二对境明渐顿者。若对十重法界。伏除十种鄣等。即须渐除。其智渐增。若对一法界门。永断生得无明。直是顿觉。亦为顿断。以金刚以还唯是仰信未能见故。如仁王经言。从习忍至顶三昧。皆名为伏一切烦恼。而无相信灭一切烦恼生解脱智。照第一义谛。不名为见。所谓见者。是萨婆若。是故我昔以来常说唯佛所知见觉顶三昧。以下至于信忍。所不知不见不觉。唯佛顿解。不名为信。渐渐伏者。慧虽起灭,以能无生无灭。此心若灭即累无不灭。无生无灭。乃至广说故。今此文中。通就二门以显顿义。初言一亿八千无垢大士即坐达法性原者。是依诸人显一时。达一心原而成妙觉也。次言顿觉无二一切法一合相者。是对境界以明顿觉。一合相者一法界故。是前二句明自觉义。从法会下显觉他义。是故以下第二就答。于中有二。结顿结同。先结顿中即有二句。无渐觉世尊者。是结众人一时达义。唯有顿觉如来者。是结顿觉一合相义。三世以下结同说也。
此下第二答一异问。于中有二。先遮其义一。后许其义异。初中有三。一者总遮。二者別释。一过三者。举人结过。初中言无明者。谓无明藏。即是无始无明住地。所言心者。谓自相心神解为性。于中委悉后文当说。自相心神终至佛地。其无明者是所断法。是故不可以为一也。別显过中。即显四过。一凡圣非二过。二大味不异过。三者举正显邪。四者以近况远。初中有二。正显。重释。正显中言解者。身相神解。乃至证理慧解。言无明者。根本无明。言诸见者。七种见等。若使神解与无明一。即其慧解与诸见一。故无缚解。凡圣为一也。释中有二。直释。转释。中言而共一心者。无明诸见共一解心故。生灭一时者。非前后共是一刹那故。不別者。结前一心。不异者。结前一时。大味不异过相可知。一切菩萨已下。第三举正显邪。复以已下。第四以近况远。无相心中有无明者。彼师执言。凡一切法是非无定。有所善者必有不善。有所知者必有不知。如一圣智。望下为知名为智慧。望上不知即是无明。作如是执。故成大过。而言以下第三结过也。
我法以下第二许异。于中有二。一者略简是非。二者广显异相。简是非中即有四句。初句许其同一行者。行者即是假名众生。众生之用总御诸法。众生之义处处受生。纵即迳于三世。横即揽于五阴。揽五阴故。善恶皆属一人。迳三世故。前后相续百劫。是为佛法之正义也。第二句遮同一心义。心是阴法。法是差別。善恶不同。前后不一。是故不得同一心也。第三句者。引佛证別。第四句者。举果责一。略简是非竟在于前。
是故以下广显异相。于中有四。一者简別善恶因果。二者重显善因善果。三者会通教理不违。四者精释果因无差。初中言一切善受佛果者。谓生得善及作得善。皆为正因。受佛果故。无明受有为生灭之果者。生得无明作得无明。皆为正因。受生灭果故。是故以下举果结因。顺理因果通名为善。违理因果通名恶故也。故名以下第二重显善因善果。于中二句。初句直明。后句重释。初中言善不受生灭之果者。善非无明。亦寂静故。唯受常佛之果者。善是随顺寂静性故。重释中言凡圣一切善皆名无漏者。是释唯受常果之由。由其随顺寂静之性。违逆诸漏。故名无漏。所以然者。由因缘故。言由因者。谓生得善随顺本觉。正从性净本觉而来。从是转成诸作得善。所以凡夫一切善法。皆顺本觉寂静之性。违返诸漏。故名无漏。是义分明出受学。觉品也。言由缘者。凡诸世间所有善根。皆依诸佛无缘大悲平等福田而生长。所以随顺如来福田。违逆诸漏。故名无漏。由是二缘性是无漏。故不得已还归寂静。归寂静故受常住果。如大悲经言。佛言阿难。若人乐著三有果报。于佛福田若行布施诸余善根。愿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无有是处。是人虽不乐求涅槃。然于佛所。种诸善根。我说是人必入涅槃。案云此中入涅槃者。谓入如来大般涅槃。由佛福田之所引故。还同此经常佛之果。而余处说有漏善者。望傍缘说。故不相违也。而言以下第三会通。于中先会权教。后通实理。初中而言受漏果者。谓经。说五戒十善受人天果。如来为化下劣众生。畏三途苦求人天乐。背三业恶行诸善法。故约缘因作如是说。言缘因者。谓十善等若望佛果即为正因。望人天报但为缘因。报因直是增上缘故。此是会教。次通道理。言非为漏因者无明业受果故者。前说诸善不受漏果。世间所有生灭漏果。正是无明业所受故。所以不为善业正果。此中无明业受果者。由无明力不觉心动。心动之相名为业识。无明与业以为正因。遍生一切生死之果。是谓如实因果道理也。会通教理竟在于前。此下第四精释果因。于中有二。先果。后因。果中言是名三受三苦者。谓无明业之所受果即是三受。亦名三苦。苦受在于恶趣。二在于善道。于中乐受三禅以下。其舍受者四禅已上。苦受说名苦苦。乐受说名坏苦。第三舍受名为行苦。通即三受皆是行苦。此是显果差別。下即对因分別二受。善缘因果者。乐舍二受善业增上缘因之果。苦苦恶因果者。三途苦苦恶业因缘所生之果。一切皆苦无明为本者。一切三受皆是行苦。齐由无明为本因故。良恶有轻重三品故。果有三途苦別。善有粗精二別故。果有乐舍不同。粗善有散有定故。乐通欲色二界。精善爱心故。舍贯色无色界。如是善恶轻重。三界精粗。齐以无明业识为本。是故三途诸苦。三界诸受等。以刹那行苦为体。以其因中无明无厚薄。业相无麤细。是故其果行苦无轻重。刹那无奢促。故言一切皆苦无明为本。当知因果道理。毫厘无差违耶。
