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心要注

在因名始至果为终因果虽殊谛德无別圆顿上乘旨归于此所以荆溪立于心要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

上句标指下句發叹天然者如天之然亦名自然此与外道所计何別外道所执已为三藏所破那忽谓同圆顿谛理复次应知若从破计须荡自然破计虽尔理必自然是则自行乃遣执随缘无妨作斯说也至于下文含生本具秘藏不显由三惑覆亦应准今料简显示举一例诸无劳委述

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

別示解释三谛相也中者不偏二边也谛者审而无虗也统者总也一切法者二边之法也真者无偽妄也亡泯也一切法者三千之法也俗者世俗也立者建立也一切法者百界之法也当知此约三谛別明若从通说应云一中一切中无真无俗而不中则三谛皆统理而绝待也一真一切真无中无俗而不真则三谛俱亡泯而无相也一俗一切俗无中无真而不俗则三谛并建立而宛然也

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上两句示三谛融即显非纵横之殊异也下二句明三谛本具彰无作之妙法也举一即三者举其中谛非真非俗当体泯法复名真谛常自建立又为俗谛中谛之一即三既然真俗之二即三亦尔准诸祖诰亦应更云即三而一有可相离即一而三不可相混非三非一三一宛然会之弥分派之常合横之复高竖之又广明镜等譬真好研详勿见三一相即之故便乃不许俗谛世法真谛亡泯中谛绝俗言洋洋岂可诬哉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

三谛微妙众生不了称之为秘法界包用不可尽目之为藏性虽微妙浊成本有譬如镜天喻若尘云今此总明次文別

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

无明者不了法界无所明也尘沙者譬无知之数多也见思者从解等立名也应知三惑皆是性具同体为障难可了知文云翳障阻者异其文耳

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虗妄也

结指惑障都非真实空华之譬其在兹乎

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

大觉即妙觉喟然叹声也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

通指三谛以为真如及平等慧绝名离相

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

众生在迷未能复性是故须明惑观等说全性起修性无所移全修在性修常宛尔一家所立三谛文在璎珞仁王两经三观文出璎珞经下卷三惑准大品大论而开三智具如大品三智品中三德备在大涅槃经

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

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知一切法空寂一相名一切智知十法界诸种差异为道种智知于二边无非中道名一切种智照明为般若解缚名解脱清净名法身皆具常乐我净谓之德

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別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

上文別示恐谓纵横故兹融即显非別异是故当知三惑一念中破三观一心中修三智一念而证三德一心而成惑观一如智德无別苟非性具宁免异殊山门教观永异诸家超过众说良在兹焉

然此三谛性之自尔

重叹三谛非作所成

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借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

自迷之悟展转相由文中五三秪是一三无前无后因果理同

从因至果非渐修也

性德之行异乎历別

说之次第理非次第

言不顿显故有前后若论其理实在刹那其理者何三千三谛

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谛德宏深故曰大纲诸法广多号为网目华严名法界方等为实相般若称佛母法华号髻珠涅槃名佛师三谛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龙猛悟之而造论智者得之以开拓荆溪传之为心要是则十方大觉诸祖所传莫不归乎谛德秘藏像末惰浇信心寡薄如斯法门不能宗重而更別求心要之术良由近代习大乘者杂滥故也

始终心要注(终)


校注

惰疑情 尔疑示
[A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始终心要注
关闭
始终心要注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