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沙弥学戒仪轨颂
此颂缘起。以明尊者之因行。欲令人倣同先迹故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姓也。号曰牟尼。华言寂默。姓略有五。谓瞿昙。日种。甘蔗。舍夷。释迦。按过去世大茅草王。舍国从瞿昙仙学道。因姓瞿昙。后因遇难。滴血入地。成卵。日炙而生二子。遂姓日种。养于甘蔗园中。复姓甘蔗。奕叶相承。至懿摩轮王。摈斥四子出国。至雪山侧。住舍夷大直林。封疆立国。故姓舍夷。其后父王闻子立国。乃三叹曰。我子能仁。因姓释迦。此去如来身一百世。姓虽有五。而实刹帝利王种。之一姓也。言正觉者。说法无差谓之正。出生死梦谓之觉。又觉具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斯乃如来之德号。行满果圆大觉之称也。子者。释迦如来之贵裔也。厥者其也。亦语辞之美称也。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亦云执日。昔如来为太子时。父王虑其出家。为娶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输陀罗。三名鹿野。然佛无夫妇之道。故无子息。后游四门。见老病死。睹世非常。启父出家。父曰。汝无子息。绝吾国嗣。若有子者。听汝出家。太子以手指耶输陀罗腹。即便有妊。太子遂夜半越城。苦行六年。耶输陀罗于王宫中。亦修苦行。由是胎便隐腹。六年始生。故云覆障。又阿修罗。以手障日月。名为罗睺罗。而尊者生时。正值修罗执日。因以为名。尊者颜貌端正。肤体金色。顶如繖葢。鼻高修直。臂垂过膝。肢节无缺。诸根完具。年既长大。佛索出家。父王不听。耶输将至楼上。目连飞空接至佛所。佛即付舍利弗度为弟子。授与十戒法。而诸沙弥中最初得戒者。罗睺罗为首。尊者若不出家。位当铁轮王。王赡部州一天下。出家成阿罗汉。证无生果。佛敕十六罗汉。不听涅槃。护持正法。为世福田。尊者乃其一也。故今犹现在世。若有施主设食供僧。彼即变身来应。令施者获殊胜报也。密行第一者。诸经中或云忍辱第一。或云持戒第一。各有因缘。此不繁录。法华经佛为授记云。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复说偈言。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于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于佛法。以求无上道。是则尊者本是菩萨。而迹现声闻。故其微密妙行。唯佛能知。今以迹覆本。而名密行。复名覆障。既为佛子。能荷家业。以表成佛。故以行居首也。应当勤傚学者。谓当倣傚学彼。忍辱持戒密行之第一也。
初颂从禀法得名。次颂释名显义。又初颂相心形异俗。次颂明名从心得。剃发著缦衣者。圆顶方袍。相同如来也。缦衣。谓缦为一幅。无坛隔割截之相。今时有令沙弥披著比丘五条七条衣者。诚为非法。故唐三藏义净法师。目击西方。译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辄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著也。受持十戒律者。受谓从师禀得十戒。领纳执持。而无违犯。十戒谓始从不杀。乃至不捉持金银宝物。然戒是防非止恶之干将。律是处断轻重开遮持犯之模法也。号曰名沙弥者。由受十戒。得沙弥名。以拣彼形同故也。入道之初基者。谓辞亲割爱。希求出离。入法门中。初授十戒。为道基址。次方受比丘菩萨大戒。如造重楼。先布基址。故大方便经云。如人入海。从浅至深。佛法大海。亦复如是。此之谓也。外国称沙弥者。外国。乃北方胡地。译师从天竺来。路经胡国。故传胡语以译华言。华言者。此方中华之语也。息慈者。谓息除身口七支之恶。广修众善。慈济含生也。然息属自利。慈是利他。自他兼济。名真佛子。不堕偏小之行也。
此颂別释。以明华梵正义。俾宗趣有旨。名体无失。此沙弥十戒。本以解脱烦恼为宗。妙证涅槃为趣。故也。上三句。正明梵音。下九句。总释华言。天竺者。古云身毒。或云贤豆。新云印度。此翻为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诸外国。多称彼为天方。其土分五。共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㓰野区分。七十余国。皆号天竺。其中天竺境。乃赡部州地之中央。故佛降诞其间。正梵音者。正非讹也。谓天竺之语。与梵天音无有异。良由世界初成。梵天之众。下为人祖。世居天竺。故其语是梵语。书是梵书。其后人随地转。音各成异。唯天竺存焉。具足而称言者。拣非略语。以梵音详称沙弥为室罗末尼罗也。此翻为求寂等者。此谓此方。翻谓易彼西天之言。而为中华之语也。求是希求。谓其本受十戒。为求出世涅槃之道。不希人天有漏小果。梵语涅槃。华言圆寂。四德备满名圆。三障永断名寂。不同二乘。但离见思烦恼。名为解脱。故云为妙。又翻者。是出其別义。义虽小別。而终归涅槃。以烦恼断尽。方证圆寂故也。名涅槃为岸者。岸即彼岸。谓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若烦恼断尽。即跻彼岸矣。
此颂标戒体相。前二句。总标戒相。第三句。明三慧。第四句。正出戒体。十学处者。谓此十戒。正是沙弥所应习学处也。次第说者。显非越次。及倒说也。闻已如说行者。闻是闻慧。行是修慧。举前后。以该思慧也。若闻而不行。犹闻人说食。不能自饱。故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圣戒体自圆者。谓无作戒体。能成三乘圣果。故持之体圆。而津彼岸。毁之漏囊。而没中流。言无作者。凭师受發。不發则已。發即全性。而性修交成。任运行善。任运止恶。不俟再作。故云无作。以下別释戒相。
此二颂。诫能杀。所杀。结罪之相。初句诫能杀之人。二句四句明所杀之境。三句明杀具。五六句明杀法。下二句结罪。尽寿不行杀者。谓终身不作杀害也。杀有三种。一用内色。谓以身手头足打他令死。二用外色。谓以瓦木刀矟弓箭铜铁铅锡。遥掷彼人令死。三用内外色。谓手捉瓦木刀矟弓箭铜铁等打他使死。若不用内色外色内外色杀者。毒药是也。复有作坑。穽𣚦拨。呪术。及推堕水火中令死。皆杀之属也。人及非人类者。人谓男女黄门等。非人谓鬼神畜生。蜎飞蠕动等。凡有命者。皆所杀境也。不与他毒药堕胎使命终者。谓在胎中初受身命二根。于中起方便杀。与彼女人毒药。或按女腹。或令重作。或使担重物。或使急走。或针血脉。若为杀彼母。而故堕胎。母死犯不可悔罪。胎死犯可悔罪。若为杀胎。而胎死。犯不可悔罪。母死犯可悔罪。若复以种种方便断他命者。谓作种种方法。令其断命。或作机拨坑穽。或遣往恶兽劫贼路中。或赞叹呵骂。令自断命也。命即寿命。谓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曰寿命。此相续断。名之为死。故曰断命。即获大重罪者。人死犯重罪不可悔。害而不死。犯中可悔。非人死。犯下可悔。若菩萨杀非人。即犯不可悔也。而招破戒殃者。违犯如来禁戒。生不得与清众同居。死入阿鼻地狱。故地持经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世世还他宿命。故曰。破戒殃也。
此颂悟本离杀。上二句。及第四句离杀。第三句悟本。以悟同体。故离杀害也。亦无以嗔心打掷诸有情者。由嗔心故而行杀害。嗔属杀因。打掷是杀缘。诸有情者。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皆具心识。非同木石之无情也。四大本一同者。一切众生。皆以地水火风和合成身。自他无异。故沙弥尼戒经云。哀诸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也。岂可兴害意者。四大既同。杀彼还是杀己。嗔他还是自嗔。若会万物为己者。即无是事也。涅槃经云。若众生习近嗔恚。是报熟故。堕于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虎狼师子。熊罴猫狸。鹰鹞之属。若得人身。具十二恶律仪。若得出家。犯于杀戒。可不慎之。
此颂正明口意二业。教他属口。生喜属意。虽不自作教他。然见他作时。心莫生喜。以身口意业所作得罪无轻重故。但当起慈心施恩令安乐者。以悲能㧞苦。慈能与乐。出家释子。非独不行杀害。犹当行慈施乐。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受杀者悲苦无地也。恩者恩惠。即财法二施救济于彼。以慈心故。三轮空寂。则终日施而无施想。亦无望报之念。其当所得福德。犹如虗空。不可得而思议也。
此颂契理生敬。上二句是所敬。下二句是能敬。一切诸含识者。谓一切六道四生。本具如来智识。而为诸无明烦恼之所覆葢。名为含识。故经云。一切众生。具足清净如来德相。皆因妄想。而不证得。是也。皆是未来佛者。既具如来清净德相。是知众生本来成佛。更不再成。而言未来者。以彼犹存幻妄。据迹而言耳。若悟理者。则不然也。恒应兴敬仰者。本具德相。故须常生敬仰之心。而反加兴害意。即是杀未来诸佛矣。念使早解脱者。谓诸众生。虽具德相。以为诸尘劳妄想。而不证得。故兴慈念。愿彼速脱尘劳。而登正觉也。