此下第三答第三问。于中有二。牒问。答问。答问之中亦有其二。先明劫数多少。后显行道久近。初中亦二。先判三品劫量。后別众多劫名。初中言三铢者。六铢为一分。三铢即分半也。一切贤圣以下。次明行道久近。于中有二。先明行时久近。后显行法多少。初中亦二。正明。別显。正明中言一切贤圣入数量者。谓三贤初始入量理。乃至等觉为其后边。于其中间迳于百劫者。谓如前说万里之劫以为一数。至于百劫。故名百万阿僧祇劫。次简別言。若入是数得佛不久者。虽迳百万不以为久故。又初發心时便成正觉故。已知百万即入一念故。若不入者不名菩萨者。未得不退。非实菩萨故。法门者以下明行法多少。于中有二。先明转增。后结总摄。
因果品者。如来为说有二分中。初广开门竟在于前。此下第二就略摄门以辨经宗。此中略立因果二门。总摄六位行德。四十二贤圣故。所由为因。所起为果。由起相待通为因果。此中显是义。故名因果品也。在文有二。先问。后答。问中二句。领前。问后。答中亦二。別答。结答。別中亦二。先因。后果。因中有二。先明能生根本。后显所出德行。初中亦二。总明。別释。总明之中有其三句。一者举人标行。言十般若者。十度皆以慧为首故。离慧不能忘三轮故。二者释本。三者结本也。別释之中。先牒。后释。华严经说。十度之中各有十种。今此经中略立三三。摄彼十十。于中前七文显可知。方便三中巧会有无者。因缘合故谓之有。非曰有是有。因缘散故谓之无。非曰有是无。若如是一一切难问无不会通。故曰巧会。不舍不受者。谓于生死涅槃诸法达如梦。非有非无。故不舍。非有故不受。故于一切无所障碍也。通力中言报通者。依无分別智力。任运自在故。修定通者。依修边际定力。作意自在故。变化通者。依通慧力十四变化故。不同其前二力也。第十中言无相智者。以分別智。观无相理故。第六慧度是无分別故。
此下明其所出德行。于中有三。谓标释结。标中言十智者。即是前说十波罗蜜。十皆名智。如前释故。此举能生根本。总标所出德行。七财以下別释所生。于中有三。一者正明所生德行。二者示彼所照之境。三者显其所除之障。初中有二。別明。总举。別明之内略显八门第一明七圣财。一切贤圣。用此七德。长养法身。资益慧命。用之成佛。终无穷尽。以是义故名为圣财。故言贤用成佛故说财。贤圣所用德行众多。所以取七为圣财者。良由信为众德之基。施为出信之利。戒能除劫财难。闻能采集诸珍。惭崇善而增长。愧拒恶而远离。慧能将导六财令其增进。六入贤圣丰饶。此七为要。是故说此名为七财。总说虽然。于中分別者。此中七财十度所生。所以但取殊胜信等。如是七中皆有十种。如十无尽藏品广说。彼言何等为菩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无真实。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者。信一切法不实。信一切法无坚固。信一切法无量。信一切法无上。信一切法不可度。信一切法不生。乃至广说。案云是明深信其深法空。一信空无真实者。诸佛如来真实功德无所有故。二无相者。诸佛相好不可得故。三无愿者。大愿所度众生空故。四无作者者。法性缘起无能作故。五不实者。虗空无为不成实故。六无坚固者。涅槃常住无坚实故。七无量者。过去世空无可进求思量法故。八无上者。未来世空。无应当得增上法故。九不可度者。现在十方世界亦空。不可图度远近等故。十不生者。三世劫空。曾今当生不可得故。能信十种皆不可得。而不拨无一切诸法。如彼下文。言皆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惊怖。乃至皆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惊怖故。如说信财有十如是。后六亦尔。
第二明四摄者。瑜伽论菩萨地。云何菩萨方便所摄身语意业。谓四摄事。复何因缘唯四摄事说名方便。谓诸菩萨由是四种。于诸众生。普能摄受。调伏成熟。除此无有若过若增。何等名为四种方便。一随顺方便。二能摄方便。三令入方便。四随转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次行爱语。于彼彼处有愚痴者。为欲除彼所有愚痴令无余故。令其摄受瞻察正理。如是名为能摄方便。若诸菩萨知彼有情受。瞻察正道理已。次行利行。拔彼有情。出不善处。于其善处。劝导调伏安处建立。如是利行。名令入方便。若诸菩萨如是方便。令诸有情得趣入已。最后与其于正事业同共修行。令彼随转。由是因缘。令所化者不作是念。汝自无有圆满净信尸罗施惠。何赖于善。劝导于他。谏悔呵摈。与作忆念。是故菩萨同事摄事。当知是名随转方便。论说如是。今此经言利益𣽈语施法同事。次第虽异。行实应同也。
第三明四辨者。是四无碍。义如上说。
第四明四依者。初舍世间众生所依行。次舍世间饰词文句。三舍佛教不了义经。四舍了经闻慧分別。如其次第渐趣入故。如显扬论云。所依者谓四种依。广说如经。一依法不依众生。谓若法是如来所说。或弟子说。十二分教。随学随听。不众生所行行学。亦不随转。二依义不依文。谓若法非余词者。所造绮文字句唯能显了。独法清净。鲜白梵行。于此法中。恭敬信解。非于能显颠倒梵行。及不显了梵行。但饰词者。所造绮文字句。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于如来所说相似甚深空性相应随顺诸缘缘起法中。不妄执著。如言浅义亦不住自内见取心。唯劝寻究显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谓不唯听闻而生知足。便不进修法随法行。然为尽诸漏。劝求自内证真谛智故。
第五十力。第六四无畏。第七六通。第八三明。如是四门。后文当说。此是別明。次言百万亿阿僧祗功德者。第二总举。
