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十卷
劝檀信
在家菩萨先当事佛。务极严谨。永断荤酒。坚守斋法。于诸欲染誓不拟犯。亲近知识發明己见。随其悟入如理修行。若初心之士。未能顿除荤酒。且食早素。一月之间已能减半。久习淳熟自能永断长斋。及欲障厚者。先且奉行五戒。然后进登菩萨清净大戒。若未能亲近知识者。但应读诵大乘助發正见。若未悟摩诃般若者。但依佛语修行。时中亦不虗弃。学般若菩萨。应当勤發愿云。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愿身心安乐。进道无魔。般若光中念念之间。常以般若發悟一切众生。普愿一切众生顿悟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同成无上正遍知觉。
斋僧仪
斋僧之法以敬为宗。但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轻重。凡夫肉眼谁辨圣贤。误起轻心定招薄福。或有亲临梵刹就设斋筵。此人来世之中必感自然之报。然而清净福田理应专一。不宜多招宾客杂乱正因。设携亲友随喜胜缘。但可饮食均平请各随众。不可容居高位倍享精丰。僧在下流随缘澹薄。设斋之日亦应慎护三业。不得饮酒食肉。若能如此。福德无量。
百丈规绳颂
按百丈大智禅师以禅宗肇自少室。至曹溪已来多居律寺。虽则別院。然于说法住持未合轨度。故常尔介怀。乃曰。祖宗之道欲诞布化。冀其将来永不泯者。岂当与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耶(旧梵语阿含。新云阿笈摩。即小乘教也)。或曰瑜伽论.璎珞经.大乘戒律何不依随耶。师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愽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创意。別立禅居。
凡具道眼有可遵之德者。号曰长老。如西域道高腊长。呼须菩提等之谓也。既为化主。即处于方丈。同净名之室。非私寝之室也。
不立佛殿。唯搆法堂者。表佛祖亲受。当代为尊也。
所裒学众无多少。二无高下。尽入僧堂中。依夏次安排。设长连床椸架挂搭道具。
卧必斜枕床唇。右脇吉祥睡者。以其坐禅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仪也。
除入室请益。任学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准。
其阖院大众朝參夕聚。长老上堂陞座。主事徒众鴈立侧聆。宾主问酬激扬宗要者。示依法而住也。
斋粥随宜。二时均平。其节俭者表法食双运也。行普请法者上下均力也。置十务谓之寮舍。每用首领一人管。多人营事。令各司其局也(主飰者自为饭头。主菜者自为菜领。余皆倣此)。
或有假号窃形。混于清众。竝別致喧挠之事。即堂司维那捡举。抽下本位挂搭。摈令出院者。贵安清众也。
或有所犯。即须集众以拄杖杖之。焚烧道具。逐从偏门而出者。示耻辱也。
详此条制有四种益。一不污清众生恭信心故。三业不善不可共住。准律合用梵坛治之。当驱出院。清众既安。恭信生矣。二不毁僧形徇佛制故。随宜惩罚得留法服。后必悔之。三不扰公门省狱讼故。四不洩于外护纲宗故。四来同居凡圣孰辨。且如来应世尚有六群之党。况今像末岂得全无。向见有辈但见一僧有过便雷同讥诮。殊不知以轻众慢法。其损甚大。今禅门若无妨害者。宜依百丈丛林格式量事区分。虽立法防奸未为贤士。然宁可有法而无犯。不可有犯而无教。推百丈禅师护法之益。其为大矣。