此颂發愿回向。以前五颂。属功能。此颂属戒果。而感依正殊胜之报。然發愿即兼回向。以愿回自所修善根。向于三处。谓实相。菩提。及众生也。初句是自回向实相菩提。下三句是回与众生向实相菩提。实相即真如。菩提即佛道。誓自得佛时者。显非求声闻缘觉之道。时谓行满果圆成等正觉时也。国无有杀者。谓当来成佛世界。众生皆悉行慈。无嗔害意。咸修一乘道者。谓彼国众生。唯修佛乘。不习声闻缘觉之道。俱登常寂果者。不变谓之常。即法身也。法身本离生灭故谓之寂。乃妙觉极果所证。由自持戒诸恶不作。故成法身。而感国中众生。俱证常寂之果。问曰。求寂十戒。何用回向佛道为。答曰。沙弥十戒。体通大小。非声闻独任。若心大则戒广。功成正觉。心劣则戒小。自感四果。如无出世之心。纵持多戒。福报人天而已。按沙弥尼戒经。大集经等。悉求大乘。回向佛道。又菩萨受斋日。受持十戒。前之五戒。即沙弥后之五戒。故知回向大乘。非人臆议。乃诸经之正旨。况戒如平地。万善从生。若种殊因。必获大果也。释初戒竟。
此颂明能盗所盗。三业结罪之相。初句总标能所。能盗属人。所盗属物。第二三句。別出所盗。第四五六句。是盗方法。第七句明身口作业。亦兼意业。以發心盗时。即属意业。第八句结罪。不得盗他财者。物属于他。他所守护。不与而取。名之为盗。财乃物之总名也。金银草木等者。谓物之重无过金银七宝等。物之轻无过一草一木一针一线等。乃至禽兽物者。谓禽兽所食所护之物。乃至。是举前后而包括其中。以前虽云金银等。而未分所属。今意欲明上则三宝常住师僧父母物。中则官物民物。下至鬼神禽兽物也。无得私窃取者。私盗曰窃。谓如上之物。非但不得偷盗。而亦不得私窃取也。唯识并决论云。暗取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皆犯盗窃文句罪。正法念经云。若偷他秘方者。犯重罪。若欺若诈夺者。欺谩也。陵也。诈诡谲也。偽称他名也。夺强取也。谓非独不听盗窃。而亦不得欺诈夺取也。偷税盗关津者。税谓应输税之物。不得藏匿及私越关津而去。谓非但不听欺诈夺取。而亦不得偷税越津。若是三宝父母物。说法劝谕。官不取税者。不犯。此中论物轻重准钱结罪。自作或教他者。自作属身。教他属口。二罪皆等也。皆犯沙弥禁者。指上财物。无论盗窃欺诈越关。自作教他。皆得盗罪。是中犯相若以盗心取他五钱。或直五钱物。随物在处。举著余处。犯不可悔罪。若心生悔。还置本处。亦犯不可悔。若举物动时。未离本处。犯可悔罪。若發心欲盗而未取。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犯中可悔。若自物想。若同意亲友想。若暂用想。若谓无主想。若心狂乱。不自觉知我是沙弥。皆不犯。经云。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常为奴婢畜生。偿他宿债。
此颂明修和行檀。出家当义让者。先人后己。故谓之让。又谦而不敢当也。在家之人。尚轻财重义。况释子本弃名利出家为道。视金帛如大毒蛇。岂当不义让者乎。心存六和敬者。和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故云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若心无义让。六和斯失矣。不取于非财常念行惠施者。心怀义让。故不取非财。随施而得。知足受用。念众生苦。而转与之。故曰常念行惠施。
此颂發愿回向。以期依正殊胜之报。夫修诸善行。不發愿回向无上菩提。终成人天有漏小果。心不离盗。奚由成佛国中众生无有窃者。不行慧施。正觉无因。何感成佛国中众生悉行檀波罗蜜。由于布施持戒修习正观。故得成佛国中众生。具福智二种资粮。以严其身。释第二戒竟。
此颂呵欲。能犯。所犯。结罪也。初句呵欲不净。次句惩能犯人。三句明所犯境。四句结罪。婬欲。谓二身交会。鄙恶是猥媟不善法也。沙弥不得作者。事既鄙恶非出家净行者所为。况生死根本。婬为第一。沙弥离俗。本为期超三界。出欲淤泥。岂可重结漏因。永堕沉沦者哉。男女及畜生者。男谓人男。非人男。女谓人女。非人女。非人即天。龙。鬼神。乃至黄门。二根等。畜生谓一切禽兽。堪为婬境者。犯即获重罪者。谓于上男女畜生处。作不净行。得不可悔罪。此中犯相。若于女人大便。小便。及口。三处行婬。犯不可悔。若于男子大便。及口。二处行婬。犯不可悔。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可悔。若發心欲作而未和合。犯小可悔。除三处。于余身分行婬。犯中可悔。若沙弥被他所犯。自心受乐。犯不可悔。心不受乐。犯可悔罪。受乐者。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不受乐者。如热铁入身。如刀刺体。亦不得故心以手弄出不净。如世尊说。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人为我生身起七宝塔。高至梵天。有人亏坏。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报如伊罗龙王。涅槃经云。若众生习近贪欲。是报熟故。堕地狱中。从地狱出。受畜生身。鸽雀。鸳鸯。鱼鳖。猕猴。麞鹿。之属。若得为人。受黄门。妇女。二根。无根。婬女身。若得出家。犯于婬戒。
此颂教净身心。而修观慧。蠲除贪欲念关闭六情根者。谓非但身不犯婬。而心亦不起念。欲得不起。念。须闭六情根。六根既摄。观慧斯成。言情者。贪爱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贪爱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故沙弥尼戒经云。目不婬视。耳不婬听。鼻不婬香。口不婬言。心不存欲。观身四大。本无所有。计地水火风。无人无我。无寿无命。何所婬妷。何所著乎。观身为苦本者。颂谓生老病死苦。爱別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大小诸横苦。一大不调。四百四病从生。又内为嗔恚忧愁疑悔婬欲等所苦。外为寒热风雨饥渴等所苦。如是诸苦。皆由最初一念颠倒。以婬心故。投入母胎。而成此身。是则此身为万累之本。众苦之源。若无初念颠倒之心。何由有此众苦之身。故知此身皆因婬欲而有。欲息众苦。须蠲欲念。而修观慧。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三昧现前。便证无生。而众苦俱息万累皆捐矣。志存清净道者。清净道。即离欲道。离欲便得涅槃。故云爱尽涅槃。沙弥出家。志求涅槃。若非爱尽。焉称求寂之名。
此颂發愿回向。以期殊胜依正二报也。得佛是正报殊胜。国无毁禁乃至圆明。是依报殊胜也。禁即禁制。谓如来所制戒。不听毁犯也。梵行即净行。欲令文义显了。故华梵双举云净梵行。以自戒清净。故感梵行众生来生其国。由除欲念。故得其国众生三德圆明。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名三。常乐我净名德。如世𠁼字。不纵不別。不并不缺。朗周法界。体徧十方。故曰圆明。以持戒故法身清净。欲念蠲除故般若之智朗然。梵行已立故生死烦恼解脱。释第三戒竟。
此颂明口业四支罪也。妄语虗诳言者。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口与心违。谓之妄语。言不真实。欺他无识。诳惑于人。谓之虗诳。勤策不应为者。谓言不真实。非出家之所为也。未得谓言得谬证深妙法者。谬谓虗谬。证谓证悟。深妙法。亦名上人法。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不妄语。乃至戏笑。尚不妄语。何况故妄语。自言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得禅得定。得三昧正受。天来龙来。鬼神来到我所。问义。供养于我。即犯不可悔罪。此中犯相。若向人言。我得道。犯不可悔。若發心欲妄语。而未言者。犯下可悔。乃至發言。前人未解。犯中可悔。言而不尽意者。亦犯中可悔。若言我不堕三途。犯中可悔。言我持戒清净。婬欲不起。不实者。犯中可悔。若为名闻利养故。坐起行立言语安详。现得道相。欲令人知。犯中可悔。乃至不诵经言诵经。非论师言论师。非律师言律师。非坐禅言坐禅。无所习诵言有所习诵。悉犯中可悔。若闻言不闻。见言不见。无而言有等。皆犯可悔。佛告诸比丘。世有二贼。一者实非净行。自称净行。二者为口腹故。不真实。非己有。于人前。故作妄语。自言我得上人法。是中为口腹者。最上大贼。以盗受人饮食故。宁啖灰炭。吞食粪土。利刀破腹。不以虗妄称上人法。而得供养。禅秘要经云。若实不见白骨等观。自言我得不净观等。此人命终之后。疾如电雨。堕阿鼻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生恒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生。还生人中。聋盲瘖哑。癃残百疾。以为衣服。如是诸苦。不可具说。又正报颂云。妄语诳人巧。地狱受苦拙。𦦨锯解其身。热铁耕其舌。灌之以洋铜。磨之以刚铁。悲痛碎骨髓。呻吟常呜咽。习报颂云。妄语入三途。三途罪已决。余业生人道。被谤常忧结。还为他所诳。恨心如火热。智者勿尤人。验果因须灭。绮饰靡言词者。绮绫绮也。靡美丽也。谓粧饰美丽之浮言。如织绵绮。以惑人心意也。