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193-A 莲邦消息
真心本体。清净圆明。不属一边。全该万法。乃以无始一念。忽起无明。遂于清净本然。现出虗空大地。譬如灯中有镜。镜中有灯。六道四生。重重无尽。诸圣诸凡。普同出世。回环映现。化度不休。远矣哉。人之生也。十月血腥。三年乳浊。从一世。及多生。缘影为心。四大为身。生死死生。形神流转。莫补江心之漏。空增梦里之哀。苦乐千般。恩仇万变。分明因果。当局全迷。可深叹也。此书层层解说。剥去粗庸。脉脉深涵。出生众妙。归家一路。导我前行。九品之文。显出往生净土异方便矣。诸善女人。兼众檀施。刊刻流布。回此功德。利益有情。同生安乐。净土圆现。娑婆顿空。佛国为家。莲花在足。光明镜影。无有纤痕。莫更迁流。致生种种。
同治十年冬妙空子书于百城烟水之居
- 性相光明品第一
- 背觉合尘品第二
- 消息轮回品第三
- 净土因缘品第四
- 精进无亏品第五
- 定慧相随品第六
- 念念现前品第七
- 往生入位品第八
- 身土圆融品第九
- 附
- 驻云飞十首(戒十恶) 严一程妙现
- 临江仙(破十恶) 玉尺禅仙作
性相光明品第一
诸仁者。夙昔有缘。同来听法。将宣妙义。先净其心。身口安详。无诸乱动。当运心中信慧香花。专伸供养。十方贤圣。共展灵音。切莫等闲。以为容易。
佛力无边。即今人人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诸人可解乎。南无。归命也。阿者。无也。弥陀者。量也。佛者。光明觉也。阿弥陀佛。乃是人人心中无量光明。诸仁者。汝等皆从无量光明中来。将来决定还归无量光明中去。汝等自思。即今身心。在于何处。与此无量光明。是合是离。是一是二。
当知本性光明。原无边际。运运不隔。弥陀现前。特因无始。一念不觉。顿起无明。流转生死。故不见耳。故释迦佛。于此娑婆。示现初成正觉。从空现有。说法度生。
刹刹尘尘。各标净秽。无边因果。起落重重。我等所居之娑婆。本师释迦。今方灭度。无佛可见也。在此娑婆之外。向西而去。十万亿佛土。其刹名曰极乐世界。现在有佛。名阿弥陀。在其中说法。
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既照十方国土。必不弃此娑婆。既具无量光明。必有多多灵感。故一称其名。即得往生。受其教化。
众生心中佛。佛心中众生。譬如两镜交融。光明不异。光中现影。万影一光。所以今日之人。不论老小贤愚。喜极则称阿弥陀佛。苦极则称阿弥陀佛。触事逢缘。皆此四字。以光明无有二也。
光明无二。身刹则多。欲出世界。岂可不知世界之相。世界初起。先结风轮。于虗空中。凝然而转。是众生业识所感也。风中起云。云中降雨。霈然洪注。风轮持之。风轮之中。生铁围山。一切大海。皆在山内。海之中间。有七金山。四面海中。生四大洲及各小洲。七金山内。又生香水海。香水海里。生须弥山。须弥山腰。四面有埵。四天王所居。名为第一天也。日月环绕山腰而过。山顶宽平。四面各有天王八位。中央玉帝。统御诸天。名为三十三天。其实第二天也。此二天。地居天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自在天。此等皆云中居。总为欲界六天。有种非天。名曰修罗。有天之福。无天之德。从欲界天。下至地狱。畜生饿鬼。与人杂居。畜生饿鬼地狱。苦不可言。名三恶道。天人修罗。名三善道。皆分男女。睡眠财食。互生互杀。名欲界而已。上有色界。但是色身。全是男子。常居禅定。不用身口。如是色界。有四层。色界之上。便是空界天。亦有四层。
小世界图
四天王天第一。忉利天第二。名地居天。夜摩第三。兜率第四。化乐第五。他化第六。名云居天。
初禅三层天。在欲界六天之上。梵众天第七。梵辅天第八。大梵天第九。上从大梵。下至铁围。一个风轮所持。名为小世界。
小千世界图
每一小世界。缩为一点。如是一千个小世界。有一个二禅天统之。名为小千。小千即一千也。
少光天第十。无量光天第十一。光音天第十二。总名第二禅天。
中千世界图
每一小千世界缩为一点。如是一千个小千有一个三禅天统之。名为中千。中千即二千也。
少净天第十三。无量净天第十四。徧净天第十五。总名第三禅天。
大千世界图
每一中千世界。缩为一点。如是一千个中千。有一个四禅天统之。名为大千。大千即三千也。千个千千。故曰三千 福生天第十六。福爱天第十七。广果天第十八总名第四禅天。
刹尘世界图
将此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一一微尘。作一大千。名刹尘世界。此中世界之数极多。如是名一刹尘世界也。再加二个三个。即为二刹尘世界三刹尘世界。
一莲花世界海图
于花严法界无量莲花中。一一皆现无量世界海。我等所居。在正中一莲花。此花现二十重世界。第一层。一刹尘世界。第二层二刹尘世界。最上第二十层。有二十刹尘世界。娑婆极乐。在十三层世界正中。
