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庵和尚语录卷第九
题䟦
罗汉图
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亦自净佛土。住世应真五百一十六开士。莫不皆然。若夫深山大泽。实圣贤所都。决非凡夫肉眼能见。独天台方广。灵异显著。画者得以图之。然又乌得其仿佛哉。以要言之。聚沙为塔。爪画为佛。不失为入道之渐。况精妙若此者乎。一衲宝之宜矣。苟能返观自心之体。广大悉备。四圣六凡。由之建立。三昧六通。由之發现。乾坤日月。江海山川。由之出生。便可掩卷一笑。余尚何言。
佛果禅师书
佛祖传持大事。所谓三要正印也。自非根性猛利。智愿宏远。曷致机感相应。而能荷负哉。历观先世。的的相承。耀古腾今。辉天鉴地。岂苟然耶。法运垂季。人根益劣。假名窃位。以芘无似之身者。比比有之。未免互相欺诳。所学既已无本。安知有建法立宗。刹生接物。始终一节之要哉。拜读佛果老祖所答诏公嗣书。不胜感慨。竺芳首座。授受有自。惟励精力行之。则古道或尚可见也。
大慧和尚墨迹(三)
才高谤起。法盛魔强。此草堂以为妙喜南迁之兆也。因思五祖谓能大师曰。夫传法者。命若悬丝。今妙喜帖中后语勿使天魔知之。又设巧便矣。可不慎哉。
參学兄弟。未有正见。而务外学。故先德有杂毒入心之诫。老妙喜榜之于门。罚及隣案。在洋屿一夏打發一十三人。夫岂偶然。雪峰龙岩翁得此牓。时以示人。不为无补。
妙喜亲书別帖。是亦残编断简。却有別峰无准两代古佛批判。二百年后得之。夜光明月不换于乎道德之能。取重于人如此。而人自不能力致之者。又将奚筭。
五尊宿真迹
天上无双日。人间只一僧。此慈云哭四明之语也。吾于慈云。无间然矣。妙喜隰州。同唱斯道于玉几太白千载一时。不可复见玉山虽后于两翁。而道德文采。曾不少让。石溪能传聩祖不传之衣。亦一代宗工也。此五真迹。生气凛然。在在当有神物护持耳。
妙喜禅师圣徒首座二帖
少时阅大慧禅师广录。知參禅之难。观圣徒颜公释难文。知为僧之不易。自是两翁风度。常在心目间。明公从妙喜于衡阳所得亦不少已。甞以大禅称之。逮授衣之际。叮咛戒饬。乃曰。如将梵位直授凡庸。你也须生惭患始得。又知付授之难如此。近世庸妄。视同儿戏。大法之微。有所自也。于此未甞不泪下。圣徒道德才思一狐之腋。所遗敬如庵小帖词语温雅。笔意精熟。无在而不妙也。德侍者其宝之。
宋孝庙赐佛照禅师御札
自昔帝王。存诚佛道者。盖常有之矣。然而日应万机。兢兢业业。而不敢少忽。至于涵养圆熟。染净不二。迥离四病者。其惟孝庙欤。伏读所赐佛照御札。叙所得若此。后世臣子。不学无知。妄肆毁斥者。可悯也夫。
佛照禅师墨迹
栢岩为洞山下得一转语好。遂开粥相延。则檀林无杂树也。育王以之故。能慎择以警游惰。又谓看经不必多。但研穷法理。以悟为则。至于收拾精神。理会腊月三十日生死公案。直欲攻其兄出淤泥而登彼岸尔。老佛照此书。百世师法也。
別峰涂毒二禅师手泽
別峰涂毒其道德位望。并驱争先。是皆人龙僧凤也。此偈此简。皆肆口而说。肆笔而书曾不经意。深足以發明言外之旨。彼胶于情识者。方以雕虫篆刻为事。睹之未始不茫然自失也。悲夫。
涂毒禅师墨迹
湛堂昔因决渠水溅衣。豁然大悟以白真净。净诟曰。此中乃可容藞苴耶。今观䇿禅师与勤道者小简。才有肯重。便成渗漏之语。自得之妙暗合孙吴然元酒大羮固非常流所能知味。大圆智公。不可谓不知人也。
佛灯珣和尚墨迹
昔妙喜谓。佛灯为临济顶中髓。杨歧眼裡睛。棒头明杀活。喝下辩踈亲。以此而骂佛骂祖。卒灭吾宗。于骂天乎何有。赠规之偈。䑛犊之情。于此见佛灯。何异水中捞月。识者辩之。
