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
寻夫至运无崖。情虑莫识其原。玄通虗廓。视听罔知其极。而为此通者。其唯心真如乎。如有体斯玄通者。慧光遍法界。悟此至运者。慈云满虗空。此乃普贤妙德。即其人也。能令慈云满空。义未足称为小。乃使智光遍法界。义不可谓非大。不可谓非大故。大名从此生焉。不足称为小故。小名从此没焉。故此真如。目之曰大。悲智所游。履谓为乘。此总释竟。
次別释。此別义有三种。一者体大义。此心真如体。遍为一切法性。一切法有生灭染净异相。此真如平等。无增减故。此义云何。若不能遍为一切法体。或得称为小。既能为诸法体故。不可谓非大也。二者相大义。此真如体。以诸功德为相。此复云何。此体于诸功德。若有所不足。容可称为小。既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复不可谓非大。三者用大义。此真如相。以能生世出世善因果为用。此云何知。若有因果。不从此生者。亦可称为小。既一切因果。皆从此生故。更不可谓非大。由此三义大故。慈悲依之满虗空。般若乘之遍法界。大乘之名。从此生矣。
言起信者。此般若大悲。非复无因。因于大乘而生信心。以彼三种众生愚暗不解故。于此真如三种大义。不生信乐。菩萨大悲为令彼等生起正信。制作斯论。故名起信。三种众生者。一身见众生。以愚痴故。起种种我见。不信真如体义。为众生性。为令彼于自身信有真如自体性义。复令远离种种我见过患故。示真如体大义。二者颠倒众生。以暗障故。于真如功德。谓非己分。不生愿求。欲令彼真如功德相信有可得义。复令远离跛驴心无进意过故。示真如相大义。三者空乱意众生。以不解故。执无有物为空。不信真如有无穷可作功德义。为令彼信有无穷功德。复令远离乐空心过故。示真如用大义。
论者。若欲令此三种众生起于正信。复不可无由。必因言论问答。显示于此三种大义。信方决定。故名论也。
此论始终大分为三。序正流通。初之三偈明皈敬三宝承力请加。此明其序。论曰有法已下辨其正宗。末后二偈明其流通。所以须皈敬者。但马鸣菩萨迹居学地。若不蒙三宝与力。则甚深秘藏无以可宣。故须皈敬。既蒙圣力加被。方可能说。是以第二须陈论应体。何故第三流通者。但菩萨本愿只在利他。不求己利故也。
初文为二。前之两偈正明皈敬三宝。后一偈明皈敬之意。初内复分为二。初皈命二字正明能皈。尽十方已下明其所敬。
言皈命者有二意。一将己慧命皈自所证。欲依证而说也。二以三宝威力。能加诸说者。马鸣大圣。亡己性命。请承与力也。
就所皈内。初总后別。尽十方者。此句是总。最胜下是別。初言尽十方者。明所皈分齐。皈体为二。一就处言十方。二就体言十方。三宝功德犹若虗空无有边际。欲令众生皈依广大生福无尽。別内为三。初有五句明佛宝。次一明法宝。后一明僧宝。佛宝内为三。初二句明法身佛。第三句明报身。后一句明化身佛。三宝之义广如別章。最胜业遍知者。此明法身佛。何以知。论云诸菩萨应见法身。恒与五业相应。无暂时离。故知五业出过学地。故名最胜。五业者。一大悲业。二正行业。三威德业。四方便业。五真实教业。此具如摄论。逼知者。如来智身遍照法界。即理量二智也。色无碍自在者。此明报身。诸佛妙色。以智慧为体。智自在故。色亦无碍。救世大悲者。此明化身。随逐众生。拔苦与乐。故称大悲。及彼身体相者已下明法身。何以知。摄论云。色身及行身业六因不成自性身。此既云法性真如。当知是本有非始起也。以上皈命贯通。故言及也。今言及彼身体相者。是前二身体性。初言法性者。转名示也。通以法界为体性。真如者。不异不二也。涛者深广无边。不增不减。大身众生不能穷其底。故云深。以况性海。非学地所及也。广者。法云大士未达其际也。无增无减者。众流投之不增。出生诸河不减。以况性海。智满德备不增。惑消治息不减也。无量功德藏者。此明法宝藏积一切恒河诸行功德。三世诸佛从此出生。故云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者。此句明僧宝。一切菩萨恒顺法性修行。故名如实。
次释第二皈敬之意。此有四意者。为令众生者此第一明为三种众生。一者空乱意众生。疑无一切物。二外道众生。疑有众生我。三二乘众生。疑有法我。除疑舍邪执者此明第二舍惑除疑者。以彼地前愿乐。初心取空乱意。疑一切法悉皆空寂。不信自身有真如性。为遣所疑故。明有如来藏性不空之法。令离妄执。此即起下显示正义。为治疑惑舍耶者。以彼外道身见众生。计身有我。能作受者。为遣此疑故。为示自身有梨耶识。摄治染净。令彼了知。治耶见除执者。以二乘不了教意。谓苦无常以为宗极故。为示真如常乐四德。令体教意。随顺修行。究竟佛果。此二即起下对治邪执。起大乘正信者。此第三明所起行。令彼三种众生。于心真如三种大义。生起正信。即起下分別發趣道相修行信心分。佛种不断故者。第四明修行所成。依前信心至十解已上。成圣种性。令佛种不断。即起下劝修利益分。故下论言。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是人定绍佛种。
长行下第二正陈论体。文内有三。初略明缘起。说有五分已下开立章本。初说因缘已下随章別释。
有法者。谓一心真如实体本法。能起摩诃衍信根者。能令众生依之修行。增长净信。是故应说者。三世菩萨皆依此法得成净信。是以论主顺本常则。说示未闻。
说有五分已下次明第二开章。就内有三。初之一章明开序分。次后三章明开正宗。后一章开于流通。起说有由。故先明其序。序义既彰。正宗宣显。是以第二次辨正宗。宗本既立。是以第三叹论殊胜。传益未来。
就解释门复分为三。初释序分。第二立义分已下次辨正宗。劝修利益分已下次释流通。
释序分内复分为三。初说因缘分者。题章起说。问曰已下第二明起说因缘。问曰修多罗已下第三问答。明须说之意。
就第二起说因缘内有二。初问后答。答文有三。初举教总答。云何下第二別明八种因缘。有如是已下第三结答。
云何为八者寄问發起。
一者已下题章解释。就此八内。初一是总。后七是別。因缘总相者。此有二意。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者。令离分段变易等苦。得无上涅槃常乐我净。此明异二乘。非求世间名利相恭敬故者。此明不同凡夫唯求世利。而起言说。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义等者已下次明別相。此文有三。初三生起。次二令诸众生如理通达根本深义。谬小乘麤浅道理为究竟。此即起下显示正义。为令善根成就众生至不退信者。为令二乘回心入大及信位菩萨入正定聚堪任不退。此即起下分別發趣道相。为令善根微少众生者。为令身见众生始入佛法者。示修行信心想。此则起下修行信心分。为示方便消恶业障者。对阐提众生始起信心。云消邪见网业障故。此文有二。初句除业障。善护其心下令不起烦恼。即离烦恼障。此起下对治邪执。亦即生下广释。止内举定。难以教灭。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者。止者证真如。观者了因缘智。云何对治。既诸法同如故。则令凡夫不住著世间生死。既知无苦可畏。则治二乘怯弱之见。了因缘智。知善恶二因感苦乐两报。凡夫闻已。废恶修善。能治不修善根过。二乘闻业果不失。起于大悲。愍苦众生。此治不起大悲过。此即起下止观对治。专念方便生于佛前不退信心者。此示外凡發心。令其不退。此即起下。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惧其有退。故教专念愿生净土。不失信心为示利益劝修行故者。初诸众生依法修行。得于利益。此即起下劝修利益分。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者。此则第三结益。
问曰已下。大段第三问答明须说之意。此文有二。初问后答。答内有三。初总答。众生根行不等。所以须说。谓如来在世已下第二別答。如是此论已下第三总结。
说意根行不等者。利则乐略。钝则欣广。自有依经得解。假论方悟。
如来在世者。下別显说相内有二。初明不须说。如来灭后已下次明有须说。就不须说内有五。如来在世是第一时胜。众生利根。此明第二受法人胜。能说之人已下。第三明说者胜。圆音一演异类各解。此明第四说法利益胜。此明如来三轮教化。身则现于神通。放光除障。口则用音演法。意则内智加于闻者。则不须论。第五结不须说也。法器既严。时非像季。逢佛强缘。圆音遍益。有疑斯遣。如对镜视像。故不须说论。若我如来灭后有二种。一者依经得解。二者借论取悟。依经得解复有二种。一者钝根。要借繁文方始得解。二者利根。能以身力少闻而能多悟。此之二人则不须论。或有众生。至取解者。依论得解。亦有二种。一者依于广论。然后得解。二者因略。得悟。此后二人则须说论。此则示受解缘別。宜广闻略。则示根行不等。
如是论为欲总摄。乃至应说此论者。此是第三总结须说之意。是中广大深法无边义者。一心真如苞容无外。故云广大。即此心体。其二无我名为深法。三际不摄。故曰无边。
次说立义分。身下第二次释正宗。次第释上三章。即为三分。初释立义。次释解释。后释修行信心分。初文有二。初结上生下。摩诃衍已下正明立义。此文有三。一牒法举义。云何为二已下第二以数列名。所言法者已下第三依名解释。
言摩诃衍者。此翻名大乘。此句总示一部宗要。以大乘为宗。