我等所居一个小世界。初成之时。第二禅天中光音天人。从空而下。各有神足。飞行自在。因食地肥。体重光灭。不能飞起。化为地上众生。久之分为男女二相。地肥不生。乃生米谷。朝割暮生。无穷无尽。众生贪起。乃有盈虗。割不再生。更起争夺。因分田土。各自种之。立田主以统众人。名刹帝利。即王类也。传历多王。有凡有圣。凡王驻地。圣王能飞轮行空。传至净饭王时。兄弟四人。各领国土。妃号摩耶夫人。其时释迦如来。在兜率天宫内院。为补处菩萨。名曰护明。化为白象。入母口中。十月而生。名悉达太子。
佛灭度后。一切大士。奉行佛法。以度含灵。禅教律三门。一一指归心性。最后方便。名净土法门。即是依阿弥陀经。念佛求生极乐也。此方弥勒龙华会。要等八百七十余万年。不若早生西方。亲闻弥陀说法也。
此阿弥陀佛。光明无量。亦名无量光佛。寿命无量。亦名无量寿佛。光无量。示度生之多。寿无量。示度生之久也。世间万法。分名立相。肉眼观之。似有种种。慧眼观之。但是无量光明耳。所以古人云。自性弥陀。恒常清净。唯心净土。无有封疆。
大根大器之人。才提此一句佛。当下洞然。无有疑惑。一切不滞。佛法都圆。则自性弥陀。惟心净土。明明现在。尽十方世界。是自己本光。那有十万亿程途。但是一心不乱而已。若未了悟。生死方长。但将一句弥陀。勤勤忆念。念到一心不乱。忽然心花开明。佛境本来现成。方知一切全是自家。不是从人讨得也。又有种人。不知悟法。以彼念佛有力。习气渐渐轻松。如磨镜轮。久而自亮。一心不乱。见佛往生。此是修行捷径。妙能总三根而并度也。大光明中。日来月往。辗转化度无穷矣。
从光明中。说此极乐世界。一切智愚。皆当往生。如禅宗五派。(临济曹洞溈仰法眼云门也。今但存临济曹洞二派)讲家三派。(天台贤首慈恩也。天台立四教。贤首立五教。慈恩则专谈相宗唯识而已)律家一派。及一切修行无专法之人。皆须各随己力。念佛往生。映入九品。方能不退。不退者。不退于菩提也。非此光明一心乎。
背觉合尘品第二
大光明中。不假安排。一切圆满。既迷本觉。即是无明。夫真空法体。光明常满十方。众生历劫轮回。只为不知有佛耳。起无边之暗。空生觉里。宝失衣中。情才生。智已隔矣。若不于念佛上著倒。一切无有了期。古人云。入海算沙。徒知自困。又云。久处人天。恶业便起。呜呼。况在三途乎。生生不灵。自绝圣路。最可哀也。生杀迭起。水火相争。业报住还。钩锁不绝。真不知其何所止也。从一妄想。成杀盗婬。是为弊恶
生前不觉。既属可伤。死后轮回。何能自主。百年瞬息耳。至命终时。一生善恶。俱时现前。宿世今生一切冤对。悉难逃避。纤毫过失。孽镜照之。一点魂灵。随之而堕。纵善恶两平之辈。钩考未及之人。中有飘飖。七生七死。亦太苦矣。一经报定。无路转身。生天上者。尚不免迷荒痴钝之哀。入地狱者。孰能逃剥割烹煎之惨。人中碌碌。事不从心。畜类昏然。递相吞啖。鬼则有无穷之苦趣。魔则逞狂醉之凶威。顷刻命终。泥犁有分。倐忽轮转。不得停留。视此境界。无一非背觉合尘之报也。本性常觉。则海濶天空。般若无权。则网罗密布矣。哀哉大险。汝欲蹈之。譬如盲人。独行荆棘林中。夜雨昏黑。无可问路。终竟丧身失命。落堑堕坑。衣破身伤。不知其处
如此六道七趣。昏昏无一可凭。不亦惨乎。归家有路。慈母望汝甚切。众生不孝。乃负其恩。愈逞其能。离宗更远。把一尊阿弥陀佛。置之脑后。千灵万圣。何能救你。
南北东西。高低净秽。十方国土。无量众生也。即众生性中之別。现出佛性中之同。即佛心性之同。现出众生之异。弃无边海。认此一沤。真可哀也。
彼土阿弥陀佛。时劫方长。此土释迦世尊。早早灭度。众生福薄。背觉合尘。故此释迦。住世不久。秽土既苦。人命又促。所以折众生也。净土既乐。寿命又无量。所以摄众生也(释迦化身。生于此娑婆。一四天下。南赡部洲。五印度中迦毗罗国。其生之年。应此震旦国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至穆王五十二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外。娑罗双树间入涅槃。至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帝梦金人。项佩日光。飞行殿宇。遣使求于西域。乃得佛经像。及梵僧二人。来于东土。于鸿胪寺安奉之。后因改为白马寺。诸经渐渐东来。三学迭兴。净土法门亦启)。
昔慧远大师。能依佛诚言。开净土法门。教此方人。求生彼国。六时精进。三毒消亡。亲见弥陀接引。破诸黑暗林。现此光明路。合尘之辈。从此离尘也。
病起则药来。肚饥则饭熟。以尘掩觉。全觉是尘。以觉破尘。全尘是觉。其智者顿然悟入。知背觉之非。则在尘离尘。尘原不碍。故曰。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也。花严经云。花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谁为尘乎。谁为觉乎。
消息轮回品第三