上来第一正明所生一切德行。此下第二示所缘境。于中有三。谓标释结。初言次第生智能缘八世谛一切法者。举能照智标所缘境。第一义谛无相易照。故今但显世谛差別。第二別显八世谛法。一者四谛。染净二法各有果因故。二者二谛。初门二谛皆是世谛故。三者十二缘。义如前说故。四者缘成假。如阴缘成一假人。又四尘缘成一假柱等。如经缘成假法无我有法故。五者相待假。相待有三。一相集相待。如长短等。二相避相待。如青黄等。三相对相待。如有无。如经相待一切相虗故。六者相续假。依前后念以成一假。从前至后不断绝故。如经相续名一空不可得故。七者法假。一刹那顷心心所法。及诸四尘极微等法。从因而生。相集而起。离缘非法。即法非缘。名因生假。亦名法假。如经因生集起。即法非缘。实实集有。名生成法故。实实集有者。如一极微是缘成假之实。又刹那是相续假之实。如是诸实相聚。故言实实集有。即诸极微名为法假。八者受假。如极微触。以成麤触受本触名。起触对用。如说触尘同类相成。余色香味当亦尔。不同前说缘成假法揽异类缘名缘成假。如经法假造法受名。起用名聚法故。同法相集故名聚法。以微成麤故言造法。三假门内第三名假。已显于故不重说诸前第二二谛之有。中谛正是名假义故。是故以下第三总结。如是八门。皆有有为。故言八有为法。然四谛之中灭谛。二谛之内无谛。相待假中无为。此三虽非有为。从多通名有为。言本智者。谓入观时。双照之智。对出观智名为本智。双照之内量智边照。是八皆名世谛法故。其出观智亦照此八。但为乘显能治障故说其本智。以出观智不断障故。
此下第三显所除障。于中有三。谓标释结。初言复从是智能除者。谓前本智除障故。五葢以下別显诸障因果诸患通为所除。此中略举十八种法。言八倒者。有为四倒无为四倒故。九恼者谓九恼处。九恼处者。三三为九。一爱我怨家。二憎我亲爱。三正来恼我。此通三世故成九恼。其余诸门如常所说。言四结者。即是四系。如对法说。恼结中言皆名不善者。皆违涅槃真实善故。上来三分合为第二別明所生。十智以下第三结劝。言十智境所除者。谓十智之境。八世谛法十智所除。十八不善。是举非因。此余所有一切功德。皆名佛因。故应受行。八世谛法不名因者。彼境界门非因义故。
汝先以下第二显果。在文有三。牒问释结。第二释中亦有三分。初显体果。次释义果。三者重明体义二果。初中有二。先明一体之相。后显二身之门。初中亦二。一者举因标果。二者正明果体。初中言为性体者。是一法界故。其体者以下正显无二相。于中亦二。別显。总明。初別显中有二七对。非有非无者。非有一果体。非无一果体故。非大非小者。入一极微而无遗。包十方界而余故。非身非心者。离长短等形质。离有无等缘虑故。非相非三世者。离此彼处相。离前后时谢故。非天非人者。不在高空。不在下地故。非名字非常乐我净者。非芳名之可赞。非妙德之可归故。非六道非六识入者。非善恶之所生。非名色之可取故。非数量法过一切法相者。总结前七对也。非福田非鬼神者。无福无罪故。非动非静者。无散无定故。非生灭非第一者。非俗非真故。非五色非六大非土田者。非別非总故。非法界非三界者。非本非末故。非缚解者。不染不净故。非明暗者。不智不愚故。非得法寂然无为者。总结前七对也。言寂然者。远离七对二边相故。言无为者。虽离二边不为中故。由是道理故非得法也。一切以下第二总明。于中有二。正明。遣疑。初中言一切法外者。出离如前二重七对一切法故。心行处灭者。出离诸法亦离其离无所据故。其处难量者。虽非有得而非无得故。次遣疑者。有众疑云。若果如是心言绝者。何故如来记菩萨言。于尔许劫行种种行。于某世界当得作佛。如是如是示当果耶。为遣是疑。故言就有谛中修劫量行而有果报。果报者净土色身相好果报。此等皆就有谛中说。今此中说二谛之外。由是道理不相违也。
此下第二明二身门。于中有二。一者正明如来二身。二者乘显下地二身。初中四句。一者总。二者別显。三明二身常住。四结诸佛道同。第三中言如影随形者。是明果身常住。离生灭故。应身亦常离生灭。不同菩萨二身无常也。次明下地皆有二身。于中有二。正明。总结。初中亦二。先明菩萨二身无常。后显凡夫二身不同。佛子以下第二总结。
佛子以下次明义果。于中有三。总标。別释。第三总结。初中言义功德者。体果妙绝离相性。无为无作。但无所为故无所不为。为诸众生作诸义利。故于一体出无量义无量功德。德义积聚故名为身。即是应化。法身之身如下文言。住是妙觉地中。唯现作可名。有无量义。有无量名。其出一体。所谓妙果常住清净。至若虗空。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名数。不可名入。界分可得故。诸佛道同果法不异者。十号等德诸佛同故。所谓以下第二別明。于中略显八十八德。
先明十号。然此十号经论不同。或有处说佛为第十。或有处说佛为第九。今此经中依前门说。一如来者。十号经言。我即他曰如。他即我曰来。涅槃经言。诸佛世尊。从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一空来。至大涅槃。如来亦尔。是故号佛为如来也。瑜伽论云。言无虗妄故名如来。佛性论云。从自性住来至至得。故名如来也。二应供者。瑜伽论云。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法养。是故名应。三正遍知者。论云如其胜义觉诸供故名正等觉。四明行足者。论云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五善逝者。