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1253-A 白云祖师初学记序

初学记者白云祖师清觉之所作也觉公以先圣之后为瞿昙之学文字语言所以开群迷引后进發扬三乘十地之要使之入佛知见惟恐人不为佛其心切切如此夫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情也生而静故各具此灵明知觉之妙感而动故皆有障菽流荡之失释氏有忧之祛其障蔽返其流荡或劝或诱或怖或证使归于一乘然而六道众生波旬外道其趣不一佛以正道扶持救护千经万偈不惮于烦者良以此也夫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白云祖师敷扬演说以惠一切俾由初地以至十地直与如来等正妙觉其与佛心何以异哉白云宗主明仁奉以奏御圣上乙览之余命录入大藏以传久远是亦如来开悟群生之仁也孟𫖯岂胜欢喜赞叹之至谨叙于卷首云皇庆二年三月七日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赵孟𫖯序

No. 1253

初学记

初学记

记者经论之流类也佛灭度后三乘圣贤或记已往之事迹或说未来之报应或叙当世之化源或采摭经法直明佛意撰集文籍随作者意以立其名大小乘三藏后圣贤撰集是也但西域多名经论东夏多名记集其实一也今名记者即彼论也又复记即录也顺理善法可记录故记录三乘十地之法以示初心令其习学又记即答也初心好学者请问起行造修之法故作此答而云论者循环研窍义理分明令初心者易于习学而言学者效也效习不自有所见有所见者即名为觉既觉悟务于起行行必到家名究竟觉觉即佛也然必在于初心故名初学亦示不轻之意也文云千里一步为初斯良证也

西京宝应寺沙门释 清觉 述

此是记主之衘位也总別三重一西京是总宝应寺是別西京非止一寺故二宝应寺是总沙门释是別寺容四众人故三沙门释是总祖师尊讳是別释子非一故述字通于能所祖师是能述记文是所述也西京是四京之一地名洛阳即周公之所营者后汉建都于此汉以火德王天下改曰雒阳有唐仍旧号令属河南府宝应寺依龙门山住山在洛阳之西今不言山名而举地名者西京是大都之称余杭亦有龙门山故宝应寺即记主受经之处记主于熈宁二年礼海慧大师出家受具后海慧说偈劝發游方元祐八年挂锡于古杭灵隐寺僧俗问法者纷纷而来住持懒庵童和尚请师驻锡于寺后白云庵焉师初诞日有白云满室因以白云自称兹庵之名默与心契从而居焉由是白云之名流芳益著且白为众色之本洁净无瑕之谓云者应用而来来无所从用谢而去去无所至而能含润法雨益济万物重重无尽有云像焉广说法喻如华严经圣人无名为物立称响颁人天良有以也沙门是出家之通号释字是本师之姓氏绍隆继踵宜其具称上清下觉记主尊讳也字本然号白云姓孔氏即至圣文宣王五十二世孙也其宗人孔宣义有真赞可考进士孔集宋朝朝士与诸禅讲赞文数十篇刊刊于世其余始末具在本传述而不作谦之至也

南山大普宁寺嗣孙 (道安) 注

佛道不可不学  生死不可不忧

此二句是一部之总意也记主乘愿力以出兴为众生而制作所以开宗立教者意在于此佛道华梵影略约拣为言可以离贫穷受富贵度生死越苦轮虽有正助权实之不同皆名佛道故净名经中说佛道品对治疑执人天界中不可不学不学则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矣故次句云生死不可不忧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岂可安然坐待酸痛学道之士常将此二字贴在鼻尖上作个对治法门古人用心如此其急今人岂可不忧也

区区枉过浮生  智慧翻成愚拙

此明不学之过也有智之人为智所使祇陪人事营理世缘但于名利留心何暇參寻佛道或复高推圣境世智辩聪不特虗度光阴翻更沉沦苦趣可谓愚拙之甚矣

莫怪学道不成  时人尽投邪窟

问学佛法者不为不多少得成功者所谓勤修苦行弗涅槃因岂非学道者枉费工夫耶故作此答由不得其正途所以不成其道

欲得不遭欺诳  莫离十地三乘

十地三乘阶降次第如人还家明识道路则不为人牵引欺诳矣然十地三乘经论互出华严所说十地唯是一乘大品所说十地通摄三乘同性经中三乘之人各有十地所谓声闻十地缘觉十地菩萨十地各有其名菩萨十地名同华严义则有异今文十地參用华严之名模榻大品之义笼络诸经自成一家意在通而不局也言三乘者亦有多种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为三乘二者大乘中乘小乘名为三乘此即菩萨缘觉声闻也此中自有三义一则融一乘同大乘合二乘同小乘故唯三也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如入大乘论说三则小乘中亦有三乘如小论中自有声闻法缘觉法及佛法问既有佛法何名小乘答此中佛法但慈悲爱行异于二乘耳今文三乘当于何种一中当其第二二中全用三说虽约机约法约喻不同并通诸文而不局定意在劝發行人造修出界而不局于文字教限也

