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一
[科01]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第二(从诸界结解篇尽沙弥十数文)
[科02]大唐沙门释 道宣 于终南山丰德寺撰
[科03]就正宗初先以义求相从次第然后依篇随相解释。
[科04]宗中八篇一家生起所以界法最居首者由众法所托依界而生故为正宗之依持义须先显既识诸界宜敦行猷众行元纲勿高于戒故诸受法次二而生受本既彰随相须立济时助道缘资是要故诸衣药次三而生受随相依愿行已具理扬净教住持众別故诸说戒次四而生闻教摄修托缘方诣故诸居法次五而生同居久处恐染瑕累故诸举法次六而生恣举既清夏功须赏故诸施法次七而生上篇持行据体䇿修必有慢犯义须清荡故诸忏法次八生焉。
[科05]光师所撰僧尼位分据律前后不无其致至于同法还入本条徒分设位虗费纸墨今但依篇自开通塞准律随戒五众同科举相摄人义无不尽首题随机故可知矣。
[科06]诸界结解篇第二
诸界结解篇。
篇目中如文三种人中含七故云诸界结谓心业要缘解即舍本期业。
[科07]此篇明界界別众多随位以摄文列三种人衣食也据律前后依缘显相今集法者举例次之。
释标中初科初示总位据下次明例集律前后者人衣二界出前布萨犍度食界出后药犍度举例次者同是界故例即类也。
[科08]先明摄僧者良由法假人弘弘之有本若非限约何知和別故前结界用通僧体于此別住必奉六和和相显者勿过三业所以因之令无別众人既同依众法斯辨资济开通理有成务外衣内药形別有须故次摄僧两缘随立各题教意在文易显。
次科初別叙人界即明立界显彰和別众法之本理必居先僧体即和合也人下次合叙衣食二界先法后事故二在后又外资常用内药有时故先衣后食各下二句即点注文。
[科11]言制意者夫羯磨说戒正法住持由僧弘演方能远被义须通遵理无限隔但以事杂据缘界约通滥纵有同和影赴难克徒损正业不被前缘上圣知机开随境局作法分域一开已后凡有作业非界不成故制崇和益在斯矣先开后制意可见也。
制意中初叙僧法同遵但下二明因机制教又二初明机生众中事起缘来不一故云事杂阎浮洲境统为自然故界通滥以界广故影赴难克以奔驰故损废正业以身应事如影赴形故云影赴上下次明立教望前自然本制通集故局结名开望后作业必须依界故还复成制。
[科03]今从律本但云界者加法约处除彼局此故曰界也故文云界者白二羯磨唱制限者是也。
次科示名所出义同上解下引律证即五现中文。
[科04]就列数为二若论自然约界四种不同定量六种差异如上缘中已说今宗是作法略说为三随位离之则成七界如上相摄门中已说。
列数中初旁出自然故指如上今下正明作法三大三小戒塲为七指上相摄即悬义中。
[科05]三定量大小者。
三位分大小。
[科06]初三大界若小随机大者须制四分云大界广远僧坊极多及至说戒同集一处应十五日说者十四日先往不得受欲以明相故准此为言应强百里。
[科07]五分明文云时有结无边界者佛制极远应三由旬由旬乃是中梵量名正音踰缮那此无正翻乃是轮王巡狩一停之舍也犹此古亭岂局里数大分为言四十里也相传为定僧祇善见量同五分过者不成明了论中三由旬者隅角量取也。
次科为二初示极量五分因滥故制齐限蹑释由旬以定里数轮王停舍与此间古亭即今之舘驿也智论由旬有三品上品八十里中品六十里下品四十里若据俱舍止十六里准教酌中故云大分僧祇善见同三由旬如钞所引过不成者此示制也明了下二明量法隅角量者为取四圆若四方量则四隅有余故。
[科08]十诵云我听一布萨和合故结界也若一𤘽卢乃至十𤘽卢若山上僧坊结界山下十𤘽卢亦得安居山下僧坊结界山上安居亦尔多论纵广同十𤘽卢舍必使此中布萨羯磨时不生疑心设有河水大道亦得合结但定岸相然后结也尼结大界极远一𤘽卢以恐远险易陵辱也。
三中十诵多论竝云十𤘽卢彼宗一𤘽卢有二里止齐二十里(旧以杂藏五里释者误也)下约山寺上下互明但在十𤘽卢内同一法界故竝得安居恐疑高下不相摄故特此决之(旧约山嵓上下不相碍释甚非文意)问此前太狭何以引之答或彰部异或证宜狭或显诸部皆立分齐不可通漫或有別意学者更裁多论三段初示量同前必使不生疑者此示不广之意二明得合河道三明僧尼不同尼界极齐二里已外不得钞云必有难缘可用僧祇三由旬内(以界宽广于中安居容可避难)。
[科09]问界中有村河得合结不。
[科10]答四分云不得隔驶流水此明制也除常有桥船梁此明开也如上多云但定岸相僧祇中但洲五处标结甚明文也。
初答中四分驶即急疾梁亦是桥小大分之僧祇但洲水中孤绝者彼明五标两在水中三在陆地如戒塲中具引。
[科11]言村得不者四分明文除村村外摄衣有文明知摄僧不简村也五分白衣新作堂舍为得吉利故或非人所恼故佛听诸比丘于中布萨说戒准此知界摄也多论云凡结大界所以通聚落结者以界威力故诸恶不得便善神所护为檀越故通结聚落也准此以言良由僧德所动作业圆成善根所熏界神护卫不可轻也。
次答有三初准四分摄衣羯磨由村在界故须牒除次准五分俗舍既许布萨理必结界后据多论即明通摄所以诸恶即魔邪变怪等事准此下疏家显示神护之意。
[科01]五百问云界内病比丘不能僧中求结一屋者僧应先解大界与结別界还结大界不持衣者不得入中亦除佛地由佛僧位殊不相摄故中国佛院列异僧表故有佛地塔地僧地限域各別此方未行何得混杂义须限约。
三別界中初科论文前示缘开仍教结法次明护衣且据作法摄衣为言若据自然则通彼此三简佛地由下疏家伸意西土三宝地別仍斥此方混滥表即外也。
[科02]又如明了论围轮別住者先结三四小別住讫周帀安相四边开路即名兰若地此外结大別住围之如铁围山绕四天下准此诚文一大界内随结五三皆得成也。
次科初引论围轮別住即下所引十七之一兰若翻为空处即中隔自然下举喻显即彰名义铁围应法师云梵言柘迦罗此云轮山故曰围轮准下决判可解。
[科03]二戒场量者善见云容二十一人减则不听此据极小为言二十出罪兼所为者故局此耳彼论又云场内不得安僧住处有惭比丘须折却唯置佛殿。
戒场中初明小量且据一众行事备足故不听减若兼二众须容四十一人彼下次示广量既制僧住显知非狭。
[科04]三种小界其量不定随集多少依坐而结受戒极小下至十人说戒四人自恣五人余更足数任时而约不开身外恐有诃人又不同前以是久固此但別济一时作业。
三小中初示量又下对简比前二界相反可知。
二別释总标中各据本缘叙三次第界限制约制必集故事杂烦多众数起故非务即目难缘非常有故下文既广故略指之。
[科07]就初大界文又三种即本二同余二随结其义如位。
大界标中对注可见。
[科08]就初又二即结解也。
[科09]就初结中以是众同之本作业之基生善灭恶之良缘住法依僧之净地其缘具也得成遂于前言其相乖也必颠覆于后辙有人立义薄列四门丛杂交加难晓成败得在浮沈失在现行故直叙通披文获事且位十门一相是非二形体状三竖标域四唱方隅五集僧法六不受欲七加法消文八法有无九显失不十结不成。
初本二同结法中初科为二初叙界功前四句初句示摄僧次句彰成法第三句明辨事第四句显胜处住法依僧即二同也次四句明成坏前言即初结之法后辙谓向后行事有人下二明缘相初叙古薄略其文已亡不知所立列门既少事无条绪故云丛杂也隐显互见故云得在浮沈行事难明故云失在现行故下显今委备搜文获事谓捡寻诸教得所合行之事十门中初二是处三四即事五六是人自余并法。
[科10]初定相者意在依标识体了知同別。
[科11]善见八种一山相者大如须弥小如象大若作标畔岂直指山此还不识分齐据理约边约峰指別处所使有尺寸如明了论说二石相者大如牛许小者三十秤漫石不得应別安石作准此据山理有通別也三林相者草竹体空不坚实故极小四树连接亦须依边不可通指四树相者枯朽不任极小高八寸形如针大无自生者新种亦得五路相者穷途不得通于车步短齐三四村者亦任作六蚁封相者极小高八寸者得七江相者好王治化五日一雨不以为相四月不雨常流不断者亦得作八水相者谓自然池若入田水不以为相。
初门善见山相但是总体义须別指峰峦岩巁以为分齐如了论者即下所引一丈五尺別安石等二中漫石谓无稜角者准下决前山相不可漫指三四两相并前简不堪后显体量四树已上为林独株为树五中穷途不得谓极底路人绝草生失本相故任字平呼六中蝼蚁运土成聚谓之蚁封七中好王正法治世雨不失时莫测水之深浅故不可用八除田水以不常故然此二相于事难显或约堤岸或取涯畔或立別标从总为名但云江等。
[科01]四分列相则十余种如空处露地草𧂐钉杙皆非久固不可依承一时规域作业便解得准律文若久住处拟后追访可通律论两有兼济。
四分十余委如钞记且举四种以明非固更有荆棘汪水粪聚等皆非久固之物一下约义通之如空露等止可暂用故云得准律也然律列树林山岩等与论大同故云可通律论即如论中小树蚁封岂是久固草竹穷途等何妨暂时今以意定若论暂用诸物皆通若取久永必须別选。
第二界形善见鼓与半月以物象之。
[科04]明了论中其形十七皆谓曲直重沓等略显五三以为神解之路一长圆別住地形细长两头圆也逐此地相一丈五尺別立石已周帀如此依石唱之先结布萨界后结不失衣等二四角別住三水波四山五岩六半月七自性八围轮九二绳十四厢等皆约其物体即标列名岂唯十七随相无量知名便罢余如彼论。
了论长圆或一丈或五尺趣举远近以彰立相言水波者标相屈曲状如波焉自性即兰若空处二绳谓两处绳围中间连续四厢即四向有屋中有空庭且列十种余即一门方土比丘尼优波塞垣墻满圆颠狂竝如钞记具解皆下疏家总示结略指广。
[科05]三竖标域者结界之本在此一门得在玅者诸缘竝具漫有所指尠入法仪。
三竖标中初科斯乃结法正陈本意乖此则心无所缘法无所被故知为要。
[科06]若欲竖者前识三量一者界标即唱者之所据二者界相即羯磨之所牒三者界体即作法之依地或标即体相在标外或标异体相在标内若论其相必在体外引此附事何有不成欲知和別夏限衣药但晓此三便有界也不识标体虗指山林或约城邑不缘其事得其语矣奈无义何。
示量中初科前分三量初是周回标物二谓四围外表羯磨牒云四方相内是也三即所围内地循外为相则标下即体就里为相则标与体异标体容有异同体相必不相离故云相必体外也引下次示成否在于明暗。
[科07]今竖其标若在聚落多依墙域随约内外竝成处所若在空野多依林泉随约标树终识尺寸竝为相也若有戒场先竖三相周围各別互不相接无则一重任时远近。
竖法中初文前明标相聚兰两別莫不皆取分齐分明若下次明戒场有无立相多少有场三相如后自明。
问答中古解局量不许减小仍引了论山石东西证知标广下引十诵周帀分相验须相远。
[科01]今解此文不许接者恐两界相通但得有隔何论大小如前二绳绳即体也可以情通云山石者亦恐相涉耳须得意也。
今解中初通十诵如下次释了论彼尚用绳为标则知山石未必须大。
第四唱相简人中初通律意虽下次约义决当犹同也律文凡作羯磨皆云众中堪能者作故可取证竝下示堪能之相标即体为通标异体即別。
[科04]五分中使一比丘唱四方界相又唱除内地为安戒场故须除也今时结者内外两相前后別唱所除之外相是空地事最显也至文更述。
五明集僧引诫中初引论有三前定时节恐非不显者谓別众不足暗处难知必灯烛分明理应无损又下次明捡察恐入自然当下三明先后亦下疏家显上时节捡察之意非数等者谓不得满者不集无损得满之人別则成遮。
[科07]若六种自然相中结者标狭相宽尽自然集故僧祇七树之外异众不犯可以准收若标宽相狭者尽标集之。
次明集中初文有二标狭则相在标外须出标集标宽则相在标内须出相集。
[科08]有人言但尽自然亦得以相外标内是无法地未是法被何劳远集。
