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四
- 三科章
- 得非得章
- 空义章
- 十二支章
- 二种生死章
- 三求章
○三科章
三科法门。以五门分。一出体。二释名。三癈立。四假实。五类异。
出体者
有三。一约三性。五蕴唯有为。十二十八通有无为。若约漏无漏门分別。五蕴通二性。若约常无常门分別。唯依他。十二处中。法处少分。唯圆成。余十一处法处一少分。通二性。十八界中。法界一少分。唯圆成。余十七界法界少分。通二性。二约五法出体。五蕴中。色蕴少分名为相。识受想行蕴一少分。名为分別。行蕴少分色蕴少分。即名句文。名为名。行蕴少分。名为正智。十二处五根四尘全法处一少分。名为相。法处一少分声处全。名为名。意处全法处少分。名为分別。法处少分。名为正智。法处少分。名如如。十八界中。九色全法界少分。名为相。法界少分乃声界全。名为名。七心界全法界少分。名为分別。法界少分。名为正智。法界少分。名如如。三约百法出体者。色蕴中唯摄十一种色。识唯八心王。受即受数。想即想数。行蕴余者总是。唯除无为。十二处中。五根五尘各自处。收八个心王。名意处。余者总法处收。十八界中。五根五尘各自界。六识名六处界。末那及第八名意界。及等无间意。余者法界收。
二释名者
蕴者积聚义名蕴。处者出生义。界者自性义。能持自体故。亦是界义。
三癈立者
问五蕴何故诸色合为一。诸识合为一。受想分二蕴耶。自余心所。合为行蕴耶。答为对除五种我故。一对我具故。立五色蕴。五根五尘是我作具故。所以合色为一蕴。但是色而非我。二对除我受用故立受蕴。但是苦乐等受而非我。三对除我言说故立想蕴。但是想而非我。四对除我作用故立行蕴。但是思而非我。五对除我因故。但是识而非我。问何故立十二处中。色开为十。识合为一。答为对除一合我故。说十二处。所以开色为十。合识为一。问十八界中。何故开色为十。及心开为七。答为对除法执故。令知根境生识之本。非识能生于境等。此就小乘随转门说。又释。乐色少者说五蕴。开心为四。合色为一。乐色多者。说十二处。开色为十。合心为一。乐色心等者。说十八界。开心为七。又释。有情根上中下。利者说五蕴。中者说十二处。下者说十八界。
四假实分別者
蕴中色蕴通假实。五根实。五尘通假实。色中青黄赤白实。余假。声中明暗是假实。香味二种。论虽无文。今以理准。亦通假实。香中六种好恶等三。据性是假。论体是实。和合一种唯假。余二实。味尘中。据性是假。论体是实。触通假实。能造触是实。余总是假。法色中五种遍计所起等四唯假。定自在所生实。定境色是假。识受想是实。行蕴中。二十四不相应。及寻伺小随中随大随根本等随。应通假实。十二处五根处实。五尘如蕴。法处中二十四不相应寻伺假。无为实。余随所应意处唯实。十八界如处说。
五类异分別
有其十类。一无漏分別有三品。唯识第十卷。自当分別。二方便善。识蕴通加行善。色蕴中色声二尘。通加行善。五根三尘非故。瑜伽云。两法非自性。由表成善恶。三尘唯无记。法处中受所引色。定自在所生。加行善。余非。受想二蕴。通加行善。行蕴中寻伺。灭尽定。睡眠。十一善。遍行五。別境五。无想定等。并加行善。十二处中。意处色声二处。通加行善。法处中无为等加行善。余如蕴。十八界中。七心界。声色二界。法界少分。通加行善。余如处说。三生得善。识蕴少分。色蕴色声二。法处色中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受想二蕴。生得善。行蕴中十一善。遍行別境寻伺悔眠。四不善。五蕴中色蕴中色声二处不善。故名不善。法处色中受所引遍计色。亦名不善。受想识三通不善。行蕴中遍行別境大小随等不定。四异生性。皆通不善。处界随应。五覆无记。五蕴中色蕴身语业。如梵王起谄。遍计所起色。通有覆无记。受想识亦通有覆无记。行蕴遍行別境根本。除其随中小十忿恨恼嫉害不善。余五通有覆无记。中二亦不善。大八并通有覆无记。二十四不相应中随应。不定四。皆通处界随应。六无覆无记中。五蕴中色五根全扶根尘是异熟生。声即不定。依小非报。准大亦报。受想识中通除末那。行蕴遍行別境眠。不想应中众同分命根无想报三。皆是异熟生。处界随应。七威仪中。五蕴中色蕴。五尘中除声及无根。法处中引定果。受所引。遍计所起等。并威仪。受想识中。取缘發者是。行蕴遍行別境寻伺识等并是。处界随应。八工巧是五蕴中色蕴。五尘全。除五根法色定果遍计是。受想识三。取缘發者。行蕴中遍行別境寻伺与眠等并是。处界随应。九变化。五蕴中唯取色。界分別色蕴中五尘通变化。识中唯第六及眼耳。除五根及业果心心所。十二处中。五尘全法处少分。谓通果色意处少分。所余少非。十八界中。五尘全。法界少分。六识界中眼耳意三。所余非。十自性无记。色蕴中异熟长养。等流长养二。一处宽遍长养。二想续盛长养。等流有四。一异熟等流。二长养等流。三变异等流。四自性等流。但色蕴通自性无记。谓外五尘扶根四尘非报。问诸论说云。说有四无说。何故不说有自性无记耶。答除异熟无记外。非別有自性无记。随增说我事。为依正所行生持分广略。无別所依。缘我所依谓色蕴蕴是我之所依故。我所受用事谓受蕴。我言说事谓想蕴。起言故。我所造作事。思体造作故。我所为故。破此五执故说六根。所得故说六尘。能生六识根同能取。所得隐而不说。持自性分十八界。问何故无间以辨界。八识但名界。约界以分境。应当立二十四。答依缘无別故。所以不立二十四。
○得非得章第十六
得非得义。以十门分別。一明所依。二明得名。三明差別。四约识分別。五约位分別。六约内外分別。七约大小分別。八约三世分別。九约曾得未曾得分別。十问答分別。
一明所依者