若是不依正法  恰如登树捉鱼  又似井中摸月

十地三乘是其正法舍此別修如缘木求鱼猕猴救月此喻不修之人也正法云何如下文说

顿教妙觉佛乘  十地称呼菩萨  五果缘觉辟支
四果六通罗汉  三果二果一果  诸漏未有神通
般若悟心见性  名目称呼内凡

此示十地三乘之位也自第六远行地至第九法云地是菩萨乘次前第五果是缘觉乘四果阿罗汉是声闻乘三二一三进未能至声闻退不可居凡位故云诸漏未有神通当是声闻乘向见修二位也般若悟心见性名目称呼内凡者声闻有二位初凡二圣凡位又二外凡内凡外凡自分为三初五停心二別相念三总相念此三俱属外凡亦名资粮位人天二乘创心入道修此三门对治凡习内凡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亦名加行位又名四善根二凡共七通名七方便位文云般若悟心见性者人天外凡于三法中淘练已久悟般若心见真如性䇿勤加行趣于圣果即入见道位也其次圣位亦分为三一见道当于初果二修道当于第二第三三无学道当于第四声闻乘位方究竟也问文云十地称呼菩萨今此何云六至九耶答第九法云地即他经中第十地名今云十地犹约他经说也问顿教妙觉佛乘应不在十地三乘之数耶答此位正是所修之果三乘十地是能修之因由历三乘十地次第渐修因行已圆顿证妙觉故此特云顿教由渐入顿即渐修顿悟之衡量也问既云由渐入顿只合自小之大先说一果二果次第至于佛乘文中何得倒置耶答此顺佛经从本起末要令学者返本还源故云于一佛乘分別说三

若修果位不成  总是著空著有

证宗论云悟道不证果者名为著空病讲经不证果者名为著有病天下三乘教藏堆积如山并不见个三乘道人者何皆因著空著有病也问佛法以空有为门令人修造弘传之者或毁空赞有或破有赞空或云空浅有深或云空深有浅各凭经论成熟机缘除此二门別无可托今皆目之为病莫不与经论相违么答经论所谈归于中道执著一处即是病源是故目之为著空著有病也

要知经藏根源  余今为君解说  非是贫道多言
初学要知子细

问修行之人既悟无常迅速便当火急修行然未看经遇缘即宗安知不落空有二病耶答要知经藏根源余今为君解说记主可为慈悲深厚无问自谈者也古人曰不请而教孰云不欺既无请者何必多言答初学要知子细言贫道者佛法初来僧人皆名道士自称贫道今循古说也

犹如明镜当前  照见古今邪正

喻明可见然喻中具法镜但照见妍丑短长今曰古今邪正乃约法说

尘沙诸佛出来  此事终无移改

尘沙即恒沙也寻念过去佛亦应说三乘佛佛道同谁敢移改

学道先求因地  果位直是修行  若非果满功圆
虽是口快舌端  决定非干正法

前三句修行实效后二句徒事虗文又初二句因地觉心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后三句皆是返显之辞也

初学先求因地

因地二字法喻立名地能生成荷载若无种子则无所生修行之人莫不以發心为因發大乘心得大乘果發小乘心得小乘果未有發小心而得大果者是故经云因地不直果招纡曲记主深恐初学之机洗心非正故此特云初学先求因地而言学者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则道业踰高益之则学功踰远故形将俗人而永隔心与世情而悬反矣

初从戒定慧修  须知名目般数

上句总标下句生起下文之意题云初学即以此三法为篇首者当知此三皆名学也初修学人必以此三法为因地者为对世间旧邪三学立正三学以对治之亦示翻邪归正之意也戒以防非止恶定即息虑静缘慧乃破惑证真此三法门俱当修学修学之门依其次第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所以尔者身口所發事在戒防三毒勃兴要由心起今则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矣然此三法正是经律论三藏所诠之义通名学者诸佛菩萨本意欲令人学戒学定学慧故以经律论三藏三教而诠示之故云三学非为学于文字言教而故大小乘诸教中皆云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不言增上经学律学等标题云初学先求因地即继之戒定慧修良有以也名目般数如下文说