[科09]今解云虽在自然之外非別所收然作法文中通牒标内拟成二同唱时结时別众在内律无所开何得非別界为法本义必深防既无正文亦须比用故僧祇避难界云三由旬内彼有比丘若呼来若出界去然后结之无问相之内外有尼界者不妨必有僧界内有比丘但不出界亦不须唤此则明文召集不可人语有依也。
三中初以义通唱相所围结法所牒明非异处故判成別界下次引比例众法所依故为法本僧祇难界三由旬集岂非据标尼界两不相碍僧界义须隔出此下准判所谓依法不依人也。
六明欲法初义明其制急。
二者自然本弱僧事不行不开一结用通僧界诸务不立故此白二乃是前开欲是末缘必凭僧起界是作法强故摄之。
二中初叙僧法不许自然唯一结界事须开耳首冠诸务故云前开欲下次明欲法必须法地僧本欲末从本故胜。
三者结界本兴为存限域依正两报附此而知若开欲结终非委练故十诵云作羯磨人死余不知相者应舍更结非欲之致可见意矣。
三中初正明为知界相此义最长常途即以处为依报人为正报今云两报即摄三界依报则摄食摄衣知其持犯正报则摄僧作业知其和別故云附此而知故下引证文据明矣。
七中释标可解。
文中初缘初依自然即始制统通随身立界即次分六相初不定处听作戒堂后复移易故云竟不定也指上教兴即前制意。
[科04]文云听随住结者以自然通漫未是相收随所住处立相加结有大利益一则审知说处二则分于限域三则身心不疲四则不废正业略有弘义理故开之。
开中初叙教意下列四益竝翻自然弘即训大通收上四。
[科05]文中尽集不受欲者上虽开结欲是別缘恐同法界故又制也。
[科06]是中旧住下第四相也初文后义。
相中分文从是中至随有称之是文应须下是义。
[科07]初中律本但令唱相及论临机附事不合。
释文中点律通漫而无唱之法式故云附事不合。
[科08]自义设下准文行事此一作业最是群宗故须铺列使可观采解界后法准此依用。
义设中初科初示文意诸法之本故曰群宗解下次指余法解界后者即余大界及戒场等竝同此也。
[科09]若欲结者还引十缘次第至八方可加唱疏者疎也疎决疑壅必不晓者披文见意未劳烦隐虗丧累世恐不委观更重张之一量结界标体相也二量集处唯在自然三量召法鸣槌诸相四明僧集约标约界唯四人僧五明和合集者非別六明简练须晓非数七明欲法非是所行八须标相引文告令。
次科排缘中初叙重意仍解疏义以显须明前虽总示犹虑未晓故云恐不委观一下次正列缘四集僧中界狭约标标狭约界余竝如前。
[科10]四分唱人无名十诵五分列者为欲举名牒所唱相此不称者恐滥为別亦有牒名义亦通得莫非成僧故后云结大界也名是缘耳唱相不得羯磨文中牒故如五百问云五僧者以唱相者在四人外今不称名即为僧故四人亦得耳。
唱法中初文为三初明诸部不同各出所计亦下次显通意谓羯磨词中前纵牒名后正结界所为自別牒亦不妨名下三彰滥所以谓唱相若称羯磨必牒若止四人行事恐谓所牒非数能秉非僧故云滥別五百问论十诵同宗制必五人正防此滥今但不称法中不牒永无疑滥故云四人亦得。
[科11]注云屈曲随称者以不委分齐通约山水从门直过内外起非终乖作业徒设处所广如钞显至时引之委示后悟。
次科通约山水谓漫指标物从门直过谓不随屈曲如寺正门两边墻阔门𨸄半中外唱直过则𨸄外有界容有不集別众之非内唱直过则𨸄内非界容有失欲破夏离衣之过故云内外起非事钞虽详大略尽此。
[科12]唱相三徧律无定约论知制限一徧足明但僧中行事乞唱都是先缘僧別乃殊三徧无爽。
三中三一既无明据故准乞法例之僧別虽异先缘是同意令审悉知界分齐。
五加结法初缘能秉中初科约位定人谓夏次上下约法定用即学解优劣。
[科15]若上座者如五分说即上无人母论约夏局就德显不可依也故十诵云上座一人补如来也必有所坏次座亦得如身子法轮大将时亦预说上二不堪诵律次三非谓诵文必兼识义也若不诵者虽不连字累纸而晓达成败故文云堪能作也不诵文本尚简有能何况谨诵不简通塞。
次科初释上座五分十诵文通老少是今所取母论局者彼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名中座二十至四十九名上座十诵中上座众首替补佛处末世庸鄙安可滥当必下释次座有所坏者谓前上座神昏德缺不堪任故智论说舍利弗是第二转法轮大将或时替佛说法说戒弥勒下生经云大智舍利弗能随佛转法轮佛法之大将身子华言以母身躯好子从母号故云身子上下释诵律上二不堪句绝若下释不诵律下准选能决上诵文必兼解义位虽四別解能必同通塞即是明昧。
[科01]若据余律上座说戒持律羯磨者以上座昏朽秉御是难依文诫约有同佛世四分总列竝据有能应预未闲亦通学悔。
[科02]九问集缘十答云结大界羯磨以界含大小声教须分不可混也此一既尔余例取通。
问答二缘通问別答余皆例尔。
[科03]二正加中又须详解由识此义如镜鉴形前晓集法达九等之參差次显缘非了众相之成败后解圣教照文义之通塞斯之三镜总羯磨之宏纲必晓此踪则后文无所复用不能顿略示有所须故诠叙耳读须见意也。
正加中初文又二初略示前下次广明初二句蹑前集法羯磨九品阶降不同故云九等(旧云始称量终第九者非)次二句蹑上缘成缘非即十缘七非后二句即叙当文文义通塞如下自明斯下通结必解此三纲纪在手则何用后文但行事所须不可顿略故复叙之至论秉御大纲已尽此矣诫令见意其意如此。
[科04]就分为二初依文相解羯磨本后重列诸门释其疑妨。
[科05]就前又二初单白者牒事告也既非轻约义须详述故又羯磨和决方定。
[科06]初白分五。
[科07]一大德僧听者恐妄缘事无情同秉故初总告诫耳识也。
[科08]二此住处下牒缘告众拟成本业也。
[科09]三若僧时到僧忍听者法事契会谓时到也详集同举谓忍听也今约心和劝听可也前约身和劝听闻也两声別召事义亦乖不解两缘名非数也。
初解文相单白第三句初通释法事契会等者谓能所相应称可众心故今下別点听字平去两音前后须別。
[科10]四僧今于此相内结下单牒根本劝僧同决不可迟疑也。
第四句初科可解。
[科11]前第二句缘本双陈者住处比丘缘也唱大界相本也及至第四缘是傍疎本是亲正故直举示决通和相也。
二中蹑前第二对辨双单缘谓先叙因由本即正陈所为前是告众义必双标后决成和文须单举。
[科12]列二同者结界所为非正结事当时为说戒故便结此界因牒入法律本多然戒相竝是不可怪也。
三中初示意结界本出布萨犍度因集说戒奔驰疲顿故听別结即以二同牒入羯磨如下文云不著亦得明非羯磨所被正缘律下举例律本羯磨多用缘起牒入法中如冶谏等故曰多然又诸戒相竝用前缘牒入戒本如盗杀等举之可知故云竝是。
[科01]五白如是者事已达僧更无余虑故结上务知作业也。
[科02]就后羯磨又分为三初从大德僧听下至谁诸长老忍明作业将决情事须和还牒白中第二缘本双牒以告情也二今僧于此相内下至不忍者说还牒白中第四单本重告大众劝僧和决语默表情不可久也三僧已忍下众情陈露默显通和故牒本情持之在事也。
次释羯磨初解为三段初陈情告众二审众可否三显众已和言情事者情谓能秉之心事即所被之事所被自分情非情別今望能秉一切羯磨竝须心和通为情事语默表情者语则表別默则表和即文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说说即语也众情下二句释僧已忍至竟字前审说默众既无说即显情和故为成相故下一句释僧忍默然故持下一句释是事如是持持谓同心秉行非轻尔也。
[科03]有人解云羯磨为二从初至结大界竟明前白委告缘本具彰今重举陈显成业处还牒前白劝僧和默二僧忍默然下结前两告业成后语就前体中又分为四初大德僧听告众静缘二此住处下至同说戒牒二双告三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下劝僧同和共成作业必所不忍亦须陈说四僧已忍下既已久默事决可知故单牒本成前默相。
次师中初麤分为二前体后结蹑前白法对显羯磨白是委告且使众知羯磨劝和正显成业结前两告总收白羯磨也业成后语即结词也就下次于初段复分四別牒二双告即缘本也。
[科04]有人解为三从初至谁不忍者说总牒缘本劝僧通和语默之间足显同別故白四法约说制三可以例知二僧已忍下至结竟字牒前忍默表业成就作法至此是竟处也岂至三说即是作竟召令忍默不忍便说寻声即说安有法成故至竟字结前默相此义定矣三僧忍默然下不异前解。
[科05]上三消判各有指南后释附文可依行也。
结断中上二句通示三释下二句別取后解各有指南言其所示皆有理也昔黄帝与蚩尤战蚩尤作大雾迷其四方黄帝作指南车一指于南则余方可辨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出崔豹古今注)言附文者示可取之意谓约义分节文相甚亲比前二师则为优矣。
次列诸门初门有无但明白法第二一句有则五句无则四句若白四中白竝是五句唯单白及白二白或四或五句故须明之。
[科08]白中文五第二句者牒时有显晦有则牒缘牒本无则略之连唱第三若僧时到至第四句方牒其二总告结白故律文中竝牒缘本故若有缘起如前结界须比丘唱若有乞辞诸受忏等第二句中并牒缘本故具五句若诸差人无因缘者但有四句如前述也。
白文中初示文相显晦即是有无若五句白则第四句单牒根本若四句白则双牒缘本故云牒二总告等仍指律文诸白证之若有下次出所以如前述者即指当科无则略之等文。
[科09]羯磨文中无可为论。
次羯磨中一切羯磨定具五句故无可论。
[科10]二辩通塞者文义为二。
次明通塞通谓白与羯磨前后纲要文义咸同塞谓两间缘本随事各异故文別义同。
[科11]如单白中第一第三第五此之三句文义通一百三十四白也依文谨诵何有亏盈。
白中初科亏盈即加减也。
[科01]第二第四此之二句文局一事义通诸务试为举之。
次科标举中文局一事谓结说受各不相同义通诸务谓缘本双单诸白无异。
[科02]如结界云旧住比丘谓初缘也牒方相者谓事本也说戒白云今僧十五日亦是缘也布萨说戒亦事本也受戒白云某甲从和尚乃至清净衣钵具足等竝缘也今从僧乞戒即事本也如是例通缘本是一自可知也。
第二句中略举三法余自例知然据单白缘本可分若羯磨前白则缘本不同如结界白比丘为缘牒相为本及至羯磨人相竝缘结界是本受白亦尔从和尚等为缘乞戒为本若论羯磨从乞皆缘僧受为本随义栽取不可一例。
[科03]至第四句中单牒根本略去前缘纵有双者结翻非净何以括耶故结界白云于此相内结大界岂非本所为事也说戒第四云和合说戒亦是本也受戒第四云僧与某甲受具亦是本也本义是通受说文异。
第四句中初总示据义唯单或有双者结集翻传治文不净何下次別列后二句结示通局。
[科04]极知费辞意取解了达则后不看文览事便作可谓称量羯磨其致在于此乎。
[科05]羯磨之辞亦同斯举大德僧听谁诸长老忍僧忍者默然不忍者便说僧已忍作某竟此字已前文义皆通中牒缘本义通文局僧忍默下文义亦通通据白二白四两羯磨也。
羯磨中初科前后俱通共有五句中牒缘本即三中间通据下简去单白但通二法耳。
[科06]俱通易解莫非谨诵文局义通更牒一两。
別明中初文上二句指纲要下二句标缘本更牒一两即下所举结界受戒对前单白故云更也。
[科07]比见诵者受法烦拏头踵回互例失求和尚此犹未见疏也若见不致此辞故作法时十人通练片有差殊即须诃说岂唯戒师独秉斯教有非不识作业不成相似比丘满洲信矣。
次科初叙过有三烦拏即调弄音声过拏谓牵引令长也头踵回互即前后颠倒过踵即足跟例失求和尚词句脱失过谓受法中多不牒某甲从和尚求受具足戒直云今从僧等也此下斥非又二初责其不学故下示其成否十师通练则成有一不识则否无戒满洲文出大集形服滥道故曰相似。
[科08]何谓义耶羯磨法中谁诸长老忍前缘本双牒长老忍僧已后单牒根本劝僧和忍此义通也。
