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律戒相布萨轨仪
闻夫大觉初成。始结菩萨波罗提木叉。终至双林入灭。亦教诸比丘。当珍敬尊重波罗提木叉。始终如是。佛在世时。以佛为师。去圣逾远。以何为师。诸圣所说。以戒为师。奇哉。戒乃登圣之梯行。越苦海之慈舟。缁素等流。凡登戒品。四仪严护。三业恒清。习马胜之威仪。效波离之轨范。动静禅思。心恒在道。常乐独间居。不近白衣贵士。衣食随缘。多得供物。有二弃一。三衣法器。常知止足。分外无求。昼夜专修净业。一行三昧。终身无怠。恶业氷消。佛境现前。百年报尽。无诸病苦。端坐而逝。
弥陀接引生方。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乘昔愿轮。回入尘劳。四恩总报。拔济三有。佛恩可酬。是真出家。持戒第一。何不庆哉。末法转变正季法门兴也。奇哉。令正法久住世间。众生正信不断。勘为后范。作大弘规尔。
颂曰。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罗列于后。
受优婆塞优婆夷五戒相
- 一曰不杀生戒
- 二曰不偷盗戒
- 三曰不邪婬戒
- 四曰不妄语戒
- 五曰不饮酒食肉戒
和尚或阿阇黎。审在家男女所犯之事。不得细审中间所犯戒相。略问杀盗婬妄。令其忏悔尔。五百问云。优婆塞八关斋者。所谓防非止恶曰关。过午不食曰斋。若在家男女尽形受持。必获菩提。乃至一昼夜受持八斋戒者。超一生五戒。何故顿超。以戒多故。劝持半日。微斋力报。感六十万年粮。而世人谬行择良晨。昼夜不饮浆者。讹也。
受优婆塞优婆夷八戒相
- 一不杀生
- 二不偷盗
- 三不邪婬
- 四不妄语
- 五不饮酒食肉
- 六不著华缦璎珞及香油涂身
- 七不歌舞作唱妓乐故往观听
- 八不坐高广大床
- 九不非时食
沙弥十戒相
- 一不杀生
- 二不偷盗
- 三不破梵行人
- 四不妄语
- 五不饮酒食肉
- 六不著华缦璎珞香油涂身
- 七不歌舞作倡伎乐故往观听
- 八不坐高广大床
- 九不非时食
- 十不捉生像金银钱宝
比丘二百五十戒相
- 四波罗夷法
-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 二不定法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 九十波逸提
- 四波罗提提舍尼法
- 一百应当学
- 七灭诤法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相
- 八波罗夷法
- 十七僧伽婆尸沙法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
- 一百七十八波逸提
- 八波罗提提舍尼
- 一百应当学法
- 七灭诤法
诸部俱无二不定法。止三百四十八戒。此出四部。广律僧祇律。止有二百七十七戒。
审比丘尼戒之时。亦不得细问中间所犯之事。略问四弃八弃。令其忏悔也。
审戒仪式。凡受戒者。请师对三宝前。披陈發露。知事人敷设座席。罗列香花。维那领众。请审戒阿阇黎。执香迎至法堂。如法举香赞毕。诸佛子等拈香各礼三拜。一心胡跪合掌。
众诵大悲呪一遍竟。举甘露王菩萨(三声毕)。
和尚差我。为汝等请(某甲)阿阇黎。为汝等作审戒阿阇黎。今对此师座前。胡跪合掌。所有言教须当谛听。从生以来。所犯戒相。对三宝前。一一披陈。發露忏悔。不得覆藏。洗涤净器。方盛甘露。
诸佛子等。请师之语。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为我(某甲)今请大德。为我众等。作审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如实忏悔法。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诸佛子等。汝既慇懃伸请。我为汝等。作审戒阿阇黎。所有言教。一心谛听。
(抚尺)。
诸佛子等。从无始已来。至于今日。未识佛时。未闻法时。未遇僧时。未知善恶。造无间业。身三不善。杀盗婬。非。口四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不善。贪嗔邪见。弑父害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坏僧伽蓝。焚烧经像。毁谤正法。作一阐提。一切罪恶无量无边。今对十方佛前。發露求哀。愿乞消灭。如是名为总相忏者。善男子。別相忏者。我今逐一问汝。汝等逐一实答。若不实答。得故妄语罪。
善男子等。若在家时。至出家时。过去现前所犯四根本罪中。有应忏悔者。有不应忏悔者。善男子。不应忏悔者。若夺人命。盗三宝财物。婬其所尊父母姑姊伯叔。污净行比丘尼。不应忏悔也。大妄语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天来龙来。鬼来神来。旋风土鬼。皆至我所。显异惑众。贪他供养。己自活命。若如是犯者。不应忏悔也。善男子。我今问汝。应忏悔者。若杀𤛅牲者。许忏悔也。盗他财物。一针一艸。不与取者。皆名偷盗。婬其等辈。应其忏悔也。妄言绮语。指有言空。指空言有。及方便妄语。乞应消灭。善男子。我今又问。汝等从生至生。啖饮酒肉。迷真失性。鬬乱两家。不识尊卑。如斯等罪。一一披陈。發露忏悔。洗涤器皿。甘露方贮。若不如此。并名非法。准律不容进受(各各逐一發露毕)。
审戒师应令苦祷。礼千佛。消涤愆尤。戒可得受。
审沙弥戒。同前请词。若僧尼受沙弥十戒。若久若近。五戒无犯。方受十戒。若有犯者。教令如法忏悔。堪受戒法。倘若会中有沙弥尼。另审。毋得同众。若审不必细问中间所犯之事。略审四弃八弃發露。令他如法忏悔。可受十戒尔。
审沙弥戒仪式(沙弥受比丘戒。亦同前五戒仪式。忏法请词同前。引请云)
诸沙弥等闻磬声。各礼三拜。一齐胡跪。合掌称名。
阇黎抚尺。
重楼四级。次第而登。尔能欲登三级之重楼。秉受具圆。必须从前所受十戒之相。一一陈白。若有犯者。如实發露忏悔。不得覆藏瑕疵。隐覆在心。可举向人悔过。若不如斯發露。罪乃日增。不堪受汝戒法。诸沙弥等。我今如实问。汝一一实答。诸沙弥等。从受十戒。若久若近所犯(其)戒。从实發露。令汝如法忏悔。净其器皿。诸师坐前。白四羯磨。方受大比丘戒。若不如实忏悔。不容进受。并名非法。不得戒也。审戒师亦令礼忏雪罪也(众举往昔所造诸恶业云)。
审沙弥戒竟
审比丘戒仪式(引请同前)
令五戒八戒十戒者出去。方审比丘戒。
诸大比丘等。今欲求菩萨戒者。各各一心拈香。胡跪合掌。
坛上宗师差我等。敷设席座。请(某甲)阿阇黎。为汝等作审戒阿阇黎。汝比丘等。各各慇懃伸请。汝合自陈。恐汝未能。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众等。求诸佛菩萨。欲受菩萨戒。今请大德。为我作审戒阿阇黎。愿大德为我作审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得受三聚十无尽清净戒。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阇黎抚尺。
诸大比丘等。汝既慇懃伸请。我为汝等。作审戒阿阇黎。所有言教。一心谛听。今(某)坛上宗师差我。为汝等作审戒阿阇黎。我今问汝。如实而答。不得妄识。有所犯则言犯。无犯者则言无。不得妄答。我今问汝。所受具圆。若久若近。戒相二百五十条。所谓。
- 四波罗夷法有犯否。答(有无)。
-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有所犯否。答(有无)。
- 二不定法有所犯否。答(无)。
- 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有所犯否。答(无)。
- 九十波逸提法有所犯否。答(无)。
- 四波罗提提舍尼法有所犯否。答(无)。
- 一百应当学法有所犯否。答(无)。
- 七灭诤法有所犯否。答(无)。
