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庵和尚语录卷第十
自题
芷都寺请
沅有芷。澧有兰。花根本艶。虎体元斑。杨岐辅慈明匡徒。只说此法。鼓山佐雪峰阐化。话无两般。觉斯今行斯道。若丹青之写象。犹匠石之𣃁墁。坐断西湖南宕。力回倒海狂澜。金圈栗棘横该抹。千古丛林作话端。
净慈行堂请
眼生三角。头峭五岳。心性急如弦。𮌎中无点恶。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南山白额奋全威。天魔胆落。截断妙喜葛藤。埽荡永明糟粕。却忆老卢公。辛勤在龙朔。碓觜花开劫外春。千古高风动寥廓。
延庆略长老请
韬略全无。威权何有。皮肤脱落尽。留得一张口。四会说法住山。一味县羊卖狗。父子虽亲妙不传。喝下须弥颠倒走。
定慧宝长老请
满肚贪嗔痴。通身戒定慧。日用任纵横。非如亦非异。拈来妙喜竹篦。敲出临济骨髓。南山鳖鼻喷腥风。龙王宫殿波涛起。
中竺悟长老请
老屋数椽春寂寂。长松万本昼阴阴。空山尽目无余事。时听黄鹂送好音。
题䟦
赵魏公。书楞严长偈
梵语首楞严。此飜一切事究竟坚固。良由庆喜未全道力。求佛方便故。世尊示之。以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乃至多方。决择真妄。發明阴入七大。皆如来藏。使悟器界万法。当体全真。销亿劫颠倒妄想。获究竟坚固法身。于是说偈。赞佛。發愿度生。虗空可亡。心无动转。实为微妙章句。
松雪居士赵魏公。大书特书。以传不朽。书法之妙。大海为口。须弥为舌。赞莫能及。
而公出处光大。名满天下。硕德盛业。不可思议。得非楞严会上。菩提萨埵。乘大愿轮。一来人间。游戏者欤。
公非独书是偈。至若金刚般若圆觉诸大乘经。皆励精书写。锓梓流布。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浮俗阐提观此。亦当自化。
陆逊斋。书华严经
无上法王。初成正觉。称法界性。说华严经。譬如虗空具含众象。于诸境界。无所分別。唯上乘大士。信解弗疑。中下之机。如聋若哑。
吴郡逊斋陆公。吏隐而事佛尤笃。佐政之暇。手书是经。八十一卷。装潢函秘。安奉五瑞山大雄宝殿。以永传持。非上乘根器。畴克是也。观其發大信心。启大行愿。不翅阴翊王度。报资恩有。欲寿大法。无有尽灭期。与极微尘刹海。无尽众生。同证一真法界。功德其可量哉。
至正壬寅。余客留山中。得遂披阅。时公已没于王事。追授承事郎昌化县尹。木落天空。秋高气肃。净几明窻。焚香展卷。恍若与公游泳毗卢性海。死生何闲焉。
秀峰徽太古。所藏圆鉴寂照妙明三老遗墨
老圆鉴。与寂照先师。蚤时尝充书记之职。各以文学鸣世。厥后相继。主法双径。为天下师表。致丛林礼乐全盛。四海象龙。川委云集。道德之光。犹日月丽乎中天。亘千古而不可磨灭也。时妙明太古二兄。实能同參法席。后三十年。妙明由补陀中竺。亦主双径。
今观圆鉴赠休复子兰说。以兰比有道君子。期渐乎馨。熏乎心。润乎道。而周流乎天下。
寂照送中一上人序。切切以斯道勉旃。有谓非俶傥瑰玮。信之笃。见之明。奋不顾流俗。孰能相与踔厉乎此哉。之语。回眎碌碌。冐名窃位。驰骋浮华。勾章棘句。不原道之所存。至竟痴狂外边走者。愧当何如也。
太古分座说法华藏时。妙明居补陀。书疏往复。曾弗及世谛。唯以游心华藏世界。与法报化。同为唱导。为喜。
三大老。可谓同一舌头。同一心知。虽片言只字未尝不以单传直指之道自任。而其后先接踵联辉。为天下师表也。宜矣。
太古匡徒秀峰。方东南兵变之余。所至若逃亡家。丛席为之特振。堂中衲子。数十人。皆崭崭出头角者。一日钵盂两度湿。不可𫏐缺。因行化。访余受业海云。出此俾题。引纸运笔。觉我形秽。
张居士。血书法华
龙胜菩萨曰。众生心性。犹如利刀。唯用割泥。泥无所成。刀日就损。理体常妙。众生自粗。能善用心。即合本妙。寂音尊者谓。世之人。疲精神于纸笔。从事于无用之学。是皆以刀割泥者也。
清河张居士。中年割弃尘累。笃志佛乘。沥娘生十指之鲜血。书法华七轴之真诠。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端可谓善用其心者矣。既书写之。又读诵之。苟能一言之下。心华發明。彻见一会灵山。俨然未散。不妨便是千佛一数。居士宜加勉诸。