五分戒香熏体  一言万部都収  小乘因名四谛
辟支十二因缘  菩萨须行六度  佛乘十方安排

五分者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转五蕴肉身为五分法身分世出世间之异今五分香皆称为戒者以戒为初由戒生故戒之一字无所不包故下句云一言万部都収虽云一言通目应机不同故下文云小乘因名四谛等然此谛缘度力由三乘及佛得名不同其实皆从戒中生起

达磨胎息禅定  千里一步为初  到此欢喜地成
立作内凡基址

初句正明定体次句明其要义后二句功成得名且言胎息者约喻立名喻如有情初入胎时但有一息持其肉块渐至长大成形出胎是时未辨好恶修禅定者持心一处若存若亡一切善恶都不思量直至功成不离最初一念故下文云千里一步为初到此欢喜地成者此地本是菩萨十地中之初名华严璎珞皆同此名乃在住行向三贤之后言内凡者或指三贤为内凡十信为外凡既曰欢喜地成何故又曰内凡耶答今此是三乘十地不与华严璎珞是同名为欢喜者在凡夫位中方将發心慕乐入道故得欢喜之名如经云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乃至發如是心即得超凡夫位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等尚未向于初果何况菩萨地之初位耶言内凡者如小乘四位中初方便位分二一外凡五停心观等二内凡四加行位等从四加行方入初果谓之见道位即下指见道沙门是也

四谛苦集灭道  真如般若依持  声色同含实相
经云见道沙门

问前以谛缘度等分配三乘今何只举四谛法耶答证宗论云起首修行是四谛法当知四谛是初修行人入头处也其次十二因缘六度万行名目虽殊亦不出此四谛之法真如般若依持声色同含实相者修行之人深观四谛功成见道之相经云见道沙门者前云内凡是方便位今此正当见道位下去是修道位于道有所见故方曰真修即是先悟后修之意小乘经论皆如此说

既知登地已去  初禅四果渐生  华严法界理事
真如一体三身  分开法性法相  合成佛性佛心
勿论有情无情  摄属圆觉妙用

初句蹑迹上文次句依正二报如下文说初果得初禅二果得二禅等今云初禅四果者举初后以摄中间也既有渐之一字次第渐入渐证至于极果皆由四谛而起也华严法界理事者华严四法界不出理事二门三身一体性相合论情与非情皆同妙用并是功成证极之相也

道士別号虗无  神仙谓之元气  造化虎龙交遘
乾坤离女坎男  急急修性养神  进火先须炼己

虗无元气同出而异名虎龙交遘道家者流固形永命之术也世传天师于龙虎山求白日上升之法烧丹炼药水火呪术其源出于彼山石洞之中虽云玄妙未免轮回若不进修终从败坏

孔子太极太素  孟子养浩为真  庄子參寥宴默
老子万物归根  更有多般名目  理实无形无名

周易鈎命诀云天地未分之前谓之一气于中转有五运谓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今言太极太素不约次第趣举二名也虽非孔子之言乃宗孔子之教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畟塞乎天地之间參寥出于庄子宴默乃记家述其道也老子云万物芸芸各归其根理实并是假名本无形状也

