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新学名句卷下

十恶业(十善反之)

一杀二盗二邪婬四妄语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嗔恚十邪见

十回向位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

作法十缘(四分)

一称量前事二法起托处三集僧方法四集僧约界五应法和合六简众是非七说欲清净八正陈本意九问事端绪十答所成法

受戒十缘

一得法已不二请师三教發戒缘四安置立处五差威仪师六出众问难七单白入众八正明乞戒九戒师白和十正明对问

头陀比丘十缘(听入塔寺十住婆沙)

一供给病人二为病人求药三为求看病人四为病人说法五为余人说法六听法教化七为供养大德八为供给圣众九为读诵深经十为教化令读诵深经

沙弥十戒

一不杀二不盗三不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花鬘香油涂身七不歌舞及作倡伎等八不坐高床九不非时食十不捉宝

十界

一佛二菩萨三缘觉四声闻五天六人七修罗八地狱九饿鬼十畜生

十行位

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四无屈挠五无痴乱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九善法十真实

僧传十科

译经第一义解第二习禅第三明律第四护法第五感通第六遗身第七读诵第八兴福第九杂科声德第十

杀生十过(智论)

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二众生憎恶眼不欲见三常怀恶念思惟恶事四众生畏之如见蛇虎五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六常有恶梦七命终之时狂怖八种短命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堕地狱中十若出为人常当短命

偷盗十过(智论)

一物主常真二心常多疑三非时出行而不筹量四朋党恶人远离贤善五破善相六得罪于官七财物没入八种贫穷业因缘九死入地狱十若出为人求财勤苦

邪婬十过(智论)

一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夫妇不睦常共鬪诤三恶法增长善法损减四不守护身妻子孤寡五财产日耗六有诸恶事常为人疑七亲属知识所不喜八种怨家业因缘九身坏命终死入地狱十若出为女多人共夫若为男子妇不贞洁

妄语十过(智论)

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之恶鬼得便三虽有实语人不信用四智人谋议不得參预五常被诽谤恶声远闻六虽有教𠡠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饮酒十过(四分)

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嗔恚相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鬪讼八无名称九智慧少十命终堕三恶道

十使(五钝五利)

一贪二嗔三无明四疑五慢六身见七边见八邪见九戒取十见取

十地位

一欢喜二离垢三發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丈夫十事

一能忍寒二能忍热三能忍饥四能忍渴五能忍风六能忍雨七能耐蚊蝱毒虫八能忍恶言苦事九渴消十大小便调适

如来十号(智论钞记道俗篇引)

一如来二应供三正徧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

新至比丘十事与之(三千威仪)

一当避与房二当给所须三朝暮问讯四语以习俗五当教避讳六语请到处七语僧教令八当语某事可食九示县官禁忌十语以盗贼处所

跋阇子擅行十事(钞记二衣篇引)

一应两指抄食(足食已得)二得聚落间(足食已两村中间得)三得寺内(得別众羯磨)四后听可(別众羯磨已后与欲)五常法(如俭开八事得常开)六得和(足食得酥油等和一处食)七得与盐共宿八得饮阇楼罗酒(诸果酿酒)九得畜不截坐具十得受金银

十种衣(衣犍度)

一拘舍衣二劫贝衣三钦䟦罗衣四刍摩衣五叉摩衣六舍菟衣七麻衣八翅夷罗衣九拘摄罗衣十嚫罗钵尼衣

十种粪衣(四分)

一牛嚼衣二鼠啮衣三火烧衣四月水衣五产妇衣六神庙衣七塚间衣八求愿衣九王軄衣十往还衣(至塚返将来)

十种正行(了疏)

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六无贪七无嗔八无痴九身护十口护

分衣十种取

一粪扫取二现互死三同见取四功能取五二部取六面所向取七入和尚八入所亲白衣九随所在得十在众中死羯磨取

十种舍功德衣(僧祇)

一衣竟舍二言可三言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六言善哉七言好八言起九言去十言与依止

楞伽经十种不应食肉

一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为六亲故二狐狗人马屠者杂卖故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四众生闻气悉生怖故五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六凡愚所习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七令呪术不成就故八以食肉见形起识以染味著故九诸天所弃恶梦虎狼闻香故十由食种种肉遂啖人肉故

十种布施无福(十诵)

一施女人二戏具三画男女合像四酒五非法语六器仗七大刀八毒药九恶牛十教他作如是施

四分十种净法

一火二刀三疮四鸟五不中种(已上净种)六皮刺七㓟皮八腐九破十瘀燥(已上净相)

十种须依止(事钞)

