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关要事义

卷第一

姚秦者

即东晋安帝时后主姚秦以別余秦也拣非周后之嬴秦亦非西晋武帝时之乞伏秦亦非东晋穆帝时之符秦故言以別余秦也言嬴秦者因秦祖尧帝时加赐伯益赐姓嬴氏故称鸁秦 言乞伏秦号昙牟谶者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据金城苑川金城即陕西临洮府別号金城苑川即陕西凤翔府宝鸡县別号苑川自号西秦当晋武帝太元十二年名昙牟谶亦云昙摩谶亦云昙无谶此云法丰以道法丰盛故为名即中印土人也 言符秦者姓符名坚字永固自称大秦故曰符秦也

音寺继也

五明

一声明 声即教明即明了谓世间文章算数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声明

二因明 因即万法生起之因谓世间种种言论及图书印玺地水火风万法之因悉皆明达故曰因明也

三医方明 医方即医治之法也谓世间种种病患或癫癎蛊毒四大不调鬼神呪诅寒热诸病皆悉晓了其因通达对治故曰医方明也

四工巧明 工即工业巧即巧妙谓世间文词赞咏乃至营造城邑农田商贾种种音乐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业巧妙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工巧明

五内明 内即佛法内教也谓以持戒治破戒以禅定治散乱以智慧治愚痴乃至种种染净邪正生死涅槃对治之法皆悉明了通达故曰内明

音米无也

宗去声机缕乃织锦之具也虽锦丝万亿经纬由之提掇

辖平声孟子曰闲先圣之道也

音轰公侯卒为之薨

音鸡旅寓也寄也羇旅之臣幸若获宥宽之而未全放也

音鲁掠也生得曰虏斩首曰获

音征证也

音惟细也使微细言义不坠也

音池疾驱也车马曰驰走马谓之驰䇿马谓之驱

湍入声或然之辞

音鸡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敦喻

敦音墩厚也喻音于言语顺貌

赵政

为前秦符坚秘书郎时外国沙门僧伽䟦澄及昙摩难提入长安政请䟦澄出婆须蜜经梵本于是澄执梵文竺佛念译为晋言

弘始

即后秦弘始后秦姓姚名苌字景茂赤享羌人为前秦符坚龙骧将军以攻晋后为司马讨慕溶泓等军惧奔时渭北马牧等纠扇羌豪五万余人推苌为盟主晋太元十二年丙戌四月苌自陕西等路入长安即帝位改年建初国号大秦史以后秦別之晋太元十八年癸巳十二月苌卒子兴立改元皇初凡五年又改元弘始故曰后秦弘始

音若二十曰弱冠

通敏

通彻也音闵聪也即通彻聪敏也

诂训

诂音古诂训者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音由甚也

备贯

上音避具足也下音惯习也即具足贯习风俗

西河

山西省汾州府別号西河

音狭合也

音注明也

质断

质真入声考也证也断端去声决也即考证决断文义也

研核

上音延穷也究也下音劾考之使实也

音姤遇也即遇疾

八风

出佛地论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

五停心者修此五法烦恼止息心不动散發诸禅定定法持心入出安隐故名停心

一多贪众生不净观 谓多贪欲之人于男女身分互相染著须假作九想不净之观治之令其贪著之心不起故云多贪众生不净观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 谓多嗔恚之人于诸违情境辄生忿怒当用慈悲观治之爱念愍伤一切众生不于彼而起嗔心故云多嗔慈悲观

三散乱众生数息观 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故云多散众生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因缘观 谓愚痴不了之人当以因缘观治之因缘观者即观十二因缘也以其迷倒拨无因果执著断常二见故令观此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不断不常以破愚痴之心故云愚痴众生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念佛观 谓障重之人当用念佛观治之障有三种一昏沉暗塞障当想念应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于昏沉也二恶念思惟障当想念报身佛十力四无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当想念法身佛空寂无为治之故云多障众生念佛观

別相念

即身受心法释在十一支道中

总相念者

观身不净则受心法亦皆不净观受是苦则身心法亦皆是苦观心无常则身受法亦皆无常观法无我则身受心亦皆无我总于四境而修四观用破倒令无余也

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

一煖加行 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顶加行 顶者谓观行转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顶观曯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三忍加行 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 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

三乘

乘即运载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各以其法为乘运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 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曰声闻谓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故以此四谛为乘也 四谛者苦集灭道也

二缘觉乘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始观无明缘乃至老死此是观十二因缘生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此是观十二因缘灭观此因缘灭即悟非生非灭故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也 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萨乘 菩萨是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菩萨行六度行广化众生出离生死故以此六度为乘也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智

一一切智 谓于一切内法内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声闻缘觉之智也 内法内名者谓理内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葢佛教依理而说故名理内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诠法相及能诠名字葢外道等违理横计故名理外也

二道种智 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發起众生一切善种是名道种智即菩萨之智也

三一切种智 谓能以一切种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种是名一切种智即佛之智也

三谛

谛者谛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此三隔历即是次第三谛三一无碍即是圆融三谛 隔历者三谛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后中即別教三谛也圆融者举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圆教三谛也

一真谛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葢诸法本空众生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妄见若以空观荡之则谓实之情自忘情忘即能离于诸相若离则真空之理自然谛了故名真谛也

二俗谛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诸法虽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观照之则能谛了性具诸法历历宛然故名俗谛

三中谛 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诸法本来不离二边不即二边若以中观观之则能谛了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净洞彻圆融无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议故名中谛

四韦陀

摩蹬伽经云初人梵天造一韦陀次有僊人名曰净变一为四故名四韦陀梵语韦陀华言智论即婆罗门所作邪论也以世间之智造养生等书而有四种不同故名韦陀典其书不曾传至东土

一阿由 梵语阿由华言方命亦曰寿养生缮性之书也缮者治也

二殊夜 梵语殊夜无翻祭祀祈祷之书也

三婆磨 梵语婆磨无翻谓礼仪占卜兵法军陈之书也

四阿达婆 梵语阿达婆无翻谓异能技数禁呪医方之书也

音藐大水也

详悉

详者备也悉者尽也知也岂我备详尽知也

如意珠

亦名摩尼或云踰摩正云末尼大品云如摩尼宝若在六中随作一色以青物褁水色即青若黄赤白红缥 褁随作黄等色大品阿难问憍尸迦是摩尼宝为是天上宝为是阎浮提实释提桓因言是天上宝阎浮提人亦有是宝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论云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烧辅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华严云如意摩尼似如并列二名大庄严论有摩尼珠大如膝葢大论云如意珠状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观经指如意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

音御止也拒也

音灵犯也

音拍月体黑者谓之魄又魄者无明也无明尽则惑忘

音倪适理也即如理之意

九界

破结使比丘中广明

欲界六天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为欲忉利以风为欲夜摩以抱持为欲兜率以执手为欲化乐以视笑为欲他化但以视为欲也谓之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亦名最胜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四天王天

离人间地四万由旬每由旬四十里居须弥山腰七金山顶与日月齐有四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居须弥黄金埵主乾闼婆众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瑠璃埵主鸠槃茶众西方广目天王居须弥山白银埵主龙众北方多闻天王居须弥山水晶埵主夜叉众统御诸恶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护世四王并其眷属总名四天王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戒之力所感身长七十五丈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则是九百万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时五衰相现 一头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忉利天

离人间地八万由旬居须弥山顶名忉利天是梵语此翻三十三天谓须弥山顶上四方各有八天并列而住为之三十二并中间帝释天王共为三十三也大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王各帝释天三十二人为辅臣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两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力所感天身皆长百五十丈唯帝释身长三百丈由其过去徧修恭敬业故以人间百年为一昼夜寿一千岁计人间数则是三千六百万年中夭及五哀相现并如前说后诸天中亦皆准知 梵语憍尸迦又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夜摩天