长灵卓和尚手帖
灵源出晦堂之门。其粹密岩正。真万世师范长灵克家子也。是以荷负正宗之心。咄咄不辍口。犹自谓筋疲力苶。止可暖热些些门庭而已。若覔委托大缘。诚未易得也。读至此俯仰今古。为之慨然。至于应涉事事与世相反。警救不逮。惟恐混而为流俗之旨。真药石之言也。
慈受深禅师偈
老慈受散慧林之席。为台山之游。灵岩专使。于天封寺访寻得之圆照故隐。遂为中吴禅学都会。居三年。而有蒋山之命不赴。四明太守以阿育王山招之。亦不赴。未几。蒋山专使再至。不得已从其请。复还三佛旧观。吁。何其盛哉。及谢事归洞庭包山。若将终焉。犹于灵岩。似未能忘情。因其僧堂之落成。故有我亦老来思旧隐异时去借板头眠之句。余晚生无状。备员洒扫者三年。睹境怀人。实深仰止之叹。觉维那出视手泽。谨拜手以识。
张魏公所书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梵语也。此翻大智慧到彼岸。所谓。达佛心宗之径也。观自在即能行之之人也。照见五蕴皆空。即此智慧之力也。度一切苦厄。即到彼岸之时也。至于空色互明。理事俱遣。即佛与众生同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受用自在三昧也。紫岩公印心于佛果。扩充于妙喜。以之致君唐虞。中兴王业。观其腕头。盛有回天之力者。其观自在之流亚与。故其笔是经。以寿后世。即自觉觉他之道。无有穷也。然未易与儒墨自卦者议。
陆放翁所制无用禅师语录序
百丈得大机。黄檗得大用。兼而有者。是为德山临济。观其棒喝交驰。主宾互换。莫非揭示此个宗旨。岂下劣种草。所得而与哉。老妙喜于圆悟室中。得此机用。应庵谓其黑漆竹篦。掀翻海岳。从头打过。虽是死马医。就中要妙。固是抓著渠痒处。劄著渠痛处捡点将来。大似普州人送贼。天童全禅师。出妙喜之后。启迪学者。用而无用。语录行世。未始有言也。今览陆务观所作序文。提水放火。大段可畏。至于识破韩潮州。正是说得宜其与无用同參者矣。雪间宝此遗墨。慕贤尊祖之意。历历可佳。夫岂徒为耳目之玩哉。
密庵和尚墨迹
密庵老祖。任少室正宗之寄。鼓一破沙盆。震惊天地。若涂毒鼓然。宜其燕坐高堂。四事供养。以应来学。而犹不免于持钵奔走。艰难万状。吾不知造物之待人。固如何哉。岂必欲其显發吾先佛轨仪。以为后世窃服踞位。妄自尊大者之戒乎。灯侍者当视其迹明其心。则破沙盆遗音可继也。
松源老祖家书
澄照天宁。迫而后进。缘法不顺。飘然去之。方事归宁。遽闻师讣。哀慕追修。克尽孝道。观此几著。则其平生事事可法也。宜其位冠诸方。德尊百代中峰临行。嘱以编集语录。付以法衣一顶。此衣昔杨岐以付白云。三传而至妙喜。喜不付诸子。而付其姪应庵。应庵再传而及师。所云此个担子。实难承当。而明告其亲者。亦欲其知责任不轻也。所谓。在家出家。各有所务。不能两全者。乃谦之至耳。岂有承父之命。出家弘法。光明盛大若是。而于其亲。犹有遗恨哉。特不能区区尽懽于菽水之奉。然而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虽曾闵之孝。无以易也。乌在而不全乎。若夫用黑豆法换尽天下衲僧眼睛。使东山正宗。与天地相终始。固非不肖孙所得言其仿佛矣。此书流落丛林。百有余载。卒为永嘉昱首座宝而有之。遂为传家之券。虽万金不售也。以法义出以相视。顿首九拜。谨志乎下方云。
中峰老祖广录