一和尚命终二和尚休道三和尚决意出界四和尚舍畜众五弟子缘离他方六弟子不乐住处更求胜处七未满五夏八不谙教网九数犯众罪十不诵戒本

戒师十种答法

一言能二言可三言是四言善自修行五言不放逸六言善哉七言好八言起九言去十言与依止

十种非仪不应礼

一大便时二小便时三裸身四剃发五说法六嚼杨枝七洗口八饮九食十啖果

破戒比丘十种胜想(十轮)

一应作念佛想二应思惟圣戒三当起施心四柔和质直常行忍辱五不生卒暴心无狂乱六喜乐正法七常好闲静阿兰若处八欲入涅槃无畏之城九共輭语十礼足

四分十种贼心

一黑暗心二邪心三曲戾心四恐怯心五常有盗心六决定取七寄物取八恐怯取九见便便取十倚托取

比丘十种非法(十轮)

一若僧不和于国王前诃二于婆罗门前诃三于王眷属前诃四于大臣前诃五于白衣前诃六于妇女小儿前诃七于僧净人前诃八于比丘尼前诃九于本怨嫌人前诃十嗔恚心诃

十住位

一發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

梵网十重戒

一杀戒二盗戒三婬戒四妄语五酤酒六说他人过七自赞毁他八悭悋财法九嗔骂不解十谤毁三宝

十信位

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

沙弥十数(僧祇)

一一切众生皆依仰食二名色三痛痒想四四谛五五阴六六入七七觉意八八正道九九众生房十十一切入(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黄七赤八白九空十识)

佛灭时十仙(涅槃)

一阇提首那二婆私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犊子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婆罗门十须跋陀罗

尼摩触戒十相

一腋已下膝已上身相触二若捉三若摩四若牵五若推六若上摩七若下摩八若举九若提十若捺

佛十大弟子

一舍利弗翻身子智慧第一二目揵连翻采菽神通第一三迦叶翻饮光头陀第一四须菩提翻空生无诤第一五富楼那翻满慈子说法第一六迦旃延翻扇绳论义第一七阿那律翻无贫天眼第一八优波离翻近执持戒第一九罗睺罗翻障蔽密行第一十阿难陀翻庆喜多闻第一

胜鬘夫人十大受(胜鬘经业疏记三上引)

一我从今日乃至菩提(此一句贯下九句)于所受戒不起犯心二于诸尊长不生慢心三于诸众生不起恚心四于他身色及外众具不起嫉心五于内法不起悭心六不为自己受畜财物凡有所受悉为成熟贫苦众生七不自为己行四摄法为一切众生故以不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碍心摄受众生八若见孤独幽系疾病种种厄难困苦众生终不暂舍必欲安稳以义饶益令脱众苦然后乃舍九若见捕养众恶律仪及诸犯戒终不弃舍我得力时于彼处见此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摄受故法久住十摄受正法终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则忘大乘若忘大乘则忘波罗蜜

教尼具十德

一具持戒行二多闻三诵二部戒本利四决断无疑五善说法六族姓出家七颜貌端正八堪为尼说法令尼欢喜九非为佛出家被三法衣而犯重法十二十夏若过

有十法疾灭正法

一有比丘无欲钝根虽诵句义不能正受二亦不能令他解了三不能令受者有恭敬威仪四有说法者不能如法教鬪诤相言五不乐阿练若法六不随法教七不随忍法随不忍法八不敬上座无威仪者九令后生不受学毗尼十致令放逸失诸善法

上高座十法(三千威仪)

一鸣钟集二礼三宝三升高坐四打磬静众五赞呗六正说七观机进止八说竟回向九复作赞呗十下座礼辞

寺有十名(灵裕寺诰)

一寺二净住三法同舍四出世舍五精舍六清净园七金刚刹八寂灭道场九远离处十亲近处

事钞十门(或云十意十条)

一序教兴意二制教轻重意三对事约教判处意四用诸部文意五文义决通意六教所诠意七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八僧尼二部行事通塞意九下三众随行异同意十钞者引用正文去滥传真科酌意

制戒十利(四分)

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令正法久

粪衣十利(十住婆沙)

一惭愧二障寒热毒虫三表示沙门仪法四一切天人见法衣专敬如塔五厌离心著染衣非为贪好故六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七由著法衣有恶易见八更不须余物庄严故九随八圣道故十我当精进行道不以染汙心于须臾间

著粪衣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非法求索五若不得衣亦不忧六得亦不喜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八顺行初受四依法九入在麤衣数中(谓入粪衣头陀中故)十不为人所贪著

受毳衣有十利(十住婆沙)

一在麤衣数二少求索三随意可坐四随意可卧五浣濯则易六染时亦易七少有虫坏八难坏九更不受余衣十不失求道

但三衣人十利(十住婆沙)