大道须排十地  均摊乃作三乘  释道儒分三教
经书山海无穷  若能収属道德  徒劳万户千门
文字屈指数沙  统属三乘十地

以佛教会通儒道二教也所以会者儒资戒律道助禅那门户不同其致是一亦示海摄百川全収之义也初二句总举其本次二句派总为別次二句以本夺末后二句摄末归本

第一须陀洹果

十地三乘是谁建立有二义前九位是渐教二乘众生业行建立佛菩萨等依而住持第十位是顿教大乘佛及菩萨愿行建立有情众生依而住持问下文多依法华所立法华宗于会三归一今但说三乘不言一乘何耶答顿教大乘即一乘也会前三乘归一佛乘故经云初以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今文但云大乘不言一乘者一则为顺经文二则所宗三乘故问此顿教大乘即一乘者为在十地之外为在十地之内若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云十地之内者既云三乘十地安得三乘之外又有一乘耶若云十地之外者既云三乘十地如何又出十地之外耶答据今现文即在十地之内虽云一佛乘即是会三所归之一亦是对三显一也若据证宗论说妙觉大乘当第十一位三乘十地总会归于顿教大乘即是会渐归顿之意也记主二文不同二俱有理第一须陀洹果者即声闻乘中第一果也此当菩萨十地中第二离垢地向下二果是其第三地三果是其第四地四果是其第五地五果辟支是其第六地第六入菩萨乘是其第七地第七是其第八地第八是其第九地第九是其第十地第十立名妙觉地则在菩萨十地之外有何所以跨越初欢喜地却以二地为初乃至十地为九却以妙觉揍成十数耶答自有深意初欢喜地是见道位是出世之初基菩萨依此修于三学三学之内戒㝡在初二离垢地正表持戒因地既云初从戒定慧修所以取戒度为初位也又况初欢喜地表于布施布施非出家人所尚出家当以戒行为先问大品中说乾慧十地第九菩萨地十名佛地谓之三乘共十地法何不用此却将菩萨十地增减立名耶有此例否答金刚十八住中第十七证道住配欢喜地第十八上求佛地中国土净具足方以第二离垢为第一乃至以法云为第九等觉地为第十与此例同又菩萨十地摄佛因位一乘三乘声闻人天等并在其中故得引用圣师立教据自所证而说不可拘其出处也

进修一果一向  证得一分报身  一重身光出现
一分尘垢去除

言果向者果乃酬于趣向之因向者向于果故合先向而后果今不尔者意在果故修证果向盖不同时皆以苦集灭道而为进修之本如俱舍说证得一分报身者由是渐次十位满后称为圆满报身故弥陀忏中礼清净海众总名满分二严身者即是从一至九皆名为分直至第十方得称满运心普礼故云清净大海众也一重身光出现重字宜作上声呼即不轻之谓若作平声义者一重两重以表重重之义如云一灯二灯至百千灯不妨后后益明也一分尘垢去除即是第二离垢地名也到此位矣法尔自知破戒有罪故性不杀盗等性本自然不由人教故云离垢即离破戒之垢也

便超欲界六天  已得初禅小果

六欲天者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此之六天未离欲心故名欲界今须陁洹已预圣人流类已绝欲心故云超越初禅小果初禅非小果小果得于初禅初禅有三天一梵众二梵辅三大梵言初禅者禅有四界此当第一故名初禅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即定也定能發慧故经云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以此三天为初果人报身受用之土也

世间名利不求  烦恼客尘不染  终日持尘合觉
经中立作预流  已预圣人流类  诸漏未得尽除
更须七返人天  渐入有余涅槃

初三句对前显胜后三句对后彰劣中二句正立果名既入圣流蝇利蜗名终不介意一切众生不成圣果者皆由客尘烦恼所悮今不染著则自然背尘合觉矣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预者入也流者类也已预圣人流类故言诸漏者诸言不一要略有三谓欲漏有漏无明漏漏者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深可厌恶损污处广毁责过失立以漏名既未尽除则人天未免言七返者七来人中七生天上如七步蛇所螫毒力定故前三果皆名有余涅槃故云渐入

恐为小器易盈  勿向人前夸道  誓求无上菩提
早达漏尽那含  便是生死彼岸

初二句诫其自伐后三句劝其进修

死时吉祥好相  直展一指示人  其尸不臭不坏
从来表法如然  得意生身此是  道臕迤逦增深
精进兼修助道

吉祥好相不受疴缠坐脱立亡之谓也一指示人表得一果也二果展二指三果展三指例此知之其尸不臭不坏表得初果故故云从来表法如然意生身有三种一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势力任意故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随理自在如意现生故三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即事无相随机赴意自在故上皆望后佛为生死望前不足名意生身今此义当第一种也迤逦次第渐进之义助道有二义通途言之除此三乘十地为正道外皆是助道如日用六事法等二则㝡后顿教妙觉佛乘是其正道从初至九皆助道前义为优何者文云精进兼修助道意云精进之人除此三乘十地之外兼修百行皆为助道如寿禅师一日行百八件方便等也

第二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语此云住薄地亦名一往来且言住薄地者谓此二果圣人已断欲界六品修惑烦恼渐薄故名住薄地又名一往来如本位说

进修二果二向  证得二分报身  两重身光出现
便与發光相对

初三句例上可知言發光者即是菩萨十地中第三地也

惟是自觉自知  切莫夸逞外人

果位圣人权现凡身与其同事者意在摄生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等乃自觉自知之谓也

已起梵众梵辅  便生色界二禅  此位诸漏未尽
凡夫习气未除  更须一往一来  或生欲界天上
梵语斯陀含果  此云更一往来

初二句对前显胜次二句对后彰劣后四句正释本名色界二禅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徧净光以此三天为报身受用之土不拣圣凡皆有习气虽证果圣人亦所不免但有厚薄之殊故今特以凡夫二字拣之也或者不定之辞不定生于欲界天中或生人间故也更一往来证成上义