成实论云。语虽是实。非时而说。亦落绮语。法苑云。夫忠言所以显理。绮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虗妄。虗妄故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说。说若虗假。终为乖理。若言不正。皆名绮语。且诸绮语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长诸不善。堕落三途。后出为人。所有正语。人亦不信。智论偈言。有堕饿鬼中。火𦦨从口出。四向發大声。是为口业过。若欲广名闻。为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正报颂云。绮语无义理。令人心惑乱。自丧于善根。洋铜擘口灌。𦦨铁烧其舌。腹藏皆燋烂。此痛不可忍。悲号常呌唤。习报颂云浮言翳真理。为此沉恶趣。去彼暂归人。出言无晓喻。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为人觉羞耻。何不出典句。两舌离间彼者。谓传他彼此之言。令生鬬乱。致使父子兄弟朋友。离间恩义。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等。华首经佛说偈言。恶口而两舌。好出他过失。如是不善人。无恶而不造。正报颂云。两舌鬪乱人。地狱被分裂。狱卒擘其口。𦦨刀割其舌。苦痛既如此。加之以饥渴。恶业不自由。还饮身中血。习报颂云。谗毁害人深。固受三途苦。设使得人身。余报仍依怙。眷属多弊恶。违逆恣嗔怒。但其恶不忘。地狱无今古。恶口而骂詈者。正斥曰骂。傍及曰詈。恶口谓出麤恶之言。骂辱。毁谤。呪诅等。法句经云。虽为沙门。不摄身口。麤言恶说。多所中伤。身死魂去。轮转三途。自生自死。苦恼无量。诸佛圣贤。所不爱惜。假令身虽无过。不慎口业。亦堕恶道。业报经偈云。麤言触恼人。好發他阴私。刚强难调伏。生𦦨口饿鬼。阿含经云。宁以利剑割截其舌。不以恶言麤语。堕三恶道。佛告诸比丘。有二种人。一向入地狱。若非梵行。自称梵行。若真梵行。而以非梵行谤之。纵然是实。亦不应说。大方广总持经佛言。乃至诽谤一四句偈。当知是业。定堕地狱。永不见佛。以恶眼视發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發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發觉净心经。佛告六十初發心菩萨言。汝等过去。于拘留孙佛教中出家学道。于禁戒多闻头陀功德。皆悉放逸。时有二法师比丘。汝于彼所诽谤婬欲。为利养名闻因缘。于彼亲友施主家。嫉妬悭贪。于二法师之亲友施主。汝复破坏离散。两舌毁辱。令生疑惑。不生信心。说非法事。令彼敬信者。断诸善根。作诸障碍。汝等为是业故。于六十二百千岁。堕于阿鼻大地狱中。复于四万岁堕于活地狱中。复于二万岁中。堕黑绳地狱。复于八百千岁。堕热地狱。于彼狱舍命已。后得人身。于五百世中。生盲无目。以业障故。所生之处。一切暗钝。忘失本心。善根闭塞。少于威力。众皆舍弃。恒被欺凌。为人憎恶毁呰诽谤。常生边地。贫贱之处。下种姓家。从此舍身已。于后五百岁中。正法灭时。还生恶国恶处。下姓贫贱之家。常被毁谤。忘失本心。所作善根。常有障碍。虽暂遇明。还被翳暗。于彼五百岁后。一切业障。尔乃灭尽。如经所说。切当慎之。一言轻谤。穷劫受殃。可不惧哉。彼此说是非者。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挑唆鬬诤。乃至证入人罪。發宣人短等。正法念处经偈云。若人才妄语。彼人速轻贱。善人皆舍离。天亦不摄护。常憎嫉他人。与诸众生恶。方便恼乱他。因是入地狱。律言。夫为佛子。言常说实。不应为盟自雪。表他不信。设被诬谤。亦不应作誓。时六群比丘。有小事至。便作呪诅。言我若作如是事。当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若汝作如是事。亦堕三恶道。不生佛法中。佛言。不应尔。听作如是语。若我作如是事。南无佛。若汝作如是事。亦南无佛。按此口业四支。前一妄言证圣。得上人法。犯罪不可悔。后三及余小妄语。得罪可悔。故未曾有经云。佛告祇陀太子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说。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嗔恨。如是名为下妄语。堕小地狱。其余戏笑。及诸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沙弥尼戒经云。见恶不传。闻恶莫宣。恶言真譬。常行四等。无有非言。言辄说道。常叹经法。菩萨正戒。志于大乘。不为小乘也。
此颂明恶离善增。乃戒之功能也。贤者一心持远离口业过者。口业四过。触事便成。若非一心。则无能守护。何能离过。故经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是也。不为虗诳行善法日增长者。谓言常说实。则善法自增。行若不虗。则定慧日长矣。
此颂明因殊果胜也。以除口四过。得成无上道。具足八音四辩之正报。故其依报亦如也。四辩才者。一捷疾辩。二广大辩。三甚深辩。四无尽辩。亦名四无碍辩谓诸菩萨智慧明了。辩说无滞。故云无碍辩才。一义无碍辩。谓于一切诸法义理而通达无滞也。二法无碍辩。谓于一切诸法名字而分別无滞也。三辞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俗之语。为其演说诸法名字义理。辞说无滞。令彼各各得解也。四乐说无碍辩。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演说。圆融无滞也。以离虗妄无义味语。故得诸法甚深义无碍辩。以除两舌离间语。故得广大分別诸法无碍辩。以离恶口麤言。众生受乐。故得乐说无尽无碍辩。以离无益绮语。故得演说捷疾言辞无碍辩。释第四戒竟。
此颂明业因果。初三句业因。后一句业果。又初句是尘。二三句是根。以根取尘。故成业也。诸谷。谓稻麻粟麦豆等。华。谓松菊莲华等。果。谓甘蔗葡萄果等。酒。谓以上谷麦华果等酿成。能醉人者是也。不得饮甞齅者。饮谓咽吞。甞谓舌甞。齅谓鼻齅。有人饮然后醉。有人甞齅亦醉。纵令甞齅不醉。恐生渐染。故制不听。亦无授与人者。谓自虽不饮。亦不得与人饮。令他迷惑失慧。造诸恶业。故戒经云。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也。增长愚痴业者。以现世饮酒。则颠倒错乱迷惑真性。后生则增长愚冥失智慧种。故经云。饮酒多放逸。现世常愚痴。忘失一切事。常被智者呵。来世常暗钝。多失诸功德。是故黠慧人。离诸饮酒失。又云。若人能舍酒。正行于法戒。彼到第一处。无死无生处。
此颂明酒过患。非释子所宜也。前颂明增自他之业。今颂明长自身之恶。酒为众恶门者。门以能通出入为义。谓饮酒者。贪嗔痴等恶。从此而入。杀盗婬妄等罪。由此而出。故婆沙论云。昔有一近事。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便犯酒戒。邻鸡来入。盗杀而食。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邻家告官。拒讳诳语。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故云众恶门也。造作诸过失者。沙弥尼戒经云。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宝。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意闭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葢。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出家而饮酒非佛释种子者。酒既失道破家危身丧命。故在家智人。五戒近事。犹尚弃舍。况出家为释迦如来法王之子而不弃离。若不舍离。即非佛之弟子。故佛言。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若有重病。固疾。余药治不瘥。医教以酒为药者。不犯。然不得托病而服。
