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戒要集卷下

受八戒斋法

僧祇律云佛告诸比丘今是斋日唤优婆塞净洗浴著净衣受布萨增一阿含经云佛告优婆塞当于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诣长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次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受持五戒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得失意罪故忏法云月无六斋懒墯之业灌顶经云虽持五戒具足不于六日持八戒斋犹华树无果妇人不产种谷不滋治生无利折耗失本更无衣帻不持斋戒无利如是优婆塞戒经云佛告善生长者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若能如是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恶悉皆消灭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又如人重病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大方便经云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等令言语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也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夫受斋法必从他人边受于何人受五众边受婆沙论问曰近住律仪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随师教自發诚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得受若先自發言或与师俱说不得律仪问曰著何服饰受此律仪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著之皆得受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方受此戒受时应齐一昼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律仪便舍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已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萨婆多论云夫受斋戒要从他受必无授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准此必无戒师或师不识戒相方听自受若近处有师心生慢惰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如俱舍论云若不恭敬不發律仪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妙行不發律仪增一阿含经云若受八关斋先须忏悔前罪然后受戒(应如是忏悔言)

我某甲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口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邪见如此众罪今向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得道贤圣现前师僧求哀忏悔(三忏教作如是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人即云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次受三结)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次受戒相)

  •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 如诸佛尽寿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 如诸佛尽寿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
  •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阿含经云如上次第授当教發愿智度论云当發愿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界之乐愿断诸烦恼逮得萨云若成就佛道(若欲兼报四恩求生净土者当作如是發愿言)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真是诸佛子)

