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下本

五根章

菩萨地造者

其菩萨字错合是大字

或五大共造者

五字错也合是色字似色大简地大地造理亦不然彼宗说色而为唯量不名大故应勘余本

不尔用狭不与通称者

若不修方便及离拥等者功能良狭不与通名

又不能除三际愚故者

谈实天眼不能除三际之愚观现色而能引發生死智相从可名除三际也天耳不尔如闻于察知生死等亦由耳引意识等知耳识何不得名明今义准之非胜眼故故不立之

处宽遍者

能令根等而长大故名宽遍也

相增盛者

能令根等而但增明胜利而不大也下有四者皆是增与缘彼所依故者彼识依也由为识依今根明利由修习彼胜作意故专观境能令其根能审明故数数观之长时不绝亦明利

异熟等流者

非异熟及以长养诸色等法刹那刹那前后变易等依如无想定等对法论云自性无记即此前后相生又异名为本性等流又异熟有二种一其第八识是真异熟所余识等真异熟类为等流二第八识第二念后名等流余法可知其长养者如五根等中有长养者第二念后即名长养等流

二养二皆具者

异熟长养名之为二此二之中各有二故名二二也

亦谓自计当其深理者

此所说义

以杂心云至在有香地者

此师意若是欲界身根有时余之四根必随有一不可但身物余根论既说云有身有九明知约起上界根境上身根可许不起上之可等若谈欲界可有身时即合说十不应言九彼意如此

起彼眼耳当成身等者

纵是起彼上界眼可必当成于欲界身根返显于前不可起于上身根也虽作此解行相难见今观文意非说上界当成身等相运而谈意云彼云颂文不说上界微聚及起彼眼可及成彼身根等言当成者起之义思之

表无表章

依三业道者

即贪以业道唯三故意无表亦但三支

除染无记者

不善有覆俱名为染言增上者善中上者

独意种二者

善及不善名之为二

十善种有十戒但七支者

此师会前据其种有十故为十善谈其戒体但有七支

今三说中何者为胜虽言任用据实论许意發无表胜何以故意胜身语菩萨防意意有无表故知为胜若尔对法何故不別说意有无表彼论通对三乘说故

色用差別者

总标谓有表无表者指法律仪至所摄作用者此即列彼表无表也说布施等为此业故等者此即正显处中得有无表所以布施即是处中所收说布施等名表无表故知处中有表无表也大意如此

非律仪至亦持业释者

其不律仪亦是非律仪岂律仪即是非不律仪彼言不律仪所以非律仪即非不律仪得持业释

前解为正者

前师意说佛余善摄善法戒收因中无漏道共戒也无漏法可处中收前为正

其別解脱及处中一分者

处中通善及不善故二者一分

十七地中有漏定者

八根本地及八近并中间禅

此说道俱无漏戒外静虑律仪故者

此即释彼定律仪戒唯言有漏之所以也道俱无漏戒外静虑戒故定律仪俱说有漏谈实定律仪亦有无漏

对法云至略不立故者

此会违非令也若萨婆多无色全无定律仪也所以然者无色不防欲界之色以隔界故若大乘中远分对治亦能防之

无漏律仪等者

若萨婆多不许无漏定律仪今者许之与道律仪而有何別道体是慧定即一现思与道相应能防于恶名道共戒与定相应防于怨等名定共戒即是一思随相应义分二戒也以彼定道二体別故云何一思分为二也虽一思种尚分七支一现行思何妨分二此亦不然思种分七戒唯是一何故一思分为二戒种有一戒得分七支现有二能分二何失何故瑜伽五十三文不言定戒而是无漏岂以不说即不许耶彼亦不说別解脱戒而是无漏岂即不许通无漏耶谁言解脱而是无漏若尔三聚净戒佛不舍成佛身別解脱岂是有漏若尔彼文如何会释答五十三文通三乘说萨婆多不许定戒及解脱而是无漏故亦无妨

若表无表二业三业者

身语名二通意名三谓二三而別说有也为约小乘及大乘故谈身语意皆有无表即但举二三意通取七业道

不律仪色至建立色性等者

以不善戒不防善身语故故俱依现發身语色立为戒性

分义类义者

分者一一別说类者约多同类而合说之

谓止持等者

如经生等止不作名为持若不止作即名为犯如安居等若依法作名之为持若不作者即名为犯

羯耻那等家者

有曰唱令家不知何者名为眼会

若有妄语至不重修故者

由妄语故覆藏己罪不肯忏悔重修戒也

三非时僧食者

僧字賸也

若为沽酒所醉者

由为沽酒便有饮故故离沽酒

出家五众合一所明者

七众戒中出家相似五合明之近事近住二別说也即上四支明五众戒

此中意说至有此增减者

七众之中总数七支中间有具不具之者释此所以支分同分別之定道二戒定七支故十善十种数即决定处中不定有其数品不可分別不律仪者既有二师支既不定故亦不说思之

意至七支律仪者

此即问也苾刍等至非有別类等者是答词问意可知答意者由意简遮身三语四一种色性故唯七支妄语一种障其忏悔以过重故故不是遮绮语等三为护妄语而受之也除四余戒悉为护四而方受之若论正遮唯四色性为防彼四余戒皆是何故但身口七支三除妄语不是其胜故举其胜余劣类之更不別说故但七支且为此释彼应详之

然通防彼至皆三世者

如次加行及根本等次第配之以为三世

此不尔至实唯现在者

此大乘也別解脱戒不同有宗唯现在其定道戒实防现在据其义说可言防三有宗定道实防三世有何所以如义证第二

不律仪亦有七支者

文有二释章断任取愚情观之初释应胜现见世间不律仪者虽但行杀而不起于盗等六故若言无心防余六故故为杀等即为七者如处中者而行杀等亦无心故防余六岂可即许具有七支以此故知初说为善

非初摄受者

近事近住名初摄受可多少受出家既非初摄受故必尽形所以不得多少受等

其十善至摄初众者

近事等名为初众者近事亦不称者此意难云能摄十善既许多少所摄近事近住二种何故不许同于十善多少受耶

即具等支者

其等字错应为十字

菩萨律仪具十支故者

言说菩萨而有十支除疑错应勘之

性罪护谓等者

谓字错合是治字据其色支俱言其七通其非色即有十支

前依后说之得有顿渐者

谈表无表得有渐顿如下自悉近住后受出家四支名重在近事中早已得故今时更得名之为重三支名业曾未得故久但受十戒六法名之为单后受具戒名为重也从师等受至后时不定者后近事等表与无表不同所以约必善以后时不定所以不得表无表受字应賸又自受等者谓近事等表与无表同时而發前师一向不许同时后师说有同不同不定也故与前別以自受时礼拜發言發身语七俱能發于无表也更思

未成杀生所生者

未得杀生所越业道

及余不善业道者

即余偷盗及断狱等不善业道虽生彼家未作之时亦得不得同杀生也

后若现行等者

初生彼宗發新心等即得不律仪作杀生业事方成表业由先得无表故言后也

处中表业至或作方得者

如遣使杀处分得即若自作作时即得杀余可知

余戒名得准此应知者

余別解脱戒准定等戒俱用倍增名之为得

相即可尔等者

据其不相知后说正理即非如文可悉

或通无漏心受者

即无漏心得受別解脱命终时亦舍也

持律为第五者

有二解一云五人悉皆持律今言第五谈羯磨人二云五人悉皆清净言持律者是智法人知法人者羯磨人也余四人者清净即得今观从应正捡俱舍

六十贤部者

部者部类六十贤人者为贤部

故唯三种佛无时得者

物护得四佛无亦得若別言之其大戒等唯得法彼七八九三沙弥尼等三归亦得

后当为名等者

此师意云言不善根为不律者从当为名

由公因中者

即遮难缘而有六种唯除阙减至僧众等六因之中几因所摄捡文方悉

故法师等者

此文错也勘之诸小乘部中有说和尚虽不在坛但遥推法而亦得成

若等护持福无差別者

自从他受若是自受一种护持福亦一种生惭愧增佗受胜兼自他故而不犯也

从他何人不清净耶者

但问词而无答语准大论文清净人方得戒应捡文

菩萨地说受菩萨戒心等者

若从他受及以自受一种名等

虽有续皆不定故者

从师乞戒礼拜之时名为表业以后之者而即非也不由以后相续之相而能發戒身语无表起身后表必须善心以后有无三性不定故不取

非發无表之业也者

虽有表业而更不發无表以圆满故

虽圣不作者

得圣之者名为无形

虫食之时即入见道者

圣教之中有此事也若无之者说之谁信既言入见得戒不失若无其戒如何入见

比丘转为尼得彼戒者

由受戒时诸恶法断所以具得僧尼二戒俱为佛制持有差別故转根时随得彼戒然僧有犯尼戒之时亦不为犯据不制说尼准之知应思

俱舍至不可依据者

俱舍意说无界等根不入见道信等五根及眼身等五命根意根男女随一未知根者世于见道所以无根不得入见道不可依者是许无根入见师语

不无戒除三漏者

若其无形而失戒者应同二形除三无漏论既不除三漏者明知有戒

断善根同其戒先后舍者

受別解脱戒而有二心方便生得方便心受断善方便其戒无舍生得心受正断善时其戒方舍所以然者断善根但断生得善根无力能断方便善故为此其戒舍有前后生得善心如何得戒感于果耶求三乘果名为方便求三界等皆生得收所以生得亦能受戒人言问別解脱者此文错也

命终已至名舍者

此明第五弃同分舍

然正法灭者重新更不得者

有云佛正法灭其戒亦舍今章意说但不新受旧戒不舍

亦起不同分心者

舍于佛法入外道中

亦隐形影者

由近住中有日出舍隐断善近事之中显断善舍

故应有四者

加其断善

此同于上者

同前別解脱犯重失戒

要决择分者

此文似错无由来也

出家亦犯重舍

以下广明舍不善也

息谤俗为论者

谈实舍戒无俗生谤故言不失

又弃戒可说上说上等者

上品犯重失菩萨戒非上品犯即不失故此亦属第二解

心必宽漫者

漫者遍也

及別皆不失者

別余趣生名之为別即云大同分不失戒

若不受菩萨戒至以随作生者

此意说云菩萨但受出家之戒命终亦舍何以故若菩萨戒通于五趣命终不舍出家之戒不遍诸趣随作令受而合受之所以命终形没等舍且为此趣应勘余本

若生分者舍至亦得随转者

此文意说菩萨生分中尽转趣余生其出家戒而亦不舍随彼而转菩萨期心得多生故

准此文故者

准决择文得许经生而戒不舍而勘別不得者余文之中不许菩萨出家之戒经生不失而无答也思答者经生舍者据別受说言不舍者约其同受上下有此答意

还得顺意四乘故者

身三语一章不说述戒而便舍者不说彼人体持戒已前不律仪而亦弃舍故知还得名不律仪

义准至道理亦尔者

舍不律仪通系非系准据律仪亦可得有暂时多时十善等戒随多少时皆得受故今观文势明不律仪何须说彼律仪律仪无许短长受故今助释者受不律仪亦可得故许短长而受成不律仪而同于舍思之