离忉利天八万由旬离人间地十六万由旬于虗空中有地如云朗然安住为夜摩天此翻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花开合分其昼夜此是上品十善兼学坐禅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不邪婬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长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二千岁

兜率天

离夜摩天十六万由旬离人间三十二万由旬于虗空中有此如云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为兜率天此翻知足谓夜摩天极受欲界妙五欲乐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细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长三百丈以人间四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四千岁 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细住者六妙门四修观中一法也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于定心中以心眼谛观此身中微细出入息相故名兼得细住

化乐天

离兜率天三十二万由旬离人间六十四万由旬于虗空中有地如云超越下地能为变化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名化乐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间八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八千岁 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他化自在天

离化乐天六十四万由旬离人间一百二十八万由旬于虗空中有地如云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名他化自在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长四百五十丈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昼夜寿彼天一万六千岁

色无色界天

色界诸天具有色受想行识五阴无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识四阴

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婬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別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大佛顶经云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名梵众天寿二十小劫身半由旬

梵辅天

大佛顶经云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名梵辅天寿四十小劫身一由旬

大梵天

大佛顶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寿六十小劫身由旬半

少光天

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著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禅力夫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佛顶经所谓澄心不动寂湛生光也火灾不到寿一大劫身二由旬 从二禅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

无量光天

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徧成瑠璃者也寿四大劫身四由旬

光音天

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佛顶经所谓吸持圆光成就教体發化清净应用无尽者也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少净天

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著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寿命十六大劫身长十六由旬

无量净天

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

徧净天

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

福生天

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味不著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故他经中亦名为无云天也三灾俱不能到寿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

福爱天

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

广果天

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

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想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寿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

无烦天

此于第四禅舍念清净众同分中复有此五不还天乃三果圣人已断下四地染未断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无烦者乃杂修禅下品所感谓行人先入第四禅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满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寿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进永不退转也一遇佛字便出尘界成阿罗汉

无热天

二无热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寿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

善见天

三善见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善现天

四善现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

色究竟天

五色究竟天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一万六千由旬

空无边处天

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余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虗空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识无边处天

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无所有处天

不论欲界免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识境界为其处也寿六万大劫

非想非非想处天

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

东胜神洲

语梵弗于逮华言胜身以其身胜南洲故也又翻为初谓日初从此出也在须弥山东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从广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岁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南赡部洲

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阎浮提树提是洲名因树立称故名阎浮提在须弥山南其土南狭北广形如车箱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寿无定限劫初成时寿无量岁减劫极时不满十岁增劫极时八万余年今时人寿不满百岁仍多中夭故论果报不及东洲何况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胜诸天何况北洲一能断婬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也

西牛货洲

梵语瞿耶尼华言牛货谓彼多牛以牛为货故名牛货在须弥山西其土形如满月纵广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满月人身长六十肘寿五百岁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见思烦恼造三品恶虽不见佛而有阿罗汉往彼说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禅慧

北俱卢洲

梵语[郁-山+止]单越此翻胜处亦翻高上比余三洲地最高上福最胜故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不执我所不造十恶命终必生天上但以纯乐无苦不畏无常佛法所不能化故为八难之一

闲入声车轴头铁也左传巾车脂辖

音逐车持轮者即毂也

下下等九品思惑

谓三界九地思惑每地各分九品合为八十一品下下九品者即最后第九品断此下下第九品惑尽永不退故

随顺有为无为

一有余涅槃谓见思烦恼已断尚余现受色身未灭是名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谓见思二惑与所受五众之身俱得灭尽无有遗余是名无余涅槃

第二卷

音纸磨石也周道如砥颂周文王之德公平如砥也故言有道砥直谓有道平直也

音雷瘦也

五钝使

一贪欲使 贪即引取无厌也谓诸众生贪著世间色欲财宝恣纵心情而无厌足由此贪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

二嗔恚使 嗔即忿怒谓诸众生于违情境上起诸嗔恚恼乱自他由此嗔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三无明使 无明即迷惑不了乃痴惑也谓诸众生以迷心缘境于一切法不能明了由此痴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

四慢使 慢即自恃轻他也谓诸众生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有才轻蔑于他由此慢心之所驱役流转三界

五疑使 疑即犹豫不决也谓诸众生迷心乖理不能通达法相由此疑惑之所驱役流转三界故名为使

五利使

一身见使 身见者谓诸众生于名色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妄计为身也由此身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二边见使 边见者谓诸众生于前之身见或执为断或执为常各执一边也由此边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三邪见使 邪见者谓诸众生邪心取理拨无因果断灭一切善根也由此邪见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拨者绝也

四见取使 见取者谓诸众生于诸见之中随执一见于非真胜法中谬计涅槃生心取著于邪见中执为正见也由此见取驱役心神流转不息

五戒取使 戒取者谓诸外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如牛狗鷄等邪戒及投[厂@火]拔发五热炙身断绝饮食以为真戒取以进行也乃至虽受佛戒志求生天作轮王等皆属戒取所摄由此戒取驱役必神流转不息故名为使 俱舍问云下三谛何意无身边二见答身边二见唯于苦果处执身为我名为身见执身断常名为边见三谛非身故无二见问戒取之人何故迷苦道二谛耶答戒体是苦取以为净故述苦谛邪戒非道取以为道故迷道谛问何以戒取集灭处无答戒取有二一非因计因迷苦果起二非道计道迷道起故集灭无也集灭离三见者身边二见及戒取身是苦本见苦谛时已断边见依身故亦随断集谛不计道非道为道灭谛又非修行之位故皆无戒取可断也

音渎单也孤也老而无子曰独无夫无子故曰单独

音四候也察也即伺候察访

婬戒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乃至尘不可出婬为生死根本反之则不续矣圆觉云一切众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诸欲助發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纵有禅定乃至魔女魔不断婬而修禅定魔定顺惑易得成就功深者为上品功浅者为中下虽不断欲而修定修福随福优劣故成三品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辩邪正各各自谓成无上道犯四禁罪堕在地狱今以修禅之功且落魔鬼等道若约未来轮转则应备历三涂

音员墻也卑曰垣高曰墉

音折编木为之又音讪篱也

音半系足曰绊系首曰覊

杻械

上音丑手械也下音解乃器仗之总名也

罗去声巡也遮也

答平声

音婪

鸜鹆

上音渠下音育此言八哥鲁昭公二十五年春鸜鹆来巢里儿剔其舌端教以语言甚慧

音亦橛也樴也

音枯剖也

音胡

音谔

音陀水虫类鱼有足长丈余甲如铠皮坚厚可冐鼓

音胃深明通达

孙入声

西上声迁移也

音米

水去声以物遗人曰税

箝上声少也岁歉也

盗戒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乃至生死相续不与取起心即犯故云其心不偷禅智现前贪盗不除纵止婬杀亦落邪道精灵妖魅及诸邪人皆能惑乱令众归附不惜衣食尽命供给若不修禅直入地狱精灵妖魅岂越尘劳

