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受戒录

恭惟如来御世观众生机有上中下故教设三乘所谓菩萨缘觉声闻也乘虽分三莫不以戒为定慧之本是故如来初坐菩提树下即为诸大心菩萨传诵卢舍那佛三聚净戒次至鹿苑王城为诸二乘渐制五篇七聚立十人僧白四羯磨授比丘具足戒然佛初出世边地尠闻正法出家五众亦希时迦旃延尊者居西天竺阿槃提国彼有长者子名亿耳出家求尊者为受具戒而彼国无十人僧不得受具彼驰往白佛佛听边地持律五人僧得作羯磨受具五人中须一人持律善解羯磨即以羯磨师为第五人其教授师要闲轨范余证戒僧必须清净方许为证明也所谓中边者中即中天竺居东南西北四天竺之中也边地者中天竺东去至东际有白木调国国外是边地南去至南际有靖善塔塔外是边地西去至西际有一师黎仙人山山外是边地北去至北际有柱国国外是边地今此震旦在白木调东去天竺五万七千余里如来出世一千余载未闻佛法至汉明帝永平三年帝感瑞梦乃遣将军蔡愔等一十八人使西域访求佛道六年愔等至月氏国遇摩腾法兰二法师得梵本经六十万言相与东还明帝大悦由是此方王臣士庶渐知归向至十四年司空阳城侯刘峻与诸官人士庶等一千余人出家阴夫人王妤等与宫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时二法师与诸人出家剃除须发著缦条衣授与三归五戒十戒而以不得满十人五人授具足戒后至汉第十桓帝一百余年内犹三归五戒十戒递相传授至汉灵帝建宁元年有北天竺沙门五人来到汉地与僧受大戒一名支法领二名支谦三名竺法护四名竺道生五名支娄谶其时大律未有支法领口诵出戒本一卷羯磨一卷在此流行至魏初(邵陵厉公)嘉平二年有中天竺沙门昙磨迦罗(此云法时)善诵诸部毗尼至雒阳立羯磨受法准用十僧于是佛法大行震旦为东夏受戒律之始也后至前秦建元二年天竺沙门昙磨持(此云法海)译出十诵戒本三部建元十四年竺法念译出毗柰耶律十卷后秦姚兴弘始十年天竺尊者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来游关左阐扬毗尼鸠摩罗什所译十诵律大行者叉之力也弘始十一年有中天竺佛陀耶舍尊者至译出四分律藏而关中先行僧祇江南盛行十诵至元魏法聪律师始弘四分律宗聪传道覆覆传惠光光传云晖愿愿传隐乐洪云云传洪尊尊传智首首传道宣宣传法励满意意传法成成传大亮道省亮传云一道岸惠澄澄传惠钦皆口相授受臻于壸奥自此之后广矣(详载高僧传中)至宋元已来代不乏人元末明初戒律稍异明中谙律者已希至明末时律之一宗扫地矣余从受具来阅大律藏目不交睫者数年而不得其中宗趣遂徧參诸方以求明哲而无一习学毗尼者经云毗尼藏是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余虑法不得久住昼夜悲伤不能自安时余年三十有四兴往天竺之念求请梵僧数人回震旦再传授戒法俾戒灯熄而更著寿命微而复续遂于甲申春抵闽地欲取海舶人夫从闽濵泛一载余至东天竺海隅耽摩立底国可六十余驿到中天竺那烂陀寺不意时值沧桑弗果所愿至今年过古稀犹怅昔之无缘也比见诸方丛席与人授戒不依佛制尽是非法別众非法者何不知白四羯磨惟抄写他人杜撰闲文唱诵或师自心所作佛制受具者至多惟许三人同坛若过即成非法纵依羯磨而诵文生涩事多舛谬尚是非法况杜撰者乎別众者何不知依律结大界及戒场既无戒场即一人受具同住比丘或百或千尽要共集与彼授具有一比丘不集是名別众众既获罪受者亦不得戒而终身得假名比丘虗受信施公然上座受他礼拜罪莫大焉或在白衣沙弥前作羯磨三十二十同时一齐授之大违佛制若不依佛言教何名从佛口生从法化生世无二佛法无二制斯则非法为法以讹传讹递相踵习不觉其非诚为末法之灭法矣然此则关系法门非小若有如法受得戒者自当保重如护明珠其住持弘绍之宾特宜遵木叉之教依法依律依佛所制俾戒珠朗于长夜木叉固而永久是为弘正法传教之大士焉(坛者即是戒场在大界内结大小法式如标释如释所明)

已上略序得戒缘由向下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临坛尊证僧伽并记自生年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并知作法之仪轨也

比丘  生    年 月  日 时 族姓
  系    府  县人于  年 月
日礼  师出家  年 月  日 时依
和尚受沙弥戒于  年 月  日 时受
和尚具戒于  年 月  日 时受菩萨戒
秉羯磨阿阇黎法名  法号
教授师阿阇黎法名  法号
尊证僧伽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作法略仪