就依名释内有二。初释立法。即起下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已下乃至起用薰习故无有断第二释立义。即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已下乃至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释立法门有二。所言法者。此句题章。谓众生心者已下释之内有三。初言众生心者。此总出法体。此则生下依一心法有二种门。是心则摄世出世法者第二明心法义用。即生下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释真如生灭二门。皆各摄一切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已下第三释。是心则摄世出世法义。即生下心真如者已下別释真如生灭二门。
初[*]言众生心者。此总出法体。即是六七识心。以能显示。故名为法。是心则摄世出世法者。此第二明心法义用。是心有二。一能分別。依名字相。以能显示色相义故。即摄世间法。二分別体。谓心真如相。以能示出世义。即摄出世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者。此则第三依法以显义。此文有二。初总。何以故已下释。依于此总显示摩诃衍义者。以此心法有三种义故。所以能示大乘义。何以故者此问意。众生心者是世法。但应摄世间法。何以复能摄出世法故。是心真如相已下答。以此心有三种相。一者心真如相。能示大乘体。即摄出世法。二心生灭相。能示大乘自体相用。即摄世间法。此文有二。初言是心真如相者。是即生下別释心真如门。是心生灭因缘相以下第二即生下別释心生灭门。是心真如相者。心之体实。即是是如也。能显示摩诃衍体故者。真如即是大乘法体。是心生灭因缘者。文复有二。初言是心生灭因缘相者。即生下释生灭心章。能示摩诃衍身体相用故者。即生下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章。初文有三。心生灭者。即生下释心生灭章因缘二字。第二即生下复次生法因缘者已下释生灭因缘章。相之一字。第三即生下复次分別生灭相者已下释相章。令言是心生灭因缘相者。心势始起。目之为生。心势尽故。名之为灭。本识变成。功德生心。因本识变成尘境。为生心缘。由此因缘。一切染法从无始来常流不断。一切净法。次第增长故。相者。谓所生心有麤细相相也。
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者。谓摩诃衍有自体相用。能所成生灭心法。非谓心法有自体成此相用。又复此六七生灭心相。相虽复前后。刹那无量差別。穷至实体。更无异相。故名真如相。即用此相。示摩诃衍体。此云何示。以本识是诸识种子。此种子识。若体异者。所生诸识。旧各別体。寻求诸识。无各体故。即验本识体无有二。此明第一示其体义。第二心生灭相者。明此本识是三性识种子。而此种子若未生时。与彼本识。互相依隐。不显自性。至于生时。功能方现。是故有生灭相。能示大乘相。言显用者。此识前后相资功德成。即验本识为因缘性。又复藏识因时有厌求业用。果时起应化益物。此示大乘用义。何以持言大乘自体相用者。若依大乘。明染净熏习不断。小乘则无。是故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也。
所言义者。自下释第二义章。此即起下显示正义章内。复次真如自体相者已下第二释立义门。此文有三。初言义者则有三种者。此则显章举数。云何已下第二问数。下之名一者已下显章別释。此体相用生下二章。初体相二门。即生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双题二章。广释其义。三用门即生下复次真如用者已下別释用章。
所言体大者。此立真如体大义。谓一切法已下释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者。一切谓染净等。息现量一切法也。在世不破。出世不尽故。万法皆不异不二故如也。一心真如。真如通与共不共等诸法为体。目为平等。不增减者。烦恼染法现时。依心体而现。无自体可增。心体能现。而此照性功德不灭。犹如镜像。秽像现时无体可增。净镜照性功用不减。若烦恼现时。有体可增。及其谢灭。可就彰减。现既不增故谢无所减。此明分別性法无有自性可辨增减也。依他识体。虽与染净为依。体无念故。在缠非本染。出彰非始净。始终不易。不可就之辨增减也。如此论云。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故论广明。
相大者。第二立真如相大义。谓如来藏者。此有二义。一摄义。二生义。以无偏习气。为真如摄持。三世如来。皆依此生。故得此名也。具足无漏性功德者。此真如非唯摄持无漏习气。体有能摄之德。过恒沙数也。如下论云。自体具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满足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是为相大。前明体大。示此本觉心性通与凡圣染净为体。无有一法出此心外。故得大名。今言相大者。即前心体非唯遍为深净体。能自体具有过恒沙功德也。即用此德。示相大。
用大者。第三立真如用大义。即起下复次真如用者已下。释真如用章。前明体相。通于隐显。此明用大。唯据出缠。在染之时。非无厌求业用。但用功未具。今至果时。因行穷满。显本法身起应化益物。尽未来际常无断绝。既化穷法界。无善不生。即以此业。示用大义也。此文有二。初能生世出世善者。即生下真如内自然而有不思议业已下报应二佛业用门。一切诸佛本所乘故已下第二生下真如用内诸如来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文。
初言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者。谓报应二佛随机利益。若据应佛。教诸众生人天善根。名世间善。若發大乘无漏。名出世善。若据报佛生诸菩萨等十王果报名世间善。尽未来际常涅槃。名出世善。一切诸佛本所乘者。此第二明真如非但具前三义得名为大。复为一切大人作所乘法。一切菩萨皆乘此法者示此真如广大。凡有修者。无不𠗦之。以游到如来地故者。非但为多人乘故显斯大义。乘此乘者。至于大处。复显大也。斯乃即乘以示大。故下论云。诸佛如来本在因地。發大慈悲。修诸波罗蜜。乃至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见本法身故。六波罗蜜即见缘因。无念本觉即是正因。菩萨乘此缘正两因。至于佛果。故言到如来地也。
己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自下释正宗文内第二解释分。文内有四。初结前生后。解释有三种者。第二牒章举数云。何为三下第三列名。显示正义者下第四依名广释。释内依前三章次第分別。
释初章内有二。初牒章。二依一心下释义。释内有三。初广释上立义分内立法门分。复次真如身体相者下第二释上五义分内立义门分。复次显示从生灭门下第三正明观行示入真如法义方便。释初文内有四。依一心法有二种门者。此初约法举数。云何为二下第二列名。此二义成上立法门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二种门下第三略释二门。摄于法义。此义云何者。责成此义。若二门有差別者。则应有摄不摄乃可言別。若既总摄。何以明其相异也。以是二门不相舍离者。此示不以有摄不摄异体。说二门差別。显此二门更相薰习。方有摄义。若心生灭门摄一切染法。必以真如为体。乃能摄持心真如门。摄一切净法。亦以妄心。能知名义。数数薰习。始于净法者。摄持功相。所依无实体也。若离心念则一切境界之相。有验无实体。此云何验。此等诸法。若各有体。离念之人应成颠倒。不离念者应如实见。然一切圣人离于妄念。而非颠倒。则验色等无实体也。是故一切法已下第三以七种义。定真如名。是故者。是前三种义。故一切法者。即真如所摄。恒沙法也。从本已来离言说相者。显此真如是言说对治。故使言说无相应义也。离名字相者。言说尚不相应。岂此名字而能因也。离心缘相者。显此真如非觉观行处也。毕竟平等者。示此真如犹若虗空。无其增减。无有变易异者。有为诸法前后改转。然此如性始终不易不可破坏者。示至真至实。唯是一心者。指前恒沙等法无各別体。唯是一心也。故名真如者。显义证名。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乃至不可得者。此第四明诸妄法有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者。示一切名字言说唯是意识分別所作。无实可得也。
言真如者。自下第五断秘密疑。疑者。言上说真如离一切言说。此真如名亦是言说。云何余言悉离此真如名而犹存也。若不离真如名。真如即是有言说相。前义则坏。自下断疑。