人心欲求好。先当问自家。生死轮回。不过一场梦。你若不醒。十分酣睡。梦中入梦。何时了局。你若厌恶轮回。一念才空。轮回已破矣。虽然。说之甚易。证入则难盖轮回有轮回之根。其根不拔。故无可下手。勉强下手。亦不中用。究竟是空忙。故当消息之矣。
消其习气。息其妄想。何谓习气。此乃自然而然。逢时触境。不期發而自發。如病疟人。虽不见其病。而病常在。隔一日。又寒热森然矣。何谓妄想。此乃起心动念。自家不肯饶自家。一念才起。千思万虑。引發不休。妄想如林。入中不出。内计眼耳鼻舌身意。外逐色声香味触法。鼓起一轮。高低任转。欲进欲退。必不能中途自止。法相上勘不破。到处总是憧憧往来。故宜消之息之矣。消如水枯。息如火灭。水火不争。一心常定。久而自出轮回矣。
圈子跳不出。大大的一跳就出了。他又另起一个圈子。趁你手脚做不稳时。再来圈你。你决决的一跳。跳过永不入。他也不柰你何。只怕你所跳出之处。但出小圈。不出大圈。则消者不消。其水方长。息者不息。其火方大。则轮回不曾损动一毫也。有人吓你。说圈子外更有圈子。有人骗你。说圈子里本无圈子。人说的话。究竟不能脱你的苦。
明明白白地。解脱现前。你尚徘徊。不肯自信。何能妄冀他人。代你吃这个苦。苦要自己吃也。既知是病。即便医之。何能养虎贻患。
从今以后。不用在空中更著一条钉。空中著钉。必然堕落。自知其苦。即便舍之。用心求离。名为得法。
净土因缘品第四
云何得路。路在心中。脱苦往生。非无方便。葢自性光明。本能照见万法。无边依正。头绪分明。正为身心。依为世界。身心世界。总是一光。于此光中。念佛往生。是名无上方便。
阿弥陀佛。左有观音。右有势至。黄金为地。百宝庄严。无有女人。无有魔外。无有地狱饿鬼畜生。无有修罗。但是人天两道。一统佛化而已。
四十八愿内。有一愿云。若有众生。至心称念我之名号。乃至十念。欲生我国。若不生者。我不作佛。可见人能信心精进。定得往生也。
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一切功德。均属微细。唯有念佛功德。其光明无量。不可思议也。此阿弥陀佛四字。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但在至诚。功德即胜。诸佛所说。真实不虗。脱苦良方。此为最捷。
诸仁者。十方各有佛土。而独劝往西方者。何也。盖西方极乐。是众生愿往之好地方。阿弥陀佛。是众生愿见之慈父母。一生其国。智慧即圆。神通即發。分身度世。与佛同游。统一切众生。到菩提彼岸。有无量之乐。故名极乐也。
本性真光。是即念之佛。体也。精进往生。是即佛之念。用也。当知无为是有为之体。故是念中之佛也。有为是无为之用。故是佛上之念也。因体立用。念力森森。摄用归体。佛心寂寂。行人要体用两得。方不孤负。自然合道。
且不必多说。总而言之。念佛是往生真因缘。往生是脱苦真境界。无此念佛因缘。何得往生脱苦。一切众生。生也苦。老也苦。病也苦。死也苦。凡是苦境。无一不苦。爱別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有如是种种之苦。可不念佛离之乎。
诸仁者。细细思量。苦难尽述。既知娑婆之苦。当求弥陀净土之乐。
诸经说。念佛一法。为紧要法门。然利益甚多。约有十种。生前死后。皆大利益。
- 一者。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 二者。常得二十五诸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 三者。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 四者。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皆不能害。
- 五者。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械。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 六者。先所作罪。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 七者。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 八者。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胜。所作吉利。
- 九者。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 十者。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堪叹世人。名闻利养。一世用心。不顾生死大事。便做得掀天动地。霎时过去。还如水上浮沤。奉劝大众。莫更蹉跎也。吾今宣说莲池大师偈语。汝等一心听之。