初受具足戒者未能即阅大律藏其和尚阿阇黎当与比丘戒本令其熟读使知护持毋致亏犯及识布萨结夏受日自恣受衣舍衣净施等法也

○布萨法

半月半月布萨说戒下至有四比丘即应令一人诵戒本若不足四人惟二三人当对首布萨除四根本戒余篇有犯者依律对清净比丘忏悔然后布萨

○对首布萨法

至布萨日若有三人各各相向作法露顶脱履合掌互跪先上座作如是言

二大德一心念今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清净

(三说后二亦如是说若惟有二人除上二字即云大德余辞同上)

○心念布萨法

(若只自一人应心口言)

今日众僧十(五四)日说戒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

(若不清净当预先向清净者作法忏悔乃应清净之法若不清净言清净复犯妄语罪)

○对首安居法

(前安居四月十六日应对一知法比丘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依某僧伽蓝(若在村内非僧住处应云某聚落若在寺別房应云某房)前三月夏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彼应语云)(自答言)(若非在僧伽蓝安居除下二句)

(若自有三宝缘事或二师父母事不及前安居至五月十六日结后安居应云后三月或结中安居从四月十七日至五月十五日日日随结名中安居)

○心念安居法

(若无所依人对首作法即自心念口言)

我某甲比丘依某处某房前三月夏安居(三说)

○对首受日法

(安居若有佛事僧事或檀越父母等请唤不及即日还或须二日乃至七日还应对一比丘言)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白大德令知(三说不应为饮食衣服故去若知前事不及七日还当从僧乞十日半月一月羯磨而去)

○在众僧中自恣法

(凡有所犯应先忏悔然后自恣若住处下至有五比丘当差一人受自恣余应偏袒右肩脱履互跪合掌对受自恣人作如是言)

大德众僧今日自恣我某甲比丘亦自恣若有见闻疑罪愿大德长老哀愍故语我我若见罪当如法忏悔(三说若说错忘受自恣人应一一授之)

○对首自恣法

(若住处无五比丘差受自恣者四比丘应对首自恣各各相向作如是言)

三大德一心念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清净

(三说若有三人二人亦准此法惟改对首人数为异若有犯不忏悔即不应清净法)

○心念自恣法

(若住处只有自一人应心念口言)

今日众僧自恣我某甲比丘清净(三说)

○受三衣法

(佛言三衣应受持若有衣不受持得恶作罪过十日即犯舍堕难忏悔若疑当舍更受若衣色红绿及上色染者并不成受若得如法色衣应受)

○受安陀会衣法

(安陀会此云下著衣应具威仪对一比丘或和尚阿阇黎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安陀会五条衣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若是和尚当称和尚若阿阇黎当称阿阇黎)

○受郁多罗僧衣法

(郁多罗僧此云上著衣应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

○受僧伽棃衣法

(僧伽棃此云重复衣应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僧伽棃(若干)条衣受(若干)(若干)割截衣持(三说)

○舍衣法

(若有疑当舍更依前受法受之应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僧伽棃是我三衣数先受持今舍(一说便止余二衣欲舍准此)

○受尼师坛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尼师坛是我助身衣受

(三说以用坐卧非将礼拜)

○受钵法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故

(三说)

○净施法

(有二种净施一真实净施二转展净施)

○真实净施法

(谓真实舍与他欲要著应问彼乃得著应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有此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舍与大德为真实净故(一说○长字去声直亮切音丈多也余也剩也)

○转展净施法

(比丘受得戒除三衣外所有新旧衣服或对亲友同意比丘或二师为净施主将衣而对一比丘前称彼净施主名而为说净不说过十日即犯舍堕要众僧前忏后凡所得衣若布下至长一尺四寸广七寸能作得七条衣坛隔即须说净应作如是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应云)大德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受语云)汝施与谁(答云)施与某甲(受净者云)大德汝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善护持著随因缘

(三说后若闻净主死或罢道即将前所有衣物別称一净施主名再为说净此文出四分律若根本律说净文云)

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有此长衣未为分別是合分別今于具寿前而作分別以某甲苾刍而作委寄者我今持之(三说分別即是作净不闻彼净主死设居远方不失净施)

○心念舍衣法

(若为三宝等缘事出外便拟是日还住处或遇难缘或大雨桥梁断绝即作心念舍衣宁无衣宿犯突吉罗易忏应作如是念言)

我某衣先受持今舍

(一说次日回至衣所持衣对一比丘一一如前取衣法受之若三衣俱未持去应言我三衣云云)

○受非时药法

(佛听有病缘饮八种浆即果汁谓梨甘蔗蒲萄藕根等浆应先净人擪滤过澄清从净人手受应对一比丘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为某病缘此是某非时浆为经非时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受七日药法