此颂道品四科。夫欲证无上菩提。必修道品为先。要除葢漏。须以戒为本。然道非慧不进。戒非信不生。是知信为道源功德母。出生无量施戒闻慧根力觉道解脱三昧圣财。如是圣财。非戒不护。故律本云。欲护圣法财。众集听我说。以要言之。三乘圣果。六度万行。靡不由之而出。行者以信出家。当遵如来禁戒。性遮齐护。乃曰不亏违。由不亏违。定慧从生。故云颠倒业皆离也。葢即五葢。一贪欲葢。谓贪爱世间财色物等。二嗔恚葢。谓于违情境上。而生忿怒之心。三睡眠葢。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四掉悔葢。身心妄动曰掉。过后忧恼曰悔。五疑葢。由无明痴惑。不別真偽。犹豫不决。故谓之疑。如是五法。覆蔽行者之心。不能發生定慧诸善法等。故名为葢。念慧。念即四念处。慧即四正勤。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谓观自他之身。从头至足。杂秽充满。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净也。二观受是苦。受即受取。谓众生颠倒以六根妄取六尘为乐。不知乐是苦因。故令观受是苦也。三观心无常。谓此识心。体性迁流。念念扳缘。生灭不停。众生颠倒执之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四观法无我。谓一切善恶诸法。本无有我。何以故。若善法是我。则恶法应无有我。若恶法是我。则善法应无有我。而众生妄计。谓我能行善行恶。执为主宰。故令观法无我也。此之四法。皆由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蕴之身。起四颠倒。于色起净倒。于受起乐倒。于想行起我倒。于心起常倒。如来令修此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四正勤者。一已生恶法令除断。二未生恶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长。此四皆名正勤者。正则不邪。勤则不怠。谓于此四法。一心勤行精进故也。五根者。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三昧也。正道即四念处助道即五停心也。二精进根。谓既信正助道法。而倍策精进。勤求不息也。三念根。谓但念正助道法。而心观想。不令邪妄。而得入也。四定根。谓摄心正助道法。心即寂定相应。不散动也。五慧根。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则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为慧也。行者先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發。根犹未生。恐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名为根也。五力者。名同五根。但以力能破坏恶法。成办善法。谓善根虽生。恶犹未除。须更修习。令根成恶破。故复立名为力。信能断疑。不为偏邪所动。精进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念能破诸邪想。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定能破诸散乱。發诸事理禅定。慧谓四念处之慧。照了一切诸法。能除邪妄之执。破诸偏小之慧。行者欲修念慧。须离颠倒业。要除葢漏。应闭众恶之门。念慧增明。则根力成就矣。释第五戒竟。
此颂明根尘。能严所严。能犯所犯也。薰佩乃至种种严饰。是所严之触尘。身即能严身根。亦是能犯之人。禁是所犯之罪。薰谓焚名香以薰身。及衣服资具等。佩谓佩带。涂谓以香为末。涂拭身衣等。花鬘谓贯花为鬘。以严身首。璎珞谓联七宝庄饰。而严身项也。种种严饰身者。谓以诸绫罗绸绢蚕口之服。及指环臂钏等。而严身体。也俱犯沙弥禁者。释子剃除须发。弃舍饰好。观身不净。念世无常。少欲知足。麤布为衣。粪扫为服。岂可自违本信。反贪香华璎珞严身之具。害物伤慈。违佛明制。随作得罪。故云俱犯沙弥禁。
此颂离著修定。上二句离著。下二句修定。舍离憍逸行不著于世尘者。如上世间严身之具。是憍慢放逸之本。有妨进修无漏圣道。复能染污行者之心。故曰世尘。修习如意足者。即四如意足。谓所修之法。如愿皆得满足。一欲如意足。谓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之心。事必不遂。若能乐欲。所愿念处之观。皆得成就。二念如意足。谓念专注所观之境。一心正住。若非一心。观法断绝。若能一心。所愿皆得。三精进如意足。谓行者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故曰精进。然凡所修习一切诸法。若无精进事必不成。若能精进。所愿皆得。四思惟如意足。谓所修习。若能思惟彼理。心不驰散。所愿皆得也。六通以自严者。通即神通。神明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也。二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言语。及世间种种音声也。三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之所念也。四宿命通。能知自他过去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也。五身如意通。能以自身随意变现。或大或小。飞行自在。山海无碍。此没彼出。彼没此出也。六漏尽通。漏即三界见思惑。断此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也。前四如意足属定。通因定生。故六通借四如意而發。四正勤是慧。慧观不勤。念处不成。及招散动。如风中灯。今修如意。如加密室。令定慧安隐均平。则五根善法。若似若真。任运而生。譬如阴阳调适。一切种子悉有根生。是故行者。舍离憍逸。则念慧根力成就。不著世尘。则五葢自除。修习如意。则六通并發。欲得六通庄严身心。须弃世间种种饰好。故沙弥尼戒经云。欲除六衰。以戒为香。求诵深法。以为真实。三十二相。以为璎珞。德植众好。以为被服。愿得六通无碍。六度导人。是也。释第六戒竟。
此颂根尘识也。前一颂明自作。后一颂初句。明他作。而故往观听。次句结罪。下二句明根不粘尘。则觉意三昧自现矣。歌谓口出歌曲。舞谓身为戏舞。倡妓乃音乐之总称。琴古制长三尺六寸六分。前广后狭。腰阔四寸。上圆下方。五弦。十三晖。后文王加二弦。而成七也。瑟本制五十弦。后析而用其半也。箫编小竹管为之。大者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笛以竹筒为之。尺四寸。七孔。羗笛三孔。棊局犹今之棊盘戏也。棊有二种。一团棊。二象棊。谓以象牙饰之。故也。博谓博戏。掩取人财物。赛谓行棊相塞。共决胜负也。斯皆不得作者。谓沙弥出家。本为舍离俗逸。勤修䇿励。以冀涅槃。故于歌舞等。俱不应作也。故往而观听者。观是眼根。听是耳根。故往。显非无心若路由彼过。不故心观听。无犯。二罪俱不轻者。谓自作及往观听。皆得本罪也不著诸见闻者。谓眼耳二根。不染如上声色等尘。然见属眼识。闻属耳识。以根对尘。故有识生。识以了別为义。谓能了別尘境美恶。善不善等。七觉意现前者。七觉意。亦名七菩提分。意谓正念。觉谓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一择法觉。行者以智慧观察诸法。拣真弃偽。而不谬取也。二精进觉。不杂曰精。无间曰进。行者觉了苦行无益之事。而于正法中。专心而无间歇也。三喜觉。谓心契真法。故得欢喜。而觉了此喜。从正法生。不从颠倒生也。四除觉。谓觉了除去烦恼妄想虗偽之法。真正善根而得增长也。五舍觉。谓觉了虗偽不实之法。舍离永不追悔也。六定觉。谓行者發禅定时。觉了诸禅。不生烦恼妄想也。七念觉念即思念。谓行者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也。然择法。精进。喜。三觉属慧。除。舍。定。三觉属定。念觉。即兼定慧。行者以修此七觉。即得入于圣道。是故行者修行。须別真偽。即不谬取境界。于诸世间。不实见闻。而永舍除。一心精进。以禅悦法喜。而自娱乐。故曰现前。沙弥尼戒经云。常自修身。顺行正法。不为邪行。一心归佛。诵经行正。以为法乐。释第七戒竟。
此颂卧具法。初颂明床量。次颂上二句。明物非体。下二句违教结罪。床谓木床。绳床。直脚。曲脚床等。床狭而长者曰榻。诸座等。谓高座。卑座。大座。小座。乃至浴床等。过量。谓过于尺六。及长广之量。高宜一尺六者。谓除床陛下。脚高如来八指。如来八指。长中人一肘。当周尺一尺五寸。论云。佛一指。有二寸也。广大亦不应者。谓当随身所宜。如阿含经云。陛下足长尺六非高。濶四尺非广。长八尺非大。越此量者。名高广大床。复有八种床。一金床。二银床。三牙床。四角床。五佛床。六辟支佛床。七罗汉床。八师僧床。初四约物辨贵。体不合坐。下四约人辨大。纵令地铺。拟于尊人。亦不合坐。彫漆者。谓彫镂漆彩。以物贵价高。亦名高广。故律云。高床卑床。有二种。一者下床。名卑。二者麤弊。亦名卑。高者二种。高大名高。妙好者亦名高。妙好即彫镂漆彩金银牙角等。纱罗帐及上妙毡褥被。非出家解脱生死者所宜。乃王臣俗士所尚。以纵恣幻躯。增长漏业。故佛不听。若故违佛制。若坐若卧。即得犯戒罪。
此颂离过修道。证诸法空。憍慢者。恃己凌也。高举为性。生苦为业。由此生死轮回。受苦无量。众生所以不得解脱生死者。皆由憍恣我慢。出家本为脱离生死。固当屏息憍恣。折伏我慢烦恼。烦恼不息。而欲修证圣道者。其犹蒸砂作饭也。履践八正道者。履践犹修进也。八正道。亦名八圣道。分一正见。谓见。四谛理。能破有无之邪见。二正思惟。谓正念思惟观察。令正观增长也。三正语。谓以无漏慧。常摄口业。远离虗妄不实之语。四正业。谓摄心住于清净正业。而断于邪妄之行。五正命。谓除四邪命。而常乞自活也。六正精进。谓修戒定慧。一心专精。无有间歇也。七正念。谓念戒定慧正助道法。而堪能进至涅槃也。八正定。谓摄诸散乱。则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也。此八通名正道者。正以不邪为义。今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是诸贤圣之所游履。而通至涅槃。故名为道。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意。至此八正道。名七科法门。合为三十七品道法。乃诸行者修行入道之阶梯也。而坐法空床者。坐是能依。床是所依。由行者能修习正见。思惟观察。世间事业。虗妄不实。屏息憍慢。而行正命。于正助道法。一念精进。则身心寂静。见于谛理。即住真空而不动。是曰坐法空床。故经云。法空以为座。是也。释第八戒竟。