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花开见佛。见佛闻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来是佛。
念佛人。以极乐为家。解脱无边境界。天上人间。莫比其乐。以念为因。以佛为缘。以念佛为因。以往生为缘。因缘相契。净土成焉。如以艾取火。中用圆水精。火自曰中而来降。艾即众生也。日即佛也。水精即念也。火生艾上。即是弥陀接引之相。
精进无亏品第五
大众。既知西方极乐。娑婆极苦。自当及早。出离火宅。依法花经说。此娑婆界。犹如火宅。不可久居。幼子嬉游。不知回避。长者有智。乃以羊车鹿车牛车。引之令出。汝今速出。我当与汝如是三车。子既出已。向父乞车。长者乃以无量庄严。造大白牛车。令此诸子。平等受用。三车是上中下根。大白牛车。入佛一乘。更无同异也。下根自度。罗汉之类。中根一半度人。一半度己。出无佛世。名为独觉。出有佛世。名为缘觉。上根度尽众生为量。菩萨一类。会之归一。入佛知见。更无三等之別。如阿弥陀佛。现大圆镜智。但一寂光。无有二土也。然开一为三。亦用方便。更不执一乘之同。如弥陀净土。于一种莲花。现作九品也。寂光一乘。不离三乘。三乘往生。不离一乘。不离一乘。故纯用念佛一法。不离三乘。故佛现九品莲花。九即是三。三即是一。入佛知见。更无余事。故念佛人。必须精进。求佛境界。常空其心。不令有著。念起即佛。他事不留。应缘而已。此一佛名。不念到家。终不歇手。故一心四字。四字一心。拆也不开。合之无迹。亦不是合。本非二也。亦复非一。亦非不一。如是念佛。如是一心。是真精进。
七日中用心。勇猛精进也。于早晚功课回向發愿用心。恒常精进也。若花严法界。顿悟圆融。即顿即圆。非生非佛。总十界而为一。混三身而同空。一句弥陀。更无余事。纵横情量。破尽无余。则最胜矣。古人云。
此法界无碍圆融。乃无边精进也。无边精进者。即此现前一念之佛。一佛之念。非总非別。非同非异。非成非坏。亦总亦別。亦同亦异。亦成亦坏。
其图云。
随举一法。六法皆全。无碍圆融。思之可见(此六相。有比譬。在宗镜录上。今试仿其说。譬如人之一身。是总相也。头腹手足。则別相也。头腹手足皆是身。则同相也。头且不是腹足且不是手。则异相也。头目手足。聚而为一身。则成相也。头高而腹𢍉。手足各分其左右。散而各住于自位。则坏相也。坏者离也。成者合也。异者非也。同者是也。別者偏也。总者全也。举一身之头目手足以为言。则总別同异成坏。一时而全现万法皆然矣)又复即此现前一念之佛。一佛之念。即真即𢆯。真𢆯无觅处。其图云。
- 海 (一滴之水。含百川之味)
- 镜 (一尺之镜。现千里之影)
- 金 (众生虽恶。心中佛性不变。如真金被烧被埋本色犹黄)
- 灯 (一室千灯。光非同异)
- 月 (初八之月。轮带暗明)
- 瓶 (水晶瓶中芥子。粒粒齐现)
- 珠 (天帝宝网。一珠体含千珠影。千珠各含千珠影。带影入珠。摄珠兼影)
- 拳 (擎拳竖臂触。目皆道。不必舍目前而別求他处)
- 梦 (一夕魂梦。回翔百年)
- 星 (各住本位。面面有隣。动而常灵。谁主谁伴)
随举一𢆯。十𢆯皆具。亦无碍圆融。思之可见。(此十𢆯在花严疏钞中有十种名。五教仪及长者论。亦更标之。今酌书于十字之后。第一海字。是同时具足相应门。第二镜字。是广狭无碍自在门。第三金字。是诸法相即自在门。第四灯字。是一多相容不同门。第五月字。是秘密双融隐现门。第六瓶字。是微细相容安立门。第七珠字。是光影交參涉入门。第八拳字。是托事显法生解门。第九梦字。是十世隔法异成门。第十星字。是主伴圆融具德门)无边精进。非有分別东西净秽之心。非无显现生佛往来之事。法法如是。心心如是。视两土犹微尘。依一真如昨梦。上上根种。能救下下人。不滞中中。原非上下。此无边精进。我先赞之。
此恒常精进。我亦赞之。
此勇猛精进。我终赞之。
精进从音声入。六根之中。耳最虗灵。舌根运出。耳根运入。非舌非耳。即出即入。棱严云。由是意销。庶乎其可以销意也。意地清而六根净。故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听音之法。三种精进中。皆可行之。其事已毕。其时方闲。其地不烦。其身无苦。可置一圆几。于小室之中。绕而念佛。三帀绕之。音满一室矣。即置此身心于声音中而念之。久而音中。神光圆聚。即置此身心于光明中而念之。
如此用心。临命终时。如镜光收物影。物影入镜光。非入非收。自然映现。
定慧相随品第六
一切佛清凉妙法。以戒为先。戒者止也。止恶行善。止世间善。行出世间善。止麤善。行妙善。善之妙也。心常超过一切境界。神光不动。万法皆闲。名之曰定。心常照见一切境界。神用不测。万法皆灵。名之曰慧。定中不知有慧。慧月常圆。慧中不说有定。定光常住。其中道理。有浅有深。
