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上
- 涅槃无名论义记上
- 表上秦主姚兴
- 演开宗第一
- 折窍体第一
- 演位体第二
- 折征出第二
- 演超境第三
- 折几玄第三
- 演妙存第四
- 折难差第四
- 演辨差第五
- 折责异第五
- 演会异第六
- 折诘渐第六
- 演明渐第七
- 折几动第七
- 演动寂第八
- 折穷源第八
- 演通古第九
- 折考得第九
- 演玄得第十
- 不真空论
- 涅槃无名论义记上
- 卷中
- 般若无知论义私记下
- 辩体相第一
- 般若翻不翻第二
- 般若无知第三
- 释文第四(有九问答)
- 隐士刘遗民书问无知论
- 肇法师答刘隐士书
- 物不迁论
- 般若无知论义私记下
肇论疏目次(终)
目有余无余泥曰止取无余。又道行译音。泥洹是无为灭度。泥曰是灭讫尽也。古净名法供养品云佛般泥洹曰。今经云诸佛灭度。正谓无余为泥曰。放光经云。泥洹泥曰此二名间出也。
表上秦王姚主者。姚。舜姓也。造论后作序奉上秦王姚主也。表是表送于王也。序有七义。一叹王德。二涅槃下叹所述涅槃。三肇以下自谦。四而陛下叹王论。五能圣下依王论作论。六论未下出异义。七今演下结作论奉上也。
初叹王德者。末代述涅槃论疏释僧肇者。安师传云。自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而法师以为大师之本莫尊卑释迦。乃以释命氏。后得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以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息之。涅槃泥洹泥曰。即此论云楚夏(中花州曰夏。南越都曰楚)不同而涅槃音正(观师大亮师亦述此义也)。然须真天子问经云。于泥洹行不槃泥洹。于泥曰行不槃泥曰。招提意。泥洹通。作必有所依。故佛灭度后造论必先归敬三宝也。今肇师依王作论传行于世。是以先陈王德。有三科。一引古。二正叹。三证今也。
先今引古言而不用。言叹者。将叹大人不敢专輙。故依古人成言以冠章首也。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镇。而今云三者为明三文故也。既述古言。释此一义。三解不同。王弼云。一数之始。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所以为主。故外篇天地云。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也。郭象释云。一两有之初至妙者也。一之所起起于至一。非起于无也。河上公云。一。无也。道之子也。果简文序云。一。空也。木有木空名有名空。故舛通自生者之也。若论内义。即是因缘无住为一也。
第二科伏惟下正叹。有四双八句。伏惟陛下者。此是总句。汉杂事云。汉有天下号也。天下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称之曰陛下。蔡邕曰。天子尊贵。不敢斥言。故呼陛下。近类足下。初两双四句叹体用及境智。后两双四句叹知机及作论也。叡哲钦明。道与神会。此二句叹体用。叡哲钦明此句叹体(系词云。古之聪明德圣人常叡知武有此六不衰之也)。叡。圣也彻也。[(土/口)*(土/口)]者哲字。
(丁列反智)钦(敬也。美也。亦大㒵也。亦想也)。道与神会此句叹用也。道谓所修道品。与心神契会无二也。神(神也引。神所反。无所不在。不可以方测知。故曰神也。亦幽明不测谓之神之也)妙契环中。理无不统者。此二句第二双。此二句举境叹智。环中为境。妙契是智(庄子云。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中。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非者)。若论内义。非环中空为中。若以环中空虗为中者。空有异体也。上二句明所修道品与心神无二。此二句明所修道与境无二也。是非为环。无是非为中。环即俗。中即是真。言妙契真俗也。既会真俗。环无不会。故云理无不统也。亦可上句为真。下句为俗也。
游刃万机下后两双四句。叹知机及作论。此句正叹照机之智。游刃万机者。庄子养生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而刀刃若新發。于所用之刀十九年。所解数千矣。形彼节者有间。刀刃无享。入有间。怪怪必有余地。以喻知机养生全之也。弘道终日。此句明不癈道。终日万即而不癈道也。依被仓生。垂文作则者。第二双。正叹作论。依被仓生。此句明所为圣人之德。衣被万物与依附也。所以加也。衣音于被反。被扶之也。仓生者。兵府为库。谷府为仓。仓。藏也。释论云。谷仓喻身也。行者身业因缘结实入仓。因缘熟便得人身。仓中麻麦等即是身中种种不净也。农夫开仓即见种种子异。如惠眼开见身仓不净也。腹藏谷谓之仓生也。垂文作则。此句正明作论。手自作文为垂也。为后世轨是作则义也。
第三科。域中下证今。正结叹王德也。四大谓通天地有此四。言大者。万物虽富莫大天地。故火劫烧燃天地创判。天地既分中有其人。人中之大莫过王。故云三大也。道为通生万物。故是最大。故云域中有四大也。道域异者。王弼云。凡物名有秤。无非其极。言道无有。一有所由。所由然后谓之道。然则道是秤之大。不若无秤之大也。无名不可得而称谓之。域。域限也。居封也。若论内义。此四皆在毕竟空中。无住为本。故言域中有四大也。此云一者。数之一也。
第二义叹涅槃理。有二科。一叹用。二眇莾下叹体。此云涅槃道者。果地涅槃为道也。道与神会之道。以所修道品为道也。弘道终日之道。凡是因果境智有无等为道也。三乘之所归者。举行叹理。可二义释。一云三乘虽殊皆归一乘道。一云三乘皆证无为。无为无二故云所归也。方等之渊府者。举教叹理。渊是水之深处。众鱼之所聚也。府。椋也。财贿之所藏也。亦为官所聚居曰府也。亦二义释。一云行因教起。果从行立。故云聚会处也。一云教中明果地万德。故云渊府也。二叹体。眇莾者。目远望目眇。目无精曰[瞄-田+奔]。远法师云。眇[瞄-田+奔]无明。犹促夜之有旦。似𥧌而不觉也。庄子云。眇[瞄-田+奔]。𡱝碎之谓也。乘群碎驰万物。故能出处常通而无滞狭之地。视之不见形曰夷。听之不闻响曰希。然即眇[瞄-田+奔]希夷。明境智绝也。此云域者。以有为之域异上毕竟空域。即是有无两域义。幽致虗玄者。言心行灭也。
第三义自谦。有二科。一出受学处。二余下明自谦。就受学处有三段。初明自庆。次出受学处。后明所受学谓也。
猥蒙国恩者。明其自庆。此句庆被王命。猥之言再。一命出家。二命生肇叡等与什师助定经论。故云再蒙也。
闲居学肆者。此句庆预学徒。郑玄云。敷陈孝理必处讲堂。两人侍以还谓之闲居。三人侍谓之居茵也。王肃云。曾子独侍。闲而陈孝。故云闲居。居。处也。
次。在什公门下。正出受学处。十有余载者。夏年曰岁。岁。起也。起。限也。殷年曰载。载谓生载物也。周岁曰年。年。进也。孰新而进也。今在什门下。以虗衿得实。故云载也。
后虽众经殊致下。明所受学。理言殊致者。明经旨不一也。胜趣非一者。般若无相。法花同归。各是胜趣。如云诸经之王也。虽胜趣非一。而宗学者涅槃是也。第二科。但肇才下自谦。有三段。初自谦。次明造论之由。后叹师背世也。才暗识短者。才。能也。识谓宿彼修习智也。诲。教也喻也。犹怀漠漠。玉篇云。漠漠。犹成就之㒵也。又定也。静寂也。泊也。静安之㒵也。言才暗识短。一无所获也。
次愚竭不已下。出造论之渐。今于师边竭愚未尽。而义宗有本。亦如似有解。然未示高名胜建先兴之处。故自未决也。后不幸以下。叹师背世。若在什师。敢有是非决处。师既背世。咨參无所也。远生下句。以依王论輙拟十翼翊也。
第四义叹王论。有二科。一叹王论。二自非下教同大士。正叹中有三段。初明体用者不害言声。次明论宗。后结明无相也。
圣德不孤者。论语云。德不孤必有隣。又文言曰。坤释第爻云。君子解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之也。言陛下与什师德隣。故云不孤也。
目击道存者。庄子云。见所见而来。闻所闻而去。仲尼云。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目裁往而达心也。子路曰。孔子欲见子雪也久矣。今见之而不可言何。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不可以容声矣。自裁士意已达故之也。
次故能下明论宗。传云。秦王姚兴。道味玄深。游心佛法。托志大乘。乃著通三世论。永定因果。王公下并服厥风。其中当山公显。安城侯嵩。作信业缘预众次矣之也。振理敷于教。谓之振玄风。亦可佛教为玄风也。夫建立生死皆因爱欲。爱欲既亡生死永绝。名为涅槃也。
潜神玄汉者。易云。潜龙勿用。言圣人即拟无名。无名之圣。圣未有功。迹非所拟知也。潜。深也。泛也。藏也。上也。思也。察發之也。玄者[穴/俱]嘿无有也。
虗空合其德者。生死无所有为涅槃。如万物无所有为虗空。故云合德也。后既名涅槃下。结无相。如文可见也。
第二科。自非道參下。同大士。有三段。初举二大士合王。次现得度悟。后明来世轨也。
为法城堑者。文殊为释迦祖师。今为弟子。相成教法。如妨非为城水流无罪土为堑也。大教卷致更显。明释迦法灭。弥勒出世。更显是也。
次寻玩下明现得悟也岂直下明来世轨也。
第五义依王论作论。有二科。一造论所由。二輙作下正出所作论也。造论所由有三段。初就理教明所由。次就愚智二人明所由。后引类作论也。理教者。圣旨幽玄。此句明王论之理深也。理微言约。此句明理上之教昧也。次不可以下。就愚智二人明所由也。先进高士即是智人。言提即是愚人。离骚云。焉呼小子。未知臧否。𨓿面命之。言提耳讽谏为要也。