灵源清禅师遗墨
灵源大士。道德言行。为宗门百世师表。观其遗辅公坐元小帖。虽似简率。一再展卷。恍若黄龙山。壁立万仞。俯仰今古。为之凛然。
与上人所藏罗汉图
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一切受想灭。心量彼无有。是谓阿罗汉。深山大泽。圣贤所都。信非凡愚。肉眼之所能见。内秘外现。应化无方。出没卷舒。如幻如梦。又岂笔端三昧。所能仿佛。好事者。绘之为图。以寓遐想。良有旨哉。世之览者。徒爱其奇形怪状。精巧入神。孰究道之所存。为何如耶。
上人为佛之徒。当观其迹。究其道。自觉觉他。勿堕声闻。自觉圣差別境界。直趣自觉圣智。究竟之地。可也。虽然。我作是说。犹如绘像。若是眼里有筋。终不按图索骏。
钱子善三教异同论
三教学者。互相矛盾。其来远矣。屏山李公。尝谓。儒释道之轩轾。非唯释道。不读儒书之过。亦儒者。不读释道之书。之病也。君子韪之。
今观彭城支离叟三教异同论。穷理尽性。无党无偏。可谓撤藩篱于大方之家。汇渊谷于圣学之海。立一家之成说。埽末流之浮议。使三圣人之学。凋瘵之秋。复将鼎峙。而不致偏仆其于圣教。岂小补哉。
虽然。道本无言。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世界未立。三才未备。儒释道。甚处得来。当与么时。孰是孰非。谁同谁异。向这里。下得一转语。则辨论之作。功不浪施。其或未然。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却向汝道。
中峰和尚莲花吟卷
普应国师中峰和尚。说法如云如雨。莲花吟一篇。岂亦怀净国之游。而作耶。赵魏公。因而画之。为图。冯待制。又从而大书特书。合成一卷。可谓三绝矣。
京口张天民。获之于烽尘澒洞之际。不翅夜光明月。谓是卞山幻住。旧所藏者。即归诸吴门幻住照用庵。为传家之券。张亦有德者欤。
噫中峰。为东南大善知识。据师子岩。作师子吼。垂三十年。气吞佛祖。道重王臣。
如赵魏公冯待制。皆儒林巨擘。往来參扣。咸称弟子。盖欲咨决大事因缘。碎尘劳窟宅。拔生死根株。岂吟咏云乎哉。然达人大观。游戏翰墨。无非佛事。
用庵为中峰直下的孙。得此宝诸。宜矣。倘能捩转面皮。伸出毛手。付诸丙丁。则老和尚。大寂定中。必为破颜一笑。
天童佛海禅师遗墨
河南褚士文。博学而尤精书法。四方多士。咸愿游从。尝与太白佛海。为方外交。征言于海。海时年八十有五。能作冻蝇细字。手书旧诗数十篇。詶之。士文宝秘珍惜。时一展玩。如见古道颜色。虽隋珠卞璧。不换。或谓佛海。为一代尊宿。不以本分事。接人。遗之以诗。有失大体。予曰。不然。上乘菩萨。善巧利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与其同事。佛海遗诗。岂非四摄之一也。噫儒与释。分两涂。迹虽不同。道实靡间。苟非达而不拘者。往往肝胆楚越。观士文佛海之风。亦当少愧。
佛印禅师遗墨
佛印禅师。窃怪丛林。以文字为禅。尝示众云。云门说法。如云如雨。绝不喜人记录其语。见必骂逐曰。汝口不用。返记吾语。异日裨贩我去。学者渔猎文字语言。正如吹网欲满。非愚即狂。盖师荷负临济正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䇿励禅徒。法如是故。岂欺人哉。
观此送茶手帖。种种譬喻。深入法味。醍醐毒药。毒药醍醐。亦能杀人。亦能活人。虽知法离语言文字。而能遍一切处。如实为人演说。于师见之矣。
全室禅师法语
说法不应机。总是非时语。故先佛世尊。随宜演说。良有旨哉。今观全室禅师钟山法会。奉旨普说。穷理尽性。彻果该因。显密浅深。无机不被。真得先佛之意。深与契经相合。赞西堂。得而宝诸。可谓具一只眼。
愚庵和尚语录卷第十(终)
No. 1421-B 塔铭
浙河之西。山川清妍。其所毓人物。性多敏慧。学禅那者。以攻辞翰。辨器物。为尚。虽据位称大师。亦莫不然。
自宋季。以迄于今。提唱达摩正传。追配先哲者。惟明辨正宗广慧禅师。一人而已。