[科09]约文结界此住处比丘为缘僧今结界为本谁诸长老忍僧今结界下直明结相竟不牒于旧住此略说缘也结界既尔白二同然。
次科白二中前举结法后二句例通。
[科10]受戒亦然谁诸长老忍前还诵白中第二缘本双牒长老忍后单牒本云僧今与某甲受戒者默然不忍者说此一既尔白四例然。
白四中分文同上且举受法余准例之。
[科11]据此模轨岂有浮乱然时有烦略者但翻译治文不净故失剪耳。
四中初指前可准然下决通乖异言烦略者谓有羯磨第二句单牒本者如净地之类或第四句双牒缘本如分亡物付分羯磨是也理不当然过在翻人耳。
[科12]三增减者。
三明增减纲须揩准缘则不定但不乖义增减皆通。
[科01]有人诵语一准羯磨以律本云当随文句勿令增减等。
引古中彼滞文相一槩不许。
[科02]今解当依义理不可从人据前通局门中文义俱通者增减不得若少一字所言无诣也文局义通中莫不牒其缘本随时立法多增少略俱顺和法何以知乎如结大界即列二同戒场小界摄僧义一岂得二別何得不列也准此增著亦得如五分结场增文同一布萨等减却二同亦得如诸界等结大界字此不可略正是业本如是例知。
明今中初指斥当依义者取中当故不从人者涉偏情故据下正明又二初示纲定言无诣者乖理趣也文下次明缘不定初叙通所以何下举事释成且取结界以示可否初明可增减二同之语场小不列加之不妨故引五分以为明准大界具列减亦无害反如场小文皆不列故云如诸界等结大下次明不可减未句指例令通余法。
[科03]四成坏门者。
四明成坏纲则顺成违坏缘则违通成坏。
[科04]如前文通不可改动事义相缠增损俱败故文云勿令违法也。
纲中缠犹续也下引律文即古所执彼则通证纲缘今唯別证纲耳。
[科05]余文局中以事条是別标举应机梵本唐辞翻传单复随其意义尚写经中如翻三衣为卧具敷具略得其相失其本体等故随其事得应法缘虽少增减不失事义皆得成也。
缘中初科初标事別梵下次示理通且举三衣以明差互犹为正经则验缘中改作无过经中即指戒本若作离衣六年羯磨或梵或华随牒通得又如说戒布萨互牒皆成故下结示通成但取应事不局文言。
[科06]故诸部羯磨文义通者竝无异辞文局义通部別乖各意可见也如此开张举例自委。
次科诸部羯磨纲同缘別可验牒缘随机不局。
五释疑初问僧是告众长老嘱別故问通之答中初正答法虽僧秉有一不和则不成就故云成否在別也或下次会异。
[科09]问如欲辞称事不成结界称事云说戒者故知余法若作不成答与欲前总说事则局故今结大界者后称事故不似欲中与羯磨欲故律云僧今结界同一住处说等。
次问中引前欲法例难结界不当称事既局说戒不通余事答中初叙欲法在前总赴一切僧事故云前总今下次明结法结后方称与欲全异缘因说戒故牒二同据本结法实通一切。
[科10]所以列二同者答凡结界意人法须一故文云同一住处摄人依处同一说戒摄人依法也。
三中初科问答即显二同举处举法用摄人和。
[科11]问何故但云同说戒不云同羯磨者。
次科问中和法有二不当偏牒。
[科12]答未有说戒不有羯磨但举说戒即义通也。
答中初解意明说戒必兼羯磨举一含二不须重举。
又有解云同一住处三业是依无別众也同一说戒命行见具无乖法也表六和具显本结也羯磨別缘通为不一说戒所及僧別同持为成本和故云说戒。
次解中初分二同各摄三和命行即利与戒也羯磨下对校出没羯磨为別人所为兼不一说戒通僧別专为成和合所以牒不牒也。
有人云说戒明异界详集也故律中界外戒场闻疑俱召也若逃叛者俱有罪失故云同一说戒若作羯磨唯同界同无异界同以诸界僧不假羯磨若犹须集用结何为终为烦虑也。
三中即约通別两集明著不著说戒法中界外场上见客比丘或闻或疑不求不唤说戒得成有罪此制能別也逃叛有罪此制所別也。
有人言结大界中不牒二同亦成作业由因说戒故结随牒如小界戒场不言二同亦得成就大界要牒方得成者余不称者悉应不成。
四中元因说戒故牒入法不因羯磨故不牒耳非正结事不牒通成如下引二界为例此难可知。
[科01]问内有诸界相即列多应须改更何得依诵答不须云云以除内地约身而论皆是界外古人有言以相望相相有内外以体望相相在界外则可知矣。
四问谓大界中或有戒场別界昔人须于结法缘中牒除某处今家不尔故问示之答中初斥古烦约下示今义但云于此四方相内已简他地钞中加云内外相内若准今文不加为定古下引证相相对望则有内外两別体相对望则内外两相俱在体外耳。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一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二
[科02]八法起有无者。
[科03]有人言无也然以造业發生无作与行者心俱谓于心边有得可得故有业也今此结界非別所为能作是情所为非情何有法起谁领系者故知但是约界集处如律本中界现前者作羯磨有制限者是也谓是作法之处简异自然乃至衣钵药地但曾作法得无罪累非有法起。
[科04]有人言定有法起故经论中以作因缘發生无作若作善事發善无作属善行阴作恶亦尔若无记者不發无作地是无记非情所收然诸结处非心不起地是依报何得不从随心业力有法依地故徧标内皆有业力。
次师中初义判故下准教立义善生经云世间之法有因则有果如因水镜则有面像又成论云因心生罪福等涅槃婆沙杂心并有明文广如钞引文中初通明业相善恶有记并能發业由是造作故属行阴无记非业一往且对善恶为言不无別业如別所明地下正明有无有二义一者标结由心心必發业如呪加物物必成用二者依正二报皆心所成体既相关理须發业。
[科05]如上五分多论所陈以界威力善神所护能令非人不恼道俗。
引证中初科指文如上即前定量中。
[科06]又如即时中国结界必须三反先竖标结令知限齐束约恶神不得出故又作法解放之在外然后更结方始永固近僧传此常法不改若无法力谁能摄持。
次科梵僧所传中梵现行故云即时初结为一反次解为二反后结为三反反犹徧也束约恶神者坛经云恶鬼被围极苦恼故佛令解之近下示所闻唐时多有梵僧到此彼土以为常法今时重结葢准此文有不从者寡陋故也若下反质前义。
[科07]又善见中依相结已后失界相或掘至水轮或水荡成坑或停坑内作阁起屋二三层者并名同界不失本也。
三善见中初段结已失相或失牓示或失标相而处犹可辨地是土轮土轮下是金轮金轮下即水轮水轮下即风轮今此结法彻齐金轮至水轮际言其极也地土既坏已无限制坑中起阁犹名同界显是法持那云无也问无作何以不彻水轮答水相虗浮界须际畔要期结地金属地收水非所期故法不到。
[科01]若有石山上广下狭于上结界岩下比丘不妨上法以界是色法依山而下随其曲直没入地际水轮方住故也。
次段嵓下比丘由非同界故相不妨界取标限分齐故是色法(有节法字在下于文非便)由是色法故须附物既至地际显是业力。
[科02]又云若戒场上大树上有比丘唤下作法准此依根在界内故是別非数也若枝著界外地者不犯界外覆内例亦反同故十诵云若结界时树上比丘众数满者不召亦得准此而言树著界外地也比丘当时在下枝上故不唤亦得余如钞说。
三中初引论文准下次约义决戒场树上本是界外而令唤集故约根判界外覆内根依在外不犯枝著内地则別故云反同故下会通十诵此彰内地有法明矣后指如钞见结界篇。
[科03]九明失不相就文分二。
[科04]初明决失谓弃舍也故十诵云诸比丘舍僧坊去作念不还是名界失文殊问经下至有一优婆塞宿是名不失准此不守即失界也智论亦言一宿无僧是名弃舍伽蓝十诵中若聚落属贼一切界外随意结之乃至舍利弗共佛游行遇宿空精舍佛言由弃故一切界外应结界说戒。
第九门明失中初科初示失相故下引示有四初十诵中作念不还即弃舍也二文殊问经有人不失准无即失三智论可解四十诵中两段初以伽蓝在聚聚为贼夺比丘舍去故一切处并同界外通为自然也后还得之听随意结乃下次即身子侍佛同宿空蓝正值半月佛知弃失故令结之。
[科05]准上以言皆言失者无人守故善见水荡计僧并散岂人水下宿守界也今通解云作永舍意所以言失虽非作法僧义绝故作还反意义无失也故四分云治故伽蓝不失净地明知界在余如钞解。
次科初引相违今下次以义释作意去还故失不失下引本律证成不失净地尚存明知界在问泛尔出去无舍还意或寺遗火或僧死尽为失界否答但无决舍永下还心义非失法。
[科06]泛明不失略列六种。
次明不失标中泛犹通也。
[科07]一善恶互解不失如律云恶比丘解净地令余得不净触不成等。
別释中初科初标示如下引例恶心解净地触净食佛并判不成解者触者得罪例今大界解亦不成故知不失。
二僧尼互解不失见论云于尼界上得结僧界尼界不失尼结反上五百问云不得相叉。
二中见论僧尼互结既成反结例解不成可见五百问中彼明尼与大僧共行受忏尼须结界与大僧界相不得又互恐出僧界不成同法引此亦明互结不妨。
三异同见互结不失如律中由诤见故两无別众同界各说佛判俱成两无犯也。
三中引律即拘睒弥国僧诤不和同处各说须各结界验成互结。
四中邪僧即调达之党十诵如法者即正见僧既简邪僧不与同法则知邪正各结皆成伽论法语非法语即邪正二僧正僧舍正邪既不成邪僧舍邪正亦不足故云反上(此上二种但明互结反解可知)。
五中边不相领互结解不相妨各自足数两不相通。
五中既不相足互结互成互解不成。
六失界相及空本界掘至水轮。
六中失相掘地即前善见空本界即前四分。
[科08]如上所引具分六位显不失相。
结文可解钞中有五无此三四两种仍开失相空本为二。
[科09]十明不成相反上诸门皆不成也四分相接错涉隔水无济不舍重结标相不显缘非单复随一现者皆不成也。
第十门初对前反显即上七门并是作法成缘反则不成次引律示相且列四种相接错涉无中隔也隔水无济阙桥船也不舍重结乖本制也标相不显迷分齐也缘非单复总括七非如前所列。
[科01]此一羯磨众同之本随相显之是非略尽余者准例故重累言终缘四摄校练得不人法处事深须体之如镜属物无容私隐冀诸临御同响大猷故律文云如此比丘利益多人令法久住必反斯趣妄动非踪彼我同陷长轮诸有故文云遮法毗尼多人不益作诸苦业以灭正法可不诫哉。
三结示中初结前十门门门之下各有是非如前已示余准例者下诸结法例皆倣此不复更出故于此处不免重累此示前文须繁之意终下次申诫约初明如法之益人法处事对前十门摄別归总故云四摄冀即是望响犹晓也猷法也下引律证利他住法为益大矣必下次明非法之害反斯趣者乖四摄也彼我陷者示所损也复引文证遮即是障损人灭法为害大矣。
第二解法缘起中先结广者后欲狭先结狭者后欲广故云广狭后起张改也。
解法中释文两科易解一切界外即前十诵中语。
[科06]文中此二羯磨通解有场者以二界不通各行结解无场大界外相一周有场大界内外两围及作结时俱是外故更不改张故一羯磨通结二界今解例同可以知也。
释注中初释一法两通二界即有场无场也故一下次举结法例解。
[科07]此即初义第四门也上明人法二同结解文竟。
三结指中义门第四即结解差別下诸结解并以释中正结解法归前义摄。
次法食二同注解中初文谓两寺相邻一寺有食不行说戒一寺说戒而阙饮食今欲各解合结彼此相济法以济心食以济形形即是色心色二法道所由成故为道具也。
[科11]计结之始还用人法前结文中列同说同利者约缘故入法耳如上同住同说也不列同住字岂得別众乎必常途前法理是正本后若法食俱丰律听解为二別。
[科12]有人用人法二同结之亦是一途处分必如缘牒唱岂不会本意乎。
次科此师全用前法还牒住说二同彼恐不牒同住容可別众故亦下是纵以同住通含义摄同利故必下是夺谓必牒同说同利岂不知结界本意不容別众耶。
三法同食別当法中据文无法且约说戒由是众法之本摄僧之要说戒不行则余可知矣。
[科15]文又列唯食同此僧制也本非结界因前同別故有事来。
次单食中初利此僧制者示法用也因前同別者句义相从也。