后庶拟下。引类作论之意。十翼者。一解云。一曰彖。彖折也。次折卦中诸义。二曰象。象以法象为义。尽卦所拟法即谓之为象。三文言。四系辞。五况卦。六序卦。七杂卦。唯有七。多而谓十。祖者。以仲尼之七成先圣之三。三者伏羲卦。文王卦辞。元亨利贞是也。周文辞。初九潜龙勿用是也。十名生于仲尼。故云十翼之也。
第二科。輙作下正出所作论。有三段。对上三段。从初至托证成喻。对上理教。明作论。次仰述下至远当。对上曰如人述论也。神心者。大王神心也。今穷究心虑。未足远当。后聊以拟仪下对上引类结所作论也。玄门者。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庄子云。入出而不见其形。谓之天门。门有四义。一教为理门。以教诠理。二境为智门。因境生智。三权为实门。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四三解脱为涅槃门。亦如十地为佛果门也。玄是[穴/俱]嘿绝相之理。门是遍生不壅之义也。
第六义弹异家。有二科。一述王论。二实如下明损益肇师辞也。述王论有三段。初出异解云云。
次吾当下就情弹。后依理破也。就情弹者。王论云。殊太迳庭。逍遥云。肩吾问于连舛曰。吾闻实于接与。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焉。太有迳庭。不近人情。而其言谓何哉。𦵧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肥[序-予+(土/用)]若氷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立以抂而不信也。言圣人抚机未贪。即如射香燃之时也。而惑者不得信。谓迳庭直往不付人情者也。
后若无圣人知无者谁。正是依理破也。
第二科。实如明语下。肇师对上明损益。有三段。亦对上三段。初依随顺释对上异家。次违情明损对就情弹。后顺随明益对依随破也。
怳惚窈[穴/俱]其中有精者。老子云。怳乎惚乎其中有精。东宫云。无象而为象。以怳惚为致也。窈[穴/俱]者。理之深远无极难见㒵也。注云。窈[穴/俱]者可无也。其中有精。精。此举外说者。心反[穴/俱]极。穷理尽性是谓之精。是以东宫云。异于大虗谓之而况内理教也。
次顷诸学士下。违情明损。躇踌。行不进之㒵。怏怏。心不服之状也。
后幸遇下。顺随明益也。叩关之畴者。叡师大品序云。究摩罗什师。惠心风悟。遗风振响。秦王扣其虗关。匠伯陈其渊致。末法中兴将始于此之也。
蔚蹬玄室者。远师云。名冠入室。迹并绝尘也。贤人为升堂。圣人为入室是也。蔚。于贵反。草木盛㒵也。支道林与高丽道人书云。炳蔚中士。既其日立曜也。徐广云。室。实也。物实其中。法轮再转者。教譬法轮。以三义释。一调伏众生。如王金轮能伏四方。二灭烦恼贼。如王金轮勇凶恶人。三转下成上。如王轮自下升上也。若论轮体。境智悉为轮体。转者如说而行谓之轮。以释迦为二。故云再也。云映者。远法师云。至道映于当秊。
第七义总结作论。有三科。一今演论下明论宗。第二科。疾扶下明取舍。今不取廓然无圣。唯取至人。排于方外也。第三科。条牒下奉上也。如左者。我之所谓如下所云。左。下也。承御法也。奉也。从也。传也。
○演开宗第一
十演九折。正辨论体。即是十释九难。故远法师云。九折三难也。演。广也。弘也。近也。亦水门也。非渐出曰演。今渐开宗故云演也。折是屈折义。亦弃财之言。亦曲也。折之以取中之。更折以成偏。故叡法师中论序云。折之以中道之也。
开宗大意言趣难像。是以先述什师三粗佛见文意。庐山远法师问曰。佛于法身中为菩萨说法。法身菩萨乃能见。如此即有四大五根。与色身有何差別。又经云。法身无来无去。无有起灭。与泥洹同像。云何可见而复讲说经。什师答曰。佛法身者同于变化。即四大五根。然经云。法身有三种。一者法身实相无来无去。同于泥洹无为无作。二者妙行法性身。真为法身。犹如日视遍法界光明。悉照无量国土。说法音声当周十方。十地菩萨乃得闻法。三者从是法身方便化现。随众生类若干差別。同若日光。如首楞严经。灯明佛寿七百阿僧祇。即是释迦无有异也。今谓开宗之意。正辨妙行法性生身之涅槃。此妙行生身佛无来无去。即是法身实相也。
开宗有四义。一依名释义。即玄义中第二简名也。二余甞下。正辨涅槃无名义。即玄义中第三无名也。三经曰下。引经论释义。四然则下。经用也。以所申经。目能说人。故云无名曰也。
依名释义有二科。一释涅槃名义。二明余无余也。释名者。翻为灭度。亦名无为是也。释义者。无为取于虗无寂漠之义。虗者虗心。无者无形。智灭为寂。安静为漠。斯即虗心无形智灭安静者。是释妙无义也。妙绝有为者。释其非有。亦无三相所为。故言妙绝有为也。灭度亦是妙无。大患为果。四流为因。因果累尽也。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斯即以永灭释灭。以超度义如是。光宅云。灭则重无。度则系有。义通人法也。
斯盖下。举譬双释无为灭度义也。
镜像之所归者。举用释义。绝秤之幽宅者。就体释绝相也。以体用二义释譬。一者体云毕竟空。谓如镜也。像即生死。故经云。如镜中像也。何者。理本清净。净如明镜。以初无明心。迷毕竟空。起业涅槃。搆造生死。业风既息。即心无为。心既无为。超度三有。如波自息为清净水也。问。若尔。水清始出。答。清水动波。风息归清。然水动成浊。无別本清。若浊清并有。堕真宗义也。二者如镜中像。来无所出。去无所至。内合亦尔。三界火宅八苦烧燃。今此火宅本自不燃。今得涅槃亦无灭相。如镜像无去来相也。斯即言灭度者。言其非是灭。非谓是灭度。言无为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无为。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相名实无当。归于绝宅也。
第二科。明余无余。此即略标感应义也。良是出处之异名应物之假名。易云。君子之道出处语嘿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即应。故云。居而龙见渊。嘿而雷声虗。桑注云。出即天子。处即人民。俱以[券-刀+(恭-共)]然而自得。非为而得之也。今义亦尔。本迹虽殊。有余无余俱是假号。何即本迹虽异。同无名相。假名相说。故远师云。玄不同方。迹绝两[穴/俱]。今明三义。一俱就迹明余无余。二就法身妙有妙无弁余无余。三本迹合论。此云出即有余。处即无余也。经论说假有三种三假。一因成假。相续相待。此直论万法相假而成。不关此中也。大品说三假。一法假。二受假。三名假。所以说此三假者。佛命善吉转教自陈其意云。般若洞达无相。则无菩萨可教。亦无般若可说。云何教菩萨使其行波若耶。佛答。波若但有名字。菩萨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言菩萨行般若者。但是三假施设耳。上云所归幽宅。从用归体。今余无余。从体起用。用不自用。由体故用。体不自体。由用故体。体用虽殊归于无二。亦可出入相对也。
第二义。正辨涅槃无名。上依名释义正释妙无。此中兼辨妙有。有二科。一无形相故心行灭。二然即下举人证。初科有三段。初明心相多忘。次以虗空譬无三世。后辨异虗空也。寂寥空旷四字。明无形相也。微妙无相四字。证心行灭也。
次超群有下。以虗空譬至人。形容永超生死。故云超也。
非明亦非暗下。故云幽升也。欲譬其相久又同虗空也。
随之下三句。明非三世。次一句。明无三相也。随之不见。故无过去。迎之不见。故无未来。六趣不摄。故无现在也。力负者。三相也。庄子云。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而凡人不知。将思深藏难至深至。同而无敢禁其化变者。故藏而有之者不能制其遁。无藏而任化者变不能变。故云力负无以化其体也。
后漠漭下辨异。虗空漠漭无为若亡。恍忽无形若在。五目即五眼也。分耳为二。谓天与人也。[穴/俱][穴/俱]窈窈。谁见谁哓。庄子云。视乎无色[穴/俱][穴/俱]。听乎无声窈窈。[穴/俱][穴/俱]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中独闻和焉。窈。深也。弥沦者。即毕竟空。深之又深。穷其原也。靡所不在者。遍在诸物义也。东廓子问庄子曰。道恶乎在。答无所不在。东廓子曰。斯而可。庄子曰任蝼蚁。曰何其下。曰在瓦壁。何其俞甚乎。曰在屎溺。东廓子不应。庄子云。夫子之问也。问不及质也。无为无处而问所在。故不及质之也。斯即形名绝。心知灭。见闻亡。而云不无其道。可谓出有无之外矣。
第二科。然下举人证。上直弁法相。言相两绝。今举人法而证也。法者言智有无四法也。凡欲立言谈理。莫过此四。言即失绝言。知即反心灭。此云之者是至义也。言知论用。有无就体也。次举四人证。故寄至极于四圣。表理绝相也。斯乃有言于无言未若无言于无言。所以杜口而雨花也。
释迦掩室于摩竭者。释论第七卷云。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嘿嘿然入涅槃也。杜口者。净名经入不二法门品。众圣菩萨问维摩。维摩默然不答也。是唱无说者。佛命善吉传教。自陈其意云。般若洞达无相。无菩萨可教。亦无般若可说。云何使其行耶。佛答。般若但有名字。菩萨但有名字。此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但三假施设耳。绝视听而雨花者。散花品云。帝释及四天王作是念。时遍于虗空中化成花台。须菩提心念。是所散花从心树生。非树生花。释帝桓因语须菩提。是花非生花。亦非意生花。须菩提言憍尸迦非。但是花不生。色色不生。乃至波若亦不生。又不坏假名而说诸法。所以明花不生者。上幻听品云。众生如幻。听法者亦如幻。众生如化。听法者亦如化。乃至涅槃亦如幻如梦。是幻梦涅槃不二別。如是人无闻无听无知无证。欲证此义。故以散花品证无生无说也。所以须嘿者。言意是有所言所意者。即故求之于言意之表。无意之城即是语嘿两教也。上以言表无相。是立教之本意。今以无言表无相。是嘿教之诠理。语嘿虽殊。所表无二也。今明涅槃。非但遣其有言有名。若以无言为无名。无名即为名。然即名与无名相与而有。相与而无。兴言即[穴/俱]。癈言即寂。寂与不寂归乎无极。上即举法明无相。下即举人证无言。此是人法相对。亦语嘿相对也。
