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要后集目次

  • 诵或本(出地持戒品中菩萨戒本经故今省之)
  • 菩萨戒羯磨文释(收于续藏经第六十壹套中)
  • 重定授菩萨戒法
  • 学菩萨戒法
  • 梵网经忏悔行法(出于在家律要广集故今省之)
  • 毗尼后集问辩
No. 1124

律要后集

重定授菩萨戒法

(若诸菩萨欲学菩萨三聚净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菩提發弘愿审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菩萨法师先礼双足偏袒右肩膝轮据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请)

大德忆念我某甲于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

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如是三说)

(既请师乃徃像前烧香致敬或复清众为举香赞香赞既毕一心恭敬向十方三宝翘勤礼拜)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次复𨃰下恭敬膝轮著地对佛像前合掌请师)

惟愿大德哀愍授我菩萨净戒

(请专念一境长养净心作是思惟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功德藏 尔时戒师应问言)

善男子听汝是菩萨不(答是言)發菩提愿未(答言已發)

善男子听汝等今者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

(如是三问答次应语言)

佛子应受四不坏信(此下归依悔过發愿三节皆应自说如或不能师应教授)

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如是三说)

佛子次应悔三世罪

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如是三说)

佛子如是悔过三业清净如净瑠璃内外明照

次应發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是三说)

佛子既發弘誓愿竟我当为汝启白三宝证明受戒汝应一心善听作意谛思当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二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云如葢覆汝顶上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此是无作戒体无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应至诚顶受

(尔时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师起座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在三宝恭敬供养顶礼合掌作如是白)

仰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今于此中现有某甲菩萨于我某甲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为作证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此某甲受戒菩萨亦为作证(如是三说)

(次应复座为说十重戒相劝持)

善男子听菩萨有十无尽戒若有犯者非菩萨行失四十二贤圣法汝应谛受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杀生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偷盗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婬欲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妄语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酤酒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说在家出家菩萨罪过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自赞毁他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悭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嗔能持不(答言能)
  • 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故谤三宝藏能持不(答言能)

佛子受十无尽戒其受者过度四魔越三界苦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当知如是菩萨所受净戒于余一切所受净戒最胜无上无量无边大功德藏之所随逐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發起普能除灭于一切有情一切种恶行一切別解脱律仪于此菩萨律仪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数分计分算分喻分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摄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萨俱起顶礼十方三宝清众同称)

受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礼三宝毕受戒菩萨次应礼谢戒师及诸大众恭敬而退)

重定授菩萨戒法

䟦语

窃观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虽殊大同小异故应专遵四分削后窜之繁文菩萨受法经论各异梵网璎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观等被机既別详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设科条虽辞美意详并殚其致然或义因文隐反不若经论之痛快直捷今梵网受法已失其传仅存影略惟地持璎珞的可依承敬酌三家会成一式庶俾详简适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简易以免紊杂之过耳

时崇祯四年辛未季秋古吴智旭谨识

学菩萨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參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请证八正诵戒经九發誓礼佛十發愿回向

一严道场

住于静室设卢舍那像或释迦像但画像亦得然须有佛像不得单供菩萨像也悬幡然灯香华饮食以用供养或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三年昼夜六时勤而行之若不能日日设供初日决不可阙或见好相为期或但發好心终身行之若昼夜共三徧若二若一但令相续不断严护不侵必为诸佛摄受矣

二净三业

若出家人先须受具足戒或沙弥戒清净无犯若在家人先须全受五戒无有毁犯次应發广大菩提心誓欲绍隆佛种尽度一切众生方堪受菩萨戒应于静处澡潄清净著如法服摄心正念口无杂言但当殷勤存想三宝求其哀祐

三结界

行者于建首日未礼敬前当齐修行处如法结界以摩诃悉怛哆般怛罗无上神呪加持净水洒著四方为界或终身行之者无定坛场但于每时先绕像经行诵呪一徧亦得经云有此呪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也若在家人不能诵全呪者用大悲神呪亦可