一于三衣外无求受疲苦二无守护疲苦三所畜物少四唯身所著为足五细戒行六行来无累七身体轻便八随阿练若处住九处处住无顾惜十随顺道行

乞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所用活命自属不属他二施我食者令住三宝然后当食三施我食者当生悲心四顺佛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修善法者效我九不与男子大小有诸缘事十次第乞食于众生中起平等心

僧祇粥十利(戒疏)

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词清辩六宿食除七风除八饥消九渴十大小便调适

不受非时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多食二不满食三不贪美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七易满八易养九知足十禅诵身不疲极

一坐食十利(十住婆沙)

一无有求第二食疲苦二于所受轻少三无有所用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入细行食法六食消后食七少妨患八少疾病九身体轻便十身快乐

随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无求好精舍住疲苦二无求好卧具疲苦三不恼上座四不令下座愁恼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用则少务九不起诤因十不夺他所用

塚间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常得无常想二得死想三得不净想四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五常得远离一切所爱人六常得悲心七远离戏调八心常厌离九勤行精进十能除怖畏

树下坐十利(十住婆沙)

一无有求房舍疲苦二无有求卧具疲苦三无有所爱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无处名字六无鬪诤事七随顺四依法八易得无过九随顺修道十无众闹行处

常坐不卧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时脇著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八少睡眠九身轻易起十求坐具衣服心薄

露地十利(十住婆沙)

一不求树下二远离我所有三无有诉讼四若余去无[(厂@((既-旡)-日+口))*页]惜五少戏调六能忍风雨毒虫寒热七不为音声荆棘所刺八不令众生嗔恨九自亦无有愁恨十无众闹行处

练若比丘十利(十住婆沙)

一自在来去二无我我所三随意无障四心乐习空处五住处少欲少事六不惜身命为具功德七远离闹语八虽行功德不求报恩九随顺禅定易得一心十处于空处易生无碍想

十力

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

十一支(毗昙)

一身念处二定慧三有觉观定无觉观定三空四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五五根五力六六念七七觉支八八正道九九次第定十十一切支(亦名十一切入)十一十一解(亦名十一切智)一法智二比智三他心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十一如实智

自恣不同受衣共十一人(资持)

一与欲人二有难三无大衣四异界五中后安居六破七不结八犯残九別住十学悔十一摈人

十二因缘

一无明二行(过去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现在果)八爱九取十有(现在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未来果)

十二时打犍槌法(三千威仪)

五种常用法一常会时总五十四下二旦食时八下三昼食时一通即五十四下四暮投槃时亦一通五无常时多少随时七种卒缘法一县官二大火三大水四贼盗(自一至四多少随时)五会沙弥三下六会优婆塞二下七呼私儿一下

十二头陀(事钞)

一纳衣二但三衣(衣)三常乞食四不作余食法五一坐食六一抟食(食)七阿兰若八塚间九树下十露地十一随坐(处)十二常坐不卧(威仪)

僧祇別众四仪互作共十二人

(一行二住三坐四卧)作羯磨(行住坐卧)则別众

十二入(根尘相对涉入为义此十二从所入受名)

一眼能见色处二耳能闻声处三鼻能闻香处四舌能知味处五身能觉触处六意能知法用(内六根入)七色对眼所见八声对耳所听九香对鼻所闻十味对舌所甞十一触对身所觉十二法对意所知(外六尘入)

十二部经(华梵二音)

一素(契经)二祇夜(重颂)三和伽罗那(授记)四伽陀(讽诵)五忧陀那(无问自说)六尼陀那(因缘)七波陀那(譬喻)八伊帝目多(本事)九阇陀伽(本生)十毗佛略(方广)十一阿浮陀达磨(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论议)

十二部律
  • 十二部律
    • 萨婆多共分出四部
      • 婆差部又分出三
        • 一法上
        • 二贤胄
        • 三六成
    • 迦叶遗分出二部
      • 一僧伽提
      • 二浅摩提
    • 弥沙塞分出一部
      • 中间见
    • 僧祗不分
    • 昙无德不分
十二类生(楞严)

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五有色生六无色生七有想生八无想生九非有色生十非无色生十一非有想生十二非无想生

四分盗戒十三处

一地中二地上三乘四担五空六架七村八阿练若九田十处所十一船处十二盗水十三私度关塞

十三难

一边罪二汙尼三贼住四破内外道五黄门六杀父七杀母八杀阿罗汉九破法轮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十二畜生十三二形

十四种色

一色二声三香四味五触(五尘)六眼七耳八鼻九舌十身(五根)十一地十二水十三火十四风(四大)

十五种略说戒(增三)

一说序已余者僧常闻二至四事已三至十三已四至二不定已五广说(此五三十已下)六说四事已七至十三已八至二不定已九至三十已十广说(此五九十已下)十一说十三已十二至二不定已十三至三十已十四至九十已十五广说(此五提舍已下)