况彼唯恶与恶行事却便舍恶者

不律仪者是最恶诸有彼形没二形生恶行恶念更增如何言却舍恶法

得烦恼所引无表者

信所引无表信萎时舍烦恼所引无表烦恼尽时舍

若菩萨至亦不舍者

菩萨善中所摄处中律仪命终不舍菩萨意广彼故诸菩萨像造作经所行施等皆处中也

其退菩提心第一摄者

菩萨戒二缘舍中退菩萨心即六缘中初之所摄

由此但五者

菩萨舍处中戒但有五缘无表断坏坏舍舍者即是命终具六缘者据其余人

如鼻舌应亦尔者

说佛鼻舌佛既恒居第四静虑明知二识上地亦有不尔佛岂无八识耶以此故知舌等既然无漏身语八地有亦有云八地以去生第四禅虽无有漏鼻舌二识然许此菩萨起欲界鼻舌二识依上界根然借六识理亦无违望其章意即不如是章中自言无漏识故借下识者是有漏故

善者如前者

同次前表业欲及四禅五地所摄有云有漏身语表得许已上三定而起说十八梵佛边受戒不可起初禅散心發表有漏善系地强故上不起下有漏定亦然又彼定中不發身语若起下无记如何受戒故知但是自地散善發表业故而受戒也彼有思故故知有漏身语表通上三定故命终等得起下染唯借识但异地意言相行因缘言定不起下善心等者唯第六识第五识得起不识行依上根上识不得依下根也更有超禅等可容上起不定心地舍

此別解至定是无漏者

此意说云若是色界回心菩萨別脱戒为菩萨时依于色界而是有漏至佛位时舍前有漏决定得其无漏別脱有云此约菩萨无漏心受以上三定有漏不能發身语表故言定无漏此义不然既许四禅凡夫得受菩萨律仪岂可不發身语表业得戒无表以此故知回心之者不得言定无漏心受

十八梵者

有云十八天中梵王非余少梵王且作此释未为决定

別受別脱除诸一切圣者者

若是圣者即能別受出家別脱凡夫即不然既简凡夫唯不得受出家戒明知亦得受菩萨戒如何说言三定唯依无漏心受

上界至由此不得者

释色界凡夫不得別受出家律仪又释者色界回心必不生下故须于上受出家凡虽回心求大菩提还下生故不定受谈实容受于理何伤思之

既许欲天至得別脱者

住梵行者有圣教文得別脱戒虽未见文举梵行例

但非彼性者

虽受五八俱名妙行相似解脱非真解脱以彼非是受戒器故言有別脱但据相似

非菩萨戒者

此意既云非畜生五八但是相似非实別脱若菩萨戒彼受得非如五八是相似也

地狱无由至可摄于彼者

地狱唯得菩萨戒摄然杂受处今解或可纯受处得亦何妨哉佛等力故云纯受者据余时说

瑜伽俱遮意至不遮畜生等

此论意云畜生等趣既非所遮何故不得受近事戒俱字疑错

根依發起犯戒烦恼者

根者三不善根此根为依而能發起犯戒烦恼种子初未至定能对治之有云根字错合为总字总依犯戒烦恼种子立所对治

法尔静虑皆能伏者

但是静虑此能伏者但是静虑即能伏于犯戒非也

唯是色界有此为未可者

若色界有定律仪理为不可若其有宗定戒色界有色故唯在色

有唯修道等者

前言六地是常途义章家欲明下三无色而亦得有所以更言有义而为征起今观文势复无有义二字理亦应好言不次故

非想地者至明断义者

明字应合是得字说彼非想但是远分得断义也非是断对治名为断也得断义字向属于非想若明断义向属下者理即相违色界等身非得断义违分所以然者要断下惑方生于上身既生欲界惑已断如何上二界身得断义耶故知身但得远谓此所以不得属下

三界身一切容起者

此文总也上二界身但起远分依欲界身可通起也思之可知

意表等及无漏者

即是前明处中之中许处中戒而有无漏师义起者下明诸趣起诸律仪故言故者即据举也

三界別说者

说字错也合是脱字三界別脱者是菩萨戒何以故摄善法戒即三界漏与无漏一切善法皆是菩萨摄善別脱善言说者有何所以次言定道及无漏者通三乘说三界別脱说唯菩萨戒更思

皆是能至四大所造者

即以无漏等律仪色此是造彼欲界怨身语能造四大之所造

所以亦界已名造者

此义错賸无用故

小乘必有至知相无故为杀者

小乘说鬼神见彼仙人身语现其嗔色勤说故而方行杀所以上有表發无表

大乘意表至發杀生无者

无者无身语表

若不尔至云何成者

若仙人意业亦有依身语表故便违二十论可知

今解至非彼论意者

不用身业者说仙人不以身杀国人也能杀具者即是仙人现其嗔时身色改变感动语發怨声此等皆是杀家之具此杀具不所發色故意无表亦得色名彼论本意不说意业依表而發言由先至鬼成者会彼论意彼论意云但由意行成杀鬼非亲行杀故说意业不有身语等表据本成罪鬼然鬼神等未杀之时仙人业道亦复未得要杀方得

扇据半择迦者

初重后轻

外道贼住者

外道诈为比丘名外道贼住若受戒时缘不具等虽受而不得戒处比丘中同布萨等名贼住准可知

若別异住者

犯四根本无藏心而即發露名破戒而不得根本之罪由无露故汗別住终身忏悔故与不共而別明也有曰是异喜住盗心受戒也此亦不可

不共住者

犯根本罪若不即發露之者

若王所恶者

王酬家

若有至不宜业者

不宜业者违王教法

若他劫引者被他所得者

设成盗巳后转与余人余人得者名他所得有云劫引者是劫成引明他得者成盗将虽作一解然欲多別不及前解

若从五戒一者

第一即受名五戒

但遮其遮戒者

賸初遮字受十戒时但品得其遮戒余四共从

若损至即顿等者

三支四支不別相望初戒之时即得名为顿也望名斩者据相望也

又尼五戒等者

五字错合是具字此难意云受具戒时四支先得舍具戒时但为舍三为四亦舍

总舍七支等者

虽言別受但增其更不別何故舍时即舍七也言舍三七支全舍四支据舍明而说非舍彼体也十戒时得故舍十舍若尔舍六法时何故即言舍四体六法受持更无別法但持前四如七受业故六法舍舍四体具戒依于大僧所受而別作法与彼十戒作法不同为此但舍四体之用法师助一释云受大戒时可得四体不同六法作法別故六法十戒但依尼受不可發具戒要依大僧之受从师乞戒更复作之何故不別得四体耶故知別得理亦无失若其別得舍具戒时舍体也

解云至种子能感者

如何道理种子能感异熟耶资有漏业名之为感也现行上尚不能招种何能感谈实现行亦能感彼然业未熟果不即生故熏成种后时招果若尔现行既能招何须种子感现行虽生刹那灭故熏种子后生于果若但现行现行灭已后果起阙俱有之因已灭故为此言种感也定道种子定道类故假名定道非如余人将此种子实为定道戒体也

若不生者

身语不生也

若如前说即是身业为重者

此意说云仙人意嫌是意业重能杀国人若准初解许有表业既由有表国人方死即是表业何云意重

解即亦色也者

从彼鬼神所發雨石仙人无表而得色名依他所發假名自色

持七受之业者

舍论文

然十业体是思者

业道无表二有何別业体实思无表色者是唯是假立防恶色故假名无表色又无表者种上功能业思实体又未受戒但不杀生唯得一种自性业道若受戒已更別得彼无表之戒又处中善虽不由受亦有无表据其体用亦与业道而不即一戒体但是种上功能为假实耶是假若尔假法如无如何经言戒能感果而复言持名非色心实种能感以种体从用名戒感也而言持者亦据体说言非色心说彼功能思体是业体能感者但是其业何实戒耶但是一种约其义用立名字异戒既种上差別功能第八缘不不缘若尔种上广大功能如何即缘广大是实戒是假故故缘其实不缘其假也一种功能假实何別广大依种亲起不约防外名实戒体其色外防身语是故名假如提塘等亦遮故思之

如何得言至无表色耶者

其答意者假所發雨石之色以立其名亦复何失

生今亦者

二字错合是在字

并先从师者

师下脱受字

归敬章(卷第四本)

故我稽首大沙门者

颂云稽首故非身敬若尔杂集序云敬礼如何即通身语二彼论释中自言身语业实性论中而无释处且依有文作如是判据实相似

转爱果者

心名爱果由于善心转动爱果而礼敬也

俱舍至之通称者

俱舍但以身心不名为稽首稽首即是身业別名亦是三业之通称也俱舍且约別名而说据实通三

随其所应亦通种子者

今是身语二种无表依思种立名种为体

身语二业至声处者

次明佛位归敬自性亦得在于色声二处佛位既有身语业等无表与色故通四处今现文意身语二业无表色等故此总是释名种子之所以应思

语业礼者

所有违妨如三轮章及彼记会故不更释

二归依境广等者

狭境敬礼归依可差宽境敬礼归依何別归依宽敬礼不定故名二差非是宽敬即是归依归依三宝所以宽之敬礼虽三尊而非是宽也亦复全別

四支七支等者

言言支者语业四支约语表业但说于四身表于语义准可知不言三支合而言七

七归依义胜至而兼是者

现理者法宝意说归敬必具三宝敬礼礼贤而又得成非要具也

证净是信等者

今观此文意设遮于下难会归敬之境即是三宝证净之境亦是三宝何不对辨为此故言信业別也

法随法行者

随闻慧法行修思慧此法随与彼法随第二听闻何殊法行中思与彼第三作意何別由二三而为因故而能生起法随法行总而言之前三为因第四为果果即三慧

一者诸根不调者

由根不调故须归依练根器

依不成依者

所归者无恐怖故更不说求所归依也若尔僧宝又是所归依收岂不求依更无怖胜鬘经云但说如来名归依

七地已前在因位故者

言因位者释身语二有漏所以言七地者释彼意通无漏所以八地已上唯无漏故若是地前唯有漏故所以七地言通

一界处者

据其实体体唯思故五蕴中言色行二种体表合说

由形恶者

即欲界能变恶身恐怖生类亦生类

十二受归依者

从于师受三归依

十一众中所谓大师等者

言大师等即善十一之众

四食章

前解不然等者

谈初师释与后师解意有別故名为不然非是破前名为不然非要等下出前意

然准诸文行解胜者

准论但言摄益喜等不言八识

能会境思名意会思者

意相应思能思于境令合会故意会思有有能令境思此思能令意于境中思惟也自闻思与所思二行何別思但思量彼境心所即能令心造作等故二別也不然今者正取意相应思而为食体何须说言思令思惟自闻理犹未尽应捡彼文