我今问汝等。若受三聚十无尽大戒。若犯七遮罪者。不应进受。我今重问。汝等实答。若不实答。并不得戒。谓诸比丘。汝等曾出佛身血否。(答无)汝等弑父否。(答无)汝等弑母否。(答无)汝业弑和尚否。(答无)汝等弑阿阇黎否。(答无)汝等破羯磨转法轮僧否。(答无)汝等弑圣人否。(答无)若无七遮罪者。甚是净器。引白和尚求诸佛菩萨赐与菩萨戒。前无重罪。后无七遮。戒可得受。众和(徃昔所造诸恶业审戒功德殊胜行)(云云)。
经律云。半月半月布萨诵戒仪式 前戒者。布萨之法有三十六种。所谓阿难布萨。贼布萨。舟中布萨。林间布萨。日暮布萨。晨朝布萨等。世尊俱不听。或太晚。或太早。诸方比丘来迟会中。诸比丘作布萨已竟。此来比丘不喜。往白世尊。告诸比丘言。晨朝太早。待诸比丘来。半月半月巳时布萨。敷设高座。香华供养。听者下坐。各披五条七条九条袈裟。各持经律卷。至法师所。一心而听。和尚沬师讲演。或不能可尔。直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四众人等俱诣其所。一心摄耳谛听。故名布萨。比丘和合共住。亦名布萨等。非是發露罪相。名为布萨者讹也。或无众中乃至一人。亦可虔对佛前。自诵一卷。乃名一人布萨也。每于半月半月。旧受菩萨戒者。布萨审戒之日。亦依前仪式。引请阇黎。能作审戒。羯磨之人亦可在屏处。无得无戒俗人前审之。若大会中四众大戒人所敷设高座。香华罗列。如法安座(引请出班)。
大德一心念。(某甲)堂上宗师差我等。伸请大德为众等作审戒阿阇黎。我依大德故。令得忏悔法。慈愍故。慈愍故。大慈愍故。
(抚尺)。
诸佛子等。汝既慇懃伸请。我为汝等。作审戒阿阇黎。所有言教。一心谛听。诸佛子等。半月已过。应作布萨法。梵语布萨。此云我对说。彼此相向。自陈己过所犯罪相。不得覆藏。如法忏悔。忏悔则安乐。不忏悔。罪亦深。
先唤五戒八戒出班。發露忏悔竟。令出。
次唤十戒沙弥出班。發露忏悔竟。令出。
再唤比丘戒出班。發露。审其二百五十戒有所犯否。若无。默然。清净故。是事如是持。令出。然后方审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相。随其轻重。毋得重罪作轻。轻罪作重。非制而制。是制便违。若不如斯审戒者。获其罪也。
审波罗夷罪十条
大德若有犯者。一一發露。不得覆藏。
若犯重者。令忏悔。见好相。若无犯者。众清净故。是事如是持。
轻垢罪四十八条
诸大德。若有犯轻垢罪者。对三宝前大众前。一一發露。彼此相向说罪。即得消灭。不同十重求见好相也。
- 第一不敬师友戒(犯否答无)
- 第二饮酒戒(已下同前)
- 第三食肉戒
- 第四食五辛戒
- 第五不教悔罪戒
- 第六不供给请法戒
- 第七懈怠不听法戒
- 第八背大向小戒
- 第九不看病戒
- 第十畜杀具戒
- 第十一国使戒
- 第十二贩卖戒
- 第十三谤毁戒
- 第十四放火焚烧戒
- 第十五僻教戒
- 第十六为利倒说戒
- 第十七恃势乞求戒
- 第十八无解作师戒
- 第十九两舌戒
- 第二十不行放救戒
- 二十一嗔打报仇戒
- 二十二憍慢不请法戒
- 二十三憍慢僻说戒
- 二十四不习学佛戒
- 二十五不善知众戒
- 二十六独受利养戒
- 二十七受別请戒
- 二十八別请僧戒
- 二十九邪命自活戒
- 三十不敬好时戒
- 三十一不行救赎戒
- 三十二损害众生戒
- 三十三邪业觉观戒
- 三十四暂念小乘戒
- 三十五不發愿戒
- 三十六不發誓戒
- 三十七冐难游行戒
- 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 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 四十拣择受戒戒
- 四十一为利作师戒
- 四十二为恶人说戒戒
- 四十三无慙受施戒
- 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
- 四十五不化众生戒
- 四十六说法不如法戒
- 四十七非法制限戒
- 四十八破法戒
诸大德。若有犯者。出班發露。无犯者。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佛在世时。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居山各修异道。奉持邪见禁戒苦形。非究竟法。谓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并先事外道。勤苦累劫。而无所证。承佛化导。各受具圆。即得证果。于是感佛之恩。远近游行。一一法席。常随佛不舍。故诸经之首。列众所知识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之谓也。
清凉国师缘起
华严六祖澄观。字大休。会稽人。姓百候氏。广造疏钞。生于开元戊寅。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發。昼乃不眴。目顾十行。文供四笔。天宝七年出家。至肃宗二年。受具足戒。是年奉诏入内。勅译华严。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励曰。
六祖大师缘起外纪
大师名慧能。父卢氏。讳行瑫。唐武德三年九月。左官新州。母李氏先梦。庭前白华竞發。白鹤双飞。异香满室。觉而怀娠。遂洁诚斋戒。怀姙六年。师乃生焉。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二月八日。子时生产。时毫光腾空。香气芬馥。黎明有二僧。造谒。谓祖师父曰。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慧下能也。父曰。何名慧能。僧曰。慧者。以法慧济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而出。不知所之。师不饮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岁父丧。葬于宅畔。母守制鞠养。既长鬻薪供母。年二十有四。闻经有省。往黄梅參礼。五祖器之付衣法。令嗣祖位。时龙朔元年。辛酉岁也。南归隐遯。至仪凤元年。以子正月八日。会印宗法师。诘论玄奥风幡之动。印宗悟契师旨。是月十五日。普会四众。为师薙发。二月八日。集诸明德。授具足戒。西京智光律师为授戒师。苏州慧静律师为羯磨师。荆州通应律师为教授师。中天耆多罗律师为说戒师。西国蜜多三藏为证戒。其戒坛。乃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剏建。立碑曰。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又梁天监元年。智药三藏。自西竺国航海而来。将彼土菩提树一株。植此坛畔。亦预志曰。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真传佛心印之法主也。师至是祝发受戒。及与四众开示单传之旨。亦如昔谶。
梵网经云。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律至日本国。开元十四年。融法师从日本国来。至我大明国。日本国王。命融法师。持袈裟十领。上缀山河。至杨州。奉与鉴真律师。师叹曰。外国君王。亦有佛性。融乃请律师。迫舟航海。至日本国。领群臣。迎一驿。请入内庭。筑坛秉受菩萨戒。夫人亦尔。乃至群臣。咸登戒品。况我中国王臣耶。一切诸鬼神。乃至东岳大帝。受戒于思大禅师。中岳帝君。受戒于元珪禅师。乃至庐山神关将等。亦受尸罗戒法。既受戒已。向下更服。应著袈裟。永不堕恶道。佛预授记。成就菩提。佛藏经云。宁啖烧石。吞饮羊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
沙弥十戒。手不得捉生像金银钱宝。
比丘二百五十戒。亦勿手捉宝及宝庄饰具。出家人法。三衣知足。分外无畜。何况生相金银。云何生像。所谓金花银花。钗钏耳铛等。金银钱者。金钱银钱等类。宝者。珠冠璎珞。玲琅玉珮等。以上生像宝物等。非等闲人之所有。俱属王臣富饶之家男女庄饰之具也。
如来制戒。不得捉用。非比银钱。其物非善贼人。得之易犯。何况出家人手捉也。
