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信论疏记会阅总目

  • 首卷
    • 凡例
    • 缘起
    • 科判
    • 五祖传
    • 论主略录
    • 记主略录
    • 法相数
    • 真妄生灭法相图
  • 一卷
    • 序二篇
    • 疏题
    • 记题
    • 疏主
    • 录主
    • 记主
    • 疏序
    • 悬谈将解此论(至)五教相摄
    • 音释
  • 二卷
    • 悬谈二约法生(至)宗趣终
    • 论题
    • 论主
    • 译主
    • 论文初皈命(至)颂终
    • 音释
  • 三卷
    • 论曰(至)二门不相离
    • 音释
  • 四卷
    • 心真如者(至)生一切法
    • 音释
  • 五卷
    • 云何为二一者觉(至)缘熏习镜
    • 音释
  • 六卷
    • 所言不觉者(至)智碍
    • 音释
  • 七卷
    • 分別生灭相(至)如来之藏
    • 音释
  • 八卷
    • 真如用者(至)堕二乘地
    • 音释
  • 九卷
    • 信成就發心者(至)双现前故
    • 音释
  • 十卷
    • 若修止者(至)论颂终
    • 音释

No. 767-1 起信论疏记会阅凡例

  • 论与疏记总会成十卷依次行列余外科传等著另编为首卷別行以俟參考
  • 首卷中缘起乃叙会本之因由故居初科判是析大部之条贯故在次五祖一家所宗先命辑略当第三论主记主二录后重补载当第四法相提举论中之大纲当第五图章排出论内之旨趣殿于后矣至余迂泛不切者悉芟不录
  • 旧有科文一卷论科之后附赘疏科殊觉障眼今別本科中单编论科疏科仍存记中此则不唯省烦琐且与圭山注本极为相应
  • 戴序自序并叙论疏记会之大意宜冠部帙之前故置于一卷初也
  • 旧时开本分疏为四卷记为二十卷今会本疏记通共合为十卷卷帙多寡颇殊文字语言不二如并二十四瓶水泻置十瓶其间点滴岂有异耶具眼者鉴之
  • 初卷至二卷将末随文解前顶格书者疏文低一格标记字者记文
  • 二卷随文解后至十卷终顶格书者论文低一格标疏字者疏文标记字者记文
  • 论中分文章段原依贤首大师科判并无异立论前序疏段落例此可知
  • 科门层叠源委难明交光大师科楞严经创以干支今禀承之以标其科则曾玄生起有序而前后脉络亦贯通也
  • 论疏文义次第生起科章判释亦尔譬如树木初以一本或分二支三四五支从大支出中支从中支出小支亦分二三四数此则仍依云栖本中详注不简俾首尾互相照应披绎者不致混滥
  • 科下注文及论下疏文俱依圭山本录拣异云栖本中疏前插入科下之注文也
  • 科后标疏记者是释科文论后标疏记者方释论文虑或相滥今先表出
  • 圭山录本逐句注疏所以疏上不牒论文云栖刻本随科分章章内疏长疏上理应标牒论文今亦倣云栖本式编之然撮略词句亦不尽与之同
  • 旧本中疏亦有不对论文而录者今依原本正之如释四相内觉于念住觉心初起等注
  • 旧疏本中有释疑者尝叙疑难文直置于释疑科前此则太远覧者难悉若在科下注之似乎先外难后论释文虽稳便又恐混作解科之文今俱移入本文疏下其例先牒论文次叙疑难后用释通则文义显了易解如同相中及五识后释疑等疏文者是也
  • 疏中文长难明者记先科判然后细释今本亦准记科分疏会记凡习学者须先阅疏次单看记后将疏记总研一遍如是三复则论旨自明而疏记意趣亦无不洞然也
  • 疏文短记文长义可分者则离疏就记合记从疏设疏记俱长义有不可分者亦不敢妄为割裂以伤疏文血脉
  • 论文有未科者记重科之有未疏者记重解之今皆会编记内不另外列段然亦各有拣別解论者则标论云解疏者则标疏云如无论疏二字必牒论之全文疏之全句究者自宜著眼
  • 记内尝于解疏外別又發挥上根利智固圆通无碍在下愚遂谓二三其说今会编中太违者略删去一二句(如始觉中疏曰七识不流转记曰经云五识不流转今云七识疏笔悮尔此据唐译斥也殊不知疏依宋译何可斥耶类此者从删)稍顺者仍存不动(如真如门会执与会相入实等诸记释文)俾披绎者正遵疏义兼取记意可为助显葢译楞伽起信等经论藏和尚亲在场中证义出疏岂有差舛以致疑误后学者耶
  • 藏和尚疏三卷记一卷以传强学圭山为论疏各本恐中下之流不能备阅遂将疏文随科注于论文之下删繁取要录成二卷故清凉华严疏钞中所引起信疏记诸文并不见者皆属和尚自述疏记非今圭山略录之本长水修定之记也读一不读一毋生疑议
  • 论有标征释结段落疏有通章逐句释异记有解论解疏之殊若不𠃊(音鈎勾也)初进茫然今论疏记中或大段𠃊或逐句𠃊一展读间便知节目不使眸子有留难焉
  • 旧刻原不圈(○也)句读(音橛竖也)|科章今亦为益初机略加圈|以便观覧
  • 疏记向无音释今于每卷尾详加释音无烦查考
  • 流通疏记本中字多差脱此皆传写误耳今依古本增定或约义改正设论疏有文关系教观而为法中紧要者并于记内广加润释但将新旧开会二本对校一番得失自知倘若错谬希垂慈示

No. 767-2 起信论疏记会阅缘起

葢闻大小乘论有本有末有性有相唯起信一论原始要终该空彻有而为本末之枢机性相之纲纽也马鸣大士造五论独行此者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总开示一乘理实缘起法界之旨莫于斯矣此论有两译前梁武帝遣聘天竺取经时摩竭提国王移送西印优禅尼国沙门拘兰难陀译名真谛三藏法师苦辞不允就泛舟来朝与瞿昙兼多侍从并贡苏合佛像及至未旬遇侯景侵扰三藏欲返舶偶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昙振慧旻与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勃敬请属大梁承圣三年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翻译斯论一卷并译论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两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月支国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唐武后长安年间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喜学于东都佛授记寺重译斯论翻成两卷波仑玄轨笔授复礼缀文弘景法宝法藏等证义贤首国师于二译中因唐译是同在译场恐涉情党特解梁本疏成三卷別记一卷石璧法师因其记略仍贯义意別为广录传习者厌其支离长水大师重考经论再加损益葢取中庸则无有繁简之失也康熈乙巳年予在莲居听灵沧法伯讲细研论文并疏记意旨洵知三祖贤首国师立宗判教發挥三乘顿渐之极致皆凭于此论矣戊午秋顺天府府丞戴复斋先生劝予出论解己未夏开讲疏时先生印施论文百余卷兼以私注疏本示曰某之入道实以此论疏为發觉初因也静阅之始信先生好处林泉者志在于佛法耳后予不两月摘成要解两卷先生目之即命人誊录藏于箧中十月间先生因旧疏四卷记二十卷咸各自为帙亦未句读学者难于披对重命予为疏记会本务须章段句读并顺条理科注疏文各安其所予惟贤家宗承十大疏中独赖此部存耳今加分会极畅本怀遂于腊月八日编起至二十初卷稿脱就往正之先生不胜庆赞命余九卷照此定例庚申新正十一又送二卷稿阅之亦加印可二月十二会三卷三月初三会四卷二十五会五卷四月十六会六卷二十六会七卷五月初十会八卷十九会九卷六月初三会十卷十一定科文一卷七月初一述诸祖略记一卷至中元佛欢喜日图法相会编功就越辛酉正月十三后不期先生身染微恙至二月二十七题自私注疏面云余留心此事惜未竟志解通而未实行幸法师以此晓人须行到也题毕嘱长公仁长曰此疏持付与法师会本宜刻之流通毋以清贫为苦有负我之久愿耶二十八早书辞世偈曰本学天台禅已到二三位又參教外禅已近虗空碎士宦苦紏缠不得竟斯志今日撒手归踪迹又何在二十九子时分语亲属曰今生不能出家不得定力愿来世为僧速成觉果汝等可将道袍禅衣拄杖念珠置之左右昨午天目有僧来此刻须请在佛阁朗称佛号以助正念一切世事皆如幻梦会必有別切莫悲啼嘱竟众念佛约千声余便问时候与众辞谢安庠而逝次年壬戌五月朔旦长公鸠集名手在后园七佛阁中付剞劂迨乙丑八月移在慈云观堂至丁卯七月合刻功告成然则会刊此典也亦为一大事因缘矣忆昔已未秋九月十四夜梦一包巾帻者状如武侯称天帝师登座说法人天拥卫香华缭绕忽遣璎珞冠人劝一神曰此乃天帝师起信疏记尔是福德天宜顶戴奉行彼神随即授予书曰座主使我嘱付汝耳予拜受之又见书面八金字云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以昔梦之征今包巾帻者贤首祖师也璎珞冠者长水大师也福德天者复斋先生也疏记会本也无贰警语也此一善举简在天帝心矣敢谓之微缘小事得乎弗有多生之善愿曷能预感梦兆若此非受灵山之道记曷能去住惺悟若此先生之问法于梅坞老人不异欧阳文忠公也得省于天目和尚不异襄州王常侍也息妄转业不异温尚书也习止修观不异陈參军也屏翰佛门不异裴刺史也刊行教典不异房相国也请注楞伽不异郑秘书也节略禅波不异梁学士也遗命置坏色衣于柩中不异王文正公旦也至于举家信向佛法不异庞居士父子也今而后信论疏之得弘传矣了修证之有门路矣何患乎马鸣贤首之教网致破裂耶予实庆喜一大功德之终成因记其颠末于卷帙之首