今禅门別行。由百丈之始。略叙大要。徧示后来。学者贵不忘其本也。诸方自古共遵。所济众务急。救弊之要者。凡三十件。用示方来。切在详禀。确志维卫。永成轨范。俾丑迹秽声无流外听。不唯叔世禅林之光茂。亦乃护法之一端耳。其事件名数条牒如左。
一堂司凡挂搭僧人。须依六念上戒腊资次安挂。或寺门主执及化导回。只可移上三五位。如经坐次已高不可更移。或监收及小头首不用移改。或诸方僧或辅弼丛席道德名望者。先挂搭毕。后白住持人。高低移上切在临时。
一參时巡堂。须依挂搭次第入堂。及晚參巡堂罢。各归寮舍问讯后却来展单。
一新到三日内且于堂中候赴茶汤未。可便归寮舍。及粥后偃息。须当早起。免见堂中寻请借问。喧动清众。
一新到山门时特为点茶。其礼至重。凡接送盏槖切在恭谨。祇揖上下不可慢易有失礼仪。
一请假游山只可半月。或过限者须呈祠部再守堂仪。如违。则准院施行。
一新到挂搭后或起他游。须候十五日堂仪满。仍白堂司方可前去。贵消落床历。
一遇开启圣节道场。或欲起离云游。须□一□上殿看经方可前去。无自轻易。
二时斋粥须依挂搭资次坐。不得过越高位。仍须候长版鸣方可下钵。食时不得匙筯刮钵作声。动其无福鬼神生饥渴想。罪不可量。切宜低细。
一挂搭后卧具衣服常须齐整。非己单席不得擅意自移几开单。切须低细。亦不得于床上立地拽揲被服。及不得背面上床。
一卧袈裟不得推搭版头及圣僧龛所。只得揲以净巾衬盖。安于枕前。次安上衫等衣。
一粥前竝放參后不得开函柜。及堂中不得聚头说话。不得坐靠版头。如出三门外游处及炉中向火。不得高声语笑及拨火等。或遇下帐帘。须当候钟鸣。须至整齐。
一后夜及版钟未鸣。或先起。切须低声。揭帘出入不得拖拽鞋靸。及洗面处不得高声涕唾敲礚桶杓。惊动清众。
一挂牌接官须至齐赴。贵令整肃。生外护心。
一凡普请处。著五条衣。阖寮齐赴。除寮主外。及至普请处。不得聚头说话。
一诸寮舍命寮主者。须挂搭前后轮次主执一月日。贵上下均齐。彼此承奉。不得杂乱。免有横讥。
一尊殿上只可焚香瞻礼。不可倚靠栏楯聚头语笑。或披作衣时不得上殿而过。免有轻触圣像。
一诸寮舍只得寮主及寮中上座一人寮内睡卧。如堂司请人睡。不在此限。
一堂中及寮内去失衣物等。须具衣物色数时节处所闻白主首。验认有无虗实。如情理重者白堂司集众搜堂及寮。犯者公行。妄者弃众。
一浴时闻皷声须得早赴。迟则有妨。行者澡洗。第一通皷第二通皷众僧入浴。第三通皷山门主执者浴。煞皷行者浴。无令混杂。浴室内须用浴巾盖体。各避众眼。
一诸寮舍不得高声读诵经典竝闲杂文字。自己案分禅䇿文字常盖齐整。或把针剃头剪纸合药或晒鞋靸。触衣浴具皆于屋后僻处。仍逐时打叠。免有狼借众人处所。
一圣众内或有盗窃酒色及鬪诤污众喧乱不律等事。皆集众弃逐出院。不从即闻公。
一头首等不安。轻可只于寮中将息三日。如病重者当白维那。移入延寿寮。
一堂内清众如不充主首掌握山门。但随众作务。斋粥參请外。当自省己。各守分业。积德隆道。用光丛席。不可已外干管院务。擅自更张生事。走扇是非。有挠清众无令安静。违者即准院令。
一堂中凡坐时不得临床前。须敛衣服近后稳坐。离床唇五寸。贵无參差。發瞻敬意。
一送亡僧不可语笑作乐。宜怀追惨。恐他道业未明虗生浪死。各自省究。或估唱衣物之时。本与清众结缘共破悭贪。切不可轻唱贵卖剥削余直。非为十方义聚。收唱衣钱除支使外。均俵清众看经。或暂到见送及唱衣。三分得一分。或施主看经钱亦准此。
一首座凡早晚坐堂竝早參及二时斋粥须至。先赴堂。或圣众參差不合宜事。粥前大众集当。须告白劝勉。贵得整齐。
一知事职局临事须以至公。各守法度。力荷丛席。至于内外事迹或未深通晓。须当上下通议。早晚參及动众所如急干竝须齐赴。贵率于众。凡行者人工有过。但晚參库堂内指约戒励。或遇官客斋粥。二时不得行遣。虑动众念。
