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84-A 序

一念念佛全念是佛是则名为自性弥陀观想西方依正在观是则名为唯心净土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如是如是一切众生全性迷倒弥陀安在全心逐境净土何存虽具性德未经修治三细六粗之所埋没自昧衣珠流浪六趣如来说为可怜愍者世间富贵人天福报尚顺勤苦且难称心岂况出世了脱生死既生希望又畏勤修空言性德自诳诳人腊月三十悔之何及若夫既信此门又肯修习少见契经动生曲见如斯之类其又实繁当天台时已论十疑迨师子林又加或问像季末法障病斯多受佛密付诸大菩萨随时启辟随根救疗智者天如皆其人矣亦越于今又数百载善根益薄障执愈增偶有發心难逢善导水云道人深穷教海义括三宗直透禅源灯该五叶而接引三根惟宏净土省庵近法云栖远宗爰是先有九祖之述至于机宜普被宗教兼摄初学可企久修必循惟此念佛百问一卷中边皆甜始终俱彻既简而该亦深而浅埽去惟心不言自性竟认权乘匪泥实故尤为从上尊宿未经开阐所以者何执理性者多废事修反误生西著事相者不弃有为无碍直往认作权教方便施设径中之径显佛垂慈益觉亲切若此指示洵乎莲宗宝筏净土指归一口吐尽一字不留者矣读者果能心悦诚服如说精进慈尊决定遥为摄受八德池中必生莲花神化形迁定当托质惟我道人证明非妄末学小子沐手焚香顶礼展读赞叹无十疑或问莲池寸香滴髓真传如是如是是书所在佛祖护念有缘遇此当广流布散诸香华而供养之

道光五年仲冬朔月 净业学人江沅拜撰

No. 1184-B 自序

书名念佛百问者何夫有问必有答不言答者答摄问中省文也为数百而所谈皆念佛之事故名念佛百问焉或谓曰斯果彼问而君答之乎余良久曰此虽从我这裡出然我但知其皆谈念佛之事不复忆其果彼问而我答抑我问而彼答之也其彼我虽茫然弗知而所谈念佛事历历在兹姑请净业之士用心于念佛者观而思之或可以为萤光之一助则是

道光五年岁次乙酉夏六月朔古吴后学悟开书

例言四则

  • 是书多为在家念佛修行者發直达心源痛扫支离纡曲好心学道之士愿加參会而区区亦用自警云
  • 此就当时片刻之语只归明白晓畅不求广说
  • 但为在家说者自揣薄德未敢冐昧凟听于同侣然内有可通之处愿鉴诸
  • 明眼上士惠我教益于中错谬幸垂斥正
No. 1184

念佛百问

净土法门不落偏径如何正说(一)

此门法道一切根器齐收门庭施设宜乎彻上彻下五教全该彻上以被上根彻下以接下根信行愿所谓资粮经律论皆为助行要其所归总不可离却净土三经如是立说是名正说

自古及今东土大善知识阐扬净业正说者是谁(二)

正说有二一者全体大用通途正说二者一事一理逗机正说古今大善知识不可胜计其所著述已散亡今所存者不肖披览甚寡惟就见闻其云栖弥陀疏钞是全体大用通途正说如天台十疑天如或问等皆是一事一理逗机正说净业行人最关紧要切须求阅而玩味焉

妙宗钞用三观释钝根难入其亦偏说乎(三)

观法高深幽远非用天台三观不足以彰圆妙是正说非偏说也若钝根难入者可长诵观经诵之熟思之熟随其经文而想见之虽不开慧性不成观道亦是麤浅学观之一法但止要诵观经想观经不得在观经外加一字讲究就在经中不得妄性议论不依此说恐入邪魔

观想之圆妙与持名中理一心相去几何(四)

同一不可思议

观经下品持名往生此等持名到何境界(五)

到事一心境界

不到事一心还得往生否(六)

不到事一心难以往生何以知之阿弥陀经云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心不颠倒一心不乱虽不能理一心亦须事一心也明甚

念佛时总有杂想何能一心(七)

若肯长看无量寿经静坐思惟保管渐得一心

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又云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云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据此已是净业正因不必更求观法可乎(八)

此经正旨归在十六观门所云净业正因者正是偏正之正非正助之正犹言如此三福为净业中真正之因不是偏邪之因也

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意云何(九)

作者修也言是心修佛道是心本是佛也

既本是佛何假修为所以无心合道道在是焉起念兴修修滋妄耳(十)