四修供养

行者依法结界至尊像前先敷具拱立至心运想十方三世无穷无尽一切三宝起深信解如对目前口当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礼胡跪添香捧华作是唱云)

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愿此香华云徧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散华毕次复想云)

我此香华徧十方以为微妙光明台诸天音乐天宝香诸天肴膳天宝衣不可思议妙法尘一一尘出一切尘一一尘出一切法旋转无碍互庄严徧至十方三宝前十方法界三宝前悉有我身修供养一一皆悉徧法界彼彼无杂无障碍尽未来际作佛事普熏法界诸众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无生证佛智(想已起立唱云)

供养一切恭敬(一拜)

五赞礼归依

次复胡跪合掌作是唱云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善调心过恶及与身四种到不思议地故我今敬礼知诸尔𦦨法智身无罣碍于法无忘失故我今敬礼稽道过无量稽首无伦等稽首法自在稽首超思惟哀愍覆护我令法种增长逮及最后身常在如来前我所修福业此世及余生由斯善根力愿佛恒摄受

一叩首次起立唱云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拜下想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一切诸佛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为求大戒接足礼至礼贤圣即以诸佛二字改作贤圣二字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想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过去世尽过去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未来世尽未来际一切贤圣

一心顶礼现在世尽现在际一切贤圣

各一礼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从今时尽未来际身归依佛归依法归依贤圣僧归依正法戒(三说一叩首)

六悔除恶罪

应当缘念无始已来迷自本心无恶不造深自惭愧永断相续恳切自责至心唱云

我弟子某甲若过去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现在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若未来身口意十恶罪愿毕竟不起尽未来际

三说已一叩首仍默想云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自念罪障已灭身心清净犹如瑠璃

七敬白请证

仍前胡跪至心白云

仰启十方一切如来已入大地诸菩萨众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萨所誓受一切菩萨学处誓受一切菩萨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惟愿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诸佛菩萨第一真圣于现不现一切时处一切有情皆现觉者于弟子某甲受菩萨戒为作证明

三说一叩首若恒课者一说亦得

八正诵戒经

或胡跪像前或于像侧设一小座就坐而诵或能背熟戒经经行诵之亦得仍须添香致敬先应合掌三称

南无梵网教主卢舍那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亿劫难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次诵梵网经心地品或全诵上下二卷或但诵下卷或以下卷分作二时三时乃至六时随力诵之

诵时当令字句分明勿有差脱

九發誓礼佛

经毕仍须添香致敬胡跪像前先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發誓云)

如是戒品我今于一切三宝前誓愿受持修学尽未来际不复舍离假使持戒因缘百千万劫恒受困苦誓以不苦故退失今日道心假使破戒因缘百千万劫恒受安乐誓不以乐故退失今日道心以此学戒功德愿我及众生从无始世来所作众罪尽得消灭若一切众生所有定业当受报者我皆代受徧微尘国历诸恶道经微尘劫备尝众苦欢喜忍受终无厌悔令彼众生先成佛道我所發愿真实不虗愿十方三宝现为我证手摩我头衣覆我体甘露灌顶光明炤身令我道心日夜增长入诸三昧得陀罗尼文殊智海念念清净普贤行海念念圆成命终之后生诸佛前证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能游戏出入尘劳尽度迷流同登觉岸虗空有尽我愿无穷归命顶礼一切三宝

一心顶礼梵网教主卢舍那佛(三礼)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一心顶礼药师瑠璃光佛

一心顶礼过去七佛十方十佛

一心顶礼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百七十佛

一心顶礼庄严劫千佛贤劫千佛星宿劫千佛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顶礼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微妙尊法(三礼)

一心顶礼大小乘毗柰耶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顶礼玄通华光主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华光王大智明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地藏菩萨金刚藏菩萨虗空藏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一生补处弥勒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尽十方三世一切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优波离尊者大迦叶尊者阿难陀尊者一切缘觉声闻贤圣僧