论云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六世间解者。论云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染净相故。名世间解。七无上士者。涅槃经言。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讼。无上士者无有诤讼。如来无诤。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乃至广说。八调御丈夫者。涅槃经言。自既丈夫。复调丈夫。复善男子。言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调丈夫。故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即名丈夫。何等为四。一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若男若女。具足四法。即名丈夫。若有男子。无此四法。即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故。身虽丈夫。行同畜生。如来调伏若男若女。是故号佛调御丈夫。乃至广说。瑜伽论中。合此二号以为一言。一切世间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故名无上丈夫调御士。九天人师者。论云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案云为实眼者。有证道慧现见义故。为实智者。有教道智能决断故。为实义者。开示诸法离言义故。为实法者。安立无倒言教法故。下之六句反之可知。具此十法。名之为师。十佛陀者。论云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案云是显具一切智。以是三聚。一一通于善恶无记。于中委悉唯佛觉故。下总结言。具向十德故为一切众生所供养者。此是总名为世尊义。若以此名为第十者。如瑜伽说。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足功德名薄伽梵。
次明十八不共法者。此三六法。不与阿罗汉人共同。故名不共。初六无失不共同者。谓阿罗汉诸漏永尽。方入聚落游行乞食。或于一时。与诸恶象及恶狗等共。路而行。或阿练若弃舍正路行邪恶径。如是等类罗汉误失。如来于此一向永无。是故言身无失也。又阿罗汉。或于一时由忘念故。于所作事而有丧失。如是忘念如来永无。是故言念无失也。又阿罗汉。或于一切时阿练若迷失道路。或入空扬声大叫呼噪远闻。或因习气。无染汙心。骞唇露齿逌尔而咲。如是等类所有暴音。如来于此永无所有。是故言口无失也。无异想者。如阿罗汉。于有余依生死界中。一向發起猒背之心。于无余依涅槃界中。一向發起寂静之想。如来于彼无差別想。安住第一平等舍故。无不定心者。如阿罗汉。若入等至即名为定。若出等至即不名定。如来遍于一切位中无不定心故。无不知已舍心者。如阿罗汉不善思择。而便弃舍利众生。事如来于此永无所有故。
次六无减者。如阿罗汉依所知障净。由未得退。退失念欲。乃至知见。如是退法。如来永无。故言念无减等。此中前四取所知鄣能对治道。后二无减彼所得果。如来于此因满果圆故无减也。
后六法者。如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无记转。语业意业当知亦尔。如来三业智前行故。智随转故。无无记也。又阿罗汉遍于三世所知事中。不能率尔作意便解。是故知见说名有著。不能一切无余正解。故名有碍。如来遍于三世境界率尔作意。便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別。今此经言身业随智慧行等者。随前行智慧及俱行智慧故。知三世中言有碍者。离彼不能无余正解之碍故。无障者。离彼不能率尔便解之著。此等具如瑜伽论说。彼云此中初四是无忘失法。及拔习气所摄。次一是大悲所摄。所余当知是一切种妙智所摄。
次明十力。依此十智有十种事。能伏邪说。故名为力。是处非处力者。如理通达一切因果是处非处。若沙门婆罗门。说无因果及不平等因果之法。即能制伏令堕负处。此事因彼初力得成也。业力者。如来知见自业自受。无有自作他受果者。若沙门婆罗门邪说邪教。度业度受。便能制伏令随负处。此事因业智力得成也。定力者。如来教化显三种轮。一神通轮。二记心轮。三示教轮。训导弟子以成圣众。若沙门婆罗门有胜负心。说违逆法。对治正典。便能制伏令堕负处。此事因定智力得成也。根力者。如来了达上中下根。如来为说令其下种成熟解脱。此事因根智力得成也。欲力者。如来知见三品众生。邪正欲乐如实见已。拔断恶欲。增长善欲。此事因欲智力得成也。性力者。如来观知众生种性。有麤中妙。令此三人如理得入种种法门。此事因性智力得成也。果力者。余处名至处道力。如来明见出离道法得解脱果。障碍道法得生死果。令灭障道修出离道。此是果力所成事也。天眼力者。余处亦名生死智力。如来明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如理授记。若执断见沙门婆罗门。便能制伏令堕负处。此是天眼智力所成也。宿命力者。如来明了见宿命事。说过去事。为令众生起猒畏心。若执常见沙门婆罗门。便能制伏令堕负处。此是宿命智力所成也。结尽力者。如来自知解脱通达无碍。若增上慢沙门婆罗门。未得罗汉。谓言已得。即能制伏令堕负处。此是漏尽力所成事也。具如无上依经说也。