康熈丁卯年七月十五佛欢喜日灌顶行者续法谨识

No. 767-3 大乘起信论疏科文

  • ▲将解论文大分为(二)
    • 初总叙宗旨(二)
      • 初叙论大意(四)
        • 初叙一心法(夫真)
        • 二显真如门(非生)
        • 三明生灭门(但以)
        • 四二门不二(三)
          • 初法(二)
            • 先正明不二(虽复)
            • 二释成无碍(故使)
          • 二喻(其犹)
          • 三结(是以)
      • 二明造因由(二)
        • 初反显(但以)
        • 二正明(二)
          • 初序谬述迷(二)
            • 初总叙(大师)
            • 二別显(二)
              • 初迷理(遂使)
              • 二迷教(加以)
          • 二兴悲造论(三)
            • 初悲叹人法(爰有)
            • 二述造论意(将欲)
            • 三正造诸论(二)
              • 初广论(造论)
              • 二略论(三)
                • 初出所以(既文)
                • 二正造论(悲末)
                • 三彰功益(可谓)上初总叙宗旨竟
    • 二开章释文○
  • ○二开章释文(二)
    • 初悬叙义门(二)
      • 先略标(将欲)
      • 次详释(六)
        • 初起因(二)
          • 初总标(初辨)
          • 次別释(十)
            • 初智辨(一依)
            • 二法化(二示)
            • 三巧示(三云)
            • 四显明(四以)
            • 五依本(五依)
            • 六借力(六借)
            • 七为义(七为)
            • 八因缘(八以)
            • 九由起(九由)
            • 十机益(十机)
        • 二藏摄(二)
          • 初标门(二约)
          • 二释义(三藏)
        • 三教义(二)
          • 初总标(三显)
          • 二別列(二)
            • 初教(二)
              • 初开章(一约)
              • 次释义(二)
                • 初总叙诸教(五)
                  • 初小教(一小)
                  • 二始教(二大)
                  • 三终教(三终)
                  • 四顿教(四顿)
                  • 五圆教(五圆)
                • 二与论相摄(二)
                  • 初定分齐(若于)
                  • 二明相摄(若将)
            • 二法(二)(第二卷)
              • 先开章(二约)
              • 次释义(二)
                • 初正明(五)
                  • 初一心(五重)
                  • 次二门(二依)
                  • 三二觉(三依)
                  • 四三细(四依)
                  • 五六麤(五依)
                • 二別示(若取)
        • 四被机(二)
          • 初标门(四明)
          • 次释义(三)
            • 初总明所被(一切)
            • 二重辨兼正(二)
              • 初约三聚辨(然一)
              • 二据五性说(准此)
            • 三別指下文(又因)
        • 五诠体(二)
          • 初总标(五论)
          • 二別释(四)
            • 一随相(一随)
            • 二唯识(二唯)
            • 三归性(三归)
            • 四无碍(四无)
        • 六宗趣(二)
          • 初标章(六示)
          • 二列释(二)
            • 初诸宗(三)
              • 初正辨明(二)
                • 先总(初总)
                • 次別(五)
                  • 初小乘宗(一随)
                  • 二破相宗(二真)
                  • 三立相宗(三唯)
                  • 四法性宗(四如)
                  • 五法界示(五圆)
              • 二指此论(今此)
              • 三会五教(然此)
            • 二此论(二)
              • 先总(后唯)
              • 次別(二)
                • 初列释(別者)
                • 二结示(此五)
    • 二随文注解○

上初悬叙义门竟

  • ○二随文注解(二)
    • 初解名题(三)
      • 初论题目(大乘)
      • 二造论主(马鸣)
      • 三译论人(真谛)
    • 二释文义(三)
      • 初归敬述意(二)
        • 初归依三宝(二)
          • 初能归分齐(归命)
          • 二所归三宝(三)
            • 初佛(最胜)
            • 二法(及彼)
            • 三僧(如实)
        • 二述造论意(为欲)
      • 二正述论文(二)(第三卷)
        • 初标益起说(论曰)
        • 二正陈所说(二)
          • 初标列(说有)
          • 二牒释(五)
            • 初因缘分(二)
              • 初正释(三)
                • 初标牒(初说)
                • 二假问(问曰)
                • 三举答(四)
                  • 一举数(答曰)
                  • 二征起(云何)
                  • 三详释(一者)
                  • 四总结(有如)
              • 二通难(二)
                • 初难(问曰)
                • 二通(二)
                  • 初纵问略标(答曰)
                  • 二以义具释(二)
                    • 初明余机不假此论(三)
                      • 初胜机遇佛悟(所谓)
                      • 二自力闻经悟(若如)
                      • 三劣机因寻广论悟(或有)因缘分科竟
                    • 二明当机须造此论(二)
                      • 初机(自有)
                      • 二结(如是)
            • 二立义分○
            • 三解释分○
            • 四修行信心分○
            • 五劝修利益分○
      • 三总结回向○
  • ○二立义分(二)
    • 初结前生后(已说)
    • 二正立义宗(三)
      • 一标总开別(摩诃)
      • 二寄问列名(云何)
      • 三依名辨相(二)
        • 初法(二)
          • 初举法总立(所言)
          • 二开门別立(二)
            • 初责总立难(何以)
            • 二开別释成(是以)
        • 二义(二)
          • 初大(所言)
          • 二乘(一切)