增一阿含经云若男子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大论问云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輭夫为将虽复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發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葢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成实论云八戒优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离破戒宿故诸经论中或名清信士或言近佛男或云近住男优婆夷则云清信女近佛女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后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受大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此中戒相持犯如前五戒中说唯五戒制离邪婬此中全断婬欲为异后之三戒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以诸华贯之为鬘名香为末涂饰薰佩及庄严衣具等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者谓不自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樗蒲围棋等及他人作时亦不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者谓不坐卧过限严丽庄校床座等如阿含经云床梐下足高尺六非高濶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明高广大床(此是周尺)复有八种床初四约物辩贵体不合坐下四约人辩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啖嚼五谷瓜果等若日过西一线即名非时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断六道因学佛中食以表中道离二边过故食讫须嚼杨枝净水潄口去中余津若不嚼杨枝口中余津尚存即犯非时如无杨枝除毒树一切桃槐苦涩等树皆可用之今此八戒诸经论中或名八关斋戒或名八斋戒或名八支戒以第六第七戒合为一支谓同于庄严处转故名八支或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名虽不一而戒则同谓以前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以齐中为义即是禁止八恶令修中道也复有释云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夫八斋法通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成实论云何故正离八事耶谓此八是门由此八法离一切恶是中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门余三是放逸因缘是人离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三种是道因缘婆沙论问曰八支律仪几是尸罗支几是不放逸支几是远离支答曰五是尸罗支谓离害生命乃至离饮酒一是不放逸支谓离非时食余二是远离支又前四是尸罗支离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虽受尸罗若饮诸酒心便放逸不能护故后三是远离支以能随顺厌离心故厌离能证律仪果故此之八戒名近住律仪谓近阿罗汉住以受此律仪随学彼故或名长养长养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此近住律仪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如自在者受此戒者有厨人欲杀生命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朝杀充所食如刑戮等亦尔如是名为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不净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净而近分亦净而恶寻思之所损害谓欲寻思嗔寻思害寻思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业道近分俱净非恶寻思之所损害而不摄受正念谓六随念(佛天)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或有根本俱净非恶寻思摄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脱为求生天欲乐等故受持戒世尊说彼所受戒虽是胜业而不获大果若有根本业道净乃至回向解脱世尊说彼所受戒是殊胜业能获大果由此应知随心优劣所获报殊当發大心以求胜果故八长养功德经受戒發愿言我持戒行庄严自心令心喜悦广修一切相应胜行求成佛果究竟圆满复说偈曰我發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饶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无量果报至涅槃乐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今日五浊世中一日一夜持斋无量寿经佛言汝等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极乐世界为善百岁斋法经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国满中众宝不可称说不如一日受佛斋法比其福者十六大国为一豆耳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非时不食复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婬四少睡五生天识宿命堕舍迦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斋一日一夜福不可计若贤善人急欲得阿罗汉道若佛道者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日或二十日受斋大善大智度论云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来现大神通日也问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以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知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诸佛受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乐四天王经中佛说月六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不布施持戒孝顺父母者便上忉利天以启帝释帝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修罗种多诸天种少若布施持戒孝顺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修罗减损涅槃经云佛告大王波罗柰国有屠儿名曰广頞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如来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况复佛也贤愚经云阿槃提国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尊者来至其所问言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尊者言汝若贫者何不卖贫婢言贫那得卖谁当买贫尊者言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婢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大德贫云何卖尊者言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诺尊者告言汝先洗浴告言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身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瓶是大家许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之汝持此钵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上尊者尊者受寻为呪愿次教受八戒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问言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其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尊者言汝好持心恭谨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卧竟密开其门于门曲内敷净草坐思惟观佛莫生恶念时老婢奉教归家依敕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大家蚤起见婢命终嗔曰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即使人草索系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与五百天子娱乐时舍利弗在忉利天问言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借其道眼观见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林中散华烧香供养死尸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见变怪其所由与众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皆回诣迦旃延所尊者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所谓施戒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时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须陀洹果飞还天宫时在会众闻法各获道迹乃至四果莫不欢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观见此婢余有一夜命在死即堕落地狱受无量苦故徃度之)法句喻经云东方有国名多罗波提有婆罗门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边三祠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路由大泽迷不得过中路乏粮遥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趣树下了无所见举声大哭云饥渴委厄穷死斯泽树神现身问曰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路粮临別诣神请问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于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住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飡妇怪问我不审何恨我曰不恨也见长者须达饭佛请我奉斋斋名八关时妇嗔忿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便共俱食时我寿尽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全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五百人而说颂曰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按贤愚经及百缘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归家妇呼共食夫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妇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摈汝不与会同夫闻恐怖便与妇非时而食由破斋故后生龙中其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时王园中多有甘果守园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后时于园泉中得一异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遮当以此柰与之门监得奉贡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柰复用献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守园人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乃与他人园人于是具陈本末王嗔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曰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其龙先身与王共受斋故生于王园泉中时龙变身为人从泉而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以金盘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说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关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以柰奉王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佛法又灭尽斋文难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归家甚怀忧恼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试破看之必有异事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王王及于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来下至于佛所佛为说法时二天子俱得须陀洹果还归天上从是已往毕得涅槃(按此八戒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斋日自䜥日或父母生日讳日等皆可受持以资福慧为出世之基菩萨处胎经云八关斋戒者是诸佛之父母谓由出生诸佛故也若受戒或遇破戒难缘相逼宁可舍戒然后作之不得犯戒罪后还得受戒欲舍戒时无问出家在家人边但向一人言我今舍八戒不持一说即成舍)

归戒要集卷下(终)

三归音释

如来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

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觉功成妙智道登圆觉故名为佛葢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觉具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肇法师曰生死长夜莫能自觉自觉觉他者其为佛也福慧具足金身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巍巍堂堂众圣之师四生之慈父也

世尊

佛有无量德亦有无量名今以十号德具为物钦重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故曰世尊

𪎊

音炒熬米麦磨为粉屑也

三昧

此云正定

梵音具云僧伽此云众谓清净和合众乃四比丘已上之称受持如来二百五十大戒所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故名僧也

呵梨勒

此云天主持来此果为药功用至多无所不入俗名诃子

五比丘

一憍陈如二马胜三䟦提四婆敷五拘利

四谛法轮

苦集灭道也

阿罗汉

此云无著亦云不生又名应真谓一切烦恼断尽于后世中不受生死果报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故