不修到十分田地安得无心合道道在是焉耶修而滋妄修成妄灭不修而妄妄妄无穷思之

观经云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云何为念佛三昧(十一)

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念佛三昧者思专想寂智与理冥欲人易晓复作一说念即佛佛即念念佛一如亦无念佛之相可得是名念佛三昧

观经无量寿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何观法(十二)

自他相亡如说而观

弥陀疏钞何以谓之通途正说(十三)

不矫不枉无党无偏中正和平独明厥旨谓之通途正说

十疑或问何以谓之一事一理逗机正说(十四)

初欲起信尚具疑情十疑论剖明所以令其豁然无滞參禅人或稍知光影即轻藐莲宗皆由不明佛理误入狂痴天如和尚痛下犍椎击开迷网专为一类之机發明正旨谓之一事一理逗机正说此二者最关紧要故特标出耳

修行之得何等气质易于入道(十五)

刚健中正纯粹此等气质堪作法器刚能荷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健能为法为人中则不落偏径正则不生邪思昔日临济初入道亲近黄睦州见其行业纯一令问黄蘗佛法大意临济三度吃棒旋于大愚言下悟彻佛法无多子当知此时大悟皆从平日行业纯一中来若非行业纯一虽有百千黄蘗大愚安能大悟耶而临济之行业纯一亦由气质之纯粹所致儒书云颜子深潜纯粹故为孔门高弟况佛门法器安可反逊于此古今称大善知识者宗门如马祖百丈等教下如清凉天台等净土如莲宗九祖等皆刚健中正纯粹者也然此且就世谛而论小而言之耳其实大智慧根光明彻乎边表岂可言说我等后生小子志求大道者敢弗勉旃

门庭卓立高不可攀浅质庸流望崖而退安所谓三根普被(十六)

大凡学道当先知至理犹儒家修德讲学当先知得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以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然后一步一步学将去纵不成圣即成贤不成贤即成大儒随其学力浅深皆不失为圣门弟子今念佛人当先知得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又知得历祖高风然后一步一步行将去不得十分成就即七八五六乃至一二分亦随其学力浅深皆得名为净业成就既成就皆得往生既往生皆得不退皆得直至无上菩提何曾不是三根普被哉彼望崖而退者不足以语信心人也信且不真佛亦无可如何

一二分成就皆得往生何故认真念佛二三十年临终时瑞应罕闻岂如是之久尚未成就一二分乎(十七)

良繇认真念佛不是认正念佛何也或以切实正法相告因不顺我怀即不入其耳或以虗华无益相闻因恰合我意即期在必行不求正法但任己情因而逐浪随波一生热闹所谓担蔴弃金唐丧光阴者矣若欲一二分净业成就于兹亟宜猛省

古人谓念佛不碍參禅參禅不碍念佛又有谓念佛碍參禅參禅碍念佛究竟如何(十八)

法有二门理无二致指理言不碍指法言碍但理待悟后而明法即现前所用法者方法也方法即无两般心无二用故言碍归源性无二故言不碍

利根当參禅钝根当念佛是否(十九)

參禅与念佛各从其志可也若以利钝配定是何言欤志气坚勇钝亦能悟体究念佛非利不成若说祖师门下专接上根愚夫愚妇皆会念佛此一往之词耳

參禅悟后与佛齐肩念佛往生不脱生死然否(二十)

悟后尚待进修为有业识流注未净溈山和尚言之详矣只闻极乐世界莲华中生不闻极乐世界莲华中死莲池大师言之尽矣嗟乎不具正知见又不明典章有如此误慎之哉

中峰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何谓也(二十一)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即虑而静是定即静而虑是慧所云禅者定慧耳净土法门亦资定慧禅与净土二名虽异其定慧一也犹云定慧者净土之定慧净土者定慧之净土中峰此语葢䇿净业而进定慧之功诫參徒而开净土之行乃禅净双修语也

禅净双修要分前后还是一时(二十二)

达磨宗旨超越教乘不同四禅八定所以古人道这个尚不与教乘合何况儒书是知应分前后若先參禅见性而更修净业最为顺理古来宗门龙象并宏净业者皆如此

天衣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何谓也(二十三)

净土往生佛无虗语故云生则决定生若了弥陀即本性本性即弥陀而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云去则实不去此理事并举权实双彰语也

净土法门每称禅观是何等禅耶(二十四)

非达磨禅亦非四禅八定禅所云禅者乃体究念佛即持名中理持工夫然持名至理一心之极达磨禅四禅八定非二致也

禅净双修宜先禅后净已闻命但何以不可齐修其有说乎(二十五)