立义分科竟

  • ○三解释分(二)
    • 初结前生后(已说)
    • 二分门解释(二)
      • 初标数征列(解释)
      • 二牒名辨相(三)
        • 初显示正义(二)
          • 初总(二)
            • 一依法开门(显示)
            • 二二门该摄(二)
              • 先立(是二)
              • 次释(此义)
          • 二別○
        • 二对治邪执○
        • 三分別發趣道相○
  • ○二別(二)(第四卷)
    • 初別辨二门显动静不一(二)
      • 初真如门(二)
        • 初显体离言以明观智境(二)
          • 初正举法体(二)
            • 一正显如体(三)
              • 一就实略标(心真)
              • 二会妄显真(一切)
              • 三结真离妄(是故)
            • 二会执释名(二)
              • 先释(三)
                • 一正会谓执(以一)
                • 二结名释疑(谓言)
                • 三约相释遣(此真)
              • 次结(当知)
          • 二问答断疑(二)
            • 一疑真绝修问(问曰)
            • 二举真劝修答(答曰)
        • 二依言辨德以明生信境(三)
          • 一举总标(复次)
          • 二开章略辨(云何)
          • 三依章广释(二)
            • 初空(三)
              • 初略明(所言)
              • 二广释(当知)
              • 三总结(乃至)
            • 二不空(二)
              • 初正释(所言)
              • 次释疑(亦无)
      • 二生灭门(二)
        • 初释生灭心法(二)
          • 初染净生灭(二)
            • 先就体总标(三)
              • 一标体(心生)
              • 二辨相(所谓)
              • 三立名(名为)
            • 二依义別解(三)
              • 初释上生灭心(三)
                • 初开数辨德(此识)
                • 二寄问列名(云何)(第五卷)
                • 三依名辨释(三)
                  • 初觉义(二)
                    • 初略辨本始二觉(二)
                      • 初本觉(二)
                        • 一显本觉体(所言)
                        • 二释本觉名(何以)
                      • 二始觉(始觉)
                    • 二广明本始二觉(二)
                      • 初始觉(三)
                        • 初总标因果二觉(又以)
                        • 二广寄四相释成(二)
                          • 初正寄四相显其四位(二)
                            • 先总征(此义)
                            • 次別释(四)
                              • 初灭(如凡)
                              • 二异(如二)
                              • 三住(如法)
                              • 四生(如智)
                          • 二引经释成心源无念(四)
                            • 初引经以证(是故)
                            • 二重释前文(又心)
                            • 三举不觉失(是故)
                            • 四显觉者得(若得)
                        • 三结明始不异本(而实)
                      • 二本觉(二)
                        • 初随染本觉(三)
                          • 初总标(复次)
                          • 二征列(云何)
                          • 三辨相(二)
                            • 初智净相(二)
                              • 初直明净相(二)
                                • 初因(智净)
                                • 二果(破和)
                              • 二问答释成(二)
                                • 初执真同妄问(此义)
                                • 二简妄异真答(三)
                                  • 初法(以一)
                                  • 二喻(如大)
                                  • 三合(如是)
                            • 二不思议业相(二)
                              • 初依体总标(不思)
                              • 二约用別辨(所谓)
                        • 二性净本觉(二)
                          • 初总标(复次)
                          • 二別释(四)
                            • 一如实空镜(云何)
                            • 二因熏习镜(二者)
                            • 三法出离镜(三者)
                            • 四缘熏习镜(四者)
                  • 二不觉义○
                  • 三双辨同异○
              • 二释上生灭因缘○
              • 三释上生灭之相○
          • 二染净相资○
        • 二辨所示之义○
    • 二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
  • ○二不觉义(三)(第六卷)
    • 初根本不觉(二)
      • 一依觉成迷(三)
        • 初法(所言)
        • 二喻(犹如)
        • 三合(众生)
      • 二依迷显觉(以有)
    • 二枝末不觉(二)
      • 一无明为因生三细(二)
        • 初总标(复次)
        • 二別解(二)
          • 初征(云何)
          • 次释(三)
            • 一业相(一者)
            • 二转相(二者)
            • 三现相(三者)
      • 二境界为缘生六麤(二)
        • 先蹑前总标(以有)
        • 次立名別释(二)
          • 初征(云何)
          • 二释(六)
            • 一起计(一者)
            • 二生受(二者)
            • 三取著(三者)
            • 四立名(四者)
            • 五造业(五者)
            • 六受报(六者)
    • 三结末归本(二)
      • 初正释(当知)
      • 二转释(以一)
  • ○三双辨同异(二)
    • 先标列(复次)
    • 次解释(二)
      • 初同相(三)
        • 一喻(同相)
        • 二合(如是)
        • 三证(二)
          • 先正引(是故)
          • 次释疑(亦无)
      • 二异相(异相)
  • ○二释上生灭因缘(二)
    • 初明生灭因缘义(三)
      • 先总标(复次)
      • 次征问(此义)
      • 三別释(三)
        • 初释所依心(以依)
        • 二释意转(三)
          • 初略明识相(不觉)
          • 二广辨五名(二)
            • 初标征(此义)
            • 二列释(五)
              • 一业(一者)
              • 二转(二者)
              • 三现(三者)
              • 四智(四者)
              • 五续(五者)
          • 三结归一心(二)
            • 初正结属心(二)
              • 初顺结三界(是故)
              • 二反结六尘(离心)
            • 二释疑广辨(三)
              • 初问(此义)
              • 二答(以一)
              • 三结(当知)
        • 三释意识转(五)
          • 初约人辨麤(复次)
          • 二出其惑体(计我)
          • 三执所依缘(随事)
          • 四制立其名(名为)
          • 五识起所依(此识)
    • 二重显所依缘体(二)
      • 初略明缘起甚深(二)
        • 初标叹甚深(依无)
        • 二出深所以(二)
          • 初征(何以)
          • 二释(三)
            • 初即净而染(是心)
            • 二即染而净(虽有)
            • 三结成难测(是故)
      • 二广显缘起差別(二)
        • 初缘起体相(三)
          • 初显上不变之义(所谓)
          • 二显上无明缘起之由(以不)
          • 三显上缘起之相(三)
            • 初标(染心)
            • 二征(云何)
            • 三释(六)
              • 初执取计名相(一者)
              • 二相续相(二者)
              • 三智相(三者)
              • 四境界相(四者)
              • 五能见相(五者)
              • 六业相(六者)
        • 二更重料拣(三)
          • 初辨上无明约治料拣(不了)
          • 二释上相应不相应义(二)
            • 初释相应(言相)
            • 二释不相应(不相)
          • 三举(上染心及无明)约境成二碍义(二)
            • 初标立(二)
              • 初惑障(又染)
              • 二智障(无明)
            • 二重释(二)
              • 先征(此义)
              • 次释(二)
                • 初释烦恼碍(以依)
                • 二释智碍(以一)
  • ○三释上生灭之相(三)(第七卷)
    • 初牒前标数(复次)
    • 二征列略显(云何)
    • 三广释其相(二)
      • 初约人对显(又粗)
      • 二辨相所依(二)
        • 初顺辨生缘(二)
          • 初明通缘(此二)
          • 二显別因(所谓)
        • 二逆论灭义(二)
          • 初正辨(若因)
          • 二释疑(二)
            • 初问(问曰)
            • 二答(三)
              • 初法(答曰)
              • 二喻(如风)
              • 三合(无明)
  • ○二染净相资(四)
    • 一举数总标(复次)
    • 二征列別名(云何)
    • 三染净熏习(二)
      • 初总(二)
        • 先喻(熏习)
        • 次合(此亦)
      • 二別(二)
        • 先染(二)
          • 初问(云何)
          • 二答(二)
            • 初略(所谓)
            • 二广(三)
              • 初明境界熏妄心(此妄)
              • 二明妄心熏无明(妄心)
              • 三明无明熏真如(无明)
        • 后净(二)
          • 初问(云何)
          • 二答(二)
            • 初略(二)
              • 初正明熏习(所谓)
              • 二辨其功能(二)
                • 初因(自信)
                • 二果(无明)
            • 二广(二)
              • 初明妄心熏习(妄心)
              • 二显真如熏习(三)
                • 初标征(真如)
                • 次列名(一者)
                • 后辨相(二)
                  • 初別释(二)
                    • 先体相(二)
                      • 一正显(自体)
                      • 二释疑(二)
                        • 初问(问曰)
                        • 二答(二)
                          • 初约染惑成缘明起有厚薄(答曰)
                          • 二约净法赖缘成前后差异(二)
                            • 初立理(又诸)
                            • 二正释(二)
                              • 初明因缘互阙之失(二)
                                • 先显阙缘之失(二)
                                  • 初喻说(如木)
                                  • 二法合(众生)
                                • 次明阙因不成(若虽)
                              • 二明性用相应之得(若因)
                    • 二用大(二)
                      • 初指事总标(用熏)
                      • 二约缘別显(三)
                        • 初标征(如是)
                        • 二列名(一者)
                        • 三释义(二)
                          • 初差別缘(二)
                            • 初总(二)
                              • 先明感用因(差別)
                              • 次正明用相(二)
                                • 初差別之用(二)
                                  • 初开总成別(或为)
                                  • 二摄別成总(乃至)
                                • 二辨用之益(以起)
                            • 二別(二)
                              • 初就根生熟开近远二缘(此缘)
                              • 二就前近远又各开为二(是近)
                          • 二平等缘(二)
                            • 初明能作缘者平等(平等)
                            • 二明对机宜显平等(所谓)
                  • 二合明(二)
                    • 初标征(此体)
                    • 二释义(二)
                      • 先未相应(一者)
                      • 已相应(二者)
    • 四明尽不尽(二)
      • 初明染法违真无始有终(复次)
      • 二明净法顺理有始无终(净法)
  • ○二辨所示之义(二)
    • 初释体相二大(二)
      • 初总标二大名(复次)
      • 二別释二大义(二)
        • 初体(一切)
        • 二相(二)
          • 初正显性德(二)
            • 先明德相(三)
              • 初总(从本)
              • 二別(所谓)
              • 三结(具足)
            • 次显立名(名为)
          • 二问答重辨(二)
            • 初执体疑相难(问曰)
            • 二相不违体答(二)
              • 初明虽差別而不二(答曰)
              • 二明虽不二而差別(二)
                • 初略(复次)
                • 二广(二)
                  • 初明对染法表示之相(此云)
                  • 二举彼染法一一对显(以一)
    • 二別解一用大(二)(第八卷)
      • 初总明(二)
        • 初对果举因(三)
          • 初举本正行(复次)
          • 二举本大愿(立大)
          • 三举大方便(以取)
        • 二牒因显果(以有)
      • 二別释(二)
        • 初标征(此用)
        • 二释义(二)
          • 初正显用相(二)
            • 先直显其用(二)
              • 初应身(二)
                • 初约识举人(一者)
                • 二释其所以(以不)
              • 二报身(三)
                • 初约识举人(二者)
                • 二所见报相(身有)
                • 三结果由因(如是)
            • 次重牒分別(二)
              • 初应身(又为)
              • 二报身(复次)
          • 二问答除疑(二)
            • 初问(问曰)
            • 二答(二)
              • 初释法身能现(答曰)
              • 二释所现之色(所现)
  • ○二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三)
    • 初标(复次)
    • 二释(二)
      • 初观色(六尘)
      • 二观心(二)
        • 先喻(如人)
        • 次法(众生)
    • 三结(若能)

显示正义竟

  • ○二对治邪执(二)
    • 初就本总标(对治)
    • 二別明治障(二)
      • 初对治离(二)
        • 初标数(是我)
        • 二征列(云何)
        • 三辨相(二)
          • 初人(三)
            • 初标(人我)
            • 二征(云何)
            • 三释(二)
              • 初二于空谬执(二)
                • 初妄执事空以为法体(三)
                  • 初举起执缘(一者)
                  • 二正明执相(以不)
                  • 三辨对治相(二)
                    • 初虗空妄非真(三)
                      • 初立(云何)
                      • 二释(以对)
                      • 三结(所谓)
                    • 二法身真非妄(此谓)
                • 二妄执法体唯是空无(三)
                  • 初执缘(二者)
                  • 二执相(以不)
                  • 三对治(云何)
              • 二三于有倒智(三)
                • 初执性德同色心(三)
                  • 初执缘(三者)
                  • 二执相(以不)
                  • 三对治(云何)
                • 二执法性本有染(三)
                  • 初执缘(四者)
                  • 二执相(以不)
                  • 三对治(二)
                    • 先夺破(云何)
                    • 次纵破(若如)
                • 三执染净有始终(三)
                  • 初执缘(五者)
                  • 二执相(以不)
                  • 三对治(二)
                    • 初明(法体)离始则显生死无初(云何)
                    • 二明(法体)离终则显涅槃无尽(又云)
          • 二法(三)
            • 初执缘(法我)
            • 二执相(以说)
            • 三对治(云何)
      • 二究竟离(二)
        • 初约法明治(二)
          • 初约法总显(复次)
          • 二举广类求(是故)
        • 二会释伏疑(三)
          • 初正会伏疑(而有)
          • 二辨定圣意(其旨)
          • 三反以释成(以念)