一主首分司列局。主执山门大小事务。各有自来规式条目。当修本局务成事业。不可局外生事。贵当安静。无至乱伦。
一五日一參。三八日晚參。奉为四恩三有念诵。每月六为准。
一住持人每遇月旦须巡寮舍。安存清众。询及寮中或有欠阙动用等。及时应副。凡二时斋粥。住持人赴堂。两通皷声堂前钟鸣入堂。如声绝入堂。即当首座捡举。或动众普请及送亡僧估唱衣物等。竝须躬赴。如违尽当捡举。仍无宦客乃无疾病。须当赴堂。不得別置粥食。山门知事亦皆准此。
前件规矩。先德垂范。十方清众。宜各遵行。
越州比丘 善祥 同集
温州比丘 法贵 校勘
真定比丘 法深 管勾
文林郎宁国军节度推官 吴时 校勘
朝奉大夫权知邵武军管劝农公事 周玭 再校正
朝请大夫新知郴州军州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借紫金鱼袋 虞翔 刊行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十卷(终)
No. 1245-B 新添滤水法(并颂)
菩萨戒经十八种物中滤水囊第九。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颂曰。
大集经云。畜生身细。犹如微尘十分之一。大者百万由延。故知滤水是大慈悲乃成佛之因也。 颂曰。
菩萨多论云。舍利弗以净天眼见水中空中虫。如水边沙器中粟无处不有。遂断食。佛言。肉眼所见。滤罗所得。义净三藏放生仪云。滤食水之人。来世当生净土。 颂曰。
鼻柰耶律说二比丘欲向佛所。一人不饮虫水。渴死生天。见佛得道。 颂曰。
一比丘饮水后至佛所。佛问其故。已脱忧多罗。僧示黄金身。云。汝痴人。用观是四大身为幼成臭处。其见法者。即见我身。 颂曰。
宣律师云。滤水袋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今上品高行尚饮用虫水。况诸不肖。为可言哉。 颂曰。
义净三藏寄归传云。西方用上白氎。冬夏宜将密绢或以米搡或可微煑。又六月七月其虫更细不同余时。生绢十重。虫亦直过。乐护生者。理应念取致练作袋。滤之方尽。 颂曰。
寄归传云。可取熟绢笏尺四尺。挽𫌇两头刺使相著。两角施带两畔横杖。张开尺六两边系柱。下以盆承。倾时鑵底须入罗内。水既足已即可翻罗。两人各捉一头。令入放生器内。上以水洗三遍。外边更以水淋。度无虫方罢。 颂曰。
四分律云。作滤水囊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椁。若作漉瓶。寄归传云。河池之处或可安棬。用阴阳瓶。权时济事。或作瓦盆子罗亦是省要。西方寺家多月铜作。 颂曰。
寄归传云。倾水之时罐底须入罗内。如其不尔。随水落坠地堕盆。还不免杀。 颂曰。
萨婆多论云。今持戒审悉者。漉水竟著净器中。向日群视。故有者如前更滤。 颂曰。
寄归传云。亦既天明先观缾水。可于白净铜盏或螺杯漆器中颀取掬许。安竖甎上。或可別作观水之水。以手掩口。良久视之。或于盆中看之。亦得虫若毛端。必须存念。若见虫者。倒泻瓶中。更于余水再三涤器。无虫方罢。 颂曰。
义净三藏述护命放生仪。说放生器甚详。器以铜铁瓦木为之。底下安细。以双绳放之。放下至水。㧞绳令覆。再三下濯方牵出。竝乞食时以小铜瓶子穿在左臂。以衣盖之。宣律师云。损生妨道者。由不畜漉水袋。纵畜而不用。虽用而不漉虫。虽泻而损虫命。寄归云。在缾口之上翻罗。未晓放生之器。设令到水。虫死何疑。 颂曰。
僧祇律云。滤已虫水著器中。还送来处泻。中若来处远者。近有池七日不消者。以虫著中。义净三藏云。若井深处。或可別为盆贮。或可送往河池。泻水竟时还滤涤器。奥法师菩萨戒钞。既滤得已別置一放生盆。而令安详置之于水。以护生命。 颂曰。