念佛不怕取相參禅先要离相取与离难以并行修习

滞名著相未离妄缘达士所讥良由是矣(二十六)

念阿弥陀佛正觉圆满之名观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相如此滞著只怕未能切实果能切实则世间种种幻化妄缘自当远离正是舍妄归真之法背尘合觉之方况此取相离相皆是入门方便譬若心欲到家不从其门而入还能到家否

每见古德指示念佛之间个是谁与參话头相似又云自问阿那个是本性阿弥陀其法如此(廿七)

此是后代师家变法并非佛说净业正旨在师家意中欲人悟明本性然间看谁字尚可若自问阿那个是本性阿弥陀未免引起识情凑泊之弊近时为师者迁就学人尤甚作家宗师决不如是

学者皆称參禅能悟念佛不能悟故知念佛不及參禅(二十八)

念佛不能悟齐东野人之语楞严大势至圆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言心开岂非悟境观经上器往生章云解第一义言解第一义岂非悟境达唯心净土了本性弥陀言达言了岂非悟境以要言之体究念佛皆悟境也观云栖疏钞理一心文中自明不过净土法门以信愿往生而行修念佛是紧要正旨悟不悟不计也所以永明禅师有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之料简当知非因无能悟而言此也至于达磨禅宗学者若到桶底脱落更透过末后牢关做个脱洒汉子此等人作略超过一切法门所以谓之祖师禅也

四种念佛其说如何(二十九)

四种者谓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也观像所以束敛身心可为观想之前导持名之助缘实相者离一切相之相也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持名至理一心观想至觉观双亡则同归实相也此念佛之极则神功妙用非口头三昧者所能窥测

念佛素称简易何以今说如是之难(三十)

简易之语其意有二一则就其中下之根说要截断轮回径往西方永超生死只消专志念佛心不颠倒不论贤愚皆能成就故云简易一据六度万行祗劫熏修方成佛道今则六字洪名不拘久近果能正念分明便得弥陀接引托质莲胎俱臻不退岂非简易

古人谓万修万人去然今念佛而未必往生者何故(三十一)

楞严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乃感应使然若万人真实感则万人真实应此之谓万修万人去也往生念佛之人口虽念佛心不依佛仍旧自逞主见如何若何一闻真切语便难而畏之一闻方便语便易而忽之如此念佛实则具文而未必往生若见难不畏见易不忽常求开导时切精思依佛念佛古人语决非诳汝

既發愿往生只须念佛何假修诸功德转成有漏之因(三十二)

凡修佛道福慧并尊有漏无漏随人心向不可因有漏之福无常而遂废庄严佛土之大福德也故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念佛也福德因缘修诸功德也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章云發菩提心修诸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观无量寿佛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又云發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如此等说难以备举学者宜尽心焉

念佛本属易行若如前说其不令人裹足乎(三十三)

佛不异语惟在当人善会耳根性固有利钝而人力又有瘠肥但当思勉其鞠躬尽瘁岂可漫诿之于力不足也耶

在俗念佛輙为善务纠缠有何方便不碍修持(三十四)

此事全在当人善于调处调处得宜即不碍也

念佛与持呪相似否(三十五)

不相似呪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但如法加持即成机感不用体究也念佛者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权有实要由体究而得明了故不相似

念佛与诵经相似否(三十六)

可云相似何以故诵经者散之而为经中若干文义若干句义若干字义收之则不出一佛义天台云言佛便周是也今念佛者即是念一切经义一切文义一切句义一切字义何以故佛是觉义经云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是也

念佛工夫有几等次序有几时更为要紧(三十七)

次序三一者专心念佛二者究心念佛三者一心念佛更为要紧三一者病时二者老时三者死时

念佛时有杂念起问此杂念从何来(三十八)

人之一身止有一念念佛之念即是他杂念之念亦即是他只因这一念不能全分归于念佛即有少分在念佛之外杂念者即此少分佛外之念蓦地裡兜著尘劳业种乘此念佛时插入耳

如何得除去杂念(三十九)

不消除得但自抖擞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杂念即无

虽知如是奈精力罢弱不能使之即无又当如何(四十)

道力未充多诸散乱收摄六根渐归清净不得姑设方便袪之念佛时当杂念起不要理会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无杂念矣

如此做去始而果好但久久又有杂念起时如何(四十一)

内心浑浊外境纷拏念佛便不得力甚至杂念缠扰不开此时不必焦燥但结湛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从念提起由口出声耳中历历听闻又复念中流出循环贯摄不令间断杂念自无