对治邪执竟

  • ○三分別發趣道相(二)
    • 初标意释名(分別)
    • 二开章释相(三)
      • 初标数(略说)
      • 二征列(云何)
      • 三辨相(三)
        • 初信成就發心(三)
          • 初信成之行(二)
            • 初问(僧成)
            • 次答(二)
              • 初正答前问(二)
                • 初答三问(三)
                  • 一答能修行人(所谓)
                  • 二答所修之行(有熏)
                  • 三答行成堪發(经一)
                • 二结成位(如是)
              • 二举劣显胜(二)
                • 初明微劣相(二)
                  • 初内因力微(若有)
                  • 二外缘力劣(或有)
                • 二结成退失(如是)
          • 二發心之相(三)(第九卷)
            • 初牒章以问(复次)
            • 二标征列释(略说)
            • 三问答除疑(二)
              • 初问(问曰)
              • 二答(二)
                • 初正答所问(二)
                  • 初喻(答曰)
                  • 二合(三)
                    • 先正合(如是)
                    • 次委释(以垢)
                    • 后顺真(若人)
                • 二重显方便(二)
                  • 初标征(略说)
                  • 二別释(三)
                    • 初一不住道(一者)
                    • 次二自利行(二)
                      • 初断德(二者)
                      • 二智德(三者)
                    • 后一利他行(四者)
          • 三發心利益(四)
            • 初显胜德(菩萨)
            • 二明微过(然是)
            • 三通权教(如修)
            • 四叹实行(又是)
        • 二解行發心(二)
          • 初总标叹胜(解行)
          • 二显其胜相(二)
            • 初时胜(以是)
            • 二行胜(二)
              • 先总(于真)
              • 次別(以知)
        • 三证發心(三)
          • 初明發心体(三)
            • 初标地依(证發)
            • 二明行体(以依)
            • 三明胜用(四)
              • 初摄法上首德(是菩)
              • 二随根延促德(或示)
              • 三实行不殊德(而实)
              • 四应机殊行德(但随)
          • 二明發心相(又是)
          • 三明成满德(二)
            • 初正显胜德(二)
              • 先总(又是)
              • 次別(谓以)
            • 二问答除疑(二)
              • 初除一切种智疑(二)
                • 先问(问曰)
                • 次答(三)
                  • 初直立正理(答曰)
                  • 二举非显失(以众)
                  • 三举是彰得(说佛)
              • 二除自然业用疑(二)
                • 先问(又问)
                • 次答(答曰)

解释分科竟

  • ○四修行信心分(四)
    • 初结前生后(已说)
    • 二就人标意(是中)
    • 三约法广辨(二)
      • 初兴二问(何等)
      • 二还两答(二)
        • 先答信心(二)
          • 初标征(略说)
          • 二列释(一者)
        • 次答修行(三)
          • 初举数标意(修行)
          • 二征起列名(云何)
          • 三依门牒释(五)
            • 初施(云何)
            • 二戒(云何)
            • 三忍(云何)
            • 四进(二)
              • 先正显修行进门(云何)
              • 次別明除障方便(二)
                • 初障(复次)
                • 二治(是故)
            • 五止观(二)
              • 先略明(二)
                • 初征(云何)
                • 二释(三)
                  • 初止(所言)
                  • 二观(所言)
                  • 三俱(云何)
              • 次广释(三)(第十卷)
                • 初止(五)
                  • 初修方便(二)
                    • 初明胜人能入(二)
                      • 初托静息心修止方便(二)
                        • 初约外缘(若修)
                        • 二安内心(二)
                          • 初约坐时修止(二)
                            • 先离境(不依)
                            • 次除心(一切)
                          • 二约余时修观(若从)
                      • 二止成得定除障不退(久习)
                    • 次显障者不能(唯除)
                  • 二显胜能(二)
                    • 初能生一行三昧(复次)
                    • 二能生无量三昧(当知)
                  • 三辨魔事(二)
                    • 初略(二)
                      • 初魔事(或有)
                      • 二对治(当念)
                    • 二广(二)
                      • 初魔事(五)
                        • 初现形说法(或现)
                        • 二得通起辨(或令)
                        • 三起惑造业(能令)
                        • 四据定得禅(亦能)
                        • 五食差颜变(或令)
                      • 二对治(以是)
                  • 四简真偽(二)
                    • 初举内外二定以別邪正(二)
                      • 初邪(应知)
                      • 二正(真如)
                    • 二对理事二定以明真偽(二)
                      • 初真(若诸)
                      • 二偽(以修)
                  • 五示益劝(二)
                    • 初总标(复次)
                    • 二別解(三)
                      • 初善友摄护益(云何)
                      • 二离内外障益(二)
                        • 初离外恶缘(二者)
                        • 二离内惑业(四者)
                      • 三行成坚固益(六者)
                • 二观(三)
                  • 初明修观意(复次)
                  • 二辨观行相(四)
                    • 初法相观(四)
                      • 一无常观(修习)
                      • 二苦观(一切)
                      • 三无我观(应观)
                      • 四不净观(应观)
                    • 二大悲观(如是)
                    • 三大愿观(作是)
                    • 四精进观(以起)
                  • 三结观分齐(若能)
                • 三俱(三)
                  • 初总标(若行)
                  • 二別辨(二)
                    • 初约法明俱(二)
                      • 初即上之观(所谓)
                      • 二即观之止(虽念)
                    • 二对障明俱(若修)
                  • 三总结(以是)
    • 四防退方便○
  • ○四防退方便(二)
    • 初明可起之人(复次)
    • 二明防退之法(二)
      • 先通举圣意(当知)
      • 次別引经证(如修)

修行信心分竟

  • ○五劝修利益分(三)
    • 初结前生后(已说)
    • 二信谤损益(二)
      • 初信受福胜(二)
        • 先总举三慧利益(若有)
        • 次別显三慧益相(三)
          • 初闻时益(若人)
          • 二思时益(假使)
          • 三修时益(三)
            • 初时少德多(复次)
            • 二校量多相(假令)
            • 三征释所以(何以)
      • 二谤毁罪深(其有)
    • 三结劝修学(当知)

上正述论文竟

  • ○三总结回向(诸佛)

大乘起信论疏科文(终)

No. 767-4

法界宗五祖略记引

庚申夏予在七佛阁繙藏经并阅僧史一日询华严五祖于慈云百亭法师及闻其说窃有疑焉因而请编五祖行实未至旬法师辑为略记一卷核之始觉僧史乖舛也明矣且如三祖贤首大师传谓登封丙申诏师讲新经感口光震地𠡠十德为师受戒今按新经乃证圣乙未年方译圣历己亥年始毕岂未译而先讲耶况三祖咸亨庚午岁削染承旨便讲至登封丙申越二十七年祖年五十四岁道满天下方与受戒恐无是理乃至以还源观讹为杜顺和尚作观国师寿止七十审如是则史鉴记载之谬甚彰灼矣后又究略记所本初二祖出会玄三祖详崔传四五祖载诸疏披騐之毫无差忒也葢佛以心法传于诸祖诸祖以心法弘于法界尽未来际化化不绝其道迹可无征乎无征人不信矣又何从而倣傚之岂不有參于佛祖也哉今而后知扶植佛教者全在于诸祖学习祖道者全在于典章则此一记非小补矣遂命刻以公诸所好俾见闻随喜者慎勿以此为赘语而忽之也