能摄益识者

遍八识也有云但对自三识也但初益自识变坏时益更用欲徧益余等也有云观大意但于变坏时益本识方益诸根非是自三识也应捡彼论方悉今谓不相增边长养由段食等令识明利如何言但资本识

依止方便者

思为依止是起爱根等亦方便

如是三种至由体增盛者

由三食故得增盛识言通八有云其者可也

及缘现在者

触食也

未来生故者

思食也

亦缘过去者

双说触思通缘过去

此义且依顺触思故略而不论者

触思缘现及未来世而是顺故云说现未略而不言缘过去也

能与后后为增盛因者

令彼合识而得生言意根等无间灭意

四者前三之所依止者

即第八识由此任持根大种等而得安住

依彼而转者

彼即第八识

能集后有业烦恼识者

即业烦恼所招当来异熟识也

由此四种各有通別等者

数能资气力触长乐爱等思资欲贪等识令根等识而安住也名为別通即能招当来果等又有通者如上下思之可知

欲令根义明增明净者

四食各別名为本也此四名得义明净故

谓变坏故有变坏者

此等四文如次四食初言变碍非是食彼言变者正是食故总结之一一之中有是有非

四有种法至四食者

由此四食各別能资长气力四方能资诸根大也

又由追求三食等者

一二未来所有食若前先不初相从而追求触思者据展转求三食也求食即意起喜乐即触食思量二行相难见

生业烦恼生后有识等者

由求三食以为因故有业后有识生

四是诸行至因缘等者

诸行多分以识而为住因缘此徧者言识

婴儿等类亦能知故者

虽不能知触思识等体用行相然亦思量触对对谛境故名为可知

日日分易资养等者

此日日资身也若阙身即羸损

无无生而住故者

无有众而无有生而得住也故章云生生即生相

由缘未尽善等者

即是前生能灭生之善由有此善有情得住

谓于是处说由命住者

即无色界天名为是处不曾求食又不食有求食故而有难作对于彼说依命住

若尔何故至处宽遍耶者

此未详也今助释者意云若其不损即名长养者有处宽遍长养一切以是不损害也

根由其识所资长养者

根望于识有五义胜如何令识能长养相耶彼约闻声见色时根有力胜今据为食故识若胜即由第八任持根故

虽具五处全非是食者

界系別故若无漏者据有漏故

然由圣力至可为食故者

此意说云圣定等力及思成等力为食之时但取香味触三为食不取其色而食故此即法处以为食也

有义不然至非法处者

此师意说圣者定力变鱼米等为增上缘漏第八据彼自变为鱼米等受用之时但用自八所变之者实香味等而不用彼法处等色也所以然者有情三识而能用法处色故

此亦不然至三处名食者

此意说云但能资养即名为食非要三识缘故名食上有情类食段食胜正为食时三识量是缘若得三时未为食故此亦如是道理皆所以然者定等所变是上界法如何得资欲界有情界随增过又无漏者破于有故如何食缘之定通等力即不决定故得以上而为下食虽然终有致別非有失又解尅实言之但以彼色而为其自第八识变业果色而受用之如义灯中广问答辨

有漏者是善性摄者

此即是许七地以前变鱼米等得实用七地以前有漏尚行故有漏心亦能变也

若无漏者至漏者至彼损有故者

为食之时但唯食自第八所变有漏之者不食无漏如何得言破于有耶由以无漏为疎缘故毕竟能令有情终得断于有漏

此义便狭者

对法及彼在下离欲之人摄论无及故不摄彼下离欲者

答有二定至资下三耶者

眼耳身意名四识也既言下识思识触定随

问下资上耶至思妙理故者

上字错合为下字

约方便別义者

此方字错应捡余本

界不思食故有求不得

集种子识得有增长者

前三者此明由三为门起业或识支种子为后有因名识食

智顺益舍故者

简非遍境故也

然唯约与未生诸法作生缘理者

由此食为因食得长养诸种子彼六识等准胜果故以现在食不资落漏谢故

但由法假者

更非有受者

无漏又尔者

但持无漏故

初解遍六识者

但由外闻法初资名爱后资名乐十业防色支说有文言记心如是等者但是方便非本心乐道

六十二见章(卷第四末)

由习异见异亲近故者

与师见异名为见异与师別为發名异亲近

本劫本见者

前际也

末劫末见者

后际也有云本是成劫末是坏劫者不然总名中云五为前际五为后际即阿含云本劫末劫明知是前后际也

二十句等者

即色为我等是

阿含经有至非可全凭者

此意说云此六十二见遍计三界无色界亦有色故亦非所宗此经既是大众部不可全依彼经所说定果可尔业果即非

上中下清净差別者

净色也静虑异名

第二观生者

唯观生彼不观死此也应捡疏论

若有说言至即有违天眼者

前三者除后一也瑜伽第四名为天眼即婆娑第三名为天眼所以违也

常论者

瑜伽论中解常论更名为常论

或见梵王随意成立者

见彼梵王大种常或见心无常或见自身及众具梵王自随意成立也

同彼忍者

梵王也

或住梵世者

出彼在亲闻梵语也

或是展转闻者

即生此间传闻他说或可在梵世亦传闻说

皆依静虑者

第二即闻梵王说云何依静虑耶昔在即上中梵王说令在人间得定却缘已前闻者亦无违也或可现在梵王说未来前故亦名前际

出心以前所有诸位者

通自心心所法及余法也

诸法如我者

此诸法者身外诸法举自之身例于诸法而亦无也何故不忆出心以前出心以前正在无心无心何忆何故不忆无心以前诸有心位外道宿住极唯忆八十为在无心经五百劫故不应能忆无心已前宿住亦得缘于色法在无心位心法虽无碍色法在何不缘色执无因耶凡宿住观要于心方观色出心前心法既无如何观色

若依缘断边际求世边时者

坏时论于尽劫名断边际尽边以为分限名有边也作此见解报故名求世边

出观方便者

出现成劫也方便者以此出现而名方便观边无边今是旦举劫等又是方便

三种妄想者

虽列四今谈其体第四但是第三故而是无別体

一不善清净者

外道也

二善清净者

唯佛也唯入俗定者外道定也

或为异记者

善说不善等名为异记

或拨实有者

拨实法以为无等或有云应据动

或许非有者

外人解云其有法而乃问言此法岂不是无耶而随问言是非有名净名有此言三并外思欲名答也通解四行相

又以圣者至不矫乱天

有答不乱天故名乱天非佛法说彼是不乱天乍观欲似以答不乱天故以从能问故佛法亦名不乱天思之

随于处所者

随世何方域之处也

案未开者

于同净天而未解也

性虽有识者

虽有解性有本言随忆也

答成邪见者

见不正故名之为邪非要五见中邪见

不答成妄语者

虽不分明说我爱有证能𦁏含自说有证今总不答前说有证者便说妄语

如是三种假托余事者

假托即同余事行相各各有別即坏畏等是

无色界下三地亦通于彼者

如大众部若说无色亦有色者我有色句亦摄无色下三无色何故除有顶彼非有想非无想中故思之

第七者

大论第七

二执我种种想谓在下地者

第四禅下三天及欲界也欲界可知初禅为见觉乐等別二三禅等见大水灾有怖不怖差別心故如法华抄

一我纯有乐至谓下三静虑者

三唯乐受

我有麤色至我断灭者

欲界人起恶道中以极苦故不作断灭故如法华抄

欲界诸天者

人天趣別故別开也

三色界诸天者

章于无色界合为一无色翻色

不定自他至一切皆得

若计自身若此若此他身及此今说以为灭悉皆得故

我解脱心得自在者

由我解脱故心自在也

观得自在者

于所变境而得自在名观得自在有云心得自在者谓止观两行互未详所以也

此说胜妙略无人中婆娑说有者

此一段文疑错

具足住者

证得现法乐住也

何故无有二天者

三十三天与四王天

及仙趣耶者

亦有于仙而没得之天执不没者以为常何故不立为一分耶此等难及广聊简法皆如义灯

八解脱章

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者

自内身见有好恶贪等未尽未除离当地惑及依六行得空识等即得名八解脱不有云离当地染非八解脱八解脱者要解脱处思惟胜行也六行者外道可然佛弟子但依谛观修解脱

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者

见者是能见能见者所观色相安立现前见者色相何安立现前耶有云虽离色染仍有定障见有好恶故此色相当情安立今助释者已离染为令障更转远所以安立色相现前而观之也

由前三解脱引胜处等者

为是八解脱方修胜处为将少多即引胜处为二释一云得于二解脱引前四处次起第三清净解脱解脱起已引前四处四处起已解修余解脱二云定得八解脱随其所应引其胜处且依解后释若尔第二解脱而已得于内无色初二胜处如何复云内有色耶内安立色名为有色非未离染名有色故对法云解脱名造修胜处名起加行遍处即成满故三种次第別也若如前解解脱胜处修有杂乱更思

或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者

由初习业未能任运故须安立无色现前设不安立但依静虑观作少多等何失有云由要先安立无色想伏除见者色想始依静虑作解脱以彼先除定故更远防故瑜伽对法皆不作少多等也准何言之第二既云余如前说故知尔也初解脱等但作光明观如何如前证少多耶摄少多境而为光明取彼如前所摄少多故无失也更思有云见者色想安立现前未得无色定但依谛观伏除见者色想或依真观初二解脱但观欲何故但于第二言已离欲色据实是齐但初据二果及外道等合单作者故不离色有云佛弟子但依谛观得根本诸定不依六行不同外道如闻佛说法即得初果岂说六行得近分也有云初解若初俱未得无色定俱依谛观伏断色染

又不思惟彼想者

不思惟彼初光明相而为相也

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者

此会违也有余文言内有色者有根等色也

世间正智者

修六行智亦名正智

前无间道至方得至解脱名者

欲入灭定还作无间解脱道也

即外色之观及有色之观外色者

初释大乘后及有色等释小乘摄大乘初观观外色故

诸色之观及内无色之观外色者

大小乘兼释思惟分別

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者随转理门者

随小乘俱舍等说唯作清净名一意解

定等诸所依法等者

彼同时心心所等也即此定等名之为处定等非一名诸所依即是彼能依功德虗空之所依故名所依法言能依行者所缘虗空等者举彼能依显所依也能依行者即功德等便思

余无所有无別境界者

无所有外更无境也

已上境无所有少者

观彼识外名观已上有云空无边处者缘无边为境若厌色生彼皆无色故即缘彼空故若厌色行非要缘空对治色也如灭定但厌心令灭非要空也故但厌色无所有心唯但思惟下识处外无余法故名解脱为亦缘于自他四谛非择等法为解脱耶缘于自他四谛等下然解脱障所知障收若也不解自他之名亦是障摄若也解名除一分障若欲解名必须思惟识所处为境戒之外色心等无名无所有不尔如何名无所有有顶解脱亦引此知而言无色不缘下者不缘下界又余不能作解脱者不能缘之非一切也更思答此难但厌色作何行解故缘空及识更不缘下地若无所有即缘下识于识上无彼空境等故名无有微细若尔此与识处何別识处但观唯有识更不观所余