师讳智及。字以中。苏之吴县。顾氏子。父茂卿。母周氏。师之始生。灵梦發祥。及入海云院为童子。智光日显。释书与儒典。竝进。其师嘉之。同见闽国王清献公都中公大赏异。留居外馆。抚之如己子。使其祝发。受具足戒。
师闻贤首家。讲法界观。往听之。未及终章。莞尔而笑曰。一真法界。圆同太虗。但涉言辞。即成賸法。纵获天雨宝华。于我奚益哉。
遂走建业。见广智䜣公于大龙翔集庆寺。广智以文章道德。倾动一世。如张文穆公起岩。张潞公翥。危左丞素。皆与之游。以声诗倡醻。为乐。师微露文采。珠洁璧光。广智及群公。见之大惊。交相延誉。唯恐后。
师之同袍屿上人。呵曰。子才俊爽若此。不思负荷大法。甘作诗骚奴仆乎。无尽镫偈。所谓黄叶飘飘者。不知作何见解。师舌噤不能答。即归海云。胸中如碍巨石。目不交睫者。踰月。忽见秋叶吹坠于庭。豁然有省。机用彰明。触目无障。师虽自庆幸。然不取正有道恐涉偏执。于是杖䇿。游虎林。升双径山。谒寂照端公。自列其所证甚悉。初寂照尝以法器期师。闻其言喜甚。因勘辨之。师随机而答。隼落秋空。而兔走荒原也。精神參会。不间一发。
未几。命执侍左右。以便咨叩。俄迁主藏室。师取三乘十二分教。益温绎之。宗通说贯。衮衮如悬江河。声光炜烨。顿超诸老上。
元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举师。出世昌国之隆教。海濵之民。暨清净四众。手持香华。百里驩迎。如见诸佛。师为升座说法。不翅大将树建旗鼓。申令發号。闻者。靡不畏服。
乙酉。转隣刹普慈。其激扬诱掖。如隆教时。
戊戌江淛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穆尔。兼领院事。延师。主杭之净慈。兵燹之余。囏窘危厉。人所不能堪。师运量有方。轨范峻整。绰有承平之遗风。较之普慈。君子恒谓过之。
丞相犹谓。未尽尊师之道。辛丑之秋。复请住持径山。补寂照故处。师亦不辞而往。风动四方。考德者愈众。
亡赖男子瞿范日饕盘飱。主庖者。厌之。瞿衔而去。赴部使者诉。院之僚属受赇。诬师为通衷私。使者。摄师问状。师了无惧色。癸卯省宪二府。白其冤。强师复还径山。缁素骏奔。如戴父母。至有乐极而悲泣者。
皇明龙兴。洪武癸丑 诏有道。浮屠十余人。集 京师大天界寺。而师实居其首。以病不及召对。
乙卯赐还穹窿山。山即海云所在也。
戊午八月。忽示微疾。至九月四日。索笔书偈而逝。九日行茶毗法。火𦦨化成五色。有气袭人。如沈水香。齿牙数珠不坏。遗骨绀泽。类青流离色。室利罗。交缀于上。是日。其徒大均士龙等。藏于所居之山阴。宝盈分爪发。归径山。卜于无等才公塔右。瘗焉。世寿六十八年。为僧五十一夏。度弟子若干人。嗣其法者。若干人。
师长身山立。昂然如孤松在壑。威令严肃。其下无敢方命。故所至百废具兴。然处事达变。接引后进。又如春风时雨之及物。使人不自知。元帝师以为贤。为锡今号云。
师在天界时。濂颇获闻其绪论。于其殁也。上首弟子普庆。住持道衍借是之故。自状其行。来请铭。夫圆明妙性。实具三千。四圣六凡。悉从中现。诸佛不得已而说经。雷动蛰惊。风行草偃者。为明此性也。诸祖不得已。而忘经。绝其枝末。直探本根者。亦明此性也。性在是。则道在是矣。柰何道丧性乖。非惟学徒为然。至于师表当世者。壹从事于末学曲蓻之间。以资清玩。其去佛祖之道。盖亦远矣。有如师者。可不表之。以为东南龟镜哉。
师出世时。穹窿山石夜走。及涖普慈。神降于人。述师清严之状。天之生师。殆不偶然。四会语有录。其机缘。已备载之。兹不敢勦入也。铭曰。
校注
【经文资讯】《卍新续藏》第 71 册 No. 1421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
【版本记录】發行日期:2022-01,最后更新:2021-10-03
【编辑说明】本资料库由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依《卍新续藏》所编辑
【原始资料】CBETA 人工输入,蔡宁君大德输入
【其他事项】详细说明请參阅【中华电子佛典协会资料库版权宣告】
内容源自:漢文大藏經,繁转简后提供