此颂明啖嚼持犯相。上半颂明持。下半颂明犯。凡为出家者。谓出家五众人也。过中不得食者。谓日过西一线。即不得食。非时而啖嚼者。时谓明相出。乃至日中。非时谓日过西一线。乃至明相未出。此非释子受食之时。故曰非时。啖谓食饭𪎊粥饼等。嚼谓食瓜果菜等。若有病缘。听服丸散汤膏。乃至一切醎苦辛酸灰土粪溺。不堪任为食者。如羌桂油醋等。亦不听多食。若饥渴病缘。听食糖蜜。五果。八。浆五果者。一诃子。二鞞[革*益]勒。似桃。此方无也。三余甘子。四荜茇。五胡椒。八浆者。一梨。二阎浮子。形大如瓜。此方无也。三酸枣。四甘蔗。五蕤果。六藕汁。七婆楼师。似蘡薁子。此方无也。八蒲萄。如此八种。用物压为浆。以囊滤之。盛于净器。澄如水色。乃听饮之。其余橘柚石榴蕉子等汁。不醉人者。亦得为浆必须物压净滤。不得咬嚼。及与煎汤。今有非时食橄揽。蜜瓜。蜜冬。蜜煎薯蓣者。诚为非法。宜速改之。如有重病药治不瘥。医教啖嚼。宜于屏处与之。病瘥即当禁绝。若非丧命因缘。决不可托轻小病而食。自招愆咎。沙弥尼戒经云。若长者国王过日中后。施亦不得食。终死不犯也。如来深诃责者。佛言。非时食者。是破戒人。是犯盗人。盗檀越物。非施主意。施主无福。以失物故。诸婆罗门。尚不非时食。外道梵志。亦不邪食。况我弟子。知法行法。而当尔耶。凡如此者。非我弟子。是盗我法利。著无法人。盗名盗食。一团一撮。片盐片醋。死堕燋肠地狱。吞热铁丸。从地狱出。生猪狗中。食诸不净。及生恶鸟。人怪其声。后生饿鬼。还于寺中在圊厕内。啖食粪秽。并百千万岁。更生人中。贫穷下贱。人所厌恶。所有言说。人不信用。不如盗一人物。其罪尚轻。割夺多人良祐福田故。断绝出世道故。是大劫贼。是即饿鬼。为罪窟宅。其时食者。是即福田。是即出家。是即天人良友。是即天人导师。如佛所说。可不戒哉。
此颂明流转因。一切众生类皆贪于食味者。一切众生谓六道四生也。六道。即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四生。即胎。卵。湿。化。如是众生。皆依食住。食有四种。一段食。段谓形段。以香味触为体。即饭𪎊豆肉羮浆等。二触食。触谓触对。六识触对前境。喜乐生心。自然不饥。如男女相触。观戏剧等。受著。终日而自饱也。三思食。思谓意思。即第六识。思可意境。润益诸根。寿命得住。如人思想饮食不死。及鱼鳖虾蟆蛇等。四识食识即第八执持之相。由前三食势分所资。令此识增胜。能执持诸根大种故。又地狱众生。及无色界。识无边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流转三界中未暂离食住者。经云。众生以此四食流转生死。是也。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人。及四趣。六欲天也。色界即四禅天也。无色界。即四空天也。然诸众生轮回三界。皆依四食而住。若离四食。命不自全。故欲界以段为食。谓上二界无香味二尘故。余之三食。则徧通三界。故曰未暂离食住。增一经。佛告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五种食。一禅悦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是为出世间之食也。
此颂明断习修证。欲断烦恼因鬼畜食应除者。众生既以食为生死因。而生死最劣者。无过鬼畜。苟习其因。便招其果。故佛制断其因。令同三世佛食。经云。晨起诸天食。日中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以劣因既断。胜果渐圆。又非时不食。现获四益。一少昏眠。二无宿食患。三身轻安隐。四心易得定。有如是利。故制中食。学佛中道义者。学谓习学。中即中正。谓绝有无二边之对待。观此现前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由观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名中道然诸佛如来。恒处中道。故离非时。所以世尊自诞王宫。乃至涅槃。于其中间七十九年。未甞非时受食。故婆沙论云。世尊性离非时食故。僧本学佛。远离二边。故不非时食也。便获九种禅者。○一自性禅。谓菩萨从前所行世出世间诸善。一心安住止观禅定位中。言自性者。谓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自性本有之定也。○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善法乐住禅。二出生三昧。功德禅三。利益众生禅。○三难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一久习禅定。心得自在。哀愍众生。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二依此禅定。生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超过二乘之上。三依此禅定得无上菩提也。○四一切门禅。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有觉有观。即初禅也。二喜俱禅。即二禅也。三乐俱禅。即三禅也。四除俱禅。即四禅也。○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九种。一不味著禅。二慈心俱禅。三悲心俱禅。四喜心俱禅。五舍心俱禅。○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也。名有十三种。一善禅。二无记化他禅。三上分禅四观分禅。五自他利禅。六正念禅。七出生神力功德禅。八名缘禅。名即名相。缘即因缘。九义缘禅。即诸法义理因缘也。十止相缘禅。十一举相缘禅。十二舍相缘禅。十三现法乐住第一义禅。○七除恼禅。谓修此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呪术所依禅。二除病禅。三云雨禅。四等度禅。五饶益禅。六调伏禅。七开觉禅。八等作禅。○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定能令众生悉得现世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二随说调伏众生禅。三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四为恶众生示恶趣禅。五失辨众生以辩饶益禅。六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七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为令正法久住禅。八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九暂息恶趣放光明禅。○九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二出世间清净净禅。三方便清净净禅。四根本清净净禅。五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六入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此九种大禅。出地持经中。谓诸菩萨。既披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无过禅定。故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菩萨欲修六度万行。集诸福智。成无上道。当习此九种大禅然此九禅。悉从三观而得。三观圆融。即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是为中道。故云学佛中道义。便获九种禅。释第九戒竟。
此颂持犯之相。上二句遮禁。中四句开听。后二句违禁获罪。金银珍宝物者。金谓已成金。未成金。银谓已成银。未成银。珍宝物谓七宝及钱等。沙弥不受畜者。受谓受取。畜谓畜持。如僧祇律云。时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龙形。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比丘到亲里已。欲还。时亲里妇言。道逈多乏。可持是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著衣头而去。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化作龙来。左绕沙弥。以土坌上。说言。汝失善利。沙弥便啼。比丘顾问。汝何故啼。沙弥言。我不忆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有如是之失。妨道败德。故佛喻之为大毒蛇。是故不听受畜。设有檀越施等者。设有。乃假况之辞。檀施也。越度也。谓彼施主。能行檀度。即便越度贫穷苦海也。彼既能施。故越度苦海。而所受施者。岂当秘惜。为有漏业。应更为彼作福。转供三宝。是故听受。如或不然。私畜即犯沙弥戒也。