耶舍伽

此云宝称

舍利弗

此云身子

目犍连

此云采菽氏二人共领五百门徒从佛出家俱成阿罗汉

三迦叶

一优楼频螺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提迦叶此三兄弟领一千徒弟俱从佛出家成阿罗汉

须䟦陀罗

此云善贤年一百二十岁闻佛涅槃来至佛所闻法悟道出家成阿罗汉

梵志

梵语婆罗门此云净行亦云梵志梵者净也谓是梵天之苗裔唯天竺国有余国所无其种別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如此方儒宗或出家或在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

四不坏信

归依三宝并正法也

释迦文

梵语释迦此云能文是此方之言义名能儒亦名能仁是姓也号牟尼此云寂默

三世佛

三世者过去未来现在

五分所成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脱五解脱知见佛以此五法成身即五分法身

学无学

即初果二果三果圣人有余烦恼尚须学断故名为学四果阿罗汉烦恼断尽故名无学

贝叶

梵语贝多此云岸形其叶长广其色光润凡所书写采用之

三藏圣教

十二部经

一契经二重颂三授记四孤起五无问自说六因缘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广十一未曾有十二论义

三智

一一切智谓于一切内外诸法能知能解是声闻缘觉之智二道种智谓用诸佛一切道法發起众生一切善根是菩萨之智三一切种智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诸佛之道法知一切众生之因种此是佛智也

三谛

三者中也谛者审也谓谛审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谓也即假是俗谛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谓也即中是中谛中即中正统一切法之谓也

三乘

一菩萨二缘觉三声闻

七众

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

四向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四得

四果圣人

六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尽通

世间八法

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

五德离身

亦名五衰相一宝衣垢秽二宝冠华萎三腋下汗流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

天帝释

梵语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谓能为三十三天主也姓憍尸迦

忉利天

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是欲界第二天居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帝释居中共为三十三也

阿惟越致

此云不退转证无生法忍菩萨乃得不退转地

毗婆尸

此云胜观

音欲卖也

南无

此云归依归是反还之义谓反邪归正也依是依凭谓凭三宝得出三涂及三界故亦云归命谓心驰散六尘令举自命根还归本源故曰归命又举自身命归投三宝即以三宝为所归所归以救护为义如大方便经云譬如人有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异国王言汝求无畏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罪归向三宝以求救护若诚心三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摩尼

此云离垢即如意珠宝也

涅槃

此云圆寂德无不备谓之圆障无不尽谓之寂旧云不生不灭乃三乘圣人所证者

阿修罗

此云非天亦云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故宫殿园林七宝所成居大海底常与天鬬

摩竭鱼

此云鲸鱼眼如日月齿如白山口如赤谷所谓吞舟鱼也

毗尼

此云善治谓自治贪嗔痴亦能治众生之恶即律藏也

阿毗昙

此云无比法即论藏也

阿含

此云教亦云法归谓万法之渊府总持之林苑乃大小乘教之通号而小乘中別出四部一增一阿含二长阿含三中阿含四杂阿含

阿鼻地狱

亦云阿毗此云无救亦云无间罪人在中一劫受苦不可救而无弹指顷息苦故在赡部洲下第八重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满其中

阿难

此云庆喜是佛从弟出家侍佛为传灯二世祖

南赡部洲

此云胜金洲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居须弥山南

舍利

三乘圣人身骨皆名舍利

西牛货洲

彼土多牛以牛为货故其土纵广八千由旬形如满月居须弥山西

东胜身洲

胜南赡部洲故其土东狭西广形如半月居须弥山东

北俱卢洲

此云胜处其土方正纵广一万由旬居须弥山北

辟支佛

此云缘觉悟十二因缘得道中乘圣人

十善

身不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邪见

沙弥

此云求寂男出家禀受十戒

沙弥尼

此云求寂女受持十戒

式叉摩那

此云学法女于二年中修学六法然后受比丘尼戒

比丘尼

此云乞士女禀受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

此云乞士外以乞食资身福利檀越内以乞法资心而长慧命禀受二百五十大戒五戒音释

至真等正觉

如来断尽一切烦恼令身口意清净无染无著无虗妄故名至真以一切平法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名等正觉