次明四无量。谓慈悲喜舍。义如上说也。
次四无畏。言我是一切智人者是一切智无畏。我漏已尽者。是漏尽无畏。无漏出烦恼道者。是说尽苦道。无畏。烦恼障道者。是能说障道无畏。此中前二自具智断。后二令他智断具足。如论说言。师及弟子智断具足。此之谓也。
次明六通。亦如前说。次明五眼。五分法身义如常说次明无罪三业者。所谓如来三种清净。故言无罪。如华严经言。如来正觉成菩提时。住佛方便。得一切众生等身。得一切法等身。得一切刹等身。得一切三世等身。得一切如来等身。得一切诸佛等身。一切语言等身。得一切法界等身。得虗空界等身。得无阂法界等身。得出生无量等身。得一切行界等身。得寂静涅槃界等身。佛子随如来所得身。当知音声及无碍心。亦复如是。如来具足如是等三种清净无量。案云。此中十三等身即是无罪身业。十三等音即是无罪口业。十三等心即是无罪意业。以无罪故无障碍。无障碍故无边际也。
也明三宝。随所示现无不玄则故。遍涉六道恒与和合故。如前菩萨三宝义同。但彼未圆满。亦非常住。今是圆极常住三宝。方广经言。于一佛宝即有法僧。此之谓也。
次灭谛者。无仰四谛门中灭谛。无明住地断灭所显。即是大净波罗蜜也。
次解脱者。无碍解脱。此有十种。如大经言。一切诸佛有十种无阂解脱。何等为十。一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出世。二于一微尘中。悉能普现不可说不可说诸佛转净法轮。三于一微尘中。教化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众生。四于一微尘中。普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五于一微尘中。授不可说不可说化菩萨记。六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出世。七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八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诸佛自在神力。九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众生。十于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诸佛佛事。是为一切诸佛十种无阂解脱也。
次灵智者。深玄难测是灵智义。出生无穷是灵智义。此有十种。如大经言。一切诸佛。有十种出生住持智慧。何等为十。一一切说法无所趣向。而能出生清净愿智。二一切法无身。而能出生法身智慧。三一切诸佛悉无有二。而生正觉悟一切法。四一切诸法悉无有我无有众生。而能出生化众生智。五一切诸法悉无有相。而能出生种种相智。六一切世界悉无成败。而能出生世成败智。七一切诸法无有造者。而能出生业报智慧。八一切诸法无可言说。而能出生说法界智。九一切诸法无有垢净。而能出生垢净智慧。十一切诸法无有生灭。而能出生缘起智慧。是为十种出生智慧也。
次一乘者。谓于佛所种善根者。皆无异趣。莫不同到大涅槃果。故说佛德名为一乘。为显是义。而说三喻。如大经言。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从身过至金刚轮然后乃住。所以者何。以彼金刚不可消故。如是佛子。于如来所少殖善根。能坏一切有为烦恼。乃至究竟如来涅槃智慧。然后乃住。所以者何。于如来所种诸善根不可尽故。佛子譬如须弥山等大乾草聚。若有人持如芥子火悉能烧尽。何以故。火性悉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悉能烧灭一切烦恼无有遗余。究竟涅槃。何以故。于如来所种诸善根性究竟故。佛子譬如雪山有大药王。名曰善现。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闻香者鼻得清净。若尝味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取彼地土。悉能除灭无量众病。安隐快乐。如来正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常以一切诸方便行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味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得金刚广长清净舌根。悉能演说一切言音。若有得触如来光者。彼人即得清净色身。究竟逮得无上法身。若有念如来者。得念佛三昧正念不乱。若有得经卷地如来塔庙礼拜供养。彼众生等具足善根。灭烦恼患。得贤圣果。佛子乃至不信邪见众生。见闻佛者。于见闻中所种善根。果报不虗。乃至究竟涅槃。断一切恶。具足善根。乃至广说。是名如来一乘功德也。