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者。但一切名字。皆依差別诸相而立。此真如既非有相。一切言说岂能名也。谓言说之极者。已离一切言说皆尽。唯此真如名在。自此已后无复名也。因言遣言者。以此真如言。遣一切言也。云何遣。以离名字。名为真如。以真故遣虗名。如故遣异名。此真如体无有可遣者。示垢累斯尽遣所不及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者。成前无可遣义。若法非真。可须对治遣之。以皆真故。无复须遣也。亦无可立者。凡言立者。本无法体。始欲施设。可名为立。此如法尔。故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者。成前无可立义。若法不如。则有可立。以同如故。无可立也。当知一切法不可说者。劝诸学辈。已言以寻真。不可念者。示灭虑以求如。故名真如者。显此如名非可说可念之法。故不可以言说念虑。求此名义也。
次释第二问答明观。此文有二。初问后答。问曰若如是义者。此述前不可说不可念义也。诸众生等者。谓修真如观人。云何随顺而能得入者。此真如既不可说不可念。修观之人皆有言念。而欲使修者。分无得入也。次显答相。答曰若知一切法者。谓自心现量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者。示无我故无能说。无外境故无所说。说无能所念。亦如是也。是名随顺者。若有能说可说异。则乘如义。既无能说可说异故。名随顺如也。若离于念者。本谓离心有法。以念取之。既心外无法。还见自心。何烦于念。作此思惟。念自息故。名离念。名为得入者。反本外逸。尔来无始。体尘非有。息用还原。称之为入也。
次释第二言说相。文内有三。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別有二种义者。此第一约法举数。云何为二下次第列名异释。所言空者下第三依名广释。
言如实空者。此初列名。明此实真如体实是空。非假名空也。以能究竟显实者。此空非但离诸妄法名之为空。复能显真如实有无量功德故。名为实空也。如见第二月空故。能示真月不空也。
如实不空者。此列第二名。明此真如实是不空也。此不空有二义。一有自体故说不空。具足无漏性功德者。此第二明复具功德故说不空。
所言空者下第三依名广解。先释空义。次释不空。释空内有三。初题章总释。当知真如自性下第二別遣执相。乃至总说下第三总列诸相。结显空义。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者。明此染法从本不与性净相应。谓离一切法差別之相者。非但染法悉不相应。亦无虗妄差別之相也。以无虗妄心念故者。示前无差別义。若有妄念。则有差別相生。以无心念故。即验无有差別相也。
当知真如。自下第二別遣执相。文内有二。初约有无遣相。非一异下约一异遣相。
言自性非有相者。凡一切有无诸见。皆因妄念而生。以真如离于妄念故。知非是有相也。或者便言。若真如非有相。便应是无相也。非无相者。我言非有者。谓真如非是有。非欲是于无。汝何以义言。应是无也。或者言。若真如非有非无者。非有非无。应是真如非非有非非无相者。我言真如非是有。非谓是非有。复言真如非是无。非谓是非无。汝以何义言。真如是非有是非无也。或者言。若真如非非有似有义。非非无似无义。此应亦有亦无也。言非有无俱相者。我言真如非是非有。非谓是于有。真如非是非无。非谓是于无。既不是于有。复不是于无。云何得有。亦有亦无义也。有无四句既尔。约一异四句。例此可知也。
乃至总言下第三总例诸相。结显空义。言乃至总说者。例余一切分別性内。所有四句皆同此遣也。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者。示此虗妄念处生灭刹那悉皆不与心性相应也。故说为空者。显义定名也。若离妄心实无可空者。离妄心外有真如及恒沙功德。不可谓空也。
所言不空者。次释第二不空义也。此文有四。所言不空者。此初题章已显法体不空。第二释义。故名不空者。第三以义定名。亦无有相者。下第四明不空义离相。已显法体。空无妄故者。以无妄相法故。即显法体本来自空。即是真心者。谓自性净心也。常恒不变者。于未来佛不染。于过去现在佛不净法也。净法满足者。此真如之外。更无一法自体具有无量功德。无一念所少也。故名不空者。此第三以义定名。亦无有相下。第四明不空离相。亦无有相可取者。亦离有无相也。离念境界者。示一切妄心皆不相应也。唯证相应故者。示现证时离觉观无有能所也。
次释第二心生灭门。成上立法内。有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释文内有二。初广释上生灭因缘相。复次有四种法薰习下。广释上自体相用故。初文有三。初释上生灭。复次生灭因缘者下释上因缘。复次分別生灭相者下释上相义。初文有二。一总示生灭法体。此识有二种下第二別解生灭识义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者。如来藏者。即是无念本觉体。无念故随妄流转。尔来无始。照性不改。故名为觉。一切诸佛从此出生。即因此觉为如来藏。有生灭心者。复以此心体无念故。无心违物。相似生灭也。言不生灭者。指取照性不易。言相似者。随薰故似也。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真如为本。妄为末。无相离义。故言和合也。非一者。生灭义与不生灭义不可言一也。非异者。虽不同而无別体可相异也。如风依水。风以动为义。水以湿为义。动之与湿不可令一。㝵其二。体无可相异。藏与生灭亦复如是。名为阿梨耶识者。以有依隐和合义故。即立此藏。名为阿梨耶也。
別释义内文分有二。一此识有二义。乃至生一切法此即第一总标举数。略释其义用。言此识者。此前阿梨耶识也。有二义者。谓觉与不觉。能摄一切法。以能任持染净法也。生一切法者。诸法因也。又以是诸法种子故也。云何为二下第二別名也。
所言觉义者下第三依名释义。文内复二。初別释二义明一向不同。复次觉与不觉下合明此二义各有同不同相。別解二义则为二段。初释觉义。所言不觉下別释不觉义。释觉内有三。初约法身正释本觉。复次本觉随染分別下第二约对修治显觉用相。复次觉体相有四种大义下第三约喻显示喻前体相。初文复三。初正约法身出本觉体。依此法身下第二就体以结其名。又以觉心源故下第三约对凡圣辨觉分齐。
所言觉者。牒前章也。谓心体离念者。示此心性自性无念也。离念相者。显示离念体相也。等虗空界者。此示与虗空同相也。虗空有两义。一周遍义。二无差別义。本觉亦尔。以二义同故。取之为况。无所不遍者。此即第一周遍义。示此心性。通为一切众生体因。此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法界一相者。即是第二无差別义。以一切法同一性故。界者性也。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者。转名以显。即此心体解性与真如平等。故名为法身也。
次释第二就体结名。文内有二。初依法身结名。何以下释。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者。以此法身无始法尔照性不改。故约此体说名本觉。何以故者。第二问答解释。一切众生何故已有本觉。本觉义者下答。对始觉义说者。以此本觉是始觉本。始觉是此本觉末。相对故得此名也。若以本对始。不可为一。以何义故同名觉也。以始觉即同本觉者。本由不觉故非异。谓既得觉已。则无有异。故同得觉名也。若以始觉同本觉义可尔。未审云何有此始觉与本觉同。始觉义者。举始觉也。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者。以依不了自心故。而有无明妄念不觉也。依不觉故说有始觉者。以依不觉生于妄心。能知名义。遇善知识为说本觉。方始觉知始觉之义。因此始觉知者也。如人窹心依有睡心也次释第三辨觉分齐之内有二。初总释究竟不究竟义。此义云何而不別释。又觉心原故者。觉心体性之根原也。名究竟觉者。觉功成就。同于本觉也。又不觉心原故者。谓不观本性六七识生灭之根原也。非究竟觉者。以末同本觉故。但名加行非究竟也。
次明別释。此义云何者。究竟义非究竟义云何也。下约四位以明差別。前之三位明非究竟。后之一位明究竟也。于四位内。文皆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观境。三观所离障。四结觉分齐。初言如凡夫人者。此第一能观人。觉知前念起恶者。此第二所观境也。能止后念不起者。此第三观之所离。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者。此第四结觉分齐。
虽复名觉者。但觉恶念。又能觉后念不令起过。故受觉名。即是不觉者。不觉本性之原也。前念正起恶时。不能自觉。已薰成业。虽觉无及。故受不觉之称。又不名觉者。所觉境者。从能觉心生。谓是前恶念为能观心。作所缘境。谓非为是不如实知故。名不觉也。问。前后二念不相遂及。以何道理觉知前念于恶耶。答。意识非善恶性。但与通数及不善数相应起。故名意识。作不善念与善大地及通数相应起。故名善念。单与通数起者。名作无记。然意识非三性。故三自不相通。意识即无二也。后之觉心曾作前恶念来。薰成种子。后念依此识种而生。还自忆持所作无性不知。如睡觉迷窹。凡圣之相。自不相通。然心体无二。照无不知也。