而属五家

一水二火三盗贼四恶儿五官家也

第三卷

音饫血雍病也

音黡青黑色

音闵灭也尽也

三种色

一可见有对色 可见有对色者即一切色尘也谓世间之色眼则可见有对于眼故也

二不可见有对色 不可见有对色者即五根四尘也谓眼识不可见而能对色耳识不可见而能对声鼻识不可见而能对香舌识不可见而能对味身识不可见而能对触皆言胜义根也

三不可见无对色 不可见无对色者即无表色也谓意识缘于过去所见之境名为落谢五尘虽于意识分別明了皆不可见亦无表对故也

音释虫行毒

咸去声坠堕也

曹入声穿孔也

音杭械也械夹足及颈皆曰桁

强去声设罟于道以掩鸟兽也

与弶同

般入声發也

龙子

梵语那伽此云龙骂意经云是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多嗔恚三轻伤人四自贡高海龙王经云龙王白佛言我从劫初止住大海从拘楼秦佛时大海中妻子甚少今者龙王眷属繁多佛告龙王其于佛法出家者违犯戒行不舍破戒者多生龙中直见不堕地狱拘楼秦佛九十八亿拘那含牟尼佛八十亿迦叶佛六十亿于我世中九百九十亿已有生者以是之故在大海中妻子眷属不可称计

阿修罗

秦言不饮酒有大势力常与天共鬬旧翻无端正谓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又名阿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论皆譌也

犍闼婆

此云香阴亦云凌空之神不啖酒肉惟香资阴天帝乐神也前生亦少嗔恚常好布施今作此神

夜叉

此云勇健又云暴恶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地行二虗空三天夜叉亦多嗔狼戾好嗜酒肉而行布施堕地行夜叉若人刚愎强梁而行布施车马代步堕空行夜叉若人妬心好诤而能以好房舍卧具衣服饮食布施故生飞行夜叉中义翻疾行其行速疾一念能百千由旬有光迅速如流世人谓之流星口中出烟世人谓之[竺-二+帚]

音吉土墼未烧塼坯也

杀戒

楞严经云又诸世界六道众生乃至尘不可出等相杀相偿结讐连祸苟或止之故不相续带杀修禅报为神道功深福厚为大力鬼即五岳四渎系祠祀者功浅福劣列在中下八部所管及大海边罗刹国类因修定故皆有业通迅疾无碍不断杀故受此鬼趣为天驱役若不修禅及不修福但行杀害直入地狱无此差降鬼神多杀不免苦轮杀生食肉是众生冤如何不断得菩提路无有是处 五岳者众山之宗高而尊也霍山即天柱山为衡山衡山南岳也东岳泰山在究州西岳华山在弘农 河南省河南府陕州別号弘农 北岳恒山在定州中岳嵩山在颕州 四渎者江河淮济为四渎也江水出岷山河水出积石山自乾位来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淮水出河南汝宁府信阳县至直𨽻淮安府安东县入海济水出常山

音民山名岷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

辩才

名四无碍智谓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明了通达无滞故名四无碍智以其辩说融通亦名四无碍辩才

一义无碍智 谓菩萨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名义无碍智

二法无碍智 谓菩萨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別无滞故名法无碍智

三辞无碍智 谓菩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辩说无碍故名辞无碍智

四乐无碍智 谓菩萨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名乐说无碍智

音例勉力也

人阴五阴者

色受想行识也法界次第云次名色而辩五蕴者以迷惑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仁王经云色名色蕴心名四蕴通称蕴者以积聚为义隐覆出世真明性慧而增长生死积聚不绝故名为五蕴至汉以来翻经为阴阴者葢覆义吾人心之异名也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能受无量生死也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之为色谓眼耳五根和合积聚而成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之为受受有六种从六尘相触而有意根为内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受于一根中有违有顺不违不顺受于顺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不违不顺生不苦不乐受

三想阴 能所领之缘相应名之为想想有六种意识与六尘取领相应之相和合积聚而成六想也如意识著色想色与著声想声等

四行阴 行者迁流造作之义造作之心能趋于果名之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六为思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

五识阴 了別所缘之境名为识眼耳六识于识诸尘境了了分別和合积聚故生从识结灭从色除生者生相无明灭者灭相无明金刚后心成佛方断菩萨利生由此未断从识结者由识而想而行而识也如人穿衣自内而外如人解衣自外而内也三昧经云五阴本无所有随处所著即为阴成败如幻一切无知知是者计无所有矣

人入六入者

内六根外六尘根尘相偶识入其中名入入以涉入为义以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于根尘则为能入根境俱为识之所入又有二义一根境互相涉入二根境俱为识之所入以是诸经名十二入便于初学故楞严经云以根为入者葢根有胜义根亲能生识又根能受境故偏名入又云六为贼媒自劫家宝法界次第云以二根六尘分内外亲疎二皆名入谓内六入名根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入根以能生为义眼耳鼻舌身意并有能生识之功故通名为根外六入名尘者此之六法疎故属外为识所游涉故名为入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尘又云青黄赤白方圆长短烟云尘雾等名色入鼓瑟悲喜风雨等名声入香花叶果等名香入酸甜苦辛为味入冷煖轻重粗细澁滑为触入受想觉观贪恚痴生死老病正身正命为法入三昧经云入犹空野以所受乐谓云为入其入虗空无积处若知本来身净计无所入矣

人界十八界者

界即界分谓众生心色俱迷故开色为十界开心为八界令其观此色心二法皆从虗妄因缘而生起惑造业轮转生死若达妄源无有实体绝名离相不为惑染所迷也 开色为十界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属于色故开为十也 开心为八界者谓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法尘者属于心故开之为八也

一眼界 谓能见之根名为眼界

二耳界 谓能闻之根名为耳界

三鼻界 谓能嗅之根名为鼻界

四舌界 谓能尝味之根名为舌界

五身界 谓能觉触之根名为身界

六意界 谓能觉知之根名为意界

七色界 谓眼所见一切色境名为色界

八声界 谓耳所闻一切音声名为声界

九香界 谓鼻所嗅一切香气名为香界

十味界 谓舌所尝一切诸味名为味界

十一触界 触即触著谓身所觉冷煖细滑等触名为触界

十二法界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十三眼识界 谓识依眼根而能见色名为眼识界

十四耳识界 谓识依耳根能闻诸声名为耳识界

十五鼻识界 谓识依鼻根能嗅诸香名鼻识界

十六舌识界 谓识依舌根能尝诸味名舌识界

十七身识界 谓识依身根能觉诸触名身识界

十八意识界 谓识依意根而能了別一切法相名意识界谓五阴六入十八界皆是凡愚之法故云人法也

十一支道

一支道者 谓身念处依身始观是名身念处如净眼人于一门仓观见诸谷胡麻米豆 如是比丘观此身中从顶至足皆是不净观此身中但有发毛爪齿乃至骨髓如是忆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观三根集业贪根集业恚根集业痴根集业若贪作业贪共贪绪贪集贪因贪缘身口意是非圣业是有漏业是集非灭嗔恚愚痴亦如是若成就此业父母具足有漏心向阴欲受生彼阴灭处母胎初生识有色共彼识四大所造色谓色由意生受想思触谓名如是色共生共起彼不从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来不从父母出不从业出亦非余处出因众缘和合因集因业因业父母出如春后月无有云雾日中时有人持火珠以乾牛粪坌上便有火生有光出如是观火不从东方乃至不从牛粪中出如是众缘和合火生光出比丘如是观名色不从东方乃至不从业出众缘和合因集因业因业父母生便有名色七日时是胎始膜后七日如云复七日初肉复七日始坚乃至四十九日身支节具足若母怀妊或九月十月爱护重身己便生子母以血养 圣教以母乳为血也 复便能食能食已诸根增长诸根增长如是渐渐发白面皱多诸苦患死命迫促以如是方便知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离法灭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如是慧者正观不放逸勤念正知若依贪妄想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如是思惟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假名为人眼耳鼻舌身意非人离眼耳鼻舌身意亦非人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为人如舍有梁椽墙壁非舍离梁椽墙壁亦非舍若如是法正生正成就正出假名为舍比丘缘木缘竹缘绳索缘泥围绕虗空假名为舍比丘如是缘骨缘筋缘血肉缘皮肤围绕虗空假名为我人以如是方便知此法无常有为缘生尽法变法离法灭法我所非我有我非我所有我我所皆无有我如是正慧见如是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依贪妄想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如实念忆念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是名身念处一支向涅槃道 复次比丘如是思惟缘有眼假名为我无眼亦不假名为我眼非我离眼若是我眼应当有异以眼非我故眼无有异若无眼亦不假名为我以眼非我离眼亦非我以是故缘眼假名为我无眼亦不假名为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如世尊说眼为我者此事不然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如是慧者正观不放逸勤念正智若依贪妄断己内心正住正止独处定此念多修习得须陀洹道乃至何罗汉果是名一支向涅槃道 即前文自言念在身正忆念也