十五种默然(杂犍度)

一若作如法羯磨二若得同意伴三若见小罪四为作別住五在戒场上(不应默)六见他非法七不得伴八犯重九同住十在同住地(应默然)十一如法十二默任之十三与欲十四从可信人闻十五先在众中默然而坐(应和合)

十五自然界

一僧伽蓝界二村界三树界四场界五车界六船界七舍界八堂界九库界十仓界十一兰若十二道行十三洲界十四水界十五井界

三界五品惑总十五部(發智论)

一见所断结二集所断结三灭所断结四道所断结五修所断结(各通欲色无色三界)

十六遮

一不自称名二不称和尚名三年不满四衣不具五钵不具六父不听七母不听八负债九奴十官人十一丈夫十二癞十痈疽十四白癞十五乾痟十六颠狂

十六枚器(钵器篇一)

一大釜二釜盖三大盆四杓五小釜六釜七小盆八杓九洗瓶十瓶盖十一盆十二杓十三水瓶十四瓶盖十五盆十六杓

西土十六国(长阿含经)

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拘萨罗五䟦祇六未罗七支提八䟦沙九尼楼十槃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乾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槃提

此方前代十六国

一前凉二后蜀三前赵四后赵五前秦(六)前燕(七)后秦八西秦凡后凉(十)后燕十一南凉十二南燕(十)三西凉(十)四北凉(十)五夏起(十)六北燕

住世十六罗汉(住法图赞)

一宾头卢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䟦梨墯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䟦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戌愽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十七种別住(了论)

一长园二四角三水波四一山五一嵓六半月七自性八围轮九一门十方土十一四厢十二二绳十三比丘尼十四优婆塞十五垣墻十六圆十七颠狂

僧祇十七种谷(坏生戒)

一稻二赤稻三小麦四穬麦五小荳六大荳七胡荳八踠荳九粟十黍十一麻十二姜句十三阇豉十四婆罗陀十五莠子十六脂那十七俱陀婆

成论非色非心聚十七名

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命根四无想果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生八住九异十灭十一名身十二句身十三字身十四老十五死十六凡夫法十七无作

十八界(各有別体义无浑滥界別为义)

一色尘二声尘三香尘四味尘五触尘六法尘七眼尘八耳根九鼻根十舌根十一身根十二意根十三眼识十四耳识十五鼻识十六舌识十七身识十八意识

十八不共法

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部律
  • 十八部律(戒疏引古三藏)
    • 萨婆多分出四部
      • 婆差部又分出三
        • 一法上
        • 二贤胃
        • 三六成
    • 迦叶遗分出二部
      • 一僧伽提
      • 二浅摩提
    • 弥沙塞分出一部
      • 中间见
    • 僧祇分出六部
      • 一遗迹
      • 二弥沙
      • 三施设
      • 四毗陀
      • 五施罗
      • 六上施罗
    • 昙无德不分
真谛疏十八部律

一大众部出十一部一说一切有二雪山僧三可住子弟子四法上五贤乘六说度七善岁八法护九正地十密林十一正量二上座部出七部一一说二出世说三山僧四得多闻五別说六支提山七北山

又文殊问经出十八部律

摩诃僧祇分別说有七(此翻大众即窟外部)一执语(所执同僧祇故)二出世间语言(称替词也)三高拘梨柯(人姓)四多闻(有多闻智)五只底舸(山名)六东山(山名)七北山(山名)体毗履分別说有十一(此翻老宿即窟内上座部)一一切语言(执三世有可言说故)二雪山(居所)三犊子(人姓)四法胜(人名)五贤(人名)六一切所贵(人所重故)七芿(山名)八大不可弃(人名)九法护(人名)山僧十一得多闻

瑜伽论十八变

一振动二炽然三流布四示现五转变六往来七卷八舒九众像入身十同类往趣十一隐十二显十三所作自在十四制他神通十五能施辩才十六能施忆念十七能施安乐八放大光明

四分调达九邪破佛九正共十八法

一法二非法三律四非律五犯六不犯七若轻八若重九有残十无残十一麤恶十二非麤恶十三常所行十四非常所行十五制十六非制十七说十八非说

僧祇式叉尼十八法(事钞尼众別行篇)

一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二式叉不净食大尼净大尼不净食彼亦不净三大尼得与三宿自与沙弥尼三宿四得与大尼授食除火净五生种取金银钱自从沙弥尼受食五尼不得为说七聚名六得语云不婬盗杀妄如是等忆持七八至布萨自恣日入僧中互跪合掌云阿梨耶僧我某甲清净僧忆持三说而退九十十一十二后四波罗夷犯者更从始学十三十九僧残已下若犯一一作吉罗悔十四不非时食十五不停食食十六不捉钱宝十七不饮酒十八不著华鬘