三恶道

亦名三涂谓地狱饿鬼畜生

自在天

梵语婆舍䟦提此言他化自在谓夺他所化而自娱乐別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若大自在天则居色界顶字威灵帝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乃诸佛所证之道

三十六失

善恶所起经云饮酒三十六过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与鬬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嗔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暗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婬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五阴

五欲

触也又财色名食睡亦名五欲

五葢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葢也

五神通

如上六神通除漏尽通

五道

一天二人三地狱四饿鬼五畜生

黠慧

上音辖坚慧也

阎罗王

此云双王地狱主也赡部洲下过五十那由他是其住处

伊罗钵龙王

伊罗钵此云臭气树名也此龙迦叶佛时作比丘因折此臭树叶遂堕龙中头上生此臭树受大苦恼因以为名

四等果人

一须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四阿罗汉果

四禅

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梵语禅那此云静虑

四空定

一空处定二识处定三无所有处定四非非想处定

阿那般那

此云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酒淀

音电

横罹

音离遭也

一天下

即南赡部洲也

果蓏

音裸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蔓生者

旃陀罗

此云屠者即屠杀手

摴蒱

上音枢下音蒲老子入胡作今人掷之为戏

泥犁

此云无有谓无有喜乐或言无赦处即地狱也

煖法

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行者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前相故名煖法若观行转明善根无退见道即证须陀洹果

檀波罗蜜

梵音檀此云施波罗蜜此云到彼岸

音团

四天下

即四大部洲

颂愿

即经中佛所说偈呪愿于彼令得善利如有颂云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所谓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八戒音释

布萨

此云净住又云天语净住人语或云精进亦云长养通僧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言之下半月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此名六斋日

尸罗

此云清凉即戒之別名谓能持戒则贪嗔痴诸烦恼得清凉故

明相出时

谓日未出前二刻也又云观见手掌文时

五众

即出家五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

三恶八难

三恶即三恶道八难者前三即三恶道四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得无想定故生其处五北俱卢洲六盲聋瘖痖七世智辩聪谓世人邪智聪利躭习外书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后此八者皆不得见佛闻法故称为难也

轮王

轮王有四金轮王化被四洲银轮王则政隔北俱卢洲铜轮王则除北俱卢及西牛货洲铁轮王则唯赡部洲此四轮王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则感有金银铜铁之异故为四焉

梵王

居色界初禅二禅中间统小千界

萨云若

此云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萨云若

四恩

一父母恩二众生恩谓无始劫来一切众生轮回六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故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三宝是良福田能令众生出生死苦至涅槃乐

三有

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无色界天

色界即四禅天无色界即四空天

声闻

修四谛法证得小乘四果

缘觉

梵名辟支佛如前释

音曼贯花以严身首也

五浊恶世

一众生浊谓诸众生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二见浊谓邪见增盛不修善道三烦恼浊谓诸众生多诸爱欲贪嗔痴盛恼乱心神四命浊谓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三十二十十岁寿数长短不定五劫浊谓刀兵饥馑疾疫三灾起时众生更相杀害也

迦旃延

此云文饰亦云不定

四果

即上四果等人

菩萨

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人尚略故云菩萨菩提佛道也萨埵此云大心众生谓有大心入佛道也又萨埵名成众生谓用佛道成就众生也


校注

平下疑脱等字 与疑兴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母【CB】毋【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采【CB】釆【卍续】(cf. T37n1760_p0353c05)
[A25] 己【CB】巳【卍续】
[A26] 采【CB】釆【卍续】
[A27] 己【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归戒要集(卷3)
关闭
归戒要集(卷3)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