五年前温之能仁昱首座。携所蓄鹫峰聩祖所寄父亲之书。来灵岩求䟦。其中正言密庵和尚书至。俾其编次语录。又付以杨歧之衣。遂有此个檐子。实难檐荷之说。今此录。乃是未经删定者。较之刊本。十无二三焉。枯禅以付寂窻。窻付梅屋屋。授之道场晋翁。翁死不得其传。保宁祺藏主。偶于南屏亡僧故纸堆中获之。珍秘有年。兹以相示。且命志之。因谓之曰。尔为直下子孙。盖物有所属耳。岂偶然哉。然鸩毛落水鱼鼈俱死。于此换却髑髅。不消一滴。尚其勉旃。
无准和尚笔迹
五祖下出三佛。佛眼最为谨密。日用唯恐有失。故切切自省如此。老无准书之。岂无意乎。不幸脱去前二段。环溪能补之。知父莫若子。在首座宝其迹而究其心。则不虗矣。苟徒尚其迹而遗其心亦何益于事哉。余因是迹观是心。而作是说者。且以自儆而复儆在也。
正续老师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时也。众多粮少。而重罹回禄。故奔走四方。不能自已。伏读此帖。可以想见其曲折。苟非以荷负正宗为心。则安能籧篨若此耶。近世羡痴福。踞大方坐围千众。口无所说。心无所思。傲然自足。以谓师道之尊。莫过受用随意而已。安知有荷负正宗之说哉。吁。
西丘和尚朴翁禅师吟藁
佛照禅师居鄮峰时。道福相胜。学者景从。天目老祖。上方朴翁。尤崭崭出头角者。老祖因僧自荐福来。闻松源举风幡话。豁然有省。径有鄱阳之行。朴翁晚年亦为葛天氏之民。今观两翁中见鄮峰途中唱和之什。因记得黄龙出泐潭遇慈明时事。惜无怀翁不得而与焉。纷纷末流。尚以诗之江拙。而议其迹之不齐。是何足以语至道哉。
此庵师祖手帖
育王师祖。老腕有回天之力。一洗浇漓。顿还淳古。所与妙胜长老小帖。虽寻常数语。无一点俗气。而况笔意精妙不可及。启侍者既入保福一庵之室。宝之宜矣。
温日观手书大慧禅师过移忠小词
妙喜过东坡影堂。作偈云。力将正说排邪说。梦到黄州与惠州竹屋数椽容老貌。大江千古只东流。今观过秦桧之墓则云。路傍一对新华表。见说昔年官不小。争知道冷烟寒雨埋荒草。其發忠正诛奸邪。乃天性之常。或谓。妙喜游乎方之外。而未能绝世俗之好恶。是岂知师哉。日观书之。以传于世。其知师者乎。
幻住禅师赠高丽沈王十偈
懒残方出芋魁。无暇为天使收涕。赵州危坐一室。莫知二王在前。千载之下。稗沙门失其所守。汲汲于公卿长者之门。乌知两翁不动声色。卒能致宗门于九鼎之重哉。今观幻住之于沈王。庶无愧古人耳。十偈之作。各有深旨。语溪寿上人。求余著语。时当初夏。槐阴昼清。一展玩间。不觉师子岩壁立万仞。矍然起立。卷而还之。
古林和尚小參
休居老人。平生说法如云如雨。而实无元字脚可得。泽维那。何从得此纸。踊跃珍秘。不翅夜光明月之珠。持以示余。所谓向上更有事在。露出师子爪牙。其间別有商量。未免当门按剑。于乎只者灵锋。阿谁敢拟。后三十年。当有于此丧尽伎俩者。庶几可以同唱下水船曲子也。
江山万里图
未达境唯心。毛端万里。达境唯心已。万里毛端。作是尽者。政如世人追忆梦事。于诸梦境。作真实想。以梦意识运梦笔。写梦所见。高为山岳。深为江河。险为剑阁连云。恶为瞿塘灔滪。城邑聚落。舟车往来。烟云蔽亏。千态万状。能作所作。均一梦中。复有梦人。睹相生爱。而珍玩之。噫。三界扰扰。孰非梦耶。本净明妙。谁为觉者。我作是说。当有拊卷而作者矣。
孤云翁书云峰禅师小參
昔黄太史谓。云峰悦禅师之语。青山白云开遮自在。碧潭明月。捞漉方知。今观孤云所书小參。不啻青天怒雷。霜弓劈箭。读未终卷。几何不胆飞心碎也。倘或皮下无血。眼裡无筋。究竟总成虗设耳。何山寿藏主得之。出以相示。政须猛省力行。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劄断此老舌头。则不妨与天下衲僧。出一口气矣。