如此固妙奈有钝根不能者又且如何(四十二)

智者大师开忻厌二门初心入道切须起忻厌心忻厌一生精进自發内心浑浊渐见澄清外境纷拏自然消散念佛时便觉轻安适悦若忻厌不生竟无入路矣如不会做工夫念佛而多杂想者可将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当念佛一声即记在南字上第二声记在无字上又阿又弥又陀又佛又南连环记认不断一切杂念无处出生矣

上根念佛亦有杂念如何遣法(四十三)

圆觉经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而况于杂念者乎

念佛多年何故终不得力(四十四)

自无主宰但随波逐浪任尔多年何能得力

往生不往生利害在甚么处(四十五)

与阿弥陀佛一念相应利也有一丝放不下害也相应者犹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也

净业以何为根以何为因以何为究竟(四十六)

净业行人当以菩提心为根以念佛为因以自利利他为究竟

一毫之善皆可回向西方今不念佛但诵经故呪回向西方想亦不违教理(四十七)

读诵大乘经有明文然是助行观经以修观弥陀经以执持名号斯为正行弃正修助未达深理殊不知观想持名者正使转生成熟至命终时易于感应修余行者恐愿力稍疎为他歧移夺而致障往生耳

念佛不要长斋否(四十八)

已先發菩提心决不再问此语昔日马祖因官人问肉吃即是不吃即是祖云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此语大有意味

念佛人不能长斋亦得往生否(四十九)

凡有过甚微薄更功能掩过而念佛求生极乐心甚亲切至临命终时道力胜于业力决可往生

念佛门中带惑往生十念成就等说学人耳边大误之极(五十)

佛不误人人自误耳何谓自误恃容带惑往生居然造业为有十念成就任意因循岂知带惑者不待三惑断尽耳十念者就极忙人不暇多念者言也念佛人不悟此旨蹉跎过了临命终时业力胜于道力奈何奈何所以平日间必当洗除恶习警䇿善根不致自误也

莲池大师临示寂嘱云老实念佛唯老实念佛故不必讲求论议(五十一)

老实者纯真无妄之谓非不讲求为老实也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世称质朴者为老实人若全无知识则名呆人矣今云老实念佛非呆念佛可想而知

世人六乱妄想刹那不住求个毫无知识底呆人念佛如何(五十二)

虽是呆人他闻说念佛好便欢喜得知念佛好闻说念佛生西方他又欢喜得知念佛生西方于是遂呆念佛今日呆念明日呆念直呆念到命欲终时忽然阿弥陀佛放光接引弹指往生极乐世界此等人可谓呆而不呆若是聦明会打算人无所不通无所不晓今日忙明日忙若功垂后世者置弗论直忙到腊月三十日忽然业积如山面前齐现此时无计可施待人發放此等人可谓不呆而呆所谓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是也

修行不得进境咎在何处(五十三)

修行者无他但灭诸习染之气而譬如磨镜垢去明存一切众生皆有种种习气所以轮转生死念佛者令其心归大觉习染潜消若初果之破尽见惑二果之复破思惑六品三果之再破思惑三品四果之破尽见思缘觉之侵习十地菩萨地地之分断一品无明等妙二觉亦复如是此等断惑我辈安能祇可求佛摄受顺佛方便慈恩带惑往生然粗重垢染不得消除成何修道者即如贪嗔痴爱嫉妒謟曲乃至机械变诈名利私心等皆为障道恶缘我不能除被其所障所以修行不得进境

亲师近友常愁牵入火坑瞎炼盲修又恐终成骨董闻思既失进退何凭(五十四)

末世法弱魔强不必言矣然虗心察取天下未必无人也此时看经一事不可缓但要知得看经道理假如念佛人看经应先取净土门中经书详加參究须会理通源勿迷情偏执本门明白复及余经随其心力可耳如今在家居士多取一本金刚经注解看了虽修净业而净业经书反不在意真无益而有损

金刚经神妙不测弥陀经平实无奇二经相较胜劣可知(五十五)

修行之士看佛经解佛义神妙不测以为胜平实无奇以为劣大不可也看经解义要于神妙不测处寻出平实无奇底理来平实无奇处寻出神妙不测底理来方称具眼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章三说發菩提心为往生枢要今何各知识开示于人惟念佛是说不及菩提心(五十六)