此颂生死根源也。诸有快乐。具不可生贪爱者。除金银钱宝外。所有衣服资具。并余玩物。亦不可爱著也。生死不断绝因用贪著故者。贪为生死之根。如蝇著唾。爱为有漏之源。犹龟念水。所以爱不重不生娑婆。欲得无生。当绝爱源。故云爱尽涅槃。是也。
此颂离染证道。行者不被世间名利染污身心。常修少欲知足之行。则信。施。戒。闻。慧。惭。愧。根。力。觉。道。解脱。诸禅三昧。无量胜妙法财。昼夜增长矣。由此增长圆满。故于当来得证如来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佛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徧知。二知业智力。谓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业缘。果报。生处。皆悉徧知。三知定智力。谓佛知诸禅三昧。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徧知。四知根智力。谓佛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徧知。五知欲智力。谓佛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徧知。六知性智力。谓佛知世间众生种种界性不同。如实徧知。七知至处道智力。谓佛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徧知。八知天眼智力。谓佛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如实徧知无碍。九知宿命智力。谓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我在彼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寿命长短。如实徧知。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谓佛于一切烦恼惑。及余习气。永断不生。如实徧知。此十通名为力者。谓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为力。诸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如上所明持戒發愿修诸道品。并九种大禅。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此十力乃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知菩萨持戒發愿。不修道品除诸障恼。欲得诸大禅定。无有是处。诸禅不具。欲证十力。亦无是处。故第九清净净禅。于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是也。释第十戒竟。
此中四颂。统结前之十戒。初句总标。下句別结。先结性戒。次结遮罪。如是十禁戒者。从初不杀。至后不受畜金银宝物。前四为根本者。谓杀盗婬妄。为诸戒之根本。如树之根。坏则枝叶花果悉皆堕落。性戒亦尔。随犯其一。余悉失矣。沙弥性者。即无作戒体也。犯重如断头者。根本一毁。如人断头。终不复活。故经云。若犯十戒中重戒。更受十戒。及比丘戒。菩萨戒。无有是处。故云悉皆无其分。是知此戒。能为比丘戒。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故云慎勿轻毁犯。后六设有亏深惭向师悔等者。谓不饮酒。至不受畜金银之六遮戒。设有亏犯。即须深生惭愧。向和尚。或阿阇梨。發露忏悔。誓不更作。戒体还得清净圆满。不同前四性戒。犯即灭摈。不通忏悔。言性戒者。无问受戒与不受戒作之性自是恶。不由佛遮制故有善恶。作之即堕落三途。若受佛戒已。犯之更加违制之罪。言遮者。是佛遮制。不听沙弥违犯也。犯罪无愧惭覆藏不發露等者。谓犯遮戒。不生惭愧之心。覆藏瑕玼。不肯向人發。露。如盆覆草。昼夜增长。罪亦如是。因移果熟。即便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已释十戒竟。次释随律行法。
此颂随律行法初相。上二句总标。下皆別列。沙弥受戒已者。拣非形同也。复有不应作者。除上十戒。此下诸条轨则。违出离行。故不听沙弥作也。所谓弄兵杖者。所谓。乃發语之辞。为下名句文身之纲领也。弄谓为戏弄。兵杖乃弓箭矛矟刃斧之总称也。恣意骑乘舆者。谓恣情肆意。乘车策马等。沙弥尼戒经云。自身无疾。不得乘车马象。当念轻举八不思议神通之达。以为车乘。
此颂明杀因缘。笼谓牢笼。系谓系缚。诸飞鸟。是空行众生。畜养于六畜者。谓马牛羊鸡犬豕。为俗之所畜养。道与俗违。故不听畜。若为知时守护。听畜雄鸡牡犬。飞曰禽。走曰兽。戏弹是杀法。鱼鳖是水族众生。看捕是随喜杀。等者。谓一切水陆空行众生。皆不得看他捕捉也。
此颂四邪命食。谓以邪法而自活命根也。焚即烧也。堰谓以物壅塞上流。令下水枯涸。残害水族故也。渎谓江河淮济溪沟之总名也。垦掘谓开辟田地也。耕亦犁也。又人曰耕。牛曰犁。按世界初成。地生粳米。不假人力。因世诤夺。粳米渐减。共立大人王。为众处分。自大人王后。耕掘渐兴矣。若按此土神农氏。斵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至于帝喾之子后稷。好为稼穑。舜因以掌农正。造牛犁也。五谷如酒戒出。贱买贵卖曰贩。行曰商。坐曰贾。客作即受他雇也。学习奇伎艺者。谓学知日月五星。原梦。地动。鬼语。鸟语。兽语。占相丰险。日月五星相鬬。医药。章算。数卜。歌舞。伎乐。诸工巧技术也。谈说国政事及与世言论者。国以正理立法曰政。政之所行曰事。非经律之语。曰世论。沙弥尼戒经云。不得论说俗事。不讲王者臣吏贼事。是也。四邪命食者。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也。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也。四维口食。谓学习种种奇艺。呪术。瞻相。卜算。四方驰求也。焚山塞渎垦掘耕犁种植医药。是下口食。学习奇艺地理占相。是维口食。观星历数。是仰口食。谈说国政。世间言论。评议物价。驰骋四方。并属方口食也。贩卖客作。与他诤利。悉是邪求。乃至戏弄兵杖。看捕鱼鳖等。皆非随顺法。故自作教他。尽犯沙弥行。沙弥出家。为修道业。弃世缘务。闲居静处。舍四邪命奉。四正教。一居深山菜根草果。随得资身。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净食。是释子清净自活。不为邪求恶求也。
此颂亲师择友。谓友须良朋。师宗明哲。近必耆德。莫交年少。日近时亲。情染渐染。败名丧德。由此始也。
此颂男女道俗之別也。出家女。即沙弥尼。式叉尼。比丘尼。在家女。则优婆夷。居士妇。寡女。处女。童女。如是诸女。皆不得同居共载。书疏往来。路逢接对。亦无从乞贷赠。彼若布施。师听方受。纵持奇物。亦不瞻视。若请说法。傍有耆老宿德。或彼父母叔伯尊人。乃可为说。语默动静。须依法律。所有一切不相应事。尽皆不得作。释随律行相竟。次释威仪。
此颂威仪法式。兹总标。次別出。求寂威仪。备载沙弥十戒经中。共有七十二种。今以初学。未能全习。故略出少分。以便行持。后当广学。方为应法也。
此颂卧起法。上二颂。是自行。后一颂。是事师。佛法中一夜分三时。初夜后夜。执劳服役。𮘗诵禅思。中夜方为卧息。当起在师前。卧在师后。问讯者。即是问师夜卧安乐否。四大平和否。动止轻利饮食消否。杨枝即齿木之別名。除诸毒树。余一切苦涩辛酸枝条。皆可作齿木。藻豆是去垢腻之物。抖擞为除尘。及防毒虫之类。律云。每于晨旦。先嚼齿木。次可就师奉其齿木。藻豆水巾。敷置坐处。令安稳已。然后礼敬尊仪。旋绕佛殿。是也。
此颂明礼诵法。三尊者。谓佛法僧三宝。天上天下。所共尊重。故云三尊。畔睇。此云礼敬。旧曰和南。讹也。寸阴无虗度者。古人轻尺璧而贵寸阴。况出家求超生死。而不精勤策励温故知新可乎。
此颂晨朝敬事法。初颂净房舍卧具等。次颂净饮食瓶钵等。然事师如事佛。故律云。弟子于师主处。常怀恭敬。有畏惧心。不为名闻利养。当须早起。亲问于师。兴居安利。除小便器。为按摩身。云云。澡水谓盥手水。凡为出家者。所受饮食。皆作药想。为治饥疮。以成道故。方受饮食。所有作为。须先白师。师若听许。依教恭敬谨慎而作。且如欲食白者。须就师一礼。胡跪白云。和尚存念。我今请白。洗手洗器。欲为食事。不审宜进何食。诸余白事。类此应知。如有多事。一时并白亦得。