斯盖下。排于上士。何者。上士受道以神。中士受道以知。下士受道以耳故。
第三义引经证。释所以绝。即有三科。一引经证。上云无形故心行灭。及虗空喻义。文云证者。谓证得之证也。
第二科。论曰下以论释经也。中论涅槃品云。若涅槃是有。不应名无不受。若无是涅槃。云何名不受。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无也。
第三科。果有下双释经论意。此中先立有章门。何者下正释。释之中。初三双六句。就体释有无。次两双四句。约用弁非有无也。本是推扸义。本末有境乃得涅槃。既得涅槃五阴永灭。故不可言有。即是有之所无。无有物也。推之无乡而妙智不竭。故不可言无。即是无之所有。又万德炳然。此一双两句释义也。
幽灵不竭抱一湛然。傅释上句。是妙有也。五阴永灭万累都损。遂释上句。是妙无也。此一双两句释妙有妙无也。万累都损故与道通洞。明物空智空。结不一不异也。
神而无功常存下两双四句。约用弁。此句正弁智用也。道通洞故冲而不改。此句举物空以结智用也。冲。虗也。深也。清也。下两句结智用非有无之。庄子注云。未曾有谢生于自然者。而必欣赖于针名。故理至即迹灭。以至理为一神而无功者也。体故有用。用故有体。体用虽殊。归乎无二也。第四义结修成用。有三科。一从初至伯焉而泰。结境智相绝也。暨。其冀反。训至也。泊。依也。舟所依处也。
第二科。九流下结。其初用四禅四空欲界为九流。又九流者。外书有六家九流。一阴阳家。四时之顺不可失。二儒家。于初之有不可失。三墨家。弹本节用不可癈。四法家。君臣亦不可改。五名家。正名实不可不察。六道家。七纵横家。即上诳而弃其信。八杂家。兼儒墨而无不贯。九农家。劝耕桑足求食之业。所谓九流之哉矣。
第三科。斯乃下。戒劝也。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者。劝道必也此也。而欲下。戒勿恶取空也。搒。方莾反。之方域谓毕竟空为方域。境也。神道谓体毕竟空之智也。
窍。实也。亦研窍也。汉书陈平传云。稻麦食其没。又衔辙云。甲之剥。其曰实。窍。定实也。
此中难意。上开宗中有四义。第一依名释义中余无余义作难也。什师论云。此妙行生身佛有二种。一常住法身如虗空等。第二十住菩萨得神通未作佛时具足佛十力等。以大智力广度众生不作佛。如普贤文殊等名为佛。名寿量佛。此中两难。初就学佛作有余难。后就学佛报谢归于无为作无余难也。文有三义。一以名定实申经意。二请诫下各难余无余。三然即下双难也。以名定实者。夫名号在法。秤谓在言。不自起必因可名之实。名谓释迦。号谓十力等德也。反本者。就本为无余。神道者。据迹为有余也。
第二义別难有二科。一有余难。二无余难。初有余难。如来大觉法身初建者。义开断惑。三家不同。一云。金刚时断惑尽。种智不断。但无常报身未谢。故云学佛。大亮师.爱师.旻师与文等同用此说也。二云。唯佛时惑尽。故云佛智所断。即儒师.宗师.藏师等所用也。三云。金刚终时惑尽。佛智为解脱。证得常住。瑶师.诞师.云师等皆用此说也。地论师有两说。一云。金刚心断烦恼涅槃鄣都尽。佛智断智障尽。一云。金刚心时智障涅槃障都尽也。此三义中未知肇师适用何义也。什师注维摩经菩萨入不二法门云。实相慧要尽法性然后乃止。今此一文二家诤之。一家执此文云。不噵佛尽法性。故知金刚尽也。一家云。尽法性者唯佛是也。又婆沙出顿悟者说云。金刚心时顿断众惑。而释道安师游疑略云。萨云若者。言其得一。于金刚惠一时成一切智。无知也无不知。今此论云。曜萨云以幽烛。斯即金刚之惠无幽不烛。即种智满。种智既满惑无不尽。即惑尽义也。而报未尽。故是无常也。生法师亦云。断惑实是金刚。而佛智有功。犹圣王由治。
下理民而秤治归王。大论云。成佛有二种。一实行。二权迹。实行者。菩萨坐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佛法。念念无量。放眉间光降伏魔怨。十方诸佛庆其功勋。圣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十地功德变为佛惠。断一切涅槃。习得无碍解脱。十力大惠一切佛法也。权迹者。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此中更说第十地。所谓菩萨行六度以方便力故。过乾惠地乃至菩萨地。住于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故十地经第十地云。十方诸佛光明入菩萨顶时。名为得軄入诸佛界。具佛十力。当堕佛数也。今此中难意俱就修成.应化二种法身为双难也。本即法身。初建迹即树王成道。本渗八解之清。迹浴尼连禅河。本憩七觉之林。迹坐菩提树下。下皆例之思。
结僧那至溺丧。明本地發心智也(僧那翻为弘誓)。结弘誓于初心。如成山于初[竺-二+遗]也。
仰攀玄根俯极溺丧者。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溺丧者。丧谓云失乡而殊奔者也。远师云。然极溺俗相。说相拔幽根于重劫也。
三域下。明学佛出世拟化之用也。三域谓三界。大方谓涅槃。一缘应现大千谓之大方也。开八正之平路。即是教也。坦众庶之夷途者。谓平等说无境也。驰六通之神骥。即是权智也。乘五衍之安车者。谓五乘人秤机如安车也。出生入死与物移者。庄子云。至人无死生。但排前返化之理而行于天下。穷化母之始物下至永伦大虗。还就金刚本地。终照周义也。物无名时为始。有名即为母。言穷真谛用也。玄枢者。枢是制动之主。门户扉枢。庄子云。是非莫得其偶。任之道枢也。言极俗谛用也。廓灵宇于无壃者。金刚心报谓之灵宇。什师实相论引往生品云。犹处玄廓之境者。若以犹独处玄廓为本。来化众生此复何咎。如四大河水从池流出。到诸方域尔乃得用。诸佛法身止如如也。当其独绝玄廓之中。人不蒙益。从真身化无量身。一切众生尔乃得益也。虗室曰廓。庄子云。不可内于虗台。虗台者心也。离骚云。闭空于之孤子。住宇居也。实而无处者宇也。天地之间曰宇。人心曰宇也。曜萨云以幽烛者。以金刚惠无幽不烛。智用万境。惑尽于此也。
将绝眹于九止者。金刚报谢即入无余。九止即九众生居也。
而有余缘未尽下。结难。若于缘未尽。到金刚报。住寿无量。报身交谢。故云业报犹魄圣智尚存也。旧云。魄即人神明。魄即是人形体。郊特牲云。体魄即降知气于上。又云。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又制旨曰。精气为魂。浊气为魂。又月生三日谓之魄。故知是魄者谓之是形器者也云尔。
经曰下。以经证有余。难智断双结也。
无余者下。第二科。正难无余也。大意如法花云终归于空言。归空者乃是归于[穴/俱]真无相涅槃。非是灰身灭智为归空也。何者。文云超然与群有永分。浑尔与大虗同体。又[穴/俱][穴/俱]长往莫知所之。故智非是昔灭。乃是金刚报谢归于[穴/俱]真涅槃也。形智两𫐉修途无息也。在足曰桎(之曰反)。在手曰梏(古酷反)。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于至人未胜。何宾宾以学久为也。不知以此为桎梏耶。
经曰下。以经证无余难。亦可据迹也。
第三义。双结两难。有三科。一然即至轨辙。立宗结难。陈立教之大意。明其用大也。典。经也。诰。告法也。轨辙转。𨅊。徒列反。车一迹音轨。
第二科。而曰下。举上开宗反难无用也。[声-耳+(歹*尹)]。尸角反。[歹*(((巨-匚)@十)/(丁-一))]外坚之掩䨱。易云。县象著明莫大而日月。霄。私进反。近夫赤气。字应作宵。耳弁宫商。目別紫素也。
第三科。子徒知下。即上开宗。亦论旨难解。依教求宗。寄怀无所也。
朗大明于[穴/俱]室奏玄向于无闻者。远师云。欲辟重[穴/俱]于幽室。必开户牖以通其照。[穴/俱][穴/俱]玄夜。幽𥨊无期。玄音發咏而大道宣流也。
不言立体而言位者。易云。所居曰位也。初上为位。一标位其城后九。又无名。名莫道。适为立。只一口之一。云位体之也。上据本迹难余无余。答本迹相即。感应是受。明丈六即真也。
文有三义。一总答。二放光下明真应。三惑者下別答两难也。
第二科。而存下。[贝*乞]难。秤谓出于名号器象生于物形故之。易云。在天为象。在地成形。象是发[髟/?/(人*人)]之义。日月星辰其理幽昧。故在天为象。山川单体质逼著。故在地成形者之也。以名题目。未尽无方。如言方不题圆。云柱不目梁也。品象物形尽于方圆。非方即圆非圆即乃方。焉得名形拟彼绝名乎。
第三科。申宗。有二段。初申权迹。后申宗本。从初至妙术。申权教意。权宗中初就所化明余无余。亦是下就化主明余无余也。绝言幽致即是妙无。环中妙术即是妙有。但是权教言余无余。未亦是真本妙有妙无。故云未也。
后子独下。引经申本也。法身无三世。过六情。越三界。又无在无不在。无在故不在方。无不在故不离方。又欲言有都无相无名。欲言无都修备应万形。故云非有为非无为也。注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秤也。至道灵玄。妙绝常坏。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象得。非无而不可为有。即是妙无。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城。处言数之内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即是妙有。寂漠灵旷物莫能得。不知所以名。环谓之觉。以此观者乃名见佛。以他观者非见佛以也。
第二义。明真应相。即有三科。一明感应。二其物下明真应相即。三其治下忘怀用也。明感应有三段。初就法譬明应体。次出感应用。后以譬释也。