龙舒校本遗漏發菩提心句云栖正之省庵法师谆谆于此作劝發菩提心文极为恳切从上大善知识开念佛法门必以劝發菩提心为首务始尽广大法门旨趣若近时者日趋日下儒书云何足算也

无量寿经剧谈五善五恶等文类似小乘经典(五十七)

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岂小乘经典耶依文不依义如之何其可也既有此问试作一解良由此经于经法灭尽之后尚留世百年以度有缘而末世之中根器益钝我佛悲心彻底譬如长者告诫其子而子性愚劣难晓为作切实语就子可晓者而语之耳

回向之词輙谓普为众生广度众生如此虗愿而云有愿必成人所难信(五十八)

有口无心可称虗愿实有其心便为实愿故曰必底也现在之普为当来之广度若突然孤起未免空谈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徧參知识必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道修菩萨行我闻圣者善能诱诲愿为我说此是第一發心修行好榜样已先發菩提心则一切修行皆从菩提心中流出而普为众生广度众生等尽是菩提心感發真实不虗何有不遂之理

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知多则得生少则不生也(五十九)

按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此专指上辈说中下二辈自有差等

念佛贵乎心持何必出声(六十)

心持念佛颇合深旨但出声念佛者即以佛声而为助缘有自他兼益之妙

然则默念可乎(六十一)

独自念佛声默皆宜若随众念佛定应出声

或谓六字念尚存皈敬之意四字念竟是直称名号以为不可然否(六十二)

古无此说此随世谛知见然其称名之义不属于此也

昏沈中念佛亦有利益否(六十三)

昏沈中念佛正是口念心不念耳切须自己警觉勿使惯常

世称在家念佛诵经能令儿孙稀少果有其事否(六十四)

为善降福为恶降殃此一定之理今以念佛诵经而降之殃岂念佛诵经为恶事耶理云何通又乏儿孙之人世间不少未必是念佛诵经者也此就世法而言若论佛法儿孙者前世所结之业缘耳贤儿孙是善业缘不肖儿孙是恶业缘无常之法尽是梦幻泡影

念佛之缓急佛声之高低念时之行坐如何合法(六十五)

念佛太缓则散而无力太急则失于自在不缓不急则安详清朗佛声太高恐伤气力太低易入昏散不高不低则悠扬和雅在道场大众念佛行坐自有定香若二三知自在念佛只取念佛如法不必拘定常例不妨通融大约坐时宜多行时宜少又清朗时宜多坐昏散时宜多行此其大意也

近见佛七期中晚间跑香念佛谓之抢西方有此法否(六十六)

余始闻不觉大骇西方可抢耶良由不信念佛轻贱念佛甚至信心者不肯念佛皆为此等无稽之谈所误遂不能兴起道心且多令有识者避之而莫及吁可怪也可痛也

一心不乱再求开示(六十七)

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心不自心乱从何起若向第二门头不无方便譬如一个人爱了一件事或琹棋书画或丝竹管弦他切心于此直是性命不顾寒不知寒热不知热倦不知倦饥不知饥一切正事都也抛却若有人来阻挠恨不可言如今将念佛求生西方这事亦是如是便是一心不乱

念佛人何病最大何病最多(六十八)

湛寂灵明本来无病情生智隔诸病生焉于中偏病最大贪病最多然非独念佛一切修行同此故永明寿禅师著宗镜录百卷万善同归集六卷皆医偏病之妙药也

偏贪之病愚者固尔恐贤者未必如是(六十九)

偏见贪习设贤者有此其病愈细当知斗争坚固并由偏病使然佛法衰残皆因贪习所坏言念及此不觉泪下

设欲回狂澜于既倒如何而可(七十)

全赖有力大人念佛深恩大家扶起不肖福德虽无敢效执鞭之役

即今阐扬念佛法门应以何为先务(七十一)

儒教有云事必师古又有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我等佛门修道亦当奉此语择取古人为法纵不合时宜何妨随缘度日

择取古人为法请示何人(七十二)

事求简约为功必深泛滥多歧有名无实今佛门中要人所熟悉兼多考据者则永明寿禅师莲池大师省庵法师三人而

净业中书籍烦多亦求简约人所易于取阅者何书(七十三)

莲池大师云栖法彚四明知礼法师妙宗钞省庵法师著有省庵法师遗书皆必要者也其永明万善同归集虽非专主净业然修净业者不可少也若宗镜文富义繁乃第一大部论修道书不可忽也宋时王日休居士有龙舒净土文本朝吴中彭二林居士所订净土圣贤录皆净业正范斯二居士者在家念佛真切修持法门之柱石也日来拙刻莲宗九祖传略欲使莲宗正派源流有所依凭而为文甚少最简矣