七灭诤十八品图

二十种色

十二种显色一青二黄赤四白五光六影七明八暗九烟十云十一尘十二雾八种形色十三长十四短十五高十六下十七方十八圆十九斜二十正

西土传法二十四师

一迦叶二阿难三未田地四商那和修五优婆毱多六提多迦七弥遮迦八佛陀难提九佛陀蜜多十脇比丘十一富那奢十二马鸣十三毗罗十四龙树十五提婆十六罗睺罗十七僧伽难提十八僧伽耶舍十九鸠摩罗䭾二十阇夜多二十一修槃陀二十二摩奴罗二十三勒那夜奢二十四师子

二十五有出阿毗昙论

四有四恶趣(东胜身 西牛货 南瞻部 北俱卢 修罗趣 地狱趣 饿鬼趣 畜生趣)

梵王六欲天(大梵天 四天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无想五净居(无想天净居天俱舍名五那含即三果所居凡五天一无烦二无热三善见四善现五色究竟)

四空及四禅(初禅天 二禅天 三禅天 四禅天 空处 识处 无所有处 非非想处)

大灌顶经出护五戒二十五神
  • 一不杀生五神
    • 一荼刍毗愈他尼神
    • 二轮多利输陀尼神
    • 三毗楼遮那波神
    • 四阿陀龙摩坘神
    • 五婆罗柤尼和婆神
  • 二不偷盗五神
    • 一坘摩阿毗婆駄神
    • 二阿须轮婆罗陀神
    • 三婆罗摩亶雄雌神
    • 四婆罗门地哆神
    • 五那摩呼哆耶舍神
  • 三不邪婬五神
    • 一佛䭾仙陀褛哆神
    • 阇耶薮多婆神
    • 三涅坘醯䭾多耶神
    • 四阿逻多赖都耶神
    • 五波罗那佛昙神
  • 四不妄语五神
    • 一阿提梵者珊耶神
    • 二因台罗因台罗神
    • 三阿伽风施婆多神
    • 四佛昙弥摩多哆神
    • 五多赖又三密陀神
  • 五不饮酒五神
    • 一阿摩罗斯兜嘻神
    • 二那罗门阇兜帝神
    • 三萨尼乾那波神
    • 四茶鬪毗舍罗神
    • 五加摩毗那阇尼佉神
教行双持二十六戒

二十八天
  • 欲界六天
    • 四天王天
    • 忉利天
    • 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色界十八天
    •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
    • 四禅九天(无云天广果天无烦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福生天无想天无热天善现天)
  • 无色界四天
    • 空处
    • 识处
    • 无所有处
    • 非非想处
戒坛二十八星

东方七星一基粟底抲二虏喜尼三麋梨伽尼罗四阿陀罗五不奈那波修六弗沙七阿沙离波南方七星一柯可二两颇三求尼四诃莎多五质多罗六莎底七毗释珂西方七星一诃㝹罗他二莎沙他三牟蓝四弗婆莎他五多罗莎他六阿毗止七沙罗波那北方七星一陀薾他二舍多毗沙三弗婆跋陀罗四多罗䟦陀罗五离波底六阿虽尼七婆罗尼

涅槃经明如来三十二相

一足下平如匳底二足下千辐轮相三手指纤长四足根长五身方直六网缦指(如白鹅王)七手足輭八节踝𦟛满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腨十一身圆满(如尼拘陀树)十二立手过膝十三顶有肉髻十四无见顶十五阴藏相十六皮肤细輭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金色十九常光明曜二十七处满(肩臂脚合二及颈)二十一柔輭声二十二缺骨充满二十三师子上身二十四臂𦟛纤二十五四十齿(白净青密)二十六四牙相二十七师子颊二十八味中上味二十九广长舌三十梵音声三十一𥇒绀色三十二白毫相

三十四心断(三)界见思(三)

事钞僧网篇列三十五事

初五夺眷属一不应授人大戒二不应受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往二五夺智能一不应说戒二若僧中问答毗尼义不应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应作四若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在其例五若僧差作信命不应作

三五夺顺从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偪暮还三亲近比丘四不应近白衣外道五应顺从诸比丘教不应异语四五夺相续后犯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二若相似若从此生三若复重于此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诃羯磨人五五夺供给一若善比丘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二不应受他洗足三不应受他安洗足物四不应受他拭革屣五不应受他揩摩身六五制恭敬一不应受善比丘礼拜合掌二问讯三迎逆四持衣五持钵七五夺证正他事一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二不应证他事三不应遮布萨四不应遮自恣五不应共善比丘诤