次金刚宝藏者。佛有十种坚固法宝。积集名藏。如大经言。一切诸佛有十种坚固士法。何等为十。一诸愿坚固不可沮坏。如说修行言行相应。二尽未来劫修菩萨行功德庄严未曾恐怖。三为化一切众生故。悉诣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教化众生无有留难。四于信不信众生。大悲等观而无有异。五从初發心乃至正觉。于其中间。未曾退失菩提之心。六修诸功德。皆悉回向一切种智。不求世行。七于诸佛随顺修学身口意业。永离声闻独觉之心。八平等普照无量无边诸佛正法。净得菩萨心。究竟具足一切种智。九悉能舍离一切世间。令诸众生悉灭诸苦。逮得寂灭平等快乐。十为诸众生受无量苦。皆欲建立诸佛种姓。超出生死。得十力地。是为一切诸佛十种坚固士法。如是名为金刚宝藏也。
次法身藏者。应化法身众德积集名法身藏。一云次法身藏者。五相五德积集名藏。如无上依经言。第一身者。与五种相五种功德相应。何者五种相。一者无为。二者不相离。三者离二边。四者脱一切障。五者自性清净。何者五种功德。一者不可量。二者不可数。三者难思。四者不共。五者究竟清净。如是十法相应不离。故名法身藏也。
次自性清净妙藏者谓诸如来无边功德无所不通。通于染净。在于惑地不染曰清。在于净地不净曰妙。故名自性清妙之藏。如无上依经言。云何如来为功德不可思议。一切如来恒河沙劫无边功德。在于惑地及于净地。相摄相应。未曾相离。无垢无净。不可思议故。
次三达者。谓无始过去通达无余。无边未来通达无余。现在无边十方法界究竟通达。故名三达。又复通达一一念法。无不具有三种三世。故名三达。如大经中九世中说也。
次三无为者。仁王经言。于第一义谛而不二。为法性无为。缘理而灭一切相故。为智缘灭无相无为。住初忍时。未来无量生死。不由智缘而灭故。非智缘灭无相无为。案云彼经约初地。说即是少分三无为德。今此经中。说于佛德。即是圆满三无为也。
次三明者。如涅槃经言。菩萨明者诸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所谓佛眼。无明明者谓毕竟空。案云若论位別。初明在因地。第二在果地。第三明者通于因果。就其通门。皆在佛地。何者。大圆镜智照一法界佛性之门。名为佛眼。是诸佛明。妙观察智照遍满等。是菩萨明。所达空理无明无暗。是无明明。如是名为如来三明也。
次一谛一道者。无作四谛门中。道谛金刚心时。与苦集俱。故有三谛。今至佛地离二唯一。一谓一道。如是一谛通泰无阂。诸佛道同故名一道。如经颂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也。
次独法者。是大我德无与二故。言大净德。但从义类。前说净德。灭谛净类义相近故。今从一道方说独法。一之与独义相类故。灭除四障。显此四德。如无上依经言。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为四种障。不得如来法身四德。何者为四。一者生缘惑。二者生因惑。三者有有。四者无有。何者生缘惑。即是无明住地。生一切行。如无明生业。何者生因惑。是无明住地所生诸行。譬如无明所生诸业。何者有有。缘无明住地。因无明住地所起无漏。行三种意生身。譬如四取为缘。三有漏业为因。起三种有。何者无有。缘三种意生身。不可觉知微细随灭眠。譬如缘三有中。生念念老死。无明住地。一切烦恼是其依处。未断除故。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自在菩萨。不得至见大净波罗蜜。因无明住地。起轻相惑。有虗妄行未灭除故。不得至见大我波罗蜜。缘无明住地。因微细虗妄。起无漏业。意生诸阴未除尽故。不得至见大乐波罗蜜。若未能得一切烦恼诸业生难永尽无余。是诸如来为甘露界。即变易死断流灭无量。不得不至见极无变异大常波罗蜜。乃至广说故。且止乘论。还释本文。释义果内有三分中。第二別释竟在于前。
一切以下第三总结。于中二句。先举义果。后结道同別释果内有三分中。初释体果。次释义果。如是二分竟在于前。果体以下第三重显体义二果。于中有二。別显。总结。初別显中。先明体果。此中十句。先五正明。后五结成。初中言果体圆满无德不修理无不周者。是举果极法身之门。第二句言居中道第一义谛清净国土者。是举自受用土之门。第三句言无极无名无相者。法身净土唯一法界。互相融通。无有边际。故言无极。言语路绝故言无名。心行处灭故言无相。第四句言非一切法可得者。一切功德无所不备。而诸功德皆不可得故。第五句言非有体非无体者。虽非有一果体。而非无一果体故。其法界离有无性。一切功德皆相称故。如无上依经言。一切佛土更无所碍。一切如来随顺平等。过作竟境。无分別相。犹如虗空无有分別。与法界相称故。其一以下第三结前。于中五句。作三分结。初二顺结前之二句。次二逆结后之二句。第三一句结中间句。一照相者。是结无德不备理无不周之句。以一功德无不一照。理与智冥。亦为一照故。一合相者。结居中道第一谛清净国土之句。佛与净土相会无二。乃名为居中道国土故。一体相者。结第五句。以非有体不堕无体。其非无体不当有体。所以直是一体相故。一觉相者。结第四句。觉一切法同无所得。是一觉相故。净明无二者。是结中间无极无名无相之句。净土佛明同一无极。又离名相为无二故。
是果以下次显义果。于中有四。一举体果以标义果。二就义果显其差別。三明建立义果之意。四示能解义果之利。初中言是果独法圆明常住者。重举体果也。一果体相有无量义者。依体立义也。义有无量德。德有无量名者。一一义中有无量德。德中亦有无量名也。义果者以下第二显差別。灭谛者是举净德。乐者大乐。常者无为。我法者前独法。是举八十八中。最后十八不共。一切功德。通举前说八十四门。言果果者。以从体果出义果故。义德名以下第三建立意。皆教化故有者。皆约应化法身之义教化众生门。以立如是义德名也。若贤人下第四示胜利。贤人者诸三贤也。一切众生者。住前凡夫也。若能解是三句之意。教化门说。非如言有者。已得成佛之初萌兆故。为三世诸佛所记也。