[科01]以正法各明未劳相请利养处局故须周给由四方僧资属处已定不作僧法理无辄分要须通和方得出界用济穷苦如僧得施本通四方作法遮约文收现在四方常住物在利通还作僧法方听僧用故文中为守住处也若不羯磨辄持出界若与僧別同是盗收故僧祇中通结一界彼此共用四方床褥意可见也余如戒本疏盗法中。
次科初叙法食同別由下次明作法和僧又二初明须法之意文举得施事义颇同僧物虽通分须作法仍指缘起既令守处证知送彼继续常住还听僧用若下二明无法之过僧別同盗者与別可知然送与僧彼此常住但无和法辄移成重准结知事同情之者彼知受用理亦同科钞引伽论言犯吉者且结违法据文须重故引僧祇证知局处余下指广学者自寻。
[科02]大段第二结戒场法约位为二初场后界。
[科03]初中就文为三一谓制开意二内外先后三结解法。
[科04]初中文云须十人众起乃至作齐限此开结也由大界广远僧众烦多纵有受忏数集难尅然僧和作业非別能成机会不开未为赴感故因前事便开结之。
二戒场法初明结场制意中初点文由下叙意尅犹遂也无缘大慈有感必赴故开结也。
[科05]释名如何戒者通收止行场者拣择精麤似世诸场莫非聚结异品收拾胜利结开喻此诸部或名戒坛中国寺別置之如此郊坛之相每有作法登阶就位也。
释名正释中戒收正行者以通诸法非专受戒而得名故场拣精麤者拣麤选精或约择处或约选物似世场者以喻为名世场则聚积珍奇之货以收多利戒场则举行羯磨之法而积大功诸部下示异名僧祇五百问皆云坛上师僧等问场坛何別答封土曰坛除地曰场言场则通收所结之地言坛则別指封土之处善见云外国戒场多在露地如世祭坛郊祀之所谓国家郊外祀天立坛谓之圆丘登阶就位轨度如戒坛经。
[科06]问夫立场名谓在作法多者若尔大界可不通作何故不名场耶。
问答中问词欲显场界得名所以。
[科07]有人言大界本为住结不专灭恶生善故不与场名小界虽暂生善既无方限又非久固作法故没名不彰。
初解中但叙大小二界即显戒场专为作法独受斯号。
[科08]有人言元结大界其实通法但作两难故不名场戒场不尔随集逐成无有乖难所以名也故十五法必在大界谓受日受舍德衣解界结解衣食界乞钵舍中四法为十二也说恣亡衣此三本制大界难开戒场自余羯磨并集场中作数非难故标处胜也或可各据一位不可双显彼已云大此得场名故也。
次解有二初约作法难易解前叙大界后明戒场反上两难随集遂成即集僧易也无有乖难和合易也十五法中受日受舍德衣三法并依本安居处场非住处故解界还依本结之处不通遥解故结解衣食四法二结本依大界二解不可异处乞钵舍忏以须罚钵入厨故戒场非分四法如集法中上之十二纵有难缘不开场上下三两通別在后列除此十五余一百十九并通场上况兼別法其通可知或下次约立名彰异解彼此各立无別所以。
[科09]文云母论大界围下明内外先后也即第二门义。
第二门初科牒文母论明内外五分辨先后。
[科10]由大界集难成和叵具故开结之若在界外本非烦务未为劳也善见母论明文在内故四分云众中有四人众起又云此住处比丘为僧唱相若是外者则无住处。
[科01]五分戒场初在界外后因贼难听在界内若欲结者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已结大界者应解已如前次第结之。
先后中初科五分文同善见兼明两义。
[科02]今时有人依光师羯磨先结大界者律文虽有先后由缘起故不即因此明结法式理如五分不可依人。
斥古中初科初示非律下点执彼谓律文先结大界后开戒塲据本缘起以立次第理下决正坛经云虽预开空域终是非法之地是也。
[科03]母论文云直结小界外无大界者不得受具若忘结净厨还解大界后解小界先结净地次结小界后结大界祇律虽云在外此制前也五百问云后结戒塲而受者如卑公云恐无所获然本不知同于未制赖有此路得通侥幸即可谓非分遇福也。
引证中初科母论结小无大乘本制故彼第八云差人先结净地次结众僧房(即小界也)后结大界此则了论围轮別住也若忘先结净地解已次第结之此证戒塲理必先结僧祇在外同上五分初缘五百问是卑摩罗叉口诀谓于中受戒恐无所获以本结非法则后受涉疑故云恐也本不知者未见教制非故违故通侥幸者许有得故非分遇福即侥幸义也。
[科04]问净地加结须作法界如上自然何得忘立答如论所述似顺十诵故彼文云大界内不许净地先有舍之今若作结先结一小界就结净厨又別结戒塲后于两界外俱分内外相已通结大界如明了论围轮別住若不如此自然地中终无结理容有处分非所明矣。
次科以前母论先结净厨似在自然故问决之答中初约义释以十诵中制断净地故先结別界于中结净自然分隔即彰僧界不结净厨故云顺十诵也若下结示必然虽处分净通在自然而论明作法故非所明。
[科05]三正加法文中分三作者竖三标下初列子注义张相位作是言下唱也羯磨者下正明结也。
三结解者亦即前义第四门也分文云义张相位即立三标分三相也。
[科06]初中且举大界一塲故列三相三体必更缘须诸界亦随界立体可以准知尽自然集不云标者以塲多小不越自然必更宽广终妨后法理不开也然律文中场中相觅卒不能得据此复宽宜从制也。
[科07]文中小界相者对外大界为言异下三小界也。
二中戒场三小体別名滥故特点之必牒戒场义亦通得相中且约场面向南为言注云曲斜随称者以戒场界不必循坛随依堂舍故有屈曲。
三结法牒缘中问答并以结大界法对挍不同初问答中余法被別故开戒场说戒摄僧制必大界难开场上非是常仪。
[科10]问场与大界两是別住应具二同何得无者答场兴本为作业不在安僧故无住处住既非有故说亦无大界不尔元对別说別利故彰二同戒场无有所对故俱无也。
次问正明不安同住因兼同说故具举之答中初叙戒场不牒有二义一非安僧二无所对下明大界牒意相反可知。
[科01]问所以说恣二法须场僧集余法不须者答此二摄取僧法位居行净之人故制界之内外普同遵故羯磨余法所被多途无局于时多缘別务若制通集还复相劳徒有前开终无后益故作法时异界有人不两相集所以文中无同说戒。
三问据前缘集已明今欲更申教意虽重而別对寻可见答中初明说恣羯磨下次明余法所被多途反上专被行净故无局时者反上时限定故多缘別务反上唯摄僧故所以下准通別两集复决前义大界有通集故牒二同戒场唯別集故无同说既无同说因无同住故不牒二同义益显矣。
[科02]有人云纵作法时安二同得如五分结戒场文共住共布萨共得施也。
次別解中即前羯磨增减中义五分明据显知无在彼有三同下加得施即是利同四分同说通摄见利不复別标也。
[科05]然则大界结有二同及解之时牒同作法戒场结无同字明知唯解大界不在戒场义不然也。
二中大界牒二同结解相应若用解场解不应结故不可用。
[科06]有人云场结初无二同理可得无故亦成也。
三中此师意谓结场不牒二同乃是文无理有故云理可得无今牒同解义亦无妨。
[科07]今解不然结解相类大界结解俱有二同小界结解俱无二同故得成也场结无同后解方有解不类结此不成也。
四中即举大小结解相类以判场界虽解不成法须言教岂以结法理有解时辄牒耶。
[科08]有人用三小界解此亦非义三小俱无其相一席作法如何类耶。
次斥用三小中有二不便一不立相二非久固故亦不类。
[科09]今比诸界反结成解虽非律文有比量故。
显今中初文比诸界者大小衣食莫不皆然足为准据故云比量。
释法中初问以文违前答故须决破住多种者有永暂故四仪之住明非长久今此所牒止是暂时下文引结况解因知结法亦暂时耳。
[科12]问结场既竟须结通界文何明解答立法须也可即依文任时行藏义不连诵余并准此。
次问结后明解立法次第诸界皆然故此总决通界即通围大界答中文虽次列举用在时耳行藏即用不用也。
[科13]后结通围大界法中分三初标缘起二相三结。
[科14]初中不得合河结者以水难不恒卒增障集机缘既阻僧义不成徒张拯溺之名终丧乘权之实既无津渡结不成也僧祇中水中有洲五处据标结两边水内取三由旬恐持欲渡飘出界故三陆地上随时大小。
后结大界缘中初科正释为二初示制意既障僧集无由应事故机缘阻也复乖和合故僧义不成也是则如来乘权制法拯济沉溺但有虗名终无实效故云徒张等津渡即船桥梁僧祇下次引开成五处据标结者彼因摩头罗国藂林精舍隔河东岸有仙人聚落精舍时二处比丘共结为一布萨界乃至若河中有洲应五处作羯磨(谓五处立标通为一界随处作法一切尽集)一摩头精舍二水中三洲上四水中五仙人聚落精舍(此即两在水中三在陆地也)如陆地道两边各二十五肘(谓三处陆地两边立标量也二十五肘计四丈五尺)水中亦尔(广量与上陆地齐也)一时夏水泛涨比丘受欲来应羯磨为水漂出界殆死得出白诸比丘乞广结界即于上下水三由旬作标结界(即移水中两标令远也)。
[科01]问水陆二界互相摄不答如上说竟自然界中两不相摄僧祇得者据作法言之。
问答中欲显作法自然摄不摄异故问通之答中初指自然即前缘成明六相中僧下次通作法。
[科02]不得二界相接者以界体限约各分位局今若连接终非別住故制之也如上相去一肘无有正文约同二绳得分便罢故文云应留中间即空地也。
次科初示制意如下次明分隔不定濶狭前引古师局执一肘故复点古非引文显正。
[科03]云不唱方相者今有结者临时迷事或坐场内通唱三重者或于大界内通唱通结场界两所者或但唱外相者或但唱内相者虽唱诸相互不周帀者皆谓异界相摄内外通滥三界混乱定断不成。
二明相中初科初通标或下別列有五一场中遥唱随界各结二大界通唱通结遥加戒场三四两种两相互缺五虽具唱相有差讹皆下总结异界相摄即前二内外通滥即后三或可二句通该五过戒场大界中隔自然故云三界。
[科04]界取相分无相非结正法从实无昧彼此可依文云先在场内随标相集唱场结场既作法已将结大界方可召僧出戒场外又出自然入大界内依标相集先唱内相用规空地后唱外相用绝他界然始依结无法不成。
次科初叙正制可下次教依文先结戒场既下后结大界分标集众各唱各结事既合教故无不成。
[科05]律无结法集法行用必准诵之在文委曲可如目见也余如上二同中。
三结法中初明用法律中既无別立故令准用无场结法此不重出但指同前故云在文可见钞加内字准此不须余下指略即前疏家解释等文也。
[科06]三明结小界法义分为五一教兴所由二集僧远近三无有标相四结解同异五显张是非。
[科07]初中夫机教相因同诸药病凡情易结圣意开之故此三小兴唯在难文列僧不和合或不同意者并是人难不合作法故开別结以副情愿意可见也。
三小界教兴中初文初叙应机设教同药病者言相应也凡情易结谓生滞碍不和同也文下次引缘证人难即同法人情事乖违副即应也。
[科08]问如拘睒弥亦不同和如何同界別说开也答此不同彼彼则事见两乖便非僧义故开別说此见同事別于事不和得成诃別故开別结。
第二集僧明今意中初定结处文如注列受戒作法乃起诤之处界外疾结还即兰若故知三小不开城邑说戒下次明集僧又二初示界相说恣两缘因在道路遂开各结言下道者在道之下即以兰望道故云异处虽当部等者前集僧中四处六相并出他部虽四分无文而小界有义故特示之道是一界即道行也下是兰若亦是一界准有道兰二自然相必下二明依集随当时者或道或兰各有分齐但道通兰聚此局兰处即如本缘无村旷野是也。
[科01]有人云并由难起未须依界随集坐处即以为定故文云坐处已满齐如是处结之。
引古中初解即准自恣结法中文。
[科02]有人言此非正量不可承准须依律文不同意未出界疾疾结之明知恐同自然故以界为限既有缘难不比常途宣用善见七盘陀集之彼文中云不同意与此一也。
次解初斥前须下次示义依律文者即如注引若随坐处不虑他呵何须疾结验知约界既下引量具如上释举论会同义须准用即显有难兰若唯被三小此文明矣。
三无标相初释为二初叙二界须相有三一久固二无难三闲缓此下次明小界不立反上三义且举暂时如文制也。