一切有为法。皆得所依。所依是善。得亦是善。所依不善。得亦不善。所依欲界系。得亦欲界系。乃至所依无记。得亦无记。所依色无色系。得还依色无色界系。所依不系。得亦不系。择灭得唯属圣道。非择灭得属三。一以世间六行伏惑暂不生。此得属世间六行道。二若究竟灭者。属所依本识。三若缘阙暂不生者属种子。非得所依有二。一依圣道。二依有为法种子。若一切染污法不得。明依圣道及六行道。所有无漏法非得。依二障种立。若有漏善无记非得。依自种而建立。若一切染污法现行不起。名不得用。若种子亦断者。名不得体。若一切有漏善无记。若约离缘缚时。名不得用。若究竟佛位。非择灭者。名不得体。无漏法不得者。若现行不起。名不得用。有种姓者。无不得体。若无种姓者。体用俱不得。若三乘定性名相望。皆有不得他无漏体用。
第二释名者
瑜伽论说。云何名为得获成就。答谓若生缘摄受增盛之因。依萨婆多。得之与成就有別。若初得名得。若久得成就者。名成就。若大乘种子任旧而住名为得。增上盛果之时名成就。成就有三。一种子成就者。因循任旧。名种子成就。种子即成就。持业释也。二自在者。加行功用而得成就。名自在成就。自在之成就。依士释也。又自在即成就。持业释也。现行者。现行果显现而著。名曰现行。现行即成就。持业释也。
三明差別者
一切法略有二种。一者有。二者无。今取有不取无。有法中有二。一者有为。二者无为。今取有为不取无为。何以故。无为常住。不熏成种故。就有为中。略有三种。一者染污法。二者善。三者无记。染污中有二。一者不善。二者有覆无记。善中有二。一加行。二生得。无记中有四。一异熟生。二威仪。三工巧。四变化。三界染污法。皆名种成就。善中生得善。名种子成就。四无记中。异熟无记全。威仪工巧少分。名种子成就。所余皆自在成就。此二种子。生起现行。名现行成就。何以故。种子隐而难了。所以分二。现行显而易了。所以合论。就三种成就中。初种子成就中。约染污法成就不成就有二。一约有漏道中见修二惑。唯能伏修。不能伏见。就修唯伏六识中。不能伏第七识。就六识中。唯伏贪嗔等四迷事烦恼。不能伏身边二见。就贪嗔等四中。唯能伏与嗔等相应四。不能伏与二见相应起者。就贪等四中。随取三界九地。唯除非想定。下之八地。地地皆有九品。一一品中。作无间解脱道。而折伏之。约小而言。种子现行。皆不成就。若大而言。唯伏现行。不断种子等。于一一品伏。名现行不成就。种子名成就。乃至伏欲界惑尽。名欲界现行不成就。上二界种子现行俱成就。于中随其所应。第二约无漏道。若烦恼障分別起者。三乘见道。种子现行。俱不成就。修所断者。若菩萨就十地位。七地已前。现行由有成就不成就。种子定成就。八地已上。永不现行。现行名不成就。种子金刚无间定不成就。所知障中。分別起者。种子现行。见道定不成就。俱生者。十地位第六俱生所知障。若种子若现行。地地之中。皆有不成就。第七识俱者。烦恼。七地之中。现行有成不成种子金刚道。永不成就。所知者。八地之中。现行由有成。种子要在究竟。永不成就。习气。六识中所有习气。若烦恼所知十地之中。皆有不成就。第七者。要金刚。约二乘断烦恼障中。见道种子。现行定不成就。于修道中有超果者。有渐次者。若渐次者。随何而三界中。品品种子现行俱不成就。乃得极果。随其所应。超果有三。超中二果者。三界修惑竖断。若欲界一品断。非想一品断。随其所应。成就不成就。有六行伏惑者。若伏六品回心入见道者。现行先不成就。种子。入见道时。随其所应。先伏者有多少品不成就。习气定成就。染污者。如是分別善中有二。一生得善。二加行善。欲界中生得善。若不起邪见。种子。现行定成就。若起邪见者。现行定不成就。若起加行善。自在成就。邪见者现行不成就。生上界。欲界生得闻思加行善种子定成就。现行有成不成就。约离缚断者。此诸善入见道有具一分不成就。种子不成就者。要解脱道。无漏加行善。种子定成就。现行有不成就。不在此分別威仪等四无记中。欲界中威仪工巧种子定成。现有不成。加行自在者亦尔。有成不成。变化定不成就。异熟生者。种子定成就。现行有成不成。约离缚入见道。亦有一分现行不成。种子在解脱道。定不成就。
第四约识辨界者
五识中欲界唯种子成就。无自在就。眼耳二有自在成就。色界中唯有三种子成就。无色全无。余通三界。欲界有七。谓染二善二无记三。色界中六。污一善二无记三。除工巧。无色有四。[*]污一善二无记一。心数心欲界具除轻安。色界有染。无随中大八小三。不定中有寻伺。无色类此。随其所应成不成。第六中三界有自在。若无漏者。第七亦有自在成。第八唯种子。约因果以论。第八果唯自在。因但种子。第六七因具三。果唯自在。因中五识眼耳有自在。亦可。八地已上五俱亦有自在。三慧欲界有闻思。色界有闻修。无色有修。若定菩萨果定不。
第五约位者
资粮位中。染污现行。以闻思所伏。有不成者。不共无明等。加行位中。染污中分別俱生二见现行俱不成。生得善及加行善。种子自在定成。现行定不成。见道中所有分別染者。种子现行俱不成。生得善。现行定不成。无记现行定不成。于修位中。七地已前染汙善无记。现行由有成。八地已上七识染由现行。六中无记生得善定不成就。佛位一切有漏善无记无漏劣者。种子现行皆不成。
第六内外分別
小乘内立得。外不立得。大乘内外俱立。
第七大小分別者
小乘为大得得诸法。小得得大得。不得诸法。大乘立大得。
第八约世分別者
萨婆多立三世有得。过去世立法后得。过去之法。虽无用起。而有得彼体不失。属行者。名法后得。现在名法俱得。现在法而有得。与彼法俱而不失。名法俱得。未来有法前得。得彼未来之法。令属行者。如是现缘。今当得得法不失。有得彼之法。今大乘立法俱得。若种子有当生现义。假立法前。容有此义。
第九曾得未曾得者
生得善名曾得。加行善名未曾得。又解有漏善。名曾得。无漏之法。名未曾得。
○空义章
空义。略以五门分別。一数不同。二出体性。三明癈立。四三乘得。五显证位。
一数不同者