智论酒有三十五失

一现世财物虗竭二众病之门三鬪诤之本四裸形无耻五丑名恶声六覆没智慧七所应得物不得已得即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废业不成十醉为愁本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不敬父十四不敬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尊长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党恶人二十二疎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无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恶二十八亲眷摈弃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弃舍善法三十一人不信用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业三十四命终堕狱三十五当来狂𫘤

大灌项经出护三归三十六神
  • 弥栗头不婆罗门
  • 弥栗头婆诃娑神
  • 弥栗头婆逻波神
  • 弥栗头抗陀罗神
  • 弥栗头陀利奢神
  • 弥栗头陀楼呵神
  • 弥栗头伽婆帝神
  • 弥栗头悉坘哆神
  • 弥栗头菩提萨神
  • 弥栗头罗婆那神
  • 弥栗头钵婆䭾神
  • 弥栗头三摩陀神
  • 弥栗头戾禘駄神
  • 弥栗头波利陀神
  • 弥栗头婆利那神
  • 弥栗头䖍伽伽地神
  • 弥栗头毗梨陀神
  • 弥栗头支陀那神
  • 弥栗头提婆罗神
  • 弥栗头呵婆帝神
  • 弥栗头不若罗神
  • 弥栗头苾阇伽神
  • 弥栗头伽丽婆神
  • 弥栗头罗阇遮神
  • 弥栗头修乾陀神
  • 弥栗头檀那波神
  • 弥栗头友多那神
  • 弥栗头伽林摩神
  • 弥栗头阿留伽神
  • 弥栗头阇利䭾神
  • 弥栗头阿呵䭾神
  • 弥栗头阿呵娑神
  • 弥栗头娑和逻神
  • 弥栗头波利那神
  • 弥栗头固他那神
  • 弥栗头军陀罗神
智论身有三十六物
  • 成身十二
    • 一发二毛三爪四齿五薄皮六厚皮七筋八肉九骨十髓十一血十二心
  • 内性十二
    • 一脾二肾三胆四肝五肺六小肠七大肠八胃九胞十肪十一𦙽十二脑膜
  • 外相十二
    • 一屎二尿三垢四汗五泪六洟七涎八唾九脓十黄痰十一白痰十二癊
三十七道品
  • 一四念处
    • 观身不净
    • 观受是苦
    • 观心无常
    • 观法无我
  • 二四正勤
    • 未生恶令不生
    • 已生恶令灭
    • 未生善令生
    • 已生善令增长
  • 三四如意足
    • 思惟
  • 四五根
  • 五五力
  • 六七觉支
    • 择法
    • 精进
  • 七八正道
    • 正见
    • 正思惟
    • 正语
    • 正业
    • 正精进
    • 正定
    • 正念
    • 正命
本宗他部受欲不成四十九人
  • 本宗二十八人
    • 十八人体非失
      • 十三难人
      • 三举人
      • 二灭人
    • 七人遇缘失
      • 命过
      • 余处行
      • 罢道
      • 入外道众
      • 入別部众
      • 至戒场上
      • 明相出
    • 三人相乖失
      • 神足在空
      • 隐没
      • 离见闻
  • 他部二十一人
    • 僧祗五人
      • 与欲人
      • 覆露隔障人
      • 半覆露隔障人
      • 半覆露伸手不相及人
      • 露地伸手不及人
    • 五分八人
      • 屋中若露地倒出
      • 比丘尼
      • 式叉尼
      • 沙弥
      • 沙弥尼
      • 狂人
      • 痛恼人
      • 乱心人
    • 僧祗五人
      • 界外与欲
      • 持欲出界
      • 能与出界
      • 能与至僧中默然还出
      • 因难惊起
    • 十诵三人
      • 覆藏
      • 別住
      • 六夜
男子八处五十六戒 女人九处六十三戒