昔大势至菩萨。在棱严会上。自述圆通境界。乃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念时是定。入时是慧。入无生忍后。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念而入是定。摄而归是慧。此是一人之定慧。念佛三昧为定。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为慧。此又两菩萨共一定慧也。佛用两菩萨以成熟众生。自身凝睟是定。十方化往上善全临是慧。此又交错而为定慧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先要明理。若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兄弟五伦。多诸败德。则定慧之种已伤。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先要得路。若一味入种种邪教。背佛忘亲。托说升天见鬼。此人死后。必堕无疑。定慧之路既差。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不可泛泛。若又念释迦本师。又念药师琉璃。又念宝髻如来。以为放生。又念毗卢遮那。以为是花严主佛。头头不了。账账不清。一佛既无感通。千佛何从救汝。骑双头马。踏两头船。定慧之功既非。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不可夹襍。又要拜忏。又要拜经。又要持呪。又要看经。又要苦行朝山。又要闭关入定。又要长坐不睡。又要辟谷离人。又要多集事缘。又要高居名相。打算既熟。心光全昏。才落一机。便堕生死。可知道。念佛为正。诸行为助。不知主客。认奴为郎。断无出头之路。苦哉大险。一死一生。何了局也。定慧之力既分。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要修行。不可太过。慈则缠缚。忍则无情。全非佛心。有何正念。要使物来顺应。事过即空。亦不宜深入山林。昏昏死于一法。亦不宜杂然尘俗。扰扰无有出期。单入一边。终成堕落。定慧之性偏枯。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必先离障。凡生平。一人之不舍。一物之不忘。一事之留神。一端之抱憾。到了命终。总要分神。神既分了。念何能圆。念既不圆。佛何能应。定慧之用不灵。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不可落空。若不發愿。难成净土。愿既發了。早晚要熟习其愿。每晨昏拜佛。头至地必至诚祝云。弟子某人。一心求生极乐世界。如是愿愿相接。煖气不断。与佛常亲。自然得手。必不可神光离合。或行或止。使无上宝愿。转落空亡。是为至要。若忘失了。即昏散矣。定慧之功有亏。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然修行。于本參一句。不可忽略。此阿弥陀佛四字。乃是我救命金刚宝剑。若是工夫有进退。不能打成一片。躭图顺习。流入死生。一念才非。全身悉堕。古人用心。则不如是。除吃饭睡悟。这一句都是炯炯现前。无断无续。乃至吃饭睡悟时。亦是此一句炯炯现前。则大妙矣。或疑。睡著无梦。这一句还现前否。曰现。问何以知其现。曰汝在何处睡。曰我睡床上。曰。汝早不能现前也。著衣吃饭。皆在阿弥陀佛大光明中。不曾咬著一粒米。不曾挂著一条丝。只为生死事大。不能半路歇手。汝却见床不见佛。哀哉。定慧之境不纯。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是修行。便要去疑惑。一者疑人。说他未必生净土。空空劝人。未足信也。二者疑法。说修行不易。深大法门。尚难成佛。何况匇匇世上凡人。念了四个字。望此大大好处。不足信也。三者疑已。看世上人。固不同样。有去有不去。但我此一身。妄影既多。功夫又浅。尘劳难歇。悟境全无。焉能指望。佛恩虽宽。不度下劣。我且下种。姑待来生。强说生西。我不信也。如此三疑。自戕真种。莲花未茂。自起猛风。可惜哉。定慧之运不超。不能往生净土。
念佛之人。既要修行。当破尽情量。一切儒道诸家之说。勿存留作解。自碍真光。于禅净异同。亦双双打落。单留一念。四字才圆。若作禅之五宗。教之三派。律之持犯。净之偏圆。太作是非。横分高下。一真既掩。九品皆空。哀哉轮回。再受无穷之厄矣。上上下下。随分得之。度人度己。能行即行。既不可忘。亦不可执。悲光智力。不少不多。自有往生消息也。若见时了了。行时昏昏。说得分明。修得勉强。四字提不起。六道必长居。定慧之心未消。不能往生净土。
是故定慧。常于有心处习之。常于无心处得之。有心处无心。则习之纯矣。无心处能用其心。则非死水矣。死水不藏龙。真际中。圆圆不隔。方为了事。
念念现前品第七
果肯用心。一真自现。弥陀净土。岂在远乎。迷此別求。哀哉永劫。昔皇甫士坊。作净土十二时颂。词旨老实。感动人心。今诵之。以警诸仁者。
平旦寅。常时佛课在凌晨。一刻工夫十声号。能超生死出沈沦。希有法。妙难论。往生全以信为因。君能信受无疑惑。便是多生授记人。