二支道者定慧二支道也何谓定 烦恼未断者欲染断正断寂静嗔恚愚痴烦恼障碍覆葢诸缚恶行灭正灭寂静如秋时多起尘土云雾即时雨堕灭尘土云雾正灭寂静定亦如是 何谓慧 如实人若智分別色如实分別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明眼人上高山顶若观东方如实分別南西北方如实分別如是慧分別色受想行识是名慧是名二支向涅槃道

三支道者 三三昧三解脱门已释本文故不重出

四支道者

一身念处 头等六分四大五根假合故名为身是中观身智慧为念明见内身五种不净破净颠倒即是处也 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二住处不净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中住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如臭秽不从华间生不因瞻卜有又不出宝山是也 三自体不净谓观此身以四大不净所成犹如世间饮食不可久停终成不净设以四大海水倾洗此身终无香洁大智度论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是也 四外相不净谓观此身现见外相皆是不净九孔常流种种秽恶如眼出眵泪耳出结矃鼻出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如破皮囊满盛不净大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也 五究竟不净谓观此身非唯现在不净审实思惟至于死后捐弃塜间烂坏臭秽尤极不净大智度论云审谛此身必归于死处是也观外身内外身亦如是是为身念处

二受念处

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从六受生三受名之为受是中观智慧名之为念明达三受皆苦破乐颠倒即是处是为受念处

三心念处

六识能识诸尘分別攀缘谓之为心是中观内心智慧名之为念了知心从缘生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破常颠倒即是处也是名心念处也

四法念处

想行二阴及三无为法名之为法是中观法智慧名之为念通达一切法我我所毕竟不可得故无我破我颠倒即是处也若声闻经中明四念处但说破四倒为念处若摩诃衍中明念处即说破八倒为念处故大品经云若能深观四念处是为坐道场

四正断

一断断 谓起恶不善法断已复生更须精进摄受令不生起断而又断是名断断

二律仪断 谓坚持戒律慎守威仪断一切恶是名律仪断

三随护断 谓于无漏真实三昧相中随顺守护不令退没是名随护断

四修断 谓已起善法增益修习令其生长诸不善法自然断除是名修断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故名为欲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皆得是为欲如意足 庄严彼法者谓修希即心令四念处身受心法之观成就也

二念如意足 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故名念谓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是为念如意足

三精进如意足 精进者无杂曰精无间曰进谓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是为精进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思惟者思惟彼理心不驰散也谓凡所修习若能思惟所愿皆得是为思惟如意足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者慈悲喜舍也通名无量者谓菩萨利他之心广大也所缘众生既无量而能缘之心亦无量也

一慈无量心 慈名爱念即与乐之心也谓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故名慈无量心

二悲无量 悲名愍伤即拔苦之心也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受种种苦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故名悲无量心

三喜无量心 谓菩萨庆他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欣庆无量故名喜无量心

四舍无量心 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四禅定

初禅天即色界离生喜乐地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二禅天即色界定生喜乐地也 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淡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三禅天即色界离喜妙乐地也 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徧满身中也

四禅天即色界舍心清净地也 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四空定

一空无边处定即无色界第一天也 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加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虗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二识无边处定即无色界第二天也 谓此天厌空无边处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三无所有处定即无色界第三天也 谓此天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定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四非非想处定即无色界第四天也 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碍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四向道者

谓向苦道难行向苦道速行向乐道难行向乐道速行也

何谓向苦道难行 如比丘性多贪欲嗔恚愚痴故数受忧苦以圣五根钝行故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苦道难行

何谓向苦道速行 如比丘性多贪欲嗔恚愚痴行道防欲染嗔恚愚痴爱忧苦以圣五根利行速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苦道速行

何谓向乐道难行 如比丘性少欲染嗔恚愚痴 欲染嗔恚愚痴少故不数受忧苦以圣五根钝行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乐道难行

何谓向乐道速行 如比丘性少贪欲嗔恚愚痴行道缘欲少故不数受忧苦以圣五根最利行速证无间定尽诸有漏是名向乐道速行

四谛者

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须借教诠理今明教理不虗故云审实也若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后果今悉先果而后因者教门引物为便故皆先果而后因也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今明三苦有別有通別者三苦即別对三受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乐受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也不苦不乐受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若三受之心若別若通无非是苦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苦谛也

二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集有三种业摄一切业一不善业即十不善也二善业即十善也三不动业即十二禅门也烦恼者二种烦恼摄一切烦恼一属爱烦恼二属见烦恼是二烦恼出一切三毒五葢十使九十八烦恼等若此烦恼与前业合则未来定能招聚三界生死苦果即是集谛也

三灭谛 灭以灭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若發见思无漏真明具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也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真灭度也灭理不虗故名为灭谛也

四道谛 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道者实能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脱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复次正道者谓见谛八忍八智十六心思惟九无碍九解脱十八心真无漏慧名为正道其余方便对治诸禅三昧及三十七品三解脱等皆是助道二道相扶能通至涅槃审实不虗即名道谛也

四断者

一戒断 如比丘眼见色不应取想不分別令發眼根常自摄行莫依希望世忧恶不善法慎护眼根戒耳鼻舌身亦尔意意知法不取分別令起意根常自摄行莫依希望世忧恶不善法慎护意根戒是名戒断

二微护断 如比丘取善相生微护若膖胀若青瘀若赤黑若烂坏若离散如是观善相生微护是名微护断

三修断 如比丘修念正觉依离欲依无染依灭爱择法精进喜除定正觉修舍正觉依离欲依无染依灭爱是名修断

四智缘断 如比丘或在树下或露处如是思惟身不善恶行报今世后世堪忍断身恶行修身善行口意亦尔是名智缘断偈曰 戒护缘修断 自性如来说 比丘行是法 尽一切苦际 是名四断智

五支道者五根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發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根 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 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

二精进根 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䇿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根 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根 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根 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五力

止观辅行问云同于根何须更立答善根虽生恶犹未破更须修习令根增长根成恶破复名为力

一信力 谓信正道及助道法若信根增长则能遮诸烦恼不为偏小诸疑所动故名信力

二精进力 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三念力 谓念正道及助道法若念根增长则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是为念力

四定力 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發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事理禅定者事即色界无色界禅定也理即声闻等依理修习所發禅定是也

五慧力 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若慧根增长则能除一切邪妄之执破一切偏小之慧故名慧力

何谓五解脱处

一若世尊为比丘说法若师说若慧净行者说若随顺如来说若师若梵净行者说已受法受义受法受义已生悦生喜生悦生喜已受乐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初解脱也

二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如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通利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者得解脱诸漏未尽者得漏尽是名第二解脱也