故渐入真观方断空障者

此释缘如以观光明及少多已方入真观断于定障定障断已既证真如所以此观得缘如也言缘如者出瑜伽论

以摄受相者

即是展转相摄受

为断此二障者

无色二也

异生圣者至然有差別者

圣之中通离染得净异生一向是加行得应更捡彼文

除变化障得自在故者

于色解脱起诸神通得自在也此说圣者异生不然

不说异生不作初三者

论既不说异生不作明知异生得作也

由此返显至故通内外有者

此会意论既不言唯圣者得圣之弟子不得明知异生而又得也所有言外者异生名外或外者外道彼论但言多生贪味非是一向不许彼得文无遮故应捡彼论

即于净色至变化相违者

于净执不净执为定实故障展转相待解言变化加行功用者于净色变化不净加行功用行而不能成或功用者于净色加功用行而执著也不净准之后解好

惑苦二法者

是定障中义说或闻在定障中无有也

第六解脱至之令远者

此通对以下为境断定障也应捡彼论

后成满时至得后起者

此证意者通于二界得起成满之者色界遍处既为其因明知必有解脱之果也如初业者要慧为因方能得定分成已后即定为因慧为果也

不作净观不唯在欲者

作净无色色亦得有云又远作欲显色净观也今解者设观色界显等色失更问

离欲得者

但离欲已而即得之更修行方便得若离染得依断者说何故前言伏除见者色想望义有別约断伏入随有別亦不相违已得解脱至观自境作何行相遂作先等解行俱更增胜

二执章

思诞提底者

此无相当故不翻之但此四字助彼萨字自为偽也

依本我无境者

依本执心妄为我执我境而无体也

故法我见亦同生我者

同上所说我见行相生也

除染净意者

有覆名染净等摄无覆无记及以善等

二十七贤圣章(卷第五本)

断六七品即半生在者

但断七品有半生在而言六者断六故应义第七所断半六故六字賸

初预流向者

前十五心名之为向何故文中更不出应捡余章

八智十六行者

十六心中八智为体忍从于智但名八智四谛之下各四类行相乃名十六行前十五心三谛四行皆悉是向如何总说以为果耶唯道类智初果正修余之七智初果之时而是得修正修得修总以为体故言八智道四行相而是正修三谛四行并是得修亦同智说不出第二果者第二果或易故不说或是脱也其第三果及第四果顿修八智十六行准初果说分別之惑初果已除第三果等不断彼故何故取彼八十一无为为体果总无为所以得有八十一也此等皆依小乘应捡俱舍等

转至前三果等者

谈实此二四果皆有利钝別故然唯依于初果建立若四皆立成杂乱故今言前三果皆有者道理稍难所以然者若据有体四果皆有不唯前三若约建立唯初果不依中二故不可应捡瑜伽第三抄及俱舍等

第三果中为身证者

据其別也通而言之四皆有故罗汉之中第六不动见至余五信解

成就彼对治者

成三四六对治

问上之三亦应入断者

答此问者初之三品初入修道智猛利即断中之三品修道再起不入断尽又中下三倍离欲故不须初三非倍故入即断又初三品麤易故入中三细断入不顿断应捡俱舍大乘无文而解者通大乘无失

皆于初禅身至而断受生者

此半超不同全超直生非想及五净居不同遍没地地皆生随于何地而受生故得半名今此三种依上依初禅身死上生而建立之故此三种皆言初禅死生上

答四果说者

此答意云为立四果故说罗汉罗汉若无四果不定

答约种姓別立六有別者

三有別应捡俱舍等

问向中何故不取见道无为者

此举见道而等取修无为亦然向亦无故答此意者无为进向义不胜故不取如解向中已为此释故今不为答

以彼经生至无由生欲界者

此是答二解合在必无命终下录错无命终之所以也怖生死故不生上界欲界惑尽不于欲生为此所以必不命终如广章说录误失安在问中

又多障难者

放逸处故唯梵王所居放逸名障

何界所摄者

此文说错应勘本

有果而非向至不进断位是者

此前问意今约得是果亦为向之者而以为问不据唯果及唯是向而作问端初果第四唯果非向初向唯向故今答中于此而答不尔者何所以而不取之应捡广章

如何而断欲界第八品等者

此脱七字此中问意八九未断有果生在可名一间既断第八唯第九下而无半生何名一间答此意者据小生说名为一间亦无妨也

二性烦杂故者

二性难辨故不作而般涅槃又生死厌者性也唯有一性无极离厌故得涅槃略而言之名无厌也不作此释道理难知

略有五义

如广章说

三科章

五蕴通二性者

唯识第八说五蕴等通三性收今唯言二岂不相违今谈蕴等体遍计无体故不说之界准此

除一合我至合识为一者

执一开色为十理即章违合识为一如何能遣一合之执为执色身为一合我开为十但书心法非见不执一合不別开非不开除彼一合也此门依彼般若经中破一合相以为废诠

又释乐色多至开心为七者

此等文错应捡俱舍

好恶等三据性是假者

所之性者非体性性用性性也而言好恶等无故恶体由能發生好恶心故假名好恶所依之体而是实俱生二体是俱生故不说假味性是假香应知苦味性假设故也

定自在生实者

定所生起色是实

定境色是假者

即假想所观之色名定境也

如梵王起论者

即彼梵王不矫答梵众謟于马胜所發语者皆有覆摄把马胜手引迎马胜有覆身业上无不善有覆心發名为有覆身语表实非有覆

二十四不相应随应者

等随彼所依以明性也

法中定引果者

即定果也由定引故名为定引也

遍计并威仪者

即遍计心妄为色境名遍计色即遍计心于所计境作威仪解名为威仪

九变化五界中者

界字错也合为蕴字又唯取色界者缘字又错又合为蕴字下自分別十八界故若尔下言识中唯第六等如何今云唯色蕴谈所变化唯色蕴故心所等非所变化之第六说能化若尔眼耳二识何名能变化眼耳二种实非能化以眼耳二有二通故名为变化

五尘全者

有云据实所变皆能法处收但以境对根言五境

扶根四尘扶根尘非业感者

各自性收

非別有自性无记者

谈离异熟无记更不別有自性无记异熟生宽摄得于彼

无间以辨缘者

依等无间以辨缘也

极微章

瑜伽亦说至中间尽灭者

更云不至明无实微若有实微应云至也

翻解此至微至边际者

非至极微边名际也但七极微之处名之为边

便能清净广大修习等者

根诸色心无一念执著之心故能广大修清净行

五胜利者

一以与二空为方便故二又与至破辨色故三又能断萨迦耶见等四憍慢伏故五烦恼缠除诸相

诸空观至先至极微者

欲修法空观要先折色等

后入空故者

后字错也应为得字由断烦恼得空也

断集谛辨苦者

为因名集为果名苦一谛体义分不同小乘此二定別

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下本

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下末

胜定果色章

心自住转者

由自在心而乃得起起者生义

微细性者

谈此定色是微细也

空量地处者

毛端量许空色端量许地合而言之空量地也

岂二乘等者亦不能变者

准彼显扬二乘圣者亦不能变也

无色界天许雨泪故者

牒前阿含证其凡夫而得变也但言天雨不说凡夫如何证知凡夫亦得起但言天雨不言唯圣不障凡夫故得通也

显非出世智之所行者

说无分別智名出世间智非摄后得智若不尔者何所以言非出世定之所行

随所修胜定果色胜解者

随此修胜果色之胜解所以一切如实成辨文中临宗也

说初胜处者

八胜处中初胜处也

若胜者至所摄色者

作此胜处有其胜劣等之行智相今举等胜总意证之既依胜处观声香等作八解脱亦复观之后起神通变于境虽解脱等因故亦变五境

定前加行因劣故不能变起者

彼定前加行但变色三界不变香味所以然者彼定地无香味故加行心不思变即加行心名为因

设复变之无彼实用者

彼变色等亦无实用何即变之虽无实用以此定地有此三故故可变之不用香等

不可说言至有实用故者

此并牒难词也思之

根为识依至具五境故者

并是释难也思之可知言似根但是色等五摄者以无根用但五尘中收

然从缘彼至發故者

缘彼触处大变起影像定之大种方变造为此疎缘亦定是色触大种造

一者触处业等者

等取心心所也

此唯定果意者

賸此唯定果四字勘余本

或五识境者

定果色通变五尘故五识缘也

或通不系者

无漏既许通十八界触大种故通不系

随定前因者

定前以初期心先变大种后造色也即是前心名之为因

此大通造三识之境者

第八第六五识为一名三识

亦许定力先起定果者

起定果者定果色也言本识等境大后造生故者等者等取五六识此意说由于彼定色故第八等境还复自大种变所造而为境

或此文说至后造生故者

依初文者依触处说由定系彼大种起已造色方依彼能系名胜定色

虽定亦变至大种所造者

此意说云定四大种变自亲能生定果色时要托触处以为本质法处四大方变定色今从本质说初能造

定大种劣不说依起者

定四大种当身不说依触大起说定果色亲依触大生

然非本大亲变能生者

触处本质名本大也

显扬意说至非定中者

依此说言非实大生者非是触大种亲生名非实生非说定中大种不亲生故名非定生

若初大种至非亲造故者

三识名准前应望果色相依名造非是亲造

若后大造至非疎远者

法处大种望定果色俱时亲造

若依初造至能造无漏者

约大种约疎相依名之为造所以下大能造上思之可知

或以自处能造他处者

此有二释一云即如经云耳根门入正受根门三昧起等即以耳根大种造眼处门中定果色等思之二云观此触处大种起通变起他身定彼色此不及初释

此依依处大种所造者

初文中据依法处大方造色

如依此处至岂无大造者

入定之时不杖触处以为本质又彼定前加行之心不作期愿先变大种后变造色然彼定中得起定果此定果色岂无大造

即随所依至第三依处者

出能造大也凡入定时各有所依床座等物故以此物大种而为造定果色此异前二故名第三非唯床座名为第三俱言前二为能造者皆第三摄

唯故观处者

此初方便但是發起观行心处不起定色若不尔者方便义同何故复三即不能發今助救云方便以创初故故心猛利余三非创故不为例又初近分得有见道岂近分同许不起见道耶

更除中间者

以随恐处故此义不好所以然者有圣教说梵王来于佛边听法謟至其界际佛语彼自应非本起心令变定色为自所依方乃得故以此故知此亦不可

无漏不论者

无漏非系不得论一共三界差別故名不论如来所变亦唯无漏何故即说通三界耶尅实性论佛约示现亦不相违

善及无记者

今此定果为定散耶若是定者何名无记定唯善故若非定是法处收不可名散亦说此为三摩哂多故此义极难义且相传释非全是定亦非全散为此得名三摩哂多及无记如睡初起未醒时不名全心无不名全睡此亦如是思之