观想偈如前应知若作常课于道行疲病等时不能礼拜者随于四威仪中但瞑目运心作礼拜想其功德与五体投地无异

十發愿回向

礼佛竟仍须添香致敬胡跪合掌说是弘愿

稽首三身圆满尊  一切真如觉性海
称彼法界等虗空  种种庄严大愿海
果因交彻不思议  菩萨一切修行海
亦礼阿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及地藏
我为慈亲罔极恩  徧悯一切众生界
發生如实增上心  修行念佛胜方便
深信净土摄受门  广大誓愿普皆被
妙戒为舟智慧舵  方便为帆佛力风
尽未来际渡众生  终不一念舍五浊
诸佛愿海如帝珠  摄于我愿重重现
我愿亦如摩尼王  诸佛愿海悉皆摄
愿轮横徧于十方  亦复竖穷于三际
一切智智之所乘  故我至心勤修习
  • 第一愿者我發本心为欲上报慈父生我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慈父咸生净土速证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父恩
  • 第二愿者我本發心为欲上报悲母养育之恩惟愿三宝慈悲力令我无始以来经生悲母咸生净土速证菩提能令闻我名者亦得上报母恩
  • 第三愿者愿度法界虗空界一切众生尽成佛竟我然后方取泥洹
  • 第四愿者愿我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能令闻我名者亦得永断婬根
  • 第五愿者愿我杀害业习灭尽无余能令闻我名者徧生慈力
  • 第六愿者愿我痴暗谤三宝业灭尽无余能令闻我名者正信三宝
  • 第七愿者愿我诸不善业悉得清净能令闻我名者安住梵行
  • 第八愿者愿我决生极乐世界速证无上菩提分身尘刹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 第九愿者愿我生生世世不忘本愿于五浊世善化众生
  • 第十愿者愿我在在处处弘通正法无诸魔障
  • 十一愿者愿得无量智慧善能通达一切佛法
  • 十二愿者愿得无量辩才开导群迷降伏外道一切无畏如师子吼
  • 十三愿者愿得无量神通徧至十方国土承事一切如来及善知识一切海会无不得与
  • 十四愿者愿我能出种种微妙音声尽未来际赞叹三宝令诸众生知所归依
  • 十五愿者愿能随意出生种种微妙供养供养三宝为诸众生作大福田
  • 十六愿者十方一切众生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令其成就无上菩提
  • 十七愿者十方如来成正觉时我先劝请转大法轮开示众生无上觉路
  • 十八愿者十方如来般涅槃时我悉劝请莫入涅槃常住世间饶益含识
  • 十九愿者十方如来会中推我为大法王子佛于一切海会赞我功德智慧慈悲愿力如观世音如地藏王等无有异
  • 二十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地狱触我光者应时变诸苦事成胜妙乐
  • 二十一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饿鬼触我光者应时舍饿鬼身得净土生
  • 二十二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畜生蒙我光者离诸怖畏舍身之后得净土生
  • 二十三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鬼神蒙我光者悉舍嗔心开悟佛道舍诸丑陋得清净身
  • 二十四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苦恼众生蒙我光者疾病消除六根具足一切危难皆解脱无量恐怖悉捐除无病延年發菩提意若临命终即生净土
  • 二十五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触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及诸魔外令其身心舍诸邪见通达佛乘
  • 二十六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触人天令其不迷欲乐及欣厌定各各勤求无上菩提
  • 二十七愿者愿以大悲光明炤诸声闻缘觉令其舍无为证速趋佛乘
  • 二十八愿者愿以大悲音声开示一切众生令诸众生决定明悟不恋三界不乐余乘惟求无上菩提
  • 二十九愿者愿以大悲神力随顺众生种种所求恒令如愿俾于我法生深信心
  • 三十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于十方现作佛身或现净土摄取众生庄严殊胜踰于极乐或现秽土化导众生方便无量调伏恶友