三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广为他说如比丘随彼所闻法通利广为他说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三解脱也

四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梵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非先所闻法通利广为他分別时先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別随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別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四解脱也

五解脱处者 非世尊非师非慧净行者说时非先所闻法广读诵通利时非先所闻法通利广为他分別时非先所闻法通利自心分別时善取定相善思惟善解时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不放逸勤念正智寂静行心未解脱得解脱诸漏未尽得漏尽是名第五解脱处也

何谓五出界

一谓比丘念欲时心不向欲不清不住不解念出欲心出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欲出解起缘欲生有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欲界

二念嗔恚时心不向嗔恚不清不住不解念不嗔恚心不恚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嗔恚出解起缘嗔恚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嗔恚界

三念害谓比丘念害时心不向害不清不住不解念不害不害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害出解起缘害生有漏燋热彼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害界

四谓比丘念色时心不向色不清不住不解念无色无色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色出解起缘色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色界

五谓比丘念自身时心不向自身不清不住不解念自身灭灭自身心向清住解心善至善调善修心若于自身出解起缘自身生有漏燋热出解离不受是痛是名出自身界名为五出界

何谓五观定

一如世尊说法入定观世尊有此入定观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观身从顶至足乃至薄皮皆是不净是名入初定观

二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但观人骨此身中有骨齿爪是名第二入定观

三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但观人识识住此世住他世识未断不离二世是名第三入定观

四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复观人识识不住此世住他世识断离此世未离他世是名第四入定观

五或有沙门婆罗门勤精进勇猛正思惟多学行心如法思惟入定入定已不观皮血肉骨复观人识识不住此世不住他世识善断离二世是名第五入定观

何谓五起解脱法

如比丘观身不净想观食不净想观诸行无常想观世不乐想观身死想如是五法亲近多修学能得解脱是名五解脱法

六支道者六念法也

一念佛 谓念佛具足十号○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 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趋涅槃是名念佛

二念法 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去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趋涅槃是名念法

三念僧 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趋涅槃是名念僧

四念戒 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趋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 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恡惜持用布施既布施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趋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 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趋天道是名念天

六出界者

第一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慈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为嗔恚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慈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善进若嗔恚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嗔恚心善慈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二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比丘我悲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为害心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悲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善进若为害所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为害心善悲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三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喜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为不乐心所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作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喜解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善进若不乐所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不乐心善喜解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四 我舍解心我故为爱恚所覆亦如是

第五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无想定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识善进我故有念想识彼慎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无想定心亲近多修学作乘作物谨慎善进若有念想识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一切想若无想定心若多修学无量

第六 如比丘向彼比丘如是说我灭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彼比丘责此比丘比丘莫作如是说莫谤世尊谤世尊不善世尊不如是说比丘此非希望处若灭我及我所故有疑惑箭覆心者无有是处世尊说比丘出疑惑箭若断我慢若多修学无量是名六出界

云何六明分法

一无常明分法 或在树下或露处作是思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五受阴观无常行如世尊说有为法三相生住灭如是思惟生住灭调心修令柔輭柔輭思惟色受想行识无常想亲近多修学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无常想明分法

二无常苦想明分法 或在树下或露处如是思惟色无常若无常则是苦受想行识亦如是若是五受阴观苦行如世尊说若色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若受想行识生住即是生苦有病有老死及种种诸苦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为无常想亲近多修学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无常苦明分法

三苦无我明分法 或树下露处如是思惟色无常即是苦苦苦即无我受想行识无常亦如是若于此想五受阴观无我行如说色无我色若是我色不应受苦患色应得自在如是有如是非有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是调心修令柔輭柔輭思惟色受想行识无我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苦无我想亲近多修学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苦无我明分法

四食不净想明分法 食有四种谓抟食触食思食识食受抟食时如食子肉观不净想触思识食有解体想思惟依离欲染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食不净想亲近多修学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食不净想明分法

五一切世间不乐想明分法 谓于一切世间厌离不乐地狱世畜生世饿鬼世人世天世众生世厌离不乐断离不受如世行人若想忆想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亲近多修学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明分法

六死想明分法 或树下露处如是思惟我是死法有死过患若余众生亦有死法有死过患若地狱畜生饿鬼天人及一切众生往来生死得名众生者皆有死法有死过患如是思惟阴舍身忆念死思惟死知死解死觉死如是行人若想忆想是名死想亲近多修学生明得明得明分能令明广大是谓死想明分法

何谓六悦因法

如比丘悦已生喜已得身得身已除身除身已受乐受乐已心定心定已如实知见是名六悦因法

何谓六无喜正觉

念正觉乃至舍正觉是名六无喜正觉

七支道者七觉分也

觉即觉了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分即支分谓此七种法各有支派分齐不相杂乱故名七觉分亦名七觉支择进喜三觉分属慧除舍定三觉分属定念觉分兼属定慧故摩诃止观云修此七觉即得入道是也

一择法觉分 择即拣择谓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別真偽而不谬取虗偽之法故名择法觉分

二精进觉分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不行无益苦行而于真正法中常能用心专一无有间歇故名精进觉分

三喜觉分 喜即懽喜谓心契悟真法得懽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觉分

四除觉分 除即断除谓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去虗偽之法增长真正善根故名除觉分

五舍觉分 舍即舍离谓舍离所见念著之境善能觉了虗偽不实永不追忆故名舍觉分

六定觉分 定即禅定谓發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是名定觉分

七念觉分 念即思念谓修诸道法之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若心昏沉之时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观察诸法令不昏沉若心浮动之时当念用除觉分除身口之过非用舍觉分舍于观智用定觉分入正禅定摄其散心令不浮动是名念觉分

何谓七想

一不净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別不净想令欲心退没不展当渐渐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背舍离厌已正住是名不净想

二如食不净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心知分別食不净想于抟食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食不净想

三一切世间不乐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別一切世间不乐想世间种种想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如是心知分別一切世间不乐想令世间种种想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一切世间不乐想

四死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作是说心知分別死想倚恃命根而自贡高以命根定堪忍常住心贪著命根如是尽断无余是名死想

五无常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心知分別无常想于利养名誉恭敬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如筋如鸟羽如头罗草投于火中燋卷不展后便消尽如是心知分別无常想于利养名誉恭敬心退没不进渐当除尽背舍厌离已正住是名无常想

六无常苦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至甘露以何因缘作是说如是心知分別无常苦想于懈怠窳墯不信放逸不懃不观等生恐怖大畏切逼想如临死举力观无常想是名无常苦想

七苦无我想 亲近多修学多修学已得大果报得大功德得大甘露以何因缘故作是说如是心分別苦无我想于诸有识身及诸外物计我我所生憍慢等俱离寂静正解脱是名苦无我想

何谓七定因缘法

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是为七定因缘法

八支道者八正道也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

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 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

二正思惟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虗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 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

五正命 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

六正精进 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 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

八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背舍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發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別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徧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虗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虗空处定故云虗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虗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虗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纯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小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嗔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嗔恚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肨胀时悉见一切肨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 好丑知见如初胜处中释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 余如前释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肨胀时悉见一切肨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好丑胜知胜见如前葢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余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 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 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 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 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九支道者即九次第定也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別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二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三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四禅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五虗空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虗空处定心与虗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入无边虗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六识处次第定 谓人修禅定既得虗空处定心缘虗空虗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虗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虗空处○过一切无边虗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虗空处也 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 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虗空处也 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三世心识○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 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 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