佛灵空者。空无等遍在诸物。佛亦如此。如虗空无异也。谁云虗空有去来而云无去无来者。约物而言。何者。法从空出还归于空。法虽出入空无异前也。应缘而现无有方所者。合譬也。应虽去来。体无异前。此是应之体用也。
次段。然即下。明感应用。寂者照。漠者静。安虗者虗心。无者无形也。导而弗先者。释无竞义。必教虽八万而不导先者。感而后应者。释无执义。形虽八殊随感而应也。
后段譬犹下。喻其应用。上以虗空喻体。今须向镜譬其应用。来无所出。去无所至。恍焉若存。忽焉若亡。斯即无声何有向。无形何有缘。庄子云。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向。有问而应之。尽其怀为天下配。家乎无向。行乎无方。圣人用心。如镜之影。动而体寂。影隐而形彰。故云出幽入[穴/俱]。反化无常。庄子云。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彼不为福先。不为福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得而后起。去智与知。顺天下之理者也。
第二科明真应相。即有三段。初明应迹。次明法身。后明相即也。言其物者。以丈六为物也。何者。凡言物者。自我之外者云物也。丈六亦是法身之外。故是物矣。因应而作者。丈六因应而起也。生名有余。灭名无余。正明应迹也。
次然即下。明法身义。有余无余本起法身。既无名相有何不名。所谓中道法身是也。后是以下真应相即。有二双八句。是以者。名非上之调也。居方等四句以应即真也。源夫下四句以真即应初二句举非也。果以下二句以真即应也。
第三科。明忘怀用。有三段。初明忘怀用。次证菩提深广。后结涅槃出有无外也。忘怀中有三双六句。初二句章门。次两句释施行也。教也。与也。后两句归功。为莫之大乃反于小成者。大教废。小教作。能大故能小。小成者。如儒墨形名之徒也。夫大道隐而小道成。故曰小成也。施莫之广归于无名之者。无为之道为通生万物而不持。显其功也。次经曰下。以忘怀故菩提深广。初句标绝。次高广相对。次渊深相对。后大小相容也。故谓之道者。后然即下。结涅槃出有无外也。旧解感应三家不同。第一。光宅云。法身理绝言外。德超数表。故易云。寂不动感而遂通。遂通之用本由慈悲。故迦叶摄论云。法本自无。唯心缘起。若论法空不言其真。但就心神名真如理。设论万法无相。还以心真如为体。又无始来心识异。无情等生便解性。此心解性无当解义。善恶等別但由客尘。八识不同而心解性不转。如水界清浊不同而水性不改。亦如真金作钏作环而金性不改也。此解性与八识为一为异。答。体无异故。一句八识。是义为波若所治。解性不为波若所治。故犹如鵞唼乳。是以所修万行薰此解性。此解性无尽。至佛果时为应身功德。亦智惠所依止处。以真如为其体也。又所修万行与真如[穴/俱]会。故七卷经云。如如如如智。一云。解性即真如理也。请问开善义。真谛是顽法。有心是解知。知无知相与[穴/俱]合者。如黑木白木[穴/俱]附无际。终无合义。又问摄论义。就心神论真如。亦就心神言波若者。斯皆俱辨心神之道。而言真如为境。是所[穴/俱]。波若若为知。是能[穴/俱]。此一心体有能所者。此亦难解。又若修成果不为法身者。三性举体不应为三无性也。今谓两释犹有能所。即有所得。[穴/俱]义未穷。故有所得有二种。一以智得。境有所得。二以名得实。名法相当。是有所得也。[穴/俱]者泯然。能所无间。故云[穴/俱]也。支道琳法师以泯为[穴/俱]。叡师亦以泯然为[穴/俱]也。今意亦然。以[穴/俱]为[穴/俱]。心泯成中。智泯无相。若对上两释者。心变为理。智转为境。境空心寂。大道无二。如此有何境而可会。有何智而能[穴/俱]。能所泯寂。得而无得。名无所得。即是大[穴/俱]矣。故大论云。实相波若者。若实证真智。理智相泯。理与智合。融同无三相。无相何有境智之殊因果之別也。若不变为理。如境而解。犹有能所。堕有所得义也。心转为理而云佛性涅槃者。就诠为论耳。何者。昔是凡夫。于今成悟乃名为佛。而此中果非迷非悟。悟无相名中道果。如论云。非愚非智名体波若。若尔。非真非俗之中。非迷非悟正果。云何异耶。解者云。两中是一。就诠为异。何无迷悟。就心不论外法。故此外法约真俗以论中。而此心法亦就真俗。何异木石而是心法。昔迷今悟。故此心法约迷悟以弁中。迷时为因名正性。悟时为果名正果。此中道果即是体[穴/俱]。何就心神论其[穴/俱]义。故有能所。今有所得即是用[穴/俱]也。文有三段。初就体冥明不出不在。次而即下。诸佛经云。如是大慈悲。今为何可在。又法花云。世尊大恩。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怜愍则悲。利益即慈。而善恶两用。感此慈悲二德。善有增随。随便感慈。恶有感义。超即致悲。凡作善恶常感慈悲。而必借外缘见色闻声。故以常感为始见闻为终。始者曩劫。善恶久相关感。终者时熟。今晨兴今时即应。然而过去善恶正为感体。而念生佛现者。此语其终不谈其始。若论感应义有二途。并有虗实。感有二实。一开实本。二得实益。应有二实。一以实为本。二实能利益。应有一虗。实无法起亦无形声而使物见闻。故名为虗。感有一虗。谬计形声语言是实。心非实解。故目为虗也。第二庄严云。圣人降应为生善法。众生作善苻于圣心。泛尔通论感通三世。实求实义正取二世。宿善业起现在时。有能感力。今虽过去而感力不亡。如习因生习果。虽有二世而以现在正为感体。招应亦尔。若就三点论其应用。以智照几诸异迹。今取应用正是智能。于四德中正是我用。八自在我是般若用故也。照几降迹非体真之智也。若论法起可作两释。圣人智力自在无方。实自无法。今见有法。如纯陀品。如金翅鸟及见己影。影是有法。为法身所见。故知实有舍利法起也。第三开善义云。[穴/俱]相感召为感。[梿-车+(乞-乙+小)]机不差秤之为应。若括囊为谈。即三世善都有感义。穷寻其旨唯未来善。何者。过去现在善体已生。因力既足。何假圣应。正是未来而假缘。乃至故圣为缘發生此善。窍论感体唯未来善。故易云。几者动之微。吉之先现者也。若论应用。法身无色而现色身。故知应现是法身迹也。法身有显丈六用也。故不同虗义。而无別法起。以不同影起也。今即不然。注云。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形。今论感应。善二途感。一者有所得心善。感丈六身。名为傍感。二者正感。以中道心感中道法身。名为正感也。而就傍感。义有多途。以过去善为几。故法花云。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亦以现在善为几。故胜鬘云。即生此念时。佛于空中现。又以未来善有已感义。故云。今虽无益。作后世因。亦恶有感义。故云。以病增故。求觅良医。以三世善通感。故经云。我久安立。汝先世已开觉。今复极受。汝本来生亦然。而今义宗丈六无当。即是法身。而云感法身名为正感者。例如一柱以对心偏。名为偏柱。对中道心。名中道柱。若于应体以无当为体。而对偏心现丈六身。即是偏对。应中道心。应无当身。即是正应。若谓其位。六地以还有无俱偏。七地已上有无不偏也。生法师云。感应有缘。或同生苦处共于悲愍。或因爱欲共于结缚。或因善法还于开道。故有心而应也。埵法师盛说无缘。引卢舍那为证。一切诸佛身。同一卢舍那。但于迹中异。故彼此不同耳。今即两取。若有所得心即有缘感。以无所得心即无缘感。故无心而应。如铜山崩钟铃应。今义例上可知。真应相即。解者不同。摄论云。化佛但是色声。无论其智。既法与智相即为一也。若开善义。解丈六是法身用。异于二家。故体用相即为一也。今即不尔。丈六无当即是法身。如注云。夫圣人空洞无像。应物故形。形无当体。况长短之有恒。群生万形果报不同。是以应之不同耳。取其长短是众生之心。本其无当即法身之真。岂曰体用异处真应两行。然后辨其丈六即真者哉。斯即于见未曾所见。未曾有无相为法身。符同为应身。故云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形。心非我生。故日用不懃。像非我出。故金流不然也。此中即开二义。一本迹义。二随内外义。本迹者。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无朕一也。内外者。就感应各明四句感四者。一理外感理内。二理内感理外。如十地大士见丈六法身也。三理内感理内。四理外感理外也。应中四句反取即是耳。斯即四句无当感应体也。
第三义別答两难。有三科。一难家所执是或者情。二意谓下別答两难。三觌者下非其难意也。言惑情者。睹反谓有。见感谓无。只是惑情。未足拟其玄道也。
第二科。意谓下別答。有二段。一有无相即。答无余难。二经曰法身下。约法身般若真应相即。答有余难也。若以义论皆得通。若但下別结。故云別示。答无余难有四阶。一有无虽异旨趣无二。二何即下。引佛与经释上无有。三亡不为无下。释上经意相即表理。四子乃下。释答无余难也。寂泊无兆者。所泊之处寂然无朕也。隐显同源者。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即是同源也。存不为有亡不为无者。释上生下。同源故显而不有。隐而不无也。二何即下。引佛与经释上有无即有无相即义。初引佛言证存不为有。以有即无也。从经曰下。引两经证亡不为无。以无即有也。
三亡不为无虽无而有下。两双四句。一结释上经意相即表理。此句牒上句云。以无即有也。存不为有虽有而无。此句牒上佛言。以有即无。此一双两句释相即也。虽无而有所谓非有下。一双两句。以有无表非有非无。然即下。所表非有非无之理。今所云无余涅槃也。
四子乃下。结答无余。如文也。二答有余难。有四阶。一就法身波若明应之体相。二万几顿赴下。明法身波若忘怀用。三然即下。就法身波若明丈六即真。四所以下。结答有余难也。上总答以虗空譬辨应之体。今以二点明应之相。法身无像应物以形者。注云。法身者虗空身也。无生而无不生。无形而无不形。即无当法身。随其心水净秽不同而法身无当。如水现月应物以形也。波若无知对缘而照者。注云。无相真惠。无知而无不知。无为而无不为。即无知般若随其境界照境不同。而波若无知。如镜现色对缘而照也。大品云。以空无偏。故神通周遍。此就二点以明其本也。