虎林复斋居士戴京曾题

法界宗五祖略记

初祖杜顺和尚

初祖名法顺𠡠号帝心俗姓杜氏雍州万年县杜陵人也生于陈武帝永定二年才三日有乳母自来求哺养满三月腾空而去(一)孩提时常于宅后塚上为众说法闻者莫不信悟因名为说法塚(二)年十五代兄统兵勦贼桶水担薪供给十万军众有余一夜潜取诸营所著垢衣浣净悉遍未举锋刃贼寇尽退不乐官荣请归养亲(三)至十八即于因圣寺魏珍禅师处投礼出家禅师亲与披剃时感地动地神捧盘承发四众奇之(四)后行化庆州斋主请僧止三百众忽有五百贫人相随赴应主虑供不备尚曰但心平等无有不办斋毕五百人化为罗汉驾云而去(五)张弘畅家畜牛马性极弊恶尚示以慈善不复觝啮(六)及引众骊山栖静将种菜地多虫蚁乃巡疆定封虫便外徙遂得耕垦无伤(七)尚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涑之者香味难比或以帛拭者香气不散寻即瘥愈与人消肿(八)三原县人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召之即能听(九)又张苏者亦患生痖语之即能言(十)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求救即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禅师既来义无久住顷即释然(十一)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莫不投造尚亦不施余术但向之禅观无弗痊者乃至神树龙庙见即巫觋所事躬为屏当世人皆异之号之为炖煌菩萨(十二)由此声闻于朝隋文帝甚加信敬给月俸供之(十三)后因诣南山属横渠泛溢从者惊惧尚率众同涉水即断流徐步而过才登岸水复如故(十四)时分卫应供斋主抱儿乞消灾延寿之记尚熟视曰此汝冤家也当与之忏悔斋毕令抱至河边尚抛之入水夫妇拊膺号呌尚曰汝儿犹在即以手指之其儿化为六尺丈夫立于波间嗔责之曰汝前生取我金帛杀我推溺水中不因菩萨与我解怨誓不相赦夫妇默然信服(十五)偶将道履一䩫置于市门三日不失人问其故尚曰吾从无量劫来不盗他人一钱报应如是为盗者闻之悉悔心易过(十六)尚禀性柔和操行高洁学无常师以华严为业住静终南山遂准华严经义作法界观文集成投巨火中祷曰若契合圣心令一字无损忽感华严海会菩萨现身赞叹后果无(十七)时弟子中唯智俨独得其奥僧有樊玄智安定人也弱岁修道于京城南投为上足尚令诵华严劝依法界观门修普贤行久之每诵经际口中频获舍利前后数百粒(十八)尚甞作法身颂曰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纵透达磨禅者见之并皆卷舌(十九)唐太宗仰慕神德诏请入内帝自亲迎问曰苦寒热久而不愈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尚曰圣德御宇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宫庭内外礼事如佛(二十)贞观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普会有缘于雍州南郊义善寺声色不渝忽言別众(二十一)复入内辞太宗升太阶殿化于御床帝留大内供养七日时年八十四也遗体若生异香时發经一七勅同座送樊川北原凿埪处之即今会圣院也京邑同嗟制服亘野龛中面色经月弥鲜安坐三周全身不散随建塔于长安南华严寺(二十二)未示寂前一门人来辞曰往五台礼文殊尚微笑说颂曰游子漫波波台山礼土坡文殊秪这是何处觅弥陀彼不喻而去方抵山麓遇老人曰子来何为礼文殊来大士已往长安教化众生去也谁为是杜顺和尚也僧耸然失声曰是我师也奄忽中老人乃失兼程而归水瀑涨三日方济到时尚已前一日化去矣以此验知是文殊应身也(二十三)余广传记

二祖智俨和尚

二祖讳智俨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別号云华和尚师居是寺因而名之又号至相尊者亦因主化其中人故称之英敏特达颕悟非常经书过目成诵不忘(一)初剃染时即于大藏前立誓愿抽得华严第一(二)遂往终南山杜顺和尚所投为上足师侍未久尽得其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师习令其讲授(三)后志欲弘通偶遇异僧来谓曰汝欲解华严一乘法界宗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慎勿轻怠可一二月间静摄思之当自知尔言讫忽然不见(四)因即淘研不盈累朔豁尔贯通时年二十七也(五)随于至相寺制华严经搜玄义钞五卷题名华严经中搜玄分剂通智方轨即明六相开十玄立五教也(六)时京兆崇福寺慧祐戒行精苦向慕师德特来亲事师教专以华严为业每清晨良宵焚香䖍诵出现品后时忽见十余菩萨从地踊出现身金色皆放光明坐莲华座合掌听诵此品经毕便隐(七)显庆四年师于云华寺中讲华严宗风大振名徧寰内缁素道俗咸皆归礼时法藏年十七辞亲求法于太白山后闻亲疾出谷入京至中夜忽睹神光来烛庭宇乃叹曰当有异人發弘大教翌旦就寺膜拜因设数问皆出意表师嗟赏曰比丘义龙辈尚罕扣斯端何计仁贤發皇耳目或告曰是居士云栖木食久玩杂华为觐慈亲乍来至此藏既餐和尚之妙解以为真吾师也师亦喜传炷之得人矣(八)龙朔二年海东义想公同元晓公入大唐国夜宿古塚晓公因达唯心旨故即回新罗公来云华礼事和尚愿为弟子与藏公同学(九)总章元年师将去世藏公尚居俗服乃嘱道成薄尘诸大德曰此贤者注意于华严葢无师自悟绍隆遗法其惟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制度后梦般若台倾高幢亦倒告门人曰吾将暂往净方也不余月遂说法而逝寿年七十二矣(十)时义想传不思议经归海东大弘彼国推为华严初祖并号浮石尊者(十一)后长寿年间藏公因胜诠法师回新罗寄书于义想曰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奥典希傍此业用结来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具录微言妙旨勒成义记传之彼土幸示箴诲想乃掩室探讨涉旬方出召弟子真定相圆亮元表训四人俾分讲探玄记每各十卷告之曰博我者藏公起予者尔辈各宜勉旃毋自欺也遂令教传一国学徧十山皆凭云华和尚法化力也(十二)其神异德行备如感应传说

三祖贤首国师

三祖讳法藏字贤首帝锡別号国一法师俗姓康氏其先康居国人曾相继为彼国相祖自康居来朝占风圣代考讳谧太宗赠左侍中弟讳宝藏为中宗朝议郎行统万监(一)师托胎时母氏梦吞日光而孕当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生也(二)及生而慕无上至显庆三年十六岁时炼一指于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作法供养誓悟佛乘(三)次年志锐择师遂辞亲求法于太白山阅方等诸典(四)后闻慈亲不悦归奉庭闱绵历岁月能竭其力时俨和尚于云华讲大经师礼为弟子深入无尽(五)总章元年二十六岁时往释迦弥多罗尊者所请受菩萨戒众告曰是居士能诵华严兼讲梵网尊者惊叹曰但持净行一品已得菩萨大戒况义解耶(六)咸亨元年师二十八岁属荣国夫人杨氏奄归武后广树福田舍宅为太原寺尘诸大德受俨和尚顾托者连状荐举由是奉𠡠削染于太原道场仍诏为住持(七)上元元年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师授满分戒赐号贵首(即署字为号也)复诏师于太原寺讲华严端午节天后遣使送衣五事(八)调露元年五月间壅州万年县何容师嗜食鸡子无算暴死同七百人入镬汤狱附信返魂者令第四子行证恳求师赎罪师令诵写华严经至永隆元年八月写就庄严请僧斋忏会众乃见何容师等七百鬼徒到席礼谢(九)师于晋译每叹缺而不全是年日照三藏赍梵本至京高宗诏于魏国西寺翻译经论师往就问之照曰晋第八会文亦来至此遂与三藏对校果获善财求天主光等十善友文乃请译补缺就于西太原寺译出法界品内两处脱文一从摩耶夫人后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善知识二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文殊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依此六十卷本为定(十)寻奉纶旨与日照三藏及道成律师薄尘法师大乘基法师等同译蜜严等经显识等论十有余部合二十四卷复礼法师润文慧智法师度语(十一)永淳元年四月间雍州长安县郭神亮者修净行暴终诸天引至兜率内院礼敬慈氏有一菩萨谓曰何不受持华严亮以无人讲解为辞现有贤首菩萨弘扬何得言无(十二)文明元年师与日照三藏在西太原寺翻经暇躬亲问曰西域古德于一代圣教判权实否答曰近代天竺有二论师一名戒贤远承慈氏无著近踵护法难陀立法相宗二称智光远宗文殊龙胜近禀青目清辨立法性宗自是判教疑决(十三)时成尘二德问京兆有王明干死入地狱地藏菩萨教诵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入见阎王王闻之放免三日后方苏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说之然不知有出否师答曰此乃华严第四夜摩会中偈检之果是十行颂也(十四)埀拱二年师于慈恩寺讲杂华(十五)永昌元年二月四日遇于阗三藏因陀罗般若于神都魏国东寺告以沙弥般若弥伽薄升天诵华严能破修罗阵事(十六)天授元年觐亲于夏州郡牧邑宰靡不郊迎(十七)天授二年曾州牧宰迎讲大经因论邪正会中有左道者不信佛法口發恶言身面忽疱眉须尽烂遽来求忏师诫劝曰此犹华报耳汝当礼敬三宝䖍唪华严百遍罪可灭矣读经未半形质如旧(十八)长寿年间师于云华讲百千经有光明现从口出须臾成葢众所具载(十九)延载元年讲至十地品天华四散五云凝空崇朝不辍香彩射人(二十)证圣元年三月诏于东都大遍空寺同实叉难陀再译华严弘景圆测神英法宝诸德共译复礼缀文师为笔受译堂前陆地开百叶莲华众睹祯祥竞加精练太后时幸其寺亲受笔削施供食馔次移佛授记寺译(二十一)登封元年诏师于太原寺讲大经(二十二)神功元年边寇拒命出师讨之特诏师依经呪法遏除寇虐师舋浴更衣建立十一面观音像准神呪经行道始数日蒯城之外将士闻天鼓之声良乡县中贼众睹观音之像月捷以闻优诏慰劳(二十三)圣历二年十月八日译毕佛授记寺诸大德请师开演𠡠令十五日启讲至腊月十二晚讲华藏世界海震动之文讲堂及寺宇忽然震吼道俗数千叹未曾有难陀三藏并当寺龙象具表奏闻十九日御批下云因敷演微言弘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而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文耳岂朕庸虗敢当瑞应(二十四)新译唐经虽增现相普贤世界华藏十定诸品却脱日照三藏所补文殊按善财文师以新旧两经对勘梵本将日照补者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今之所传即第四本(一晋译本日照补喜学译贤首补今现行者二十五)久视元年五月五日诏于东都三阳宫与实叉三藏同译入楞伽经(二十六)长安二年于西京清禅寺与实叉译文殊授记经(二十七)时礼部荥阳郑公持心经数千万遍再三请解师为著般若略疏(二十八)长安三年诏与义净三藏等华梵十四人共译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一部一百十五卷师为证译(二十九)长安四年冬杪𠡠众僧于内道场建华严法会有双浮图放五色光现于冰内师亲见之指呈众德(三十)时天后召师于长生殿问六相十玄之旨师指殿隅金师子为喻晓之至一一毛头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头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如是重重无尽后乃豁然随贡金师子章一篇(三十一)因对扬言及岐州舍利是阿育王灵迹特命凤阁侍郎崔玄𬀩与师偕往法门寺迎之时师为大崇福寺主遂与应大德纲律师等十人俱至塔所行道七昼夜然后启之舍利于掌上腾光随人福善感见天殊腊月除日至西京崇福寺中正月十一达东都洛阳城下凡摛瑞光者七抱戴者再(三十二)神龙元年诏与弥陀山译无垢净光陀罗尼经(三十三)其年张易之叛逆因师内弘法力外赞皇猷及除凶徒已后赐以鸿胪卿职固辞固授遂奏请与弟朝议郎行统万监康宝藏归里养亲中宗降𠡠褒之(三十四)冬十一月朔旦𠡠令写师真仪御制赞四章(三十五)神龙二年诏与菩提流支就于西崇福寺译宝积经命为证义(三十六)景龙二年中夏悯雨𠡠师集百法师于荐福寺以法祷之近七朝遽致滂沱诏曰敷百座以祈恩未一旬而获应师等精诚均沾法液七月复旱感验如初𠡠曰慈云演荫法雨含滋师等熏修遽蒙昭感(三十七)由是中宗礼为菩萨戒师赐号国一(三十八)师因万乘归心八纮延首遂奏请于两都及吴越清凉山五处起寺均榜华严之号仍写三藏并诸家章疏贮之于是乎像图七处数越万家故人于师皆不称讳而以大乘法师华严和尚名焉(三十九)后又召师入内同义净三藏译七佛药师等经(四十)景云元年诏与菩提流支译宝积经帝亦亲躬笔受(四十一)景云二年冬不雪召师入禁中问之师曰有经名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若结坛作法写是呪语投于龙湫应时必获诏可其请遽往蓝田山悟真寺龙池所作法未旬大雪表奏上闻制报曰𠡠华严师启请祈恩三宝流慈两度降雪精诚上感遂乃盈尺虑不周洽且未须出及六出遍四方复降诏曰𠡠华严师法体如何焚香才毕旋降瑞雪虽则如来演贶实由启恳诚切(四十二)太极元年七月彗星现睿宗诏华严和尚为菩萨戒师受心地戒遂传位改号先天元年脱屣忘机褰衣养德(四十三)是年十一月初二日太上皇以师寿诞锡衣财暨食味诰曰𠡠华严师欣承载诞之祥喜遇高禖之庆乘兹令日用表单心故奉法衣兼陈汤饼愿寿等恒沙年同劫石別赐绢二千匹俾赡兴福所须(四十四)和尚虽为五帝门师(高中睿玄武后也)王臣并皆礼事然犹粪扫其衣禅悦其食惟以戒忍自守弘法利生为务前后讲华严经三十余遍间有不了无尽法界重重帝网义者又为设巧方便取镜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然一灯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重重无尽之旨(四十五)由此轮下从学如云莫能悉数铮铮嗣法者曰宏观文超东都华严寺智光荷恩寺宗一静法寺慧苑经行寺慧英(四十六)其著疏约百余卷晋译华严经探玄记四十卷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指归一卷纲目一卷玄义章一卷䇿林一卷华严三昧观一卷华藏世界观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翻译晋经梵语一卷唐译新经音义一卷华严佛菩萨名五卷华严感应传五卷楞伽经疏七卷密严经疏三卷梵网经疏三卷法华经疏七卷起信论疏三卷別记一卷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二卷法界无差別论义疏一卷三宝別行记一卷流转章一卷法界缘起章一卷圆音章法身章十世章共一卷晚述新经略疏共十二卷(四十七)和尚预知时至解到唐译第六行文遂越次释十定品仅了九定便辞帝別众于西京大荐福寺吉祥而逝属先天元年十一月十四日也世寿七十岁僧腊四十三帝听若惊圣闻如失越五日赐诰赙赠鸿胪卿绢一千二百匹葬事准僧例余皆官供(四十八)以其月二十四日葬于神禾原华严寺南𠡠谥贤首(即依署谥号)送葬之仪皆用追宠典属国三品格式礼也门人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槩表行迹若欲详覧具如西京华严寺千里法师別录与海东法师光严记翰林侍讲崔致远传明