又菩萨一向善者

设为嬉戏亦为利益故唯善也

定力但是任运生故者

但于定中心欲所起而即非之不同于通要加行思后方变作

或是根本及果所变者

定是根本通是果也定果故

根本境定力所起

是根本家所缘之

若解脱境等者

通是解脱通所变境是解脱所观之境

然通能引根之与尘者

通胜定劣故通根

十因章(卷第五末)

随之说名随说因者

但言随说可是依主言随说因即是持业今言因者且总相说

若待能受有所受者

与前何別前所受为先后能受为先先后难殊所受一种通一切

余有通故者

即所受也能受余故

若疎缘相摄者

依瑜伽寻伺地意除其种子是因摄种子是彼生起因收如唯识第八

依引中等者

取上品但中上不引下

后界狭性宽者

唯引当界名为狭通善恶性招异熟故名之为宽

诸杂染法清净法家相违者

不相违因杂染者相违因合而言也言加行者依生等事明前因已更依生住说此二故名之加行

有依主释亦持业也者

但唯依主亦得持业思之可知

若清净之随说因体通三性者

以不善心说无漏法即是不善为清净因余准可知总而言故

若据观察至有漏性者

其摄受因摄六依处妙观察智与染第七为无间缘第七为果观察为因据此义边故果得通有漏三性且举末那余准思之

既言于胜品亦至三性者

虽作此释道理稍难有漏三性望于无漏无漏可得名之为上漏无漏別善恶等殊何名同类故为不可

若清净法之定异至果是无为者

约究竟说竟言意一切有漏为无漏之因皆是无为之因法

若能同辨至通三性也者

谓从观待通至差別并名同事即妙观等与第七识为等无间名辨末那与摄义亦相似

若总而言之何妨亦通三性者

问言之不善有覆总合而说故可通三

杂染法之随说因者

杂染既摄有漏三性下何故说无记十因杂染义宽无记义有別故別明之

因果差別等者

虽俱是受约因果別所以能受待受也差別应思者即是苦受待乐受等虽总名受苦乐等別

若据表业至于理何失者

若约表边何妨果因俱通善等之首等举其表色

少有杂染牵引因等者

此中意说据业牵引边有少分杂染牵引因体与果性可別也非一切故故言少有

若杂染之摄受至法性同前者

同前清净之摄受因唯清净此之摄受果亦唯杂染

言引發至果性同前者

与之摄受相似思之可知

亦可无此释者

说三性之因并能与彼胜三性果而为其因论言得与胜为因故今不许者不约三性应得为因论中但胜因类故不言异类

若据因有漏善至无为耶者

有漏善者取六行道此六行道既能断惑何妨杂染因果得通无为大乘六行不得虽系但得非择如何今言证离系虽实六行不证离系由此为因得后能证故据远说或此中谈萨婆多彼诈六行得离系故虽然彼宗不说有十因

言定异至体通善恶二性者

此中文错果法二字应重言若有为者若字賸也应捡勘余本

言相违因至唯善性也者

无为以为诸法之依如何说言是杂染法相违因也由无漏道证真如杂染便断据此义边说彼真如为相违因不尔稍难异生性是圣相违何故不有杂染即因清净准此今说不得杂染即是杂染家因异生性者是圣相违不是杂染相违因也清净准知若尔何故释名中云相违即因前言即因约其性但总说故可言即因今者约性所以不同相违因

果即种通一切者

因唯有漏可通三性果通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俱所障者皆有名果故故名宽也余准可知

果上实无记者

佛之上实无无记

为极成者

为善极成

通有漏无漏者

因果合说

以果显形待水等者

水中显形者是影像色也

以八取外麦等者

记者说也论中据假且说外麦等据实因种上无记如名言种子亦是无记即因

第四废立至有六別者

如义灯中烦略明之

五果章

总中者

总谈五果名之为总

于中依总立者

以彼別法本依总故云依于总得士用名

六行所住等者

住字错也应合是得由作断惑不得离系故增上收

胜者名士用等者

简非胜招致也

果众唯尅今无五果者

唯字疑错意说果虽众多尅体只合五也

此依圣教至通无为处者

大乘圣教无文说无为得增上士用二果处也若准小乘我即许得之

无记望善恶法者

灭异熟也

以显无为至一二果者

一者无为离系二者有为增上异熟据相而分別也

法处色变章

就此论说五者

此对法也此章本依对法论作

一影像者

或托质所变起故或自心上变现之者

二所作成就者

变定果有实用也

三无见者

此定果色是法七处色色者非眼见故若尔如何此界凡夫见佛身等及梵王等言得见者由他定通之所引故今谈不见尅体而说故唯识云定通等力即不决定测法师云定通等色非眼见引此文证而言见者但是为缘起业界色从缘也

非实大生者

无別大种而生此色或随所依或杖质大种生也

六计属心相者

此章通等属能变心也

七世间者

以是事故名为世间遍无漏云但辨有漏又云世间定果辨能因也

自他地境者

所变定色通自他缘梵王等自变所依自受用故名为自境引他为得见名他境

熏种为因后生根境者

由独意识相境熏种子故此种为因复生根境若不尔者独散意成种也意识与五因缘之时不缘根故又意为因不说缘彼龟毛兔角所起遍计熏种子后生实现也

以因从果者

所生根名之为果

以影随质者

遍计影像从所缘质有云如空华龟毛等是遍计色既无果可生不可从果是何所摄无本质摄此为法处摄此说果摄与见同种法现生随色蕴摄故于法处不可云也

若假若实至异于余类者

此谈显扬定果十二与法处中余四別意或与余根尘等多別意也有云诸于差別下属下唯立三种等中

理应法处唯有三种者

章主聊简立为三也

五蕴等说者至此云何然

难五蕴论思之可知

影暗

翻前光明

上下见別至及空一显者

观者名空观之者名向也

界色摄六种色者

界者空界色也明暗光影空一极回

一因中计所变五根五尘者

賸彼一字意识所变根皆遍计摄

定境色等者

此言定者即散心定即是等持若等引定是第五自在中收如何说在遍计中耶见无用等言通彼根尘定转也有云除无漏位以因中遍定心影像无实用者并名遍此色体者此释不然下许定中而有假色若假皆遍计收定中更有何假法而言通假耶

一者总义者

略聚众色而总之

今此色者至持业为胜者

言即色者简彼通色彼通色故持业胜

色既通名初后解胜者

今者既意明极回色初持业释极过即色色在于极第二释者回色之极逈色即是色处逈色极但是法处法处极持逈色不该谈故为不好于三释者逈之极色色谈于极故为胜也

逈色者

总者逈中摄彼光明暗影故得总名

处所宽广复能为依者

处所宽者义同总也依逈色有光明等

恐滥虗空者

恐滥虗空无为也

又逈色通至但称极逈者

此举例答如以逈色为空界准上释名然但名逈不以通空即名极空今者极逈亦复如是虽复通空不以通空即名极空为此但名极逈色也

散合二名即成两释者

散依主释合持业释名为二释有云准此合释但一依主谓受之所引色故等者今观合释但是持业依主者即不可也

又別解脱至亦名受所引者

以彼随心从不随心有云或以是无表因故说彼別缘得名者此不可也与下释何別

亦亦两解者

亦是散合成其二解此散即持业合即依主

犹如变化者

此定果色如变化也

彼果者

此定果色是彼定前加行心果由加行先期欲变后方变也

彼境者

定果色定所行境

解脱胜处至实用都无者

此即皆是假心中变多等由此假相能起遍往来无碍

佛智具能现诸影故者

诸佛亦有假影像也如缘龟毛等所有影像知外道所执我等佛不缘不名遍智若缘于彼影像即实此等影种岂可生彼龟毛现行耶故知假也

然由圣者至极殊胜故者

令他所见以有形像名为成实极殊胜也非是令他有受用故名为殊胜

瑜伽唯说至略而不说者

此会初引瑜伽彼文但言威德定色而是实色故略不说余假想也

由三品心至后是实色者

下中品起影色上品起者名成熟色初即影像后成熟

若与能缘体虽离者

五识缘境依本质能缘既与本质相离如何得有合中知耶约相分合中知八识皆是合中知摄若隔相分名离中知识杖质皆离中知进退俱过若言境亲近识之者为合中知者既俱言离何得有亲应寻善释

诸非实色至无用者

即缘龟毛等所有相分与能缘见同种生

或与质同种生者

即极微等

別从种生

定果善实色

依此二理者

即次前三或有色用假实二

集量论说疎所缘缘等者

此论说云但疎所缘皆有本质

论说极微有十五故者

欲界十色处无色界定果五尘以定报同故合为五应捡彼论

次影逈至色无別处所者

此极逈依空界色上下分成影过及空一显无色无別处故不可取无色界也

然从缘彼种类影逈者

色界定色种类

说彼大造者

所發定色即以种类色之大种造也前者本质至名教以为本质者前即所说随有本质及无本质总以名教为本质

许识行相至定有本质者

此意说云若质为所缘相分为行相若相分为所缘见分为行相若唯影像如何相分名为行相若唯本质如何见分名为行相既说见相分通名行相故俱有质影二也思之

折缘诸色因名教者

本质如前者若缘诸色若折诸色并杖名教而为质皆有本质同前师说

劫尽常假者

假字错也合为隐字如外道计劫坏之时父母而常微各各散隐而不减无

离说行相至通一切心

但行相通见谁言一切心心所法皆相分为行相耶

正智缘如行一故者

见分行也

若缘如智至有真如者

若根本智亦有相分相分通隔更说于谁能亲证如既不亲证谁智如有

又诸菩萨至依何本质者

此意证云此位虽有影像威仪而无本质明影像非皆有即此菩萨定前加行愿入定十方佛土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以为佛事由此加行入定后而能随愿种种皆成

不尔至诸威仪者

若不同前说尔者八地上位常定无別定加行系發如何念念能入灭定既许念念能入灭定明知不要据彼第六威仪定心威仪方起又经言念念入者谈彼菩萨堪能如是非是念念恒在灭定若恒灭定一僧祇中所有烦恼等岂不断除稍难思之第八杖彼第六相分以为本质而缘持也

又梵王等至为本质耶者

此意说云正听法时能变之识而已灭位又定等识非时时现此身形两影像既无本质何依得有此既得有明非影像皆依质生余细思之

性境不随心者

一意之法处色性境等当何境摄如义灯第一

三宝章(卷第六本)