前代章记解释事钞共六十家
  • 京兆大慈律师(未详记号)
  • 泉州弘景律师(末详记号)
  • 荆州昙胜律师(当阳记)
  • 蒲州融济律师(末详记号)
  • 泉州道深律师(未详记号)
  • 湖州崇福律师(酉河记)
  • 湖州灵㟧律师(未详记号)
  • 湖州智海律(未详记号)
  • 湖州法琳律师(未详记号)
  • 苏州道恒律师(未详记号十卷)
  • 志明律师(今古记十卷未详州郡)
  • 智蟾律师(圆成记十卷未详州郡)
  • 杭州法俨律师(富阳记一十卷)
  • 苏州法兴律师(支硎记)
  • 润州朗然律师(慈和记)
  • 志相律师(会昌记未详州郡)
  • 清法律师(阙要记十卷未详州郡)
  • 润州惟倩律师(集正记)
  • 越州昙一律师(發正记)
  • 常州义超律师(折中记)
  • 杭州辩常律师(未详记号六卷)
  • 慧超律师(记六卷未详题号州郡)
  • 杭州大觉律师(华严记十四卷)
  • 越州玄俨律师(辅篇记一十卷)
  • 杭州义威律师(灵山记)
  • 常进律师(通玄记未详州郡)
  • 乾素律师(记六卷未详题号州郡)
  • 昙庆律师(记四卷未详题号州郡)
  • 苏州志鸿律师(搜玄记二十卷)
  • 清彻律师(后堂记)
  • 昙清律师(有记未详题号州郡)
  • 广雄律师(有记未详题号州郡)
  • 智璀律师(记十卷未详题号州郡)
  • 杨州省躬律师(顺正记)
  • 京兆玄畅律师(显正记)
  • 京兆从志律师(继宗记)
  • 秀州德圆律师(未详记号)
  • 湖州仲平律师(未详记)
  • 丹甫律师(有记未详题号州郡)
  • 京兆慧则律师(集要记十二卷)
  • 越州元表律师(未详记号)
  • 秀州全礼律师(长水记)
  • 台州景霄律师(简正记二十卷)
  • 杭州无外律师(持犯四果章记)
  • 婺州德殷律师(手镜记)
  • 慧密律师(上元记未详州郡)
  • 徽猷律师(龟镜记未详州郡)
  • 杭州觉熙律师(指志记五卷)
  • 洪州清俨律师(集义记)
  • 越州崇义律师(述钞音训)
  • 立律师(有记未详题号州郡)
  • 杭州处云律师(拾遗记三卷)
  • 越州普齐律师(集解记十二卷)
  • 温州希觉律师(增辉录二十卷)
  • 杭州赞宁律师(音义指归三卷)
  • 升州德明律师(正言记十卷)
  • 杭州择梧律师(义苑记七卷)
  • 台州允堪律师(会正记十二卷)
  • 温州文溥律师(简正记)
  • 杭州元照律师(资持记十二卷)
六十二见

(下四阴改色字作句则一阴有四见四五则成二十历上三世则为六十矣)

事钞本宗他部不足数四位共六十五人
  • 一体是事逮三十一人
    • 四分六人
      • 所为作羯磨人
      • 神足在空
      • 隐没
      • 离见闻
      • 別住
      • 戒场上
    • 十诵十一人
      • 睡眠
      • 乱语
      • 愦闹
      • 入定
      • 痖人
      • 聋人
      • 痖聋人
      • 狂人
      • 乱心人
      • 病坏心
      • 树上
    • 伽论三人
      • 重病
      • 边地
      • 痴钝
    • 僧祇九人
      • 与欲人
      • 隔障人
      • 半覆半露中间隔障
      • 半覆半露伸手不相及
      • 露地伸手不相及
      • 行作法住坐卧
      • 住作法行坐卧
      • 坐作法行住卧
      • 卧作法行住坐
    • 义加二人
      • 醉人
      • 白语前人不解
  • 二体境俱非二十三人
  • 三体非缘是二十三人
    • 四分二十二人
      • 比丘尼
      • 式叉尼
      • 沙弥
      • 沙弥尼
      • 十三难(边罪汙尼贼住破内外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法轮僧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形)
      • 三举(不见罪不忏罪说欲不障道)
      • 灭摈应灭摈
    • 十诵一人
      • 白衣
  • 四缘有碍十一人
    • 四分八人
      • 诃责
      • 摈出
      • 依止
      • 遮不至白衣家
      • 覆藏
      • 本日治
      • 六夜
      • 出罪
    • 十诵三人
      • 覆藏竟
      • 本日竟
      • 六夜竟
如来八十种好
  • 一无见顶相
  • 二鼻高好孔不现
  •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 四耳轮辐相埵成
  •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 六骨际如钩鏁
  •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 八行时足地四寸而印文现
  •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十膝骨坚著圆好
  • 十一身清洁
  • 十二身柔輭
  • 十三身不曲
  • 十四指长纤圆
  • 十五指文藏覆
  • 十六脉深不现
  • 十七踝不现
  • 十八身润泽
  •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 二十身满足
  • 二十一容仪备足
  • 二十二容仪满足
  •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 二十四威振一切
  • 二十五一切乐观
  • 二十六面不长大
  • 二十七正容貌不[泳-永+挠]
  • 二十八面具满足
  •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 三十言音深远
  • 三十一脐深圆好
  • 三十二毛右旋
  • 三十三手满足
  • 三十四手足如意
  • 三十五手文明直
  • 三十六手文长
  • 三十七手文不断
  •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 三十九面广姝好
  • 四十面净满如月
  •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 四十八一切声分具足
  • 四十九四牙白利
  • 五十舌色赤
  • 五十一舌薄
  • 五十二毛红色
  • 五十三毛软净
  • 五十四广长眼
  • 五十五孔门具足
  •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花色
  • 五十七脐不出
  • 五十八腹不现
  • 五十九细腹
  • 六十身不倾动
  • 六十一身持重
  • 六十二其身大
  • 六十三身长
  •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 六十七等视众生
  • 六十八不轻众生
  •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 七十说法不著
  •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 七十二發音报众声
  •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 七十五观无厌足
  • 七十六发长好
  • 七十七发不乱
  • 七十八发旋好
  • 七十九发色青珠
  • 八十手足有德相
正从七十二品衣