九想观

如前杀戒中明

十支道者即十想也

前三想为断见谛惑说中四想为断思惟惑说后三想为修无漏道者说是以坏法之人修此十想能断三界结使证无漏之圣果也

一无常想 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智慧相应想名无常想一切有为法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是二皆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想 观一切有为法苦智慧相应想名苦想若有为法无常者即是苦常为三苦八苦之所迁逼故名苦也

三无我想 观一切法等无我智慧相应想名无我想若有为法悉是苦者即无我以无自在故亦以苦从缘生无有自性无自性中我不可得

四食不净想 观诸饮食皆从不净因缘故有如肉从精血水道中生酥酪等亦皆随事观之悉是不净也

五世间不可乐想 观一切世间不可乐智慧相应想名为世间不可乐想有二种世间一者众生二者国土有过恶不可乐也

六死想 观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死想若一期果报常为二种死之所逐者则出息不保入息也

七不净想 观自他身不净智慧相应想名为不净想若观此身内有三十六物外则九孔恶露常流从生至终无一净也

八断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断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无烦恼者当断结使证涅槃也

九离想 观涅槃离生死智慧相应想名为离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离生死者当离生死证涅槃也

十尽想 观涅槃结使及生死尽智慧相应想名为尽想行者思惟若涅槃清净结使及生死永尽结使及生死业尽即证涅槃也

十直者

谓正见正觉正语正业正命正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是名十直

十一切入亦名十徧处定

智度论云八背舍为初门八胜处为中行徧一切处为成就谓二种观具足禅体始得成就此定谓徧一切处者从所观境徧满得名也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徧一切处定前四谓于定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青色使徧一切处皆青余三定亦尔后六谓于中还取八背舍八胜处中所见地色使一切处无不周徧余五定亦尔 十一切者以一想上下纵广无二无量何谓地谓地界地大是名为地何谓一切若尽无余方便是名一切何谓一若独非余界如人入地一切入是为一何谓观心不分散不相离一向地想何谓上下纵广上谓虗空下谓地纵广谓四方如人若上下纵广皆思惟地知解受地是名上下纵广何谓无二无量上无二下无二纵广无二上无量下无量纵广无量无二唯有地想无量无边阿僧祇无边无际于无异想是名无二无量余准知

十一支道者十一解脱入也

第一 如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有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一解脱

第二 如比丘灭觉观内正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成就二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觉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下五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二解脱

第三 如行人离喜舍行念智正智身受乐如诸圣人解舍念乐行成就三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烦恼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三解脱

第四 如行人断苦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第四禅行如是思惟此定正觉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四解脱

第五 如行人慈解心徧四维上下一切慈解心广大尊胜无二无量无怨无恚如是思惟此慈解心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五解脱

第六 谓行人悲解心徧四维上下一切悲解心广大尊胜无二无量无怨无恚如是思惟此悲解心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六解脱

第七 喜心

第八 舍心并同前不异

第九 谓行人离一切色想灭嗔恚想不思惟若干想何谓若干想若诸众生诸物诸境界诸清净诸烦恼是名若干想成就无边空处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九解脱

第十 谓行人离一切空处成就无边识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十解脱

第十一 谓行人离一切识处成就无所有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学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名第十一解脱

第十二 谓行人离一切无所有处成就非非想处行如是思惟入此定正学正生若一切正觉正生已尽知是无常灭法如实知见断一切诸漏心得解脱虽未断诸漏以法欲法乐故断五下分结于彼化生而般涅槃不还此世是为第十二解脱也如人求一宝藏得十一宝藏如是求一解脱入得十一解脱入如长者舍有十一门为火所烧猛𦦨炽盛长者长者子意欲出时于诸门中自在得出行者亦如是于十一法门中所欲出处随意得出应求一解脱得十一解脱故名十一解脱也于十一支道中随修一法便得道果非谓全修诸法而得解脱故云从一支道乃至十一支道也

音允殁也

大妄语戒

楞严经云如是世界六道众生乃至三摩提不得清净等三摩提亦曰三摩底此云等持即方便随缘止止于俗谛三摩提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亦翻等持者谓离沉掉曰等心住一境性曰持大妄语者自谓已得上人法贪其世间尊胜名利也内贪名利欲他重则成爱魔内起邪见己均圣则成见魔未得谓得得谓得道指理言也证谓证果指位言也须陀洹果等阿罗汉道辟支佛乘盖小乘理至阿罗汉而极故言道也虗妄称尊求彼礼忏希供养故也人于果人前忏悔必盛陈供养故是一颠迦此翻极恶又名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即无信阐提断灭善根如贝多罗树以刀断则不复活喻大妄语永绝善根沉三苦海即三涂也

第四卷

五盖心

盖即盖覆之义谓诸众生由此贪等五惑盖覆心识而于正道不能明了沉滞三界不能出离也

一贪欲盖 贪欲者引取无厌曰贪希须乐慕为欲谓诸众生贪爱世间男女色声香味触法及财宝等物无有厌足以此贪欲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

二嗔恚盖 嗔恚者即忿怒之心也谓诸众生或于违情境上或追忆他人恼我及恼我亲而生忿怒以此嗔恚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滞三界不得出离故名盖也

三睡眠盖 睡眠者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五情者即眼耳鼻舌身五根也 谓诸众生以此睡眠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四掉悔盖 掉悔者掉动也身无故游行为掉已思惟心中忧恼为悔谓诸众生以此掉悔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五疑盖 疑者犹豫不决之义即疑惑也谓诸众生无明暗钝不別真偽犹豫之心常不决断以此疑惑盖覆心识禅定善法不能發生沉滞三界无有出期故名盖也

舍卫国中妙五欲

止观云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

一色欲 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色欲

二声欲 谓丝竹环珮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声欲

三香欲 谓男女身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香欲

四味欲 谓种种饮食肴饍等美味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故名味欲

五触欲 谓男女身分柔輭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是名触欲

音药鎻钥开鎻之具

扪摸

上音门抚持也即捉持也下音莫摸𢱢也即摸𢱢女人也

音匿沉没

音聂指捻

音彼股骨也

与稭同音戞禾稾去其皮故名草秸

音医绞也自经死也

同𫜪音咬啮也

指印

按根本杂事佛听比丘畜印以为记騐但不听著指环及宝庄饰许用𨱎石赤铜白铜牙角五种物作又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刻作骨鎻像或作髑髅形欲令见时生厌离故凡律中言手印指印皆如此

音诸木根入土曰根土上曰株

音闪

沃壤

上音屋泉之从上溜下者为沃泉下音攘柔土无块曰壤壤赤土以万物自生即不假溉灌万物自生故称沃壤土也

崇树

崇者尊也树者扶树植也所谓尊敬植种福善

音无谤也以无为有也

第五卷

音低牡羊三岁曰羝性善抵触

柔顺忍

谓文殊与彼说法忏悔心得柔輭顺忍者谓于理于事悉能随顺谛审忍可而无违逆也

宾咤罗地狱

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苦痛

得无生忍

无生忍者谓了达诸法本来无生亦无有灭谛审忍可而妄念不起也

十二分教亦名十二分经

一修多罗 华言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贯穿所说义理令无散失摄持所化物机使无颠坠即经中长行也故云契经

二祇夜 华言应颂又云重颂谓长行之文重宣其义

三伽陀 华言讽颂谓不颂长行直说偈句

四尼陀罗 华言因缘如经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如律中有人犯是事故制是戒如来所说一切根本缘起之事皆名因缘如法华经中化城喻品说宿世因缘等是也

五伊帝目多 华言本事谓说诸菩萨弟子因地所行之事如法华经中本事品云药王菩萨于日月净明德佛所得法欢喜即然身臂以为供养修诸苦行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阇多伽 华言本生谓说佛菩萨本地受生之事伽涅槃经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罴麞兔龙及作金翅鸟粟散王转轮圣王之类是也