二若竖标相不可遮诃随人即结不和不至故受戒云界外诃不成诃者明以集身为标相体。
二中初二句示立相之过次二句显不立之益以界随身不和之人不可至故引证可解。
三者文云疾疾结之恐遮人出界也立相容遮终非结意余如文解。
三中准文立义若立标相事容迟缓遮人即至结法不成下指文解即第五门。
[科05]四结解同异者又上总门第四义也大界结时竖相解时牒二舍之则解不类结如上三小结解相应者一现作非未来二暂时非久固三无相为遮诃故小界与人处相相应也结者成解余人不得若起迷方无由重舍故佛制不应不解而去诚有深致。
四结解中初标指前后诸界皆有结解一科属前第四义门故一一提示大下对明同异初叙异前以大界结解皆牒二同故云相类此望解时不牒标相且云不类欲彰小界无相所以故蹑以问之一下释通初列示三义反前大界故下结显异相人处相者处即界体下引制解益彰无相。
第五初指三缘注中受戒一种界内不和潜出界外文不显处义必空野说恣二种并因道路无村旷野非村兰若语少异耳注云类诸难开谓如诸戒命梵缘开非难擅行无非正犯。
[科08]二皆无相下显标处也并指身以为标体相在身外。
二标处中注中三引文证并结法牒缘如后自释。
[科09]三今有立相方院下明非法也即第五门义。
[科10]大小二界缘难有无标相宽狭终不徒立文中羯磨不成者以法事相违也界以标相为体大界无难作法具仪先唱标域后依加结乖不成也小界怱急不明立相恐诃人至纳在相中随集约身一时唱结有乖斯法理是坏缘。
三明非法通明中初标示二界不同如注对显文下牒释初通示界下別释前明大界须相不立则非后示小界无相立则乖法。
次四过中初过为二初明违教权犹擅也如下引类为他持欲难缘出界开不失法俭开八事内宿内煑恶触残宿僧俗二食水陆两果不作余食法(此四竝开不作余食耳)由有俭缘不作不犯忘不持衣归护不及或水陆道断并开无罪九等即三根中各分三品上根守制专持不犯中下不堪故须曲被依法用者缘至则开缘尽还制开制随时则彰如来是一切智人也故下引证即迦叶答富那罗之语如钞记引义下诫斥自贤曰矜。
[科01]言辄立相者古师传用自恣圆坐五德在中说戒直立开无众具故僧祇云行住坐卧悉成布萨十诵亦然及作受戒相如熨斗柄是中问遮。
二中初科自恣对跪须坐说戒随闻故立二律所明四仪通得古谓说恣宜不立相受戒问难事须立相故云如熨斗柄也(讲者但云古师三小立相滥矣)。
[科02]今有人结随在何处临时指拟方隅为相然后诵结义则不然三小相同体以身集为界如何于外更立标相必其擅置故引诃人令诃法坏大乖律文终非开意诚不可也。
次科初牒非义下蹑斥初责其妄判三小同为遮诃不当有异那得小受独立相耶必下显过一则法坏二乃违文。
[科03]故受戒文云疾疾一处集知无异外一是也说戒文云尔许比丘集知数人外无界二是也自恣文云齐坐结之知坐处外非界三是也受中又云界外不诃四是飜是成非数可知矣。
三中初別引四段并彰无外如注所引飜下总结若立外相违上诸文则成四非。
[科04]问以身为标外无界内问难受法如何得成文云界外不成受故答义须殷鉴不可氷情问难前缘可自依律界外问也及论请师乞受必须呼来入界十人融通开间纳取一足入内尚预法仪何况俱也如斯行事内准佛教外约凡诃僧有授法之功前无虗受之愿可也。
初问中律云受戒人不得在空隐没离见闻处及在界外古师执此以立外相故引为难答中初斥执计问下教行事律云有受戒者将至界外脱衣看稽留受戒因制问难此即明在界外上引不成文者准下决云此通白四之时耳一下举类即如十诵一人中间木上坐足四边作法故云尚预法仪如下结益。
[科05]问诃人若来倚我身界岂不別耶。
[科06]答有人言初结不成以同自然有別住故既结界已虽诃不成界立为难开无诃也如恶心触不成触等。
[科07]今解前后皆成结齐身坐正为绝诃岂得前闭后开义不可也律无开语何得辄通如所开遮不劳身界既结无外明不容诃故文云得诃人者谓善比丘在同住地余无有文不可用也。
今斥中初斥非理若依立相初结结后并成诃別何得辄判律下次斥违文既下示今意既不立相了无倚身来诃之义故下引文证可验古师妄判无取。
[科08]三处留久固者以因难生权开加结难非常有结宁永固必又开久用大界为故文中即解而去者一为余人迷相虽解不成二为恐后结界能遮作法三为临机一教非为重集违斯专制故乖正法也。
三中初叙非久所以用大界为言无所济也故下准制解责非次列三义二中以界不重结留则遮后违下结斥专制谓擅行也。
[科09]四妄通余法者开为前缘非缘不可妄承行用违拒处多致令受者怀疑良由本界非制故文云非制而制者即非难而开也是制便断者不于场界也多人不益谓戒不具足无行可依也。
[科10]明彼四是练此四非等镜鉴而弗遗何疑滞于圣化矣。
结诰中明彼四是即今所立一须难缘二不立相三须即解四唯一席练此四非自昔相承翻成四过或无难辄结或立相开诃或留而不解或通于后法达此是非如镜鉴物则于佛教无疑滞矣遗漏也。
[科01]羯磨文如常者诸本连写曾不揣量显晦在时行藏适世即今场界二所作法尚须邀延说恣之与受仪难缘希闻故略必临事或有准诵自成故未烦出也。
四指法中文脱标数故多妄节今详前科明非方毕故以指法即为第四初斥古本彼文皆出三小结解之法显下示今略显晦行藏即随机义下举场界以数况稀邀延谓集结迟留事难成也场界尚然况三小乎必下指广律说戒法中具出结法故令准诵后世素师不体此意复出羯磨备引诸法故知随机之义独见今宗余如钞记。
[科02]大段第二结解衣界先列义门后就文释。
次摄衣界初列义门即悬科文相至后释文随文即点。
次就文释标举结方方即是法。
[科05]前中有三种伽蓝下即初门义也界与蓝等及界小蓝不须结者以衣界自然约蓝院起随有周帀犹开势分今大界与周院标齐未结衣界院外摄衣若加结竟入院方会何须结也或界在势分内者亦不须之转非开故何况界小于院依界结之院内不免失衣用此度之俱不须也。
初门初标义门界下二牒释不结有三初明蓝界俱等结则失于势分或下二明蓝狭界宽但齐势分结则无益何况下三明蓝宽界狭结则院内失衣用下总结度音铎量也。
[科06]文云若界大于蓝者即第二门义也由界宽院狭未结摄衣界内院外全夏失衣由结衣界随僧界内衣夏两会岂非益耶如下缘说十诵云若作不离衣羯磨竟齐墙壁篱栅来僧尼乃至学戒沙弥沙弥尼不离三衣五衣也。
二中初标示由下正释此明界宽即出势分外者不结则益夏损衣结之则衣夏齐益指下缘说即缘起也下引十诵且证衣界随僧界义准齐墻壁似蓝界俱等本不须结或可蓝外別有篱墻等思之文略式叉故云乃至三衣五衣且举僧尼所畜式叉三众同制二衣耳。
[科07]文中有立无村结下即第三门义也。
三结法中此门所明羯磨词中除村村外古今集法或去或留故曲辨示。
[科08]有人言有村须除无村不须何得雷同俱须除也如律文中无事有法非法不成无村加有义同此也。
古解中初解初立义有则须牒无则不须雷声普徧故曰雷同言其不简也语出曲礼如下引证即瞻波文彼明无覆藏罪与覆藏法如无病加药佛判不成故取为例也。
[科09]有人言有村结者现除悬不结后村移出不合摄衣无村结者现结悬除村来不摄村去还会。
次解不问有无皆须牒除但悬不结义未尽理与今少异故下斥之现除悬不结者以先有村故现牒除所除之处即非衣界既为村碍无由预加故悬不结现结悬除者由本无村可容徧结恐后村来于中同护故先牒除。
[科10]今解不然既依界结徧标内地同有摄衣不由村来衣界便解不由村在衣界不徧但村是男女所居多生染谤性与比丘行有讥故制令除之。
今义中初科初明结法不由村聚在无但下次明牒除本为摄护通塞了此二途则古今自异。
[科11]故律中初结衣界中有村不言除村村中置衣后为缘碍方始除村此除別缘不除村体何以知然多论前解无村不除后遂解云羯磨法尔莫问有无皆须除之村在不得村去摄衣。
次科初引当律本不制除后缘碍者因比丘寄衣村中往会形露怀惭故制此下准判別缘即指染碍何下次引论转证彼有二解即诸论师意见各异如上所引二师不同即各据彼一解耳但次师未善论意与今不同村在不得以现除故村去还摄以悬结故。
[科01]问本既无村而云除者岂非无病有药何成羯磨答此摄衣界在同住地所言除者除衣障碍不除村体故无男女任意著衣岂在院宇本无不结村来必须岂非烦重又若不除便起疑念谓结衣界后村来入衣则不失故先结除如前结界具列二同可即有说文中须述不妨前结为成后同衣界亦尔为释后除可以类解。
释疑中初问以前古师执此为例故问决之答中初释通在同住地此明结依大界必须相应既除障碍悬除于后则是有病作法理成岂下蹑古彰过有二一则烦重二乃起疑如下举例结显两成。
[科02]问有村结已不得会衣与本无村何须著除无村无结村来障衣与有结同何须著除答为释疑故未结之前院内界外不免失衣由诸界故今既结竟车树界灭疑谓村界亦随不生为释此疑故二俱除村有五义如论故除一聚落界散乱不定衣界是定故二为除诽谤故三为除鬬诤故四为护梵行故五为除嫌疑令清净故余界无情故不须除。
次问有二初有村障衣结须牒除无村通护著除何益此明无村不须牒也二问无村不结之处不曾牒除村来亦障比于有村结者牒则无功此显有村亦不须除也与犹比也答中初释通院内界外内外字倒传文误也未结则院外自然树车各立故有失衣结已则作法势强诸余即灭唯村自摄故必须除村下次释偏除所以五义中初是难护余并招讥村聚则移徙不常衣界须分齐可准故云定不定也四中第四护己余三护他上明村界须除余下次简余界不须以树车等无情染故。
[科03]四结徧不者。
四中前列章云约界通局徧即是通不即是局词异义同。
[科04]有人言结不徧界故文云除村村外界既有所除明知不徧矣。
古师初科即前所计悬不结者。
[科05]十诵云除聚落及聚落界结取空地及住处村及势分衣界不生故善见云村外界者中人掷石以还是也人即解云十诵结时现除悬结以文云结取空地者即村外势分也及住处者谓村体也后村移出更不须结四分无预结文故现除悬不结也。
次科十诵四句即彼羯磨中牒除文也上二句同今四分后二句彼部所加村下释上二句村即聚落势分即聚落界也文既牒除故界不生仍引善见示上势分即十三步人下次出他解彼谓十诵四句上二句是现除下二句是悬结(旧云文脱合云悬不结者非)四分止有二句现除文无下二句预结文故云悬不结也。
[科06]今解不然既除聚落明有所除结取空地者僧坊外地及住处者谓僧坊也此内摄衣余是所除故不徧也。
今解中初文初释牒除谓文中除聚但是一向简除岂得所除之处复加结耶结下次释加结以界宽蓝狭方结摄衣故蓝外界限名为空地蓝内僧坊名为住处则知彼文同今四分那云异耶。
[科07]僧祇中舍卫一布萨界有九僧坊不结衣界随方別摄后祇桓比丘诣开眼林坐禅或于彼宿恐失衣故佛令从祇桓及九精舍同结不失衣法令得安乐住亦除聚落及聚落界。
[科08]问无村结时既徧大界可称同住有村不徧应不得称答衣界假于僧界故称本住未必相可俱徧摄衣或可徧界摄衣村碍故隔从本故通从缘故局有二释文如上通也。
问答中初问既牒同住即须徧界有村不徧应除二同答中初引古解即前悬不结师义未必相可言其不徧可犹称也或下次示今义既称同住体必相可据界本通从缘不徧故云局也有下指前十诵古今两解。
[科01]问结净亦假僧界义非自然何不称者答僧衣两摄虽不相可莫不用摄人衣同处若论净地元结摄食障人故不称于本住又若称者恐成相可徧有内宿不如不结。
次问衣食两界能依义同称不称別故问分之答中初明衣界须称虽不相可者约缘为言若下次明净地不称有二释一摄食障人二恐徧界有过世人见此便谓通结净地须除二同然不知前牒二同正彰通结下除堂殿別简分齐明非相可岂得妄除今此所通自明本宗別结不须称耳闻声即用曾不考寻恐后妄传寄此点示。
[科02]若依僧祇聚落兰若通结后因舍卫失火兰若畏烧衣故急奔赴城中为人所诃因制兰若不通聚落四分所结城外僧坊若聚落内是彼废教或是两通既除村界明非废也。