佛果老祖示冲老法语
佛果老祖。圆悟如来无上知见。如丽天杲日。故其所说。了无疑滞。使夫闻者见者。身意及心。皆同灰烬。然而咳唾掉臂。尽是祖师西来意。岂虗语哉。观此七段法语。何止特为嵩少冲公發耶。政如闹市裡飏碌塼。著者当自知耳。
题䟦(终)。
痴绝和尚书应庵师祖法语
此吾应庵老祖。示作禅者之语也。痴翁因伟上人之请而书之。伟亦佳衲子与。流落丛林。仅二百年。虽纸墨微蠧。精彩犹新。四明临藏主能宝之。而求余题。二宗师三学者。出处有后先。而所存一也。以古视今益重余之感慨。
灵源痴绝二禅师二帖
黄龙昭默禅师。德尊一代。虽士大夫登其门者。未甞假以辞色。观此慰帖。谓既了大事。必闲居味道内遣。则亦入室之人也。若夫。言简而意足。善于文字者皆能之。必欲见此老人。当在此帖之外著眼可也。痴翁所示道书记法语。病多谙药性。经验始传方。习藏主其深味之。
陆放翁小简
放翁先生。南渡师儒也。雅从育王佛照。径山別峰涂毒。灵隐松源老祖游。其深得吾宗之蕴。故發而为翰墨。犹虎而角者也。此帖特其土苴绪余。而览者方且赞咏之不暇。苟知其大全之体。岂又当如何哉。
陆放翁所作海净大师塔铭
东坡先生。平时不肯与人作塔铭。其与俗儒之索米。作佳传者。盖有间矣。若使如放翁为此海净大师之文。略无愧词。虽作何伤大体耶。
了庵和尚语录卷第九(终)
No. 1414-B 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
至正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辛酉。了庵禅师示寂于嘉禾千佛慈云塔院。九月朔日丁卯。阇维菩提园中。当火之方炽。有红白二圆光。盘旋龛顶。浮空而灭。及火余顶骨舌根齿牙俱不坏。设利满地。不可以数计。七日癸酉。其从子比丘祖灊。遂奉函椟。启塔而藏焉。生平行业。既见国史危公所撰铭文。其得法大弟子文康。复谓师之道德。正而明。慈而能威。坦坦乎八达之通衢也。皦皦乎行天之素月也。鞫鞫乎启蛰之震霆也。初何厌乎言之详。千里致书。征濂为行道记。会濂总修元史。久未暇为。文康将住福之开元。必欲得濂文以行。乃申前请为尤力。濂不敢辞。禅师讳清欲字了庵。族朱氏。台之临海人。世居大雄山下。大父元善父松孙。皆为善士。其母黄氏。梦沙门飞锡而至。既悟生师。九岁而孤。随仲父茂上人。入双径山为童子。年十六。依虎岩伏公。试经得度。希白明藏主。自育王来。一见以法器期之。提诱辩诘。无所不至。且谓之曰。子气锐甚。非佛性茂公。不足为子师。今在苏之开元。曷往见之。师即谒佛性。佛性问云。近离何处。师云。径山。佛性云。船来陆来。师云。二俱不涉。佛性云。汝安得到此。师便喝。佛性云。虽是后生。却堪雕琢。他日佛性又问。汝岂不是径山来。师云。是。佛性云。山上有鲤鱼。井底有蓬尘。作如何会。师云。和尚何处得此消息。佛性云。钦师因何犹被马师所惑。师云。不可少和尚一分。佛性云。參禅须是此子方可。师乃掩耳而出。师自是前后际断。疑情尽释。动静之间。无非妙用。继往从东屿海公于枫桥。东州永公于虎丘。二公皆一时宿德。名重东南。与师相扣击。见师吐言。如青天白日。气象鲜朗。了无染著。或谓担荷正法。将于师是赖。师之闻誉。翕然闻于诸方矣。皇庆初。佛性被上旨。复居开元。四众推师。为入院侍者。继司藏钥。居亡何。还栖径山。虗谷陵公。从大仰来主其席。选师为后堂首座。江南行御史台。具书币延佛性。住建业之保宁。师与佛性。分座说法。台之大臣。闻师提引。顶礼赞叹。谓得未曾有。天历己巳。出世溧水之开福。元统癸酉。迁嘉兴之本觉。一坐十春秋。帝师大宝法王。