切要安身寂静  勿令俗事萦牵  精进波罗日用
早令金鑛分离  已见无生无灭  又知无我无人
正好著力修行  报答四恩三有  堪消施主供养
已成无相福田  不独人间庆贺  更兼神鬼钦崇

初四句立志金鑛举喻佛性真金烦恼鑛秽早使分离佛性显时烦恼灭也次四句成功无生灭证真常无我人明佛性四恩有二义三有从略说后四句销供道业既成堪可销受人间供养也福田二字喻说堪为人间种福之田言无相者不作有为因果之想即达三轮体空之意也人间庆贺者可谓一人得道万口称贤

第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亦云出欲淤泥出欲淤泥者谓欲界烦恼二性繁杂如淤泥不殊今此圣者已永离故名为出也不还之义如下文明然此那含三界通说有其七种別辨成三欲界一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一于四果中第三果人行相最广者以是有学位终故

进修三果三向  证得三分报身  三重身光出现
位同焰慧一般

初三句例前第三果人位次即与菩萨十地中第四焰慧地是同也

已出初禅二禅  又见三禅境界  此位诸漏已尽
生死永不沉沦  梵语阿那含果  此云更不往还
蝉蜕便归寂灭  跳出烦恼火坑  一者寿等太虗
二者极乐无忧  三者不负檀越  四者不枉出家

初二句所依土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徧净以此三天为此位圣人报身受用之土次十句对前显胜初二句直明次二句翻梵次二句喻显后四句成功

汝是教门祥瑞  令人稽首归依  未成无上菩提
早是人间希罕  愿君勇力修行  六通罗汉在近

初二句称赞次四句劝进

第四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梵语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故一曰不生亦曰无生二曰杀贼三曰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也

进修四果四向  证得四分报身  四重身光出现
正是漏尽声闻

初三句例前后一句证果前位已云诸漏已尽今云正是漏尽声闻岂不重繁前约胜进说今是自分说漏亦多种今方俱尽即诸漏已尽等也

梵语阿罗汉果  此云应受供养  便有三明六通
草略为君解说  一者声明不惑  二者色明眼辨
三者思明无疑  更有六通作证  天眼通而无碍
天耳通彻远闻  他心通彼意念  宿命通记前生
漏尽通达无我  变化通得自由

初二句翻梵成唐应受供养应字平呼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三应不受后有今惟一义人所熟闻故第二位云堪销施主供养今云应受供养优劣非无前以功业堪销今则正当职分前但人间今兼天矣次十二句具说三明六通初二句总标言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知三世故说此三明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知现在即六通中之三也余三不得称明者余三劣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闻声他心缘他別想是故余三但得名通此如婆沙中说次三句三明却与适说不同第一声明乃在五明之初第二色明义同天眼第三思明义当漏尽然且强配记主必別有据也后七句说六通于中初句总标其次六句句各一通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是此也通之与明经论皆异并如智论第三广说恐烦不引

真是渐教小乘  理合一身自度  譬如驱羊拽车
独自牵出火宅

初二句诫劝次二句喻明羊也非是驾车之器以表此位道力卑薄未达大乘深妙不堪为人法师且可自度而

报属十三梵天  称呼六通罗汉

初句所依土比前位之上更增加四禅四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四天者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四无想次句依德立号

第五辟支佛果

辟支佛是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下文与此唐梵影略也言缘觉者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故法华经云为求缘觉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是此义也或曰因缘起觉故名缘觉即是观缘悟道之意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此有麟角部行之不同避烦不录

进修五果五向  证得五分报身  五重身光出现
现前五地一般  渐教二乘了毕  到此缘觉最尊

初三句例前次云现前五地一般在菩萨十地中第六现前地今趱为第五位此中不配初地故已如向说后二句结属二乘之名

报属十八梵天  此是大乘停半  独觉独自觉知
未可为人师范  犹如将鹿拽车  独自牵出三界

初句正明色界四禅总有十八天今云尔者第四禅中具有九天前罗汉位云报属十三梵天者自四禅中第一天起至四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十八天中第十天起至第十三住也今此本是第四禅中第五天起至第九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中第十四天起至第十八天住也二处之文并举末后一天为数故云报属十八梵天如此则此位自有五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五天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通名五净居天也此是大乘停半者以此十地作大小一分时前五是小乘后五是大乘今当第五位故云尔也独觉独自觉知释名未可为人师范诫劝末后二句喻说鹿非驾车之用以表此位权渐二乘方得大乘中路即不堪为人师范且可自度而