此颂闻思修证也。诵谓学习经律论也。禅思谓修观參究等。法门虽众。不出戒定慧学。戒能防非止恶。定能截妄驰求。慧能破惑证真。三学斯进。故得疾证如来普光明地。若闻而不思。如闻人说食。思而不修。如人想食。是二终不能自饱。何由疾证如来地乎。若出家不依师教。禅思讽诵作福。则虗度光阴。徒消信施。故福德日消。罪根日茂矣。
此颂恭顺之仪。朝暮午三时礼敬问讯师者。谓于日日中。三时礼拜问讯兴居也。师语勿逆语答对须分明者。谓师有所言教。语声未断。不得进言。凡有所问。须谛领旨。答对。分明。若被诃责。当须敬顺。请罪悔过。而悛革之。若师不听忏时。慇懃再三悔过。由复不听。应请师之亲友知识。或自善伴。求师乞恕。不得悖戾嫌恨。自招堕落之愆。
此颂依敬法。若师外行他宿。当依止净众有德人住。大僧耆宿。皆须敬顺。不得轻慢。及呼名唤字等。
此颂行坐动静之仪。沙弥于师床座。应当尊重。不得轻自坐卧。所有威仪。咸须依佛法律。方名越俗之宾。掩口及向屏处者。谓恐触忤尊人。及令见者生嫌恶心。謦即謦欬。轻曰謦。重曰欬。所谓謦欬之声是也。凡所涕唾弃掷诸物。皆当謦欬。或弹指作声。以警人及非人。无致悮触。自损损他也。
此颂呪愿法。一切草木华果。皆有鬼神依住。故须诵佛偈呪。令其闻法喜舍。无至有触忤祸咎。若为三宝须伐大树。应预前三日设祭。呪愿启白。赞叹布施功德。无有异相。方可伐之。梵语伽陀。此云颂。旧云偈。谓佛所说偈颂。若读诵时。有大威力。或至河池泉井。洗浴饮水之时。或于树下晏息取凉。或入神堂及坛场地。践佛塔影。或自影蔽圣容。或礼拜尊仪。或入城村客舍。或食罢时。或扫洒塔寺等事。皆须口诵伽陀。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圣教。咸悉得罪。伽陀曰。世间五欲乐。或复诸天乐。若比爱尽乐。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复生集。八圣道能超。至妙涅槃处。所为布施者。必获其义利。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此颂滤水观虫。以防杀业也。凡于河池溪井取水。或饮或用。须以白碟盛水观察。无虫方用。有即以密绢滤之。囊中之虫。轻翻净器中。送还本处。或置七日不乾池水中。并须轻手徐放。不得悬弃。令虫闷绝而死。若不流水。虫生无恒。故须三时谛观谛察。佛制出家五众。行必持囊。若故违者。随虫死数。获罪多少。如义净三藏云。若行三五里。无囊不去。若知寺不滤水。不合飡饮。渴死长途。足为龟镜。如来圣教。慈悲为本。性罪之内。杀生最初。是故智人。特宜存护。若将此为轻者。更复何有重哉。设使学通三藏。坐证四禅。镇想无生。澄心空理。若不护命。依教奉行。终亦不免佛所呵责。十恶初罪。谁代受之。且如见人放生。不过数口。众共聚看。弹指称善。宁知房内用水。日杀千生万生。既知理教不轻。宜应细滤细察。自利利他。善护善思。复有令人耕田种植。规图小利。不见大尤。水陆俱伤。杀生无数。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如束手泉门。任他分处。故经云。杀生之罪。当堕三途。设得为人。短命多病。呜呼此苦。谁当受之。脱有能为。善哉甚善。可谓释迦末法。共结慈念之因。弥勒初成。俱证无生之果。
此颂明物分净触。触者触犯也。又污也。饮用之水名净。洗濯之水名触。上身所用之物名净。下身所用之物名触。不得以污触净。若手触污。须盥已。然后执净。免招黑业殃者。昔有一比丘精进。为僧执事。常以手拄僧盛食等器。教令取用。死堕饿鬼中。虫咬身痛。两手擘胸裂肉。欲取粪食。诸鬼推排。不能得前。饿极欲死。搏喉吹𠹀。而大呻唤。求僧呪愿。方得粪食。昔佛入城。见一人脊背皆黑。而告阿难曰。此人往昔于迦叶佛法中出家。遂以随宜恶物。衬僧卧具。由彼昔时黑业恶报。堕于地狱。又五百生中。常招黑背。此之二缘。出五百问。及根本部中。余如护净经说。自须慎之。
此颂絜敬之法。经是佛语。亦是佛师。一切诸佛。由斯而成正觉。故须恭敬。如对世尊容。如因果经云。触手请经。当获厕中虫报。其余洁敬。可自知之。
此颂随师行住之仪。守房应习诵者。令无掉举放逸虗度光阴也。低头随后者。谓不得左右顾视。看他奇物。而乱念失仪也。无得擅出言者。谓师不问。无得矜夸。擅自出言也。为解劳者。敷座。按摩。问讯等。是也。
此颂护生顺法之仪。欲明灯时。应先然佛灯。次然余处灯。以慈心护生。故用物覆罩。无致伤诸虫蛾。灯有食火之虫。恐人口气损彼。故不听口吹。应用物剔去燋炷。徐徐隐灭。既无伤生之过。复不失自威仪。是为自利利他也。
此颂坐卧法。应起在师前。卧在师后。师欲卧时。为师按摩身体。令四大调适。勿生厌心。以乖敬顺之本。勤禅诵者。禅谓坐禅。诵谓读诵经律也。卧法如狮王者。经云。兽王师子。若欲眠时。足足相累。伸尾在后。右胁而卧。比丘初夜。或经行。或坐禅。至中夜时入室。如师子王卧。意系明想。正念正智。恒念起想。于后夜时。速从卧起。或经行。或坐禅。律云。敷时应右敷。头向衣架。不得以脚向二师长老。不得初夜便唱言虗极而卧。当正思惟业。至中夜乃卧。若仰向者。是阿修罗卧。覆地者。是饿鬼卧。左脇者。是贪欲人卧。比丘应如师子兽王。顺身右脇著下。累足合口。舌拄上腭。枕右手。舒左手顺身上。不舍念慧。思惟起想。至后夜。当起。正坐思惟己业。失慧长愚冥者。發觉净心经云。乐睡眠者。多有懒惰。身体沉重。威德薄少。饮食不消。体生疮疱。增长痴网。智慧羸弱。当趣黑暗。禀质愚痴。多诸烦恼。善法不生。
此颂便利事。言用灰土。不用余物者。为防伤生。如皂夹茶麸。即伤诸虫故也。各念呪七遍者。谓登厕时。洗净时。去秽时。洗手时。如是洗净之法。备载大律。凡为师者。自当教授。此不繁录。佛告诸苾𫇴。汝等当知。此是常行。恒须在意。如是洗净。有大利益。令身清洁。诸天敬奉。是故汝等。从今已去。若苾刍。苾刍尼。学戒女。求寂男。求寂女。近事男。近事女。归依于我。以我为师者。咸应洗净。若不如法洗净者。不应绕塔行道。不合礼佛读经。自不礼他。亦不受礼。不应啖食。不坐僧床。亦不入众。由身不净。不如法故。能令诸天见不生喜。所持呪法。皆无效验。若作斋供。书经造像。得福寡薄。汝等皆依我言教。无得自欺。作不净法。懈怠放逸。为下品行。当堕恶道。云云。今时或有洗者。全不依法。反招秽污。得罪弥重。其为师者。不可不慎以教弟子。若自慢法。而欲使弟子恭顺。无有是处。
此颂自护护他之仪。出家本为自折憍慢。令施得福。故行分卫。少欲知足。食取支命。故不求美。修行道业。以长法身。故不嫌麤。原欲福利于彼。故被辱不嗔。犹加善愿。令入菩提。若以嗔对。永失彼信。自违息慈之行。则两皆俱损矣。增一经云。佛告诸比丘。施主能施四事。能成戒定慧。多所饶益。故诸比丘。应当恭敬慈心于檀越。小恩尚不忘。何况大者。应三业精进。使彼施主福不唐捐。终获大果。名称流布。亦如迷者得指路。怖者与无畏。乏者与粮。盲者得眼等。食讫说伽陀者。即是施颂。或诵饭食已讫颂。及所谓布施者颂。准如律教。出家五众。每于食了之时。皆须诵一两伽陀。报施者恩。随于静处。或坐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半纸。次诵伽陀。诸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主。及护寺天神。国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一切众生。若先亡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兜率。见慈氏如来。脱屣尘劳。悟无生忍。其现存者。愿无病长寿。福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常持净戒。不犯尸罗。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罪。尽皆發露。尽未来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中国。离于人难。常存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不请之友。或生西方。得蒙记莂。即以此福。并施一切。同出有流。证无上果。若于每日不作此念诵發愿者。是懈怠人。不消信施。
此颂明知恩重德也。然世间之恩大者。无过父母。出世之恩大者。无过师长。故师有生戒身之恩。养慧命之德。妙因由斯而成。法身因之而立。比于世间恩。功莫大焉。或师有所未闻之法。应以自所闻者。而为说之。并以四事供养。故云应以法利育。法虽佛说。非人莫弘。能弘道者。师也。故云尊重如世尊。大论云。菩萨因师得菩提。云何不敬师。若不敬师。则失大利。如井无绳。水无由得。若依善师。三学增长。如树大根。枝叶增长。是故佛说敬师如佛。若见师过。或实不实。其心自坏。失法胜利。善师无过。设有过者。不预于我。我从师求般若。故常须尊重。如律所教。弟子以四心看事和尚。一亲爱师。二敬顺师。三畏难师。四尊重侍养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转相敬尊重瞻视。能令正法久住。若人问师名。应言我今因问至。乃敢说师名。师名上某字。下某字。若问字号。当直云某甲和尚。故云不得轻称举。
此颂二师年腊生处。二师者。和尚。阿阇黎也。外国称和尚。此翻为力生。谓由师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也。若梵音。应云邬波䭾耶。此言亲教师。谓亲从师受教出世法也。阿阇黎。梵音正云。阿遮利耶。此言轨范师。谓能教弟子法则也。年谓生年。岁月日时也。戒腊谓出家受戒年月日也。本生处者。谓生于某国某州某县也。如是师年戒腊生处。一切皆须知之。故云咸应识。