菩萨戒。不择无根二根黄门等。俱已受戒。四分律云。二根。有三种者。人二根。非人二根。畜生二根。黄门者。有三种也。人黄门。非人黄门。畜生黄门。若言内䆠者。讹也。
梵网经云。不受佛戒者。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袤见人辈。犯轻垢罪也。
五种色衣著
又百缘经云。佛在世时。波斯匿王夫人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希有。身披袈裟生。已能语。问父王曰。如来世尊。今者在不。大德迦叶在不。舍利弗大目犍连在不。如是徧问。悉为在不。父王答曰。皆悉都在。惟愿大王。为我设供。请佛及僧。王勅为请佛入宫。已见其太子。而问之曰。汝自忆念迦叶佛时。是三藏比丘不。答言。实是。处此胞胎。为安隐不。蒙佛道恩。得存性命。得过日耳。时王夫人。见此太子与佛世尊。共相问答。喜不自胜。而白佛言。今此太子。宿植何福。生便能语。乃至与佛咸有问答。惟愿世尊敷演解说。尔时世尊即便为王而说偈言。
依律造衣法
大衣僧伽黎衣。限五日造。过限成者。突吉罗罪。僧尼同。七衣郁多罗僧。限四日成。过者犯堕。五衣安陀会。限二日成。过者突吉罗。尼𭌯些那。又云泥伐散那。旧云涅槃僧。讹也。此云短裙也。无带襻。连接裙幅。束带绦也。僧祇支。此云覆腋衣。用覆左肩。右开右合。魏王请僧。入内宫自恣。宫人见僧偏袒。不以为善。遂作此衣施僧。因而受称褊衫。右边。今作两袖。须开后缝截领。以存元式故也。
大迦叶修头陀行法。四种粪扫衣应畜。一者塚间衣。二者往还衣。三者无主衣。四者弊垢衣。如是四种衣应畜将来。洗七次染皂色。补作僧伽黎。大衣四层著。非破衲头。名外道衣。准律不听用。迦叶尊者。树下一宿。日中一食。佛称阿练儿也。五种粪扫衣不应畜。一者火焚衣。二者牛嚼衣。三者鼠咬衣。四者嫁女不净衣。五者产衣。如是五种。不净衣不应畜 雨浴衣覆疮衣应畜。
世尊听畜三囊。钵囊药囊鞋囊应畜。若有众生。于我法中。为我出家。剃除须发。披著袈裟。虽不受戒。及受毁犯。若有护持供养是人。得大果报。何况供养具持戒者。若未来世国王大臣。及断事者。于我弟子。及著袈裟。骂辱打缚。或驱使。及夺财物。资生之具。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正报身。则挑一切天人眼目。则隐一切诸佛正法。令诸天人堕于地狱。
藏义经云。袈裟有十种利益。一者菩提上首。二者众处人天。三者父母反拜。四者龙子舍身。五者龙披免难。六者国王敬信。七者众生礼拜。八者罗刹恭敬。九者天龙护祐。十者得成佛道。永明寿禅师戒序仪文云。昔莲华色比丘尼。曾为戏人。以披袈裟作戏。承此功德。无有诚心。而受衣法。尚能值释迦牟尼佛所。出家证阿罗汉果。
比丘每日三时课诵仪
晨朝每用杨枝澡荳。三业清净。著七条衣。或诵经持呪。三时念佛回向西方。虔修香灯奉献。稽首顶礼。右手捻无名指。念普供养真言。
唵𭌯日啰斛(七遍)
(若见佛时。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赞云。
然后持诵。切须發愿回向西方。不生中下品。决生上上品也。
比丘不得通肩著袈裟礼佛。死堕铁甲地狱。除坐禅受食通肩不犯。
比丘不得披禅衣礼佛及礼尊宿。或经行塔。殿前人前。死变团鱼龟鼋之类。切须戒之。慎之。
比丘凡入空门。当准律仪。若老若少。若贵若贱。五夏依止。精通戒律。入阇黎位。十夏依止。一切经律尽解。入和尚位。当与四众传衣受戒。不依止者。获罪甚重。速求忏悔可尔。
比丘六事随身。若离衣钵。界外一宿。犯舍堕。
比丘受食。不著法衣。犯堕罪。除重病。无所觉知不犯。
凡律中一切水俱用漉水囊。或细熟绢。或细绵布可尔。若熟绢更好。生绢小䖝直过。余则不堪。若无囊者。当用一块木牌。写此四句。及呪牌上。放入水中。或井中。若汲水之时。依法持呪。
- 南无欢喜庄严王佛
- 南无宝髻如来
- 南无无量胜王佛
唵嚩悉波啰摩尼莎婆诃(二十一遍)
优婆塞戒经云。在家菩萨。若不储畜锡杖钵盂僧伽黎供养者。犯失意罪。
昔罗汉比丘。于山岩入定时。有猕猴。将坐具。偏袒右肩合掌。右绕三匝。跪地。比丘出定叹曰。畜生尚有佛性。比丘即与受三归五戒。猕猴欢喜舞跳。失足坠岩而死。即生兜率天宫。
隋文帝请经法师。受菩萨戒。而仁慈恭俭。号称平治。终始如初。
梁武帝筑坛禁中。延请释慧约师。發弘誓愿。受菩萨戒。暂屏衮服。著福田衣。当受戒时。有一鹤二孔雀。立阶不升。驱驰不去。至受戒已毕。然后飞腾。此帝王得戒之祯祥也。
四分律云。昔有在家首罗居士。财施已尽。佛𠡠诸比丘作学家羯磨。其家财宝更增三倍。于时首罗居士偏袒右肩。展尼师坛。脱革屣礼诸比丘足。蒙佛与我作学家羯磨。财宝更胜。诸大德与我解学家羯磨。仍旧至我舍。四事供养。如是三白(云云)。
又大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二十劫不堕三恶道。又出家功德经云。为出家作留碍。破坏抑制。此人即断佛种故。诸病集身。犹如大海。现得癞病。死入黑暗地狱。无有出期。尔时大王太子。闻出家功德甚深。普皆發心出家已。弟子问世尊四天下中。无一众生在家者。俱出家已。衣食从何而得。佛言。不须种植。其地自然。生诸秔米。诸树自然生诸衣服。三品□衣袈裟钵具。一切诸天人。供侍给使。若劝一人持律。胜造八万四千浮图宝塔。何以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齐邺东大觉寺释僧范。姓李。平乡人也。戒德清高。守禁无亏。常宿他寺。意欲闻戒。至于十五日。说戒之夜。众议共亭。说戒。乃为法集。有陞座将欲竖义。叙云。竖论法相。深会圣言。布萨甞闻击椎。为胜忽见一神。形高丈余。貌甚雄俊。涌耸惊人。来到座前。问竖义者。是何日。答曰。是布萨日。神即以手搨之。拽下座来。委顿垂死。次问上座。问答同前。拽下座死。陵害二三上座已。神还掉臂而出。当时道俗共睹非一。范师既见斯异。乃自勤力。兼筞大众。至于一生无敢说欲。纵有病重。不堪胜轝。请僧就病。人所恭敬。说戒阖境僧尼。承斯征诫。至布萨。亦无亏缺。
普曜经云。若贤人闻是经典。叉手自归。舍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德明勋。何谓为八。一端正好色。二力势强盛。三眷属滋茂。四辩才无碍。五即得出家之奥妙。六所行清净。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无所不照。又阿输迦王为小儿。以土施佛。得转轮王。王阎浮提起八万塔。最后得道。施物至贱。小儿心薄。但佛田妙故。得大果报。当知大福。从良田生。
又福田经云。有比丘。名阿难。白世尊曰。我宿命生罗阅。祗国为庶民子。身生恶疮。治之不瘥。有亲友道人。来语我言。当浴众僧。取其浴水。以用洗疮。便可得愈。又可得福田。我即欢喜。往到寺中。加敬至心。更作新井。香油涂浴具。洗浴众僧。以汁洗疮。寻蒙除愈。从此因缘。所生端正。金色晃昱。不受尘垢。九十一劫。常得清净。福佑广远。今复值佛。心垢消灭。逮得应真。
比丘沐浴。当择其日。所忌者。六斋日。斯日诸神下降。察人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初一 初八 十四 十五 二十三 二十九 三十。
比丘入浴室。著五条衣。将净衣。挂净竿上。触衣挂触竿上。入池默念。
沐浴偈呪
唵䟦折啰恼迦咤莎诃(七遍)
五百问云。凡本界内。若大若小。所有亡僧。衣物等件。属四方僧。或师亡物。或弟子亡物。小界内五众已上。应作羯磨分。若师弟子不作羯磨分。五钱已上犯弃罪若大众中。亡僧物查批估直已竟。众中鸣搥佑唱羯磨衣物等件。给散四方僧。或辨食。或分物。维那作白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患病身亡。所有衣物等件。应作食请四方僧。大德忍听。愿亡僧早生净土。居不退地也。如是三唱。是事如是持。若不尔食者。犯舍堕罪。慎之慎之。
传授锡杖偈呪仪
梵语弃弃罗。此云锡杖。亦名智杖。亦名德杖。三世诸佛皆已持锡。得阿耨菩提。斯杖上用锡。中用木。下用牛牙角。为钻不许。铜铁并名非法。行人如法受持。六道众生俱离苦。得解脱乐经云。
若为慈悲覆护。一切众生。当于此手。