次作三乘教主  直须十地安身  暂宿门外草庵
莫住化城小果  昔日五千退席  尽是声闻缘觉
譬如贫穷乞人  得少便为丰足  恰是众里醩糠
见佛咸德走去  不堪受斯大法  正是憍慢比丘
犀猊生得狐兔  鸾凤产下鸦鹊

初二句立理次十句引证并是法华经文后二句喻明

奉劝后贤高德  莫学小器辟支

上句劝下句诫

第六远行地

后四位是菩萨乘即第六七八九之四位也菩萨是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更有多名既异翻不定今用梵音也远行在十地中当第七位今云第六者用彼名而不用其义也在彼约其多劫修行故云远行今则不尔下文自说

修行得到此位  证得六分报身

六分报身例前位说从初發心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最难得到故云修行得到此位也

弃下声闻缘觉  远求无上菩提  梵语阿毗䟦致
此云不退道心  譬如下水之舟  湍流不须多力
习成定慧工夫  势力速如飞去  总是修行如此
何愁佛法无人  初从得意生身  今已超迁五位
若无魔难干怀  十地如观掌内

初四句立理释名此名有二释初云远求无上菩提名远行地次云不退道心亦名不退地经云菩萨到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故云弃下声闻缘觉次曰远求无上菩提释远行二字与彼本地所释不同彼约从前说今约次后说也致是梵语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䟦致无生忍乃此位之胜进也故特用此以立位名经云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故下文云譬如下水之舟湍流不须多力此二句约喻习成定慧工夫等是合法后六句举前况后总是修行如此等是庆幸次四句正述初句指前第一今当第六故云超迁五位也古人云道高魔盛地位到此非人间可惑只恐魔来楞严五十种魔为此發也

已出色界禅天  见住空无边处

以无色界四天中空无边处天为报身受用之地

凡所有相虗妄  如今验在目前  如梦幻泡影电
方知佛语无虗  水影镜像迷人  三界尽遭吞啖
选甚二皇五帝  谁怕晋宋齐梁  自古英雄征战
从头屈指高贤  早知无我无人  争甚浮名浮利

初六句以教照心总知不实后六句以今验古徒枉前功

第七不动地

成唯识论云无分別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

此位七分报身  已到识无边处  法身空有齐肩
报身均摊十地  应身变化无穷  乃是道人活计

初句能依身次句所依土即四空天之第二天也次三句別说三身以此地中具三身故若在华严则说十身相作矣末句结属当人

此位名称不动  引举楞严颂云  妙湛总持不动
首楞严王希有  消我亿劫颠倒  不历僧祇法身
寒山有诗一首  吾心有似秋月  影现碧潭皎洁
世间无物比论  教我如何宣说  可谓秋江一点
依稀大海潮平  恍惚冰壶雪窦  表里莹彻无瑕
可怜心地洒然

初句标名次十句引证后五句喻显引证中初五句引经次五句引诗既引诗而又引经者义理相同故世出世间之法皆如此故引经证中初句举经次句赞佛次句赞法次句断障末句悟道所以引此者前说所证三身今举妙湛总持为证表不妄谈也末句据文演义欠一获字非欠也证悟至此本具法身不必言获引诗证中初句举名次即四句诗也既悟至此惟证乃知理圆言偏固难说也喻显中初四句举喻第五句合法喻上不动之义佛体不动无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此亦如镜像随形所现镜且不动可见心地洒然矣

堪嗟城市喧喧  愁见六尘衮衮  佛赐华海乾坤
争那迷人不见  木虫不知木外  井鱼不信井余
区区声色之中  杳杳㲉形之内  牵羊来赴市中
捕鱼已安砧上

初二句世缘妨道次二句佛境难知后六句喻显凡庸故兴愍念

今蒙佛赠三乘  顿生极乐国土

有能修此三乘教法必能证此三乘圣果出火宅樊笼入莲花净域原其所自皆佛赠我也

第八善慧地

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善说法故名善慧地

到此八分报身

地地增高故云八分比后欠二已前皆不及矣

已至二十七天  呼为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乃第二十七天有本云八悟也

喻如大牛之车  灌顶法王子位  名为受职菩萨

始入大乘下位也生在佛家名之为儿受灌顶法王子之职位故下句云名为受职菩萨

理合说法度人  见有六根功德  普徧三千大千
眼有八百功德  十方普现眼前  耳有千二功德
听声远彻遐迹  鼻有八百功德  能齅百亿界香
舌有千二功德  说法力在舌根  身有八百功德
造化隐现身中  意有千二功德  六根智慧主宰
得是六根清净  绍佛说法传灯