四祖清凉国师

四祖讳澄观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会稽人也(一)身长九尺四寸双手过膝口四十齿声韵如钟目光夜發昼乃不眴日记万言七行俱下二生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母诞之辰光明满室洞彻邻右(三)每童戏聚沙建塔(四)年九岁礼本州宝林寺体真禅德为师岁曜一周解通三藏(五)天宝七年师十一岁奉恩试经得度(六)才服田衣思冥理观乃讲般若涅槃莲华净名圆觉等一十四经起信宝性瑜伽唯识俱舍中百因明等九论(七)肃宗至德二年师受具戒于昙一大师门下行南山止作事遂为众德讲演律藏(八)又礼常照禅师授菩萨戒原始要终十誓自励体不损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爱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脇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九)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又谒洛阳无名禅师印可融寂自在受用(十)即曰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暎千门融冶万有广大悉备尽法界之术唯大华严复參东京大诜和尚听受玄旨利根顿悟再周能演诜曰法界宗乘全在汝矣(十一)次后名价日高迨代宗大历三年诏师入内与大辨正不空三藏于大兴善寺译经命为润文大德帝一日问佛经大旨师答条然有绪帝于言下豁悟遂事以师礼恩渥弥厚至六年进所译经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卷(十二)及出译场辞谢帝后即开阐华严讲至住处品审文殊随事观照五顶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于大华严寺住锡十稔(十三)山上缁侣恳命敷扬因思五地圣人身栖佛境心证真如尚起后得智学世间解由是博覧六艺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竺乾梵字四围五明圣教世典等书靡不该洽(十四)至德宗建中四年欲下笔著疏先求瑞应即于般若院启曼拏罗优游理观祈圣佑之一夕梦金容挺持山岳月满毫相卓立空际仍于𥧌内捧咽面门既觉而喜知获光明遍照征矣是月也设无遮会以庆之(十五)从此落笔恍若有神绝无停思当兴元元年为始旧疏中唯贤首得旨遂宗承之经前开十门谈玄释文以四分分科至贞元三年告就疏成二十卷其夕又梦自身为龙头枕南台尾蟠北台耀空光逾皎日须臾奋迅化成百千小龙分照四方而去遂悟此是流通大疏之兆也(十六)初为众讲感景云凝停空中逾时不散(十七)后又为僧睿等百余讲者造随疏演义钞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十八)贞元七年河东节度使李自良请师于崇福寺讲新疏德宗闻其风遣中使李辅光宣诏入都问佛法大意(十九)贞元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师入京诏同罽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师承睿旨于六月五日为始翻译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命僧寂光依律说欲云皇有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就共四十卷进上(二十)是年四月帝生诞诏请师于麟德殿开示新译华严宗旨群臣大集师陞高座说曰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特回明诏再译真诠观顾多天幸承旨幽赞极虗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经题之七字乃为一部之宏纲将契本性非行莫阶故说普贤无边胜行行起解绝智证圆明无碍融通现前受用帝大悦赞曰妙哉言乎微而且显赐紫衲方袍礼为教授和尚(二十一)五月遣中使霍仙鸣传宣𢕘入诏令造新译华严后分经疏师奉旨述后分疏十卷行愿品经別行疏一卷(二十二)贞元十五年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二十三)四月帝诞节𠡠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入内殿阐扬大经师陞座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尽尘习融身刹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虗极保合太和圣文掩于百王淳风扇于万国华严经者即穷斯旨趣尽其源流廓宏远包纳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于一朝谛观一尘法界在掌理深智远识昧辞单尘黩圣聪退座而帝时默湛海印朗然大觉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扇真风于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二十四)由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二十五)时顺宗在东宫以心要遣问于师师答书曰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惟证者方知又请述了义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缘一篇(二十六)永贞元年顺宗登帝位诏师于兴唐寺为造普光殿华严阁塑华藏刹图法界会(二十七)宪宗元和二年南康王韦皐相国武元衡请著法界观玄镜一卷(二十八)元和五年诏师入内谈法帝问华严所诠何谓法界师曰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从本已来灵明廓彻广大虗寂唯一真境而无有形貌而森罗大千无有边际而含容万有昭昭于心目之间而相不可睹晃晃于色尘之内而理不可分非彻法之慧目离念之明智不能见自心如此之灵通也故世尊初成正觉叹曰奇哉我今普见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于是称法界性说华严经全以真空拣情事理融摄周遍凝寂是之谓法界大旨帝听玄谈廓然自得即𠡠有司別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侣主教门事(二十九)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三十)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誓不食蛤(三十一)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衣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三十二)大经前后讲五十遍(三十三)无遮大会一十五设(三十四)凡著述现流传者总四百余卷相国齐抗郑余庆高郢请撰华严纲要三卷相国李吉甫侍郎归登鲋马杜琮请述正要一卷仆射高崇文请著镜灯说文一卷司徒严绶司空郑元刺史陆长源请撰三圣圆融观一卷节度使薛华观察使孟简中书钱徽拾遗白居易给事杜羔等请制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又与僧录灵䆳大师十八首座十寺三学上流制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余部又述大经了义备要三卷七圣降诞节对御讲经谈论文兼一家诗牋表章总八十余卷(三十五)弟子为人师者三十有八海岸寂光为首禀受学徒一千唯东京僧睿圭山宗密独得其奥余皆虗心而来实腹而去(三十六)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召上足三教首座宝印大师海岸等嘱曰吾闻偶运无功先圣悼叹复质无行古人耻之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勿穿凿异端勿顺非辨偽勿迷陷邪心勿固牢鬪诤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界玄微非言说所显要以深心体解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孤我矣言讫趺坐而逝(三十七)师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俗寿一百二僧腊八十三言论清雅动止作则学瞻九流才供二笔尽形一食不蓄余长(三十八)文宗以祖圣崇仰特辍朝三日重臣缟素(三十九)蜕经三七颜光益润端身凛岳(四十)其月二十七日承旨奉全身塔于终南山(四十一)初朞有梵僧到阙表称于葱岭见二使者凌空而过以呪止而问之答曰余乃北印度文殊堂神也东震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有旨启塔验之果失一牙唯三十九存焉璨然如霜面貌如生(四十二)遂阇维得舍利数千粒明光莹润(四十三)舌如红莲火不能变(四十四)上𠡠谥仍号清凉国师(亦依号谥也四十五)赐塔额曰妙觉(四十六)诏相国裴休撰(四十七)𠡠写国师真仪奉安大兴唐寺文宗御制像赞八章(四十八)余如別传