二万几顿赴下。明忘怀用。至不干其虑。释波若用。神虑即是波若知也。动若行云止犹谷神者。释法身用。至人无心玄被。唯感之从。若不系之云。随风之东西。故动若行云也。止若谷神者。谷神。中央之无也。老子曰。无形无影。无逆无造。处处早不动。守静不衰。而不见其形。故云止若谷神者也。岂有下。就云谷结明无心心。情异者。庄子注云。是非为情。无是无非。情将无寄乎。法师云。心缘法生。有用有实。情附心起。有用无实。非虗情无以忘计。无心家即情无不附。此二相资。轮转三有无极者也。既无心于动静者。举心无相。释遣像形也。去来不以像下两句。明法身般若忘怀故不违诸相。即是无相不违相也。
三然即下。就法身波若明丈六即真。有三双六句。初两句立章门。心生于有心者。于尧即治天下。百姓皆托我有也。次明形非我出。故金流不燋。下两句別释也。此句法身即丈六。何者。至人推理任在。故世不然。为悉既在天而天。即在火为火。火岂能烧乎。心非我生故日用不懃者。波若即丈六。何者。圣人无心。以万物心为心。故几现不同。我体善生不劳我用。现非我现。用非我用。我无劳矣。故日用不懃也。云云自彼于我何有者。感应双结。何者。感虽云云。三千不同。论其应照。无异寂然之地。四所以下。结答有余难。智周结般若。形死结法身也。八极者。一东北仓明。二东方开明。三东南阳明。四南方暑明。五西南自门。六西方阊阖。七西北幽都。八北方寒门。是论八极也。益不可盈者。注而不满。论境生而智不增也。损不可亏者。酌而不竭。论境智而不智。释智周义。庄子云。益之而不加益也。损之而不加损。圣人之所保之也。宁可下。释法身形无义也。疠。伇病。八方并天为九。云中逵。如云我今背病也。天冠。寺名也。
第二科而觌者下。非其难意。觌秉执规矩而拟大方者。以无规有规拟仪至人也。拔玄根于虗坏者。远法师云。世号知沈根可移之于冲根也。
尔雅曰。贤士隐山。王征犹验也。明也者。征之令出也。又一成者之也。今所明涅槃。出有无外。征召有无之内也。开宗中云。涅槃独申有无之表。今难此意。文有二义。一明有无二法摄一切法磬无不尽。何处有有无之。若有妙道字。二而论下。正设难也。
夫浑源判创万有參分者。浑。下昆反。水原流浑周一㒵也。据说而言有大易大初大始太素者。未见气也。总气形质三而名混沦。混沦者。万物浑原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修之不得也。易曰。有易大[示*通]是其二仪。太极亦云太一。亦云无一。一即太极。二而二仪。如无秤取其有之所极谓之太极也。清者上为天。浊者疑为地。流为江海。结为岳。受天地清气为天。欲云创判也。參分者。随參也。亦三也。三文世既立。万有參分。此言无者只是偏无。极似麤泪而难宗降于主。其宜然矣。化母所育者。言道所出物即非有也。幽即鬼道。显即人事。恢。大也。诡。居为反。诈一青。谪。古穴反。小也。恠。古怀反。异也。正是连字成训也。凡物事太者可恠曰恢诡。小者可恠曰谪恠者之矣也。
经曰下。引证涅槃为数灭无为。
第二义。正设难。有三段。初领上语。次请穷下。正作有无两关。后总而下。结也。总而括者。上云有无二法摄一切法故。总括诸法莫出有无也。即而究之者。结虽妙非无等也。而曰下。双唱六解。
问家道理不过有无。今明出有无外。故云超境也。此义明佛果二谛摄不摄。略出四解。第一。光宅云。相成招果。不即空不异空。故即体虗。假真解感果。体不即空。不即空故实而非假。但妙有真常。非二谛摄。至如三无为。龟毛兔角等。此非俗有。何即空。第二。庄严云。名相假有。此四义中得云佛果。名相有而不之假。故非二谛。第三。开善云。佛果是相续假。是相待假。既云二假。非俗如何。但有麤妙耳。第四。埵法师云。妙绝于有无之域。玄越于名数之表。故佛非二谛。今明二谛。自有四阶。然二谛之名非至极之体。但弁法相非有非无。故先破执然后显示中道。故借名显相以表之。四阶者。一有无二谛。二因缘二谛。三生死涅槃相对二谛。四佛果二谛也。有无二谛者。亦名偏有偏无对凡性心所谓二谛。何者。假名众生有名用体。名为俗谛。名用体空。名为真谛。因缘二谛者。对于圣心所明二谛。因缘和合假名众生。万法相假名为俗谛。因缘无处本自不生。名为真谛。相待二谛者。生死有无名为俗谛。佛果涅槃名真谛。何者。俗是俗情。凡是有无。万法堦是倒情也所作。故名俗谛。佛果涅槃永绝有无。超出生死。今对生死为俗。涅槃名真谛也。就佛果明二谛者。广修万行得佛菩提。行因得果是因缘果。名为俗谛。佛果万德一圆。一相无相。因果相绝。名第一义谛。凡言因缘即有四种。一和合因缘。二相续因缘。三相待因缘。四境智因缘。是故从此因缘生法皆名世谛。因缘无当即无所得第一义谛。故此佛果二谛所摄。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四种二谛配四论者。第三第四二即涅槃无知所申之理。第一第二两阶二谛即不迁.不真所明理也。文有三义。一述难。二何即下。释难家有无义。三论称下。申宗。初述难者。有无之数法无不该者。如难家云。经曰下。证俗谛有无也。
第二义。何即下。述释有有无。有无所以称有者。即释有者有于无句也。无有所以称无者。即释无者无于有句也。然即下。重释有无假。其犹高下相倾。未足拟其幽玄涅槃。故成论破云。如虎吟子。若急即伤。若缓即失。过犹不知。二俱有过。若定说无是为过。若定说有是咎不知。故经云应舍二边也。
第三义。论秤下。第三真谛更申上宗出有无意。此忘言绝域。岂有一有而可称乎。故旧云。肇师义唯真无俗。正谓此矣。第四阶佛果二谛。即涅槃.无知两论释其义也。经曰下。释所引三无为也。数缘无为。明其非有非无。故即无相无为也。
支道琳师物有玄几论云。物有几玄于未兆。易云。玄几者。物动之微。吉之先出也。注解背无向有有而未见。又几谓几开。制动之王者之也。若论内义。是可生理。言几玄者。是[穴/俱]嘿无所有而有可生理者。为当以有无得。为当离有无得。文有二义。第一义。蹈即离两关。难其得义。第二义。然后下。牒论所明理。以圣不虗反。仍请闻妙旨也。云不出有无不在有无者。超境可云借出以云即不在义。又云岂曰有无外而可秤哉者。即不出义。
涅槃之道不在有无而不出有无。然即[穴/俱]真妙道存乎即真。故曰妙存也。
文有二义。一正难。遣其闻义。二净名下。正说[穴/俱]义也。正中有三段。初遣名相。理即可说。次经曰下。引经证理无相。遣其闻义。后虽然下。心戒听。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书云。大士受道以神。中士受道以心。下士受道以耳之。以神听者通无生。以心听者知内情。以耳听者闻外声也。注云。无说岂曰不言。谓能无其所说也。无闻岂曰无听。谓能无所闻也。无其所说。故终日说而未甞说。无其所闻。故终日闻而未甞闻也。吾当以下述言许答也。
第二正说[穴/俱]义。有二科。一依经立宗。二然即下。正弁[穴/俱]义也。立宗者。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就烦恼法明不出不在。注释烦恼真性即是涅槃。惠力强者观烦恼性即入涅槃。不待断而入也。又不出魔界而入佛界。就邪法立不出不在。注释佛性魔性本不殊。为舍邪而正乎。此即明理不殊。故是不出不在义也。
第二科然即下。正弁[穴/俱]义。招提判经文唯说同无生。如实际无正明文广说[穴/俱]义。若如惠仰经说。亦非[穴/俱]非不[穴/俱]。此止有言也。今先出异解。开善云。心法本无。今乃始有。此心研修。[穴/俱]彼万物之真谛。心是有法。境是真谛。心[穴/俱]真谛境。境无境相。智无智相。境智无二即[穴/俱]真无相。而云唯智是照。境即[穴/俱]会也。约用冥明不出不在。后然即下。遣能所泯境智也。然即玄道在乎妙悟者。初就体冥。此中有两种四句。结二句并十句也。初四句弁[穴/俱]齐即义。言玄道者。即迷弁中。以其未显谓之玄道。解悟此理妙于迷昧。故云妙悟。迷时中道于今即显。迷中在解。谓之为存。一句也。
妙悟在于即真者。妙悟之智体自成真。非別有真。以智即真也。今谓即义有二。一两物相即。二举体成真为即也。如开善义。善心[穴/俱]境。不即成真者反难开善二谛相即义。俗亦不应举体成真。若俗举体成真者。今亦心法反成中境。此复何妙。若犹不许。即非大道。无二句也。
即真即有无齐观者。体即成真。真即中道。中道即有无齐观。观者异于万法中道。故云观。三句也。
齐观即彼己莫二者。上云齐观即如。有智惠能齐前境。故释之。彼即境也。己即智也。理无有无之相。观无彼己之解。故注云。观生于缘。离缘故无观。可谓[穴/俱]中观。亦名平等观。亦名第一义观。亦名中道观。亦名即体观。四句也。
所以下四句。证成前义。天地与我同根者。无二中道为根。万物与我一体者。以是非为一体。此二句也。故注云。第一道理无不极乎。若虗空无升降之殊也。同即非复有无者。同亦二义。一两物不异为同。二举体反成为同。如十迕金融成一圆。既同此理。体非有无。三句也。异即乖于会通者。若我与理异。乖于中道会通之义。四句也。
所以下两句。就体[穴/俱]结不出不在以答问也。同非有无即不在矣。异乖会通即不出矣。次段就用[穴/俱]弁不出不在。二谛为用[穴/俱]。此二谛即是用[穴/俱]。如两物相即为即。若就用[穴/俱]论相即义。亦不当四句。一亦不即。异亦不即。即亦不即。离亦不即也。就此有四阶。一总标[穴/俱]会。夫至人虗心[穴/俱]照理无不统者也。二从怀六合至其神岂虗明。照俗[穴/俱]有即异物[穴/俱]也。天地四方为六合。圣照无尽。谓言有余照俗也。方寸者心也。虗心照物智。其心常虗也。[穴/俱]有也。三从至能妙契自然。照真[穴/俱]空也。隐而未明谓之玄根。为万物本谓之立根。为学之本谓之玄道。今即显出谓之拔也。物虽群动而照即空。谓之静心照真也。天地之平。道德之极。圣人所休。谓之恬惔。言不著也。圣人神静为天地鉴。谓之渊嘿也。理无人作。故曰自然。[穴/俱]契无二。谓之妙契[穴/俱]空也。有言肇师是有所得义。既有渊嘿之解。有所契自然。岂非有所得乎。今谓不然。可二义释。若论体[穴/俱]。久绝能所是无所得。论其用[穴/俱]。境智相会是有所得。有所得无所得归于无二。即大无所得也。四所以下。就用[穴/俱]结不出不在以答问也。处有不有居无不无者。[穴/俱]俗而不为俗。契真而不为真也。居无不无故于无处有者。释上非真也。居有不有故于有处无者。释上非俗也。始注云。在有不舍无。在无不舍有。处有常修空。修空当万化也。引一本证上不出不在。居无不无故能不出于有不无于无故者。此明居无不出有也。处有不有故能不出于无不有于有故者。此明居有不出无也。处于有无而不在有无者。此句双结不在也。若言处于有无而不在有无者。即可对语不在有无而不出有无。上已明不出。故此句阙也。