或说一空。般若经云。五蕴皆空。三解脱门中。空解脱门。或说二空。处处皆说。生空法空。或说四空。大般若五十一末说。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空自性由自性空。他由他性空。瑜伽第十二云。空性有四。一观察空。二彼界空。三内空。四外空。或说七空。四卷楞伽第一。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系著。复空无二性。离自性相。大慧。彼略说七种空。谓相空。自性空。行空。无空。一切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或说十一空。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善男子。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无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大般若经。显扬。瑜伽。辨中边论。十六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弄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或说十七空。大般若说。前十六上。加无所得空。或说十八空。般若第八九说。前十七上。加自性空。或说十九空。般若说。十六空上。加所缘空。增上空。互无空。或说二十空。般若第五十一说。十八空中。离无散空。为散空无变异空。离相空。为自相空共相空。或说二十二空。亦大般若说(云云)。
二出体性者
夫论空者。空有二。一空境。二空行。境有三。一非有故名空。如遍计所执。情有理无。人法二我。故皆名空。依此义空。说相无性无生。如入鹿母堂不见马牛等。彼相果。如得无学果。已断贫等。彼界空等。或体性非有。皆成空摄。二空显故名空。如依他起。理有情无。体性非空。观此依他。不见所执。空显亦名为空。依此义故。说生无性。名自性无。楞伽亦云。谓阴离我我所。由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行体非无。无计所执。无显亦名为空。三空性故名空。如圆成实性。亦理有情无。体性非空。观此所执本性。有作于空行。观二我空。方证真理。真理即是空。空本性故名为空。依此义故。说胜义无性。楞伽亦云。谓得自觉圣知者。一切已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即同诸论。或苦无生。总而言之。前之二空。名为舜若空。无故名空。遍计所执体非有故名空。依他之上。无所执性。空显故名空。前实是空。次假名空。后之一种。舜若多之本性。因空无门。而证空理。体实有性。空显故名为空。由此说言有为无为。名之为有。我及我所。名之为空。能观空行。随其所应。观此三境。亦名为空。体实非空。三慧摄故。今此诸文说于空者。不起空境。及与空行。是一空中。般若经说五蕴皆空中。而说世俗五蕴。即胜义空。今依大乘。依空境说。辨中论有三五蕴。一计所执五蕴。二依他起五蕴。三法性五蕴。今依此空。略为三释。且论所执蕴。诸法本性非有。相无自起。所以称空。凡夫妄执有实五蕴。即空非色。灭已方空。依他五蕴。犹如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事。无如所执自然生性。故亦名空。法性五蕴。因观所执空无。方证空实性故名无。如彼所执真性故。此胜义无性亦名为空。由观空性。生死因果。或苦不生。故名为空。故说三境。皆成空义。又彼空者。唯真如理性。非空非有。因空所显。遮执为有。是空性故。假说为空。愚夫不知。执五蕴等实离真有起异。及相应散动分別。今破执推归本摄性。体即真如。事离于理。无別体性。故说五蕴。一切皆空。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遍自体故。一切法等。皆如是等蕴自性空。非灭无蕴方归真性。三解脱门中。说空解脱门者。此依所观空行为境。而说为空。成唯识第八云。三解脱门。所行境界。与此三性相摄云何。理实皆通。随相各一。空无愿无相。如次应知。瑜伽七十四。显扬第六说。由初性故。立空解脱门。观我我所空故。由第二性故。立无愿解脱门。观诸有漏及有为法。不生愿故。由圆成性。立无相解脱门。观诸无漏及无为无相故。唯识依此各一故。说言随相各一。空无愿无相。如次应知。瑜伽第十二说。若于此处。无有彼物。由此道理。观之为空。故名空性。即所观空。无可希愿。故名无愿。观此远离一切行相。故名无相。彼依观遍计所执。而为三行。瑜伽七十三说。五法中相通三种。谓空无愿无相。亦三种境。故知依他亦有三境。谓依他无计所执。人法二我。因显成实。成实因空所显。此二即为空境。谓不于此起愿等故。为无愿境。有缘此空无愿之境为无相故。为无相境。是故三性。皆通三境。如三解脱门章。枢要等说。故随所应缘无及有。三种境界。即为三行。合名为空。此二空体者。境二空体。略有二种。一体非有。谓遍计所执。众生及法二性皆无。二体非无。谓圆成实性。因无显体。性是有故。诸论说二我。实无二我。有能观行。体实亦非空。有漏无漏二观之心。随缘证彼。为二空智。四空体者。般若经中。次自释言。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谓五蕴。此有性由有性空。五蕴生性。不可行故。除一法无性。谓无为。此无性由无性空。择灭等体性都无故。谓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见所作。亦非余所作。是为自性。由自性空。谓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法住法性法界平等性。离生性。真如。不虗妄性。不变异性。实际。皆由他性故空。