唵那㗚𠾱那㗚𠾱那㗚咤钵底那㗚帝娜夜钵儜吽發咤(三遍)
永嘉云。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呖呖。不是标形虗。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比丘受食。跏趺而坐。展巾单于膝上。捧钵念供养。左手捧钵默念。
以右手大拇指捻无名指念。普供养真言。
唵𭌯日啰斛(七遍)
又念净法界真言。
唵㘕(二十一遍)莎诃
结印同前。侍者送食时。十指相叉。举于顶上。默念唵字。二十一遍。然后捧钵举匙。三匙有节。五观无违。三匙者。一匙愿断一切恶。二匙愿修一切善。三匙誓度一切众生。如是行者。承此呪力。胜以河沙七宝。百味饮食。供养十方诸佛。河沙菩萨。及诸贤圣僧。普能周遍也。
受食五观法
- 一者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一钵之饭。作夫汗流。
- 二者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缺则不宜。可乃受。
- 三者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离此三过。贪嗔痴也。
- 四者正事良药。为疗形枯。饥渴病故。须食为药。
- 五者为成道业故应受食。不食成病。道业何从。
唵部𡄦(一气七遍)
三德者(一轻软。二净洁。三如法德)。六味者(一甘。二辛。三咸。四苦。五酸。六淡)。
粥十利者。僧祇律因难陀母施众僧粥。佛说偈云。
一色。二力。三寿。四乐。五辞清(辞谓训释言词)。六辩(展转言无滞碍)。七宿食消。八风除。九消饥。十消渴也。
随众念钵中出生偈呪
唵度利益莎诃(七遍)
午斋出生
唵穆帝莎诃(七遍)
侍者送食偈呪
唵穆力陵莎诃(七遍)
○受衬偈
比丘洗钵。或陆地。或江潮海中。将洗钵水。饭送江湖净地。斋诸天仙。受此法食。俱获证果利益无涯。
洗钵偈呪诵曰
唵摩休啰悉莎诃(七遍)
展钵偈呪
唵斯麻摩尼莎诃(七遍)
比丘取杨枝。或净人取者。须问主化。若无主者。则与树神问记而化不得取中枝傍枝可耳。嚼杨枝名齿木嚼。一头碎用剔刷牙齿中。滞食。有五利。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或弹指警觉方可弃于屏处。若其异者。得越法罪也。
执杨枝偈呪
唵萨吧嚩述答萨哩吧答哩麻萨吧嚩述恒[口*夯]唵㘕(二十一遍)莎诃
嚼杨枝偈呪
唵阿暮伽弥摩隷尔啭迦啰僧输駄祢。钵头摩。俱么啰尔嚩僧输陀耶。陀啰陀啰。素弥么𠼐娑嚩诃(七遍)
唵憨唵罕莎诃(七遍)
剃头择日 出藏内宝积经文殊菩萨集
剃头偈呪
唵悉殿都漫多罗。䟦陀耶。娑婆诃(七遍)
展单敷具坐禅偈曰
唵嚩则啰阿尼钵啰。尼邑多耶。莎诃(七遍)
临睡眠时。当合掌观想念佛十声。即诵此偈。
○阿观想阿字轮一气持(三十一遍) 右脇而卧。
唵地利日哩莎诃(七遍)
破地狱真言曰
唵伽罗帝耶莎诃(七遍)
著衣偈
从朝寅且直至暮。一切众生。自回护。若于足下丧其形。愿汝即时生净土(凡下单时。鸣指三下)。
唵逸地律尼莎诃(七遍)
举足行步不伤䖝呪
唵地利日利娑婆诃(七遍)
比丘登厕。先弹指三下。有二义。一者恐有人。二者恐啖秽之鬼。令他避之。不得吐唾。在板上。
唵狠鲁陀耶莎诃(默念七遍)
藏经云。蜀僧智超诵华严经三十余载。因洗手不如法净。坐时偶见一童子。风貌清爽。手高揖超。曰何来。曰五台来。超曰。何远至此。曰少事欲相道故。超曰愿闻。吾师诵经。三衣齐整。固可喜矣。当登厕洗净时。触水淋其手背。而缺灰泥皂角。律制七度洗净。今但二三。缘此触尚存。礼佛诵经。悉皆得罪。言讫不见。超慙面改过。文殊化现警于超也。经中入厕洗净。各有神呪倘不默持此呪者。纵用七恒河水洗之不清净。何以故。种子不净也。
出厕洗净偈呪
唵室利曳婆醯莎诃(七遍)
左手后二指洗去秽偈呪
唵贺囊蜜栗帝莎诃(七遍)
洗手偈呪
唵主迦啰耶莎诃(七遍)
洗面偈呪
唵囕(二十一遍)莎诃
登道场绕塔偈呪
南无三满多没駄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诃(七遍)
搭衣展具偈呪
五衣云。
唵悉陀耶莎诃(三遍)
七衣云。
唵度婆度婆莎诃(三遍)
大衣云。
唵摩诃迦婆波咤悉帝莎诃(三遍)
唵檀波檀波莎诃(三遍)
上来偈呪。周而复始。若能加工用行。与戒相应。则法财充足。善果可期矣。
律部中持戒略意录明于后。
三聚净戒十诵律云。若比丘別众食。除余时。波逸提。余时者。病时。施衣时。作衣时。行道时。许二十里。外船行时。大会时。沙门施食时。作务时。
佛在舍卫国。尔时诸比丘入舍卫城。乞食时。得有衣请食。请主言。受我食者。当以衣施。诸比丘言。佛未听我等为衣故数数食。诸比丘不知云何。是事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种种因缘。赞戒赞持戒。赞持戒已。语诸比丘。从今衣因缘故。听诸比丘数数食。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数数食。波逸提。除余时。余时者。病时。施衣时。是名时。是中犯者。
若比丘有衣。请彼有衣食来。受请不犯。食者亦不犯。
又比丘有衣食。请彼无衣食来。受请不犯。食者波逸提。
又比丘有衣食。请彼有衣食无衣来。受请不犯。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无衣食。请彼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又比丘无衣食。请彼有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不犯。
又比丘无衣食。请彼有衣食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若比丘有衣食无衣食。请彼有衣食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
又比丘有衣食无衣食。请彼有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不犯。
又比丘有衣食无衣食。请彼无衣食来。受请突吉罗。食者波逸提。不犯者。得多有衣食。请一一有衣食来不犯。
菩萨三义大道心众生。大道成众生。觉众生。
菩萨三名大士。大道心众生。
开土。开众生信心。
高士。升出凡夫小乘。
菩萨三大愿。行。利生。
大比丘三义破恶。修戒定慧。破见思恶惑。
怖魔。魔王惧出三界。生怖惧。
乞士。养色身。资慧命。利檀那。
律有三名毗尼律善制。波罗提木叉。尸罗戒。
亦云灭保解脱。
持戒三心厌有为。求趣菩提。悲愍有情。
持戒三乐名誉。利养。死生天。
明人能护戒。能得三种乐。名誉及利养。死得生天上。
衣制三限大衣五日。七条四日。五条二日。
造衣如法制。违者不得衣。获其罪也。
锡杖三分上分锡。中分木。下分牙角。
应器三法体。大要有二。谓泥及铁。
色。熏黑赤。或孔雀咽色。鸽色。
量。大受三斗。小斗半。中可知。
诸佛菩萨以三轮示现度众生三轮者。计心。说法。神通。
三衣断三毒五条断贪身。七条断嗔口。大衣断痴意。
大比丘三义大。天主大人所敬故。
多。徧解内外经书故。
四食时早起。诸天。
日中。三世佛。
日西。畜生。
日暮。鬼神。
四利须食资身为道。养身中虫。生施者福。破饿外道。
四分律初分说比丘戒。二分说比丘尼并受戒。犍度三分说安居犍度。四分说房舍犍度等。
菩萨四心广大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胜即第一心。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常心。实无众生得度了生伤如也。
不颠倒心。无我人众生等者四相。
比丘四义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破魔。
比丘四法昼夜六时说罪忏悔。常忆念佛不诳众生。修六和敬心不恚慢。具修六念如救头然。
比丘四法常念如来立佛形像。闻经深义即信奉行。虽不见佛晓了本元。知十方佛则一法身。