为法为人以何为先(七十四)

先为自何以故若不先为自使己通达安能为法为人不但不能为法为人实多误法误人并自误不少佛法大事八十老翁入场屋不是小儿戏不可不知也

好为人师并非恶意何以有过(七十五)

好为者实自用自专未曾明白而自以为明白者也所以有过

出家受戒不必言矣在家男女入道如何(七十六)

已發正信正愿即当先受三皈行之既熟当自己發心进受五戒但先当择有出家明师方可求受其菩萨戒准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者正是菩萨戒相必自己敬發大心切不可趁其高兴随人上下而受佛戒此时受戒之际第一要紧殷重心恭敬心千生难遇心發大菩提心断不可草草轻听时下怂恿之语彼引经引古俱非时之说也其式叉摩那以讹传讹无人指正可叹也不肖狂言若是者非阻其胜缘实激發其胜心而成此胜缘耳(式义摩那出家众也今以处女当之故云讹)

倘不受皈戒还可修行否(七十七)

亦可修行但应明白不受之故既合正理则可不然观经云受持三归具足众戒是为净业正因不肖更有一言若女人欲受归戒者不妨请师至家堂十设座敬受

净土十要西方合论后载纪梦一篇是事甚奇(七十八)

奇不奇姑置末后一则语宜志之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至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余亲见同人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见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此则是真语实语真可谓助扬佛化者也宜志之

观经云读诵大乘然大乘经典甚伙当读何经为要(七十九)

读诵大乘者三经而外常诵华严圆觉最胜其余随力可耳

当读经时要解义抑直读(八十)

庞居士偈云读经须解义解义即修行若依了义学即入涅槃城但正读时不必停声解义读时且取熟待定静之候随摘一文一句细味其意或再取善解參而会之久之自有会得处即所谓解义也

金刚经为世所重何不入常诵之例(八十一)

世人诵经修行此经者比比皆是想因见过坛经谓五祖示人云熟读金刚经能明心见性故耳然古今来诵经者甚多而有会于心者绝少何也据不省看来无他但为注解所误纵有悟处俱是识情计度非真悟也殊不知金刚经但熟读忽尔会得毕竟有个入处故五祖云云耳然此意未易与人道也

一切经典注者甚多俱误人耶(八十二)

此何说也各有机宜不可一例华严经则有清凉疏钞华严合论圆觉则有圭峰略疏清凉国师千古正解若倦于烦长即观合论李长者提唱十住初心便成正觉诚哉是言也圭峰禅师所解圆觉略疏一种简而详到妙品也其余他经注解不及备说

念佛本极要好忽有人非理相加及意外事横生触恼不能不动嗔心奈何(八十三)

或念无常而自觉或咎恶业之自招或怜悯彼人之愚痴或保护自己之正念寒山子偈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嗔心诚如是一切逆境冰消瓦解

念佛本求脱离忽有种种顺境美缘前来缠缚如何即是(八十四)

当先破一切顺境美缘不是好事赚杀人也吾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比之扯淡得极我方厌之恶之何贪爱之有哉

出家人若得顺境美缘正好绍隆佛法不可与在家同论(八十五)

绍隆佛法谈何容易好心出家者自应思之深思之将一切顺境美缘安置妥贴莫错因果

在家人造业营生今归依三宝念佛恐于理不合如何而可(八十六)

此事又在当人自己善为调度因人之境界各各不同难作一定之说造业以害命为最若其造业营生于中大有积功积德之利今且不论大约明知而故犯恶业累累心云何安如将家事去濶就狭別图生理能使不致饥冻即脱去造业二字岂不美乎贫富在于天命不可惑也念佛乃生死大事不可误也

念佛不得一心再乞一言开导(八十七)

每见念佛未必六时无间念一时不过一二枝香而纵有他事预先安排好了然后念佛心中既无所事即可一万个不管于是坐下蒲团提起精神紧紧促促一念贯注于佛一句一句不令松隙这一二枝香何难不得一心

随常念佛亦欲一心而不可得再乞一言开导(八十八)

此之一心与前问之一心作两样讲法何也前者只要一切不管少不得一心矣是无事分心之一心也然人皆不免有事有事安得不管预为安排祗可暂智岂能安排随常时乎若然有事动念即不得一心者则永无常得一心之时矣岂理也哉当知不二其心者亦一心之谓也何谓不二其心任他多般事来半各动念酬应安排打算而我之念佛求生净土之心勇猛坚固不动不摇有事亦如是无事亦如是不增不减是为不二其心不二其心者一心也是有事分心之一心也