日出卯。朝露易晞人易老。试将亲友细思量。眼前多少埋荒草。要修行。须及早。一寸光阴无价宝。闲时不肯念弥陀。只待临终空懊恼。
日高辰。人世迁居必择邻。莫向人天求福报。寿终难免再沈沦。生忉利。作转轮。暂时快乐未为真。劝君念佛求西去。永作逍遥自在人。
禺中巳。食时处处炊烟起。自餐饱饭自充饥。自己修持了生死。子忆母。母忆子。到底工夫全在己。弃舍身心见愿王。十万余程近如咫。
日南午。佛日当空目不睹。一条直路少人行。反向长途受辛苦。不谈禅。不挥麈。念念弥陀常作主。虽然身未出娑婆。栖神已在莲花土。
日昳未。六蛇共室真堪畏。出没阎浮是几遭。多生还不分泾渭。猛回头。涤尘胃。人命无常须不讳。死字常将挂在眉。才觉西方有滋味。
晡时申。叹息人身似转轮。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休错过。莫因循。几多带角与披鳞。千佛慈悲难救度。尘沙劫数自沈沦。
日落酉。返照余光不长久。堪笑愚人顾目前。死生大事君知否。臭钱财。闲茶酒。赚得凡夫终日走。波波不暇念弥陀。日月到来空束手。
黄昏戌。一盏孤灯明夜室。上床別了韈和鞋。魂梦冥冥黑如漆。叹人身。容易失。要出轮回须念佛。无边罪障一时消。佛光皎似千轮日。
人定亥。富贵功名不常在。枕上黄粱梦未醒。痴情犹自忧千载。略因循。成懈怠。一息不来穷劫悔。孤负西方老愿王。遥垂金臂恩如海。
夜半子。净秽相形分彼此。不是娑婆苦折磨。谁肯灰心厌生死。既厌离。要知止。黄金地上乐无比。眼前烦恼为谁来。都是西方促装使。
鷄鸣丑。君欲往生谁掣肘。烦恼场中正好修。念佛须教心应口。离是非。无可否。凡事随缘我何有。但看莲花不陆生。结根偏在泥中藕。
此十二时颂。所说虽粗。可以启發。古人云。诸人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果然十二时中。念念用心。处处忆佛。虽不能使十二时。亦不为十二时辰使矣。但念念工夫。必生效验。不贪效验。方是工夫。切不可以念念现前为自足。葢正念所结理事二种好境界。皆是幻果。不可贪其味。才生一念。即堕落有期。彼外道魔王。纯乎以境界为事。为佛弟子。求生极乐。转转落境。即是谤三宝也。念念之功。须于一切时一切处用心。空空灵灵。久而自应。盖用心非用。方能契真。此心一真。即是念佛心性。于心性上现出一句佛。才是真佛。不然。动静都成境界。念佛总不能达边到底。如棒击水。何异不击乎。如刀割水。何殊不割乎。有事而无功。是为痴人。无事而有功。方为智者。虽然。无事不妨有事。方是真无事也。方是念佛心性也。若起心动念而求无事。乃多事极矣。
何以念念之功。要从耳根起。盖人止六根。而眼鼻身三根太拙。功德不全。依法花经。唯耳舌意三根。最为圆快。是故入手从此三者起。此三之中。意根是心之几。念佛之念。依他而现。既现于意。乃运舌而出声。舌意二根。劳久则倦。无有入路。仍有退机。必用耳以听之。耳主神明出入。略一注之。意根即空灵宛转。不落动静。舌根任他高低运用。全不拘束他。微风吹动。则念佛自然。如天乐鸣空。云中雁语。风铃在塔。鼓角依更。我不责之鸣。而任其自鸣。斯可以得其大意矣。大意既得。再细研之。
细之又细。我不知之。诸仁者。当自知。勿著痕迹。
虽然。未足以尽其妙也。
又有观想念佛一门。从有生灭中。一转而入无生灭性。盖此有生灭。全依不生灭者起。故一转即回头也。其中二法最要。一者。直观丈六弥陀。立池水上。二者。专想弥陀眉间白毫也。白毫八稜。中空色白。右旋五转。散作无边光。徧摄群生。归于净土。此白毫观成。入路最捷。注想两眉中间。久之自然显现。但观想所引之境。亦从心性中来。故作观持名。皆得称为念佛矣。若强役妄心。揑成幻相。邪观既發。魔境乃生。不可救也。
所以十六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汝等心想佛时。此身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乃言体上之用。是佛乃言用上之体。一切佛法。本来现成。借观而现。现于自心。非造作而后有也。
不明法界之全。休谈观想。未悟棱严之旨。莫学禅那。修行美名。必不可贪。修行好相。必不可取。不牵名相。便是知音。
往生入位品第八
时候已到。自己须知。错过机关。千生难遇。既然时时回向西方。步步求生净土。佛心感动。小示光仪。偶生一念之粗。即障无边之妙。如此之病。病者不知。世无医人。能医此病。当于一切处用心。妙遇真宗。平常接待。则无事矣。无事则现前无障。空空任现。运运常灵。时至往生。更无疑惑。病是何事。而汝忧之。当早舍身。心。专一待死。死即往生。非待非不待。乃为好手。
一切净土诸书。所有回向之文。只有莲池四百字一篇。才为圆密。