  • 三十一愿者我以救度众生故愿于随类现身一一类中种族尊胜威德自在令诸同类恭敬爱慕如所教诲直至菩提
  • 三十二愿者一切无佛法处一切法灭处一切佛法不能行处我誓以大悲方便现身于中隐显大化为长夜灯救拔沉冥出于苦海
  • 三十三愿者愿我恒于众生饿渴之时现作饮食疾疫之时现作药草寒冻之时现作衣服热恼之时现作凉风险阻之处现作津梁乃至众生一切所须皆现作之令诸众生若服若食若倚若履咸得安乐發菩提心
  • 三十四愿者若诸众生乐求佛乘闻我名不舍肉身得佛菩提证于究竟
  • 三十五愿者若诸菩萨庄严佛土闻我名其国胜妙踰于极乐欲现秽土则得无量方便善化刚强难化众生
  • 三十六愿者若诸众生欲见诸佛净土闻说法音我愿令彼皆得见闻
  • 三十七愿者若诸众生欲往无数世界供养三宝愿令一念之间普得周徧
  • 三十八愿者若诸众生欲生诸佛净土闻我名号即得随愿往生
  • 三十九愿者若诸众生同我誓愿速得无量智慧方便威德自在
  • 四十愿者若有众生乐求小乘我愿令彼速登圣果即便回心入菩萨乘
  • 四十一愿者愿诸十方修行菩萨闻我名号直至菩提永无魔事
  • 四十二愿者愿诸十方邪魔外道闻我名号即舍邪见同归正觉
  • 四十三愿者若有众生身具五逆十恶四弃八弃当堕大地狱中我愿以大悲心力使知求哀忏悔随现胜妙色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彼罪根永拔發菩提心
  • 四十四愿者若有众生或谤我法或詈我名彼虽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灭恶速趋菩提
  • 四十五愿者愿我慈眼最极清净普视尽虗空界乃至极苦之处悉令安乐极恶众生悉令贤善
  • 四十六愿者愿我印手最极庄严于念念中出生一切诸供养云诸珍宝云诸衣服云诸众具云诸饮食云诸医药云诸三昧云诸总持云诸辩才云诸光炤云徧虗空界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无有断绝
  • 四十七愿者愿我名号最极高远尽十方界靡不周徧乃至法灭之处我名不灭恒令众生若闻若称悉得解脱
  • 四十八愿者愿我色身最极微妙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大人之相而自庄严一一相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随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色严饰国界皆演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声宣扬妙法皆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香普熏一切皆出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上妙饮食供养一切皆雨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衣服众具普施一切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化佛教化一切一一化佛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诸佛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皆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殊胜庄严一一庄严皆作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事一一佛事皆于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利益众生其有众生见一佛事则得见我微妙色身见我身者则能与我平等则能速得成佛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我此广大殊胜愿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次起唱三自归)
  • 自归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發无上心
  • 自归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 自归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 和南圣众