羯磨四法一法。二事。三人。四界。
头陀四食头陀四位衣。衲衣三衣二种。
食。乞食一座等。
处。兰若塚间树下。
常。座此无次第。
乞食四意福利群生。折伏憍慢。知身有著。除去滞著。
四根本烦恼贪。嗔。痴。我慢。
毗尼四义一是佛法中平地。万善由之而生。
二一初佛子皆依戒住。一切众依戒而有。
三是趣涅槃之初门。
四乃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故。
舍戒四缘尸罗四义清凉义。离心热恼故。
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
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
寂灭义。得涅槃因故。
摄心四戒先断心婬。心有少爱。即为欲本。
次断心杀。心嗔为杀。故入神道。
三断心偷。诈匿邪为贪而不舍。
四断妄语。自言得圣人法。名妄。
成就威仪四法不染三有知之为苦。
我与彼人苦乐俱然。
常行忍辱。
在上不慢。在下不耻。
谦下获四种功德远离恶趣不受旁生。不被轻毁。常为人天恭敬。恶友怨敌不能陵突。
菩萨修行四法善分別自心现。观外性非性。离生住灭见。得自觉圣智善乐。
比丘具戒四分义摄一受具足。谓白四羯磨。
二随具足。谓从此向后随二。戒常持覆证。
三护他心具足。谓比丘一分威仪具足。名护他心。
四具足守戒。谓于小罪见畏。不犯。若有犯。当發露。
菩萨四轮(欲权八难当习四轮)生中国。轮摧三途北洲长寿天难。
修正愿轮。摧世智辨聦难。
植善轮。摧盲聋瘖痖难。
近善人轮。摧佛前佛后难。
乞食四分一奉同梵行者。一与穷乞人。一与诸鬼神。一分自食。
修行四法宁失身命不舍菩提心。亲近善友。不舍忍辱。依寂静处。
持戒有四怖畏戒。不浩恶名洽罚。
希望戒。贪财名誉等。
顺觉戒。求解脱果等。
清净戒。无漏离惑等。
四分优婆塞无分但受三归。少分或受一戒。多分受二三四。满分具受五戒。
四种沙门一戒。二神通。三智。四慧。
弟子四心看和尚一亲爱师。二敬顺师。三畏难师。四尊师。
戒品四等生处不同破戒三。畜生。饿鬼。地狱。
下持戒一。人道。
中持戒一。六欲天。又能兼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
上持戒三。下罗汉。中支佛。上佛道。
四种重恩父母生身故须报。如来大师。说法师。
四种比丘毕竟到道比丘。阿罗汉。又云无学果。
示道比丘。三果圣人。又云初二三果。
受道比丘。初果向。又云通内外凡。
污道比丘。凡夫破戒。又云犯四重者。
佛应四处降生迦维卫。成道摩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拘尸那。
四根本烦恼贪烦恼。嗔烦恼。痴烦恼。我慢烦恼。
五种三皈翻邪。五戒。八戒。十戒。具戒。
袈裟五色赤色。青色(铜青)。黑色(杂泥)。木兰(树皮)。紫色。
五种忏悔不必礼拜。应常想念第一义空。
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正法治国。不抂人民。
于六斋日。勅诸境内。令行不杀。
深信因果。知佛不灭。
五不赴请晏然而居。诸天说法。观察病人。守护卧具。戒制学处。
五法助戒信。惭。愧。善知识。宗敬戒。
受世间戒奉佛戒。
五戒生天不杀生四王天。
不盗生忉利天。
不婬生夜摩天。
不妄语生兜率天。
不饮酒肉生化乐他化天。
五种阇黎出家师所依得出家。
羯磨师授戒作羯磨。
教授师教以威仪。
受经师受经四句等。
依止和尚学戒十夏与人为师。
五种水罗方罗。用绢三尺成一尺随时作大小。
法瓶。阴阳瓶也。
军迟。以绢系口。绳悬水中。待满引出。
酌水罗。但取密绢方一搭手。或系瓶口。
衣角罗。或钵中滤水。
五不应答出家五法發心出家怀佩圣道。毁其形好应被法服。委弃身命尊崇法道。永割亲爱毋适毋莫。志求大乘为度众生。
比丘五法怖魔。乞士。净戒。净命。破恶。
破戒五衰求财不得。设得耗散。众不爱敬。恶名流布。死入地狱。
破戒五过自害。为智所诃。恶名流布。临终方悔。死入恶道。
跏趺五利最安隐。心不散。魔王布。畏外道。心易止。
苾𫇴五德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
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绵不绝。
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应所闻。
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
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
睡眠五过恶梦。诸天不护。心不入法。不思明相。喜出精。
杨枝五利口不臭。又口滋味。
口不苦。又除热。
能除风。又祛风。
亦除执。又消食。
除痰癊。又明目。
不嚼五过口气臭。不別味。癊不消。不引食。眼不明。
旋绕有五事(比丘礼佛已右绕。不得左转。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也)低头视地。不得踏虫。不得左右视。不得唾地。不与人语。
旋绕得五福后世得端正好色。得好音声。得生天上。生王侯家。得泥洹道。
乞食遮五处唱令家。旃陀罗。沽酒家。官家。婬女家。
入俗舍五法入门小语。摄身口意。卑躬。善护诸根。威仪庠序令人生善。
五不应游官家。酒肆。屠儿家。婬女家。
五分戒律一波罗夷法。二尼波罗夷法。三受戒衣药食法等。四灭诤法。五破僧法杂法等。
五篇比丘二百五十条。尼三百四十八条。今止四十一条者。更加二不定七灭诤。俱至五十条。又见七数中七聚六聚也。
忏悔五法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至心合掌。头向礼足。说罪名。
持律得五功德戒品牢固。善胜诸怨。于众中决断无畏。疑悔者能开解。善持戒令正法久住。
安居须离五过太远聚落求须难得。
大近城布妨修道业。
多蚊螘𠾱啮践伤彼命。
无可依人。其人具五德。乃可依之。
无施主施饮食汤药。
菩萨施具四心知施实相三轮皆空。起慈悲心拔苦与乐。發愿得无上果。回向回施法界。具足方便偏修诸行。
五戒属对五阴不杀对色阴。不盗对受阴。不婬对想阴。不妄语对行阴。不饮酒肉对识阴。
犯五戒被五星陵逼杀戒。今被木星陵逼。夭伤身命。
盗戒今被金星陵逼。贫穷下贱。
婬戒今被火星陵逼。王法加刑。
妄语今被土星陵逼。出语不信。
饮酒今被水星陵逼。愚痴聋塞。
袈裟五种功德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
天龙鬼神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
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
若有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慈心。
若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乃至龙披一缕。皆免金翅鸟难。
五夏依止法过五岁。知五事。知犯轻重。知羯磨。名阇黎。
十夏依止和尚位不知律仪。尽形依止。精通戒藏。与人为师。
授人戒法。若不然者。获罪无量。
无解作师。五百问云。应求忏悔。若不悔者。罪日加增。受戒之人不得戒也。
受菩萨戒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五篇罪配五刑五行一波罗夷。死。土。
二僧残。流。水。
三波逸捉。徒。金。
四提舍尼。杖。火。
五突吉罗。笞。木。
旧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午后不食得五种利少婬。少睡。得一心。无下风。身安无病。
若过午。一切有形之类。片盐片醋入口中者。堕焦肠地狱。除病时。施衣时。造衣时。远行时。行舡时。大会时。施食时。作务时。八条许食。不犯。
大比丘五事故经营报佛恩故。律中比丘自营精舍故。
长养佛法故。