后段泯境智。今言不出不在。如有境智以遣境智归于无二。正是开善䆩无相义。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智者。境无境相。智无智相也。圣无有无之智无心于内者。智相绝于内也。法无有无之相即无数于外者。境用相绝于外也。于外无数于内无心者。遣内外也。此彼寂灭物我[穴/俱]一者。境智泯能所。一归于无二。故注云。观生于缘。离缘故无观也。泊尔无朕乃曰涅槃者。指言有在也。理既如此。岂可征在有无而可责出有无耶。
上已明果。此下四折难三乘行。理既无二。悟不应异。故曰难差也。
文有三义。一就理领宗。六境者。六尘也。穷理尽性者。穷万物理。尽心神性。
第二义。放光曰下。就行作两关难。初就小乘难三乘差別。次就大乘明三位不同也。初获无生者。肇师执小顿悟。七地始悟无生。又三乘得道有声闻义。第三义答。涅槃一也下。双结两难。众经殊言何以取正。
理虽无二。约理教悟异。故曰弁差也。
文有三义。一述经意。二而难下答。三夫以下结答也。大道无二。而随根性于一说三。然其所证无为无二也。法流汉地贤者不少。今言盛者。支道林.竺僧弼.竺法汰.释道安.鸠摩罗什等。皆无三六说。唯竺道生执大顿悟云。无量三乘有因三乘。肇师.㻔师等执小顿悟。非但无小行得道。其登地以上六地以还亦非真理。即不言有菩萨而无声闻也。开善曾用此义。会稽东山寺名法花山寺。从此出于兴皇寺讲导有声闻义。上入堂言业靳都亭头。业靳者谓语事也。都亭契头有寺名灵喜寺。开善曾在彼寺噵有声闻。与学士论志。上虽不在彼而云知其事尔者也。明三乘同观义。都喜宾奉法要云。二乘著无以舍有。大乘同志以即真。此明同观义。远法师执异观为问。什师以同观为答。即同观之说与肇师不异也。而不迁论云。声闻闻无常以成道。缘觉觉缘离以悟真者。此是从诠为言也。但乐小功德。厌畏生死。即为声闻。乐独善寂。少多济物。即为缘觉。志安生死。不求自出。名为菩萨。即七地以上过于二乘。此不须论。今六地以下与三乘同。同尔许空智断见思义尽。俱出火宅。更不受三界。出火宅义也。故释论云。罗汉出三界。于净土中闻法花经。具足佛道。此明罗汉生中间净土也。于义必须中间出者。二乘改小学大多用其功。若上受变易。都无声教受悟。良难报身亲承质也。
第二义正答难。此中但答三乘差难三位不同问。第八章中自当释也。此以人三三无为非无为有三者。以人约法故有三无为也。放光曰下。引证及譬。文可解。如来结习都尽声闻结习未尽者。什师实相论云。大乘中论结有二。一凡夫结使三界所系。二诸菩萨闻法实相义。三界结使唯有甚深佛法爱慢无明等等细微之结受法身也。深著佛身不借身命也。无明者。于深法中不能达通也。慢者。得是深法不在无生忍。或起高心。我于凡夫闻殊异之法。以人不识。此言残气。是残气不生三界。唯受法身教化。众生具足佛道也。譬释可见也。
第三义。夫以下结答。根性不同故升降不一。而无为无二。然即教虽不一致归宁异。
就人法异为难。故曰责异之也。法即无为。人是能体无为者也。若所证无为无二。能证之人亦应无差。若言无为无异异自我者。即失三乘得道义也。
文有三义。领宗定义。
第二义。请问下。正作两关。若一。不应言异自我耳。若异。即失冥会之道也。
第三义。然即下。结。一亦无三者。以法即人。法既无三。人亦无三。异亦无三者。若人法异。即人虽有三。无为无三。然即三乘之人。非因无为而有差別也。
三乘不一。而俱证无为而为一。故云会异之也。无为即乘。乘即无为。人法恒即而未尽无为。故有三名。文有三义。一引古况释证人法不异。二譬喻下。以譬合释。三。然即下。归宗结答也。夫止此而此适彼而彼者。理无彼此。唯反所适也。所以同于得者得亦得之。同于失者失亦失之者。无为无形成济万物。故得其道者与道同体。失其道者亦同体。我适无为下。人法为即也。
第三义。然即下。归宗结答。法有二种。一无为法。二乘法。乘法者智也。无患虽同而有高下之飞者。譬也。无为虽一而有深浅之贤者。合也。举乘法有三也。无为乘也者。有无法相即也。乘即我也者。以乘法而即人也。此非我异无为者。以人即无为法也。以未成无为故者。举人有三明无为不一也。
诘。治也。问其罪也。责也。让也。渐也。近也。此中难意。执顿悟义难三乘无为有浅深及位有上下。而顿悟者两解不同。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秤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苻不分之理。理智惠释谓之顿悟。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信谢。理数自然。如菓就自零。悟不自生。必籍信渐。用信偽惑。悟以断结。悟境停照。信成万品。故十地四果盖是圣人提理。今近使夫者自强不见闻。信从教生。设非信是。义同市虎。答曰。信实解当[穴/俱]。由说主所谬。圣圣相传。信教冥符。出苦累亡。岂同市虎难。旧云。空若渐见。若言佛性亦渐见。若言佛性平等非渐见者。空亦如是。岂得渐见。故知诸佛乃能悟耳。用此义者。什师注云。树王成道。小乘以卅四心成道。大乘中唯一念确然大悟具一切智也。第二小顿悟者。支道琳师云。七地始见无生。弥天释道安师云。大乘初无漏惠称摩诃波若。即是七地。远师云。二乘未得无有。始于七地方能得也。㻔法师云。三界诸结。七地初得无生。一时顿断。为菩萨见谛也。肇法师亦同小顿悟义。何者。即二谛是用。无二为体。二谛是筌。不二为之中。而六地以还有无不并无二之理。心未全一。故未悟理也。若七地以上有无双涉。始名理悟。释论第四十九卷云。舍有二种。一舍结行施。二舍结得道。此以舍结为舍。与第二舍结作因缘。至七地乃能舍结中代名德。执小顿悟者执此文。又十住论第一卷末初地不嗔。云是菩萨结未断故。多行善心少于嗔恨。今谓处文明七地方断。此文复说初地未断。龙树所说正自始之。此中难意。二乘三界结尽即齐七地。俱应理悟。文有二义。第一义。举结尽无为。无为无二。何说三人理无余翳。第二义。经曰下。证智无差。又曰下。证境无二。既下。结难也。
理无阶差其实然矣。责令顿尽。义不然之。
文有三义。一引经释譬。二举事况理。三引证答难也。箭譬智。的喻境。兽况人。河合法。即境智人河合法即境法也。三乘济缘起合兽河。鉴四济无为合箭的。然其下。结不一也。
第二义。夫群下。举事况理。正使舍利之智富那之辨莫闚有崖之事。况无岸主玄之理一悟顿尽乎。远师云。非夫圣近善诱。孰闚其非。夫穷神冥应。孰岸其极也。
第三义。书不下。引证答难。为学日益者。务欲进学益其日也。为道日损者。欲反无为弥损有为也。损之至于无损者。穷损有为而无不为。夫群生封深。不可顿舍阶级。渐遣以无遣。讫此答无为无二难也。经喻萤日者。即大品经习应品。日喻菩萨智。萤喻声闻智。此答者无差难。
七地法身进修三位。心智未寂故有微动。几者动之微者之也。上难差中引儒童时据大乘为难。其今未释故须更难。非別起也。判法身位。三家不同。第一。摄论云。地前卅心见思及习都尽。初地以上断迷理无明。故分证法身也。第二。梁时三大法师并云。八地为法身位。七地未合也。第三。什师肇师等并云。七地入法身位。心智寂灭。而云进修三位者。理未穷故。有进趣之功。若有进趣之功。动请未息。云何心智寂灭。故有几动也。
文有三义。一引经释心智寂灭。二而后下。正难。三既以下。举文义结难也。法身以上入无为境者。六住已下以未全一。在有即舍空。在空即舍有。未能以平等真心有无双涉。七地以上二行俱寂。心不可以像得。故心智寂灭也。
第二义。而后下。正难。既以取舍为情。心智未绝也。
第三义。既以下。文义乖难定文乖殊致者。违经绝言之文。乖彼悟理之旨也。南喻暗进修三位也。谢康乐灵运弁宗述生师顿悟云。南为圣也。北为遇也。背北向南。非停北之谓。然向南可以至南。背北非是停北。非是停北故运可去矣。可以至南故悟可得矣。释惠观师执渐悟以会斯譬云。發出嵩洛。南形衡去山百里髣髴云岭路在嵩朝岑严游践。今發心而向南。九阶为髣髴。十住为见岑。大举为游践。若以足言之。向南而未至。以眼言之。即有见而未明。但弁宗者得其足以为五度度。况渐悟者取其眼以为波若之向南之行。而所取之义殊。犹不龟之能而所用之功异之也。
法身大士体实相空。以智寂灭而形充八极。逾动逾寂。故曰动寂者之也。
文有三义。一动寂无二。二道行下。明无相万行。三儒童下。明不住道也。经秤圣人无为而无不为者。大乘观空但见诸法唯空唯无。故曰无为也。无为观行不证因果。不舍生死。被万物功德曰藏。故无所不为也。无为故虽动而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动者。动静相即。如不起寂灭道场而现身七处八会。又身周十方而不离本土。即是二智方便。非二乘所见也。
虽寂下。就二乘明同异。亦可以境为物。就境空明其同异。虽寂而动物莫能一者。智有应会之用。境即不尔。故物莫能一也。虽动而寂物莫二者。境空心寂体相无二。故云莫二也。若尔。七地已上如冥义。若论体冥。七地以上有方不生灭。故不得言若论用冥七地即能。故什师云。冥心真境即十地能冥。因其宜也。又注云。得无生法忍。即于法无取无得。心相永灭。故无所得也。