(谓酥生酥石蜜一受得七日自手取服服不了八日即应施他人自不得服应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有某病缘故此某七日药为欲经宿七日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受尽形寿药法

(谓丸一切咸酸等不任为食者一受得自取服尽也应言)

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今有某病缘此某尽形寿药为欲共宿长服故今于大德边受(三说)

(南山灵芝云栖法语一十五则以救时弊当用自警)

唐南山宣律师

夫群生所以久流转生死海者良由无戒德之舟檝者也若乘戒舟鼓以慈棹而不能横截风涛远登彼岸者无此理也故正教虽多一戒而为行本其由出必由户何莫由斯戒矣是以创起道意先识斯门于诸心境筹度怀行其状如何故论云夫受戒者慈悲为务于三千界内万亿日月上至非想下及无间所有生类并起慈心不行杀害或尽形命或至成佛长时类通统周法界此一念善功满虗空其德难量惟佛知际不杀既尔余业例然

宋杭州灵芝寺元照律师

师字湛然初以毗尼为大学亲自佛制自文殊已降不许措一词优波离结集不敢衍一字人间天上十方三界刹海无尽圣众唯同一律可谓严矣如世礼乐征伐必自天子出公侯卿大夫不容僭也然大法东度唯律未明学者失唐太宗贞观中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钞弘四分律流传逾四百载释义近六十家于中大昭庆寺律师允堪作会正记独为尽理最后此灵芝大智元照律师以法华开显圆意作资持记与会真师殊途同归推明南山元意而上合于佛制自是会正资持又分宗于律矣如析金杖不失金体无作戒体果可分耶

(出系年录由是四分一宗全凭景空南山弘扬之力至今不绝但今学者以口头禅为当出生死自悮自堕非古人之法教不传也昔陈宣帝诏僧未满五夏皆參律部此帝之心正符佛心非再来菩萨以辅正教焉能及此哉○雍州襄阳景空寺法聪律师所居也)

明云栖大师竹窓三笔

出家(一)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夫将以武功定祸乱相以文学兴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将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则出家岂细故哉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

出家(二)

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宅畜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经称一人出家波旬怖惧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庆矣好心出家者快须着眼看破曾见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来被数十个信心女男归依供养遂埋没一生况其大者乎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再割尘劳之网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予为此晓夜惶悚

出家四料简

有在家出家者有出家在家者有在家在家者有出家出家者处于族舍具有父母妻子而心恒在道不染世尘者在家出家者也处于伽蓝无父母妻子之累而营营名利无异俗人者出家在家者也处于俗舍终身缠缚无一念解脱者在家在家者也处于伽蓝终身精进无一念退惰者出家出家者也故古人有身心出家四句意正如此虽然出家出家者上士也无论矣与其为出家在家者宁为在家在家者何以故袈裟下失人身下之又下者也

出家利益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皆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然安居之为利益乎岂曰王臣护法信施恭敬上不役于官下不扰于民而有自然清闲逸乐之为利益乎古有偈曰施主一粒米大似须弥山若自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又云他日阎老子与你打算饭钱看你将何抵对此则出家乃大患所伏而况利益乎哉所谓出家之利益者以其破烦恼断无明得无生忍出生死苦是则天上人间之最胜而父母宗族被其泽也不然则虽富积千箱贵师七帝何利益之有吾实大忧大惧而并以告夫同业者

出家休心难

人性寒思衣饥思食居处思安器用思足有男思婚有女思嫁读书思取爵禄营家思致富饶时时不得放下其奋然出家为无此等累也而依然种种不忘念则何贵于出家佛言常自摩头以舍饰好然岂惟饰好常自摩头曰吾僧也顿舍万缘一心念道

僧务外学

儒者之学以六经论孟等书为准的而老庄乃至佛经禁置不学者业有专攻其正理也不足怪也为僧亦然乃不读佛经而读儒书读儒书犹未为不可又至于读庄老稍明敏者又从而注释之又从而学诗学文学字学尺牍种种皆法门之衰相也弗可挽矣世人重聪明夸博洽竞辞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学穷百家文盖一世有来生不识一字者其甚如淳长老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顿成痴呆则不待来生又甚化为异类则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其可恃安在惟般若真智蕴之八识田中亘古今攧扑不破纵在迷途有触还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无足为怪出家儿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阁而殚力于外学可胜叹哉

僧务杂术(一)

僧又有作地理师者作卜筮师者作风鉴师者作医药师者作女科医药师者作符水炉火烧炼师者末法之弊极矣或曰百丈大师令司马头陀择地可作五百僧道场者而得溈山是地理家事既而令择溈山主人得大祐禅师是风鉴家事则何如此古圣贤为传法利生之大机缘非世人所测识者而百丈司马是何等人品今之术士可以借口也与哉