發愿之法各随所乐或乐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药师如来十二大愿及普贤菩萨十愿王等随意用之未必专令依此愿也又或随自意乐欲發种种诸愿或广或略亦无不可但令与四弘誓愿相合斯无过矣善学者幸自择焉

此学戒法定于戊辰之夏已刊入毗尼后集今癸未夏日重更一二附于梵网合注之后此后当以是为准云藕益智旭敬识

学菩萨戒法

毗尼后集问辩

梵网云于未受戒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若谓但遮诵时不遮讲时者诵时仅宣文句讲时备解义理重筌轻鱼有何意旨

比丘戒法关系僧轮为防贼住故一切俱遮菩萨戒法普収五道解义發心事非所禁但诵戒时恐有發露忏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说也

菩萨戒本止列四重梵网广明十重详略不同又梵网犯十重者必见好相方许更受戒本但云失菩萨戒应当更受宽严有异此二经典一是本师和尚宣扬一是授戒阇梨亲述不应互相违反毕竟如何会通

戒本出于地持地持合杀盗婬妄共名出家八重善生问经列杀盗婬妄酤酒说过名优婆塞六重梵网备二经之义总为十重璎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机不等故详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事复有三义一者在家欲受此戒已先受五戒出家欲受此戒已先受十戒具戒杀盗婬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须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萨戒法逆顺无方为众生故容可少分现行性罪此之四戒理无开许故独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堕受五戒十戒具戒时已明斯义大乘教门虽通忏悔必以见相为期此之四法犯虽失戒犹堪更受恐滥前四故独列之若梵网谓犯重必须见好相者正繇释迦是大戒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严而弥勒既作授戒阇梨轻重开遮理须详悉今应准诸经论參合發明当知杀盗等四随犯一种诸戒并失得见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无僧用酤酒等六随犯一种失菩萨戒具戒以下不名为失故殷勤悔过许其重受此二经所以互相影略非相违也

比丘法中遮罪难缘乃开今大士律仪为利他故性罪有开遮罪无文此义云何又逆顺二行若阶圣位则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学身心力弱自尚有亏安能利人或驾言菩萨借口悲心顺情所作为有罪否

遮罪为护众生大士皆应同学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不共学之若难缘所开已同声闻学何须更开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须开也就开听中不拣凡圣但令果出悲心愿代他苦深生惭愧不以为功则戒身无恙倘驾言借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亏戒体莫贪大士之虗名而招长夜之苦报也

受戒羯磨文中若无授者听佛像前自受梵网自誓受戒必须要见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复云何通

受戒一事须论因缘因是内心殷重缘是授受分明约修证则贵因深约教道则借缘具是以比丘律藏严住持僧宝之体专重众缘璎珞地持开趋向菩提之路但观因地梵网最初结戒理须二法并扶故虽许自受必以见相为期也又复应知如起信所明或有众生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發心复有见佛色相而發其心今梵网制令求见好相所以使其發趋菩提地持许其像前得受则但指彼已發心者是则梵网严于立法地持严于择人亦互为表里也复次璎珞经云诸佛菩萨现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师相授名中品戒千里无师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无求见好相之言然犹一往约外缘分別耳复有论云發增上心得增上戒又云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是则亦可约内因分上中下也今人求戒大须自审果能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网法门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憍慢不从求受別向像求斯则两经咸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既欲远趋极果岂容因地不真豪杰之士断不宜自欺自诳矣

大乘重在内因今时律师与人受菩萨戒可知其内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则设犯十重还以十重定其罪否

菩萨戒羯磨文中具有观察当机之法若不能知其内因而妄相传授不免无解作师之过彼受戒者不善无记心中虽不發戒然既滥膺菩萨之名自当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贼住论也

忏罪羯磨中许向小乘悔过梵网经中不得向未受菩萨戒者前说此千佛大戒尚不应向说况可向悔过耶又云何通

小乘虽未受菩萨戒而是住持僧宝堪受忏悔又声闻人虽未识长者是父实是长者真子非余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于半月说戒遣之令出则是布萨常规亦是弹斥微旨不可执此而难彼矣

梵网初轻戒中见上座和尚阿阇梨等应如法供养四十一戒中教诫师应教请二师又五逆加弑二师成七今授菩萨戒云何止有一师既得戒称谁为和尚耶

若准经文似须二师然璎珞地持并止一师又梵网受法传自什师载于义疏亦止一师所云请二师者恐即是请佛菩萨耳所云应如法供养二师及弑二师成逆则徧指比丘戒等二师亦可

重定受戒法中初时问答已發菩提愿云何悔罪之后复令發于四弘岂不招重繁之过

菩提心者非止一發惟应数發令菩提心相续不断况前是审因今是秉法前是發心向道今是誓铠庄严岂云重复且如先已请师像前复请又如授比丘戒屏问遮难僧中复问亦可云重繁耶

既谓机感有殊授法不一则若简若繁俱无乖舛既谓增设科条义因文隐则直宗一辙更为痛快何必会三家成一式方为契理契机

理无多致机贵随宜直宗一辙其说甚当但根器不同习性各別始予独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參酌乃敢折衷会三为一但用经论成言更不別加文饰三典现并流通想是机宜有在聊顺一时之机匪敢执今非古可用与否一任后贤

毗尼后集问辩

律要后集(终)


校注

目录新作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己【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但【CB】伹【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律要后集
关闭
律要后集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