弟子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以来。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堕。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𢹂。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發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發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他之文句。悉包全部花严。不误众生。可以遵奉。日日功课。宜体会之。得此灵熏。运运成就。
但要字字句句懂得。层层折折想到。真心全量。探喉而出。一徧愿文。可抵十年修。不用心者。于此愿文。昏昏忽过。空受菩萨戒。枉作修行人。生死现前。随风而倒。
既落中有。岂得往生。十个九人。往往如此。哀哉大险。切勿蹈之。
到此工夫。禅定中舍身。定起即是生西方。西方起故东方不起。此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非死生也。但入定与出定。即此一念。光阴太峻快耳。
平时發愿之因。此时结成果。非著意。非不著意。双涵并照。不动步而到。佛亦来迎。我亦往生。翛然闲暇。乃真上品。
若论依法。法亦多般。若论从心。心只一个。棱伽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此菩萨往生境界也。众生扰扰。根器各殊。九品既分。一言难尽。
莲花虽有九品。升降但从一心。莫滞其机。居然得路。云开月现。春至花香。悉入真宗。齐成妙遇。
身土圆融品第九
身心世界。四种皆一光明无量而已。光中身心安。光中世界净。如水镜照物。虽一切皆现。而浺瀜无有物也。佛观一切众生身心世界。但是一道清虗。众生念佛。当以佛之心为心。也要将身心世界。看得一道清虗。方能入佛知见。
佛以法为身。是第一身。念此佛者。生寂光净土。从法身上现出修行而成报身。是第二身。念此佛者。生实报庄严净土。从报身自受用上。开出他受用身。是第二身影子。亦名应身。念此佛者。生方便有余净土。从报身上。现出大小种种诸化身。是第三身。念此佛者。生凡圣同居净土。此乃竖说。须不见相而横竖浑融。乃为真佛真念也。
如此乃是净土中分別净土。土异身异。必待融而后融也。若知四土一心。一心四土。乃土融矣。然融净而不融秽。非真融也。四身一体。一体四身。乃身融矣。然融极圣而不融一切圣凡。非真融也。至于触境皆融。圣凡无二。花严三昧之身土。消息可商。此种境界。即佛也。
一切圣身。四圣如一。一切凡圣。九品如一。一切十方凡圣。皆现目前。自观己身与十方身。彼彼此此。即彼即此。非彼非此。土与土融。亦复如是。此种境界。即佛也。
一切身一切土莫不融。一切身一土莫不融。一身一切土莫不融。一身一土。莫不皆融。此中境界。即佛也。
一切身中身。不碍刹。一切刹中刹。不碍身。一切刹中身。不碍身刹。一切身中刹。不碍刹身。此中境界。即佛也。
一无碍。一切无碍。放出现千千。一切无碍。一无碍。收来无一一。此中境界。即佛也。
无碍与无碍全无碍。无碍与有碍全无碍。有碍与无碍全无碍。有碍与有碍全无碍。虽一个全无碍。而不废有。无。亦有无。非有无。四句。此中境界。即佛也。
埽碍者亦应埽无碍。立无碍者还同立碍。埽立一时。光明具足。有琴无弦。妙音常發。
诸仁者。我今不惜眉毛拖地。为汝指示。中人之质。须勤看弥陀疏钞及棱严经。兼及棱伽法花金刚圆觉维摩等。则一乘佛境界之根本立。而净土已圆顿现前矣。从稜严之有规矩。入花严之神明于规矩。如风无碍。如月出云。如镜写灯。如珠映网。层层密密。不漏一丝。不挂一丝。神游法界。任运而念佛。自然踏得著这一步。
No. 1193-B 驻云飞十首(戒十恶也)
漫说牢牲篮蛤犹关坡老情痛痒同吾性匕箸皆生命(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供养取膻腥喉咙迳寸纵不持斋食肉依三净(不见杀。不闻杀不为自己杀) 劝君杀业因缘总戒清。
窃玉摸金我辈原无者样心李下冠休整马待钱方饮 (合目冥心子细听)但取色和声尘根不净宿债须偿岂肯饶分寸 劝君盗业因缘总戒清。
未断情根轮转三途不出尘魔眷隐形影戒体非乾净(一切众生皆住法性三昧切莫因慧而伤定) 何况是邪婬更当猛省忍此须臾血气登时定 劝君婬业因缘总戒清。
随口纵横字字都非肝肺生说鬼凭谁证有虎惊人听 一语不天真千言难信诳习交欺千古成通病(有慨乎其言之) 劝君妄语因缘总戒清。
覆雨翻云播弄人间事不成骨肉还滋衅道路都含愤 试问甚心情揣摩难准(求则得之)㧞舌泥犁(地狱也)恐有斯人分 劝君两舌因缘总戒清。
无爱无憎耳畔何来此恶声盛怒寻瑕衅秽语施闺壶 张口杀机生言言太忍不见山膏善骂无人性(山膏兽名善骂出苦山见山海经) 劝君恶口因缘总戒清。
(思也。风也。气也。幻也。梦也。决定也。巧毒也。因便也。恍惚也。因循也。庸愚随顺也 又曰。说到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与花严离垢之旨。同一森严矣。说到生灵皆赤子。乃使人恭敬慈悲之意。油然而生 又曰。孟子言嫂溺援之以手而已。今增满其意。乃曰生灵皆赤子。恭敬好相扶。呜呼。由是意销。威光特违矣)。