初句按定次下通妨问有何因缘说法度人答见有六根功德等初二句总标次十二句正明六根功德末二句结显本位六皆名根者皆有生长义故又皆是窍穴门户四大为其体质由此谓之根门

法华第十九品  留与法师看详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正说六根功德故

法华第二十品  不轻菩萨化人  正法像法灭后
增上慢者横行  不依菩萨正路  计著邪法乱人
是时不轻礼拜  拜告邪慢比丘  请行十地正道
勿将非法陷人  邪慢有大势力  恶口骂詈不轻
不用虗妄授记  汝是无智比丘  当是四部恶人
不信三乘十地  二百亿劫地狱  邪慢岂可不闻
不轻尚遭打掷  况复老身孤寒  甘伏被邪毁辱

初二句总标次十五句举经证据圣化尚然末后四句邪法盛行凡身宁免

第九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到此九分报身

随位增微故

上至三界之顶  已出二十八天

即非非想天为此报身受用之土出即到也以是三界之顶上无隣居故名出也非是逈然出离也

名为等觉大乘  乃是法师正位  露地车驾白牛

等觉有二义一即齐等等于妙觉故二即等级比于妙觉犹较一等故云约等妙觉亦名如来虽等而修亦名菩萨今当后义在华严中此名当第十地或合等觉于此地中今从此说既以后位名妙觉佛乘故以此位寄等觉也乃是法师正位拣异前文之辞前云理合说法度人约胜进说也露地车驾白牛亦是拣异前文之辞前位云大牛之车乃临门三车中所许之者有名无实今云露地牛车乃四衢所授者方是实果与前牛车黑白有异

西天二十八代  佛种似此传灯  个个称呼菩萨
神通比佛一般  真是释迦心印  果位照据分明
临灭上升虗空  出现一十八变  三昧心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初五句以人验法后五句以果验人言二十八代者自佛嘱迦叶展转于今以心传心历代不绝乃至菩提达磨自西来东传于此土譬如一灯传百千灯灯灯不绝故云佛种似此传灯言佛种者绍隆佛种之谓也心印即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之异名也心心相授如印印物故云心印后五句中初句总标后四句证验若非释迦心印亲传安得如此

迦叶结集经藏  统属大乘小乘  先了辟支一半
次言十地满心  惟有妙觉同宗  果位看他高下
圣说凡听无疑  呌唤醉醒修行  凡说凡听乖讹
转使众生瞌睡

初二句总标次四句別释后四句拣异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世尊灭后末世无闻须用结集大小乘藏以应大小乘机故律中有言过去六佛中四佛结集经教故佛法久住于世二佛不结集经教故佛法速灭故知佛所说法须用结集也

惟有十地正修  其余那堪屈指  三乘久炼成功
争那时流性急  人爱易学易成  恰似画饼不饱
哀哉古道茆生  不免编排十地

初四句正显此宗之要次二句喻明妄冀之非后二句因示述作之意

第十妙觉地

此地乃顿教大乘也已前三乘皆渐今称顿教者即是佛乘十地中本无妙学地佛意慈悲下接三乘同居十地劝三乘人学佛故也三乘及佛所以异者谨按藏经修行格式其塑像及画像等四果罗汉及五果辟支皆是二乘小仙其塑画形像只依常僧相貌以表小乘人也其菩萨大仙者披璎珞持环钏顶花冠以表受职法师大仙也今此妙觉一佛乘人顶上旋螺发项背焰光胷题卍字身黄金色以表功行圆满故此特立顿教之名也言妙觉者功行既足朗然大悟离觉所觉故云妙觉惟识论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也是故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