灭凡劣众。自贡高故。
将来弟子折伏憍豪故。發起将来福业故。
五戒对摄十善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沙弥比丘六物(六物不具乃名秃人)波罗夷。此云弃。小乘云不可忏。大乘云。他胜处。
僧伽婆尸婆。此云众残。如断人头。气喉在故。
偷兰遮。此云丑恶。
波逸提。此云堕。因治财。犯舍堕。未忏故。
波罗提提舍尼。此云可呵。
突吉罗。此云恶作恶说。六聚加恶说。为七聚。
六度华梵比丘。清净活命云乞士。又名能破烦恼故。又名能怖魔故。
比丘尼。尼者女也。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姨母求出家不许。令行八敬乃许。
式叉摩那。此名学戒尼。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练身。知有胎无胎。即三法根本六法行法。
沙弥。此云息慈。谓息恶行慈也。又翻勤䇿男。
沙弥尼。此云勤䇿女。
优婆塞。义翻信士男。亦名善宿男。又名清净士。又名近事男。
优婆夷。义云信士女。亦名善宿女。二虽在家。能持。五戒。男女各处。
七支戒杀。盗。婬(身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口四)。身口造作名业。各加不字名戒。
持律获七功德能持佛内藏。能善断诤。持戒。外道顶住以律故。不咨他于众说戒无畏故。能断有疑故。能令正法久住故。
法苑七事受胎相触。男以身触女身分。即生贪著而成胎。
取衣优陀夷共妇出家。欲不止。精污衣。尼䑛衣成胎。
下精。鹿母嗅道士精。欲心而饮。因而有胎。
手摩。腅菩萨父母俱盲。出家为道。不合阴阳。手摩故。唯视男子而怀胎。
闻声。白鹭鸟悉雌无雄。春至闻雷声有胎。
嗅香。𤚩母牛但嗅犊气。即便怀胎。
七遮罪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黎。破羯磨转法轮增。杀十地圣人。出佛身血。
七灭诤法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应与多覔罪相。当与多覔罪相。
应与覔罪相。当与覔罪相。
应与如艸覆地。当与如艸覆地。
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比丘有首事起。即应除灭。
优婆塞具八支信。戒。施。听法。受持。解义。如说。修行。
八大人觉少欲。知足。寂静。精进。正念。正定。正慧。无戏论。
菩萨八法一乃至失命不说他过。二化人令皈依三宝。三安置一切于菩提心。四梵行不染。五造佛像安花座上。六能除众生忧恼。七于贡高人常自谦下。八不恼他人。
大宝积云。菩萨成就八法。于诸佛前。莲华化生。
八法信重袈裟应起塔想。应起寂灭想。应起慈想。应起悲想。应起如佛想。应起惭想。应起愧想。应起令我来世离三毒具沙门。
经云。袈裟圣人表帜。随顺寂灭。行慈悲心。未得沙门。行此八法。
尼戒八弃杀。波罗夷此云弃。若犯此戒。永弃佛法边外。犹如大海不受死尸。
盗。婬。大妄语。与男身触。与比丘四弃戒同。
于染心男捉手。捉衣。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
覆他重罪。
尼行八敬不得骂谤比丘。
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说尼过失。
应从僧中受具戒。
犯僧残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
当于僧中求教授人。
不应在无比丘处结夏安居。
九等大衣下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
中三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
上三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
制戒十益一摄僧故。二极摄僧故。三令僧安乐故。四折伏无耻人故。五有惭愧者得住持故。六不信者令得信故。七正信者增益故。八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十正法久住为诸天人开甘露门故。
乞食十利一自用活命自偶不属他。二施我者命住三宝然后当食。三长生悲心。四随顺佛教。五易满易养。六破憍慢法。七无见顶善根。八见我乞食余者效我。九不与男女大小有诸事故。十次第乞生平等心。
受戒發十大愿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三为不疲厌。四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躭嗜。七为知量。八为善品现前。九为善根圆满。十为离我执。
涅槃十戒沙弥十二有犯一不分別衣。二离衣宿。三触火。四足食。五害生种。六青艸上弃不净。七輙上高树。八触宝。九食残宿食。十坏地。十一不受食。十二损生苗。
十二种恶律仪屠儿。魁脍。养猪。捕鱼。猎师。网鸟。捕蛇。养鷄。呪龙。作贼。捕贼。狱吏。
授戒法十二科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
二十五护戒神- 不杀生
- 茶刍毗愈陀泥
- 输陀利输陀尼
- 毗楼遮那波
- 阿陀龙摩坻
- 娑罗桓尼和婆
- 不偷盗
- 抵摩阿毗婆䭾
- 阿须输婆罗陀
- 婆罗摩亶雄雌
- 婆罗门地鞞哆
- 那摩呼多耶舍
- 不邪婬
- 佛陀仙陀楼哆
- 鞞阇耶薮多婆
- 涅坻醯陀多耶
- 阿罗多赖都耶
- 波罗那佛昙
- 不妄语
- 阿提梵者珊耶
- 因台罗因台罗
- 阿伽风施婆多
- 佛昙弥摩多哆
- 多赖叉三蜜陀
- 不饮酒
- 阿摩罗斯兜嘻
- 那罗门阇兜帝
- 萨鞞尼乾那波
- 阇鞞鬪毗舍罗
- 迦摩毗那阇尼佉
犯五戒所招过咎。具于前章。行者勿令有损也。
佛住世八十年颂曰迦𫄨那。明了论云。为存略故。但言迦提。此翻功德。以坐夏有功。五利赏德也。西域记。以迦提翻云昴星。昴星直此月故。律钞到明了论。翻为坚实。能感实。能感多衣。衣无败坏故。又名难活。以贪人取活为难。舍少财入此衣。功德胜。如以须弥大衣聚施也。或云坚固。又云阴覆。古翻为赏善罸恶衣。赏前安居人(后安信人不得)也。亦翻功德衣。以僧众同受此衣。招五利功德。律中受此衣故。畜长财离衣宿。皆请。別众食。食前食后至他家。四分云。安居竟。应受功德衣。则前安居人七月十六日受。至十二月十五日舍。四分云。若得新衣。若檀越施衣。若粪扫衣。四分云。粪扫则非死人衣。新物揲作净。若已浣。浣已纳作净。即日来。不经宿。不以衰命得。应法。四周有缘。五条作十隔。用袈裟色。受舍应鸣钟。集僧羯磨。具出自恣篇。
大明会典一欵
太祖洪武永乐高皇。三次颁行天下大乘菩萨戒经。永为定例。
圣论许令僧俗受戒之人。抄白牒文。随身执照。凡遇关津把隘之处。騐寔放行。
洪武旧制
圣旨 洪武十年三月十三日。礼部尚书张吕本孙 敏李江懽勅监承林英奉天门奏准。钦奉圣旨 就批本。著落礼部知道一切南北僧道。不论头陀人等。有道善人。许令浙江广东广西湖广等处。但有行脚僧道。白衣人等。情愿归依三宝。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持斋戒酒。习学经典。明心见性。理义圆明。僧俗善人。许令斋持戒牒大乘菩萨随身执照。不论山林城郭乡落村中。恁他结坛上座。拘集百千善男信女僧俗人等。日则讲经。教化一方善人。夜则取静修心。在家修道者。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早辨税粮。生不遭王法。死不堕地狱。出家修道者。日则他饭充饥。夜则念佛看经。为善胜至。为国家保祐长生。祝延圣寿。理合自然。又于谨身殿奉洪武二十年四月十一日。礼部尚书崔赵郎中御台史刘经历。依圣旨覆奉。颁行天下。重出晓谕。知道于永乐五年二月初六日。文武官等。奉天门早朝奏准。圣旨。著落礼部知道。重新出榜晓谕。该行脚僧道。持斋受戒。大功大行善知识。恁住他处。结坛说法。度人生死。救人苦厄。须用香烛茶菓甘甜饮食。供养善知识。每日吃人间黄金千两。也消得施主的。受人礼拜。受人供养。一日八万四千余粮。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但到寺观庵堂。用心供养。不可呵詈。但上座说法之时。若遇关津把隘。税课司巡检司等衙门公人不得阻。当许被害人告官發边远充军。或里长老人阻。当俱發口外为民。恁他集众。教化善法。如朕亲临。教训圆明。无如佛上法宝。上祝皇国永固。风调雨顺。万民同乐。共享太平吾朱门皇子皇孙。永为定例。