五祖圭峰大师

五祖讳宗密号圭峰师居是山因得斯称德宗建中元年生也果州西充县人俗姓何氏家世业儒一师髫齓时精通儒学洎弱冠听习经论止荤茹亲禅德(二)宪宗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值遂州大云寺道圆禅师法席问法契心如针芥相投遂求披剃时年二十七也(三)为沙弥时一日随众僧斋于府吏任灌家师居末座以次授经得圆觉十二章读一二章豁然大悟身心喜跃归白于圆圆曰此经诸佛授汝耳汝当大弘圆顿之教汝行矣无滞一隅(四)遂当年受具戒奉命辞去谒荆南忠禅师忠曰传教人也复參洛阳照禅师昭曰菩萨中人也(五)元和五年抵襄汉觉寺灵峰阇黎病中授与清凉国师所撰华严大疏二十卷大钞四十卷览之欣然曰吾禅遇南宗教逢圆觉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今复得此大法吾其幸哉即为众讲一遍(六)元和六年往东都礼祖塔驻锡永穆寺四众再请讲第二遍听徒中有泰恭者不胜庆遇断臂酬恩(七)师因未见清凉遂修书一缄并述领解新疏钞中关节血脉一篇遥叙门人之礼差徒玄珪智辉驰奉疏主疏主即批答云不面不传得旨系表意犹吾心未之有也非凭圣力必借宿因轮王真子可以为喻倘得一面印所悬解复何加焉(八)讲毕诣上都礼觐清凉国师印曰毗卢华藏能从我游者舍汝其谁欤初二年间昼夜随侍次后虽于诸寺讲论有疑则往来咨决不绝(九)数年请益后至元和十一年春在终南山智炬寺出圆觉科文纂要二卷(十)誓不下山遍阅藏经三年(十一)愿毕十四年于兴福寺出金刚纂要疏一卷钞一卷(十二)十五年春于上都兴福保寿二寺集唯识疏二卷(十三)长庆元年退居鄠县草堂寺(十四)二年春重治圆觉经解又于南山丰德寺制华严纶贯五卷(十五)三年夏于丰德寺纂四分律疏三卷(十六)至冬初圆觉著述功就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十七)随后又注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十八)太和二年庆成节文宗诏入内殿问诸法要赐紫袍𠡠号大德(十九)朝臣士庶咸皆归仰唯相国裴休深入堂奥而为外护(二十)山南温造尚书问悟理息妄之人不复结业一期寿终之后灵性何依师曰一切众生莫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妄执身为我相故生爱恶等情随情造业随业受报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池水作冰而湿性不易若能悟此性即是法身本自无生何有依托真理虽然顿达妄情难以卒除须常觉察损之又损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妄念若起都不随之即临命终时业自不能系虽有中阴所向自由天上人间随意寄托若爱恶之念已泯即不受分段之身若微细流注寂灭则圆觉大智朗然随机现化名之为佛偈曰作有义事是惺悟心作无义事是狂乱心狂乱随情念临终被业牵惺悟不由情临终能转业(二十一)前后著涅槃起信兰盆行愿法界观等经论疏钞并集诸宗禅言为禅源诠及酬答书偈议论等总九十余卷(二十二)武宗会昌元年正月六日于兴福院诫门人令舁尸施鸟兽其骨焚而散之言讫坐灭(二十三)其月二十二日道俗奉全身于圭峰茶毗得舍利数十粒皆白润及火后门人泣而求之并得于煨烬内乃藏之石室(二十四)阅世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门弟子僧尼四众得度脱者凡数千人相国裴休撰略曰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曾非一心一心未甞违万行故禅师之为道也以知见为法门以寂静为正味慈忍为甲胄慧断为剑矛镇抚邪杂解释缧笼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故皇皇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皈依者不俟请而往也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傲狠不怠于扣励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一乎其十地之人乎(二十五)至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塔曰青莲(二十六)详载他集

法界宗五祖略记(终)

No. 767-5 论主马鸣菩萨略录

菩萨中天竺土波罗奈国人也父名卢伽母名瞿那当佛入灭六百年后示生(一)初降生时感动诸马悲鸣不故号马鸣亦名功胜以有作无作诸功德中最为殊胜故(二)未出家前闻富那奢尊者道证深邃识见高远往谓之曰沙门世间言论我能毁坏如雹摧草屈则斩舌尊者徐应之曰诸佛法中不出二谛就世俗谛假名为我第一义谛皆悉空寂如是推求我何可得汝当思惟定为谁胜马鸣心念世俗谛假第一义空如斯二谛既无所得如何可坏我堕负矣遂稽首谢屈(三)尊者度令出家语大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离国王有一类人如马裸露王运神力分身为蚕民乃得衣王后复生中印度境人马皆悉爱恋悲鸣因号马鸣摩诃摩耶经中如来记云吾灭度后六百年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度人无量降伏一切邪见外道今正是其时也(四)及剃度后尊者复以神力化悟先置经于暗室寻令取之白言室暗不见告曰但能向往何患无见即以神光彻照巨细疑曰此幻也尽其术以除之明相倍盛始知尊者指光晃耀心便谛信(五)尊者将入涅槃以法付嘱告以偈言譬如暗室然大明炬所有诸物照悉无异如来法炬炽亦如是流布人间灭诸暗痴诸贤圣人守护委托次至于我用汝付嘱汝当至心受持不绝令未来世永得饶益(六)大士受付嘱由是建大法幢摧伏异道遂造甘蔗论六百卷释楞伽经(七)又造一心遍满论融俗归真论真如三昧论等百有余部皆启深经妙旨悉斥邪见颠眸(八)后因文多义邈浅识难窥复依华严密严胜鬘光明大集楞伽璎珞般若法华涅槃等百本大乘经造大乘起信论令其义丰文约解行双备上中下根并入法界(九)四众见闻者起信受度不可胜数华氏国俗尚伎乐遂作乐名𪢐咤唎罗用化人民于乐音中调韵哀婉宣说诸法无常苦空感动贵贱等人皆悉發心出家后有五百王子一闻开悟厌欲离俗王恐国内虗旷世业废毁严禁伎人不得更作(十)又善能抚琴以宣法音诸马闻之咸悉悲鸣名闻诸国靡不仰慕(十一)月支国王弗能致奉集四种兵围华氏城索金钱九亿并马鸣大士当相赦王即备仪以行遂解兵围和好(十二)月支王还国将欲试验以行正法取马七匹绝其水草经至七日集内外沙门异学王躬礼请陞座说法令系七马于会众前飤以草糓马皆谛听法要而不食唯悲鸣垂泪而于是王臣拜伏魔外倾心(十三)后复还华氏国转大法轮忽有老人坐前仆地大士告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而从地踴出一金色人旋复化为女子右手指之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于此地上宣通第一义瞥然不见大士曰将有魔来与我校力少顷风雨暴至天地晦暝大士曰魔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一大金色龙奋發威神震动山岳大士俨然于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大士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放之令去魔不能动告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问曰汝名谁耶眷属多少答曰我名迦毗摩罗眷属三千问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答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问曰汝化性海得不对曰性海我未甞知即为说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發现摩罗闻遂發信心与诸徒众俱来求度大士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十四)复告之曰如来正法眼藏今当付嘱于汝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即入龙王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四众以真体藏之龙龛(十五)摩诃衍论云若尅其本大光明佛若校其因八地菩萨西域造论兴宗推为始祖矣