重显二果有二分中。第一別显竟在于前。其果以下第二总结。其果不可说不可知者。体果义果皆绝名言。故不可说。随言之智亦不能知。但随众生名相之法。寄言假说体义之相。故言而就名相法中说名相法。下显假说二果差別。
佛答之内有二分。第一別答因果义竟。吾说以下第二结答。
○大众受学品
正说分内有二分中。第一如来为说分竟。此下第二大众受学。受者受戒。学者学行。不起一坐而受十戒。仍学六入。从始至终。此中显是义。故言受学品。在文有二。先问。后答。问中亦二。先序仪意。次正發问。發问之中。领前问后。
答中有四。一者放光集众。为欲证明一坐受学故。二者叹问劝学。此中告七菩萨者。华严会中七会主故。能问三观者。是示问中言受学修道。修道之言显三观修故。次言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者。是示问中从始至终一一具行之句。次言一切菩萨所修明观法门者。是示问次第入菩萨位者之句。又此三句。初总。后別。言初总者。所谓三观。总举受学修道之言。言后別者。第二句別显道言。第三句別显修言。汝等以下劝学可知。佛子我今更重说以下第三许说。若一切众生以下第四正答。此中有二。別答。总答。初中亦二。先受。后学。受中有三。谓标释结。标者举信标戒。要先起信方受戒故。始行以下第二广释。于中有四。一者受戒法用。二者佛告以下受戒方便。此中有三。先三礼三宝。次敬受四依。后即悔过。若准小乘受戒羯磨。此中敬受四归。应是正为授戒。但寻此中经文之势。此敬受文。非正授戒。以先受后悔不应理故。故判此文为方便也。如是以下第三明正授戒。于中有三。一者牒前悔过标正与受。二者正授十戒。三者结叹戒德。此三合为第三明正授戒文意。若过去未来以下第四诸门分別。言有受法而无舍法有犯不失尽未来际者。如菩萨地决择中言。若有不舍如是律仪。当知余生亦得随转。非彼舍者。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一者决定發起受心。不同分心。二者若于有识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弃舍语言。三者总別毁犯四种他所胜法。四者若以增上品缠总別毁犯。随顺四种他所胜法。由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仪。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后应还受。如是论文与此经违。如何和会。解云彼论述于三乘教意。故有舍法犯戒有失。依三乘教發心菩萨心不全故。不坚固故。今此经者是一乘教。故无舍法犯而不失。依是發心与前返持。且止乘论。还释本文。尔时众中以下。第三总结受戒。即从坐起受持佛戒者。此一坐始起受戒。不起此坐入六入故。
其名以下第二明学。于中有二。別明。总明。別明之中即明六入。六入文中皆有二句。先明入位。后显学行。初中言修十戒满足入初住位者。是明入位。复从以下次显修行。言十信者。如大经言。菩萨有十种不坏信。何等为十。所谓于一切佛不坏信。于一切佛法不坏信。于一切圣僧不坏信。于一切菩萨不坏信。于一切善知识不坏信。于一切众生不坏信。于一切菩萨大愿不坏信。于一切菩萨行不坏信。于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不坏信。于教化一切众生成就菩萨巧妙方便不坏信。是为十种。言十进者。菩萨有十种精进。所谓净身业精进。恭敬供养诸佛不退转故。口业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人说无疲倦故。意业精进。巧方便入慈悲喜舍禅定解脱三昧。相续无退转故。直心精进。远离谄曲正直一切方便。究竟无退转故。深心精进。常趣胜趣积集无上智慧白法故。行不虗妄精进。摄取施戒忍多闻等及不放逸。乃至道场。不中息故。除伏一切魔怨精进。悉能除灭三毒烦恼邪见诸缠障葢故。满足慧光精进。有所施作悉善思惟。心不中悔。究竟众事故。无所染著精进。离心境界。身口意相非相。甚深法门故。具足成就法明精进。次第进入一切诸地。乃至现舍天寿。降神世间。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故。是为十种。十發趣者所谓十念。念佛法等进趣彼故。言十乘者所谓十慧。除障运出。慧为胜故。十金刚者所谓十禅。守境寂定不有坏故。十随喜者所谓十施。随喜受者得利益故。言十护者。所谓十种舍离魔业。以离魔业为护佛法故。此十十中。十念十愿出十地品。余八门出离世间品。欲具行者。于彼寻之。如是次第入行入向入地可知。无垢地中。言一切众生识始起一相住于缘者。麤相而言。识有三品。最麤末者所谓六识。其中品者名为末那。细品识者是本识。为诸识元故名始起。始识内有三细相。所谓业相转相现相。是三种相出起信论。今言始起一相者。正是业相。以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是初业相。故言一相。一相既动。必依因缘。为之故言住于缘也。此一相。即有二用。一清解之用。二昏迷之用。