善见毗婆沙律卷第十八后半卷出同字函 小乘律中 大德舍利弗问优波离律行出品
舍利弗问优波离偈 几罪以身得。几罪以口得。覆藏得几罪。相触复有几。优波离以偈答舍利弗。以身得六罪。口业复有六。覆藏得三罪。相触得五罪。
答曰。一者身得。二者口得。三者身口得。四者身心得。五者心口得。六者身口心得。身业得六罪者。婬怒为初。口业得六罪者。虗诳妄语为初。覆藏得三罪者。一者比丘尼覆藏重罪得波罗夷。二者比丘覆藏他重罪得波夜提。三者比丘自覆藏重罪得突吉罗。是名覆藏得三罪。相触得五罪者。一者比丘尼摩触。波罗夷。二者比丘摩触。僧伽婆尸沙。三者比丘以身触女人衣。得偷兰遮。四者比丘以衣触女人衣。得突吉罗。五者比丘指桎他比丘。波夜提。是名五罪。
第二问答
明相出几罪。三唱复有几。于此几八事。一切聚有几。明相出三罪。三唱有二种。于此一八事。一切聚有一。
答曰。明相出得三罪者。一夜六夜七夜十夜过一月明相出。尼萨耆波夜提。比丘尼独宿明相出。僧伽婆尸沙。比丘自覆罪。明相出。突吉罗。是名明相出得三罪。三唱二种。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当说戒时。三唱有罪。不發露得突吉罗。是名三唱二罪。于律中具八事成罪者。比丘尼波罗夷。是一一聚有一者。戒序中说。忆有罪。应發露。發露者。分別戒相轻重。毗尼有二相者。身口是毗尼。重有二者。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是也。覆麤亦有二者。一波罗夷。一僧伽婆尸沙。
第三问答(解答于左)
如来分別结。毗尼有几相。毗尼重有几。复有几覆麤。如来分別说。毗尼有二相。毗尼重有二。覆麤亦有二。
第四问答
聚落间几罪。度江复有几。啖肉几偷兰。啖肉几突吉。聚落间有四。度江亦有四。一肉偷兰遮。九肉突吉罗。
聚落间有四者。一比丘与比丘尼共期行。比丘初去时。得突吉罗。至聚落境界。比丘得波夜提罪。一脚在内。一脚在外。比丘尼得偷兰遮。一脚尽入。僧伽婆尸沙。是名聚落间四罪。渡江有四罪者。比丘与比丘尼共期船行。初去时。比丘得突吉罗。上船。比丘得波夜提。比丘尼一脚上岸。得偷兰遮。二脚俱上。得僧伽婆尸沙。是名渡江四罪。一肉偷兰遮者。即是人肉。九肉突吉罗。象马狗等肉。
第五问答
夜语几得罪。昼日复有几。布施得几罪。受施复几罪。夜语有二罪。昼日复有二。布施得三罪。受施得四罪。
答曰。夜语有二罪者。若比丘尼共男子入暗室屏处耳语。得波夜提。若比丘尼共男子一处去二肘外。得突吉罗。是名夜语二罪。昼日亦有二者。比丘尼共男子屏处若二肘半内。得波夜提。二肘半外。得突吉罗。是名昼日二罪。布施得三罪者。比丘有杀心布施毒药杀人。得波罗夷罪。非人得偷兰遮罪。杀畜生得波夜提罪。是名布施三罪。受施四罪者。女人以手施与比丘捉。得僧伽婆尸沙。女人以婬欲施比丘。得波罗夷罪。非亲里比丘尼施衣。得尼萨耆波夜提。若比丘尼染汙心知染男子受食。得偷兰遮。是名受施得四罪五罪。
第六问答
几罪对首悔。几罪须羯磨。作已不可悔。如来分別结。五罪可忏悔。第六须羯磨。一罪不可忏。如来分別结。
答曰。可忏悔者。偷兰遮。波夜提。波罗提提舍尼。突吉罗。恶说。是名五罪可忏悔。第六须羯磨者。僧伽婆尸沙一罪。不可忏者。波罗夷是也。毗尼有二重者。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身口亦如是者。结戒不过身口。非时糓。
第七问答(毗尼二重先解于左)
毗尼重有几。佛说身口业。非时几谷味。几白四羯磨。毗尼有二重。身口亦如是。非时谷一味。一白四羯磨。
答曰。非时糓一味者。苏毗盐以糓作。得非时服。是名糓一味。一白四羯磨者。差教戒比丘尼是。波罗夷有二者。一比丘。二比丘尼。是也。和合地有二者。一身和合。二法和合。
第八问答(波罗夷二条和合地二条。先于解左)
波罗夷有几。几曰和合地。复有几失夜。结二指有几。波罗夷有二。和合地有二。失夜亦有二。结二指有二。
答曰。失夜亦有二者。一行波梨婆沙。二行摩那埵。是也。结二指有二者。一比丘尼洒净。二头发长不得过二指。
第九问答
打身有几种。几种众僧破。作初罪有几。作白复有几。打身有二种。因二破众僧。初作有二罪。作白亦有二。
答曰。打身得二罪者。比丘尼打身得突吉罗。啼得波夜提是。因二破众僧有。一羯磨。二提舍罗是。作初有二罪者。一比丘九初罪。二比丘尼九初罪是。作白亦有二者。一白羯磨。二单白。
第十问答
杀生有几罪。重语有几种。骂詈有几种。行媒有几种。杀生有三罪。语重有三罪。骂詈亦有三。行媒事三罪。
答曰。杀生有三罪者。人得波罗夷。非人偷兰遮。畜生波夜提。语重有三罪者。教偷。教死。向人说得圣利法。是名语有三重。骂詈亦有三者。若欲心骂女根糓道。二僧伽婆尸沙。骂余身分。得突吉罗。是名三罪。行媒有三罪者。受语时。得突吉罗。往说偷兰遮。还报得僧伽婆尸沙。是名三罪。
第十一问答
几人受具戒。聚作有几罪。灭摈复有几。一语复有几。三人不得受。聚作复有三。灭摈亦有三。一语亦亦三。
答曰。三人不得受者。一远不闻。二身分不具足。三根不具足。衣钵不具足身分所摄。十三难人是根不具足所摄。聚作复有三者。一別众。二白不成就。三羯磨不成就。是名三。灭摈亦有三者。一比丘尼以身谤人。如慈地比丘尼(灭摈法略开于末)。二沙弥坏沙弥。就他糓道行婬。三者行婬欲法不障道者。是名灭摈三罪。一语亦有三者。一羯磨。三人一时得戒。是名三。
第十二问答
盗戒有几罪。婬戒复有几。正断复有几。因弃掷有几。盗戒有三罪。婬戒有四罪。正断亦有三。因弃掷有三。
答曰。盗戒有三罪者。五钱波罗夷。四钱偷兰遮。三钱乃至一钱突吉罗。是名盗三罪。婬戒有四罪者。一女相波罗夷。死女半坏偷兰遮。不触四边突吉罗。比丘尼以物作根自入内根中。得波夜提。是名四罪。正断亦有三者。一断人命波罗夷。二断艸木波夜提。三自截男根偷兰遮。是名三。因弃掷有三者。有杀心弃掷毒药。若人得死。波罗夷。非人死偷兰遮。畜生死。得波夜提。是名三。弃掷复有三。比丘弃掷精僧伽波尸沙。弃掷大小便生艸上。得波夜提。水中净地得突吉罗者。
第十三问答
教比丘尼戒。几波逸突吉。于中几有新。衣有几种衣。教尼戒品中。波夜突吉罗。有四信佛说。与衣二种罪。
答曰。教诫比丘尼至日没。得波夜提。先说法。后说八敬法。得突吉罗。有四信佛说者。一房舍。二戒。三如法作。四不如法作。是名四。与衣二种罪者。与非亲里具足比丘尼衣。得波夜提。与不具足戒比丘尼衣。得突吉罗。不具足戒者。从比丘尼白四羯磨。未从大僧白四羯磨。是名与衣二。
第十四问答
佛说尼有几。波罗提有几。食生糓有几。波夜突吉罗。佛说比丘尼。波罗提有八。波夜得突吉。因乞生糓故。
答曰。波罗提有八者。比丘尼波罗提提舍尼是。波夜提突吉罗者。比丘尼乞生糓。得波夜提。食时突吉罗。
第十五问答
行时有几罪。立时有几罪。坐时有几罪。眠时有几罪。行时有四罪。立时有四罪。坐时有四罪。眠时有四罪。
答曰。行时有四罪者。比丘与女人共期。初去时。得突吉罗。至村。得波夜提。比丘尼独行去。得偷兰遮。至村。得僧伽婆尸沙。立时有四罪者。比丘尼共男子立在屏处。得波夜提。申手外。得突吉罗。若比丘尼明相欲出。不随伴去。住离申手内。偷兰遮。申手外。得僧伽婆尸沙。坐眠亦如是。
第十六问答
波夜提有几。一切非一种。非前亦非后。同一时而得。波夜提有五。其类非一种。非前亦非后。一时俱得罪。
答曰。波夜提有五者。酥油蜜石蜜脂五器。各受。过七日服。得五波夜提罪。其类非一种者。酥蜜等也。非前亦非后者。取聚置一处。并服一时。俱得罪。
第十七问答
有几波夜提。一切非一种。非前亦非后。同一时而得。有九波夜提。其类非一种。非前亦非后。一时俱得罪。
答曰。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种美食。一乳。二酪。三酥。四熟酥。五油。六蜜。七石蜜。八肉。九鱼。是名九种。其数非一种。各异也。非前亦非后者。因食时俱得罪。一时食也。