前蒙开导极为条畅然止是有一心之一心未是无一心之一心究非真契一心之理(八十九)

若以无一心为真契一心之理者汝落断见矣汝岂不知有见无见亦有亦无见非有非无见皆戏论也吾今不管有见无见非有非无见亦有亦无见只管念佛求生净土并且不见有不见无不见非有非无不见亦有亦无只见念佛求生净土之心了了不可得

人生根性不一云何而得同归正道(九十)

学道者少不得明师善友且明师善友须择作家古语云打头不遇作家到老终成骨董关系一生道业不亦重乎古人遇著作家师匠便忘命依从故易归正道工夫易成今人轻忽师友绝无求道之心顺其行为则周旋往返稍一逆之则远而避去故明正道者鲜矣工夫之说尚可问乎

东坡平日擕弥陀像行可谓切矣何以不往生(九十一)

昔日东坡居士绘弥陀像一轴人问之曰此轼西方公据也其愿生极乐之心亦可见矣但临终之际有䇿以西方之事者则曰西方不无然个裡著力不得因而遂不闻其往生焉嗟乎正当著力之时而反云著力不得居士误耶为揆其情缘东坡是大才子佛家言见过不少以为必得圆妙之法方推高手若老实念佛与愚夫愚妇何异似有不甘之意其奈圆妙处平日不曾打彻此时勉强张罗乃只见得个裡著力不得耳念佛人临终往生平平实实一心念佛最好若好奇好胜所谓弄巧成拙东坡居士可为龟鉴

念佛人命欲终时不见瑞应转生疑虑其应如何(九十二)

临终瑞应者自知时至自见莲华天乐迎空异香满室等斯乃感应道交显现其间但或隐或显未可定也须知因真则果实不必疑虑此时只应放开一切念头努力一心念佛临终念佛猛利十恶罪人尚能往生净土何况平素發愿修行念佛者哉

净业行人终时往生不往生可决否(九十三)

大段要看他平生行业据因论果此为一定之法若就临终境界决者瑞应现前自不必说然要与修多罗合者是若错杂不伦虽好亦非也统而言之大抵正念分明者必有一种清明自在作得主底气象决不委靡不振时清时浑底境界也但见翛然撒手岂似油乾火尽不肖本师和尚临终实有如是高致是不肖亲眼见来者

平生行业大有前后美恶不同者如何取准(九十四)

不论前美后恶前恶后美但以末后一段修行为准

净业门头有魔事否(九十五)

岂无魔事行人被他所误者少自误者多不虗心自省不为道亲贤内具掩饰过咎肚肠外强作修行颜面此之自误皆名魔事

念佛修行固是好事然年轻女人非所宜也(九十六)

修行一事一切众生共之无有不宜者言一切众生则飞禽走兽地狱饿鬼等并在其中菩萨随类化身常在飞禽走兽地狱饿鬼之内教化众生令成佛道岂非无有不宜者乎我等居人伦之内为男为女为僧为俗为老为少皆极宜修行极宜趁早修行何也若飞禽走兽等罪障深重修行难人道修行易不于易时修行错过可惜如谓女人年轻不宜修行者非也经中列听众常有童女之名童女岂非年轻者佛宜之而我等谓不宜可乎不过凡修行者在家人尤当调处合法不宜任听庸流随波逐浪徒为无益若念佛一门家中置前所开之经书女不识字男为解说随分思惟其义谨守常课频频發愿往生外间如有实有德者请至家中讲演一番夫实有德者彼为法而来决不误人修行倘贫贱之家于营生次忙裡偷闲随分念佛频频發愿求生净土不论富贵贫贱男女老少皆可念佛极宜修行

念佛诵经家中不得安静又不能净口如何使得(九十七)

世间人情惟银钱最关切譬如这宗银钱能到我手而尚未到我手中便时时忆想从不觉不安静而不忆想者也今念佛求生净土便嫌不安静矣所以然者念佛求生净土之心不似银钱之关切故耳不然就于不安静之间时时忆念有何不可至于不能净口者若作佛事断无不净口之理今为修行只因此时未能净口则不妨于未净口时更修行起来诵经念佛有何不可道心一勇猛见得透谁人不能净口乎

三教同源究竟其理如何今在家学佛者多阐扬著作(九十八)