四会异宗中初引僧祇聚兰通结者即前九精舍涉聚兰故兰若畏烧衣者谓兰若比丘也彼云时舍卫城中失火城中诸人运物出城诸比丘多于城中寄衣畏火烧故急走向城为人诃者彼言诸不信佛者呵言我等火逼出城避难是沙门等向城而走如蛾趣火有何急事等因制等者彼云佛言从今已去不听练若通结聚落应练若处通结练若聚落处通结聚落乃至如前互结得越毗尼罪次引四分会通两部初约相废释城外僧坊者律因比丘见兰若好窟听结衣界故羯磨除村即通聚落乃是僧祇废教或下次约两通释既制除简即不相通正合彼宗故非所废僧祇后结亦制除村如前可见。
[科03]文中若先无村结下至五分咸有斯意者明结随界满村缘故除文极明委。
五除结中初科点文示意可见。
[科04]五分云若本无村结不失衣界竟村后入者不须更结先已结故若本有村结衣界已村移出界即此空处有不失衣界若聚落小后转大者随村及处皆非衣界若村先大结衣界已后渐小者随有空地尽是衣界准此通前约缘不徧据法从本说名为徧。
二中初引文前明无村现结悬除若本下次明有村现除悬结复分三相初移村出界二展小为大三缩大为小有无广狭随缘不定验知除村但除缘碍耳准下次准决前义皆有诚据。
正加标缘中头陀翻抖薮世间有二一器世间二有情世间三界六道同归苦果知苦断集故云猒世等驶疾也文不开桥梁准前僧界故云义通(律中明开桥梁注中不引且云无耳)。
[科07]就结文中若本有村现除悬结依上五分摄村下地故不同古人悬不结也古人云四分无文结住及空此非解也所以如上若本无村现结悬除准五分中后村来入不得安衣。
次依法结解即前义门第四门也结法中初科即释羯磨结除两句初有村结法村下之地通为衣界故云摄也重举古非并如前示次无村结法指文可知。
[科08]故知僧坊净人男女別院并非衣界非时入者嘱授同村亦即食家同宿屏露如是类知若单士女则非村摄但是染情之障碍耳故文云村者男女所居也。
次別示中初文净人居处并是所除故非衣界非时入聚食家强坐与女同宿屏坐露坐此等诸戒皆约村聚并见九十因明僧坊男女別院通诸犯相不独障衣也单士女者谓无住处或虽有处村相不成并归染情两碍下引律文证须居处方为村摄(旧云单士女者有男无女有女无男者非)问今僧坊中净人居处或单有男或独有女为成村否答但使俗居通归村摄若无村处既是染情必须男女或单有女若论独男则非碍摄。
[科01]善见云若施不失衣界内僧村中比丘不得者此据缘相明摄不言法通僧界也。
二中善见施主施物局处此即悬不结者所执之文故引决之缘相明摄谓有村碍故摄衣界不摄村中非谓结法有不徧也。
[科02]余有自然护衣义文在戒本疏就彼开之。
三中以自然衣界合在彼明此论作法故通指之。
[科03]文中结已牓示者欲令后来不迷护衣也僧祇中应牓示显处令后来比丘知说戒等。
释牓示中初示意僧下引证彼制僧界故云知说戒等等取集僧护夏也例今衣界要知离护。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二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之三
[科06]大段第三结解食界义文为二初义又二结护分之。
第三摄食界分科中初分义文次于义中又分结护结有六门兼上义文护有五门唯是义说。
[科07]就结净中六意分门一制意辨名二列数定体三分自他四院有周缺五法有作不六解结差別。
结净分门中四是悬义二六释文。
[科08]初制意者良由在生资报三品殊途故使适化立教非一然则上报坚强风骨雅正知量投乞便济形苦林谷是托四海为寄如斯之徒未假储贮中人已下形报疎微制令分卫终丧沟壑若不开济容坠道业如缘中因病致死故开结之初虽约缘终备三等欲使通济病苦不限康羸道存为本斯教兴也。
初门制意中初通叙机教三品即上中下三根适悦也然下別叙教兴又二初明上根依制报坚强者宿善致故风骨正者举动有仪故知量投乞内有志节故便济形苦少欲知足故林谷是托慕闲静故四海为寄不为物累故具斯诸德乃名上行次明中下须开初叙报劣反前诸义不堪上行病瘁而死故丧沟壑也若下次明开益若不开许或望崖而退或中道而废故云坠道业也下引本缘颇彰教益初下示通被一通三根二通健病问既禀此教岂号上行答或时病缘义通兼济。
[科09]释名者饮食繁杂能生染秽同住看守体乖仪节名为不净既加结已随局处所宿畜既除非咎不起故名为净此从缘也非对秽言净具四仪故方名为净一由斯贮畜增贪长慢名汙净心二外道俗流生讥致谤名汙净信三既同宿煑能生多罪名汙净戒四现结集因来受苦报食啖不净永离香洁名汙净果。
释名中三初通释前明不净生染秽者谓有宿畜等过乖仪节者谓非比丘所宜次明净义相反可知此下简滥言从缘者望离过也非对秽者斥妄解也有谓简余秽处而名净故具下別显以上净名通含四义汙心是惑汙戒即业汙果是苦三并自汙二即汙他今既结已翻成四净。
[科01]今通引部別对明开制。
次对明开制以诸经律开制互现故须辨示会通教意。
[科02]僧祇云院内䊩汁流巷人诃僧住与俗无別因制不许十诵云初听白二结地已外道讥言秃居士舍仓库食厨白衣无別因令僧坊外作既在露地乞多食少因制不作净地作者吉罗先结舍之。
初明废中初科僧祇元开净地䊩汁流外䊩音翻字合从水汰米汁也十诵初制界外由有仓厨故遭讥毁审知储畜本非道仪既下次明永断乞多食少谓求乞者多食不足故。
[科03]有人依此文相普不须结竝为他物净故。
次斥异中初文既依上文祇合永废乃为他物深乖教旨。
[科04]今解不然十诵制断僧坊无复食厨为静外讥若开他净终负外责一不可也若是他净则无宿煑今彼律中唱言两罪二不可也即四分文云待明乞食此中都无作食处则相同十诵如何二开楞伽经偈若有僧伽蓝寺舍烟不断常作种种食故为人造作是名不净食如实修行者不应食此食。
今破中初文初破自违所据有二不可即下次引经律证非四分既无食处义同制断那得妄云他物开耶楞伽偈文初三句指过次二句示名由为比丘而造故名不净下二句制断准下经文如何界中尚容他物。
[科05]今准大小两乘了教明文僧坊无厨不许结净如涅槃云声闻僧者无所积聚大小麦豆若诸弟子时世讥馑乞求难得无人供须为住正法方开受畜必施檀越四法依止是正教也反此经文义非所许况复楞伽十诵明断不开佛在祇桓尚无厨帐阿难煑药在僧坊外可以寻之故涅槃圣行华严正愿乞食自资全无积贮诸律初受必准四依如何终老乃舍元行虽开僧常或是前废不可师心顺情开也。
次广斥中初通示若大小相望小乘是不了义教大乘即了义教今望净地大小皆断通为了教但在小则前开后废在大则一向不立此为异耳如下別引涅槃即四依品文初三句即引前段彼具云声闻僧者无所积聚所谓奴婢仆使库藏谷米盐䜴胡麻大小诸豆若自手作食自磨自舂种种非法故若有说言如来听畜非法之物舌则卷缩若诸下即引后段时世等四句即是开缘必具此缘方开受畜虽开受畜要须净施笃信檀越四法依止即依法不依人等法四依也楞伽十诵文见前科祇桓无厨事出僧祇阿难为佛温饭在祇桓门边所谓煑药也涅槃圣行即圣行品彼明菩萨闻是经已远离八不净物出家求道坚持佛戒是佛菩萨所行故名圣行乃至云不畜谷米麦豆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当知止足常为诸天世人恭敬供养等华严正愿净行偈云若得食时当愿众生为法供养志存佛道若不得食当愿众生远离一切诸不善法诸律受戒竝制先说四重四依令遵上行元即初也虽下遮妨律开僧常明有净地然是废前后不可用不下正斥。
[科06]问如上诸教皆不开结今结前废如何会通。
次问答显开问中诸教既废今何复行。
[科07]答曲逐时机不堪本制便随开者不无其致有人言诸部不同何有会也大乘则上达可行小乘则分河而饮故知部別且用当宗如钞序中小持律也必力堪济通用何疑。
答中初约机宜释逐犹顺也对上根则制益开损对中下则制损开益故云不无致也有下次引据宗释初示诸律异大下次明大小异上达即大根性者西竺大小乘人分河饮水言其不可同也故下结示用当宗则不取诸律小持律则不用诸经指钞序者彼十门中第四门后明六师持律第一唯执四分不取外宗今存净地正宗此见但在彼则专守不通在今则随时取舍虽同而异学者须知必下复示兼通不必一向也问前引四分都无食处即同他律此复开结何以相违答他部一向制断当律或去或留立教适机义见于此问诸律永断与大何殊答小教令行净命为绝讥诃大乘乞食自资专存利物据制虽同约行须別。
[科01]五分中近寺住者施屋与僧作食合药不得言是僧屋准此他物净也。
次引文中初文前师望判例为他物特引此文显知自別若言僧屋即非他物余如后说。
[科02]母论佛见比丘诤昨日食因制残宿食及大界内食无净厨者一切不得食准上结界中界内別结通团大界则不相容既非同住且得相顺此得从文失制意也。
[科03]有人准律论文但是大界虽无院宇与食同住随犯宿者。
三斥异古解古准律论者律中净地须依大界又上母论亦在大界不约院宇即犯内宿前师随处竝为他物此师无院同界制犯前则太缓此又大急莫非任情故须引破。
[科04]今解言界者是院周界岂局作法纵结摄僧无僧坊院不成储畜讥过则无院虽周成不结摄僧亦是宿摄能生过故所以律云持食露地贼所持去因开寺内若约界成不应四净半有篱障非唯自然义通作法。
今解中初科为三初立义是院周界谓律论云界乃是院相周帀之界至于成宿但取院相故云岂局作法准文三句初院周界者即院界俱有成犯可知纵结下即有界无院纵畜无过与古不同院虽下即有院无界摄相义强故有宿过所下引证既因露地开移寺内结作净地可验露处无过明矣若下反质律有四净若不约院则缺不周但有三耳又复不周通于两界故知不尔。
[科05]问有界无院不集別众无界有院如何犯宿答僧食两异何得例也由方相合储过讥生故有罪也法事取和不从讥过故有斯异。
释妨中问举別众例难无界不当犯宿答中初总示由下別释两途各异在文可见。
[科06]二列名定体者依文释之就分为二谓总別也初标举名题佛言已下显数相也。
次列数定体分科中总即前标別则后列结解二法总中分二即文注也。
[科07]一者檀越净文中由是他物贪储不生故直开也义分为三初处所是他物食具是自许既是俗家我固绝起二处是僧坊食具俗有律云听作檀越食令净人掌举不应自受所须随索之三处食俱他如今俗设啖会者是也。
[科08]此之三净必是真他不容倚傍滥托檀越若道寺是俗造即云他净一切僧坊俱非道有于中盗损望俗推绳乃至佛法咸无福也财物无在随施成主何得仍旧为檀越净。
次科初明委实若下次斥妄计律中盗损僧物不望俗结又施入三宝俗皆获福今若属俗事皆反之财下三结责。
[科09]有人言不结有罪若结难护又言由有倚傍胜不结者。
三中初文彼谓结与不结二皆不可倚傍他物且得无罪故胜不结。
[科10]今解不然佛制智明不唯暗塞亲知是非罔冐圣仪非唯反增愚暗更遭不学诸罪于彼宿煑终结根本何有脱也若言护难可以难而不结世中五欲盛启五情横割断之得行佛教岂唯食饮口腹之累用涉言哉。
二中初斥倚傍佛制智明言其制法显了也不唯暗塞言其不当罔冐也然彼自谓倚傍为他物净故云亲知是非等反增愚暗即痴业也不学更兼无知故云诸罪此二枝条并下根本竝制罪也若下次斥难护佛所立教勉力奉持岂得畏难輙自除削仍举五欲责其任情绝欲则能奉教畏教即是顺欲况饮食四尘發欲之甚过患灼然不言可见启發也累即是患。
[科01]疏者立言宁结减罪何以知耶由结净地通无内煑一有益也善者惧罪虽宿有净恶者慢犯虽触无染二有益也结防两失俱离无瑕如何妄指自贻伊责。
三中初通示何下別释一无内煑对下内宿约人不定故云通无二无宿触持戒为善虽宿有净谓结净已大界无内宿也破戒为恶虽触无染亦谓大界无宿触也以未结时善者避犯不敢与宿恶者慢犯与宿成触今既结已二皆成净结下双结上二句示今益下二句责古非贻赠伊是也。
[科02]二院相不周净者由体同空露藏畜心微故也。