物莫能二故下。结动静为无为相即也。若判惠者。四宗不同。一㻔师云。六地以还名道惠。七地以上名道种惠。二。𠗦师云。初地至七地名道惠。八地名道种惠。三。亮师云。初地即能空有并照名道种惠。四。什师肇师等。七地名道种惠也。明地体不同。㻔师以空惠为地体。诸功德为治地。乘一解一。行为地体。今意无相万行悉为地体也。七地习气尽。如舍利弗神力去花不能全者。注云。著与不著在心不在花。此分別心即是习气。既入七地是法身位。即花不著。故七地习气尽也。
第二义。明无相万行。有二科。一心为行本。故先以二义释心无相。二明所起行损也。二义者。一就偏有偏无释心非有非无。有心即惑情。无心即偏无。偏无即是小乘灭心定也。岂可惑情偏无而标法身耶。
二是以心不有。心不有下。就因缘有无释心非有非无。何者。凡行起非毕竟空也。注云。欲言其无万行斯修。万行斯修虽无而有。不可谓言无也。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无相无名虽有而无。不可谓之有也。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有无虽异。其致无二也。
第二科。不有下。明无相行。有三双六句。因缘境界即是万行因之而起。故初两句冥二谛。故心无相也。不有故心相都灭。此句冥真之智。如不无。故理无不契。此句冥有之解也。理无不契下两句。明所起忘怀行也。所以应化下两句。明其并观。故注云。虽达法相而能不证。处有常修空。修空常万化也。经曰下。证上三双。义出有之。
第三义。明不住道。有二科。一就空有行明不住道。二是以下。据为无为明不住道也。初有四阶。一。昔我下。举非。二。今以下。行有不住有。三。空行下。证空不住空。远师问。取证云何异。什师答。证欲令易解。故云取证。佛为须菩提说菩萨欲入三解脱门。先反愿不作证。今时学行时非是证时。如王子虽未有职。见小职位终不贪著。知当有大职。菩萨亦如是。四。然即下。就心行结不住道。故注云。冥空存德。彼我两济。济。成也。
第二科。是以贤下。据为无为明不住。有四阶。一。引四经证成前义。所以重证者。上结难云文乖殊致。今云圣旨虗空殊文同弁。教虽万差所明理同。无以教异而异于理也。二。岂可下。简异二乘。二乘观空。以寂为寂。在有为有。以苦为苦也。三。菩萨下。正结有为无为不住道也。住尽不尽平等法门者。尽即涅槃。不尽即生死。以大悲故住于生死。以波若故住于涅槃。故云住平等法门也。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者。注云。有为虽偽。舍之大乘不成。无为虽实。住之惠心不明。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䨱。此二无碍门。菩萨弘道之爱。佛事无方之所。由四转譬贬之苍颉。注云。迷者指东为西方也。
今于始有乃通于古。故云通古也。佛果有二。一实相中道果。二万行修成果。今言通古。是万行修成果。若论本始。中道果为本有。修成果为始有。文有三义。一明理圣无异。遣其本始之义。二。所以下。体理人法非三世。此义正是开善本有义也。三。然即下。正结非本非始义也。初有三段。初失至人唯圣人乎。总标圣人以万物为体。次。何即下。正明理圣无异。证非始有。理既本有。契理之圣宁可始终乎。后。天帝曰下。离境无智。即境而求智也。见缘为见佛者。离境无別智。故见缘即见佛。何者。若见十二因缘。为成佛之性。即是见法。若见成佛之法。即是见佛义也。此证理圣无异义也。
第二义。体理人法明非三世。有三科。一。就人明非三世。二。经曰下。就法证其无边。三。以知下。归于无二。初有二段。初明三世智戢玄几于未兆者。戢。侧立反。聚也。易。不难也。𣫍也。藏兵训也。物虽未有。理必玄有。可生之理而形体未现。谓之未兆者。未来也。可生理聚照未来。谓之[肯*戈]也。藏冥运于既化者。有物冥运入于过去。谓之既化。既化者。过去也。反化之理照过去。谓之藏。如总六合以镜心者。理照万象。如镜无心照物也。
后段一去来虽照三世。体无异相。何者。上会万物以成己者。惑谓物有三世。佛亦宜然。故云一去来以成体而遍三世。故云古今通。始终同也。穷本极末莫与之二者。穷本即理始极有。不得两种涅槃。而体无二。故云莫二也。亦冥真有。两冥无异。故云莫二。浩然大均乃曰涅槃者。结言有在也。
第二科。经曰下至无边以断两法。证其无边。即二经是也。
第三科。以智下。遣得归于无二。
第三义。然即下。结答无始终。初结物我无二。次结无始终。后。天曰以下。况上舍利弗嘿不答者。表理无久近也。
𦒱。据也。引也。若众生得涅槃者。即征之得。城谓之𦒱得也。
文有二义。一作两关难。二结难。两关者。初关以昔难。今经云五阴都尽喻如灯灭。今日所云独在三有之外。具非众生得涅槃也。后关。果若有得下。以今疑昔也。
第二义。结难。若不止五即不都尽。结后关。五若都尽者。结前关也。
难家张两关以𦒱得。今旨遣有所得心以辨正果。故云玄果之也。注云。菩萨空即是涅槃。玄得涅槃者但是果名。而今始显。非今始成。祇菩萨性空。今显性空中大道无二。得非始得。故云玄得。亦上云。通古是无所得中有所得。今云玄得。有所得中无所得也。
文有三义。一立宗。二褒贬二且谈下辨无所得。三然即下总结此论大意。初有三段。初立宗遣情。夫真由离起。偽因著生也。著故有得离故无名者。此遣情谓。凡言得者。非有即是无。非无即是有。封此有无。即有所得。既离有无。即无有无之可得。故云著故有得。离故无名也。
次段。是以下。明人法不相离则之言法。是以以真为法者。人亦同真。离有离无。以偽法者。人亦同偽。著有著无也。
后段。子以下。丧贬同真偽者谁乎。子以著有著无故存得为得。吾离有离无故得在无得耳。
第二义。且谈下。辨无所得。有三阶。一。就迷辨中则是理性。故云菩萨空即是涅槃。故不可离。即空而悟涅槃也。亦名本有。既云本有。得非始得。得者未得名之为得。若尔。谁独本非涅槃而今得也耶。
二。何者下。正辨果性。就悟辨中即是正果。名名始有。而此始有非今始成。祇涅槃性空如显今日。故始而非始。得而无得耳。道者异于玄也。妙尽有无常数也。融冶二仪涤荡万有者。融大明也。平等正果。天不为高。地不为下。万有虽殊。归之无异也。均天人则是融冶二仪。一同异是涤荡万有也。内视下。就见闻返照。照无能所也。未尝无。结本有理性也。未尝有。结始有果性也。本有始有理性正果。平等大道归于无二也。
三。经曰。举人法一异证理无得也。涅槃非众生亦不异众生者。众生即空中道名涅槃。故名非众生也。而离众生更无別空。故云不离也。果德虽多不过智断。初。引净名证断无得无。法本不起今即无灭。义即是理灭也。然则下。遣情。云众生者非众生。可作两释。一云。言众生者。本无众生相。谁能得者。一云。非众生者。木石也。涅槃例解。次。引放光证智无得。文相显然也。得者谓之得也。独不然也。此句者遣情也。今实相涅槃既云正果。修成涅槃应名缘果。虽云心识对缘果名正因。若对中道正性皆名缘因也。然则正果缘果。正因缘因。更果因果。可作四句遣其性谓也。一句。对正果名正因。故注云。平等大道以无行为因。无上正觉以无得为果。对缘果名缘因。故注云。劳尘众生即成佛道。更无异人成佛。又云。以顺万行故得佛果。故是佛种也。二句。缘因亦为正果之因。正因亦为缘果之因。何则。非众生无以成中道果。非正因无有修成之义。三句。缘正非正。正缘非缘。四句。非正非缘。第一大道无有两正。大无所得也。
第三义。结论。大意有三段。初。以四句结境智无所得。然则下四句也。次段至能下。结难理用。囊括终古导达群方者。通三世遍万有。易自括囊无咎无誉。以多容为用。括。结也。结之者。不受括也。亦不贵贤士隐。上不受命。下不施令。有似囊括之。
亭毒苍生。踈而不漏者。汪哉洋哉何莫由之者。远师云。汪之焉莫得其量。洋之焉莫其盛之也。引梵证理。深得而不失。谓之成就也。
后段。然则下。结论用者。上十演开释。莫过境智因果。故初四句结境智无得。次辨理用。此下四句结论用。后因果结宗也。因则三乘为宗。果则涅槃为致。此中初二句结因。后二句结果。三乘之路开者。上云三乘众生俱越妄想。无为岂异。异自我也。因教悟道。此言不虗也。真偽之路辨者。若论正行实在七地。而之得者。如提见瓦石。故简真偽也。玄圣之道存者。此下明果。上云玄道存乎妙悟者是也。无名之致显者。圣德虽多。今论涅槃无名是也。
无名论义记上
不真空论
若如两不释意。此亦并俗。何则。上明不迁。正就今昔以明不迁。今明不真之文。亦就俗法以明不真。故文云。欲言真有。有非真生。又诸法假号不真。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非真人也。而上不迁论。正对执教之人以明有诸法不动不迁。今明不真。直就万法以明即空之真。此不真空名。所作两释。一云。世法不真。体性自空。一云。俗法浮偽。遣偽之空亦非真空。名不真空。若以俗空名不真者。般若之空应名真空。故无知论云。真波若者清净如空。又云。真谛何也。涅槃道是。今即简异真空。故以不真立言。若以圣智对之。亦名真空也。
文有二义。一。明论所由。二。顷尔下。正辨论体。夫至虗无生者。有非真生所以为空。空故所以无生。故云至虗无生。正释不真空义也。盖是波若玄鉴之妙趣者。此乃举智释境。与玄一体。即自照谓之玄鉴也。有物之宗极者。若对圣智名为真空。故此万法以此为体。故云宗极也。何能契神于有无间者。唯至人特达独空之中。故云间也。上云非圣非理。非理非圣。此之论也。此是表宗耳。
是以下。明所由。有三科。一。举至人叹不真空。二。就顺物叹应化用。三。就万物结明所由也。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者。通道理之无穷。故是非不能为寻也。声色所不能制者。五色令人目冥。五音令人耳聋。此声色之所不能制也。岂不以下。举物空释所以不制也。
第二科。是以乘下。就顺物叹用。乘真心以履顺无滞而不通者。体真之心履顺物性。故滞惑之物无不通其情也。至人观仲气以化众生。过化之徒无不适其性也。一者物之始。至妙有一而未形也。适者秤也。无滞而不通者。夫与物冥者为能无待而常通。作但自通而已。夫顺有滞者。同劳于大道。是以凡圣虽殊。至于各得其性即不能殊也。故能混杂致纯者。睹之无色。听之无声。𢭏之无形。此三不可得。故名混而为一也。至人与反化为一。而常游独。故云杂也。纯者不𮓪其神。百行周举。万返參备而不𮓪。故云致纯也。所遇顺适即触物而一者。无物不同。唯化所适。故所化为一也。