尤企师之道。赐以金襕法衣。及慈云普济禅师之号。湖之巨刹。有讼于行宣政院者。鉴察御史檄师谳之。师曰。吾林下人耳。岂能效法家之深刻哉。即日升堂檛鼓。退居寺之南堂。御史大夫高公特枉驾过师。谓之曰荣名。人之所尚。师何弃之如土芥耶。嘉叹久之而去。至正乙酉。起应吴中灵岩之请。阅三年复归隐南堂。未几寺毁于兵。南堂亦不存。师处之怡然。祖灊念师无所栖止。谋于𭬥李亭之北三里。筑室以居师。师不得已从之。即所谓慈云塔院是已。师凡三坐道场。缁素瞻依。如逢古佛出世。香华供养。所至云拥。师日以最上一乘。相与激扬。霆驰飚行。绝无留碍。其高者则缠缚顿解。一超直入。其下者则有所持循。而不涉末伽外道之见。利益所及。可谓鸿且愽矣。然于世相事为之际。亦未甞不经意。所莅之处。栋宇压者新之。器物阙者补之。侵疆之久者归之。早夜孜孜。唯恐有不及。辛丑之夏。江浙行省左丞相康里公。遣使者起师。将使领大伽蓝。师坚卧不动。作三偈酬之。有轩盖林中不得来之句。丞相知其道高。不敢强。师日坐松云间。如出水莲华倚风独笑。而不知老之将至。其參学祖杲请续雪窦拈古之作。师初峻拒。已而曰。道本无言。然非言不足以显道。为著一百则授之。一旦感微疾。默而不言。方索笔书偈云。七十六年。无后无先。圣凡情尽。明月中天。适通守陈公时来候疾。谓师曰。和尚东南大法幢也。时既至矣。能无一言启迪我辈乎。师瞪目大笑。声振百步外。遂泊然而逝。阇维之夕。送者几万余人。无不摧慕。呜呼。若师者可谓一代之伟人者矣。师慈和粹冲。不立城府。接人浑在春风中。遇事有不可为。辄万夫不能夺。然惓惓于大法。唯恐其失坠。方佛性续修宗门统要之书。师力劝同袍良猷相成之。至今盛行于世。师世寿七十有六。僧腊六十。度弟子若干人。其參学门人。分灯海内者若干人。夫自教外有別传之旨。竺乾圣人心法。授之东土诸师。历年既多。不能无弊。至于宋季。纤巧卑陋。厌厌如欲绝之人。生气殆尽。横川珙公特起于衰微之际。如大狮王哮吼一声。百兽为之震掉。君子谓之佛道中兴。横川示寂。佛性以伟特之量。绍而承之。佛性入灭。而师以慧辩之学。演而昌之。三世之间。重徽叠照。揭日月于中天。作舟航于东海。猗欤休哉。向使横川无贤子孙若师者。出一再传间。或失其真。未必光明俊伟若斯之盛也。濂虽不敏。窃获师三会语观之。益知丛林所评。辩才无碍类妙喜。机锋峻拔类德山云门者。当可信不诬也。于是备书师之群行。勒诸坚珉。而复述伽陀一章以赞之。其辞曰。
No. 1414-C
苏州灵岩了庵清欲禅师。別号南堂遗老。台之临海大雄山朱氏。母黄。九岁而孤。仲父茂上人引登径山为童子。依虎岩试经得度。受具。希白明藏主亦师之。叔父自育王横川会中来。一见以法器期之。提诱辨诘。无所不至。谓曰子气锐甚。非佛性不足为师。今在苏之开原。往见不可后。师即谒佛性。性问曰。近离何处。师曰。径山。性云。船来陆来。师云。二俱不涉。性云。汝安得到此。师便喝。性云。虽是后生。却堪雕琢。他日性又问。汝岂不是径山来。师云。是。性云。山上有鲤鱼。井底有蓬尘。作么生。师云。和尚甚处得这消息来。性云。钦师因甚犹被马师惑。师云。也少和尚一分不得。性云。參禅须是些子始得。师乃掩耳而出。皇庆初。佛性被旨复住开原。师为入院侍者。继掌藏教。还径山虗谷陵选为后堂首座。佛性迁建业保宁。分第一座。说法。天历乙巳。出世漂水开福。元统癸酉迁嘉禾本觉。帝师大宝法王有旨赐金襕衣。并慈云普济禅师号。居十年退居南堂。至正乙酉应中吴灵岩请。衲子闻风而萃。室中垂语云。文殊普贤起佛见法见。贬向二铁围山。则固。是且道释迦老子还有过也无。良久云休。上堂。一大藏教束之高阁。长期短期。无绳自缚。莫更纷纷纭纭。