次释第二位四义。二乘观智初發意菩萨等。此第一明能观人。以此二人断惑见理同故。共作一位说也。觉于念异念无异相者。此第二明所观也。觉于念异者。于现起恶念初生及住。不觉其患。至于异时。方始觉知。念无异相者。研寻其体。无相可得也。问云。心不见心。云何觉心异相。答。此异相者。从能观心生。似异显现。更无別异为心所缘。故言念无异相。以舍麤分別执著相者。此第三明观所离。以舍分別性内执著我尘法尘相也。名相似觉者。此第四结觉分齐。言相似者。念至于异为业事成。虽觉无反。故名相似。
次释第三位。法身菩萨等者。此第一明能觉人。此始从初地。讫尽金刚道前。悉证真如以成身故。名法身觉。于念住念无住相者。此第二明所观境。言觉住者。现起恶念初生。未觉其迷。至于住时方乃觉□。□无住相者。验此住相似住显现。无別住体住于此相。以离分別麤念相者。此第三明观所离。此示远离六七识麤分別念也。名随分觉者。此第四明觉分齐。此示未能全觉。至于住分方乃觉知。既觉知已。为业不成。能解此住。即得同于本觉也。
次释第四位。文分有三。初正解觉义。是故修多下第二引说证成。又心起者下第三重分別究竟义相。文内有四。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者。此第一明能觉人。谓第十地菩萨因行满足一念相应下第二明所观境。一念相应者。谓最后金刚三昧无分別慧。与真如相应。觉心初起者。念心初起之时。即觉知心无初相者。穷其初体。唯是无念。念尚非有。焉得有初。又复初起者。始觉之心创与本觉相应。如水初清。清遍水体。虽复清即水水即清。非无初清以遍水体。佛智如清。佛性如水。虽智即佛性佛性即智。非无初智以遍佛性。名曰相应。以远离下第三明所离。微细念者。谓阿梨耶以无始已来诸念薰习。犹自未尽。未尽故今有微细生灭。梨耶识内习气。于此时方尽。彼细念相自此消灭。得见已下第四明觉分齐。得见心性者。证见本觉清净性也。心即常住者。本依妄想薰习。无常不住。如水依风。妄想气尽。心即常住。如风止水静。名究竟觉者。修习自觉功成至此。于后更无能觉异也。
次释第二引说证成。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观前后诸念各无自相。则为向佛智者。诸佛智慧思想念尽无复分別。若知无念顺佛智也。
次释第三重分別相。又心起者。牒前文内觉心初起也。无有初相可知者。此约若实有初。则不名为初。既得名为初故。则初以无初为本。以无初为本故。初无自相。而言知初相者。审前知初之所以也。即谓无念者。无念是念始也。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者。凡有念中生不名究竟觉也。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离念故者。以未遇善知识为说真觉。随恶觉流。莫之知返也。故说无始无明者。此有二义。一示无明无有始也。二一切染法无有始于无明也。若得无念者。示无念有始。故言得也。此无念者。知念无自相。名为无念。非谓离念之法名为无念。则知心相生住异灭者。知此四相。似有显现。各无自相也。以无念等故者。此等心相虽无自性相。以离念本觉为通体也。而实无有始觉之异者。既达本觉通相诸念体。岂有始觉异于本觉。以四相俱时而有者。若据本觉。望之四相。则俱而有。若随妄心所见。有前后之异。由此妄心。以不觉为体。故使不能如实知义也。譬如梦里心念。若据根本梦心。望之梦中所有诸事。俱时而现。若随梦里六识。则见先后之异。皆无自然立者。此四相各无自性虗然而立也。本来平等同一者。虽后流转。以无染法为体。终竟不能离于本觉也。
次释大分次第二约对修治显觉用相。文内有三。初依法总举数标宗略释。云何为二下別列二名。智净相者下第三依名分別。
复次本觉随染分別生二种相者。示此本觉随妄流转。尔来无始者。若得净法薰习。则成二种净用。故言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者。即此本觉出于二鄣。成就净德。故使二法无相离义也。
云何为二下乃至二者不思议业相。此第二列名。
第三依名分別有二。初释智净相。不思议者释第二。就初文有二。一题章略释修成之相。此义云何下问答广释。
智净相者。此句题章。谓依法力薰习者。谓依闻薰习力也。此则私性成就。如实修行者。依前种性。始起修行。始从解行修至十地所修行也。随顺真如。修行六度。故言如实也。满足方便者。谓十地终心。因行穷满足。此明能对治道也。破和合识相者。此之藏识。无始已来。依他染法。和合共生。从得治道。方渐破坏也。此有四位。一愿乐位。依唯识教。起三慧薰习。益解性力。损种子能。此即益力。损能转此。但有分损功能。未是正破。以未证见心本性故。二是有相位。从初地至六地。以无分別智。证于真如。所修福慧。渐次增明于前位。即是通达转。以能通达真如对治藏。令其破坏未尽故。三无相修位。从七地尽十地。以止观愿行。离于修相。任运而起。又胜前位。此即修习转。以无相修成。能破藏识功能令尽故。四如来地。以藏诸功德尽故。佛地万德普修。即是果满转。以至此位时。转于因地一切福慧等行。悉成如来果德。解脱毕竟故也。灭相续心相者。此阿梨耶识。与不净品和合。成六七识及诸道种子。能令三有相续。和合既坏。种义不成。种子不成。故相续心灭也。此则明所灭之法。显现法身者。无明我执。从此并灭。法身四德。自此渐显。乃至佛地显之究竟也。智淳净故者。昔在因位。鄣未尽故。相亦未净。今至极果。垢累尽故。智得淳净。
自下第二广释。初问后答。此义云何者。此问障灭。显义云何也。以一切心识下释。释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一切心识之相者。谓六七识心也。此心有二。一性。二相。性即净心。相即虗妄分別也。皆是无明者。示此分別之相。乃至是无明所致。非心性自尔也。无明之相不离觉性者。以无明薰习真如生于妄心。心识生灭之相。是无明功能。心识觉照。即是本觉故。不离觉性也。非可坏者。心识之性。即是本觉。故不可坏。非不可坏者。心识之相。唯是无明。故为治道所坏。次释喻说。如大海水者。此取广大清净为喻。因风波动者。示此水性非自力生波。因风故波。复示风性不能自现动相。依水故能也。此喻前法内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者。然水有多义。此取动不动为喻。风且取动为喻。亦有不动。然此论水。不以波内照润为相。风以动内高下为相。动之与波。未曾相离也。此喻前法内无明之相不离觉性也。而水非动性者。然水且偏言不动水。但与彼照润用为体。故非动性。风自与动内高下为体。亦非彼性。若风正灭动相即灭者。验风唯与动为性。湿性不坏者。举湿不坏。显水不动。复验不与波为性。此喻上非可坏也。次释第三合喻。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者。示此心性广大众生皆有。虽在烦恼。照性不改。故言清净。此合上大海。因无明不动者。示此心性非自流转。因无明薰故。诸识浪生。如波因风。此无明染法复不能自为生灭。依于本觉而有生灭。如风依水合之。因风波动也。心与无明俱无形相者。无明与心各无自相。不相舍离者。本觉以心识为相。无明以生灭为相。生灭与心无相离义。合上水相风性不相离。而心非动性者。示此净心不与生灭为性。合上而水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者。验此无明为生灭体。合上风止动灭。智性不坏者。复示无明不以心为性。由不以心为性故。生灭自尽。智性常存。合上湿性不坏。
次释不思议业相。文内有二。初明业所依。能作一切下正辨业相。言以依智净者。此则明业所依。以法身净智作依止。次辨业相。文复有二。初总后別。能作一切胜妙境界者。此明总说。以依前净智起应化身及清净土。作诸众生见闻境界也。如宝性论偈说。
相所谓下別明业相。文内有三。无量功德之相者。此第一明业胜相。常无断下第二明业无尽。随众生根下第三正辨业用。示此佛身及以净土。皆为无量功德所成。故得胜名也。常无断绝者。此第二明业无尽。示依无限大悲起于二身。尽未来际无有间𨷂也。随众生根下此第三正辨业用。众生根有二种。一大乘。二小乘。地前菩萨及以二乘。但依化身目见。以得利益。地上菩萨依于应身内。作净土等观。而得益也。如来大悲称此机感故。故说名随世。自然相应者。成上无断绝义。若有作意。此则有断。示此大悲任运恒起。不劳功用。故无断绝义也。种种而见得利益者。成上随众生根义。众生根性虽复不同。如来悉能随彼示现。无机不会也。以随机感种种见故。各依自心而得益也。
次释大分第三约喻显示觉体相义。此文有二。初总牒法举数。约喻略显。云何为四下列名別释。复次觉体相者。此重牒前法。有四种大义者。此总举数也。与虗空等者。显喻大义。犹如净镜者。喻心性净能有照用也。此则约喻略显。