No. 767-6 记主长水大师略录

法师讳子璇杭之钱塘人也俗姓郑父名別号东平母张氏一生于宋太祖乾德三年三月三也质禀异人智辨不类(二)九岁礼普慧寺契宗为师便诵楞严不辍(三)十二进沙弥十三度具戒(四)太平兴国中诣秀州灵光寺(即精严寺)依洪敏法师听讲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告敏曰敲空击木尚落筌举目扬眉已成拟议去此二途方契斯旨敏拊而证之遂传华严教观隐𧷤玄奥无不深究(五)厥后登法席开诱缁褐无虑三十余会感天雨华即今嘉兴楞严寺中雨华堂也(六)然欲探禅源罔知攸往闻滁州瑯琊山慧觉禅师道重当世趋往參见值上堂次出问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励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师当下豁悟愿侍巾瓶瑯琊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报佛恩德勿以殊宗为介意也乃如教拜辞(七)后住长水会下徒众千余语曰道非言象得禅非拟议知会意通玄曾无別致由是二宗皆仰慕之称为秀州长水大师(八)仁宗天圣年间撰楞严义疏十卷并科旨二篇丞相王公序以冠首次又出金刚经刊定记并起信论疏笔削记并盛传于世(九)又讲行愿钞法界观圆觉经十六观等亦无虑数十会(十)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公易奏赐紫衣署号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十一)宝元元年夏四月预先说法辞众至望旦入灭俗寿七十五也踰月痊塔于城南真如院(十二)时有晋水法师源公学华严宗于五台南还听楞严圆觉起信唯识等经论于长水独得璇师之奥长水遂以法传于晋水焉(十三)元祐元年高丽国王子祐世僧统义天航海来朝请益于慧因源公之室而为长水法孙过真如礼灵塔请主客员外郎杨公杰题其额并请朝散大夫紫金鱼袋章衡撰塔亭记(十四)高宗建炎中金人發其塔见师颜如生端坐缸中爪发旋身众皆惊悸罗拜掩之而去(十五)余如僧史等述

No. 767-7 起信论法相

因缘分(一)

八因缘 一令离苦得乐 二释根本之义 三令根熟不退 四令根少修信 五示方便消障 六习止观治过 七示念佛往生 八示利益劝修(初一总相后七別相)

立义分(二)

衍乘二相 一法一心也

 开二门 一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

二义三大也

 三种大 一体大 二相大 三用大

解释分(三)

解释三 一显示正义 二对治邪执 三分別道相

△显示正义(二) 一心法(一法界心也亦名众生心)

二义门 一心真如门 二心生灭门

△真如门开五种真如 一离言中法界真如(相总门也图教诠) 二离言中绝相真如(离言说名字心缘相也顿教诠) 三依言中如实不空真如(净法满足也终教诠) 四依言如实空中法空真如(法我染法不相应也始教诠) 五依言如实空中我空真如(人我染法不相应也小教诠此二在下对治中显)

△生灭门开二义 一心一识(如来藏心也亦名黎耶识)

二义 一觉义 二不觉义

△觉义有三 一本觉 二始觉 三究竟觉

始觉三位 一名字 二相似 三随分

四觉 一本觉 二不觉 三始觉 四究竟觉

二觉 一差別(四觉各別) 二平等(等同一觉)

四相 一灭相(十信名觉) 二异相(三贤似觉) 三住相(十地分觉) 四生相(等觉至佛地究竟觉)

本觉有二 一随染本觉 二性净本觉

随染本觉二相 一智净相 二妙业相

性净本觉有四大义 一如实空镜 二因熏习镜 三法出离镜 四缘熏习镜

△不觉义开十 初根本不觉(妄念也) 二业相 三见相 四境相(无明不觉生三细也) 五智相 六续相 七执取 八计名 九起业 十苦相(境界为缘长六粗也)

并名枝末不觉

觉与不觉二相 一同相(同一真如性相) 二异相(无漏无明业幻差別)

△生灭因缘成二 一黎耶因 二无明缘

众生依转三 一心(梨耶) 二意(五意) 三识(意识)

意有五名 一业识 二转识 二现识 四智识 五相续识

二识依起 一业识依无明熏起 二事识依见爱增长

六染心 一执相应染(三贤信相应地离也) 二不断相应染(初净心地离也) 三分別智相应染(七无相地离也) 四现色不相应染(八色自在地离也) 五能见心不相应染(九心自在地离也) 六根本业不相应染(十地终心佛地离也)

二碍亦名二障 染心名烦恼碍(障真如根本智) 无明名智碍(障世俗自然业智)

△生灭相二种 一粗(前三染与心相应) 二细(后三染与心不相应)

粗细四句 一粗中粗(初染凡夫境) 二粗中细(二三染) 三细中粗(四五染此二菩萨境) 四细中细(六染佛境)

六染依因缘二法 一因不觉也(后三染) 二缘妄境也(前三染)

△四法相熏起染净法 一真如净法 二无明染因 三业识妄心 四六尘妄境

熏起染法有三义 一境界熏妄心又二 一增长念熏(智续) 二增长取熏(执计)

二妄心熏无明又二 一业识熏(受三乘苦) 二事识熏(受六凡苦)

三无明熏真如又二 一根本无明熏(能成业识) 二所见见爱熏(能成事识)

熏起净法有二义 一妄心熏真如又二 一事识熏(凡小厌欣) 二意熏习(大乘厌欣)

二真如熏无明又二 一自体相熏 二用熏习

体相熏令二益 一厌(厌生死苦) 二欣(欣涅槃乐)

欣厌须二法 一内因(真如体相内熏正因也木中火性) 二外缘(佛菩萨等外熏缘因也人加钻燧)

用熏二缘 一差別缘 二平等缘

差別又二 一近(速得度故) 二远(久远得度)

近远缘具二法 一增长行 二受道果

体用熏二分別 一未相应 二已相应

佛身有二 一应身(凡小依事识见) 二报身(菩萨依业识见)

又二身 一法身(智性即色) 二智身(色性即智)

△对治邪执我见有二 一人我见(依凡夫起) 二法我见(依二乘起)

△分別道相發心有三 一信成就發心 二解行發心 三证發心

信成就發心又三 一直心(正念真如) 二深心(集诸善行) 三悲心(众生苦)

方便有四 一行根本(不住生死之智不住涅槃之悲) 二能止(能止恶法) 三發起善根(礼供三宝) 四大愿平等(發愿度尽众生)

菩萨示方便二 一为怯弱众生速成正觉 二为懈慢众生祗劫成道

菩萨三平等 一种性根等 二發心等 三所证等

發心相有三 一真心无分別 二方便心利众生 三业识心微细起灭

修行信心分(四)

一信根本(念真如法) 二信佛(求一切智) 三信法(修诸波罗蜜) 四信僧(行二利行)

修五门行 一施 二戒 三忍 四进 五止观

忏悔四障 一恶业(过去障也) 二魔鬼 三世务 四病苦(现在三障)

修真如三昧得十利益 一诸佛护念 二不怖魔鬼 三外道不惑 四远离罪谤 五灭恶觉疑 六佛境增信 七生死不怯 八柔和无恼 九减损烦恼 十得定不惊

观行相有四 一法相观 二大悲观 三大愿观 四精进观

观法相三 一观过如梦 二观现如电 三观未如云又四 一无常观 二苦观 三无我观 四不净观

止观对治二门 一止治凡夫住著世间 二观治二乘不起大悲

劝修利益分(五)

修成三益 初闻时益 二思时益 三修时益

毁谤三报 初经劫受苦 二自害害他 三断三宝种

起信论法相(终)

No. 767-8 起信论释教义中诠真妄生灭法相之图

覧斯图者须熟读论文深研义理意旨自得矣且就生灭一门而观若背觉合尘则翻净而为染若断惑证真则转凡而成圣又兼真如二门而观若依真起妄则法性随缘即真如门成生灭门若会缘入实则无明体空即生灭门成真如门复加圆融统观染净妄真总不离法界藏心矣如此流变三叠顺逆观之或迷或悟或佛或生顾在当人用心何如耳岂有一定法哉發趣道相者宜慎思之

慈云灌顶行者续法题


校注

代干支用△看者恕之 代圈〡用○○看者恕之 唎或作[□@□]
[A1] [-]【CB】一【卍续】
[A2] [-]【CB】一【卍续】
[A3] [-]【CB】一【卍续】
[A4] [-]【CB】一【卍续】
[A5] [-]【CB】一【卍续】
[A6] [-]【CB】一【卍续】
[A7] [-]【CB】一【卍续】
[A8] [-]【CB】一【卍续】
[A9] [-]【CB】一【卍续】
[A10] [-]【CB】一【卍续】
[A11] [-]【CB】一【卍续】
[A12] [-]【CB】一【卍续】
[A13] [-]【CB】一【卍续】
[A14] [-]【CB】一【卍续】
[A15] [-]【CB】一【卍续】
[A16] [-]【CB】一【卍续】
[A17] [-]【CB】一【卍续】
[A18] [-]【CB】一【卍续】
[A19] [-]【CB】一【卍续】
[A20] [-]【CB】一【卍续】
[A21] [-]【CB】一【卍续】
[A22] [-]【CB】一【卍续】
[A23] [-]【CB】一【卍续】
[A24] [-]【CB】一【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刺【CB】剌【卍续】
[A47] 已【CB】巳【卍续】
[A48] 已【CB】巳【卍续】
[A49] 已【CB】巳【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已【CB】巳【卍续】
[A52] 已【CB】巳【卍续】
[A53] 已【CB】巳【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
关闭
起信论疏记会阅卷首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