如今初發信心通文墨者开口必谈三教同源然三教者各有门户各有家法各有至理乌可同也若至理同者释迦牟尼佛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在中天竺国净饭王宫初生下地之时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明白告言天上天下唯吾独尊言独尊可知无有并尊者矣即可见佛之至理实无有能同者此是了义说不是不了义说若说佛居其源千流万派不出一源者汝当于此细思之归到一源处才可名同未到一源处而只在千流万派处岂不是异何可言同也今且毋庸如此费词楞严经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凡修一门必由一门深入今修念佛即应从念佛深入且不许別门来杂况三教耶不肖尝云儒释二教为学之道理时时遇合儒释所归之至理有世间出世间之別也不肖又言三教同源之义未始无有汝但到了极乐世界不要说此间三教即十方无量世界界界无量教门尽在汝一个鼻孔中出气不为分外矣我佛实有如是至理备载群经他书无有也

三教同源说亦无伤何必苦苦辩之(九十九)

元门外道每窃佛家言惑乱世人大害也儒与释释有助儒之益而儒有利释之功佛眼视之分道扬镳固无碍也惟是儒者好心学佛先因见得儒理渊源今三教同源一句便谓佛理犹如是尔于是不复精研遂失进修之阶位终成蒙昧罔穷觉海之真源致使胜缘难就彼岸多虗乃三教同源之说误之也故不得已而言之○儒家之混沌佛教之三灾依稀相似大三灾到一切坏尽洞然无有儒中大圣大贤谅非凡夫所作是三界外果位中人来此随类现身化人度世耳本不沦没故不可槩言堕落

净土法门念佛往生修持大意略明于是矣其中再撮精要必令雅俗并赏有目皆睹(一百)

寻常讲说净土多曰信行愿最为紧要据我看来古人提出欣厌二门此欣厌二字尤为紧要也然犹未也若不认真虽欣厌亦空谈也故知欣厌而复加之以认真可谓紧要中之紧要真为精要者矣何谓欣欣者欣慕也欣慕念佛欣慕西方苟能欣慕心必切何谓厌厌者厌离也厌离娑婆厌离生死苟能厌离心必远欣慕必厌离厌离必欣慕未有厌离而不欣慕欣慕而不厌离者也惟其欣慕之极则所谓信也信必真所谓行也行必专所谓愿也愿必实若其欣慕不极厌离不极则虽信也信必浅虽行也行必浮虽愿也愿必疎故欲劝人發真信修专行立实愿者先须开欣厌二门令他于念佛求生西方之事欣慕之极于娑婆五浊恶世生死海中厌离之极然后真信以發起专行以纯熟实愿以成就再䇿以认真修习如此念佛未有不往生者也此言不为深细亦不粗浅于理不为详密亦不渗漏其亦可以雅俗并赏有目皆睹矣乎

问答至心回向敬说偈言

我以大悲心  阐扬念佛法  仰祈三宝尊
慈悲加护我  假此萤火光  化作智慧灯
照耀于世间  引之深念佛  念佛愿往生
还来度含识  西方不退转  直至成菩提

念佛百问(终)

No. 1184-C 䟦

水云长老梵行高洁精研贝典尤深净土法门志气闲澹不事雕琢真水云若也与予交最善是书问答百则提唱莲宗皆是脚踏实地从正知正见流出剖疑辨惑切当今时上秉佛祖宗旨不违毫发固末法之津梁至于出语直截立意圆正具眼者必能鉴诸可不待予赘

道光乙酉良月既望宝严学人贝墉谨䟦于四色莲居之南窗


校注

[A1] 已【CB】巳【卍续】
[A2] 已【CB】巳【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CB】一【卍续】
[A5] [-]【CB】一【卍续】
[A6] [-]【CB】一【卍续】
[A7] [-]【CB】一【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士【CB】土【卍续】
[A11] 蘗【CB】蘖【卍续】
[A12] 蘗【CB】蘖【卍续】
[A13] 蘗【CB】蘖【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己【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但【CB】伹【卍续】
[A19] 敛【CB】歛【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但【CB】伹【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但【CB】伹【卍续】
[A28] 己【CB】巳【卍续】
[A29] 己【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录【CB】缘【卍续】
[A34] 己【CB】巳【卍续】
[A35] 己【CB】巳【卍续】
[A36] 己【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己【CB】巳【卍续】
[A39] 己【CB】巳【卍续】
[A40] 己【CB】巳【卍续】
[A41] 己【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A43] 已【CB】巳【卍续】
[A44]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念佛百问
关闭
念佛百问
关闭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