此说真如等体性非空。由无所执他性空。显此真如他性。名之为空。瑜伽论说。观察空者。谓观察诸法空无常乐。乃至空无我。及我所等。若执法有常乐我净。生死沉沦。今观为空。除遍计所执。非有空。破忘所执。彼界空者。谓不动心解脱空无贪等一切烦恼。得俱解脱法。贪等惑已断灭故。无故名空。内空体者。谓于自身空无。计我我所。及慢等一切僻执。此等内身断除。能执我等心除断。名内空。外空体者。谓于五欲空无欲爱。如说我已超过有色相故。于外空身。作证具足住。乃至广说。此中缘玅欲相。名为色相。此相所起。贪欲断故。说为外空。亦断数缘。五欲贪等。名为外空。观上文意。由内外空故。有观察空。能执我心。及欲贪等。若不断灭。由何等。于境成观察空。即亦由内外空故有彼果空。执我等心。及五欲心。若不断灭。由何得有彼界空成就。论说言。又修行者。由彼果空。或时作意思惟外空。或思内空。由观察。或时思惟内外空性。由此力故。心俱证会。谓复于此内身空性。不证会者。便应作意思惟无动。言无动者。谓无常想。或复苦想。如是思惟。便不为彼我慢等动。由彼不为计我计慢。乃至广说。动其心故。便于二空心俱证会。此四空中。初观察空。空遍计所执。后之三空。空依他起。断灭惑执。名之为空。总是境空。能观此四有无漏智。即是空行。七空体者。楞伽经云。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相空观。属转积聚故。分別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此意说观一切法。唯展转积集而起。虗幻故。异其所分別自共二相。无实不同。凡夫及小乘。共所执有实自共二相。二相本无故。自共相不生。若自若他。若俱之性。并无自共相。故二相不住。自共二相。现无生住。何得有体。故名相空。即诸论说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随多少意释此义时。亦无有住。住生同有。故但说无。略无异灭。彼非有故。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前说诸法唯是展转积集而起。即执有实。展转积集。今破此执。此积集法。自己之性。无实自性。自性不生。唯有似法展转。似集本无。而有假立生。名有己暂停。假立住。称都无实性。故名诸法性自性空。不同两宗破。似因缘法。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果方便生。并名行空。此意说言五阴诸行为因所成。亦缘所作。由果方便。己有因生。都非我我所。此行之上。离我我所。遍计所执。故名行空。大慧。即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虽无行空。若说五阴因缘成。作业方便生。离我我所相。有执蕴为因缘。成有实体性。今破执此缘起阴自性。今无实自性。故名无行空。无行空不遮有。假缘起自性不同。两宗破缘起法。前破法执。通说一切展转积集。此破我执故。说缘起内蕴法故。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无边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此空即是真如空性。佛自觉圣智之所证会。证会之时。一切分別能见心过失。及彼习恶。皆悉无有。此空即是惑苦无生空。本性空。此复二空。略有二空。一妄实分別。前为所执。后是真如无有名空。二俗真分別。前为世俗依他等法。后是胜义。圆成实性。前离言说空。后智内证冥。离言说故。名空之性。故名空。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俱彼空。非舍舍性重。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是名彼彼空。谓于鹿母堂中。无彼羊马等。名彼彼空。非彼堂中无比丘等。及舍等性亦无。名之为空。此彼二空是空。鹿母堂。远离不须观察。前六空中。初二法空。次二生空。后二二谛。前二二中。初皆破彼异生小乘初起二执。后时皆展转。破有学大乘。后起二执。后二谛中。初妄实对。有无之空。初异生小乘。初业所执所证。已名空。后俗真对。为理之空。为后有学大乘后起所迷所悟。说之为空。此上六空。皆遣所执。说之为空。经云空空。真即是妄想自性处故。彼彼一空。泛说空空。非为除执故。观远离十一空体者。古相传释。前十相空境空。后真空。智空。真智空。异于妄分意情外有法。破之显空故。前十种。对境明空。据实以求心外无法。一切诸法。皆具真如。真如体寂故。后一种就智说空。故地说言。一切如说自体空。名智自空。今释不然。前十所观。虗妄无空。空无故空。后无大空。真如之空。空性名空。般若空故。不同显扬大空者。器世间空。不同大般若中五十一十方空。故名为大空。古释前十五中。初八以无破有。名之为空。第九以有遣无。名第一义。第十以共非有非无。双破有无。名为空空。是则有无。是则非无无。故与地说中十平等同。今释前九智所观空。第十能观空智亦空。亦中边说。能见非于此空。智亦空。故言空空。由此经云。如是空空。亦非同于声闻所得空空三昧。是名空是有是无。是是缚是是。能观之心。亦是妄故。故观察妄智。亦立名空也。然大般若第五十说。空谓一切法空。此空故名空空。由空无故。此空名空。所望义別。亦不相违。就前九中。前八空世俗。第九空胜义。无如所执。故名为空。大般若云。胜义谓涅槃处胜义。由胜义空故。就前八中。即于初七。明众生及法无性故空。后一明众生及法无相故空。因缘假中。而无实性。名无性空。毕竟空中。无因缘相。名无相空。今释不然。前八空中。初七有所得空。后一无所得空。般若名不可得空。前七之中。古释初六众生无性。