七阿浮达磨 华言未曾有亦云希有谓如佛初生时即行七步足迹之处皆有莲花放大光明徧照十方世界而發是言我是度一切众生生老病死者地大震动天雨众花树出音声作天妓乐如是等无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婆陀 具云阿波陀那华言譬喻谓如来说法为钝根者假譬喻以晓示之令其开解如法华经中火宅药草等喻是也

九优婆提舍 华言论议谓诸经中问答辩论诸法之事如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智积菩萨与文殊师判论说妙法等是也○梵语提婆达多华言天热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十优陀那 华言自说谓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楞严会上说五十种魔事不待阿难请问○五十种魔者谓色受想行识五阴各有十种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 又如弥陀经无有缘起自告舍利弗等是也

十一毗佛略 华言方广方者法也广者大也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犹如虗空也

十二和伽罗 华言授记谓如来为诸菩萨辟支声闻授作佛记等○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

同羇音鸡

音牌俳优杂戏

音生乐器

竿

音干

蒲交切音庖瓠也长而瘦上曰瓠短颈大腹曰瓠

宗入声口缩小而吹声也

音详

音雄兽似豕山居冬蛰好举木引气谓之熊

音皮似熊而长头似马有髦高脚猛憨力能拔木

跳踯

上音粜跃也并足[厥/足]下音掷住足也跳踯也

赠遗

上昨亘切层去声送遗也下音位餽也赠也

号咷

上音毫下音陶大哭也

音臧吏受贿也凡非理所得财贿皆曰赃

贿

[厂@火]上声财也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四摄法

此四通言摄者摄即摄受也谓菩萨欲化导众生必须以此四法摄受使其依附然后导以大乘正道故维摩经云先以欲鈎牵后令入佛智是也

一布施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慰喻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利行摄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同事摄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都黎切音低二十八宿中第三宿之名也

第六卷

五种邪命

谓以此五种邪法用求利养而自活命为比丘者当深戒之

一诈现异相 谓诸比丘违佛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二自说功能 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三占相吉凶 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四高声现威 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 谓诸比丘于彼得利于此称说于此得利于彼称说令人动心而求利养是为邪命

乾痟病

乾痟乃渴病也又云乾枯病以其肌肤痟瘦也僧祇云消尽病也有虫名啮脂住在身中脂脉之内若食有过若多睡眠此虫则嗔不消饮食此为众病之根源故乾痟病由之而成

音除贮也积聚也

音茂交易财也

音娇逸也恣也傲也自矜也

音野装餝也又妖冶女态也

第七卷

平章

上音屏正也下音张明也即我为施主正明此事

蹉去声细细斫斩和泥

音遇统也统御四海之义

东渐者

潜上声潜者来也谓佛法东来也

闾里

上音庐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二十五家也里者邻里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闾里无不闻其慈行也

音敬小路也论语行不由径又直也

忍枕切音饪谷熟曰稔古人谓一年为一稔取谷一熟也

音情帛也

音旷絮之细者

音帖

𨱎

音偷𨱎石铜似金也

音延青金也钖之类生蜀有银坑处有之

音昔青金一名镴一名鈏钖生桂阳

羺䍲

上耨平声下音倪胡羊之名也

甜入声折揲也

音捻

莫江切音厖白黑杂毛也

吹去声兽毛缛细者

音聊白金之美者

第八卷

音狄买糓也

挑去声卖米谷

音希念也

音薄雨氷也

音域疠鬼为灾瘟疫也说文民皆疾也

音器举踵而望也

音拙联也又音赘义同

森去声漏也

音域门限也门下横木为内外之限也

音粹织繀箸丝于筟车

婢免切便上声交也缪也

音掘即木桩也

苣蕂

上渠上声下音圣即胡麻也乃胡国之种非芝[菧-氐+林]其色如酱其形如虱服之能僻谷延年

木蜜

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湿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音坤𩮜发也

音京矜持自餝也餝音尺致坚也谓攀持致坚

音卯二十八宿中第十八宿之名也

第九卷

音旭勉也

音癸异也诈也

音㸑

音雾事务又专力于事也

香入声目盲也

搪揬

上音唐下音突搪揬触也又搪揬不逊

端去声锻磨也椎炼也又曰冶金

波去声扬米去糠之竹器也

音碧躄者两足俱废

波上声跛者行不正足偏废也

音败草似稻而实细

从去声才仲切母之姊妹曰从母叔伯兄弟曰从弟

音衒溃乱也

音恣被雨浸也

音詹雨淋也渍也

䦆斵

上匡入声大鉏也下音捉斵削

音廉锲也锲音结刈钩也镰也

苦洽切嵌入声爪刺

古文橛字木入土也

古猛切音矿

雌黄

阳山出曰雄黄阴山出曰雌黄

音者赤土也

音善白土也

林薄

旁入声木曰林草曰薄

于巧切凹上声手拉折也

音蜡折也摧也

飘上声青白色

音产削平也

音谪压也

医罗钵罗

医罗树名此云臭气钵罗此云极由往昔损此树叶故头上生此臭极之树也

婆罗痆斯国

旧云波罗柰河名也去河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

乃八切音捺

音使马疾行也

第十卷

音读怨谤也

音敌芦属

音迢苕陵苕黄华蔈白华蔈音表

音珀拊也打也

与捍同抵也

直吕切除上声宿根在地入春自生一岁三收剥皮缉以织布

音辔裙属衣帔

周上声帚彗也彗音遂埽竹也

音义睡语也

音呈止也戒也

涓上声罟也

水八德

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輭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一切过患八饮已即能长养诸根四大净觉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冷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是法入也

音谪迫也

音燕壅水也

𦮽

音谷禾皮曰𦮽

音昴蒲草也

音茫稻麦芒也

闪平声盖也编茅也又草覆屋也

般陀

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边生佛本行经云其母是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久而有妊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如是二度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区別之大者即周陀小者即莎伽陀其兄后来出家不久得阿罗汉果其弟后厌俗从兄出家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后兄念于佛法无缘即牵令出门还家门外啼哭不欲还家佛以天眼观见应可度往至其前问知安慰其心即以少许白氎与般陀捉此向日而[暻-京+恭]当作是言取垢取垢世尊教入聚受请时临日中观般陀将得道果即说偈言 入寂者欢喜 见法得安乐 世无嗔恚乐 不害于众生 世间无欲乐 出离于爱欲 若调伏我慢 是为第一乐 般陀遥闻此偈即得阿罗汉果

与堑同签去声坑堑也

音碧襞折叠衣也

音畏火斗又持火所以熨缯也

音于对举也又音预义同

音高刺船竿也

与櫂同巢去声进船檝也在傍拨水短曰檝长曰櫂

音迹水渚有石者

音针斟酌也

黎师达

此云仙授又云仙与又云仙施谓从仙人乞得也

称扬

即举其道德也

音蚁议也揣度以待也

火光三昧

即第四禅定也

第十一卷

音铁贪财曰贿贪食曰餮

维那

梵语羯磨陀那此翻知事又翻悦众维那二字华梵双举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略去羯磨陀三字