第十八问答
有几波夜提。其类非一种。以身口忏悔。如来分別说。有五波夜提。其类非一种。以口业忏悔。如来分別说。
答曰。有五波夜提者。其五波夜提。其数非一种。以口业忏悔。一时忏悔得灭。
第十九问答
有几波夜提。其类非一种。几以口业忏。如来分別说。有九波夜提。其类非一种。一以口业忏。如来分別说。
答曰。有九波夜提者。乞九种美食。得九波夜提罪。其类非一种者。酥油鱼肉相异。以口业忏者。九波夜提罪。一语忏。便得灭也。
第二十问答
有几波夜提。其类非一种。口语成忏悔。如来分別说。有五波夜提。其类非一种。發语名字悔。如来分別说。
答曰。有五波夜提者。發语名字忏。列罪名而忏悔。
第二十一问答
有几波夜提。其类非一种。聚性成忏悔。如来分別说。有九波夜提。其类非一种。聚性成忏悔。如来分別说。
答曰。有九波夜提者。取性成忏悔者。列罪名而忏悔。
第二十二问答
第三罪有几。因食复有几。食时得几罪。因食得几罪。第三得三罪。因食有六罪。食时得三罪。因五食得罪。
答曰。第三得三罪者。随举比丘尼三谏不舍。波罗夷。比丘被僧三谏不舍。僧伽婆尸沙。比丘比丘尼恶见三谏不舍。波夜提。因食得六罪者。云何得六罪。一为饮食故。自称得过人法。二为饮食故行媒。三为饮食故。言若人住此寺者。得道果。不自道名字故。得偷兰遮。四为饮食故。无病乞食。五为饮食故。比丘尼无病乞食。犯波罗提提舍尼。六为饮食故。比丘无病乞饭。得突吉罗罪。是名因食得六罪。食时得三罪者。比丘食人肉偷兰遮。象马龙狗等肉突吉罗罪。比丘尼食蒜。得波夜提罪。是名食时三罪。因五食得罪者。比丘尼知男子染污心。从乞得人肉。得蒜。得美食象马肉。受染污心男子食。僧伽婆尸沙。啖人肉偷兰遮。啖蒜波夜提。乞美食波罗提提舍尼。象马等肉突吉罗。是名因五食得罪。
第二十三问答
一切第三过。至处复有几。复问罪有几。诤事复有几。一切第三过。罪至有五处。善答罪有五。诤事亦有五。
答曰。一切第三过者。比丘尼随举初谏不舍突吉罗。一羯磨不舍偷兰遮。二羯磨不舍波罗夷。是名三谏三罪。罪至有五处者。比丘尼。随举白不舍突吉罗。一羯磨不舍偷兰遮。二羯磨不舍波罗夷。若欲破僧。三谏不舍。僧伽婆尸沙。恶见三谏不舍波夜提。是名五罪。善答罪有五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具有三谏不舍罪。诤事亦有五者。五众俱有四诤。
第二十四问答
论事复有几。以几法用灭。有几不得罪。有几处成善。论事复有五。以五法用灭。清净有五种。三处中成善。
答曰。论事复有五者。论五众诤事。以五法用灭者。五众灭五众诤事。清净有五种者。五众犯罪忏悔得清净。三处中成善者。僧处众处白衣三处无诤。是名善也。
第二十五问答
身业夜几罪。见时得几罪。乞食得几罪。身业夜二罪。身业昼二罪。见时得一罪。乞食得一罪。
答曰。身业夜二罪者。比丘尼与男子共夜入屋申手内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罗。身业昼二罪者。比丘尼昼日与男子共屏处申手内波夜提。申手外突吉罗。见时得一罪者。比丘故看女根。得突吉罗。乞食得一罪者。比丘无病不得为身乞食。得突吉罗。
第二十六问答
见恩有几种。依人成忏悔。驱出复有几。善行复有几。见恩有八种。依人成忏悔。驱出说有三。善行四十三。
答曰。见恩有八种者。于拘睒弥揵度已说。依人成忏悔者。五众忏悔罪。要因依人得悔。驱出说有三者。一覆藏。二未忏悔。三恶见。善行四十三者。摈人行四十三法。得入众。不行此法。不得入众。
第二十七问答
妄语有几种。七日复有几。波罗提舍几。發忏悔有几。妄语有五处。七日法有二。十二提舍尼。忏悔复有四。
答曰。妄语有五处者。波罗夷。僧伽婆尸沙。偷兰遮。波夜提。突吉罗。七日法有二者。七日药。受七日法出界外。是名二十二。提舍尼者。比丘尼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波罗提提舍尼。舍十二。忏悔复有四者。提婆达多遣人害佛。供养阿㝹留陀优婆夷离车子。众僧为作覆钵羯磨。娑婆伽比丘。此四种人就佛忏悔。
第二十八问答
妄语有几观。布萨有几观。使者有几观。外道有几法。妄语有八观。布萨复有八。使者亦有八。外道有八法。
答曰。妄语有八观者。發心欲妄。發口成妄语。妄语竟。知是妄语。隐藏所知。妄道余事。前人知解。邪心。是名观也。布萨复有八者。八戒也。使者亦有八者。调达以非法欲破僧。僧差具八德人往说。调达所作。非佛法僧。是调达所作也。外道有八法者。外道欲出家行波利婆沙八法者。不往五不应行处。闻赞佛法僧欢喜。
第二十九问答
受戒有几语。复有几起敬。几人应预座。教诫尼有几。八语受具戒。起敬亦有八。预座复有八。八法教诫尼。
答曰。八语受具戒者。比丘尼白四羯磨。比丘白四羯磨。起敬亦有八者。比丘尼八敬法也。预座复有八者。大众集时。上座八人次第坐。余者随坐。八法教诫尼者。比丘有八德。堪教诫比丘尼。
第三十问答
几人不应礼。不为作叉手。有几突吉罗。用衣复有几。十人不应礼。不为作叉手。有十突吉罗。用衣复有十。
答曰。十人不应礼。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犯戒人。眠人。食人。大小便嚼杨枝人。十人不为作者。如前十种人。不得作叉手。有十突吉罗者。若为上十种人作礼及叉手。得突吉罗罪。用衣复十者。十种衣听著。
第三十一问答
有几作不善。如来分別说。于瞻部律中。一切不善作。十二作不善。如来分別说。于瞻部律中。一切不善作。
答曰。十二作不善者。白不善。非法別众。非法和合众。法別众。白羯磨中。有四非法。白二羯磨中有四非法。白四羯磨中有四非法。三四合十二非法。
第三十二总问答
随大德所问。我亦随意答。问问中即答。无有一狐疑。
善见毗婆沙律卷十八。大德舍利弗问优波离律行。出品。终同字函。第八南藏号。
解明慈地比丘尼摈法。出本函第十三卷中
灭摈比丘尼者。灭摈有三。一者灭身。二者灭不同住。三者灭罚。是名三灭摈。云何灭身。答曰。灭作者是灭身也。云何灭不同住。若犯罪不出。复不舍邪见。名灭不同住。云何灭罚。汝但作罪。自然灭。此是灭罚也。此慈地比丘尼。于三灭中。自得灭身也。佛语诸比丘。汝等灭摈慈地比丘尼。法师曰。此慈地比丘尼。身清净。为人所教。作如此谤。教者应灭摈。何以世尊教灭摈慈地比丘尼。为以其谤故摈。为以其犯罪故摈。若以其有罪摈者。沓婆摩罗子亦应有罪。以其谤故摈者。沓婆无罪。于律本中说。若比丘以无根波罗夷法。谤比丘。得僧伽婆尸沙。若比丘以无根波罗夷。谤比丘尼。突吉罗。比丘尼谤比丘。亦如是。若尔慈地比丘尼得突吉罗。妄语故波夜提。法师曰。以无根波罗夷。谤比丘。得僧伽婆尸沙。无波夜提罪。慈地比丘尼犯突吉罗罪。亦无波夜提罪。所以摈慈地比丘尼。以其自言犯罪故。于是世尊从座起入房。诸比丘即教慈地比丘尼。脱法服。觅白衣服与著。驱其令出。慈地比丘。见摈慈地比丘尼。语众僧言。我嗔嗔故。教比丘尼谤。此是我罪。莫摈慈地比丘尼。嗔者转善心也。不喜者。因嗔故失喜心。是不喜亦言心垢。无根波罗夷法者。此无宾波罗夷谤者。
法律三昧经云。一切贤圣及外道五通仙人。俱各修禅。云何得道各异。颂曰。
又永明寿禅师四料拣云。
或难曰。云何兼修。
又曰。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终)
律学沙门如馨。捐衣钵之资。锓梓流行。庶即过去师僧父母。历劫亲冤。法界有情。咸悟金刚宝戒。共造如来定慧之域。
伏愿尽此报身。速生安养。面礼弥陀亲授记莂。
校注
为疑剩 甲下疑脱等字 知疑之 沬疑法 护持二字疑剩 量疑器 食□疑观 土疑上 女下疑脱女字 语疑诘 五不应游中欠一更勘 六疑大 尼疑足 命字更勘 到疑引 能等三字疑剩 贪疑贫 皆疑背 衰疑邪 论疑谕 一疑二 五罪二字疑衍 有疑者 者字疑剩 罪下疑脱身业昼几罪一句 舍疑合 嗔疑恚 宾疑实【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0 册 经律戒相布萨轨仪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2-26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