即是生空。后一明诸法无性。即是法空。今释不然。内外等空中。皆言无如来法僧。所有财物。及有为无为。并无始空。遍观人法。何故唯得是彼生空。谓前六空。无如法执。人法二空。无性空者。大般若言。有无为法。非三乘圣。亦非所余作。此本性故。名本性。非自他俱之所作。故名本性空。显扬等云。本性即是无漏种姓。为此种姓。得清净故。而观于空。名本性空。不同涅槃。前六之中。古释。初五观现在空。后一观过去空。今释不然。诸无为法。非世摄故。应言初五观现法空。后一观彼无初际空。前五之中。初三依内外法以辨空。后二依有无为种类差別以辨空。释云。前三之中。众生名内。非情名外。内无神我众生寿命。名为内空。外空法体。外法非我我所。名外事。又观外法。假无实体。亦名外空者。空法体。唯此即是法空。名外空。今观了知此生归意。乃至无为非我我所。名无为空。俱是众生空。未空法体。不名法空。问何故内外。即离合观有无为。不尔。答不言唯说理亦无伤。内外二法。同是有为。合观即易。有为无为合观。即难是故不说。又执内外二法。离合有我我所。散观离合。此破彼执。有为无为二法不尔。是故无合。问有始空。何故不说有无终空。准义应得。故地持中。三世俱观。今明过去起过根本。无始著处故。论观之未来了知。准过去生心故。略不说故。于十六空中。说无散空。举根本末随。不说无终空。上来七空。是无性空。无所有者。见因缘相异所有。名无所有空。此无相空。是以下云。如人无別。名之为空。外是就子。名无性空。亦如有人无物名空。非是就物明无性空。亦或八空。以无破有。第九一空。以有破无。名前八空。为第一义。一切诸法空而常有。非是实无。非实无故。无第一义。自性可得。名第一义空。上来九空。別破有无別。第十空有无双遣。又前九空。遣有无性。第十遣者。有无別相。前有及无。二俱是空。故曰空空。因缘之法。有无同体。以同体故。无法为有。有为无故无別。即非有非无故。故空空。此十空门。破遣前相以空理。第十一空。就实辨空。十地经中。就隐而说何梨耶识。以为大空。就显胜故。般若以为大空。即彼真识显为般若。非缘照慧。般若体寂。故曰大空。今释稍异。如前已辨。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能食及所食。(外空)此依(内外空)身所住。(大空)能见(空空)此如理。(胜义空)所求二谛空。(有为空。无为空)为常益有情。(毕竟空)为不舍生死。(无际空)为是是无穷尽。(无散空)故菩萨观空。为种姓清净。(本性空)为得诸相好。(相空)为清净佛性。(一切法空)故菩萨观空。补特伽罗法。(自性空)实性俱非有。(无性空)此无性有性。故別立二空。述曰。能食者六根也。由执六根能受用境。今观空相。无实能受用。空其遍计故。说为内空。所食六尘也。由执六尘是实所受用。今观六尘无实。空其遍计故。说为外空。此依者扶根尘也。由不是内根故。非内。不同外器世间故非外。非外故是内。非内故是外。由执为实。今观为空。迷器世间。有其遍计。故说为内外空。身所住者大空也。器世间有大胜用。大外之所依止。多有情类。名之为大。大有情之所住。故名为大。今观为空。故名大空。能见者空空也。即是能观智。由昔观其境是空。空其遍计执。能观之智是有。今观能观智亦空。故名空空。此如理者。胜义空也。真理是缘智之境。胜之义故名胜。亦可真理出过俗。名胜义。由遍计故彰理。今观计空显真。理就所显故。名胜义空也。所求二谛空者。有为无为空也。由执一切有为实故。今观为空。故名有为空。由执三无为九无为等为实。今观为空。遣其遍计。故名无为空。即真如也。又释。菩萨为求一切智。有菩萨为求菩提故。空其有为遍计。为求真空无为遍计故。说有为无为空。为常益有情者。异竟空也。由观有情毕竟空故。不见有情自他差別。故能常益也。不舍生死者。无际空也。由智观理。遣其遍计。由悲故广化有情。有情无际故。无际空。为善无穷尽者。不散空。亦名不空。菩萨所积。福智资粮。尽未来际。无有断尽。故名不散空。为种性清净者。本性空也。法本无染。为惑所弊。今观空际。惑显本性种姓。故名本性空。为求相好者。相空也。为求相好观理际故。名相好空。为净诸佛法者。一切法空也。由遍计一切三宝。今观遣执净诸佛法故。名一切法空。又一切法亦得。不但佛法。补特伽罗法者。自性空也。生法二执。体无自性故。名无性空。俱非有者。无性性空。由生法无性之性所得。明执无所得。为有还盛其病。今观无所得亦空。故名无所得空。言十八空者。前十七空中。开无性为二。加自性空。法执之自体。自性空。又有三释。一总故名生。別故名法。二本故名法。末故名生。三体故名法。用故名生。又体用故名法。非故名生。十九空者。前十七中。除无所得空。別加三空。一所缘空。一切识所缘境皆空。二增上空。所缘空。增上缘。一切俱空。三互无空。前说诸空。谓是互无空。牛中无马等。今观一切谓空。名之互无空。二十空者。前十九空。除后三空。取十七空。无所得。以成十八空。于中开不散为二。散空不散空。二乘善法。有其空故。为散空。又释。无漏名不散空。有漏名散空。又开相空为二。自相空。共相空。三十二相別故名自。八十种好共有故名相名空。今唯识观。于十六中。十四全一少分法。今所分名生唯所真。问但言真空。七皆唯识不。答得。但是唯识。必带生空。自有生空。不必唯识观。谓二乘生空。
○十二支章
释名色互为缘中。观十二支有二。一杂染安立观。二清净非安立观。此二观中。皆有顺逆。
安立观者