此颂自得戒年月日时也。时谓此方支干。以一昼夜。分为十二时。时分八刻。影谓佛法中立表量影。以四指之杖。竖于日中。午前则影倒西。午后则影倒东。影满四指。名一人影。余一指半指。并须记识。若满八指。名二人影。犹须分其午前午后。佛法俗法。悉任记之。
此颂总结十戒仪轨等法。如是依教持者。谓从初不杀。至后勿使失次第。咸须依教奉持。由信重奉持故。则正法常存。自利利他故。是为真佛弟子也。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终)
○附录
○沙弥学戒仪轨颂音释
此云覆障。亦云执日。
缦衣缦者。总为一幅。并无坛隔割截之相。凡受十戒者。皆著此衣。今以法末人讹。不解沙门所宜之服。至令沙弥披著此比丘五条七条之衣。故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辄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著也。
翻翻者。谓翻译彼西国之言。而为此方东华之语。
六和敬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四大一切众生。具此四大。一地。二水。三火。四风。坚属。地湿属水。煖属火。动属风也。
六情根眼。耳。鼻。舌。身。意。
三德法身。般若。解脱。
四辩才捷疾辩。广大辩。甚深辩。无尽辩。
念慧身。受。心。法。四念处也。
除盖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盖。疑盖。
五根力一信。二精进。三念。四定。五慧。
如意足一欲。二精进。三心。四思惟。
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
七觉意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
八王道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九种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此九禅。菩萨乃得之。
十力智一是处非处智。二业智。三定智。四根智。五欲智。六性智。七至处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漏尽智。此十智。唯佛乃具也。
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堰渎上音燕。以物壅水也。下音读。江河淮济也。又沟也。
垦音恳。开辟锄垦。伤物也。
贩翻字去声。贱买贵卖也。
狎音洽。亲近也。玩熟也。
贷音泰。借也。施也。
遗音位。餽赠也。
盥潄上音管。下獀字去声。
嚼墙字入声。
澡豆一切大小豆为末。以澡除垢腻也。
抖擞上音斗。下音叟。
畔睇此云礼敬。旧谓之和南。
弆音举。藏也。
七七寻八尺为一寻。沙弥不白师。得在界中四十九寻内经行。不犯。
搨音塔。
喷嚏上[歕-卉+土]字去声。下音帝。
洟唾上音剃。鼻液也。下拖字去声。口液也。
謦卿字上声。
齅休字去声。
蹲音存。
七遍登厕。洗净。去秽。净手。各念呪七遍。其呪备在诸经日诵。并诸余处。
分卫即乞食也。
伽陁梵语伽陁。此云颂。谓是佛所说颂。若读诵时有大威力。或至河池泉井处。洗浴饮水之时。或暂于树下偃息。取凉而去。或止客舍。或入神堂。及坛场地。践佛塔影。或时自影障蔽尊容。或大众散时。或人城聚落。或礼拜尊仪。或每食罢时。或洒扫塔寺等事。皆须口诵伽陁。奉行获福。若故心违慢。咸悉得罪。伽陁曰。
凡每食罢时。或诵饭食已讫偈。及所为布施者偈俱得。准如律教。若苾刍。苾刍尼。求寂男。求寂女。食了之时。皆须诵持欹拿伽他(即上偈颂)。随于静处。或坐或立。或可经行。先诵小经一纸。半纸。次诵伽他。诸以寺舍房宇布施众僧。造寺之主。及护寺天神。国主百僚。师僧父母。因缘眷属。及一切众生。若先亡者。愿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或生兜率天。见慈氏如来。脱屣尘劳。悟无生忍。其现存者。愿无病长寿。福智庄严。愿我自身。无诸障恼。常持净戒。不犯尸罗。于小罪中。心生大惧。于所犯罪。悉皆發露。尽未来际。不失信心。逢善知识。愿生中国。离于八难。常存正见。至求解脱。恒与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以此福。并施一切。同出有流。证无上果。若于每日。不作此念诵發愿者。是懈怠人。不销信施。
○音释
华言纯淑。
刹帝利此是世界始成。最初之王也。故相承为姓。谓其尊贵自在有大势力刚彊难伏也。义翻田主。
三慧闻。思。修也。
四德常。乐。我。净。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也。
十二恶律仪屠儿。魁脍。养猪。捕鱼。猎师。网鸟兽。捕蛇鼠。贩猪鸡。呪龙。盗贼。捕贼。狱吏。
同证择灭择谓拣择。灭谓断灭。以无漏智拣择力。断诸烦恼。而显涅槃真理。名为择灭。佛弟子众。同证此理。故云同证择灭也。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三轮不见自能施。不见人受施。不见所施之物。名三轮体空也。
三途地狱。饿鬼。畜生。
檀度檀是梵语。华言施。谓菩萨以布施度生。又人悭贪。即为说布施之法而度之。
二种资粮谓菩萨欲证佛果。必借福智二法。以为资助也。
猥媟上音委。鄙也。下音屑。污也。𪥿也。
黄门谓无男根者。令主禁中之门。故曰黄门。律有五种。皆曰黄门。谓生。犍。姤。变。半也。
二根谓一身具男女二根。
无根谓无男女根也。
伊罗钵罗华言极臭树。谓此龙往昔在迦叶佛时出家作比丘。损此臭树叶。故堕龙中。头生臭树。受大苦恼。因以为名。
四等慈悲喜舍。
八音佛有八音。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悮。七深远。八不竭。
五阴谓色受想行识。能阴蔽众生真性也。
五欲色声香味触也。又财色名食睡也。
五道天。人。地狱。饿鬼。畜生。
五停心修不净观停贪。慈悲观停嗔。数息观停散乱。因缘观停愚痴。念佛观停恶业障。
六衰眼耳鼻舌身意。为色声香味触法所衰也。
五众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
四趣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薯蓣上音孺。下音预。山药也。
屏卑郢切。音丙。除也。又蒲明切。音平。所以蔽也。亦僻处也。
七宝金。银。琉璃。颇梨。砗磲。玛瑙。赤珍珠。
八不思议神通一化作小身。二化作大身。三化作轻身。四变化自在。五能作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所欲尽得。
六欲天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辟平字入声。开也。启也。
斵音捉。削也。
耜词字上声。臿也。
耒磊字去声。耕田曲木也。长六尺六寸。
占相占。数也。黄帝占数而知阴阳五行也。相是相法。观察以知寿夭穷通也。
巫音无。祝也。男曰巫。女曰觋。祝神人也。
溺罐上尧字去声。小便也。
历数黄帝造历。以明岁时气节之数也。
评议上音平。平言品论也。下音异。谪也。定事之宜也。
驰骋上音池。下称字上声。
贷音泰。借也。施也。
赠遗下音位。餽赠也。
唆音。梭。
黠辖。结。二音。慧也。
五神通其六通中。除漏尽通。是也。
校注
人疑八 人疑入【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0 册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沙弥有二。一形同沙弥。谓剃除须发。未受十戒者。形相虽同。以无戒故。非真沙弥也。二法同沙弥。谓从师禀受十戒法者。此有三种。一从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以其年幼未堪別务。唯使驱遣乌鸟。免污食厨。乱僧禅定。令生片善。方消信施也。二从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其于法相应。能执劳侍师。修习戒定慧也。三从二十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其年满二十。应受具戒。而根性暗钝。或不能顿持诸戒。或出家年晚。由其年越沙弥。岁同比丘。位居十戒。故名名字沙弥。今拣形同。取法同也。学。是习学。谓初受沙弥戒。未能广阅十律全经。研究精要。须先学此颂。为律关犍也。戒。即十戒律。仪。即威仪。轨。即轨则师范。谓此律仪是出世之轨则师范。故经云。波罗提木叉。即汝师。是也。颂者。葢述沙弥戒经。并事师法等文句。结之为颂。以便初学而𮘗诵之。按经论中。或以三十二字为一颂。或二十八字为一颂。或二十字为一颂。或十六字为一颂。今此仪轨。正以二十字为一颂。共成一百一十七颂。并述经律之言。非自臆见。以律是佛亲制。尚非菩萨罗汉。小圣所堪。况容凡愚所敢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