八十一品思惑

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识无所有非非想(各有九品)三界分为九地每一地中有九品惑九九成八十一品也

八十八使见惑

(欲界苦谛具十使集灭除身边戒三道谛唯除身与边四谛共成三十二色无色界四谛下作句还同欲界中但除嗔使异于前一界但有二十八一界单列二十八二界合则五十六揍前欲界三十二是则总成八十八)

今师安居法二百一十种

(业疏云用前七法下约三时则二十一种将此数法以约两界自然作法合四十二种将此约人人有五众则合二百一十种)

古师安居法一百六十种

(业疏云有人言前之二法既有圣教可通三时忘成及界此之五法作法开成本无言说故中安居所不开也如此约数则一百六十种以前二法历三时两处及以五众则六十种以后五法依前二时则一百也)

如来成道终至涅槃说八万四千法门

(真谛云佛始成道终至涅槃经三百五十度说法一一皆具六波罗蜜成二千一百皆破四大六尘十法成二万一千又配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

长衣戒中八门通不相染转降句法

俱舍论三种得戒图

本宗他部百一受戒通局图

五戒

对境有七(四十九戒) 杀盗婬口婬大婬小妄酒

就业非情(为八(五十六戒)为十(七十戒)) 杀盗婬口婬大婬小妄语绮语两舌恶口酒

八戒

对境十二(八十四戒) 杀盗婬口婬大婬小妄酒花歌床过中

就业非情(十二(八十四戒)十四(九十八戒)) 杀盗婬口婬大婬小妄绮语两舌恶口酒花歌床过中

十戒

对境十二(八十四戒) 杀盗婬口婬大婬小妄酒花歌床过中捉宝

就业非情(十二(九十一戒)十五(一百五戒)) 杀盗婬口婬大婬小妄绮语两舌恶口酒花璎歌舞高床过中捉宝

具戒约文二百五十戒对境就业则无量(一千七百五十)

实法宗六位分別二戒图

四三色本报方便分別

业疏有对有三

诸师立祖不同
  • 三衢法明律师立五祖
    • 一波离
    • 二法正
    • 三觉明
    • 四智首
    • 五南山
  • 霅谿仁岳法师立十祖
    • 一法时
    • 二法正
    • 三觉明
    • 四法聪
    • 五道覆
    • 六慧光
    • 七道云
    • 八道法
    • 九智首
    • 十南山
  • 钱唐守仁法师立七祖
    • 一波离
    • 二法正
    • 三觉明
    • 四法聪
    • 五智首
    • 六南山
    • 七增辉记主
  • 天台允堪律师立七祖
    • 一波离
    • 二法正
    • 三觉明
    • 四昙谛
    • 五法聪
    • 六智首
    • 七南山
  • 余杭元照律师立九祖
    • 一法正
    • 二法时
    • 三法聪
    • 四道覆
    • 五慧光
    • 六道云
    • 七道洪
    • 八智首
    • 九南山
  • 钱唐怀显律师立五祖
    • 一法正
    • 二法聪
    • 三道覆
    • 四智首
    • 五南山

律宗新学名句卷下(毕)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刺【CB】剌【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己【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刺【CB】剌【卍续】
[A15] 抟【CB】搏【卍续】(cf. T54n2128_p0425a09; X16n0318_p0889c08)
[A16] 呾【CB】咀【卍续】
[A17] 十二部律【CB】[-]【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减【CB】灭【卍续】
[A35] 减【CB】灭【卍续】
[A36] 减【CB】灭【卍续】
[A37] 减【CB】灭【卍续】
[A38] 减【CB】灭【卍续】
[A39] 减【CB】灭【卍续】
[A40] 十八部律【CB】[-]【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教行双持二十六戒【CB】[-]【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A45] 已【CB】巳【卍续】
[A46] 崇【CB】祟【卍续】
[A47] 但【CB】伹【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律宗新学名句(卷3)
关闭
律宗新学名句(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