萨娑多论云。如法滤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寄归传云。凡是经宿之水且不看者。有虫无虫。用皆招罪。
颂曰。
寄归传云。时有作小圆罗。才受一升两合。生疎薄绢元不观虫。悬著钵边。令他知见。无心护命日日招愆。师弟相承用为传法。诚哉可叹。 颂曰。
奥法师菩萨戒经钞云。今见寺中常以麤布为之。乖角极甚。 颂曰。
义净三藏云。神州之地四百余城。出家之人动有万计。于滤水事存心者寡。 颂曰。
义净三藏云。设使学通三藏。坐证四禅。镇想无生。证心空理。若不护命依教奉持。终亦未免佛所呵责。十恶初罪谁代受之。 颂曰。
寄归传云。若知寺不滤水。不合餐食。渴死长涂足为龟镜。僧祇律云。若施主请比丘食。应问滤水未。若未滤者。自著滤之。 颂曰。
菩萨戒经十重戒中杀戒最居第一。言菩萨以慈为本。众生以命为贵也。又四分律云。九十波逸提用虫水戒第九十。饮虫水戒第六十二也。五分律云。堕用虫。一一随。宣律师云。性戒无忏。终须酬报。义净三藏云。斯之罪咎欲如之何。直知束手泉门。任佗处分。经云。杀生之人当堕地狱饿鬼畜生。设得为人。短命仍多病故也。 颂曰。
义净三藏云。且如有屠牵羊入寺不过数口。放作长生。众共聚看。弹指称善。宁知房内用水。日杀千生。
颂曰。
元丰中卫州坛山六度寺济律师增戒会不曾滤水。太闲和尚云。虽云增戒。却是增罪。慈悲之言。谁不警悟也。 颂曰。
义净三藏云。怀生者皆爱其生。上通贤智。有死者咸畏其死。下洎昆虫。佛以大悲宣扬法化。于护生处极致慇懃。是佛弟子理应随作。 颂曰。
古云。吾观一滴水。八万四千生。凡夫目不见。天眼自分明。 颂曰。
传灯录第五。智岩禅师未出家时。曾为郎将。虽在军阵之中。弓上常悬滤水囊也。 颂曰。
奥法师云。印度法则。僧徒出入乃至乞食。漉袋常须随身。此物此方停来久矣。苦哉苦哉。故律云。宁可忍渴死。终死不饮虫水。何以故。一饮水时损无量命。一日饮虫水。罪过屠一生。特须诫之也。又贤愚经载尸毗国王割肉救鹰。金光明经说萨埵太子投身饲虎。 颂曰。
涅槃经喻乘浮囊渡海。如持戒欲出生死。义净三藏云。若能依教作者。现在得长命果报。是知沙弥救蚁不过数万。尚感长命。况于滤水能护无数众生也。杀生既堕三恶道。护生应得人天善趣。明矣。 颂曰。
宣律师云。水中细虫无数。同水尘量。故涅槃经云。尘耶虫耶。此言信矣。取致[糸*表]作袋滤也万尽。义净三藏云。依教作者。来世当生净土。又云。释迦末法共结慈念之因。弥勒初成俱证无生之果。 颂曰。
凡滤水者。应愿诸虫往生净土。当来作佛。非但一朝免死。 颂曰。
古清凉传下卷。有清信士不详其氏讳。年可二十。衣服褴褛。自云从抱腹山来。识者相传云。每在并州巡市乞丐。以所乞得造滤水囊。可七八寸。造讫随处劝人令用。凡造数千余。信士神容简畅。语论入微。皆谓不测之人也。 颂曰。
世云。滤罗难安。多众宗赜。崇宁元年于洪济院厨前井边安大水槛。上近槛唇別安小槛。穿角傍出。下安滤罗。倾水之时全无迸溢。亦五大众沾足。浴院后架倣此。僧行东司亦皆滤水。出家之本道也。后住长芦诸井滤水二十余处。常住若不滤水。罪归主执之人。普冀勉而行之。
新添滤水法(竝颂终)
校注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63 册 No. 1245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0-07-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CBETA 扫瞄辨识,CBETA 提供基本句读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