第三科。如此下。就万物及无二理结理难。解明造论所由。从初至虽像而非像。就因缘空万物一异明造论所由。然即下。无二大道幽隐难解。所以造论也。
第二义。顷尔下。正弁论体。有五科。一。弁理者不同。二。夫以物下。就万物明不真。三。放光曰下。就二谛明不真。四。童子下。就因缘有无明不真空。五。夫以名下。遣名物劝学也。众论各异而同适不二。以异端而同趣。岂不以泾渭乎。上言教异旨同者。就教为论也。此云性异莫同者。就情而言也。第一解心无者。竺法温法师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像者也。有像不可言无。无形不可言有。而经秤色无者。但内正其心。不空外色。但内停其心令不想外色。即色想废矣。第二解即色者。支道琳法师即色论云。吾以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此斯言至矣。何者。夫色之性。色虽色而空。如知不自知。虽知恒寂也。彼明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所以故空。不无空此不自之色。可以为有。只己色不自。所以空为真耳。第三解本无者。弥天释道安法师本无论云。明本无者。秤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云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须得彼义为是本无。明如来兴世只以本无化物。若能苟解无本。即思异息矣。但不能悟诸法本来是无。所以名本无为真。末有为俗耳。卢山远法师本无义云。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本无与法性同实而异名也。性异于无者。察于性也。无异于性者。察于无也。察性者不知知无。除无者不知性知性。知性无性者其唯无除也。破三家说。如文解也。
第二科。夫以物下。就万物以明不真。有三段。初。就名物明真谛。次。依论明不真。后。依人证不真即空也。初段有二阶。一。标是非。夫以物物于物即所物而可物者。举不也。以物物非物虽物而非物者。标是也。二。是以下。就名物明所表真。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实者。物无当名。即是物之实义。名不即物而履真者。名无得物。即是名之真义也。物无当名。名无得物。名物无当即是真实真谛义。然即下。明名物所表真谛绝名教也。
次段。摩诃衍下。依论明不真空义。有二阶。一。依二论标中道。释之有三双六句。并结真谛。寻夫下。弹旧义。二。诚以下也。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者。此句明相不违无相。即物之真遍达万法。无有一法逆此真谛也。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者。此句明无相不违相。既顺通万物即偽即真。故不断烦恼而得涅槃也。性莫之易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此第三双以有无表非有非无也。此下正结不真空义也。
后段。故经下。以人证不真空。有二阶。一。以境智证。色之性空非色败空者。依经证色境即空。次。以明圣人下。以至人智证即空之义。二。以致证引𥦆疾证不真之说。引超日证即空之教。然即下。通会之也。
第三科。放光曰下。就二谛明不真空。有三段。初。就真俗明不二。次。明有无相即。后。正结不真有不真空也。上云诸法即空似无二谛。故初立二谛真偽明得无得。次。言真下。归于无二也。真谛无成无得俗谛故有成得者。依经立二谛。明得无得也。夫成得即是无得之偽号者。其功可见。其德可秤。与成得义。而真谛无成无得。于中成得。即为偽法也。无成得即是有得之真名者。真谛无成得。常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故无不得。故言有得之真名。此两句真俗相对明真偽也。真名故虽得而非得者。万物得其真而不知所以得。故得而无得也。偽号故虽偽而非无者。依真起偽故不得而得。此两句真俗相对明得不得。亦名忘不忘也。言真未甞有。言偽未甞无。二言未始一。二理未甞殊者。遣真俗明不二。有不自有由无故有。无不自无因有故无。有无相待二不相会。故云二言未始一也。有无所表大道无二。故云二理未甞殊也。故经下。引经证所表无异也。此经云直辨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者。一往直论真谛以表非有。俗谛以表非无。虽是二。所表无二。此即竖论也。若再往。真谛亦表非无。俗谛亦表非有。何者。由真故俗。俗是真俗。由俗故真。真是俗真。故俗真表非无。真俗故俗表非有。此是横论也。竖横虽殊。俱是无所得二谛也。
次段。然即下。有无相即。有二节。初明不有不无。后以不有不无相即非有非无也。
后段。结不真空。虽明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虗。此句结无非真无。绝虗空无也。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此句结非真有也。真有者偏有也。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者。若言有非偏真。言无亦非断灭。
第四科。童子下。就因缘明不真空。有三段。初。就教理非定有无明不真空。次。约因缘有无表非有非无。后。释因缘结不真空也。初段有章门与释。章门有二。说法不有亦不无者。境界章门。注云。自有即不有。自无即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者。性有亦不由缘。性无亦不由缘。以非性有性无。故因缘生也。
二。转法轮下。言教章门。注云。法轮常净犹若虗空。圣人无知至若虗空故。经曰。说而无说。亦所说法轮既不当有无。能说之教言而无当也。
何者下。先释言教章门。从初至常见为得。言偏有无即堕断常也。次。物非无故至常见不得。释非也。然即理非有无。故所说言教言而无当。是论真谛之教也。下举道行。以心无相证教无当也。
中论云下。释境界章门。初从因缘故不有不无者。即上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义也。故四谛品云。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然者下。正释性有性无。夫有若真有下。先释性有。譬彼真无下。类释性无也。若有不能自有下。破性有。明因缘有。有非真有也。不无者下。破性无。明因缘无。缘无非真无。若一向无即法不得起。如虗空无。不能与无也。夫缘起故不无者。非如性无。故不可谓之无也。若尔。非有但非真有。无亦非真。故不真有不真无。以明不真空义。次段摩诃衍论下。以因缘有无表非有非无俱是因缘。文可见。假有以明非无借无以辨非有者。上明真俗以表理。今以假义明表理。若论理体并绝四句。而非论无以显理。故以假义略示。表相假者不自义。何者。无自故。假他故。故非无。又若有云何假。若无云何假。然即义不即有无不离有无也。此中假有表中道非无。借无表中道非有。若反䨱言。假有表非有。假无表非无。故云理一秤二。论虽有二。所表不异也。
后段然即下。正结因缘。何即下。明不真义。欲言其有有非真生者。若相对立句。俱就有无明不真义。而今但就有边言不真者。惑情多滞有边。故就有明不真耳。若就无言之。欲言其无。无无真形。欲言其有。无相无形。不即有。非真非实无也。下引幻化人譬上不真有。故中论观业品云。如佛反化人。更作反化人。如初反化人。是名为作者。反人所作。是即名为业。皆如幻与梦。如炎亦如向。
第五科。以名求物下。遣名物以劝学。上来谈论皆依名物。今若不遣义犹未周。故遣名物以观学。有三段。初。以名实无当类空万物。次。以彼此无定类遣万法。后。引证结劝也。物同非物故无当名之实者。名是谁名而有得物之物。名物无故。功实亦无也。
次段。性观下。现见彼此无定。证成名实无当之义也。既悟彼此类空万法也。
后段。是以成具下。引证结劝。以成具证名实无当。以薗林申彼此无定说也。是以圣人下。举圣智以劝学。故经云下。引经证理。理为有之本。然即下。就境智以劝学者也。
不真空论竟
肇论疏上
校注
目录新作 补入首题 目上原本阙失一叶 卑字疑剩 文疑才 名一作石次同 神已下注书当大书乎 享疑厚 怪怪疑恢恢 秤与称同下准之 当一作常 仪疑议 实一作言 风疑夙 视疑现 存一作世 伯现流论作怕 一现流论作二 魂疑魄 二现流论作三 [贝*乞]字更勘 [贝*乞]字更勘 几与机通下同 从疑徒 二疑三 二现流论作四 原与源通 二现流论作五 几现流论作搜 三作六 四现流论作七 无疑即 四现流论作八 答疑若 五现流论作九 借惜音通欤 五现流论作十 六现流论作十一 补入彼字 释疑解 六现流论作十二 七现流论作十三 七现流论作十四 请疑静 八现流论作十五 空疑玄 八现流论作十六 九现流论作十七 九现流论作十八 十现流论作十九 丧疑褒 空字更勘 除疑证次同 观疑劝 谈或读欤【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54 册 No. 866 肇论疏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2-08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CBETA 提供基本句读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