到此十分报身  是名超出三界

上句圆满报身下句二十八天罗笼不住

初以三乘诱引  实以佛乘度脱  独此名为顿教
向下总是渐修  欢喜离垢發光  焰慧难胜现前
远行不动善慧  法云妙觉已终  十住十行十向
十地十一功圆

此即顿渐分宗佛说一大藏经不出渐顿二字于中则有约机约法约喻不同舍父逃逝照镜迷头此约机以明渐顿渐设五时顿无二谛约法以明渐顿登九层之台斩一𫄫之丝约喻以明渐顿虽然机教相须以喻显法其实一道也宗途既异故今分之初二句引经证成次二句已如向说次四句具列地名后二句出此教意问今文不用初欢喜地何故亦总列耶答非不用也但以欢喜为入道之方便当外凡位未预圣流故不数也若无方便安入正乘故复列耳后二句別出顿教佛乘之意故举三贤十圣会入华严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斯良证也

般若文殊智满  涅槃普贤行成  继绍释迦种智
到此弥勒下生

文殊智普贤行各自表法释迦则总具上二入大寂定则弥勒当下生矣

善财童子规矩  五十知识徧參  今归善住楼阁
卢舍那身在兹

如华严说此是善财于我何预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海藏里安身  极乐国中永寿  大宝华王座上
自在师子哮吼  佛为一大因缘  今日悟佛知见
已入无余涅槃  降伏群魔外道  三身四智已辨
八解六通久成  无为无相解脱  觉海无来无去
法身法界齐平  心包尘尘刹刹  化出六道四生
六合乾坤内外  天地是佛子孙

初二句所依土次二句能应身次二句化事毕次二句道力备次六句德相具足后三句功用圆成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诸佛分上所具之德相业用也法报化三身如前七地说言四智者转识所成即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八解六通乃华严二句经文文云获六神通得八解脱谓之八无学果本来成佛故曰久成生佛体同故云化出六道或云五道四生即卵胎湿化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即知天地是佛子孙矣

略举法华作证  尔时诸梵天王  并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大天王  及大自在天主  眷属百千万数
合掌稽首礼我  请我转正法轮  若但赞佛大乘
众生没在于苦  不能信是正法  破法不肯信故

并是法华经文第十句云众生没在于苦有本云没有一人在苦传写之讹也

再举法华作证  今此三界我有  其中悉是吾子
但系有形有名  不可与佛比肩  三界独称最尊
隐头圣凡慈父

初三句引证后四句随机

三乘十地说已  是为佛法正宗  普愿法界众生
同入萨婆若海

此是结劝流通正法圣师设教贵在流通普被将来遐益群品

初学记(终)


校注

菽疑蔽 徧净光疑光音天 咸疑威 二疑三 论疑伦 悟疑误 海藏疑倒
[A1] 祛【CB】袪【卍续】
[A2] 初学记【CB】[-]【卍续】
[A3] 已【CB】巳【卍续】
[A4] 但【CB】伹【卍续】
[A5] 已【CB】巳【卍续】
[A6] 已【CB】巳【卍续】
[A7] 已【CB】巳【卍续】
[A8] 已【CB】巳【卍续】
[A9] 已【CB】巳【卍续】
[A10] 已【CB】巳【卍续】
[A11] 尘【CB】庆【卍续】
[A12] 已【CB】巳【卍续】
[A13] 已【CB】巳【卍续】
[A14] 已【CB】巳【卍续】
[A15] 已【CB】巳【卍续】
[A16] 已【CB】巳【卍续】
[A17] 已【CB】巳【卍续】
[A18] 已【CB】巳【卍续】
[A19] 已【CB】巳【卍续】
[A20] 已【CB】巳【卍续】
[A21] 已【CB】巳【卍续】
[A22] 已【CB】巳【卍续】
[A23] 已【CB】巳【卍续】
[A24] 已【CB】巳【卍续】
[A25] 已【CB】巳【卍续】
[A26] 已【CB】巳【卍续】
[A27] 已【CB】巳【卍续】
[A28] 已【CB】巳【卍续】
[A29] 已【CB】巳【卍续】
[A30] 已【CB】巳【卍续】
[A31] 已【CB】巳【卍续】
[A32] 已【CB】巳【卍续】
[A33] 已【CB】巳【卍续】
[A34] 已【CB】巳【卍续】
[A35] 已【CB】巳【卍续】
[A36] 已【CB】巳【卍续】
[A37] 已【CB】巳【卍续】
[A38] 已【CB】巳【卍续】
[A39] 已【CB】巳【卍续】
[A40] 已【CB】巳【卍续】
[A41] 已【CB】巳【卍续】
[A42] 已【CB】巳【卍续】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

初学记
关闭
初学记
关闭
初学记
关闭

有缘道友,欢迎一起论道同修。同频共振,请扫描下面二维码加我为好友,我拉你进群。

返回首页
章节列表
分卷列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