谓行相麤浅。安立施设。名曰安立。菩萨将欲断除。先顺观之。从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处。乃至生生老死也。如是顺观生死相续。令生厌离。所以次第顺观。既顺观已。逆观其果。从何而有。于中有二。一观老死果由谁有。谓由生。生复由谁有。谓由有。有复由谁有。谓由取。乃至行支皆作四谛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乃至行支集。即无明。不可更言无明由谁有。是故但作四十四智。于中別分。若唯作苦集观。老死苦果有二因集。一麤近即生。二者远细因。谓爱取有。观现生能老死苦果。谓观爱取远生当来老死苦果。如是观苦果。从集有己。即观集从谁有。谓由苦。苦果从谁有。谓识等五。即观苦果复从谁有。还由思业有。即爱取有。更不別观。无明行。不异爱取有。是故苦集二谛观。齐识退还。如是逆观苦集谛已。知是生死之源。将欲断除。方为灭道之观。先观老死灭。次观老死由谁得。谓由道。即观道能证灭。如是观灭道二谛。始从老死。至其行支。有四十四智。问何故苦集之观。至识而还。灭道之观。越识而至行。答苦集相续。一周便还。灭道断除。所以至行。
清净非安立观者
无分別智体合如理。心境二冥。非假施设。标以非妄立之名。诸惑永灭。示其清净之目。于中有二。一顺二逆。先顺观。由无分別智。见谛断无明。无明灭行不生。乃至老死苦不有。无明灭故慧解脱。相应诸惑灭故心解脱。无明灭故无發行。诸惑灭故无现生。业惑无故。后果不续。得无学。得无学已。逆观所灭生死苦果。由谁灭。谓由行。乃至行由谁灭。由无明。合有三种缘生灭。又作七十七智。观十二支者。一一支中有三智。一观因智。二审因智。三法住智。观因智。谓观老死从谁生。由生生。次审因智。更审观老死。从生生。此二智別观三世。一支上合有六智。法住智。总观三世。谓老死从生生。一支有一。除无明。取十一支。即有十一智。合前六十六智。即有七十七智。十二支。一一支逆顺观。各有四谛。如观老死。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总有四十四智。逆观十一支。一一中有二因。观推因智审因智。令知根本。过去现在亦尔。观十二支因缘故。名法住智。总有七十七智。
○二种生死章
二种生死义。八门分別。一出体。二释名。三辨相。四差別。五依位地。六与四种生死相摄。七会释三种意生身。八问答分別。
一出体者
分段生死。以十二支中五果。及生死老七支为体。余支但为生死因缘。非正生死体也。此位但取异熟无记。通于色心。总別果报。若单別报。即非体摄。故论云。分段生死者。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麤异熟果。变易生死。亦以异熟色心总別果报为体。不取无明及无漏业为体。此体但是无覆无记。唯有漏故。论云不思议变易生死者。谓诸无漏有分別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
第二释名者
言生死者。是相违释。生与死违。各別表故。胜鬘经云。有受报起名生。有受报没名死。此释总名。次释別名。言分段者。论云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若分段属因。生死是果。分段之生死故。是依主释。若分段属果。分段即生死故。是持业释。言变易者。论云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如前分段通于二释。变易之言。属因属果。义皆得故。
三辨相者
于中分二。初辨分段相。后辨变易相。就分段中。有二不同。一散资。二定资。散资复二。顺受横受。言顺受者。即十二支。始从无明。次第乃至老死。轮转受任运果。随业修住。寿有长短。不假闻思为缘。舍财以资。故名顺受。言横受者。见其寿行短促。唯限三五十年。其人福行极胜。即以闻思二慧为因。或舍衣物施于众僧。或凭念诵。造经造像。由此福力。愿令长寿。皆以闻思二慧。为方便故。如其所愿。延令长。故名横受。此二合名散资。第二定资者。于中有三。一外缘资。二内缘资。三杂修静虑资。外缘资者。如初果人乃至第四果人。入边际定。后出定舍衣钵。资感现身。因令长时与果。此人或先入定。后方舍衣钵。或先舍后方入定。皆不遮之。二唯内缘资者。谓如第三果人。依未至定。或根本定。资受身业。令地地及处处。所受之身。得长寿故。然依未至定为正。或得根本方资何妨。三杂修静虑资者。初以有漏。资五净居以下四业。次以无漏。资助初念有漏。中间无漏。后念有漏。或初无漏。中间有漏。后念无漏。如是或多或少。资下古业。得彼受身。故名杂修。已上并名分段。次辨变易。于中有二。一回趣。二直往。初回趣中。若有学三果回心者。得以无漏资此。虽未得纯无漏心。而资业时。不用有漏。故所练身。名为变易。不同杂修业有漏间杂。谓若预流回心者。如佛地云。或有回心。即伏余惑。而受变易。或有至第七生。方受变易。其余二果。如应当知。若欲界中。经生圣者。无容更受上界身故。知资欲界所受身也。即以此身。至金刚心。后时身虽往自在宫。而所留身。即欲界摄。此菩萨第八无漏。亦以欲界异熟识。为等无间缘。若不还者。受上界身。色界四地中。随应受身。即练此身。至金刚心。若无学果回心者。亦以无漏资有漏业。虽未能得纯无漏心。而资业时。不杂有漏。是故不名杂修业也。直往人中。一类菩萨。七地以前。即受变易。此亦虽未得纯无漏心。而资业时。唯用无漏。故所受身亦名变易也。一类菩萨。至第八地。方受变易。此位唯以无漏资故。故所练身。定是变易。即资第四静虑旧业。仍以此身。至金刚心。虽最后身。更以十地胜无漏资。而非命终。更受余生调伏。光说。七地以前一类菩萨。分段变易。更互杂受。护法论中。无诚文也。
四辨差別者