云何为四下次別列名释义。依四名次第分別。一者如实空镜者。谓离一切物体。及无显物功德也。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示此本觉虽复自性清净。然六七识心境界本来不相应。犹如净镜。虽复性净。然于兔角龟毛不相应也。无法可现者。此性净本觉。所以不现心境界者。以我尘等本来非有。本来非有故。不为净心所现。如龟毛兔角非净镜所现也。非觉照义者。此本觉于二种尘相。实无觉照功德也。如镜于兔角等无照功也。因薰习镜者。此不能作众生内因薰习也。镜者以有自体。能现一切因缘境界。谓如实不空者。此心真如性。如实不空也。一切世间境界者。谓依他性内一切境。悉于中现者。示此境界无別所依止。悉于性净本觉内现。如诸物像依镜而起。悉于镜中现不出者。此自心现境界若灭时。不出心外。如镜像灭时不出镜外也。不入者。后若现时。且不从外来。故言不入。如像镜现时不从外入也。不失者。此影现时。以不从外入。不可谓得入。及其灭时复不出于外。何得名失也。如镜像灭时不可名失。不坏者。此之心影灭时。无有自体可就之名坏也。如像灭时不可言面像坏。常住一心者。此心境像若有出入。可非常住。既出入。故是常住一心也。亦如镜像。唯住境内也。以一切法即真实性者。以自心现法。即用本觉为体。无义更得余处而住。如似镜像以镜为体。故无有道理离于镜住。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者。以本觉性净故。能现一切染法。此染现时。乃更显于本净。即示法染法所不能染也。如镜净性能现秽物。秽物现时返显镜净。岂此秽物而能染镜。智体不动者。智以本觉为体。此所现境。随妄心转变。然其能照性未曾改易。亦如镜像随质转变。然其镜性未曾改变。具足无漏者。此本觉性。于恒沙等法。无有所少。亦如净镜于现一切物像功能。无一所少也。薰习生者。此本觉性作众生体。能与众生。作内薰习。令厌生死乐涅拌。如镜备即有照像之功。欲令因镜智自美恶也。三法出离镜者。示前本觉依法力薰习出离诸鄣。犹如净镜离垢清净也。谓不空法者。是前本觉具足众德也。出者出于二净。离者破和合识相也。淳净明者。无烦恼杂故。无智鄣染故净。和合相尽故明也。四缘薰镜者。依出离法身。起应化二身。从于大悲。流出十二部经。作诸众生外缘薰习。镜者谓受用镜。谓依法出离者。不示应化二身。依离垢法身。遍照众生之心也。以佛日慧光照诸众生二种之心。一本性净心。二随缘用心也。今修善根者。作薰习种子。令生出世善也。随念示现者。随彼众生所有念心。皆能示现等类之身也。
次释第二不觉。文内有三。初总解不觉义相。复次依不觉生三种相下第二別释不觉作生染之因。常知无明能一切染法下第三总结义宗。前文复二。初正示无明不觉之相。以有不觉妄想心下第二显此不觉有起净功德。
就正示不觉内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法说文复二。一示无明能生妄念。二显本觉作妄念体。谓不如实智真如法一不觉心起而有其念者。此示无明起作念。本不知真如法一。谓不可法界无二也。不觉心起者。由不觉故非异谓异。故遂有念动。名之为起。而有其念者。心既起已。善境不舍。故有妄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者。第二示此妄念无有自体。唯以本觉为体相也。次释喻文复有二。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者。此示迷不自起因方故生。喻六七念虽由无明。不离觉也。无明不能自起。要依真如有此不觉也。若离于方则无有迷者。显以迷依方故。离方无迷。喻前念不自生。依觉有不觉故。次释第三合喻。文露可解。
次释第二显此不觉有起净之用。问。若依余法生不觉义者。义容可尔。即言依于本觉有于不觉。即此不觉还迷本觉者。义不可然也。凡相违之法。则不得相依。觉与不觉二法相违。何得依觉得有不觉。若得有者。一切相违之法。亦应得相依而有也。答。此不觉者。即是本觉。由无明对法有觉不觉。如镜夜则不得现物。明则有能现物。但约法故尔。非谓镜性而有存亡。以有不觉妄想心者。此示相顺之义。义相云何。若直尔依觉有不觉。毕竟不能顺于本觉。由依不觉生妄想心。此心则有顺本觉义也。能知名义者。为此妄心有能知名义之功。为说真觉者。得觉圣人。为未觉者说于真觉。彼因妄能知名义。即自知有根本真觉也。久修不已。还得究竟。同于本竟。尔时不觉转为无分別境。妄想之心转成自觉照智也。如耶方后窹即是正方。返迷之心即是正智。此喻少分计思。不类觉与不觉其性一也。迷方与心异也。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者。若无妄心。则无能智名义之者。设有真觉自相。以缘不具故。则可得说也。
次释第二別解不觉作生染之因。文内有二。初举数略释。云何为三下列名广解。
三种相者。此举数也。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者。此三种即是不觉义。用未不离本。故言相应也。问曰。夫相应者。想受行与心异。得有相应义。此三种心。是不相应心。无明复是即心无明。何故说言相应不离也。答。今说相应义有二种。一不相舍离。是相应义。二心与心数。別体同时。同缘同知。所作相违。故名相应义。今此亦非不离相应。此处麤起。言相应者。无明与心不相舍离。故言相应也。
次释第二列名广释。谓初问次释。一无明业相者。不此无明只以动心为业。以依不觉故心动者。以依不觉故有无明。以无明故令心念动也。说名为业者。此即说名根本业识也。觉则不动者。此显前同。由不觉故动。正以觉则不动。故知动时由于不觉也。动则有苦者。以此念心流动生灭故。即有行坏等苦。今言无明动心即有苦者。此则同时因果不相离也。问曰。若言同时有因果者。无明与苦作何相因。答。作五种。生因。依因。建立因。长因。养因。生因者。如灯与明。虽复同时。仍得灯而生于明。无明生苦亦尔。依因者。相依而立。建立因者。无明住地建立妄识也。长因者。增长也。养因者。润益也。果不离因者。苦者是果。动念为因。依动方苦。岂得相离也。二能见相者。谓是见识识也。以依动故能见者。苦心无妄念则无见也。不动则无见者。以不动则无见故。即验见时由于妄境。动三界相者。此即是能现识也。
次释内有二。初正解依心现妄境。以有坑界缘已下明此妄境能生分別心也。譬如翳目能现空花。花若生已。还为翳目所见也。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者。示此妄境不能自有。但依妄念心而显现也。亦如影不自生。依形故现也。离见则无境界者。验境依心也。以离妄见者。外境不生故。即验境起由于见也。
次释第二依境生心义。以有境界缘故者。以有妄现境故。得作妄心所缘也。复生六种相者。谓是分別妄相差別也。此之六种。前五明因。后一显果。俱是意识功能也。前五内。初二明依意识分別爱憎。领纳苦乐。即是受心也。次二明忆念前境。计著名相。即想也。后之一种正明作业。即是行也。受有二种。一分別好恶。生于爱憎。二因于爱憎。领纳苦乐也。一智相者。此是初起爱心。觉了前境。名之为智也。依于境界心起分別者。境界既现已分別违顺也。爱与不爱者。违顺既成遂起憎爱也。二相续相者。以依前憎爱。领纳苦乐。念心不断。名为相续也。依于智故。依前分別智也。生其苦乐者。生起觉知苦乐心起。念相应者。此觉苦乐心起念相续无有断绝也。自下二种即是想心也。三取执相者。既领纳已取著更深。依于相续者。依前分別觉知心也。缘念境界者。若缘前爱憎。追念不舍。任持苦乐者。追忆苦乐。恒经心起。心起著故者。以不知爱憎苦乐从心起故。取之为外。而生执著也。四计名字相者。示此想不缘实义。但依假名而生计著也。依于妄执者。依前执取相分別假名言相者。随逐名言。妄生分別。自下一种即是行心。五起业相者。依前妄想能起行业也。依于名字名取著者。以不可假名取之为实也。造种种业者。依此行心。能作身口种种业也。次明果相。六业系苦相者。此之业种。系结本识。受苦报也。以依业受果不自在者。报随业系。无解脱时。
已说第二別明不觉。次显第三总结义宗。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者。以前九种依不觉生故。则知无明能生染法也。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者。重显无明能生染也。
次释大分第二明觉与不觉各有同不同义。文内有三。初总举数。云何为二下第二列名。同相者下第三题名別释。释内有二。初释同相。异相者下第二別释异。
同相内文复有三。初喻说。如是无漏下合喻。是故修多罗下引说证成。先释喻。譬如种种瓦器者。示器相非一也。皆同微尘性相者。示器为相。尘为性故。相殊性一也。故明尘性无別。次明合喻。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者。显染净二相不可为一也。合上种种瓦器。皆同真如性者。示此染净如体不二。合上种种皆同微尘性相。次释第三引说证成。言是故者。是彼染净有同相义故。依于此义者。依前同相义。说一切众生乃至入于涅拌者。以此性离相寂灭故。说众生本来涅槃也。菩提法者。复示此如有虗通之义。亦名为道。此即性染菩提。是一切净法所依之本。故名性也。非可修相者。此之如性无始法然。非修所及。非可作相者。复示如体非为功所致。毕竟无得者。有我众生。非彼所得。无我众生。复无能得也。亦无色相可见者。示非凡夫眼识境界。而有见色相者。示能幻起诸佛色身。唯是随染业幻所作者。此幻起色。随彼染业众生自分別作也。非是智色不空之性者。此有染众生所见之色。非是无分別智所现色法门。以智明不可见故者。此色法门唯证相应。非见所及。