右婬。
言必由衷如本分重轻入脉无淆移宫换羽逞奸刁青蝇移白黑双管也难描 恶报身形何定准有无多舌滔滔都因反覆业难消误人成熟路(何必)衡量失心标(多舌者增之报。无舌者灭之报。法界无增减。而欲增减焉。故自受之矣)。
右两舌。
善气从容成脉理一言能镇河山莲修芬馥吐三三妙音成解脱何处著粗顽(是极) 抵突刚强兼毒秽性情如隔千关无端赤舌更何堪音声难入听消息(婉而多讽)请君參(化曰。口出莲香。尚非究竟。几人參透。口过免矣夫)。
右恶口。
一理分明成境界本来表里相当光明心事总无妨从心流妄语威德损心王(可知道) 纵使三缄无口过心风念动声扬灵灵启告遍诸方精神成恍惚(仔细)无尽意言殃 (净曰。念动则有风。风起则有声 又曰。念必有境。境皆成文。故是词句矣 又曰。意动则有言现于心。虽未冲喉而出。早得谓之意言。入普贤机。善用心闻。知一切众生心中念。念中语)。
右妄言。
曲折玲珑心太巧风情𭥃旎含羞传神最近粉骷髅空言成实境世世女为俦 花果纷纷生后报沈酣艳妒娇愁可怜一落便千秋聪明偏带绮(误事多矣)禅话尚风流 (慧曰。不是风流不是禅。请君下语 又曰。潘荀一辈。久堕女身。掷果移花。多成罪案。故有报也 又曰。此世受报。为花报。泥犁受报为果报。隔一世为生报。历多生为后报也)。
右绮语。
不净居心难独脱自然神堕天涯只知可爱便依他到头依不住空自误归家 客路千岐多刃蜜岂徒辛苦交加圆中无限现尖叉烂泥防有刺(且欵欵)莫更醉流霞(润曰。我真欲去。盖心知幻乐之无多也)。
右贪。
风火无端争欲發飞伤功德丛林从容道韵有知音众生皆剧苦何不且沈吟(平心之论) 消落心兵成慧用不烦铸气为金休因失意便昏沈 劝君观法界(恢之弥广)何古复何今(真曰师心幸为无量也)。
右嗔。
从古修行多误事更无一法当胸(是极)瞥生知见转盲聋天然消息在自塞妄求通(可怜可恨) 外道邪魔根绪幻(天下)本来识镜同空(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堂地狱影重重(花严妙悟何处根尘)十方微动处猛听一声钟(密曰弟子惭愧)。
右痴。
No. 1193-C 临江仙(破十恶也)
放逸居心曾不检番番戕贼生灵凡躯慧命一时倾无(从心起而身口肯之故十恶具矣)心身与口有意爱和嗔(细析精研) 岂必自家成故误积冤多在因循破除性相乃能拼无边生死窟累劫堕何能 (爱则贪。食肉寝皮而杀之。或因爱彼而杀此 积冤多在因循。阳宦阴官。闻此皆当猛醒。非徒血食一端也 修曰。破除一任破除。还是拙破好巧破好。尽情破好。不尽情破好。试定当看)。
右杀。
随分光阴安命了何烦著意求多乘除损益镜中过(一笑)私心增积聚对物总消磨 高下各争名与利暗明强弱殊科丘山芥子报无讹(空了故苦不空故苦)水流花落尽罚重惨如何(赞曰。更有一种人于修行二字上偷心反覆死不尽)。
右盗。
惭愧从来都圣德身形爱欲原(请君仔细看)粗念生心境即糢糊菩提烦恼样颠倒画葫芦(耻) 別具风流成罪相(怪哉)鈎深况及无辜使君终莫念罗敷(请看定盘星)生灵皆赤子(善哉)恭敬好相扶 (这一钩可拍 灵曰。粗字下得切 一曰。颠倒葫芦。写尽交争之致。呜呼。菩提烦恼。一耶。二耶 通曰。別具二字。衔得十方世界。天条。王法。阴刑 护曰。別则各异。具则皆同 又曰。別別系缚。別別解脱。婬之途正复无涯也。或以男误女。或以女误男。或以男误男。或以女误女。或以非男之人误女。此五种婬是可指著。至于精神递互。交杂离奇。则有不可思议者。以要言之。一念之疎。颠倒无边也 俊曰。此风流罪相。入佛镜中。一览无余 又曰。钩深二字。写尽心肝。钩有多种。声也。色也。明也。暗也。态也。情也。势也。财也。独也。众也。身也。口也文也。影也。影也。画也。香也。衣也。言也。笑也。故事也。小说也。新闻也。戏出也。眼也。手也。神也)腻旨妍音舌底波澜欠老成直与俳优等易动纤儿听(威光何在) 下笔尽婬声未删卫郑描写风流最是才人病 劝君绮语因缘总戒清。
日夜经营为此区区血肉身气与金银竞力为妻拏罄 寻丈数先盈还争尺寸谿壑难填(贪因可好而生)何者心才称 劝君贪业因缘总戒清(心无尽则好亦无尽)。
怒气填膺匣里龙泉似欲鸣一念天和损六道修罗近 烦恼本无城莫迷心性人我双忘万事如灰冷 劝君嗔业因缘总戒清。
一味无明便作凡夫(三惑皆从无明起)了一生根器休嫌钝(因果微妙)因果先当信(真信是谁) 智慧属天成何修何证心镜孤悬不蓄纤毫影 劝君痴业因缘总戒清。
校注
目录新作 (便宜上,表题ヲ附ス。[○@编])【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2 册 No. 1193 莲邦消息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9-29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