二不周中初科心随境转罪自心生所以处露心微罪无可结也。
[科03]文列三相言半有者二方障也言多无者一方有障言都无者事同空野篱障既尔标四例然约文附事则有十八处据篱为言若二合至于六合或更互參则多相也通而为论无非是开可以类解。
次科初释三相注中篱障二物合明障谓版壁帷帐之类篱下指例谓垣墻等皆具三相约下结数篱障为二并下四种为六一中有三则十八矣(旧记合篱障为一但有十五取檀越净中三为十八谬矣)上约单历据下次约合论以篱为头历下五种二合至六合有四十五句二合有五(如云篱垣篱墻等并以半有多无都无三种历之则一有三为十五句)三合有四(十二句)四合有三(九句)五合有二(六句)六合有一(三句谓每一句诸物相间不定故)或更互參者如以障为头二合至五合有三十句以垣为头二合至四合有十八句以墻为头二合至三合有九句壍唯二合有三句总一百五句通前单历则一百二十三句数之可见通下总结。
[科04]三处分净者以初成故未曾经宿壅结未多随人处分即以名也在文易显。
三处分中初文所以不经宿者住处严净事简省故又复制法有限齐故经宿反上则有白二法也。
[科05]僧祇云新作住处佛塔在东厨在西南僧居二中行来之处又西南也营事比丘以绳量度作诸净地不得过时善见云应捉柱云此处为僧作净屋如是三说乃至一柱作法亦成若已成者召本主语令知净地随语作成若聚落老宿召来遣作若教亦得。
次科僧祇初定方所西土僧寺门皆东向故塔庙在前厨在后角僧在两间行来处即大小便处彼多东风故厨厕皆在西南吹气于后而厕在厨后故云又也营事下正明处分不过时者限明相也善见初明剏造则捉柱作法若下次明已成则召主指授若无本主则召父宿恐彼不解故令教作此约新屋准下僧祇亦通癈寺。
[科06]四者僧作白二结由住来经久不可处分必须和通依法结之。
四中初科一是伽蓝非是他物二须院相非是不周三如文叙故须白二结之。
[科07]据如母论先自然中集僧结净准僧祇中非羯磨地不得行僧事余广如结塲界中。
[科08]文中疑有净地更解结者谓荒毁僧坊迷谬净处且通解已结依处分故僧祇中僧俗两住俱废二年得加处分。
三中迷谬净处即是失相非不曾结今人准此无论曾结不结例解妨疑若此谓疑则何有非疑处乎结依处分且据久废为言下引僧祇示其年限必癈未久还须白二三四两门比前可见。
第五总分中初二无法竝通两界又初通俗住二局僧居。
別释有六初义易解。
二近远异处分別人加故不得经宿羯磨众法随事远近僧祇支尼梵志为佛造僧坊佛令波离先往为僧作净厨若过时者名僧住处不名净也五分佛令先指其处为净地置食于中若未羯磨比丘不得入中至明相出言羯磨者即处分之通名也。
二中初分异僧下引示彼明佛于鸯求多罗国游行尔时支尼耶螺髻梵志闻世尊来作僧房净厨遣人请佛等余如疏中梵志即净行居土之通名并下五分竝制不得过时证前局近五分羯磨语滥故下决之(准此五分亦召別法为羯磨不唯十诵四分)三四及初竝是简人二即是事五处六法总归四缘。
五中通诸界即自然作法。
六解法异处分口法解羯磨唯白二。
六中处分口法解但云此处不作净屋。
第六门结中初科初示开缘由命难者即本缘起律因看病入城求粥城门未开遂致饿死言二缘者即须边房又兼静处以下申教意道寄清修者谓修道托处必在清旷之所不宜与食同处俗下举况语出孟子但借彼语而意自別(彼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奄蒙庸仆混于贱类也制下结显欲远僧处故兼僻静。
[科05]律中应唱房名即是相也今时行事直依羯磨单白四句自唱自结得在依文失于缘唱欲依轨仪白中加第二句牒其缘本理得成也今随文故略而不出恐诸局教或致余言此是结集缺文或是觉明漏诵又可竺念遗笔比诸结法义有亏绪可不镜乎。
次显相中初科初点文今下斥异初叙计彼不別立唱相羯磨缘中牒之故云自唱自结得下次今斥又三初指过律本结法白唯四句故依文为得然既不立唱相则第二句中不牒缘本故缘唱为失欲下教加改今立唱相既有前缘故须加句今下示今文初明不加之意局教谓守文之徒余言即是讥诮此下决文缺所以初推结集过或波离初集或法正分宗次推翻传过觉明即佛陀耶舍诵本西来此方竺佛念对翻笔受诸结界法白并五句独此缺之故有亏绪谓失于条绪也。
[科06]文列五众房者岂僧中院居尼三众是彼三众为僧造房拟自供养仍本造者为名如毗舍佉母云住我房者当与福饶可以类也。
次科僧寺义无尼居故约房主通之仍引事类亦见本律毗舍佉母造房施僧仍自供给既云我房明属本主当与福饶谓受供施以福益我也。
[科07]五分列相言通结者故彼文中通僧坊作除僧住处以界内果树将熟不长若不早结恐有内宿故也又云不得羯磨机架上重屋上乘上作净犯吉罗亦不得净地取土置不净地而云是净依本地起有净不净本土若移无净不净僧祇或于一边二三边隔道两边以为净地余为不净皆谓任时量处得净其心随其心净器食亦净如不知果食在界内等即此不知是净心故开成缘净。
三中初示结法通僧坊者牒二同故除僧住者下別简故以下示开意又下明非法又二初明作法而所加非处亦下次明移土而不重解结不净地即大界中后引僧祇以明结意二三边约相邻隔道两边即相对皆下示名如下引证后自广之。
[科01]文中在院外遥结者即解义门第六作法差別。
三加结中初标亦是卷初第四结解差別也。
[科02]摄僧界法同处结成摄食界法遥结乃就何以知之故文云今于此四方相内结故净地云僧今结某处也所以然者僧界衣界摄人同法同处食界不尔摄食障僧若人食同处加结之时相中不便故遥唱结。
次遥结中初文初示僧食不同何下引文別证竝羯磨缘所下各推所以初明僧界同处仍兼摄衣以同僧故次明食界遥结。
[科03]又解必同净地复有何苦法自简处岂同不得故作结已虽有宿触止坏食具不损净地结解有法秽染有罪两不相干同处成结纵列某处牒相为言。
次科初反前义苦犹害也故下次约宿触结解对显不同纵下决前所执。
[科04]问结净地中不竖方相者答古人不寻文也如上已明须知分齐护宿煑过何得不也古人有言以食望僧是摄是障谓僧食两望也净地结意摄食障僧恐相染汙又云以僧望僧非摄非障谓僧住望净地也作众法时同须赴集唯摄宿煑不摄別众可不然也。
次不竖相中初问由古不立故假问通之答中初斥古如下显今指如上者即显相中古下引证此则別有一师立句简辨二界同异今此取证各摄分齐文为两段前段初二句引古谓下今释谓以净地望大界则各摄不通也又下第二段初二句引古谓下今释谓以大界望净地则摄僧义一也。
[科05]文中结东厢厨院者若准律文但言某处如僧祇中则在西南今准方土所尚无施不可祇桓诸寺门竝东开中梵尚日初方故门在东为上又多东风吹气散也此土言方亦以东始尚于阳气以定北辰为中故东为厨也故智论云随俗无过不可以昼为夜也。
三释东厢中初示诸部不同四分不定僧祗如前今下次明随方安立初二句通示祇桓下別释初释西土尚东一为尚日二则当风寺门东向故厨在西南二明此土尚东四方四时皆以东为始以北为终以定北辰者尔雅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然则极中也辰时也以其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然此土寺门多是南向尚于正阳故厨厕宜在东北亦以多南风故也故下引证彼明佛法不免从俗但不从彼见且如昼夜是世俗定法岂得不随耶。
[科06]问结净地竟定无内煑何不开宿答宿是随人不问净地不净地有人则犯无则不犯煑是随处不问有人无人但是大界即犯内煑。
问答中初问宿煑义別须问分之答中内宿随人两处俱犯内煑随处唯局大界。
[科07]问结竟不得宿与不结何殊如何开者答未结通界犯结竟局僧住故有益也。
次问净地不免内宿结有何益。
[科08]问既不得同宿亦不得看煑答看煑非罪缘同宿是本制故异也。
三问谓暂入看煑亦应不得。
[科09]问结竟无宿煑得开恶触及自煑不答亦缘异也宿煑停贮过也余二造作过也造作非仪相净法所不防。
四问欲分四罪差別答文皆易见。
[科10]问夫开结者为免过也今在中宿尚不免罪若尔说净加法已亦应不合畜长造房耶答制法不同为益而起开闭合度故云知机。
五问初领前若下正难说净对畜长加法对造房即与处分也答中初二句正答立法益物不可一例下二句结叹佛号知机良由于此。
[科11]就解文中虽非律文而开解故准说无苦。
二解法中据律有开无法翻结为解故云准说。
[科12]大门第二义明护净五门別之初翻染法二护守法三罪通局四相覆堕五净生种。
[科01]初中四位一缘不净二缘净三体不净四体净。
[科02]初一须翻余三不须如遇缘触宿染秽由生律制俭开乞求易得私顺通文便自宿煑纵实依难遇丰须闭因循不绝是缘不净或可时沾缘净扶持器具之例后须息心仍事不歇或纵心把捉谓无罪累知而故为竝须翻也。
初门缘不净中初科五种初遇缘触宿二律下无缘輙开三纵下因开不制四或下缘罢不息五或下愚教慢犯。
[科03]五分有诸木器常用行食肥腻不净以瓦石揩洗破坏僧器者应沸汤灰汁洗之。
[科04]僧祇云铜器净洗用木器受腻弃之不入者削用余有米麫酱醋之属随用少许于六众中展转博之后得本物即名为净物不定主随属故得。
[科05]二缘净者如僧祇中忘悮触捉僧家𪎊食或遇时缘船车载物得在上住。
缘净中初科僧祇二缘皆非意故。
[科06]又如十诵净人执持釜器泛物得为扶佐不许倾侧。
十诵佐助事止须息。
[科07]四分中恶心触食令诸得罪不触自净或器在雨中听覆葢等及时世饥饿人相食者开内宿内煑自煑恶触僧俗二食水陆两果不作余食此为八事义兼不受残宿二罪坏生一种文开内啖为命难故不开外损为静世讥滥故不显若值丰年乞求易得犹顺开者如法治之。
四分三节初恶心触佛判触者得罪不触者成净二或下覆器触律云若酥油瓶不覆无净人者自手捉葢悬置其上即缘净也三及下俭开八事又四初叙缘开下列八事上四相別二食两果同开不作余食总有五事所以分者由本缘起四物別来故此下示罪相恶触内宿则兼不受残宿既开自煑义兼坏生文开内啖谓果菜为食不开外损即斩坏草木文中若列恐谓俱开故云滥不显也若下明还制顺开成犯即属前科。
[科08]斯等广文如钞备列缘会须开缘静即闭前虽宿触开故无染不须翻也。
二中指钞文见四药约缘开闭大同于此前下决上缘净无染不翻。
[科09]前门不应为而为此门应为而不为两乖法网双获一罪。
三中上列诸缘涉于两门故须简辨如俭开缘既遇丰年不应宿触而反为之即不应为而为也先虽开听今须还制而反不依即应为而不为也前是作犯此即止犯虽复两乖同归宿触故云一罪。
[科10]三体不净者如十诵多论贩博财食治生道人所获福会罪过屠宰虽不宿触义不听用乃至造像不合兴敬纵使施僧亦不合受以心随之续作不绝本不许翻纵翻终染由心在故若身死已后都收入僧以心绝故。
[科11]四者体净如十诵中比丘食竟以食不净钵与净人彼洗竟还置僧器中由一心与故名之为净又与沙弥担食后沙弥得已还与比丘以先不共要随施取食五分中自食残者施净人已明还施者如法受之皆谓决心弃舍无再畜心故得。
[科01]如本新净器物柴水衣帛本非饮啖触宿非罪水是大开何得有染。
次新器中初科诸物器分新故余则不论明了论水名大开量不须受故。
[科02]僧祇中比丘洗不受腻器著水然火既涌沸已令人知之著米安中不得更然竝使净人待重沸已如法受受然后重煑。
[科03]今多有人好心然火致触僧器皆是自煑律开然火乃是未下米前又是净器故也今时竝腻腻是食余有触煑者津尘通染故不许。
二中初叙非具有二过一则恶触二则自煑律下显过律即僧祇虽开然火而非触煑今则反之违教有罪。
[科04]如上僧祇知水器等无腻体净僧器新净有触无翻以异別人故触获罪体无腻染翻何所翻。
三中初准前文僧下决新器以下二句释上有触体下二句翻上无翻。