次释异相文中有二。初喻后合。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者。示此器物相貌容贮悉皆不同。次明合喻。如是无漏无明者。谓染净二法功能相根。不可同此。合前种种瓦器各各不同也。随染幻差別性者。释前异义。此真如随漏无漏薰故。有染净差別。非就如体明其异也。染幻差別者。重示別相也。此释心生灭门内。已释第一生灭体讫。
次分別第二生灭因缘。此文有二。初略释因缘体。此义云何下广释因缘义。复次生灭因缘者。此牒前章。以本识内种子为因。三界虗状为缘。所谓众生者。缘心幻起。生者非一。故言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者。明此众生各无自实。唯心转变所作。此心识意名义者。种种兹长。名之为心。能生依止。说名为意。取尘了別。名之为识。此等三名。因有通別。通则三识各具三名。別则三名別目三识。唯义可知。但今此所明。为欲摄末就本。六七等识。皆是本识上用故。合皆约本识。释此三名。显因缘义。
次第二广释中义。文复有二。初明因缘生起之相。依无明薰习所起识已下第二约对凡圣明智断分齐。前文有二。谓初问后释。此义云何者。问曰此依心转变义云何。次释相。文内有四。初正解因缘生起次第。此意复有五种下第二明此因缘功德不同得名差別。是故三界虗偽下第三结显因缘生长之相。复次言意识者下第四重释梨耶作意识义。
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者。此之识性。无始法然。为种种妄想所董习故。遂即依他不觉自体。说此不觉名为无明。此是一切染法根本。从此所生有五种差別。一者念动相。谓不觉而起。即无明业相。二者能见相。谓依动故能见。即前能见相。三者能现相。能现一切境界。即前境界相。四者能取境界相。有境故起心分別。即前智相。五者起念相续相。住持苦乐无断绝。即前相续相。故说为意者。与妄心及妄境界。作依止故。名之为意。
次释第二随义得名差別。此意复有五种名者。总举数。此之五名由依前五义以立。一者名为业识者。以此识不觉而动故。名之为业。谓无明力不觉心动者。示此于心非自性动。由无明故动。此依前不觉而起义。得此业名。二名转识者。明此本识以依前动故。更复转变能有所见。依于动心能见相故者。释此见义由于动。此依前能有所见。依于动心能见相故者。释此见义由于动。此依前能见义立斯名。三名现识者。示本此识复能随其五尘。同时显现一切境界。如镜现像同依。依發识各异。云何而言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前后。又复五识缘五尘。无并起义。复无五意识与五识同时缘五尘。约何道理。得无前后。答。今此现者约本识体。即是本觉。故得同时。若据意识行心。尚不得一时受用二尘。况至五也。此举法体。既约五尘同时现者。即显六七识自违己体。故论云。四相即同本觉故。是以要须灭六七识方何相应。今此念心即同本觉。不同意识等根尘识缘具方现。此云何知。所谓能一切境界。乃至常在前故。此依前能现义上立此名。四名智识者。以此本识是分別种子。能生意识了別染净故。名之为智。此则依前能取境界义上立名。五名相续识者。以此本识具二种相续。故得此名。一自相续。二令他相续。以念相续心不断故者。明自相续与自所生识为身体令不断故。此又识无始已来为清生灭。刹耶薰习。恒相续流。乃至后际无有断绝。次明他相续。复有二种。一一能便因果相续。二令忆念相续。住持过去无量世等故恶之业令不失故者。此明业因相续。过去诸业作未已久薰习种子。此识摄持为因不失。故复成就现在未来苦乐相报无差別违者。此明异报相续。以此本识是果报体故。依业得果。无有差违。依前起念相续立此名。次明忆念相续。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者。以此识是念种子故。事虽已往。功能由在也。未来之事不觉妄虑者。以此识内有未来诸种子故。事虽未现。亦得生于妄虑之心。依此上起念相续义。立此名也。
次释第三结显因缘生长之相。是故三界虗偽者。非有似有故曰虗。隐其虗体。准现实状。故名偽也。唯心所作者。示此虗偽虽有种种差別。寻其因缘。更无別法。唯心所作也。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者。此之尘境。唯似显现。无有自体也。此义云何者。现见有境。云何言无也。以一切法皆从心起者。以一切尘法从心起故。毕竟无有异心六尘也。我现见尘是所取。不即于心。云何言意无异心六尘也。妄念而生者。所谓有尘异心者。此皆从汝妄心分別而生。非有別法。若无別法。此心何所分別。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者。示假別法。此心一分显现成相。作所分別。此所分別即是自心。若心得自见。何须显现成相。为所分別也。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者。此心若不变异。即不得自见。以无相根可分別故。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者。此有二义。一分別性境。皆从众生无明妄心。建立住持。谓之为外。此心未灭。境不暂息也。二者依他性境。从彼众生无明妄心无始已来薰习本识方乃得现。此本识功德未尽已来。住持此境。亦不休息。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者。示此二境离心之外无別体可得也。唯心虗妄者。若谓有別体者。于唯心虗妄状上。妄作此执也。以心生则故种种法生者。以六七心生故。我尘法尘等生也。心灭则种种法灭者。六七妄心若灭。秘尘法尘从此得灭。又复本识依他生故。种种法生。本识依他功能尽故。种种似尘法尘灭。
次释第四重分別本识成意识义。复次言意识者。重牒上名。释文有三。初示名所目义。名为意识下第二明义所得名。此识依见爱下第三示其因相。即此相续识者。恐人谬取故。指出其体。示此意识无有自体。唯以前相续识为此体。有三义。一者意识义。谓依诸凡夫取著转深。乃至种种妄执。执者于身计我。于尘计所。二者分离义。随事举缘也。三者分別事义。谓分別六尘。有自性相。取著违顺。不同五识各缘一境。此识能遍缘诸尘。此见第一名所因义讫。次释约上三义。得于三名。名为意识者。示此心有依止了別义。故依上意。初义得名。亦名分离识者。示此识有分离遍知诸境义。此依上第二分离义得名。又复说名分別事识者。示能分別虗偽尘事。此依上第三分別事识立名。次释第三因相。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者。此由执识内我见等三惑力故。所以得起。故言增长。
次释大文第二约对凡圣。明知断分齐。文分有三。初就心性总约凡圣。明有知不知。何以故下第二举明无明染心。释成难知义。染心者有六种下第三偏就无明染心明断舍分齐。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此是阿梨耶识依他。为无始恶习所薰。作无明依处。能起一切六七念识。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所究者。以是自性缘生最后微细甚深故。非彼所知。如人睡心为昏盖所覆。于梦心境尚不能了。况觉心境。二乘亦尔也。若尔是谁境界。谓依菩萨从初正信者。十信信知也。發心观察者。谓解行菩萨常作无明无生观。而未能证。若证法身得少分知者。谓初地菩萨证见自心未究竟。故名少分也。乃至菩萨究竟地者。谓第十地不能知尽者。细障未尽。知未圆满。唯佛穷了者。以至此位。生灭相尽。圆证法界。故名穷了。此是第一明凡圣知不知讫。
自下第二次释所以何者故。何以此心非凡夫二乘所知。唯佛穷了故。下而出所由。文内有二。初略示其相。所谓心性常无念故。第二重复指斥。前文复三。初明心性体净而有惑染。所以难知。虽有染心下第二明虽复有惑性常不染。复是难知。是故下第三结显难知义。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者。示此心体自性是净。非物使示。凡夫二乘尚未信有。况复能知。诸菩萨等虽复分知。亦未能尽。而有无明者。虽复性净。而为一切无想依止。故成无始。其相无明。为无明所染。而有其染心者。以有无明故。见慢欲嗔一切分別上烦恼生。而是四住不共相无相。直置性净。尚自难可。复言有染焉可易知也。虽有染心者。自下第二明性不被染。明有客尘。而常恒不变者。示不被染。在染不染。最难了知。是故此义唯佛能知者。自下第三结难知义。此有二义。一无明染心尽故。无有不知。二者同证心性故。得毕竟知。次第二重指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者。示此心性本来离念不为妄想染法所变。此重示前而常恒不变从本来净义。不达一法界故。乃至名为无明者。以为想妄依故。遂令不觉念动。故有无明及以染心。此重显上而有无明染心等也。
次释第三偏执无明染心。明断舍分齐。文复有二。初解无明染心示断分齐。又染心义者下第二明此二种鄣碍差別。前文有三。初释染心明断分齐。不了一法界下第二解断无明位分。言相应义者下第三重分別相应不相应。