如大海水起波之时不失清性。是顺本清。识中解用当知亦尔。动时不失本觉之性。即是随染本觉之义。如经顺第一义谛起名善故。又水动时有浑浊用。识中迷用当知亦尔。如经背第一义谛起名惑故。此二为本故名生得。其所起者。皆作得依生得。或起三有心。于生得上更有迷用。不了所起三有心空。此三迷用犹在本识。故说此为作得住地。彼生得一。此作得三。是四为本起诸烦恼。如经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烦恼故。为始起四住地。此四住地。不了为用。而无麤细行相差別。总名无始无明住地。如经其四住前使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故。此四住地一心为本。二种生死以为其末。金刚心时。知其末终。未达其本一心道理。故言知此始起一相有终。而不知其始。前有法无法。乃至唯佛知始终故。此余诸文准之可得。
佛子我说以下第二总结六入。于中有四。一者总结六入无不入者。二者別结不起此坐入者。我本以下第三总结华严七处入者。今复以下第四还结此会入者。一部之经有三分内。第二正说竟在于前。
○集散品
此下第三流通分。在文有二。先明劝持流通。后示流通方法。初中亦二。一者劝持受教流通。二者现光重劝流通。第二中言始行贤者入九观定者。从第三果及无学来。始入大故。言七净者。瑜伽论云。云何名为七种清净。一戒清净。二心。三见。四度疑。五道非道知见。六行知见。七行断知见。此中道非道者。正见前行之道。邪见前行非道。如实了知行及行断者。四种行迹如实了知。何等为四。一苦迟通行。二若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于此了知最初中迹。一切应断超越义故。非由烦恼离系义故。如实了知。第二第三一分应断。如是了知。初全及二一分。应当断已。依乐速通。正勤修集。从此无间永尽诸漏故。今此文言十戒者是第一净也。心入定者第二净也。见道者第三净也。度疑者第四净也。正道者第五净也。行知见者第六净也。行断知见者第七净也。以此七净得入大乘。故言得入法也。
尔时以下第二流通方法。于中有四。一问。二答。三者叹悲。四者奉行。文相可知。
本业经疏卷下 释元晓撰
No. 705-A 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南职 北笃 宋克
集众品(第一)佛重游道场树下。放四十二光。集十首菩萨。从十林刹十精进佛所来及集一切诸天众等。
贤圣名字品(第二)说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名字。皆华梵双举。又说住前十心信念精进定慧戒回向护法舍愿。又说二十四愿偈。亦说十不可悔戒。
贤圣学观品(第三)谓十住名习种性。十行名性种性。十向名道种性。十地名圣种性。次等觉性。次妙觉性。又名六坚。又名六忍。又名六慧。又名六定。又名六观。又名六宝璎珞。一铜宝。二银宝。三金宝。四瑠璃宝。五摩尼宝。六水精宝。并说六位所修诸行(已上经上)。
释义品(第四)仍释前十信及四十二位之义。
佛母品(第五)答敬首菩萨问二谛义。并说小中大劫差別。
因果品(第六)明十波罗蜜。各有三缘。及说七财四摄四辨四依等为因。二种法身为果。
大众受学品(第七)佛复放光集众。嘱文殊及善财等七大菩萨。各领大众受学。因分別三种受戒。及受戒仪式。由受戒故。次第入于住行向地等妙觉中集散品(第八)三劝大众發菩提心。乃至再嘱须受菩萨戒已。方可为说此大法门。
右出于阅藏知津卷第三十二大乘律藏部内。上有佛说梵网经二卷。素革禅师评曰。此经本与华严同部。今性品单行故。南北二藏皆归于律(此经下曰)。此亦仍似华严部摄。智者大师依此判別图位次。今因始终申明十重戒法故。南北皆归律藏。
校注
目录新作 住上一有十字 随一作乐 原密一作厚察 住一作出 无习二字疑剩 习经作修 生一作至 二疑三 麤一作尘 亦疑睡 此一作比 何下一有如来二字 之经作界 人通仁下同 一无谛字 二疑三 有一作百 色下一有想色二字 亦下一有不字 果经作业 可一作所 一无故等四字 经无不生二字 经卷下 功一作行 二疑四 望疑圣 度经作授 增疑憎 到经作倒 无经作有 常经作上 万经作千 无疑有 照一作灭 示经作现 一无观字 起下一有照寂慧依何起六字 前上一有答字 遣一作违 后上一有然字 佛下一有佛字 一上疑脱第字 遣一作违 起灭【CB】,灭【卍续】,灭上一有起字 一无义字 一无义字 相心一作心相 一无学字 经上一有余字 为经作无 別疑列 插入一行 一无十字 一字疑剩 无下一有非无二字 信一作倍 其疑甚 进疑追 受上疑脱摄字 余疑饰 集一作夺 又下一有一字 于下疑脱前字 为下一有法字 而下疑脱无字 身经作色 品下一有类字 故上一有名字 切字疑剩 阿上一有游字 一上一有得字 量下一有界字 仰疑作 一无净字 一无眠字 其下一有一字 更经作便 意一作竟 此上一有谓即于三字 是下一有为字 为一作以 相下有中字 住经作地 使作更【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39 册 No. 705 璎珞本业经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12-04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