又云至一切三宝者

此并彼论释词意思可知

安慧意同天亲者

同天亲师俱舍论中归敬颂中诸一切言

诸会诸圣众者

是杂集归敬颂文

住道者

十地菩萨名为住道即辟支迦亦名住道缘觉之中而无前三果及向故故名住道

彼由记说变现力故者

善说诸法名为记说起诸神通名为变现

依彼经至名为命道者

辨二差別由持戒后为他说圣道等法名为示道但持戒等不为他说圣道等法即名命道言具六支者即次云𫐄则所行清净等是如是无表说

于汗道中等者

由无初三应汗中求有见者而奉事

乃至弃舍者

师也有白法香气者即戒种断戒种子但用舍之种子在也

寂静根者

菩萨名也而能寂静诸根过故

因圣所修等者

因中圣者名因圣二利行者唯取无漏真三宝故

二转依果是果法宝者

果法佛宝何殊佛果通取五聚诸法及似假者法宝但取所依真理及彼所依別別无漏之法故二別也

能依德义者

道所依法上有此能依佛位僧位亦取此位并名佛僧

麟角独觉天趣亦然者

此麟角独出天趣之中无出家僧是僧种类总得名僧虽取事和有理无诤同于菩萨故言亦然思之

如上二界至四果者

言二果者即初二果言四果者总谈四种以欲六天得有四有总说也今助释者二前同前四者第四欲界六天举初二果显有学果但说第四影第三不尔何须言二四

不同有宗至生罪福者

萨婆多说五蕴假者非是佛僧取彼所有无漏法名佛僧体彼宗意说佛僧五蕴俱有漏故即此五蕴为无漏法之所依故故损益时成其罪福

先受归取三乘皆取者

纳受人通取三乘皆为所归又云见道已上乃至八种亦尔等并明所归声闻有五独觉三种如乘章说菩萨八种捡文可悉

对诠辨实者

此意说云将诠对实实者真如非四谛是诠实非诠故

依诠显旨者

依于言诠明于旨者一体三宝可灭谛摄

准下住持三宝亦苦集摄者

释破也

谓声法处者

声处法处也言五蕴者声等蕴与行同时心王心所即四蕴摄住持法中无理果故但明教行

于三聚法平等开觉者

善及不善并无记

法名不觉者

问非自觉亦不觉他故名不觉

从多论议者

多者众多也依多义故以立僧名非要言边作几字也

如辨法事至而自白耶者

此意说云律中说言四人为僧谈辨法事言四人也得僧名者即是三人能白之者非是僧也非辨法事但有三人即得名僧又如受日虽四人法事不成一说羯磨一受四人余者二人不成僧事以此故知所和三人而得僧体

辨法事故非所和体者

即能羯磨自事三人非是所和僧体摄也

所证无异者

师资所证法无差別

能证因果者

资因师果

六种人等者

能信所信合成六种所信法宝虽非是人人之所证亦得人称

舍烦恼苦所缘境业等

正智能舍也等所舍知所观境不为所缘即教理非以烦恼为所缘境思之

应以余相随念等者

此意说云具佛宝非是法宝僧宝亦尔

能觉所觉等者

谈此真如理能觉性即名佛宝所觉之性即法宝収随分觉性即名僧宝

为异彼徒者

但唯言僧即滥外道今言佛僧简別外道故

佛据易损至通为二乘者

化身易损今说五逆通对二乘若说法报成于逆者非二乘知所以不说

随类化至亦成逆者

为傍生类等纵杀非逆若其菩萨同出家类杀成逆罪

何不至分三者

云何性等理一分三竟依求等果一分三竟之时唯即一果据意方便分得圆满得分三乘果此约不定性人说好

或宝虽可重至宝一分三一者

此意说言宝亦得言一宝三乘三宝三乘一一宝中皆有三乘名一宝第二以佛宝通应二乘即一佛宝而有三乘法僧宝亦尔虽作此释答难不一乘三宝但具一分而有三宝何故一宝三乘即宝宝中有三乘故名一宝三分解者乘得然立于一乘故立一分而有三宝宝中无文唯立一宝宝不同乘

僧本非多等者

真如即是僧所依本

佛非二乘故无三一者

此意说云不得说三声闻等佛故二乘中不別立有三身一身

何因随念加六加三者

念佛法僧六者加施戒念三令其亲近念六令其行进修

破魔章

既分二死等者

于列名之中虽复不列然前分段变易事有死蕴

恶魔波旬号名双举者

魔者是号波旬是名上言恶者对善之称非魔称

神光用洁名自在名天者

此中文错应言自在光洁神用名天勘余本

或兼死触触于末摩者

死触即是末摩为体四大触之便死

变易正死将死二位者

此亦与彼分段相似

唯说蕴惑以为魔军者

此以惑蕴为此十魔饥渴及欲等名之为蕴三毒等类即是惑收

天魏弊阿难心等者

释但立三不立天魔之所以也举事明之

情立一魔者

情谓有情

唯业一种不立为魔者

分段变易二俱有业中烦恼业望因及果而体是劣故不立之变易业事无疑

一情分假实者

分段天魔是实情收变易天魔假情收

所知障品至故说后四者

此烦恼所知障品不立蕴天魔等但立四倒为魔所以由彼二乘起无常无乐无我等倒障大涅槃常乐等四德故亦名魔然所知障不能別感异熟果也言说二乘起障四倒约涅槃者此中文错应云障涅槃四德位或应云障四德涅槃约字应是德字

別障相似者

二四之中皆有蕴死六或四故名相似

由智证真彼方灭故者

我生已尽等四智方成

又具破四者

分段变易二四俱破

阿弥陀佛既有魔王等者

此释变易天魔所以通十地有名已上诸位又云若住菩萨者通取住十地菩萨今观文意住第七地名为住思之

三慧章(卷第六末)

有说此三至或七八识者

此师意说以果第八缘于教理故通三慧第七亦然因中无漏第七亦得缘教理故不正义也

若能引意至生得善者

后师牒前义言亦应能引至唯五识俱生者后师举例以难前师若尔至违圣教者后师牒前辩违教思之可知

若亲闻声方名闻者者

后师牒前师前师之意云亲闻名义教法之声方成闻慧五识既不亲缘于彼故非闻慧云意慧应非者后师难前师前师意云意识卒尔闻声之时思未起寻求寻求以后其慧方生此慧既灭不亲闻声应同五识不名闻慧有寻求时声之无故云若闻声至五亦应有者后师举前师义例成自义前师意云后之慧虽不闻声由意闻声引成于慧慧名闻也后师例五识亦尔虽不亲闻名义之教由彼闻慧第六引成五闻斯有何失故后师解为正

故耳识俱至亦是闻慧者

纵与耳识同时明了意亦得是闻言意別者別字应错合是识字瑜伽论云闻谓比量与耳俱意既是现量何得有闻瑜伽且据独意而明今此通说道理稍难

由此闻慧至亦通五识者

闻慧自性唯意识但约所引等得通五识如分別惑自性意但据意引边亦通五识

非七识俱至行相深故者

在无漏位虽行相深是修慧慧亦无思有漏可知

佛无思慧非第八识俱者

无漏第八行相虽深佛位无思故八不有漏可知

思谓思数至隣近释者

谈隣近释全取他名今言思慧名邻近者自他俱取理即有滥邻近依主二有何別以是故知第二释言依主释者而为胜也如宿住智亦用此判

念三藏教及师友教者

余也涅槃会之义非但解三藏教名为闻慧解师主教朋友教亦名闻慧

于命牛等至食艸所成者

人以食成命牛以艸成于命命名所成

又于依止等者

句等即是依止

虽彼亦说至非彼文故者

此会违也且素怛缆所诠之义非思素怛缆能诠教文故云非彼文故亦无违

在佛身中至然皆证解者

文即是第二义也于中难意思惟可知

余为福相劣故合说者

此依六度分为二类余五度福

彼地无故彼无色界无决释分

决释分为见道加行无色以慧劣不得能为胜见道加行初无漏根许在资粮加行二位唯识七云有胜见道傍修得故许无色界有三无漏根如何加行无色无耶三根义宽加行即狭但言无色得有三根非是一切皆须彼有资粮未知彼界心有加行未知彼界即无未知亦何爽理又如见道前十五心有所未知可当知故名未知而不得名为加行故未知根宽加行狭也或无色以亦能少分作彼加行加行方便非正彼位彼位唯依色界思之

目连至非闻慧者

虽以欲界耳根为缘是修慧非唯闻慧

何故中间说无闻慧者

此难唯在五地中也又云不许上三未至地无者此难或在七地中也总意难云有何所以中间地无未至相似何故上三即不许有

有漏无漏异心名出者

此师意说出无漏定后起有漏定名出无漏定在有漏定出有漏定翻此应知若其凡夫入初禅定余禅三名出初禅余皆准此今且依下起上心为问若得初禅起欲界亦名为出第二师要生彼起闻慧者七地以前诸菩萨等身欲界起上定听佛说法岂说下界起上闻慧耶依上心听法者实是意识相应修慧义分为闻慧非是实起上地闻也今明起实闻慧也又起出听法者非出定故亦不可以此故知不起者胜

彼说厌苦等者

彼胜鬘经说心法智而厌于苦求涅槃也

断诸住地者

断五住地也

三皆通二者

或胜义或世俗皆有四重合而言之合世三俗三慧理即无疑胜义之中无漏即各別无漏义分或可依四重而说胜义之唯无漏义说一一通

观至境等者

观此二十二根功能善能立之所以等二观业根根字应错合是报字观意可知三观罗汉随眠者观察罗汉为有随眠为无随眠也四观心乐禅乐等者观此心禅两乐差別五观圣自在通达者观此三其神通差別此之五种并是所观

彼经自说至道因故者

引此文意证通三慧言随信者闻思二慧信增上者即是修慧依明信者即此明信为三慧依随顺法智者无分別智自性清净者即是真如彼为烦恼染汙而得究竟者彼者真如观真如得离烦恼且作此释理恐未详应捡彼经及疏

通有漏无漏二慧者

漏无漏名之为二

因集生缘等者

此十六俱舍论中及对法论广易多解之今且依文略释因者为苦等因集烦恼生者能生诸法缘为诸漏等缘灭者能灭诸惑静者体离散乱妙者起胜为离诸惑行道者游履通生之义由无漏道通生诸圣如者称实之义如其意实理称而知之行出等者应捡俱舍

菩萨昔在至而为此观者

准何得知在菩提树道树已虽复亦作而不定故菩提树下唯欲起见道故艸须化摄定处言得理已后方作净观故道树下见道之前但化染二更缘生

前五神

之中前五通也

空八智摄者

通四谛十智之中除彼世俗及他心智中间八智缘前空无愿六者法智类智苦智集智道智无生智无生缘谛为境至无学位苦便不生名为无生有为之法不可愿求所以六智名无愿也无相五智者法智类智灭智道智及其空智法类二智而是总故故通无相空智而灭谛为境有漏之者名为有相所以道谛亦无相收然有处说空智缘苦苦果无故无生缘灭之无生故诸教不定且作此释为未定