染心有六种者。牒章举数。一执相应染者。谓彼烦恼。此是意识缘外境界。有能所相应生。即是四住烦恼等心也。下明治断位分。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二不断相应染者。此是烦恼坏正理立非理增减。因果相即。示前相续不断识相续相也。下明治断。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者。从信行地至初地。三分別智相应染者。此是心惑分別世出世故。名之为智。即是前智识。智相下明治断。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地。从二地尽至七地也。四现色不相应染者。此是彼气。谓取外尘习气。染污本识。恒与正思惟相应。不觉其失。名不相应。即是前能现识。境界相下明治处。依色自在地能离故者。由此色习气尽故。于第八地得净土自在也。五能现心不相应染者。此是内惑气。此见等惑有识无境。故名能见。即是前转识。能见相下显治位。依心自在地远离故。以此妄想心气尽故。于九地得多罗尼等自在也。六根本业不相应染者。此是心惑气。谓最后一刹那无明气。即是前之业识无明业相也。下示断位。依菩萨地尽得入如来地能离故者。第十地菩萨断尽。得入如来地。
次释无明分齐。不了一法界义者。牒上无明。谓应以无明所鄣后智。乃应染心为碍。今云何染心鄣本智。无明碍后智。答曰。此难文露可知。
次释大段第三生灭相。复次生灭相者。此牒上立法内相字。欲示其义。释文有二。初明生灭麤细不同。此二种生灭下第二明生起因缘。初复二。初约心辨麤细。麤中之麤下第二就人显差別。一者麤与心相应者。示灭异二相。易学知故。又复即是六染中前三相应染。二者细与心不相应者。谓生往二相难可达故。又复即是六染中后三不相应染欲。就人显別。又麤中之麤者。四相内灭相。又是相应内初执相应染。为凡夫所觉。故言凡夫境界。麤中之细者。是心异相。又是不断相应染。及分別智相应染。同是相应故。名为麤形。初执后得。名细中之麤者。是以住相。又是现色不应染。及能见心不相应染。同不相应。故得名细。对后根本业识。复名为麤。为地前乃至十地所知故。言菩萨境界。细中之细者。是心生相。唯佛初觉故。是佛境界。又是根本业不相应染。
自下明生起因缘。文复有三。初明生灭借缘故起。若因灭下第二示因依故灭。问曰下第三问答分別。
此二种生灭者。牒上麤细二种。依于无明熏习而有者。是本识依熏习力故。乃能有此生。不可根本真如法界下显治断位分。唯在大乘。不通二乘也。谓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次明第三重分別相应不相应义。以上染心内前三名相应。后三名相应。故须分別。言相应者。牒上名。谓心令法异。为示能念之心。与所念法异。依染净差別者。此心能所。有此差別。此释相义。而知相缘相同者。明能缘所缘合也。此解应义。不相应义者。牒第二也。谓即心者。明此微气无明异心。不觉者。以无能所和合。与正思惟俱。而今使心不觉。常无別无者。常共以俱无有別异。不同知相缘相者。示其差別。
次释第二明此二种鄣碍之相。文内有二。而总举鄣治相对。此义云何已下第二释成鄣相。又染心义者牒鄣体。名为烦恼碍者立鄣名。能鄣真如根本智者示鄣相。谓鄣如理知烦恼以分別为相。以与真如无分別相违。故名为碍。根本智者。即是真如无分別智。能起后智。故得本名。亦名如理。亦名一切智。无明者举惑体。名为智碍者立鄣名。能鄣自然业智者辨相。此六种无明能鄣世间自然业智。即是后得智。亦名如理智。亦名一切种智。此义云何下释成鄣义。问曰。染心鄣行。无明迷理。本智证理灭。所谓依因依缘者。別示因缘。依因者不觉义者。无始熏习。必为内因依缘。妄作境界义故者。谓现前妄想妄见外境。
次明第二依因故灭。若因灭则缘灭者。本由无明到心。令妄作境界。无明若灭。境不可存。因灭故不相应心灭者。以无明灭故。细中之细细中之麤灭。缘灭故相应心灭者。境界灭故。麤中之麤麤中之细灭也。
次明第三句问答意有二。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者。此是初意。明心若灭则随断见。不应相续乃至得佛。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者。此是微意。心若相续者。复[*]随于常。何故上说因缘灭故相应不相应心灭。次答文有二。谓初法。次喻说。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故。本识心性心相者。依无明所熏。作生灭之相。心相灭故。妄想得尽。故不堕常。以体不灭故。终至得佛。故不堕断。次明喻说者有二。初喻。后合。水喻心体。风喻无明。动喻生灭妄识。静喻涅槃。文相可知。无明亦尔下明合喻。文相易解也。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者。此下次释上生灭门文第二立法门内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义。云何能示染净二法道。依藏识即示藏识为摩诃衍体。染净二法依藏识现故。识外无相。即示染净摩诃衍相。藏识用时。有厌求业用。至果起应化益物等。此示摩诃衍用义。
下明染净熏习不断。广明此义。就内有三。初举数总释。云何为四已下列名別解。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已下第三明染净一法有尽不尽。
就初开章内有四。复次四种法者此是第一章。习义故者此是第二章。染法不断是第三章。净法不断是第四章。
云何为四已下依上四门次第广释。一者净法名为真如。此云本净非始起。从十二部经所生道品及佛功德。名之为净。此等净法皆因真如所成。故因真如为净法。故摄论云。一者能成立者。谓真如十种功德。起成十地新生十种正行。即是所成一也。一切染因名为无明者。此亦云根本无明。但未有其习。一切烦恼业报。名之为染。此等染法皆因无明所生。故名无明。名为染因。三者妄心名为业识者。以此妄心造种种业故。名业识也。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者。实唯有识。无別外境界妄想故。谓之为外。即说此境。名为六尘。
熏习义牒上第二章。文内有二。初喻。次法。喻说者以衣及香明示此义。此亦如是已下次明举法。以合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乃至则有染相者。此明迷真故起妄也。真如无染者。双示摩诃衍体相义。无明染法乃至则有净用者。此明达妄以归真。此则摩诃衍自体用义。
自下次释第三染法不断章。文内有二。初问。后释。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者。此牒前章为问。释内复二。初总明真如无明妄境界三法互相熏习起不断义。此妄境界已下第二別释熏习义。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者。于示有真如。故不可之者名为无明也。以有无明染法因故者。此根本无明。一迷真已。唯智生长一切染法。则熏习真如者。此无明起已。无力自存。是依真如而起熏习。以熏习故则有妄心者。以此无明熏真如故。遂依不觉生于妄也。以有妄心即有熏习无明者。此妄心起已。念念生灭。还熏无明。增其势力。不了真如法故者。以此妄心依无明起故。遂不能了真如法。不觉念起者。以不了真如故。更令妄心生灭念也。现妄境界者。此心既因不了故起。而无中执[*]者。现外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者。此所现境界既成外已。唯作妄心生染之缘。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此境界既是染法缘。故能熏习妄心。令其生灭。增于取著。造种种业者。因此生灭取著故。遂造一切身口等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者。以业因成故。身心苦果受之必然。
次明引说熏习相。文内有三。初境界熏习。第二明妄心熏习。第三辨无明熏习。
境界熏习文复有二。初牒章举数。云何为二已下依数列名。一者增长念熏习者。以此六尘境界皷动六识心海。遂令诸识生灭增长。二者增长取熏习者。谓爱增名取。由此我尘心外现故。熏习七识妄念。令其取著增长我相。
次释妄心熏习。文内亦二。初牒章举数云何为二已下列名解释。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者。示陀那识是一切妄相诸识根本。能受阿罗汉乃至生灭苦故者。以此熏习有余不尽故。此三种圣人受变易苦。二者增长分別事识熏习者。所谓六识念念生灭。熏习境增长。能受凡夫业系苦者。以此六识依惑造业故。遂令凡夫受分段苦。
次第三无明熏习。文亦有二。初题章举数。云何为二已下立名解释。一者根本熏习者。此无明有二种。一因。二果。此因无明。是果所依。故说根本。以能成就业识义故者。以此无明常起不息。故能令执成就势力。二者所起见爱熏习者。见谓我见。爱谓我爱我慢等。此之三惑。是果时无明。从因生故。名之为起也。以能成就分別事识义故者。以此见爱隔別自他。成于能所。遂令六识增长炽然也。