直须洒洒落落。杨岐一头驴。只有三只脚。潘阆倒骑归。攧杀黄幡绰五味拈来饡秤鎚別有香风满寥廓。喝一喝。上堂。前无释迦。后无弥勒。中无自己。钟楼上念赞。床脚下种菜。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阅五载复归南堂。时江浙行省丞相。遣使延请师。坚卧不起。作三偈答之。有绿萝窓下垂垂老。轩盖林中不得来之句。癸卯秋八月十三日。感微疾默而不言。至廿五日索笔书偈云。七十六年。无后无先。圣凡情尽。明月中天。适通守陈公元礼来候疾。谓师曰。和尚东南大法幢也。时既至矣。可无一言启迪我辈乎。师瞪目大笑。遂泊然而逝。阇维火未盛。有红白二圆光。盘旋龛顶。良久浮空而灭。顶骨舌齿俱不坏。舍利无筭。姪僧祖灊等。収而藏之南堂即千佛塔院。
No. 1414-D
敬观了庵禅师禅录。如狮子王哮吼。狮子儿闻之。悉皆勇徤。三世诸佛窥觑无门。六代祖师[谷*斤]额有分。掷大千于方外。纳须弥于芥中。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尽在是矣。
No. 1414-E 南堂和尚语录续集序
古林禅师出东南。以无碍辩才。开大法施。使临济之道。震耀天下。若雷霆。若日月。真所谓命世宗师也。嗣兴者南堂禅师。尤能大其声。以鸣其道。三坐道场。学者云奔海驰。学士大夫。莫不闻风起敬。虽退。而闻处犹蚁慕而不释也。师咸酌其机器。饫以禅悦法喜。俾各怡然自得。释然心悟而去。故禅师 言满天下。甞有集而刊之者矣。今日本寿上人。又以其遗余。续锓诸梓而传之。乃征予言。以弁其首。因得详而观焉。其辩悉类妙喜。其峻峭类德山云门。其雄伟如怒猊择石。金翅擘海。其神变超忽。如泰山之云。始于肤寸。不崇朝而雨天下。其浩愽汪洋。如江如海。茫乎其莫涯涘也。呜呼盛哉。其源盖有自矣。宋季有大禅师。曰横川珙公。倡松源西丘之道于育王。当是时。天下之言禅者。惟浮靡纤巧是尚。其弊有不可胜言者。禅师奋起。一变时习。俾宗纲复正。卓然还禅道于高古。至今学者遵之。以为楷模也。一传而古林。再传而南堂。信乎世济其美者矣。呜呼盛哉。不有岷嶓于其前。孰能江汉于其后欤。兹因上人之请。特著其授受源委。以昭示末叶。使知有所宗仰焉。禅师天台人。名清欲。号了庵。脱筑南堂于醉李之本觉。以佚其老。学者不敢名。遂以南堂称之。寿其犹子也。愿而好道。乃吾友竺仙仙公弟子。仙嗣古林。道化盛行日本云。
无言住能仁江
某 学冠九流。
德尊一代。
一宗主护国同门
兹审 前席台之天封一宗和尚。高临西庵。下视尘世。本路诸山。虗护国名刹用选法共闻。
院堂以起之。檄文既至。而公不少屈。如法道何。吾党敬用聪公排闼故事。缉词以激其勇。庶几幡然而作。幸莫大焉。
某 众香薝卜之英。
列宿景星之瑞。
则方岩住圆觉三宗
某 真碧落碑。
是古罍洗。
石室住育王
某 具透关眼。
用劈箭机。
南堂住灵岩嘉兴诸
某 衣得其传。
辩如所证。
开南堂和尚语录板
了庵和尚续集之终
校注
此传依他本插入 莫与暮通【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71 册 No. 1414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2-01-12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蔡宁君大德输入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