评曰至是生得慧者

诸宗意说受持三藏但是劣慧非是殊胜故生得收

成八千功德者

八字错应是六字应捡余本

不尔三地至自在愚者

此意证有別修法义等四之总持已后方断此障上下细披义可知异

由此定非四十心等者

既言获常六根等明知不是四十等也

是决择至此说闻思等者

谈决择分体而是修慧在此位中为佛法及说法但是殊胜自在闻慧非是修慧未能在定而法故

如实义者至非忧根俱者

内初之中五有闻熏而是正义如何今者如实义者不许闻慧苦根不障闻慧与五俱有然忧苦受非闻慧并义相违故苦受虽不闻慧相应不废闻慧意识俱有何妨不与苦受俱起种类五有

唯依色地闻有种类故者

既漏唯在上二界有色界之中有散闻慧是无漏者之种类故故无漏慧实体是修闻教等是义分闻慧

若无学身至通无学者

此说罗汉而有二说一云唯无漏法名为无学一云无学身有漏善等顺无学收今取后义闻慧顺无学故亦名无学何故不以义分闻慧言通无学说相从声闻不能无漏心中听法思量后得有不广不得义分故但相从名无学也通缘三种闻思修也

三轮章

漏尽智通至唯是无漏者

说漏尽智唯是无漏故故二智摄

漏尽身起至十智为性者

是漏尽身之所起故名为无漏非体全是故通十智十智之中世俗有漏他心三智通漏无漏下之两义意同此也以漏尽通即三轮教诫轮摄余二准此通漏无漏

三皆世间者

今为二释一者世间者即后智二者长读作通有漏非三智世间字该下

作用狭故者

亦能听法者境何故名狭望于色界仍是狭故不与通名

答由遍计至三轮清净者

此中总意遍计所执而无自性故三世无希望等总谈三世离遍计故三轮净非三轮別配三世

亦名三种神变据教者

此总标也

修所成果者

三种闻果

今者大乘至教诫摄者

以四道理教示于彼不名示道等俱舍意者六通之中神境通他心通及以宿住名三乘道所以然者示现神通及说法以宿世等事多令彼证知而生信故得示道名天眼等通自性远见所照境等然他心不智不肯依信所以不得示道之称

记之说者

记者他心即言说即此言说名记说轮

说之记者

记如前今即以记复论三轮皆悉是通所摄记即是通故后说胜说非通故

属耳听者

此意说云既能于己生尊重心故亦于己所说之法能属耳听于字疑依也勘余本

能知说法音声义故者

天耳也

以知他心等者

他心通

依于此义至用故者

谈亦通是语净之所以也

闻彼声教或说法音声者

闻声者但闻他声或说法音者闻他说法之音声也或可闻自声及自说法声亦无有失

虽天眼通至略而不说者

此说天眼不是语业之所以也由彼天眼见未来等彼意识生死智通缘于未来为此所引知未来法是意业净能引天眼略而不说谈实天眼见于色已而说于法亦合是彼语业净收思之

又为示现至三业化者

神通记心教诚如次配之准前十地论及归敬章并皆说记心而是语业何故今说为意业由他心智等记知他心已言语今彼语业而得清净名为语业语业非自能记于他今意业名记心者谈彼意业亲能记望义別也

六至令發心故者

發心为第三即同瑜伽十二种方便之中增上皆有者今除悉恒处中住处令其证入已证入者令成熟成熟即是此间發心此亦不然何故成熟名發心今观文意發心即是令彼增皆处中亦發心若尔何故名第三或可發心而有多义虽复成熟亦名發心捡十二方便

以一记一者

以一刹那他心之智记一有情

以一记多者

以一他心智记多有情

即令离欲等者

遮心等

唯以一界者

一三千界也

即是彼所有俗智者

彼自受用身所有俗智

上下应思者

下非一地狱上但作者欲色二界何故不化无色界通依色界色界劣于无色界故故不作彼若尔世尊如何能化世尊自在故不相例

小山等类者

胎生也依小山住即名小山依大山等亦尔即胎生人鸡胤相似

若异生者可能化之者

大乘故缘觉种姓声闻可有化得之义四善根前可有化义四善根已即不可化余可知之

三身章(卷第七本)

法身空理等者

理等空无名之为空彼宗俗谛而许是有何故今者总说为空若说为空者真谛何別谈其法体真俗二谛悉皆不是空真谛离妄达无名空俗谛妄执有名今言空者谈其体也

此无不然等者

此并章主而以理斥

应同彼经至皆是法身者

此难意云若言镜智有为德本名为法身应同金光明是有为德依名为法身而不得言同于真如名自性身

有依他心者

从缘而起名依他心

随类种种身相为变化身者

随五趣类所现之身名种种身若言化身随五趣身而即不尔若言化身随类所现亦尔也

显法尔增令他受用者

令他受用者令他受用法乐增也依此身能现法乐而增胜

及随行界者

界者因义随苦行而现身也

不待过时等者

若其众生宜见佛者佛不待请亦不过时而即为现

说深密法至名之为细者

谈真理非空非有非生灭等名为深法称之细也不终十二分教等类差別施设法身下言麤者返此而言

及由此说当得法身者

依十二分教说云修行证得法身十二即是法身因也

二胜义佛至或实体故者

报佛之中摄他自身随十地意名随胜心现他受用名现细相自受用体名之为实或兼法身胜义佛中通其假故故言或也若报之中不兼他受即不得言随其胜现细相等自受不为菩萨现故

数数出现者

他受变化非自受用自受用非数数现

前二义中至分为应化者

即初解名前二义此双聊简前二释中合法报二应化为一云所以也思之取別

一思惟分別至化身者

执无我相而以为是障也何故障于化身观于生类为现化身今总为无更何施化故为障也

能取所取杂染相现者

至能引所引杂染之心故障报身报身无或是杂字作离相亦是执也

三成就相至未眠相故者

未眠成就之相缘如真智而无相故障法身

烦恼障净至能现法身者

据于增胜別障三身有云取烦恼所招业名业障今助一释通取二障所發之业

二者烦恼障品能障涅槃者

此约无性故违光明第六据增而说亦不相违余身准此

四福相至得法身余施等果者

即福相身是施等智慧之余也由此福智能至法身名为至得此三四身皆是报身捡能断疏

余定余善等者

此文脱小应勘余章及能断疏

由于化身至法身因故者

言化身者即初化身言教者即言说身菩萨于此化身教故以二为因捡能断疏

即前应身者

即前句云非应身者所非之身即是第二应身摄也故即取彼所非之身名即前身

所现佛身依定而起者

诸佛无非在定之时何故此身偏言依定为四善根以前生类或示王宫后成正觉或随余类为此与依定之名今者此身不作余类及示王宫但从所逗即现佛身所以独定之称

谓为地上至种种身者

种种杂类之身

菩萨所现种种者者

由佛现种种身意令菩萨亦学佛现种种身随利物初地能现异类身故能令菩萨现身名他受用佛

无著佛

于诸世间而无著故

彼名现等觉佛者

无著名现等觉同故此即彼

愿佛者

因中發愿今时成故故名愿或今果位愿而现亦名愿佛

业报佛者

因义造作义就一义以信为因造作成故为业报佛

五涅槃佛示涅槃故者

果者现成正觉涅槃者示入涅槃疑错余本

九性佛善决定故者

善性决定

七地中得不思议身等

此地中喻之能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胜行而能化物第六地等虽能空有二种双行未能以空發有广利于物

应物化身理亦有十者

应十地小脱而化报身理合有十种非是化身名为化

德用既异名亦应別者

有本云德用无异无字悮也

唯所证理等者

举所证理证智而有十別也有言唯所证者唯字悮也

十地之称即报身名者

十地之称即是十种报身之名依能证智分十地故有本云十地之摄者摄定是称字

弟子一意故现一相者

弟子意愿但言见佛佛形一相名一意也何故佛地四句之中亦应亦化云为地上现种种身器岂不相违此他受用一佛对弟子故恒现二相此身不灭然更別起种种之身为令弟子起种种类身故今言一相据彼恒身弟子乐者前言种种约別起者亦不相违前四句种种身与诸初而有何別俱现种种故彼存佛身別化种种时佛形即灭故故有別今者何故十佛以后更明三佛身所明增减不次因前具明十种彼报乘前便故兼辩三身

入所知相者

即后三性名为所知

多闻熏习是出世心种子者

此无漏种一阿僧祇借彼有漏闻熏习故彼能生现故说彼种名多闻熏习非彼种是多闻熏

若诸习气至遍计相麤重者

此难意云习气总持一切种尽即此习气复名遍行麤重明智种中而无无漏不得名麤重故

决择分善修道断者

初言断者总之中决择分善当修道断意证决择通有漏故且举显相据实亦得通见修断如北洲等见道已后不重生故名为见断即不生断也此亦应尔

然得建立至道谛摄故者

谈彼二德无漏种也言道谛者释彼无漏之所以

都无现行文新熏种子者

都无有教文说现行新熏生种或可文字合是更字捡余本

至修道位至生中现行者

此道中品种子为是本有为不是耶若是本有者种即有多如何说言本唯一品劣灭胜生若非本有依何而有不是本来有中品种子下品种子生见现行现行现成见下品种同一刹那即此现种落灭已种引起后念种子后念种子名为中品此中品种生修道也如第十六心现行种一时灭所引后种名中品种子也或于无学亦准知之

无所依者

无有漏第八也

前之同类至后同类果者

约后不能引于同品不障引于胜品之果引于何同类以性同故不约品也

如是地地下中上者

还唯一品同前见道三行相

法尔种子皆有三品者

无学三品法尔而有准此地地三品不同种子法尔而有亦自別

前中下种至故名转齐者

前中下品既不相续何名转齐如修道位中品种子生中现行熏成种已见道下种后念所引种子起时又成中品与修道齐下品之者即后灭修望无学亦复如是言齐胜者说转成者应断不续者说彼本中者舍无常色自类之中品下品说齐二中何胜转齐者胜一三道之种各別不杂二三僧祇劫所修无漏转成上品以为佛故若转灭者三大劫中所修无漏临至佛果悉皆舍弃理为不可转齐之家亦复不违经论所说舍劣无漏