第四真如熏习灭无明者。就文内有二。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牒前章为问。第二释此文。复分为二。第一总相。妄心熏习有二已下第二明別相。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下乃至成自然业者。此明总相。是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者。此真如昔未得闻熏习前。恒为无明染法熏习。以得多闻等薰习。益其势力。则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者。此真如体熏习为因。用熏习为缘。因缘具故。有熏于无明力也。则令妄心猒生死苦乐求涅槃者。以此无明为真如熏故。损其势力。以势力损故。复能令依无明所起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缘故者。此无明未被真如熏时。所起妄心念著境界。既被熏已后。于境界缘中。能生厌求。即熏习真如者。此厌求心数习之力。后熏真如。更益势力也。自信已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者。此未熏已前。不自觉知。现妄境界。既更熏已。其力渐增。以渐增故。决定正信。得入信位。修远离法者。此则以寻思方便。修无尘观。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有。复次如实智观通达外尘无相性也。此则解位观相也。种种方便起随顺行者。依他性观。随顺真如。起诸波罗蜜行。此则行位修相。不取不念者。知依他性似尘显现故非取所。以非取所故不取也。复知似识显现故非能念。故不念也。以不取不念故。得入依他无生性。即证见真实性名为见通。此相地也。乃至久远熏习故者。于后二阿僧祇。修习诸行。熏习真如。力势满足无明则灭者。以真如力势满足故。能熏习最后一念无明尽也。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者。本因不觉故。妄想心起。无明灭故。妄心无因。理无有起也。以无起故境界随灭者。此境界由妄心显现。妄心既灭。彼所因而得有也。因缘俱灭故者。无明为因。妄境为缘。此因与缘。至此时都尽也。心相皆尽者。此心生灭之相。亦皆随尽。示时本识即得解脱身也。名得涅槃者。以此阿梨耶识。生一切法功德尽故。依止即转名为涅槃。亦名法身也。成自然业者。以依法身起应化身。作利益化业无功用也。
次释別相有二种。一者妄心相。二者真如相。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乃至速趣涅槃者。此明妄心相。是中妄心者。是被熏无明所生。妄心虽有厌求之功能以不觉为性。故名妄也。熏习义有二种者。此妄心既有二。故熏习功德亦二也。云何为二者。责其二相也。一者分別事识熏习者。出其识体。下释其相。依诸凡夫二乘人等者。明起熏人也。厌生死苦者。此识于生死心。有厌苦功能。随力所能者。随分起修也。以渐趣向无上道者。示所趣向也。示非顿成。故言以渐。二者意熏习者。次明第二心相。是中意者。谓染污意。恒为染汙法依止。故名意。此明起熏习识。谓诸菩萨者。此明起熏习人也。此无明未被熏时。所生之意。恒起四惑。染污意识。令诸凡夫起四种上心颠倒。计我我所。若被熏已后。所生之意。于诸菩萨。有何功能也。發心勇猛速趣涅槃者。示此阿陀那识虽复不能染污意识起我我所。犹能令意识谓我修无我。作如是言。唯我一人。犹无等侣。此识若无。如此作意亦不得有也。
次释真如別相。此文有二。初正解熏习。此体用熏习分別有二下约人解释。前文有三。真如熏习有二第一举数。云何已下第二列名。自体相下第三释义。释文有二。初释体。熏习下第二释用。自体相熏习乃至發心修行者。此明体相。此文有二。初正释体相。问云下立难释疑也。
自体相薰习者。谓真如自体有不思议熏也。从无始世来者。示此如性无有始时。具无漏法者。具一切净法生功能也。备有不思议业者。此无漏法。非止唯有如此。复有不思议业。与众生等作境界之性者。此真如道。与一切法为体。作见闻等境界之性。众生若起见闻等识。皆真如所熏也。又复梦[*]随地狱。及睹罗刹。厌苦發心。或值凡圣众会。逢于胜缘。及闻染法。忻乐發心等。悉真如内熏习力也。依此二义者。无漏法及不思议业二义也。恒常熏习者。此二义非正熏来无始。然复无终也。以有力故者。未得闻熏习前。但有自性。未有厌离功能。复闻熏习后。方有势力也。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乃至發心修行者。此示熏习力也。
次立难释疑。初问。后答。此难文有四。若如是者述上义宗。一切众生下第二纵立。云何下第三双设两难。皆应一时下第四结难。是中若如此义是述论主立真如熏众生义也。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者。此是第二纵立薰义。一切凡圣众生等。为真如之所薰也。云何有信无信者。此是第三双设信不信及前后二难。若众生生信由真如熏故方有信者。此真如性众生等有。熏义亦齐。若尔信应俱信。云何有信者有不信者无量前后差別者。此真如无前后际。若能熏众生令得信者。即应一时生信。云何前后生信有无量差別也。若实有如此义者。应无前后。皆应一时下第四结难。
次答此有三种。一厚薄不同故有信不信。二起烦恼有前后故有前信后信。三因缘具不具故有信不信。是中真中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者。此真如有过恒沙等不觉义。从本已来自性差別者。此不觉义。是真如功能自性法尔也。厚薄不同故。因此不觉义。幻起众生。此幻众生不自知幻。故起我我所。有轻有重。熏于无明。遂便厚薄。薄者有信。厚者无信。是以有此不同也。
大乘起信论疏卷上(终)
校注
空上一有虗字 履一作复 或下一有可字 为一作遍 德一作能下同 彼下一有于字 可等五字一作之功能 应体一作本 者下一有故字 论上一有以字 摄下一有以字 业一作等 一无治字 治下有彼字 者作著 无故字 实体一作体定 门一作内 无上一作亡今谓疑佛 一无等字 谬上一有不字 为上有以字 一无消字 业上有消字 如下一有定字 既下一有知字 废一作背 是下一有此字 一无分字 门一作内 言下一有谓次同 依一作作 示上一有显字 三一作二 一无是字 令疑今 所一作起 功下一有用字 息一作自心 故下一有真字 皆下有真字 德一作用 彰疑鄣 深疑染 如下一有用字 常下一有乐字 门一作内 若下一有比字 功下一有能是故真如亦由妄心方有摄义示此二门俱能总摄也又复若说妄心真非妄外若说真心妄非真外如氷水相摄即成上立法内是心则摄一切世出世法也心真如者下第四广解二门即成上立法内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体故释内有二初心真如者解心真如门成上立法内是心真如相能示摩诃衍体故心生灭者下第二解心生灭门成上立法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显摩诃衍自体相用故释心真如内复二初明离言说相复次真如依言说下第二门依言说相就初文有二初正释真如义问曰已下第二门答明入真如观前文有五心真如者下乃至不生不灭第一门心真如通为一切法体诸法下第二明诸妄法无自体质是故一切法下第三以七种义定真如名以一切言说下第四明诸妄法有名无实言真如者亦无有相下第五遣秘密疑初言心真如者此即释初明心真如通为一切法体一法界者法性无二大总相法门体者示其能摄一切法也心性不生不灭者指前总摄法体无生灭也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者第二明诸妄法无自体一切法者明分別性一切法也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者显此诸法妄四百字 则下一有无字 犹作独 名下有者字 此一作示 乘疑乖 既下一有知字 实字疑剩 相一作想 尔一作示 有一作者 虽上一有义字 㝵一作寻 法下一有者字 性一作体 谓下一有异字 一无觉字 末疑未 究上一有此字 心下一有三字空处 反疑及 □□疑知言 实一作更 后疑复 愿一作双 德一作能下同 修疑备 一无至字 复一作彼 清一作诸 相字疑剩 一无故字 一无所字 既下一有无字 智一作者 故下一有淳字 常疑当 一下一有者字 耶通邪 三上一有生字 未字疑剩 相上一有不字 一无识字 即下一有是字 提下一有之字 致一作数 明论作相 兹一作慈 唯疑准 住疑任下同 依等二十一字疑剩 何疑可 清疑诸 便疑使 准疑唯 则故疑写倒 秘疑我 其疑共 相一作明 往疑住 灭一作识 相上一有不字 同一作因 使一作便 无一作异 理一作量 到疑倒 随疑堕次同 微疑后 故一作有今谓疑灭 用疑因 习上一有熏字 一一作立 义下一有者字 者一作有次同 著下一有者字 示上一有此字 一无境字 后一作复 示疑尔 用下一有成字 能一作犹 德疑能 习下一有相字 云一作出 能一作德 故下一有者字【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45 册 起信论义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