胜鬘经云。如来为缘。有漏业因读后有者而生三界者。此辨分段生死。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因。罗汉独觉。自在菩萨。生三种意成身者。此明变易生死。准缘起经。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所起福不动行。非无明为缘。即四善根等。不造此生死业。又云四善根等。内法异生。亦得造此感生死业。若非是所感。此生死云何得福不动业。故涅槃云。如是煖法。亦是有法。亦是有为。是法根得色界五阴。如人乘马。亦爱亦䇿。煖心亦尔。爱故受生。厌故观行。是故虽复有法有为。而能与彼正道作相。又瑜伽等。但说圣者不造新业。不云异生亦不造新。若尔缘起经。何故不说无明为缘。彼但约不共无明。说不为缘。故不相违。此所感身。随业长短。凡夫二乘。所知境界。故名分段。非不思议。其变易生。八地以前。若回趣。若直往。皆以现种无明为缘。八地已上。回趣直往。皆以种子无明为缘。以胜无漏。所资助故。不随业势。长短有限。非是凡夫二乘所测。故名不思议变易身。七地以前。所受犹麤。八地以去。转胜微细。
五位地者
分段生死。既是凡受法。从无始三界九地。四生五趣。随其业因。报位各別。若二乘人。入无余舍。若诸菩萨。或初地舍。或八地舍。变易生死。若回心者。学无学位。随应初受。如初果人。若七生业。皆定受者。至第七生。方受变易。若七生业。皆不定者。即初生身。受变易生。若七生中。有定不定。定者皆受。不定不受。随所受身。即受变易。第二果人。有三品。或受一大生。若业定者。受此生。方受变易。若不定者。厌受生故。即此身受变易生死。第三果人。若经生者。厌受生故。上业不定。可于此身。即受变易。不经生者。或生色界。方受变易。上业定故。业不定者。容于此身即受变易。若第四果。下二界中。随在何界。即彼身中。受变易生。若独觉者。一向在欲。虽复出在无佛世界。然由种姓力所资故。必蒙诸佛教化回心。唯除一向趣寂种姓。如经所说。须陀洹果。经八万劫。發菩提心。乃至辟支。经十千劫。發菩提心。或言成菩提。或言到涅槃。然以發心为其定也。谓回心后。经八万劫乃至十千。尔乃方至十住位中初發心住。或有说言。至十信初。虽已回心。而乐寂心不能舍故。经八万劫乃至十千。于修加行。放逸不进。经尔许劫。后方觉悟。进修加行。至十信初。故瑜伽论八十卷云。问若唯住有余依涅槃界中。能發趣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证得阿耨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罗汉等。尚当无有所余一生。何况当有多生相续。答由彼要当增诸奉行。方能成办。世尊多分。依此回向菩提声闻。密意说言物类。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定已。能住一劫。或余一劫。余一劫者。此中意说。过于一劫。彼虽如是增益寿行。能趣菩提。而所修行。极成迟钝。乐涅槃故。不如初心始业业萨。彼既如是增寿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现。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实身。即于此界瞻部州中。随其所乐。远离而住。一切诸天。尚不能睹。何况其余众生能见。彼于涅槃多乐住故。于遍游行彼彼世界。亲近供养佛菩萨中。及于修习菩提资粮诸圣道中。若放逸时。诸佛菩萨。数数觉悟。被觉悟已。于所修行。能不放逸。解云。乐涅槃故。于遍游行。及修资粮。放逸时者。即是经八万劫。乃至十千劫时也。被觉悟已。不放逸者。即是發心进修之时。直往菩萨。虽具烦恼。极迟唯经万劫。得至十住初心。回趣二乘。虽断烦恼。八万十千。方至十信。故云迟钝。不如始业。上来辨回趣人。若直往人。八地已上。一切菩萨。一向决定。受变易身。七地以前。有二种人。一者慧多。二者悲多。前人受变易。后人即不受。为欲受生化众生故。
第六与四种生死相摄者
依无上依经。有四种生死。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方便生死者。彼经云。如十二支中。无明生诸行。即是无明住地为缘。生无漏业初生死也。因缘生死者。彼经云。如无明为缘。所生诸行。即是无明住地为缘。所生无漏业。名因缘生死也。有有生死者。经云如行所招三有果。即是无漏业所得三种意生身。无有生死者。彼云如生缘老死。即是三种意生。最后身为缘。不可思议退堕。准经合喻。虽说四种。唯一正是变易生死。总据生死因缘及体。说四种耳。非是生死体有四种。所以者何。初一是生死缘。第二是因。第三正是所生果报。第四即是最后异灭二相。又如彼分段中。有四种难。一烦恼难。谓无明爱取。变易中。方便生死。无明住地亦如是。二业难。谓即行者善不善业。变易中因缘生死。无漏亦如是。三果报难。谓即五果及生支。变易中有有生死。无漏业所感意生身。亦如是。四过失难。谓即老死。又惑业生三种。皆有迁变行苦之义。变易中。无有生死。最后退堕。亦如是。或即前三迁变行苦。为过失也。然生死言。通即并取因果。皆是流转分故。別即唯取苦谛果报。上就別相。唯就果报。辨二生死。经就通相。总说惑业果报。为四生死。古德方便生死位。配初二三地。因缘生死。配在四五六地。有有生死。配在七八九地。无有生死。配在十地者非也。然旧摄论。约二十二无明。感十一麤重报。配四生死者。其义何耶。谓初四地。未得谛视。无漏业隐。虽有因缘。而没其名。故从方便立生死名。五六七地。是出世位。无漏因显。于中亦有未受果故。故从因缘受生死名。八九十地。已受变易。此三地中。虽已受果。而后更有第十一报。是故唯名有有生死。第十地出分。是最后身。此后更无受果报故。是故名为无有生死。是则配位义异。辨性义异。是故四生死。约十一报。配四三三一。于理无违。
第七会释三种意生者