令有漏善感十王果者

正感十王之业地前时造

闻似法义理者

由不亲证但识心似法似义之理现也

知法已等者

由前变化似法似义故而能了知诸法色更勘知字

能证智起至受用身因者

即能证知所现相好而熏成种及重成种后渐增胜为报身因

所证理明者

由所证理得明净故故为法身

于无量烦恼至亦无疑故者

于彼在缠及于出缠二藏中皆见疑者以此为因得二身

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者

以此教法独诸佛法有外道等无所以持者福德能成第一体也

余谓受报至生因故者

释颂余言报化二身庄严相好皆生因生

虽十法行至略不说余者

此中总意十种总能为三身因总受持自利演说利他胜故偏说此中又错地字应是他字上脱利字也受处十行者处者在也持说处在十八中胜

非诸种子不闻缘者

为不取种子而为了因一不能闻故二不缘故唯取现行现行能闻教受持演说为因也不同生因生据亲生故取种子

先菩萨位至后方下生者

先在菩萨十地满位欲成正觉先作一身在都史多天变身往彼自在宫中自在宫中成正觉已知足化身即下阎浮亦成正觉法尔菩萨要如是也然未见文

成道离三魔者

烦恼蕴三种魔也

降魔伏一者

天魔也

离之別立者

摄论以其出家与彼苦行成道別故故別离出家也言示厌俗者释其所以

经依出家至合建立者

经约出家本为修行故摄彼论出家

行道证果至故离別者

经据行道证果降魔三种有別故离出降魔

说在人中除成佛身者

人本有身即成佛故所以除之但言三也

二最后身三坐道场等者

余经论言最后道场皆唯在佛

无分別智观其真理者

菩萨等无分別智证真理时名见佛身

深除者

有本除字为微字者烦恼体总尽何得言微

若望化身一因二果者

俱前位种名云一因正果残果名为二果岂可化身不由金刚定前无漏种引而不取彼为引因谈实化身初起之时亦由彼引以后类所现之身俱依现在种子为因金刚前时亦已无故今据长时多分说也

他受用变化通共不共者

望所化生所现之身名共不共若多有情属一佛者此化身名为不共若一有情属多佛者其所现身名之为共即百千佛共化一生百千佛身共在一处而似一身不相障碍谈实各別如众灯明遍似一身名之为共

正智正为法身了因余二助等者

此中二智望彼三身因果通说若唯约因者且如初地前证真如理名为法身后得未起如何后得名之助也若唯果者果无加行如何为化助因以此故知因果通说

行应得故者

由行其行应证也有本化字

菩提心者

欲愿也

界圆满因者

界者果也

说此三因各感三身者

即一一因能招三身

无著释至欲愿等者

乍观此文为言释此云何住等问词尅实释彼经答词如是住等

彼经宗至亦受用因者

彼经宗说此三种为法身因然彼经中亦说福智二相法身此三亦可为报身因也若不尔者经中福智二相法身以何为因

方便能起作利益无尽者

中言说他受化身起方便利益有情以三为因亦复无失然文错应勘余本

然亲得者法身即非者

报化二身于四因中通亲非亲法唯非亲故別简中

严净佛土皆三身因者

即无垢称经说六波罗蜜四摄法等皆净土因此因亦即三身因也如彼疏说

是故处处如如方便者

化身处处转于法轮即是证真如之方便也或可化身是如如方便因也

与智冥合者

智字错也合是理字或是真字或与字上脱理字也勘余本也

此显等流者

即报身也法身流故即此法身金光明经亦名法身故得等流分或相续故名为等流

受法身圣财最增胜故者

此会意云自受用身受用圣财最胜故名为自利也他受用身令他受用圣财胜故受用财等故从自受用亦利他摄思之

然能证因至假说差別者

从能证因假说法身为差別也

不由依止无差別故者

但由意乐及于业因无差別故得无异名不据依止无差別故名为无异

无量依止差別转故者

此解不得约依止说无异所以

初地自见百千界一卢舍那者

十地所见皆名卢舍那今言卢舍那者即是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也然准彼经言卢舍那是二地菩萨所见言千世界等应捡彼文

法苑义林章决择记下末(终)


校注

记一作钞或抄 菩萨地三字现本作大 拥一作权 明一作盛 专一作导 一无彼云颂三字 一无道字 诠要所引无故字 一无无字 一无论字 显字数本作㘿今依诠要一所引改 一无非字 即上一有岂字 外字疑衍 令下疑有脱字 谓一作须 有也一作者 唱令一作能合 者下疑有脱字 为眼会一作倡令家 僧现本作饮下同 意现本作其 具现本作制 护谓二字现本作治 一无發字 俱作复 此牒释一在次上从师等受等下段 得即疑即得 名得一作得名 知一作如 得受疑受得 无知法二字 勘一作助 增一作僧 界疑男 师语一作谛说 分一作不 灭一作减 重作意 亦隐等四字现本作隐显影彰 形一作戒 大疑不 思一作恩或愚 表疑剩 断疑剩 坏疑剩 舍疑剩 而一作齐 一无无记二字 善一作地 无表字 故作戒 故一作及 意一作语 行因作引问 不作作 俱现本作但 不一作界 但【CB】伹【卍续】(CBETA 按依原书校注「但」字及其文义修订之 义一作几次同 次一作决 违一作趣或遣今案恐远 怨字疑造恶 一无所以二字 勤说一作观请 变感一作發色 杀一作改 汗一作然有 已一作将成 共一作失 五下现本有百字兴正云百字疑后人所加 明疑时 明疑时 明疑时 一无时字 持一作时 虽下一有能字 后作复 有下一有现行二字 业一作乐 一一作二 立作作 心字疑衍一作行亦作业 四一作両 一无现字 敬一作依 信一作何 调现本作掉 十一现本作大 行字现本作第二 取疑于 欲一作显或烦 其下疑有脱文 乐疑养 识字恐衍 此牒释与现本异义同 义一作识 *碍一作壤 住一作位 众一作缘 难作疑作难 相一作根 若一作养 即作根 及等四字疑变鱼成米 漏一作情 量一作岂 难一作显 质一作资 此牒文与现本相异恐有脱文 色一作也(*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 见字疑衍 色一作变或出 所宗作意云 上中下现本作下中上 后一作前 出疑于 一无观等十四字 三现本作四各可有意 名等下疑有脱悮 一无名等三字 案未开现本作觉未开悟 证一作说 𦁏作淹 畏一作思 起疑趣 无字疑衍 仍一作尚 前一作后或彼 名一作若 定一作是 惟分別三字一作准可知 戒一作形 色作也 离一作杂 净观现本作不净 无一作光 失一作共 先一作光 萨一作二十 所一作取或处 断六一作斯品 六疑剩或六字品草悮欤 名疑剩 一无第二果三字 皆一作智 抄一作帙或折 通一作別 不动作堪达 流一作满 三一作六 为一作善 下一作品 一无故等二十七字 故下一有今字 已下数处牒文往往与现本异盖是记主据別行章本者欤故其释义照现本章不免小异 无故恶体疑恶体无故 香一作者 苦作若 所观一作定想 色作名 又疑亦 根诸疑诸根 至破二字未详 诸字现文作法 记一作抄 合一作今 非上一有中字 临一作滥 起现章作化 触一作单或尊 复一作彼 亦现本作之 身一作自 等一作色 初一作即 已下牒文不存现本 猛一作增 恐一作留 *谄一作诸(*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 共一作失 一无故字 境一作义 难疑虽 但【CB】伹【卍续】*但一作俱(*印ノ字ハ本文ト异ナル[○@编])(CBETA 按依原书校注「但」字及其文义修订之 之一作即 问疑而 待一作缚 一无牵字 约一作断 俱一作谓 假一作形 唯尅今无现本作难尅合立 灭一作感 七处疑处七 为得见一作令见得 复一作后 因一作同 有等十五字恐记主据別本故成此释 观疑视 一下疑显 观疑视 一无中字 根下疑脱尘字 故一作彼 第二等下文对见数本文言区区不一途 为一作通 但一作俱 散依主等下一云散者依主释也合者即持业体同故云合依主多分体別故云散 假一作依 遍往作通住 知一作智 理一作种 报疑散 前者下疑有写谬 教一作散 一无而字 故上一有缘字 击上疑脱不字 一无威仪二字 是下一有天亲二字 即辟一作断除 唯一作准 一无真字 似一作以 无一作天 一无学字 有现本作余 纳一作初 对现本作废 实一作少 无非字 释破一作人彼 边作几三字一作遍仪义 三一作之 异无现本作量 相一作僧 一无如字 何不现文作不遮何性 等一作不 一一一作二 尔一作名 但作俱 天疑忍 复一作后 六一作取 一无前师二字 卒作反 一无寻求二字 灭作后 一无举及师义三字 后之作净云 云一作之 然一作能 文即作又解 傍一作谛或增 目下现文有犍字 是一作只 心一作以 一无余字 心一作以 心一作以 心一作以 地一作起 心一作以 一无世字 心一作以 一无听字 心一作以 一无言之合三字 一无二字 两一作喜 漏无漏三字一作摄 通下脱者六通三字 六下疑脱智摄二字 缘上一有智字 诸疑有 地上一有三字 修一作非 说一作记 法上一有闻字 薰一作惠 应上一有相字 唯一作准 后下一有得字 据教现文作教授 皆一作背 此上一有成熟二字 胎一作卵 本疑有 尔也一作名之 依一作复 等者一作而上修因等以 应一作身 为一作二 思作得 取作以 四现文作三 余上疑脱捡 小一作十 恒现二字一作非现一相 无下一有漏字 总下一有国王断王四字 三一作之 者一作有向 齐下疑脱转灭二字 见一作是今案无字艸悮 受处十行现文作据十行胜 深除一作染除现章作深妙 行现本作所 方等现本作方能起化利益无尽
[A1] 己【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但【CB】伹【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但【CB】伹【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证【CB】灯【卍续】
[A9] 但【CB】伹【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但【CB】伹【卍续】
[A13] 刹【CB】利【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但【CB】伹【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者【CB】耆【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但【CB】伹【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但【CB】伹【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但【CB】伹【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昧【CB】味【卍续】
[A46] 已【CB】巳【卍续】
[A47] 竟【CB】意【卍续】
[A48] 末【CB】未【卍续】
[A49] 但【CB】伹【卍续】
[A50] 已【CB】巳【卍续】
[A51] 惑【CB】感【卍续】
[A52] 虽【CB】难【卍续】
[A53] 但【CB】伹【卍续】
[A54] 已【CB】巳【卍续】
[A55] 已【CB】巳【卍续】
[A56] 但【CB】伹【卍续】
[A57] 但【CB】伹【卍续】
[A58] 已【CB】巳【卍续】
[A59] 但【CB】伹【卍续】
[A60] 竟【CB】意【卍续】
[A61] 竟【CB】意【卍续】
[A62] 已【CB】巳【卍续】
[A63] 已【CB】巳【卍续】
[A64] 但【CB】伹【卍续】
[A65] 但【CB】伹【卍续】
[A66] 汙【CB】汗【卍续】
[A67] 竟【CB】意【卍续】
[A68] 已【CB】巳【卍续】
[A69] 已【CB】巳【卍续】
[A70] 已【CB】巳【卍续】
[A71] 己【CB】巳【卍续】
[A72] 己【CB】巳【卍续】
[A73] 但【CB】伹【卍续】
[A74] 已【CB】巳【卍续】
[A75] 已【CB】巳【卍续】
[A76] 已【CB】巳【卍续】
[A77] 已【CB】巳【卍续】
[A78] 但【CB】伹【卍续】
[A79] 已【CB】巳【卍续】
[A80] 已【CB】巳【卍续】
[A81] 已【CB】巳【卍续】
[A82] 种【CB】缘【卍续】
[A83] 已【CB】巳【卍续】
[A84] 已【CB】巳【卍续】
[A85] 已【CB】巳【卍续】
[A86]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2)
关闭
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卷2)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