然上声美食也

音示欲也好也

音记

窜入声六十四黍为圭四圭为撮

𫚥去声裂也

音雍痈疽

坐平声小肿也一曰疖也

阑去声熟也黄烂病即黄热病也

池上声后病也

音虐痁病也周礼疾医秋时有疟寒疾疏云秋时阳气渐消阴气方盛惟火沴金兼寒兼热故有疟寒之疾

鱼占切音严相著也

音赖

第十二卷

音朔矛属

音嚣武猛也又健也

渠上声凡刀锋倒皆曰距又钩距吞之则顺吐之则逆

音遇使马也

音四驷者一乘四马两服两骖是也

音谷车毂辐所凑也

音御拒也抵也

音翰卫也抵也

敢勇充选

敢音简进取也忍为也勇容上声健也猛也知死不避也充音冲长也高也谓步兵进取忍为知死不避高长可选也

古文橹字音鲁大盾也

冗平声五戎弓殳矛戈戟

音兑矛也音胃利也

音谋兵器如鋋而三廉也

闰上声干橹之属

音始箭也

果平声钩子戟也如戟而横安刃头向下为钩

音殊兵器积竹为之长一丈二余而无刃

音朔矛属矛丈八者谓之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

音纯䳺鹑两种有丹有白䳺音庵

慴怖

慴与慑同簷入声心伏也怯也下音布惶惧也

音真陶也察也又音坚义同

卿上声俄倾少选时也

音耕稻之不黏也

音姑彫苽即彫胡今茭苗米是也

音田味甘也

音措酸浆也

谈上声食也

女六切音朒鼻出血也

音曲酒媒

音巨违也

音诲隐也即违反前所行事隐覆过失

音浊举也用也

音威恐也

杜结切音绖差也足失据也

[麸-夫+弋]

音弋[麸-夫+戈]

音至记也黑子为志

𠿘

音嘴鸟喙俗作𠿘

音搅少狗也匈奴地有狡犬巨口而黑身

抽知切音笞鸱鸮恶鸟一名只狐昼则无见夜出飞啖蚊蝱

音诺按也

音卢欂栌柱上柎也即今之斗也

初力切音测怆也怆音昌凄怆悲恻貌谓无慈悲凄怆之心也

第十三卷

音结

科去声试也探也

音台擡举也

昌入声宽口也

与缸同长颈罂受十升

音孤姑息苟安也谓苟且之心安人之心也

惕德切音忒恶也又隐恶也

[暴-共+(出/大)]猛也横也急也

具位切音餽乏也竭也

第十四卷

𨸎

与钥同

唾上声安也平也帖也

音谒食窒气不通也

古沓切音蛤内中小门出入闺合宫中门小者曰闺上圆下方如闺故曰闺门

音出贬斥也

同硬

白杨树华

杨略有四种白杨叶圆如黎皮白木似杨故曰白杨青杨叶长赤杨霜降则叶赤黄杨木性坚难长

杨柳华

是垂条细柳也

音单衣无里

音决环之不周者名玦

同钮

第十五卷

音叨编丝绳也

𫌇

质涉切音折衣𫌇

音盼衣下丝

音牵揭衣也

音叶持也按也

[〦/(刀*了*(留-刀-田))/肉]

与脐同

[跳-兆+专]

音传腓肠也

华上声胫两旁内外曰踝广韵足骨也

音存踞也

葵上声拜跪也

皮上声䏶胵胃脘也

考平声脊梁尽处是也

徒孙切音豚腿靥靥音叶颊辅也

音智密也

音银齿根肉也

音益按也密也治也即密治也

他彫切音祧挑拨又取也

五欲

一财欲 财即世间一切赀财也谓人以财物为养己之资故至贪求恋著不舍是为财欲

二色欲 色即世间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也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

三饮食欲 饮食即世间肴饍众味也谓人必假饮食资身活命故至贪求乐著无厌是为饮食欲

四名欲 名即世间之声名也谓人因声名能显亲荣故至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是为名欲

五睡眠欲 睡眠即情识昏昧而睡眠也谓人之睡眠亦有时节若怠墯放纵乐著无厌是为睡眠欲

狼狈

上音郎下音辈狼前二足长后二足短狈前二足短后二足长狼无狈不立狈无狼不行若相离则进退不得矣

㗘㗱

上音博下音集

鸟八切音穵饮声又噢嗗啖啮声

时上声以舌取物食也

音戏取也一曰拭也又音葢义同

同噀

音意埋也藏也

先上声徒足履也

于教切音拗𫖇靿

俗字

𩍓

音雍𫖇𩍓

音谪狭也迫也

朱闺切肫去声束秆也秆干字上声禾茎也

第十六卷

同险

音咨毁也

吁骄切音鸮喧也

古猛切音矿粗恶貌言无亲也

𮌎去声鼻审气又休去声义同

音无荒也荒唐污也

音焚馚馧香气也

音福香气也

乌考切奥上声懊恼也又音奥悔恨也

胡上声怙恃父亡曰失怙母亡曰失恃

音茅

毗尼关要事义(终)


校注

一字原本欠失疑二若三 爱疑受
[A1] 陕【CB】陜【卍续】
[A2] 陕【CB】陜【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陕【CB】陜【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己【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但【CB】伹【卍续】
[A11] 但【CB】伹【卍续】
[A12] 但【CB】伹【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但【CB】伹【卍续】
[A17] 陕【CB】陜【卍续】
[A18] 己【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己【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同【CB】何【卍续】(cf. X44n0744_p0594c04; P189n1629_p0119b09)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己【CB】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A57] 已【CB】巳【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已【CB】巳【卍续】
[A60] 已【CB】巳【卍续】
[A61] 已【CB】巳【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已【CB】巳【卍续】
[A65] 已【CB】巳【卍续】
[A66] 已【CB】巳【卍续】
[A67] 已【CB】巳【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已【CB】巳【卍续】
[A72] 已【CB】巳【卍续】
[A73] 已【CB】巳【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已【CB】巳【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已【CB】巳【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A87] 已【CB】巳【卍续】
[A88] 已【CB】巳【卍续】
[A89] 已【CB】巳【卍续】
[A90] 已【CB】巳【卍续】
[A91] 已【CB】巳【卍续】
[A92] 已【CB】巳【卍续】
[A93] 已【CB】巳【卍续】
[A94] 已【CB】巳【卍续】
[A95] 己【CB】巳【卍续】
[A96] 已【CB】巳【卍续】
[A97] 已【CB】巳【卍续】
[A98] 已【CB】巳【卍续】
[A99] 己【CB】巳【卍续】
[A100] 己【CB】巳【卍续】
[A101] 己【CB】巳【卍续】
[A102] 已【CB】巳【卍续】
[A103] 己【CB】巳【卍续】
[A104] 已【CB】巳【卍续】
[A105] 已【CB】巳【卍续】
[A106] 已【CB】巳【卍续】
[A107] 已【CB】巳【卍续】
[A108] 已【CB】巳【卍续】
[A109] 已【CB】巳【卍续】
[A110] 已【CB】巳【卍续】
[A111] 已【CB】巳【卍续】
[A112] 已【CB】巳【卍续】
[A113] 已【CB】巳【卍续】
[A114] 已【CB】巳【卍续】
[A115] 已【CB】巳【卍续】
[A116] 已【CB】巳【卍续】
[A117] 已【CB】巳【卍续】
[A118] 已【CB】巳【卍续】
[A119] 已【CB】巳【卍续】
[A120] 己【CB】巳【卍续】
[A121] 己【CB】巳【卍续】
[A122] 已【CB】巳【卍续】
[A123] 五【CB】六【卍续】
[A124] 己【CB】巳【卍续】
[A125] 已【CB】巳【卍续】
[A126] 已【CB】巳【卍续】
[A127] 刺【CB】剌【卍续】
[A128] 己【CB】巳【卍续】
[A129] 己【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毗尼关要事义
关闭
毗尼关要事义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