三种意生。有其二门。一通就三乘。如上所引。唯识之文。依胜鬘经。谓阿罗汉独觉。及得自在菩萨。自在菩萨者。或初地上。已得无漏生自在故。或七地上。入无生忍位故。或八地上。得无功用故。法华论云。初地已离分段生死。故知初地受意生身。入楞伽经第四卷云。大慧。说寂静法。得证清净无我之相。入远行地。入远行地已。得无量三昧自在。如意生身。故知七地。亦得意生身。然未一向。二遍就菩萨十地。建立三种意生身。如入楞伽第五卷云。有三种意生身。何等为三。一者得三昧乐三摩䟦提意生身。二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三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菩萨从于初地。如实修行。得上上地证知之相。何者得三昧乐三摩䟦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中。自心寂静。行种种行。大海心波转识之相。三摩䟦提乐。名意识生。以见自心境界故。如实知有无相。是名意生身相。何者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谓于八地中。观察觉了。得诸法无相。广说乃至得如意自在。随入诸佛国士大众。是名如实觉知诸法相意生身。何者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谓自界内自证一切法。如实乐相。法相乐故。是名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解云。初二地中。亦得三昧乐意生身。但以未得定自在故。略而不说。又释云。初二意生身。举中摄初后。谓初意生身。举三四五地。即摄初二。及第六地。第二身者。举第八地。即摄第七。及第九地。若不尔者。所不举者。名何意生。初二既举。中摄初后。第三意生。不举自显。是故经中。不列位也。
第八问答
唯识第八。有四问答。彼具显故。此不更述。
○三求义林
三求。略五门分別。一名。二体。三暴流。及相相摄。四七随眠。五诸论不同。
一名者
求者求义。则持业释也。
二体者
即欲界一切烦恼。及俱时心心所法。身语业。除邪教力起。及正见执。或生得善等。诸如上俱为欲求体性者求。即色无色界。除无漏。及正见方便善。顺无漏者。及邪教力起。余一切法。为有体性。若唯言梵行求。即欲色无色。三界正见。及生得善。无漏身语业等。皆梵行求体性。若言邪梵行求者。即三界邪教力起。并身语业等。是第三求体性。今解不同。已会释。如六十五有文会此。觅不见文。错勘籍也。
三暴流
有四。谓欲。有。见。无明。解云。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及见。皆欲暴流。即五门下。除无明见。计体可知。是欲流体。有流则色无色五门。计体如上。所余更除嗔。是有流体。无明即三界无明。见则三界五见。如大论八十九云。欲界上品贪。未离欲者起。是欲界流。已除身在上贪者。是有流。外道从门论。有余二起流。恶见名流。即六十二见。五见中四见。见因缘云何。无明为一名无明流。则识见。此据增上多分语。如实知前说。及六十五有。今此三求差別。若准对法第七卷初云。初流是欲求。第二流是有求。即通色无色界。后二流则邪梵行求。则通三界等。今此文欲求。摄欲流不尽。则除三恶趣。以唯摄三欲生故。有求不摄第四禅及四空处等。虽然理亦无违。如对法第七卷。与此互有宽狭。彼欲求上五趣。即简无明见。此虽在人天。即兼取无明见。是欲求论趣宽事狭。此论趣狭事宽故。然约趣约界別。二边俱得。如对法第六卷。则欲界五趣。一切种皆欲求故。论由欲求力。不脱欲界。招欲界苦者。是有求。此论不通第四禅及无色界及第七。初兼第四及四无色。则除彼无明见。彼地宽趣狭。此乃趣宽地狭。如彼第六末。通地种论。即由有求力。不说二界。招色无色苦。论梵求如此论文。唯在第四四无色。则顺外一切求烦恼。皆邪求体性。如第七卷。即三界无明见。皆邪求体性。如第六卷。则招三界生死。皆是邪求体性。彼第七界。地宽趣狭。此论趣宽地狭。唯在第四定。及四空。不在下故。如第六卷。即三界皆是。此乃实论。如此论。虽言四无色。未必即取一切。取一切种。有求虽別贪慢等。在下故。约种言三。初流欲求。第二流有求。第三四流。是邪梵行求。约界言之。欲求在欲界三趣。实通五趣。有求在色。除第四定。实亦通。邪梵行等。在第四禅。及以无色。论云不约言。即第四禅辨无色界。此论约三欲乐生与论。故不同。此则第三暴流及扼。扼明体性。与流无別。六十四初文。复此不同。彼说三漏。
四七随眠分別者
欲求摄二。谓欲爱嗔恚二随眠。有求摄有爱一。则同通上二界。邪求即摄慢无明见疑四随眠。
大乘法苑林章补阙卷第四
校注
五上一有且字 插入说五蕴三字 插入合色为一四字 处一作尘 覆上一有有字 无中字 其一作嗔 一无无字 界分別三字疑剩 想续一作相增 正一作此 依上一若字 一无得字 上盛一作盛生 补入修道二字 补入有字 就上一有成字 三字疑剩 *汙疑染次同(*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 具疑共 证上一有自字 如疑非 无第三门已下释 他下一有性字 空上一有所执二字 性一作然 无上一有所执二字 知者一作智 起一作超 是一作且 论一作计 蕴上一有智者 及下一有我字 说下一有言字 若一作前 重疑空 是上一有是字 是一作善 智下一有者字 住疑促 延下一有短字 来一作取 生上一有一字 奉一作寿 者一作有 及一作已 故上一有故字 名下一有见字 无云字 兼一作虽通 下一作中 禅辨一作辨也 摄有一作种者【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55 册 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19-09-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