[科05]有人言僧祇律中船在水中车驾牛时比丘虽触无罪体净今解不然此由牛水缘来故开缘去便染不同水器当体是净无缘来也。
斥非中僧祇彼云若船上载谷覆以芦席比丘坐上不得问名字若大车上载诸谷上覆者得坐同上古谓体净今判缘净如上所列牛水缘来者彼文云若风波漂船在岸一切不净绳篙不离水名净又云怱即车翻离牛者一切不净若牛绳尾未离车名净准知古判不足取也。
二掌护法内宿中二律经明皆开不犯竝约无心通之。
[科08]内煑自煑无文开护由煑缘时长不可奢纵故永闭也唯除荒俭口法尽形余无通处。
[科09]恶触一种如前缘净诸律通开必非难缘宁死无犯由輙触捉失圣仪故如五百问中昔有持戒知事比丘性以急故指挃僧器令收掌之后堕啖粪鬼中云云如彼又智论僧护诸经盛明业相云云。
三中初示缘开必下次明制约初出制意失圣仪者钞云为现大人相故三世三圣竝不自作等如下引诫五百问云云者彼又云五百余年不见浆水正欲趣厕护厕鬼神打不得近等智论云若沙门福田食以不净手触或先啖或以不净物著中死入沸屎地狱僧护经彼因僧护比丘游海边见诸地狱多是迦叶佛时比丘触汙众食不给客僧等罪故受此报文有一卷须者看之又护净经云由有宿提等众僧食不净后堕臭屎池中等。
[科10]三明通塞者药罪分二。
初时药中资报强者气味殊越故贪贮甚者日別常须故。
[科13]余之三药不加法者事同时药。
余三药中初科同时药者具四罪故。
[科01]若加法者恶触一罪开于非时及七日药若越其限则非教也。
[科02]古师云七日加法开内宿煑此无文也僧祇七日寄僧净地则有宿煑明矣。
宿煑中初引古判欲彰自任故责无文下引僧祇既安净地验知古非文明七日非时无宿内煑同闭。
[科03]自煑一罪义亦不开若变生者则失受不净何得后加若不变生重煑非犯犹如净地无内煑也。
自煑中初义判若下释所以自煑一罪唯局变生失受成触义无再加熟物非犯引类可知。
[科04]四分文中但解尽形开四罪故七日不列明不开也若未加法例不许之故僧祇自煑姜汤不得饮也谓是生者有变熟故必是乾者如律开之。
后尽形中有二意一显四罪通开二证前二不许若下遮疑恐谓未加亦通开故僧祇姜汤不开自煑与上相违故加义决。
[科05]此圣言量不可轻也生涯渐迫日月逝矣徒恣口腹死终不随可为心师于此见矣余常睹行德诸僧康徤之时清举高世及乎疾苦知何不啖保命如斯终归后世无识之俦未曾隐括排斥教网希贪口腹为之陷溺如是长劫诚可悲矣。
结斥中二初指教以劝生涯迫者死将近也日月逝者年光速也死不随者弃其所养也可为心师者劝其自励也余下指事以斥初叙其乖谬保下叹其愚暗无下责其毁教耻躬不逮轻贬律乘谓为小教不披圣教故未隐括陷溺长劫无出期也。
[科06]二明过中先缘后法。
次明罪中分缘法者缘即四过成犯之缘相法即以罪对四法之通塞。
[科07]初约缘明且据内宿四分文不了。
[科08]如十诵云共三种人同食宿不应食食得吉罗初共比丘谓与同宿也二比丘僧者谓一具戒者同宿则通一切皆被染也如四分残食戒云今日受已至明日一切沙门释子受大戒者皆不清净此通僧也或释疑故如衣不净犯起別人谓食同此也衣有別属食味是通故一切染则通余也三共与学沙弥者由行违体顺相同故染也尼中有四加式叉尼同宿同罪也。
[科09]故彼文云言内宿者羯磨结净地已僧坊内宿饮食者是若取后制义通净地约相从文违教无宿可知也。
次科初引文若下义决上文但云僧坊后制须通净地据文似净地中达教不犯故云约相等。
[科10]十诵又云言内熟者结净地已僧坊内煑饮食者是文言自熟者大比丘自作如上三人互不应食言恶捉者未受而触是也比丘自取果与净人已而从受啖制犯吉罗名恶捉也。
后三罪中初明内熟熟即煑也文下次明自煑指上三人即比丘僧及学悔也言下三明恶触有二一直尔自捉二捉令人受。
[科11]多论共宿三种若受食已作已有想不共同宿经宿吉罗食则犯堕若自捉食名恶捉捉时吉罗作已有想经宿亦吉罗若食不受不捉作已有想经宿吉罗食亦吉罗此内宿也若食作已有想纵不共宿经宿吉罗者以心贮畜故犯四分无文义岂通许。
多论中初通示三种初位准彼合云共宿不共宿今文写脱共宿犯吉即内宿罪不共亦吉如下自明犯堕即是残宿以先受故二中经宿吉者即内宿罪三中亦然初受二捉三不受不捉历句次第在文可见(古记以后段別释文为第三者非)若下別释初位虽非同处己想不殊。
[科01]后对法分別者约位有四处时人食也。
[科02]先以内宿约处明者不通他物及不周地由徧坊界俱是开故余二净地若僧坊无人亦无宿也有人不开于净地二净有人不免内宿就时要经明相就人在三据知故犯律云远来持食狗衔在界内风吹果堕皆无人知是食净也就食二种长足则犯未足则无以生相相连运运动故自散种子后生非罪不可言宿。
后对法中四罪各以处时人食四位简之内宿对处他物不周二竝无过余二净中内宿约人故僧坊有物无人不犯净地食处有人不开二净即处分白二也就人在三如上三种据知犯者罪随心故引律三缘证上须知远来持食即客比丘入界觅净地未得明相忽现又律云时有狗从净地衔食至不净地诸比丘白佛佛言净诸鸟兽衔亦尔风吹果堕如下自引食取长足种子已变未熟非犯。
[科03]二明内煑就处不通四净以法加简故开煑二作法外僧坊院中便有恶也就时通昼夜就人通七众就食通生熟竝可类知。
内煑中就处他物不周通界竝无处分白二须简内外故云二作法外等恶即罪也时人及食三竝通者皆有犯故通七众者据能煑为言若论所犯局上三人。
[科04]三明自煑就处通坊净以乖仪式讥过同故就时通昼夜就人则局僧中三位尼则有四就食但局生熟则开重煑也。
自煑中处时两通竝有犯故人食各局以下众通造受熟食许重温。
[科05]问律开式叉尼为尼造食又过受等今云何闭答如上所论据行仪也有沙弥尼理须令作必无开造如俭开缘。
问中上云尼有四人式叉在中违律故问答中据行仪者即本制法有人不许无人故开。
[科06]四明恶触就处通坊净就时通昼夜。
恶触中处时可解。
[科07]就人为论具戒有三一不受而捉如上十诵多论所除二腻势相连如十诵中手巾裹钵日须一洗由食腻尘能染后净三任运失受何者是耶时药过中受法自坏余之三药不加法者类同时药义加口法各越所期本触名触。
约人成触中初科一中指上律论即前缘中除即简也二中腻染后净即汙触也三中四药过中三药过期皆有失受恶触义加义合作若本触名触谓本开触之物今乃成触也。
[科08]净人有一谓腻染触由失受故自执令授前食汙手又触余净故唯此也若如法授事同新受洗手加者此净人手不须洗秽。
净人一中初明非法前食汙手即前残食汙净人手若下次明如法谓不自执直令净人授之比丘洗手再受净人不须洗秽以如法故。
[科09]又就比丘是触非犯一为受而触如行羮饭等二遇缘失受如多论中净人来触更加法等三破戒故捉律云不触者净四持戒悮触如上缘净。
次不成中初科四缘二中触失更加再受而触也三中即诸比丘相嫌故触之缘四指缘净即上僧祇忘悮触捉等。
[科10]重张四句一触而非恶如律中忘不受果持行方忆见净人时如法而受二恶而非触如文欲令他得不净食故于沙弥边触食等止坐触者不触得啖三亦触亦恶即怠堕奉持随造者是四非触非恶清净食也。
次历句中初句忘故不恶才见净人即应置地从彼受之二中即上破戒故触也沙弥受食故往触之坐即坐罪三四可知。
[科01]上约人竟今就食论通其生熟故律中自种菜生以变动故无宿触也。
食中初明通犯故下別示生物不犯之义虽曾手种变故非触。
[科02]四相覆堕者若非净地有诸果菜未长足者运运变易未可论罪随取及时将入净厨服用无过纵就捉触但名坏相由色变故不名恶捉以本生故坊净两处互生互覆依其本地有净不净不依所覆说净不净。
四相覆堕初科初明大界生物纵捉触者谓未离地时坊下次明二界互覆竝依根判故云依本地等律云时有树根在不净地枝覆净地果堕净地诸比丘不知为净不净佛言若无人触自堕者净又云树在净地果堕不净地比丘不知为净不净佛言净。
[科03]问何故律中作意堕者说为不净。
问中律云若风吹雨打猕猴诸鸟触堕者佛言若不作意欲使堕者净反显作意则是不净若云约根何以律据作意判耶。
[科04]答此谓非净地果长足既久作意欲堕有贮畜心便成内宿故说不净若不作意则无心畜长足自堕不成同宿。
答中初科一是大界二又长足畜心故犯无畜无过。
[科05]律中风吹鸟堕听食无罪五分云非比丘所为见果落非净地使净人拾聚经宿白佛因制不知地非净听食若知不得食又不得树上得果试看生熟便获罪也。
[科06]五净果菜法分三制意处人作法也。
[科07]初制意中明了论疏云诸外道等谓草木中有命根想律中亦尔若不制者则为轻诃令彼获罪又与白衣无別不生恭敬故便结斯戒又外道法中有火刀两净自伤鸟啄爪坏则无佛制净法高胜于彼皆生深敬故有斯益。
五净生种制意中了论初为遮谤又下次异白衣彼无净法故又下三异外道彼有两净佛制五法故有斯益通结三意。
[科08]二明处人不同义张四句初人果俱净地大善如法二人果俱非净地成净不得食以内煑故不妨及余众三果在不净地净者在净地若以刀火爪作净成净不可食爪刀虽非内煑以非处故四果在净地净者在不净地成净得食后之二句依十诵文也。
次处人中初二句可解三中三净俱不得食刀爪非煑故下通之四中人虽非处果非内煑故得食之后下指所出前之二句诸律皆然。
三净法四分中十种是总标五种净种净根是別示根种各五即为十矣净种五者一火二刀三疮四鸟啄五不中种(谓不堪为种也)净根五者一皮剥二㓟皮三腐四破五瘀燥(或黮瘀或乾燥)。
[科11]僧祇中果核者火净已听食若但皮净不火净食核者堕若火净不皮净皮核俱食俱不皮火一提一越要须俱作法始成无犯余如钞说。
僧祇初通示若下简辨有四句初句食核堕者即坏生故若下即第二句以火净通坏相种故不论罪俱下即第三句二俱不净双结可知要下即第四句二俱净也下指事钞四药广之。
[科01]五分有十种净法大同四分加水洗法律中水洗连根菜即是净者如初生蓼萝等未有节故且从根种如洗有节方从火净。
五分初指同加下示异本律十法之外亦有此法即水洗为净下简蓼萝即萝勒蓼似今兰香犹有节者即是节种故加火净。
[科02]母论中说水所漂者尘所坌者此竝相灭不可坏种也。
母论水尘坏相终须火净。
[科03]僧祇云多果同器随一被净余者通成別则不成必须相及故甘蔗著叶茎茎净之无叶者合束成净准此一盘生菜相种和杂相已洗净种未火触纵火触相种犹非净相种相隔又不相通例余蒿草有隔非净。
离合中初科初引文別不成者谓不同器不相及也甘蔗有叶以相隔故须逐茎净无叶相及故得合净准下义决相即茎叶种即结实由为叶隔种须別净。
[科04]明了论中有四句一自加行净者非言自作成法然自作有益如果子一聚若未净者但食皮肉一一吉罗食核一一提若以火触聚中一子止得一吉罗余皆成净也以成净故无一一吉一一提岂非利益乃至爪净例同此也二他加行净三自他净共净人作故四非自他者物若自伤等是此四种净不但约一物成于彼聚中若一被净所余皆净。
了论四句中初总示一下別列初句比丘自作故云自加行净止得一吉即自煑罪若但刀爪但是坏相若据自煑本不合食钞引十诵除火触者准是开法义非常途二他加行即净人为净易故不明三四可解此下通结非但一物成者谓不独触者成净随物多少一切皆净。
[科05]疏解云如一聚桃李火触一已余皆成净或以刀破爪伤一子一相一聚亦成余皆列尔作净之体本以为法非永不生故曰净也但成仪式名沙门净。
正宗分相从次第中初科今师集法安布篇次简异他本故云一家文列八段自二已下并有蹑前生起之意初叙第一既下叙第二猷法元大也受下叙第三受随下叙第四闻下叙第五同下叙第六举法即自恣也恣下叙第七上下叙第八上篇总蹑前七通而相望初篇为本后七皆末前七据持后一约犯又二三与八是自行余皆众法又三与七是资缘余并正行第五两兼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