僧务杂术(二)

或曰杂术固非僧务医以全生宜若无碍焉予谓杂术乱心则槩所当舍如其救济为怀则亦万行之一端而术倘不精虽曰全生反以伤生则大为不可近有僧行灸法者其法和药作饼置艾炷于其上而然之云治万病此不知出自何书传自何人夫切肌而察穴循穴而入内灼艾之常法也隔饼而灸有痛苦而无功能者也而师行焉弟子绍焉不自知其业之深且重也

信施难消

邓豁渠自讼云为僧者干自己事带累十方施主委实难消诚哉言乎夫僧人为自己生死犹士人为自己科名也为科名故累诸隣里亲戚供给所需成名则足以报之名不成则所负多矣不解此义而唯嫌信施不广岂不大错

非理募化

云栖僧约非理募化者出院一僧曰此不足禁禁之则缺众生福田非理募化虽其人自负过愆而众生获破悭舍财之益世僧假佛为名以营生佛何曾为此辈出一禁约乎余曰子言则诚善矣然知其一未知其二非理募化者瞒因昧果施者知之因而退心后遂不施安得其能破悭也佛世有诸弟子自远游归所过聚落望而闭户问故则畏僧之募化也因以白佛佛乃种种呵责何言其不禁约也慎之哉

经债

乌镇利济寺有僧师徒二人俱称谨厚托以经忏者日益众因致饶裕而恪啬不自享用亦不布施后得疾族人迎归调治俄而谢世平生积贮尽为族有十年后现梦于所亲曰经忏未完者阴府考校甚急苦不可言人世所传闪电光中认字读还信不诬也笔之以诫夫应缘者

施食师

𦦨口施食启教于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于唐之金刚智广大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手结印口诵呪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呪未必精而况观力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于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鈎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中欲沉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钥匙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収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诵经杂话

总戎戚公素持金刚经其守越之三江也有亡卒致梦云明当遣妻诣公乞为诵经一卷以资冥道翌日果有妇人悲泣求见诘之如梦中语公诺之晨起诵经夜梦卒云荷公大恩然仅得半卷以于中杂不用二字公思其故乃内人使侍婢送茶饼公遥见挥手却之口虽不言心谓不用次早闭房诵经是夜梦卒谢云已获超拔此予亲闻于三江僧东林东林诚笃有道行不妄语者诵经僧可不慎欤

道讥释

道者曰诸宫观道院及诸神庙皆我等居也奈何僧众多住其中罕见道流住佛寺者夫归依佛者住寺归依道者住宫观院庙今僧居于此为归依三清诸天尊诸真人神耶抑欲占夺我等产业耶其言有理予无以应徐而曰韬光古灵隐也何道流居之此在家修习全真者寓焉冠簪者不与也况剃度一僧主之矣其言有理予又无以应今之为僧者或栖止丛林或幽居兰若或依岩为室或就树结茅何所不可而必附彼羽衣以为居亭主人也

今时诸方丛林各各亦有戒录而不叙得戒原由持犯枢要惟录三师七证乃至同坛同期受戒人监院副寺知客司库等名诚没交涉如欲录者当录和尚五位阿阇黎生年戒腊生处者可也

授十戒和尚讳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授大戒和尚讳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一授十戒阿阇黎讳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
 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二羯磨阿阇黎讳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三教授阿阇黎讳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四依止阿阇黎(比丘三藏未通五夏未满一夜不得无依止必须依一有应解律者宿)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从  山  和尚受大戒
五授经阿阇黎(从彼受习经律文义之师)讳  号  生
   年  月   日 时系    府
  县人族姓  于    年  月  日
 从  山  和尚受大戒

诸部律文无剃发阿阇黎原剃发即是和尚遣能剃者剃之近时不谙法律者复妄加审戒阿阇黎引请阿阇黎值坛阿阇黎原审戒即是教授先在坛外审问诸遮难事讫次引入坛内羯磨师对众审问乃为作四羯磨授戒值坛者谓受戒人初至未谙礼法恐临坛仓卒失仪故教之行礼并无阿阇黎位梵语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在坛七证尚无师位惟称七证僧伽况其余者佛言非和尚而称为和尚非阿阇黎而称为阿阇黎或翻此二皆得恶作罪

 七证僧伽
  长老   长老   长老   长老
  长老   长老   长老
 同坛得戒
  大德   大德
 同期受戒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大德

比丘受戒录终(为弟子者须存此录令后代人知师之生年戒腊如无徒者乃可焚之)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壸【CB】壶【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已【CB】巳【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已【CB】巳【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采【CB】釆【卍续】
[A20] 但【CB】伹【卍续】
[A21] 己【CB】巳【卍续】
[A22] 己【CB】巳【卍续】
[A23] 己【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己【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比丘受戒录
关闭
比丘受戒录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